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盛的秦汉文化一(共6篇)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秦汉时期先进的科技成就——造纸术、数学、地理、医学。
2、通过学习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蔡伦改进造纸术;地动仪。
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
自学指导:认真阅读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完成填空,注意书写
1.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_________早期用麻做的纸.
2._______时候,宦官________改进了造纸术.后人将这种纸叫做______________.
3.东汉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_,是一部数学名著.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
4.东汉时期,科学家___________制造了一种仪器,能测定地震方向,叫做____________.这是世界公认最早的地震仪器.
5.汉代著名的医学家____________,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_____________,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编了一套医学体操,叫做__________.
6.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_______________,写成了《________________》,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_____________.
学法指导: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本课学到的科技和医学成就。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
领域时期代表人物主要成就
造纸西汉
东汉蔡伦
数学东汉
地理东汉
医学东汉麻沸散和五禽戏
东汉张仲景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篇2
清代徽州学者众多, 私家藏书蔚然成风。与此同时, 清代徽州的藏书数量也大大增多, 出现了不少闻名全国的藏书家及藏书楼。清初, 旅居昆山的徐乾学“传是楼”, 旅居杭州的吴熔“瓶花斋”, 旅居桐乡的金檀“文瑞楼”、注森的“碧巢书屋”, 旅居苏州的吴铨“璜川书屋”, 寓居扬州的马曰琅、马曰璐“丛书楼”等都是藏书数万卷的著名藏书楼。其中, 马氏藏书更达到了十余万卷。徽人藏书的声誉在全国鹊起。
晚清由于徽商衰落, 经济基础削弱,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在东商一带长期争战, 徽人藏书多有散佚。俞正燮的“四养斋”、潘祖荫妁“涝害斋”、程洪溥的“铜鼓斋”等虽仍各具风采, 但已不可与往日风头相比了。
一、清代徽州藏书文化的发展
1. 政府文化政策的影响。
清王朝统治者在文化上实行的是宽严相济的政策, 一方面为了防止汉民族的反抗, 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全面厉行残酷的文字狱制度, 查禁图书;但是在另一方面, 满族人数有限, 为了适应对庞大的汉族体系的统治, 拉拢汉族知识分子, 又极力提倡程朱理学, 并在全国大规模征书, 编纂大型丛书和大量刻印图书, 从意识形态上巩固王朝统治, 维护封建秩序。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 学者们为避忌图保, 纷纷转向与政治无关的考据、训诂之学, 因此, “汉学”得以兴盛。在这一学风的影响下, 新安理学在清初也开始向皖派经学 (微派朴学) 转变。江水、戴霹、程瑶田、金榜、拱榜、凌廷堪等是这一学派的著名代表, 他们改变了徽州的学术风气, 从空谈义理转向了侧重考证, 除取得了经史、小学、文学、地理、金石诸学科的丰硕成果外, 诸如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编纂等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些做考证的学者比前代学者对图书资料的需求更加迫切、更加集中, 甚至终生都在不遗余力地搜罗文献典籍, 孜孜以求丰富自己的学术资料库。
