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公开课计划(共10篇)
小学数学公开课计划 篇1
小学数学《认识分数(单元教学计划)》公开课教
案
本教学设计,紧扣新课改要求,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突出学生自主探究,体现新课标改革实践;突出课堂评价与检测,体现有效性课堂实践;突出计算机媒体辅助,体现信息化教学实践。以全面、科学、灵活、实用的设计理念,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认识分数。能通过动手操作和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中,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取数学学习的经验。
3、情感目标: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感悟分数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获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方法,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三、学生分析
1、学生可能接触过表示“二分之一”意义的日常生活情景。如把一个吃的东西,平均分成两份,一份给别人,另一份给自己。这是学生学习分数初步知识的实践基础。
2、学生从对日常生活情景的认识到运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来表述分数的概念具有一定难度。从整数到分数,这是一次知识的扩展和思维的跨越。对于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存在有很大差异。
四、教学内容
第 1 页 分析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分数的起始课。分析其内容,有以下三个部分。第一步:认识二分之一;会读、写二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理解其含义。第二步: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自主探究几分之一的分数及其意义。第三步:学会比较几分之一分数的大小。其中:例1用于让学生认识二分之一;例2用于让学生认识四分之一;例3用于让学生认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五、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1、教学准备(1)师备: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题卡等。(2)生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若干张,彩笔。
2、媒体和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出分数,会写分数,掌握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难点:正确区分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由平均分引出1/2。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课前先来个比赛怎么样?那就请你们注意认真听,比一比看谁反应快!
第 2 页(1)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2)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3)现在只有一个苹果了,还是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能得到几个呢?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半个,那半个该怎么表示呢?同学们,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苹果的一半吗?(画图、写汉字都可以)生:黑板板演,并简单介绍
师: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苹果的一半,你们的办法都很好。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当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时,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用这个数1/2来表示。”
你们知道这个数叫什么名字吗? 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二、体验感悟二分之一 的具体含义
1、师:(出示实物图形)你们看,现在我手中有个苹果,想想你可以怎样得到它的二分之一 呢?(切)可现在老师手中拿的是苹果的图片,那你怎么才能得到他的二分之一(对折)师:为什么对折? 师:是的,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说明是平均分。(不
第 3 页 说对称)(贴半个苹果图)师:我们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 二分之一。
说一说。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 二分之一(找3、4个学生说说)师:那另一半苹果呢? 它也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为什么? 小结:(我们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二份,这是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这是其中的另一份,它也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这两份 合起来就是这个苹果。)小声说说。
2、再找人说说二分之一的涵义
3、师:我们刚才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的纸,你能得到它的 二分之一吗?要求: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师:(将作品贴到黑板上)生说:怎么折的?怎么得到了长方形的 二分之一? 指板书说:你们看这些长方形的大小不同,折法也不同,这里还有苹果,为什么其中的一部分都可以用 二分之一来表示呢? 师:小结:看来不论是一个苹果还是一个长方形,只要把它
第 4 页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4、验证比萨饼:为什么不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5、理解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图形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出示圆课件)
6、理解形状不相同大小相同的图形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出示正方形课件)
7、判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三、在探索体验中理解认识其它分数并写出分数
1、我们一起研究了二分之一,现在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三分之一。
出示课件: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边说边写先写分数线,在写分的分数分母,最后写取的份数分子。
2、现在静静地想想: 里面的“3”和“1”各表示什么意思?分数中间的横线,你知道它表示什么吗?(同桌讨论)3表示的平均分成3份,它叫分母,1表示的是这3份中的一份,它叫分子,中间的横线表示的是平均分,它叫做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3、书空:用手在桌子上写写三分之一
4、你能不能用正方形的纸折一折,用阴影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 ?看看谁的方法多? 师:(收集不同的作品黑板展示)有反馈,谁是这样折的?统
第 5 页 计
师:都能用四分之一 表示吗?(个别要验证,较难、没有折出来的老师出示一个)师: 你们真棒,一张正方形的纸,有这么多不同的折法都得到了它的 四分之一。
5、其实,除了图形中有分数,在我们身边也到处都有。例如:咱们班有36人,你是咱班人数的几分之几?(1/36)如果有个大蛋糕,刘宇佳这一组来平均分这块蛋糕,每人得到这块蛋糕的?(板书:1/6)如果女生来平均分这块蛋糕,每人得到这块蛋糕的?(板书:1/15)如果全班来平均分这块,每人得到这块蛋糕的?(板书:1/36)想:这些分数,你有什么发现?(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越少)
6、大家还想认识那些分数?你能自己举个分数的例子吗? 师:这样说下去,说得完吗? 生:对了,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四、感受数学文化
1、分数发展史的介绍
同学们创造出了这么多的分数,真了不起。其实我们国家是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呢!
第 6 页 刚刚我们一起研究了分数,那现在你对分数有了哪些了解呢?
五、巩固练习
1、同学们真了不起,对分数有了这么多了解,那你们来看看这些图,你能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吗。(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2、看图估一估,阴影部分大约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课件验证)比较: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六分之一,你发现了什么?
3、玲玲和丁丁在争论不休,看看为什么? 把一根火腿肠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一定是这根火腿肠的二分之一?
4、出示课件:形状不一样、大小看不出来的三角形,还是平均分吗? 思考题::我们班第一组有6个同学,把他们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分之几?每份是几人?
六、总结收获
这节课即将结束,能谈谈你有哪些收获或体会吗?
