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素材指导

2024-12-08

小学生作文素材指导(共11篇)

小学生作文素材指导 篇1

如何指导初中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初上讲台的初中语文教师可能都抱怨过,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貌,记事如记流水帐,写人如写同一人。更有甚者,篇幅不够,内容干瘪,每次草草几句就应付了事。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初中学生的经历太少,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方式,使得他们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与感悟。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对此事的真实写照。因此,在初一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作文素材的积累尤其重要。下面笔者针对初一学生积累作文素材,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留心生活

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是积累素材的最佳途径。留心观察,用心想象,细心体会。对可喜可悲,可憎可爱的人和事要“情动于衷”,才会“不吐不快”,犹如活水源头,泉涌不止。

就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人一事,感情世界的波折,只要留心观察,用心品味,你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可成为写作的素材。品读生活这部无字书,永远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意蕴。同窗情,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社会的时常与留俗,世界的和平与冲突,这一切都会在学生心里留下点滴,产生共鸣。

二、用教材作为写作范例

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精心筛选的,可以说是提炼后的精华。这些文章具有代表性、教育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凭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熟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务必要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地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利用教材,用好教材,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概括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作文素材,提供写作的范例,做到学以致用。

三、指导学生正确的素材积累方法(1)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写作者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就是自己的见闻和感悟。如: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人一事;感情世界的一喜一悲;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社会的流行与凡俗等。只要是能够触动心灵,无论是大事小事,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间接经验就是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如:课内课外阅读的书报杂志;看到的电影电视节目;还要听别人讲许多故事等。

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用心记,用心思考;第二,用笔勾画、用笔记。在这两种方法中,用心记、用心思考是最为重要的。无论是直接经验方面的素材还是间接经验方面的素材,都应尽力地用心把它记住;用笔勾画或作笔记是辅助的积累方法。用笔记只能够作为临时之便,用笔记录过后仍然需要用心去记。只有储存在自己大脑里的才真正属于自己的,才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写作活动中运用自如。

(2)指导学生归纳梳理素材的方法

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以后,还需要对其进行归纳梳理,以便于在写作时运用自如。对素材进行归纳梳理的基本方法是进行分类。对素材进行分类的标准很多,如:写景的、写人的、写事的等。可以让学生根据他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教师只需加以简单的指导就可以,比如,外貌、心理、神态、肖像、动作等可以归纳为写人类;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等归为写事类等。(3)指导学生加工整合素材的方法

归纳梳理好的素材,还需要进行加工整合。同一个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就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主旨,比如,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既可以用来论证开拓创业,又可以用来论证敢于实践,还可以用来论证不断求索。只要勤于动脑,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对一些典型素材进行分析和加工整合,就会发现,许多的素材都是多功能的,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主旨。

(4)指导学生恰当地运用素材

许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往往是把已有的素材原封不动地抄写到文章中来,这样写是无法与自己想要表的内容连接上的,更不会写出不出好文章。因此,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以后,还需要指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素材。其方法主要有:

1、将原本比较复杂的、比较长的故事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叙述,加以压缩;

2、对原来比较简短的素材加以扩展,使之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

3、结合所需要表述的观点对所选用的素材加以分析,让文章的材料和观点结合得更加紧密等。其原则就是根据文章的主旨和材料的性质来予以选择使用。

总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我们才会有有选择的使用。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朱熹也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学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学生身边。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再加上教师适当的指导,作文“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

小学生作文素材指导 篇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查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查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讲,从一篇作文能看出一个学生的作文的综合积累。作文的综合积累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而作文素材的积累是这些积累中的关键积累,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作文素材积累呢?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结合多年指导学生作文积累的具体实践,谈谈这方面的实践与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开展各种读书汇报活动

在开展作文教学的同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订阅各种有益的书籍报刊,在课内教学时间中,抽出一些时间进行读书交流汇报活动。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帮助学生制定优秀书籍报刊等阅读计划,要求学生制作优秀书籍阅读卡片。可以让学生交流汇报阅读书籍报刊的情况,例如什么时间读了什么书籍报刊的什么文章,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读后有哪些主要想法,自己做过哪些读书笔记,等等,组织学生定期交流读书笔记或阅读卡片,在交流互阅的基础上,组织评比,评出阅读冠军、亚军和季军,进行一定的表彰奖励,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书籍报刊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书籍报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领班级阅读书籍报刊活动向纵深发展,为学生作文积累丰富的、生动的、新鲜的和深刻的素材,解决学生作文无话可写的难题。

二、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媒体

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VCD、DVD、调频广播、有线电视、电脑、网络也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这使农村学生利用现代媒体的学习语文,拓展自己的生活时空成为可能。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收看有益的电视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开学第一课”、“百家讲坛”、“焦点访谈”、“实话实说”、“非常6+1”、“人与自然”、“新闻纵横”、“科学发现”和“卫生与健康”等优秀节目,使学生开阔眼界,增加知识,增强生命意识,加强过程体验丰富情感体验,为丰富作文积累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教会学上网上阅读与交流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种现代媒体已走进千门万户,走进各级学校的校园。多媒体有着无比巨大的优势,它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还是运动变化着的,携带的信息量大,而且能不断更新。根据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的规律,多媒体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阅读积累的效率。根据多媒体的这些特点,语文教师可以运用它更好地为学生的阅读积累、拓展生活时空和加强过程体验服务。

和过去相比,农村虽然有了大的发展和提高,但和作为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相比,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信息比较闭塞,农村学生的祖辈和父辈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家庭对读书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严重不够,有不少家庭找不出一份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籍报刊。鉴于此,语文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利用多媒体电脑进行网上阅读和交流,弥补现实生活中的不足。

我曾经教会不少学生学会网上阅读交流,对学生的阅读积累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利用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我教学生如何在网上搜索自己需要的资料。先让学生打开网页浏览器,在百度搜索方框中填入诸如“文学”等词语,然后单击“确定”按钮,经过搜索,相关的文学信息就呈现出来,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网站点击后浏览或阅读。如需要阅读http://www.hongxiu.com(红袖添香,全国最大的中文文学网站),就点击选择自己需要阅读的内容查阅。此外还教会学生在网站注册,这样就可以获得发表文章,和作者及其他读者发帖交流的权限,可以实现和作者、其他读者与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学生阅读和交流的积极性更高,阅读交流向深层次跨越和发展。

