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公开课安排

2024-10-10

小学语文公开课安排(通用12篇)

小学语文公开课安排 篇1

江店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中华少年》

授课人:六年级教师 程梅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重点: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难点: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突破方法: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准备: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教学程序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

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2.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生分四人小组,自己分工。教师出示学诗指导:

A 小组分工,甲乙丙丁四个角色。

B 四人合作朗读诗文。

C 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可借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字典)

D 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怎么样的一种感情。

E 带着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色朗读。

F 换角色再读诗文,将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

2.生交流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如: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莽莽:形容辽阔,无边无际。

萦绕:萦回。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强悍:勇猛无所顾忌。

噩梦:可怕的梦。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文指更美好。

比翼联翩:翅膀挨着翅膀(飞)

3.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

4.交流自己写的感受,在听别人感受后,可以充实自己的感受。

(五)朗诵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朗诵活动,各组上台朗读,可以一个小组朗诵一个小节来评比。

3.总结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热爱祖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小学语文公开课安排 篇2

一、课改理念心中有, 教学方法不得法

这节课授课教师运用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理念上看完全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而教师具体的做法却与新课程理念谬之千里了。教师首先是让学生自读课文, 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出难理解的句子。在小组中自行解决问题, 由一名学生讲其他小组成员记录。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上去课堂还给了学生, 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但这样的小组活动变成了优等生一言堂的局面, 仅仅是给优等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不能照顾全体学生, 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这种做法扼杀了学生自我创新意识, 时间长了会更加助长学生的惰性心理。

二、过分地追求形式, 忽略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节课设计的课外活动太多, 首先是由一首歌曲《隐形的翅膀》导入, 课堂上有人物模仿, 让所有学生模仿主人公做盲人捉蝴蝶的动作, 知识链接讲海伦·凯勒的故事, 课堂拓展让学生说一说你知道的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 并说说以后在生活中遇到残疾人你会如何去对待他。短短的40分钟除去小组活动, 教师讲解, 阅读课文, 又设计了五个活动, 形式上课堂气氛活跃, 活动形式丰富, 理念上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整节课下来给人感觉为活动而活动, 忽视了学生能力发展, 忽略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淡化了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节课设计的活动过于频繁, 这也是我们发现实施课改以来的一个弊端, 教学形式“变化多端”, 一味追求“创新”, 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识字任务都完不成, 连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不熟。有的课, 学生生字还没有掌握, 课文还没有读熟, 就让他们漫无边际地想象。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培养, 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所有的教学活动一定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展开, 否则再漂亮的课件、再感人的故事、再动听的歌曲用多了也会失去新鲜感, 学生也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课堂上过多拓展延伸, 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整节课中, 学生一会儿讲故事, 一会儿谈体会, 一会儿说做法, 孩子讲得故事绘声绘色, 对海伦·凯勒了解得丰富又全面, 身边的名人知道的不计其数, 想想四年级的学生, 正处于爱玩、爱动的年龄, 课堂上设计过多的拓展延伸, 势必会让他们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在课下查资料、背故事, 剥夺了他们快乐的权利。从一个个灵动生命的口中说出的不是天真而是世故, 从孩子的眼中看到的不是快乐而是苦恼, 学生苦于课堂上这么多的我要说, 苦于这么多的又要做。这些的做法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初衷, 这样的拓展活动只有适度、适量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四、课堂教学淡化了语文的学科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 指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现在的语文课堂再也听不见朗朗的读书声, 仿佛所有的活动只有老师的才会达到教学效果, 课堂上再也不会有鲁迅作品《三味书屋》中师生共度的景象。语文是我们的母语, 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接触, 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知识, 通过学生的自学自悟就能理解了, 而往往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中要无畏地提高难度,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 其实不然, 真正的教学最高境界应该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语文学科归根结底就是要让学生体会语文味, 语文味需要学生与文本的接触进行品读、研读才能体会到。这节课教师一直在引导学生要关爱残疾人, 理解残疾人, 而淡化了文本的特有魅力, 一个可爱的女孩、一个鲜活的生命从孩子的眼中消失了, 让孩子记住的仅仅是对残疾人的态度, 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 淡化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对小学语文公开课的反思 篇3

教师A:激发了好一阵子,好不容易让一潭死水般的沉闷课堂荡起了涟漪:一名同学站起来问:“孔子东游,他是去哪儿?”显然,这在授课教师预设之外,教师无奈地笑了笑,把那位同学双手按下之后说:“请提问课文中的疑问句。”其实,此时把后面介绍孔子、交流资料的环节挪移到这里,让孩子展现查询的资料同时解疑答难,这节课也更加流畅紧凑了,偏偏这节课在该拐弯的时候没有及时拐弯!

教师B:也许是因为没把握住陌生学生的真实水平,以至于他教学《乡村四月》就用去了将近半节课的时间。之后,这位教师及时把闲人少的“忙碌”过渡到到第二首《四时田园杂兴》,一下子节省了很多时间,最后竟把第三首的《渔歌子》也完整地教完了。这节课不仅完成了既定目标,也给听课的教师整合课程资源之感。这种变通,就归功于教师本人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机智。

教师C:满满一节课只学了首《清平乐·村居》。课容量太小是其一,最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在课件里穿插了许多不及课本插图直观形象的图片,实在是事倍功半。课堂上,他还与学生对话理解“相媚好”的意思,许多不当的语言引来阵阵哄笑……