第 7 页
小学数学公开课计划 篇2
一、备好知识线
每节数学课都有一定的知识点要传递给学生,从知识的生长性来看,小学数学知识可以分为:起始知识,如分数的初步认识;终结知识。按知识的难易程度分,可以分为难点知识和易学知识,也可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要读懂一节课的知识点,必须先独立反复读教材,做教材中的数学练习,也要做辅导资料的习题,在此基础上自己列出知识点,再参考教参资料,对照教材再看读懂了多少,经常这样做可以提高个人快速读懂教材的能力。与此同时,还需看看其他版本的教材是如何编排。在此基础上列出《确定位置》这节课的知识点:
1.结合情景,理解数对表示位置的必要性,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简洁性 (隐性知识)。
2.经历数对的抽象过程,探索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显性知识)
3.体会知识的价值,激发兴趣。(隐性知识)
4.数对表示位置的唯一性。 (隐性知识)
5.数对(0,0)表示原点。(隐性知识)
知识挖出来后,要把知识点用2~3个有趣、生活化的情境串起来,这里需要注意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把知识的难点分配到每个情景里面,情境的选择要符合“精而少、趣而实、活而简”的原则。突出教学重点处是否有教学高潮,突破难点的手段是否新颖有效。在这个环节上很多教师会犯一个错误,就是把搜来的很多好的教学片段,全部搬到这节课来用,不会取舍,结果试教效果不佳。这样做好比把众人身上突出的优点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而这个人却丑态百出!因此,数学知识点之间要体现整体性、协调性,自然性。
例如:为了教学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上课伊始,我请同学们找数学课代表的座位在哪里?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通过交流碰撞,发现表示一个人位置的方法很多,而通过对比,发现数对确定位置的表示方法比较简洁。
又如:《确定位置》一课,教学数对确定位置具有唯一性这个隐性知识,我是这样做的:下面的数对表示谁的位置,如果是你的请起立。数对:(4,3)(5,6) (5,7)(4),(4)是谁?请起立!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同学认为是第四组同学全部起立,也有的认为是第4行的站起来。也有的说不能有同学站起来。为此展开辩论,通过辩论得到一个数对只能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即表示第几组,第几个人。而一个 (4)不是数对,只有一个数字不能确定位置。在这过程中,把知识点埋在练习当中,教师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二、备好情感线
备好教学的情感线容易被许多教师忽略,如果知识点是课堂教学的“骨架”,那么,课堂情感是课堂教学的“血和肉”。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双边活动。好的公开课应该在一种和谐、宽容、安全的氛围中进行,师生之间充分享受这个交流互动的幸福时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中,将数学课程“四维目标”(即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把情感态度定位为教学的最高目标。刘兼教授在《如何处理好数学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文中提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判断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能不能通过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形成良好的、积极的情感因素。教育的理想就是使所有孩子都成为幸福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情感因素,发挥情感教学功能,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在《确定位置》这节课中,我创设了这样的师生交流情感的小活动。
1. 上课伊始,问:今天上课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学生各抒己见。我说:“相同的是我们上课回答问题要:声音响亮、自信大方、有理有据”。能做到吗?
2. 我们班级每天帮助同学们收作业的是谁?对,数学课代表是老师的好帮手,也是同学的勤务员,你能用不同的方式说出他的位置吗?
3. 我特别准备了三类精美的星星奖励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它们分别是勇敢星,倾听星,智慧星。用来表扬不同层次的学生。
4. 教师利用充满爱的、恰如其分的评价语言激励、激发孩子们参与学习的动力。
5. 这节课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请你站起来,一起回答这个问题,等等情感交流活动。
这些精心设计的情感交流的小环节,使课上得轻松,在欢声笑语中下课,这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一大特点就是善于模仿,最喜欢模仿老师。大量实践结论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是因为喜欢这个老师才喜欢这门课程。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那么思维、记忆等机能都会受到压抑和阻碍。
三、备好教学组织形式线
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有利于发挥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写出来了不一定就能上好,还需要备好课堂的组织,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只能维持10~20分钟,而一节课有40分钟,因此,组织合理的教学形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显得尤为重要。让课堂动静分明,课堂教学节奏张弛有度,让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作用,互相转化,提高学习的效率。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个人素质很高,上起课来却总显得很无聊,整个课堂沉闷,学生做自己的事情,课堂一度失控,参与面低,互动少,教学效果不佳。
同样,许多教师听了一节名师的课,就想“东施效颦”,结果挫败而归。究其原因,没有备好教学组织形式是失败的原因之一。在小学,课堂组织教学形式是最高的教学艺术,如何细化教学组织形式为教学服务呢?
