关于人物特写的新闻

2024-07-19

关于人物特写的新闻(精选3篇)

关于人物特写的新闻 篇1

民办教师的苦乐生活

徐xx老师是我的小学老师。八十年代作为我国在特殊时期急需的人才,她年仅17岁就成为了乡村的民办教师。但2007年她和一批民办教师一起下岗了,年过四十的她踏上了打工的道路。

再见她时是在去年的十月一假期,在我们那的一个烟花爆竹厂。我去找临时工做,被安排在一间房子里,给四个妇女(厂子位于我们村子附近,所以在那打工的都是周边的村民)抱鞭炮盘子。老板吩咐完任务后就离开了,我就开始了干了。我不打算和她们打招呼,因为她们都在低着头忙着编鞭炮,不能耽误她们挣钱。她们似乎也没准备和我的招呼,四个人,三个人匆匆的向我瞟了一眼。剩下的一个还没等我看向她,她就把头低下了。她包裹得是那样严实,也是,这里的环境太差了,到处都弥漫着烟灰,一天下来脸上、指甲缝里、鼻腔、口腔全是烟灰。对于农村人来说,这算不了什么。

四个妇女中三个人谈得火热,她们一边嘻嘻哈哈的说笑,一边不停的麻利的编着。唯有她一个人坐在那里笨拙的编着,她此刻头埋得更深了。我很好奇,每次给她抱盘子我都想和她搭话。可惜,她每次都没有给我机会。在我眼里这是一个神秘的女人,所以我有时间就去打量她。她穿的衣服朴素且干净,她的坐姿也特别规整,从她唯一裸露在外的额头看得出她的皮肤很白,很细。随着观察的不断深入,我的好奇心越来越大。

三天过去了,我依然没有见到她的庐山真面目。

第五天,我要开学了,去和老板结工资,在老板的账簿上,我看到了“徐xx”三个字。再三核实,原来那个神秘的人物就是我的老师!

„„

今年的十月一我又去了鞭炮厂,还是那间屋,还是那几个人。我走进去,看到了那张熟悉的脸庞。“老师,原来是您!”我不能不惊讶。徐老师,和去年判若两人。她早已摘下了面纱,脸上也已经沾染了些许烟灰。她在大笑中抬起头来看向我,她麻利的手停下了“陈星?”

„„

“去年来的也是你吧?真快,现在都是大学生了。” 我点头默认。

“我去年也是刚进来,啥也不会,还竟觉得丢人,听说来的是个大学生,我就更怕被你知道我曾经是个老师了。”

“那有什么了?”

“其实现在想想也没有什么,一开始那两年心里就有道槛过不去。我教书二十多年了,突然有一天我不能走上讲台了,我一时不知该干什么了。我从小就想做一名老师,后来真成了,没想到又半路出家了,心里怎么也说不过去。”她低下了头,一会儿又抬起头来对我笑了。

“那么你们现在有津贴吗?”

“津贴?没有。我们是民办教师,什么证也没有,现在是看地区的经济状况,我们这是没有的。”

“那当初您为什么不去考个证呢?起码现在不用出来干这样的活了。” “我们在那个年代接受的教育和现在接不上轨了,不过还是想考过的,可是现在的毕业生太多了,我们连考的机会都没有了。”

“不公平!”我愤怒了。

“现在哪有什么公平不公平之说,其实换一种生活也还好。我现在在这里工作很快乐。在这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里,挺好的。你不知道我这几年去外地打工,唉!年龄大了,又没有手艺,去一个厂子就碰壁,去一个厂子就碰壁。那滋味没法说。”她转过去了身体,我知道她哭了。“你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要学有一技之长,别像老师是的。”我看着她,点头,她的头发蓬松了,其中隐约可见几丝白发。

老师说完话后急着跑回那间屋子,她说明年她的儿子要考大学了,她得抓紧挣钱了。民办教师,可还有人记得他们?

民办教师,谁又能给他们一座讲台,继续他们曾经的青春之梦?

关于人物特写的新闻 篇2

一、新闻特写两个具体特征

对于新闻特写而言, 其包含诸多方面的因素, 是集合情、事、理、景为一体, 同时还以新、短和快为主要特点, 这属于一种特征非常明显的新闻报道体裁。一般而言, 其篇幅比较断, 关注的都是比较细微的地方, 然而却能够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来透过局部观察整体, 根据一时一地里来对历史与现实开展宏观的审查, 从一个人物里面探索出整个事物的内涵, 从而为观众找出能够抨击现实的强大主题。

这种通过特写方式来展现的新闻主题, 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 还能够引起读者的相关情感, 这些是普通的新闻无法达到的。因此在一条新闻中寻找一个或者几个能够特写的角度, 来曲折的叙述整个事件, 从而使新闻脱离平淡化和普通化, 这就是所谓的新闻特写化的重要表现。其作为提纲挈领的主题, 既能够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新闻事件中独特的富有代表性的事件与片断, 同时鉴于其是另一种文学体裁, 因此在详细的描绘出具有真实意义的人物与事件时, 还能够富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真实性, 在一些细节方面也能够进行比较小和恰当的艺术加工, 通常把新闻特写的特征分为新闻性和文学性这两个方面。