课,做到简约而不简单最好。教师,因学情、文本及时变换教法更妙。可要真的做到并不容易,“问君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认为要讲好一节清爽简约的课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首先,要准确把握文本解读的“入”与“出”。 现在,我们都较注重文本解读,在备课之前都会进入文本,深入钻研。往往就一篇课文,我们能解读出许多内容,而且体会得较深入,较多元化。但问题就是如何在众多的解读中提炼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即如何准确把握文本解读的“入”与“出”。如果“出”这个环节做得不好,可能会眉毛胡子一把抓,使教学目标散而凌乱,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负增长。我在解读《去年的树》一课时,发现该篇童话的语言朴实易懂,但却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如鸟儿与树的相处的情景、鸟儿一路的坎坷经历、鸟儿的心情变化、鸟儿的内心活动等。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围绕文中四组对话,通过想象补白,有感情的诵读等手段,体会鸟儿与树之间那份真挚、感人、永恒的友情。结果课程内容中对提示语的想象补白太多且把学生引得较远,教学目标不集中,课堂设计处理得较复杂,且不易操作。

其次,课要上得简单而有效。曾有教师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所谓的“简简单单教语文”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要集中,一般做到一课一得;教学过程要简洁,没有什么细枝末节,干干净净。但老师们真正要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还是有很多的困难。这可能有很多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老师的意识问题,在教学预案的设计时总觉得这也好那也好,这个得讲得透一些,这些让学生掌握一些有好处……一句话就是“不会舍”,不“舍”哪来“得”呢?

我在教学时,讲《桂林山水》,就引领学生探讨作者是怎样把山和水写美的;讲《鱼游到了纸上》,就引领学生聚焦第七自然段,品词析句,体会聋哑青年精湛的技法、高超的画技及作者的表达手法;讲《文成公主进藏》,就通过读读、练练、说说,引领学生感受文成公主一路进藏的艰辛和对藏族的贡献。

最后,课要在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教出新意。合理解读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并能简单教语文后,我们还得在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学习想奇招,出新意。这一步应常出现在公开教学中,因为每一位听课教师去听课前都有种念头:希望这堂课能给自己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如在《去年的树》教学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时,可以把文本分成几个部分通过PPT逐步展现(化整为零),引导学生逐步读懂课文(逐个击破),帮助学生借助板书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这非常适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再如结课时,教师可以问学生是什么原因让鸟儿失去了朋友。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伐”让学生们明白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之间应该和谐相处,将课的内涵提升到一定的人文高度。想奇招、出新意也非得根据文本特点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阅读教学规律不可,如违背了这些,再好的“招”也是废招,带来的只会是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低下。

要想一堂课上得轻灵生动,备课时我们不仅要把文本的解读读“厚”,还得学会在文本的众多解读中提炼出适合该年段学生学习规律的能力训练点、知识点,更得学会把课文上简单,有新意。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大柏地乡院溪小学)

2023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4

1、“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参与式学习方式。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2、“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通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能利用拼音把课文读通读顺,具有初步的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可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课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去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想出别的、更多的画风的办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由阅读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方法】

1.教法:因为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所以我选用“全放”的教学方法。教师以一个教练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动手画,动口说,以及各种形式的读,在画中培养创新能力,说中训练语言,读中积累知识,感悟情境。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2.学法: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运用画、说、读、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悟课文中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巧设悬念:

1.猜谜语(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谜底:风)

横卷形:设计意图:用孩子们喜欢的谜语导入,使学生一开始就对风的特点有所分析和了解,孩子们喜欢谜语,猜谜语的过程会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对课文产生极大的兴趣,对画风产生很强的求知欲,从而为下面的学习做好良好的铺垫。

2.板书课题(“风”能听得见,感受得到,那它能画出来吗?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画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电脑播放画像(标出姓名的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认一认,读一读,去掉音节读,开火车读,组词读字,认识其中的六个生字)

2.认读字词(出示课件指名读、组词读、齐读)

横卷形:设计意图:用本课三个主人公的头像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在识记生字时,采用多种形式识字并检查学生的识记生字情况。

3.播放课文朗读,生跟读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感悟,指导朗读:

1.默读课文(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1)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画一画,读一读。

(指导读:赵小艺说“我能”这句话时,应该是非常自信的语气,语调比较高,声音较大。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这句话时,应该用惊喜的语气,大声地说。)

(2)闭上眼睛想一想,三个小朋友画的风都是什么样的?

(播放电脑课件,让学生给画配上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2.分角色朗读课文

(1)自由组合,分角色练习读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小组推荐代表分角色朗读

(3)评议。

(4)范读(指导:“谁能画风?”要读出疑问的语所来。“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要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读。)

3.练习说话:

风来了,

风把_____吹_____了,

风藏在__________里。

横卷形: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是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的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说话练习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做到语文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综合运用。

四、驰骋想像,描绘美景。

1.你们喜欢课文中的三个孩子吗?为什么?

2.你们想画风吗?说一说怎么画?

3.出示课件,了解生活中的风。

4.小组合作画风,再写一写画的什么?

5.展示评价作品。

横卷形:设计意图:为了拓宽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让学生画风,把自己的奇思妙想绘出来。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实践。利用动口说,动手画的环节,在说中训练语言,画中培养创新能力,创造了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法的全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多,既读了课文,又学会了画风希望你们也做个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六)布置作业(出示课件)

【板书设计】

旗子──飘

小树──弯

雨丝──斜

风车──转

小学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 篇5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守岛夫妻》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

1.了解小岛的相关资料。

2.完成学习活动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课

1.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有这样一座小岛,它远远望去,就像一片云在天边浮着。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板书课题)

2.今天我们将走进这座小岛,去聆听一个动人的故事。(指读、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用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查课前预习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图片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合作。

出示小组交流目标:

(1)读准音——读准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义——交流课前预习中新掌握的`词语的意思。

(3)提困惑——统计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字词问题。

2.师生互助交流。

(1)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①“咙”读lónɡ,不读lǒnɡ;“舀”读yǎo;“炊”读chuī。

②“哼”是多音字,本课读hnɡ。

③“域”右部是“或”;“舀”下边是“臼”,不是“白”。

(2)理解字义、词义。

预设:

礁石:出示礁石图片帮助理解。并与“岛”进行区分。

牙龈溃烂:探寻原因,缺少维生素。

怔:发愣。

哽:①食物堵塞喉咙不能下咽。②因感情激动等原因喉咙阻塞发不出声音。(引导学生明确文中的“哽”是第二个意思。)

设计意图:五年级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尤其应该强化对词典等工具书的使用。这个环节重在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并组织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解决字词的困惑。

三、整体来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介绍一件事,我们要交代清楚哪些要素?

