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关系(精选10篇)
婚姻关系 篇1
基督教的婚姻观, 处于浓郁的禁欲主义色彩包围之中。基督教徒认为, 应该压制自己生理上的各种欲望, 同时还不能存在追求世俗欢乐的理想, 只有这样, 人们才能有希望通过上帝拯救自己的灵魂。所以, 基督教极力排斥婚姻, 大力提倡贞洁的重要性。但是, 人类社会是以婚姻的方式延续社会的种族发展, 通过婚姻可以增加人口的繁殖, 如果大家都保持着圣洁的婚姻, 那么, 人类社会就会面临灭亡的危险。因此, 教会允许婚姻的存在, 但是这种婚姻只能具有生育目的, 并不能具有爱的意义。
一、贞洁高于婚姻
基督教人士一直认为, 只有鼓励教徒进行禁欲行为, 基督徒才能接近上帝的世界。在基督徒眼里, 贞洁高于婚姻。这种贞洁思想是基督教一直提倡的, 反映了教会对贞洁赞美与崇拜的思想。
1、《圣经》中认为贞洁高于婚姻。
在《马太福音》十九章, 清楚地记载着保罗对婚姻问题的论述。他的论述成了人们判别基督教婚姻问题的依据。虽然使徒保罗在致信给哥林多人时他写道:“我对着没有嫁娶和寡妇说, 若他们常像我就好。倘诺自己禁止不住, 就可以嫁娶。”1保罗说这话是有原因的。当时那个年代, 在哥林多社会, 人们追求的是罗马腐败的生活方式, 社会上流行的是纵欲主义, 这种氛围已经违背了上帝的道德标准, 让保罗和所有基督徒反感。在这种情况下, 保罗认为婚姻不但能解决世俗人的性问题, 同时也是为了避免淫乱的一种权宜方法。因此, 他允许哥林多人结婚。但是保罗是独身主义者, 他又赞同独身, 因此, 他又在信中说:“男不近女倒好。”保罗认为在淫乱时代, 婚姻是倾心于淫荡的。因此, 他倾向于独身, 至于怎样做, 基督教主要的原则已经体现在上帝的言语中:“像圣父那样做。”这是教会必须遵守的规范。贞洁最好的表现方式独身-成了基督徒追求的最高境界。
2、提倡独身。
基督教为什么主张禁欲主义, 提倡独身, 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 基督教受犹太教的影响, 把性看成是不洁之物, 认为性会导致在宗教礼仪上的不洁净, 同时也影响人的精神生活。使徒保罗曾经说过, 虽然基督徒有结婚和选择独身的权利, 但在他眼里, 独身要好于结婚。因为没有结婚的人一心想着上帝, 而结婚的由于精力所限, 不能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对上帝的信仰之上。另一方面, 在早期基督教神学家那里, 他们把性视为不洁之物, 认为人类的原罪就是夏娃偷吃禁果, 然后引诱亚当, 致使亚当陷入到性的罪孽中, 这是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主要原因。因此, 性行为是带来其他罪恶的条件, 人类要想消除由性带来的原罪, 必须避免性行为, 采取禁欲主义。
宗教界人士认为, 贞洁已经成为基督徒最高的理想, 贞洁中神圣的是仪式, 而不是圣礼。教会的代表显然已经将贞洁高尚与婚姻作为基督徒生活的标准, 而教会则是实现神圣的婚姻这一理想的场所。
二、婚姻是拯救方式
基督教认为, 举行各种仪式可以使教徒更加信仰上帝, 可使人们和教会发生经常性的联系。通过举行的仪式, 就是“通过一定的可见形式给予领受者不可见的耶稣基督的‘宠爱’和‘保佑’。2”而婚姻就是领受恩赐的一种形式之一。人们只有通过婚姻的仪式才能和教会接近, 才能领受上帝的恩赐。
1、婚姻的圣礼可以获得上帝的恩赐。
关于贞洁和婚姻的问题, 也就是婚姻和独身哪个更高尚的问题, 这个问题甚至被人们认为是基督教面临解决的首要问题。但宗教界人士认为, 在基督教中, 这个问题不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因为它没有独立的意义。基督教带给人类的第一个问题不是婚姻和独身的问题, 而是拯救问题, “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 我们应该能看清婚姻和独身的问题。”3从拯救的角度审视婚姻, 教会认为婚姻就是一种被拯救方式4。上帝是来拯救这个世界的, 那么, 人就应该走被拯救之路, 追求上帝的果实。但是, 怎样才能获得拯救, 怎样才能拿到这颗果实呢?教会提出了解决方案, 人首先应和上帝融合, 寻找和上帝之间那种鲜活的结合。这种寻找对于每个人来说, 都有自己的特殊途径, 但对大多数人来讲, “某些固定的、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领受圣灵恩赐的形式, 这就是圣礼”。5这就意味着, 婚姻的圣礼是一种领受圣灵恩赐的形式。“渴望看见上帝并和上帝交流, 这确定了基督教本质的圣礼生活是有婚姻和独身两种状态。”但是, 哪种婚姻状态好呢?宗教界人士认为婚姻这种状态好, 但是独身更好。但婚姻也是有区分的, 当人们处于为了更好地为上帝服务的婚姻里时, 这样的婚姻是好的婚姻。
2、独身是一种追求。
同样如此, 只有当基督徒的独身生活紧密的和上帝结合时, 这样的独身才是最好的状态。独身者的目的只有一个目的—接近上帝。这种渴望对于独身者来说是永恒的追求。因此, 婚姻的领受功能是任何方式都不能替代的, 婚姻的圣礼是人们接近上帝的一种方式, 也是人们为上帝服务的开始。从另一个角度讲, 婚姻的圣礼也是上帝给予人类爱的一种方式, 是人们以婚姻的名义接受上帝的一种恩赐方式之一。
但是, 并不是所有处于婚姻中的人们都能得到上帝的恩赐, 只有生育的婚姻区别于淫荡的婚姻时, 这样的婚姻中的人们才能得到上帝的恩赐。宗教界人士认为, 只有在为上帝的服务中, 无论是在肉体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 丈夫和妻子才能相互协调好关系。但精神与肉体的关系折磨着人们的情欲和肉体, 于是, 使徒号召人们走向独身。保罗在对独身者说过“你们最好就保持那样。”这样, 就使得贞洁高于在婚姻, 值得赞美。但是, 必须注意, 保罗为什么会用那种方式回答独身更好的问题, 这是他认为独身使人有更好的精力为上帝服务, 可以把全身心献给上帝, 使独身者可以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他们“生活的目的是用精神、肉体为上帝服务。”所以, 要想得到上帝的恩赐, 必须在婚姻中洁净自己的灵魂, 可以采取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精神婚姻, 也就是贞洁的婚姻。同时还有另一种方式, 这就是独身。婚姻与贞洁这是人在婚姻中领受上帝荣耀的两种途径, 也是基督在婚姻中给予人类爱的两种方式。
基督教的婚姻被保罗喻为一种象征, 丈夫和妻子的结合象征着基督与教会的结合, 因此, 基督教婚姻的理想就是基督和教会的联合。这种思想使基督教的婚姻显得庄重与崇高。婚姻可以使人们走向神圣, 其实, 这已经涉及了婚姻的精神方面。使徒保罗说过:“男不近女倒好。但要免淫乱的事, 男子当各有自己的妻子, 女子也当各有自己的丈夫。”他不是命令所有的人要结婚, 他只是指出了婚姻目的。婚姻除了具有这种防止淫乱的功能, 它的另一种功能就是生育, 就是人类繁殖的手段。繁殖对人类社会延续来说是必需的, 但是, 现在它所体现的仅是纯生育的繁殖, 里面不能有一点性爱的感觉, 教会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婚姻的目的。”在《以弗所》中已指出基督教婚姻的目的, 婚姻是极大的奥秘, 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谈的。6“保罗关于夫妻关系的论述, 实际上是早期基督教关于两性关系看法的一个缩影。”7夫妻之间的这种婚姻相似于基督和教会的联合, 他们的联合是为了拯救世界, 从这个角度讲, 基督教的婚姻便具有了被拯救的意识。
三、小结
其实, 西方从16世纪下半叶开始, 在婚姻的贞洁问题上, 人们已经有了新的观点。当时西方社会中的人们已经对文艺复兴时期那种放荡的生活方式感到厌倦, 认为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于是在两性关系中, 人们强调的不再是放纵肉体, 强调的是双方的精神交流, 强调的是精神恋爱。他们自己把这种婚姻称为“不污染灵魂的友情”。这种婚姻是贞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精神婚姻, 在这点上天主教这种对婚姻的看法和东正教对精神婚姻的看法是一致的。
婚姻的主题是这次聚会的重要讨论内容, 也是双方表现对立明显的方面。这个话题的争论至今在俄罗斯仍在持续。在这次聚会上, 大多数的神学家都是从宗教的观点出发, 对性与肉体采取了否定的态度。但也有一些宗教界人士, 认识到不能过分的压制性及欲望。因此, 他们试图从宗教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有的人提出夫妻之间要多些相互的爱慕, 这样就可以减少对肉欲的渴望;还有的人认为在夫妻关系中可以增加些对社会的看法, 增加些对穷人的怜悯心, 这样也可以回避一些肉体的欲望。但是, 罗赞诺夫指出, 他们的做法是在寻找毒药, 因为他们的做法都是在如何减少情欲、压抑性。这是本质上的错误。他认为, 现实世界的一切动力都来自于强烈的情欲, “强烈的情欲是从大自然汲取的、真正的、富有创造的生殖力的表现。”[1]这是罗赞诺夫和宗教界人士在本质上的区别。基督教一直压抑肉体, 压抑性, 认为性是污秽的东西。而罗赞诺夫认为性正是生活的动力, 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教会一方面是把婚姻的地位提高, 把婚姻列为圣事, 并用各种礼仪使婚姻神圣, 另一方面却鼓励独身, 极力鼓励基督徒过独身生活。基督教对待婚姻的两种态度, 使它在处理这个问题时, 面临着许多自相矛盾的理论和行为。基督教的婚姻观, 反映了教会在婚姻观上的思想。不过, 这里也表现出了基督教与世俗社会的隔阂, 怎样调和这种矛盾, 这是个永远的话题。
