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职工档案管理办法

2024-07-29

大连市职工档案管理办法(共10篇)

大连市职工档案管理办法 篇1

大连市职工档案管理办法

大档发〔2005〕13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职工档案管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充分发挥档案在维护职工合法权利中的作用,完善职工流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人才合理交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原劳动部、国家档案局颁发的《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结合大连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大连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市及各区、市、县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直属的劳动代理机构(以下简称劳动代理机构)及街道和社区的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管理机构。

上述单位保管职工档案的部门,统称职工档案管理机构。

第三条 职工档案是由职工管理部门和用人单位劳动、组织、人事部门在职工学习、招用、调配、培训、考核、奖惩、选拔和任用等工作中形成的有关职工个人经历、政治思想、业务技术水平、工作表现以及工作变动等情况的文件材料。是历史地、全面地记录和考察职工的依据。职工档案是国家档案的组成部分。

本办法所称职工档案的范围包括:

(一)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的人员档案;(二)自谋职业职工的档案;(三)自费出国职工的档案;

(四)各类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已毕业尚未就业人员的档案;(五)失踪、逃亡或出国不归职工及死亡职工档案;(六)辞职或被辞退的企业单位职工档案;

(七)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的职工档案;(八)实行养老社会化管理的退(离)休职工档案;(九)其他职工档案。

第四条 大连市的职工档案工作,由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宏观管理、组织协调,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管理与指导,实行分级管理,接受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

第五条 大连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用人单位和劳动代理机构及街道和社区的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管理机构保管职工档案,应依据本办法第十四条、十六条,规范职工档案管理工作,以确保职工档案的安全和提供利用。

第二章 职工档案归属和流向

第六条 职工档案由职工所在的用人单位保管或由劳动代理机构保管;具备保管条件的街道和社区的退休人员档案管理机构,亦可管理本辖区内属地管理的退(离)休人员档案。其他任何单位不得擅自管理职工档案。严禁个人保管自己和他人的档案。

第七条 自谋职业人员、自费出国人员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员的档案,由劳动代理机构进行管理。职工合理流动其档案可委托劳动代理机构进行管理。

第八条 职工失业后,其档案的接收、保管、查询、转递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

第九条 实行养老社会化管理的退(离)休人员档案的接收、保管、查询、转递,由退(离)休人员管理服务部门负责。

第十条 职工失踪或出国不归者,其档案由用人单位在办理有关手续后,可移交劳动代理机构保管。第十一条 职工死亡,其档案由原档案管理部门保存五年后,移交企业综合档案部门保存。对国家和用人单位有特殊贡献的获市级以上英雄、模范人物称号的职工,死亡以后其档案由用人单位或劳动代理服务机构按管理权限向所在地综合档案馆移交。

第十二条 跨地区流动的职工档案,可由其现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代理机构管理,也可由其户籍所在地的劳动代理机构管理。第三章 职工档案管理机构的职责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职工档案由用人单位的劳动(组织人事)职能机构管理。实行档案综合管理的用人单位,档案综合管理部门应设专人管理职工档案。

第十四条 职工档案管理机构保管职工档案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与本企业签定劳动合同职工(包括非城镇户口及外省市农民工)的档案。职工所在用人单位的劳动(组织人事)职能机构对职工进行考察、考核、培训、奖惩等所形成的材料要及时收集、整理归档,保持档案的连续、完整。

各级劳动代理机构要加强与所保管职工档案的用人单位联系,做好职工档案的收集、归档工作,特别应加强对职工工资、劳动合同、聘用、保险福利待遇、退休、退职等档案的收集。

(二)收集、归档的材料必须认真鉴别,保证材料的真实,文字清楚、手续齐备。材料须经组织审查盖章或本人签字的,应在盖章、签字后归档。

(三)认真做好职工档案材料的整理工作。在整理档案过程中,要防止丢失档案材料和擅自泄露档案内容,坚决杜绝擅自涂改、抽取、销毁或伪造职工档案材料的行为发生。

(四)职工档案按规定需要销毁的材料,必须经用人单位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同意报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审批。

(五)负责职工档案的查阅、借阅和转递工作。

(六)认真做好与职工档案有关的职工身份认定、档案工资记载、出国(出境)政审工作;经授权做好相关的职称资格考评、合同签证、社会保险等社会化服务工作。(七)为有关部门提供职工情况。(八)办理其它有关事项。第四章 职工档案的内容

