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婚姻关系

2024-08-16

夫妻婚姻关系(精选12篇)

夫妻婚姻关系 篇1

摘要:《婚姻法》规定,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但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互赠财产如何认定?文章指出区分这类财产是否作为夫妻共同财产, 关键要看该所赠物品是婚前财产还是婚后财产。

关键词:婚姻法,婚姻关系,夫妻,互赠财产,共同财产

我国《婚姻法》规定,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除外。但在法律实践中, 却常常会遇到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互赠财产的情况。那么, 这类财产属于夫妻一方所有, 还是属于夫妻共同所有呢?对此, 法律尚无明确的规定, 那我们应该如何认定这类财产的性质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案情介绍

徐男离异, 与厉女再婚。徐男婚前有一房, 曾立具一份公证遗嘱赠与其与前妻所生之女, 徐小某。与厉女再婚期间, 徐男办理了该房的产权变更手续, 将房屋产权变更归厉女所有。后徐男死亡, 徐小某得知该房已生变后遂起争执, 诉至法院。

徐小某诉称, 厉女所得该房系其婚后所得的受赠财产, 依据法律规定应属夫妻共同财产, 因此其父理应享有该房产的一半, 而不应全部归属厉女, 遂起诉要求继承该房产一半。

法院审理后认为:系争房屋产权变更属配偶间变更登记, 徐男将产权变更为厉女, 应视为其同意将全部产权份额赠送于厉女个人, 不再保留其夫妻共有产权份额, 因此可推定为夫妻间明确归一方所有的赠与, 徐男已通过生前合法有效的行为自主处分了自有财产, 因此对于徐小某的诉请法院不予支持。

二、案件主要争议点

婚姻存续期间, 夫妻互赠财物性质应当如何认定?

观点一:婚姻存续期间, 夫妻间互赠财物, 受赠方作为婚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 理应作为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

观点二:婚姻存续期间, 虽是夫妻间互赠财物, 但是从该行为的性质可以看出明确是要赠与对方, 因此不应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三、法理探析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85条的规定, 赠与是指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 受赠人表示接受的合同。徐男给厉女的房产是其婚前个人财产, 他对该房产的处分有完全的自主权。其次, 他对厉女的赠与是自愿和无偿的, 不存在受胁迫或者欺骗的情形。因此, 徐男给厉女的该房产依法属赠与行为。赠与的结果就是发生赠与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 由赠与人转给受赠人, 结合本案来看, 该房产的变更也已取得产权证, 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因此除非有法定可撤销情形, 否则赠与人无权要求对方返还。

那么, 厉女是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接受的该赠与, 其所取得的该财产是否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呢?我国《婚姻法》第17条和第18条规定,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除外。从字面看, 该条所指的赠与人并未将夫或妻排除在外, 但是从赠与的本质来看, 如果是夫或妻赠送给对方财物, 应当是使赠送物归受赠人独自所有, 这样才能称之为完整的赠与, 倘若要使之成为夫妻共有财产, 有违赠与人的本意, 以及赠与的本质所在。况且, 在法理上也不能够成立自己赠给自己的“赠与”行为。由此可见, 虽然对于夫妻之间互赠财物法律并无明确的规定, 但参照《婚姻法》上述条款的规定也可以认定赠与物属于个人财产。因此, 徐男将该房产赠送给厉女之后, 这房子就成为了她的个人财产, 正如法院判决所写, 可以视为徐男生前通过自己的行为对之前的公证遗嘱进行了实质上的变更, 因此该房产只能属于厉女一人, 徐小某自然分不到该房的任何产权。

四、发散思维

婚姻存续期间, 夫妻双方互赠财产, 是否一律视为另一方的个人财产呢?

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 那就是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夫妻双方互赠财产不能认定为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 仅能作为受赠一方的个人财产, 但是, 是不是所有的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夫妻双方互赠一律视为受赠一方的个人财产呢?

笔者认为, 并不尽然。因为按照我国《婚姻法》第17条规定, 夫妻关系存续期间, 夫妻双方所取得的工资收入应当作为夫妻的共同财产。如果说夫妻双方在婚姻存续期间, 利用自己所取得的工资收入为对方买物品并将物品赠与对方, 也要视为受赠一方的个人财产的话, 赠与物作为工资收入的等价替代品, 只不过形式上起了变化, 但性质却完全两样。

因此, 笔者认为, 区分是否作为夫妻共同财产, 关键要看是否该所赠物品是婚前财产还是婚后财产, 或者说, 该所赠物品是利用婚前财产所购买取得还是利用婚后财产进行购买而取得, 这个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如果是婚前财产购买取得, 赠与本质是明显的, 就是要对方一人取得所有权, 因此就应当作为受赠方一人的财产;而如果是用婚后取得财产购买所得, 笔者认为虽然赠与意图明显, 但赠与物品的取得是利用婚后取得财产所得, 其实质都是一样的, 只不过形式上是不同的, 将A换成B, 此时, 该赠与物品应认定为属夫妻共同财产为宜。当然, 也可以听取当事人自己的意愿。

夫妻婚姻关系 篇2

---------《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第二十四条的理解与适用

发表于:《人民司法》2006年9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第二十四条(以下简称《解释二》第二十四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该条是关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欠债务应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及其例外的规定。在审判实践中,对该条款的理解与适用存在着不同的意见。

一、主要观点与理由

一种观点认为,根据《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只要是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向他人出具借条或以个人名义对外所举的其他债务,债权人主张权利的,一律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只有两种情形例外:(1)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且债务人或债务人的配偶对此能够证明的,应当由债务人本人承担清偿责任。(2)夫妻双方实行约定财产制的,如果债权人事先知道该约定,并与夫妻中的一方建立债权债务关系的,应当认定为个人债务,用债务人的个人财产清偿。

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将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所负的债务推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对于保护交易安全,促进财产流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符合日常家事代理的基本法理。近年来的审判实践表明,部分离婚案件的当事人,为了逃避债务的履行,恶意串通,故意合谋搞假离婚。通过离婚协议,将共同财产明确全归一方所有,而将共同债务约定全由另一方清偿,致使债务人无法追回债务。如果将判断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欠下债务是否出于逃避债务的目的的责任完全交由法院,将会导致审判的不效率,而且法院在经过缜密的审理后也未必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例如,夫妻一方在提起离婚诉讼时才与债权人以个人名义立下借据,后债权人在离婚诉讼中主张该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未在借据上签名的一方抗辩当时夫妻关系已经恶化,且该笔借款也未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法院是否应当对其抗辩理由进行审查呢?如果法院采纳以上抗辩理由的话,等于法院认同了除法定的两种特殊情况外,还有其他抗辩理由能使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欠债务被确认为夫妻个人债务。如果在此种案件中,夫妻双方就是恶意串通,向债权人借款后,立即进行离婚诉讼的话,那么,法院就是做了错误的判断了。由于事实上的真相永远不为当事人之外的人所知,只有证据上所反映的真相值得信赖。因此,法院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严格遵照《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的规定。至于如何保护夫妻的个人利益,对利益受损的一方进行救济,可按《婚姻法解释二》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夫妻一方在清偿共同债务后可向另一方主张追偿。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债权人向夫妻双方主张权利的情况下,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所负的债务能否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需要考虑该债务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

持这一观点的理由主要是:根据婚姻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由此可见,夫妻共同债务是指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或双方出于共同生活目的,从事合法经营活动所负的债务。这一定义虽然概括了共同债务的特性,但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导致法律适用的混乱,在现实生活中夫妻双方以其内部约定或法院判决来对抗债权人的现象经常发生,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在这种背景下出台,以债务形成时所处的时间阶段作为切入点,对于夫妻中以一方名义对外举债应当如何认定其性质的问题作了规定。但对这一司法解释的理解,仍应该回归立法,忠实于立法,以第四十一条的内容为基础,故认定夫妻共同债务必须考虑到该债务是否是用于夫妻共同生活。①

二、作者观点与理由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所负的债务能否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需要考虑该债务是否是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对“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判断可采以下两个标准:(1)夫妻有无共同举债的合意。如果夫妻有共同举债的合意,则不论该债务所带来的利益是否为夫妻共享,该债务均应视为共同债务。(2)夫妻是否分享了债务所带来的利益。尽管夫妻事先或事后均没有共同举债的合意,但该债务发生后,夫妻双方共同分享了该债务所带来的利益,则同样应视为共同债务。②

(一)对《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的理解应采体系解释和目的解释,联系其他条款解释该条文。

司法解释是对现行法律的解释,必须有针对性地作出符合婚姻法立法本意的、忠实于立法的司法解释,《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是婚姻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解释与细化。故对该条款的理解应采体系解释和目的解释,联系其他条款解释该条文。

根据婚姻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因此,对《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的理解,应该以第四十一条的内容为基础。认为不是共同债务的夫妻一方负有举证责任,证明该笔债务并非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开支,而主

张为共同债务的一方如不能举证反驳的话,法院就可认定该笔以夫妻一方个人名义所欠的债务为其个人债务,由其单独偿还该笔债务。

第一种意见对《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的理解,是采取了一种严格的字面解释,既不扩充也不限制例外情况的适用,将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所负的债务一概视为夫妻共同债务,仅在出现法定的两种特殊情况下,才按夫妻个人债务处理。然而,如果就司法解释中某一条文的用语断章取义地进行理解,那么即使就条文而言,文字上的意义不错,但就法律的全体观察起来却不免陷于错误。第一种意见的理解就存在这一方面的缺陷,将第二十四条的“以夫妻一方个人名义”的涵义作了纯粹的文字上的理解,忽略了其与婚姻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的内在联系,使司法解释走失了法律的原意。

(二)对《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的理解应服务于审判实践、符合社会的需要。夫妻一方与债权人之间因债权债务发生争议后,夫妻之间因利益相同而容易寻找抗辩方面的共同点,甚至通过假离婚逃避债务。故《解释二》第二十四条为防止夫妻双方为逃避债务而故意以个人名义欠下债务或者用内部约定对抗债权人,从最大程度上保护债权人的角度出发,将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欠下的债务推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但实际生活中,也同样存在着以下情况:当事人在离婚前,尤其在夫妻分居期间,随着夫妻感情破裂程度的加深,其权利义务的实际履行遭到的破坏程度也愈加严重,与之相适应的夫妻共同财产关系也逐渐瓦解,从客观上意味着夫妻双方对财产默示约定,互不干涉,在这段期间,一方与其他人恶意串通制造借贷纠纷,由夫妻一方向他人出具借条,由债权人向人民法院起诉夫妻双方。此债权人往往为出具借条一方的近亲属或好朋友。由于借条真实,出具借条的一方承认全部借款事实,虽然未在借据上签名的一方否认借款事实,却很难举出相反证据,法院往往以判决方式责令夫妻双方清偿债务。然后夫妻一方在此后的离婚诉讼中要求确认该债务双方所占的份额。鉴于有生效判决的认定,法院在离婚案件中不能再否定该债务的真实性。③

