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关系

2024-09-19

婚姻家庭关系(共12篇)

婚姻家庭关系 篇1

关键词:人格,家庭,回归分析,学生

已有研究表明, 不同的家庭对儿童个性的形成可产生不同的影响[1]。笔者于2007年5-6月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 (FAD) , 对家庭缺失群体学生进行了调查, 同时抽取普通家庭的寄宿学生进行对照, 以探讨家庭功能对学生个性的影响 , 为学校的科学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舟山市千荷实验学校七~九年级全体学生150名作为样本组 (家庭缺失组学生) , 其中孤儿6名, 单亲 (父母一方死亡或父母重病残疾且特困家庭儿童) 144名; 男生79名, 女生71名;平均年龄为 (13.97±1.00) 岁。整群抽取普通家庭寄宿学校七~九年级各1个班的135名学生作为对照组;男生72名, 女生63名。平均年龄为 (13.73±0.82) 岁。

1.2 调查工具

1.2.1 艾森克个性问卷和手册 (青少年版) [2]

由龚耀先修订, 对每一受试结果计算其各量表粗分, 有P (精神病质) 、E (外内倾) 、 N (神经质) 、L (说谎) 4个分量表;再将粗分转换成 T 分, 按 T 分高低分成5个类型分别统计。

1.2.2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 (FAD) [3]

依据McMaster的家庭功能模式编制, 该问卷共有60个条目, 分量表得分越高, 说明其相应的家庭功能越差。FAD包含7个分量表:问题解决 (Problem, PS) 、沟通 (Communication, CM) 、角色 (Roles, RL) 、情感反应 (Affective Responsiveness, AR) 、情感介入 (Affective Involvement, AI) 、行为控制 (Behavior Control, BC) 、总的家庭功能 (General Functioning, GF) 。

1.3 方法

在学校教师的配合下, 由心理测试人员主持,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测试。采用统一的指导语,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 (FAD) 及艾森克 (EPQ) 问卷由被试学生填写, 主持人检查后当场收回。

1.4 统计学分析

全部资料输入计算机, 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 统计方法包括一般性统计描述、t检验、Pearson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EPQ量表分分析

150名家庭缺失组学生P, E, N, L各分量表得分依次为 (46.93±9.91) , (45.23±12.85) , (58.37±11.18) , (45.1±10.43) 分。其中E分<43.3属于内向性格, 占42.7%;>56.7属于外向性格, 占16.7%。N分>56.7属于情绪不稳定, 占58.0%。由表1可见, 女生的 L, N因子得分高于男生, 男生P因子得分高于女生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而 E 因子得分男、女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样本组P, N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L, E因子得分样本组均低于对照组 (P值均<0.01) 。

2.2 FAD量表分分析

由表2可见, 样本组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行为控制和总的家庭功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3 EPQ与FAD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

由表3可见, 样本组EPQ中的P因子与FAD中的沟通、情感反应、情感介入及总的家庭功能呈正相关 (P<0.05或P<0.01) , N因子与FAD中的沟通、成员的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及总的家庭功能呈正相关 (P值均<0.01) , E因子与FAD中的沟通呈负相关 (P<0.01) , L因子与FAD中的沟通、情感反应及总的家庭功能呈负相关 (P<0.05或P<0.01) 。

2.4 EPQ与FAD因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分别以样本组EPQ的各个因子为因变量, 以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的家庭功能为自变量, 采用逐步—引入剔除法, 在α=0.05水平上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见表4。

由表4可见, 影响学生EPQ各因子的主要家庭功能因素是情感介入、沟通、总的功能、问题解决和角色。解释P因子的主要家庭功能因素是情感介入, 解释E因子的主要家庭功能因素是沟通、情感介入, 解释N因子的主要家庭功能因素是总的家庭功能、问题解决和角色。

注:*P<0.05, **P<0.01。

3 讨论

千荷实验学校是一所全免费寄宿制义务教育学校, 招收舟山市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正常少年儿童。该校的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 有来自单亲家庭、父母重病残疾、经济特别困难而寄养在别人处的, 也有的是孤儿。由于未能享受安全、温暖、轻松的家庭教育环境, 这对正处于人格形成关键期的青少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缺少适宜的成长教育环境还会使他们个性无法得到充分发展, 出现偏差, 严重阻碍其身心健康、智力和个性的正常发展。个性是一个人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 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条件不同, 因此所形成的性格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的环境, 健康的家庭会促进儿童个性心理的正常发展。调查结果表明, 样本组EPQ问卷中的E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 而N, P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 与许成文等[4,5]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家庭缺失儿童具有明显的个性偏异, 性格偏内向、情绪稳定性差、精神质倾向性强。而男生P因子得分高, 提示男童往往更倾向于孤僻、倔强、 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缺少同情心、对人淡漠、喜欢冒险等;女生N因子得分较高则提示, 女童常有情绪不稳定、敏感、焦虑不安、易激动、抑郁等。儿童处于个性形成时期, 个性偏异常来自于周围环境的潜移默化。

调查结果还表明, P分量表与沟通、情感反应、情感介入及总的家庭功能因子呈正相关, N与沟通、成员的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及总的家庭功能因子呈正相关, E分量表与沟通呈负相关。提示家庭功能差的学生较多地表现为神经质、情绪不稳定、内向等, 儿童的个性与家庭功能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进一步多元回归分析提示, 家庭功能中的沟通、情感介入、问题解决和家庭成员的角色及家庭总功能都会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产生影响。父母离异或丧偶、家庭成员间情感表达受限、缺少交流、情感介入少、得不到必要的父母双方的情感安慰和支持等可使大多数孩子体验到悲哀、丧失感、被遗弃感、不安全感。父母残疾和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等都使孩子学业受挫、自我评价降低、积极心理因素受抑制, 更易出现自卑、沉默寡言、孤僻、不能关心理解他人、行为倔强, 出现焦虑、担忧、郁郁不乐等情绪反应。为家庭缺失学生组建的特殊学校, 需要肩负起家庭和学校双重责任, 多给学生支持、关心、鼓励和爱护, 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从而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霍金芝.家庭环境与个性发展.中国公共卫生, 1995, 11 (11) :10.

[2]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医学院, 1983.

[3]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31-35, 149-152.

[4]许成文, 解昌国, 宁延珍, 等.单、双亲家庭学龄期儿童个性特征的对照性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2, 11 (2) :203-204.

[5]李幼辉, 李华, 吴敏, 等.离婚家庭儿童个性特征的配对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13 (5) :302.

婚姻家庭关系 篇2

2. 现在的家庭组织大致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和联合家庭等四种形式。

3. 在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与父母的关系。

4. 孝敬父母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

5. 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

6. 产生代沟的直接原因是与父母的年龄差距,其实质是反应在年龄差异背后的多重代际差异。

7.跨越代沟的最好方法是沟通。

8.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

9..我们对父母的思想观念、管教方法、严格要求,常常产生反感即产生逆反心理,在多数情况它会导致对父母的反抗。

10.当我们与父母发生矛盾时,首先应与父母商量。

11.学会真诚、得体地赞赏父母,这是增进与父母之间的亲情的有效方法。实现与父母有效的沟通的关键是理解。

二.分析题

1.请你说说“家庭不单是身体的住所,也是心灵的寄托处”这句话的含义。

答:家庭是我们的情趣栖息地,我们受了委屈可以向家人诉说,我们获得快乐,常常于家人分享,我们碰到困难可以向家人求救。

2.你的妈妈是不是也经常把你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呢?你是怎样想的?你知道妈妈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比较吗?你认为用什么办法解决这类比较妥当?

答: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经常会采用同他人对比的方法。父母的这一做法,主要是想通过对比来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由于父母平时工作比较忙,了解孩子的渠道比较少,所以用对比成绩的方式比较直观。最为理想的方法是,父母平时应与孩子沟通,达成理解与共识,避免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

3.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都做不到,谁还愿意与他打交道呢?你赞同这句话吗?请说出理由.答:对一个人来说,亲情是其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因此,一个连孝敬父母都做不到的人,人们是不会和他打交道的。另外,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是很难相信他会爱别人的,因而也得不到别人的爱与支持。

4.我们怎样表示自己对父母的爱?

婚姻家庭关系 篇3

婚姻关系问题在增多

据统计,中国的离婚数字正在以每年200万对的速度增加。而在没有离婚的夫妻中,双方真正都感到满意和幸福的不足10%,就是说9成以上的人都有某种程度的不满,这导致了不和谐家庭的产生。同时随着问题婚姻的不断增多,问题孩子也在增多。所以,婚姻是否稳定、夫妻关系是否和谐,不仅关系到两人的生活是否幸福,更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但这一点往往是许多父母容易忽视的方面。因此我认为,作为家庭教育工作指导者在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应注重引导家长从改善婚姻关系开始。为什么这样说呢?