第十五条 职工档案的内容和分类:(一)履历材料;(二)自传材料;(三)鉴定、考核、考察材料;

(四)评定岗位技能和学历材料(包括学历、学位、学绩、培训结业成绩表和评定技能的考绩、审批等材料);

(五)政审材料;

(六)参加中国共产党、共青团及民主党派的材料;(七)奖励材料;(八)处分材料;

(九)招用、劳动合同,调动、聘用、复员退伍、转业、工资、保险福利待遇、出国、退休、退职等材料;(十)其他可供组织参考的材料。第五章 保管职工档案的必备条件

第十六条 为确保职工档案的安全和利用,职工档案管理机构保管职工档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用人单位必须是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生产和经营单位,取得独立法人资格。(二)职工档案管理机构,要有明确的领导分工负责,设有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建立领导、专(兼)职档案人员责任制。档案人员应参加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岗位培训并具备档案专业知识。建立、健全职工档案的归档、管理、利用、转递、保密等有关管理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三)要有符合条件的档案库房和装具:

库房要具备防火、防尘、防日光及紫外线照射、防盗、防虫、防霉、防潮、防水等条件,温度控制在14℃~24℃,相对湿度控制在45%~60%。库房要和阅览、办公两室分开。必须用铁柜存放职工档案,以确保职工档案的安全。

(四)卷内材料要作到齐全完整、分类科学、排列有序、整理规范,达到标准化、规范化。(五)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职工档案的存贮、分类、检索、统计、开发、利用。

(六)使用符合标准的职工档案卷皮(盒、袋)、类目表、密封条、转递单等用具(品)。档案材料统一使用16开规格办公用纸。不得使用圆珠笔、铅笔、红色和纯兰色墨水及复写纸书写。第六章 职工档案规范管理的监督和指导

第十七条 职工档案规范管理监督和指导工作程序:

(一)职工档案管理机构应依据本办法第十四条、十六条提出的业务标准,进行自查,写出自查报告,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并领取、填写《职工档案规范管理登记表》(附表1)、《档案人员基本情况登记表》(附表2)。

(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接到自查报告后,开展对职工档案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工作。

(三)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递交报告的职工档案管理机构进行检查。根据检查情况做出结论。达到职工档案规范管理业务标准的用人单位,持相关材料,可到各级劳动代理机构办理本企业职工档案的调转手续,自行保管本企业职工档案;达不到档案规范管理业务标准的单位,由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改正,或将职工档案交劳动代理机构保管。

第十八条 市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每年将对全市各级劳动代理机构及街道和社区的企业在职、退休人员档案管理机构的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一次复查,每三年对已经达到职工档案规范管理业务标准的用人单位进行一次复查。复查的权限和范围,参照本办法第二十条。对复查达不到业务标准的单位,督促整改,或将职工档案交劳动代理机构保管。第十九条 监督和指导的权限和范围: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档案局负责监督和指导全市各级劳动代理机构、市及街道和社区的企业在职、退休人员档案管理机构及市属以上各用人单位。

区、市、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档案局,先导区劳动人事部门、档案处(室)负责监督和指导本辖区内所属的各用人单位。

各区、市、县档案局、先导区档案处(室)每年12月末向市档案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分别上报一次本《职工档案规范管理情况报表》(附表3)。

第二十条 《职工档案规范管理登记表》和《档案人员基本情况登记表》一式两份,职工档案规范管理单位和负责职工档案规范管理的监督和指导部门各存一套,以备查考。

第二十一条 经过资产重组,撤销、兼并、破产的用人单位,要严格按有关规定妥善处置职工档案,并向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报告职工档案的归属与流向,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将及时撤销其职工档案规范管理相关备案材料。第七章 职工档案的查、借阅制度

第二十二条 职工档案管理机构应建立健全职工档案的查阅、借阅工作制度:

(一)查阅档案应凭盖有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公章的介绍信。查阅单位应申明查阅理由,档案保管部门根据规定和需要确定应提供的档案材料。

(二)查阅、使用职工档案的单位,应派劳动、组织、人事管理人员到保管单位查阅职工档案。(三)职工档案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借出查阅。如必须借出查阅时,应事先提交报告,说明理由,经职工档案保管单位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批准,严格履行登记手续,并按期归还。

