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语言中最重要的几个字(共7篇)
夫妻语言中最重要的几个字 篇1
夫妻语言中最重要的几个字 -资料
最重要的8个字是:我做错了我会改的;
最重要的7个字是:这件事亏得有你;
最重要的6个字是:你看怎么办好;
最重要的5个字是:我离不开你;
最重要的4个字是:我支持你;
最重要的3个字是:谢谢你;
最重要的2个字是:咱俩;
最重要的1个字是:爱,
前些日子,老公手机有个电话,可是他又不接电话,电话号码那么多的`888..老公说是一个老板,可我又想会不会是昨天找他采访的女记者?心里很不好受,那个滋味实在是折磨人。
于是,我对老公说:“我不去.xx城市买房子了(我准备在那里买一处房子度假用的),xxx在那里(我的初恋情人),你的心里肯定不好受,以前,我只考虑那里很美,我们都是在那里读的大学,没有考虑你的感受,我错了”,
资料
老公说:“谢谢你,你真懂事啊!”
今天我在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终于做好了四个菜:炸海虾、煮菜心、家常豆腐和青椒土豆丝,我高声叫喊:“开饭了!!”
我的老公闻香而入,说:“辛苦啦,咳,还不都是为了这个家。”我回道:“不辛苦,这是我应该做的,谁家还没有几个雷锋,一会儿把碗消毒、厨房收拾干净。”听了老公的话,我心里还是相当的甜蜜的。
上个月我老公的胳膊打乒乓球打得太猛了,把胳膊肘累得劳损了,我只好天天给他按摩,每次一按至少是 30分钟,把他的劳损治好了,把我的手指累得劳损了,疼得都不敢用手拧手巾了,老公说:“我离不开你,”我说:“这不也是我的胳膊嘛,我还指望它退休的时候,到农村去修路、到山上种树呢。”我们就一齐憧憬起退休的生活..
影响语言传播的几个因素 篇2
w.5Y k J.cO m文秘
影响语言传播的几个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载体。因此,语言和文化紧密相关。一门语言传播范围的广与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该文化影响力的大小。那么,影响一门语言传播的因素有哪些呢?个人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兹分别论述之。
首先是历史因素。当今世界语言分布的格局是由于历史上的斗争和融合形成的,它记录了一些重大的事件,见证着一个国家(或王朝)的荣辱兴衰。通过语言这个窗口,我们或许可以窥见历史演进的一般规律。
毫无疑问,英语是当今世界最为强势的语言。这跟十八、十九世纪英国加速向海外扩张,建立起空前绝后的“日不落帝国”有关。这个帝国太过强大,以至于其他民族在面对她的进攻时,没有丝毫的还手之力。文化入侵是帝国扩张不可缺少的一环,英国讲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待到了广大的殖民地,并对这些地区进行统治。这一点从美国的好莱坞生产的大片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到。因此,即便今天“大英帝国”的雄风已经不再,但我们依稀可以从南非、北美、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将英语定为官方用语中去追述她昔日的荣耀。
西班牙在美国南部的中美洲和南美洲(巴西除外)的殖民征服也将西班牙语带到了这些地区。她在国力最强盛时,曾经以经度为界,和葡萄牙一起,将世界对半瓜分。所以,虽然如今西班牙只是比利牛斯半岛上的一个小国,并且深陷金融危机而难以自拔,但这并不妨碍西班牙语成为当今世界使用范围仅次于英语的语言。据说,一个人如果学会了英语和西班牙语,他就可以在整个美洲畅通无阻。
俄语曾伴随着苏联的崛起而迅速普及于社会主义国家中,这其中也包括中国。但是随着二十年前苏联解体,该语言的影响在逐渐减弱。不过,随着俄罗斯这几年的再度崛起,这门语言或许可以重新在世界舞台上焕发活力。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成为近代以来唯一没有收到西方列强侵略的东方国家。不仅如此,她还侵略别国。日本曾占领朝鲜半岛、中国台湾和东南半壁江山,以及东南亚大片土地。在对这些地区进行通知期间,日本当局强制推广日语教育,妄图以此使广大亚洲人民丧失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记忆。这一“釜底抽薪”的招数相当歹毒,幸好日本法西斯像兔子的尾巴那样,否则中华文明的存续的确令人担忧。尽管如此,日语在这些地区还是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举例说来,东北地区有些学校在中学阶段教授的就是日语,高考的时候也是考日语,更不用说台湾很多人都懂日本语了。
相比于以上列举的强国,中国的遭遇就不是那么好了。由于中国近代不断地遭受侵略,被列强瓜分和内战困扰,这些屈辱的经历让汉语也跟着“遭殃”。周围一些曾经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纷纷将自己的文字朝拼音化或半拼音化的方向发展,恨不得尽快和中文脱离干系。面对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我们自己也丧失了信心,于是“取消汉语”的口号虽然荒谬,却甚嚣尘上,成为了一种时代潮流。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发现,一个国家的实力越强,她的文化就会越受人青睐;反之,则只有受冷落的份,甚至被束之高阁,丢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其次是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时代已经结束,随之而来的,是工商业经济时代。尤其是在资本全球化的今天,经济的力量更是被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资本原则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其他各种原则,成为唯一的主导。虽然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写作《资本论》,对资本原则的滥用提出了批评,但是,我们发现这一原则支配世界的局面没有丝毫改变,反而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了。中国就是一个典型。所以,不管怎么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原理依然是正确的、有解释力的、行之有效的。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以资本原则为主导的时代,我们就不能对经济的作用熟视无睹。
放眼世界,当今引导经济潮流的,依然是以美国为首的英语国家。欧洲虽然是多民族、多语言的区域,但由于英语和她们语言在某种程度上的亲缘性,(例如,它们都是拼音文字,都是形式化的语言等等)所以掌握英语并不是什么难事。在欧洲,一个人懂两门以上外语是很自然且平常的事情。这些国家和地区,如果按照地域面积和人口来算,将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在这样的情况下,英语作为全世界通用语言也就很自然了。
最近几年来,由于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让一些语言学家对英语的统治地位产生了担忧。他们看到了其中暗含的危险,大声疾呼“抗击外来语的入侵,保持英语的纯洁”,但在我看来,这实在是有些过度忧虑了。因为这类情况的出现,必须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是英语国家的衰落速度,第二是外来语国家的实力跟英语国家对比的情况,即她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抵消英语国家的影响力。目前,英语世界的确呈现出一些衰败的迹象,但这是相对于他们往昔的强盛而言的,并不能证明其他经济体因此就必然能赶超,甚至取而代之。把这个作为鼓舞人心的手段是可以的,但若回到现实中,面临实际的问题时,我们还需要脚踏实地,须知前方的道路还十分漫长。
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教育事业的普及与深入。因此,为了保持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必须下大力气发展科技和教育。这样,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之间就有可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二战以后,但凡迅速崛起的国家,无不重视这些方面。其中,绝大部分科技成果都是英语国家的研究者们做出的。为了学习他们的先进科技,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需要大量地引进英语文献,消化并吸收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论在科研领域还是学术界,英语都是最重要的沟通方式。
再次是语言的难易程度。一门语言自身的特点,也对它的普及和应用起着影响。古希腊语很严密,适合表达深奥的哲学思想,但是由于这门语言本身非常复杂,把握起来很不容易,所以它的使用范围必然不可能太大。但是英语相对来说就要容易得多。它没有复杂的性、数、格的要求,曲折变化也比较少,再加上它对外来语强大的吸纳和改造功能,使得它可以比较容易地普及。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绝不仅仅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跟它本身的特点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根据语言学家们的研究,世界上各门语言的复杂程度大致上呈现出以下特点:自西向东,语言逐渐变得复杂,因此学习起来也就更加困难。举汉语和俄语为例。虽然中国人口众多,俄罗斯的疆域辽阔,使得这两门语言有比较大的“生存空间”,但它们很难,不容易学会。它们本身的复杂决定了不可能大面积推广。经济和政治的力量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这仍是十分有限的。
最后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正如在第三点谈到的那样,我们每每谈及文化的问题时,总是喜欢找历史、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原因。诚然,这些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但归根到底,它们都只是外部原因。我们思考问题时,还须注意到问题本身所包含的因素,或者说内部原因。出了语言自身的难易程度外,它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也应该被纳入考虑的范围。
德语和法语也算得上是比较难学的两门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普及。加上一些历史的原因,我们似乎更有理由忽视它们的重要性。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以战败投降结束,在政治和军事上没有占到任何优势。法国的情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虽然北非部分国家和加拿大魁北克还讲法语,但法国在二战后也同样一蹶不振。如今两个国家虽然是欧盟国家中为数不多的经济增长点,但领头羊的带头作用能起到多大的效果,仍旧是一个有待观察的问题。
即便如此,这两门语言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为什么这么说?只要看看他们为人类贡献了多少伟大人物便知道了。自近代以来,德国为世界贡献了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马克思、尼采、叔本华、冯特、荷尔德林、席勒、歌德、托马斯·曼、爱因斯坦、贝多芬、巴赫、伽达默尔、哈贝马斯、弗雷格、胡塞尔、海德格尔、狄尔泰、H·李凯尔特、H·赖欣巴哈、卡西尔、马克思·舍勒、文德尔班、莫里茨·石里克、瓦格纳、莱布尼茨、沃尔夫……。法国为世界贡献了笛卡尔、孟德斯鸠、伏尔泰、孔迪亚克、卢梭、狄德罗、柏格森、萨特、波伏娃、列维·斯特劳斯、彭加勒、霍尔巴赫、列维·布留尔、帕斯卡尔、克洛德·贝尔纳、拿破仑、德尼·维拉斯、罗伯斯庇尔、巴尔扎克、让·梅叶、摩莱里、泰·德萨米……这些伟大的灵魂犹如天上璀璨的群星,照亮着人类前进的方向。直到今天,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依然从这些思想里受益匪浅。
中国同样如此。
伟大的思想之所以称其伟大,在于它能超越时空,具有一种精神上的永恒美感,并且对时代的思想状况起到一种标尺的作用。当代人绝不应该盲目自大,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古人。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又何必为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而烦恼不已?实际上,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传统,割裂传统谈发展的事情是不可想象的。从传统中去汲取养分灵感,一个国家如此,整个世界也是这样。我们都是历史这个链条上的一环,缺了任何一环,历史就将不完整,而这带来的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
如此一来,文化便获得了它的独立性,不仅可以超越经济和政治,其自身获得一定的稳定性;而且可以反过来影响它们。因此,只要还能对世界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承载着文明的语言就不会死。当然,至于它的传播,可能就要更多地依赖于学者们的努力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它的作用方式的确不如经济政治等来得迅速持久,尤其是广泛。
以上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我们只有将它们结合起来,才能对这个问题有比较全面且深刻的把握。
莲山 课件 w w影响中国家庭幸福的几个重要因素 篇3
在城镇化快速“成长”的过程中,影响家庭幸福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城市与农村的家庭幸福感有何差异?
