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新颖教案

2024-10-13

立意新颖教案(精选6篇)

立意新颖教案 篇1

准确审题,新颖立意

一、教学题目:打开优秀作文的第一把钥匙——准确审题,新颖立意

二、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学会审题立意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作文写作,尤其是应试作文中审题立意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快速、准确弄清文章的写作范围和角度,确定写作的重点。

2、从材料中提炼中心思想,学会对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提炼出不同的主旨;

3、对确定的主旨立意进行深入开掘,求新求异,为行文增加亮点。

四、学情分析:

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作文教学向来是重头戏。参看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出现了不少材料作文,作文分值历来所占比重不小。《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部分强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不过,就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比较欠缺。他们搜索枯肠之后,还是写不出好文章来。

在假期兼职写作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是审题立意,也就是“写什么”的问题。首先,审清材料作文要求,才能准确切题,文章是否切题往往是行文成败的关键之一。此外,切好题才能在此基础上实现准确立意。立意是作文写作的核心,一个主旨立意是否新颖的,具有深度,往往关系到一篇作文写作的水平高低。解决这一点,是提高写作能力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们拿到一篇材料作文题目时,有时是否会感到抓耳挠腮,无从下手,又或者在写作时,感到立意不够深入或新颖,使得整篇文章也无法出彩?审题不清,立意不够深入,就好比一扇紧闭的大门,阻挡在了我们写作的道路上。那么,如何获得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呢?老师今天告诉大家的是,这把钥匙其实就在同学们自己手里,而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学会去找到和使用它。(板书:打开优秀作文的第一把钥匙——准确审题,新颖立意)

(二)审清题意,打好前奏

审题立意,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也是立意的前奏。准确审题,是应试作文的关键。近年来高考作文中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出现频率有逐渐上身的趋势,而如何审准这些材料话题,准确把握作文切入点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2012高考的余热还未散去,相信大家对高考作文还存有议论,那么,就让我们趁热打铁,一起来议一议高考作文话题,看看怎样准确,快速地审题。

先来看一看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就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学们,请大家看到题目“忧与爱”,这是个比较宽泛的话题,如何合理有效地展开呢?其实呢,材料作文中就隐含了大家所要寻找的文章立意。老师以前就发现,一些同学拿到作文题目就写,往往忽视了给出的材料,这样一不小心就会偏题。所以说,审题的第一步,就是认真仔细阅读材料。

请大家回到材料,认真阅读这三句话。前两则材料大家都很熟悉,一是出自孟郊的《游子吟》,一是出自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第三则来自罗曼·罗兰的《巨人传》。在了解材料的基础上,让我们再回到题目“忧与爱”,思考一下,题目和材料有什么必然联系?

提示:每段材料中都有“忧与爱”这两种情感的表现。

很好,那我们一起来找找看,每段材料中的“忧与爱”具体指的是什么? 提示:第一则讲的是母亲对儿子的担忧与怜爱;第二则讲的是对祖国对大地的忧戚与深爱;第三则讲的是伟人心灵中那种博大的忧患与至爱。

很好,通过大家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句话中“忧与爱”的具体指向,这实际上是在暗示我们写作“忧与爱”可以从哪些具体的角度入手。这样一来,是否觉得立意变得简单多了?这就是我们审题的第二步,将题目与材料紧密联系起来。把抽象的题目带入具体的材料,找出二者的共同点,化抽象为具体,找出具体的立意切入点。

切入点我们已经找到了,从材料给出的切入点入手,这样可以避免偏题的危险。对于作文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来说,可以算的上是一个比较稳妥的办法。到这里我们的审题步骤可以说成功了一大半,为什么说是一大半呢?同学们想啊,“忧与爱”本身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除了联系材料给出的提示,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这里我们可以联系材料和题目做进一步分析。请大家思考,这里的“忧”源自哪里,它与“爱”之间有时什么关系呢?

提示:“忧与爱”,之间的关系是内生性的,是一体两面的,爱之深,忧之切,忧源自于爱。正如艾青的诗句那样,忧是流泪的爱,无论是忧还是爱,都来自于那颗滚烫的“心”,无论是忧还是爱,都来自于那颗滚烫的“心”,这从繁体字“憂”和“愛”的字形上可以得到启发。

“忧与爱”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内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忧时原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暮年未敢忘忧爱,喜听三边奏凯音。”(”【宋】刘克庄诗句)

结合材料,审清楚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进一步打开行文思路具有很大好处。除了三则材料暗示的几个方面,也可从“外界事物”、“人或事物”等许多方面打开思路,这也是我们审题的第三步:在联系材料的基础上对题目内涵做进一步的深度开掘。这一步难度较高,要求同学们具有一定的文本洞察力与抽象概括能力。不过作文基础较差的同学也不用着急,通过前面两步训练,相信大家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信息归纳能力,在保证不偏题的情况下对题目做进一步开掘,将会是是我们今后作文训练的一个重要方向。

以上是我们根据例子总结出的审题技巧,其实总的来说,审题关键就是要认真仔细、整理联系、归纳分析。审题时,仔细研读所给材料的内容,多角度地思考材料的精神实质。分析深层的含义,防止停留在表面上,从中选择一个把握最大的论点作为行文的中心论点。

然而老师需要强调的是,所谓教无定式,学无定法。虽然我们总结出了技巧,但在实际写作中还是要学会灵活运用,不要生搬硬套。

(三)深入开掘,确定主旨

以上通过对材料作文的解析,我们初步掌握了审题的基本步骤,那么,如何在审清题的基础上,确立较好的立意呢?我们以今年争议颇多的安徽卷为例。

安徽: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很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首先进行审题,材料内容很简单,但衍生的意义并不单一。首先根据材料,联系日常经验,大家可以思考:梯子不用时为什么横着放,说明了什么?