首先,平时课前要训练一些常规,如回答问题要:声音洪亮、自信大方、有理有据。
其次,在大班级组织的教学形式下 (在整个班级组织的教学形式下),可以适当安排小组学习、个人独立学习的学习形式。把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这节课时,告诉教师数学科代表的位置,采用的是个人回答的形式教学,我一般会先请中下生回答,再让中等生和优生补充答案的教学顺序,这样做的好处是低起点,让所有孩子都有话可说,拉长了教学的过程,优化了教学的结果,这就是教学组织的细节。之后采用独立学习,用你喜欢的方式把他的位置表示出来。在反馈的基础上,小组内说说你比较喜欢那种表示方法?理由是什么?这样教学既发挥了孩子学习主动性,又照顾了孩子学习方式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性。
四、备好教师语言线
教师运用学生喜欢、熟悉、幽默风趣的语言能使抽象的数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借鉴。让学生感到亲切,从而也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因此,教师语言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巧妙地应用课堂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的语言可以分为:问题语言、激励语言、课堂气氛语言、肢体语言等,这都是备课时需要精心准备的。特级教师的课堂美,其中一个就是美在他的课堂语言。这些美的语言90%都是他事先背得滚瓜烂熟的。还有10%是来自平时的积累,临时发挥生成的。下面谈谈如何备好问题语言、评价激励语言、情感交流语言,课堂气氛语言。
1. 问题语言。
数学课就是要解决一个个的数学问题,问题的设置要简洁、清晰、准确。数学课堂的起始问题空间要大,难度适中,让孩子跳跳就可以摘到“果子”,让所有孩子都有话可说,可以参与。
在知识达成的过程中,问题语言要精准,问得更细,可以反问、追问。还可以结合孩子回答问题的结果,以童真的形式质问孩子,会显得亲切,自然。
2. 激励语言。
评价激励语言是课堂教学当中的一股清泉,滋润着孩子的心田,可以使得班级充满正能量,让一个班级的孩子有一股凝结力,让他们在求学路上走的更远,体现教育的育人功能。教师也要备几种课堂评价语言,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孩子该如何评价,他回答好该作何评价,答非所问又该如何评价,都需要教师备好评价语言,因为它会影响后面回答问题同学的积极性。
3. 课堂气氛语言。
基于一堂小学数学公开课的思考 篇3
有幸聆听了一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公开课——五的乘法口诀。情景导入的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教师在没开始上课前将做好的课件展示在大屏幕上,屏幕上有教师的名字及课程的名称。
师:老师我叫什么名字啊?
生:……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大屏幕上有!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会观察,其实老师的名字也在你们的教科书中,同学们可以试着找找……
师:今天的课由我来上,由你们用的教科书的编者之一来上,希望你们能够提出意见,我争取把你们的想法写进教科书中。这是我亲笔签名的奖券,有10元的,100元的,以此来奖励表现得好的同学……
此时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神色,他们的坐姿变得更标准了,眼睛紧紧地盯住教师,脸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看来教师亲笔签名的奖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或听到学生在学校因为得到了一朵小红花、一支笔或一个小五角星等而高兴得不得了,他们也因此更加努力地学习,但是我们也能看到有的学生为了得到更多的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而变得急功近利。作为教师,制定物质奖励的原因是什么呢?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物质奖励呢?
二、制定奖励的原因
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以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
斯金纳根据自己训练鸽子和老鼠的经验,提出了程序教学法,他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如何安排强化。此方法是根据强化作用的理论形成的,斯金纳认为教学中应重视“及时强化”,这种教学方法将一个复杂的课题按照逻辑顺序细化分成很多组织起来的小课题,学生学习这些小课题的时候会被提问,而且能够立即被告知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正如这节公开课,当学生回答了问题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创新度,及时给学生进行奖励,即及时强化——10元或100元的奖券。
2.教学过程的动力
(1)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
内部动力指启动教学过程的力量来源于教学主体,如主体的兴趣、需要、爱好等。我国学者李崇德认为,学习动机是学习和认知活动的动力。
(2)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
外部动力指启动教学过程的力量是由外部发起的,如外部的奖励、社会要求等。
如这节公开课,教师为保证课程的有序进行,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以奖券作为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的课堂上可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质的、外在的奖励。
三、奖励背后的思考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常常采用奖励“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满足学生物欲的方式来激励学生,这对规约学生的行为,激励学生学习,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我们也发现了令人隐忧的现象:为了追求“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的数量,学生往往会像成人一样精于“算计”,变得“世故”与“功利”,同伴之间“竞争”有余,“合作”不足,而且一旦脱离了“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的奖励,课堂也就失去了吸引学生的魅力,学生发言少了,思维似乎停止了,学习气氛也就不活跃了,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与动力。可以说,“小红花”“小五角星”等物质的、外在的奖励方式,在某一阶段效果明显,但问题也同样突出,如本来是肯定成绩的“小红花”或“小五角星”,到最后可能导致“趋利”风气的形成。学生在为争得“小红花”或“小五角星”时,有可能毁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迷失了内在的、真正的学习动机,导致学习形式大于学习内容。这种外在的、物化的表扬手段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适可而止。因为单以满足学生的物欲来激励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短期内可能会高涨,但肯定不会长久,它只能使学生的“物欲”意识愈来愈强,这种“物欲”还极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而这节公开课中的教师把“小红花”变成了10元或100元的奖券,奖券上还有教师的签名,这恐怕比“小红花”的奖励更可怕,让二年级的学生对钱与名产生了欲望!
