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梅工作计划

2024-07-11

王雅梅工作计划(通用5篇)

王雅梅工作计划 篇1

2016——2017第二学期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王亚梅

一、学生情况

1.知识、能力情况: 三年级5班共有学生48 人,男生31人,女生17人。大部分学生天真聪颖,接受能力也较强,但小部分同学纪律散漫,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没有自觉性,所以存在着学习上的“贫富悬殊”。对于这小部分学生有待于今后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其学习积极性,逐渐养成遵守纪律,爱学习,求上进的良好习惯。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要学的氛围,使大家有所提高。2.学习态度及行为习惯情况:从整体看,本班孩子活泼可爱、积极向上,前面优等生出色,后面后进生较多这种情况。优等生能要求上进,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养成了主动阅读的好习惯,并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发展也比较全面。3.学习困难生情况 :后进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自觉做好上课准备,不能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听讲不够专心,课下阅读时间少,课外积累欠缺。在本学期对他们需要多一些关注与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和大家一起快乐学习,共同进步。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仍沿袭前面五册教材的编排特色,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全册共12个主题单元,其中第七单元《特产》为开放单元。这些主题有展现自然世界的风貌的,如“春天的脚步”、“可爱的小生灵”、“奇妙的石头”和“走进森林”;有反映儿童多姿多彩的生活的,如“亲情”、“读书”等;也有表现人类智慧和文化,讴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如“智慧”、“尊重与平等”、“观察与发现”、“奉献”和“书信”等。每个单元包括三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全册共33篇主体课文,有诗歌,有故事,有书信,也有说明文,加上“语文天地”中的自读课文和古诗,体裁多样,文质兼美,可使学生在学习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六册所选课文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有的充满童趣,有的表现出睿智;有的凸现了大自然的瑰丽神奇,有的赞美了人类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切合中年级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学生身心发展同步,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激发学生追求理想,崇尚科学,为了实现理想而努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与主体课文紧密配合的字、词、句、篇的练习,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喜爱,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使用,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2.通过自读课文的学习,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3.通过“畅所欲言”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引导学生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时学会倾听。4.通过“笔下生花”习作栏目的学习,促进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素养。

5.通过“初显身手”的学习,引导学生结合语文学习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生活,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6.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8.继续学习略

读,粗知文章大意。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10.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四、教学措施 :

1.严格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注意把握教材之间的联系,把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3.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

4.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及写话能力的培养。

5.增优补差,为优等生多创造机会,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与创新能力,对后进生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及基础知识的学习。:

五、教学进度安排

一周:礼物平分生命

二周:妈妈的葡萄 语文天地 梦已被染绿 三周:理想的翅膀 春天的雨点 语文天地

四周:小小的书橱 山沟里的孩子 珍贵的教科书 五周:语文天地 花儿也会放风筝 小虾 六周:松鼠 语文天地 田忌赛马 七周:捞铁牛 用冰取火 语文天地 八周:天外来客——陨石 和氏献璧 中国石 九周:语文天地 期中复习十周:期中考试 十一周:特产

十二周:最美的花束 “这个规矩不能有” 苏珊的帽子 十三周:语文天地 大自然的语言 李时珍 十四周:装满昆虫的口袋 语文天地 大禹治水 十五周:炮手 小河的歌 语文天地

十六周:给家乡孩子的信 送往小木屋的信 信 十七周:语文天地 美丽的小兴安岭 叶上的歌 十八周:失踪的森林王国 语文天地 十九周:期末复习二十周:期末考试

王雅梅工作计划 篇2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因为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作为考试内容”,因为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因为不能“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等等,近年小学语文课程的知识教学受到了严重冲击,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素养的综合习得与不断丰富这一语文课程的本体性目标,也难以较好达成。尤其是阅读教学,大量课堂丧失了应有的方向。如何“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到底是哪些?新课标没有规定,也不可能规定。于是,小学阅读教学出现了种种迷失方向的怪相。

“渝中名师王小毅工作室”紧紧围绕“分类阅读”研究这一主题,深入研究了三个问题:

(1)当前阅读教学迷失方向的种种怪相到底有哪些?(2)怪相产生的种种深层次原因何在?(3)如何科学实施分类阅读教学,从而避免怪相,回归语文本真,较好实现语文课程的本体性目标?

我认为,这一研究,必将对阅读教学,乃至整个小学语文学科实施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素养的综合教学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渝中名师王小毅工作室”是一个富有创新活力与激情的团队,13名一线青年教师在王老师的带领下,通过文献研究、田野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方式,主要从四个层面研究了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本体、强化文体意识的价值追求与策略选择。

一、聚焦文体,探索“这一类”的语文本体教学价值与策略

他们认为,阅读教学必须大力体现文体特征,把小说教成小说,把寓言教成寓言,把散文教成散文……只有这样,教师的“教”才能直指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事半功倍,举重若轻;学生的“学”才能紧扣语文课程的主线,学习和运用语言表达技能。他们分工研究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并通过大量同课异构的行动研究,反复琢磨一篇篇课文的教法,力争教出每一篇课文的语文核心价值,从而总结出一种文体的教学策略,教出这类课文的文体特征。

二、聚焦课标,研究“这一段”的语文本体教学价值与策略

新课标第一、第二、第三学段针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制定了不同层次的内容与目标。比如,第一学段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三学段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工作室的研究,紧扣新课标要求,努力探索同一文体的课文在不同年段的语文本体教学价值与策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聚焦课型,研究“这一组”的语文本体教学价值与策略

这个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同类文体的课文在不同单元中的教学价值与策略。他们立足“课型分类”,研究同一单元中精读文、略读文、选读文的教学。他们还拓展单元,自编教材,开展不同文体的“自选文”教学研究。由此,他们的研究由“一篇”扩展到“一组”,研究一课关联一组,如此形成系列。也正是有这样一课、一组、一群的研究,他们对不同文体课文的语文本体教学价值与策略才拥有了系统的提炼和表达。

四、聚焦文本,研究“这一篇”的语文本体教学价值与策略

这类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同类文体课文中每一篇的独有的教学价值与策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文本的意义是具体的学生和具体的课文相互对话而生成的。分类阅读研究视野中,同类文体的每一篇课文,都要求教出各篇的鲜明个性。这就更要强调教师对文本解读的个性化,因为这是阅读教学对话顺利展开的基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如果完全相同,教学就会画地为牢,丧失个性。王老师的团队深谙此道,他们通过文本细读,聚焦“这一篇”课文独特的教学价值与策略,在潜入词句、关注细节中品味语言艺术,在把握文章结构、揣摩表达规律中品味行文思路,在立足编者意图中品味文本主旨。

上述四个层面的研究,不可谓不深入系统。近三年来,王老师的工作室成员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研究》《教学月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在各地举办学术报告,执教公开课,同时精心撰写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研究报告。通过这些方式,他们的系列研究得到了顺利推进,也形成了科学的结论。他们认为:小学阅读教学应该回到常识,回归语文本体,强化文体意识,尊重文本特点,按照文体特征和学段要求,把童话教成童话,把散文教成散文,把小说教成小说,而这一切的基础是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必要的文体知识,拥有自觉的文体意识。我认为,他们的研究拥有语言学、文章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方面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推动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本体,顺利达成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素养的综合习得与不断丰富这一本体性目标,同时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设计了一条道路。