摘要:婚姻与贞洁的问题, 这是基督教婚姻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 本文介绍了宗教界人士围绕贞洁与婚姻地位孰高孰低的问题而展开的。宗教界人士认为贞洁高于婚姻。
关键词:东正教,婚姻,贞洁
参考文献
[1]、哥林多前书7:8.
[2]、乐峰.俄国宗教史[M] (上卷)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34.
[3]、#12
[4]、薄洁萍.上帝作证-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的婚姻[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5.在这本书中, 教会认为结婚的人可以得到上帝的拯救.
[5]、[俄]C.H.布尔加科夫.东正教-教会学说概要[M].徐凤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138.
[6]、以弗所书5:20—33.
[7]、刘文明.从保罗书信看早期基督教婚姻伦理[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3) :24.
贝克尔:婚姻关系是一种市场关系 篇2
——“贝克尔-波斯纳博客”最后一篇文章的标题正是这样,正文很短,写于5月10日:纪念加里·贝克尔(Gary·Bcker),1930-2014。“贝克尔-波斯纳博客”现在终结,理查德·A·波斯纳。
此前,这两位学者在这里对政策和社会问题发表评论,从加里·贝克尔的母校——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主页上可以找到博客的链接。在最后一篇“文章”的留言处,几名读者表达了哀思,“我们会想你的,感谢你们俩所做的一切。”
但加里·贝克尔发表博士论文时,人们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尊敬他,招致而来的是经济学界对他的质疑。但后来随着一系列经济学著作的发表,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贝克尔的理论意义要远远大于那些质疑。
直到1992年,他作为芝加哥学派的又一优秀代表(与他同时代的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还包括弗里德曼、阿尔钦、施蒂格勒等),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其获奖原因是“由于他将微观经济理论扩展到对人类相互行为的分析,包括市场行为”。
歧视理论搭建
贝克尔在普林斯顿念大学时,对经济学并不十分着迷。直到来到芝加哥大学后,他才开始重新认识经济学,并在芝加哥大学修完了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贝克尔师承弗里德曼,后者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代表人物。而在贝克尔遭受讥讽之时,他本人就表示,只要有弗里德曼和阿尔钦(另一位经济学大师)的支持,他就不会在乎其他评论。
这种性格似乎一直延续到后来他成为“一代宗师”后,他曾在接受采访中说,除了在穿衣方面墨守成规外,在思想方面,只要他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受到批评也不怕。
而在芝加哥自由主义学派中,人们普遍认为:关于“经济人”的假设是经济学最基本的标准假设,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作为最小理性单位的个人必然选择。
而从这一点出发,经济学似乎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于是,贝克尔在后来的学术生涯中大多解释都是看起来“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同时,他为美国《商业周刊》写专栏也是将本来深奥神秘的经济学,来解释生活中遇到的事情。
反观贝克尔在博士毕业时发表的论文,其主要内容是关于“歧视”的经济学分析。他认为,作为“经济人”(即以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的市场中的人),人们在不同领域的各种活动都遵循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效用既可以来自市场上与各种交易相联系的货币因素,也可以是来自声望、尊严等非货币因素。
贝克尔的歧视理论建立在“身心不悦”的基础上,含义是某人宁愿承担一定的费用,也不愿与某个群体的成员打交道,而不愉悦的感觉来自于个人偏好。即如果某人具有歧视性的偏好,那么他就乐于以某一群体替代另一群体并为此支付某种费用,这种费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从那时起,贝克尔已经展现了他对于传统经济学研究领域外的关注。当时,阿尔钦在看过他的博士论文后居然告诉他的女儿,贝克尔可以得“诺贝尔奖”。
人力资本投资模型
1964年,贝克尔的《人力资本》出版,这本书被认为是人力资本革命的起点。而贝克尔的研究也奠定了人力资本研究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其实,人力资本的概念早已有之,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对此也有过概括性的解释。但关于人力资本的讨论,受到传统道德的束缚,停滞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20世纪中叶,传统的资源禀赋学说并不能够解释一些国家如何在战后迅速崛起,于是人力资本的研究再次回到经济学界的关注之中。
在贝克尔看来,人力资本不仅仅包括人的知识、才干和技能等方面,还包括时间、健康和寿命。而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贝克尔认为用于教育、在职训练、卫生保健、劳动力迁移以及收集价格与收入信息等实际活动的支出都是一种投资,而不是消费,因为它们不仅在短期内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长期起作用。
比如关于教育,贝克尔认为这是最主要的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而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一样,与个人未来收入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这看似可以归纳为“受教育越多、收入就越多”的平常逻辑,贝克尔能够用自己的“投资模型”证明其合理性。
贝克尔证明了在人的生命周期的某个阶段,人力资本投资的均衡条件为“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成本的当前价值等于未来收益的当前价值”。换言之,在这种均衡的条件可见简单理解为,现在人们为自己的发展进行多少投入,这种投入在未来就会变成多少钱。
当然,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战败国在资源禀赋并不丰富的情况下为什么能够崛起,而同时也为后来“知识经济”的兴起找到了解释依据。
“经济学的帝国主义”
“我的研究使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社会问题,并将范围扩大到以前经济学家并不关注的领域。”贝克尔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研究思路。他被认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方面最富有独创思维的人之一,他常常把普通观察到的明显不相关的现象同某一些原理的作用相联系,从而开拓经济分析的新视野。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1976年出版)开篇,贝克尔认为,经济学的发展已经进入第三个阶段:从仅限于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结构的第一阶段;到全面研究商品现象,即研究货币交换关系的第二阶段;再到囊括人类的全部行为及与之有关的全部决定的第三阶段。
人们被贝克尔的断言感到震惊,“经济学解释一切”的想法让后来人们用“经济学的帝国主义”来称呼贝克尔的思想。
但事实上,贝克尔解释得颇为得当。结合后来出版的《家庭论》,让贝克尔成为了“一代宗师”式的人物,先看看他如何来解释婚恋的。
