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公开课活动总结

2024-11-15

小学公开课活动总结(通用11篇)

小学公开课活动总结 篇1

联三小学公开课活动总结

为了响应中心校开展公开课活动的号召,为了与老师们共同探讨教材教法及教改方案,以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校长多次深入课堂听课,同时还组织教师们集体听课、评课。本学期,教师们集体听课评课共四次,每次评课中,教师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想法和观点,既肯定了老师的教学亮点,又诚恳地提出了商榷之处,使本次教研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

通过集体听课评课活动,使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得到了更好地融合,为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提供了平台。以下是这次活动的总结:

一、共同优点:

1、教学内容熟练,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老师都爱岗敬业,工作热情高,事业心强。为了上好每一堂课,老师们在课前认真备课,把教材吃得很透彻,不仅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重点突出,而且课堂教学方法也灵活多样,因此,我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善于诱导、前后呼应、真情投入,声情并茂。

在丛团滋老师的课中,洪亮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言,深深吸引着每一位教师的听神经。丛老师通过精辟论证,提纲挈领,切中实质,对科学发展观作的全面、深刻的讲解。层次分明,前后呼应,正反对照,真实感人。

3、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合理,教学方法得当,注重课堂实效。合理地选择和编排教学内容,力争把课上实、上好,严谨的思维,风趣的比喻,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薛乃成、张居银等老师的课尤为突出。如任海燕老师通过直观的挂图和边讲边练的方法,让我们明明白白。其讲解步步相扣,环环相连,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有效。

4、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理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可以大大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方建基老师的《盐》一课,从生活中熟识的水和盐入手,引导我们通过观察、思考等方法,让我们发现规律,感受规律给生活带来的美,然后,说明盐的用途和存放。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盐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生活中触手可得。让我们觉得学习是一种很有趣的事情。

二、个别课中也存在着以下缺点:

1、有的课缺乏新理念或新方法的影子。

2、教师教育理论知识方面有些欠缺,平时在教学上有了好的做法,不能及时总结经验。

3、个别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太好,有待进一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

4、个别课教学节奏不够紧凑,知识的前后衔接不自然。

5、个别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缺乏启发、诱导和潜移默化。

6、有些教师不善于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三、努力方向:

针对在听课评课中发现的问题,准备采取以下的措施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1、开展使用普通话和设计板书板画的活动。

2、在校本培训中增加教学原则、教材教法的理论学习,充实教师的业务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

3、加强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提高教学实效。

4、让老师去外地或兄弟学校听课,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我校课堂教学水平。

5、形成听课制度,保证学科及教师的听课覆盖面。

6、积极开展说课活动、公开课活动和优质课评比活动等。

7、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搭建发展平台,使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专题研究意识。

8、建立教学检查督导小组,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2015.10

小学公开课活动总结 篇2

一、公开课对于实际课指导不力, 实际课与公开课好比两条平行线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公开课有做作之嫌, 实际课自行其道

许多教师在公开课中, 准备充分, 为了突出公开课的创新, 刻意安排了许多活动和环节, 师生互动频繁, 气氛活跃。但同时, 有为活动而活动之嫌, 冲淡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个别课堂生成事件甚至影响了教学进度, 导致教学目标无法完成。虽说活动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学生们乐在其中, 但同时也体现了公开课做课痕迹明显的问题。相比之下, 实际课不作秀, 更加注重教师活动, 教学重难点突出, 教学过程简洁明了, 注重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但是仍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 整堂课中有70%的时间用于讲解和提问, 学生思考的时间很短, 这违背了课改中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要求, 而在这一点上公开课则能很好地按照课改要求进行。

2.公开课贯彻课改精神, 实际课难以践行

教师对公开课准备得时间较充分, 确实能够很好地体现课改精神和课改思路。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 由于教学任务重, 教师时间有限, 个别老师甚至身教多科, 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备课, 所以实际课不可能象公开课那样用很多心思。

二、在实际课上, 一定要考虑教学实情

面对以上问题, 究其背后的原因, 不外以下几点:

1.公开课评比制度不完善

大多数时候, 公开课是分名额的, 学区内或校内竞争。而在这个过程中, 又有多少人情的因素、论资排辈的因素、与领导的关系的因素, 真正凭实力、能力进入讲公开课行列的人, 真是少之又少。而且在公开课评比的过程中, 也做不到绝对的客观、公正。评价标准、评委的倾向等也都是一些人为的因素。

2.各个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有限

笔者以河北省秦皇岛市开发区一小和邢台市逸夫小学为例, 秦皇岛市较邢台市经济发达, 因而秦皇岛市开发区一小的教育资源配置较好。开发区一小每个教室配备一台多媒体, 而逸夫小学仍然是传统的教具 (黑板、粉笔等) , 只有少数的几个多媒体教室。公开课上教师应用教学媒体, 将知识直观呈现出来,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开发区一小的老师平时就是利用多媒体授课, 学生已经适应了这样的学习方式, 公开课与实际课的效果差距不会太大。然而邢台市逸夫小学的学生则会觉得公开课比起实际课有很大不同, 在公开课上表现更加积极, 学习效果好过实际课。

3.教师对于公开课的精神实质理解不全面

目前我们的课改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但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接受了与课改相关的培训, 也不是每个教师把课改精神都领悟得到位, 所以, 教师在运作公开课时, 必然会产生偏差。

4.学生学习方式有差异, 不能适应课改变化

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 有的喜欢小组合作, 有的喜欢单独学习。在公开课上, 大多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新知识, 符合小学生的天性, 很多孩子能在讨论中积极表现, 获得知识。但喜欢单独学习的孩子往往在讨论中沉默不语, 对这部分孩子来说, 公开课上的学习效果并不太好。

三、公开课与实际课有效衔接

我们期待课改带来效果, 期待公开课与实际课能够有效衔接, 期待公开课富有成效地指导实际课。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1.制定科学的公开课评价机制