那么,在当前教育教学中,“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奖励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呢?笔者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地来看待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学生对小红花格外重视,而实际上是教师对“小红花情结”过于依恋,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评价智慧。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不长,且注意力多与兴趣、情感有关,还有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简单,他们很多时候学习主要是为了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表扬。根据这一特点,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实施“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奖励,并辅以其他的评价方式,但应在评价过程中植入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自我实现等,以语言激励,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评价就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了。但是,我们仍然希望最好不要将这种以物质的、外在的奖励或者竞技奖惩原则过早地植入到小学生的学习中去,我们仍然希望每一个学生的心中能自我生长出鲜艳的花朵。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可能对学生已经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了。此时的学生已经有了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及自我判断能力,他们往往会被知识的力量所吸引,很容易沉醉于知识的获取过程。因而,基于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学习水平提升的实际情况,课堂教学中的“小红花”评价应该适时地“隐退”,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淡化物质性的、外在的、目的性的评价,使评价的价值导向偏重于学生求知的内在兴趣及合作精神的培养,以知识的独特魅力去激发学生的思考及内在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说,我们的课程改革目的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我们有很多教师正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而且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喜悦的成果。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所以,学生一旦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与成功之后,其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就会很少受“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外在物质奖励形式的影响,而且这种发自内心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够持续较长的时间且保持稳定。因此教师要适度地应用一些激励性评价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由此热爱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希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仅是精师,也是仁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的激发,使学生热爱学习,积极思考,学会终身学习。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4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课前准备:
量角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角的图片∠A∠B,让学生比较大小
2、、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比的:观察法、重合法
3、自学课文,并动手做一做:剪出∠1,用∠1分别度量
∠A∠B的大小。
4、想一想
认识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角的单位“度”,用“。”表示
二、合作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一认
(1)观察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
先自己看,再小组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
(2)看书自学刚才没发现的(如:度,中心,零刻度线)
(3)认识中心点,零刻度线,以及量角器上的数字的意思
(4)说说
1、和平角、
2、试一试,量角器上看角的度数
(1)自学试一试,说说∠A∠B各是几度,是怎么量的
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第一步: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
第二步: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分清是内圈的零刻度线还是外圈的零刻度线)
第三步:从(内或外)零刻度线开始,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2)量一量练一练的第二题的∠1∠2:
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看的,再指名演示
三、练一练
1、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
2、谁说得正确?(练一练1)为什么?有什么好方法来判断对还是错呢?可先估计是锐角(小于90度)还是钝角(大于90度)
3、量一量练一练2的∠3∠4
4、用量角器量出一副三角尺每个角的度数。
5、你学会了什么?怎么来量出一个角的度数?得出度量的方法:点对点,边对边,读准度数。
四、数学游戏、
1、读懂游戏规
小学数学公开课心得体会 篇5
实验小学举办了“教学艺术节”活动,我校老师积极参加了听课评课活动。在活动结束后,我们数学教研组又组织开展了听课反思活动。在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就所听的课,积极地进行了评价,并对照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了存在的问题。
本次听课我们共听了6节课,分别是一年级《9的认识》,二年级《5的乘法口诀》,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四年级《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六年级《鸡兔同笼》。这几节课整堂课的教学形式就是一堂常态课、没有更多的修饰和虚华的成分,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动画,没有临场作秀的氛围,自然、得体、和谐。
一、课题引入简单快捷。有的以小游戏等活动导入新课。有的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有的是复习导入。
二、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生本教育,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张老师的《神奇的莫比乌斯带》这节课在学生引导、质疑、反思等方面让听课老师深深体会到张老师的课堂深意。
三、多媒体运用上都很好。这几位老师都做了课件,而且对课堂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不是为用而用,而是真正让多媒体为课堂服务,直观形象的呈现了知识。
四、教师评价要及时到位并且多方位。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教师都注意了及时评价及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你真细心”“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你知道的可真多”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五、注重“板书”的设计与书写。王老师《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整洁规范的板书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使我们深刻地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联想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想了很多:
1、精心备好课
对于备课,我们感觉到了它的重要性,讲课老师之所以课堂上运用自如,就在于他们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宗旨和理念,掌握了教学内容的要旨,而我平时备课还达不到这种严谨的态度,今后我会尽力做到。
2、角色换位
平日的数学课堂上,我们很少做到真正的和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很少把自己的角色当做学生去体验自己的教学过程,而从讲课老师身上,我看到了这种教学态度的必要性。