首先,现代社会的婚姻几乎都是出于自愿,故偏好理论以及“经济人”假设完全适用于此。其次,婚配过程像一般的市场模式一样,是在信息不完全的前提下由当事人进行选择与竞争的过程,所以,可以假定婚姻关系也是一种市场关系,假设一个自由竞争的婚姻市场的存在,这样,在一般市场模式中的成本收益分析、效用价值分析等原理也可以用于对婚姻状况的分析。
贝克尔把婚恋行为看作是一种市场关系和市场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具有不同专业化优势的、在能力与收入差别很大的互补的男性和女性,通过婚姻的形式可以使自身及双方的收益达到最大,贝克尔认为,这是婚姻存在的真正理由。
论《战国策》中的婚姻关系 篇3
《战国策》是一部纵横家书。它着重笔墨地泼洒于策略思想、任人主张、游说艺术这些方面的描写。这显然是一个男人的世界及其抒写。但要进一步地对当时社会生活进行一个还原性地认识, 《战国策》中婚姻家庭关系也是反映地比较具体的。我想把《战国策》中的婚姻关系做两个大的方面分类:
一.符合当时现实的婚姻关系
一般史学界都认为战国是封建制度正式建立的时期。其父权制社会应该说已经完全建立和巩固。婚姻之中, 丈夫为其主, 而妻子是为其从的地位。《战国策》中, 我们可以看到符合当时现实的婚姻关系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礼法制度下的婚姻关系。礼制、宗族制度的规范和要
求在婚姻关系上是非常明确的。从女子和男子开始谈论嫁娶关系到婚姻相处之中, 礼法就都含有一定的规定和约束。但是总观而来, 也就是上面说到的“夫者妻之天也。”
1. 婚姻确立前。
孟子说过“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孟子·滕文公》) , 青年男女的婚姻必须建立在有媒的基础之上。在《燕策一》中就有此鲜明反映:苏代曰“周之俗, 不自为取妻。且夫处女无媒, 老且不嫁;舍媒而自衍, 弊而不售。顺而不弊者, 唯媒而已矣。”没有媒人存在的婚姻是极为不许可的。男子不得亲征婚, 女子不得亲许婚。在《齐策·齐闵王之遇杀》中, 太史敫曰:“女无媒而嫁者, 非吾种也, 污吾世矣。”齐襄王后因自许婚而让自己的父亲终身不睹。即便是身居高位, 依然不能突破礼法这套防线。另外我们在《宋卫策·卫人迎新妇》中可以看到一个被人笑话的正在出嫁的新媳妇。细究“被笑”, 其只不过是因为不在所谓“礼法”规定之内而言语罢了。
2. 婚姻确立后。
战国时代的婚姻, 我们也许不能简单地称之为两人之间的事, 因为它涉及的人一般都可能是二者及二者以上, 特别是诸侯大夫之间。楚人陈轸说“楚人有两妻者, 人誂其长者, 詈之。誂其少者, 少者许之。” (《秦策·陈轸去楚之秦》)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男子有两个妻子的存在。其实, 在《战国策》中我们不难发现“妾”这个字眼, 它也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一夫多妻”的存在现象。郑袖与魏美人, 阳姬与江姬, 邹忌妻与妾, 齐王夫人与七位妃嫔等等这些叙写, 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男子可以拥有多个“妻”。并且, 由此产生婚姻关系中妻与妾的明争暗斗。但据于礼法, “妾”的地位是要低于“妻”的。《魏策》中有“老妾事其主妇, 子长色衰, 重嫁而已”。妾不仅要依附于丈夫, 而且同时要奉承“妻”。男子在婚姻中似乎本身就对妾要存以一定的不重视态度。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 邹忌明确指出妻是“私我”, 而妾是“畏我”。这里可能透露着妻子与自己有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 而妾可能只是作为男人的一种附属品, 存在的只是畏惧与肉欲的关系。那么, 我们看到女子不仅在婚姻中没有主导权, 而且同时在一个婚姻关系下的女子之间亦是有地位区别的。
在《战国策》的描写中, 妻子绝对依附权的被控制地位似乎已经形成。如《齐策·秦假道韩魏以攻齐》中, “章子之母启得罪其父, 其父杀之而埋马栈之下。”章子后而却不改葬自己的母亲是因为“臣之母启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死。”女子似乎只有依附男子才能在自己的儿女之间取得一定的地位和供养。
另外, 在《战国策·齐策四》中, 赵威后提到过北宫之女婴儿子“至老不嫁, 以养父母。”齐女不为婚姻, 主要亦是出自礼法的“孝道”观。这同样是礼法对女子规定下的婚姻观念的反映。
(二) 政治外交上的婚姻关系。
战国是一个诸侯称霸的时代, 男子名利的获得基本上都是来自战争外交上的胜利。于是, 政治外交上的婚姻关系出现。张仪游说时说:“今秦楚嫁女娶妇, 为昆弟之国。” (《战国策。齐策》) 张仪说秦楚关系要好, 是有着婚姻关系的。他的连横外交政策是与诸侯国联姻联系在一起的。《秦策四》“薛公入魏而出齐女。韩春谓秦王曰:‘何不娶为妻, 以齐、秦劫魏, 则上党, 秦之有也。’”秦国婚姻也只是谋求外交上的胜利。在《楚策四》中提到了一位典型被人摆弄的楚考烈王王后。男子为了自己的诸侯国要继续生存下去, 其中女子不过是政治交易中的一个筹码。婚姻是被政治所践踏的。
以上两种婚姻关系的存在, 应该说是战国这个特定时代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有人谈过“战国到秦汉是妇女被奴役地位法典化阶段。” (《西周春秋妇女地位的式微———中国妇女地位变迁史研究之一》赵东玉) 。通过《战国策》, 战国时期的妇女在婚姻关系中的从属地位, 好像是我们不容再有所质疑的。但是, 我们在读《战国策》时, 依然可以看到有些不同于此的婚姻关系的存在。
二.符合人情理想的婚姻关系
父权制社会的建立, 就是女性地位一次颠覆性的变化。但我们也知道, 一种新的社会意识的形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即便是形成, 其中可能有些遗留下来的影响依旧在起着某种作用。母系社会在战国时期虽说已经告别, 但是可能有些被弗洛伊德称之为“潜意识”的思想仍然发挥着一些作用。另外, 战争的频繁也应该对这个时代的婚姻社会生活有着一些影响, 一些特殊的婚姻关系也是有可能发生的。作为一种符合人情理想的婚姻, 它是人们被礼教压抑之下所隐藏地渴望的婚姻方式。而且每个时代, 我们应该都可以看到有些所谓“叛逆、异端”之人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性情, 敢于追求自己的真感情。无论是在思想上亦或是行动上都是符合自我“人性”而汲汲表现的。对于以下两种具体的婚姻关系的存在, 我想肯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 以上我只是概括了一下我特别认为有可能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
(一) 自由恋爱的婚姻。《齐策·齐闵王之遇杀》中写到:“太史敫女奇章之状貌, 以为非常人, 怜而常窃衣食之, 与私焉。”在上文中我们可以齐襄王王后是一位大胆、干脆的女子。其婚姻上的勇敢作为, 也是她政治上有如此魄力以至于取得较大成就的一个印证。
(二) 冲破“妻范”的婚姻。所谓“妻范”, 就是当时礼法约束之下妻子所应遵从的封建规范。秦宣太后作为《战国策》中所刻画的一位典型太后形象。我们可能都了解她与魏丑夫的那一段私情。作为太后, 她应该是礼教规范下的榜样者, 然而她在丈夫死后, 却热衷于自己情欲上的追求, 不顾及应有的“妻范”。《魏王遗楚王美人》中魏王就明确谈到女子不妒忌就如同“此孝子所以事亲, 忠臣之所以事君也。”这是丈夫所要求的“妻范”。郑袖虽然表面上不敢违背这一规则, 但是我们看到压迫下的嫉妒还是隐隐作祟的。她于是以一种奸诈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婚姻。这也是冲破“妻范”的, 只不过是隐蔽性的罢了。在《战国策》中对这些女性人物的刻画, 从侧面都反映了当时人性人情的限制不是绝对的。“妻范”的设定, 是不合乎常情的。
(三) 共同担当的婚姻。
“丈夫尽于农耕, 夫人力于织纴” (《秦策》) 。这是一幅和谐的画面, 夫妻各司其职, 发挥自己的力量来共同建造家庭。但由于当时的社会不稳定, 战争的频繁, 又出现了“女事尽于内, 男事尽于外”的场景, 《秦策·苏秦始将连横》中苏秦连横不成, 妻不下纴。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丈夫在外没有尽到立功立名的责任, 妻子可以对其指责和轻视。在此种社会背景下, 这同样是给予了女性一个在家庭生活中取得地位平等的机会。战国作为一个大争乱的时期, 让女性在自己的婚姻和家庭中客观上拥有了一席之位。
总体来看, 即便是有自由恋爱而结合的婚姻, 有冲破“妻范”而开放的婚姻, 有共同担当而各司其职的婚姻。但我们总观其《战国策》, 无论是从作者的角度抑或是书中主要性婚姻关系中所反映的婚姻态度, “妻”对封建礼法的遵守与否是评价女性人物“贤妻”的出发点。
摘要:《战国策》作为一部文学性质的书, 虽然其中婚姻关系和家庭生活的正面具体介绍几乎是没有的。可是, 我们通过作品对男女婚姻和家庭关系的侧面反映和透射也是可以把握到当时的情况。我们着重从《战国策》中女性人物形象在婚姻和家庭中所处的表现来看, 可以把它分为符合当时现实的婚姻关系的和符合人情理想的婚姻关系。总观其《战国策》, “妻”对封建礼法的遵守与否还是评价女性人物“贤妻”的出发点。
关键词:婚姻关系,人情理想,女性形象,法典化
参考文献
[1]熊宪光.战国策研究与选译[M].重庆出版社, 1988.