日前,国家卫计委和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在京举办“2014国际家庭日中国行动——聚焦城镇化与中国家庭幸福”论坛,发布报告称,当前城镇家庭的幸福感水平总体略高于农村家庭。人口流动中,保证家庭完整至关重要。养老担忧、社会信任、安全问题是城乡家庭的共有困扰。流动人口家庭分离问题亟待解决
“幸福家庭”都是相似的。调查显示,无论城乡,在回答“您认为影响家庭幸福的最重要的5个因素是什么”时,“夫妻和睦”“家人身体健康”“儿女懂事”“长辈通情达理”“生活有保障”以及“家人团聚的时间多”等,都是比例较高的选项。
报告认为,家庭关系成为影响家庭幸福的最突出因素,夫妻关系是重中之重,其次是代际关系。长辈不够“通情达理”、子女不够“懂事”成为代际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而“家人团聚”对家庭幸福的影响,已经超过“孩子有出息”“有房有车”等因素。
此次调查抽取的样本覆盖了东、中、西部10个省市。东、中部地区更看重“家人团聚”对家庭幸福的提升作用,中、西部地区家庭更倾向于“有房”。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表示,当下住房成为我国家庭的最大支出和最重要财产,经济落后地区对于“有房”的诉求更为强烈。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流动频率均高于西部,造成更多“人在他乡”的现象。快节奏生活、高压力工作学习使“小家庭”往往到晚上才能共处一室,“大家庭”一年难得聚上一回,因此更珍惜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光。
调查发现,城镇家庭幸福感水平总体上高于农村家庭。近60%的城镇家庭幸福感得分达到了自家的期望水平,农村家庭的这一比例是45%。城镇家庭内部关系略好于农村家庭。
“家庭关系不够和谐,会导致人们一方面更多地关注个人需求,忽视或不愿关注其他家庭成员;另一方面转向朋友、同事等家庭外社会关系,寻求心理慰藉。”翟振武强调,以往对人口流动多是短期经济利益的考量,缺少家庭幸福的视角,忽视了长期家庭分离对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流动青壮年之间代际关系的损伤。今后城镇化进程中,应着重为流动中的“团聚”提供制度保障,促进流动人口家庭化、市民化。
养老担忧成为城乡家庭共同困扰
调查结果显示,在影响家庭幸福的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方面,城镇家庭情况好于农村家庭。
收入水平和收入公平影响家庭幸福。城镇家庭收入水平高于农村家庭。收入公平性对城镇家庭幸福的影响更大。房子数量与家庭幸福感成正比。城镇家庭的住房情况好于农村家庭。农村家庭无房的比例高,城镇家庭多套房的比例高。
健康是幸福的“本钱”,重大疾病在城镇家庭的占比低于农村家庭。我国家庭中,家庭主要成员有残疾、家族遗传病或者重大疾病的占3.8%。农村家庭该比例为4.4%,稍高于城镇家庭3%的水平。
养老保障水平普遍较低,养老担忧成为城乡家庭共同困扰。27.29%的农村家庭对养老保障不满意,高出城镇家庭
2.49%。养老方式上,农村居民更愿与子女同住,打算机构养老的约有6.3%,期望与子女同住者为40.42%;城镇居民这个数字分别为8.94%和31.46%。
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景军指出,家庭幸福大厦的构筑需要和谐家庭关系的基石,也离不开基本物质生活条件、身体健康和养老保障的砖瓦。这要求政府制定政策时,应同时考虑提高收入水平和缩小收入差距,减少贫富差距对公众幸福感的负面影响。加强对无房家庭的住房保障力度和对大病救助力度。完善养老保障体制,扩大养老保障范围和水平,强化养老服务体系支撑能力,关注促进老年人精神健康。
城镇家庭安全感更低
调查显示,当今社会普遍缺乏安全感。时而担忧人身安全的家庭高达3/4,时而担忧财产安全的家庭超过六成。父母对子女最关心的问题中,“健康”“安全”位居榜首,排在“学习成绩”之前。
城镇家庭的安全感明显不如农村家庭。不同程度牵挂人身安全的城镇家庭约占76.37%,农村家庭为70.37%;牵挂财产安全的城镇家庭约占66.43%,农村家庭为60.19%。农村家庭邻里关系并未好于城镇。数据显示,农村家庭愿意在需要时帮助邻居的约占79.08%,不及城镇家庭的相应比例80.17%,而农村家庭存在邻里矛盾的约占57.16%,超过城镇家庭56.73%的比例。
公众诉求表达渠道较少,农村家庭更缺乏渠道。农村家庭缺少表达渠道的比例为48.54%,城镇家庭为41.62%。翟振武认为,近年来,校车事故、食品安全隐患等安全
食品安全重要性的几个方面 篇4
第一,食品原材料安全控制。过去的一些食品安全事故,究其源头往往是采购的原材料所含的有害物质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如何检验和消除农产品原材料中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以及非法添加剂,已经成为食品生产厂商关注的首要问题。
第二,食品添加剂问题。我国的食品添加剂法规尚在发展阶段,一些标准仍需完善。作为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如何在研发和生产中选择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在食品进口中确保食品所含添加剂符合国内标准,都是国内食品厂商目前希望了解的问题。
夫妻语言中最重要的几个字 篇5
有不少刚上高中的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一些英语,一知半解,基础很差,对英语产生了厌恶情绪,觉得自己英语基础差跟不上,没有指望了,心里非常懊丧。我首先鼓励他们,用上届学生实例来说明基础较差的学生是怎样学好英语的。同时在教学上,我想方设法,尽量把课讲得生动有趣,抓个别辅导,引导他们多练、多说,与他们课外多接近,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定期补课,对有点滴进步的学生总是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慢慢地,这些学生对英语有了兴趣,学习的劲头也就更足了。此时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学校及班里举行的英语文艺活动,通过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从失败走向成功,用成功建立自信。
二、高一阶段:加强听说,狠抓语音
初中课本内容较简单,语法要点也不多,学生动口的机会又较少,所以学生们的语音基础较差,严重影响了记忆和拼写单词。因此,高一阶段,必须加强听说,狠抓语音知识的学习。从学单词开始,要紧紧抓住语音教学这个关键,要求每个学生每个音素逐个过关。我采用单词和音标互注练习,督促学生记住拼读规则,使学生能按语言规律拼读和拼写单词。语音教学像一把钥匙,帮助学生打开了学习英语的大门,使他们在以后的两年中,基本具有了独立正确拼读生词的能力,教师不再在教单词的读音上多费时间了。
