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

2024-05-28

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精选8篇)

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 篇1

金融学(辅修)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Finance)

学科门类:经济学专业代码:020301K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备扎实的经济学、金融学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信用管理等金融机构、企业及相关经济管理部门从事金融管理工作,以及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学习金融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信用管理等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相关业务的基本训练,熟悉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及保险等业务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通晓与金融学相关的各种知识与技能;

2.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信用管理及公司金融等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

3.熟悉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6.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以及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熟练地查阅英文文献。

三、课程设置

课程按性质分为必修课、实践课两类。其中必修课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实践课为专业实践。

课程按内容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本专业主干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法、金融市场学、商业银行经营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信用管理、公司金融等。

(一)学科基础课程(40学分)

学科基础课是指某一学科门类中各个专业学生均应修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

1能的课程,是按学科门类设置的专业基础课,在学科门类中打通,以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

(二)专业必修课程(40学分)

专业必修课是指本专业必须修读的专业理论课,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会在更深入的专门知识领域内进行理论分析和技术应用的能力。本专业必修课设置为17门,安排在4—7学期开设。

(三)专业实践(10学分)

1.学年实习:是指单独设立的专业实践环节,本环节开设旨在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计2学分。

2.学年论文:第六学期由学院安排学年论文写作,以锻炼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计1学分。

3.毕业实习:结合专业要求,在第八学期进行不少于6周的毕业实习。实习结束后,根据专业要求和实习内容填写毕业实习报告。毕业实习过程完成并经鉴定合格,计3学分。

4.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八学期,为期10周,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加深对专业知识的专题研究,培养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通过答辩,计4学分。

四、学制

本科标准学制为3年,原则上随一专业同时毕业。

五、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修满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总学分90学分,方准毕业,其中: 1.学科基础课程40学分,占总学分的44.44%。2.专业必修课程40学分,占总学分的44.44%。3.专业实践10学分,占总学分的11.12。

六、学位授予

按要求完成学业,达到毕业学分要求,并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七、课程体系框架及学分分配

八、教学计划进程表

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 篇2

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无论是专科、本科还是研究生,都为“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应当说,这一提法在新中国成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的国家需要,也基本符合当时的人才规格。

首先,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学生一般都是按计划统一招收,录取的学生有干部指标,入学后有城市户口并享有公费医疗待遇,毕业后由政府按计划分配到与专业对口的各经济管理部门工作,毕业生工作后都是“管理人才”。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为例,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去向都是专业银行和人民银行,从事的工作都是银行业务的管理。

其次,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都按部门、行业划分得很细,学生所学的内容与本专业相关的政策、制度、规定、计划编制与执行、管理方法与措施等密切相关,因此毕业生确实是“专门人才”。但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不是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是各专业银行有关的具体业务,业务知识非常专业、非常窄。

再次,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完全的精英教育阶段,规模很小,毕业生一参加工作就能到重要的岗位上,加上当时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低,大学专科、本科已经是相当高的层次了,而且改革开放之前没有培养研究生,因此本科毕业生自然就是“高级人才”。所以那时一个合格的高等教育经济类毕业生应该称得上“经济管理高级人才”,而高等教育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经济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应该是合适的。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也越来越大。1992年至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3%,在校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到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达1000多万,其中高等财经类专业在校生百万左右。我国高等教育如此巨大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就教育的相对层次而言,我国正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专科和本科将逐渐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一个普通阶段。另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以加速度发展并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整体化,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也越来越相互渗透和综合,信息爆炸性扩张。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试图以四年左右的本科教育培养出某个金融领域的“专家”,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转变观念,改变和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使金融学的高等教育呈现崭新的面貌。