婚姻关系中的施受虐 篇4
在某些长期家暴的情况中,女人一直在通过情感隔离、被动攻击等隐蔽的方式激怒施暴者,也就是说,这种女人即使再婚,遭受家暴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你也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怪事,一个人经常控诉配偶或者同事欺负她,你劝她结束关系,她会找出千万个理由证明她对此无能为力;如果你付诸行动帮助她离开受虐关系,比如找律师起诉离婚,她反而会调转矛头攻击你。因为受害者是她主动追求的自我身份。通过寄生于施受虐关系,受虐者内心隐藏的施虐欲得以释放。那么这些攻击欲望是如何来的呢?
童年被极度被忽视的孩子,对父母的攻击欲望是毁灭性的,它如此可怕以至于绝对不能被意识接受,所以会通过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转化成“父母养我不容易,我要好好孝顺”,大家庭中最被忽视的孩子往往成为最孝顺的孩子。意识上孝顺父母,潜意识里毁灭性的愤怒却不会消失,会通过施受虐关系释放出来。
为什么男人更容易成为施虐者?因为社会和父母对男孩的集体投射如此。比如父亲可能对打架输了的儿子说:“打不赢不许回家”;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比如家族受外人欺负,母亲会期望儿子站出来保护家庭;所以儿子更容易通过向外界施虐来释放攻击欲。直接释放攻击欲的男人,男人味活了出来,虽然有各种问题,但比较容易赢得女人的青睐,尤其是压抑自己攻击性的女人。
而严重被忽略的女孩容易成为受虐者,因为集体潜意识对女孩的投射倾向于压抑。重男轻女的家庭,女孩最可能获得一点点关注的方式,是付出和牺牲。通过照顾弟弟妹妹,为父母分担责任,同时压抑自己的欲望,获得“好孩子”的安慰。“好孩子”的背后,是积累得越来越多的愤怒和攻击欲望。
压抑攻击欲的“好女人”,对表达攻击没有障碍的“坏男人”,总是会一见钟情。“好女人”无法直接表达攻击,可是攻击欲总要有个出口,怎么办?最容易实现的方法,通过激怒他人来攻击自己,受虐者也隐蔽地释放了自己的攻击欲。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形象的被称作“点煤气灯”,通过点燃别人心中的怒火,来体验释放怒火的快感。这就是为什么“老好人”身边的人,总容易莫名其妙地感觉愤怒。
受虐者是不是一辈子只会通过受虐来释放攻击欲?施虐和受虐的心理本质相同,也容易互相转化。比如在老公和其他人面前是受害者的女人,单独面对孩子时很可能变成歇斯底里的施虐者,把孩子折磨到崩溃,看到孩子彻底无助的样子甚至会露出不易察觉的微笑。孩子向其他人若诉说妈妈如何可怕,所有人会联合起来否认他的痛苦,告诉孩子:“你妈妈多么不容易多么可怜,她为你付出了一切,她爱你只是不会表达,你要体谅她。”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特别容易被当枪使,被受虐方统一战线攻击施虐方。如果孩子真的被妈妈唆使主动攻击爸爸,一是孩子和爸爸之间的情感链接断裂。二是过程中妈妈并不会保护和捍卫孩子,因为受害者需要的只是被迫害的感觉。整个施受虐游戏中最受伤其实是孩子。
婚姻关系 篇5
1. 房地产调控的背景
自2003年起, 我国的房地产价格一直呈飞快上升趋势, 许多经济、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房地产业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产业之一, 房地产市场的丝毫问题, 都会牵动着国民经济以及国民的日常生活。因此, 政府的政策干预就显得十分必要。自从2009年楼市调控以来, 调控政策经过了四个阶段的升级, 第五次政策的升级则是此次的“国五条”, 于2013年2月2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 旨在抑制过快上涨的房价。“国五条”中维持房价稳定的政策包括:完善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供应、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等五项内容。1政策中规定, 将会继续严格实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对于某些房价增长过快的城市, 人民银行当地的分支机构可以依据城市人民政府新建商品房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和政策的要求, 根据实际情况提高二套房贷款首付比例以及贷款利率;对于出售自有住房按照规定应该征收的个税, 能够通过房屋登记以及税收征管等方式核实原值的, 应该严格依法按照转让所得额的20%计征个税2;严格实行商品房住房的限购措施, 已经实行限购措施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及省会城市要对限购住房类型、购房资格、购房区域审查等方面, 按照要求进一步完善限购措施。省级政府应该要求其他房价增长过快的城市及时采取限购或其他措施。这一系列政策无疑是带给房地产市场一个重击。然而“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为了降低信贷成本, 规避税收、限购, 取得购买资格, 假离婚和假结婚便成了规避新政的“最佳捷径”, 许多购房者通过中介、开发商的“指引”与房地产调控政策玩起了捉迷藏。而这些手段, 也确有其高明之处。
2. 假离婚现象频发
以假离婚为例, 需要“假离婚”的夫妇有这样两种:第一种是夫妻共有两套房, 为了将其中一套房出售并顺利搭上“出售五年以上唯一住房免征个税”的便车, 就可以运用假离婚的方式将两套房变成每人一套, 这样就能名正言顺的享受免税政策;第二种是夫妻只有一套房, 想购买二套房, 特别是在某些房价过快上涨的城市, 二手房的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还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提高, 通过假离婚就能以没有房子的一方的名义购买一手房, 实际上共有两套房。在实地调查中, 不少婚姻登记大厅里都挂着类似“楼市有风险, 离婚需谨慎”的标语, 而民政局里协议离婚的夫妻, 在填写离婚理由时, “因夫妻双方没有共同语言, 感情破裂, 经常吵架”已成为标准格式, 离婚人群中不仅有年轻的小夫妻, 许多中年甚至老年夫妻都出现在此, 和谐的离婚场面反倒令人寒心不已。为了应对汹涌而来的离婚潮, 位于南京主城区办理婚姻登记业务量最大的鼓楼区婚姻登记处, 遇到前来办理的人多时, 以至于临时采用离婚“限号”的措施, 当天预约, 领到号牌才可以办离婚手续。32013年3月以来, 扎堆离婚已经成了婚姻登记处特有的一道风景。特别是新国五条出台以后的几个工作日, 多个区出现了高达平时两至三倍的离婚量。荒唐的离婚潮愈演愈烈。
3. 假结婚现象凸显
与此同时, 假结婚的现象也十分频繁。为了获得北京、上海等地的购房资格, 假结婚也成为一种潮流, 而更有胜者以此为职业, 利用拥有本地户口的天然优势, 通过与外地人结婚帮助其取得购房资格的方式收取一定报酬。以北京为例, 2011年, 北京出台被称为“最严限购令”的“京十五条”, 连续5年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成为一道很高的门槛, 这让许多有心在京购房的外地人望房兴叹。而不少人已经找到了破解妙招。比如通过房产中介做局, 对于没有购房资格的非京籍人士, 可通过与有剩余购房资格的京籍人士假结婚后获得购房资格, 成功购房之后再办理离婚复原身份。而对于夫妻皆为北京人的家庭, 可以通过办理假离婚, 分拆为两个家庭, 从而各自获得两套购房资格, 购房完成后再复婚还原身份。此外, 购房者私下与卖方先签订购房合同书, 将房屋买下, 在日后有购房资格之后再办理网签过户手续以及利用子女亲属名义先行购房, 此后伺机再过户到自身名下等。这样就完成了“曲线购房”, 成功“克服”了限购的障碍。限购令抬高了人们进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门槛, 却也降低了人们心中伦理道德的底线。把结婚这一神圣而庄严的大事当做儿戏, 则更是对法律的亵渎。