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在增大

由于现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就成了孩子的主要伙伴,如果这个核心生活圈不和谐,孩子就难于受到良好的影响。专家认为:“当孩子出现问题,赶紧去抓家庭关系。”也就是说,问题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一般来说,夫妻冲突对孩子的影响与孩子的年龄有密切关系。孩子年龄越小受家庭环境影响就越大,也就是说,孩子越小,夫妻间关系的好坏对孩子的影响也越大。

但是很多夫妻没有考虑到两个人闹矛盾会对孩子造成影响,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想怎么闹就怎么闹。结果,等孩子长大了,才发现孩子受到的伤害比大人大得多。具体的伤害有:

一是争吵造成的创伤。夫妻争吵是正常的,但如果经常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大人在吵架时,孩子内心会很害怕,这样的孩子会出现:在睡眠中咬牙、做恶梦,经常生病,不能集中注意力,胆小,易发脾气,不听教导等多种问题。

二是暴力造成的伤害。如果父母之间发生了暴力,孩子的内心会很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做,他便会在潜意识里有以牺牲自己去换取父母和谐的念头。孩子的潜意识会推动他制造一些自己的问题出来,转移父母的注意力,孩子以为这样做能使父母停止争吵。这便是很多孩子多病、学习成绩急降、脾气古怪、出现不当行为的主要原因。

三是分居造成的伤害。父母分居让孩子意识到,他与父母组成的“铁三角”关系破裂了。对孩子来说,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这时孩子也会想办法做一些事情,以转移父母的注意力,或让父母和好。首先,他会制造自己的问题,例如态度逆反、情绪不稳定。如果没有效果,他会接着发生第二个阶段的反应,就是责怪自己,会认为是自己不好使得爸爸妈妈分开。这份自责会导致孩子忧郁、缺乏自信、不愿做事等状况。不仅如此,长大后,这样的经历还会使孩子对自己未来的婚姻抱有消极的态度和看法。

四是离婚造成的伤害。父母离婚了,孩子意识到不能再回到温馨幸福的家庭了,他的失望情绪会让他郁郁寡欢,产生自卑、自抑、没有安全感等不良心理和行为。如果父母的分手是痛苦的和闹的死去活来的,对孩子的伤害将是最大、最深的。

由以上可知,夫妻关系如何,是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必须重视起来的大问题。因为,夫妻关系破裂了,就无法避免地对孩子造成伤害,并且这种伤害会通过孩子的一些病症发作出来。

改善婚姻关系是根本

夫妻间任何一方,要想与配偶搞好关系,首先必须得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大量的调查发现,男人排在前三位的心理需求是:能力被肯定,才华被欣赏,努力被感激;女人排在前三位的心理需求是:时常被关怀,再三被肯定,想法被尊重。对照一下,我们平时是否关注到了对方的这些最强烈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以上心理需求满足程度越高,夫妻关系越亲密和谐;满足程度越低,关系就越疏远冷漠。

如果关注到了夫妻双方的这些最为强烈的,也是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尽量满足对方这些被尊重、被关爱、被肯定、被欣赏、被支持、被感激等心理需求,夫妻关系就能不断增加亲密感,家庭关系也会越来越和谐,这些一定能给予孩子成长的正能量。

婚姻与贞洁的关系研究 篇4

一、贞洁高于婚姻

基督教人士一直认为, 只有鼓励教徒进行禁欲行为, 基督徒才能接近上帝的世界。在基督徒眼里, 贞洁高于婚姻。这种贞洁思想是基督教一直提倡的, 反映了教会对贞洁赞美与崇拜的思想。

1、《圣经》中认为贞洁高于婚姻。

在《马太福音》十九章, 清楚地记载着保罗对婚姻问题的论述。他的论述成了人们判别基督教婚姻问题的依据。虽然使徒保罗在致信给哥林多人时他写道:“我对着没有嫁娶和寡妇说, 若他们常像我就好。倘诺自己禁止不住, 就可以嫁娶。”1保罗说这话是有原因的。当时那个年代, 在哥林多社会, 人们追求的是罗马腐败的生活方式, 社会上流行的是纵欲主义, 这种氛围已经违背了上帝的道德标准, 让保罗和所有基督徒反感。在这种情况下, 保罗认为婚姻不但能解决世俗人的性问题, 同时也是为了避免淫乱的一种权宜方法。因此, 他允许哥林多人结婚。但是保罗是独身主义者, 他又赞同独身, 因此, 他又在信中说:“男不近女倒好。”保罗认为在淫乱时代, 婚姻是倾心于淫荡的。因此, 他倾向于独身, 至于怎样做, 基督教主要的原则已经体现在上帝的言语中:“像圣父那样做。”这是教会必须遵守的规范。贞洁最好的表现方式独身-成了基督徒追求的最高境界。

2、提倡独身。

基督教为什么主张禁欲主义, 提倡独身, 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 基督教受犹太教的影响, 把性看成是不洁之物, 认为性会导致在宗教礼仪上的不洁净, 同时也影响人的精神生活。使徒保罗曾经说过, 虽然基督徒有结婚和选择独身的权利, 但在他眼里, 独身要好于结婚。因为没有结婚的人一心想着上帝, 而结婚的由于精力所限, 不能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对上帝的信仰之上。另一方面, 在早期基督教神学家那里, 他们把性视为不洁之物, 认为人类的原罪就是夏娃偷吃禁果, 然后引诱亚当, 致使亚当陷入到性的罪孽中, 这是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主要原因。因此, 性行为是带来其他罪恶的条件, 人类要想消除由性带来的原罪, 必须避免性行为, 采取禁欲主义。

宗教界人士认为, 贞洁已经成为基督徒最高的理想, 贞洁中神圣的是仪式, 而不是圣礼。教会的代表显然已经将贞洁高尚与婚姻作为基督徒生活的标准, 而教会则是实现神圣的婚姻这一理想的场所。

二、婚姻是拯救方式

基督教认为, 举行各种仪式可以使教徒更加信仰上帝, 可使人们和教会发生经常性的联系。通过举行的仪式, 就是“通过一定的可见形式给予领受者不可见的耶稣基督的‘宠爱’和‘保佑’。2”而婚姻就是领受恩赐的一种形式之一。人们只有通过婚姻的仪式才能和教会接近, 才能领受上帝的恩赐。

1、婚姻的圣礼可以获得上帝的恩赐。

关于贞洁和婚姻的问题, 也就是婚姻和独身哪个更高尚的问题, 这个问题甚至被人们认为是基督教面临解决的首要问题。但宗教界人士认为, 在基督教中, 这个问题不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因为它没有独立的意义。基督教带给人类的第一个问题不是婚姻和独身的问题, 而是拯救问题, “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 我们应该能看清婚姻和独身的问题。”3从拯救的角度审视婚姻, 教会认为婚姻就是一种被拯救方式4。上帝是来拯救这个世界的, 那么, 人就应该走被拯救之路, 追求上帝的果实。但是, 怎样才能获得拯救, 怎样才能拿到这颗果实呢?教会提出了解决方案, 人首先应和上帝融合, 寻找和上帝之间那种鲜活的结合。这种寻找对于每个人来说, 都有自己的特殊途径, 但对大多数人来讲, “某些固定的、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领受圣灵恩赐的形式, 这就是圣礼”。5这就意味着, 婚姻的圣礼是一种领受圣灵恩赐的形式。“渴望看见上帝并和上帝交流, 这确定了基督教本质的圣礼生活是有婚姻和独身两种状态。”但是, 哪种婚姻状态好呢?宗教界人士认为婚姻这种状态好, 但是独身更好。但婚姻也是有区分的, 当人们处于为了更好地为上帝服务的婚姻里时, 这样的婚姻是好的婚姻。

2、独身是一种追求。

同样如此, 只有当基督徒的独身生活紧密的和上帝结合时, 这样的独身才是最好的状态。独身者的目的只有一个目的—接近上帝。这种渴望对于独身者来说是永恒的追求。因此, 婚姻的领受功能是任何方式都不能替代的, 婚姻的圣礼是人们接近上帝的一种方式, 也是人们为上帝服务的开始。从另一个角度讲, 婚姻的圣礼也是上帝给予人类爱的一种方式, 是人们以婚姻的名义接受上帝的一种恩赐方式之一。

但是, 并不是所有处于婚姻中的人们都能得到上帝的恩赐, 只有生育的婚姻区别于淫荡的婚姻时, 这样的婚姻中的人们才能得到上帝的恩赐。宗教界人士认为, 只有在为上帝的服务中, 无论是在肉体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 丈夫和妻子才能相互协调好关系。但精神与肉体的关系折磨着人们的情欲和肉体, 于是, 使徒号召人们走向独身。保罗在对独身者说过“你们最好就保持那样。”这样, 就使得贞洁高于在婚姻, 值得赞美。但是, 必须注意, 保罗为什么会用那种方式回答独身更好的问题, 这是他认为独身使人有更好的精力为上帝服务, 可以把全身心献给上帝, 使独身者可以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他们“生活的目的是用精神、肉体为上帝服务。”所以, 要想得到上帝的恩赐, 必须在婚姻中洁净自己的灵魂, 可以采取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精神婚姻, 也就是贞洁的婚姻。同时还有另一种方式, 这就是独身。婚姻与贞洁这是人在婚姻中领受上帝荣耀的两种途径, 也是基督在婚姻中给予人类爱的两种方式。

基督教的婚姻被保罗喻为一种象征, 丈夫和妻子的结合象征着基督与教会的结合, 因此, 基督教婚姻的理想就是基督和教会的联合。这种思想使基督教的婚姻显得庄重与崇高。婚姻可以使人们走向神圣, 其实, 这已经涉及了婚姻的精神方面。使徒保罗说过:“男不近女倒好。但要免淫乱的事, 男子当各有自己的妻子, 女子也当各有自己的丈夫。”他不是命令所有的人要结婚, 他只是指出了婚姻目的。婚姻除了具有这种防止淫乱的功能, 它的另一种功能就是生育, 就是人类繁殖的手段。繁殖对人类社会延续来说是必需的, 但是, 现在它所体现的仅是纯生育的繁殖, 里面不能有一点性爱的感觉, 教会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婚姻的目的。”在《以弗所》中已指出基督教婚姻的目的, 婚姻是极大的奥秘, 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谈的。6“保罗关于夫妻关系的论述, 实际上是早期基督教关于两性关系看法的一个缩影。”7夫妻之间的这种婚姻相似于基督和教会的联合, 他们的联合是为了拯救世界, 从这个角度讲, 基督教的婚姻便具有了被拯救的意识。

三、小结

其实, 西方从16世纪下半叶开始, 在婚姻的贞洁问题上, 人们已经有了新的观点。当时西方社会中的人们已经对文艺复兴时期那种放荡的生活方式感到厌倦, 认为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于是在两性关系中, 人们强调的不再是放纵肉体, 强调的是双方的精神交流, 强调的是精神恋爱。他们自己把这种婚姻称为“不污染灵魂的友情”。这种婚姻是贞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精神婚姻, 在这点上天主教这种对婚姻的看法和东正教对精神婚姻的看法是一致的。

婚姻的主题是这次聚会的重要讨论内容, 也是双方表现对立明显的方面。这个话题的争论至今在俄罗斯仍在持续。在这次聚会上, 大多数的神学家都是从宗教的观点出发, 对性与肉体采取了否定的态度。但也有一些宗教界人士, 认识到不能过分的压制性及欲望。因此, 他们试图从宗教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有的人提出夫妻之间要多些相互的爱慕, 这样就可以减少对肉欲的渴望;还有的人认为在夫妻关系中可以增加些对社会的看法, 增加些对穷人的怜悯心, 这样也可以回避一些肉体的欲望。但是, 罗赞诺夫指出, 他们的做法是在寻找毒药, 因为他们的做法都是在如何减少情欲、压抑性。这是本质上的错误。他认为, 现实世界的一切动力都来自于强烈的情欲, “强烈的情欲是从大自然汲取的、真正的、富有创造的生殖力的表现。”[1]这是罗赞诺夫和宗教界人士在本质上的区别。基督教一直压抑肉体, 压抑性, 认为性是污秽的东西。而罗赞诺夫认为性正是生活的动力, 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教会一方面是把婚姻的地位提高, 把婚姻列为圣事, 并用各种礼仪使婚姻神圣, 另一方面却鼓励独身, 极力鼓励基督徒过独身生活。基督教对待婚姻的两种态度, 使它在处理这个问题时, 面临着许多自相矛盾的理论和行为。基督教的婚姻观, 反映了教会在婚姻观上的思想。不过, 这里也表现出了基督教与世俗社会的隔阂, 怎样调和这种矛盾, 这是个永远的话题。

摘要:婚姻与贞洁的问题, 这是基督教婚姻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 本文介绍了宗教界人士围绕贞洁与婚姻地位孰高孰低的问题而展开的。宗教界人士认为贞洁高于婚姻。

关键词:东正教,婚姻,贞洁

参考文献

[1]、哥林多前书7:8.