首先在选拔环节, 设置硬性条件, 比如要求教师年终考核优秀, 曾参加过优质课, 发表过教研论文等等, 然后在符合硬性条件的前提下, 组织公开的选拔, 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评选, 这样保证选出的是优秀的人去参加公开课。优秀的人讲出的公开课必定也是优秀的, 相信对大多数教师的指导作用会更强。

2.学校应重视发展自身的硬件和软件设施

当一所学校的教学资源足够丰富, 学生们见得足够多, 必将使实际课与公开课衔接得更紧密, 那么公开课对实际课的指导效果会更显著。

3.教师应加强学习

课改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教师教学的转变至关重要, 所以作为教师应关注课改前沿, 提升理论素养,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底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 使自己的教学更贴近课改理念。

4.按照课改要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我们一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结合教学实际, 真正落到实处,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教师大胆放手, 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 学生自主监控自己的学习活动, 并及时调整。其次, 小组内成员将学习任务从不同角度进行切分, 各自选取自己感兴趣或者有能力完成的任务, 各司其职。最后, 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尝试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雨竹, 郭兴举.被异化的公开课——基于一所小学的叙事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 2011, (10) .

小学公开课活动总结 篇3

【关键词】课例 阅读教学 设计 有效性

一、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1.教学活动形式不够新颖,活动缺乏思维含量。

2.重视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掌握,缺少阅读策略的指导。

3.重视对阅读材料的分析,忽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课例探讨

1.读前环节。

(1)游戏热身,增进师生了解。由于是借班上课,执教教师与学生互不了解,因此师生先互致问候,再通过Listen and Respond游戏来了解彼此信息。游戏做法是:学生仔细倾听教师描述自我外貌特征和行为能力的话语,如果与教师有共同点,则起立并重复教师的话;如果与教师有不同点,则起立并描述自己的外貌特征和能力。

(2)互动猜测,导入本课话题。执教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一只兔子的模糊图像,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句型“Maybe it has…”和”Maybe it can…”来猜测它的外貌特征和能力,并即时对学生的猜测进行反馈。猜测完毕后,教师用多媒体呈现完整的兔子图片,引导学生初步运用句型:“It has…”和“It can…”对其进行描述。之后教师引出本课的课题和学习目标:

【设计分析】执教教师设计的Listen and Respond游戏活动,节奏明快,新颖有趣,能调动学生思考与表达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随后的猜测活动与文本主题紧密联系,既帮助学生架起了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为正式的课文学习奠定了基础,又在猜测活动中发展了学生的辨析和推理能力。

2.读中环节。

(1)聆听录音,了解大意。在引出本课课题后,教师用多媒体呈现文本中的四个人物的头像和动物名称,让学生先预测这四个人物的动物朋友,再整体聆听文本录音,核对自己的预测,并将人物与对应的动物单词连线。在听录音之前,教师还向学生渗透听力策略,指导其根据录音的整体大意进行匹配连线活动。最后,学生用新句型“…has…”汇报答案,教师在黑板上粘贴人物头像和动物单词卡。

【设计分析】执教教师设计了听录音连线的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听力活动捕捉文本关键信息。首先,预测动物朋友的活动能激活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其探究新知兴趣。接着,教师向学生渗透听力策略,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将课文录音与活动单上的图文建立联系,发展了学生提取信息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2)自主思辨,理解细节。

①Read and Discuss。学生了解故事大意后,教师用多媒体呈现刘涛描述动物朋友的文本和三张兔子的图片,要求学生同桌合作阅读文本,根据描述讨论并选择正确的图片。

在反馈环节,教师先出示单词卡rabbit的反面图片,与学生核对答案,然后引导学生从故事文本中找出选择的依据。在此过程中,教师借助图片教学新词leg 和tail,同时在黑板上粘贴有关兔子外貌特征的词组,教师还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其它选项错误的原因。

②Read and Choose。学生仿照上一环节的阅读活动,自主阅读剩余的三段文字,并根据人物的描述选择正确的动物图片。在此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的指导,如借鉴mother朗读词组one…,the other…,利用图片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强化对已学语言知识的理解,还向学生呈现描述动物朋友的Tip1:在介绍动物朋友时,要抓住它们的主要特征。

③Read and Put Them in Order。学生理解文本细节后,教师用多媒体呈现Liu Tao和Mike的两段话,让学生两人一组对比两段话,选出语言表达较好的一段,并尝试说明选择的理由。之后呈现描述动物的Tip2:在介绍动物朋友时,要有序组织好语言。

④Read and Imitate。执教教师播放课文动画,要求学生跟读录音,并模仿人物描述动物朋友时的语音、语调和语气。

【设计分析】执教老师设计了图文匹配的活动,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的描述,选择相应的动物朋友的图片。该活动有利于学生将文本情境与图片情境建立联系,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语言背景,洞悉语言功能。执教教师还通过对比语段和阅读排序的活动帮助学生把握故事文本语言的内在逻辑,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读后环节。

(1)梳理板书,复述短文。在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文本时,教师并未有序地板书描述四种动物外貌特征的短语,而是将单词条粘贴在黑板上,板书所呈现的信息是零乱的。在复述环节,教师让各组学生任选一种动物,从板书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借助核心句型有序地复述故事文本。随后,教师依次让四个小组上台向全班进行复述展示.