二、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及缺陷
新婚姻法规定婚前财产属于个人财产, 婚后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2011年出台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七条规定, 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 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 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条第 (三) 项的规定, 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 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而这些婚姻法中明确规定的个人财产, 在出售时若夫妻双方各有一套房产却要以家庭为单位按照出售二套房的标准缴纳高达20%的差额税, 其中的不公平之处显而易见。
婚姻法第二条规定, 我国确立的是婚姻自由, 一夫一妻, 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我认为其中最为重要, 以及构成婚姻关系基础的就是实行婚姻自由, 而现代社会也将这一原则实施的十分彻底。然而任何原则都必须有所限制, 当婚姻自由面对道德考验时, 我们才发现到, 对这一原则还没有有效的方式加以限制。
从新国五条颁发的一系列调控房地产的政策而言, 我们不难发现其对婚姻关系愈来愈深的影响, 其中包括为了规避限购政策或者税收政策而假离婚的;为了能获得在北京、上海等地的购房资格而找人假结婚的。
然而, 人们只看到政策漏洞带来的“福利”, 却忽视了其中隐藏的风险。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的法定婚姻无效只有四种情形, 即: (1) 重婚; (2) 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 (3) 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婚后尚未治愈的; (4) 未到法定婚龄的。可撤销婚姻一种, 即被胁迫结婚。对于一方有“心中保留”的结婚或离婚行为, 高凤仙先生认为, 心中保留离婚为无效。4史尚宽先生则认为, 心中保留为他方配偶所明知为无效。5我们认为不论相对方是否知道, 均不能撤销。婚姻法对这种既不是法律中规定的无效婚姻类型, 又不是违反结婚登记程序可撤销婚姻没有直接规定, 一旦弄假成真, 结婚后想判定婚姻无效, 离婚后想重新复婚, 往往都不能得到法律的支持。假离婚和假结婚有着很大的风险, 为了一时私利登记结婚、离婚, 一旦弄假成真, 往往落得难以抽身或是人财两空的下场。
以假离婚、假结婚方式骗购住房, 确是歪招, 不容允许无可置疑, 然而如何认定却是个困难的问题, 若是当事人不承认, 很难从法律上认定其真假。然而法律上认定真实与否需要有确实的事实证据, 而不能仅仅以购房为由。这里产生的关键问题是, 公民有结婚和离婚的自由, 只要双方是自愿的, 以什么理由、存续多久、和谁结婚等, 任何人都不能加以干涉。在这种情况下, 不管是多部门联网, 还是完善审查机制, 都很难认定其真实性。然而一旦审查过于严苛或是超越权限审查, 又有很大的侵权风险。这个问题存在的关键难点在于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 一来公权部门必须严格依法办事, 二来必须尊重和保护公民合法权利, 因此就不能够单凭感觉办事。否则, 以违背法制原则的代价来实施政策, 很有可能在没有解决好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带来更大的问题。
三、思考和建议
1. 房地产调控政策方面
⑴政府的干预也许对房价影响甚微, 如果政府转而将重心放到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中来, 减轻真正需要住房的低收入者的压力, 那么他们就无需为了买房“大费周折”, 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十分有利。
⑵曾经每平方米只有一两千甚至更少的房改房和经济房, 到现在已上涨到近万元每平方米, 而如果按照差额的20%来征税, 再加上营业税和契税等等, 一套房子的赋税就高得吓人。所以在房地产调控细则中应当就实际情况区分税收标准, 防止“误伤”事件的发生。
⑶限购政策的出台目的是将投资投机者赶出房地产市场, 以此来缓和被越炒越高的房价。然而, 政府过多的干预也违背了市场规律的正常运转。限购令的出台虽然在一定程度遏制了投资投机, 但对于仍然不断上涨的房价似乎效果甚微。由此看来, 投资投机的炒作并不是影响房价上涨的决定性力量。因此, 必须对政策作出适当的调整, 任何一个政府干预行为都必须考虑到市场规律, 适当放松限购令也是对市场规律的尊重。
2. 婚姻法及相关监管方面
⑴“假结婚”并非不可以防范。国外就有许多有效的借鉴办法, 例如在美国, 为了防止有人通过假结婚的方式来骗取绿卡, 移民局的官员在登记时会向移民者提出许多问题, 其中包含大量关于其配偶的生活细节等等, 通过这些办法来辨别婚姻的真实性。我认为立法中应该完善这一细节, 对婚姻登记环节严格把关, 仔细审查, 以此杜绝虚假的婚姻登记。
⑵对于随意改变婚姻关系, 利用政策漏洞谋取私利, 或是进行违法活动的行为, 不仅要在道德上予以谴责, 更应该通过法律手段施以惩罚, 以示警戒。
⑶要不断审视社会现状, 完善婚姻法的相关规定, 使婚姻法更具科学性、前瞻性。
3. 当事人方面
⑴政策的出台无可避免, 这种时候更应该理性看待, 认真解读新政策, 结合自己的需求谨慎选择, 盲目跟风只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买房者、卖房者的不理性只会推动房价的增长。
⑵对于投资型购房, 在新国五条对投资投机需求的打击下, 房价虽暂时不会下跌, 但继续攀升已不太可能, 20%的差额税更是加大了交易成本。在这种情况下, 投资型购房者不一定能在其中获利, 应当谨慎。
⑶婚姻是神圣而庄重的, 每一个婚姻关系都应当是真实的、谨慎的。在婚姻自由的允许下, 我们更不应该把婚姻当儿戏, 将婚姻与金钱、利益混为一谈, 为了私利弃法律与道德不顾。随意改变婚姻关系不仅影响家庭和谐, 对社会秩序、伦理道德也是极大的破坏, 这需要每一个人来关注, 在利益面前, 三思而后行。
注释
11 姜爱军.2013新国五条内容解读[N].姜爱军律师文集, 2013-3-3.
22 刘晨.地方政府博弈新国五条[N].中国房地产报, 2013-4-8:A13.
33 孙海峰.政策何以成为离婚的推手[N].甘肃日报, 2013-1-17:003.
44 高凤仙.亲属法理论与实务[M].台湾:五南图书有限公司, 2000 (2) :184.