提示:梯子竖直放会有安全问题,所以老板要提醒工人注意安全,可是那个顾客却从另外的角度提出:如果在不用梯子的时候,将其放倒,就彻底解决了安全问题。说明了安全问题的重要,以及思维方式的转换。(前一点大多数同学能打出,后一点不容易想到,可给予适当提示。)

据不少考生反映,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的作文题有一个难点——材料延伸性太小。即使考生能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确立写作主题,也很难写得精彩。可能很多考生只能就材料谈材料,只谈到“安全问题”无法进一步拓展。

在我看来,这段材料内容短小,单纯从字面上去解析的话,似乎找不到多少立意的角度。其实总结历年作文试题,我们不难发言,越是简短的材料,蕴含的意义往往是丰富的,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遇到这种材料题,就需要我们转换视角,去挖掘材料话语的“言外之意”。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从梯子横着放的提示后,大家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 顾客从另外的角度提出:如果在不用梯子的时候,将其放倒,就彻底解决了安全问题。这就提示我们:工作中如果转换一下思路,问题可能就能彻底解决。考生可以据此立意写作,将中心确立为“转换思路”,(也可定位“创新”等)。

从这个角度审题立意的话,就好办多了。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思维,对立意做进一步开掘:(板书)

方法一:由小到大,由浅入深

联系我们生日常生活,从个人到集体,从社会到国家,都可以得出很好的立意,大家试着举一下例子。

提示

1、在我们的学习中要注意转换思路,这样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如平时的学习方法、解题方法、背书方法等等。

2、在工作中要注意转换思路,这样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子,可以用材料中的例子,也可以选其他的例子。

3、升华一下:我们的国家、民族也需要转换思路,这样才有出路;例子,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等等。

方法二:一点为心,多层面发散

1、科学方面,需要转换思路才能出成果,如发明家、我国航天事业等等

2、教育方面,需要转换思路才能出成果,例子,培养人才方面,古代的孔子,近代的陶行知等等。

3、生活中也需要转换思路,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举生活中的例子。

方法三:紧扣时代,着意求新

要使立意新颖,最根本的就是要扣紧时代精神。可以从科技创新,国力发展,时代观念等入手。

方法四:反向立意,逆向求异

反面立意,如“梯子竖着放时怎么办”由观念僵化引发的后果展开,强调更新观念的重要。可以从国家近代历史发展状况来做分析。

„„

(以上方法第一二种是借鉴了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朱诵玉老师的看法,后两种是自己的补充。)

(四)板书

打开优秀作文的第一把钥匙——准确审题,新颖立意

一、审清题意,打好前奏

阅读材料——紧密联系——深度开掘

<(认真仔细、整理联系、归纳分析)

二、深入开掘,确定主旨

1、由小到大,由浅入深

2、一点为心,多层面发散

3、紧扣时代,着意求新

4、反向立意,逆向求异

(五)课堂小结及作业

通过两则作文材料的分析,相信大家对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也已经有了初步的掌握,快速准确审题,新颖深入的立意有助于我们写好作文。今天老师带大家寻找打开作文大门的第一把钥匙,你们找到了吗?可能有的同学已经找到了,但是还不太熟悉。不过没关系,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文的训练也要积累,不能心急。接下来就让我们在训练中学会使用它吧!请大家根据今年山东省高考作文题目写一篇作文。山东:以孙中山箴言自拟题目

要求:“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孙中山” 要求:

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

2、自拟题目;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文体特征鲜明。

立意新颖教案 篇2

我们知道, 记叙文是通过人物、事件、场景的描述来表现主题的, 它是通过情节和形象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因此, 主题的确定, 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文章的核心、灵魂, 是文章成败的关键。主题一旦确定, 它就把文章中的不同人物、事件、场面、细节贯穿起来, 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共同服务主题, 有效地表达主题。题材的组织, 情节的设计, 结构的安排, 乃至语言的表达, 都要围绕它进行。

主题是怎样产生的呢?主题来自于材料。生活中, 鲜活的人物、事件、场景, 冲击了我们的心灵, 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使我们铭记在心, 不吐不快。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些人物、事件、场景隐含着怎样的“意义”?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写出来呢?这样不断地追寻, 就是在寻找主题。可见, 主题是从写作的材料中提炼、概括的, 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

我们作文, 一般情况下, 往往是据题而作, 也就是说, 题目是确定的。据题作文, 其思维过程可表述为:审题———选材———立意———组材———表达。比如题目是《我心中的太阳》, 通过审题, 我们发现这个题目有着比喻义。常言道“万物生长靠太阳”, 太阳的重要不言而喻。“心中的太阳”指的是指引我们健康成长、帮助我们健康成长的人或物。如果取材于人, 我们就要弄清这个人在哪个或哪些方面对“我”帮助最大, 影响最深远。写出怎样的帮助、影响, 表达感激或赞美之情, 就是立意。然后, 就是在立意的引领下, 组织材料, 表达成文了。

对立意的要求, 通常有这样几个方面:正确;新颖;深刻。

所谓新颖, 笼统地说, 就是见人之未见, 想人之未想, 言人之未言。不去重复已有的陈词滥调。打个比方说, 狗咬人, 不新鲜, 但人咬狗, 就闻所未闻了。人咬狗, 就新鲜。比如, 我们都看不起懒人, 批评懒人, 认为懒不利于个人的发展, 有害于家庭, 阻碍社会的进步。但有一篇叫《懒惰的智慧》的文章, 却另辟蹊径, 指出是懒人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懒人因为怕砍柴, 才有煤的发现, 有石油的发现, 有太阳能的发现;懒人怕走路, 才发明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懒人不是真懒, 只是不蛮干, 凡事爱动脑, 想办法, 去巧干。文章立意新颖, 别开生面。又如面对困难, 我们要去克服, 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如何克服?有不有大家都适用的有效的办法?《走一步, 再走一步》指出克服困难的关键是化大为小, 因为大困难是由无数的小困难构成的, 小困难大家都能克服。克服了一个个小困难, 最终就能克服大困难。这一思想, 哲理丰厚, 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此, 我们说这一立意新颖。要使文章的立意新颖, 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技巧。