二、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的简要分析

国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由大学自主确定,以体现各校的特色。国外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通过评估和按专业水平对大学进行排名而加以引导,并不确定全国统一的专业培养目标。但由于学科(专业)本身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因此,同类大学对相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提法上差异并不很大,另一方面,在相同学科(专业)内各大学都根据培养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的高低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美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了普及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把本科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上予以加强和提高,文科教育提出从重视培养经院型“百科全书式”的人转变为注重培养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经济类专业在本科层次上的培养目标一般是以“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为宗旨,施教方式注重素质、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学生一般都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

日本高等教育提出要培养面向国际、面向21世纪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大学经济学教育传统上以本科教育为主,近年来开始注重研究生教育。其在经济学本科层次上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原理性知识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澳大利亚经济学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如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和经济学院培养方向十分广泛,涉及会计制度与规范、经济法、经济计量学、经济史、经济学、金融、服务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业关系、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及日本经济等。

尽管国外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强调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强调将学生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强与对经济和社会作贡献的责任相结合,注重本科层次的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这些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三、我国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为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94年,国家教育部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共同承担了该计划中金融学专业的教改项目,在张亦春教授的主持下,该项目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设计了我国金融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熟悉金融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在该培养目标当中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本科教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和应用教育。

2.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

3.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还应熟悉与金融学相关的原理性知识,并有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操作水平。

4.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1999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科、专业化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两条规定表明本科教育具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金融专业本科生要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应实施通才教育,以实务操作为主。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新疆和我院实际,我们认为我院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设计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

在该培养目标中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 注重素质教育和原理性教育。

2.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国外著名大学的金融学科教育都是按照两种模式发展的:一是特别关注理论问题和宏观问题,旨在培养“研究型、决策性”的高级金融、经济决策研究人才,被称为“经济学院模式”;二是特别关注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活动,关注实践问题和微观问题,使得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旨在培养“投资型、管理型”的高级金融工程师或投资管理专家,被称为“商学院模式”。我们认为我院要在新疆金融学本科专业办出特色,比较适合选择“商学院模式”。

3. 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4. 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王广谦, 张亦春, 姜波克, 陈雨露.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 篇3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科研;教学;实践;创新培养体系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之一。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的同时,金融界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竞争压力。从实质上看,金融业的竞争是金融人才的竞争,为了提高我国金融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须加强重视对金融人才的培养。传统的金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积极探讨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新思路,构建创新培养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金融人才综合素质能力,以满足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需求以及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金融学专业教学培养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金融学专业教育一直在改革与调整,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金融学专业教学培养环节还存在着一些我们无法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后

金融理论与实务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但国内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内容合理性还存在一定欠缺,具体体现在:一是课程设置偏重理论,不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二是课程设置的重复性,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三是重微观轻宏观,不利于理解金融业的运作机制;四是重理论轻实践,金融实验硬软件和实践平台缺乏。[1]在教学方法上,如果教师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的灌输知识,不能采用灵活多样、风趣生动的教学方法,则必然会使学生对枯燥的学习产生厌倦,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使教学方法多样化、生动化,提高教学效果。

2、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目前,各大高校金融学专业在教学环节上主要还是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辅以一定程度的实践教学。但是实践教学仍然重视不够:金融学教学专业实践教师人数有限,一般都是从事课堂理论教学的教师同时进行实践教学,缺乏从事金融相关工作的实际操作经验;实验室及电脑等硬件配套不齐全,质量不高,无法满足正常实验教学的需求;校外实践平台和基地建设薄弱,无法营造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安排课时少,实际操作不多,不能使学生得到有效地学习和锻炼;案例教学已经进入课堂教学中但是仍不能深入凸显其重要地位。

3、科研投入不足

金融学专业论文和科研活动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研究性学习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而目前在我国各大院校中普遍存在着科研投入力度不足、科研项目少等问题。一方面,在鼓励开展各类金融竞赛方面缺少有效的保障,如"挑战杯"竞赛、创新基金比赛、战略模拟大赛等活动,都遭遇着经费支持力度不足,实验设备的短缺,学术指导力量薄弱等瓶颈,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研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另一方面,毕业论文质量存在着假、大、空的问题,追其根源还是指导力度不够,投入不足。