(2)总结提炼,自主表达。

(3)学生复述完故事后,执教教师先引导学生总结描述动物朋友的方法。在展示汇报环节,教师设计了“听描述,选图片”的游戏,用实物投影仪同时呈现汇报小组的四张动物图片,让四个组员依次描述自己的动物朋友,每个组员在描述时都不能说出动物的名称。每当一名组员描述完毕后,台下学生要根据描述从四张动物图片中选出该组员的动物朋友,并说出选择的理由。

小学课改公开课活动总结 篇4

我校为期两周的教师课改公开课活动圆满结束。这次公开课活动是为巩固课堂深化研究成果,在当前教育改革“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打造高效课堂”的大气候下进行的,目的是让每位教师以课堂教学达标为契机,学习改进我们的教法,注重指导学生学法,发挥小组合作探究巩固、对子帮扶的作用,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每位老师都拿出了自己最高的授课水平,相互研讨,集体备课,在达标听评课中亮点频出,各有所得。现将本次活动总结如下:、这次活动大部分教师从思想上引起高度的重视,为了打造出一堂成功的课,他们积极准备,刻苦钻研,虚心请教,精心设计教案,制作了精美的。

2、课前准备比较充分,老师们普遍采用了导学案这种好的方式,这正是体现了我们老师更加关注学生学法的指导,每位老师都准备了精美的,同时对学生学情了解较深刻,做到预设问题能够靠近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3、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加强情感道德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彰显人文情怀。注重知识的前后连贯,温故知新,知识的迁移,适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体现知识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4、在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巩固多了,学生扎扎实实学习的多了。敢于把课堂时间放手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学习的参与度高,课堂呈现浓厚的学习气氛,一课一练,一课一得,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亮点方面、课堂教学的学习目标都很明确,教学内容丰富,知识传授准确到位,课堂结构较为严谨,能体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是围绕目标展开的,同时注重了小组实验探究、合作、巩固、评价。

2、课堂教学能尊重学生主体,教学方法比较灵活。小组合作探究、评价、对抗、巩固用得非常好,真正体现了本次课堂达标活动小组的强大作用。

3、通过课堂教学达标活动的开展,教师都能注重自身的学习和相互的切磋,讲课教师主动和组内教师共同商量,从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学指导、到重难点的突破,易错易混点的把握,包括当堂训练和检测。充分体现“先学后教”“兵教兵”的授课新理念,相信有更多的老师能够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荣誉。只要你参与,就会有收获。这也正是我们这次课堂达标活动的目的。

二、值得探讨的内容、针对课堂讲授内容的问题设计缺乏梯度。问题的预设应该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部分知识距离学生最近知识储备有多远,每一层次学生能够解决不同问题。

2、留给学生质疑、解惑的时间不够充分,激励手段较为单一。课堂中教师为了显示课堂热闹不冷场,不留给学生自主思考时间,直接进行学生讨论,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的产生。

三、存在的问题、集体回答问题次数过多,无效提问“是不是”、“对不对”、“听懂了吗”等太多,造成部分学生不肯动脑,不能体现个体差异。

2、对教材挖掘不到位,重点难点不突出,课堂结构不合理。

3、老师的导入再吸引人一些、课堂节奏再快些、操练方法再多样些、再把课堂多还给学生一些、多注意小组的合作和对子帮扶巩固,教学效果应该会更好。

通伏小学公开课活动总结 篇5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的课堂教学质量,激励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增加对课堂教学的投入,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从3月6日开始,我校进行了“公开课”课堂教学展示。本次教学活动是以做好课堂常规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挑战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提供了一个专业成长的绿色平台。担任上课的九位老师,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认真钻研教材,积极准备,利用新理念,在很短的时间内,制作多媒体课件,为上好公开课做好准备。可以说,每节课都有值得大家借鉴的长处,确确实实达到了我们通过教学活动实现互邦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一 从上课情况来看,存在以下优点:

1、本次活动每位教师的授课,都各具特色,突出了各自学科的教学特点,教学流程合理,教学重点突出,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绝大多数教师都能抱着虚心学习态度认真备课、上课、听课,积极参与到本次教研活动中。

2、在活动中,我们看到教师态度端正,非常重视,准备充分。通过锻炼,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促进和提高,也让老教师们受到触动和启发。

3、每位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教学活动,突出学法指导,教学内容紧扣目标,教学容量合理。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有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到的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

5、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熟练掌握了知识,不同基础的学生均有所得。

6、教师综合素质及教学基本功扎实,衣着端正,教态大方。大部分教师讲课有亲和力,语速适中,富有感染力,学生乐于倾听,板书工整,美观对学生的书写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调控能力,心里素质良好,有一定的课堂应变能力。

7、听课老师能认真听课,做好记录,填好《课堂教学质量评分表》,并客观公正的提出宝贵建议。

二、值得反思的问题:

本次活动在取得成绩和进步的同时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从总体上看,教师基本功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值得探讨、改进。

1、教师讲授的内容多,预设的多,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有效学习的不够。有效的课堂容量应以有多少学生学会和学生学会多少来计算,而不是单纯看老师讲授了多少。

2、有的老师仍存在备课时只备教材,不备学生的现象。飘在空中,离学生较远。教师自身的素质展示很好,但教学知识落实不够。

3、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仍有所欠缺。出现两极端,或上到哪里算哪里或过于注重形式硬撑着完成教学设计内容,课堂教学实质性的东西把握准确度不够。

4、总体上看,师生间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学生的回答讨论多数还是浅层次的。还未能真正面向全体。有的提问的目标指向不

够明确,致使学生回答漫无边际。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问题,不要刻板地按事先设计提问,更不要总是提问固定少数几个学生。

5、有的老师板书缺少设计,随意性大,起不到提示和强化知识的作用;

6、作为教学还应注意细节,要尽量避免出现一些语言、教态的细节。

三、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1、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堂常规,要遵照教学的规律办事,不能随心所欲的搞教学“拼盘”。不搞“形象面子工程”,这样做违背了学习的规律,淡化了教学的主体,其实也不会收到多少效果。

2、要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师的眼中,不能有死角。我有几堂课听课坐在比较靠后的位置上,看到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希望老师们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这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听讲习惯。

3、提倡超越教材,但必须有正确理解教材、尊重教材做基础,不然只能偏离方向。今后我们还应加大钻研教材的力度,认证学习课标对本年段的要求,学习教学方法与理论选择适合本学科本年段的有效教学方法。