预设: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交流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预设:课文讲了将军上小岛检查,发现了一片菜地,守岛战士用珍贵的小白菜请将军吃晚饭,将军不忍吃,最后与战士分吃蔬菜的事。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记叙文六要素的知识点,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做准备。

四、介绍小岛

1.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相关语句,思考:小岛是一座什么样的岛?

预设一:小岛很小。(引导学生从第1、2自然段中找出相关依据。)

出示相关语句:

“远远望去,像一片云在天边浮着。”

“小岛转一圈也用不了十分钟。”

预设二:小岛很热。(引导学生从第2自然段中找出相关依据。)

出示相关语句:

“将军上岛时正是这儿比较凉快的时候,但也有二十多摄氏度。”

预设三:小岛不适合居住。(引导学生从第1、4自然段中找出相关依据。)

出示相关语句:

“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

“在这个地方,蔬菜是很难生长的。因为主要吃罐头,有的战士上岛一段时间后,就会牙龈溃烂,嘴里起泡。从大陆上运来的蔬菜,还没上岛,就要烂掉一大半。”

2.在这样的环境下,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你有什么想说的?(引导学生感悟中国军人不怕吃苦、守卫国家的伟大精神。)

3.指名读小岛的相关句子,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小岛的情况。

(1)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2)小组派代表汇报,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并指导学生掌握从文本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以及概括整合的能力。

五、感悟军人情

1.过渡:小岛虽小,居住条件虽差,却对我们有着重要的作用。海军士兵们不怕吃苦,他们长年驻扎在这里,保卫着国家的安宁。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想想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说说理由。

(1)出示阅读要求:

(2)默读课文,边读边写感受。

预设一:战士为将军送上一盘珍贵的小白菜。(引导学生品读第31自然段,感悟战士尊重将军,关心将军身体的用心。)

①如果你是将军,听到了队长的那番话,你会怎么想?

②学生交流。

预设二:将军与战士分食一桶菜汤。(引导学生品读第33~35自然段)

采访活动。

环节一:将军,你给战士们分菜,看到他们马上躲远,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

环节二:将军,你为什么把菜倒进汤里?

学生交流。

环节三:将军,看着战士们自觉地围了过来,喝着你舀给他们的菜汤,说说你当时的感受。

图片指导学生揣摩将军的内心活动,为写将军日记做准备。

①学生交流。

②小结:战士们关心年迈的将军,为将军送上一盘自己亲手种的珍贵的蔬菜。将军心疼战士,把菜倒入汤里和战士们一同吃。

预设三:战士背土带菜种到岛上。(引导学生品读第6~8自然段,感悟战士思念家乡,又善于改造环境的决心。)

①学生交流。

②追问:如果你是将军,听到了队长的这番话,你对这群战士又会有怎样的想法?你想对岛上的战士说些什么呢?

③小结:正是有了这样一群爱动脑、肯创新的战士,才有了小岛上的一片绿色菜地。这是小岛的希望。

预设四:油布的秘密——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品读第29自然段,感悟战士的中国情,爱国心。)

①追问:将军,当你看到这一幅由菜构成的中国地图时,你的想法是怎样的?

②学生交流。

2.小结:守卫祖国的每一位战士眼里是中国,心里也是中国,满满的爱国情,让我们牢牢记住这群最可爱的人。

设计意图:教师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揣摩语言,交流对人物品质的理解,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中交换思想,重点品悟人物的心理,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六、指导写日记

1.将军带着我们参观了小岛,让我们认识了一群不怕吃苦、热爱祖国、敢于创造的守岛战士。将军有一个习惯,就是写日记,他准备把这次小岛之行写进日记里。我们来帮他回顾一下他上岛之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他和战士们又发生了什么事,心情又是怎样的。

(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2.指导学生选择一个环节来写日记片段,强调突出将军的心理活动。(相机板书:心理活动)

3.学生写日记,教师巡视。

4.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努力创设让学生书写的情境,善于捕捉学生书写的题材,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书写指导,并鼓励学生交流。

七、延伸到课后

1.写一篇完整的《将军上岛日记》。

2.观看《守岛夫妻》的视频。

设计意图:课堂授之以渔,课外拓展延伸,趁热打铁,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小岛

1.将军上岛。

图片看到:油布

绿油油的菜地

听到:土和菜种是战士们从家乡背来的

2.战士邀吃晚饭。

看到:一盘小白菜

菜地里的中国地图

3.与战士让菜。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两点:

1.不动笔墨不读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即读书做记号。解决生字词难题时,我指导学生将小组内的困惑记录下来。感悟小岛特点时,我指导学生圈画相关语句。品悟人物形象时,我指导学生找找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并写写体会和感受。教师一定要创设学生学的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阅读任务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学方法 篇6

1.有的放矢,把准教学目标

只有准确地把握好教学目标,教师才能在整堂课上才能运筹帷幄,从而形成一种从容的课堂风格,我们在听名师、大师观摩课的时候,经常会被他们那种从容的、游刃有余的教态所深深地吸引,但我们在看到名师头上耀眼的光环的时候,可能很少会有人想到,在破茧成蝶,蜕变成美丽的蝴蝶之前,他们经历了多么痛苦、漫长的一个过程,实际上这种从容的背后一是源于自身一种很深的文化积淀,另一个就是源于自己精心的准备。

备课最好的途径就是认真阅读我们的教学参考书。许多老师,包括我自己在上课的时候,会发火,放大嗓门,可是我们想过没有,这种火源于何处,完全源于自己没有精心地准备,学生不会,是不是我们问的问题不够清晰,模棱两可,学生无从下手;是不是为了及时在下课铃想起的时候结束内容,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如果是说着说着一看时间就要到了,而我们的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所以就只好草草收兵,最终是南辕北辙,收效甚微。