什么是发散思维呢?有一个脑筋急转弯很能说明问题:一棵树上歇着十五只鸟, 猎人对着树上的鸟开了一枪, 问树上还有多少只鸟?枪响, 树上一只鸟都没有了。鸟儿听见枪声, 全飞走了。这个答案肯定没问题, 但仅限于此, 就没有超越常规思维。运用发散思维, 可以得出很多个答案。比如树上还有十五只鸟, 因为这十五只鸟全是塑料做的;比如树上还有一只鸟, 那只鸟吓傻了;比如还有一只鸟, 被打死的鸟是这只鸟的情侣, 它不愿独活……运用发散思维, 事物的答案往往不只一个, 就可以突破常规思维的框限, 打破思维的僵化, 找到新颖的立意。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多向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 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 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 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与聚合思维相对。发散思维的一般方法有材料发散发, 功能发散发, 结构发散发, 形态发散发, 组合发散发, 方法发散发, 因果发散发等。材料发散法, 指的是以某个物品尽可能多的“材料”, 以其为发散点, 设想它的多种用途;功能发散法, 指的是从某事物的功能出发, 构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结构发散法, 是指以某事物的结构为发散点, 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形态发散法, 是指以事物的形态为发散点, 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组合发散法, 是指以某事物为发散点, 尽可能多地把它与别的事物进行组合成新事物;方法发散法, 是指以某种方法为发散点, 设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种可能性;因果发散法, 是指以某个事物发展的结果为发散点, 推测出造成该结果的各种原因, 或者由原因推测出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如对“我的烦恼”进行发散思考:做学生的, 烦恼也很多, 有学习上的烦恼, 有生活上的烦恼, 有家庭中的烦恼, 有集体中的烦恼, 有交往中的烦恼……生活中的烦恼, 又有客观的, 主观的, 有自身的, 也有别人带来的……自身的, 如个子高, 他人都误认为“我”是大人, 用大人的标准要求;座位总是编在后排;发生矛盾, 总认为是“我”以大欺小;成绩不好, 被看成是“山大无柴烧”……这样发散思考, 我们就可能找出新颖的立意。比如批评“不要以貌取人”, 比如“渴望童心依旧”, 比如“高矮是长度, 而不是人的质量”等等。

二.学会选择最佳角度。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事情的角度不同, 情趣大相径庭。有一个寓言叫盲人摸象, 很能说明问题。从前, 有五个盲人, 从来没有见过大象, 不知道大象长得什么样, 他们就决定去摸摸大象。第一个人摸到了鼻子, 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 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 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 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寓言的寓意我们姑且不谈, 就从摸的结果而言, 完全是因为角度的不同造成的。

看事情, 我们可以着眼于整体, 我们也可以聚焦于局部、细部;我们可以仰视, 自然也可以平视、俯视;我们习惯于从正面看, 不妨从侧面甚至是反面看;我们可以视大为小, 当然也能够以小见大。

立意新颖, 这就要求角度适当, 角度宜小, 宜巧。如写父爱, 朱自清从特定背景、特定环境的父亲的背影着笔, 表达父亲的慈爱, 我的歉疚, 十分感人。从某种意义上说, 文章的成功得益于立意的角度的小和巧。郑振铎的《猫》, 从三次养猫的经历中道出人生的感悟, 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该文的主题是:凡事不可主观臆测, 妄下断语, 否则就难免谬误, 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为角度的适宜, 文章立意新颖, 深刻, 能唤起读者深深的共鸣, 从而引发读者多方面的思考, 受益无穷。比如:弱小者的悲剧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凡事要实事求是, 明白判断, 切忌武断粗暴;不受欢迎的人, 往往成为冤案的牺牲品, 要免遭厄运, 也需自我完善;一个人要有博大胸怀, 对所有的生命一视同仁;要多为他人着想, 切忌冷眼旁观, 更不能损人利己……

三.学会反向思考, 反弹琵琶出新意。

一是就事物依存的条件逆向思考。如小孩掉进水里, 把人从水中救起, 是使人脱离水, 是顺向思考。司马光救人是打破缸, 使水脱离人, 这就是逆向思维;二是就事物发展的过程逆向思考。如人上楼梯是人走路, 而电梯是路在走, 人没有动;三是就事物的位置逆向思考。如开展假如“我是某某”活动, 爸爸妈妈、老师或同学, 进行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站在换位者的角度想问题;四是就事物的结果逆向思考。如某次考试考砸了, 看起来是坏事, 逆向思考未必就不是好事, 至少提醒我们学习过程存在问题。找到问题, 吸取经验教训, 就会在下次考试中获得进步。

作文中, 运用逆向思维, 写出新意的文章实在是数不胜数。比如前文所举《懒人的智慧》就是运用逆向思维立意, 反弹琵琶, 生出新意。又比如作文“今天我当家长”:平时觉得妈妈太唠叨, 管得太紧, 而妈妈自己很自由, 于是提出自己当一天妈妈。在当妈妈的过程中, 才体会到妈妈的辛苦、不易, 从而理解了妈妈。反向思考, 立意新颖。

四.联想、想象, 创出新意。

运用联想、想象, 可以弥补我们诸多客观存在的不足, 比如阅历单薄、视野狭窄、知识单一、思想肤浅等, 从而创出新意。一位同学在写《我心中的太阳》时, 很好地运用想象, 使得文章立意新颖, 可谓匠心独运。一只生活在井底青蛙, 一直想象着太阳的样子。后来, 在鸟的帮助下, 在井外看到了真正的太阳, 看到了大千世界的精彩。作者意在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突破自己的局限, 超越自己, 才能获得精彩人生。

当然, 具体的写作实践中, 这几种方法不可截然分开, 最好是综合运用。凡事, 都是熟能生巧, 作文亦然。关键是, 我们要有自觉的创新意识。凡作文, 多想想, 多思考, 然后动笔。思考出智慧。

古人强调写作, 要“惟陈言之务去”。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头脑当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克隆作文, 复制作文, “粘贴”作文, 都是不可取的。其实, 自己想出的一句话, 远比把别人的东西堆成山有价值。

摘要:通常情况下, 我们推崇某篇文章, 说它好, 主要是指这篇文章的立意新颖、深刻, 情感的真实、感人, 材料的取舍别致、巧妙, 表达的特别、美妙, 语言的优美、精彩等等。而立意的新颖、深刻, 是放在第一位的, 是首要的。本文就此谈谈作文立意的几个技巧。

文风古朴 立意新颖 篇3

荷之美

孔 明

荷花盛开的季节,浏览博客,常有荷花的照片扑面而来,忍不住轻点鼠标,细细观赏;散步驻足水边,也是常与荷不期而遇,看半天舍不得移步。我忽发呆想:荷美,荷为何这样美?