4、摆正常规课与公开课的关系。偶获成功存在较大侥幸,不断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我们应该用公开课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平时的每一节课,认真的上好平时的每一节课,常规课和公开课之

间应该划等号。只有把平常课当公开课,才能把公开课当平常课。

总之,这次教学活动是以新课改基本理念为指导,以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为教师们搭建锻炼成长、展示自我的舞台,也是为老师们提供相互启发,互相学习的一个平台。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做课教师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也推动了我校整体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成功是精彩的,遗憾同样精彩,有一位哲人说过:有遗憾才会有进步,关键是我们要能够发现遗憾,找到遗憾,弥补遗憾,让这份遗憾在磨砺中迸发出惊人的光彩。我们所做的一切事都是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工作更是如此,无论是参与者还是组织者,让我们一起总结经验和教训,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我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做出更大的努力。

公开教学活动虽然落下了帷幕,但这不是结束,恰恰却是我校教学教研工作的一个新的起点,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有更多的优秀课从这里摧出,有更多的优秀教师从这里起步,这是一个展示的平台,这更是一个腾飞的起点!

四、评分结果

依据《课堂教学质量评分表》的打分结果,按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分别排出了名次,各科名次的排列较好的反映了上课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

通伏小学

小学公开课活动总结 篇6

发布日期:2014-09-26 发布人:周动林 王振娥

孟寨乡孙营小学公开课听评活动总结

2014年9月24日上午,兰考县教育体育局领导,在孟寨乡中心校领导的陪同下对我校骨干教师许翠珺、王向芳两位教师听课活动。此次活动,中心校非常重视,校教务处做了详尽的布置,各校听课教师认真对待,也较好的展现了教师的教学风采,相信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更能为我校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将对这次活动的感想归纳、梳理,做一下简要总结。

一、教师基本功

1.两位教师语言规范、精炼、优美、亲切,生动活泼,抑扬顿挫,语速适中,语调富有节奏感,教学环节过渡自然,组织教学的能力强,表达力强,富有激情。

2.教师教态自然大方,肢体语言和谐得体,具有亲和力,能与学生有机结合。教体局领导表示听这两位教师的课可以说是一种享受,整节课都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度过,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愉悦了身心。语调平和亲切,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体现了教师极强的组织教学能力,展示了教师的高超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教师都能做到通过语言紧紧抓住学生,贴近和学生的距离,给学生布置任务时要求具体、到位。调动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3.教学手段丰富,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增强了记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

1.体现三种学习方式,老师们设置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自学、思考、合作、鼓励学生表达自己见解,从课堂氛围来看,课堂氛围比较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融洽,师生都很投入,能平等交流。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思维碰撞,产生知识,形成共识。

2.教师不拘一格,体现师生平等,教师角色的转变,如。课堂上教师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参与率高,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发挥的很好。整节课,每位学生都发言,都有成功的喜悦。在师生、生生交流中学到知识。

小学公开课活动总结 篇7

早在古希腊, 有学者就提出了拟剧论 (Dramaturgical perspective) 的思想。后来社会学家E·戈夫曼发展了这一理论, 提出了“前台” (The front stage) 与“后台” (The back stage) 的理论。“前台”指演员演出及宾客与服务人员接触交往的地方, 针对陌生人或偶然结识的朋友的行动叫“前台”行为;“后台”指演员准备节目的地方, 这是一个封闭性的空间, 只有关系更为密切的人才被允许看到“后台”所发生的一切。!"戈夫曼的“前台、后台”理论, 为我们准确而完整地认识公开课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一般来讲, 公开课包括准备、实施、说课评课三个阶段#"。依据“前台、后台”理论, 公开课的实施阶段属于“前台”, 其准备阶段属于“后台”;说课评课则分别属于“后台”的开发和“前台”的评价反馈。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把公开课划分为“前台”和“后台”, 有利于我们准确认识各自的特点, 开发公开课的功能。前台是献课教师和学生展示、表演的空间, 通过师生的教与学行为的交互过程, 展示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相一致的教育教学行为, 展现某种教育思想、理念与方法的“实践形态”, 让执教者、观摩者和评价者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碰撞。这样做一是通过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 使骨干教师和名师在这种环境下脱颖而出;另外, 通过公开课给普通教师树立样板$"。但在前台, 课堂教学真实性已经“舞台化”, 听众所见所闻, 都出自献课教师的表演 (他们总是尽力掩盖自身教学的弱点, 把课堂中的种种“意外”纳入自己预设之中, 努力表现出与当前教育思想、观念、方法一致的行动) , 是公开课后台精心准备和策划的结果, 而不是教学生活的“常态”, 因而“难以在日常课堂中实施”。

后台是个体教师的精心设计, 教师们的群策群力, 以及教研员指导的场所。公开课的成败事关教师职业自尊和发展, 事关教师团队、学校或地区的名誉等, 教师在承担公开课任务后无一例外地调动全部能量, 不辞辛劳地“打磨”课。这个“打磨”过程一般为:教师自行设计方案——试讲——学科教师或学校领导点评——教师修改——再试讲——再修改……这个“打磨”过程一般秘不示人, 却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的重要历程。有人甚至把这个过程比喻成“一次蜕变”%"。这一过程需要执教者把众人的智慧巧妙同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风格等结合起来, 奉献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 需要执教者的反思、深思和沉静。对教师专业发展而言, 前台是“实验区”, 后台是“核心区”, 与前台相比, 后台不再需要热闹和喧嚣, 不再需要伪装、作秀等, “真实”是其最大的特征。同时, 开发后台功能更能衬托出前台的真实性, 对无论是执教者还是听课者,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公开课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已经被许多学者研究, 并形成了若干共识, 但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对前台功能的分析、探讨, 对后台功能的研究似乎并不多见。而且这些功能中, 有的在开发中比较重视, 有的则不够重视。