2、巧具慧眼,选择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巧具慧眼,对语文教材进行二度开发,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我们应当选择最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出现误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把准方向。

3、博采众长,汲取教学资源

备课是一个非常辛苦而耗时的过程,也是一个摆脱镣铐跳舞的过程。备课是一个开放的博采众长的过程,当一个教学内容的目标和重难点被自己科学的确定后,就需要教师博采众长,广泛汲取教学资源,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知识和资料,尽可能多地从有经验的教师那里获取教学方法和资源。

我们上好一节课需要用到很多资料,要拓展应用知识,要有师生互动的设计,要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与学生一起探索与创新,这些都不可能是一个教师的智慧和学识所能完成的,它需要集体的力量,需要网络和图书室等。

4、善于反思,在修正中前行

俗话说,经验加反思等于成长,记得弘一法师在佛书《慈悲的力量》中,曾经写道:愚者在于自身太执着,执着必生烦恼;智者在于善于反思,在反思中前行。我觉得我们在上课后也一定要做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自嘲、善于修正,这样自己的课就会讲得越来越精彩。

二、讲话窦桂梅老师也说,语文要给给孩子一座田园和一座花园

一座田园指的就是

学习的底子,田园生产农作物,玉米、水稻,萝卜、白菜,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这就好比字、词、句、段、篇。但一个人只是吃饱了还不行,还要有精神上的愉悦和美感享受。而花园指的就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一定有精神的“秘密花园”——文学的审美享受洋溢其中。

我觉得大师所倡导的诗意和花园,不是说要我们在课堂上说话的时候要字字珠玑,出口成章,这样的课听起来势必会有点酸,有点假,也会拉远与学生的距离。但是在出公开课和观摩课的时候,我觉得教师所说得每一句都是要经过仔细斟酌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如同穿鞋子,适合是第一,美丽是第二,我们每个人都要悉心揣摩,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模式,尽快地在教学中登上平台,形成特色。记得有位外国的诗人,曾这样写道: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的一株松,就做一丛小树生长在山谷中,但须是溪边最好的一丛。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学要端初探 篇7

一、具有科学性

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公开课课堂教学目标与相应单元教学目标的关系上。公开课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是相应单元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 课堂教学是为了完成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子目标教学。人教版教材作为“单元合成型”教材, 它的每篇文章在单元内都有其特定的地位, 承担着完成单元教学目标某个或某些方面的任务。我们不能随便地改换课堂教学目标, 不能因为某篇文章内容精深、篇幅较长、执教者感兴趣, 就面面俱到地细细分析, 以至破坏单元教学的整体性。

其次, 科学性还体现在课堂教学对文章重难点的凸现上。课堂教学应突出重、难点是众所周知的常识, 但是当局者迷, 执教者面对众多的教学内容难以取舍, 往往会认为甲处不讲存不足, 乙处不讲是缺陷。公开课教学应当对充分体现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重、难点投入较多的时间、力量, 对于非重点内容作从轻处理, 大胆地舍弃, 因为处理好本节课的重、难点就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笔者有幸参加了由沪、苏、浙、皖四省、市教研室联合举办的2011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研讨会, 聆听了上海市建平中学特级教师郑朝晖的示范课《老王》, 笔者对于执教者突出重、难点的技艺叹服备至。执教者在教学中牢牢地把握住如下重、难点: (1) 文本咀嚼的方法与技巧 (重点) ; (2) 关键语句的发现与分析 (难点) 。执教者在引导学生深入研讨文本阶段, 提出了如下问题: (1) 探寻“交流异常”:发现双方语言交流过程中违反常规的表达背后的心理。 (1) 在这些对话中老王的表达与日常表达有什么不同? (2) 这些不同背后可以看出老王怎样的心理情感? (3) 还有别的地方可以证明你的推断是正确的吗? (2) 探索作者组织语言过程中语言选择背后的心理。 (1) 对于老王这样的一种心理, 作者当时领会到了吗? (2) 除了其行为之外, 还有哪些语言不经意间流露出了作者的心思? (3) 作者作为一个善良的人, 为什么会忽视老王的这份情感? (4) 作者为什么后来又理解了老王的心理并对当初没有理解老王而产生了愧怍?执教者要言不繁, 学生仅用一节课时间就很好地掌握了整篇文章的学习要求。此课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如此的效率, 正是因为执教者胸怀全局, 凸现了文章重、难点, 科学地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中的困难。

二、具有示范性

示范性首先体现在教学思想导向的正确。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语文公开课应当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训练为主线”, 此“三为主”的思想确是课堂教学的指南。然而, 目前仍有人将“以教师为主导”过分强化, 变成了“以教师为一切”。因此, 教师包下课堂、一讲到底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公开课教学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体现以学生素质的提高为目的的思想。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从中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 更要授之以“渔”, 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这样充分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公开课才是成功的公开课。倘若执教者在课堂上口若悬河, 忽略了学生的活动, 即使讲得再生动也是失败的。

这里以《散步》为例说明。《散步》是一篇略读课文, 一般可以轻易地把它处理成教师主唱的形式, 那样不须大动脑筋, 照本宣科即可。但考虑到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且文质兼美, 可以在公开教学中进行美文美教, 同时把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及文章表现出的“尊老爱幼”的思想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自己根据朗读的一系列要求, 读自己感兴趣的句段, 并说出其妙处。这样, 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 不仅提高了朗读能力, 而且理解了文章所表现的中心思想。