周敦颐赞美荷:“出淤泥而不染。”只这一句,千百年来,众口啧啧,可谁曾想过,如果水底下是水泥而非淤泥,荷花会怎样呢?没有淤泥,荷花首先不能亭亭玉立;没有淤泥,荷花之藕将无处深藏其清白;没有淤泥,荷花之美无从谈起。水至清则无鱼,水至清也无荷。一些人喜以荷自比、自诩、自美,姑且不去臧否,但不能无视一个事实:只要是人,就必须吃喝拉撒睡,不食人间烟火的是神,只能泥塑而供奉,不能握手而言欢,更不能谈情说爱。荷美,美在水之滋养,也美在淤泥之营养。

荷之美,是孤美,是大美,是完美,是造化之美与生俱来。不是么?荷叶、荷花,荷苞、荷蓬,荷茎、荷藕,甚至春之荷芽、秋之荷残,各是各的姿态,各有各的韵致,丰美炎夏、凄美仲秋,无不动人心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蜻蜓是天地造化的小精灵,知美、解美、爱美,所以抢先赏美。初夏之荷,乍露碧波,叶欲展而未展,而半展,不正是欲掩还羞的少女之美么?伏热渐至,荷满莲塘,荷叶田田而舒展,荷苞满满而待绽,荷茎直直而挺立,荷之高洁、高雅、高傲,荷之丰韵、清韵、美韵,淋漓尽致而令人不能不叹为观止。远眺,一望的旖旎风光,何等养眼!近观,一眼的曼妙多姿,又何其养心!人在观荷时,精神常恍惚,何故?荷在人间,荷非凡品,所以才有了荷花仙子之喻也!人间百花媲美,唯荷有孤芳自赏的资格和资本。

荷可以傲立,却不能独立、孤立。红花需要绿叶扶持,荷花更不例外。不一样的季节,荷会展现不一样的姿态;不一样的地方,荷会营造不一样的气场;不一样的心境,荷会给人以不一样的感受。初夏的荷,生机勃勃而使人浮想联翩;盛夏的荷,美不胜收而让人流连忘返;秋后的荷,即使风吹雨打,依旧不减美感。荷生盆池之中,譬如鸟在笼中,鸟语悦耳,却只悦一人之耳;荷生大泽之中,譬如白云长空,别有天地,便别有怀抱。少年时代出游,常有女友在侧,游荷塘而眼中无荷,却喜形于色,色不在荷上,色在脸上。记得有一年盛夏,与一女友分手在莲湖边的柳荫之下,一湖的莲花,一眼的泪花,视而不见花的艳美,闻而不觉花的幽香。今夏,几度与荷邂逅,郁闷荡然,愁绪释然,心境豁然,羡慕了蜻蜓翼然飞吻,陶醉了蜂蝶翩然歌舞,恍惚回到了少年!散步终南,于幽谷之涧,见石围一摊清澈,水溶一片蓝天,点缀睡莲一簇,掩映嫣红数朵,美呀!背过脸去,下山。美属于这儿,就搁这儿,心灵的拥有长久。某一个黄昏,与数友走在田野,不知不觉走近了水,也走近了莲。日落月出倒映水中,与莲白莲红浑然一体,这就是画了。天作画,人陶醉。

荷之所以是荷,不论生在哪里,都会吸引人的眼球。如果不是荷,最好别生荷的梦想,这是荷之美赐予我的感想。

【赏析】

历代文人都曾被荷的风姿倾倒,留下了大量赞美荷的诗文佳作。荷是常见的写作题材,写荷要想推陈出新自非易事。陕西当代作家孔明的这篇《荷之美》敢于突破俗套,抒写富有个性的感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欣赏。

一、思路清楚,结构明晰

“荷美,荷为何这样美?”首段设疑,引人入胜,统领全篇;中间的三个自然段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逐层拓展,阐述荷之美;最后一段卒章显志,升华主题,与第一段前后呼应。文章思路清楚,结构明晰,令人一目了然。

二、托物言志,感悟深刻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运用逆向思维,评论周敦颐的著名观点。周敦颐以淤泥衬托荷之高洁,被世人赞美,作者认为其实也不尽然。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对此进行了驳斥:“没有淤泥,荷花之美无从谈起”;任何美都来自于平凡,美不是孤立存在的。第三、四自然段,作者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正面审视荷之美,抒写自己的感悟。在作者看来,荷之美“是孤美,是大美,是完美,是造化之美与生俱来”,它“可以傲立,却不能独立、孤立”。最后一段以议论作结,言明主旨,画龙点睛。文章表面上是在谈论荷,其实是托物言志,探讨做人的道理。荷美离不开水和淤泥的滋养,做人更不应该忘本,要饮水思源,常怀感恩之心;荷有孤傲之美却不能孤立,犹如做人可以清高却不能脱离大众和现实生活;荷之美乃“天生丽质难自弃”,“如果不是荷,最好别生荷的梦想”,是说做人要脚踏实地,做好自己,不要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作者的感悟逐渐加深,让人读之感觉意蕴无穷、回味悠长。

三、根植于传统,古意流淌

三年级美术教案 新颖的电脑 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利用容易找到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造型新颖的电脑模型。2.指导学生利用绘制、剪贴等方法对电脑模型进行简单的装饰。3.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创意和制作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学重难点:

鼓励学生动脑大胆想象并采用与别人不同的创意与造型。并能够将绘画与其它造型方法结合,共同运用于电脑模型的装饰美化。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彩卡纸、彩泥等制作材料,各种绘画制作工具、范作。学生:纸盒、彩色纸、彩泥等制作材料、工具。教学方法:欣赏、演示、讨论、练习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

展示一些造型新颖的电脑模型作业,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述,了解示范作业的设计思路与造型特点。

2.发展阶段

1.教师以清晰的演示,说明几种造型特点鲜明的电脑模型的具体制作方法与步骤。

2.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爱的材料,通过想象与构思,设计并制作出一个造型新颖,奇特的电脑模型,采用画,撕,剪,拼贴等造型手段将电脑模型装饰美化。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在作业过程中要激励学生大胆,自由的创意,同时又要仔细认真地制作。2.引导学生想方设法突破示范作业的设计思路和造型特点,还要改变单纯用绘画装饰的形式,将绘画与纸工或其它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3.将完好的作业展示在教室里,互相评价,欣赏。并分小组比比谁的电脑模型设计最奇特,制作最精美,装饰最美观。

四、收拾与整理:

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地面,保持教室环境的整洁。

五、课后拓展

立意与选材作文教案 篇5

高中语文新课程专区——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粤教版、鲁教版的资源仓库

第一课时

(一)导入:给同学们讲文苑拾趣:王安石撕搞的故事,引发学生讨论:王安石为什么把自己论兵的新作撕了?(引出什么叫立意,立意的重要性,怎样才能做好立意呢?)

(二)新授:

第一节 立意的常见方法

一、讲求立意的新颖性

同学们到49中寄宿班,第一次远离父母,来到新的班集体,第一次经历了军训生活,大家一定在日记中说了很多的心里话,是不是?(学生交流日记内容……)

同学们写的日记,大多数写的是军训生活的收获,强化学习外语和语文的苦和累,宿舍集体生活的有趣和烦恼,对父母和亲人的思念。应该说这都是人之常情,你们都写出了真情实感,但有的同学不一样,XX同学对49中在纪律、卫生方面的管理和自习课的安排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进而生发出对49中有别于来之前的认识,XX同学写到了自己从没感受过的父母给予自己的亲情关爱,让人感受到她的敏感,她的善良和她在长大懂事的那份独特体验。在众多雷同的日记中脱颖而出,令老师刮目相看。立意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鹦鹉学舌。

引导学生读、想、议22页《我渴望有个后妈》,理解立意的新颖性。

我给大家讲一下发生在2001年CCTV模特大赛上的事,有五位选手脱颖而出,角逐冠军。在比分相当接近的情况下,最后一道问题的回答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问题是:在聪明、富有、美丽三者之中,你选择哪一样?同学们,如果你是参赛者,你会选择哪一个?……四位选手选择了“聪明”,这应该是大多数人都会做出的选择,但选手龙蕾选择了“富有”。这个答案颇出人意料,引起了评委的浓厚兴趣。龙蕾解释到:她所选择的“富有”不仅指物质上的富有,还有知识素养的富有、感情的富有等等。这样的富有,能使她拥有

聪明、美丽,也能使她更好的付出、回报社会。特别的答案,加上合情合理的解说,获得了评委们一致的好评,龙蕾击败了其余选手,夺得了桂冠。

教师总结:新颖别致的立意,可使文章熠熠生辉,意蕴深刻,要做到文章见解新颖,就要在立意创新上下功夫。

立意创新还可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针对题目和材料从反面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引导学生读教材22页反向立意的方法。

二、注重立意的健康

给学生出示病例作文,学生讨论分析。

1、我在小学里当班长,而她只是个小组长,进了中学,她窜上去了,入了团,当了班长,我却只是个小组长。我想:看她美的,又是升旗,又是主持班会。有什么了不起?想当年还不是我的手下?

2、有些同学多次考试作弊而安然无恙,我只作弊一次却被老师发现了,于是感叹“成功需要机遇,机遇不好,再努力也是白费劲”

3、我一心想考上重点高中,而竟考不上,平日比我差的同学倒考上了,我怎么也想不通,我简直巴不得地球毁灭。

教师小结:这些文章都是不健康的。不健康的作文,无法净化心灵,更无法内化成社会和时代需要的精神养分,对他人也谈不上感染、震撼,应该力戒之。这几篇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真实的,但真实不等于健康。思想感情健康是写好作文的基本要求,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健康的立意?……教师总结:勤奋、善良、感恩、诚信、友爱、正直、同情弱小、勇于担当、追求真理、自我牺牲、爱祖国、爱人民、爱地球、爱人类、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等,都是健康的,相反,不健康如:好吃懒做、阴险、残忍、奢侈、怯懦、虚伪、嫉妒、势力、恃强凌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见利忘义、忘恩负义、专制、糟蹋大自然、损公肥私等。

三、注重立意的时代观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话的前半句,说的就是:写文章要把闪耀时代新思想光辉的观念及时吸收、溶入意向之中。

引导学生读、想、议23页《毛遂不避嫌疑》。

第二课时

今天,我邀请了嘉宾老师参加这节课,大家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同学们记不记得爱因斯坦曾留下一个关于成功的公式?谁还记得爱因斯坦说其中的字母都代表什么?(W=X+Y+Z,他说:X代表艰苦的努力,Y代表方法正确,Z代表少说废话。)当然对公式中的字母还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现在请大家根据自己的体会来解读成功。……刚才实际上就是在训练大家的多角度思维。

教师在黑板上画美丽彩虹,请同学们借助联想和想象,展开发散思维,注意在联想的基础上要尽量用简洁的句子来表达,相信同学们思维一定很开阔,谁来说?……

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高兴地看到大家已经学会了多角度思维,如果我给大家一个材料,也要同学们多角度去思考的话,往往也会看出不同的意义来。