1. 发展功能及其开发。

即公开课的后台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里说的教师发展可以分为执教者的发展和观课者的发展。对执教者而言, 公开课后台具有“关键事件”的价值, 它促使教师对可能导致教师特定发展方向的某种特定行为作出选择!"。由于授课教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于是, 他不得不从日常教学的框架中走出来, 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当教师不断地从日常教学被拉到公开课时, 也就不断地从惯常思维和惯常行为中被拉到自觉的反思和研究活动中去”#"。同时, 执教者、指导者针对公开课的互动研究和打磨具有“群体学习”的特征, 围绕着“如何上好一堂课”进行交流、研讨。这样, 通过公开课后台过程中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 能有效提高执教者的专业水平和自我效能感, 促进执教者的快速发展。对观课者而言, 公开课后台所展示的执教者“蜕变”的完整过程能给他们带来很多启示, 如执教者在课堂设计时为体现某种先进理论和达成教学目标等采取了哪些教学技巧, 得到来自同伴的哪些善意提醒、支持, 帮助教师形成了哪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策略, 受到了教研人员哪些专业指导等。与前台注重“表现”和“结果”相比, 后台更真实地凸显教师准备课的完整“过程”, 更值得观课者去甄别、借鉴和创新。

在现实生活中, 组织公开课往往存在淡化发展功能的现象。献课时, 教师在乎的是既定的教学流程和个人的表现, 没有调控, 没有生成, 几乎没有顾及到听课者的需求, 几乎没有特别设计和安排, 即使有几分钟的执教者“说课”这一环节, 也经常被当作会议议程中压缩会议时间的“后备议程”。

2. 推广功能及其开发。

一般来讲, 公开课前台展示的是教育理论的“实践状态”, 而公开课后台真正实现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融合”。以倡导学生“乐于探究”为例, 在课堂教学中探究什么?如何组织探究活动?如何保证学生探究与教学目标达成的衔接……这些问题在文件中没有现成的答案。通过准备公开课, 将教师个体对“乐于探究”的理解转变为教学设计方案, 在同事、教研员、教育理论工作者等集体力量下完善方案, 让执教者上公开课, 让所有的听课者去感知、体会、反思, 转变为所有人员的“教学行为”。其基本流程图示为:

由此可见, 公开课后台是推广教育理论, 促进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转化的重要平台, 是展示教育理论“实践状态”的前提。

站在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角度看, 公开课实质是用上课这种方式, 实践某种理论追求。没有理论追求的公开课, 可以说是不成功的公开课。然而除了一些课题研究、项目推广外, 许多研讨会、交流会的公开课要么不重视理论追求, 要么多种理论混杂其间, 缺乏核心的理论导向, 使得公开课推广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后台的理论推广功能更加容易忽视。

3. 示范功能及其开发。

“公开课”的最初出现, 是作为一项教学教研活动, 用以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佳方法策略、推广教学经验$"。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除了具备一般艺术的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等特征外, 教学艺术还具有情感交流、情知交融、情形相融的特点&"。从教师发展角度看, 这些教学艺术不仅需要较强的理论功底, 更需要增强教师的“实践智慧”。

在我国, 许多地区、学校纷纷利用优秀教师上公开课, 向青年教师、新上岗教师做教学示范。而这些青年教师、新上岗教师不仅需要许多现存的、操作性强的教学艺术, 更需要知道这些教学艺术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这样做, 怎样实施……这些都必须缘于公开课后台, 现实中公开课后台示范功的开发是显然不够的。

公开课是教师“精神的盛宴”。相信, 无论教师对其鼓掌或指责, 都是缘于难以割舍的公开课“情结”。’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 对公开课的质疑和非难多集中在前台, 而对后台功能开发往往不太重视, 且缺乏操作性强的模式。在此, 笔者特提出三种开发模式。

1. 口述模式。

即通过执教者个体或者群体 (执教者、同伴和专业支持力量等) 的口头陈述, 对公开课理论追求、活动设计、课堂调控以及实现方式等表达出来, 供执教者、听课者、参会人员等研讨。从陈述主体分, 可以分为个体陈述和群体陈述。例如在四川许多地区举办的中小学教师“说课”大赛, 明确要求教师依据准备课的时间顺序和主要程序, 口头陈述自己对教材的解读, 对学情的把握, 课的主要设计思想, 课程方案设计中的主要变更, 教学实施的过程、策略、方法以及对来自同伴、教研员指导的理解和实施等, 这些做法与本文所主张的公开课后台开发的个体口述模式十分类似。当然, 也可以采用群体陈述方式, 即通过执教者、同伴、教研员分工进行口头陈述, 包括执教者准备情况, 同伴和专家怎样发现执教者设计中的问题、发现哪些问题, 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哪些有效策略 (包括这些策略的依据、基本框架、价值追求以及执教者的主要变化等) 。这两种陈述方式可以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互动研讨的平台。

2. 课例模式。

在一些地方, 组织者也经常把执教者的简要的献课方案印发给听课者, 以方便听课者把握上课的进程, 这与本文主张的利用课例开发公开课的后台功能明显不同。执教者需要依据献课方案 (课堂教学的自我设计) , 在恰当的地方描述自我反思什么、来自同伴的哪些支持、哪些专业建议、做了哪些修改。这些描述既要展现教育理想、理念等的理论体系, 又要展现教育理论的“实践状态”;既要渗透着对特定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 又要分析自己在群体研讨中的得失;既包含一个或者多个引人入胜的问题, 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对公开课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课例通常用书面形式表达, 在公开场所展示或者印发给听课者, 将公开课后台的具体形象告知于众, 帮助、引导听课者深入理解、分析、研讨公开课前台的具体情景。