示范性还体现在公开课教学结构的优化组合上。教学的其他步骤如预习、复习、作业、测试等环节在公开课上难以体现, 听课教师注重的是课堂教学结构。因此,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增大课堂容量, 提高45分钟效率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不同类型的课文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精读课文有“精读”模式, 略读课文应有“略读”模式。上面所举的《散步》就采用了“略读式”课文教学模式。具体到每一篇课文, 执教者应当通过“突破口”的导入, 自然地、迅速地过渡到文章重、难点上, 经过师生双方活动, 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 执教者在完成了简介作家作品、检查生字词之后, 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出现了哪几位主要人物?经讨论后, 学生指出是菲利普夫妇、“我”、于勒四人, 执教者板书他们名字。接着执教者转到对小说情节的分析上, 并着重分析菲利普夫妇在于勒出现前后的言行和心理的剧烈变化。在此基础上, 执教者提问:到底谁是文章的主人公?学生众说纷纭, 最终能够归结到菲利普夫妇身上。执教者再问:于勒既然不是主人公, 为什么课题是《我的叔叔于勒》?他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学生答出:于勒在文中起一种线索作用, 他就如一面镜子, 反射出菲利普夫妇唯利是图、贪婪自私的思想性格。执教者又问:菲利普夫妇并非大奸大恶之人, 作者写此文是否只为批判菲利普夫妇的无情无义?学生通过思索, 得出结论:文章并非只为批判这两个人, 而是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 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纯粹的金钱关系。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样, 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提出“谁是文章主人公”的问题, 使师生双边活动积极开展起来, 教师讲得轻松, 学生学得主动, 整个课堂教学结构显得简捷、流畅, 达到低消耗、高效率的标准。这正体现了公开课应具有的示范性要求。

三、具有可操作性

听课老师接受公开课老师的示范, 不但重在听一遍, 更重在借鉴、模仿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如果公开课能够被很好地学习、模仿, 该课就具有可操作性;反之, 该课就不具有可操作性。在2011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研讨会中, 南京市一位特级教师在上完《济南的冬天》示范课后说:“公开课是很难上得和常态课一样的, 但我要努力上得和常态课一样。”因此, 优秀的公开课应具有可操作性。目前, 某些公开课虽然经过长时间准备, 投入了大量精力, 准备了大量教具, 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乍听上去似乎效果很好, 但仔细揣摩, 听课老师却没有办法借鉴和模仿, 可操作性较差。例如有这样一堂九年级作文复习公开课, 执教者利用幻灯进行教学, 一节课共设计了十几张幻灯片, 每张约200字, 共计达2000多字。试想, 为此课执教者投入了多少时间、精力?一堂课能如此, 十堂课焉能如此?堂堂课焉能如此?这样的公开课显然缺乏可操作性。所以公开课应当努力与平常的教学实践贴近, 注重教学效果, 不搞花架子, 使听课的老师能够从课堂上得到教益, 能够将所学到的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运用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摘要:举办公开课的目的是为了探讨正确的教学思想、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 寻求符合教学实际的、高效的教学途径。初中语文公开课教学要具有科学性、示范性、可操作性。

“五字”上好语文公开课 篇8

关键词:五字 语文 公开课 教学模式

公开课是一种面向特定人群进行的正式、公开的课程讲授活动,除学生外,往往还有领导及其他教师参加。公开课是教师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活动,可以分为研究性、示范性、评优性三种,是教师业务成长的必经之路。近几年来,笔者执教公开课近六十节,指导年轻教师公开课二十余节,就如何上好语文公开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归纳为以下五个字。

一、新

公开课教学模式要突出一个“新”字。教学是有模式的,它体现了教学的基本思路。新课改背景下,各地教学模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势头。如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钱梦龙的“三步四式”、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河南西峡“三疑三探”,此外还有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提高教学效益的小学语文“生本高效课堂”……执教公开课时,教师要依据学生实际和授课内容,尽量采用当下主流的教学模式。

二、奇

公开课教学设计要展现一个“奇”字。站在同一讲台上的执教者教学基本功不相上下,只有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方可“高人一等”。这里的“奇”,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在符合教学常规的前提下,为提高教学效果而进行的创新。如在执教公开课《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时,我没有按时间顺序进行教学,而是在上课伊始向学生发问:“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的命运如何?”

“死亡。”学生回答。

“死的时候什么表情?”

“嘴角挂着微笑。”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惑吗?”我继续追问。

“她死之前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自然地进入了本文教学重点的探究学习。

公开课要出彩,就一定不要照搬教案、教参上的设计。当执教者拿到课题后首先要做的是通读全文,找到教学点,记录下认为可以重点讲授的着重点,而不是上网找名师课堂实录、名师教学设计。由于执教者的个性和气质不同,借鉴和抄袭只能束缚思路,只有个人原创的教学设计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执教者的教学魅力,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三、“美”

公开课课堂效果要表现一个“美”字。教学是一种艺术,公开课更要让参与的师生有艺术美感的享受。

1.教师形象要美。公开课是展示课,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服装要得体,不仅要根据个人喜好,还要考虑所讲授课文内容的人文价值。比如,教师在执教《景阳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中华少年》(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时分别穿唐装、中山装就会渲染出和谐的课堂气氛。此外,教师一定要举止自然,摒弃矫情做作,举手投足间要诠释个人涵养。女教师可适当化淡妆,男教师的鞋子和头发一定要打理整洁。

2.教师语言要美。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以相差二十倍。”尤其在公开课中,无论是教学环节的过渡语,还是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语,执教者都要精心推敲,做到精练实用,让听课者有“如沐春风”之感。除此之外,执教者课堂之上不可表现得太“强势”,以免喧宾夺主,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3.课件画面要美。随着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多媒体课件成了一项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大多数教师学会了下载、修改、制作PPT课件。但是受到PPT功能的限制,课件大多千篇一律,很难打动评课者。在评优性公开课中,课件优劣便起到了决定执教者成败的关键作用。鉴于此,建议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使用Photoshop来美化图片作为PPT的背景,或者掌握Flash、Authware等交互性较强的课件制作软件,定能为公开课增色不少。

四、“真”