“渝中名师王小毅工作室”的分类阅读研究,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对小学语文一线教师和研究者都具有高度的启发意义和分享价值。近年来,他们的系列学术论文、学术报告、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等,在重庆市内外引起了很强烈的反响。笔者也曾多次邀请王老师来我院举办学术讲座,对国家级、省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进行专业引领。

同时,王老师为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执教阅读教学,24个专题片段已上传到“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爱课程网”,即将公开分享。以下是笔者随机实录10位学生听课后的感言,以期对王老师,以及他们团队的研究工作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

“听了王小毅老师的课,不能说完全茅塞顿开吧,但至少让我有所顿悟,为我指明了继续探索的方向……王老师就是一本有深度有广度的书,一本为我们指明正确道路的良书。”

“对语文教学充满激情的王小毅在我心中是一个幽默而有丰富内涵的老师。他指导我们学完了阅读教学的全部内容,让我受益匪浅。从寓言童话到诗歌小说,从散文神话到说明文及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他带领我们在语言文字的世界里尽情地挥洒着我们青春的梦想。”

“从王小毅老师身上我看到了责任的力量。他总是害怕自己没有把知识点讲得透彻,只要有同学说有些地方不明白,他就会详细地再讲;他总是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以最好的状态接受知识,他会关照到坐在教室角落的学生;他总是鼓励我们说你们是未来最优秀的老师……有亲和力的是他,学识渊博的是他,最有责任感的还是他。一个充满责任感的人总会带给他人无限的崇拜。”

“王老师就是我学习的榜样,他是一个‘口中无术语,心中有知识,手中有技能’的教师。他上课总是面带微笑,亲和力非常强,而且谈吐幽默。这样的老师不正是一名优秀教师吗?”

“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从‘教什么’‘怎么教’这两个角度出发,为我们详细讲解了阅读教学中各种文体教学的方法策略,为即将踏上教师岗位的我们指明了方向。”

“王老师主要教我们的阅读教学,他幽默风趣,善解人意,知识渊博,让我崇拜。几次课下来让我对王老师产生了深深的崇拜之情,在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终于如我所愿,和王老师握了一次手,这一次握手将会成为我美好的回忆。”

“上王小毅老师的阅读课,让我觉得轻松自如。老师幽默的教学语言,和蔼可亲的微笑,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让我们如沐春风。我们对阅读教学,不仅学到了方法,而且了解到更为广泛的知识。老师满腔热情,我们的心随着老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

“感谢王老师,因为他让我明白了小学阅读教学必须根据不同课文类型、不同学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寓言和神话,看似内容差不多,但是教学方法和目的是有一定差别的。还有文言文教学,要明白教什么、怎么教,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能通过学习掌握方法,这也是王老师教会我的。”

“他从‘教什么’‘怎么教’等方面给我们清楚讲授了阅读教学,包括小说、神话、古诗文、说明文、非连续性文本、课外阅读多个文体的教学。他学识渊博、很具亲和力,和他相处非常轻松愉快。”

王雅梅工作计划 篇3

2002年,从共青城市检察院检察长岗位上退下来的王晓阳并没有像常人想象的那样去安享晚年,二是主动请缨,一头扎进了贫困村的帮扶工作中去,一干就是十四年。十四年来,他先后在九江市的武宁县田东村、修水县双井村、星子县波湖村和永修县乐平村从事定点扶贫和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在十四年的岁月里,他坚持每月在扶贫、村建点要住上半个月左右,每年有180多天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搞任何特殊,自己每次到点上除了自己买一些油和菜外,每天还交10元钱的伙食费,每月交60元钱的住宿水电费,从不给村里增加任何负担,几年来他个人花费了两万多元,为解决当地群众困难尽到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了使项目更加切实可行,他翻山越岭实地考察,不断完善思路,并想方设法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在跑资金、跑项目的过程中,他总是是磨破嘴皮、不辞劳苦,有时到有关单位等人办事一等就是一上午,中午吃包方便面,下午接着等,直到把事情办好,几年来,为切实改变扶贫点的贫穷面貌,他和工作组积极协调,多方奔走,反复与有关部门联系做工作,为村民办成了一件件实事好事。如今,身患糖尿病、高血压、劲椎腰椎增生的王晓阳仍奔走在贫困村帮扶工作的一线,以执着的坚守和无私的奉献书写着一名检察官帮扶济困的高尚情怀。

潜心五年扶出一个亮点村

破败不堪的高峰书院,摇摇欲坠的小学校舍,到处脏乱的村容村貌……这就是北宋名人黄庭坚故里——省级贫困村修水县双井村2002年前的真实境况。这里虽然依山傍水,自然风景秀丽,但交通闭塞,仅一条砂石公路通往镇里,与县城直线距离仅五公里, 坐车却需绕行三十多公里,手机到了村里便成摆设,村民们守着不多的水田和山林,生活过得很艰难, 人均年收入不足八百元。

2005年在王检的支持下,组织重新修葺的高峰书院牌楼,并兴建了双井小学

2002年第一轮扶贫工作启动, 双井村被定为九江市检察院的定点扶贫村。从共青城检察院检察长岗位上退下来的王晓阳被任命为九江市检察院调研员,原本可以悠闲等待退休的他,却在了解双井村情况后,主动向领导申请前往开展扶贫工作。

到双井村后,王晓阳立即开始走村串户,熟悉情况,很快形成打名人牌发展旅游经济、打茶叶牌发展茶叶产业的脱贫思路,得到九江市检察院领导的支持。修复高峰书院牌楼和黄庭坚墓,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兴建小学校舍,为学校配置桌椅和办公用具;维修水利设施, 解决全村五百亩水田用水问题;组织农户联营开发茶园六百多亩,当村民开发茶园资金不足,王晓阳冒着风险亲自出面担保从银行贷款15万元,并向上级争取茶园开发资金5万多元。

在九江市检察院领导带领下, 王晓阳共为双井村争取到369万元资金,修建了通往县城的4.5公里、 宽7米的双黄公路,拓宽了通往镇里的1.5公里公路,并硬化村里的2公里路面。同时,还结合新农村建设,引导全村新建沼气池五十余只,带动了改水、改厕、改栏,净化了环境,使村子面貌焕然一新。 王晓阳还多次找有关部门沟通,终于修建了双井手机信号塔。水泥路和信息路的修通,为双井村打通了脱贫致富的关节。

在驻村的日子里,王晓阳踏遍了双井村的每一个角落。他吃住在村里,并自缴伙食费和电费,不给村里增加负担;还自掏资金一万多元,慰问村里老人,给小学生购置校服。

如今,“双井绿”茶享誉全国茶市,成为双井村致富的重要品牌之一;黄庭坚故里游也颇受青睐, 仅2014年就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八万多人。双井村的巨大变化,得到了当地百姓的交口称赞和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肯定,该村先后荣获“全省定点扶贫开发工作先进村”、“江西省一村一品示范基地”、“江西省新农村建设最秀美村庄”“全国生态文化村”等荣誉称号;2015年入选为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系九江市唯一入选的行政村。