3. 视频模式。

即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 对公开课的设计及其变更, 研讨、指导及其归纳等过程进行实况记录, 择其精要制成视频, 现场展示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与口头、书面等方式相比, 视频模式更加真实可信。例如在主体教育四川片区课题组开展合作学习研究时, 我们将献课教师、同伴、专家等共同研讨公开课时的实况进行摄制, 剪辑时重点关注了献课教师的设计思路、学情掌握、实施课的方案等, 关注了同伴的建议和专家的引导, 以及献课教师对来自同伴、专家意见的理解和实施等, 制成视频后在课题组内放映, 让全体研究成员进行观摩、学习、研讨, 取得了较好的推广效果。在视频的制作上, 首先要重视其可借鉴性, 要对录制过程进行剪辑, 重点展现公开课后台中提高教师执教能力、促进教师转变较大的反思、对话、点评等情景, 尤其要关注教师是如何把这些反思、对话、点评等落实在行动中的。其次是真实性, 即视频展示不是演戏, 必须尊重公开课后台的真实性特点, 原始记录教师准备过程中的体会、感受、反应、变化等。再次是简洁性, 要坚决删除与公开课准备无关的情节, 做到重点突出, 画面和条理清晰。

如果说公开课等同于公开教学, 且《辞海》诠释“公开教学:即观摩教学”, 那么公开课应该从《礼记·学记》记载算起 (其中“相观而善之谓摩。”汉郑玄注:“摩, 相切搓也。”) , 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这一点也能在中国书院教育中得到印证。这些史实同时印证了公开课存在的合理性。对待如同公开课这样历史悠远的诸多教育活动, 也许真的到了应该换种态度、角度去继承和发扬的时候了。

注释

11杨振之:《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 《民族研究》, 2006年第2期。

22王珏:《公开课文化的实践形态》, 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师范》校刊, 2005年第2期。

33丁钢:《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解释》, http://www.icte.ecnu.edu.cn, 2005-10-20。

44武凤霞:《十五例》, 《教师之友》, 2004年第10期。

55曾宁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研制度的探讨》, 《课程·教材·教法》, 2003年第8期。

66赵芙蓉:《从公开课的利弊反观其未来发展走势》,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4年第5期。

77陆建平:《“公开课”的德育思考》, 《教育发展研究》, 2006年10A。

88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 (缩印本) 》, 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 第550页。

99董远骞等:《教学的艺术》,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第22~34页。

小学英语公开课低效现象分析 篇8

[关键词]小学英语 低效现象 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6-054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所以,课堂上学生都在“动”,课堂活动更是充斥其中,环环相扣,学生乐此不疲。尤其是网络多媒体走进课堂以后,课堂更是有声有色,集音乐、美术课堂于一体,尤其是公开课,课堂设计犹如“电影院公映式”。满满一节课教师忙着做导演,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饰演着各种角色,整个课堂热热闹闹,但是课堂的效果如何呢?教师只求课堂的动感,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现象在公开课上尤为突出。

一、注重多彩,忽视基础

现代教学手段融入课堂,公开课便被多媒体绑架了。在公开课达标时,如果课堂没用信息技术,课堂就会被评为不合格。虽然这一规定是为了推进现代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进程,但是显得有点太绝对,教师在理解时稍有偏颇,课堂便成了“声光电”的天下。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环节不需要用多媒体,但是教师不用“不放心”,原则是多多益善。结果,整节课都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技术高明的教师还会制作视频动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用“眼睛”即可,无需动手、动脑。可想而知,单词的识记和积累,句子的朗读和背诵,这些任务如何完成?如果没有这些环节,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将如何夯实?

如,在学习苏教译林五年级上Unit 8《At Christmas》时,教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用英文歌曲“Jinglebells”导入新课,然后欣赏西方圣诞节的图片和习俗。本课所学的故事情节也做成课件展示,并引导学生“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sentences”.课堂结束时,教师教唱“We wish you merry Chrstmas.”整个课堂有声有色,20多张幻灯片美轮美奂,学生只顾欣赏图片的精美,以及对西方习俗的了解,对本课所学的单词和句子没有积累的过程,热热闹闹一节课后,连基本的单词都没有记住,还需要课后加强识记,这样的公开课就是浪费时间。

二、注重预设,忽视生成

课堂是动态的过程,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准备的教案和预设的问题,但是课堂在进行过程中一定会有新的问题生成。教师忽略课堂生成的问题,对学生是不负责任的。当然,大多数教师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可以根据课堂生成及时改变课堂的方向,随时调整课堂的节奏。但是,在公开课上,教师的表现就没有如此洒脱,因为有课堂教学模式的限制,课堂环节紧密相连,每个环节还有时间的限制,因此,教师不希望有任何的“意外”发生,更不希望因生成的意外影响课堂的既定轨迹。所以,公开课限制的是学生的思维,是机械化的表演课,所以是低效的。

如,学习苏教译林五年级上Unit 7 《At weekends》时,这是一个比较开放的话题,但是教师在备课时只按照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梳理。如,Su Hai and Su Yang,Mike,Helen,他们的周末活动有哪些。由此积累短语如:“play with the cat,have dinner,play football,go to the park,fly a kite,go to the cinema”。但是周末的活动丰富多彩,如果教师也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学生可能会说出更多的短语。但在公开课上,教师不敢拓展太多,甚至有的学生也说出一些活动的名称,教师只是一语带过,直接进行下一个环节,打击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三、注重活动,忽视效果