关系契约视角下的中国婚姻法 篇6
关系契约理论倡导遵守当事人平等和自治的原则,进一步地扩大了契约的范围,把家庭婚姻关系引入到契约的理论范畴中来。社会、交换、选择和未来意识这四种要素是契约的成立基础。婚姻是否为契约,主要看婚姻关系中是否同时具备这四种要素。婚姻家庭是整个社会的根本,当事人处在这个社会中是无法逃避的。因此,社会因素是婚姻关系具备的前提。婚姻包含着双方对未来生活的的美好期许,因此“未来意识”也是婚姻的要件。
1.1婚姻关系中的选择
契约的基础原则是个人自治,契约平等。现代婚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自己的意思,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婚姻的权利。蒂洛曾说,人们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那么就具备不同的天资才赋,同时也就有了不同的感情和需求。婚姻关系是可以用经济术语表达和模拟的。当事人在挑选配偶的时候,他的偏好决定了选择的意愿和结果,从而对选择对象做出相应的的估量和评价。因此,每个人都在寻求可以为他带来最大效用的伴侣。
1.2婚姻契约中的交换
在每个婚姻维系的过程中包含着很多交换,而婚姻的稳定前提则在于当事人之间的互惠服务。婚姻关系中主要包括四类交换的类型:
1.2.1生育和教育子女的交换。人类为了维持社会的平衡和家庭结构的完整,就必须要坚持生育繁衍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耐心和持久的教育,这使得夫妻在抚育子女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地交换和扮演着父亲和母亲的角色。
1.2.2性的交换。人类学家费舍教授提出,男人和女人选择性伴侣是一种短期行为。结为夫妻降低了性交易的搜寻成本和讨价还价的成本,这就形成了规模经济。
1.2.3劳务的交换。在婚姻中,存在着明确的分工机制。通过劳动分工会实现可以协调资本投资和共享家庭财产,如此便实现了劳务交换效益的最大化。
1.2.4情感的交换。每一段婚姻的维系都需要大量的情感交换,夫妻之间能够提供他人所无法给予的情感安慰和力量支撑。
由此得出,在整个社会为背景的大前提下,交换、选择和未来意识存在于整个婚姻关系中。因此婚姻具有契约的基本属性。
2.从关系契约的视角审视我国的婚姻法
2.1结婚条件需明确
根据我国的《婚姻法》,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是违法。但是我国现行的《婚姻法》关于禁止结婚的范围规定过于宽泛。而对拟制直系血亲是否可以结婚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国外许多国家是禁止法律拟制的直系血亲结婚的。因此,养父母子女之间以及具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之间也同样应该适用法律对直系血亲间结婚的限制。
2.2结婚制度需公示
根据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当事人办理结婚登记,需要持有相关证件和证明材料。因为结婚登记只在双方当事人和民政局之间进行,公示性并不是很强,这就为今后重婚埋下了隐患。另外,如果结婚的当事人有不符合结婚的法定要件,或者办理虚假证件、冒名顶替他人等登记,由于没有进行一定期限的结婚公告,这样也不能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不利于降低违法婚姻的发生概率。因此我国应当设立专门的婚姻公告制度。在公告期间内,亲友和群众都可以对婚姻存在的障碍进行监督和提起诉讼,而对婚姻障碍的诉讼则由法院审理。
2.3结婚观念需宽容
婚姻作为关系契约,那么双方当事人就不应该有性别的的区分和要求。因此同性恋者是可以结婚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婚姻法中的价值观念早己发生了变化,它更加地关注平等和自治的价值理念。结婚不仅仅是存在于双方之间的私人契约,它更是整个社会对私人承诺的认可。宽容与尊重少数群体,是人类社会真正走向开放和进步的标志。因此结婚的观念需要宽容,同性恋者是可以结婚的。
婚姻是当事人在利益权衡之下,自愿选择最佳伴侣,交换家庭角色,提供情感庇护,满足性需求的关系契约。在关系契约理论的指导下,探析我国的婚姻法,发现我国婚姻法尚有不足之处,包括结婚条件模糊不清;结婚程序有瑕疵;结婚观念落后的现象。因此,我国的婚姻法应该明确结婚条件;完善结婚公示制度;开放结婚观念。
参考文献
[1]Lan R·麦克尼尔.新社会契约论[M].雷喜宁,潘勤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J·P·蒂洛.伦理学:理论与实践[M].孟庆时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3]康娜.论婚姻的属性——以关系契约为视角[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6).
淄青镇李正己家族婚姻关系研究 篇7
关键词:淄青镇,李正己家族,婚姻关系
淄青镇是唐中后期重要的藩镇之一, 其统治区域包括现在的山东省及周边几个州, 虽然《新唐书·藩镇传》将其列于“河朔三镇” (魏博、成德、幽州) 之后, 居第四位, 然而在安史之乱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 淄青镇长期据有淄、青、齐、登、莱、兖、海、沂、密、郓、曹、濮等十二州, 拥兵十万, 无论是在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上在唐代各镇中都是首屈一指, 号称“诸侯号令”。淄青镇在李正己家族的统治下, 历经代宗、德宗、顺宗、宪宗四朝, 雄霸齐鲁近六十年, 可谓显赫一时。
对于藩镇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就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 与之相关的著作和论文也不在少数, 然而单独把淄青镇作为研究对象的却很少。与淄青藩镇相关的主要有:王赛时《唐代的淄青镇》、郝黎《唐代淄青镇的特点》、樊文礼《唐代平卢淄青节度使略论》、孙慧庆《唐代治理边疆的重要机构平卢节度使》、张春海《唐代平卢军南下后的种族与文化问题》、黄卓娅《唐代平卢淄青镇研究》、郑东岩《唐代淄青镇研究》以及韩国学者金文经《唐代藩镇研究——以高句丽遗民李正己一家为中心》等等, 然而, 这其中也大都只是以李正己家族统治下淄青镇为切入点, 对李正己家族内部情况却少有涉及。
婚姻关系研究是家族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李正己家族的婚姻关系进行深入的剖析, 有利于增进我们对整个李正己家族的深刻了解, 推动我们对淄青镇的深入研究, 加深我们对唐中后期藩镇更全面细致的认识, 丰富齐鲁文化。下面笔者就以平卢军南渡为界将李正己家族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 对其家族婚姻关系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平卢军南渡之前
上元二年 (公元761年) , 侯希逸率平卢军将坚守平卢, 然“既淹岁月, 且无救援, 又为奚虏所侵”, 遂拔其军两万余人浮海南渡, 转战山东半岛。在这之前, 相关史料中对李正己家族的婚姻状况记载较少, 主要就是“李正己, 高丽人也, 本名怀玉, 生于平卢……希逸母即怀玉姑也……节度使侯希逸即其外兄也。”而据《旧唐书·侯希逸传》记载侯希逸是生于平卢地区的汉族人, 由此可见正己姑与希逸父之间的结合是属于两个民族之间的通婚。
鉴于当时李正己家族是以战俘或平民的身份被唐政府强行安置在营州地区的, 可以想象的出其家族境遇在当时并不乐观。那么为改变这一情况, 与当地汉人通婚并借此提升本家族在当地的地位就成了最好的选择。而且双方在结成姻亲之后, 可以在生活和仕途上相互帮扶。史载侯希逸就是在李正己的帮助下夺取了平卢节度使一职, 并开辟了唐代军士拥立节帅的先河, 而李正己也因侯希逸的推荐才累至折冲将军, 二人在政治上相互支持, 互为势力, 逐渐在营州地区建立了以二人为中心的高句丽武人集团, 为以后的藩镇割据奠定了基础。
二、平卢军南渡之后