群众心里有一杆秤。虽然王晓阳离开双井村多年,但双井村的群众依然把他记在心里,还时时告知他村里发展的好消息。

多方奔走解决世代吃水难

星子县波湖村被定为“十一五” 期间九江市检察院的挂点扶贫村。 2005年已办理退休手续的王晓阳, 再次申请担负起波湖村的扶贫工作。

世世代代困扰波湖村最大的问题,就是用水吃水难。这里雨天吃浑水,天干没水吃,道路坑坑洼洼, 牛粪垃圾遍地,天晴尘土飞扬,雨天烂泥翻浆。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荒山荒地随处可见。

摸清波湖村情况后,王晓阳知道,最迫切的事情就是尽快解决群众的吃水问题。为此,他请来专业打井队选了四五个井址,但最深打了68米仍不见水。经专家取样进行土质分析,结论为不适宜打井取水, 只可办水厂。王晓阳绞尽脑汁,动用自身的各种关系,白天跑部门争取资金,晚上与村干部和村民协商想办法。一个个经营商请来了,但一个个摇头而去,因为用户量太少, 水费维持不了水厂的运转。王晓阳心急如焚,连睡觉都想着如何解决这一难题。2009年9月底,王晓阳终于请来第六位经营商,经多方协调,并将邻近的大岭村纳入供水范围,自来水厂的难题才得以解决。 当白花花的自来水终于从水龙头冲出来,老百姓欢呼雀跃,连声道谢: “感谢党!感谢王检!”

在为波湖村吃水四处奔走的同时,王晓阳还积极与村干部交流, 制订工作规划与措施,使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帮助该村彻底摆脱贫困。 经九江市检察院党组及王晓阳奔走, 从有关部门争取帮扶资金270余万元,用于水利设施建设,对十一个塘堰进行维修、清淤,修建了2500米U型灌溉渠道,基本解决了农业用水难题;并改善了村部办公条件, 改造了村小学篮球场和师生活动场所,建设了标准化卫生所和农家书屋,硬化了村组路面,美化了村容村貌。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王晓阳还请专家到村里考察,决定启动 “早熟梨”工程。他先后八次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邻县考察学习早熟梨种植和管理,四次请省市有关专家到村里讲课。期间,王晓阳的爱人患病,生活急需他照料。但他想到扶贫点上的工作不能耽搁,便请保姆照顾妻子,自己则毅然回到波湖村。

2004年王检带领村民种植600亩茶园,现如今已扩大规模到1000多亩,实现了“一村一品”

2008年,波湖村成功开发种植早熟梨800亩,60余户村民成立了早熟梨专业合作社;2010年扩种至1200亩,带动136户村民增收致富, 成为该村主导产业,村民人均收入达4700余元。同时,村里养猪、养鸡、种蘑菇、田藕、杭白菊的农户越来越多,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广。

筹资1300万助贫困村大变样

2011年,新一轮扶贫工作启动, 省级贫困村彭泽县先锋村被确定为九江市检察院扶贫点。王晓阳又找到院领导:“我身体还好,还可以为党和人民做点事。”其实,他此时已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颈椎腰椎增生等多种疾病,但想到还有很多贫困的老百姓需要帮助,强烈的责任心驱使他继续发挥余热。

进入先锋村后,王晓阳便吃住在村里,协助村“两委”开展工作。 四年多过去了,在上级党政部门和九江市检察院的帮助下,先锋村的变化胜过以往数十年:六个村民小组全部完成了新农村建设,农民纯收入从当初的人均二千元上升到现在六千元,大多村民住上了砖混结构的小洋房,而且整个村庄实行了飞檐翘角、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改造。实现了改水改厕和环境美化, 水泥路通至每户村民家门口;维修水利,加固水库,使农业生产旱涝保收。治理河港三千余米,修建四座供机动车通行的小桥梁,方便村民出行和运输;破旧的已成危房的小学,被崭新的三层教学大楼取代, 周边村一些学生也被吸引过来了; 建起了标准化的村卫生所,解决了村民就医难问题;建成文化活动中心,配有乒乓球桌、棋牌室、书法屋、 阅览室,配置了投影和软件教育电视,每年至少两次请专家来传授种植、养殖、山林管理等知识。配有五台可上网的电脑,方便村里留守儿童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视频交流; 村里还开通了调频广播,宣传党的政策和科学种植养殖知识。

对一些家庭条件极差的特困户,王晓阳采取切实的帮扶措施, 为读不起书的特困户子女和治不起病的特困户每人每年提供5000元资助;他还多次跑市、县有关部门, 争取危房改造指标和补助,建成两栋七十平米住房,免费提供给两家住不起房的特困户;九江市检察院领导还与18户特困户结对帮扶,帮助贫困村民扩大养殖种植,彻底告别贫困。

说起这些年的变化,先锋村老村长欧阳求生感慨地说:“多亏了王检,他身体不好,带着药罐子来村里做事。几年来,王检从省、市、 县帮村里筹集各项资金1300多万元。去年年底,王检因糖尿病并发症住院治疗半个多月,刚一出院, 他就带着项目申请报告去跑资金, 走路一拐一拐的,这么热心帮扶的领导实在少见啊!在他的帮助和带领下,村里老百姓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好日子!”

王雅梅工作计划 篇4

王局长:岁末年初,我先后参加了全国农业会议、农机专业会议和山西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根据全国的农业和农机形势来看,山西农机化发展有着其实际和特殊的地位,我对山西省农机化发展的形势和任务总的看法是:山西省的农机化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和良好条件,我们应当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准确判断发展趋势,科学谋划战略部署,切实提高农机化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系统性,进一步增强各项工作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析行业形势,要从国家的大政方针出发。2009年中央1号文件对发展农机化提出了有力的扶持政策和具体指导意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启动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重点加强示范基地、机耕道建设,提高农机推广服务和安全监理能力。普及主要粮油作物播种、收获等环节机械化,加快研发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轻便农业机械和适合大面积作业的大型农业机械。支持农机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农机产品适用性和耐用性,切实加强售后服务。实行重点环节农机作业补贴试点。对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给予信贷支持。完善农用燃油供应保障机制,建立高能耗农业机械更新报废经济补偿制度。”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讲话中要求:“发展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各类农业机械,加强农机技术培训和售后服务。”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12月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时指出:“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对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拉动农机工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都有重要作用,是一项一举多得、深受农民和企业欢迎的好政策。”回良玉副总理在2008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2009年要把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拉动农机工业发展、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工作来抓。”国家形势大好,山西也不例外。王君省长在2009年全省人代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今年完成扶持农户购买5万台农机具的任务。”农机化的地位和作用已得到了党和国家及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再进行技术经济指标分析,我们的头脑就清醒多了。

