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业建设规划

2024-06-27

金融学专业建设规划(精选8篇)

金融学专业建设规划 篇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姓名:陆巢松

班级:10金融(2)班

学号:10011211038

职业规划书

一、前言及意义:

职业生涯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如果不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就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生命。作为已经工作的我,很早就知道如果不为自己拟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把自己的未来设计好。生活和工作就会没有了方向,就像大海里的一叶小舟,迷失方向,不知所归,为了高效的利用时间,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特作以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二、自我规划:

1、短期目标:

⑴大二:

㈠要拿到的证书

①英语四级证

②会计从业资格证

③国家计算机二级证

㈡做法:

⑵大三:

认真学习,补充自己的个人修养以及自身的素质,把大二一些没有过的证书过掉,学习一些管理营销,以及法律方面的知识。在大三下学期准备考研。

⑶大四

认真准备考研,考一个好大学的研究生。

2、长远目标(长期职业目标分析):

⑴职业兴趣

金融方面的销售,以及对企业公司的管理

⑶个人特质

自我认为,我是一个自信,并且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遇事比较乐观,能冷静的饿面对突发状况.此外,我是一个有着较强组织能力的人.爱好与人交流。

⑷职业价值观

学金融的,对这个专业很感兴趣,平时也看一些财经方面的新闻,比较喜欢管理这方面,所以希望金一家银行或者证券公司在管理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爱好,不过当然先要从底层做

起,没有人能一步登天。

⑸自我分析小结:

只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再加上自己对工作的热情与执着,不断充实自己.坚持发展,未来还是美好的.⑹环境分析

家庭环境

在家人期望上来看,父亲,母亲都想我能拥有一份安稳的工作,过安稳的生活.诸如,老师.医生.公务员等.从家人对我的影响上来看,父亲对我的影响是深远而有意义的.他是一个谦逊,诚恳的人.我的细心,冷静几乎都是来自他.父亲爱读书的优点也使我从小收益,不仅在父亲那获得了很多知识,自己也养成了广泛阅读的习惯.学校环境

学校是一个以经济学管理学为特色专业的的学校,在教师以及学校的硬件方面比较倾向与这方面,有着良好的学习环境。

社会环境

就如今的就业形势来看,金融人才需求量还是很大的,但由于近年来开设金融专业的学校正在不断增多,专业优势较往年而言已在不断下滑,特别是等到我们毕业以后就更不好了.职业分析小结

通过综合考虑,发现我的优势就在于我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自己定位的城市都和家乡的乡土人情比较接近.就自己的性格而言也是比较适合发展物流的,再加上我对此专业的喜好,前途还是一片光明的,应该对自己充满信心.但不足之处就在于竞争将越来越大,我所面临的饿压力也在与日俱增.一样会直接影响到我对自己目标的判断.

四.职业定位 银行或者证券公司的一些管理层,符合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及自己的性趣爱好。.职业目标 银行或者证券公司的一些管理层

职业发展策略

中国金融市场起步晚,现在正值发展的时候,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在这种公司企业中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以及报抱负。

职业发展路径

先已走基层路子为主,不断积累经验.然后朝基层管理发展.

五、具体路径

1.短期计划(2012-2017)

完成大学学业,以及拿到该拿的证书,然后认真准备考研,以及读研究生,为自己以后的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2.中期计划(2017-2025)

完成学业,争取进一家好的金融机构,从基层做起,积攒自己的认识的第一桶金。3.中远期计划(2025-2035)

努力学习,以及认真工作,从基层做起,做到基层管理者

六.结束语

一份满载着希望的职业规划书完成了,但愿这一系列的"梦"都将变成美好的现实.有了这份行动指南,我的思想更坚定了,目标更明确了.一天天,一年年,我期待着自己为这一个个目标而奋斗的过程,它一定会相当精彩!

金融学专业建设规划 篇2

一、金融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1、实习基地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金融学科是一门集理论、实务、技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这就决定了金融实践在金融教学中有着课堂教育不能取代的独特作用。目前湖北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主要有课程实践教学和集中性实践教学, 其中课程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堂案例分析、试验教学;集中性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认知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习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将其分配到实习基地进行实地锻炼, 完成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通过实习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实习基地正是培养和提高这些能力的重要平台。

2、实习基地是学校进行教学改革的信息反馈源

通过校企共建校外实习教学基地, 金融学专业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和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发现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并能和行业、企业中的专家共同研讨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有利于专业学科与社会需求和发展的动态接轨。

3、实习基地是学校培育“双师型”教师的摇篮

“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技能的培养, 这就需要实践经验丰富、应用能力强、岗位技能方面具有优势的“特色”教师。教师走出“象牙塔”到实习基地锻炼, 可以深入了解社会需求, 丰富课堂教学素材, 把握学科重点, 让学生学有所用, 学有所获, 这也培养了教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为学院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储备人才。

4、实习基地是学生就业的有效渠道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 大学生就业越来越成为高校办学的一个难点, 目前每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00多万, 而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扩张更是迅速, 就业问题更显突出。有资料表明, 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的毕业生不仅更容易找到对口的工作, 而且起薪也高于平均水平, 因此实习基地的建设能大大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对就业情况做过统计, 2008、2009年学生在实习基地平均就业率达到73.90%, 数据见表1。