侯希逸率军到达青州之后, 肃宗即以希逸为平卢、淄青节度使, 从此淄青节度皆带平卢之名。希逸初领淄青, 理兵务农, 远近美之, 然而到了后期, “稍怠肆, 好畂猎, 佞佛, 兴广寺庐, 人苦之。夜与巫家野次, 李正己因众怨闭阖不内, 遂奔滑州”, 朝廷因授李正己为淄青节度使。至此李正己家族真正掌握了对淄青镇的控制权。在李正己家族统治期间, 由于代宗皇帝时就颁有“禁止皇亲交婚军将敕”, 规定:“皇五等已上亲, 不许与军将婚姻, 驸马郡主婿, 不许与军将交游”, 所以李正己家族不存在与皇亲贵胄联姻的情况。据史料记载, 这一时期李正己家族的婚姻主要集中在与周围藩镇的联姻、对辖下军将的赐婚以及与朝中重臣的联姻等三个方面。
1、藩镇联姻
藩镇联姻是指各藩镇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 通过结成姻亲的方式来建立和巩固彼此间的同盟, 是研究藩镇关系的重要方面。
淄青镇的联姻主要集中在与成德镇的联姻上。《旧唐书·李宝臣传》记宝臣与薛嵩、田承嗣、李正己、梁崇义等连结姻娅, 互为表裹。宝臣子惟诚, “惟岳异母兄, 以父荫为殿中丞, 累迁至检校户部员外郎, 好儒书理道, 宝臣爱之, 委以军事, 性谦厚, 以惟岳为嫡嗣, 让而不受, 同母妹嫁李正己子纳。”这与《旧唐书·李师道传》中“师道, 师古异母弟, 其母张忠志女”相印证。两镇既结成姻亲, 遂相互勾结, 共同对抗唐廷。建中二年, 宝臣死, 其子惟岳擅领军务, 谋袭父位, 与李纳、田悦等起兵叛乱。次年正月, 李惟岳被成德兵马使王武俊袭杀, 传首京师, 朝廷遂委任武俊为承德节度使。在契丹王氏统治期间, 成德镇与淄青镇同样交往甚密, 特别是在宪宗平定淮西镇时, 两镇相互勾结, 妄图通过制造了一系列恐怖事件, 如火烧淮阴仓、元和刺相案、谋烧东都洛阳等, 牵制唐政府剿叛力量, 暗中支援吴元济。元和中, 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又与当时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结为姻亲, “亲将王承庆, 承宗弟也, 师道以兄女妻之”, 可见两镇关系非同一般。
此外, 淄青镇还与藩镇义武存在联姻关系, 《资治通鉴·唐记》卷第二百三十四记载“海州团练使张升璘, 升云之弟, 李纳之婿也。”
2、军将赐婚
军将赐婚是指藩镇节度使为网罗人心, 为加强对辖下将领的控制而主动与军将结为姻亲关系, 这也是研究淄青镇婚姻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旧唐书·刘悟传》记载, 刘悟“从 (师古) 击球, 轩然驰突, 撞师古马仆, 师古恚, 将斩之, 悟盛气以语触师古, 不慴, 师古奇其才, 令将后军, 妻以从媦。”师古虽爱惜刘悟之才, 但始终对其保持戒心, 常对人言, 刘悟后必贵, 然败吾家者此人也, 可见其“妻以从媦”只是为招揽刘悟, 方便控制的一种手段。
3、与朝中重臣的联姻
割据藩镇与朝中重臣联姻意在借此提高自身社会地位, 同时借联姻巩固朝中势力, 是为维护自身割据统治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淄青镇与朝中重臣的联姻主要体现在李师道妻魏氏身上。对于李师道妻魏氏, 《新唐书·李师道传》记曰:“悟素与师道妻乱, 妄言郑公征之裔, 不死, 没入掖庭”。这里的“郑公征”即指郑国公魏征。笔者认为, 书中虽曰“妄言”, 但从魏氏能得不死, 可见其必然与郑国公魏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据此, 可以推出李正己家族存在与朝廷重臣联姻的情况。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在唐中后期藩镇割据的大背景下, 李正己家族不管是与周围割据藩镇联姻、对辖下军将赐婚还是与朝廷重臣结为姻亲, 从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李正己家族在淄青镇的统治。
参考文献
[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5.
[2][宋]欧阳修, 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5.
[3][清]董誥等.唐文拾遗[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婚姻关系 篇8
我与刘某于2010年7月登记结婚, 由于性格不合, 双方都想解除婚约。今年5月, 我俩签订了离婚协议并到当地公证处进行了公证。听说公证后的法律文书更具有法律效力, 那么离婚协议经公证, 婚姻关系是否就自然解除呢?
读者李某
李某同志:
“性小康”时代的新婚姻关系 篇9
Part 1哪种性爱觀,决定“性小康”
性教育专家李扁在其书中提出:性爱不小康,生活没质量。中国人的情感普遍需要第二次发育!而在婚姻生活中,你秉持以下哪种性爱观点呢?你的婚姻生活是否因此而感到幸福?
道德主义性爱观
Key word:忠诚
主力年龄层:40岁以上
核心态度:性从属于婚姻,对于一段婚姻而言,最重要的是彼此绝地忠诚。性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欲望也是可以控制的。即便你能从性中获得短暂的快乐,甚至为此发生婚外情,但你的内心又怎会坦荡而安宁?
科学主义性爱观
Key word:抗争
主力年龄层:20~40岁以上
核心态度:两性关系应该是多元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人在婚姻之外,应该有忠于自己内心选择的个人生活。人固然要讲忠诚,但首先应该忠于自己,性的忠诚远远不是忠诚的全部。反而,如果性得不到满足,会使人心理不健康,失去最基本的尊严,更别提婚姻幸福了。
人文主义性爱观
Key word:自由
主力年龄层:20岁以下,2~40岁的先锋人士
核心态度:性就是性,没有必要把性和婚姻、爱情、生育混为一谈。性应该是很纯粹的,不需要附带那么多沉重的东西。性能给生活带来无穷活力、无穷趣味、无限生机。性是亲密、信任、挑战、情趣的表达。婚姻一定是为人服务的,绝不能为了保全婚姻而牺牲性。追求幸福的性爱与获得更好的婚姻绝不矛盾。
事实上,以上三种性爱观很好地诠释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性观点在人们心中渐渐演变的历程,三者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性的本质不是性器官,也不是性行为,性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国哲学家福柯曾经说过:“性的问题,关键取决于人们怎么看性。”这句话揭示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真理:不管你认同哪种观点,坚持下去并且take it easy,经营好两个人的关系,“性小康”就会为期不远!
Part 2 “性小康”婚姻的关系建构
我们的性之所以到目前尚处在“暴饮暴食”的脱贫阶段,是因为我们普遍没有意识到:床上的问题,都是从床下得到解决。实际上,床上一分钟,床下十年功。世间男女迷惑颠倒,把事情都搞反了,所以越追究,越纠结。一旦将所有的问题都指向其核心,矛盾自然迎刃而解。
女人,不妨对他开诚布公!
小A和老公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亲热了,一直心有不满又羞于启齿,想来想去,她决定给老公按摩,以唤起他的“性”致。洗漱过后,她换好睡衣,走到正躺在床上看报纸的老公面前,殷勤地对他说:“我给你按摩下吧!”老公正看得专注,一句话噎得她双手举到半空,僵在那里,好不尴尬——“别,你也够累的,改天吧。”
解析:大部分夫妻在经历了最初的激情岁月后,问题开始暴露。两个人在性生活方面的差异、个性逐渐显现,彼此慢慢疏离。要想令两个简直已经快要同床异梦的人重新变得如胶似漆,唯一的方法,是在两人之间建起一个积极的沟通渠道。
小A选择的方式,太过曲径通幽、讳莫如深,要知道老夫老妻的,他哪儿还有那些随时可能为你颤抖的神经?切记,男人只有在追女人的时候听得懂那些隐晦而浪漫的暗示!都老夫老妻了,不妨开诚布公,把你的需要告诉他,让他感觉到你对他仍然很需要!
男人,她要的是存在感!
C男并不算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成功男人,但他愣是把他那个月薪是他两倍、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老婆伺候得服服帖帖。C男的秘诀其实只有一个:抓好“四节两日”。元旦节、情人节、七夕节、圣诞节,她的生日和结婚纪念日,这些日子C男再忙也一定与太太共度,并且亲自挑选礼物,亲自下厨,家务全包,外加夜晚的“温情服务”。
而比他事业有成得多的D男,事业越做越大,物质早已“小康”,但妻子屡屡抱怨。D男某天兴奋地和太太交流自己的全家移民计划,满以为她会很高兴,没想到她挺漠然。“要出了国,我不更孤独吗?要移你移吧!”