从经济条件分析,加速发展农机化的经济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国家政策对农机化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09年全国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规模由2008年的40亿元增加到130亿元。我省财政补贴资金规模也由2008年的1 50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3 500万元。补贴资金的大幅度增加,使农机具购置补贴由过去的重点补贴转向和接近普惠补贴,更多的农民将沐浴到公共财政的阳光。同时,国家还将启动实施以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机化推进工程和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国家将每年投资20亿元建设保护性耕作工程。农机化推进工程项目,从2009年到2015年,国家将投入200亿元。其中跨区机收、保护性耕作工程是我省的强项,必将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速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收入必将持续增长,广大农民投资农机、使用农机、改善传统耕作手段的经济实力必将不断增强。可以说,国家农机化投入的不断加大和农民发展农业机械的实力不断增强,为加快农机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所以,在推广展示交易会上农民购机的热情有增无减。

从技术条件分析,大面积普及推广农机化技术的时机已经成熟。近年来,我国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制造能力显著提升。从主要作物的生产环节看,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玉米机耕、机播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收获机械基本成熟,具备了大面积推广的条件;马铃薯等作物的播种、收获机械化技术已经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等新型农机化技术的示范面积迅速扩大。近年来,通过引进和开发,畜牧业、养殖业、林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关键生产环节的实用机械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技术上已逐步走向成熟。

从市场需求分析,迫切需要加快农机化发展。随着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农村与城市在历史上形成的“二元结构”壁垒已被逐步打破,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急剧减少,在“春耕”、“三夏”、“三秋”等关键农事季节,农村普遍存在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现象,尽管受金融危机冲击,出现了农民工返乡潮,但这是一种暂时现象,从根本上讲,要解决农业劳动力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展农业机械化。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强烈渴望通过农业机械化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减轻劳动强度,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文明进步的成果。这种客观上的需求和主观上的渴望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基本动力。

从发展机制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已初步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如何解决千家万户小规模经营与机械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困扰我国农机化发展的难题。20世纪80年代发轫于我省的农机跨区作业,既解决了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难题,也实现了农机户生产方式上的规模化经营,探索并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途径和机制。进入新世纪,农机跨区作业服务领域已逐步由过去单一小麦机收扩展到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机耕、机播、机收及秸秆还田等多种作业;服务区域从周边省份扩展到了更广大的区域。这一服务模式的创新,带动了农机中介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等多种农机服务模式的快速发展,农机服务主体市场化、组织社会化、经营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农机化发展机制日臻成熟。

你在展示会上看到的热闹景象,是今年以来全省农民购机热情高涨、农机市场购销两旺的一个缩影。这里面有几个原因值得提到:一是国家、省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加大;二是今年我们落实补贴政策动手早、行动快;三是改革了补贴程序,减化了操作,方便了农民;四是制定和实施了针对性很强的农机购置累加补贴政策;五是返乡农民工把购买经营农业机械作为重新就业的重要选择,等等。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全省农机购置补贴进度快、效果好,截至目前已完成全年任务的2/3,受到了农业部的通报表扬。

记者:王局长,听了您对形势的分析,使我们看到整个宠观背景虽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农机化发展依然强劲。特别是山西在跨区作业和保护性耕作等方面具有特殊地位。请问就山西省而言,农机化发展规划是怎样部署的?

王局长:在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各级农机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启动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工程的良好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培育新农民、服务新农村,扎实推进“四大工程”建设,建立健全“五大体系”,努力实现“三大目标”。

记者:可以概括为“345农机工程”建设吗?

王局长:也可以这么说,那就先说实现三大目标: (1) 实现农机化装备水平快速提高。就是要通过农机装备总量的快速增加,带动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实现农、林、渔、牧、加等各业机械协调发展。每年全省农机总动力平均增长5%以上,到2015年全省农机总动力将达到3 300万kW,全省农机原值达到180亿元; (2) 实现农机化作业水平稳步提升。就是要在稳步提高小麦全过程机械化和玉米耕种机械化水平的同时,加快发展玉米机收、薯类机播及机收、杂粮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引导和促进丘陵山区农民大力发展小型、适用的农业机械。每年全省农机化综合水平平均增长3%以上,力争到2015年达到60%; (3) 实现农机化综合效益持续增长。就是要进一步大力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机械,拓展农机化生产和服务领域,通过繁荣农机制造和农机化生产、作业、销售、维修和技术服务市场,全面提高农机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到2015年,全省农机化经营总收入将达到116亿元,为全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实现320元。

再说扎实推进四大工程建设: (1) 现代农机装备提升工程,就是要依托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通过扩大补贴种类和补贴范围,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农村经济各个领域使用的农业机械逐步实行全面补贴,引导农民合理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实现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加、农机装备结构更加优化、农机化布局更加合理、农机产品质量水平大幅提升; (2) 劳动过程机械化覆盖工程,就是要在抓好种植业机械化的同时,推进机械化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紧紧围绕全省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力推进畜牧养殖业、林果业、设施农业以及新农村建设等农村经济各个产业机械化的发展,逐步实现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劳动过程机械化; (3)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农业工程,就是要在进一步完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和机具系统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在全省北部高原风沙区、西部丘陵山区、东南部盆地边山区、中部平川盆地区和南部丘陵盆地区,集中连片建设,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每年新增实施面积6.67万hm2以上,到2015年累计达到100万hm2; (4) 农机操作手培训工程,就是要从我省农业机械数量大幅增加、农机操作手素质较低的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农机操作手培训工程规划和分年度培训计划,利用5年时间,分期分批对全省100万人农机操作手进行普训,使他们成为广大农村运用现代生产工具、实施现代农业科技的带头人。

再就是建立健全五大体系: (1) 建立健全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就是建设县乡农机综合服务站和村级农机大院,集机车存放、维修保养、技术培训、作业安排等多项功能于一身,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机户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推动新型农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通过3~5年的努力,做到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全覆盖。鼓励和支持农机生产、销售企业按照农业机械的分布状况,在全省区域经济中心地带,逐步建设集销售、维修、培训和零配件供应等为一体的区域性农机技术服务中心,带动广大农民积极兴办农机维修网点,用5年时间,在全省形成布局合理的农机维修网络; (2) 建设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利用3~5年时间对全省130个农机推广机构进行全面改造升级,使这些农机推广机构具备必要的办公设施、样机库棚、示范基地、培训教室和交通服务工具等,引进先进、适用的农机具,为当地农民搞好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服务; (3) 建设农机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生产、教学、科研、推广等单位紧密结合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科技创新机制。要加快建设省级农机科研中试基地,鼓励和支持我省农机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重点在玉米收获机械、薯类播种及收获机械、饲料机械、灌溉机械及适合山区作业的小型机具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4) 建设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逐步对全省县级以上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的基础设施和装备进行全面改造提升,添置固定和流动的拖拉机安全技术检测线、桩考设备、无纸化考试系统,以及配置必要的安全监理执法车辆,全面提高农机安全监管能力,做到农机安全监理全覆盖; (5) 建设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全面履行农业机械化质量监督管理职能,努力提高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建立健全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机构,开展农机产品质量调查并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逐步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农机化质量监督体系,省级重点建设农业机械试验室和试验基地、市级重点配备常规和便携式检测设备、县级重点配备网络终端设备和必要交通设施,做到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全覆盖。

记者:王局长,这个规划既有农机化事业发展目标,又有自身建设要求,真是令人鼓舞。那么2009年的具体任务指标是如何确定的呢?