3、讲究教学效果
一节数学公开课引发的热议 篇6
一节组内公开课上,w老师讲授的内容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第二课时)”。在复习引入环节之后,w老师出示了一道探究题:
图1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图象的一支。
(1)函数的图象的另一支在第几象限?试求出常数m的取值范围;
(2)点A(-2,y1)、B(-1,y2)、C(3,y3)都在这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试比较y1、y2、y3的大小。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w老师要求学生交流思考的结果。第(1)问,学生通过口答很快地就形成了共识,但在交流第(2)问结果时,学生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于是,w老师指定了两名代表,让他们在黑板上呈现出解题过程。
学生甲:∵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而-2<-1<3,∴y1>y2>y3
学生乙:∵点A(-2,y1)、B(-1,y2)在第三象限的一支图象上,-2<-1,
∴y1<0,y2<0;且y1>y2。
又∵点C(3,y3)在第一象限的一支图象上,
∴y3>0。∴y3>y1>y2。
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结果后,班级气氛一下热烈起来了,有的同学支持甲的观点,有的支持乙的观点,一时间争执不下。w老师及时抓住这一课堂资源,顺势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终于,学生们明确了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的适用范围是“在每个象限内”,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比较函数值的大小时,除了考虑“增减性”外,还要考虑函数值的“正负性”。
2 观点争鸣
课后,在组内评课活动中,多数老师对上述探究活动比较赞赏,认为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够帮助他们深刻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培养他们思维的缜密性和深刻性,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同时,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增强学科兴趣。但L老师认为,这个探究活动虽然很好,但花费的时间太长,再说,中考时学生多数会直接采用图象法来解决比较函数值大小的问题。不如老师直接教会学生按图象法来解决此问题。即:如图2,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描出A(-2,y1)、B(-1,y2)、C(3,y3),然后,在图2y轴上标出y1、y2、y3相应的位置,可以直观地得出y1、y2、y3的大小关系。对L老师的这一观点,一些老师表示赞同。评课活动一直在这两个观点的激烈交锋中进行着。评课活动结束后,w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反思中写道:今天的评课活动使我受益匪浅,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L老师及持相同观点的老师,他们利用图象法解决比较函数值大小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运用图象法,可以将函数增减性直观化,符合数形结合的观点,有利于学生掌握并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同时也使得解题思路更加简单、快捷,图象法作为研究函数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与加强。但是,今天这节课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初步应用,如果直接运用图象法,容易掩盖学生在理解函数增减性中的误区;再者,具体教学场景中由学生所形成的教学资源,必须要很好地利用,这样才使得教学更加具有生成性。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觉得将图象法安排在本单元复习课中进行比较科学。当然,本节课小结时,也可提出由学生探索新的解法,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 所引发的思考
教学是预设还是生成、知识是重结果还是重过程,新课程实施到今天,这已不再是新的理论性话题了。但新课程理念要真正植根于教师头脑,落实到课堂中,还需要教师的实践与探索。通过上述教学案例,可以看出老师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探索精神和实践智慧,笔者在活动中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1)正确认识数学学习的本质。从本质上讲,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走进学习活动,通过独立思考、实践探索、师生交流等方式,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自主构建对数学知识理解的过程。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所提供给他们的活动素材,都是符合其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且具有现实性、挑战性、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凭借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和思考能力,能够得到所应产生的结果;但有时,他们虽然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并不理想,这一点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因为,学习过程留给学生的可能是一些对他终生有用的东西,如探索精神、合作意识、思维品质以及数学的眼界等。
(2)在实践中还数学教学的本来面目。从本质上讲,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赋予学习的主人——学生以最多的思考、操作和交流的机会。一是应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和学情,有计划、有目标并且按照一定的教学流程充分设计教学。但数学教学仅有预设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中,教师必须鼓励和帮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努力使课堂成为实现预定目标、甚至超越预定目标的生动的、智慧的课堂。二是落实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加之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的背景有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对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应具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科学地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3)积极探索数学学习活动的有效性。数学学习活动有效性体现在学生数学知识与经验的提升、对数学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的提升、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这关系到数学教育评价的问题。教师不仅把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作为评价内容,还要把学生探究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以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过程纳入评价的范围,强调达成知识目标的过程本身的价值。因而,要实现数学学习活动有的效性,教师应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要能够形成把握学情、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经验和能力;要能够形成为学生提供数学学习必要的学习时间、空间和资源的能力,要能够形成调控教学、有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能力,切实把数学学习与促进学生发展融为一体。
摘要:将新课程理念真正植根于教师头脑,落实到课堂中,还需要教师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本文通过一个教学案例,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教学思考。
对当前数学公开课的再认识 篇7
摘 要数学公开课对推进当前我国新课改理念的传播与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引起了数学教育工作者与一线教师的密切关注。然而,目前数学公开课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数学公开课以竞赛型为主,忽视了对日常数学课堂教学的示范、引领功能;数学公开课的评价主体单一,造成评价结果使用率不高;数学公开课评价体系运用得不够灵活,缺乏与质性研究的有效结合;数学公开课在反映教师教学水平、日常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上有悖真实。本文将对数学公开课的类型、功能、评价主体、评价标准与结果使用方面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数学公开课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数学公开课 数学公开课的功能 数学公开课的评价