四、开展师生同题作文

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除了上面所说的方法外,教师和学生一道写同一个题目的作文,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切实引领学生作文,全方位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与能力。

我们要用好优秀学生的作文,把它当作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优质教学资源,让更多的学生看到优秀的作文到底是啥样,有什么特点,通过阅读得到生动的了解,得到切实的借鉴和提高。学生的好作文如此,语文教师精心撰写的下水文,对学生更有无穷的魅力和吸引力,它能让学生看到老师是怎样拟题,怎样选取作文材料,怎样遣词造句,怎样构思行文,怎样结构段落层次,怎样使用修辞与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怎样立意和确定详略,怎样很好的表情达意的,等等。在学生作文后,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下水作文打印分发给学生,供学生揣摩领悟,充分发挥教师作文的示范引领作用。当然,在写下水作文时,语文教师要注意,下水作文是和学生同题作文,作文阅读对象是学生,阅读目的是学习和借鉴,撰写是尽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选择作文材料,用学生看得懂的语汇遣词造句,用学生学习过的修辞和表达方式,详略要精当,语言要典范。总之一句话,教师的下水作文,要源于学生,又要略高于学生。让学生看得懂,但又有东西学,学得上,用得起来。

谈谈如何指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篇3

一、生活是写作之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所以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时代、关注自身、关注社会,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思考、探索,才可能写出思想深刻的文章。

那么我們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积累生活呢?笔者认为,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自己的经历、感受;(2)家庭中的亲人身上发生的事情;(3)学校中的人或事情;(4)公众生活或社会上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社会焦点等问题。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中“表达与交流”的每一个专题都包括“话题探讨”的内容,这也是在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认识生活,提高思维的品质,从而使写作获得充盈的源泉。

二、阅读是不竭动力

生活是泉源,如何让这生活之源保持灵动、鲜活呢?除了来自生活的直接体验,还要伴随大量阅读。在生活中观察,在阅读中思考,文章这条溪水才会更加灵动、鲜活。阅读积累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二者缺一不可。

课内阅读主要指的就是阅读课本。语文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以及语文读本中有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经典言论,有许许多多的妙词佳句。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立足课本,用好课本,把课本学懂、学通,有些文章甚至要会背,这会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

其次是阅读名著。通过课外阅读来拓展材料积累的空间。新课改后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每个模块中都有“名著导读”的内容,教师可以把这一内容充分利用好,在每个学段之初都先把该模块中推荐的名著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在课余时间阅读,并提出相关的要求,一段时间后通过组织读书报告会、写读书心得等形式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材料库。除此之外,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广泛涉猎中外名著,在学习作者如何描述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的同时,更主要的是体悟人物的命运,把握人物形象,从而对历史、对时代有更清晰的认识,对生活、对生命有更深刻的感悟。这样集腋成裘,三年下来,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三、有效是重要保障

一直以来都有一个问题在困扰着学生和语文教师。那就是为什么有的学生从小到大也没少读书,甚至还做了一些摘抄、积累,但是一到写作时就想不起来什么合适的材料,于是这些学生就觉得积累也没有作用。在这里,笔者认为,需要让学生认清一个事实:能阅读不等于会积累,能积累不等于会应用。把不等于变成等于的解决方法是要对积累的素材进行深加工,要学会提炼。

在积累典型事例和精彩语段时,必须要进行强化记忆,有意识地储存,这样才能自如地提取。教师可以利用晨读或课前讲说时间要求学生对积累内容进行背诵或有条理的复述。每隔一段时间还要重新翻看。这样才能使原本浮在表面的素材,真正地储存在记忆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在存储之后的筛选、分类、概括、提炼等高级的认知活动更能使材料积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后,要求学生对精彩语段分类,对名家名作归纳整理,对典型事例提炼出至少两个不同角度的看法。从而达到材料积累的最佳样式,做到“一料多用”。如课本《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负荆请罪”这一情节,可以启发学生从“知耻近乎勇”、“宽容”、“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精诚所至”等若干个角度提炼观点。

四、善感是必要基础

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把“感情真挚”列为基础目标中的最高一等,就是要求学生在文章中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要达到这一基本目标,就要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用心去看,才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细致观察,才能发现细微差异,捕捉到事物的特征。感受生活不光要记住那些感人的瞬间,还要思考感人的“点”在哪里,揣摩其动人的原因。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在大海中发现贝壳的,是闲人;在贝壳中发现大海的,是诗人”,此句用在指导学生要善于观察和感受生活亦可。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当学生看到花开花谢、草长莺飞、蓝天皓月、雨夏秋凉而心生感慨,思绪万千时,他们就已经变得感性,而感性的人才容易写出好文章。

古人把一篇好文章的标准概括为“凤头”、“猪肚”、“豹尾”,其中“猪肚”强调的就是材料要充实丰富。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就能做好的事,它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采用正确的方法、保持积极的心态去努力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引领、指导、督促、检查就显得格外重要。

小学生作文素材指导 篇4

不知道怎么写的问题往往通过阅读和教师课堂上的过程化训练可以解决,但是没有内容可写的问题,主要还得靠自己。

为什么会没有事情可写?说到底还是观察不够。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在孩子的内心激不起任何涟漪,笔下自然就找不到入文的事情。找不到,那就编吧。所以不少孩子的作文就变成了对其它优秀作文以及偶像剧、新闻的“借鉴”,甚至是自己的胡编乱造。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送伞、看病这之类的题材在孩子的笔下“长盛不衰,代代流传”了。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孩子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是根本。因此这个学期,罗老师与两个班的学生尝试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开启了这趟素材积累之旅。其实,孩子们的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枯燥呢!