王局长:2009年基本工作目标是:完成扶持4万农户购买5万台件农业机械工作任务;全省农机总动力新增130万kW,提高5个百分点;主要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程度达到47%,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农机安全生产保持平稳态势;农机化发展拉动市场需求15亿元,农机化经营总收入超过87亿元,全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实现229元。要完成这个目标任务,全省各级农机部门必须齐心协力,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重点抓好十项工作:

(1)切实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力度。各地要把此作为农机化工作的总抓手,予以高度重视。目前,购机补贴工作已全面启动,补贴产品目录和定点供应企业名单已向社会公布;简化了工作程序,由往年县级申请、市级审核、省级审批改革为委托县直接审批、省市两级备案监督,进一步提高了办事效率。这里我着重强调4点: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多种宣传手段,向农民、向社会、向政府大力宣传中央1号文件,宣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二是要规范农机具购置补贴秩序。各县要按照部省有关规定,严格实施审批程序,确保农民就近购机、自主选择经销商;制定和完善便民服务措施,方便农民办理审批手续。各定点供应企业要提前把货备足,确保及时供应。三是要加强监督管理。按照明确责任、优胜劣汰、奖罚严明的原则,重点建立和实施对农机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和农机补贴队伍的工作考核体系,并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布补贴动态和考核情况,增强补贴工作的透明度,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四是要加大处罚力度。省局将在全省范围内通报暗箱操作、虚补套领补贴资金等违规行为的相关责任人,构成犯罪的将移交有关司法部门。对出现问题的县,3年之内不予安排补贴资金及其他项目资金。对参与违法违规操作的经销商,永久性取消经营补贴产品的资格。对出现严重产品质量问题和售后服务跟不上的产品和企业,将及时清理出补贴产品目录。

(2)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建设集中连片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示范区,促使土地合理、科学流转,推动农业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要在提升质量、加快速度上狠下功夫,力争新增实施面积6.67万hm2以上,累计实施面积达到56.67万hm2。今年,国家将大力推进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规划》,建设资金投入将大幅度增加。我省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源地,在工程建设中,各级农机部门要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一要采取综合措施,提升社会对保护性耕作的认知程度。二要加快科技攻关,解决制约保护性耕作发展的机具“瓶颈”难题。三要强化技术培训,切实提高项目区农民操作技能。四要系统总结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和机具系统,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途径。

(3)培育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全省要新发展农机大户800个,农机专业合作组织500个。在实际工作中,各地要突出抓好4个环节:一是要加大扶持力度。二是要加强载体和场所建设。新建200个标准化农机大院,30个县乡区域性农机综合服务站。三是要做好帮扶服务。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把国家、省对农民合作组织的各项优惠和免税政策落到实处。四是要加快发展农机维修业。启动机耕道建设试点工作。

(4)精心组织田间机械化常规作业和农机跨区作业。各地要在切实抓好机械化春耕、“三夏”、“三秋”、冬季农田基本建设四大农机化战役的基础上,突出抓好“三夏”小麦跨区机收、春秋两季春耕春播、玉米秋收、秋耕及秸秆还田等农机易地作业。通过行政协调、强化组织、作业补贴、市场调节等有力措施,确保夏季跨区作业机车超过6 000台,春秋季跨区作业机车超过15万台件,进一步延长作业时间,提高机具利用率,增加农机户经营收入。

(5)强化农机化技术推广示范。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职能的要求,逐步构建起以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机大户为基础,其他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多元化技术推广体系。尽快制定我省有关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责任、健全队伍、完善机制、保障经费,加快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改革和建设。今年,省农机局将根据农业部部署,安排部分市县农机推广站的装备建设。同时,各地要依托建设农机化技术示范基地,采取多种方式,召开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现场演示会,重点推广示范玉米收获、薯类种植与收获、秸秆综合利用、优质小杂粮生产及加工、设施农业、农业节本增效、棉花生产、牧草种植收获及加工、柠条收获与加工、农作物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等十项农机化新技术,力争全省农机化新技术实施累计面积超过433.3万hm2ㄢ

(6)积极拓展机械化生产领域。各级农机部门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拉长农机化服务链条,逐步拓展机械化覆盖范围。一是要加速农产品加工机械升级改造。二是要补贴农民发展新农村建设急需的垃圾清运车辆,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环境。三是要充分发挥奶业机械补贴资金的政策效应,切实提高我省生鲜乳收购站机械装备水平。四是要加快杂粮、畜牧和果蔬等特色机械的研发步伐。

(7)加快农机科技创新步伐。在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过程中,既要充分保障农民能得到实惠,也要为我省农机生产企业的发展创造机遇,振兴农机工业。推荐农机龙头生产企业和产品进入国家通用类机械补贴目录和我省非通用类机械补贴目录,落实好农机企业信贷优惠政策,帮助企业改造挖潜、设备更新、扩大生产规模,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加快农机科技成果转化,省农机局将筛选3~5个农机化项目,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组织科技攻关,重点在多功能播种机、玉米收获机、薯类种植及收获机和秸秆综合利用设备等研发上取得突破。同时,注意挖掘和完善广大农民的农机革新成果,筛选1~2个项目,集中力量,加快研发,力争取得新进展。

(8)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启动实施农机操作手培训工程,力争完成3万名农机操作手培训任务。争取将农机操作手培训列入阳光培训工程、春蕾计划和雨露计划,逐步建立起多渠道农机操作手培训资金投入机制。

(9)狠抓农机安全监理。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转发全省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晋政办发[2009]19号),将历时1年在全省开展农机安全专项整治。这是首次以省政府文件形式安排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各级农机部门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好这一文件,层层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依法行政力度,进一步规范全省农机化发展秩序。

(10)强化农机产品市场监管。各级农机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管职能,特别是在农机具补贴工作中,要有效提升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水平。完成《2010—2012年山西省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的制定工作;完成省级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场上作业机械和收获机械试验室及试验基地建设;贯彻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逐步实行农机维修工就业准入制度。

记者:王局长,您对2009年农机工作任务的阐述,指标明确,措施具体,给全省农机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我们将通过刊物和下乡宣传迅速传达给读者和农民朋友,并及时反馈他们的意见。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王雅梅工作计划 篇5

一、校园足球工作的核心任务

第一个核心任务:以普及校园足球教学工作为核心的校园足球普及工作

2015年公布的8600多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是我们整个校园足球工作的示范学校。这些特色学校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体现在这个学校在体育课上要拿出专门的课时教学生们上足球课,也就是说这8600多所学校所要达到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让更多的青少年学会踢足球。有人讲:“中国13亿人口难道就选不出11个会踢足球的人来吗?”事实是,人口基数再大,也只能从会踢球的人中选拔,如果我们的适龄人群中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踢足球,即使130亿人口也可能选拔不出11个人。所以,当前推动校园足球工作最基础的或者说最想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让更多的学生学会踢球,在学会的基础上喜欢,在喜欢的基础上就会有一批学生热爱足球。这才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最核心的任务。