要读好,必须勤开口。但高中学生年龄大,往往羞于开口。在课堂教学中要提倡学生七嘴八舌,集体发言和答问。这种方式看上去乱了些,实际上却增加了学生开口的机会,也避免了独自发言的紧张感觉。为了促使学生开口,在课堂上要经常让学生到讲台前表演,学说英语,以此引发学生兴趣。每教完一课,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背诵部分段落,或让学生两人一组向全班学生背诵,由同学互相打分等。
听是说的基础,训练说的能力,就要加强听力训练。课堂上用录音机播放课文或师生共读课文的录音等,每节课举例时也尽量采取听记的方式。同时每节课开始时我用一点时间听写词语和句子,以训练听和写的能力。
三、高二阶段:在加强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注重语法,防止分化
高中英语语法重点在第一、二册,中学阶段要求掌握的基本语法项目的重点在高中一、二册,因此,高二阶段在加强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要特别重视语法学习。高中学生理解力强,对英汉语言的异同比较感兴趣,为此语法教学要尽力做到讲清要点,并适当与汉语比较。在讲解课文时,按要点——词语、句型、语法三部分进行分类归纳,并用板书呈现,加强印象,协助记忆,力求使学生能掌握每课课文中的语法要点,做到明确重点,语法过关,学有所得。由于高二学习内容难度的增大,学生容易产生两极分化,这时更应注意保持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或男女生课堂答题竞赛等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方法。教师语言的风趣幽默,是使学生在课堂上多点笑声不可缺少的手段。这可以把学英语从“苦”变“乐”。学生最感兴趣的是答题竞赛,即使成绩差的学生为了本组获胜,也会纷纷走上讲台答题争取胜利。我对差生一视同仁,除对他们进行适当耐心的辅导外,在课堂上也鼓励他们,促使他们努力学习,赶上或超过班级水平。
高二阶段,为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要求学生阅读英语杂志,以巩固所学语言知识,扩大知识面并经常用英语写一些简短的文章,提高阅读能力,促进写的能力。同样,写也促进了读的能力,为高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高三阶段:重在阅读,培养能力
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们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这时既要培养他们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又要注意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阅读速度。为此,可采用快速阅读方法,每周印发一张阅读材料,按照词数,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并答题。有些材料选自统编课本,并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外自学其它较深的读物,不懂之处,随时答疑。
在学新课文前要求学生预习,找出疑难问题,课堂教学就能突出重点、难点进行讲解,一般学生能独立理解的知识就略过,以腾出时间进行读写训练。为了能较多的时间进行考前复习,从高一起就要适当加快授课进度,至高二下学期结束新课,转入复习——基础语法知识串讲并练习,在会考之后进入全面复习——综合练习。
比博客访问量更加重要的几个指标 篇6
核心提示:其实,对于一个博客来说,有许多指标比“访问量”更加重要.以下是我先列举的五个,欢迎补充.
本来我想大喊一声“博客访问量就是 ”并将其作为本文标题,后来觉得似乎有“标题党”之嫌,而且还不够雅观(据说有领导大人在看我的博客了,恩,要谨慎,不折腾!还好领导大人们一般只看标题),于是就换了这么一个题目:《比博客访问量更重要的几个指标》.
一方面,无论是Blog中的老江湖新浪博客,还是社交网络中的霸主校内网,都把“访问量”作为反映一个Blog或者Profile重要程度的指标,例如新浪的博客排行、校内的人气之星.逐渐,“访问量”成了人们对“博客”直接、甚至唯一的评判指标.新浪名博排行榜也就是根据“博客点击率”来进行评比的:这让观众们觉得,似乎韩寒的文章真的只比郭敬明好两倍似的;另一方面,和国外不同,国内独立博客开发者,也一直把“访问量”作为一项重要的统计指标和核心功能.我从开始尝试的各种Blog平台,均有文章访问数和总访问量统计.不得不承认,这种数据有时候会让博客主人过于分心:其实,对于一个博客来说,有许多指标比“访问量”更加重要.
以下是我先列举的五个,欢迎补充:
一、读者群相关性比例
读者群相关性比例即“那些和你意识形态相近、价值观相当并能从你的博客获得帮助的访问量”占“总访问量”中的几成.
具体解释就是:尽量找到那些“真正需要你的人”,和他们交流,然后成为朋友甚至协同创作一些有趣的项目;尽量避免一些非客观因素,例如过度SEO、胡乱“标题党”所引来的“那些消耗彼此时间的流量”,这种流量多见于港台、日韩艺人的粉丝群体,能够避免应尽量避免.
为此,我做了不少努力,且稍有成效.例如将一些私人调侃的内容隔离在RSS之外、弱化某些日志的评论区域,等等.
二、留言和评论
博客的最大意义在于发文者和读者的交流、探讨.一个博客如果没有评论功能,则失色太多.除非是内容源非常优秀博客,不开放评论的我一般不看第二次;
评论体验简单明了,空间充裕、便于输入.那些简单套用英文页面模板的博客一般也很难引发大量的优秀评论,四四方方的汉字挤在那么小一个输入框里,看着都累;
评论不在多,在于“有效”.“有效评论数”是指那些与主题相关,对原文仔细阅读后经过认真思考而写出的负责评论.那些“沙发”、“赞”、“顶”之类的留言并不算作“有效评论数”.“有效评论”可以是对原文的补充,也可以是对原文的批评.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其后评论褒贬不一,还有毫不客气的批判声音,但我很感激每一个认同和批评的人,因为他们的评论让整个页面的信息更加有意义、有效率了.
三、Google PageRank值
PageRank值争议虽多,我仍然认为其可信度很大.我懒得参与那些SEO从业者和互联网洁癖者们对PageRank的争执,但客观事实证明,PR衡量页面质量是八九不离十的,尤其是在近期Google对“出售链接”进行打压之后.
此外,由于新闻类、教育类网站天生容易获得更高的PR,对于博客网站来说,PR在4以上的质量就十分不错了,我曾经写过一篇《最有PR的人》,他的几个博客都有相当好的PR值,而内容也十分优秀,在圈内的名誉也非常好.
总之,一个PR为7的页面所提供的内容,一定比一个PR为6的页面更可信.使用Firefox浏览器可以通过SearchStatus插件来查看一个页面的PR值,而IE用户则可以安装Google工具条来查看一个页面的PR值.Google自己的Chrome浏览器虽然暂时没有插件、工具栏,用户可以先把这个链接拖进收藏栏,然后随时点击它来查看当前页面的PageRank值.