公开课教学过程要做到一个“真”字。曾几何时,公开课沦为“表演课”“作秀课”。课下教师给学生充分“排练”,课上学生卖力“表演”,笑声、掌声此起彼伏,课堂呈现虚假繁荣。这也是年轻教师刚开始执教公开课时,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作为执教者,我们应当记着:听课的教师和评委们不是傻子,真正能打动听课者的不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超常”表现,而是学生一点一滴的扎实进步。执教教师一定要真讲授、真指导,这样就能使学生真学习、真进步。

五、“省”

公开课的成功离不开一个“省”字。这个“省”,是指对授课前“借班试讲”的反思。公开课最精彩的部分,不一定出现在执教者预设最充分的地方,而往往出现在课堂生成环节。这种生成的出现,是有风险的,执教者如果没有驾驭课堂的高超能力和处理突发情况的教学机智,那么这转瞬即逝的“机遇”,立马会变成执教者的“灾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一条最快捷的途径是重视公开课前的“借班试讲”。试讲后,不仅要听取听课教师的建议,更重要的是要及时反思、解决课上学生提出的超出教学设计预设之外的问题,推敲提问的方式及语言,删减无效的教学环节,并且多预设几种突发情况,以确保公开课更加流畅、精彩。

总之,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公开课上,执教者那纵横捭阖、左右逢源的风采背后,是曾经的失败和磨砺,是深厚的理论、实践的积淀。

小学语文公开课安排 篇9

小学语文公开课《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公开课《负荆请罪》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转)我在教学《负荆请罪》,为了让学生了解负荆请罪的前因后果,特地找来《将相和》这篇课文,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听了之后,对负荆请罪的起因一目了然,在分析课文时蔺相如说的一句话:“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是本课的难点,学生怎样理解“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呢?我指导学生结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的`理解,学生很容易明白: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是因为廉颇的大军压阵;渑池之会蔺相如和赵王能平安无事地返回赵国也是由于秦王知道廉颇已在边境做好预防秦兵进攻的准备,所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颇功不可没。如果蔺相如与廉颇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势力,秦王会趁虚而入攻打赵国。身为赵国上卿的蔺相如没有因为自己身居高职而居功自傲,他想到了廉颇的功劳,因此面对廉颇的多次侮辱,他笑而置之。有意避让完全是为赵国着想,可见蔺相如宽容大度,深明大义。大将军廉颇自认为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蔺相如只凭着一张嘴竟爬到了自己的头上,心中愤愤不平。为了让学生弄明白“负荆请罪”的过程和结果,我专门上网搜集了一则“负荆请罪”的小动画,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以及负荆请罪的结果。效果甚佳,学生看完后即刻明白了。接着我又问了“你觉得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说:“知错就改”老师即刻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女娲补天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10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塌、挣”等5个生字,会写“隆、塌”等13个字,

2.正确读写“轰隆隆、挣扎、冶炼”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批注的方式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用批注的关键词串联法概括课

文主要内容。

2.加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向别人讲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女娲美好品质,能向别人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1.学习用批注的方式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用批注的关键词串联法概括课

文主要内容。

2.讲述故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课前谈话,感受传统文化。

1.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诗词歌赋、

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等都是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上课

前,我们来一个知识抢答,看看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是指哪

四部?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是指哪四个?中国古代四大神话故事是指哪四

个?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优美动人的《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

二、揭题导入,升腾神奇的色彩。

1.揭题导入。(板书)女娲。再写“补天”。生活中,你见过补什么东西?

你见过补天吗?师总结:多么神奇呀!神话故事连题目都透着浓浓的神话色彩。

2.引导学生质疑,并带着问题听课文朗读。(课件播放音频)

思考: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女娲是怎样补天的?结果怎么样?

三、检查朗读,初步感知内容。

1.检查生字带出句子。

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并检查:轰隆隆 塌下 露出 燃烧 熊熊大火 挣扎

带出课文: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

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

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

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①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②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几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③师总结:同学们,我们读文章,读完一段要想一想,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呢?然后可以用一个句子或者一个词语把这段话的意思概括出来。

2.检查生字带出段落。

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并检查:熄灭 喷火 缺少 纯青石 冶炼 大盆

①指导学习“冶炼”。

②检查朗读二、三、四自然段。女娲都做了哪些事?

③引导学生由一句话逐步概括成一个个的词:求神灭火、造船救人、上山找

石、炼石补天

3.出示五彩云霞图片,带出课文最后一段。

4.试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围绕“可怕”,读出情讲出味。

1.师:天地之间发生了一件怎样可怕的事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段。

找出描写天塌地陷,人们被洪水、大火围困的句子。

出示: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

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

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①师:读一读这几个句子。

②读了这四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师:是啊,所以这四句话的前面说:天哪,太可怕了!同学们,读书要读出

感情,有个好方法就是学会想象,这四个句子,哪句话描写的情景最让你感到可

怕,请你选择这一句。一边读,一边想画面。等会儿请你用朗读表现出可怕。

师:这四句话都是围绕可怕来写的,你有没有发现这四句话是从哪几个方面

写出可怕的?

谁来汇报一下自己的朗读

③师: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④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可怕?

2.用自己的话描述女娲补天之前“可怕”的情景。

五、存疑结课,提出下节课学习任务。

师:多么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啊,多么丰富大胆的想象力。正因为这样,神

话故事就这样一代一代地流传至今。女娲是如何冒着生命危险去补天的呢?下节

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并将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

六、作业超市。

1.课文中有一些生动的语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抄下来。

2.试着讲一讲整个故事。

3.课外阅读一些神话故事。

上出语文公开课的本真 篇11

一、少一些浮夸,多一些实在

一些公开课过分注重外在形式,大量使用多媒体进行包装。整节课不见学生读书,只见学生双眼疲于幻灯片的切换。多媒体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运用得当,会让课堂熠熠生辉。然而现实大多是执教老师从网上下载后进行复制、粘贴、组合,然后穿着别人的衣服上自己的课。这多少有一些别扭。有的老师过分关注幻灯片的切换,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少了。有的老师过分注重声、光、电效应,把语文课上成了电影课。学生的视觉是得到享受了,但是这种享受过后是心灵的荒芜。他们没有从这节课中获取精神养料,没有通过语言文字浸润心灵。

除了多媒体泛滥成灾外,合作探究也成为一些公开课上的浮肿病。2011版《新课程标准》强调:给学生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这种提法是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然而此起彼伏的讨论,给人一种好不热闹的景象,这样的热闹会让学生开启心智,发展思维吗?

