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一枚金币》教案设计

2024-08-14

《金钱一枚金币》教案设计(共7篇)

《金钱一枚金币》教案设计 篇1

一、教学设计思路:

1、让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人物,引导学生通过三次的不同事件反应对比质疑分析,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2、指导学生质疑:父亲为什么这样做?分析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是想让儿子知道,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

3、拓展延伸,让学生切合自身的实际谈生活中如何体谅父母的辛劳,做父母的好孩子,在领悟及情感的升华中分角色朗读课文,感悟真情。

二、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老人这么做的目的。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的道理。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进入故事情境

这节课上一节语文课,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由一枚金币我们认识了两个主要人物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枚金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儿子前后的变化,理解父亲的做法。

3.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解疑、自主阅读的能力。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懂得“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要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理解父亲的做法,学习通过语言反映人物性格。

2.懂得文中所蕴含的道理: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要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一枚金币》(板书课题)。

2.听写词语:懒惰省吃俭用挣钱当牛做马

3.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对个性截然相反的父子,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二、深入课文,品读感悟

梳理三次“挣”钱的过程

1.儿子一共交给父亲几枚金币?父子俩又是怎样对待这三枚金币的呢?

2.课件出示自学导航:自由朗读课文9--28自然段,小组合作口头填表格。

金币的来源

父亲的做法

儿子的表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指名汇报。

4.请学生仔细观察表格,质疑,教师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

预设:

(1)前两次儿子为什么笑着走开了?

a. 分角色朗读课文9—20自然段。

b. 采访母亲、父亲这两个角色。

(2)儿子第三次为什么“受不了”了?

剖析儿子 “受不了”原因

1.儿子为什么第三次“受不了”了?他究竟受不了到什么程度?师生合作表演,学生评价。

2.齐读25和26自然段。

3.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比较哪个更好,并说明理由。

儿子受不了啦,忙走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拿出来,大声说道。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

4.指导朗读,教学反思》。

5.了解儿子受不了的原因。

(1)理解“当牛做马”和“苦差事”。

(2)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在这一星期里所受的苦以及他的想法。

(3)体会儿子看着父亲把金币扔进火炉的心情。

(4)师引读:是啊,他受不了啦——(生接读: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事,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6.联系实际,谈感受。

7.体会父亲此刻的心情,指导学生读老人的话:“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7. 指名说说老人坚持让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的原因。

8.分角色读课文第21--28自然段。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有没有什么话想对这一家三口说呢?请拿出笔,选择其中的一位写一写吧!

2.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学生识记: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陶行知

四、布置作业:

(二选一)

1.具体写一次自己的劳动经历,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围绕一件具体的事,写一段三人对话,注意写出人物性格,并写好提示语。

【教学反思】

《一枚金币》一课故事情节虽简单,内涵却相当丰富。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落实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的方法,提升能力。

在本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我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自己提出问题,而且能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同时,我教给学生“抓关键词,品读欣赏”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儿子“受不了”的句子,然后圈出关键词,写批注,最后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即“找句子——圈关键词——写批注——读体会”四部曲,让学生将阅读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真正实现“自主探究”。

二、抓住情感线和相关的词句体验情感,做到长文短教。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我紧紧抓住学生提出的“儿子为什么前两次看到父亲把金币扔进火炉笑着走开了?第三次为什么受不了了?”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并安排了丰富的、多层次的、多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思考,读中感受人物思想感情,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旨。

三、挖掘教材空白,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本课文质兼美,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学中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反复琢磨,丰富内涵,细细品味。例如:为了深入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与儿子产生共鸣,我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在一周内都会帮人家干些什么?他会吃哪些苦?这些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再去体会儿子“受不了”的所作所为就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最后,孩子在朗读儿子因为受不了而质问父亲的话时,就能做到入情入境,声情并茂。

四、置换角色,深入体会。

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可利用这一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分别去体验父亲、儿子心情,体会两个“受不了”。使孩子们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到父亲面对儿子的失望与痛苦而感到“受不了”。儿子的“受不了”,是他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感到伤心与气愤。此时,引导学生想象儿子挣那一枚金币的辛苦,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后来“受不了”的心情。在整个教学中,我注意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文中人物的心情,体会文本的内涵,使他们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建立起对金钱与劳动的正确认识。

五、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关于《一枚金币》的教学设计 篇3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作的思路,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一遍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默读思考

1.老人是怎样教育儿子懂得这个道理的?(补充画批课文)

2.组织好语言,准备小组交流。

(三)集体交流

学生先把自己找到的语句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谈理解。随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语气地读一读这些语句。

这个环节展开生生互动,互相补充、质疑、评价对方的朗读……

1.第一部分(1~8自然段)

抓住“再也受不了了”一句体会老人寒心、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带着悲哀、痛心、无奈、失望的语气读这部分课文。

“老人坚决地说”读出毫不犹豫的语气来。对于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惯了的儿子,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呢?