主题:被轿车戏耍

今天,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事情是这样的——我乘坐公交车回家,当公交车遇到红灯时,我陷入了发呆

模式。不知过了多久,耳边传来了一阵阵急促的喇叭声。我顺着声音寻找声源,发现原来是公交车司机在不停地敲打着喇叭,只因绿灯亮了,而前面的轿车却一动不动,只有那喇叭声还在不停地响着。到离绿灯还有一秒变成黄灯时,只见那小轿车突然就动了,一溜烟似的开走了。只留下我们全车人再等一次红绿灯。然后车上响起了公交车司机骂街的声音……

这是一位成绩不错的男孩今天的素材,非常真实,描写得活灵活现。而就在一个星期前的第一次作业,这个小家伙还是自己在编公交车让座的素材呢!

主题:让人精疲力尽的体育课

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我们班排着整齐的队伍下到了操场。这回我们又迎来了新的考验:原地快速跑。整个班级就像吃了亢奋剂,在原地飞速地跑动着。跑完之后,我瞄了一眼鞋底,跑道上那红色的颜料像遇见了他几十年未见的兄弟一样,和我的鞋底紧紧抱在了一起。手和腿也如我所料地软了。写这篇素材的时候,我的腿还在颤抖呢!

体育课已经第二次进入小作者的素材本了,相比于上次压腿描写,这次的原地快速跑同样很出色哦!

主题:教师节献花

今天是星期一,也是第34个教师节!早上的升旗仪式结束后,学校举办了庆教师节活动,其中有一个向老师献花的环节。我走在第一个,在我面前的是陈晓桥老师。我心想:老师本来就那么高了,现在还要站在旗台上,我得把手举得多高才能把花送给他啊!我走到他跟前,双手把花献上,并说了句:“老师,节日快乐!”这时,吕月笑老师说,先握个手再走。然后,我就和陈老师握手,只听见吕老师一直重复着说“握个手”,我心里想到:这得握多久啊!就在快坚持不住的时候,转头一望,发现老师是在对别人说。这可真尴尬啊!

简单的教师节献花,原来在孩子心里激起了巨大涟漪,真实又有趣!

还有来自大自然的味道:

今天,天空终于放晴了。终于见到了久违的阳光,感觉心情都舒畅了许多。下过雨的天空,像被水冲刷了一样,特别湛蓝,特别纯粹。一朵朵白云点缀着天空,显得天空更加可爱了。话说白云的形状也特别有趣,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朵神似婴儿的白云,惟妙惟肖,它好像在无尽的草地里玩耍、嬉戏,让我好生着迷。如果白云上,真的有一个城市,那里的人们一定很快乐、自由吧。

当然也少不了热点新闻:

今天是印尼雅加达亚运会的闭幕式,现场观众热情地为运动员呼喊,下雨的天气并没有淋灭这一团热火。使我印象最深的是杭州八分钟的表演,一个先导片几分钟便向全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当今科技,文化和科技的交融,展现了大国风采。舞台上身穿蓝、红、青、黄衣服的舞者,翩翩起舞,耳旁伴随着悠扬的笛声和琵琶曲,让观众身临其境。接着一群朝气蓬勃的中国青年向世界宣发了“中国名片”,朝气的身影,步调轻盈,向世界展现中国的未来。马云、孙杨、易烊千玺代表中国人们欢迎大家的到来。短短几分钟,把中国文化弘扬世界,展现了好客的大国形象。作为中国人看得热血沸腾,充满自豪。

所以,别看每天都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只要认真观察,孩子笔下的内容原来可以这样丰富呢!

中考写作指导:如何作文素材 篇5

初三毕业生关于中考如何精挑细选作文素材,注重日常积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积累材料要熟悉且能打动自己

具有“真情实感”是中考作文的一个传统性要求。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来写。选择那些自己熟悉的人、情、事、景、物才能写出细腻、动人的内心情愫,才能引发读者也随之怦然心动。特别提醒注意的是,对于所积累的材料,最好是以“我”为主人公,这样才有助于呼唤出自己心灵深处的声音,达到“以我心写我文”情真意切的写作效果。

(二)积累材料宜“小”不宜“大”

由于考场作文时间、篇幅都有严格限制的特点,日常作文素材积累宜从“小”入手。特别提醒注意的是,选材切入点“小”并不意味着“立意狭窄”,因此中考作文的素材积累,可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选择一个小的`切入点,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表现积极向上、活泼健康的主题,从而表现生活,在生活中深入思考,感悟成长的主题深度。

(三)积累材料重“新”忌“旧”

在中考作文素材的准备过程中,同学们要经常对所积累的材料进行“推新替旧”的调整。作文素材,时间越“切近”就越鲜活,记忆也就越清晰深刻,写起来想说的话自然就很多。积累新颖素材还可以从“转换构思角度”入手,使“旧”材料重新穿上“新”外衣,通过新的角度来引申表现新的主题,实现耳目一新的写作效果。

在作文素材积累过程中,同学们要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对于那些能引发自己感悟的材料一定要仔细挖掘,日积月累,在中考时就一定能拥有新鲜的素材“珍宝”,而下笔如有神。

语文:要坚持积累作文素材

在语文复习的最后阶段,建议学生分两步走。

第一步,回顾反思。考生要回顾自己知识积累的情况,反思自己在复习过程中的得失,了解自己还有多少上升空间。建议学生研读考试说明,研究两次市质检试卷以及近期各次模拟考卷,既明确今年中考的题型特点,又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

第二步,制定策略。建议学生做一张读书题分值表,把读书要点比如字词、古诗文背默、文言文、名著阅读等题列出一个目录并制定每天的复习量,在目录上了解进度。读书题分值大,又是短期见效快的题型,建议在最后阶段多投入时间。

高考作文指导:巧用作文素材 篇6

【作文题目】

像房屋有它的建筑材料一样,好词佳句也可以说是文章的建筑材料,一篇文章就是一连串好词佳句的运用。任何一个词,一个句子,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与上下文联系起来,就会彰显语言文字的魅力。

课本好词佳句素材,只要同学们平时注重积累,就能很轻松地掌握运用。这类素材,一是取材于课本,不必在课外再花时间去记忆,只要上课专心,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有老师讲解,理解起来更加简单,只要我们会迁移运用,就可以让自己的作文文采飞扬。因此,使用课本好词佳句素材,让学生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一直是我们作文指导的理念。