二、金融学专业毕业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湖北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在武汉、荆州、洪湖等地有10个实习基地, 数量上基本上满足了实习的需要, 但是由于学校在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实习基地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并不理想。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实习基地选择的随意性

由于金融学专业的特殊性, 湖北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实习单位一般为银行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 而这些单位的很多业务是保密的, 学生到这些单位实习会影响其正常的工作秩序, 因此很多单位都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这就造成学校在选择实习基地时没有任何选择权, 只要实习单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 学校就会和实习单位确定合作关系, 而没有考虑实习单位是否有条件和能力接纳学生实习。如果学生分配到那些条件不足的实习基地, 就会导致学生没有专人指导、不能接触实际业务, 实习流于形式。

2、学校对实习基地的经费投入低

由于学校对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原因, 学校在实习方面的经费投入仅仅只能解决学生差旅费和住宿费的问题, 对实习单位基本上没有资金投入。学校与实习单位的联系和关系的维持基本依靠个别教师的私人关系, 实习单位既得不到经济补偿也得不到社会荣誉的补偿, 造成实习单位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实习单位即使接受学生实习, 由于缺乏经济和荣誉上的约束, 实习单位对实习也是持敷衍的态度。

3、学校与实习基地缺乏必要的互动

首先, 学校与实习基地没有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学校与实习基地的关系疏远, 只是到了学生实习时才与之暂时合作, 而没有形成长久的合作关系和日常化的联系。其次, 学校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形式较单一, 仅限于学生单方面去实习基地实习。学校既没有对实习基地介绍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已经具备以及欠缺的能力, 也没有对实习单位实习过程的组织、落实进行监督, 造成实习基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不了解, 学校对实习单位业务 (特别是特色业务) 不清楚的现状。再次, 金融学专业实习计划缺乏特色, 既没有根据实习基地的自身状况来设计实习的内容, 也没有根据实习基地的要求安排合适的学生。

三、加强金融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途径

1、严格规范实习基地管理

首先, 学校应成立实习基地管理委员会。学校应认识到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成立由教学院长、教务部门负责人、金融专业负责人、学工系统人员组成实习基地管理委员会, 为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委员会专门负责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维护。其次, 要制定实习基地的选择标准, 可以从专业是否对口、规模大小、地区分布、负责程度、学生实习反应等方面对实习基地进行评价, 保证实习基地的质量。最后, 应加强对实习基地的监控。对实习基地的监控要从计划的合理性、执行的有效性等方面来进行, 学校应检查和监督实习基地的安排是否合理、实习的时间是否有保证、相关负责人员是否落实到位、实习参观和专题讲座的内容是否恰当, 确保学生对实习基地的现状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对实习基地存在的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 使学生通过实习基地的实习, 能力得到切实地提高。

2、增加实习基地的经费投入

要解决实习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单纯依靠学校增加实习教学经费来稳定学校和校外实习基地之间的合作关系显然是不够的。首先, 从高等教育属于社会公共事业这一角度出发, 学校层面应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 呼吁政府在经济、人事、税收、保险、劳动保护和知识产权等政策方面向实习基地倾斜, 例如采取税收优惠等措施, 鼓励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设立实习教学研究专项基金, 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营造有利的宏观环境等。其次, 可以借助学校、企业及学生的积极性多方筹措资金。常见的方式是学校对实习基地入股, 即学校以无形资产或有形形式持有校外实地基地的一定股份。最后, 应仿效国外一些大学的做法, 学校可以加强和校友的联系, 成立校友实习基金专门用于实习基地的建设。

3、加强学校和实习基地的互动

(1) 建立实习基地联系制。学校应与实习基地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机制, 平时可由专人负责通过电话、邮件、传真等方式加强双方的沟通和联系, 重要节日捎上学校的祝福和问候;定期召开实习基地联谊会, 为学校与实习基地之间、实习基地与实习基地之间提供机会、搭建双向平台, 通过座谈会的形式, 听取实习基地单位负责人对实习基地建设的意见;不定期赴实习基地检查学生实习情况, 并与实习基地的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进行交流, 双方就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的讨论和总结;邀请企业相关人员与学校一起修订完善教学计划以及实践实习教学大纲;定期对实习基地进行考核, 并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

(2) 开展项目合作。学校应借助实习基地这一平台, 结合实习基地工作人员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和高校教师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对科技信息的敏感性, 与实习基地开展技术、项目等深层合作, 例如通过教改立项、科研立项等形式对金融机构金融新产品的开发、业务范围的拓展、风险控制等问题进行研究, 以调动实习基地的积极性。通过项目合作, 使金融机构实现经济效益, 学校提高科研实力, 为学校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期稳固发展铺平道路。

(3) 进行学术交流。学校可聘请实习基地的专家作为实习指导教师或客座教授, 为学生做学术报告, 参与实习教材、教学实习大纲的编写, 参加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的指导及答辩工作。学校亦可派教师去实习基地进行实地调研、作学术报告, 为金融机构的发展出谋划策, 从而加强双方的联系, 增进合作。