即使没有生效判决的认定,如果是债权人在夫妻离婚后才起诉要求确认债权债务关系,由于《解释二》第二十五条明确了“当事人的离婚协议或者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己经对夫妻财产分割问题作出处理的,债权人仍有权就夫妻共同债务向男女双方主张权利。”夫妻离婚后,债权人凭着真实有效的借条,仍然能够轻易地主张该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

对未在借条上签名的一方,唯一的救济途径就是在偿还债务后向另一方追偿。第一种意见也认同了这一救济途径,即在对夫妻内部对该债务是否属于夫妻个人债务还是夫妻共同债务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再次区分。这一意见是期望通过划分对内与对外的承责基础来保

障夫妻个人利益,但在实践中未在借条上签名的一方却极难成功追偿。因为行使追偿权的依据和标准是离婚协议或法院在生效判决中关于夫妻共同财产和共同债务的负担原则,如无离婚协议或者离婚判决中未涉及该笔债务,对该笔债务的分担就要在离婚后一年内起诉,判决结果也极可能是平均负担债务。这种处理结果无疑遂了与其他人恶意串通制造借贷纠纷的一方的心愿,但却极大地损害了另一方的利益,如何保障夫妻个人利益,成为审判实践中的一大难题。

(三)对《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的理解与适用,应当综合考虑其可能产生的社会作用。法能够通过对权利义务的规定,引导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正确作出行为选择,以保证社会活动的秩序。合法行为及其后果,对一般人具有示范作用;违法行为及其后果对违法者具有教育作用,对那些企图违法的人,也起到威慑作用。因此,对《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的理解与适用,应当综合考虑其可能产生的社会作用。

从理论上来讲,一方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根据婚姻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属于“离婚时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情况,那么,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但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判定是否为一方与第三人恶意串通的情况。④如果审判实践中一味将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欠下的债务推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完全不考虑该笔债务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这些因素的话,这种判决结果将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导向。因为夫妻一方在夫妻关系恶化后,很有可能出于多分财产或者报复对方的目的,与第三人恶意串通,订立借据,在发现法律无法惩罚此行为时,更会有恃无恐,变本加厉,另一方则无防范之力,任其宰割。

从更深的层面来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如果当事人因婚姻家庭中的财产和债务纠纷不能得到及时、合法和妥善的解决,其后果不仅仅是婚姻的破裂,家庭的解体,而且影响到公民的工作和生活,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鉴于此,对第二十四条的理解与适用,应慎之又慎,不能采用简单化的解释,而应对“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作出充分的判断和周全的考虑,在夫妻共同利益、夫妻个人利益及债权人利益这三者间寻求利益的平衡点。

(四)对“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应当允许法官根据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进行判断。

判断是法官的第一要素,两造之词,扬长避短,是非混淆,在于明断。明断之基石,首为经验。“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逻辑”,对社会生活的经验也是法官处理好案件的基础。在证据法意义上,经验法则是法官依照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不证自明的、反映事物之

间内在必然联系的事理作为认定待证事实的根据的有关法则。这种事理表现为法官对一定确实性和合理性作为其客观基础的一种事物的发展常态的主观经验提炼。经验法则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现为,在认定事实上,决定证据的关联性,决定证据的可采性,发挥证据间的推理作用,体现对证据力价值的评价作用;在适用法律上,经验法则不仅具有选择功能,还具有借助其合理的选择功能,并基于其合理的判断功能,而产生识别、发现具体法律规范的功能。

对第二十四条的理解与适用,需要借助于当事人的积极抗辩和法官的合理判断,在法官和当事人共同努力下的证据评价和心证形成容易为当事人所接受,更能体现程序意义上的公平与正义。

综上,我们认为,对于《解释二》第二十四条所规定的“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不能机械适用,而应作出正确理解,根据立法本意,应理解为是一方以个人名义为夫妻双方谋取利益时所负的债务,债务人的配偶对此应享有抗辩权。主张债务的一方对该债务是否为家庭共同利益所负应作出合理的解释,在判断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所负的债务是否为夫妻共同债务,除了考虑法定的两种特殊情况外,还需要把握另外的两个标准,即夫妻有无共同举债的合意,或者夫妻是否分享了债务所带来的利益。注释:

①也有观点认为新《婚姻法》司法解释没有就夫妻共同债务作出解释,而1993年11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则产分割问题的若千具体意见》第17、18条对夫妻共同债务作了较为具体而科学的界定,即使是在新婚姻法颁布一年多以后的今人,仍有法院和相关文章援引,足见其有可取之处。建议将对引入法律或司法解释。见穆英慧、黄顺林,《离婚时夫妻共同债务承担问题法理探讨》,载《政法论丛》2003年第4期。笔者认为,原来的司法解释在不与现行法律相违背的情况下仍然有效,上述规定可为认定夫妻共同债务提供参考。

②蒋月:《夫妻的权利与义务》,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页。

③贺小荣,《论夫妻离婚时债务负担的分配原则和判断标准》,载《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2004年第2期,第128页。

④张立新,《夫妻财产分割中债务承担的法律分析》,载《中国律师》2004第11期。

夫妻婚姻关系 篇3

我友张某下海后,倒过服装,卖过海鲜,当过中介,开过商场,交了不少“学费”,赔了不少钱,到他结婚时已欠下数十万元的账。现在他已结婚8年多,这些欠债一直没还,我们可否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6条关于婚前财产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的规定,起诉他们夫妻,要求他们夫妻用夫妻共同财产偿还这些债务?骁勇

骁勇朋友:

夫妻婚姻关系 篇4

一、新《婚姻法》中夫妻财产制度增加内容

(一) 完善了夫妻约定财产制度

新《婚姻法》在对原来《婚姻法》约定财产制进行肯定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比如在第19条明确规定:“夫妻双方可协商采用书面形式约定婚前财产或者婚姻关系存在期间财产共有或者归各自所有, 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归共同所有或各自所有”[1]。并且夫妻双方以书面形式约定婚姻关系存在期间得到的财产归各自所用。若一方因为养育子女、看护老人, 帮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很多辛劳时, 在离婚时有权利向另一方要求付一定的补偿费用, 而另一方应该进行补偿。约定财产制度的实施表明了对民事主体想法的尊重, 反应了我国“以人为本”的立法价值观, 同时也符合世界各国民法发展趋势。

(二) 明确规定了夫妻共有财产和个人所有财产的范围

新《婚姻法》中, 在夫妻财产之中明确界定了夫妻共有财产与夫妻个人财产之间的范围。比如:旧《婚姻法》中的第13条改为第17条, 变为:“夫妻在婚姻关系存在期间所得以下财产, 归夫妻共同所有”主要包括:生产经营收益;工资、奖金;知识产权收益以及继承、赠与所得财产, 但排除在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明确规定只归夫妻其中一方所有的情况[2]。在新《婚姻法》的第18条规定:“出现下面情形之一的, 为夫妻一方所有财产”主要包括: (1) 夫妻其中一方个人的婚前财产, (2) 其中一方由于身体受到意外伤害而获得的医疗费用、残疾人生活补贴费用等, (3) 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4) 在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明确写明归入夫或者妻其中一方的财产, (5) 其它应该划定为夫妻其中一方的财产。

(三) 增添了不正当行使共同财产权的民事法律后果

为了进一步明确夫妻双方对其共同所有财产具有平等权利使用、处理, 在新《婚姻法》的第47条明确规定:“当夫妻双方离婚时, 其中一方如果有隐藏、转移、恶意损害或者变卖夫妻共同财产, 或者伪造债务企图侵吞另一方财产的, 人员法院可依照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制裁”。在对夫妻双方的共有财产进行分割划分时, 对于恶意隐藏、毁损或者转移、变卖共同财产、伪造债务的一方, 另一方有权利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并要求法院进行二次分割夫妻共有财产。

二、新《婚姻法》中夫妻财产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 关于共同财产制度方面

首先, 新《婚姻法》对于夫妻其中一方擅自处理共同财产的, 需要承担那些法律责任没有明确规定。并且对夫妻双方共同财产的处理办法仍然用的旧《婚姻法》中的相关规定。虽然在新《婚姻法》中规定:夫妻双方具有平等的处理共同财产的权利, 当其中一方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对共同所有财产作出重要决定时, 双方必须平等协商, 达成一致意见, 但是如果夫妻其中一方未和另一方商量而私自处理了共有财产并对另一方带来了经济损失, 应该负什么法律责任, 另一方如何取得法律救济, 新《婚姻法》并未作明确说明, 这样在实际生活中非常不利于保护夫妻其中一方的正当合法权益。为了保护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的合法利益, 理应建立夫妻共同财产管理制度, 规定:夫妻双方中, 私自处理共有财产并对另一方造成损害的, 需要依法赔偿, 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

(二) 关于个人财产制度方面

新《婚姻法》中确立了个人财产制度, 虽然健全了现行我国夫妻财产制度, 标志着我国婚姻当事人在婚姻关系存在期间有个人财产, 但是在“一方专用生活用品划定为个人财产”这条条款中存在漏洞。在新《婚姻法》中虽然明确强调了这一点, 但是在夫妻双方中, 丈夫与妻子的思想观念、生活兴趣及业余爱好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 这样就会导致他们的生活标准不同, 并且在购买专用日常生活用品时花费金钱数额也不同。

(三) 约定财产制度方面

新《婚姻法》对夫妻约定财产的内容规定不全面, 它仅限于财产的所有权, 未约定规定财产的使用权、收益权以及处分权等。其次, 对于约定财产的程序没有明确约定。很多国家的夫妻财产约定都明确规定:有公证方式, 或者是一定的申报登记程序、登记方式等。但是我国的《婚姻法》却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这导致在现实生活中, 当事人可能由于受到自身法律知识不足的限制, 对财产约定内容的解释产生分歧, 一旦发生异议, 就会给司法部门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 夫妻财产约定只是夫妻双方两人之间的内部约定, 只有当第三方知道夫妻财产约定时, 这个约定才具有对抗第三人的作用。如果夫或者妻其中一方由于种种原因不告诉第三人约定事实, 在偿还债务时, 就可能出现因为证据不足, 而侵害夫或者妻其中一方的权益。

三、结语

婚姻立法需要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现代人们的实际生活状况出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新《婚姻法》中的夫妻财产制度在调解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多元性, 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 但是随着知识的更新, 法制的完善, 相信我国《婚姻法》的内容会越来越全面, 并在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妮芳.浅析我国婚姻法中夫妻财产制的完善[J].魅力中国, 2009 (34) :112-113.