福州市满分作文《分享》写道: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雨打窗台湿绫绡”,我仿佛看见一位女词人满怀心事地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绵绵细雨,思绪飘得很远很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好像读懂了一代亡国之君那剪不断的悔与恨。

该文段引用李清照和李煜的诗句,恰当地写到母亲的宋词情结,从而使作者感触到代代古词人的高尚节操,充分理解了“分享”的内涵。引用诗词名句,文章文学底蕴显丰厚,文采飞扬。

该怎样运用好课本好词佳句素材,写出华美篇章呢?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具体技法:

用法一恰当引用,清水出芙蓉

清代袁枚说:“一切诗总须立在纸上,不可字卧纸上。”我们引用的文字,必须是恰到好处的“活”字,不能是“死”字。所以,我们在写文章时,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精心挑选。

请看20厦门市中考满分作文《聆听流水的歌唱》一文的文段:

面临高山的阻挡,我并不感怀忧伤,埋怨命运的不公。相反,我微笑着,弹奏出激情昂扬的乐章,生命总会有起伏。你听!是屈原在引吭高歌,写出了流芳百世的《离骚》;“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在历史的长河边唱出了自己不屈的精神;李白抛弃功名利禄,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困难重山只能挡住我前进的道路,却无法阻止我前进的脚步,我不灰心不失望,一路凯歌迈向远方……

聆听流水的歌唱,我们听到了:虽有高山的阻隔,流水依然笑对起伏,一路凯歌。引用文天祥、李白的诗句,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的自信乐观,洋溢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热情,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根据自己感情和主题表达的需要,在适当的文段(作文的题目、题记、开头、中间或结尾),直接引用诗词对联、名人名言、成语俗语,可以增强文章的情趣,揭示生活的哲理,让文章浑然天成,底蕴十足。

用法二巧妙化用,美玉精雕饰

课本所学好词佳句,我们还要能活学活用。对我们理解很透彻的课本素材,我们可以化用其句意或者意境,表达更加深沉的主题,凸现文章魅力。

1.化用句意,彰显名句精华。

请看常州市中考满分作文《你在我心里》第1、2段:

红了希望,绿了梦想,只因你在我心里 我的语文。

那是你吗?语文。美丽、华贵、优柔……我无法用任何词藻来修饰你。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海,辛弃疾的双眼迷离了剑光,文天祥的激情回荡了整个零丁洋……因为你在我心里,语文,我读懂了抱负、执著、爱国!邀明月之满怀,举酒觥之高远,我徜徉在你的诗词之中,看落红化为春泥,叹国破山河,赞东篱之采菊,唱绝顶之豪情。在初中的怀抱里,我感悟你,体验你。

这段话用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名句的意思,非常精练地表达了“语文在我心中”的主题。

2.化用意境,演绎诗词意蕴。

化用诗词名句的意境,是站在透彻理解诗词思想与艺术表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独特感悟,智慧地选择角度进行新的演绎与拓展。

请看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满分作文《传递》中的文段:

海峡对岸,洛夫的悲痛与绝望传递而来。踏上归途,马背上洛夫的琴弦轻响,抑制着内心的喜悦与激动。然而就在不远处,他乍然勒马,笑容凝结成苦笑。他茫然伸手,想抚一抚故乡的泥土,谁知,却抓回一掌冷露。我踏着这岸的春草花苞,看洛夫身后的背景,一点一点,变成严冬。忽然传来一声脆响,一颗赤子之心在“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前被冻裂。他蹲下身去,竖起衣领,独立过着他火烧的寒冬。不远处满山凋零的杜鹃,剩下唯一的一朵,在哭泣。不知是什么无形的墙壁竖立在一湾浅峡,只有这份悲愁,从那一岸,传递到这一岸……

作者化用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中的意境,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一下笔,诗意一般的句子就从笔底流淌了出来,文章显得凝练、饱含感情、富有意蕴。

用法三匠心改写,鬼斧见神工

1.改写词句,只字见新意。

请看一篇学生习作的文段:

上星期五下午,我正等着坐郭晨宇的顺风车回家。没想到“半路杀出两个程咬金”,两名高年级的同学拦住了郭晨宇,其中一个顺势给了他一脚。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我这样重情重义的人,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不过我所用之“刀”为劝架。我用我的“三寸不烂刀法”化解了这场矛盾。事后,郭晨宇问我为何出手相助,我装着无奈的样子,说:“唉,谁叫咱这么善良呢,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文段中作者将“三寸不烂之舌”改成“三寸不烂刀法”,其出色的口才就得以体现,只字改动之间,就赋予这个词更深的含意,文字变得异常灵动起来。

2.套用佳语,篇章显神奇。

请看:

4月7日万里无云

心情指数:

我站在食堂里,那长长的队伍让我差点失去信心。望着正在一盆盆消失的饭菜,我雅兴大发,禁不住仿鲁迅先生《故乡》中压轴句喜得一经典句:“钱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食堂里的菜,那原本不是菜,吃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菜。”我正为这一仿写而得意扬扬,忽闻:“什么?就一盆饭了?”这一句话音未落,立刻惊动了“卧龙”,一个个举着饭盆向前冲去,杀敌为饭!我也不甘示弱,可不幸还是晚了一步,看来又要饿肚子了!