数学公开课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由数学教育专家、教师同行、学生及被评教师多方参与的一种教学研究、交流的专业活动。公开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国出现,当时采用的主要形式是请全国优秀教师为高师院校师范生做教学示范,即为职前培训。后来,为了进一步提升一线教师的教学素养,从80年代后期,公开课逐步转向中小学,成为一线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研讨的主要形式,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更改不当教学行为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承担起为日常课堂教学提供借鉴、引导、示范的责任。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中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公开课的要求日益强烈,各级各类的数学课堂教学评比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及水平鉴别中的作用日渐突出。现阶段,竞赛型公开课逐渐成为数学公开课的主要类型甚至是唯一的类型。相比而言,传统的示范型、研讨型公开课却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数学公开课对推进当前我国新课改理念的传播与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引起了数学教育工作者与一线教师的密切关注。然而目前数学公开课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首先将对数学公开课的类型、功能、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及结果运用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数学公开课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数学公开课的应有之义
1.数学公开课应以对常态数学教学提供示范、引领功能的示范型、研讨型为主,而以竞赛型为辅
数学公开课共有三种类型,示范型、研讨型及竞赛型三种,以下将对三种不同类型公开课的含义、功能进行阐述。
示范型公开课是指“专家型教师、优秀教师专门为新手教师或是教学能力比较弱的教师进行教学示范的一种教学交流活动”[1],它具有引领常态教学、传播新课改理念、推广新课改经验、促进数学理论实践化的功能。一方面授课教师教学基本功是否熟练、教学经验是否丰富、对教学现场是否具有足够的驾驭力、对教学惯例的运用生成是否灵活都是判断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新手与优秀教师的区别恰恰就在这里,因此为新手教师提供教学示范,能够帮助他们在观看、分析、借鉴、内化吸收优秀教师成熟经验的过程中达到专业智慧综合成长、提升专业素质的目的,这对促进新老教师经验交流、加快年轻教师成长步伐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数学新课改层次正不断加深,对教师教学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原有落后的教学观念无法适应新课改要求,因此对常态教学进行示范引领,能够加快新课改理念传播与实践化、教师不良教学行为改善的步伐,为新课改的深入化、实效化奠定基础。
研讨型公开课是指数学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对某一类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进行诊断、提出解决对策、进行经验总结的一种教学交流活动,具有诊断、处理、推广经验的功能。研讨型公开课侧重于对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进行解答,帮助教师纠正思想与行为上的误区,在提出具体细节处理对策与注意事项的同时,推广优秀教师的成熟经验,达到促进教师陈旧观念转变、欠当行为更进的目的。
竞赛型公开课是指教师面对数学教育专家、教师同行评委进行授课的一种教学比赛活动,是数学新课改中推广新模式、传播新思路、解决新问题的重要展示平台,具有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增强教职业荣誉感、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功能,也是教师本人教学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标志,可为其带来一定的物质奖励,具有实用性。
考虑到数学公开课的发展历史、数学新课改的有关理念及要求,笔者认为数学公开课最首要的类型就是对数学常态教学的示范、引领、更进的示范、研讨型,其次才是倡导教师间进行比较、排名的竞赛型,即要通过数学优秀教师的示范、引导,让那些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刚刚踏入教育领域的新老师、处于停滞阶段的老教师能够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因此“示范、引领应该作为数学公开课的本体功能,而研讨、竞赛则可作为衍生功能”[1]。
2.数学公开课的评价主体应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评价主体是指“参与评价的人员或机构”[2]。数学公开课上的评价主体由数学教育专家、教师同行、学生、授课教师本人四部分组成。数学教育专家、教师同行组成的评委由于与被评教师接触时间较短、对后者教学风格及个人特征缺乏充足了解,只能通过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表现对其进行评判,可能会因为个人偏好、见解的不同造成结果与实际出入,因此数学公开课的评价主体应呈现多元化,将学生评价与教师自我评价结果纳入进来。
学生与授课教师亲身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对数学公开课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教学任务是否有效有着深刻的认识与优先发言权;此外,教师最为清楚自身的教学特色与风格,因此将教师的自我评价、反思结果融入到公开课评价结果中,有利于结论的有效、真实、契合性。“现代教学评价不仅要强调自身以外的评价者,而且也还要强调评价对象的自我评价。即使两者并不统一时,评价者也要注意评价对象的意见与其自我评价的结果,将此作为进一步评价的基础。”[3]
3.数学公开课应采用灵活的量化研究与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一定的质性研究
目前通常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来分析数学公开课教学质量,这种方法“可以尽可能地删除主观成分,可以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得到较好的融合,克服主观随意性,提高了模糊综合评判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客观公正性”。[4]具体方法是使用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由数学教育专家制定量表中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权重。
而数学课堂教学现场的复杂性、数学教学活动的丰富性、教学系统元素的关联性造成单一使用量化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并不能反映出数学教学特征与全貌,因此需要将质性方法纳入到数学公开课的评价方法体系中来。新课改背景下的公开课不仅应该关注教师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精神面貌是否饱满真实,更应该关注学生课上的学习表现和精神状态、教师与学生是否有情感、精神上的交流与互动。因此,数学公开课极力倡导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统一,在使用量化研究时,一方面要注意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灵活运用,要对评价项目及对应权重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变动,以适应不同数学公开课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还需注意与质性研究的有效结合。
4.数学公开课的结果应该指向日常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成长,淡化功利主义
数学公开课的类型及功能决定了评价结果具有两个方面用途,一是帮助被评教师对自身教学特色认识得更加明晰,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与行为纠正,达到更新教学理念、积累教学经验、提升专业智慧、引领职业成长的目的,是教师职业生涯中宝贵的经历与财富;二是公开课的竞赛性质决定了评价结果的适用意义,它是教师本人教学能力达到某种程度的重要标志,说明其已然获得了数学教育界一定范围内的肯定、欣赏与鼓励,是数学教师获得荣誉、提升地位、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捷径。
另外,数学公开课除了帮助授课教师本人带来荣誉及奖励外,其所在的教学团队、学校都会收益良多,很多学校、数学教研组都会将获得国家、省市级优质课教师的名单、照片、个人简介放在校园最显著的位置上,成为学校展现师资力量的主要形式。
5.数学公开课最重要之处在于真实
数学公开课是数学课堂教学课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样遵循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知识、情感、精神层面上的交流、互动与生成过程;此外数学公开课的引领、示范功能也要求数学公开课以日常数学教学为基础,不仅应该体现出新课改倡导的新理念、新要求,更应该反映出当代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在数学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与活动形式的安排上贴合真实情况,以此达到通过展示课堂常态、反映真实问题最终实现教学能力提升的目的。