特别是当前我国青少年足球人口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要实现中国足球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定是扩大足球人口,而扩大足球人口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当然就是体育课的足球教学,这是我们整个青少年校园足球中最基础的。所谓的基础就是按照教育的规律、足球的规律、运动的规律等扎扎实实地做好足球教学工作。2015年暑期,我们花了2个月的时间,动员了20所高校,从国外聘来了教练,在国内组建了的讲师团队,对6000多名校园足球的教师进行了培训。下一步,培训的规模和水平还会进一步提高,其中就包括从国外聘请100多位校园足球的教师直接到学校去任教的计划。国家要做的就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而这也正是建设5万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培养5000万名会踢球的青少年的核心目标。

《校园足球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教学指南》)很快将要发布,该《教学指南》会告诉教足球的教师“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达到的最基本的技术要领”。然而,从目前来讲,要做好这件事情还要克服很多困难,如,从一年级开始教什么技术,二年级教什么技术。同时,也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课题——如何在足球特色学校中进行有效的足球教学。《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与《教育部等6个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都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足球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实施意见》要求每周至少安排1节足球课,这每周1节的足球课怎样去编排、组织,如何让这些学生在足球课上感受到足球带给他们的乐趣并掌握基本的足球技术,从而为他们将来喜欢足球、热爱足球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校园足球工作中一个最核心的任务,也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考核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工作及各地校园足球开展情况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当前首要关注的就是课程的安排、课时的安排和教学的安排是不是实现了让特色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了踢足球。对此,我们将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筹建校园足球教学指导中心;制作大量校园足球课程教学的音频、视频资料;请国际、国内的专家共同研讨,为开展好校园足球教学工作提供免费的在线指导平台,其中包括教学视频、针对不同学校的教学安排、专家指导意见等,并向全国包括特色学校在内的所有学校推送。

第二个核心任务:搭建校园足球合理的竞赛体系

发展校园足球,首先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凸显体育的功能与价值;其次是改进学校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体育课上学会技能。再次是为中国足球的发展奠定人才的根基。那么,竞赛就是培养足球人才,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方式。然而,在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课余训练中,一直没有把竞赛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尽管各级各类运动会是以竞赛为主,但是长期以来这些运动会包括学生运动会都只是极少数学生的一个竞技平台,平时在学校中则基本上没有竞赛活动。而我们现在要做的校园足球的工作,就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训练以及竞赛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先行项目,除了在教学上要真正体现学校体育教会学生运动技能这样的目标之外,还要搭建一个完整的学校体育竞赛体系。

体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不久前,在与各方面的专家讨论问题的时候,我曾讲到:“我们的学校体育工作,下一步从校园足球来讲要建设一个竞赛的平台,我们的学生过去很少参加体育竞赛,只有极少数运动员才有机会参加省运会和全国的运动会”。一位法学家打断我说道:“我们国家现在很多人不守规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上好体育课”。我回应道:“你说得太对了,在体育竞赛中都是有规则的,都要听裁判员的,都要按照教练员的意图去做,都要求队友之间相互配合,都必须相互尊重,都必须胜不骄、败不馁,这不就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起码的守规矩吗?而且在守规矩的基础上有团队合作精神,有拼搏精神、坚忍不拔的精神”。但是,我们再想想,如果从学校体育中把竞赛抽走,还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吗?因此,不仅仅是足球项目要搭建一个合理高效的竞赛体系,将来学校体育其他项目也要搭建这样的体系,因为这是体现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要作出的最独特的贡献。所以,搭建校园足球竞赛体系,除了是为足球人才奠定基础之外,也是整个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目前,要搭建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包含三个系列。

系列1:校内比赛。校内比赛包括班级内部的比赛、班级之间的比赛和年级之间的比赛。只有这样一个体系搭建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参加竞赛的经历,这也是学校体育面向人人的一个重要体现。不仅体育课每个学生都要上,体育竞赛也应该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这才是面向人人的体育。竞技体育不是每个人都要参加的,而学校体育则要求每个人都要参加,因为这是学生的人权,每个学生都有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竞赛的权利,这也是他们每一个人成长所必须要经历的。因此,校内比赛是整个学校体育竞赛体系中最基础的,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尽管水平不是最高的,但正是学校体育所需要的。每个学生要想在体育课程和课外锻炼、体育竞赛中得到成长,就要像学英语要记单词一样,上完体育课不仅要有课余训练,还要组织比赛。英语要考试,体育也要考试,而竞赛就是体育的考试,所以校园足球竞赛体系中最基础的就是校内比赛。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都没有形成过这样的局面,包括前一阶段的校园足球工作,很多校园足球定点学校都没有做到在全校开展足球竞赛活动,即便组织活动,也只是选出很少的一部分学生去参加校际比赛。因此,新一轮校园足球工作的第一个核心就是教学,即每个学生都要学会,在每个学生都学会的基础上,第二个核心就是每个学生都要参与竞赛,或者说给每个学生参与竞赛提供机会,这就是校内比赛。从班级内部的比赛,到班级之间、年级之间的比赛,再到整个校内的足球竞赛活动,都要真真正正地开展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上场的机会,这才是学校体育应有的含义。

系列2:以学校为单位的校际比赛。我们要创建小学联赛、初中联赛、高中联赛和大学联赛,但是小学的联赛不会去打全省的比赛,只打到地市;初中的联赛不会去打全国的比赛,只打到省;高中和大学的联赛则打完省里的比赛再打全国的比赛。构建这样的一个体系主要还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特别是小学和初中的学生积极地参与竞赛活动,享受竞赛的体验,而不是去争全省第一甚至全国第一。我们要为那些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提供展示自己的一个平台,为他们进入到职业队、俱乐部乃至国家队创造机会,通常所说的四级联赛就是这个系列。当每一所学校都普遍开展了校内比赛,就能够在周围的学校之间展开竞赛活动,若能形成这样的局面,那将是中国学校体育最成功的一个画面。

系列3:区域比赛。过去体育部门组织的比赛基本上都是区域组队的,通常是以一个省为单位或是以一个市为单位。而我们现在要做的校园足球竞赛,是在校际比赛的基础上,按区域组建区域的联队,然后在区域联队之间打比赛,打完比赛之后再组合出一个全国的最佳阵容。以金水区为例,全区有区属小学47所,如果分成四个或者五个学区,那每个学区就有10所小学左右,各学区的小学通过打比赛可以决出学区的冠军、亚军,之后按照学区的冠亚军组建一支这个学区的最佳阵容,以这个最佳阵容再去跟其他学区的最佳阵容打比赛,打完之后再组建一个金水区的最佳阵容,金水区的最佳阵容再与其他区的最佳阵容打比赛,打完以后再形成郑州市的最佳阵容,郑州市的最佳阵容再去参加省里的比赛,再决出河南省的最佳阵容,河南省的最佳阵容和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最佳阵容再进行分赛区的比赛,形成分赛区的最佳阵容,最后打全国区域的总决赛,最终形成全国的最佳阵容。