[2]、乐峰.俄国宗教史[M] (上卷)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34.

[3]、#12

[4]、薄洁萍.上帝作证-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的婚姻[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5.在这本书中, 教会认为结婚的人可以得到上帝的拯救.

[5]、[俄]C.H.布尔加科夫.东正教-教会学说概要[M].徐凤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138.

[6]、以弗所书5:20—33.

家庭关系的建立 篇5

(1)家庭的含义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而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3)家庭结构的类型

现在常见的几种家庭类型,即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

2.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

(1)与父母的血缘关系不可改变

父母子女关系的确立,绝大多数基于血缘关系。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无可选择、无法改变。

(2)与父母的感情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种亲情

父母对我们爱

(1)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也是我们的第一任教师。母爱是最无私的。父爱如山,深沉严格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是亲情的自然流露,是传统美德的彰显和发扬,又是当今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2.家是人们的情感栖息地、物质生活后盾、安全健康保障、娱乐天地、天然学校和今后发展的大本营。

3.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父母为家庭作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很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

(1)孝敬父母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这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法律义务。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不仅要受到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2)孝敬父母的具体表现

孝敬父母要落实到具体行为之中,要从小事做起。

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

4.对父母的孝敬有道德和法律上的是与非。当父母作出不道德的事时,要劝阻,这也是孝的表现;当

其触犯法律时,做儿女的对其违法行为不能视而不见甚至包庇,而要进行劝阻、斗争。

进入青春期后,我们的自我意识增强,开始独立行事,渴望父母像对待大人那样对待我们,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从而产生了亲子矛盾,这些矛盾困扰着我们,带来烦恼。

2.逆反心理有危害

对逆反心理的辨证分析

对于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说是错的,有的反抗不无道理。在家庭教育父母也难免有误区。与父母平等交往,有助于帮助父母更新观念、走出家教的误区,也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逆反心理导致的危害

从结果上看,逆反心理导致的对父母的反抗,其结果都是惩罚了自己——不是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就是拿父母的错误惩罚自己,这种结果也是对父母的一种伤害——不是拿自己的错误伤害父母,就是拿父

母的错误伤害自己。

为了不伤害自己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就要努力克服消极的逆反心理,在情绪冲动时要努力克制自己。

二.两代人的对话

1.架起理解的桥梁

(1)要亲近父母,跨越代沟

沟通是双方的事,我们做子女的要走近父母,亲近父母,努力跨越代沟,与父母携手同行。

(2)学会遇事与父母商量

商量就是沟通的过程。通过商量,弄清分歧所在,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这样看似冲突的事情就有了回旋的余地。

“处理家庭冲突六步法”:

第一步,明确冲突是什么;第二步,进一步分析产生分歧的原因;第三步,找出解决这一问题可能涉及的各种方式;第四步,判断哪些解决方式是冲突一方不能接受的;第五步,确定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最佳方式;第六步,检验最终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否有效。

(3)与父母沟通的基本要领

彼此了解是前提,尊重理解最关键。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沟通的结果要求同存异。(4)与父母沟通七法则

了解父母,沟通就有主动权;敞开心扉,沟通起来无顾忌;笑口常开,沟通起来无障碍;耐心解释,沟通之中得理解;换位思考,有效沟通不可少;尊重理解,正常沟通最关键;求同存异,沟通不要走极端。

2.交往的艺术

(1)赞赏父母,交往起来无烦恼。

(2)认真聆听,交往起来免误会。

(3)帮助父母,交往起来无障碍。

(4)在家庭交往中,与父母不必太计较,要宽容。

1.交友的益处有哪些?(友谊的作用)

朋友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在人生的旅途上,朋友伴我们同行,友谊照亮我们的生活之路。

2.交友的原则

(1)交友是一个平等互惠的过程,给予与分担必须是双向的,这样才能做到双赢甚至多赢。

(2)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

(3)真正的友谊应该是坦诚的,在原则面前一定要坚定,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谊。

(4)我们要慎交朋友。与社会上的人交朋友,要乐交诤友,不交损友。

1.与异性交往的意义

“二孩”引发家庭关系大调整 篇6

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决定明确,自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将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国家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子女。消息一出,人们普遍表示欢迎,特别是渴望“二孩”的夫妻,更是拍手称快。但多生一个孩子毕竟不像养个宠物那么简单,各种矛盾随之而来。这其中,就包括家庭关系的大洗牌。一般来说,曾经的三口之家,家庭关系已基本稳定,突然要增加一个新成员,夫妻之间、夫妻与老人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都会面临挑战。“二宝”由谁带、跟谁姓?双方老人对生“二宝”持何种态度?尤其对“大宝”来说,要多出一个弟弟或妹妹,“独”惯了的孩子又会作何反应?能够容忍爱被分享、“独宠”的局面被打破吗?

“二孩”引发家庭关系大调整

从电视新闻中获知“全面二孩”政策将于2016年元旦实施的消息时,吴靖拦腰将妻子吕欢欢抱了起来,欢呼道:“我们可以生儿子啦!”沉浸在狂喜之中的吴靖并没注意到,妻子并不激动,相反,吕欢欢的心反而直往下沉。

儿媳生个孙子为吴家传宗接代,是吕欢欢的公公婆婆一直以来的渴望。吴靖原本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但就在吕欢欢嫁进吴家的前一年,吴靖的哥哥因车祸去世,传宗接代的重担就落在了吴靖身上。吕欢欢生下女儿后一直被公婆唠叨,好在丈夫总是护着她,每次都以政策不允许为由堵父母的嘴:“政策只让生一个,叫我们怎么办?!”话虽这么说,可吴靖心里也不是没有遗憾。吕欢欢知道丈夫是个孝子,父母的愿望当然也是他的愿望。但平心而论,她是不想再生的。作为“80后”,她上面有个比她大很多的哥哥,从小她就被父母、哥哥娇宠,从来只有别人照顾她,所以她连生一个孩子都是勉强答应,哪还想生第二个?况且她在公司干得不错,如果回家生孩子,事业上等于要清零。还有,即使再生,谁能保证是个儿子呢?她不想承受这样的压力。幸亏有计划生育政策做挡箭牌,如今“全面二孩”政策一实施,她也就失去了“政策保护”。

晚上躺在被窝里,吴靖还在兴奋地规划如何生二胎,吕欢欢忍不住打断他:“女儿刚8岁,正是要人照顾的时候,我上班又那么忙,怎么生啊?”吴靖顿时说话的声音变了调:“那,你的意思是不想生?你不知道我爸妈盼这一天盼了多久吗?”“你眼里只有你爸妈,你想过我吗?”吕欢欢生气了。吴靖沉默了半晌,一赌气转身给了吕欢欢一个后背……

“二孩”新政出台,面临挑战的除了夫妻关系,还有夫妻与老人之间的关系。“70后”刘进强和丁小玉夫妇都是中学老师,儿子刘浩已上高中,夫妻俩一直想再生个孩子。全面放开二孩的消息一出,两口子既激动又担忧。激动的是有幸能够搭上“末班车”,担忧的是两人都是学校的业务骨干,不可能请长假,生了孩子由谁来带?两人商量后,首先想到的是双方父母。四位老人虽然都年逾六旬,但身体还不错,能搭把手是最合适的。

一个周末,刘进强夫妻请双方父母来家里吃饭,顺便把他们想生二胎的想法说了,四位老人几乎齐声叫好。可當两人谈到月子由谁照料、孩子由谁来带时,老人们都沉默了。首先打破沉默的是刘进强的母亲,她说:“不是我们不想带,是根本带不过来啊!你们知道的,你侄儿还在上小学,我和你爸一个接送一个做饭,整天忙得团团转。当初刘浩也是我们这么带大的……”母亲这最后一句话,把理由讲得再清楚不过:弟兄两个,老人给每家带一个孩子,公平。丁小玉的母亲接话道:“这孩子吧,不管几个,都是刘家的血脉,我们丁家怎么说也是外姓人……”言外之意,不该她来带。刘老太连忙说:“亲家这么说就见外了,刘家丁家,都是一家人,哪能说两家话啊!”丁母便说:“那我和老丁回头商量商量再说吧!”