4、不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

随着教学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教学评价机制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而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还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从对学生的评价角度看,目前许多高校都是采用学分制,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出现学生知识结构的断裂。一部分学生为更容易获得学分选课不合理,导致所学知识支离破碎,不成体系,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对教师的评价角度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老师的评价标准从总体来说未能完全脱离"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传统模式范畴。[2]

三、金融学专业"科研+教学+实践"创新培养体系的构建

针对当前金融学专业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将金融科研、实践引进教学中来,实现金融"科研+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创新培养体系。

1、合理规划理论教学,夯实基础知识

首先,全面梳理金融学专业教学开设的课程,理顺课程关系。第一,丰富金融学专业选修课的内容,扩大选修范围,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选择相应的课程,进一步地深入学习。第二,增大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弹性,开设一些新的微观金融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在各方面的适应能力,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其次,加强微观金融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金融学教学应该顺应当今金融研究的微观化趋势,增加微观金融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补充实践需要、具有实际操作意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如公司理财、家庭理财网络金融、电子银行等课程知识。

2、大力发展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首先,积极进行案例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一方面,完善金融学案例库建设,编制更多符合金融学教学要求的高水平案例。所举案例必须能反映金融学原理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需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适应金融学的教学改革和当代学生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其次,合理设计实验教学,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学校在进行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因开设相应课时的实验教学,如开设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实验室、金融衍生品业务模拟实验室、期货与证券模拟实验室等实验课程,要求学生能借助金融模拟软件,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创新基地教学,让教学"走出去"。在稳步推进校外教学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可与各种金融机构加强合作,与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相关企业签署正式协议并挂牌,定期定量安排学生和教师开展实践学习或交流活动,建立起多层次、立体式的校外實践教学基地网络。[3]与此同时,国家要加大对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

3、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学术水平

首先,积极开展各类金融竞赛,如"挑战杯"大赛、创新基金项目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相关比赛中积累经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学校还可开设金融讲坛,可设法邀请校外知名金融学业界人士到学校做报告,加强学术交流,开阔学生的思路。其次,构建产学研平台。在创新教学实践基地的过程中,与各大合作企业密切合作,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共同开发科研项目,联合承担金融企业提供的各类科研课题。最后,改进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注重教师科研课题的参与度,指导老师要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进行针对性地精心辅导,提高学生学术水平,同时也可以促使教师更多地关注金融界的热点及前沿问题。同时规范毕业论文和优秀毕业论文的考核与评选工作,建立高效、高水平的科研激励机制。

4.创新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建立客观、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金融学专业创新培养体系构建当中,不能忽视对金融教学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的改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客观、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成绩评价来说,在创新考核方面,应首先加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可通过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合作精神等方面的情况来评定平时成绩,使成绩评定具有合理性。其次,在金融实践教学方面,应加强对金融实践教学过程的考核评价。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金融校内实习、校外实践的真实情况评价,保证评定标准的全面性。最后,制定严格评分标准,量化考核内容。

对教师教学评价工作来说,应具有规范、导向、促进、反馈等多种作用,这方面的考核内容则主要包括教师教案、课件制作、课堂授课效果以及老师的科研成果,结合同行与学生的意见进行客观的评定。把教学与育人、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比较全面、系统、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梁隆斌,高校金融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3,30(1):50-53

[2] 杨胜刚,祝炳奎《中国金融学高等教育现状与未来--湖南大学金融学院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203-262

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 篇4

发布时间:2011-2-17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摘要: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持续快速发展,能否培养出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人才,已成为我国金融业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关键。作者在分析金融人才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金融人才;环境;培养