二、合理分析新闻特写的新闻性与文学性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由于新闻性的具体要求, 使得新闻特写的横截面要具备一定的新闻价值, 并且还需要有比较强的时效性, 这就要求对于发生的新闻事件每个细节与片段的描写, 都必须是客观真实与亲眼所见的, 坚决禁止凭空虚构。而新闻特写的文学性要求, 则是指其要用比较生动形象的, 蕴含深情的艺术表达手法来描绘与渲染具体的场面和细节, 从而给观众带来深刻的感受, 和比较深的印象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怎样处理好新闻特写条件下新闻性与文学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是当前新闻工作者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2.1不要过分的追求文学性

对于新闻特写而言, 经常会出现过分追求文学性, 可是却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的现象。因此在实际生活中, 要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 来不断的提高新闻报道的主题, 从而在新闻特写中而在特写中合理的运用优美的语言、音响以及图像艺术化剪辑和特效处理, 从而使得新闻特写作品更加具有美感。

与此同时, 由于对新闻特写的限制比较少, 使得其拥有比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于是许多期望出现好作品的记者容易过度的使用文学手法, 从而严重影响了新闻特写的真实性。例如为了增加作品的华美程度而对事实进行捏造, 增加了所谓的合理的想象来虚构新闻点;或者过度的追求艺术的效果, 而对其进行比较随意的摆拍;片面的强求轰动的效果, 而在选取素材中而偏向某一方, 取代了客观现实, 从而违反了新闻规律;片面的追求艺术的美感与悬念, 而忽略了新闻体裁所要求的“时间线性、地点具体、事件单一”的基本原则, 从而混乱使用倒叙、插叙和蒙太奇等手法, 从而导致报道顺序的混乱。相关人员使用这些手法, 极大的超越了新闻特写允许的“文学性”的度, 进而对新闻事实的本身进行了歪曲, 误导了观众的思维方式, 从而对相关新闻传播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因此, 不能为了片面的追求文学性而失去了新闻性。

2.2切忌新闻特写过分写实

由于新闻特写是对某个事件或者某个人物特征的某个点进行特别展示或者放大, 因此会使这个点中的细节比较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 从而达到写实与震撼心灵的重要作用。可是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对新闻事件或者人物的局部进行过度的写实, 而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对新闻特写过分写实既是关于新闻伦理的话题, 也是从事新闻工作相关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问题。尤其在新闻特写需要放大局部特征, 对其进行充分的写实和再现现场的报道方式中, 这方面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与敏锐。

从新闻职业性角度而言, 虽然对于大多数记者而言, “事实”是其重要信仰, 然而当我们报道由人的活动与生命构成的新闻事件时, 要牢记我们的所要传播对象也是“人”。因此加强对人的关注和尊重是重中之重, 这要求相关人员要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 永远保持一份人文关怀。

结束语

对于新闻性和文学性而言, 在新闻特写的前提下, 似乎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然而在实际中, 双面是新闻特写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主要特征。新闻主要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详尽的报道。因此要在新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下, 正确的面对和平衡新闻性和文学性双方辩证统一的关系, 从而熟练的使用这一体裁, 不断的推进特写手法在新闻报道中的广泛使用, 促成新闻体裁相互融合交叉格局的早日形成。

摘要:最近几年里, 新闻特写这一报道体裁受到了新闻业界人士的广泛欢迎和重视,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当今逐渐发展的新的社会环境和媒体环境下, 关于政府相关媒体形象, 不断的改变报道的文峰, 从而使得新闻的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特征愈发明显。本文结合具体实际, 针对当今条件下, 新闻特写的具体现状和新闻学与文学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来做出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新闻特写,新闻学与文学性,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1]金英, 李泽鹏, 张晶.新议新闻特写的新闻性与文学性[J].探索与争鸣, 2009, 5 (9) :23——25.

[2]于利前, 王林章, 雷斌.新闻采访与写作[J].中国青年报, 2010, 4 (6) :32——33.

[3]江建慧, 靳昂, 楼俊钢.人文精神与主流价值观的回归[J].内蒙古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9 (42) :15——16.

人物特写作文 篇3

阎老师给我们上的每一堂课,我们都记忆深刻。我最喜爱的就是上学期期末复习时上的的那堂课,我到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上学期期末的一天,我们开始进行综合复习。我们正等着阎老师给我们分配学习任务,没想到阎老师对我们说:“请同学们自己分配学习任务。”我们异口同声地“啊!”了一声。我的心里直犯嘀咕: 我们自己怎么分配学习任务呀?这时,阎老师提醒我们:“同学们可以通过复习课后习题来分配学习任务。”我们恍然大悟,于是便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讨论起来。二十分钟后,我们都准备好了。这时 ,阎老师对我们说;“请同学们自己讲课,由你们来当老师。”顿时,大家又不知所措起来,幸亏班长及时站出来解围,才使得课堂又恢复正常。我们小组的展示也很顺利。这堂课上大家争先恐后地当 了一回老师,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阎老师的课堂教学方式真是太独特了,不仅改变了以往千篇 一律的教学模式,大大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劲头,而且我们还很享受学习的过程。独特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我们学习的效率。从四年级开始,我 们的座位,由原来一排一排的改成了“T”字型排列,大家面对面讨论起来很方便。教室里的黑板也有了很大改变,不再是只有前面一块黑板,而是四面墙上都是黑板,不论你面朝哪里都可以看见黑板上 写的题。大家说,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不是很奇特?

上一篇:开展反邪教集中宣传活动的实施方案下一篇:回复别人夸奖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