几天后,丁家传来消息:他们带可以,但老二得姓丁,不然在丁家儿子儿媳那里说不过去。事实是,丁小玉的哥哥嫂子只生了个女儿,嫂子身体不好,不能再生,丁家想要个男孩儿,现在女儿要生二胎,正好是个机会。

丁家的小九九刘家怎会不明白?这个条件他们无法答应。刘进强又不是上门女婿,这可是原则问题!两家人你来我往,说着说着就说烦了,原本和睦的关系弄得疙疙瘩瘩,而刘进强夫妇更是夹在中间无所适从。两人不由得感叹:“这‘二宝’还没来,麻烦倒先来了。”

比起刘进强夫妇,周平和陈春丽遇到了更大的麻烦。

周平和妻子陈春丽都是“75后”,也都成长在非独家庭,从小有兄弟姐妹的那种幸福快乐他们深有体味,那是如今的独生子女体会不到的。12年前,他们生下女儿周小小后,就计划再生个孩子,特别是看到女儿孤独成长渐渐变得唯我独尊时,他们更渴盼给小小生个弟弟或妹妹。他们等了12年,现在终于等来了政策。“再不生就晚了!”夫妻俩欢欢喜喜地做出了一致决定。可他们忽略了一个人:正值青春期的女儿。

那天,夫妻俩在饭桌上正热议“二孩”政策时,小小冷不丁地问了一句:“你们是不是也打算生二胎?”夫妻俩一看女儿一脸警惕,顿时意识到问题严重……

要“二宝”先理顺家庭关系

“二孩”带来家庭关系调整是必然的。因此,想生“二孩”,就应事先做好心理准备,以应对随之而来的各种矛盾。矛盾处理得好,家庭关系会重新理顺,“二孩”的到来也会皆大欢喜;反之,“二孩”未生,家庭关系反倒先变成一团乱麻。

吕欢欢和吴靖闹了几天冷战后,吴靖一咬牙叫来了父母。他觉得一直以来是自己太惯着妻子了,是时候给她增加点压力了。哪知这一招很快让家里乱成了一锅粥。因话不投机,婆媳俩一见面就吵了起来,老人气得回了乡下,吕欢欢的态度也更加强硬。

吴靖一看硬的不行,改变了策略。一天夜里,他竟躲在被窝里抽泣起来。吕欢欢吓了一跳,扳过他的肩膀说:“一个大男人,哭算什么嘛。”吴靖说:“去年我哥祭日那天,我妈打电话哭着说,我爸想喝药自尽,他说活着一点希望都没有,药都准备好了,后来自己又放下了,哭着喊‘吴家无后,死不瞑目’!”吕欢欢抱紧了丈夫,说:“这些我怎么不知道啊?”吴靖说:“还不是怕你压力大,才没敢告诉你!”听到这里,吕欢欢有些感动,想了想说:“生孩子的事,咱们可以再商量。”吴靖一听有商量的余地,顿时破涕为笑,抱着老婆不停地亲。“你别高兴得太早。”吕欢欢说,“我是有条件的。第一,不要你爸妈掺和,我们自己决定生孩子的相关事宜;第二,给我时间,工作上我要重新规划。”“行行行,什么条件我都答应!”吴靖立即从床上爬起来给父母打电话报喜。几天后,吴靖的母亲从乡下赶来,带了两只老母鸡给媳妇道歉,并承诺只要她生,所有的事他们都不干涉!而工作上的事吴靖也帮吕欢欢出主意,想办法。很快,吕欢欢辞了职,在家开了个网店,一边做自己喜欢的服装生意,一边为生孩子作准备。

nlc202309031535

刘进强和丁小玉夫妇,在双方老人闹得个不欢而散后,暂时把生二胎的事放下了,老人们反倒坐不住了。刘进强的父母说:“你们生了让亲家他们带吧,我们也想通了,姓丁也行,反正都是咱刘家的血脉。”这话传到丁家,丁小玉的父母反而不好意思再坚持,说:“该姓啥姓啥吧,趁我们身体还硬朗,你们赶紧生!”刘进强夫妇见老人们如此“深明大义”,不禁暗自高兴:看来缓兵之计奏效了!

周平夫妇为了“搞定”女儿,却大费了一番周章。在意识到生二胎必须先过女儿那一关后,周平夫妇决定正式跟女儿谈一次。哪知他们刚一提个话头,就被女儿挡了回去:“想生孩子免谈,我不会同意的!”周平很生气:“你这孩子咋这么不懂事呢?”小小头一扭进了自己房间,把门重重地关上了。

谈判失败,周平夫妇无计可施。小小的奶奶得知后说:“跟她商量个什么?还能让她一个孩子当了你们的家?只管生,别理她!”陈春丽于是改变了策略,不再跟小小商量,而是直接通知她:“我们准备给你添个小弟弟,你做好迎接的准备吧!”小小却冷冷地说:“我会让你们后悔一辈子的!”声音很小,但字字如刀,扎在陈春丽心上。过了两天,收拾女儿房间时陈春丽发现了一封女儿写给同学的信,大意是如果父母坚持生孩子,她就离开这个世界来惩罚他们。陈春丽惊出一身冷汗:难道网上报道的女孩以死抗拒父母生二胎的悲剧,也要在自己家上演?慎重考虑后,她不得不妥协,郑重地告诉女儿她不生二胎了。

不久,小小恢复了爱说爱笑的状态,陈春丽却没有死心。她不敢再直接跟女儿提生二胎的话题,只是想方设法投其所好让她开心。她知道,女儿一开心就会放松警惕。一个周末,陈春丽带女儿出去购物吃美食,在提着大包小包“战利品”回家的路上,她假装不经意地说:“要是有个弟弟将来还能给你拎东西,或者有个妹妹能陪你逛街。”小小顿时反问道:“要是有弟弟或妹妹,你还会这样带我吃好吃的、买漂亮衣服吗?”“那当然啊!”陈春丽见女儿开口了,激动地拍着胸脯保证,“在父母心里每个孩子都是心头肉。我们绝对不会因为有了二宝而怠慢你,这个你要相信爸爸妈妈!况且,无论生个弟弟还是妹妹,你都是老大,他(她)都得听你的。就像我,在家排行老二,从小一直听你大姨的,还总是穿她的旧衣服。”“真的吗?”小小弱弱地问了一句。陈春丽感觉女儿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抗拒,趁机把早就准备好的一番话跟女儿耐心讲了一遍。小小听罢没有当场表态,而是在沉默了几天后对妈妈说:“你们要生就生吧,最好生个弟弟,给我当搬运工!”陈春丽激动地抱住女儿,笑出了眼泪。

做足功课方能顺利圆梦

《中国社会科学报》载文称,二孩家庭的人际关系比独生子女家庭丰富得多。具体地说,独生子女家庭的人际关系有3种,即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二孩家庭则有6种家庭关系,不仅多出了一个孩子分别与父、母的关系,还出现了一个“新型”家庭关系,即孩子之间的兄弟姐妹关系。此外,二孩家庭因为有可能请老人帮忙带孩子,还会面临与老人在教育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重新碰撞,以及夫妻之间在更加繁忙的生活中如何保鲜感情等问题。专家认为,这种更为复杂的家庭关系,并不是在二孩出生以后才会对家庭造成影响,而是在“二孩计划”酝酿之初,就会从心理层面对原有的家庭关系造成冲击,甚至提前引发矛盾。因此,计划生二胎的夫妻,有必要提前着手理顺可以预见的家庭问题。

一是孩子是否同意父母生二胎。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任其平教授分析说,近年来,一些符合政策条件的家庭生育了二胎,家庭结构发生改变。很多原本是独生子女的孩子,面临着父母的关注和爱都被突然“分”走的情况。如果家长对此不加重视,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失落感,进而导致孩子出现烦躁、易怒等不良情绪。二是夫妻之间是否能达成一致。生孩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大事。且不说抚养一个孩子要牵扯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精力,单单二孩所带来的各种经济压力,就不是夫妻一方所能独自承担的。所以,夫妻双方作为这个工程的主体责任人,意见必须一致,否则,难免引发矛盾甚至恶化夫妻关系。三是老人是否同意。普通家庭一般不请保姆带孩子,即使请保姆也需要老人搭把手帮一下才放心。所以,老人的想法也不能忽视。

实践证明,无论哪种关系,重新调整的过程中都需要智慧与耐心。作为生育二孩的主体责任人,要善于沟通,学会穿针引线,才能化解矛盾,理顺关系;反之,若粗暴地挥刀斩乱,只会将原本错综复杂的关系弄成一团乱麻。就此,有关专家给出了如下建议。

与大宝结盟。儿童心理医生梅其霞说,孩子的想法往往捉摸不定,作为父母,想生二孩就必须先过大宝这一关,而最佳策略是与大宝结盟。父母应首先跟大宝沟通,了解他在想什么,告诉他为什么要再生一个孩子,最关键的是要让他明白,多一个弟弟或妹妹,对他的爱不但不会减少,他得到的快乐反而会更多。现如今,确实有一些孩子对二宝比较排斥,归结其原因,无非是担心自己独宠的状态被打破,更有一些孩子受成人思维的影响,担心将来二宝会跟自己争财产。从中不难看出,这些孩子只看到了二宝带来的不利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的一面。家长要做的就是,尽量让大宝看到有利的一面,争取大宝的支持。

对未來重新规划。有调查显示,40岁以上的中年女性最想生二孩,而且职场女性居多。前程无忧招聘网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表示,近年来,职场女性为生育问题影响职业发展的焦虑情绪有增无减:不少女性中层要兼顾两个孩子,起码3年内无法频繁加班和出差,工作中也会力不从心,从而失去晋升机会,这种阶段性调整的经济成本和机会成本确实很高,也容易引发家庭矛盾。冯丽娟建议,考虑生育二胎的女性首先要调整心态,并保持不断学习以提升自我的状态。在迎接二孩的特殊时期,丈夫应给予妻子更多的关心,帮妻子分担压力。夫妻应重新对未来进行规划,对家庭事务重新分工,比如丈夫主外,承担大部分经济压力;妻子主内,承担更多家务。彼此应分工合作,相互关心,共同应对一切可能出现的状况。近年来,妻子怀上二胎遭遇丈夫出轨的案例不少,大都是因为各忙各的忽略对方造成的。

兼顾老人的想法。中国老人,大都有多子多福的传统思想,既然政策允许,自然希望子女多生;但也有一些老人,认为自己年纪大了,再带孩子会吃不消,或者希望安享晚年,不愿意子女再生一个。生二孩不单单是夫妻两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到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因此,生不生二孩,不能不考虑老人的想法,最好跟老人充分沟通。而作为老人,对子女生不生二孩、生了以后由谁来带,则不宜过多干涉。南京家庭婚姻治疗师沈昉表示,老人“多子多福”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子女的实际困难和想法也不能不考虑,若一味催逼子女生二孩,只会引发家庭矛盾,尤其是催生男孩以传宗接代的,更容易引起子女反感,引发家庭“地震”。