2. 徽商的积极推动。
徽商与其他地区的商人不同, 历来具有“贾而好儒”的特点, 许多儒商喜欢读书、藏书, 而清代前中期正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期, 徽商财力雄厚, 在学术研究和藏书教学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更难能可贵的是, 不少徽商不仅雅好读书, 而且热衷于藏书、刻书, 甚至多有著述, 其中不乏学者专家。如程晋芳既是藏书家, 亦是著名的经学家;汪启淑既是藏书家, 亦是金石学家;龅志道和鲍湫芳父子也都是好文学, 喜藏书, 所交皆海内名公。积累了巨额财富的“儒商”们对徽州的藏书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徽州的很多书院都是徽商创建和修复的, 到了清代, 微商投入书院的资金更多。如歙县雄村, 皆景宸建竹山书院;体宁吴佩带头建复还古书院;婺源商人程光伟、金芬、托邦达各捐助千金兴建婺源紫阳书院。黟县碧阳书院倾圮, 嘉庆十四年 (1809) 重建, 共用白银29100余两, 大部分是由徽商捐助的, 其中黟县西递巨商胡学梓之子胡尚曾一人就捐了15000两。歙县古紫阳书院垂废, 乾隆五十五年 (1790) 歙县盐商鲍志道与程国光倡议, 联络两淮的歙商20余人, 筹措经费, 又捎银11000两, 其中鲍志道独捐3000两, 将古紫阳书院修葺成新。鲍氏又捐银8000两修复山间书院。徽州另一总商托应庚捐银50000两修建了江甘学官。总之, 在徽商的大力资助下, 徽州各县书院众多。很多书院的正常运行也得益于微商的资助, 徽商通常是捐出资金作为本金, 再进行商业化操作, 所获利润 (利息) 作为书院的经费, 以期书院经费来源如常流水, 不断线。这些经费中的一部分自然是用来购置图书的。毫无疑问, 微商对于徽州的书院藏书是作出了很大贡献的。微商的藏书活动是徽州藏书文化中最为亮丽的风景。明清时期徽州的私人藏书家中八成以上与经商活动有关, 徽商中有不少人天性好懦, 酷爱书籍, 又饶有家财, 他们便广事搜罗和收藏, 其影响在中国藏书史上历来为人们所称羡。值得一提的是, 清乾隆开馆修四库全书, 征集天下藏书时, 全国献书500种以上的有四家, 除范氏宁波天一阁主人外, 其余三家都是徽商, 可见当时徽商藏书是名闻朝野独领风骚。
3. 学院的发展。
清代统治者起初实行严酷的文化政策, 他们害怕书院的自由讲学之风, 对书院活动采取严加控制的办法。到乾隆、嘉庆年间, 统治者认为禁不如疏, 转而大力倡办书院, 但是强调积极控制, 使书院逐步官学化。清代徽州书院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恢复元气, 康熙和乾隆还先后两次给紫阳书院御赐“学达性天”和“道脉薪传”匾额。清代徽州书院官办较多, 但徽商捐资修建是其特色。如歙商龅志道等捐银7万余两重建两处紫阳书院;绩溪商人商必奉捐资创建东山书院等, 这些书院都具有相当数量的藏书供教学和阅读使用, 在清代乾隆时期, 徽州书院达到鼎盛, 共有各种书院93所, 规模惊人, 这些书院的藏书对清代徽州藏书文化的昌盛与发展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二、清代徽州藏书文化的兴盛
清代徽州私家藏书活动从徽州本地扩展到淮、扬、苏、杭等地。在中国藏书史上, 清代私人藏书历来公认江苏、浙江为翘楚。其实, 江浙众多著名藏书家均是徽州籍人士。因此, 这一时期徽州藏书家可分为本地藏书家和旅外藏书家, 他们的活动地域分布在徽州本地和旅居地。歙县、休宁、祁门等地以及杭州、嘉兴、扬州等徽人旅居地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重要藏书地点。