担保法司法解释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篇7
担保是保障债权实现、救济债权损失的法律手段,是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在民商法律制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担保法跨越物权法、债权法两个法域,几乎涉及民事法律体系的各个方面。我国担保法律规范最早散见于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部门规章中,民法通则、经济合同法规定的债的担保非常原则,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使担保法律制度并未真正发挥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物权和债权制度的完善,在我国的担保法律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商品经济关系的复杂性,没有物权法作基础,担保法的规定仍比较原则,在审判实践中不仅引起理论上的争议,也造成适用法律的困惑和难以操作,影响了司法的严肃性和统一性。
2000年12月13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坚持了以下原则:《解释》应当是对现行担保法有关问题的解释,原则上不超出担保法现有条文的范围,以使其具有针对性和避免与法律冲突;《解释》仅应对审判实践中出现的有关担保法的适用问题进行解释,而对审判中未出现的问题,尽管理论上需要明确,但没有必要予以规定;《解释》与物权法关系密切,所以对于某些需要由将来的物权法规定的内容不予规定;《解释》与民法通则、合同法、公司法、票据法、证券法、不动产法、知识产权法、证据法以及民事诉讼法等紧密联系、互相交叉,因此,凡是有关这些法律的问题都不涉及,由相关法律的司法解释去解决。为了在审判实践中准确理解和正确适用《解释》,我们对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以下论述。
一、担保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
担保合同无效后的赔偿范围,在审判实践中没有统一的执法标准,出现了几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况。司法解释的规定也不明确,例如,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11条规定:“被担保的经济合同确认无效后,如果被保证人应当返还财产或者赔偿损失,除有特殊约定外,保证人仍应承担连带责任。”此条解释没有区分保证人是否有过错或者过错大小,保证人都应承担连带责任或者赔偿责任,与担保法第五条的规定有冲突。《解释》规定担保合同无效后,担保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担保法第五条规定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解释》规定的责任重于担保法。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担保人的担保责任解除。但是,担保责任解除并不等于什么责任都不承担。担保人承担责任的前提条件是担保人有过错,对担保无效而产生的损害赔偿,应当根据过错责任原则,确定应否承担赔偿责任。造成担保无效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无效担保的后果也是不同的。根据民法通则、合同法和担保法的有关规定,无效合同当事人的缔约过失责任范围取决于债权人因担保合同无效所造成的损失、担保人和债权人对无效合同的过错程度等因素。因此,《解释》根据不同情况作了相应的规定。
(一)主合同有效而担保合同无效后当事人承担责任的份额
担保合同无效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担保合同因主合同无效而无效的情况很多,因为按照担保法的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也无效。但是担保合同因自身原因无效的情况也属常见。所谓担保合同因自身原因而无效,指担保合同因欠缺有效要件而归于无效,与主合同的效力状态无关。《解释》第7条所针对的就是担保合同无效而主合同有效的情况,分两种情形作出责任份额上的规定。一是主合同有效而担保合同无效,债权人无过错的,担保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债权人的经济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二是主合同有效而担保合同无效,债权人、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二分之一。
在主合同有效而担保合同无效,债权人无过错的情况下,担保人的责任很大,相当于对债权人承担连带责任。担保人的地位与债务人相等,均为债权人的连带债务人。这种连带责任对担保人的负担很重,必须严格符合该责任的构成要件。《解释》确定的要件有:1.主合同有效而担保合同因自身原因无效;2.债权人对担保合同无效没有过错;3.担保合同无效是因担保人或担保人与债务人的过错所致;4.债权人有实际损失并且损失与担保合同无效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举例来说,《解释》第4条规定的“董事、经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六十条的规定,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除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外,债务人、担保人应当对债权人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就属于担保人、债务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中,主合同有效而担保合同无效,无效的原因是担保合同违反了公司法的禁止性规定。其中,债权人不知债务人与担保人之间的投资关系的情形,即属于债权人无过错,债务人和担保人应对债权人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债务人与担保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理论基础与共同侵权相似,这在《解释》关于董事、经理违反公司法第六十条的规定如何处理一节中已经予以说明。需要区分的是,担保合同因担保人主体资格不具备而无效的,比如国家机关做担保人的,不属于债权人无过错的情况,不能认定担保人与债务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因为担保人主体资格的欠缺是明显的,基本上都是有法律规定的,债权人在法律禁止某类主体做担保人的前提下仍然接受这种担保,是明知担保无效而设定担保,债权人应当被认为有过错。
主合同有效而担保合同无效,债权人、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二分之一。这种情况在担保合同无效的时候比较常见,担保人仅承担部分责任,其责任只是一个份额。《解释》规定了一个责任份额的上限,其中,债权人的过错是认定担保人承担责任大小的关键。在债权人无过错的时候,要适用上述关于担保人、债务人连带赔偿责任的规定;在债权人全部过错的时候,担保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比如债权人欺诈担保人而签订的担保合同被认定无效时,担保人免除责任);在债权人、担保人均有过错的时候,担保人承担部分赔偿责任。除此之外,还有两个要点需要明确。一是担保人承担的责任部分,《解释》规定了上限是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二分之一,但不要求所有案件中都按照二分之一判,只要不超过二分之一,就符合司法解释的精神。在二分之一以下,具体判多少,视担保人与债权人的过错大小定。之所以定二分之一为上限,是因为债权人、担保人有过错,应当分担损失,债权人、担保人作为两方,按照均分计算,担保人承担的责任份额为二分之一。二是作为上限的二分之一,是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二分之一,而不是债权人全部损失的二分之一,从范围看,不能清偿部分的二分之一比全部损失要小,合理减轻了担保人的负担。所谓不能清偿部分,指债务人在债务到期后清偿债权的剩余部分,与债务人是否还有清偿能力有关。债务人有能力清偿的,仍应先执行债务人的财产。但民事执行中也无需等到债务人财产全部受执行后才能执行担保人的财产,判断不能清偿应以债务人方便执行的财产是否受执行为标准,方便执行的财产已经受执行的,债务剩余部分即为不能清偿的部分。至于对不能清偿和方便执行的财产的理解,参见《解释》“其他”部分的规定。
(二)主合同无效导致担保合同无效当事人承担责任的份额
担保法第五条第二款规定:“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债务人、担保人、债权人有过错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该规定明确了担保合同无效后担保人仍然要承担民事责任,那么,在主合同无效而导致担保合同无效的情况下,担保人承担的赔偿责任份额到底多大?担保人与债务人、债权人的责任如何划分?
1.担保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担保合同因主合同无效而无效的,如果担保人无过错,则不承担民事责任。所谓担保人无过错,指担保人对主合同的无效状态不知也不应知,或担保人未对无效主合同的成立起过中介、促使的作用。需要区分的是,担保人的过错不是指担保人在主合同无效上的过错,这与一般缔约过失责任中的过错有一定的区别。因为主合同的当事人是债权人和债务人,担保人不是合同当事人,主合同无效不应当要求非合同当事人的担保人承担无效结果,无效结果应当由债权人和债务人承担。
2.担保人承担责任不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三分之一的情况。在主合同无效导致担保合同无效时,担保人有过错的,指担保人明知主合同无效仍为之提供担保或担保人明知主合同无效仍促使主合同成立或为主合同的签订作中介等。《解释》第8条规定担保人在有过错时,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责任的上限是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三分之一。仍然需要说明的是:(1)上限定三分之一是因为主合同无效时,债权人、债务人原则上均有过错,即使债权人或债务人任何一方没有过错,担保人有过错,因担保合同无效是主合同无效所致,担保人的责任原则上不应当超过主合同当事人的责任。对债权人的损失,以债权人、债务人、担保人作为三方,按照均分计算的结果,担保人承担的责任份额为三分之一。(2)三分之一作为上限,不要求所有案件中都按照三分之一判,只要不超过三分之一,就符合司法解释的精神。在三分之一以下,具体判多少,视担保人与债权人的过错大小定。(3)作为上限的三分之一,是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三分之一,而不是债权人全部损失的三分之一。