材料一:一个养鸡专业户,为了让鸡多生蛋,生大蛋,每天给鸡喂很多的粮食,殊不知鸡粮食吃多了,身体长胖了,蛋也不下了。

材料二:一个步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碰到了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两人发生了争执,引来了一大群围观人,围观者议论纷纷,都认为这是骑自行车人的不是,在舆论之下,骑自行车人向步行人道乐歉。

材料三:有人对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说:“你发现了新大陆,可我看不出,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去发现,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哥伦布略一沉思,取来一个鸡蛋,对在座的人说:“先生们,你们当中有谁可以使这个鸡蛋竖立起来?”人们呆住了,没有一个人能竖起来。哥伦布把鸡蛋接过来,轻轻地敲破了一点它底部的壳,于是,鸡蛋就竖立在餐桌上了。接着,他以极其平静的语气说:“先生们,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在有人做过了以后。”

请同学们对这两则材料做多角度分析,多角度立意。看哪个组角度多,抽取的观点准,先小组探究,然后班上交流。

参考:

材料一

1、什么事都要顺其自然

2、聪明反被聪明误

3、三思而后行

4、要尊重实际 尊重科学

5、该给那些吃肥的人断奶了

6、欲速则不达

材料二

1、思维定势要不得

2、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3、先调查 后发言

4、宽容是美德

5、退一步 海阔天空 忍一时 风平浪静

材料三

1、贵在开拓创新

2、首创精神是可贵的3、万事开头难

4、说起容易 做起难

5、嫉妒会限制你的前进

6、要承认差距 然后才能进步

7、要敢于打破常规思维

嘉宾老师做点评……

教师小结:对同一材料我们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真的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材料潜在的种种意义梳理出来,有助于我们“选择其一”或“总括其成”,从而形成明确的创作主旨。分析材料时要找准材料在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属性,进而从多角度中选择出最佳、最新角度以立意。

老师在带领同学们扫墓时,看见了这样的景象:有几个小学生在烈士墓前玩丢手绢,还进行唱歌比赛,欢声笑语。老师让同学们就见到的这一现象写一篇文章。很多同学都批评了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因为他们认为,在烈士墓前,应该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应该怀者敬仰之情,应该是庄严的肃穆的。而有同学则这样立意:让在地有知,在天有灵的烈士们看到他们鲜血滋润的大地上,新一代如他们所愿,幸福健康的成长着。在选择最佳、最新的角度时,要力避人云亦云,力求深刻独到,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立意原则。

对一个材料要进行多角度分析请同学们阅读30页一组材料然后分别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抽取观点。(将全班分成3组,一组一个材料。嘉宾老师点评做总结。)

看来今天我们的收获匪浅,同学们积极动脑,动口,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材料,充分展示了创造精神和个性风采。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材料作文的常见病症。

2.探索归纳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考角度和方法。

3.要求学生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

4.考察学生是否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是否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5.提高学生审题立意的能力。能力目标

考试中能准确审题立意。教学重点:

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教学难点:

归纳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考角度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战国时,有个着坐马车的旅客,说:“我要到楚国去。” 大臣季梁问:“你去楚国,为什么面向北方?” 旅客说:“我的马非常好。”季梁说:“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道路呀!”旅客说:“我的盘缠多。” 季梁说:“盘缠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道路呀!”旅客说:“我的车夫驾车的技术好。” 季梁说:“这几项条件越好,离开楚国就越远了!”那位旅客闹了个笑话,走错了方向,走得越远,离目标就越远。

同样,审题失误,文不对题,即使写得洋洋洒洒,也只能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那么,到底怎么才能审好题呢?仔细审题,选择新颖的表现角度,巧妙地构思是十分重要的。

二、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重要性 1.关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是根据既定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的一种作文形式。

2.什么是审题立意? 文章符合题意,关键在行文前的审题立意。审题,就是分析研究命题的意义要求;立意,就是确立主题思想。审题是立意的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立意好不好,关键是审题。审题不清,就会“南辕北辙”。所以,审题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

写材料作文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炼出符合命题意图的明确的论点。很多考生提炼不出明确的论点,因而议论往往失去中心;有些考生论点虽明确,却不能紧扣所给材料,不符合命题意图,也就是说,不是最佳立意。这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文章的质量。

预习讲评: 课前预习

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字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具有强烈合作精神的人,才能生存;还有人说,如果你是一位独立思考的思考者,你就是你思维的主人,而非奴隶。(通州区2017届高三第二次调研)

这是一道言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泰戈尔的观点,强调“合作精神”;第二个要点是卡耐基的观点,强调“独立思考”,两个要点构成对立统一关系。

(1)谈合作的重要性,但不否定独立思考。(2)谈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但不否定合作。(3)谈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的天然合一。

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字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2016年江苏高考卷)

今年的作文题仍是材料作文,材料由三句话时,以俗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引出“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这—话语,进而拓展到·个性"与“创新意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隄·句质朴的俗语说的既是·种叙事准则,更指向修辞背后的“该”,“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这―命题,反其道而行之,但这不是故意在·说反话”'因为:第一面对同一个对象大家都有话说,这个话很可能就是人同此心千人―面的这样的话―个智慧的说话人当然不必再说;第二,大家都无话可说处,才值得细细思索―说再说,因为世界处处潜藏着秘密,等待着有慧心慧眼的人去开启,以上两层意思需细心体会,材料以破折号后面的简短话语加以提示,“有话则短"是不走寻常路,避免无谓的重复之意;“无敌长"是在众人觉得“无话可说处"独出机杼充分表达己见,在众人无所发现处有所发现和思考,其实,不单说话,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领域的创造都应该避开大家都觉得有话要说,于是版大家所说之·常识”固化扭曲的对象,于大家无话可说处本着自己的慧心慧眼作深度的掘: 进,需要注意的是“有话则短,无话贝账"如果流于表面不管有理没理都要对着干,那就不 是州生的彰显”而是另一种言从,不是“创新意识的闪现r而是另一种重复,所以,材料连用 两个有时"来提示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所蕴含的个性和仓断是或然而不是必然的.由此可见打开本材料的路径是多样的:考生既可以阐释自己对于那句俗话的理解,引申出修辞产诚"的意蕴,也可凉这个偈语式的格言作出自己的解读,剖明它的丰富内涵更可以勾连起二者,思索它们之间的递进关系;既可以讨论年轻人所热衷的“不走寻常路”的个性彰显主题也可以结合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领域的例证总结升华出创新意识的问题来,正因为材料具有开放性,考生的文体选择就可)是多样的:既可以就材料所提示出来:的多个维度作辩证思考,写议论文;也可以选择恰当的名人故事或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作铺:陈生发,写记叙文;还可以子发一些别人所未发之情,写抒情散文,本作文题的命题思路延续了江苏高考作文数年来的―贯风格学生易于上手,材料的开放性既引领不眼次的考生各显神通,也利于考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从而保证最大程度的公正,材料本身既有内在的辩证性,又指向个性的彰显"和创新意识的闪现·引:导考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在此基础上发展个性和培养创新思维体现了鼓励创新、彰显个性。