教学改革的开展让教师都认识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所以课堂上学生要动起来,才符合新的教学要求。公开课上学生尤其活跃,竞赛、游戏、表演全部搬上课堂,学生在活动中玩得不亦乐乎,但是课堂总结时,学生很明显没有收获。如果设置检测反馈的环节,那么学生的表现则不尽如人意。因为课堂一直在活动中进行,学生几乎没有思考消化的过程,无论教师把活动设置多么完美,课堂只是表面繁荣,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如,苏教译林五年级上Unit 3节《Our animal friends》学习时,教师把教室布置成动物园的样子,利用很多的动物头饰进行表演。学生参与的兴趣较高,但是训练的句型太单一,“I have new friends,one is…,the other is…,we are very friendly.”之后进行“找朋友”的游戏。一节课下来,学生玩得很尽兴,但是安排的内容太少,学生除了记住几个动物单词和一个游戏句型,其它就没什么效果了。运用活动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最好与课堂效果相联系,安排适当的课堂容量,加强学生英语知识积累。

小学英语公开课上暴露的这些低效现象有很多成因。有教学模式推进的限制,也有教师对教学理念理解的偏颇。因此,公开课的评价标准需要再斟酌,教师更要认清浮华背后的原因,要把课堂高效当作课堂追求的目标。公开课,教师也要放松心情,根据课堂需要设置活动,预设问题,选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构建最高效课堂,而不是最热闹课堂。

公开课活动总结 篇9

为推进新课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依汶小学首先进行了语文、数学、藏语文三科的公开示范课。为了尽快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为了更好的起到示范作用,同时为了更快的提高刚刚就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使他们尽快的投入到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中,学校决定本次先由三科教研员举行公开示范课。在校长和教研主任的领导下,无论上课还是评课都卓有成效,活动很有特色:

这次公开课教研员们都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做了充分的准备:有小卡片、教具学具。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扎扎实实上课,每个课堂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真正是在为学生上课,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注重表面的热闹,照顾听课人的感觉。

课后,教师们在一起交流,上课者阐述教学设计的理念,听课者真诚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大家学习的态度很诚恳,一心只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这次活动中受益。教师们也确实在这次活动中成长了,提高了。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公开课活动总结 篇10

这次校内公开课是一次全校性的活动。全体任课教师都精心设计教学,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最亮丽的一面展现在课堂教学中,同时,他们又认真评课,对每一节课进行客观点评。

这次校内公开课是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活动前,教研处制定了详实的活动安排,并采取具体措施,学校领导率先参加听、评课活动,特别是我们的校长朱峰亲自督促、并多次随堂听课,找上课老师交流意见;要求各教研组长组织组内教师认真准备授课,积极参加此项活动;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要精心设计教学,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

这次校内公开课是一次有总结的活动。为了使公开课收到实效,达到预期目的,教研处要求授课,听课教师针对本班具体情况及课堂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这次校内公开课是一次有收获的活动。在此次活动中,参加听课的人数有147人次,教研处要求教师每听完一节课,都要及时和授课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互相交换意见;在每一组公开课结束后,教研处都组织召开由学校领导和听课教师参加的评课活动,参加评课的老师共128人次。在评课过程中,每一位教师在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后针对不同的意见或建议都开诚布公,直抒胸臆,谈出了自己的看法。整个评课活动在讨论、交流、总结、提升中结束,每一位教师都有了各自不同的收获。

小学公开课教学实践的失位与回归 篇11

小学公开课 形实不符 实践失位

一、 小学公开课实践的失位

互联网时代素质教育的新理念都以课例为载体,公开课承载着传播教育新理念的职责。适应学生终身发展是所有的课都必须遵循的准则,因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小学公开课教学实践中,“一节好的公开课标准”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大家误认为没有问题的课就是好课,热热闹闹的课就是好课,因而导致小学公开课教学实践失位。

失位之一:教学目的的形式性

“所谓目的,就是我们在特定情境下有所行动,能够预见不同行动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并利用预料的事情指导观察和实验。”[1]公开课的目的在于公开展示教师怎样使用教学智慧传道、授业、解惑。其教学目的不仅在于教师如何展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新理念,而且还为观摩的教师搭建自我专业成长的平台。然而在实践中,公开课只重视课的外在形式而弱化课的本义,即对学生知情意行能力的培养。于是公开课被异化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同台“演出”。教师把公开课当成展示自我的舞台,为了让公开课完美无瑕,教育者反复提前预演,只关注教学的外在形式是否华丽与热闹,却迷失教学的本义,即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头脑与创新能力的儿童。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受教育者而言,小学阶段正是各种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问题在于师生在公开课上面对烂熟于心的教学内容依旧表现出新授课的状态,在一堂堂不真实、不扎实的公开课中,教师忽略了儿童内在的心理成长,尤其对于思维具有局限性的受教育者而言,教学目的的形式性背离了小学低年级阶段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规律。

失位之二:教学设计的表演性

“公开课对教学进程的设计核心在于探讨学生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在于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这是公开课的基本立论点。”[2]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设计,与此同时公开课还需要呈现执教者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大胆探究的能力。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让受教育者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公开课中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学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执教者通过文本的建构与分析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因此,公开课中执教者不仅要传授基本的知识,而且更应该呈现以生为本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过程。在实践中公开课的执教者盲目采用“拿来主义”,然而拿来主义教学不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的原有起点,也不考虑自身能否驾驭教材,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在青年教师的公开课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公开课给予学生的是真实还是虚假,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令人深思。

失位之三:教学内容去问题性

叶圣陶指出:“无论教育和教学,都为的是学生,要学生进步和成长。那么,在观摩教学的时候,教课的就该不管旁边有多少人在那里,专心致志在给学生指导和启发上用功夫;听课就该注意于教课的老师怎样指导和启发,尤其要注意于学生是不是真正从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中得到了益处。要不然,观摩教学就没有多大意思。”[3]在实践环节中,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存在去问题化迹象,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与学生所回答的答案都在预演环节中被反复演练。问题情境的创设中,课堂问题相对缺乏生成性,学生在公开课中的文本理解方面似乎并没有生成问题意识,主动权被教师所掌控,学生的问题意识被遮蔽。因此,公开课实践教育情境似乎并没有更好地展现出教师如何指导和启发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生成与建构。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无形的教师权威往往压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思考空间,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往往被外在的伪问题所边际化。