(4) 进行人才培训。一方面, 学校可以为实习基地职工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 在图书资料与文献查阅等方面为他们提供便利, 使学校成为实习单位职工的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另一方面, 允许学生在实习基地进行论文设计, 实行双导师制, 即学校安排学生的第一导师, 实习基地安排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优秀职工担任第二导师, 论文设计的选题与实习基地需要解决的问题相结合, 第一导师定期到实习基地检查学生的论文进展情况, 询问存在的问题并给以指导, 且与第二导师进行交流, 双方就实习和论文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探讨。通过这种方式, 既加大了学校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力度, 又为实习基地解决了难题,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谓“一举三得”。

摘要:实习基地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目前金融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存在实习基地选择标准缺乏、经费投入不足、学校和实习基地缺乏互动等问题。本文以湖北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实习基地为例, 探讨加强金融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途径

参考文献

[1]徐玲、马澜:经管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考探索——以南京中医药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J].时代教育, 2009 (11) .

[2]张丽、景永平:经管类学生顶岗实习组织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 2010 (4) .

金融学专业建设规划 篇3

【关键词】高等院校 金融学专业 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45-02

一、项目研究概况

1.项目研究背景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教高[2005]1号)文件所提出的“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之精神,构建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实践课程体系,落实北京联合大学的办学宗旨,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本课题组于2007年10月经校专家评定确立了以《应用性大学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的创新研究》为题的北京联合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

北京联合大学金融学专业以服务首都金融及相关行业人才需求为办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注重改进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技能实践训练,形成了明确的办学定位和较鲜明的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包括专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两部分。实践课程教学是应用性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合作等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对构成学生的合理知识、智能结构,启迪学生思维、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本项目在实践课程建设方面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在金融学专业已有实践课程体系的基础之上,以北京金融行业应用性人才需求趋势为导向,进行实践课程的进一步开发与完善,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并以实践需要引导理论课程的教学侧重点,综合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我校金融學专业始终将实践教学作为工作重点。目前已在校内建设完成和运行了模拟实际环境操作演练的实验室,构建了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体系;已开发出银行业务模拟、银行信贷实务、银行会计实务、股票交易模拟、外汇交易模拟、期货交易模拟等十多门与理论课程对应的实践课程。通过实践教学将教材、课堂教学内容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教学的目的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操作性和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但从目前的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看,仍存在着以下问题:①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尚未做到完全匹配;②实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不足;③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相对分散孤立,综合性不强。针对存在的问题,项目组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通过本文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以供商榷。

2.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对应用性大学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分析,主要来源于2008年北京联合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应用性大学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的创新研究》,以及阶段性成果。

(1)对北京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的调研

设计了三种类型的调查问卷:北京金融行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在校学生调查问卷;往届毕业生调查问卷。其中对北京金融行业发放30份调查问卷,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财务公司等机构,收回有效问卷22份;对金融学、金融学(保险)在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70份,收回有效问卷63份;对往届毕业生,尤其是毕业后从事金融业工作的学生发放问卷调查50份,收回有效问卷37份。

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对实践课程内容的认可度;②对实践课程学时数(周数)的合理性的调查;③评价已开设的实训课程中最实用的课程;④实践课程与执业资格证书的关系研究;⑤实践课程考核方式的研究;⑥实践课程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研究。

(2)电子金融实训室软件调整

在组织调研的同时,项目组更新了银行业务模拟软件、银行会计,调整了外汇交易模拟、股票交易模拟的软件内容,增加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软件。增强了电子金融实训室的实用功能,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

根据项目组的调研分析结果,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相关程度依然需要提高

我校金融学专业课程经过几年来坚持不懈的教育教学改革,其课程体系设置上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优化。一是强化了专业主干课程及其配套课程,如本科层次的主干课程包括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业务管理、保险学、国际金融、投资银行学等7门。二是在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上突出我校办学特色,如突出我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即为首都金融业一线培养具有专业性、应用性强的实用型人才的特点,以有利于形成一个“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专业群体,推动我校金融学专业建设整体提升。三是扩大了选修课菜单,并增加了人文及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

金融学专业的理论课程特点是注重基础理论和宏观金融的研究与分析,教学中更注重学生分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而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考虑,课程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与协调,容易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也就是微观金融课程和实务性课程相对不足,使学生接受专业教育时有脱节感。在本次调研中有23%的同学认为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相关度为70%,而只有不到15%的同学认为相关度比较高,其他的同学则持中间态度。

2.专业实践课程及执业资格证书的关联度较低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金融业也更加繁荣,对人才的需求也明显增加,尤其是经验丰富的中高端人才备受青睐。而执业资格证书已成为学生进入金融行业的敲门砖。在本次调研中,大约90%以上的学生认为银行业务模拟、银行会计实务、证券投资模拟等课程与执业资格证书的相关度较高,希望在校期间获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从而在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中更加注重这几方面能力的培养。而认为其他实践课程与执业资格证书的关联程度还是比较低的,由此我们感到金融学专业的实践课程尚未做到与理论课程的完全匹配。