老师们似乎也有苦衷,课堂如果少了讨论,评课老师会说你没有读透标准,没有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一些老师,当然也包括我总会在公开课上留下大量时间让学生去为了探究而探究,甚至一些简单的问题也要纳入探讨的范畴。    公开课应去掉外在的形式,外在的包装,素颜面对学生和听课老师。没有多媒体这个帮手,实实在在让学生听说读写,实实在在让学生抓住难点进行讨论,上出语文味的“裸课”,才显教师真功夫。

二、应少一些碎问,多一些主问

“问题”虽好,不要贪多。“为什么”“是什么”“好在哪里”,这些高频出现的设问。仿佛没有追问就没有课堂的成效。无效的碎问让学生疲于回答,降低了语文学习的热情。无效的碎问让老师成为等待学生施舍答案的乞丐。这种“乞丐心理”在公开课上尤为突出。当提问无人回答时,只要有一名学生举手,我们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似的。

曾经听到一节《散步》公开课。问题铺天盖地而来,文章写了几个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他们一家为什么要去散步?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我”是怎样解决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儿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妻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景物描写好在哪里?为什么一件小事会写得这么有深意?你是如何理解责任的?为什么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节课,学生哪有时间去把玩语言呀!忙着应对教师的各种提问。提问固然利于学生思考,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但是一旦多了,就会发现有许多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要相信学生的实力,不要让碎问冲淡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课堂应该远离“碎问”,多些主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才是课堂提问的最高境界。余映潮老师在教学《我们的叔叔于勒》时就巧妙地利用主问题,让学生亲近文本,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在背景材料介绍后,呈现话题:如果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这一主问题让学生在宏观上把握了小说的内容,同时强化了对小说常识的了解。接下来,余老师引领学生亲近文本,重点研读“船上巧遇”部分。他没有“为什么”“是什么”“好在哪里”,而是设计小话题让学生美读品味。1.于勒的“称呼”欣赏。2.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3.别具匠心的景物描写。4.菲利普神态描写欣赏。5.克拉丽斯语言描写欣赏。6.“我”的表达作用欣赏。这样的话题真是别具匠心。余老师始终让学生站在欣赏的高度来品味小说。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自然会在课堂中提升。

三、应少一些拓展,多一些回归

拓展是一道桥梁,它连接了课内和课外。公开课上利用拓展延伸烘托课堂教学的广度是执教老师备课时往往要考虑的环节。如果一味地追求拓展,往往矫枉过正,本末倒置,亵渎了拓展的功能。一节有关《老王》的公开课,执教老师在匆匆处理教学内容之后,便开始了迁移拓展。他设计的拓展是有关口语交际的。老师多媒体显示了当今社会上和老王一样身份的小人物图片。老师让同学们讨论如何关注社会中的这类群体。这个环节教师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探讨,课堂气氛的确活跃。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但都充满了理想色彩。长达近十分钟的拓展占据了一节课的四分之一。这样的拓展让学生远离了《老王》文本,失去了与文本对话的机会。为了拓展而拓展,为了热闹而拓展,与语文教学是有害的。

当然,语文教学不是说不要拓展,而应立足文本,回归对语言的吸收和感悟上来。“文本教学是语文课堂之根之本”,是语文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聚焦点,而迁移拓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仅仅是课堂教学之“末”。这“本”与“末”不能倒置。“回归文本,才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支点”。没有这个支点,再好的拓展仅仅是公开课上吸引人眼球的点缀。总不能为了这点缀就忽视了对文本的探究吧。

四、应少一些掌控,多一些天然

公开课的特殊性,尤其是参赛的公开课,执教老师对于45分钟看得特别重。每一个环节的预设都要精打细算,唯恐在时间上出现差池。这种顾忌让公开课必须按照预设的思路走,如果出现偏颇那就大大影响了课堂的发挥。

2011版《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家常课自不必说,可是一旦遇到公开课,执教者犹如农夫在牵牛耕耘。一节课中,牛儿怎么走?往哪里走?全靠农夫手里的皮鞭。这种掌控让学生千方百计地往教师提供的答案里套。如果有的学生回答不够“标准”,老师们总是不厌其烦地“点拨”,让其乖乖进入预设好的“瓮”中。所以,一上公开课,学生们的心情总是特别紧张,思维总是受到牵制,不敢越雷池一步。

课堂亦是错堂。公开课上不能允许学生出错是教师的普遍心理。正是这种心理让公开课少了许多真实,多了许多枷锁。好的公开课应该注重天然,天然的公开课允许学生出错,允许课堂意外的发生,允许预设和设生成之间的不和谐。当然,能够应对这些,需要语文老师静下心来苦练基本功,厚实素养。站得高了,才会有“一览众山小”的从容与自信。

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舞台。成长中难免磕磕绊绊。年轻老师,草根老师的公开课往往注重的是华丽的外表。就像刚开始学写作的儿童一样,他们老想用华丽的辞藻让文章增色。殊不知,作文的美在于真,不在于堆砌和造作。成长中的语文老师不正如初学写作的孩童吗?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研读名师们的课堂实录的话,一定会明白好课的真谛。那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小学语文公开课安排 篇12

师:“我”把木雕送给了“我”的好朋友万芳,可爸爸妈妈要“我”把木雕要回来,于是双方发生了矛盾。在查问木雕部分,矛盾激化了。请速读第1~15和24自然段,准备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出示flash动画。动画展示了文中4个人物形象,并且伴有对学生的鼓励。)

师:好,这部分涉及4个人物的对话。请同学们4人一组自由组合,练习对话。(出示flash形式,展示朗读要求与朗读形式,画面中的文字都是动画的,并且配有音乐。)

师:大家推荐两个小组来进行比赛好吗?