夫妻婚姻经典名言 篇5

2) 身体偶尔的背叛可以原谅,心灵的长期背叛不能容忍。有时要难得糊涂,有时要当机立断,这是婚姻的大智慧。——王海鸥

3)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却可以有完美的合适。家是女人的梦,女人是男人的梦,能将梦转化为现实的夫妻,才能长久。而在现实中偶尔还能一梦的夫妻就是快乐的神仙眷侣了。——蒋子龙

4) 婚姻实质上是伦理关系。婚姻是具有法定意义的伦理性的爱。——黑格尔

5) 结婚就其实质而言,即有避风港的一面,同时,它又是一个自我磨炼的沙场。——国分康孝

6) 你“匆匆忙忙地嫁人”,就是甘冒成为不幸者的风险。——苏霍姆林斯基

7) 夫妻生活中最可贵的莫过于真诚、信任和体贴。——穆尼尔·纳索夫

8) 同是一件婚事,一些人视之为儿戏,而另一些人,则视之,为世界上,最庄重的事情。——列夫·托尔斯泰

9) 美满的婚姻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一,不幸的婚姻无异于活着下地狱。——奥斯瓦尔德·施瓦茨

10) 同是一件婚事,一些人视之为儿戏,而另一些人,则视之为世界上最庄重的事情。——列夫·托尔斯泰

11) 妻子不贞,丈夫有一半责任。丈夫不贞,太太也有一半责任。如果把对方逼得落落荒而 逃,责任更大。

12)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却可以有完美的合适。家是女人的梦,女人是男人的梦,能将梦转化为现实的夫妻,才能长久。而在现实中偶尔还能一梦的夫妻就是快乐的神仙眷侣了。

13) 夫妻之间是否应该有个人隐私?我的看法是:应该有——应该尊重对方的隐私权;不应有太多事实上的隐私。——周国平

14) 为了爱情的继续,婚姻的美满,妻子固要取悦丈夫,丈夫也要取悦妻子,至于如何取悦,乃是一种高级的艺术。——柏杨

15) 婚姻的持久靠的是两颗心,而不是双方的肉体。——绪儒斯

16) 在幸福的婚姻中,每人应尊重对方的趣味与爱好。以为两个人可有同样的思想,同样的判断,同样的欲愿,最最荒唐的念头。——摩路瓦

17) 如果两个人的结合只是性意义上的结合的话,那么他们的幸福只能是短暂的一瞬。度过灿烂辉煌的一瞬之后,接踵而来的是空寂和漠然。——箱崎总一

18) 结婚是因误解而成立的。——王尔德

19) 妻子不贞,丈夫有一半责任。丈夫不贞,太太也有一半责任。如果把对方逼得落落荒而逃,责任更大。——柏杨

夫妻收入比 多少利婚姻? 篇6

只要高兴就好

周颖 北京 全职主妇

被朋友问到,你认为夫妻收入的比例是多少才有利于婚姻时,我突然间语塞,然后我回问:婚姻幸福和双方收入多少有直接关系吗?

2008年,我结束了打工生活,开始自己创业。挣的钱不多,够自己零花。后来怀孕生子,业务干脆停止,没有收入。我和我先生之间的收入比是0∶1,可是,我没有感觉到我的婚姻不幸福、不稳定。相反,我先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做的决定我支持,只要你高兴就好。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注意身体,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很满足现状。

就我看来,幸福与收入无关,与信任、尊重、满足和相濡以沫有关。

我和先生结婚10年,10年间,我负责理财,他负责挣钱。没有孩子的时候,我们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朋友圈,我只负责“相夫”;有了孩子后,我暂时回归家庭,负责相夫教子。

解读:

夫妻本是路人,因为缘分成为一家人,在同一屋檐下,同一床榻前,需要相互信任,互相扶持。婚姻的幸福,岂是用收入比例可以界定的?如果是这样,女人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应该占多大比例?洗衣做饭,照顾家人占多少比例?如果婚姻幸福可以用收入比例来界定,那么人和人之间的亲情用多少比例可以界定?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夫妻双方都在为同一个家庭付出,男女社会分工不同,为家庭付出的方式和方法注定会不一样,如果没有趋同感,我相信大部分人不能够成为夫妻。如果双方都以趋利为目的组成家庭,八成会成为不幸家庭之一。为婚姻、为家付出一定要得到回报吗?当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可以用数字来衡量的时候,我们的生活是否还会有乐趣,我们的婚姻是否还会有温暖,夫妻之间是否还会发自心底地说一声我爱你?

情到深处贵于金

陈青松 吉林 公务员

如果让我从“夫妻是男女双方以生活为目的依法结合的伴侣”这个定义去解读夫妻一词,我读出的是“生活”,是“伴侣”,实在无法与“夫妻收入比”联系在一起。

如果让我从生活中去解读夫妻一词,我记住了母亲毅然决然地嫁给父亲时说的一句话:“你要是要饭,我就跟在你身后给你背口袋!”这句话,直接影响了我的择偶标准。

我和妻子大学毕业结婚时,我是部队的小军官,妻子是企业的小职员。我比妻子的收入略高且工作相对稳定,所以在妻子面前从不提及“工作稳定”“收入高低”之类的词汇,因为妻子嫁给我时,对我的期望也就是一句话:“有个栖身的地儿,能快乐地生活就好。”我怕那些“不着调”的词汇伤及要强的妻子的尊严。

后来我转业考上公务员,此时妻子的收入已是我的两倍开外。妻子从来不和我提及工资的事儿,她把我的工资卡放在她那儿维持家里各种开销,把她的工资卡放在我的包里维持外界开销,我的工资不够家里开销时,妻子就装出一副小可怜儿的样子,拉着我的衣角说:“老公,给点儿钱花花吧。”

妻子每次拉我去商店买换季衣服的时候,都说她没遇到喜欢的,然后回家去网店上淘。而我虽喜欢却又嫌贵舍不得买的,第二天都会出现在我的衣柜里。

我们就是这样乐此不疲地经营着家庭,我们就是这样在没有“夫妻收入比”的计算中度过了10年夫妻光景。爱到深处才是真,情到深处贵于金。

家庭煮夫也不错

马薪蕊 北京 编剧

现今社会早已脱离了那个“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年代,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是双职工,女性早已支撑起一个家庭的半边天。但由于社会分工和行业划分的不同,很多行业让女性占有着先天优势,甚至还比男性有更好的发展潜力。

在一个家庭中,男女的收入只要超过生活的基本线或是达到小康标准,就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活质量。当然每个女人都希望丈夫挣的越多越好,这会让她们更有安全感和优越感,当然这更是成功指数的一种象征。

男人们也都不希望老婆挣的比自己多,比自己优秀,否则自尊心会倍受打击,觉得在家里没面子。不过,越来越多的丈夫也在帮妻子分担着各种家庭事务,也是不争的事实。

最近网上流行起一个新词叫“新养男时代”,指的是“女主外、男主内”这一生活现象。网友们都很不赞成这个“养”字的说法,似乎把男女的家庭地位摆在不平等的位置。其实,男人在家带小孩、做家务,也是工作,也是价值的一种体现,不存在谁“养”谁。“家庭煮夫”也会从中体会到家庭的乐趣,也是一种分担。男女不平等,不仅给女性带来伤害,也给男性心理带来伤害。

记得微信上流传过的一个段子:“钱,让多少原本相爱的人却不能走在一起;钱,让多少没有感情的人反而睡在一起:钱,破坏了多少本来和和美美的家庭……”既然夫妻有缘走到一起组建家庭,就应该共同承担共同分享,就像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里余味对毛豆豆说的那样,“你是总指挥,我是总干活。”

夫妻婚姻关系 篇7

关键词:忠诚协议,婚姻契约,法律分析

一、夫妻忠诚协议的理解

一般而言, 夫妻忠诚协议是指夫妻双方在婚前或者婚后, 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应互敬互爱, 对家庭、配偶、子女要有道德观和责任感, 一方若违反约定的忠实义务, 则应向另一方承担违约责任的协议。夫妻忠诚协议引起广泛争议主要是违约条款的设定。忠诚义务具体的内容, 法学界也说法不一。很多学者认为忠诚义务应作狭义解释, 主要指夫妻一方不与第三方发生性关系[1,9,10]。笔者认同该观点。

二、法学界与司法界对忠诚协议法律效力的认定

目前, 法学界与司法界对该忠诚协议的认定分为两种, 即有效说和无效说。

(一) 有效说

有效说主要理由有:1.夫妻互相忠实是法律义务;2.夫妻忠诚协议是当事人的合意, 法律应认可其效力[2];3.夫妻忠诚协议符合《婚姻法》的立法宗旨, 与婚姻法的基本精神相一致, 是对婚姻法中“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规范的具体化[3]。

(二) 无效说

无效说主要理由有:1.“夫妻互相忠实是道德义务, 非法定义务”[4];2.夫妻忠诚协议约定的是人身关系, 而人身关系不能由契约来调整;3.“侵权损害不能通过合同契约预定”[5]。

三、从婚姻契约角度对夫妻忠诚协议的法律效力的分析

结合“有效说”和“无效说”的观点, 笔者从婚姻契约角度对夫妻忠诚协议作如下分析:

(一) 夫妻互相忠实义务是婚姻契约的核心内容之一, 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互相忠实义务是法律义务

婚姻是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 依法自愿缔结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两性结合, “本质上就是夫妻之间互相交换感情、性和劳务等等”[6]。因此, 婚姻是一种包含伦理、道德的特殊的民事契约。

我国《婚姻法》全文中, “应当”一词重复出现25次, 如第七条“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第十一条“受胁迫的一方撤销婚姻的请求, 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一年内提出”;第十九条夫妻财产“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第四十一条“离婚时, 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 应当共同偿还”等。这些条款中, “应当”一词含义基本上等同于必须。《婚姻法》25个“应当”一词理应具有同一含义。因此, 我国于2001年修订通过的《婚姻法》将夫妻“互相忠实”义务作为第四条内容之一, 就已经把夫妻忠诚义务已经从道德义务提高到法律义务范畴。