3.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尽人意

在调研金融行业对我校金融学专业“培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什么素质”时,75%的被调查者都选择了“敬业精神,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7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专业技能要理论基础宽厚”、“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主动性等处事能力”;4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社会实践能力”。而关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判断标准”,85%的被调查者都选择了“应用型人才”。这说明我校金融学专业总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符合经济社会的需求。当然我们也感受到近60%的被调查者认为我校学生还存在着金融业务处理能力较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谈判能力弱等问题。在往届毕业生调查问卷中,75%以上的同学认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但只有10%的同学认为不重要。

4.专业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需要创新

实践课程教学是应用性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合作等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对构成学生的合理知识、智能结构,启迪学生思维、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项目组在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实验课学时,改进实践课程考核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80%认为实践课程应注重过程考核,50%的学生认为应采取实践成果考核,30%的学生认为应根据实践课程的完成情况考核。同时希望在某些理论课内适当增加实验环节,如观摩实训基地、观摩行业基地、个人成果展示及观看视频材料等方式进一步优化通用能力、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三、在实践教学中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1.开发综合实践课程及改进教学方法

在电子金融实训室教学软件更新的前提下,提出与理论教学相关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思路和方案,如:将投资项目评估、商业银行业务管理、银行会计、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等实践课程中的企业资信评估、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银行公司业务及风险控制综合形成一门实践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教学软件操作、行業实务专家讲座、行业观摩、视频观摩等形式,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增加实验环节,以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弥补理论教学时效性不足的缺陷,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2.实践课程与从业资格证书有效结合

以金融行业业务发展趋势为导向,通过深入北京地区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企业进行调研,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的真实资料,了解行业实际操作业务的变动以及发展趋势,将原有的实践课程与当前从业资格考试紧密结合起来,如:调整教学计划中部分专业课程的学期安排,将证券投资模拟、银行业务模拟等课程与证券从业人员资格和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获得行业执业资格证书比率,适应人才需求现状。

3.改进实践课程考核方法确保教学质量

在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上,改进实践课程考核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过程考核、实践成果考核、实践完成情况考核等。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技术技能竞赛,以赛带练、以练促学、学练结合,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世华杯证券投资模拟交易大赛”,切实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与实务操作过程的感性认识,培养其实际操作技能,缩短工作适应期。

4.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实践教师队伍

培养人才,教师是关键。我校金融学科师资队伍水平近年来有了很大提高,新增师资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都大大提高。但是相比于我国金融学教育的发展和经济开放对金融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师资队伍在结构上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教师实践经验及技能不足已成为专业实践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为保证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依据本项目我们将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依托行业背景,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让教师直接参与到金融行业实务工作中,如引导教师到北京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兼职;二是鼓励教师获得金融业从业资格考试;三是鼓励教师参与行业的课题研究;四是引进“双师型”人才等。通过以上方法和途径,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雨露等.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问题.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项目报告,2008.2

2 朱晓刚.重建大学本科课程观——基于从实践出发的理论探视.江苏教育科研,2007.12:42~44

金融学专业建设规划 篇4

文章运用金融中心理论、市场供需理论和教育理论,分析了我国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带来的金融人才需求趋势的变化及高职金融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在建设金融中心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完善教学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地位;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摘要: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在当前我国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的金融生态和发展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如火如荼。区域中心建设的成败在于人才,这对培养应用性金融人才的高职提出了挑战。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金融培养目标,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非常必要。

关键词:区域金融中心; 高职; 金融人才; 培养模式; 创新。

一、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由于金融业具有高附加值、高贡献率和高成长性的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金融有效配置资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功能日益显现,金融中心建设已成为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掌握定价主动权的重要战略。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已成为区域竞争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内许多省市区都纷纷提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并把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列入本地的重要发展战略,以此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城市核心功能和竞争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年 6 月,我国提出要建立国际、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城市有 32个( 不含非省会地级市) 。

( 一) 区域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定位及业态趋势。

这些城市对区域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虽有所差异,但内容大同小异。归纳起来包括:

一是大力发展金融总部经济,吸引金融机构在当地设立法人总部、地区总部和后台服务总部,集中开展金融决策、资金调度、授信管理、集团服务等业务,增强城市金融业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二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机构,建设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综合性产权交易市场,推进以城市为中心的支付结算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期货经纪业务,引导企业积极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发展特色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专业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

三是加强财富管理。提高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第三方理财公司的财富管理能力。

根据区域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定位,可以得出将会给当地的金融业态和金融格局带来以下变化:

金融总部增多。目前,金融企业总部集中的城市主要有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为了吸引金融总部的入住,很多城市出台了金融企业总部、区域总部购房、租房及高管人员的个人所得税补贴及奖励等多项政策。

近几年新增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没有,城市商业银行总部变迁的可能性几乎更小,但是其异地扩张产生了大量的区域总部。保险业近几年新增的全国性总部数量较多,中东部地区基本上平均每个省份达到 2 家左右,随着保险监管思路的变化,未来新增数量会减少。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将会在现有基础上快速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是指与金融机构直接经营活动( 即前台) 相对分离,并为其提供服务和支撑的功能模块和业务部门,如支付中心、银行卡中心、呼叫中心、数据灾备中心、营销中心、保险出单中心和接案中心等。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业分工不断细化,后台业务外包规模逐渐扩大,呈现前、后台业务分离加快,以及后台业务分工细化的趋势,使得后台业务不断被独立出来,外包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这一分离导致了前台和后台的异地化,后者在新的区域聚集为金融产业服务区。