乾隆三十七年 (1772) 开始编纂《四库全书》时, 清政府几乎动员了当时全国各地所有重要的藏书家。乾隆皇帝希望通过征集天下图簿, 进行一种“寓禁于征”运动。据台湾蓝文钦对《四库全书》依据底本所作统计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该书中的著录与存目合并计算, 有84.4%的典籍来自私家藏书。一批徽籍藏书家不仅踊跃响应, 而且献书数量和质量都名列前茅。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所著录献书人名字可知, 当时全国进献图书在百种以上者14人, 其中徽籍藏书家就占了7人。徽籍藏书家对《四库全书》所作的贡献最大, 乃是不争的事实。兹略述各家事迹, 从中可见当时其藏书之大概。
在清代徽籍藏书家队伍中, 有绵延二代、三代甚至六代的藏书世家, 这是徽州清代藏书文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根据目前的资料, 清代徽州绵延二代以上的藏书家有数十家, 三代以上可考的有八家。这些藏书世家当中, 既有官至极品的仕宦之家, 也有富可敌国的徽商大贾, 这当中的代表便是潘氏藏书。潘氏一门是显赫的官宦世家, 又是著名的藏书世家, 六代承沿, 藏家辈出。
首开潘氏金榜题名记录的是第29世“奕”字辈中的潘奕隽 (1740—1830) , 字守愚, 号榕皋, 乾隆三十四年 (1769) 进士。潘奕隽藏书处为“三松堂”, 藏书甚富, 与黄丕烈为密友, 家中藏书有百种以上是黄跋本。
潘奕隽的独子潘世璜 (1765—1829) , 乾隆六十年 (1795) 探花, 因其父潘奕隽嗜藏书, 或出游、或访书, 世璜均有陪伴, 对家藏图书中善本均亲手评校。有《须静斋云烟过眼录》, 以日记形式著录与其父共同鉴赏古籍、金石书画的种种见闻, 是父子藏书活动的珍贵记录。潘奕隽之侄浦世恩 (1769—1854) , 乾隆五十八年 (1793) 状元, 官至武英殿大学士, 家中藏书丰富, 著述数种, 刻书多种, 潘氏第三代中世璜之子潘避祁 (1808—1892) , 道光二十五年 (1845) 进士, 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年四十亦归里不仕, 主讲紫阳书院20年。其祖父卒时, 将三松堂藏书析分给了遭祁和希甫两兄弟, 各有数万卷。潘世恩的四个儿子功名不及乃父, 但在藏书与书画、诗名方面, 则与伯祖潘奕隽、伯父播世璜齐名。长子潘曾汐以举人官至内阁中书、国史馆分校。曾参加黄丕烈父子的吟社, 唱和题咏, 传为佳话。家有藏书很多, 曾拟建公共藏书楼。潘氏藏书承沿六代, 绵延200余年, 是徽州藏书世家中人数最多、时间最长、藏书量最多的家族。
除了潘氏藏书之外, 吴氏拜经楼也是徽州清代藏书文化的代表。吴氏藏书质量很高, 有许多孤本和宋元时期的珍本。他所藏的宋元刻本、抄本, 还多经过诸名家的鉴定、审校, 多留有他们的题识, 非常宝贵。除图书之外, 陈鳗说拜经楼中“又有围绘、础、铭、鼎彝、剑戟、币布、圭壁、印章之属, 丹漆、陶瓷、象犀、竹木之器充轫其中”[1]。关于吴氏藏书的递藏, 吴驽曾交代后人云:“日后凡家费产业等, 二于寿照、寿晒均派作两股分受。惟书籍公同阅看。若得后人更加充拓, 永远保守, 如四明范氏者尤妙。万一子孙长成有愿各自收藏, 再议分析, 是亦不得已之恩耳。”[2]吴鸯身后, 拜经楼藏书由其次子吴寿场保管。寿肠还将父亲生前所写题跋三十余篇编辑成《拜经楼藏书题跋记》5卷, 价值之高堪与黄丕烈《土礼居藏书题跋记》媲美。困其父之故, 寿晒与陈檀、黄丕烈、吴翌风、叶志说等常相往来。寿畅去世后, 拜经楼藏书又传至其子吴之淳, 他进一步将父亲编成的《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刊印传世。
拜经楼藏书延续了100多年, 《梅昌备志》云:“海昌百年来藏书家……独拜经楼完好无恙, 贤子孙善守之效也。”[3]贤子孙中还有吴蓦的长子吴寿照, 侄吴昂驹, 孙吴之澄、吴之桕, 都雅好藏书, 人称“拜经楼家风”。
综观整个清代徽州私家藏书事业, 无论从人数及藏书数量上, 还是从质量上都达到了最高峰。从地域分布上其影响扩大到全国的很多地区, 这一时期的徽商藏书可谓誉满天下。同时, 在群星灿烂的徽籍藏书家中还有一批承继数代、绵延一两个世纪的藏书世家, 更是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沈以红.徽州藏书文化中的人文精神[J].人文世界, 2008 (5) .
[2]孙文博.徽商对徽州文化发展的推动[J].图书馆工作, 2011 (12) .