因此,数学公开课的关键之处在于真实,这“是公开课立课的生命线与存在的本初意义之所在”[5],事先的美化、不断修改及预演遮蔽了教学中潜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少教师临时抱佛脚、不顾日常教学质量投机取巧之风。长期以来也使竞赛成为数学公开课唯一的功能”[6],失去了数学公开课的真实意义。
二、数学公开课实践中的问题审视
1.数学公开课以竞赛型为主,遗忘了对日常数学课堂教学的示范、引领
数学公开课的首要功能在于对常态数学教学的示范、引领,以示范型、研讨型为主要形式,竞赛型公开课应作为一种辅助形式。但现实情况是,竞赛型成为数学公开课的主要甚至是唯一形式,示范型、研讨型两种反而渐渐淡出人们视野;此外教师们也越发重视起公开课给教师、教研组与学校带来的荣誉、知名度等外在功利功能,数学教师是否参与公开课、最后名次如何总是与其奖惩、升降职等功利化目的挂钩,成功的公开课会给教师个体带来荣誉、晋升机会,而它促使教师专业发展、指向教师生命成长、提升职业素养的内在精神价值常被有意或暗地中被忽视了。
具体而言,参与数学公开课评比的教师早就接到通知,通过提前精心构思教学设计、雕琢教学表现、预演教学流程,最终将一堂数学教学课完美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并通过反复修改、多次筛选和重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师由于先前理念上的偏差、经验的欠缺造成的教学行为不当。但这种公开课是并没有从实质上帮助被评教师实现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实践智慧的积累、教学行为的精进,对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意义不大;更大的危害在于,这种类型的公开课会为不少数学教师带来认识上的偏差,助长他们投机取巧、临阵磨枪、不顾平日教学行为改进的应付心理。
因此,强调数学公开课的示范、引领功能,淡化数学公开课的功利主义,改变目前数学公开课依赖数学教师“事前准备、最终表演”的唯一途径,倡导对评比教师常态教学观摩、评价的新思路,并结合抽查、临时听课等方式,达到全面展示教学风格、增进评委对教师深刻了解的目标,从根本上发挥出数学公开课的导向功能,使数学公开课贴近课堂教学常态,从真正意义上促进评比教师的智慧成长。
2.数学公开课的评价主体单一,并造成评价结果使用率不高
前面提到,数学公开课应该采用由数学教育专家、教师同行、授课学生组成的他人评价与授课教师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主客观评价方式的结合有利于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适切性,但目前数学公开课的评价主体仍存在着单一化的不足,具体表现为学生无法参与到评价教师工作当中来,授课教师自身对自己在数学公开课上的表现也没有多大的发言权。
数学公开课单一的评价主体模式存在着不少弊端,数学公开课评价结果合理性、代表力差。由数学教育专家、教师同行组成的评委并非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与被评教师接触时间较短,两者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与隔膜,对后者的教学风格与特色缺乏充足的认识与了解,加上主观偏爱、观点偏差,势必会使评价结果与真实情况存在差异,不可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素养唯一、乃至最为关键的因素,必须要将数学教师的自我评价结果考虑进来。而目前授课教师对评价结果几乎没有发言权,仍然处于被动、消极、待评价的尴尬地位,也由此造成了数学公开课的结果使用率不高。由于评委与教师间存在隔阂,就使不少教师比赛结果的不认同,如果教师事后缺少进行反思的意识与努力,就会失去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机会与可能。
此外,目前对学生在数学公开课的地位缺乏明确的认识,他们在评价授课教师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得不到重视。只有他评、教师自评形式的结合方可构建出数学公开课评价的完整体系,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与真实性,从而使被评者心服口服地制定、实施教学改进策略,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效益、促进生命成长的初衷。
未来的数学公开课评价将更多的突出师生地位,善于倾听师生意见、切实感受,加强对一线数学教师教学评价理论、方法运用的培训,增强他们对数学公开课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在情感认同与深刻认识,为评价数学公开课培养后备力量。
3.数学公开课评价体系的运用不够灵活,缺乏与质性研究的有效结合
目前常见的误区在于量化研究中数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不顾客观差异、盲目套用,且缺乏与质性研究的有效融合。因此,需要根据数学公开课在授课内容、课型、学生需求与特征间存在的差异来对量化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变动,“要在众多的评价指标中筛选出一部分最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特性的指标,而舍弃某些虽有影响,却属于非本质的、次要的目标”[7],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具可比性、契合性、适用性。
当前就存在着不少评委漠视客观差异、运用相同眼光看待不同,陷入“只见表不见人”的可悲现象。数学公开课的评价内容比较繁多,被评教师实难面面俱到,为了迎合评价指标而忽略数学教学规律的行为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的。只有当被评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才可以充分抵制为提高评价分数而东拼西凑、为追求形式上的最佳而导致整体公开课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花架子”;其次,数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也要求数学公开课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评委需要具有动态、生成思维,运用辩证、系统的视角看待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事件”、“偏差”,观察教师是否能够灵活处理珍贵的课堂生成资源,实现对教学惯例的熟练运用与超越,并结合质性评价方法,通过观察、记录、分析、评价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处理,来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基本功水平、精神面貌进行综合评价。
4.数学公开课在反映教师教学水平、日常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上有悖真实
目前数学公开课在反映教师实际教学能力与水平、日常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上有悖真实,教师经过长期的准备、修改与预演,修正了本应出现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问题,影响了公开课调整、示范日常课堂教学过程实效的发挥。因此,笔者认为,对被评教师的评价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而应将其平日教学表现纳入进来,将一段时间内教学观念、教学行为表现上的进步作为一个指标,并通过结合临时听课、抽查等形式,弥补公开课评价方式的不足,达到对被评教师的深入理解,最终完成评价的整个过程。
三、欣赏、学习是广大一线教师对数学公开课的正确态度
在对数学公开课类型、功能、评价主体、标准及结果使用方面的应有之义与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后发现,欣赏、借鉴、学习是数学教师对数学公开课的正确态度。
新课改要求数学教师要在教学观、知识观、学生观上有所更新及突破,但由于教师行为具有一定的累积性,难以实现快速转变,教师缺乏进行相关培训与系统学习的精力与机会,再加上传统教育评价制度、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束缚等原因就造成不少数学教师的举步维艰、停滞不前。而数学公开课作为“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1],在推广新课改理念、示范新课改成果、传播新课改经验、总结新课改成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对数学公开课态度是否端正、认识是否明确对数学公开课使用效果至关重要。
就竞赛型数学公开课而言,作为评委的数学教师应该以欣赏、客观的视角对待公开课,避免带着挑错、找茬的错误心理对待授课教师;作为观众的数学教师应该以扬弃、借鉴的视角对待公开课,需要设身处地地构思自己处于同样教学情境下的个体行为,并与台上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细节处理间存在的异同进行比较,达到丰富教学经验、积累教学案例、提升专业智慧的目标;而作为参与比赛的数学教师应该端正态度,保持平和的心态,正确对待比赛结果,抵制功利主义,将评委老师的意见及建议、课下反思、教学结果反馈当做引领专业成长的重要资源,在对教学理论与实践智慧不断的积累、灵活运用中达到职业成长水平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安富海.公开课问题再审视.中国教育学刊,2013(5).
[2] 范晓玲.教学评价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 王淑慧.多元化教学评价的研究——基于芙蓉中华中学华文多元化教学评价的个案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5).