一、金融人才面临的环境

从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无论是国内金融活动,还是世界金融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金融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金融活动的内涵日益丰富,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高,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主要表现在:①金融机构中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迅速发展,银行业特别是国有银行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制度创新。②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有企业机制转换,促进社会储蓄向投资转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③企业个人的投资和融资活动,企业生产与个人生活消费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日益联系在一起,企业、个人越来越成为金融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④宏观金融调控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已成为我国调控国民经济活动的最重要杠杆之一,同时,金融调控的复杂性和难度也在加大。客观现实的发展变化,要求培养出的金融专业人才既要熟悉宏观金融理论,也要具备金融市场实际操作与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既要懂理论,更要懂实务;既要有知识,更要有能力。

其次是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逐渐成为金融全球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①国外资本流人中国的数量迅速增加。自1993年以来,到去年为止,我国已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首次超过美国。此外,来自国外的间接投资也在迅速增加。②资本外流迅速增加。据统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在1998年是1985年的160多倍。同时,由于一部分非法资本外流难以统计,实际资本外流规模远大于此。③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加强,具体表现在:加入 WTO过渡期结束后,外资金融机构将享受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等的国民待遇,同时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此外,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在逐渐开放,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正不断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的金融实践要求高级金融人才要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金融竞争,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与思路

(一)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的货币金融学专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建立起来的。课程设置偏重宏观金融理论,偏重于对宏观金融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和解释,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政府部门。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市场化,目前,微观金融理论问题越来越突出。比如银行、证券、保险等形形色色的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中的微观经营管理问题,许许多多企业(也包括个人等)微观的投资、融资决策问题,不断增

加的金融工具的估值和定价问题等,这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少涉及。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学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把宏观金融理论部分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二是把微观金融理论部分作为管理学的一部分,强调直接服务于市场和企业。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国外经验,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努力适应金融市场的变化需求。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及时设置、更新课程,淘汰过时的旧课程,尽量体现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成果,将课程体系的中心逐渐从宏观转向微观,逐渐从以银行为核心转向以资本市场为核心。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灌输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学习知识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现代化金融工作的需要,更不用说适应国际金融竞争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1.引进案例式教学。金融学的许多课程实践性强、业务性强,适合于案例教学。案例教学通过对各种经典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客观上也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主动性与兴趣。国外大学财经类专业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地位十分重要,就是在国内大学的MBA和法律专业教学中,案例教学的运用也十分普通。因此,金融专业教育在引进案例教学时应注意借鉴这方面成功的经验。同时,应意识到,制作金融教学案例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校际间的合作,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强化模拟教学。目前,许多金融专业大学生毕业后,都有种感觉,觉得学校里学的东西没有什么用。同时,用人单位也反映,大学生不如中专生实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金融教育脱离实际。为此,我校积极探索模拟教学,并取得了

一定的实效。我们在“证券投资学”、“银行会计学”、“国际金融学”等课程中进行模拟教学,效果较好,受到学生欢迎。

3.“走出去,请进来”。所谓“走出去”,就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到金融实际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去实习,包括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企业等金融部门实习。学校应努力探索一套有效的机制以保证实习效果,从而有效地配合学校内的专业学习。

所谓“请进来”是由于金融业的变化非常迅速,由于各种原因,教师难以跟踪最新的金融动态,所以,学校应该定期聘请金融实际部门的专业人士给学生讲课或办讲座,这样可以使学生把握最新的金融发展状况与趋势,强化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三)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风,决定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效果。目前,高校金融学的考试主要以闭卷为主,试题难度较小。许多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依靠考前集中时间的死记硬背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此,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有些课程可以采取口试形式;有些课程可以采取写论文形式;有些课程可以让学生完成案例分析报告;即使采取闭卷考试的课程,也要增加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试题,减少死记硬背式的试题;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情况等也要构成考试成绩的一部分等等,力求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逐步推广双语教学

实行双语教学,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是培养适应国际金融竞争,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的高级金融人才的重要方法,有利于学生吸收学科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实行双语教学,从我校实践看,面临许多困难,一是学生的接受能力问题;二是师资力量问题。在推进双语教学中,首先要加大师资的培养。要有英语水平较高,懂得西方金融学教学内容和经济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同时也精通中国金融活动的教师。这是推进双语教学的关键。其次,是要选好教材。选择英浯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要认真分析和对比国内外同类教材,既要跟踪学科前沿,也要结合中国金融实际和本门课程所需。第三,要充分号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语言基础,在课程的要求上要适度,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刘世清.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2).