2.第二部分(9~20自然段)

抓住“儿子笑了起来”这一句,体会:一枚小小的金币对于一个花钱如流水的儿子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联系前文第一自然段),所以“扔”金币的举动对儿子没有任何触动。

抓住“儿子又笑了起来”这一句,体会到儿子仍然无动于衷。

3.第三部分(21~28自然段)

读“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一句,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表演,体会:儿子这回是眼睁睁地看着爸爸把自己辛辛苦苦亲手挣来的一枚金币扔进火里,正因为这枚金币的来之不易,所以儿子才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一枚小小的金币看起来不起眼,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懂得珍惜呀。

(四)分角色朗读第二、三部分课文,再次对比前后三次儿子的不同反应,充分感悟:父亲的做法妙在以让儿子亲身体验,代替枯燥的说教,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小组内可分工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本剧。)

(五)展开讨论:分析人物

此时你能来评价这个故事中的三个人物吗?可以通过文中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不同描写,有根有据地运用书中的词语来评价,再加上自己的感受。要求语言流利,表达清楚。

小结

故事中的父亲对儿子没有一味的说教,而是用三次扔金币的方法来告诉儿子珍惜财富是获得财富的前提条件,劳动果实的获得是要付出艰辛劳动的,我们在享受时一定要珍惜劳动成果,同时还应该知道劳动者的艰辛。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枚印制好的金币,请同学们将这节课的最大收获浓缩为一句话或者几个词写在金币背面。写好后大家交流(分享收获)。

课后延伸

1.完成《语文伴你成长》册上的相关习题;

2.继续练习朗读课文;

3.你打算怎样支配自己积攒的压岁钱?给自己设计一个小账本。

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扔第一次:逛第二次:跑第三次:挣笑笑抓

五、教后反思

这节课在教学时抓住了两条线,一条是情节线,即引领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条是抓重点词句来感悟,如对话部分。为体现“文道统一”,在第一遍理解的基础上,二遍理解采用了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而后又通过“评价人物”的方式进一步挖掘理解课文。

《一枚金币》的教学反思 篇4

新课程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我安排了丰富、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一次读有一次的目的,一次读有一次读的效果。让学生在读中想像,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受人物心理。我觉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的策略、方法

在本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我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自己提出问题,在读文后自行解答问题。

(三).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时,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都联系了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而在学文后,谈想对父母说什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不足之处:

1如果能给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的时间,我想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

2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如果能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会对爸爸说什么?”学生把自己当成儿子,用儿子的口吻,说出他当时的想法,这样能很好地理解人物的心情。

《八十一枚金币》观后感 篇5

看完《八十一枚金币》这部影片,里面的电影情节还历历在目,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的同时也让留给我深思。

影片里几个印象深刻的细节画面。开始孩子醒来之后不见妈妈,那种撕心裂肺的哭声,让人心疼万分„„

在不得不接受妈妈外出的事实之后,很不情愿的跟着奶奶走走停停,漫无目的地捡着地上的瓶子,遇到收废品的爷爷,听说可以换金币,给了她无尽的希望,而且在确定金币有魔法的时候更是废寝忘食地捡起了瓶子,只为拥有魔法换来妈妈的回来。

为了捡瓶子,到景区里面被工作人员呵斥赶出来,匆忙跑出门摔倒的那一幕,那是一幅令人心酸的画面。

为了换一个小女孩手中的一个瓶子,丫丫用尽全身力气大声地、一遍遍地帮人喊宣传广告。那一刻她心中只想用自己的付出换得一个瓶子,从而去实现她八十一枚金币的梦。

为了等爷爷来,她可怜的痴痴的在等,等到太阳落山,等到睡着了„„终于等来爷爷,那一刻她的喜悦感染了我,那一刻爷爷也被她的守时感染。

又是一天,当她得知奶奶那天不能和她一起出去,她在苦苦请求奶奶无用的情况下,又很懂事的走开,一脸失落的样子,却没有阻止她完成梦想的心,依然执着的自己出去找瓶子。村长带她买了瓶水之后,她仍坚信心诚则灵,一直在等奶奶喝完瓶子,自己不喝,只为了心诚。在奶奶没办法喝完的情况下,她迅速地找小伙伴帮忙喝,还一定坚持要自己的那个瓶子,给钱不要,换个瓶子也不要。

家在景区附近的她,帮哥哥姐姐带路,也一定要他们扔掉瓶子之后自己去捡起,时刻遵循心诚则灵的初衷。并且不要他们给的带路费,在听到姐姐住的小区有瓶子可以捡,她细心地保存了姐姐写给她的电话号码。

收废品的爷爷被孩子守时的精神感动的同时,也遵守着每天和小女孩的约定,虽然生着病,也还是十分准时的来到,不顾自己的身体。爷孙两辈都演绎着令人感动的美德!