2015年暑期,我们在秦皇岛做了一个尝试,当时要求全国每个省都要派一个最佳阵容,结果还有十几个省没来得及组队。20个省最佳阵容,包括10岁组、12岁组和14岁组。其中,10岁组是男女混合的,12岁组和14岁组分别各有男女两个组别,一共是5个组别的比赛。最后,通过比赛分别选出了5个组别比赛的最佳阵容,由来自全国20个省市的学生组建。即将到来的寒假,他们将被送到国外的俱乐部去训练。训练10天回来再回到各自学校再参加第二年的联赛,再参加第二年的区域比赛。每年这么滚动下来,就可以为各年龄段优秀的校园足球运动员提供了一个展示、上升的平台,这样就搭建了一个校园足球的完整的竞赛体系。

第三个核心任务:形成全员、全口径、全社会支持学校体育、支持校园足球的新的工作格局和工作机制

推进校园足球的工作,是由教育部等6个部委共同来做,整个《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形成了一个17个部委共同推进的部级联席会议制度,这说明一个小小的足球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事实上,过去我们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不管是在教育系统内部,还是在教育系统外部,都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的办学条件,一是极不均衡,二是相对落后。所以,要做好学校体育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场地的问题、师资的问题、经费的问题、安全保障的问题、新闻媒体宣传的问题、激励机制的问题或者评价体系的问题等。这些问题仅靠教育部门一家是解决不了的,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这件事。现在把足球拿出来,形成了17个部委的部级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6部委共同推进校园足球的工作机制,我们要完善这样的工作机制,让其能够发挥作用。而其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基于我们在教学方面要实现的目标、在竞赛体系方面要实现的目标。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很多的工作机制,形成很多的具体的政策和制度,而这一项工作的完成恰好又是我们做好教学和竞赛体系建设的最重要的机制。没有这样一个工作机制的形成,前面两个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这是我们现在校园足球工作要做的最重要的三件事。

上述三项任务都是非常艰巨的。教学的工作,我们本来就缺体育教师,现在要在特色学校实现每周1节足球课,还要教会他们踢足球;对于竞赛体系,过去的教育系统长期以来没有组织过这样的活动,我们也缺乏经验、缺乏人才、缺乏制度,更重要的是在师资、场地、经费、激励机制、保障措施、安全保险和面对媒体宣传的时候,我们都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因此,要做好这几件事确实非常难,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到,在很多地方,大家都在深入研究、努力工作,正在不断地破解这些难题,这是非常值得欣慰的一件事。

我们下个月的月底,计划要召开校园足球的工作会。在这次会上,我们将全面总结从2014年3月国务院决定由教育部门牵头,与其他6部委共同推进校园足球工作开始,到7月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又一次明确提出推进校园足球工作,到11月刘延东副总理亲自主持召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到2015年10月,一年半的时间,各地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也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政策。我们要总结这一年半时间在校园足球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所面对的困难,要对校园足球工作进行再动员、再发动。

二、校园足球工作的示范意义

提到校园足球,有三项核心的任务,其中两项和学校体育的内容直接相关,一个是教学,一个是竞赛。发展校园足球就是要做好教学和竞赛的工作,其对整个学校体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第一个示范意义:学校体育的综合改革,将按照发展校园足球的模式去进一步发展,在学校体育的教学中真正教会学生他们喜欢的运动项目,教会学生运动技能

教会学生运动技能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提高他们运动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的过程。我们不要把目标和手段混在一起,教篮球、教足球、教啦啦操、教田径、教游泳、教武术、教乒乓球和羽毛球,这不是教他们做体能测试时的具体能力,但是这是手段,而且这种手段会成为学生的一项运动特长,会成为学生综合素质中一个比肺活量更重要的,而且学会以后也能够提高肺活量的这样的一项综合的素质。现在一直在推的“一校一品”的模式,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这次集中地以校园足球或者用足球项目在做一个更大范围的试点,就是为了在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中,真正体现让学生学会运动技能这样的一个综合性目标。

以郑州市金水区为例,金水区在“一校一品”的建设过程中还能拿出10%或者20%,或者30%的课时,让学生们再选择另一个项目,这是一种创新性的发展。其实,从我们目前的、相对理想的状态来讲,即使是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如果说有80%的学生觉得学足球很好,还有20%的学生是真的不喜欢踢足球,就想打篮球。那么,如果学校具备条件,不妨就让这20%的学生把篮球作为他们的特色项目,将来我们每所学校力所能及地能开出多个项目,学生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比如开出8个项目,那么,学生们就能分别选8个不同的项目。在体育课教学中,按照金水区的做法——“40%进行基本运动技能训练”,那就是跑、跳、投、体操等内容,这都要学的,不学这个,学什么都学不了;另外“40%的特色项目”,有一部分学生打篮球,有一部分学生打排球,有一部分学生踢足球,甚至可以开更多的项目。对于开设项目这个问题,北京目前有一所学校,他们开了80门体育课,学生可以从80门体育课中任选一门,并且学生只要通过了选择的项目,体育课就通过了。但是,这样的学校北京也就只有一所,实际上,如果能开设8个项目的教学就了不得了。所以,下一步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总的方向,就是要让学生们学会一种运动技能。我想这就是我们发展校园足球对整个学校体育的示范作用的第一个含义,就是我们的体育教学在内容上和追求的目标上,要做出调整和改革,那么就是参照校园足球的教学模式,要推广“一校一品”、“一校多品”这样的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模式。目标是什么?是通过教会学生运动技能,去提高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让学生跑台阶测试,还不如让他们踢足球、打篮球、打羽毛球、学游泳,这些都可以提高耐力,而且这样的教法,还让学生学会技能。只要有条件,我们就按照这个模式走,我相信没有人有意见。那么,对于如何教会运动技能这个问题,我们可能需要重新考虑,重新实践。过去上体育课,为什么体育教师或者教材、大纲,会把体育课的运动项目弄得特别的丰富多彩,因为一个运动项目简单比划两下是可以的,谁都可以教,但真正要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就没那么简单了。而我们的学校,体育课的教学经常是一个学期要教十几个项目,如,打两节课篮球,再踢两节课足球,再打两节课羽毛球,再学一节课乒乓球,再学一节课武术,再学两节课游泳,结果到最后,学到了五花八门的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但一个都没学会。所以,下一步体育课的教学,我们最重要的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教会他们运动技能。这是我们的第一个示范意义。