总之,生二孩非小事,只有做足功课,方能顺利圆梦。

〔编辑:冯士军〕

家庭关系: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 篇7

有读者提出, 70后一代在教育孩子上, 普遍有很强的成长焦虑。对此, 李子勋认为, 这与70后一代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对他们来讲, 小时候物质上没有获得充分满足, 缺乏安全感, 渴望爱和被爱。身为70后的父母往往容易纠缠在以上3个基本需要层面, 并从他人的认可上获得自我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 而不会成为自己, 为自己而生活。这也导致他们在育儿问题上过于关注孩子, 焦虑因此不可避免。

针对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 如人际关系不好、轻度强迫症、暴力倾向明显等问题, 李子勋认为, 这些问题有时不完全是孩子自身原因造成的。孩子身上的一些问题, 不一定是父母本身的责任, 而是父母的说话方式造成的, 是家庭关系不良的一种表现。通过理顺夫妻关系、亲子关系, 可以有效地达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目的。越是坚决地贯彻“教育”, 孩子越不容易长大, 相反宽松的家庭氛围, 加上适当的引导, 孩子反而会如小鸟一般展翅飞翔。

有患者前来咨询时, 李子勋一般都会要求家庭成员全部出席。而他会通过一家人落座的位置和当时的表情, 来判断隐藏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微妙关系。据李子勋介绍, 德国海德堡家庭治疗学派也经常采用这种方法。该学派很重视观察家庭成员中谁愿意和谁坐在一起, 喜欢通过调整家庭成员彼此的心态和关系来解决家庭教育问题。

个人成长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篇8

一、良好的家庭情绪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

笔者很赞成“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的观点,不把工作的事带回家,尤其不把不良情绪带回家,这种不良情绪直接会影响家庭中所有成员的心理。家庭情绪氛围是指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它是通过语言和人际氛围构成的,这种氛围尤其对儿童的个性品格的形成特别有意义。笔者的母亲随父亲1964年从南京转业一起到新疆,都是普通的工人,吃过很多苦,母亲没有什么文化,个性很强,很能干,大家都很佩服她,那时家里不富裕,但她为了让我们生活的和大家一样,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从来都是说一不二,单位一有不顺心的事,就喜欢和父亲发脾气,我们三个孩子都会看妈妈脸色,知道什么是晴天,什么时候是阴天,爸爸经常让着妈妈,我们会在妈妈不开心的时候,都悄悄地做自己的事。母亲有时心情不好时会迁怒到孩子身上,有一次放假,我和哥哥正在为抢一本杂志闹着玩,哥哥手劲大,不小心一下把我的手腕折了下,痛得我哭了,正好妈妈进来了,看到我在哭,知道是哥哥搞的,不问什么原因就把他打了一顿,哥哥很难过。因为哥哥是老大,过早地承担了家庭的压力,很早就工作了,性格内向,不太讲话,小时受的委屈也比较多,缺乏自信和独立性,现在妈妈一提到哥哥就会觉得对不起他,经常埋怨自己。所以,建立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是儿童良好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父母是有权威性,但要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互相关系,形成良好规范,不能以势压人,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样教人,努力构建家庭的融洽气氛,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之港湾,才有助于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二、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是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的,儿童的行为习惯是父母教育的结果,但儿童个性的缺陷和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是父母造成的。父母的教养态度,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专横的态度,常常强调辈份,过分严厉,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稍有不听从就会受到惩罚。第二类是溺爱型的,孩子有求必应,为孩子提供无所不到的帮助和保护。第三类是放任型的,不过问的教养态度,忽略孩子,不关注孩子的发展。第四类是以民主、平常的态度对待教育儿童,而对孩子的错误给以正确的引导,提高孩子的认识,改正缺点。我们知道人是有差异性的,因为先天因素,环境因素等不同,所以即便是生活在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也很不同,母亲对我们都好,但我们三个子女为什么会这么不同呢?仔细分析一下,就是对我们三个孩子的教养态度不同。在哥哥身上体现的是第一类的教养态度,哥哥是家中的老大,在我们没有出生时,他是受宠的,但只比我大两岁,小时他会带我们玩,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妈妈会严厉地指责他,不听话就受到惩罚,造成哥哥胆小、自卑的心理。在弟弟身上体现的是第二类教养态度,因为弟弟比我们小得多,爸爸对他总是有求必应,过分宠爱,我们有时会说爸爸偏心,妈妈也这样说爸爸,爸爸只是笑笑。弟弟在这样的呵护下,常常稍不顺心就会发脾气,任性、自私。我是家中的老二,唯一的一个女孩子,爸爸妈妈对我的态度比较放宽,但不是放任,有些接近民主的态度,我的事情,他们有时会让我自己看着办,对我的态度对比较随和,我出现了错误他们也会比较忍耐些,会引导我,爸爸妈妈的很多优点在我身上也能体现,相比哥哥和弟弟来说是个性还不错。可见,不同家庭的不同教养态度对儿童个性品格、心理素质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个家庭的不同教养态度对儿童个性品格及心理素质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只是父母没有感觉到而已。

三、提高家长自身素养,和孩子共同成长

有人这么说过:人好比一本书,书的每一页都记录了母爱的亲切、温暖、深沉、坚强、无私和伟大,也记录了妈妈的过失、不足以及带给孩子的烦恼和不幸。做父母的知道自己身上的重任,所以要不断地学习一些青少年的生理知识、心理知识、教育学知识,从而增强自己的能力———了解孩子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时常提醒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的压力,给孩子造成负担,同时让自己也要有个好的心态,因为“境由心生”,要与孩子共同成长。正确地估计自己的期望值,会尽量做孩子言行举止的示范者、待人接物的指导者、孩子成长的责任人。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儿童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即儿童的“四个学会”: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这“四个学会”中几乎都与社会性相关,只要孩子能正确地自我认知,善待他人,学会分享与合作,在社会上适应生存,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立足,最终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就不是失败的。

总之,每个家庭环境的模式不尽相同,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也发生着变化,家庭教育可以说有方法而无定法。所以我们有责任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掌握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方法,使家庭呈现民主、和谐、平等的融洽气氛,培养孩子讲责任、讲民主、讲勤奋、讲进步、自尊自强、关心他人的良好品格。让所有的家长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家庭教育[M].沈阳教育出版社, 2009.

婚姻家庭关系 篇9

一、国际私法中的弱者利益保护原则概述

(一)“弱者”的界定

1.“弱者“的含义

国际私法意义上的“弱者”是指,由于自然、社会等客观因素,在特定的涉外民商事关系中居于弱势地位或者不利地位而导致自身合法权益难以实现或受到损害,因而须国际私法提供倾斜性保护的法律主体[1]。这种相对不利地位既可能表现在当事人的经济水平方面,又可能表现在其知识、信息等方面。不管是哪一方面,弱势方皆有可能被欺诈、胁迫,以至正当的民商事权益难以实现或受到损害。

从国际社会和各国国内立法实践来看,国际私法中居于相对弱势地位的群体大致包括以下几类。第一,婚姻家庭领域中的妇女、未成年子女、被收养人、被扶养人和被监护人[2]。第二,合同领域中的特定当事方,如消费合同中的消费者等。第三,侵权领域中的被侵权人。第四,发展中国家。国家同样是国际私法的主体,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在经济能力等方面居于相对不利地位。

2.“弱者”的法律特征

弱者具有下列法律特征:第一,身份的多重性。现代民商事法律关系的多样性可能赋予个人多重弱者身份,比如,个人作为消费者时,也可以作为劳动者存在。第二,身份的法定性。弱者身份的获得是依据法律的具体规定。第三,身份的可变性。弱者身份因符合必备的要件而取得,因缺失相应的要件而丧失。第四,身份的独立性。文明国家倡导个人独立,个人因拥有弱者身份而享有法律规定的特权。第五,身份的社会性。界定弱者身份主要是让法律更好地保护弱者利益,最终实现社会实质正义。

3. 涉外婚姻家庭关系中的弱者

在婚姻家庭领域中,通常情形下,妻子与丈夫相比在体能、经济地位上属于弱者,子女与父母相比在经济地位、社会经验上属于弱者,被扶养人、被监护人更是在经济上和生活上依赖扶养人或者监护人[3]。

(二)私法上的保护弱者

私法意义层面的保护弱者,指的是法律并不是简单地通过抽象的人格对所有公民遵行一体化的保护,而是依据人所在的具体社会关系,先判定其居于弱势地位,而后由法律给予特别保护[4]。所谓抽象人格,指的是人们享有的平等普遍、不可变更且不可转让的民事权利能力。但是,私法上的保护弱者看重的并不是抽象人格,而是与之相对应的具体人格。

(三)从保护弱者理念到保护弱者原则

在国际私法这一领域,弱者保护从刚开始的保护弱者理念发展到现在的保护弱者原则,这一国际私法法律适用规则的确立,体现国家重视人权,追求社会实质公平的价值取向。

1. 保护弱者理念的产生与发展

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的发展发生于19世纪与20世纪的交替之际,根源于作为物质基础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使得出现很多法律尚未规定的新型案件,催生了民法制度、民法思想的变革。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近代民法平等性与互换性两大特征的丧失;民法理念由先前的形式正义转变为现在的实质正义;民法核心价值由法之安定性向社会稳当性过渡。同时催生了抽象人格向具体人格的变迁,从而促成了民法中保护弱者理念的产生与发展。因为认可具体人格,也就是认可强者与弱者的地位势差,从而产生抑制强者、保护弱者的理念。伴随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的变迁,其中形成的保护弱者理念已成为国际私法中保护弱者理念的重要渊源。同时,国际私法自身受到抽象人格到具体人格转变的影响,出现20世纪冲突法革命运动。经历抨击与重构之后,传统国际私法与冲突法革命相融合,形成了当代国际私法的实体取向,也促成了保护弱者理念的产生。

在国际私法领域中,这一理念最开始主要体现于保护性多边冲突规则,就是在进行法律选择时,尽量使选择的结果有利于特定的法律关系主体,从而更好地保护他们的私法利益。伴随国际私法进一步地发展,体现于规则之中的保护弱者理念已逐渐上升为保护弱者原则。

2. 保护弱者原则的概念及特征

保护弱者原则,一般来讲,是指维护民商事法律关系中居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一方的利益、追求社会实质正义的法律原则[5]。它具有下列特征:

第一,模糊性。

法律原则的模糊性是指其所规范的内容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事物性质、状态的不同而具有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民商事法律关系与日俱增的复杂性,立法者的认识的局限性,这些因素都使得系统的、准确的描述不可能总是这么容易实现的。弱者保护原则正是这样并不精确的“描述”。这种模糊性主要涵盖两点内容:一是“弱者“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模糊性,只有在具体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才能通过法官的判断而确认哪一方居于弱者地位。并且,此时或者此案的弱者,有可能在彼时或者彼案并不是弱者。二是“公正“是一个富有争议的概念,而争论的缘由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它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

然而,这种模糊性恰恰决定着保护弱者权益原则的弹性[6]。这一弹性正好能弥补认识对象的复杂性与立法者思维的局限性之不足。同时这也表明了弱者保护原则因为其内容的不确定性而在运用上富有弹性。

第二,衡平性。

衡平的基本内涵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僵化遵行某种法律规范可能会带来不公正、不合理的结果,这时应依据另一种公正的、合理的评判标准。弱者保护原则具有衡平法的功效。衡平法认为,现存的法律规范是有漏洞的,因而需要确立更高层次的法律规范,在现存法律规范的适用出现漏洞时对其进行补正[7]。弱者保护原则恰恰是具有“补正”功能的法律规定。现代社会民商事法律关系日益增长的复杂性,让大家应该认识到在既有法律规范存在缺陷,尤其是当事人之间地位悬殊时,就需要有一种更高效力的法律规范来调整,不然,法律无法平等地维护当事人的利益。

第三,强制性。

所谓强制性,指的是某些法律本身的效力不受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影响,而应该无条件地遵行。因为此类强行性规定维护的是社会的根本利益,不容遭到毁损。弱者保护原则的确立正是社会根本利益的需要,因而必须予以遵行。

但是,该原则归根结底是一种补充原则。通常情况下,法律应当平等地保护当事人的利益。不过,当须对弱者进行特殊或倾斜性保护时,理应发挥弱者保护原则的效用。但这种补充性与强行性并不冲突。因为前者是就其适用范围而言,而后者是针对其效力强度来讲的。

二、国际上涉外婚姻家庭领域中关于弱者保护的立法实践

纵观国际上的涉外婚姻家庭关系立法,不乏保护弱者原则在具体规范之中的体现,从冲突规范到统一实体法都可见其身影。对全球范围内涉外婚姻家庭领域中保护弱者原则的法律规范进行分析及比较研究,更有利于掌握该原则在涉外婚姻家庭领域内的地位及适用情况。

(一)国际上关于涉外婚姻关系法律适用中对弱者的保护

1. 夫妻人身关系的法律适用

夫妻人身关系是指双方就人身领域彼此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一般涉及夫妻姓氏、同居生活、子女教育等内容。

近代工业革命之前,人类思想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一个显著的表现即在婚姻关系中妻子被视为丈夫的附庸,没有独立的地位。但是,伴随该革命兴起的女权运动,逐渐提升了女性在婚姻关系中的地位,比如,女性在婚后可以继续保留自己的姓氏。1991年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民法典》第393条就有类似的表述。不过有些国家关于夫妻人身领域的立法依旧残留着男女不平等的痕迹,例如,2004年意大利的《民法典》第143条的内容表明,该法典不承认妻子有独立于丈夫的姓氏。

各国有关夫妻人身领域立法实践的差异,直接引发了这一领域中法律适用的冲突。在婚姻维持期间内双方发生人身方面的争议时,一般是以两种结局告终,要么夫或妻(一般是妻子)先妥协,要么双方直接离婚。可见,专门将此类涉及人身关系的纠纷诉至法院的情况很少出现。但随着女性家庭地位的提高,的确有妻子在婚姻维持期间为争取人身独立而将这类纠纷诉至法院的案例。由于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发展程度存在差异,这类诉讼多发生在涉外夫妻关系中。

2. 夫妻财产关系的法律适用

涉外夫妻财产制领域的契约性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承认,并且有些国家在这一领域贯彻了意思自治原则,比如,《瑞士联邦国际私法》第52、53条就有明确的表述。从这一势头可以看到,调整夫妻财产制领域的规范通常都要求当事人指明适用的准据法须与婚姻存在实际联系。此类存在实际联系的连结点主要涉及当事人的国籍、住所地、惯常居所地等[8]。

在国际社会立法上,1978年海牙《夫妻财产制的法律适用公约》对规范夫妻财产关系的内容进行了细致阐述,主要体现于第3、4、9条。

从以上立法实践可以看到,在夫妻财产制领域,应当优先考虑夫妻的意思自治,适用其明示选择的准据法,且指明的准据法一定要与婚姻存在实际联系;在并没有进行选择时,通常由双方的共同本国法或共同惯常居所地法来调整。

(二)国际上关于涉外家庭关系法律适用中对弱者的保护

1.国际上关于跨国收养的法律适用中对弱者利益的保护

海牙《跨国收养方面保护儿童及合作公约》第2条简要指明了公约适用的范围。公约规范的涉外收养以维护被收养者的合法权益为宗旨,对涉外收养的实质要件的确认依据属人法原则,重叠适用收养国、原住国法律;对涉外收养程序要件的确认分别适用原住国和收养国的法律。收养的方式适用收养成立地法,收养管辖权根据维护儿童权益的原则,适用原住国、收养国的法律,且赋予二者以一定程度的管辖权[9]。

2. 国际上对涉外扶养法律适用中对弱者利益的保护

从国际上关于扶养的法律实践可以看到,保护弱者权益原则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些国内立法与国际公约皆清楚表明,扶养适用对被扶养人最为有利的法律。在国际立法方面,针对有差别的涉外扶养义务,2007年海牙《扶养义务法律适用议定书》运用了有所区别的法律适用规则,主要分布于第3条。

3. 涉外监护中法律适用对弱者利益的保护

各国依据其经济、政治、司法制度等特点,陆续制定出与本国实际情况吻合的关于规范未成年人监护的法律。为加快国际私法统一化的进程,国际上出台了专门规范未成年人监护法律适用的公约。这些公约愈来愈体现出对未成年人利益的最大化保护。

第一,1902年的《海牙未成年人监护公约》。1902年正式出台的《海牙未成年人监护公约》是第一个调整未成年人监护的国际条约。公约第1条、第2条和第3条确立了以未成年人本国法为主、以其惯常居所地法为辅的法律适用规则。该公约采用的主(未成年人的本国法)辅(惯常居所地法)结合的模式,为当时这一领域的法律适用开辟了一条新径。

第二,1961年的《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管辖权和法律适用的公约》。与1902年公约的以适用未成年人本国法为主的模式不同的是,1961年《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管辖权和法律适用的公约》是以适用本国法为辅。而且该公约援引的是“单一制”的立法范式,即要求相关措施制定、变更和废止的条件由采取该措施国家的国内法决定。

第三,1996年的《关于父母责任和保护儿童措施的管辖权、法律适用、承认、执行和合作公约》。1996年的《关于父母责任和保护儿童措施的管辖权、法律适用、承认、执行和合作公约》秉承了1961年公约中管辖权与法律适用一致的理念,明确指出儿童惯常居所地国有权根据其本国法采取相关措施来保护儿童人身、财产安全[10]。而就避难儿童来讲,其所属的缔约国当局享有管辖权。

虽然行使管辖权的缔约国政府有权适用其本国法,但同时在其中设置了例外条款。该例外条款打破了以往国际公约采用机械连结点的做法,彰显了维护儿童权益的宗旨,反映出追求实质公平的利益诉求。

如前文所述,无论是涉外婚姻关系,还是涉外家庭关系所包括的跨国收养、扶养和监护中关于弱者保护的法律规定,越来越体现出国际上对涉外婚姻家庭领域中弱者保护的重视,而且这种立法发展更加表明了国家对弱者利益的最大化保护,是现代文明国家保障人权,倡导实质公平的必然结果。

三、我国对涉外婚姻家庭关系中弱者的倾斜性保护

(一)我国对涉外婚姻家庭关系法律适用的立法现状及评析

1. 父母子女人身、财产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25条明确规定了有关父母子女人身、财产关系的法律适用规则。在父母子女人身、财产这一领域的法律适用方面,之所以申明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是在于它通常是弱势一方最熟悉、也更方便维权的法律。此外该条规定若在父母、子女无共同经常居所地的情形下,则适用一方经常居所地法或者国籍国法中有利于保护弱者权益的法律,其目的在于维护未成年子女以及需要赡养的父母的合法权益[11]。

2. 扶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29条指出了扶养关系的法律适用规则。这一条是有关扶养义务的法律适用条款,其中扶养是广义的,它不仅涵盖夫妻间的扶养,而且还涉及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以及成年子女对年迈父母的赡养,因此与第25条有竞合的可能。若25条与29条的适用发生冲突时,我认为应优先适用前者。而第29条增加的一方当事人主要财产所在地这样一个特别的连结点,对保护未成年子女、需要赡养的父母的利益更加有利,同时能更好地保护弱者利益,也更能确保案件判决结果的公正与合理。

3. 监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30条是关于监护义务的法律适用规则。这条关于涉外监护的法律适用条款,规定了从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国籍私法中选择适用有利于维护被监护人利益的法律,是我国国际私法新的里程碑。在这一领域中,被监护人因为年龄因素,生理、心理等方面都处于并不成熟的状态,在经济上、生活上对监护人有较大的依赖性,使其较之于监护人居于弱势地位。如此规定在维护了被监护人利益的同时也确保了案件处理结果的公正、合理,也与规范监护关系的国际条约和各国国内立法的宗旨相吻合。

(二)我国涉外婚姻家庭领域中弱者保护原则存在的问题

1. 没有明确界定“弱者”、“弱者利益保护”的涵义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25条使用了“弱者”这一术语,但对于该术语的基本概念,其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我国当前立法也没有清楚地界定“弱者利益保护”这一概念,而且在相关的规定中语言表述过于笼统。父母子女人身、财产关系,与公众对于“弱者”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指向的其他的法律关系(比如,侵权关系中,被侵权人居于弱者地位)并不同[12]。在父母子女人身、财产的法律关系中,判定父母与子女究竟谁属于弱者,单纯地凭借法官的自由裁量,也许会给司法实践带来一定的困难。此外,在涉外民商事法律纠纷中,到底哪一方是“弱者”,某些情况下也难以作出判断,而且评判依据也很模糊。