[2]李扬等.中国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丈献出版社,2003.

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 篇5

摘要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如何适应金融行业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很多地方高等学校金融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在此背景下,探索地方高等学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适应金融行业对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地方高等学校金融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上,但目前很多高校却普遍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缺少实践基地等一系列问题。

一、当前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针对性。目前,相当~部分地方高等学校金融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是机械地照搬重点财经类大学的办学思路和培养模式,偏重于宏观理论教学,对专业的应用性和实务操作重视不够,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动手能力不强,偏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标准。相当一部分地方高等院校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太过宽泛,缺乏针对性,很少有高校针对学生的就业去向有针对性的合理设置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环节存在不足。由于部分高校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的不明确,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上存在一些不足。在课程设置上,过于集中于专业课程,较少开设交叉性较强的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理论性过强,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知识面过窄。在教学环节,一方面,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导致相关课程部分内容重复,如金融学与金融市场学课程,证券投资学与金融技术分析课程等,如果处理好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很容易造成课程内容的撞车现象,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给学生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另一方面,金融专业课程属于应用性学科,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必须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但是,很多课程并没有安排相应的实践环节,或者有的课程虽然安排了实践环节,但由于教学资源不足,实践环节滞后于理论内容,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3.实践教学存在不足。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虽然很多高校都建有校内金融实训实验室,但实验资源短缺,设备陈旧。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参加实训的同学过多,而实训时间相对集中,这使得实践教学大都流于形式,也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虽然很多高校也建设了很多校外实习基地,但很多金融机构出于经营安全性的考虑,根本不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校外基地虽表面接受学生,但根本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在实验教师建设方面,很多高校都是专业课教师既承担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又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但很多老师没有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只能是自己边学习边教学,这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虽然很多高校也聘请了校外金融机构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但是,这些兼职教师很少有时间指导学生实践教学。

二、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1.明确培养目标。地方高校本科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相比于高职技能型人才,应该具有更宽厚的知识,更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更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相比于重点本科院校研究型人才,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不应该是“精英型”和“研究型”,而应该是“大众型”和“应用型”。根据近几年地方高校本科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有超过60%的毕业生是去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工作,其次是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因此在培养目标的设定方面,要结合地区特色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目标,将金融专业学生的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真正融入到地区经济发展中去。

2.鼓励学生参加资格考试和各种金融竞赛。金融业相关的从业资格考试是金融相关行业协会组织的全国统一考试,已得到社会和业内的广泛认可,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如: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和理财规划师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等,学生如果能够通过其中的一两门考试,对于金融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而言,会增强其信心和竞争力,增加找工作的砝码。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金融的兴趣,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能与实践相结合,金融系可以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利用金融专业实验室开展相关的专业技能大赛,如股票模拟交易大赛,期货模拟交易大赛,外汇模拟交易大赛等,可以开展金融知识竞赛,理财知识竞赛等。按成绩排名,对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颁发证书,这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为将来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的金融竞赛,如全国金融产品设计大赛等,如果能够在全国性的大赛上获奖,这对于地方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将是极大地鼓励。

3.完善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由于校外实习基地大都为金融机构,而金融机构出于经营的安全性,很难让学生动手实践,因此,校内实习基地即金融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必须要完善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验室完成银行窗口业务流程,证券经纪业务流程,外汇和期货业务流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实验室软件建设,使得学生在有网络的地方就能轻松实现参加金融专业技能大赛的要求。