二、关于最高额保证
所谓最高额保证(又称循环保证或滚动保证),是指债权人与保证人之间就债务人在一定期间内连续发生的若干笔债务,确定一个最高限额,由保证人在此限额内对债务人履行债务作保证的协议。最高额保证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所保证的债务均为将来发生的债务。一般保证可以是对现在已经存在的债务作保证,也可以是对将来发生的债务作保证,而最高额保证则均是针对将来发生的债务,即在最高额保证合同订立之时,债务并没有发生。第二,所保证的债务为将来一定期间内发生的债务。一般保证所保证的债务通常为确定的一笔债务,在保证合同订立之时即予以明确,而最高额保证是对债务人在一定时期所发生的债务作保证。第三,所保证的债务为连续发生的若干笔债务。最高额保证是对在一段时期内发生的若干个具有连续性或继续性的债务作保证,其债务具有多次性。第四,保证人责任为期限届满时的责任。在最高额保证合同所约定的期间内,无论发生多少笔债务,也不论债务总额为多大,均不发生保证责任,只是在该合同约定的一定期间届满时,才发生保证责任。第五,保证人责任具有限额。虽然最高额保证的保证人是对主债务人在一定时期内连续发生的多笔债务为保证,但其所承担的保证责任是具有一定的限度的,即在最高额保证合同中所约定的最高限额。多次债务的总额累计可能大大地超过该最高额,但最终的保证责任则不应超过,即使最终债务人未能清偿的债务额超过该限额,保证人仍在该额度内承担保证责任。第六,最高额保证合同通常适用于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具有经常性的同类性质的业务往来、多次订立合同而产生的债务,如经常性的借款合同或者某项商品交易合同关系等。对一段时期内订立的若干合同,以订立一份最高额保证合同为其担保,可以减少每一份主合同订立一个保证合同所带来的不便,同时仍能起到为债务担保的作用。第七,不定期最高限额保证合同终止的规定。最高额保证合同本为保证人与债权人协议在最高债权额限度内就一定期间连续发生的借款合同或者某项商品交易合同所订立的保证合同,因此最高额保证合同一般来说是应当定有期限的,但是并不能避免有些当事人出于疏忽或者其他原因而未约定期限,在这种情况下,则出现了所谓不定期最高额保证。与一般保证不同,如果最高额保证不定有期限,则保证人将无休止地为债务人承担保证责任,或者一旦发生纠纷,保证人究竟对哪个时期内发生的债务承担责任难以确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担保法对不定期最高额保证合同的终止问题作了规定,即保证人可以随时书面通知债权人终止最高额保证合同。由此可见,保证人对于不定期最高额保证享有随时终止权,保证人只要通知债权人其终止的要求,该最高额保证即告终止,并不需要债权人的同意。但是,为了保证债权人的利益,法律同时规定,对于保证人的通知到达债权人之前所发生的债权,保证人仍应承担保证责任。
三、保证期间的法律性质
保证期间(也称为保证责任期间),是根据当事人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债权人应当向债务人(在一般保证情况下)或者保证人(在连带保证情况下)主张权利的期间。债权人没有在该期间主张权利,则保证人不再承担责任。
担保法所规定的保证期间,究竟是诉讼时效还是除斥期间,审判实践中有不同的理解。除斥期间是指法律预定的某种权利存续的期间,当期间届满时该权利消灭。除斥期间为不变期间,不因任何事由而中止、中断或者延长。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持续达到一定期间而致使其请求权消灭的法律事实。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时,权利人丧失的是胜诉权,而非实体权利和程序上的起诉权。法律规定时效制度,是为维护交易安全和法律关系的稳定,防止社会所信赖的事实状态被所谓“权利上的睡眠者”推翻。诉讼时效可以依据法律规定的事由发生中止、中断或者延长。
根据除斥期间的性质及担保法对于保证期间的规定,对保证期间应当理解为除斥期间。因为,其一,保证期间是保证合同的效力存续期间,保证期间届满即发生权利消灭的法律后果。担保法第二十五条和第二十六条规定,债权人未在保证期间内主张权利,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或者免责。由此可见,保证期间是法律规定债权人行使请求权的效力存续期间。其二,保证期间不适用有关诉讼时效方面的中止、中断或者延长的规定,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担保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在该期间内主张权利,保证期间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反过来就是说,在此之前不适用有关诉讼时效的规定,也就没有所谓中止、中断及延长等。其三,保证期间是从债权人的权利在客观上发生时起计算。例如,担保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由此可以看出,保证期间的起算点是主债务履行届满之日,此时正是债权人开始有权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时间,其根据是债权人的权利在客观上发生。而诉讼时效则不同。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可见其根据侧重于债权人的主观状态。因此,我们认为,担保法规定的保证期间,其性质属于除斥期间,即债权人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权利存续期间。由于保证责任不同于一般民事责任,实际上保证人是为其他人而承担责任,在债权人、保证人与债务人之间,保证人通常所承担的是单务的无偿的法律责任,并不享有要求对方对待给付的请求权。因此,法律有必要设定一段特殊的不变期间加以限制,防止保证人无限期地承担保证责任。在保证期间届满时,债权人没有及时行使权利,则其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实体权利归于消灭,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
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之间具有许多相同点,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与保证期间,都是法律规定的一种重要的法律事实,在两者期间范围内债权人没有行使权利,均可能导致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保证期间将保证人的保证责任限定在一定的期间内,可以避免保证人长期处于可能承担责任的不利状态。保证期间实质上也维护了债权人的利益,促使债权人及时向债务人行使权利,避免可能因债务人财产状况恶化而影响到债权的实现。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虽然都是因债权人在一定期间不行使权利而发生一定的法律后果,但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在保证期间内,债权人行使了权利,变更了原有的法律关系,使保证期间的作用消灭;而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行使了请求权,维持了原有的法律关系,使原有的法律关系得以延续。诉讼时效适用于请求权,其效力在于消灭请求权本身;保证期间适用于形成权,其效力在于消灭实体权,是请求权的“权利”。保证期间届满,权利本身消灭,法院可以据此驳回当事人的请求;诉讼时效完成,发生消灭胜诉权的后果,权利人的诉权和权利本身不消灭,法院应当受理诉讼。我们认为,在法律规定的或者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内,债权人根据担保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向保证人主张权利的,保证人不免除保证责任,保证期间的作用失去意义,保证责任不再受保证期间的制约,应受诉讼时效的制约。正是由于保证期间的性质,决定了该期间不存在中断、中止和延长问题。
四、关于同一债权上人的保证和物的担保并存的规定
担保法第十八条虽然规定了在同一债权上既存在人的保证又有物的担保时的一般处理原则,但实践中有许多问题担保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如由债务人自己提供还是由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是否应当有所区别,担保物权丧失保证人是否应当承担责任,债权人放弃担保物权有哪些形式等。同一债权上担保物权与保证共存,可能涉及三个重要问题:
(一)第三人提供的物上担保与保证应否处于同一地位
担保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对物的担保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从该条字面上的含义理解,在同一债权具有人的担保与物的担保双重担保的情况下,物的担保优先于人的担保。由于人的保证肯定是债权人、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所提供,而物的担保既可能是第三人所提供,也可能是债务人自己所提供,此时,与第三人所提供的抵押是否应当有所区别,审判实践中争论很大。我们认为,当物的担保为债务人自己所提供时,要求债务人首先用自己提供的抵押财产来满足债权人的债权,在抵押财产不能全部满足债权时,对该债务提供保证的保证人来承担剩余部分的清偿责任,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债务人是本位上的债务承担者,其他物的担保人及保证人仅是代替其承担责任,在他们承担了担保责任后,仍然对债务人享有求偿权。在债务人自己提供物的担保的情况下,首先以该物清偿债务,可以避免日后的求偿权诉讼。但不能将担保法中这一规定作极端化解释,即无论是债务人自己提供物的担保,还是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均一律适用所谓物权优于债权的原则处理。物权优于债权通常适用于同一财产上既有物权也有债权存在时,要首先保证物权的实现。例如,对于同一财产,既有抵押权的存在,又有其他一般债权的存在,由于抵押权属于物权,要优先于其他一般债权。在处理时,则应当首先拍卖该财产,在优先偿还抵押权所担保的债权后仍有剩余的情况下,方可偿还其他一般债权。而对于同一债权上既有担保物权存在,也有担保债权(保证)存在时,特别是该担保物权也是由第三人提供的情况下,仍然适用物权优于债权的原则,明显是不尽合理的。债权人既然为了保障自己的债权能够得以充分的实现而设定了双重担保,那么,当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的情况下,就应当允许债权人具有一种选择权,即债权人可以斟酌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决定是行使担保物权还是行使担保债权。而不应当限定其必须在行使担保物权无效果后,才能向保证人要求履行保证责任。因此,《解释》规定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有选择权,实际上是对担保法第二十八条作了限制性解释。