小议如何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篇7

一、到生活中去积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源泉,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只有用心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关注大千世界、人生百态, 写作才有源头活水, 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文采熠熠的个性化作文来。

1. 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因为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有限的, 这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 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 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 努力找出使自己心动的东西来, 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 做生活的有心人, 用心灵来感知周围的世界, 丰富储存, 激发情感, 发展观察力、思维力, 为学生的感情抒发提供机会。这样, 学生写起作文来轻松愉快, 而且往往能写出真情实感来。例如, 观察身边的每个人, 观察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有意义的事。如和蔼可亲的长辈、终日劳碌的父母、辛勤耕耘的老师、淘气顽皮的弟妹;如大自然的花草树木, 鸟兽虫鱼, 电闪雷鸣, 日出月落……只要我们留心身边的事物, 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写作素材。

2. 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认真体验生活

作文构思的过程也是作者对生活重新体验、审视的过程。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生活即体验。”这种体验, 是学生带着他自己的思想、心灵和生命经验对自我、对生活、对自然、对世界的叩问和发现, 而不是在老师“指导”、规定或暗示下的所谓的“观察生活”。没有真切体验, 作为一切作文的精神底色的“真情实感”是无从谈起的。要让他们从五彩缤纷的生活中挖掘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 把平时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表达出来。学校每学期组织的各类竞赛、主题队会以及各种兴趣小组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我们不但要动员每一个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借以增加他们的阅历, 而且每次活动结束后, 都要组织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如获得成功的喜悦、遭遇失败的懊恼等, 这就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写起作文来就如鱼得水了。

3. 写好观察日记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日记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把日记、随笔当做“自我积累”的阵地, 写自己的新发现, 写生活中的新事物, 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教师还要帮助那些缺乏观察意识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 逐步形成观察习惯。无论是一句话, 一段话, 抑或是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 只要自己写得痛快, 不带任何的假面具, 就算成功。长久坚持, 写作的素材就会大大丰富, 写作的个性化风格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作文之中。

二、在阅读中积累

小学生的生活圈子是有限的, 接触社会少, 对社会的了解也十分有限, 生活中的积累是远远不足的, 这就需要一种间接积累的补充, 就是在阅读中积累。

1. 课内阅读积累

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均是经典的名篇佳作, 让学生阅读、感受、领悟其中博大深邃的思想内容, 真挚动人的思想情感, 鞭辟入里的思辨论述, 独辟蹊径的结构章法, 变化多样的语言风格等, 甚至背诵记忆诗词、佳篇、名句, 意蕴深刻的句子段落。长此以往, 好的构思、佳句、修辞方法和写作技巧, 学生就会下意识地去模仿、转化, 甚至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2. 课外阅读积累

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大量的古今中外的经典文本和优秀文本, 学生对这些瑰宝了解、掌握得越多, 积累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就越多, 就容易向写作转化。经过结合现实生活、人情、人生的内化, 可以成为学生个性化作文的写作素材。

总之,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让学生用独特的视角去观察, 用独特的方法去体验, 努力做生活的有心人, 积累的勤快人, 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无米下锅”“无病呻吟”“千人一面”的写作转变成“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个性张扬”的作文。

小学生作文素材指导 篇8

关键词:写作素材;观察;阅读;积累;归类

我经常与语文教师在交流学生作文问题,发现学生的作文几乎千篇一律,记事如记流水账,写人如写同一人,内容干瘪,更有甚者,篇幅不够,草草几句就完事,全然是应付式的。究其原因是学生的生活经历太少,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对此事的真实写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致力于探究指导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

一、观察生活,留心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对生活要留心观察,用心想象,细心体会,对可喜可悲可憎可爱的人和事要“情动于衷”,就会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

1.学会交流

要鼓励学生勇于走进生活去观察,交流同窗情、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社会的时常与流俗、世界的和平与冲突……这一切都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写作技巧,慢慢地提高写作水平。

2.主动参与体验生活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

许多学生平时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深入到生活当中,就体会不了生活的各种滋味,缺乏生活与心灵的碰撞,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少了份“味道”。因此教師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体验真伪虚实、优劣美丑。活动中积累的材料往往让人印象深刻,更容易抒发感情,做到声情并茂。

二、擅长阅读

写作素材的第二个来源是间接经验,也就是学生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如,书报杂志、电影电视节目、听别人讲的故事等,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莫过于阅读,阅读积累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1.课内阅读

造成学生在写作文时觉得没什么内容可写的原因,除了缺乏生活体验和积累之外,更缺了教师在“借鉴”上的点拨、引导,缺了用范本之“长”联系对照己文之“短”,缺了进行“说文”与扩散思维的训练。新教材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采用“专题”组织教材内容,每一个单元有一个主题。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每个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写作素材,学生一定能找到写作的“源泉”。

比如写人,可引导学生从《蜡烛》中学写以事表现人,从《邓稼先》中学会由点到面综述与专项相结合的方法……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获取写作灵感元素,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就能轻松解决学生“没有东西可写”的难题。

此外,还可以从课文中学到文章立意、构思、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把自己作文中存在的篇章结构、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同范文作比较,使学生能够取人之长而补己之短。

2.课外阅读

如果语文学习仅仅停留在课本的学习上,终究会“营养不良”。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营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转化知识,让读物中的语言材料为己所用,增强自己的语言底蕴,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纭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接触到各类课外阅读的渠道多,教师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学会阅读。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有效地积累较多较广的写作素材,才能使写作时“文之有物”、左右逢源、文思敏捷。

三、养成积累习惯

阅读积累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即能引发心灵的感触,是感受思考的触发点、醒悟点。在开始时,教师要带一点强制手段,使学生形成积累的习惯。可以规定:每天至少摘抄一段,阅读心得、观察笔记不得少于400字。还要培养积累的兴趣,定期评比表彰,调动积累的积极性;把积累的文字装订成册,使学生有成就感。通过这样的反复练笔,不断强化积累行为,长期坚持就会形成积累习惯,必将带来“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写作自由境界。到那时,写作就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快乐了。

四、归类素材

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后,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会对积累起来的素材进行归纳梳理、加工整合,在写作时恰当地运用素材,把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生搬硬套。这样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写出“有物”之文,“有我”之文,“有情”之文,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真正打动读者,吸引读者。

写人作文写作指导、写作素材 篇9

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

1。通过人物的肖像描写人。用人物的外貌服饰姿态和神情刻画人物,可以是静态的,可以是动态的。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人。人物的语言要个性化。能表现人物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3。通过人物的行动写人。人物的行动要符合生活的本质,要符合人物的性格,可以选择具体的,典型的富有特征的行动的来显示人物的性格个心理活动。

4。通过人物的心里活动来写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慕,思念,怨恨,惊恐,嫉妒等。

5通过人物活动的环境来写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写好人物生活的环境对写好人物很重要。

6。通过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写人,学会捕捉挑选最具有特征的细节,进行准确,真实的描写,能够使人物性格更鲜明,形象更丰满,通过相关人物的评价,反应,间接的从侧面烘托主要任务,可以起到睹影见竿的作用,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结合使用。