她要缝个钱包装金币,要等金币攒够了,有魔法的时候不让奶奶辛苦工作,让奶奶想做什么做什么。小小年纪已经懂得奶奶的辛苦,心疼奶奶了。

她坚信自己有魔法,许愿妈妈会来电话。妈妈真的来电话,苦苦守在电话旁的蛋蛋也相信了丫丫亲自捡瓶子有魔法的事实。

她一心只想着亲手捡瓶子攒足金币,等着妈妈回来。蛋蛋为了能分一点丫丫的魔法,也想自己的爸爸妈妈来电话,回来看自己。就用仅剩的五元钱买了五瓶矿泉水,边喝边尿。那一幕看似搞笑,却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的真诚,体会到了孩子想念父母的心是多么的急切。

收废品的爷爷为了等丫丫,守时守信,病重的情况下还在路口等丫丫。爷爷的箫声无力却坚定„„老爷爷的两个孙女心疼爷爷,跟着来了。这里洋溢着人性的真善美,充盈着信任的光辉。当爷爷给她的不是金币的时候,她宁可拖着瓶子离开;当爷爷病的骑不了车子,爷爷的孙女来了,给她却不要,她只要爷爷给的有魔法的金币。看着屏幕,我在想丫丫的这份执着,我们大人又有多少做得到?

最后她为了捡瓶子换最后一个金币,路上受到一个男孩的威胁,匆忙跑开摔倒的那一瞬间,多少委屈她忍住了?多少惊慌在她心里?同时在捡最后五个瓶子 1的过程中还丢失了所有的金币,伤心的一句话不说,一口饭不吃。爷爷的两个孙女帮她找到了钱包,一时间她力量满满,她捡到最后五个瓶子,坚持等到被孙女骑车载来的病重的爷爷,给她换金币。攒够了八十一枚金币,妈妈真的回来了,想妈妈的心,奔跑在迎接妈妈的路上。她轻盈的步子,告诉我们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真的有魔法,而且魔法帮她实现了自己心里最美的愿望——见到妈妈,有妈妈的怀抱!

《八十一枚金币》——孩子想念妈妈的心!为实现愿望而坚持不懈的努力,那种勇敢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挡,那份执着令人心酸,让人感动!影片中丫丫身上展示了一个孩子身上难能可贵的美好品质:她坚强勇敢,她诚实守信,她自尊自爱,她善良懂事,她坚持不懈„„这部影片带给我们一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一个充满爱的孩子,并且感染着周围的人,淳朴的村民为丫丫的美好愿望所作出的全部努力,也感染着我们看影片的人,让我们把人性真善美的接力棒坚定地传下去。

在欣赏和感受丫丫身上可贵品质的同时,也带给我一些纠结和心酸。孩子那么小,却要承受那么多,承受着思念妈妈的痛苦,承受着捡瓶子时别人异样的眼光,和被人威胁欺负的危险。这不该是一个孩子拥有的童年。现实总是很残忍,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孩子不得不留给老人照顾,孩子没有美好的童年,生活在思念的煎熬和害怕中,老人也不能安享晚年,在腿脚不灵便的情况下,还要承受着照顾好孙子孙女的压力。由此想到一个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面临着许多教育问题: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孩子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家庭学习的帮助辅导,孩子的心理问题,父母对子女应有的关爱„„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靠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戚或朋友监护、自我监护。其中以隔代监护为主,约占80%,单亲监护约占12%。在这几种监护类型中,留守儿童都存在有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母亲作为监护人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能得到最好的照顾,亲戚或朋友监护欠些,隔代监护较差,自我监护最差。另外,在隔代监护下的儿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引人深思:由于祖辈的年老,较低的文化或文盲或爷爷奶奶因为隔代特别亲的缘故,溺爱孙子,往往在孩子做了坏事时不当一会事,认为孙子还小不懂事,大了自然会懂事,放弃教育机会,导致这些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造成性格和心理出现偏差。