4.完善学科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遵循金融教学的规律,合理设置课程,在满足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以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就业去向为依据,在课程设置上倾向于学生从业资格考试的相关课程和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淡化抽象的、理论性强的课程,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训教学。如在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从第一堂课就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几只股票作为关注对象,结合教学内容,模拟操作,在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和教室网络资源,及时展示相关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所有专业课的任课教师要一起讨论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课程完美衔接,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建立一只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了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去金融企业挂职锻炼,深入实践。积极邀请金融机构的兼职教师来学校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或者开设讲座,让学生提前了解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和行业发展动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结论

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如何适应金融行业对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需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是地方高等院校金融专业教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针对目前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从明确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参加资格考试和各种金融竞赛、完善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和完善学科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些建议和思考,希望这些建议对于提高地方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高小敏,李茂盛,刘超.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研究[J].知识经济.2011(10):149-150.

[2]唐志武。地方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0(3):219.

金融学专业 篇6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的整体实力最强,各个分科目实力平均;北京大学侧重金融管理;厦门大学侧重货币银行、金融工程;复旦大学是仅次于人大的金融综合性大学,尤其是国际金融表现突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实力强,十分注重抓英语;南开大学的保险精算全国最好;中央财经大学具有区位优势,有好的学校条件;湖南大学是全国最早引入保险精算的学校;西南财经大学该专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西安交通大学该专业为中国人民银行直属院校重点专业;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科在全国的金融教学和学术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声望和较大的影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金融证券实力强大,是国内研究方向最齐全,专业最全的学科;清华大学金融工程、微观金融走在我国最前列。

学习内容

金融学主要学习货币银行学,方向有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证券投资、投资项目评估、投资银行业务、公司金融等。

就业方向

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总体上的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

专业新动态

此外还有一些延伸的专业,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安徽财经大学、重庆工商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的投资学和保险学;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山大学的金融工程等。

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 篇7

一、目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一) 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滞后

人才培养目标主要解决“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 它是高职院校专业的大纲, 总领全局, 关系到课程的设置是否能与行业的发展相一致。通过分析, 我们发现本校金融专业 (含国际金融、金融管理与实务、投资与理财三个方向) 的人才培养目标严重滞后于金融行业的发展。

1. 目标定位仍停留在传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从表1中看, 金融类专业三个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仍是定位于银行柜台人员、证券经纪人、保险代理人、基金销售等传统就业岗位。然而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 不但催生了大量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工作岗位, 而且将颠覆传统金融业务, 互联行、互联网金融实验室 (农行) 、善融商务 (建行) 、微信银行 (招商) 、佣金宝、娱乐宝等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 标志着靠网点规模扩张的传统金融运作模式将退居其后。因此, 本校金融类人才培养目标与金融行业发展的脱节, 将导致未来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 学生对金融行业的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逐渐弱化。

2. 专业设置过细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难以体现

目前本校金融类专业分为三个方向:国际金融方向主要是定位于培养能够从事国际金融实务操作, 面向金融领域第一线的人才;金融管理与实务方向则定位于金融领域一线工作人才, 这与投资与理财方向相似。这种过细的专业设置不但导致课程设置雷同现象严重, 有的比例甚至高达99%, 而且导致同教师、同教材、同教法的“三同”现象出现, 使得学生专业学习目标不清, 专业方向感模糊, 弱化了对于金融新发展新趋势的关注和学习, 只注重对传统金融知识的认知性学习。

(二) 课程建设缺乏创新, 没有反映金融业的新发展

当前本校金融类专业开设的课程仍是以满足传统金融业务领域所需要的人才为依据, 以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方向为例, 其开设的课程如表2所示。

注:括号里的课程为国际金融方向开设的课程

从上表可以看出,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是以培养学生从事传统金融业务能力为目标, 对金融业的新发展, 尤其是对最热门的学生又非常感兴趣的互联网金融很少涉及。这种滞后的课程设置和知识内容必然导致学生对本专业失去兴趣, 转而花大量的时间去考会计从业证, 对未来工作 (专科生一般从事金融产品销售工作) 也丧失了热情。