新型金融机构会大量涌现。为满足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三农”的资金需求,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PE) 和创业( 风险) 投资基金( VC) 、村镇银行、专业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性担保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汽车保险公司、消费金融公司。

金融专业中介机构会迅速发展。顺应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后的金融需求,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等金融机构之外,第三方理财机构会迅速增加,财富管理业务会快速发展。作为独立机构的第三方理财,不代表基金公司、银行或者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而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严格地按照客户的实际情况来帮客户分析自身财务状况和理财的需求,通过科学的方式在个人理财方案里配备各种金融工具,不经手客户的资金,投资决策由客户最终决定。在美国,第三方理财占据理财市场 70% 的份额,在香港,占 30% 的份额,而国内市场,第三方理财占据的份额只有 7%。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第三方理财机构有几千家,并且有很多是刚刚起步,后续发展空间巨大。[1]。

( 二)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带来的人才需求趋势。

从以上趋势中可以看出,区域金融中心在金融后台服务中心、非银行性新型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建设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其他的功能定位如交易功能、创新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由于政策因素、金融资源的不足等,要想获得长足进展短期内是不现实的。因此,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所需求的岗位主要为应用性金融人才为主,主要有以下几类:

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思维敏捷、理论基础扎实、掌握金融理论前沿动态、具有金融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把握全局并能迅速解决金融问题的“高级金融人才”; 掌握金融产品开发、定价、风险管理等核心金融技术,具备会计、法律、投资和信息技术等知识的复合型、专家型人才; 具有国际视野和丰富国际经验、通晓国际金融规则、能够进行跨文化沟通、可以独立开展国际金融活动的国际化金融人才。

金融专业的大学生就业与职业规划 篇5

随着毕业季的临近,2014年高校毕业生即将突破700万,一年比一年攀升的数量,让许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职业规划问题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3月26日,由北京银企互联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承办的“大学生就业与职业规划”首场专题讲座在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第四报告厅举行。

活动现场播放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融资规划师”宣传片,融合了金融行业就业前景简要介绍了“融资规划师”培训课程,并结合金融行业发展前景,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中国企业金融研究院院长、北京银企互联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巩宇航就金融行业现状及发展做了详细的讲解。他表示,“大学生就业与职业规划”专题讲座走进校园活动,以大学生为切入点,针对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如何增强自我认识与社会认知,如何区分职业与事业,如何更有成效的合理规划个人职业发展,让即将进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全面了解金融行业现状与发展,在形式和行动上真正意义地建立起“良好的就业选择观念”,将就业观念的转变与就业期望值,理想与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于融资规划师,巩院长表示: 2009年初,国际金融危机蔓延至我国,中小企业首当其冲。为了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张德江副总理先后在工信部一份文件上做出批示,要求国家发改委牵头进行调研,提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我们在调研报告中首次提出开展融资规划师职业培训与认证,改善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建议,又获得王岐山副总理的批示支持。于是融资规划师新职业应运而生。

融资规划师的设立,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领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大力支持。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正式批准本项目列入国家新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示范性培训项目,并授权银企互联教育机构为CETTIC国家新职业——融资规划师培训基地,在全国开展融资规划师职业培训工作。

“融资规划师”培训项目,助力各位莘莘学子。

随后的互动环节,10位同学现场报名,希望通过“融资规划师”的培训,丰富专业知识,为进入金融行业做好铺垫。

活动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的专题讲座,丰富了课课堂外的专业知识,对金融行业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让他们对日后走进社会,进入金融行业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

金融学专业建设规划 篇6

开放教育的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集生产、服务一线为主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具有较高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通过对辽沈重点装备企业的调查,加快建立适合辽沈装备制造业特色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为辽沈培养具备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开放、质量、服务、特色为指导,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办学质量为宗旨,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实现基于网络、基于体系、高度开放、独具特色,体质健全、机制灵活、运转有序、覆盖全省、学习支持服务功能强大的专业建设目标。通过教学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提高金融专业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使本专业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突破性创新,学生能力素质强,推进金融专业特色建设工程,进而成为培养金融人才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

(二)具体目标

1.在教育理念上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向,转变目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实践与理论相脱离、教学模式滞后的状况。以够用、需要为原则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按照岗位实际需要进行课程建设,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金融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会计课程体系。

2.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兴趣,并结合金融领域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变化,实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并根据金融人才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方案。

三、课程改革内容

(一)明确课程定位

为适应辽沈装备制造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金融专业课程应从以下三方面发挥作用:第一,使学生熟练掌握与装备制造业岗位需求密切相关的金融知识与技能;第二,使学生正确理解金融现象、国家政策和金融动态;第三,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增强其专业知识和为企业服务能力。