(二) 我国的《婚姻法》实际上已认可了婚姻契约论的观点

从我国婚姻法律的立法及司法解释变迁情况看, 《婚姻法》没有直接承认婚姻是民事契约, 但是法律条文与司法解释采纳了婚姻契约论学说观点。婚姻契约论强调“自由、平等、正义”等思想在我国的婚姻立法和司法中得到充分体现。

人身关系方面, 《婚姻法》也确立了夫妻可以通过契约方式处理夫妻间的人身关系, 在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 该约定为有效的规则。如《婚姻法》第五条“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第九条“登记结婚后, 根据男女双方约定, 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 男方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 第二十二条“子女可以随父姓, 可以随母姓”。

财产关系方面, 《婚姻法》确立了夫妻可以通过契约的方式处理夫妻共同财产, 约定财产制优于法定财产制的规则。2001年修订通过的《婚姻法》第十九条“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 第三十一条“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并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时, 发给离婚证”, 第三十九条“离婚时, 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

《婚姻法》的过错赔偿制度也是建立在婚姻契约论的基础上的。婚姻是民事契约, 夫妻任何一方对婚姻关系的违反将会导致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因违约一方过错导致离婚, 另一方的在婚姻中的利益受到损害, 违约一方应承担过错赔偿责任。1907年的《瑞士民法典》以婚姻契约理论为基础, 最早确立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三) 夫妻忠诚协议是夫妻双方通过忠诚协议将法定的“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义务具体化, 并不侵犯个人的人身自由权

有学者认为, 夫妻忠诚协议是“通过人为约定的方式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是不合法的。与情投意合的异性自愿发生性行为, 属人身自由权之一, 是一种基本权利, 高于其他权利。”[7]对此, 笔者不敢苟同。

《婚姻法》规定一夫一妻、夫妻互相忠实, 本质是限制夫妻一方与第三方发生性关系的自由的, 也是婚姻契约的核心内容。“婚姻关系中双方对对方专一性的要求是人类情感的本能反应, 而衡量立法是否科学的标准之一就是立法对人性的顺从, 法律本身必须具有伦理性, 特别是民法”[8]。把与婚外情投意合的异性自愿发生性关系的行为, 理解成人身自由权, 是对《宪法》规定的人身自由权的误解。把履行“夫妻互相忠实义务”当作破坏该人身自由权的行为, 不符合《婚姻法》立法宗旨的。

(四) 夫妻忠诚协议是对夫妻共同财产的一种特别约定, 与《合同法》规定的契约是有明显区别

由于婚姻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身份色彩, 有学者认为忠诚协议是一种身份协议, 身份关系不可能通过合同法调整, 并据此认为夫妻忠诚协议应该认定无效,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1.从协议签订的主体看, 夫妻忠诚协议签订的主体是具有合法的夫妻关系的男女双方。双方的夫妻身份即将或者已经通过登记的方式取得, 无须通过协议重新创设。也就是说, 签订忠诚协议的双方, 签订前后身份无任何变化。

2.夫妻忠诚协议内容对夫妻的身份、彼此权利义务内容无重大改变, 只是把《婚姻法》规定的婚姻契约义务具体化。大部分忠诚协议内容都是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应互敬互爱, 对家庭、配偶、子女要有道德观和责任感。这部分内容即符合法律规定, 也符合道德规范。忠诚协议约定的忠实义务, 不存在限制人身自由的情形, 也不可能增加离婚成本。

3.如果约定的是违反夫妻忠诚义务的一方, 违约后给付另一方财产的行为, 其实是一种附条件的约定夫妻财产分配的方式。《婚姻法》规定了夫妻双方婚前或者婚后可以约定共同财产的分配, 并认可约定财产制优先法定财产制。夫妻忠诚协议目的是为了维护婚姻的稳定, 约定违反忠诚义务的一方应支付另一方相应的补偿, 实质上也是夫妻财产的附条件的分配。一方违反忠诚义务, 造成婚姻解体和另一方精神上的伤害, 通过财产分配方面进行调整, 让忠诚一方获得物质方面的补偿, 并不违反法律规定。

婚姻关系是一种不同于《合同法》的契约关系, 不能以《合同法》角度看待婚姻关系。夫妻忠诚协议是否有效的标准是应该是否违反《民法通则》第五十五条之规定。如果双方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意思表示真实, 约定事项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法律就应认定夫妻忠诚协议的法律效力。

综上所述, 签订夫妻忠诚协议是男女双方通过协议方式维护自己婚姻稳定的一种方式, 符合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忠诚协议的出现, 对婚姻家庭、社会的稳定起着积极作用。夫妻忠诚协议只要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不违反社会公序良俗, 就应认定为有效。

参考文献

[1]余满.亲属法原论[M].1版.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238.

[2]包静雅, 王英秀.论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J].襄樊学院学报, 2010, 7, 31 (7) .

[3]王歌雅.夫妻忠诚协议:价值认知与效力判断[J].政法论丛, 2009 (5) .

[4]刘引玲.亲属身份权与救济制度研究[M].1版.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1, 8:133.

[5]刘涛.对夫妻忠诚协议的法律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07 (9) .

[6]吴祥江.民事契约理论与我国婚姻立法[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03 (2) .

[7]黄蓓, 程泽时.论夫妻忠诚协议[J].求实, 2009 (2) :67-69.

[8]胡文华.也论夫妻忠诚协议的法律效力[J].经济与法, 2012 (4) .

[9]杨大文.亲属法[M].3版.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6:142.

夫妻婚姻关系 篇8

关键词:《婚姻法》,夫妻财产,司法解释

从广义角度看来, 夫妻财产制是确认并调整夫妻婚前财产、特有财产和婚后财产的管理使用等方面财产关系的一种法律制度。狭义角度看来, 夫妻财产制是婚姻关系中关系夫妻财产所有权的制度。家庭的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 家庭的延续除了感情维系还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撑, 因此夫妻财产制关系到家庭物质生活、关系到家庭的精神生活, 同时对社会稳定有重大影响。

一、我国《婚姻法》夫妻财产司法解释的内容

我国《婚姻法》中将夫妻财产制分为法定夫妻财产制和夫妻约定财产制两种, 同时指出夫妻财产制中约定财产制的效力高于法定夫妻财产制。2001 年我国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婚姻法司法解释 ( 一) 》, 该解释中有三条内容涉及到夫妻财产制, 第一条阐述了夫妻对共同财产享有平等处置权;第二条内容规定了第三人知道该约定具有的举证责任; 第三条规定夫妻个人财产不会因为婚姻关系的变化转变成夫妻共有财产[1]。2003 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婚姻法司法解释 ( 二) 》中进一步确定了我国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2011 年7 月4 日,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婚姻法司法解释 ( 三) 》中规定了夫妻双方的婚内财产、个人财产在婚后的具体归属、父母资助财产的归属、养老保险金的具体分割、夫妻继承财产的归属和婚姻期间的债务承担等内容[2]。

二、我国《婚姻法》夫妻财产司法解释的漏洞

( 一) 司法解释的冲突

实际法律案件审判结果显示, 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 年之后出台的婚姻法司法解释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矛盾现象同样发生在《婚姻法司法解释 ( 三) 》中第五条对于孳息和自然增值归属问题的规定中, 该项规定中指出婚姻当事人通过个人财产在婚后投资产生的孳息和自然增值部分属于夫妻个人的特有财产, 但我国《婚姻法司法解释 ( 二) 》中规定婚姻当事人一方的个人财产, 在婚姻继续的过程中取得的收益均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且我国当前的《婚姻法》中明确规定婚姻当事人通过个人财产在婚后投资产生的孳息和自然增值部分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可见我国司法解释相关规定存在冲突。

( 二) 司法解释和我国传统家庭共有制的冲突

基于此我国在《婚姻法司法解释 ( 三) 》中对该问题进行规定: 婚后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买房且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 此时房屋可根据婚姻法中规定看作子女一方的赠与财产, 且将其认定是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由此可见, 我国《婚姻法解释法解释》中关于房屋的归属问题与《物权法》中的“登记主义”原则一致, 但采取登记主义原则处理夫妻财产纠纷问题不符合我国的传统法律文化[3]。

长久以来, 我国家庭的延续靠两代人共同完成, 上一代人和本代人主要完成婚姻和育幼的任务, 本代人和下代人完成养老任务, 基于此, 才有了家庭的延续。在该种风俗的影响下, 父母甘愿在经济投资上帮助子女。但我国《婚姻法司法解释 ( 三) 》中明确指出, 家庭成员之间需采用“亲兄弟明算账”的方式进行交往, 可见我国《婚姻法》司法解释于违背了传统的家庭观念, 不利于家庭和谐的维护。

( 三) 司法解释的准立法化倾向

我国针对婚内财产问题在《婚姻法司法解释 ( 三) 》出台之前缺少明确规定, 因此司法实践的处理方式不同, 主要处理方式包含裁定不予受理、驳回起诉、调解方式结案等。但具体司法审理案件表明, 我国司法实践在处理婚姻财产问题方面出现混乱。我国的司法解释不可创设法律, 但在《婚姻法司法解释 ( 三) 》中对婚内资产的规定来看, 该项规定已经超出了司法解释的功能范围, 存在准立法的嫌疑。

三、我国《婚姻法》夫妻财产司法解释漏洞产生的原因

( 一) 缺少夫妻财产制的主导原则

我国《婚姻法》司法解释主要对审判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解释, 但会造成我国婚姻法司法解释内在思想和逻辑不统一的状况。我国《婚姻法司法解释 ( 三) 》中过于注重对个人权利的保护, 注重财产来源和资本收益, 导致夫妻个人财产扩大的现象。同时在房屋归属问题上过于强调公平, 不利于家庭的和谐。可见我国婚姻法司法解释缺乏夫妻财产制的主导原则指引, 导致司法解释有关规定出现矛盾。

( 二) 忽略中国传统家庭的共有制

家庭的稳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同时家庭的稳定离不开家庭共有财产的支撑。改革开放之后, 由于受到西方思想和个人主义观念的影响, 我国部分民众过于追求个人权利, 尤其体现在夫妻财产权利方面。随着我国《婚姻法司法解释 ( 三) 》出台, 登记主义原则的应用摧毁了我国传统的家庭共有财产制, 导致法律天平倾向家中经济强大的一方。在该种法律的引导下, 家庭的存在毫无意义。可见同居共财已经成为中国的习惯和传统, 因此我国《婚姻法》司法解释应遵循中国传统的家庭共有财产制观念。