写作素材:

写人就离不开写事,事情让你感动,此事一定会让你留下深刻印象,那怎样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性格?要写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可以从三点讲开来:

(一)、抓住特征写外貌

写人物的长相和身材,都要抓住特征和神态,做到写像,使读者如见其人。外貌绝不只是面容和身段,衣着打扮也很重要,一个人年龄,性别职业甚至学历爱好等都能从衣服上分辨出来,甚至能显示出性格来。例如:同是写老人的片段就各不相同,还有写老师,清洁工的片段等。

(二)典型事例写人品

什是典型事例?就是有代表性、有意义的事。人品就是人物的思想品质,也就是通过一件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中国有句俗语“什人做什事”,在写这件事的过程中,人物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也就是通过他的.行动和语言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性格。谈到写事,这是有必要讲,写人的文章所事与写事的文章中的事不一样。记事文的事要交待六要素,把事件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写人的记叙文是根据人品、性格的特点来写事,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或者只写一件事的片断。总之,这些事是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进行取舍的。例如:有一个故事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物的性格特点。可以说带有典型的特点。“贝利是世界足球之王,是世界上“脚功”的人。因此贝利一记漂亮的勾球动作:顺手拿起,轻轻一勾,正好头一顶,落到原处,丝毫不差,就是的身份证明(他就是足球之王)。”

(三)深层展示写心理

我们说内心世界更能展示文章中人物的思想动态和性格。文中的心理活动分两种:一种是文中的人物的心理描写,沉思、默想、联想都能表现其思想和品格;另一种是作者的心理描写。最明显的就是“我想”直接表物心理活动。这是作者的思想表现,合理想象也是作者的一种心理活动,第三点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要写好稍稍难一些,可不必要。例如:我气恼,我愤恨――怎一生下来就是裂唇。就是作者是直接表达心理活动。

写作素材:

写我自己的参考词句

白净/苹果脸/瓜子脸/酒窝/黑发/黑亮黑亮的/水灵灵/水汪汪/明亮的眼睛/粗粗的眉毛/修长/鼻尖/挺直/沉默不语/专心致志/不急不躁/拐弯抹角/大方整洁/光滑细嫩/粗糙/宽大有力

1.我,圆圆的脸,稍稍有些发黄的头发自然地卷着,一双水灵灵的眼睛中间有一颗小红痣,这叫“双龙戏珠”。

2.我的鼻子比较大,好像衬得脸小了许多。

3.我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很惹人喜爱,就是有一点美中不足:鼻子有点塌。

4.李阿姨给我起名叫“白雪公主”,因为我一降生,全身的皮肤就白嫩嫩的。

5.我光着洁白的脚丫跟在后面拾草,细嫩的脚板被麦尖刺得钻心地疼。

6.我故意装作很惊讶的样子,然后微微一笑,把“马”用力往棋纸上一放,而后挺得意地看着父亲。

7.我越读声音越小,到了最后,几乎都听不见了,我这时也已经满头大汗。

8.我非常害怕,眼泪在眼眶中打转,吞吞吐吐地说:“我……我想画画。”

9.我拿起一支粉笔刚用力一写,粉笔折断了,我就又换了一支,但怎么样也画不像,急得我都要哭了。

小学生作文素材指导 篇10

徐梅娟

2008-02-26 22:48:34中国高中生网(http://)

“小全”是相对于“大全”而言的,以前我们曾让学生读买来的“作文大全”,“素材大全”,好像没什么用,后来我让学生自制“素材小全”,效果不错。

开展这一活动是有一个由头的。从高考作文改卷场上反馈回来的信息是:作文材料旧,空洞无物。深入分析,这些现象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缺少鲜活的新例。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高三学生时间很紧张,没有空看书看报,更没有闲暇去思考生活与人生。观察力和触觉都变迟钝了。这对写作是非常不利的。学生经常抱怨,每周写作文,人都被掏空了。只进不出,感觉被掏空是很正常的。同学们在高三这一年中,如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光有应试技巧,无异于无米之炊。为了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我创设这个活动让同学们思考人生,快速有效地积累素材。肚里有货,才能处变不惊,也不会出现因为迁就材料而造成偏题离题的情况。这个活动的全称是“自制高考作文‘素材小全’”。

所谓高考作文“素材小全”,是相对市面上纷繁复杂的厚重的“素材大全”而言。这种自制的“素材小全”由同学们自己提供素材,师生加以总结分类、装订成册。由于同学们提供的素材不仅贴切而且新鲜好用,比市面上卖的“大全”更易用好用。

我的做法是让同学们从听说读写多方面构造一个素材积累网络。这个网络由这几部分构成:读书笔记,每周练笔,课前演讲,堂上作文提纲训练,针对某一次作文话题做专项素材积累,从优秀作文中找素材,把语文课本中的材料进行归纳分类等。

有一个同学在课前讲话中,讲到史铁生的《命如琴弦》,另一个同学在周练中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命若琴弦——为活着找理由》。又有一个同学在课前演讲中讲到《狼图腾》的一个情节:狼捕羊时,非常善于等待。白天牧羊人在,狼不动声色,静静等待;晚上羊睡觉时,狼仍然没有动静,因为羊在这个时候警惕性仍然很高;一直等到羊憋尿时,狼才出动,羊最终惊恐奔跑,膀胱破而死。在之后写作中,不少人用到这个材料,有的为了论证最佳时机的把握,有的强调要等待。这些元素互相促进,拓宽同学们的接触面,加深对素材的印象。

制作“素材小全”具体的操作并不复杂,可以概括成十六个字:简易操作、分头收集、资源共享、专题归类。

(一)读书笔记

每周五篇读书笔记,形式多样,摘抄、点评、读后感、时评均可,字数不少于50字,每一则都可能是“素材小全”的内容。坚持写到“一模”,目的是让同学们每天保持一定的阅读,有一点时间去思考和感悟。读书笔记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它化“无形”的阅读于“有形”的读书笔记,既保证了读,又促进了写,一石二鸟。而且50个字,对同学们来说,并