(二)优化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上,应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设计课程能力目标,以岗位工作流程为依据设计课程项目,以典型岗位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做一体化活动,做到深入浅出,并与国内外经济发展现状和实例相结合。

(三)建设教学队伍

为专业教师创造更多到装备制造业顶岗实习的机会,积累实际工作经历和教学素材,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聘请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开办讲座或担任兼职教师等。

(四)完善教学内容

在课程设置上,应针对装备制造业不同岗位对于金融职业素质的要求进行设置。

(五)课程设置

1.以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典型企业金融职工工作过程为主体序化课程体系。通过对辽宁多家企业深入调研,进行行动领域分析,归纳岗位能力,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注重专业框架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的系统化衔接,建立专业桥梁课程,各个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内容有效衔接。

2.建设金融实践教学体系。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达到培养目标,借助对各种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同时利用金融分析中的图、表等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

3.课程体系。本专业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课程为中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具体包括:(1)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设必修课,4学分;(2)英语,统设必修课,分二学期学习,共6学分;930西方经济学,统设必修课,4学分;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具体包括:(1)货币金融学,统设必修课,3学分;(2)财政与税收,统设选修课,4学分;专业课模块具体包括:(1)金融信托与租赁,非统设选修课,2学分;(2)资产评估,非统设选修课,4学分;(3)公司资本运营,统设必修课,3学分;(4)公司财务,统设必修课,2学分;(5)金融法规,统设必修课,2学分;(6)证券投资分析,统设必修课,4学分。通识课模块课程包括:(1)经济学与生活,非统设选修课,2学分;(2)终身学习与职业发展,非统设选修课,2学分;专业拓展课模块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统设选修课,2学分。综合实践课模块包括:(1)毕业论文,统设必修课,6学分;(2)金融模拟交易,统设必修课,6学分。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为基础应用技能和社会认知能力;通识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为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个人素养;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为专业领域通用知识和基础技能;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为专业领域职业技能和方法技能;专业拓展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为综合职业技能;综合实践课程模块考核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侯迎春,王艳蓉.关于高职高专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经济师,2013,241.

[2]王旭.浅析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今日科苑,2010,250.

金融学专业建设规划 篇7

一、高职金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规格

建设科学、合理、实用、有创新的高职金融英语课程体系,首先应明确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为此,应当做到一下几点:第一,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从事几种工作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至于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第二,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预备,并提供有效的在职培训;第三,使个人具备其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态度。因此,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和笔者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高职金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规格。

1.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商务、金融理论基础并掌握一定的财务知识,熟悉掌握金融及财务相关的专业实践环节,了解相关法律,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社会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强,能够运用英语从事商务、金融业务,能胜任国际商务涉外金融或财务部门工作。

2.人才培养规格

第一,掌握较系统的英语听、说、读、写及相应的跨文化知识,能够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参加相应的全国性英语考试,并取得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证书或CET四级或六级证书。

第二,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能使用常见的办公软件处理往来的商务信函、编制外贸单据及网上信息发布、信息采集、网上咨询的能力。

第三,掌握一定的国际金融知识,熟悉国际金融业务基本程序并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能从事国际商务或金融活动,参加并获得金融英语资格证书。

第四,掌握一定的国际贸易规则与实务,熟悉进出口业务的处理流程,掌握必备的单证操作等知识,能胜任外贸单证员工作。

第五,了解并掌握国际结算中的工具,能胜任国际结算业务工作。

第六,了解经济法常识,熟悉财经法规,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能胜任财务会计、出纳、收银员等工作,参加并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

二、高职金融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

1.以就业岗位为导向,按岗位群建设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核心是“以就业为导向,市场需求为目标”,其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设计要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高职金融英语课程体系的设计,应立足于岗位设置课程,覆盖主要的专业岗位群,以增强学生对岗位的实践与适应能力,避免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就业岗位错位,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2.课程体系设置应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及实践性

(1)针对性。课程体系建设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依据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设置课程。以职业技术技能课程为主干,理论教学服务于技术培养,加大实践课的比重。课程设置要深入社会,与行业、企业相结合,注重将用人单位的需求转化为培养目标,并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

(2)实用性。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就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既要能动脑,又要能动手,能够在岗位“留得住,站得稳”。因此,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高职特色,理论“够用”,技能“实用”。

(3)实践性。课程设置要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理论“够用”为度,按照职业岗位工作的需求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以特色课程带动实训的实践性课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内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针对所开设的课程,开设制单实训、财会模拟等实训课程。

3.突出“双证书”,体现一专多能

课程体系设置要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专业培养方案中应引入恰当、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效实施“双证书”甚至“多证书”教育。

4.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由若干能力训练模块组成,每一个模块均对应了相关岗位的能力要求,突出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理论课程设置上,除基本的公共课外,课程设置可按照“需要”进行必要的整合,打破学科性,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教学体系中,技能训练项目的构成要针对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岗位技能,系统地安排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为学生获得多种技能等级证书创造条件。

三、高职金融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高职金融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笔者所在学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