繁荣的秦汉文化 篇3
一、秦汉时期,我国封建文化大发展的历史条件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频繁,同时也开始了中外交往。这一切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它上承战国的“百家争鸣”,继承先秦“诸子百家”的遗风,使文学、艺术、思想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二、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
1.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4.气势恢弘,奋发向上。
三、秦汉时期文化的主要成就
四、秦汉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对治国思想的选择与儒家独尊地位确立的原因
昌盛的秦汉文化 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难点是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西游记的主题曲,这个西游记描写的是唐僧师徒西天取金的故事,那有谁知道唐僧师徒历经磨难所取的是什么经?佛经。
那佛教是何时传入传入中国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来了解佛教的有关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宗教
我们这边附近有什么寺庙?里面敬奉的是什么菩萨,帝,王,公? Ppt展示梅园里的开元寺。以及里面的山门大佛,还有一群人在昆陆宝典做佛事。这这些人到庙里去烧香拜佛说明这些人信仰宗教。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说明:宗教也就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一种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这一神秘力量产生敬畏和崇拜,并且定期去拜祭它。宗教起源于原始社会,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神灵,把希望寄托在来世、神明、天国之上。目前,世界上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佛教。
1、佛教
(1)佛教的传入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西汉末年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时在洛阳修建了我国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2)佛教宣传的主要思想:(为什么能够迅速传播)
按照佛教说法,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的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佛教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造成苦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因此佛教要求人们不断地诵念金文刻苦修行,积善行德(出家人乃以慈悲为怀)。死后灵魂就可以到极乐世界去享福。正因为佛教宣扬要受苦受难,也就是要求人民即使受苦受难了也不要起来反抗。这个苦是他们受到的因果报应,吃的是理所应当的。因此很快就得到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扶持,同时佛教的苦难也是承受压迫苦难的下层劳动人民找到了精神寄托。他们今生所受的苦是为了在来世得到幸福。因此,佛教在我国的到了迅速传播。(3)佛教的影响
(1)文化:增加了很多词汇:世界,须臾,刹那,大千世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心心相印;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如《维摩诘经》,《法华经》,《楞严经》特别为历代文人所喜爱。
(2)建筑:各地的佛塔、寺庙、石窟、雕塑等都渗透着佛教文化。
(3)音乐:公元二世纪时,中国已有梵呗(传统佛教音乐)的流行。中国唐代的音乐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部分留存于佛教音乐中。
当然佛教对我国的影响还有许多其他方面,比如思想,绘画,书法等等,对我国影响是全方位的,而且非常深远。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佛教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但它毕竟是外来宗教,那我们国家有没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呢? 2.道教
(1)道教的兴起
问:道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是谁?让学生说一说 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这边要注意的是:
道教的学说综合了先秦时期的道家清净养生,修身养性的思想和一些神仙方术,(寻找一定的方法,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甚至变成神仙),但是老子只是一位思想家。是道家的创始人,并非道教的创始人。道教的思想虽然吸收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但与道家思想存在着重大的差异。道教尊老子为创始人是为了提高道教的地位。(道家、儒家、佛家 都是学派。他们只是主张一种思想,没有迷信,是无神论者;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 都是宗教。他们也有一定的思想,但是迷信色彩占大部分,是有神论者。)2.道教的主要思想
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追求长生不死。这种思想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于是统治阶级大力扶持,允许各地建立道观。(秦始皇派徐福带500童男童女 出海寻找长生不老药的研究开始于古代道家炼丹术,汉武帝追求长身不老和秦始皇有过之无不及,为此他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对社会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晚年始知悔悟)3.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道家讲究长寿,追求长生不死,所以在医学科技方面贡献很大。
• 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是道教士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发明的。
道教、佛教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后来相互吸收、相互融合,走向了佛道儒三家合一,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
4.根据93页:在一部电视剧里,描写了秦汉之际,刘邦的夫人即后来的吕后,躲避战乱,逃入尼姑庵的故事。这段电视剧里的情节符合历史事实吗?为什么?互相讨论,然后回答。
5问:对于佛教、道教两大宗教我们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里有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下:
宗教和迷信有什么区别?邪教又是怎么回事?学生分组讨论并作答。宗教是一种信仰,一种文化现象,它宣传的内容主要是一些积极向上的东西。比如佛教,它主张人们向善,慈悲为怀,宽容待人,提倡人们追求真善美。而迷信本质是愚弄人的,它主要是骗取盲目相信它的人们的钱财,比如说现在意的一些风水先生,算命先生都是迷信。邪教则是为了达到一种不可告人的邪恶目的。拿法轮功来说,李洪志就是利用他编造的“法轮大法”蛊惑人心,达到聚敛财富,残害民众,扰乱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的罪恶目的。对于我们青少年学生来说像法轮功这样邪教一定要坚决抵制。
(二)王充和《论衡》
秦汉之际,当鬼神迷信思想弥漫之际,也出现了一些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王充的《论衡》就批判了鬼神思想:王充指出天是没有意志的,也不会通过自然灾害来警告人。人死后不会变成鬼。世界上没有鬼神的存在。
过渡:很显然,王充是当时反对迷信思想的坚强战士,他那宣传无神论的积极战斗精神,为后来所有务实求真的学者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不愧为东汉的杰出思想家。此外,还有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他就是西汉的司马迁。
(三)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1)出身于文学史家,能接触到大量的书籍和良好的家庭环境(2)父亲死后出任史官,利用国家藏书处,阅读大量书籍。(3)曾到各地游历,收集大量资料,开阔眼界。
(4)不屈不挠,克服艰难险阻为梦想而奋斗的精神。他身受极刑,却发奋著述,克服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最终完成了这部史学巨著。2.史记的主要内容
从皇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来编写)
过渡:在君主专制的年代里,“伴君如伴虎”。司马迁却敢于指出汉武帝的过失,体现了忠于史事的崇高品德。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选择的是“重于泰山”。因此,他做到了求真务实、不畏权势、视死如归,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如果说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史学的新时代,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则反映了秦汉时期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四)秦始皇兵马俑
请同学说说他的艺术特点: 秦汉时期的雕塑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是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些俑用泥土塑造烧制而成,与真人、真马大小相当,造型精美。兵马俑的艺术群像,形象地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篇5
(二)七年级历史新授课执笔:审核:
一、学习目标:
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单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和他创作的《史记》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的气势。
重点:
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司马迁撰写《史记》 难点:
司马迁的治学精神,秦兵马俑的文化内涵。
二、课前预习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起源于,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2、佛教的教义是,因此佛教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佛教的传入,对我国文化有深远影响。3、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时期在在民间兴起,创教人,道教尊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4、道教主张,统治者利用道教统治人民,允许各地建立道观,道教对我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司马迁和《史记》
5、司马迁生活在时代,他写成《》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通史。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6、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是轰动世界的,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三、学习心得:通过本课,你学会了什么?