生:好!

师:不参加朗读的同学,你们就是评委了,看大屏幕,这里有3条要求,做到一条给一颗星。(每个要求后面跟着一颗星,每次出现都配有悦耳的音乐。)

师:有请第一组。请自我介绍一下,你读的是哪个角色?(第一组表演。学生表演很精彩。)

师:请评委点评。你觉得该给他们几颗星?他们做到了哪几条?

生:我觉得该给他们4颗星。他们不光做到了要求的3条,而且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那么咱们给第一小组4颗星。第二组压力很大哦!有请第二组!(鼓掌。)

……

师:有很多同学因为刚才没能朗读很失望,没关系,还有很多机会等着你。

这个教学片段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是flash动画使用不当。课堂上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在学生速读课文的时候出现4个动画人物;第二次是在学生小组练习对话过程中出示动画的朗读要求和形式。第一次动画出现的时机与采用的形式均不妥。在速读的时候出现动画人物,必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势必影响阅读的效果。第二次动画是在学生小组练习对话时出现的,这也同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里的动画纯属是为了追求课堂的形式,不但没有发挥它的特有功能,反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是老师的点评缺乏针对性。针对两组学生的朗读,教师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指导和评价,并没有切实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学生朗读之后,除了学生点评外,觉得不到位的,教师要亲自点评,应明确指出,这样学生再进行朗读时才能有章可循。

三是大屏幕使用不当。本节课大屏幕展示的内容是朗读要求和形式。这样的内容往往会限制学生的个性朗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老师最好不用屏幕出示这样的要求来限制学生,口头指导就可以了。

我们不否认多媒体在课堂上的作用,但为了展示高水平的课件而忽视讲课内容的语文公开课,我们实在不敢恭维。我们看到,这堂课音乐声不断,掌声不断,但学生学会了什么呢?另外,课堂上教师只注重表演,带着学生“快走”,却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

以上种种现象,都违背了上语文公开课的初衷,不但没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某种程度上反而助长了浮华之风。依个人之见,语文公开课内容与形式应水乳交融。请看某教师执教《安塞腰鼓》的课堂片段:

师:安塞腰鼓的表演是多么壮阔、豪放、火烈!那么作者运用怎样的语言才能描述出这样的特点?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师:(课件显示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狂舞的画面)看屏幕上的画面,你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来描述它吗?

生:百十个后生狂舞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

师:请具体说说。

生:“百十个”突出舞蹈场面的壮阔;“狂舞”突出舞蹈豪放、火烈的特点。

生:用“石头”做喻体更能表现舞蹈刚劲有力的特点。

师:(课件显示如旋风一样的飞扬的流苏的表演画面)我们再看屏幕上的画面,你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来描述这个舞蹈动作吗?

生: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师:为什么用“飞扬”而不是“飘扬”?

生:“飘扬”更多形容轻飘飘的东西,所以它不适合用来形容强劲有力的安塞腰鼓。

师:(课件显示后生蹦跳如蛙的表演画面)你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来描述这个舞蹈动作吗?

生: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通过这个片段,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上教师能从语言运用这个关键点去引导学生去进行深入探究,感受腰鼓表演者的动作、神态,让学生明白语言的锤炼对表现人物的重要作用,从而让学生有所收获,知道今后要学会用准确、形象、生动的词语或语言去刻画人物。这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而腰鼓的表演动作、场面学生很难通过文字感受到,因此,教师用课件出示各种画面,画面上那种很强的动感,给学生非常直观的感受,加上让学生用文字描绘,他们很好地感受到了安塞腰鼓表演的无穷魅力。这样,课件就成为一种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好形式。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所追求的,那么,在公开课上如何才能做到呢?

一、明确上公开课的意义

公开课是日常课高度的集中和概括,是日常课堂的去粗取精后的再现。所以上公开课既是展示,又是让同行学习与研讨的过程,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它不意味着其中每个环节的设计与课堂流程都是完美无缺的,它更应该展现出教师和学生之间思想火花的不断碰撞,从而获得超出预设的精彩生成。还不要忘记一点就是语文公开课要有浓浓的语文味!

二、重内容,轻形式

看一堂课上得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师讲得多么精彩,而是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静下心来,认真备课,悉心钻研,潜心思考,深入挖掘,努力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这样的课上起来才有新意,才有研讨价值。否则,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只是一味追求形式的新颖、课件制作的精美,毫无意义。

如齐齐哈尔市教研院开展的语文学科“同备、同上一堂课”活动,让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深入挖掘、理解教材,鼓励创新,就是一种较好的形式。

三、立足主体,做好主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大胆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表现、展示自己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可有可无。恰恰相反,教师的主导地位至关重要,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课堂才有效率,否则,任凭学生天马行空地去说、去做,教师听之任之,最终只能是课堂热闹有余而实效不足。课堂上,学生好比风筝,教师就是放风筝的人。教师只有控制好手中的线,把握好时机,做到该放的时候放,该收的时候收,才能让学生这个有思想的风筝飞得更高更远,从而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四、明确课件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以它强大的视听功能确实给课堂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大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让课堂变得不再枯燥。但过多地使用或不恰当地使用,或为了做课而做课地使用,反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往往会喧宾夺主,影响讲课效果。所以,我们要明确课件的作用,它再重要也只能是起辅助作用,也要为这节语文课的内容服务。它就像做菜时放的佐料一样,要少而精,要适时、适量、适当。

五、课型要简单、易操作

上一篇:精神卫生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案件管理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