[4] 丁家玲,叶金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在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5] 宋立华.走向真实的公开课——为何、何为与达成之策.中国教育学刊,2012(10).
[6] 徐丹,傅海伦.对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再认识.教育科学研究,2013(4).
小学数学公开课心得体会 篇8
今天上午我校组织教师到中心小学听公开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老师在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老师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赵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总之,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研活动报道 篇9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夯实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基本功2015年9月17日上午,古镇新徽学校举行了数学公开课教学活动。学校全体数学老师和学校领导参与了听、评课活动。
这节课由三年级数学老师孙源娟在本班教室主讲。授课内容是《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课前,做了充分准备,让同学们进入了有趣的学习,再创设了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通过让学生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整节课,全体同学都参与了课堂学习,认真听讲,主动交流,积极发言,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气氛活跃。
课后,听课老师进行了畅所欲言的交流。大家各抒己见,充分肯定了这堂课的优点,也指出了不足之处,真诚的提出了自己的教学设想。
最后,由唐晓玲主任作了总结。她肯定了这节数学教研公开课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示范性作用,在今后学校的教研教学活动中全体老师还应继续发扬这种积极参与,共同研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精神。
王平姣
对小学语文公开课的反思 篇10
教师A:激发了好一阵子,好不容易让一潭死水般的沉闷课堂荡起了涟漪:一名同学站起来问:“孔子东游,他是去哪儿?”显然,这在授课教师预设之外,教师无奈地笑了笑,把那位同学双手按下之后说:“请提问课文中的疑问句。”其实,此时把后面介绍孔子、交流资料的环节挪移到这里,让孩子展现查询的资料同时解疑答难,这节课也更加流畅紧凑了,偏偏这节课在该拐弯的时候没有及时拐弯!
教师B:也许是因为没把握住陌生学生的真实水平,以至于他教学《乡村四月》就用去了将近半节课的时间。之后,这位教师及时把闲人少的“忙碌”过渡到到第二首《四时田园杂兴》,一下子节省了很多时间,最后竟把第三首的《渔歌子》也完整地教完了。这节课不仅完成了既定目标,也给听课的教师整合课程资源之感。这种变通,就归功于教师本人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机智。
教师C:满满一节课只学了首《清平乐·村居》。课容量太小是其一,最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在课件里穿插了许多不及课本插图直观形象的图片,实在是事倍功半。课堂上,他还与学生对话理解“相媚好”的意思,许多不当的语言引来阵阵哄笑……
课,做到简约而不简单最好。教师,因学情、文本及时变换教法更妙。可要真的做到并不容易,“问君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认为要讲好一节清爽简约的课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首先,要准确把握文本解读的“入”与“出”。 现在,我们都较注重文本解读,在备课之前都会进入文本,深入钻研。往往就一篇课文,我们能解读出许多内容,而且体会得较深入,较多元化。但问题就是如何在众多的解读中提炼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即如何准确把握文本解读的“入”与“出”。如果“出”这个环节做得不好,可能会眉毛胡子一把抓,使教学目标散而凌乱,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负增长。我在解读《去年的树》一课时,发现该篇童话的语言朴实易懂,但却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如鸟儿与树的相处的情景、鸟儿一路的坎坷经历、鸟儿的心情变化、鸟儿的内心活动等。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围绕文中四组对话,通过想象补白,有感情的诵读等手段,体会鸟儿与树之间那份真挚、感人、永恒的友情。结果课程内容中对提示语的想象补白太多且把学生引得较远,教学目标不集中,课堂设计处理得较复杂,且不易操作。
其次,课要上得简单而有效。曾有教师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所谓的“简简单单教语文”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要集中,一般做到一课一得;教学过程要简洁,没有什么细枝末节,干干净净。但老师们真正要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还是有很多的困难。这可能有很多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老师的意识问题,在教学预案的设计时总觉得这也好那也好,这个得讲得透一些,这些让学生掌握一些有好处……一句话就是“不会舍”,不“舍”哪来“得”呢?
我在教学时,讲《桂林山水》,就引领学生探讨作者是怎样把山和水写美的;讲《鱼游到了纸上》,就引领学生聚焦第七自然段,品词析句,体会聋哑青年精湛的技法、高超的画技及作者的表达手法;讲《文成公主进藏》,就通过读读、练练、说说,引领学生感受文成公主一路进藏的艰辛和对藏族的贡献。
最后,课要在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教出新意。合理解读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并能简单教语文后,我们还得在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学习想奇招,出新意。这一步应常出现在公开教学中,因为每一位听课教师去听课前都有种念头:希望这堂课能给自己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如在《去年的树》教学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时,可以把文本分成几个部分通过PPT逐步展现(化整为零),引导学生逐步读懂课文(逐个击破),帮助学生借助板书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这非常适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再如结课时,教师可以问学生是什么原因让鸟儿失去了朋友。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伐”让学生们明白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之间应该和谐相处,将课的内涵提升到一定的人文高度。想奇招、出新意也非得根据文本特点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阅读教学规律不可,如违背了这些,再好的“招”也是废招,带来的只会是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低下。
要想一堂课上得轻灵生动,备课时我们不仅要把文本的解读读“厚”,还得学会在文本的众多解读中提炼出适合该年段学生学习规律的能力训练点、知识点,更得学会把课文上简单,有新意。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大柏地乡院溪小学)
【小学数学公开课计划】推荐阅读: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09-07
公开选调小学数学教师试卷12-11
小学数学复习课策略09-30
小学数学研讨课总结05-18
小学数学汇报课感想07-29
小学数学优质课课件10-05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反思08-27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07-11
小学数学专课作业07-23
小学数学研讨课主持词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