2. 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呈现出极度扩张的趋势

针对“弱者”、“弱者利益保护”这些富有弹性的术语,法官在审理具体案件的过程中,都有对于其认定的弱势一方利益的衡量,且不同的法官认定和衡量的标准不同,所作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其中难免会掺杂法官自由裁量的因素。这无疑给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很可能造成司法权力的滥用而过当保护弱者利益。

(三)对我国涉外婚姻家庭中弱者保护原则的立法建议

1.增加对“弱者”、“弱者利益保护”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

针对上述没有明确界定“弱者”、“弱者利益保护”等概念这一问题,我国法律应清楚地阐明“弱者”、“弱者利益保护”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就可以为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设定一个标准,以免其滥用司法权力而导致过当保护弱者利益,甚至造成对另一方当事人过于严苛。

2. 要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必要的限制

弱者利益保护是一个极富弹性的术语,每个法官有各自的适用理由和保护方法。由于当前立法中对于这一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而且在相关规定中语言表述过于原则和笼统,给法官的自由裁量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很大程度上会导致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因此,若要在涉外民商事司法实践中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主要路径就是清楚地阐明“弱者利益保护”的内涵和外延,对相关法条用语进一步明析,特别是目前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关于弱者利益保护大多采用的“盲眼”冲突规范,无法真正体现保护弱者利益的目的和宗旨,也为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设置了障碍[13]。

四、结论

现代社会中的涉外婚姻家庭关系本身是复杂制度的集合体,其中的弱者利益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对整个国际私法学界带来了严峻挑战。虽然各国国内法乃至国际条约都对涉外婚姻家庭关系中的弱者规定了特殊保护,但依旧存在诸多缺陷。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而言,其并没有清楚地阐明“弱者”、“弱者利益保护”的概念,也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这可能导致法官因行使司法权力而过当保护弱者利益。因此,我国法律乃至全球的立法都须重视这一问题并予以改善。笔者试通过分析国际社会有关涉外婚姻家庭领域中弱者利益保护的法律规范,并针对中国的现行立法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在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探索。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间的交往愈来愈密切,跨国间的民事活动也日益频繁。与此同时,涉外婚姻的数量在不断递增,涉外收养、扶养和监护的数量也在不断攀升。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维护婚姻家庭领域中弱者的合法权益是国家的重要目标。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涉外婚姻家庭关系视角下的弱者利益保护原则就显得很有必要。

家庭关系和谐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篇10

一、青少年心理问题出现的家庭根源

1.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础。

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发展人的心理, 这是因为:首先, 家庭是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一个人的智力、体力的成长, 道德品质的发展, 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第二, 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 他们最初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个人的各种心理态度、心理品质、心理特点、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第三, 家庭中教育的观点、方式和方法, 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 家长的心理品质、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性格特征都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心灵。人的心理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 先天遗传和生理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

2. 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中国目前的家庭关系主要表现为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 这是当今中国最为普遍的家庭关系。这两种家庭关系的好坏, 对于青少年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夫妻间的人际关系, 他们之间的合作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就预定了家庭的基础特征, 特别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二、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谐

一个社会需要和谐, 一个家庭仍然需要和谐。一个健康、和谐和融洽的家庭关系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和谐、融洽的家庭中, 才会感到快乐, 才会积极向上, 才会感到身心愉悦。否则, 家庭的缺失和成员间的关系恶化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子女的健康成长。所以, 家庭成员间应当搞好关系, 父母要为孩子做出榜样, 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在关爱中成长、在愉快中学习、在欢笑中生活的好环境。

1. 亲子和谐。

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成长至为重要。在亲子关系上,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不能正确了解孩子的需求, 教育方式不当, 容易引起他们对父母的反感。和谐的家庭关系应该是家庭成员相互尊重, 彼此体贴、关心、爱护, 这种和睦、民主、愉快的家庭生活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地发展。家长要努力营造这样融洽的家庭关系, 教育孩子热爱自己的父母, 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 关心父母长辈的健康和冷暖, 体恤父母的辛劳和苦心, 尊重父母的权威, 配合父母的教育和引导, 力所能及地为父母分忧解难, 通过这种亲子情感教育激发孩子积极的情感体验。当然作为家长对孩子要多一些平和, 少一些苛刻;多一些引导, 少一些高压;多一些民主, 少一些一言堂, 要理解尊重孩子的相对独立性, 可以适当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利, 给孩子以充分表现自我、表达意愿的自由和机会, 多与孩子进行平等地对话和心灵沟通, 努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所需要的, 而不是孩子想要的。

2. 人际和谐。

学龄期孩子的社会人际关系主要是亲友关系 (家庭的亲子关系、与亲戚朋友的关系) 、学校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些孩子因为学校老师教育方式不当, 不能公正处理问题, 造成孩子的消极抵触情绪, 使孩子对学习丧失信心, 造成孩子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反应。有些孩子由于自身心理较封闭, 比较害羞, 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 他们感到孤独, 容易产生偏激行为。要教育孩子与老师、同学们建立和谐的学习关系。家长要告诉孩子老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他们就像春蚕一样奉献自己的青春, 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前程。一日为师, 终身为师。无论你身处江湖之远, 还是身居庙堂之高, 都永远不能忘记老师的恩德。要尊重老师的智慧和劳动, 配合老师的教学, 积极地按质按量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而同学是自己人生之中最难得的朋友, 如同自己的手足弟兄, 应该要相互学习, 相互帮助, 相互支持,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还要相互团结, 互谅互让, 相互关心, 相互照顾。

3. 德智和谐。

智力固然重要, 而品德尤为重要。智力超常、学识渊博、能力非凡的人, 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道德品质, 可能会自私自利、惟利是图、目光短浅、倒行逆施、凶残暴戾, 因而不仅不能成就一番伟业, 甚至危害国家、社会和人民。只有具备良好道德修养和品格的人, 才可能心系社会、胸怀祖国, 才能对别人对国家对社会充满深厚的情感, 才能甘愿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自己的一切聪敏才智。家庭教育虽然可以在文化知识、思想品德、生理心理、生活技能等诸方面都能所作为, 但家长应该而且必须重在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 不宜也不应把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内容和任务完全转移到家庭里来。

4. 身心和谐。

家庭教养与幼儿成长的关系 篇11

家庭是每个人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孩子诞生于家庭,成长于家庭,家庭是儿童生活中最重要的文化生态环境。每个人一生中,多数的时间会生活在家庭之中,家庭是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场所。对孩子而言,一出生接触到的就是父母,父母充当了孩子的照顾者和玩伴的角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们教导儿童在各种情境下合适的行为,向儿童灌输社会礼节、行为规范及自我控制,保护儿童,呵护儿童,帮助他们健康全面的成长。

孩子的出生影响着父母及父母关系的改变,迎接一个小生命的到来是神圣的,同时也是一份艰难的使命。同样的,父母的经历也会影响着他们对孩子的反应,直接的影响着这个幼小生命的成长路程。鉴于以上所论,我对这个论点有几个观点:

一、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不可替代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奇怪的,在他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他是柔弱的、无力的。此时,父母将是他认识这个世界最好的拐杖,是他走向世界最有力的支持。有了父母的支持与帮助,他才能在生活中逐渐获得力量,学会坚强,并且顺利健康的成长。当然,孩子的性格有天生因素,但是不可否认,后天的培养起到了更大的作用,特别是早期教育,与孩子亲近的人对孩子将来的影响非常大,这就是孩子的父母。

在教育中,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方式是不同的,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不同,对孩子的性格影响也不同。近年来,心理学家的研究一致发现,温暖而敏感的母亲,经常与婴儿说话,提供给婴儿多样化的刺激,有助于婴儿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利于他的好奇心的培养、探索环境行为增加以及智力的发展,有利于婴儿健全心理功能的发展,为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母亲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她是孩子出生后接触到的第一个人,是孩子决定性的启蒙老师,她能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了解他的倾向、爱好和特点,从而能够照顾他,鼓励他,为他指明前进的道路。父母的教养行为决定了孩子性格的影响。

很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对父母的教养行为都做出了不同的研究和诠释。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就认为父母的教养行为最重要的是掌握两个维度:温暖维度和控制维度。简单来说就是教育孩子,父母首先要树立威信。当然,这里的威信并不是对孩子的严厉,让孩子紧张不安,产生害怕情绪从而服从父母。真正的威信是要父母以身作则的树立起来。

以前碰到过这样一个孩子A,这个孩子非常聪明,但也很顽皮,以至于经常忘记做功课。父母为此伤透了脑筋。他们看到这一情况就为孩子制订了严格的时间表,其中包括什么时间该做作业、什么时间是玩耍时间等。刚开始,A能很配合父母的制度,可是渐渐地他就开始“越界”。比如有一次,父亲要出门,交代他必须完成作业,而且不能出去玩,并且答应他回来会给他带糖果。可是当他父母从外面回来后发现孩子没有待在家中。过了一会,A回家了,父亲看见他就十分愤怒的骂了孩子。这时候,孩子发现父亲两手空空,并没有带糖果,于是回击,认为父亲不讲信用,也没有带回糖果。父亲听后既生气又懊恼。

隨着时代的发展,管教孩子的方式也必须有所变化,家长的威信也不能像传统意义上的孩子对家长的决对服从,新型的权威应该是建立在理解、信任、尊重孩子的基础上既让孩子心服口服,又让孩子理解父母的爱。因此,我认为父母要做到:1、父母要树立威信,首先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父母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饱满热情地投入生活、工作中,孝顺父母,善待家人,真诚地对待朋友,孩子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学习和模仿,从而成长为具有诸多优良品质的人;2、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如果父母都言而无信,答应孩子的事情总做不到,就很难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3、要严慈并重,让孩子心服口服。在孩子的思想品格、生活习惯以及学习技能等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让孩子努力做好。有时候,对于孩子做不到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能苛求,以一颗宽容心来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4、和孩子交朋友。孩子是家庭的一份子,所以孩子有权利和父母有平等的位置,父母要做孩子的朋友,走进孩子的世界,和孩子平等交流;5、父母要一致态度。对待同一问题,父母的态度要一致,避免孩子形成“两面派”的性格。总而言之,要为孩子树立威信,才可以在正确的角度去引导孩子成长。

