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课标卷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诗.范文

2024-09-22

全国新课标卷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诗.范文

全国新课标卷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诗.范文 篇1

全国新课标卷 2004-2012年 9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诗歌赏析专题(2012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题。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 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答: 8.【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方法点拨】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 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 现这一情感。

【参考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 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 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9.【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方法点拨】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 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 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 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2011·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题。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 ①周朴(?~878:字太朴, 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

【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从题目看本诗是一首怀古诗, 映入眼帘的 是“荒郊” “破古碑” “积雪” “残阳” “黄沙路” ,构成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破败荒凉图,结句 的“不堪回首思秦原”显然是对古盛今衰的慨叹。

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 尽是黄沙, 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 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 眼前一片荒凉, 于是 “不堪回首” 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 【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 法。诗人由眼前的“荒郊” “破古碑” “积雪” “残阳” “黄沙路”顿生一种伤今哀情,将这种 古盛今衰的慨叹融入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由眼前破败荒凉的景物寄托一种深深的对现实的 慨叹。

参考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10年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 :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 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 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 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 在太阳的映照 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 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 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 施展才能。(2009

全国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次石湖书扇韵 ① 姜 夔 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 ,自 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 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

(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 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 此题难度不大, 考查“形象”这一考点, 根据诗句中的景物应不难概括出“清幽恬 静”的特点,然后再作具体分析。

(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 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 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 隐后不再与他来往, 范氏却不以为意, 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 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 答题时要先表明观点再分析。此题的答案不唯一,无论是哪 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分析时还要注意结合诗后的注释。

(2008全国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 间 作 四 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 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7全国Ⅰ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南

超然台 ① 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 ② 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 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答: 【答案】

(1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 家, 回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 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 “且将”新火煮茶聊以自慰吧!(2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 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解析】 本题考查了对宋词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结合背景和词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2006全国卷 I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 ① 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 ② 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 ③ ,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 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 【答案】

12.(1一层:[写景]写出郊野美丽可爱的景色。二层:[叙事]写牧童手执鞭子,骑着老黄 牛,三层:[议论]写作者对这幅画的感受。

(2略

【解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 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 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这样的写法, 既再现了画面的生 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峥嵘”、“绿”、“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 指事物,诙谐有趣。

【解析】 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 外, 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 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 幅画。所以, 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还是这个“戏”字, 我们可以看出, 作者并没有, 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 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 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 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 根据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 其实竹在传统文化 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心追求。

2005全国卷Ⅰ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

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 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解析】这是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 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这首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虽然写的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物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 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1)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达技巧,难度不大,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 具体说明。(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分析综合能力,归纳诗歌的内容要点,体会诗 歌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涉及到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2004 全国卷 I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 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6.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 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 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李老师

上一篇:唠叨的爸爸小学生作文下一篇:小学毛笔字教学实践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