(三) 课程内容陈旧, 教学手段单一

1. 滞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得课程内容跟不上金融业的新发展

定位于培养传统金融业务人才, 决定了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的柜台和营销方面, 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强势出现, 传统金融业务将受严重挑战, 甚至出现萎缩, 导致我们的教学内容与现实情况严重脱节。以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为例, 目前我们选用的教材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韩宗英主编的, 包含12章内容:导论、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管理、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现金资产管理、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商业银行证券资产管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市场营销。这些内容在所有同类教材中都大同小异, 知识体系陈旧, 完全未体现出银行业在互联网方面的新发展。

2. 僵化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使得教师缺少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动力

采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教学日志”四一致的评估办法, 前三项都是在学期开始就已确定, 而金融业, 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日新月异, 需要教师随时拓展教学内容, 但这种机械古板的评估机制加上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限制了教师主动去更新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手段的动力, 学校的“课程重塑工程”的改革成果自然就很难被用到课堂中, 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适应互联网金融大发展

金融专业的开放性特点要求高校在培养金融人才时必须不断地更新人才培养方案, 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 需要大量的具有互联网和金融双重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 高校金融专业必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改革课程设置, 以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大发展。

(一) 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实行错位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目标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石, 它决定了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 同时也决定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使用。我们建议对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修订, 在现有的基于培养传统金融业务人才的目标上, 增加对互联网金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并根据社会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定期加以修订。甚至在未来, 逐步淡化传统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 避免和本科院校同台竞争, 专门培养互联网金融人才, 实现高职金融专业人才的错位培养。

(二) 重构课程内容, 开发互联网金融课程

本校金融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是按照培养传统金融的柜台和营销人才来设置的, 已多年鲜有变动, 过度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忽视行业的新发展, 课程知识内容陈旧落后, 不能反映互联网金融对行业的冲击及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 应对目前开设的学习领域课程进行知识内容的重构, 以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引领,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增减, 确定工作过程所对应的学习领域课程, 由专业教师进行分工协作, 开发出适用高效的课程。另外, 要组织专业教师开发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课程, 如互联融资、新兴融资方式与操作实务、P2P信贷与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模式和互联网金融营销等, 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讨论会等形式, 对金融业的新发展、新现象进行深度剖析, 这既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又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能与实际工作无缝对接。

(三) 创新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学校和院系要加大力度推进课程改革的成果在课堂中的运用, 建立灵活有弹性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创造条件鼓励和刺激教师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 除了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常规方法外, 还应该尽可能采用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教学方法, 如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分组实践法等。例如笔者在讲授“个人理财”这门课时, 对其中的信用卡理财一章, 在课前就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虚拟信用卡之我见”, 让学生分组去对虚拟信用卡展开讨论, 互相分工协作, 最终要形成一份内容比较充实、格式比较规模的PPT文件, 并且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说明, 以此作为每个小组及其成员的平时成绩。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成果非常显著, 学生不但通过自学和互动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 发挥了各自的主体能动性, 而且还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与协作的综合素养。

(四) 深化校企合作办学, 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校企合作办学, 在目前看来, 本专业还是停留在初级层面上, 实习实践流于形式, 没有对学生实践过程进行有效的考核和要求。因此在校企合作办学上, 我们不但要让更好的学生去企业实习, 而且要让专业教师定期去企业感受与学习行业的最新发展,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要努力培养出一批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同时, 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 我们要继续做好行业专家深入课堂的工作, 为行业专家设置相应的教学模块, 使其能真正把课堂变成他们的工作环境、工作岗位, 也让学生和专职教师时刻去掌握行业发展的新动态, 建立一个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另外, 还应积极创造条件, 学习南京三江学院建立友邦人才培养库的做法, 与互联网企业或金融机构共建互联网金融专业, 真正让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在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大潮中“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参考文献

[1]刘标胜, 李黎.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再造教师执教新能力[J].高等职业教育, 2012 (7) .

[2]徐学锋, 夏建新.创新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12 (2) .