(二)物的担保合同无效、被撤销或者担保物灭失,保证人如何承担责任
1.当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如果物的担保合同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保证人应当如何承担责任。无论是债务人以自己的财产提供物的担保,还是第三人提供的物的担保,只要物的担保合同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保证人均应承担自己所承诺的保证责任,而不再受担保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限制,即保证人不能再以自己只应对物的担保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为由,拒绝履行保证责任。这是因为,由于物的担保或因被确认无效或因被撤销,已经不复存在,自然也不能再以拍卖或者变卖该物来清偿债权,因而也无从谈起保证人只对物的担保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的问题。从原则上说,保证人此时应当履行保证责任。但是,如果债权人对物的担保合同的无效或者被撤销具有过错,例如,债权人本应会同物的担保人对其所提供的抵押物进行登记,但未进行登记,致使抵押合同未生效,应当考虑由债权人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从而减轻保证人的相应责任。
2.当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如果担保物因不可抗力而灭失,保证人应当如何承担责任。根据民法通则及合同法的规定,不可抗力是指当事人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担保物因不可抗力而灭失时,并无当事人主观因素在起作用,也无当事人的过错,因此如果已经灭失的担保物没有代位物(包括可以代位的权利,如保险索赔权等),保证人应当无条件承担保证责任,而不能再以自己只应对物的担保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为由进行有效的抗辩。
(三)债权人放弃担保物权应当如何认定
担保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在债权人放弃权利的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实践中债权人明确表示放弃担保物的情况较少见,而通常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一些债权人的不作为,导致担保物权事实上已不可能实现,这对保证人的利益是有重大影响的。因此,债权人的下列行为均应当认定为放弃物的担保的行为:第一,明确表示放弃担保权利,这是一种最典型的放弃。第二,债权人虽无放弃权利的意思表示,但因过错怠于行使权利,致使其归于消灭,亦应视为放弃。如债权人本对主债务另设有抵押权,而债权人未能及时行使抵押权,致使该抵押权消灭。第三,因债权人的行为致使该权利的实现较为困难时,亦应视为对该权利的放弃。例如,对同一抵押物上设有多个抵押权,属债权人的抵押权设立在先,而债权人放弃了这种次序利益,即应作为放弃权利对待。第四,因债权人的原因使权利的实际财产内容减少,亦为放弃。如按照诚实信用原则,在转移抵押物占有的情况下,债权人对抵押物负有妥善保管的义务,因债权人故意或过失致抵押物灭失或因有损坏使价值降低,亦不失为一种放弃行为。
需要明确的是,债权人放弃的抵押权均应当属于债务人所提供的抵押权,这是与《解释》第38条第1款的规定相一致的。在第三人提供担保物的情况下,物的担保与人的担保处于同等地位,债权人有选择行使担保物权或保证债权的权利。如当事人没有特殊约定,两者均有首先清偿全部债务的责任,债权人放弃担保物权对保证人并无实际影响。而当担保物为债务人所提供时,情况则有所不同。根据担保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保证人只对物的担保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此时,如果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使债务人本来可以用来清偿债务的财产无法再用来清偿,势必加大了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因此保证人应当在其放弃权利的范围内免责。
五、关于楼花按揭
担保法规定的抵押财产包括不动产、不动产权利和动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可以用作抵押的不动产是否包括楼花按揭或者在建工程。抵押人尚未取得而将来可以取得的房屋或者其他地上定着物,可以设定抵押权。为将来可以取得的不动产设定抵押权,可以发挥其所具有的融通资金的担保功能。楼花按揭担保,是指房屋预售合同中的买方向房地产开发商支付部分购楼款后,将其根据合同取得房屋的期待权让渡给银行作为取得贷款的担保,贷款额度为尚未支付的购楼款。如果买方还清所有贷款本息后将期待权赎回,取得房屋产权;如果买方未能依约履行还本付息的义务,就丧失了赎回这种期待权的权利,银行有权处分按揭房屋并优先清偿其贷款。建筑物竣工后,楼花按揭即转为房屋抵押。楼花按揭是一种不同于普通房屋抵押贷款的融资方式,实质上是银行、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者三方共同参加房地产经营开发的一种融资活动。实际中楼花按揭包括在建工程抵押和预购房屋抵押。
在建工程抵押,是指抵押人为取得在建工程继续建造资金的贷款,以其合法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连同在建工程的投入资产,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抵押给贷款银行作为偿还贷款履行的担保。以在建工程抵押的,应当具备一定的条件,例如抵押人必须具有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在建工程在一个总体设计范围内,由一个或者几个单项工程所组成,经济上实行统一核算,行政上实行统一管理,为一个建设项目。凡未全部建成、运转正常的建设项目,为在建工程,包括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等组成部分。尚未建造或者正在建造中的房屋或者其他建筑物,为独立的交易客体,当然可以设定抵押权。由于抵押权是存在于特定物上的权利,将来可以取得的不动产尚未存在,未取得所有权的建筑物因缺乏权利凭证或者法律文件而无法进行抵押登记。然而这是抵押登记的效力问题,并不影响抵押合同的成立,因此设定的抵押权,应当在该不动产实际存在时发生设定抵押权的法律效力。
预售房屋抵押,是指买方在支付首期房价款后,由贷款银行代其支付其余的购房款,将所购商品房抵押给贷款银行作为偿还贷款的担保。预售房屋合同的卖方房地产开发商也可以为买方向贷款银行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房地产开发商预售房屋应当具备一定的条件,例如付清地价款后取得土地使用权或者房地产权利证书,土地使用权未设定抵押的,取得建筑许可证和开工许可证,投入建筑的资金已达工程预算投资总额的25%。房地产预售款应由房地产开发商委托银行代收,房地产开发商和银行已签订预售款监管协议,取得房地产预售许可证或者商品住宅外销许可证。房地产开发商与买方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实际上是预售合同,房地产开发商所售的楼房是期房即楼花。楼花按揭期间,买方向银行提供的抵押不是物权的抵押,而是权益的抵押,即买方将自己的期待权予以抵押。房屋尚未建成,自然没有产权证,抵押登记只是预售合同抵押登记。房屋竣工后,房地产开发商与买方共同办理产权过户手续,买方取得房屋产权证,同时与银行共同办理房屋抵押登记,抵押才是真正的物权抵押。
根据按揭权人与按揭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无论在设定的目的还是法律效力方面,楼花按揭与房屋抵押是基本相同的,并未超出抵押的范畴,是一种不动产抵押方式,但有别于我国法律规定的抵押担保方式。
1.法律关系不同。抵押担保涉及两方主体、一个法律关系。两方主体是抵押人即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抵押权人即债权人。债务人与债权人的基础法律关系由合同法调整,担保法不调整;楼花按揭涉及三方主体、三个法律关系。三方主体是按揭人即购房借款人、按揭权人即银行、第三人即房地产开发商。三个法律关系是按揭人和房屋开发商之间的房屋买卖合同关系、按揭人与按揭权人之间的抵押贷款合同关系、房屋开发商与按揭权人之间的担保合同关系。
2.标的物的范围不同。我国法律规定抵押权的标的物是已经竣工的现房,是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提供的自己享有所有权或者经营管理权的财产,包括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抵押权必须直接地指向现存的具有一定交换价值的财产或者能够即时物化的权利,排除了以期待权作为抵押权标的的可能;楼花按揭的标的物是尚未动工兴建或者正在建设尚未竣工的期房。楼花按揭期间,按揭人无法取得预购房屋的所有权,向债权人提供的还款担保只是将来取得房屋的期待权。
3.设定的方式不同。抵押权的设立,抵押人对用作抵押的房屋享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一般通过限制抵押人所有权的形式设定,将房地产的价值支配权转让给抵押权人,抵押权人取得的是抵押房屋上的抵押权;购房借款人作为房屋的按揭人,对按揭的期房并不享有所有权。银行作为楼花按揭权人,通过楼花按揭取得的是按揭房屋所有权的期待权,按揭权人对设定按揭权的房屋享有的是一种债权而非物权,因而对楼花的按揭权无法同一般的抵押权那样通过限制所有权的方式设定,必须以转让房屋期待权给按揭权人即银行为条件,同时又保留赎回权,取得银行的贷款。按揭解除时,按揭人可以将楼花从按揭权人处赎回;按揭人不能偿还贷款本息时,丧失赎回期房所有权的权利,按揭权人便取得按揭物的所有权,既可收房自用,也可拍卖该房而收回资金。