孤僻、冷漠、散漫„„当这些带着灰暗色调的词汇集中在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身上时,其凸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就变得不容漠视。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没有最亲的人在身边沟通,受到其他朋友的排挤,柔弱无助的孩子只能将自己完全与这个陌生世界隔离,保护自己。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久而久之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宝,只是为了生活,人们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孩子,留下自己的牵挂,背井离乡。面对这一双双渴盼的眼睛,一个个孤独寂寞的孩子,这样的留守儿童,教师该做些什么?我觉得只有让他们感受爱的阳光,内心的阴云才会消散。当亲人的爱缺席的时候,教师的爱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源动力。关爱留守生,就必须把自己当作他们的亲人,一起来为留守生打开一扇心灵窗户,让温暖的阳光洒进他们脆弱的心灵,留守生就会像一棵被阳光照耀的幼苗,在师爱的抚育下健康成长。

教师不仅要关注留守生的学习、生活,更要关注留守生的心理,细心体会,耐心倾听,让他们的各种烦恼与困惑有地方、有人倾诉,为他们打开心结。对这样一群处于弱势的特殊群体,我们必须“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用爱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不再孤独,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用温暖的言语去温暖留守儿童,用温暖的行动,去温暖留守儿童,使学校变成更多留守儿童精神的乐园。

关注留守儿童,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配合,但学校教育应起主导作用。如为“留守学生”建立专门档案,对他们的家庭现状、学生在家表现、在校外表现、心理障碍原因以及爱好特长等等情况做好观察记录,提供分析研究的背景材料,也为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提供依据。与此同时,还需家庭配合建立观察记录制度和家校联系制度,以使家长和老师之间能及时沟通信息了解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在此我也建议一些忙于挣钱与孩子沟通较少的家长,负起责任,毕竟你们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八十一枚金币观后感 篇6

假期里我看了一部国产优秀影片《八十一枚金币》,主要讲的是一个留守儿童丫丫非常渴望妈妈能回到自己的身边的故事。

影片里面的小女孩丫丫的妈妈出去打工了,让丫丫和奶奶住在了一起,早上起床看到妈妈都走了,丫丫就跑出去追妈妈,非常舍不得让妈妈走。后丫丫的奶奶给丫丫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长胡子老爷爷可以实现你的一个愿望,只要你收集81枚金币(角钱)就可以见到妈妈了。于是她就每天不停地在捡空饮料瓶换钱,有一次她为两个人带路,有一个人给丫丫和她的伙伴丫丫了10块,可丫丫不要钱,只要空瓶子,于是那两个人把空瓶子都给了丫丫,丫丫不要别人给的,要靠自己的努力捡的。她把捡空瓶子的钱让奶奶缝个小包装了起,她已经有了八十枚金币,她打算到城里捡空瓶子,可她捡了几个瓶子就被一个小男孩给抢走了,后她还把小包给弄掉了,有两个小女孩帮她找了回。最后丫丫终于攒够了金币,就站在村口等妈妈,可是丫丫的妈妈还是没有回。

看完电影后,我很佩服丫丫,她想妈妈早点回到身边,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我听爸爸讲在中国有许多的留守儿童,他们有的一年只能见到爸爸妈妈一次,我想到了自己每天都有父母陪着,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金钱一枚金币》教案设计 篇7

从情节上看,导演韩赤飞开篇就给了明确的故事走向:要造收音机,那咱就得配零件;要召唤妈妈,那就得先攒“金币”。清晰的目标导向恰合了孩子们在此年龄段直率、无忌的性格特征。这是身为导演的他捕捉到的,也正是当下观影的“非儿童们”所缺失的。

相较两部影片,我更喜欢前者,小演员们酣畅的表演生动再现了大时代背景下孩子们高度统一的领袖崇拜精神及“集体意识”。这种意识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步瓦解成为今天的“个人主义”。导演巧妙地将孩子们的行为思想搁置到领袖精神盛行的红色经典语境中去,此时,看上去在规范并束缚着中国成人行为的口号和标语,却真真切切地捍卫了中国儿童们的斗志和正义感。影片结尾说的没错,现在的孩子可能永远理解不了那个传播途径有限、物质资料匮乏的年代里“小眼镜”一行人造成收音机的喜悦,就像巷口每日做着手中活计的妇人们,这帮孩子的雀跃,不过是她们眼中发着神经的吵闹。

最近,在2014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优秀作品展映的首批名单中,我注意到了《八十一枚金币》。赤飞导演凭借实打实的小成本制作再次入围,也引起了众人对该类映射当下现实问题的影片的关注。叙事平实、镜头质朴,导演尽可能地在创作手法上还原了真实故事本身。好电影不是和大制作划等号,而是在于它是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震撼心灵的,往往就是平淡生活中那些个微渺的细节。针对影片完满的结局,赤飞导演的理想主义再次从严酷的现实中破冰抽芽。这个外表粗砺、精于刑侦的北方汉子更多的在孩子们的世界里保留了善与美的品质,透过这些传神的个人,甚至群体,折射出当代成人的心里现状。

上一篇:如何管好一线员工下一篇:心中有朵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