( 三) 缺少《婚姻法》的立法支持

当前我国婚姻法中关于夫妻财产制的规定仍存在漏洞, 虽然《婚姻法司法解释 ( 三) 》出台之后, 婚内侵权纠纷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但该解释存在准立法的嫌疑。总结我国婚姻法中夫妻财产制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含: 法定夫妻财产制的不足。体现在财产范围模糊、财产管理制度简单、法定财产制度缺失。夫妻约定财产制不健全[4]。体现在缺少夫妻约定财产制的规定和公示制度、夫妻约定财产制内容过于简单。

四、完善我国《婚姻法》夫妻财产司法解释的措施

( 一) 确定夫妻财产制的主导原则

我国《婚姻法》司法解释对夫妻财产关系调整过程中需尊重婚姻当事人的主观意愿, 同时需给予适当限制, 由此来保证家庭成员的和谐相处。《婚姻法》司法解释在夫妻财产制规定中需遵循保护弱者合法权益、肯定妇女家务劳动和尊重婚姻当事人意愿三个原则, 由此来实现我国婚姻法司法解释规定的统一。

( 二) 重视传统家庭共有制的价值

中国传统家庭共有制虽存在很多弊端, 但在该制度的影响下, 家庭和睦稳定, 即使有成员死亡家庭仍然存在。可见家庭共有制能够发挥赡养老人和抚育儿女的功能, 因此我国《婚姻法》应当给予家庭一个合理的法律地位, 将其列入民事主体的范围, 设置以家为主体的财产制度[5]。

( 三) 健全《婚姻法》中的夫妻财产制

健全我国《婚姻法》夫妻财产制须首先从完善法定夫妻财产制着手, 首先, 我国《婚姻法》需明确法定夫妻财产制的范围, 详细规定法定夫妻财产的管理制度, 增设非常法定财产制。其次, 需完善我国夫妻约定财产制, 增加夫妻约定财产制的一般规定, 明确夫妻约定财产制的内容, 增加夫妻约定财产制下的公示制度。

五、结语

夫妻财产制作为我国重要的法律制度之一, 关系到每个家庭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我国今后的《婚姻法》在制定夫妻财产制过程中, 需遵循保护弱者的合法权益、尊重婚姻当事人意愿和肯定妇女家务劳动等三项原则, 尊重中国传天传统家庭共有制, 不断完善婚姻法中关于夫妻财产制的规定, 由此来保证家庭和谐, 社会稳定。

夫妻婚姻关系 篇9

关键词:夫妻姓名权,姓名登记管理,婚姻法性质

一、夫妻姓名权

夫妻姓名权是夫妻人身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夫妻人身关系中不涉及直接财产内容, 而是更多的规定了与夫妻人格和身份相关的权利义务关系。[1]因此, 这里提及的姓名权问题更多的与缔结婚姻所形成的这种特定身份关系密切相关。

辞海中对姓名的解释, 即“姓名, 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 姓 (又称姓氏) 是表示家族的字, 名 (又称名字) 是代表一个人的语言符号。人的姓名, 是人类为区分个体, 给每个个体给定的特定名称符号, 是通过语言文字信息区别人群个体差异的标志。正是有了姓名, 人类才能正常有序的交往。”

追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 婚姻多为男娶女嫁, 男子在家中居于权力的中心, 妻子依附于丈夫, 自古便有“夫为妻纲”、“妻从夫姓”的说法。当女子婚后嫁入夫家后, 便冠以夫姓, 妻子的人格被夫吸收, 没有独立人格。可知, 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 男女的地位从根本上是不平等的, 双方存在尊卑主从关系, 女方处于被歧视的地位。

随着旧中国的逝去, 外来优秀文化的大量涌入使得我国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在扬弃中不断向前发展。受男女平权主义思潮的影响, 夫妻的姓名权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围绕“姓名权是一种重要的人身权利, 有无独立的姓名权, 往往是有无独立人格的一种标志。”进行立法保护。如我国《婚姻法》第十四条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即是说, 不论丈夫还是妻子, 都可以保持姓名的独立, 不必因婚姻而改变自己的姓名。在保护已婚妇女的姓名权和到女家落户的婚姻中男方的姓名权的同时, 体现了男女平等原则。当然, 此规定并不妨碍夫妻就姓名问题另作约定。只要双方自愿达成一致, 无论是夫妻别姓、夫妻同姓 (妻随夫姓或夫随妻姓) , 或相互冠姓, 法律都是允许的。

另外, 夫妻享有平等的姓名权还表现在子女姓氏的确定上。如我国《婚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 也可以随母姓。”在贯彻“意思自治”原则的基础上, 也体现了夫妻法律地位的平等。即父母双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 可以约定子女随母或随父姓。子女未成年时, 主要由父母等代理其行使姓名权。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亲权的内容体现。当然, 在子女具备相应行为能力后, 子女享有决定自己姓名的权利。他既可对父母确定的姓名认可, 也可依法变更自己的姓名。

二、姓名变更的相关问题

(一) 姓名变更的法律规定

依法定程序, 公民有权利改变自己的姓名。由于我国当前还未颁布《姓名法》, 现由单行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和公安部研究起草完成的《姓名登记条例 (初稿) 》对公民出生登记以及包括姓名项目在内的户口登记项目变更、更正等问题做出规定。主要内容即公民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 允许采用父母双方姓氏。但姓名不得含有下列内容:损害国家或者民族尊严的, 违背民族良俗的, 容易引起公众不良反应或者误解的。也不得使用或者含有字母、数字、符号:已简化的繁体字;已淘汰的异体字, 但姓氏中的异体字除外。姓名用字应当在两个或两个汉字以上, 六个汉字以下。以上不仅与我国《婚姻法》第二十二条:“子女可以随父姓, 也可以随母姓。”相衔接, 同时对在姓名登记方面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如公民随意设定姓氏、取名用字不规范、频繁变更姓名、恶意变更姓名以规避法律惩罚等问题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

(二) 姓名变更的限制

今天社会中, 更多的人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 常常在自己的姓名上发挥奇思妙想, 但由于缺乏对行为法律上的考量, 很多情况下, 无心之举却引发所谓的“侵权”事件的发生。所以为了规范公民行使其姓名权, 我国适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政策对姓名变更问题加以规定、引导, 如《户口登记条例》、《姓名登记条例 (初稿) 》。《姓名登记条例 (初稿) 》规定公民只能登记一个姓名, 姓名登记应当使用规范的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姓名由姓氏和名字两部分组成, 姓氏在前, 名字在后。此外, 对于姓名更改次数, 《姓名登记条例 (初稿) 》第二十条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依照第十八条规定申请办理名字变更登记的, 以一次为限。民族良俗有约定的, 从其约定;宗教教规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由此可见, 尽管我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 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 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此一条彻底贯彻了“意思自治”的立法精神, 给予人们更广的自由选择空间, 而不受他人干涉。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推进, 普遍立法关注以社会利益为指导思想, 要求私人的“意思自治”遵循自己的逻辑轨道, 不能越界使社会利益受损, 故为保障社会群体利益, 公法逐步涉入私法领域, 发挥其社会管理的调控职能。例如, 《姓名登记条例 (初稿) 》第十九条还规定了不予办理姓名变更的情况: (一) 因故意犯罪或违法行为曾经被处以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或者劳动教养的; (二) 正在服刑或者被执行劳动教养的; (三) 正在接受刑事案件或者治安案件调查的; (四) 民事案件尚未审结或者尚未执行完结的; (五) 行政案件尚未审结或者行政处罚尚未执行完结的; (六) 个人信用有严重不良记录的; (七) 公民担任法定代表人 (董事长、总经理、经理) 时, 因故意行为造成单位信用有严重不良记录的; (八) 户口登记机关认定不宜变更的其他情形。

(三) 实践中由姓名变更引发的相关问题

一般而言, 具备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改名条件如下:一是本人有改名的意愿, 二是理由充分, 三是本人承诺改名后引起的民事法律责任均由自己承担, 且一生只能更改一次。十八周岁以下的人需要变更姓名的时候, 由本人或者父母、收养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如果是十八周岁以上, 则由其本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公民依法变更姓名后, 原姓名作为“曾用名”备查。

另外, 尽管我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规定, 公民享有姓名权, 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 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但在实际生活中, 改名一定要慎重, 因为改名后会涉及到自己的毕业证、银行卡、社保、医保以及产权证等等一系列权属证件的变更及证明问题, 导致申请人在使用相关证件时, 时常需要办理其它业务 (如公证业务) 来证明其合法身份。若处理不好, 不免会产生许多麻烦。再加上实践中公安机关内部形成的对十六周岁以上公民更改姓名“从严掌握”的不成文规定, 所以申请姓名变更需要权衡之后再决定如何行事, 以免在给自己增添不便的同时, 增加姓名变更的成本。

三、从夫妻姓名权问题的公法规制到婚姻法性质的思考

婚姻家庭法关涉夫妻之间, 其他近亲属之间的权利义务, 在给予人们更多“意思自治”自由选择的同时, 其具有强烈的身份法色彩, 是典型的私法。具体而言, 其特殊性就在于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的个体需要与人类社会需要的矛盾兼容一体, 是人类的原始动物性与社会性、个体需要与社会存在和发展需求之间的一种不可调和而又必须调和的产物。[2]

当今社会人类的物质条件与精神世界极大丰富, 促使其不断为争取“权利”而斗争, 大到整个社会小到每个家庭, 特别是作为社会组成细胞、承担着经济与人口繁衍职能的后者, 对夫妻间的权利义务提出了更急迫的要求, 突出体现在夫妻人身关系方面, 内容包括夫妻姓名权、夫妻人身自由权、婚姻住所决定权、生育权、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权等问题。

随着个性思潮波及人们的思想领域, 夫妻人身关系中的姓名权问题引发了较多热议。即是否传统私法领域的婚姻家庭法在当今公权干预较多的情况下, 其法律属性正在逐渐被侵蚀, 发生了向公法演变的趋势。对于此, 正在引发人们对婚姻家庭法的法律属性更深层次的思考。然而从本质上探究, 婚姻法是源于民法的, 并且因其有独立的调整对象 (人类的两性关系和血缘关系) 而具独立性, 也就是说在民法之外, 对婚姻家庭关系发挥其独特的调整作用, 其私法属性是确定无疑的。回到夫妻姓名权问题上, 我国《婚姻法》第十四条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第二十二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 也可以随母姓。”以上规定不仅体现了我国在婚姻家庭领域所倡导的“男女平等”的基本立法指导思想, 也是对私法领域“意思自治”原则的贯彻执行。通过给与夫妻双方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自决家庭问题的更大空间, 以达到家庭和谐则社会和谐的目的。