3.审材常见病症

联系本班学生实际,展示一些学生审题不准的作文,小结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常见病症。(1)脱离材料,随意而为(2)笼统含混,泛泛而谈(3)抓住一点,不及其余(4)抓现象而弃本质 4.审清题意三原则(1)整体性原则: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

三、结合练习,探讨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

(课前分发练习材料,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上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

(2)组长将本组有代表性的立意写于黑板上(3)各组间互评(4)老师分析小结

(一)方法归纳 【材料1】

经历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有关部分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2016年全国卷3)

学生讨论后,教师分析: 材料可以压缩为:

小羽自主研发,获得专利,公布工艺流程,拟定标准,规范市场,不断创新,最终成为致富带头人。

可见,小羽的成功,既有创新开放,又有规则合作,更有分享与共享的时代正能量。A类:创新、规则(规范、规矩)、共享等; B类:奉献、团结、合作、诚信、宽容等; C类:注重根本、坚持、变通、舍得、打假等。

只有关键词而未扣材料(即单向立意)作文不能超过45分。即强调综合立意,体现理性思考。

规范市场,为创新护航 创新之泉与市场规范 抱步死守,不如携手共进

探索创新,分享推广,实现合作共赢 远见与胸襟拓展创新之路 唯诚信与规则不可辜负 小结:

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多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板书 :

(一)提炼中心

【材料2】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2012年上海卷)

学生讨论后,教师分析:

人们舍弃自己“心灵的微光”的原因,正是因为人们认为“这是自己的东西”,无足珍贵,这是一种极度不自信、妄自菲薄的表现。既然如此,人要坚守自己“心灵的微光”,最重要的莫过于“相信自己的感觉”,从而“肯定自我的价值”了。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引申到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人要有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那就再好不过了。

如果单从作文题目出发,最直接的立意就变成了人们应该珍惜自己“心灵的微光”,学会从自己的角度,自我反省,自我审视,并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发自每一个人的“心灵的微光”都自有其价值,每一个都有可能成为“天才”,只是他并没有像“天才”一样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抒发出来。

如果要深入分析的话,首先可以对“心灵的微光”加以界定,你认为的“心灵的微光”究竟是什么东西?是灵光乍现的灵感?还是思想的火花?是日常生活的感悟?还是发人深思的哲理?总之,“心灵的微光”可以是灵感之光,是思想之光,是智慧之光,是存在之光(以上为纵向分析),也可以是诗意之光,是自由之光,是正义之光,是公正之光(以上为横向分析)。对“心灵的微光”的理解和界定,实则决定了作文立意的高低和议论的深浅。

小结: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板书 :

(二)辨明关系

【材料3】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 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怪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学生讨论后,教师分析: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敢于怀疑、敢于大胆创新等,就明显偏离题意。

小结: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板书 :

(三)情感倾向

(二)巩固练习

1、法国作家阿尔弗莱德缪塞说:“生活如同一朵玫瑰花,每片花瓣代表一个梦想,每根花刺昭示一种现实。”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受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拟标题;2自定立意;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体特征鲜明;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准确审题立意

(1)确定立意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确立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确定文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拟写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它只有材料,没有明确的话题,需要考生结合材料拟出合适的题目。细读材料,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题,而且从整体上来理解,蕴含着一个关系性话题:梦想与现实。有的同学可能抓住“生活如同一朵玫瑰”这句来立意,那就应该想想,缪塞为什么这样比喻生活。他之所以把生活比作玫瑰,那是因为他认为生活中有梦想,有现实;梦想像玫瑰花瓣,现实如玫瑰花刺。因此,可从整体上作如下立意:既要有梦想,又要立足现实(依托现实)。

这是一个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题,而且从整体上来理解,蕴含着一个关系性话题:梦想 与现实。有的同学可能抓住“生活如同一朵玫瑰”这句来立意,那就应该想想,缪塞为什么这样 比喻生活。他之所以把生活比作玫瑰,那是因为他认为生活中有梦想,有现实;梦想像玫瑰 花瓣,现实如玫瑰花刺。因此,可从整体上作如下立意:既要有梦想,又要立足现实(依托 现实)。

若抓住“每片花瓣代表一个梦想”这句,可侧重“梦想”作如下立意:让梦想照亮(改变)现 实。要知道越是现实如刺,越需要有梦想来激励自己指引自己。或者说,现实难免让人沉沦,只有心怀梦想,才能拥有一个美丽人生;或者说,之所以感到生活美好,那是因为我们无论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还有梦想。

若抓住“每根花刺昭示一种现实”这句,可侧重“现实”作如下立意:立足现实或依托现实,才能实现梦想。梦想再美好,如不立足现实,梦想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或者说,人只有 经受严峻现实的考验,才能开出最美的人生之华。

也可作如下立意: 1.生活再美好,也有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对生活要有一个豁达乐观的心态; 2.生活不是只如玫瑰花般娇艳,如玫瑰花瓣般的现实背面往往掩藏着丑恶,因此,人类 要学会自省,要有自我批判的精神。如以以上观点来写文章,一定要在文章开头有一个观点引出的过程,而且需要有足够的 视野和深厚的积累,要慎重。