4.实现的方式不同。抵押权人在债务履行期届满未受清偿的,可以从抵押物的变价款中优先受偿;楼花按揭权,主要是通过行使类似债权人代位权的方法得到实现。以债权人代位权的方式保障按揭权的实现,是由楼花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楼花按揭的目的是在工程竣工后,按揭权人可以实体存在的房屋作为按揭人还款的担保。如果不赋予按揭权人代位权,一旦按揭人怠于履行房屋预售合同,楼花按揭的目的就会落空。按揭期间,按揭权人可以代位行使房屋预售合同中按揭人的权利,未经按揭权人同意,按揭人和房地产开发商不得擅自变更、转让或者解除房屋预售合同,不得采取任何可能致使其无效的行为。在按揭人不履行楼花按揭合同时,按揭权人可以代位购房者成为房屋预售合同的买方,有权处分被按揭的楼花,或者取得楼花竣工后的房屋所有权,或者房地产开发商代按揭人还清所有欠款后,解除房屋预售合同。同时为了保证按揭权的实现,按揭权人有权以预售合同买方的名义,参与同房屋预售合同有关的诉讼。楼花按揭关系中,房地产开发商有保证按揭人履行义务的责任。如果按揭人违约,按揭权人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房地产开发商承担担保责任。楼花按揭在一定程度上是抵押权制度和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混合物,对债权不能获得清偿起预防和补救作用,为抵押权实现的一种方式。
5.标的物的风险责任承担不同。抵押权的抵押标的物房屋由抵押人占有使用,因此,抵押物的风险责任由抵押人承担;楼花按揭的标的物的风险责任既不由按揭人承担,也不由按揭权人承担,而是由按揭双方之外的第三人房地产开发商承担。例如在工程竣工验收前楼宇毁损的,由房地产开发商而不是由按揭人承担相应的风险责任,房地产开发商应当将所得的保险金交付按揭权人,按揭人与按揭权人对按揭楼宇的灭失、毁损不承担责任。
6.登记的方式不同。抵押合同签订后,应当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权自登记之日起设定;楼花按揭应将预售房屋的买卖合同或者抵押贷款合同向房地产登记部门备案或者预告登记。预告登记,是指当事人所期待的不动产物权变动所需要的条件尚未成就时,或者权利取得人只对未来取得的物权享有请求权时,法律为保护其请求权而进行的登记。预告登记是尚未成为物权的一切不动产请求权的保全措施,所保全的请求权是合同上的权利,当然可以约定附条件或者附期限,在条件成就时或者期限到来时,发生预告登记的法律后果。因此,预告登记是不动产物权的重要内容。例如,附条件、附期限的不动产请求权,在附条件或者附期限的不动产物权转让中,债权合同签订后,因当事人约定的条件未成就,权利取得人不可能在不动产登记簿中登记为该物权的权利人。虽然原权利持有人已经承担了债法上的出让物权的义务,但是该物权取得人除了债法上的请求权外,并无排斥第三人的权利。这种情况对权利取得人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为保全权利取得人债法上的请求权,可以将其请求权及其顺位进行预告登记。预告登记保全的是请求权权利的顺位,在预告登记之后,如不动产发生设定抵押、破产、被强制执行的情况,这些妨害被保全的请求权的行为不能生效。但是,如果未进行预告登记,则请求权人的权利肯定会落空。
实践中,预告登记对楼花按揭具有重要作用,购房者与开发商签订预售房屋买卖合同,购房者只享有合同法上的请求权,不具有排他的效力,购房者无法防止开发商将预售房屋以高价出卖给第三人,只能以开发商违约为由要求损害赔偿。如果购房者将其请求权进行预告登记,因预告登记具有物权的排他效力,开发商违反预告登记内容的处分行为一律无效。买受人购买住房的请求权在进行预告登记后,不能代替房屋所有权登记,因此在合同约定的条件成就或者期限到来时,买受人应当履行自己的付款义务,同时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预告登记的请求权人届时不积极行使请求权,对预告登记承受义务的人非常不利,使义务人无法与第三人发生物权关系,义务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涂销预告登记的权利,或者可以用公示催告的方式解除预告登记的权利人的权利,或者以法院的除权判决宣告失效。预告登记的本质特征是使被登记的请求权具有物权的效力,对后来发生的与该项请求权内容相同的物权的处分行为,具有排他的效力,保障预告登记的请求权的将来实现。预告登记是将物权法的规则适用于债权法,赋予债权法的请求权以排他的物权效力,其本质属于物权法向债权法扩张。
楼花按揭方式在我国的房地产经济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房地产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法律对楼花按揭未作规定,但司法实践中法院是确认其效力的,如果司法解释不作规定,将造成法律与实践的脱节。因此,《解释》第47条根据抵押制度的法理对楼花按揭作了原则性规定。
六、登记的效力
由于我国登记制度不健全,在司法实践中,抵押登记出现的问题比较多。我们认为,当事人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进行了抵押登记,因登记部门的原因致使当事人无法办理抵押物登记的,不能据此认定抵押合同无效。抵押合同当事人以其他公示方式证明财产抵押的,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抵押事实,认定抵押成立,但是不得对抗第三人。抵押合同的当事人可以自愿办理抵押物登记,未对抵押物进行登记,抵押合同虽然生效,但其效力范围只及于抵押人和抵押权人,不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如果第三人要求以该财产清偿债务,抵押权人不得主张优先受偿权。
担保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当事人以不动产和特殊动产抵押的,应当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那么,如果当事人未办理抵押物登记的,能否依据抵押合同追究当事人的违约责任?我国担保法没有区分物权合同与债权合同,担保法规定“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抵押合同是从合同,担保合同以担保物权的公示为生效要件,没有区分原因行为与物权变动,抵押权不具有独立性和无因性。以未办理抵押登记而否定抵押合同的效力,混淆了抵押合同的生效与依据抵押合同所发生的抵押权设定。如果担保合同无效,则对当事人没有任何的约束力,一方当事人可以因此毫无顾忌地违约,而对守约一方当事人则无法救济。
根据物权变动与其原因行为的区分原则,应当区别抵押合同的生效和抵押权的设定。担保合同的订立与担保物权的设定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事实,因为,任何因法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中,都存在着这两个不同的法律事实。以担保物权变动为目的的原因行为是担保合同,属于债权法或者合同法的范畴。因担保合同产生的权利属于债权,法律性质为相对权,不具有排他性。抵押合同为债权合同,当然自成立之日起生效,与抵押权的登记无关。抵押合同登记属于法律行为的登记,具有债权效力,抵押合同不应以登记为生效要件。抵押合同的生效,是约束抵押人与抵押权人双方的,在双方之间发生设定抵押权的权利义务,为抵押权设定的基础法律关系。抵押合同的订立为担保物权设定的原因行为,属于合同法的范畴。抵押权登记是为保护第三人利益的,抵押权经登记而设定,是合法有效的抵押合同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属于担保物权变动的范畴。抵押权登记属于权属的变更登记,应以抵押合同为依据。抵押合同的订立与抵押权的设定关系是:抵押合同无效,抵押权当然不能成立;抵押合同有效,抵押权未必就能成立。因此,抵押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抵押权自登记之日起设定。以设定担保物权为目的的原因行为,自合法成立之日起生效。未能发生担保物权设定的情况下,不能否定有效成立的担保合同的效力,有过错的合同当事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司法实践中普遍的做法未将担保物权的原因行为与物权变动予以区分,例如,房屋买卖合同签订后未办理产权过户手续,或者房屋抵押合同签订后未办理抵押登记的,法院原则上确认房屋买卖合同和抵押合同无效。这就使买受人和债权人因违约一方造成的损害得不到救济。根据物权法原理,未办理登记的,只是不发生物权变动,原因行为的效力将不受影响。因此,房屋买卖合同未办理登记过户手续的,只是买受人未取得房屋的所有权,但买卖合同并不因此而无效。买受人可以请求法院判决出卖人办理登记过户手续,或者判决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损害赔偿责任;抵押合同签订后,未办理抵押登记的,只是抵押权不成立,抵押合同并不因此而无效,债权人可以请求法院判决抵押人补办抵押登记,或者判决抵押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损害赔偿责任。我们认为,应当把设定抵押权的抵押合同的效力,与抵押权设定的效力区分开来。抵押合同仅具有债权的预约效力,当事人订立抵押合同后,负有办理抵押权登记义务的当事人如果没有办理登记,从而使抵押权不能成立,则应承担合同不履行的违约责任。当事人未办理抵押登记的,如无其他债权人主张权利或者导致抵押合同无效的情况,为保护债权人对抵押担保的信赖利益,法院可以判决当事人补办抵押登记。
七、关于动产质权的善意取得
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以自己无所有权或者无处分权的财产出质的,质押是否有效,质物的所有人能否向质权人追索,涉及质权人对质权的善意取得。原则上出质人对标的物应当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否则将不发生动产质权设定的效力。动产质权的善意取得,是指出质人无权处分他人财产而设定的质权的效力。动产质权以转移标的物的占有为成立和存续要件,只有占有才能给质权人以权利保障。民法学说认为,质权设定以占有为要件,并以占有为公示方式。抵押的财产是经登记或者注册的财产,动产质押的财产是无登记或者注册的财产,债权人往往无法审查出质人是否具有处分权。如果质物交付后,真正的权利人可以追夺,则动产质权制度将毫无意义。因此质权人占有动产时不知出质人无处分质物的权利的,质权人仍然可以取得质权。
质权的善意取得,和动产所有权的善意取得一样,存在质权人和动产所有人两个主体利益的冲突和两种价值的选择。如果肯定或者保护质权的善意取得,就会使所有人的权益置于风险之中;如果否定或者不保护质权的善意取得,则会造成质权的不安全。所有权和质权互相排斥,对一种权利的支持必然导致对另一种权利的损害,法律只能选择一种价值。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在我国立法中不明朗,《解释》中原则性地确认了质权的善意取得,有利于维护动产占有的公信力,保障交易安全。我们认为,所有人基于对相对人的信赖,自愿将其动产出租、出借、修理、保管,转移占有于相对人,所有人就应当承担因其基于对相对人的信赖而带来的风险。
善意取得的标的物限于动产,但以下几类动产不适用善意取得:以登记为对抗要件的动产,如以航空器、船舶、车辆抵押的,以企业的设备和其他动产抵押的,质权人误信出质人有处分权缺乏合理根据;货币不发生善意取得的问题,因为货币所有与占有合而为一,货币占有人视为货币所有人;记名有价证券依背书设定质押,不会发生误认出质人为所有人的情形,不适用善意取得;法律禁止流通的物品,如毒品、枪械等;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动产;遗失物与赃物。