正如卢梭曾说过:“人是生而自由的, 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由必然伴随着限制, 这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命题。从来没有无限制的自由。在任何历史阶段, 自由都是伴随着这样或那样的限制, 只是其表现形式和效力范围不同罢了。所以, 私法领域中“意思自治”原则也绝不是无边际的自由。就如反映在夫妻姓名权上的限制一样, 由于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发生变化, 家庭的各项功能和家庭文化传统受到很大冲击, 所以为了保障优秀文化的延续和社会大众的普遍利益, 有让公法介入的必要。例如我国的《户口登记条例》和《姓名登记条例 (初稿) 》规定, 内容主要是为表明子女与父母双方的家族和血缘关系而限制姓名权的范围、限制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申请办理名字变更登记的, 以一次为限或者规定姓名中不得含有自造字、损害国家或者民族尊严和容易引起公众不良反应或者误解的字等。由此可见, 只在私法无法兼顾公益时, 公法才发挥其保障规范作用。当然, 公法若无完善的规范机制、价值指导, 必定会侵犯个体利益, 引发社会公众的不满, 产生不和谐之声。如《姓名登记条例》中第十三条对姓名不得使用已简化的繁体字的规定, 就已构成对公民姓名权的过度干涉。故公法与私法的界限、如何衡平两者关系, 仍需进一步深究。

法律虽然有滞后性的缺点, 但其生机在于能反映社会现实并及时制定规范进行调整。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 作为私法的婚姻家庭法, 其在功能指向上, 力求“公法”功能与“私法”属性兼顾, 保障功能与权利本位并存。婚姻家庭亲属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民事关系, 但却与市民社会的利益法则不同, 其渊源于人伦秩序这一本质的、自然的社会共同体结构, 并非目的性利益关系;其自身的存在和功能兼具鲜明的“公法”秩序和社会保障、福利属性。因此, 婚姻家庭法在与民法的一般价值体系相一致的同时, 坚守着自身固有的特质, 即保障功能与权利本位并存。

四、结论

婚姻家庭法因其调整对象的特殊性 (人类的两性关系和亲属血缘关系) 而具有独立性, 并在社会发展中越发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另外, 由于其在功能指向上, 力求保障功能与权利本位并存;再加上公权力的广泛介入调整, 时常引发人们对婚姻家庭法的本质属性的质疑;从根本上说, 这是只注重客观存在, 而忽略本质属性的表现。婚姻家庭法既与民法的一般价值体系相一致, 又坚守自身固有的法则。不能因为现代立法精神普遍指向社会本位, 外加过多介入的行政干涉而认为婚姻家庭法的私法属性受到侵蚀, 从而演变为公法。这里, 我们更应该冷静分析、看待公权力的干预, 看到婚姻家庭法下最本质、牢固的私法根基。

参考文献

[1]马俊驹, 余延满.民法原论 (第三版)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夫妻婚姻关系 篇10

关键词:婚姻家庭法,忠实义务,价值,功能

一、新婚姻法确立夫妻互负忠实义务的基本原则

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婚姻家庭法整个体系, 统领和指导婚姻家庭法规范的最基本的法律准则, 它体现了婚姻家庭法的精髓, 体现婚姻家庭法的基本价值观念, 是整个婚姻家庭法的理论基础, 是贯穿于整个婚姻家庭法的主导思想和核心观念, 是婚姻家庭法的灵魂, 集中反映了婚姻家庭法的价值和功能。

法律的变迁是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 婚姻法的制订和修改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现实社会中婚姻家庭关系变迁的反映。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人们的性观念也日益开放, 婚外同居、通奸、婚外性行为等越来越普遍, 成为夫妻感情破裂、离婚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立法者对这一基本原则的增设, 不仅仅是考虑到夫妻忠实义务在婚姻家庭领域的重要性, 而意在更深层次地向社会公众强调婚姻家庭法的基本价值和功能。

二、从夫妻忠实义务看婚姻家庭法的价值和功能

夫妻在婚姻家庭生活中互负一定的义务, 其中忠实义务是极其重要的一项义务。婚姻法学界对于夫妻忠实义务含义的认识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夫妻忠实义务, 也称贞操义务, 主要指夫妻不为婚姻外之性交, 配偶负有性生活的排他专属义务, 也就意味着在性生活上互守贞操, 保持专一;广义的夫妻忠实义务不仅包括夫妻在性生活上的专一, 不为婚外性行为, 还包括夫妻不得恶意遗弃配偶他方, 不得为第三人利益牺牲、损害配偶他方利益。新婚姻法确立了夫妻忠实义务, 体现了我国婚姻家庭法意图彰显和实现的价值和功能:

(一) 经济价值

主要体现为扶助功能。个体家庭是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基本单位, 对于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而言, 家庭是社会分配和个人消费的中介, 而上升到法律层面则具体体现为婚姻家庭法的规范家庭成员经济生活消费、生产、相互扶助的功能,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婚姻家庭法要求家庭成员相互扶助的功能, 包括抚养和赡养的功能。广义的夫妻忠实义务要求夫妻不得恶意遗弃配偶他方, 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分担了供养和扶助弱势群体的开支和负担, 正是婚姻家庭法的经济价值的体现。即使就狭义的夫妻忠实义务而言, 婚外性行为也往往伴以金钱或其他财物的支出, 无论该财物属于个人财产还是夫妻共同财产, 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损违背忠实义务一方对家庭的经济上的付出, 从而削弱了婚姻家庭法的赡老育幼、相互扶助功能。

(二) 文化价值

1、教育功能。

作为一种社会规范, 法律具有规范、指引社会成员的行为的引导作用以及衡量、判断他人行为是否合法或有效的评价作用, 从而教育社会成员树立起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法律意识。而我国的婚姻家庭法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不仅在道德上倡导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而且还将某些道德准则上升为法律规范, 对于夫妻忠实义务的规定, 就起到了道德导向和道德评价作用, 从而对社会成员, 尤其是思想行为开放的年轻一代, 起到规范行为的教育作用, 使其不耻、不敢、不愿有婚外不忠行为。

2、捍卫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功能。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人与人之间的伦理纲常、身份地位, 婚姻家庭关系具有典型的身份性质, 是人伦之始, 因此比其他人际关系具有更深刻的伦理性, 中国亲属法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就是源于儒家的伦理思想。伦理学界认为, 夫妻忠诚是为人夫、为人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而婚外同居、通奸等违反夫妻忠实义务的行为严重破坏了传统婚姻家庭伦理道德关系, 违背了中华民族婚姻家庭的传统美德, 破坏了家庭的和睦、文明和幸福。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夫妇有义”明媒正娶、白头偕老等也体现了对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鄙弃。夫妻互负忠实义务的原则具有道德上的倡导性, 法律上的宣言性, 新婚姻法对忠实原则的确立, 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 形成良好的两性道德风尚, “做到导之以伦理, 约之以道德, 规之以法律”, 维护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延续了儒家文化精神在婚姻家庭领域中的传承。

三、社会价值

1、维持两性结合的理性的功能。婚姻史证明, 婚姻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客观上要求人类两性结合必须有相应的秩序。性行为作为一种生理现象, 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起着繁衍后代、延续种族的作用。但是文明时代的人类与动物的性关系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具有社会性, 它不仅是一种本能的需要和一种生殖行为, 而且渗透着两性之间的感情和理性因素。[4]忠实原则是在人类两性关系从无序到有序过程中产生的,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 对忠实原则的强调体现了婚姻家庭法规制混乱的两性关系, 凸显理性原则在婚姻家庭领域的重要性的价值和功能, 使两性的结合成为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自我设定权利义务的社会活动, 而不是堕落退化为纯粹为满足感官需求的与动物无异的行为。

2、优化人口生产, 保护子女健康成长的功能。婚姻最初的、最古老的功能便是生育功能, 人类最初是出于繁衍后代, 维持人类种群延续的自然需求而发明了婚姻。为了使人类社会不断走向文明开化, 必然要求这一种群不断优化自身的生产, 以保证后代的高素质。婚姻家庭法确立的诸如一夫一妻、禁止近亲结婚等制度, 正是为了保证子女的血统清白, 避免血缘混乱, 危及后代。而夫妻相互忠实的要求, 同样也是婚姻家庭法优化种群、保护子女健康成长的价值和功能的体现。婚外性行为对后代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由于婚外性行为往往是秘密进行的, 不排除机缘巧合的乱伦现象出现的可能性, 婚外不洁性行为造成性疾病的传播也给配偶和子女带来身心的摧残, 而由于婚外情导致夫妻感情破裂、家庭暴力等对子女的负面影响更会给子女的心灵造成无法治愈的创伤。

3、保障社会安定的功能。法的最基本价值之一是秩序, 立法者制定婚姻家庭法的目标理所当然地含有秩序这一意图, 即感情、性和婚姻的统一秩序, 而婚姻的功能不但包括了性、感情, 还包括诸如繁衍后代、互相扶助、减轻双方社会压力和心理负担等多种方面。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的稳定是社会安定繁荣的坚实基础。而第三者插足、婚外性行为等不忠行为常常危及家庭的稳定, 进而为社会的安全带来隐患。“杀父之仇, 夺妻之恨”的不共戴天自古便是在中国人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 在现代社会由于婚外情导致的恶性案件也屡屡发生, 足见其社会危害性之大。作为调整婚姻家庭领域当事人关系的行为规范, 婚姻家庭法对夫妻忠实义务的确立体现了它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根基, 意图通过维护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性来保障社会安定的价值和功能。

三、结语

虽有语云“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但相信没有人愿意“死无葬身之地”, 更何况现代社会的婚姻亦越来越强调以爱情为基础。马克思一贯认为, 婚姻家庭是包括人们爱情生活在内的特定的社会共同体, 如果缺少“有效的和决定性的原则的爱情”, 就只能是“没有灵魂的家庭生活。”因此夫妻忠实原则对维系夫妻间相互信任、相互爱慕的感情和稳定的婚姻家庭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根本上体现了婚姻家庭法的价值和功能。

参考文献

[1]蒋月:《夫妻的权利与义务》[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第39—40页。[1]蒋月:《夫妻的权利与义务》[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第39—40页。