二、 小学公开课实践失位成因

公开课是探索教学规律、推广素质教育新理念的课堂教学形式,公开课实践失位的成因在于教师“被评价”动机有余和教师功利化价值认知的失衡。

1.教师“被评价”动机有余

目前,公开课的评价包括学校领导评价、同行教师评价和教学专家评价,却缺乏教师个体“我”对教学的评价以及最有评价话语权的学生的评价。然而,领导、同行教师与专家的评价大多基于自我个体在听公开课过程中的认知体验,而学生真正在公开课中获取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亲身体验的评价权被评价制度所潜规则化。于是执教公开课的教师处于“被评价”地位,执教者的动机往往是为了在“被评价”中通过一节成功的公开课收获更多的文化资本与荣誉资本。因此,“被评价”教师采取完美无瑕的教学形式实属无奈之举。因此,教师之所以在准备公开课环节有意识地在脑海中精心设计,并且精确计算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进度,是因为教师被评价动机所左右。

2.教师功利化价值认知的失衡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潜藏在人们心中的“功”与“利”在教育教学领域中逐渐扩展。一方面,为了公开课的“成功”,为了得到更多的鲜花与掌声,为了得到更多的被认同,公开课之前,教育者通过所在的教研团队一遍遍磨课、研课,备课的周期较长,已远远超越教师所能承受的极限,超过学生的原有认知发展水平,并且不厌其烦地换教室、换学生进行试课,在试课的过程中,教育者掌握教学流程的时间以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在正式的公开课上演绎完美。另一方面,教育的私利凸显在公开课中,教育者为了把公开课上成功,令专家和领导满意,上课的每一步都精心安排,认真思考。教育者之所以投入如此大的热情,是因为通过一节成功的公开课能够获得更多的潜在资本,获得评优晋级的机会,增加更多的福利待遇。教育者的教学行为被公开课的外在形式所束缚,公开课与执教者所期待获取的文化资本和荣誉资本捆绑在一起。因此,公开课在教师功利化价值认知失衡的影响下,课堂上呈现的师生教学行为的真实性值得深思。

三、 小学公开课实践的回归

在“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新课程改革继续深入的过程中,执教教师应当摈除公开课所带来的各种弊端。首先应该在教师评价制度上构建多元改革体系,其次应该在教师认识上找回教育的本真,最后教师个体应该进一步提升师德,以保障公开课教育制度本义的实现。

1.构建教师评价制度多元改革体系

公开课中教师的“被评价”制度使得教师被迫在公开课中走入完美化、形式化和表演化的实践困境。只有从源头上改变公开课的教学评价制度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新课改实践中公开课的改革,从而进一步减轻公开课执教者的精神与心理压力,让每一位执教公开课的老师获得个体“我”的专业成长,让公开课传递出更多更好更真的正能量。因此,我们需要构建教师评价制度的多元化改革体系,开展从教师、领导、专家评价到学生评价以及教师自我教学的反思。从评价结果而言,再完美成功的课都有瑕疵,再有瑕疵的课都有闪光点。因此,公开课的评价者应当理性认识公开课中暴露出的瑕疵,正是由于瑕疵的存在才能更真实地反映当下教育中的弱点,为教育研究者们提供鲜活的研究课例,从而进一步提升当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举措。与此同时,公开课的执教者——教师也需要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公开课评价制度。公开课评价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个体教学的改进,以公开课教研的形式为途径,不断地改善个体“我”在教学实践中汲取缄默的教学情境知识,并通过“反思自己,开放自己,借助人际交流壮大自己。通过扎实地积累这些行动,就可以产生出‘实践性知识”[4]。实践性知识的习得能够更好地为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提供向上的生长力量。由于“‘我的‘实践性知识,是以‘我为中心,吸收外来的知识,并跟自身已有的知识混合、发酵,由此才浮现出对于‘我有意义的知识”[4]。因此,执教公开课的教师同样需要通过公开课的实践教学,让实践性知识成为一泓流动的清泉,与此同时教师评价制度也必须进行多元化的有效改革。

2.重回无功利化的教育本义

夕阳浅影下,奉读先哲们的传世之作;夜幕晨曦中,梦别老庄孔孟;林荫街角里,畅谈古今中外,这就是所谓的教育,教育是引领人类灵魂的仁学。教师之所以在公开课中表现出完美是因为他们对公开课背后的文化资本与荣誉资本的极度渴望,与此同时对功名利禄的盲目追崇与膜拜。正如韩愈《师说》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是过去历史文化与未来文明传承的链接纽带。由于教育功利化的影响,公开课被功利主义所挟持,导致公开课偏离自身的价值追求。当下执教公开课的教师面临功利主义的严峻挑战,于是新时期的教师需要拥有三重教育境界:首先教师要把知识真实正确地传授给学生,做到自敬自重;其次教师要把文明传递给学生,做到乐道敬业、诲人不倦;最后教师担负着培育学生德性的重任,要坚守安贫乐道、甘于奉献。因此,教师应当转变借助公开课获取执教者个体“我”的功利思想,努力提升新时期教育功利化背景下教育的最高境界,让公开课重现无功利化的教育本义。

3.师德存真求实再提高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公开课中的表演导致教学过程的失真,公开课中的作秀与作假深刻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如陶行知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然而,公开课异化了教育的真谛,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公开课教学的失真会给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正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向教育者所传递出的榜样力量对观察者起到的潜移默化影响,教师关于公开课预演的言行举止将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身心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在公开课中真实地呈现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坦诚地接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公开课中的真实表现。

参考文献

[1]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裴娣娜.在追问中把握公开课的现代意义[N].中国教育报,2005-

10-25(8).

[3] 杜草甬.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4] 钟启泉.对话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二年级家长会数学老师讲话稿下一篇:西方社会工作总结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