解析:男人总是以“奋斗”作为疏忽太太感受的理由,他们认为:我不都是为家里在打拼吗,你还有啥抱怨的?!但要知道,只要不是把老公当赚钱机器的女人,更希望的是来自老公的关切与在意,这在意不是时常献花加礼物,而是一种内心的惦记。比如他再忙碌,也会抽出与她温情的夜晚。
你也可以说,C男是“有点儿耍小聪明”的男人,D男是“忠厚诚实”的男人,但C男显然比D男深谙一个真理:要“感化”一个女人,就得让她在小事上知道!比起“移民出国”这令男人激动的大事件,女人更在乎一个你抱紧她说爱与做爱的夜晚!
Part 3 情感第二次发育:“性小康”秘籍
“中国女性‘性’福指数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夫妻的“性福”状况不容乐观。将近六成被访女性表示自己的性生活质量不高,将近四成的被访女性对丈夫的性功能状态不太满意。事实上,实现“性小康”的过程,也就是婚后情感第二次发育的过程。如何实现情感的第二次发育?我们需要找到那条通往“性小康”的捷径。
STEP1 更新性观念:性的本质是关系,不单是技术问题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性一直是一件讳莫如深、很难进行明确沟通的事情。事实上,性的本质是关系,无论什么样的性,表面体现的是技术问题,究其核心,则是指向两个人的关系。关系都得经营,经营良好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之上。性可以是一座桥梁,也可以是一道鸿沟。想让它成为桥梁,请勇敢开口,向对方充分表达你的愿景。
STEP2 “性小康”的标准:先定性还是先定量?
每个月有几次性生活、每次性生活持续多长时间才能算作是实现了“性小康”?其实,“性小康”从来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衡量标准,因为每个人对亲密关系的感知角度、感知程度和感知方式都存在微妙的差别。换言之,“性小康”当然是先定性,再定量——那些经过积极沟通、扫清心灵尘埃后两相依偎的时刻,即使只有温柔的抚摸、拥抱和呢喃,也比一次仅为完成“任务”的性生活更能让你接近“小康”。
STEP3 激活幸福潜能,“性小康”就在不远处
每个人生而具有享受性的天赋和权利。性不仅仅是用来生育的,它还作用于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乐趣,为婚姻和爱情加入润滑剂。当我们不再谈“性”色变,而是认可“性”是我们婚姻中最应该享受最不可或缺的幸福,两个人朝着同样的方向一起挖掘幸福之井,努力提升自己的“性商”,寻找到最适合两人的“性”福源泉时,那么“性小康”就指日可待了。
婚姻关系 篇10
根据古埃及文献资料, 可以推测古埃及的基本婚姻模式是“一夫一妻制”, 这种“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并没有受到古埃及法律的限制, 也没有受到宗教和政府部门的干涉。但古埃及存在多配偶现象, 事实上, 只要男子有能力供养, 不管是在皇室还是民间都存在多配偶婚姻。
一、结婚对象的选择。古埃及妇女在选择结婚对象时, 大都倾向于同一社会阶层的男子, 甚至包括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 因为这种对象的选择双方不仅有着共同的社会地位和生活习惯, 还可以积累财富并垄断行业。这反映在很多教谕文献上, 一位名叫Any的书吏告诫自己的儿子:“你要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娶妻, 她会为你生儿育女, 也会容忍你的脾气, 这样的女子适合做你的妻子”;又如Ankhshehonq建议他的儿子:“为你的女儿寻找一位博学的夫君, 而不是一个富有的男人。”
二、结婚时间的选择。对于古埃及男子结婚的年龄, 取决于其工作经济能力及其家族的社会地位。在法老时期, 男子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社会威望后方可娶妻成家。托勒密时期, 男子一般在20岁结婚。但是有些男子会晚一些, 大概在二十岁出头, 他们通常受过教育, 直到他们认为自己事业取的一定成就时才会选择结婚。与男子相比, 古埃及女子的结婚年龄更早一些, 有文献记载的是在12-14岁之间。女子尽早结婚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从古埃及女子个人来讲, 她们希望在年轻美貌的时候出嫁;从女子家长的角度来讲, 有些父亲为防止出现不合规矩的行为, 如未婚先育等。
三、婚恋的自由与限制。古埃及有大量的爱情诗被保存下来, 在这些爱情诗里, 我们发现, 恋爱男女之间会以“兄妹”或“亲爱的”等昵称相称, 这并不表示两人一定有血缘关系, 而是暗示着期待约会, 或是表达爱慕之情。在古埃及, 不管是年轻男子还是女子, 都享有公开表达自己感情的权利。恋爱虽然在理论上是一件自由的个人事情, 不受宗教和政府部门的支配, 但是却受到家人尤其是父亲的影响。很多文献资料显示, 男子要取得女方家人的同意, 特别是要赢得女方父亲的支持才能与女子结婚。有文献记载, 一个年轻男子接近女子的父亲是为了得到其同意娶她的女儿, 但是作为女儿, 如果婚姻对象没有得到父亲的同意, 也会尝试劝说其母亲以赢得母亲的支持。如《柴斯特毕提纸草》爱情诗中写道:
他真是一个傻瓜, 而我亦然
他不知道我盼望将他拥入怀抱
也不知道向我的妈妈写信求情
亲爱的哥哥
哈托尔女神早已将我许配予你
快过来吧, 让我看看你的风采
父母会因你我相爱而庆贺
我的族人将会一起向你致敬、向你欢呼
哦, (我) 亲爱的哥哥
很显然, 这些诗反映了年轻男女之间在选择伴侣方面虽然可以自由表达爱慕之情, 但是最终的结果还需要争取家人的同意。
四、结婚的程序。资料显示, 古埃及存在一些简单的结婚程序。婚礼上, 年轻男子在家人们的见证下, 独自一人或在岳父的陪伴下做出一种口头上的宣布或发誓。在一些案例中, 新娘的父亲会赠予女儿一些财产, 如家具、纺织品、驴 (主要用作交通工具) , 这些财产随女子一起嫁到夫家。由于古埃及的婚姻不受宗教或政府部门的约束, 所以人们没有一个宗教性质的结婚仪式, 即使有这种仪式, 也不是标志婚姻关系建立的必要条件。但是, 考虑到当时受宗教影响颇大的社会环境, 人们很可能会向象征爱情、幸福和快乐的哈托尔女神祈求保佑新婚夫妇幸福长久。
五、婚约的订立。主动发起的, 男子要去未来的岳父家里进行协商, 这类似于中国的婚嫁传统, 由男方主动到女方家里上门提亲。因为古埃及女子的结婚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得到其父亲的同意, 所以, 父亲在婚约订立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如果父亲不在, 可以由其他家人 (例如该女子的叔叔或养母) 代替父亲的角色。因此婚约的签订双方一般是订婚的年轻男子和其未来的岳父。值得一提的是, 到公元前六世纪时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 男女双方可以直接签订婚约, 不需要第三方的干涉, 即年轻男女可以不需要中间人, 而是双方直接沟通婚姻事宜。
结语
通过对古埃及妇女恋爱及婚姻家庭的研究分析可知, 一方面由于古埃及社会的宗教和政府部门没有对人们的恋爱婚姻加以限制, 古埃及妇女拥有很大的婚恋自由权, 这表现了古埃及人尊重妇女自由的婚恋观, 尊重夫妻双方有自由选择配偶的权利;另一方面, 古埃及妇女的婚恋又受到了家人意见的牵制, 特别是父亲的意见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古埃及在父权制的影响下, 父亲不仅起着大家长的角色, 还起着维护出嫁女儿利益的角色。
参考文献
[1]Miriam Lichtheim.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M].Vol.Ⅱ.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76.
[2]Zahi Hawass.Silent Images:Women in pharaonic Egypt[M].Cario, 2008.
[3]Schafic Allam.Everyday Life In Ancient Egypt[M].Foreign Cultural Information Dept.1985.
[4]Barbara S·Lesko.Women’s Earliest Records From Ancient Egypt and Western Asia[M].Scholars Press.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