第二个示范意义:促进学校体育竞赛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上述讲到的校园足球的三级竞赛体系,一个是校内比赛,一个是校际比赛,一个是区域比赛。我们国家除了足球落后之外,三大球的女子项目尚可,甚至有的女子项目是世界一流,比如说我们的女排,而女篮和女足也曾经拿过世界亚军。但是,男子项目相对来讲就落后很多。按照校园足球的模式,下一步会不会有校园篮球?会不会有校园排球?我相信一定会有的。但是,体育有那么多的项目,我们是不是每一个项目都要按照这个模式发展?那倒不一定。但是,不管是什么项目,在学校体育的竞赛体系完整地搭建过程中,至少校内的比赛和校际的比赛这两个竞赛体系是一定要建立起来的。参照校园足球,“一校一品”篮球特色校,要组织校内的篮球比赛;乒乓球特色校,要组织乒乓球比赛。在此基础上再组织篮球、乒乓球等各个项目的校际比赛。这就使整个学校体育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竞赛体系。在这个基础上,要不要组织选拔性比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但是,这样一个竞赛体系是真正实现体育的“立德树人”作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不能缺少的。当前的学校体育,既缺体育课的教学和训练经验,又缺竞赛的组织经验。而正如上述讲到的,只有参与竞赛才能更好地甚至是唯一地发挥好足球或者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所以发展校园足球给我们示范意义的第二个方面就是要完善学校体育的竞赛体系。现在全国的学生运动会也在改革,2017年将在杭州召开改革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运动会,我们现在正在制订运动会的竞赛规程,也希望体现这样一个指导思想。

第三个示范意义:形成像支持足球一样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支撑和推进的机制

做好校园足球的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配合。做好整个学校的体育工作,也同样需要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珍惜现在校园足球给我们搭建的平台。在此基础上,这个平台将来要发挥全力支持全方位的学校体育工作的作用。我们在发展校园足球的过程中,要不断形成支持校园足球的工作机制、推进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师资培训机制、场地改善机制等一系列的体系和机制,将来为整个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三、校园足球工作的主要着力点

第一个着力点:做好校园足球的教学工作

当前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最核心、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做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布局和校园足球的教学工作。这件事情,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而且这方面我们欠缺经验。如何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包括优秀的退役足球运动员,包括国外的足球的师资,包括国内的足球方面的专家,包括足球协会,包括高等院校足球专业,也包括原来就在学校体育一线耕耘足球教学的教师,如何在各方面的专家、组织、机构的通力合作下,解决足球教学的问题,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着力点。要解决这个问题,相对比较复杂,因为涉及到的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一个长线的工作。跟搞活动不一样,搞活动拉几个学生“比划”一下也就可以,但是我们要做好教学的工作可就不那么简单。这是日常工作,是每天都要做才能见功夫的。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各省的校园足球办公室、体卫艺处,一定要把校园足球的教学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现在要说竞赛没搞起来,不能够参加那么多的比赛,不是问题,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把教学工作真正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因此,教师培训的工作能不能有效推进、校园足球特色校能不能落实课时、学校是不是重视足球的教学、场地的改善是不是真的做到了、是不是能做到每周1节足球课,这些是下一步要重点推进的,也是最重要的着力点。

目前,我们正在制订校园足球特色校的评估考核办法。有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起码在三年以内校园足球特色校在评估的时候竞赛成绩一分都不算,我们主要是看学校如何重视,教学如何组织,学生如何上课,有没有课外训练,有没有校内的比赛,有没有班级的比赛等。就是说你取得了什么成绩,主要是强调基础性的工作,千万不要把教学作为一个点缀。我们一定要把校园足球的教学扎扎实实地推进下去,这是实现我们国家足球梦的最基础的工作,没有这项工作就不可能出现优秀的足球运动员。

有人曾经提问:“2万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就有2000万会踢足球的孩子,这2000万会踢足球的孩子将来怎么办?”我的回答是:“该干什么干什么。”这2000万会踢球的孩子会成为会踢球的数学家、会踢球的物理学家、会踢球的律师、会踢球的法官等等,但是有很少的一部分会成为有扎实文化根基的、优秀的足球运动员。这就是我们要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而这里边最核心的就是把每周一节的足球课认认真真地落到实处,特别是对于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这是我们当前的主要的着力点。

第二个着力点:竞赛体系的建设

要把竞赛体系搭建完善,包括校内的竞赛、校际的竞赛、选拔性的比赛,先把这个竞赛的框架搭好。每年都要组织比赛。至于成绩,刚才讲了可以不算,但是要参与,要形成这样的一种工作机制。因为校内比赛组织起来相对容易一些,校际的比赛也相对容易,因为每个学校就这一支队伍。区域组队,选拔性的比赛这个体系的搭建难度较大。所以,要依靠行政的力量,按学区、按乡镇、按县市区、按地市、按省来组建这样的校园足球的竞赛体系。这样,整个校园足球的竞赛就可以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这里说的竞赛是重要的着力点,不是指竞赛成绩,而是指竞赛体系,而且大家要相信,只要竞赛体系搭建完善了,竞赛水平一定会逐渐提高。这次在秦皇岛举办的夏令营请到了施拉普纳,请到了朱广沪,请了高洪波,也请了荷兰和西班牙的一些青训专家去看。看完了之后,他们很吃惊。他们主要对两个方面的表现感到吃惊,一是他们没想到中国校园足球动作这么大,这可能是溢美之辞;关键是第二个观点,他们认为现在10岁组的那些学生已经是相当好了,而且几个主教练都表示,他们与国少队的水平差不多。这就给了我们非常大的信心,只要我们校园足球真正开展起来,全国那么多的学生没准10岁组就能发现“小梅西”。我们要有信心,但是千万不要偏了注意力,现在的核心还是要做好教学和竞赛体系的搭建。我们每一个省、市、区的每一所学校先不要着急出成绩,等这两项工作做好了,成绩自然就会获得;这两项工作没做好,现在就开始重视成绩,甚至为了拿个比赛的成绩弄虚作假,就会重回“老路”,结果可能是什么都没有,最终害了校园足球,也害了学校体育。所以,我们还是要回到学校体育的本源上来,要提高每一个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技能水平,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健全人格,所以我们现在做的校园足球的教学和竞赛体系的搭建正是围绕着这样一个目标,不能走偏了,走偏了将欲速不达。2015年暑期,很多地方反映校园足球竞赛太多太杂,我们很快会出台一个规范性的文件—《2015-2016校园足球竞赛安排》,不在安排内的都可以不参加。所以,我们要着眼长远,还是要围绕最看重的两个方面,即教学和竞赛体系,这样一来,我们才能真正确保校园足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4年11月,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特别讲到了发展校园足球,第一是为了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第二是为了推进学校体育的教学改革,实现强化体育课、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根本目标;第三个才是为中国足球的发展培养一大批品学兼优的优秀的后备人才。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从中央到6部委到各个省区市到各个地市、到每一个学校,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发展校园足球的逻辑关系,从而既突出重点,又彰显以校园足球为代表的学校体育在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综合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通过校园足球的示范作用,也希望全社会都能够看到,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重视体育锻炼、参与体育竞赛不仅不会影响学习成绩,还会带动个人的全面发展。能够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学校体育的综合改革就有了希望,包括足球水平、篮球水平、排球水平在内的整个竞技运动项目水平的提高也就具备了基础。

上一篇:苏小小墓,苏小小墓权德舆,苏小小墓的意思,苏小小墓赏析下一篇: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