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赞美是照亮人生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成长;批评也是人生中的亮光,没有这道亮光,我们或许就会迷失方向。(无锡市2017届高三期中检测)

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准确审题立意

(1)确定立意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确立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确定文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拟写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延续了高考作文采用名言警句的命题形式,第一句化用了莎士比亚的名言 “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第二句是命题者据此仿写的。

从概念的界定而言,本题三个关键词“赞美”“批评”“赞美和批评” 第一句话用阳光来形容赞美,突出了赞美温暖、激励的作用,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而能够赞美别人,更是一种气度,一种发现,一种理解,一种智慧,一种境界。题目强调的是赞美的意义和作用。从思辨的角度来考虑,有时候赞美也是一种精明、隐秘和巧妙的奉承,它能从不同的方面满足给予赞扬和得到赞扬的人们,所以,从辩证分析的角度,学生也可以谈“捧杀”的危 害,谈目的不纯言过其实的赞美对成长的妨害。

第二句话用亮光来形容批评,突出了批评的指引作用,它能帮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和虚妄,同时句子中用了一个“也是”表明是和赞美对举的。要注意的是本句中用一个“或许”来限定批评的作用,在此就暗示了有些方式方法错误、情感态度偏激的批评可能就会让人丧失自信、自尊和自爱,讽刺挖苦不是批评,所得结果适得其反。

3、有个成语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也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播种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2017届高三下期初六校联考)

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准确审题立意

(1)确定立意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确立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确定文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拟写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的重心在后面一句话。从后一句入手或者两句话联系起来谈,视为切题。如:即使收获跳蚤,也要播种龙种;得到瓜豆当可喜,收获跳蚤也不悔;付出与回报。如果只从前一句阐述,视为合题,如:付出总有回报。如果空泛地谈“理想与现实”“要辩证地看待”等,则视为偏题。

四、课堂总结

总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上面的几种方法不是孤立运用的,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最佳角度构思作文。

五、布置作业

分层作业,基础练习每位同学都要完成。纵深挖掘供层次较好同学完成。

(一)基础性练习

4、有人说,你能看多远,舞台就有多大;也有人说,你能走多远,舞台就有多大。(如皋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质量调研二)

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准确审题立意

(1)确定立意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确立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确定文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拟写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材料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成就自己的人生大舞台。

第一句强调目光的长短、眼界的大小影响人生舞台的大小。一个人的目光长远、视野开阔,才会跳出狭小的圈子,走向更大的舞台,舞出更精彩的人生。

第二句强调一个人践行道路的远近影响人生的舞台的大小。走得多远,舞台就有多大。第三,我们可以讲两句结合,既要有长远的眼光、开阔的视野,又要付诸行动,方能走向更大的舞台。

5、.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但是,林中枝繁叶茂的大树又往往和其他的树保持着足够的距离。(无锡市2017届高三期末)

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准确审题立意

(1)确定立意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确立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确定文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拟写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赞美是照亮人生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成长;批评也是人生中的亮光,没有这道亮光,我们或许就会迷失方向。(无锡市2017届高三期中检测)

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准确审题立意

(1)确定立意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确立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确定文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拟写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延续了高考作文采用名言警句的命题形式,第一句化用了莎士比亚的名言 “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第二句是命题者据此仿写的。

从概念的界定而言,本题三个关键词“赞美”“批评”“赞美和批评” 第一句话用阳光来形容赞美,突出了赞美温暖、激励的作用,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而能够赞美别人,更是一种气度,一种发现,一种理解,一种智慧,一种境界。题目强调的是赞美的意义和作用。从思辨的角度来考虑,有时候赞美也是一种精明、隐秘和巧妙的奉承,它能从不同的方面满足给予赞扬和得到赞扬的人们,所以,从辩证分析的角度,学生也可以谈“捧杀”的危害,谈目的不纯言过其实的赞美对成长的妨害。

第二句话用亮光来形容批评,突出了批评的指引作用,它能帮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和虚妄,同时句子中用了一个“也是”表明是和赞美对举的。要注意的是本句中用一个“或许”来限定批评的作用,在此就暗示了有些方式方法错误、情感态度偏激的批评可能就会让人丧失自信、自尊和自爱,讽刺挖苦不是批评,所得结果适得其反。

7、有个成语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也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播种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2017届高三下期初六校联考)

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准确审题立意

(1)确定立意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确立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确定文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拟写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的重心在后面一句话。从后一句入手或者两句话联系起来谈,视为切题。如:即使收获跳蚤,也要播种龙种;得到瓜豆当可喜,收获跳蚤也不悔;付出与回报。如果只从前一句阐述,视为合题,如:付出总有回报。如果空泛地谈“理想与现实”“要辩证地看待”等,则视为偏题。

8、《华严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海安中学2017届高三期中)

9、人是群居的动物,人群密集处总显得热闹而繁华,但哲人们却总在说独居有无止境的好处。你对此是怎么看的?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2017届高三上海虹口区一模)

(二)纵深挖掘

我们会遇到很多作文题,这些作文题各不相同,其实很多作文题的题旨具有相通处,我们不妨来看下面四道作文题的题料。

1.一个人迷路后,多半有三种可能,一是寻找引路人,二是寻找同样迷了路的人,三是寻找自己。(2017届高三南京一模)

2.如果置身地狱,免遭痛苦有两种方法: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它们,使它们存在下去,赋予它们空间。(2017届高三苏州零模)

3.我们所处的时代,比以住任何时候都更加宽容,然而特立独行要承受压力,在群众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塑造成他人希望的样子,甚至抛弃是非去换取归属感。(2017届高三常州期末)

4.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但是,林中枝繁叶茂的大树又往往和其它的树保持着足够的距离。(2017届高三无锡期末)

请分别指出上述四个作文材料的立意,然后分析它们的异同。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上一篇:施工现场安保方案下一篇:春班主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