四、课堂检测:
1、《史记》记述的历史,起点是()
A、原始社会B、黄帝C、战国D、汉武帝
2、秦陵兵马俑反映的是秦汉时期哪一方面的成就?()
A、雕塑艺术B、绘画艺术C、冶铁艺术D、青铜艺术
3、下列宗教中属于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的是()
A、佛教B、基督教C、道教D、伊斯兰教
4、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述了我国古代()
A、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B、从夏朝到三国时期的历史
C、从商朝到唐朝时期的历史D、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
5、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在()
A、西汉初年B、西汉末年C、东汉末年D、秦朝 填空题
6、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末年,道教在时期在民间兴起。
7、“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称赞的史书是,它是我国第一部通史,作者是汉武帝时期的。
材料题一: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史料翔实,文笔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看材料后回答问题:
1、这部史书叫什么名字?这本书是由什么时期的谁编写的?
2、这本书是用什么体裁编写的?记载了哪一段时期的历史?
材料题二:它的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数量众多、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是我国雕塑艺术中的精品,集中的反映了当年秦国的军阵和军容,体现了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1、这段材料反映的我国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什么?它是什么时期的?
2、雕塑作品制作的时期,当时的统治者是谁?他在政治上有什么作为?
3、当时的统治者为了控制思想,采取了什么措施?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汉代的哪位皇帝采取了哪些与他相反的措施?
《秦汉文化》教学反思 篇6
1、教师课前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本课历史史实丰富、生动,容量大,而教材编写又比较简炼,如果学生不做好课前准备,那么单靠课堂想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率是很难的。课前作业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预习新课,要求学生理解本课讲什么(大标题-昌盛的秦汉文化),是怎样来讲的(四个子标题-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王充和《论衡》、司马迁和《史记》、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了解每个子标题的基本史实,从而使学生理清标题关系,形成粗的知识链和基本史实。二是要求学生根据预习中可能不懂或者不是很清楚的知识,利用百度搜索网络等工具查找,拓展知识。
2、教是为了不教。在本课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不全面,缺乏思考问题的角度。例如:宗教与邪教的区别是什么?许多学生只答了一点,继续深入没有了,但是经过老师指导如何思考问题的角度后,则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回答出来
3、教师备课要整合、开发资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多媒体资料展示太多,设问过繁,拓展太深,表面热热闹闹。课后问学生学习效果,则一脸茫然,而真正需要解决、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掌握。本课有许多教材外的资料,如果都去讲解,事实上是不可能,因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即使那样,也不可能取得较好效果,所以教师必须根据课程目标和初中学生的知识特点和结构,对教材和课程进行再一次整合、开发,但要突出重点。同时设问要适度,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与启发性引导相结合。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推荐阅读:
读秦汉间事,读秦汉间事王安石,读秦汉间事的意思,读秦汉间事赏析09-13
热闹的昌盛街三年级作文08-15
祝祖国繁荣昌盛10-23
昌盛中学特色德育汇报材料06-08
秦汉时期07-11
秦汉三国时期08-20
秦汉史复习06-14
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小学生作文400字09-06
高考历史秦汉练习05-21
历史二轮复习秦汉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