善意取得动产质权应以质权人取得动产的占有为要件。质权人取得动产的占有方式包括:现实交付。现实交付可以由质权人自己占有,也可以由质权人的代理人占有;简易交付。质权人已经占有动产,质押合同成立时,视为交付成立;指示交付。动产由第三人占有时,出质人将其对第三人的返还请求权让与质权人,以代替交付。动产质权的占有不包括占有改定,即出质人与质权人特别约定,标的物不转移于质权人,仍由出质人继续占有使用。
善意是指质权人不知出质人无处分权,且无重大过失。我们认为,动产质权的善意取得在于兼顾质权人与所有人的利益和交易安全,应当使质权人承担一定程度的注意义务。因重大过失而不知出质人为无处分权人的,应认定为非善意。善意的举证责任,对质权人应当推定为善意,而由主张恶意的人负举证责任。
八、关于普通债权质押的规定
担保法规定的权利质权,是指以出质人提供的财产权利为标的而设定的质权,但并非所有的财产权利都可以作为权利质权的标的。权利质权的标的为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等证券债权;依法可以转让的股份、股票等股权债权;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等知识产权;依法可以转让或者可以质押的合同权利、其他权利等普通债权。权利质权的标的是依法可以转让的财产权,以不可转让的权利设立质权的无效。债权质权是权利质权最普通的形式。债权分为普通债权和证券债权。普通债权是不以证券表示其权利的债权,证券债权是以有价证券表示其权利的债权。普通债权质押中,质权人并不像抵押权人以及动产质权人那样,其权利存在于具体的财产之上。动产质押的标的物是实际的财产或者金钱,有利于实现债权人的债权;权利质押的标的物是拟制的财产,实际上是一种请求权。担保之债本是一种请求权,如果这种请求权又以另一请求权的实现为基础,则债权最终能实现的程度是难以预料的。以普通债权出质的,担保的功能非常有限。以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等证券债权出质的,所代表的虽然也是一种请求权,但其由特别法调整,流通性强,担保功能最强。以股份、股票等股权出质的,以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等出质的,其担保功能弱于证券债权,强于普通债权。为了避免滥用普通债权质押,发挥普通债权质押的担保功能,维护交易安全,各国都对普通债权质押予以限制。
普通债权具有变现的功能,并依附于特定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关系而存在,持有债权凭证的当事人可以控制债权的实现,这些特点可以满足质权的标的特定化和易于变现的要求。因此,可以转让的合同权利或者其他债权,可以设定质权。担保法允许以普通债权出质,但未明确规定普通债权出质的法律条件。根据权利的性质,以不动产上的权利,例如土地使用权等为标的设定担保物权的为抵押;以债权等财产权利为标的设定担保物权的为质押。所有权以外的财产权利只要具有交换价值,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转让并实现其价值的,都可以作为权利质权的标的物。
债权质权的实现与动产质权的实现方式有所不同。质权所担保的债权清偿期未届满时,出质人可以拒绝履行义务,质权人无权行使质权。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质权的标的债权清偿期届至,但是,出质人不得请求第三债务人履行或者接受第三债务人履行,否则会导致债权质权消灭。因此,只有将兑现的价款或者提存的货物提存,质权存在于兑现的价款或者提取的货物上,使原来的债权质变为动产质。我们认为,以依法可以转让的债权及其他财产权利出质的,其清偿期先于质权所担保的债权的清偿期的,出质人不得请求第三债务人履行或者接受第三债务人的履行。第三债务人向质权人或者出质人清偿时,须经质权人和出质人双方同意。质权人可以与出质人协议将兑现价款或者提取货物用于提前清偿所担保的债权,或者向与出质人约定的第三人提存,质权存在于提存物上。在被担保的债权清偿期届满时,质权人从中优先受偿;质权人的债权清偿期已届满,而质权标的的清偿期尚未届满,质权人不得直接请求第三债务人向其清偿。因为,质权人不是第三债务人的债权人,第三债务人的债务未到期,无提前履行的义务。出质人不能如期履行义务,质权人不得及时行使权利的责任,应当由质权人承担。因为,在设定质权时,出质债权的清偿期在后,质权人对此是知道的,应当承担其权利不能及时行使的责任。我们认为,以依法可以转让的债权及其他财产权利出质的,其清偿期后于质权所担保的债权的清偿期的,在质权所担保的债权的清偿期届至时,质权人可以直接向第三债务人请求给付。第三债务人因交付标的物于质权人而免除清偿责任。
九、留置权的成立要件
担保法对留置权成立的要件仅作了原则性规定,司法实践中不好掌握。根据担保物权的法理,从担保法的有关条文推论,留置权的成立应当具备以下要件:
1.留置权的标的物为动产。担保法规定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留置物只限于动产。各国立法对留置权的标的物规定有所不同,瑞士民法规定,“留置物可以是动产,或者有价证券。留置权的标的物必须具有让与性,不能变卖的物、与公共秩序相抵触的物,不能成为留置的标的物”。德国民法规定,“留置物包括物和权利”。日本民法规定留置权仅具有留置效力,不具有优先受偿的权能,因此,不能让与的物也可以成为留置物。我国担保法规定,留置权的标的物必须是动产,不动产和财产权利不得作为留置权的标的物,并赋予留置权变价受偿的权能。因此,原则上留置物必须是流通物或者限制流通物。司法实践中可以允许禁止流通物为留置权的标的物,但是留置权人只能以留置促使债权清偿,而不能以留置物变价受偿。
2.根据合同约定占有动产。留置权的发生必须基于一定的合同关系,留置的动产与合同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直接相关:一是债权人必须合法占有债务人的动产,以侵权行为占有债务人动产的,不得成立留置权;二是必须基于合同占有债务人的财产,因无因管理占有他人动产的,虽系合法占有,但不是根据合同约定占有,不得成立留置权;三是债权人因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加工承揽合同占有债务人动产的,才可以成立留置权,因其他合同占有债务人动产的,不得行使留置权。
我国担保法关于留置的规定与其他国家相比,留置权的适用范围过窄,实践中大量发生的因其他合同、无因管理、不当得利或者侵权行为等而产生民事留置纠纷的处理没有法律依据。例如不动产出租人能否留置未付租金的承租人置于不动产内的动产,旅馆能否留置未付房费的客人的行李及物品,享有费用返还请求权、报酬请求权的拾得人在接受履行前是否有权留置遗失物等。我国合同法已规定了不动产留置权,将留置财产的范围扩大到不动产,适用于建设工程合同。我们认为,以“债权人合法地占有”比较科学。因此,《解释》第108条规定:“债权人合法占有债务人交付的动产时,不知债务人无处分该动产的权利,债权人可以按照担保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行使留置权。”
3.留置权人须有债权。留置权的成立必须以基于留置标的物所生的债权为前提,例如加工费、保管费和运输费等。国外立法仅以债权人占有财产为已足,对债权发生的原因在所不问。我国担保法规定,只有法律规定的合同债权人才能成为留置权的主体,因此,留置权仅适用于因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加工承揽合同发生的债权。
4.债权的发生与留置的动产有牵连关系。债权人债权的发生与其所占有的动产基于同一法律关系,债权由占有的标的物本身所发生,债权的发生与占有动产之间有因果关系。因此,债权人可以留置保管物、货物或者工作成果。若债权人所占有的动产与该债权无关,则不能成立留置权。国外认定牵连关系有两种立法例:一是债权与债权牵连。德国民法规定,留置权是拒绝相对人给付请求的抗辩权,留置权的成立须两个债权有牵连关系,例如买卖合同中,出卖人对于买受人的价款支付请求权,与买受人对于出卖人的交付货物请求权,这两个债权基于同一法律关系而发生,因此可以成立留置权;二是物与债权牵连。承认留置权为担保物权的国家,要求留置权的成立须留置物与债权有牵连关系,是否存在互为给付关系可以不问。日本民法规定,特定物所有权因买卖合同成立而转移,买受人未支付价金时,出卖人可留置该特定物,这种物与债权基于同一法律关系而发生,可认定物与债权之间有牵连关系。我国担保法规定留置权仅适用于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和加工承揽合同,占有物与债权之间的因果关系明确,占有物与债权之间牵连关系的认定一般不会发生争议。
5.债权已届清偿期。债权已届清偿期,只是留置权的成立要件,而非留置权的行使要件。留置权必须在宽限期届满后才能行使,这是留置权与抵押权、质权的区别之一。留置权的成立,以债权已届清偿期、债务人未履行债务为要件。债权末届清偿期,债务人到期能否履行债务尚不确定,债权人虽然占有债务人的动产,也无留置权。债权清偿期的确定,合同有规定的,按照合同约定;合同没有规定的,根据民法通则第八十八条的规定,按照债权人发出的履约催告时间或者法定方式确定。
十、关于定金罚则的适用范围
定金罚则,指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定金罚则既有担保合同履行的作用,又有在合同不能履行时的违约赔偿作用。除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外,违约金适用于任何一种违约行为,而定金罚则并不适用于任何一种违约行为,定金罚则的适用条件比违约金严格。合同法规定的违约行为形态为不履行和不适当履行。不履行,是指合同当事人不能履行或者拒绝履行合同义务。不适当履行,是指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包括不履行以外的一切违反合同义务的情况。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丧失定金或者双倍返还定金,对此没有什么争议,但不适当履行是否适用定金罚则,司法实践中有不同意见。我们认为,根据涉外经济合同法的规定,根本违约是指违反合同,以致严重影响订立合同所期望的经济利益。《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规定的根本违约,是指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的结果,如使另一方当事人蒙受损害,以致于实际上剥夺了他根据合同规定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因此,不适当履行无论是迟延履行还是不完全履行,只要构成根本违约,便可适用定金罚则。在合同部分不能履行时,订立合同的部分目的没有达到,应按未履行部分的比例适用定金罚则。合同部分履行时,对未履行部分应当以占合同标的总额的比例,作为丧失或者双倍返还的计算比例。合同标的的性质决定了合同不能部分履行的,应以全部定金适用定金罚则。因此,《解释》第120条第2款明确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完全履行合同的,应当按照未履行部分所占合同约定内容的比例,适用定金罚则。”
(原发表于《人民司法》200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