不是很大的负担,容易做得到。实际上,不少同学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一种习惯甚至乐趣,一篇读书笔记写出一两千字也不少见。读书笔记写好了,在高考场上自然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二)每周练笔

每周一篇练笔,不少于800字。高三上学期不限话题,自由写作。高三下学期可隔周限话题。周练给等级,部分给评语。周练是对同学们写作的直接训练,由于内容不限,可以广泛地反映生活和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实际上也是一种素材的积累。

(三)课前演讲

每周固定一、三、五的语文课前5分钟给演讲,内容不限,同学们按学号顺序轮流上台。这不仅考验能搜取概括信息的能力,而且训练能形象生动的表达能力,经过一次演讲,印象深刻。演讲过的材料也就成了“素材小全”的内容部分。

(四)作文提纲

高三下学期,每一到两周可以进行一次堂上作文提纲训练,模式如下:

材料:枭遇到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堂课可以设计四个材料。下课收上来进行整理,好的立意与例子进行归纳。讲评完后,让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材料,写一个200字左右的例子,收上来继续整理,适当修改后印出来再发给同学们,作为素材积累。

(五)专项素材

上学期每两周一次堂上作文,下学期每周一次堂上作文,除了及时评改讲评外,还可拓展延伸,如就其中一次作文做专项素材积累。例如其中一个话题作文:有这么一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是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舞台,只有放飞心灵才会得到最大的舞台,成就自己的梦想。请以“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在同学们的习作中挑出最贴切的例子,如: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不假思索地说:“砌墙。”第二个工人想了想说:“我在赚钱养家。”第三个工人却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后来前两个工人一生都是普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以此类材料加以引导,让同学们领悟哪些例子最切题,然后布置下去,要求每位同学再找一个200字左右的例子,可以上网查,可以翻书报。同学们交上来后,老师修改做整理后印发返回。两个教学班就有八

十个小故事,这八十个故事不仅是“志向”方面的有力例证,还可以引导同学们多角度发掘材料的立意,用简洁的文字把它概括出来,写在上面,在其他话题的作文中可以引用。

(六)优秀作文

优秀作文包括每次堂上作文教师挑出来的范文,每次大考年级甚至广州市挑出来的范文,还有每年《语文月刊》(7-8期合刊),以及手头的一些优秀作文集。这些优秀作文值得借鉴的有立意、结构、语言表达,当然少不了对其材料运用的借鉴。同样写苏轼、屈原的例子,为什么有的同学可以拿50分以上,有的只能在及格分上下?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这种积累素材的方法,积累的不仅仅是素材本身,还包括素材的运用技巧。

(七)语文课本

读了12年的书,即使任何课外书没有读过,能用好这十几年来课本的东西,高考也能写出好文章。2000年高考,一位山东考生的作文《冷香飞上语文》就将课文内容信手拈来,一样写得文采飞扬。可将课本的材料进行归纳分类:

1. 一个材料几个角度:《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几个材料一个角度:

亲情友情:《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陈情表》

团结合作:《廉颇蔺相如列传》《六国论》《师说》

3. 把课文按照一些专题分类:

民心向背:《谏太宗十思疏》《孟子见梁襄王》《过秦论》

环境保护:《寡人之于国也》)(《阿房宫赋》

逆境成材:《报任安书》《滕王阁序》《勾践灭吴》

自信自爱:《将进酒》《师说》《鸿门宴》《游褒禅山记》

坚持不懈:《劝学》《离骚》《游褒禅山记》

这几种训练非常容易操作,同学们全员参与,收获面大。

分头收集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作文素材的积累上,我充分地让同学们自主合作,按照人物篇、自然篇、社会篇分组来收集资料。人物篇中按内容分为商界、体育界、科学界、娱乐界、政界等;按国别分为中国、外国;按时间分为古代、现当代。

自然篇中分为植物、动物、景观和其他。社会篇分为历史和时事。对于有所耳闻的人物事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要求同学们知道多一点。比如:

大家都知道李嘉诚很有钱,但他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巴菲特作为股神,他最令人震撼的是捐了一大笔钱给慈善机构,那么究竟捐了多少?捐给了谁?他跟比尔·盖茨之间有什么故事?

什么是“蝴蝶效应”?„„

熟悉的人不熟悉的事,熟悉的事不熟悉的细节,每个小组在自己的领域里尽情收集,素材的内容首先吸引自己,打动自己,然后试图去吸引和打动别人。艰巨的工作分开做,省时省力。再加上每个人的视野不同,展现大家的是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资源共享

接下来就是让学生把优秀成果展示出来,实现资源共享。

前面提到每周练笔,同学们写完了,教师批完了,工作并没有结束,教师每周将优秀的周练(每班大概四五篇)复印出来,张贴在班上。不少同学会因为自己的习作偶尔甚至仅有的一次被张贴出来而充满自豪感,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同学们写作的兴趣以及关注生活和自我的积极性提高。其中精彩的内容收录到“小全”系列中去。

课前演也是如此,演讲完后要求同学们把自己的发言浓缩成200字左右的小短文,用word形式放在班级电脑的文件夹里,作为“小全”的一部分。一学期后,我将其整理起来,印成名为“2007届高三课前演讲材料”的资料,发给每位同学,例如:

未上过学的火箭之父

前苏联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10岁时染上了猩红热,由于严重的并发症,他几乎完全丧失了听觉。学校不收他,母亲只好教他读书写字,可是两年后,母亲却患病去世了。在做守林员的父亲的鼓励下,他开始走上了自学之路。从小学课本、中学课本一直读到大学课本,自学了物理、化学、微积分、解析几何等课程。这样一个失聪的人,一个没有跨进学堂一天的人,由于始终如一勤奋自学、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了学识渊博的科学家,为火箭技术和星际航行奠定了理论基础。(樊倩雯提供)