二、让孩子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成长

一个孩子拥有再好的天赋,也会因为不良的环境而葬送。而一个哪怕资质平平的孩子,如果能生长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那么他将来无论是生活,还是事业,成功的几率都会很大。人们早已意识到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我国古人就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论断,还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推动孩子智力的发展;也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还能促进孩子的身体的发育。只有在良好的环境里成长,孩子的身体才能得到更好的照料。

任何人都不会否认,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氛围有着极大地影响力。在和睦友爱、热情温暖、舒适优美、井然有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热爱父母,关心别人;相反,如果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总是争吵不休,冷漠寡言,混乱不堪,那么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往往变得孤独怪僻,任性放纵。所以,父母关系是否和睦也是良好环境的前提。因此,作为现代父母,应保持夫妻间的恩爱情感,努力营造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氛围。

另外,孩子还需要一个相对完整、属于自己的世界,像很多国外家庭,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会为孩子们建造一座树屋,这个房子只有孩子们允许进入,是他们自己的小天地。有这片天地,孩子会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这样,孩子也会更乐意与父母沟通,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父母。

论《战国策》中的婚姻关系 篇12

《战国策》是一部纵横家书。它着重笔墨地泼洒于策略思想、任人主张、游说艺术这些方面的描写。这显然是一个男人的世界及其抒写。但要进一步地对当时社会生活进行一个还原性地认识, 《战国策》中婚姻家庭关系也是反映地比较具体的。我想把《战国策》中的婚姻关系做两个大的方面分类:

一.符合当时现实的婚姻关系

一般史学界都认为战国是封建制度正式建立的时期。其父权制社会应该说已经完全建立和巩固。婚姻之中, 丈夫为其主, 而妻子是为其从的地位。《战国策》中, 我们可以看到符合当时现实的婚姻关系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礼法制度下的婚姻关系。礼制、宗族制度的规范和要

求在婚姻关系上是非常明确的。从女子和男子开始谈论嫁娶关系到婚姻相处之中, 礼法就都含有一定的规定和约束。但是总观而来, 也就是上面说到的“夫者妻之天也。”

1. 婚姻确立前。

孟子说过“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孟子·滕文公》) , 青年男女的婚姻必须建立在有媒的基础之上。在《燕策一》中就有此鲜明反映:苏代曰“周之俗, 不自为取妻。且夫处女无媒, 老且不嫁;舍媒而自衍, 弊而不售。顺而不弊者, 唯媒而已矣。”没有媒人存在的婚姻是极为不许可的。男子不得亲征婚, 女子不得亲许婚。在《齐策·齐闵王之遇杀》中, 太史敫曰:“女无媒而嫁者, 非吾种也, 污吾世矣。”齐襄王后因自许婚而让自己的父亲终身不睹。即便是身居高位, 依然不能突破礼法这套防线。另外我们在《宋卫策·卫人迎新妇》中可以看到一个被人笑话的正在出嫁的新媳妇。细究“被笑”, 其只不过是因为不在所谓“礼法”规定之内而言语罢了。

2. 婚姻确立后。

战国时代的婚姻, 我们也许不能简单地称之为两人之间的事, 因为它涉及的人一般都可能是二者及二者以上, 特别是诸侯大夫之间。楚人陈轸说“楚人有两妻者, 人誂其长者, 詈之。誂其少者, 少者许之。” (《秦策·陈轸去楚之秦》)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男子有两个妻子的存在。其实, 在《战国策》中我们不难发现“妾”这个字眼, 它也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一夫多妻”的存在现象。郑袖与魏美人, 阳姬与江姬, 邹忌妻与妾, 齐王夫人与七位妃嫔等等这些叙写, 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男子可以拥有多个“妻”。并且, 由此产生婚姻关系中妻与妾的明争暗斗。但据于礼法, “妾”的地位是要低于“妻”的。《魏策》中有“老妾事其主妇, 子长色衰, 重嫁而已”。妾不仅要依附于丈夫, 而且同时要奉承“妻”。男子在婚姻中似乎本身就对妾要存以一定的不重视态度。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 邹忌明确指出妻是“私我”, 而妾是“畏我”。这里可能透露着妻子与自己有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 而妾可能只是作为男人的一种附属品, 存在的只是畏惧与肉欲的关系。那么, 我们看到女子不仅在婚姻中没有主导权, 而且同时在一个婚姻关系下的女子之间亦是有地位区别的。

在《战国策》的描写中, 妻子绝对依附权的被控制地位似乎已经形成。如《齐策·秦假道韩魏以攻齐》中, “章子之母启得罪其父, 其父杀之而埋马栈之下。”章子后而却不改葬自己的母亲是因为“臣之母启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死。”女子似乎只有依附男子才能在自己的儿女之间取得一定的地位和供养。

另外, 在《战国策·齐策四》中, 赵威后提到过北宫之女婴儿子“至老不嫁, 以养父母。”齐女不为婚姻, 主要亦是出自礼法的“孝道”观。这同样是礼法对女子规定下的婚姻观念的反映。

(二) 政治外交上的婚姻关系。

战国是一个诸侯称霸的时代, 男子名利的获得基本上都是来自战争外交上的胜利。于是, 政治外交上的婚姻关系出现。张仪游说时说:“今秦楚嫁女娶妇, 为昆弟之国。” (《战国策。齐策》) 张仪说秦楚关系要好, 是有着婚姻关系的。他的连横外交政策是与诸侯国联姻联系在一起的。《秦策四》“薛公入魏而出齐女。韩春谓秦王曰:‘何不娶为妻, 以齐、秦劫魏, 则上党, 秦之有也。’”秦国婚姻也只是谋求外交上的胜利。在《楚策四》中提到了一位典型被人摆弄的楚考烈王王后。男子为了自己的诸侯国要继续生存下去, 其中女子不过是政治交易中的一个筹码。婚姻是被政治所践踏的。

以上两种婚姻关系的存在, 应该说是战国这个特定时代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有人谈过“战国到秦汉是妇女被奴役地位法典化阶段。” (《西周春秋妇女地位的式微———中国妇女地位变迁史研究之一》赵东玉) 。通过《战国策》, 战国时期的妇女在婚姻关系中的从属地位, 好像是我们不容再有所质疑的。但是, 我们在读《战国策》时, 依然可以看到有些不同于此的婚姻关系的存在。

二.符合人情理想的婚姻关系

父权制社会的建立, 就是女性地位一次颠覆性的变化。但我们也知道, 一种新的社会意识的形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即便是形成, 其中可能有些遗留下来的影响依旧在起着某种作用。母系社会在战国时期虽说已经告别, 但是可能有些被弗洛伊德称之为“潜意识”的思想仍然发挥着一些作用。另外, 战争的频繁也应该对这个时代的婚姻社会生活有着一些影响, 一些特殊的婚姻关系也是有可能发生的。作为一种符合人情理想的婚姻, 它是人们被礼教压抑之下所隐藏地渴望的婚姻方式。而且每个时代, 我们应该都可以看到有些所谓“叛逆、异端”之人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性情, 敢于追求自己的真感情。无论是在思想上亦或是行动上都是符合自我“人性”而汲汲表现的。对于以下两种具体的婚姻关系的存在, 我想肯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 以上我只是概括了一下我特别认为有可能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

(一) 自由恋爱的婚姻。《齐策·齐闵王之遇杀》中写到:“太史敫女奇章之状貌, 以为非常人, 怜而常窃衣食之, 与私焉。”在上文中我们可以齐襄王王后是一位大胆、干脆的女子。其婚姻上的勇敢作为, 也是她政治上有如此魄力以至于取得较大成就的一个印证。

(二) 冲破“妻范”的婚姻。所谓“妻范”, 就是当时礼法约束之下妻子所应遵从的封建规范。秦宣太后作为《战国策》中所刻画的一位典型太后形象。我们可能都了解她与魏丑夫的那一段私情。作为太后, 她应该是礼教规范下的榜样者, 然而她在丈夫死后, 却热衷于自己情欲上的追求, 不顾及应有的“妻范”。《魏王遗楚王美人》中魏王就明确谈到女子不妒忌就如同“此孝子所以事亲, 忠臣之所以事君也。”这是丈夫所要求的“妻范”。郑袖虽然表面上不敢违背这一规则, 但是我们看到压迫下的嫉妒还是隐隐作祟的。她于是以一种奸诈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婚姻。这也是冲破“妻范”的, 只不过是隐蔽性的罢了。在《战国策》中对这些女性人物的刻画, 从侧面都反映了当时人性人情的限制不是绝对的。“妻范”的设定, 是不合乎常情的。

(三) 共同担当的婚姻。

“丈夫尽于农耕, 夫人力于织纴” (《秦策》) 。这是一幅和谐的画面, 夫妻各司其职, 发挥自己的力量来共同建造家庭。但由于当时的社会不稳定, 战争的频繁, 又出现了“女事尽于内, 男事尽于外”的场景, 《秦策·苏秦始将连横》中苏秦连横不成, 妻不下纴。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丈夫在外没有尽到立功立名的责任, 妻子可以对其指责和轻视。在此种社会背景下, 这同样是给予了女性一个在家庭生活中取得地位平等的机会。战国作为一个大争乱的时期, 让女性在自己的婚姻和家庭中客观上拥有了一席之位。

总体来看, 即便是有自由恋爱而结合的婚姻, 有冲破“妻范”而开放的婚姻, 有共同担当而各司其职的婚姻。但我们总观其《战国策》, 无论是从作者的角度抑或是书中主要性婚姻关系中所反映的婚姻态度, “妻”对封建礼法的遵守与否是评价女性人物“贤妻”的出发点。

摘要:《战国策》作为一部文学性质的书, 虽然其中婚姻关系和家庭生活的正面具体介绍几乎是没有的。可是, 我们通过作品对男女婚姻和家庭关系的侧面反映和透射也是可以把握到当时的情况。我们着重从《战国策》中女性人物形象在婚姻和家庭中所处的表现来看, 可以把它分为符合当时现实的婚姻关系的和符合人情理想的婚姻关系。总观其《战国策》, “妻”对封建礼法的遵守与否还是评价女性人物“贤妻”的出发点。

关键词:婚姻关系,人情理想,女性形象,法典化

参考文献

[1]熊宪光.战国策研究与选译[M].重庆出版社, 1988.

上一篇:公路筑养路下一篇:差异化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