伙伴夫妻:新时代婚姻选择 篇11

所谓“伙伴夫妻”,顾名思义,走进婚姻里的两个人既是夫妻又是伙伴,延伸开来,夫妻既是生活上的伴侣也是职场上的合伙人,生活和工作丝丝入扣。某交友网站,针对其1700万单身会员作了一项婚恋观调查,在回答“你想要什么类型的婚姻”这个问题时,约67%的网友认为,平等互助,共同承担家庭责任的“伙伴型”婚姻是他们所理想的婚姻模式。那么,“伙伴夫妻”真的是新时代婚姻的最佳选择吗?下面,让我们跟随《东方女性》杂志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伙伴夫妻”:职场相见,生活相依】

每一种新生事物的兴起和流行,必有它的原因所在。“伙伴夫妻”越来越流行,究其原因,除了婚姻选择观越来越成熟之外,更重要的是不论在生活还是职场,男女之间越来越平等,从这一点上来说,“伙伴夫妻”的产生更多的是社会因素造成的。

出镜人物一:程女士

年龄:32岁

职业:财务主管

出镜故事:一起工作一起回家,像夫妻更像朋友

程女士和先生结婚两年,共同拥有一家广告公司,公司是先生婚前所创,两人恋爱之初,程女士只是公司的一名普通财务人员,在一次重大财务漏洞出现时,她及时向当时还是老板的先生做了汇报,两人由此相互赏识,恋爱,直至一年后进入婚姻。结婚之初,先生问程女士想要什么样的嫁妆,程女士想了想说想要公司的股份,哪怕只是一点点,她也希望能拥有公司股份,这样让她更能有同甘共苦的感觉。先生答应了,把公司10%的股份划拨到程女士名下,很快,程女士也从普通财务人员晋升成财务主管,夫妻二人一个做管理一个管财务,可谓相得益彰。

有人说程女士命好,遇到对她百般宠爱的先生,可是程女士对此却一副苦笑。她说:“别人看到的只是外在的风光,去年公司因为投资不慎,赔了大半家产,为此还和先生商量着把房子拿出去抵押呢。”投资不慎遇上风险,这是许多生意人要面对的问题,结了婚,夫妻二人就得共同面对,这时候两人当中万一出现意见相左,就意味着难关更难渡,而且程女士当时已经怀有身孕,抵押房产就意味着她将连坐月子的地方都没有,但即使是这样,她还坚决地站在先生一边,共同把难关渡了过去,为此先生一直对程女士心怀感激,不想她太累,甚至决定让她在家做全职太太。全职太太对程女士来说也并不是没有诱惑力,一个女人在家带带孩子做做家务,生活无忧,不用操心和劳累,这是多么舒适的日子。但是程女士左思右想之后,还是毅然决然地把孩子丢给婆婆,跑回公司继续上班。为此,不仅先生不理解,连好朋友都不理解,说程女士有福不会享。对此,程女士的一番话却让想当全职太太的女人们深思。

程女士说:“女人坐在家里和走出来,看到的风景完全不一样,重要的是,你坐在自己男人身边和坐在家里想象有没有别的女人坐在他身边,那感觉更是不一样。”言下之意,在享受工作的同时,她也同时“看管”住了先生,尽管这样做显得小家子气,但是程女士却表示“更重要的是,保留工作的同时也拥有了更多跟先生交流的机会,我喜欢一起工作一起回家的感觉,像夫妻更像朋友。”

《东方女性》箴言:在一起工作,相互看着,有时候是一种美,有时候是一种距离,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相互存在,相互依赖。“伙伴夫妻”从职场到生活,无处不在,在一起久了,更多的是彼此间有一种共同进退的存在感。

出镜人物二:许先生

年龄:30岁

职业:投资顾问

出镜故事:太太就是我的生活合伙人

许先生在一家小型投资公司工作,每天周旋在选项立项以及选择合伙人这些问题上,让他渐渐变得理智而从容,所以在选择自己的婚姻时,他第一个要求就是未来的太太必须跟自己是很好的生活合伙人。

按着许先生自己设定的目标,适合他的缘分还真的来了。太太是个护士,工作一般,而且辛苦,但是为人温柔,体贴,两人恋爱半年就走进了婚姻。结婚之后,各忙各的,唯一不同的是,太太将许先生的生活料理得很好,从吃穿住行到节日走亲戚各家各户的打点,都准备得有条不紊,对此许先生对太太是一百个满意,经常开车接送太太上下班,偶尔不忙的时候也会一起买菜做饭,享受家庭之乐。当然,这种日子久了,也难免会有厌倦的时候,生意场上应酬的时候,总有这样那样的诱惑,面对诱惑,许先生却能一笑而过,他说:“或许我可以找到比太太更懂应酬的女人,但在生活上,外面的那些女人未必能有太太料理生活的能力,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太太就是我的生活合伙人。”

许先生和太太倍加珍惜两个人平淡却从容的生活,工作之余两人一起外出旅行,可以为了一本书争执不休,也可以为了一顿好吃的大快朵颐,两个人真正地做到了男主外,女主内。在太太30岁生日之际,许先生献上了用心准备的礼物,并真诚地向太太表示:“生意伙伴好找,生活伙伴难寻,能遇见你,是我这一生做得最对的选择”。一番话说得太太泪流满面。

《东方女性》箴言:生意伙伴千千万,生活伴侣却永远只能有一个。从这一点上来说,一个好的生活伙伴比好的生意伙伴更难寻,男主外,女主内,配合到默契,其实才是人生最美的一种境地。

【“伙伴夫妻”:相互搭配,男女平等】

很多人不明白,婚姻如何才能幸福?所谓的婚姻幸福,不仅仅是努力和付出这么简单。新时代的婚姻选择更注重的是平等互助的夫妻关系,男人不能仗着经济优势、体力优势驾驭女人,女人也不能完全依附男人,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这才是最完美的婚姻搭配。

出镜人物三:陈小姐

年龄:28岁

职业:甜品师

nlc202309030511

出镜故事:婚姻就像食品,搭配得益才幸福

陈小姐是位准新娘,马上就要进入婚姻了,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在婚姻选择这条路上,陈小姐可谓一波三折。陈小姐的前任男友谈了四年,两人曾经是同事,感觉不错,直到有一天,陈小姐决定放下工作学甜品制作,两人之间才渐渐生出嫌隙,在前任男友眼里,做甜品的就等同于兜售食品一样,小本买卖,而且还需要天天抛头露面,还不如在办公室待着安稳。可是陈小姐坚持,一来她喜欢甜品这个行业,二来她觉得再不创业就晚了,每天朝九晚五虽然安稳却也只是闲散了时光,周而复始,毫无建树。两人为此争执多次,最终陈小姐还是毅然辞职,学起了甜品,之后进入一家蛋糕店做甜品,开始收入很低,因为不熟练,还经常受到客户批评,陈小姐本来想在前男友那里得到一丝安慰,却不料前男友讥笑她不过就是一个做蛋糕的,这让陈小姐大为难过,更让她难过的是,前男友再有聚会之类的也绝对不带她出场,陈小姐从别的朋友那里听说,前男友嫌她是做甜品的,说自己丢不起那个人。这样的话让陈小姐彻底心凉,她和前男友分手了。

分手之后,陈小姐一心钻研甜品,并时常外出学习,在培训班里,她遇见了现在的男朋友,对方是做冰点的,一份好看又好吃的冰点在他手里就像变魔术一样,瞬间成型,这让陈小姐大加赞赏,两人相识后,经常一起探讨如何把甜品和冰点做得更好吃,慢慢地互生情愫,成为男女朋友。恋爱半年之后,两人携手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旅,开了第一家冰吧,陈小姐负责点心部分,而男友则负责冰点和咖啡,两人相互协助又相互比拼,每天都活得开心又充实,更重要的是,冰吧生意红火,他们在下半年又开了一家分店,收入增多了,幸福也越来越近。

陈小姐说:“以前认为不管是恋爱还是婚姻,两个人相爱就足够了,现在渐渐觉得,能在事业上相互陪衬,在生活中相互关心,这样的关系似乎更稳固。”

《东方女性》箴言:婚姻就像食品,讲究搭配,漂亮的外形远不及内在的营养,相互搭配的同时,让自己也成为对方最好的搭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的恋爱和婚姻关系更容易长久。

出镜人物四:陆先生

年龄:33岁

职业:自由撰稿人

出镜故事:谁内谁外无所谓,重要的是平等和快乐

陆先生是个自由撰稿人,从兼职写着玩到专职闭关写作,生活方式的改变让他的个人世界也发生了改变,认识的人越来越少,了解新闻总是在网上,生活的相对封闭,妻子就成了他唯一的消息来源。上班的妻子每天会把自己看到和听到的有趣的事回来讲给他听,这些事有可能会成为陆先生笔下的人和事,有时候妻子也会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他听,让陆先生换一种思维,用陆先生的话说,排除外出旅行和会友,妻子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也正因为跟外界的接触少了,陆先生渐渐地开始依赖妻子,就连有人跟他谈版税这样的问题,他都要跟妻子商量。有一次,在版税税点的问题上,陆先生认为对方出的价格已经足够,可是妻子却坚持说他不了解外面的行情,说至少应该再提高两个百分点。陆先生尝试着让妻子以自己经纪人的身份跟对方去谈,结果还真谈成了。这让陆先生意外又惊喜,之后,他除了写稿还主动承担起家务,因为妻子除了工作就是四处搜集故事和资料供他写作,不仅如此还要担当起他经纪人的角色和重担。

陆先生说:“在外人看来,或许觉得我是个作家,妻子只是普通女人,我们生活应该不协调,其实不然,没有妻子的付出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可能在家里更像‘妇男’,而她在外面更像一个‘男人’,在主内和主外这个问题上,我们之间根本不计较,做到了真正的男女平等,这就够了。”

《东方女性》箴言:“伙伴夫妻”不在于职位和身份是否相同,重要是品味和追求是否等值。男女之间所谓的平等从来就没有一个标准,夫妻之间最重要的就是相互协调,协调好彼此的工作,彼此的生活,这就是最大的成功。

【“伙伴夫妻”:起因和流行】

“伙伴夫妻”最早流行在生意发达的江浙一带,无数做小本买卖的男男女女为了更好的事业发展走到一起,在事业上相互扶持,在生活的磨合中也产生了对等的感情,于是结成夫妻档,一起谋发展,一起过日子。

“伙伴夫妻”的原因大致以下几个:1.生意原因,也可以称为经济原因,即指生意上相互扶持的夫妻。2.生活原因,只想在生活上找一个真心对自己好的人,两人对物质追求兴趣不大,只想依附在一起好好过日子。3.情感原因,两个人可以有对等的收入,也可以一高一低,重要的不是经济,而是内心都需要一份情感支撑。4.个性时尚,独立,相爱又不相依赖,追求新形式婚姻。