1.金融英语课程设置

金融英语课程由四大模块组成:公共基础必修课、职业基础必修课、职业技术必修课、职业拓展选修课。公共基础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的一类课程,是作为一名合格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要求。职业基础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的一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练习的一类基础课程。学生只有在学好专业基础课程后,才能深入地理解岗位技能类的课程,才能促进提高学生对职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职业技术必修课是按照学生今后将要从事的某一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职业技能要求设置的一类课程。这些课程由若干能力练习模块组成,每一个能力模块就是一个岗位的能力要求,学生只有掌握了一个或多个岗位技能,才能适应日后所从事职业的要求。职业拓展选修课设置了职业技能课程模块,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在已开设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选择进一步的学习并获得相关的技能,实现“双证书”的目标。

2.金融英语专业课链式设计

专业课程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也是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的途径。按照专业课程教学服从、服务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原则,在综合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对应岗位群核心能力的链式金融英语专业课体系,如表1所示。

课程体系研究是设置合理、科学的课程的依据,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研究,金融英语专业应按照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此外,在课程结构调整的同时,也需要进行教学手段的改进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整合、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等,才能真正实现高职金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要求的“零距离”对接,实现“以就以业为导向,市场需求为目标”的高职教育的办学核心与根本任务。

金融学专业简介 篇8

金融学专业在很多人看来,即深奥又神秘。其实金融学本是一门来自生活的科学。从基金股票到外汇期货,从利率调整到物价上涨,从买房贷款到百姓存款,到处都有金融学的影子。那么,金融专业是做什么的?金融专业的前途如何?就业领域有哪些?立志金融行业的同学们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来增加竞争力呢?

‘专业解析’

每个人都离不开金融学

提起金融,人们常会将它与经济、货币和银行联系在一起。实际上,金融的内涵非常广泛。涉及到银行,保险,证券市场,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等。金融学理论一共包括3部分,即货币理论、银行理论、金融理论。金融是指以银行为中心的各种形式的信用活动,以及在信用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货币资金的融通。广义的金融,包括与货币有关的一切经济活动。这注定了每个人都离不开金融。

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搞不清金融学和经济学有什么区别。可以这样看,经济学比较宏观,它包括金融、国际贸易、财政、税收、保险、会计、统计等相关学科,杂而不精;相对而言金融学比较微观,专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和运作。例如: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与外汇的买卖,股票、债券、基金的发行与转让,保险、信托、国内和国际货币结算等等。应该说,金融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学科分支。

知名作家严行方认为,金融学这棵大树的根基确实在经济学那里,但它和经济学是同一片森林里两棵完全不同的树。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经济关系及资源配置,金融学研究的主要是资金流通及货币信用。无论个人投资还是公司理财,金融学要比经济学实用得多。尤其是在短期资本和财富运用、增值方面,它的指导作用更大。

本科阶段主要课程

本科阶段金融学的主体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微观经济学、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经营学、投资银行学、国际贸易、保险学、证券投资学、金融衍生工具、金融经济学、现代货币理论、国际货币制度概论、证券投资学、国际贸易实务等。学习金融学的同学们在本科阶段除了要求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接受相关业务的基本训练,比如分析、预测股票和外汇价格的变动,掌握时机买卖证券赚取利润的技巧等。金融学专业一般学制为四年,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专业与就业’

近年来,金融学专业一直稳居在报考专业的前5名,可谓是经久不衰的热门专业。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金融学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到75%,是毕业三年内就业最稳定的行业之一,也是大学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高的行业。据教育部公布的2010 1

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显示,金融学专业普通院校的就业区间处于B+,就业率≥85%;211院校就业区间处于A-;就业率≥90%。

用人单位青睐高端人才

中国加入WTO后,所有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都面临着外国巨型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巨大挑战。这就加大了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加大了对高层次金融人才的需求,它给予了金融专业强大的发展动力。

农村商业银行某营业室负责人傅经理说:“现在的毕业生机会很多,20多年前,北京只有四大行,就业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而现在除了工、农、中、建四大行,还有股份制的银行,比如中信、民生、华夏、招商等。而外资银行也越来越多,比如花旗、渣打、德意志银行等,这些在北京开了可能都不止一家。另外,每年还有一些地方性银行也会转成股份制商业银行,比如,浙江商业银行就从原来的区域性银行转变成了全国性的银行。杭州银行、上海银行、都在北京有分行,这也是地区性银行向全国性银行转变的一个趋势。相对来说,毕业生的就业的渠道是越来越广了。”傅经理表示,WTO之后,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加入到了本土竞争的行列,他们的到来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银行业的传统盈利模式。从以前的靠存贷利差增加收入,扩展到现在的个人业务、基金业务、股票业务等,从而使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也增加了许多。就业机会增多并不意味着是对所有毕业生而言,大部分机会更多的赋予了高层次的金融人才。傅经理表示,懂外语,有丰富的金融经验的人才,特别是真正懂得国际金融和现代投资知识的高端人才尤其走俏。事实上,由于连续多年考生对金融学的趋之若鹜,以及金融行业对金融本科生实用性的质疑,使得业内对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已经呈下降趋势,这一趋势尤其表现在对金融专业本科生的需求上。

主要就业领域

从近几年就业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银行及金融系统。除了商业银行、股份制商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以外,还有几大主要去向:

一、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是金融业监督管理机构。其局限在于,要进入这几个行业主管部门难度较大,本科生想进入很难。

二、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控股集团等风险性很大的金融公司。这样的公司赚钱相对较易,短期回报较高,如果想在专业方面有所发展,有所建树,这一行业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该行业对学历的要求一般要达到硕士学历,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其个人投资管理、金融运营能力要求更高。

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等。如果有在银行、证券的从业经历,进入到金融租赁、担保行业中应该更有作为。

四、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精算是非常吃香的。

五、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六、上市(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证券事务代表等。在上市公司证券部工作也是不错的,但它对财务、产业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七、国家公务员序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高等院校金融财政专业教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等。

“现在银行的就业竞争有的是30:1,有的甚至是50:1,竞争相当激烈。如果只将目光聚集在银行业,那么就业压力是非常大的。”傅经理说,“大学毕业生不妨放宽思路,一些信托公司、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包括典当行都是金融专业学生可以选择的方向。”例如,典当行,它的盈利模式就是收取综合费用和利息。在一些资金的运作模式上和银行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光是我们平时看到的在柜台抵押付款。有些大的典当行还有区域的连锁,资金如何用出、资信审核、抵押放贷等环节,都需要金融的专业知识。所以,这些都是毕业生们的就业渠道。如果想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尽量多掌握一些专业相关技能。傅经理表示,其实,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毕业,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

‘报考指南’学校众多 重点集中在二本以上

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学专业的院校共有300多所,专业设置总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专门的财经院校,如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另一种是综合性大学里经济学院或金融学院下设的金融学专业,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等。另外,一些师范类院校也开设了金融专业,如华东师范大学的世界经济博士点在国内最早培养国际金融方向的博士生。

开设金融类专业的院校尽管在办学层次、培养水平、专业特色、录取批次之间都有差别,但从历年报考的情况来看,金融类专业录取分数一直是居高不下。好的专业院校大都集中在二本以上,名校的金融专业尤其难考。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的金融专业是历年来高分段考生集中的院校,在京录取分数段都在630分—670左右。除了以上几所顶尖院校,厦门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的金融学都是国家重点学科,天津财经大学、湖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金融专业可以说是“传统优势项目”。这些院校在京录取分数段大都在600分—630分左右。也属于中、高分段考生竞争激烈的院校。

由于金融专业报考热门,很多一般院校的金融专业收分都比较高,如果考生的成绩一般但对金融学非常感兴趣,可以考虑退而求其次。例如江西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安徽财经大学等总体来讲开设金融专业时间较长,学科各有优势,比较适宜于喜欢金融专业但成绩中等的考生。这些院校的金融专业录取分数段大概在500分—520分左右,在京属于二批次招生院校。

另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北京工商大学也是该专业在京招生的“大户”,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专业只在一批招生,且分数较高。金融学和国际金融专业分数段都要达到560分—620分左右。而北京工商大学则是以经济学大类在京招生的,文科一批要达到530分—

580分之间,二批分数达到了500—530分之间;理科只在二批中招生,且分数也要达到490分以上。(以上分数为2010年数据,仅供参考)

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除了院校层次和分数以外,在报考时院校的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也是不可忽视的。不同的院校,在专业培养方向和专业课程设置上,或多或少会带有自身的特点。

如北京语言大学的金融专业培养要求是:经过专业学习和强化训练,学生能熟练掌握英语技能,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并综合运用各种最新的金融理论知识和现代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现实中的金融问题。其专业课程大都采用双语授课,对学生语言方面的培养要求更高些。如中央财经大学的金融学专业,注重宏观金融理论、政策及应用金融的教学与研究。其特点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具有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金融专业立足微观金融,着重培能在“金融市场分析”和“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适应金融市场变化的复合型专门人才。除了不同院校的相同专业外,即使是同一所院校开设的同一个专业,也会根据培养目标分为不同的专业方向。如中央财经大学的就有金融学、国际金融方向、公司理财等方向同时招生。所以,考生和家长在选报时一定要看清院校层次、专业方向、院校章程、专业录取分数等信息,选择和自己分数、批次相符合的院校报考,以免出现失误。

学金融数学要求高

金融类专业对学生数学的要求大都非常高,尤其是证券、保险类,其中保险专业会涉及到一个保险精算师的职业资格考试,数学科目之难让很多数学专业的同学都为之咋舌。

中国银行国门支行的王经理表示,从当前的金融学科专业分布来看,比较有发展前景的专业方向有: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保险精算、证券投资等。虽然这些专业的发展前景较好,但并不意味着适合所有的学生。如果单从纯粹的文理分科来说,大部分与金融投资有关的专业都应列入文科(财经类专业)。在很多高校里,其他财经专业的数学课程开设的是相对简单的经济数学,而金融类专业开设的则是高等数学。另外,毕业生进入证券投资、证券及保险相关工作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因此,良好的英语、数学基础以及计算机应用技能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对数字比较敏感,同时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学生更适合选择金融专业。需要提醒的是,从事金融工作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承担投资风险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压力。

‘开设院校’部分开设院校:

上一篇:走进中组部下一篇:院长行政查房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