[3]王晓政, 杨素娟.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职教通讯, 2012 (12) .

中职学校金融事务专业人才培养 篇8

金融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金融事务专业立足区域经济建设需要,面向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企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金融事务平台培养能从事前台引领、金融产品推销员、理财经理(保险推销员)等基层一线服务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型人才。

岗位能力分析

基本素质 金融事务专业学生除了培养他们具备中职学生应有的政治、道德、文化和身心素质之外,更应该熟悉我国有关银行、保险、证券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银行货币、信贷,证券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财政、税务、市场、会计、统计的基础知识;具有处理金融业务(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的能力;具有熟练的珠算、点钞、计算器和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同时,更强调培养服务意识,金融行业基层工作就是服务于人,服务于“上帝”;培养坚持原则的精神,守本分,工作程序讲求纪律和合规操作;培养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

专业能力素质 根据前期的人才需求调查,按照目前金融行业岗位设置的标准,中等职业学校金融事务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如下的专业能力:

银行业工作岗位:银行业工作的中职学生一般从事前台储蓄(柜员)、电子银行客服接待(主要为电话咨询)、银行卡客户接待售卡、银行会计档案中心的查验支票、传票等工作。从事这些工作应具备一定的会计档案管理的知识;掌握利用计算器、电脑等工具进行速算的能力;掌握银行前台业务的工作流程;熟练掌握人民币及外币的防伪标识,具有敏锐的真假钞辨别能力;使用规范化语言服务客户的能力;熟悉银行各类业务的基本内容,能给客户提供对应的服务引领。

保险业工作岗位:保险业工作的中职学生一般从事保险精算师、保险业务推销员、保险理赔员、保险客服专员、清算员、保险计算机操作员等工作。从事保险行业的中职学生应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熟知各险种的详细情况和各险种的差异;能解释投保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分析客户财务状况,推荐适合客户的保险产品;指导客户填单、投保;具备有接报案、查勘与定损的服务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处理客户投诉的能力。

证券业工作岗位:证券行业中,由于证券的高风险性和对证券知识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中职学生一般从事股票销售员。应具备的一些能力是掌握各理财工具的功能、作用、风险状况;掌握基本的家庭财务分析指标,根据分析指标,告知客户准确的资产流动能力、风险状况,结合客户状况,给出综合性的理财方案,制定客户未来投资理财计划书;推荐适合客户证券产品;能指导客户开立各类证券账户。

专业课程的确立

金融事务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方向课程和实习实训。

基础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能力、交往表达和组织能力,根据金融事务专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开展主要课程有语文、英语、公关礼仪、职业道德与法律、计算机基础、货币鉴别与货币操作技术、珠算、基础会计等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形成一定的职业素养,主要开展的课程有金融基础、银行柜员业务、保险基础与实务、金融法规与案例等课程。

针对银行、保险和证券三大就业岗位开展相对应的技能型、实践型专业方向课程。以选修课为主要方式,在实行分层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的基础上,还将进一步探索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教学、专题任务教学、技能训练及合作调查教学。

建立多种模式的培养方式

金融事务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向的是银行、保险和证券行业,这些行业绝大多数是国有、集体性质单位,职业学校要重视与这些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选择一些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计划。

设置精品银行班、证券班和保险班, 建立学生榜样教学模式。入校学习基础理论课程后,根据学生兴趣偏好与自身优势,选拔精品学生。设置专业方向课程,与行业联系,应邀请一些银行管理人员、技术能手、优秀毕业生等客座教师,使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精品班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其他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将成为各类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中,为最终实现学生高水平、宽领域、高层次的就业,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社会调查,增强教师与就业单位接触,进行调研,了解用人单位标准,了解岗位职业资格能力要求。特别是金融事务人才的培养,更要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为学生搭建提升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平台和就业平台。同时不断地改革教学模式,重视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提升金融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力争为金融行业培养更多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

上一篇:“杜郎口”模式临帖之我见下一篇:谈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