“伙伴夫妻”是新兴的婚姻选择方式,在对100名读者的调查表中显示,选择这种婚姻方式的人着实不少,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在选择这种新型的婚姻方式。

网友“二眉”:我和老公就是“伙伴夫妻”,我俩虽然年龄不大,但家族事业都做得很大,结婚之初就说好了,结婚的同时也要光大家业,争取做到集团和上市,虽说彼此之间的感情没达到生死相许的地步,但是因为有共同的目标,还算过得幸福。

网友“爱你的俊”:我是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可谓看透了大半世间风景,现在我只想找一个能跟我平淡过日子的女人,不要有太多物质要求,平淡就是真,平淡就是一切,做一对精神共通的生活伙伴。

网友“能走多远”:我承认,当初嫁给老公是看中了他的条件,他可以让我衣食无忧,而且待我也算不错,所以就嫁了,婚后生活还可以,现在孩子也渐渐大了,也认命了,就这么过吧,他在外面工作挣钱,我在家里照顾一切,这种搭配感觉还不错。

网友“别问对不对”:我是一名90后,离婚姻也不远了,如果我结婚,我会选择一个跟自己品味相同,同时也要有事业心的另一半,彼此奋斗,彼此鼓励,在生活上相互照顾,在工作上相互赶超,相信未来的小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编后语】“伙伴夫妻”不仅是生活之外的一种搭配,更是生活之内的一种依赖,某网站调查得出结论,说“伙伴夫妻”更加容易白头到老,因为这种夫妻关系除了生活中的相互照顾之外,在职场上的相互扶持更让他们难分难离。或许,把婚姻关系定位在“爱与不爱”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当下的婚姻观更注重的是能否相互扶持共度现实,从这一点上来看,婚姻选择的新时代已然来临,“伙伴夫妻”的婚姻模式势在必行。

夫妻婚姻关系 篇12

根据现行《婚姻法》, 我国实行法定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双轨制, 为“限定的婚后所得共同制”。但在实践中, 关于夫妻一方婚前个人财产婚后所生利益的归属一直存在争议。其中《婚姻法》第17条第2款规定“一方婚后生产、经营所得的收益属于夫妻共有财产”, 司法解释 (二) 进一步规定“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取得的收益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而对于婚前个人财产婚后孳息归属问题更是直到《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出台才有定论。解释 (三) 第5条是这样规定的:“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所产生的收益, 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 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这就意味着个人财产在婚后所生的孳息被认定为个人财产, 但解释 (三) 第5条的规定是否合理值得商榷。

二、夫妻财产制的立法选择

如上文所述, 我国婚姻法实行法定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双轨制。关于法定财产制, 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立法选择:

(一) 联合财产制

夫妻各自对自己所有的财产保留所有权, 但夫对妻的财产却有管理、使用、收益的权利。这一财产制度的归属涉及两性平等问题, 已被很多国家所抛弃。[1]

(二) 分别财产制

夫妻婚前、婚后的财产都归各自所有, 且各自独立行使管理、使用、收益等权利。这一制度目的在于保护已婚妇女独立的财产权, 至今仍是英美法传统国家和地区的法定夫妻财产制。从意义上看, 此种财产制度意在保护夫妻平等, 但由于很多情况下, 妇女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低于男子, 这种制度对配偶 (多数情况下为妇女) 从事的家务劳动没有适当的评价, 使得法律追求的男女平等无法真正实现。所以, 为了弥补分别财产制的不足, 即便在普通法国家, 离婚分割财产时采用公平分割原则, 而不问是否为分别财产。[2]

(三) 共同财产制

夫妻双方的部分或全部财产依法被视为共同共有财产, 按共同共有原则行使权利并承担相关的义务, 于婚姻关系终止时再加以分割。这一财产制度的目的在于为婚姻期间因献身家庭和孩子无法获得或获得较少收入的配偶 (多数情况下为妇女) 提供帮助。共同财产制的本质在于承认夫妻因为特殊的身份关系而被捆绑成为一个“团体”, 双方都为这个“团体”提供了帮助和贡献, 即婚姻存续期间, 一方配偶所取得的财产是双方协力的结果, 所以婚后所得的财产应当夫妻共有, 即“协力原则”。这一财产制度符合婚姻共同生活的本质, 能实质上保护夫妻平等。

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 在夫妻财产制的选择上为“限定的婚后所得共同制”, 分夫妻共有财产和个人财产两类。

三、解释 (三) 第5条夫妻一方婚前个人财产婚后孳息归属的评析

解释 (三) 第5条的规定明确了夫妻一方婚前个人财产婚后孳息的归属, 但结合上文所分析的共同财产制的立法意义和本质, 本人认为该规定值得商榷。

首先孳息在各国直译都是“果实”的意思, 指原物所生的物或收益。如果树和果实, 母鸡和鸡蛋, 1万元的本金和100元的利息都是原物和孳息的关系。[3]根据我国《物权法》第116条规定, 除约定外, 孳息一般归属于原物所有人。解释 (三) 在孳息问题上追随《物权法》的精神, 认为一方婚前个人财产婚后孳息应被认定为个人财产。

正如前文所说, 本人认为解释 (三) 对于孳息的归属规定并不十分合理。

第一, 从物权法与婚姻法的区别方面来看, 物权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物权法律关系, 而婚姻法调整的是婚姻家庭的法律关系, 具有特殊性。正因为婚姻家庭关系将两个主体在一定意义上捆绑在一起, 关于其财产的关系应当区别于普通的平等主体对待, 也就是说, 夫妻之间的财产关系, 是建立在夫妻这一身份关系基础之上的财产关系, 应当区别于一般的财产关系。因此, 婚姻法对于孳息的规定并非一定要追随物权法的原则。

第二, 我国的法定夫妻财产制是婚后所得共同制, 这种制度的本质在于鼓励夫妻之间的“协力”, 体现夫妻生活的共同性, 承认一方配偶在家庭劳务方面所做的贡献。而将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取得的孳息全部划分为个人财产, 有违共同财产制“协力”的基础。试想, 如果甲婚前拥有一片果园, 甲与乙结婚后, 乙参与了果园的维护和管理, 当果树结果后, 果实被视为甲的财产是否有违平等的原则呢。

第三, 从解释 (三) 的立法进程上看, 解释 (三) 修改了解释 (三) 草案关于这条的规定。在解释 (三) 草案中, 关于孳息问题是这样起草的:“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孳息或增值收益, 应认定为一方的个人财产;但另一方对孳息或增值收益有贡献的, 可以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但立法者认为“贡献”一词在理解上会产生歧义, 所以在反复讨论和斟酌后, 还是决定放弃“贡献”, 采用物权法的精神, 将孳息归属于财产所有人, 认定为一方个人财产。

所以, 从立法进程分析, 且先不说“协力”与“贡献”的区别, 从立法者试图对孳息的归属根据贡献进行区分, 可以看出立法者一定程度上承认夫妻“协力”原则对孳息归属的影响, 只是因为技术上的原因放弃了这种区分, 但是技术的原因是否可以成为颠覆原则的理由呢, 因为难以界定贡献就干脆否认贡献是否会造成不平等而与当初立法初衷相违背呢

第四, 从国外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例看, 一般均将夫妻个人财产所生孳息归属于夫妻共有或纳入分配范畴。[4]如《法国民法典》第1401条规定:“共同财产的资产组成是, 夫妻在婚姻期间因来自各自的技艺以及他们各自财产的果实、孳息与收入的节余而共同取得或分别取得的财产。”我国台湾地区民法规定:夫或妻婚前财产, 于婚姻关系存续中所生孳息, 视为婚后财产 (即归入增值计算范围) 。

四、关于夫妻一方婚前个人财产婚后孳息归属的几点建议

本人认为, 解决孳息归属问题, 关键在于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 必须明确共同财产制的法理基础是“协力”, 所以既然在共同财产制的大背景下谈论孳息归属, 就不能违背“协力”原则。而“协力”原则的初衷在于承认一方配有获得财产的同时, 另一方配偶在操持家务、养育子女等方面提供的帮助。从源头来探讨协力, 就能很好界定“协力”了, 这种“协力”事实上贯穿于婚姻关系的始终, 不论贡献的多少, 只要存在婚姻关系, 便承认协力的存在。

这一点在美国判例中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美国早期采用共同制的部分州, 在判定婚姻期间财产增值的归属时, 主要考虑增值是否全部或部分因对方配偶贡献所生。只有因对方贡献或努力使一方个人财产增值时, 其增值部分才被视为共同财产, 如果只是从事家务劳动, 尽管在离婚财产分割时可以考虑, 但增值部分不被认为共同财产。然而, 到上世纪80年代, 美国一些州的判例推翻了这一点, 认可了因家务劳动对个人财产增值所作的“非直接贡献”也构成分享增值部分的理由。[5]

第二, 我国《婚姻法》是列举规定了一些个人财产, 如“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等费用;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军人的伤亡保险金、伤残补助金、医疗补助费等”, 但这些都具有极强的人身专属性。而孳息, 只是财产上的关系, 与人身专属性无关, 故不能与上面列举的“个人财产”相替并论。

第三, 对于孳息的归属, 本人认为应该区分对待, 只有利息以及与利息相似的能够排除双方“协力”的前提下才应当归属于个人财产。

上文对孳息的类型已经做了分析, 而本人认为, 大部分婚前个人财产在婚后所生的孳息都应被认为是夫妻“协力”下产生的, 归属于共同财产。比如果园所产的果实, 租房所得的租金, 即便果园或房屋是一方婚前财产, 在婚姻存续过程中, 配偶或多或少对其的管理和维护提供了帮助, 应该认定为共同财产。

对于银行利息, 本人认为可以认定为一方个人财产。一方婚前财产存入银行, 婚后所得的利息, 不认为配偶对其的产生有任何协助帮助, 可以认定为个人财产。

当然, 孳息的种类各种各样, 这里不可能一一罗列分析, 但是在确定其归属时, 应当把握一个原则便是将其推定为夫妻共有, 如果能够排除另一方配偶“协力”的可能性, 则认定为个人所有。

参考文献

[1]许莉.婚姻家庭继承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79.

[2]蒋月, 何丽新.婚姻家庭与继承法 (第二版) [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132.

[3]梁慧星, 陈华彬.物权法 (第四版)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41.

[4]许莉.夫妻个人财产婚后孳息之归属[J].法学, 2010 (12) :14.

上一篇:文学隐喻下一篇:热处理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