千里马易求,伯乐难逢

在一次工商界的聚会中,几个老板大谈自己的经营心得。其中一个说:“我有三个不成才的员工,我准备找个机会将他们炒掉。”“一个整天嫌这嫌那,专门吹毛求疵;一个杞人忧天,老是害怕工厂有事;另一个整天在外面闲荡鬼混。”第二个老板听了之后想了想,就说:“既然这样,你就把这三个人让给我吧!”三个人第二天到新公司报到。新的老板开始分析分配工作:喜欢吹毛求疵的人,负责管理质量;害怕出事的人,让他负责安全保卫及保安系统的管理;让第三个人负责商品宣传,整天在外边跑来跑去。三个人一听职责的分配,和自

己的个性相符,不禁大为兴奋,兴冲冲地走马上任。过了一段时间,因为这三个人的卖力工作,居然使工厂的营运业绩直线上升,蒸蒸日上。千里马易求,伯乐难逢,正是这个道理。(李智荣提供)

如是格式,整理下来,大概20页,这些材料,由于同学们听过一遍,再看的时候,印象很深。再加上是自己身边的同学提供的,所以兴趣更大,容易记牢。

专题归类

例如:

南美洲有一种奇特的植物:卷柏。卷柏的生存需要充足的水分,当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它就会把根从土壤里拔出来,让整个身体卷缩成一个圆球状,随风在地面上滚动。一旦滚动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就迅速打开,根重新钻到土壤里,安居下来。那么卷柏不走就生存不了吗?为此,一位植物学家对卷柏做了这样的一个试验:用挡板圈出一片空地,并隔绝一切可能让它移走的条件。不久,试验者看到了一个可笑的现象,卷柏在几次将根拔出准备游走,却动不了的情况下,便再也不动了。试验还发现,此时卷柏的根已经深深地扎入泥土,而且长势比任何一段时间都好,可能是它发现了扎根越深水分就越充足。

由此可见,不是环境的水分不够,而是卷柏没有直面问题。相反,只要它不逃避,伸展着根,积极地去寻找深埋在土地里的水分,最终将会枝繁叶茂。(罗 维提供)

不少同学提供的例子不仅贴切而且新鲜好用,这种自制的“素材小全”,比市面上卖的“大全”一类更好用更实用。

自制高考作文“素材小全”可能是新课程改革中最微型的“系统工程”。收集整理运用的过程中,人人都学到很多东西,可以体现其“知识性”;素材来自社会方方面面,可以体现其“社会性”,全过程都是同学们自己亲自发现、加工,并参与组织工作,可以体现其“实践性”。

作文指导之素材来源 篇1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认真研究了指导学生写作的理论知识,发现其实并不是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而是教师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叶圣陶先生说:“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不说二十将近的青年,就是刚有一点知识的幼童,也有他们的积蓄。”这说明,作文除了要配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还要善于打开学生的记忆仓库,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倾吐心中的积蓄。或者说,应在学生的记忆仓库和作文之间搭起一座桥,使写作材料能被灵活的调用。为了打开学生的记忆仓库,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让其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来源。那么,如何用好教材中的素材?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思路畅通

从问题情境开始的智力训练,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论要发。教师只要熟悉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便可想象出学生身边可能出现的情境,设计出能使学生思路畅通的作文情境。

如教完《丑小鸭》后,我向学生说明这个故事其实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而“丑小鸭”已成为文学典型,常常被用来形容在逆境中努力追求的人。我说:“其实,我就是一只丑小鸭。”接着,我向学生讲述了我的经历。学生听得非常认真,我知道我的经历已经感动了他们。我继续说:“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在挫折中我们就是一只只丑小鸭,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这些经历以《丑小鸭》的题目写下来。”学生们的记忆被唤醒了,他们沉浸在自己的回忆中,写下了情真意切的文字。批改完学生的作文后,我真的很为我的情境教学感到高兴。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灵感是人类创造性认识活动中一种非常神奇美妙的精神现象。它是创造学、思维学、心理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所以,教师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夏衍曾说:“所谓灵感只不过是作家从生活实践中长期积累起来的材料,从量变到质变那一瞬间迸发出来的火花而已。”又有人说,灵感的发生,不能坐等现成,要主动去寻找获取。激发灵感的关键是触发信息。信息的触发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界的信息,二是自己头脑中的内部信息。二者交融,往往就成了触发灵感的信息。由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将学生脑中的内部信息触发出来,使这一外部信息能更好地触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如上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我用高亢激昂的语言总结全文,学生为此深深地感动。这是教师给予学生的外部信息。我充分利用教材的素材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一定也像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样用自己的方式深爱着我们的祖国,对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是!”我说:“那么请同学们记叙一件事,以此表达你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布置了这个作业后,我没有听到学生平时因害怕写作而发出的声音。他们问我:“老师,可不可以写想象中的东西?如在北京奥运会上,我是一名运动员,为祖国打拼,争冠军。”“老师,可不可以写我们的五星红旗?”我问他们是如何构思的,一个学生胸有成竹地说:“五星红旗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爱五星红旗,这可以表现我的爱国情怀。”我很高兴学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的写作灵感,打开自己的写作空间,不再拘泥于课本中的例子。我一一回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表扬了构思新颖的学生,并教给他们谋篇布局的方法。由于有教材作例子,学生们能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选材,立意新颖。

再如,鲁迅的《风筝》:鲁迅童年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并且弄坏了小兄弟亲手做的风筝。成年后,他在偶然中看了一本外国书,从中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觉得自己童年时对小兄弟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想弥补自己的过失,可小兄弟已全然忘记了,“我”的沉重之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我适时指导学生练笔:“学了这篇文章,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作者说,请把你们想说的话写出来,让老师感受一下你们的内心。”学生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有了自己的一些真实看法与感受,所以笔下有言,文中有意。有的学生写道:“鲁迅先生,您让我理解了什么是诚实。”有的学生写道:“鲁迅爷爷,您不必那么内疚,这样对您的身体不好。”还有的学生写道:“出现这样的结果,也不完全是您的错,因为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人。”……读着学生的文章,我有种说不出的喜悦:原来我的学生也有如此高的写作水平,只是我发现得有些迟了。我想如果不是学生学习了此文,对课文有了深刻的理解,他们也不会写出如此动情的文章来。当然,关键是教师要利用文中的素材充分触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上一篇:广告设计专业面试的自我介绍下一篇:小学六年级作文550字:我的任课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