(四)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亲属(包括父母、配偶、子女及兄弟姐妹等)的档案。

(五)查阅档案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和阅档规定,严禁涂改、圈划、抽取、撤换档案。查阅者不得泄露或擅自向外公布档案内容。

(六)因工作需要从档案中取证的,须请示职工档案保管单位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批准后才能复制办理。第八章 职工档案的转递

第二十三条 职工档案转递的接收方,应达到职工档案管理工作业务标准。职工调动、辞职、解除劳动合同或被开除、辞退等,应由职工所在单位在一个月内将其档案转交其新的用人单位或劳动代理机构。逾期不移交,被延误期间的失业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承担。职工被劳教、劳改,其档案由原所在单位保管或交劳动代理机构。

第二十四条 档案委托各级劳动代理机构管理的,劳动代理机构应与委托单位或个人签订档案管理协议书,必须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等内容,并向委托管理者的原档案所在单位开具调档函,转移档案;劳动代理机构接到档案后要进行清查登记,鉴别无误并经双方签字盖章后方可存档。如发现转来的档案材料不齐全或不清楚的,退回原单位补齐或查清。第二十五条 转递档案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对转出的档案,必须按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印制的《职工档案转递通知单》的项目登记,并密封包装。

(二)通过机要交通或派专人送取,不准邮寄或交本人自带。(三)对转出的档案材料,不得扣留或分批转出。(四)接收单位或劳动代理机构收到档案经核对无误后,应在回执上签名盖章,并将回执立即退回。转出单位逾期15日(跨地区调动逾期一个月)未收到回执的,应及时追查,以防丢失。《职工档案转递通知单》由原部门保存15年以上。

第二十六条 劳动代理机构开具的转档手续,与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开具的转档手续具有相同效力。各用人单位凭职工档案规范管理相关备案材料及本单位调转手续,即可办理职工档案的转入、转出。第九章 依法监督

第二十七条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及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损毁、丢失职工档案的;

(二)擅自涂改档案内容或伪造档案材料的;(三)擅自向外公布、泄露档案内容的;

(四)在职工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转递等管理工作中,出现违法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第十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职工档案涉及组织、人事部门管理的部分,按照组织、人事部门有关文件执行。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市档案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1999年颁布的大劳管就字〔1999〕143号《大连市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暂行规定》,2001年颁布的大档发〔2001〕29号《大连市企业职工档案管理资格认定办法》同时废止。

咨询:一三二零四一 一五零八八

大连市职工档案管理办法 篇2

1 当前形势下工作的不利点

首先, 目前开展的职工档案管理体系不能和时代发展的步调相互协调, 缺乏先进性色彩。员工的档案是开展劳动和社会保障活动的前提, 员工维护其自身的正当权利需要依靠它, 国家的相关机构做好政策落实工作也离不开它, 它还是当前形势下, 单位的员工获取合理待遇以及参加社保工作的关键的依据。当前形势背景下, 员工的档案要素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已经不是单纯的注重他们的工资变动以及政治状态等的要素了, 将重点放到各项保险的缴纳以及获取上面, 同时还包括订立以及废除合约等的内容。目前的档案管理工作非常混乱, 而且并未开展统筹管理活动。不管是当地的政府主管机构亦或是单位的负责机构都未能对单位的现有员工以及失业员工等的详细信息。这种管理制度缺乏统一合理的规定, 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单位无法正常开展管理活动, 同时还对员工本身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使得目前的人力市场非常的混乱, 无章法。

其次, 没有健全的制度。单位将工作的重点片面的放到利润的获取方面, 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该项工作的管理, 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单位的负责人将时间和资本大多都用到帮助单位获取利润上面, 忽视了档案工作的存在, 更有甚者, 一些人片面的以为单位和其职员之间时一种供需联系, 不需要将时间放到于档案相关的工作上去, 这种思想的存在使得档案管理活动面临非常被动的状态, 无法合理有效的开展。除此之外, 目前很多单位的该项工作依旧处于单纯的凭借经验来开展活动的层面上, 因而严重的影响到档案原有的价值和意义的实现。

第三, 工作缺乏规范性, 不能合理有效地对其进行利用。一方面, 档案的组成部分非常的单一, 而且出现严重的相似度, 员工的资料不全面。往往只是记录他们的名字和年龄等基础的要素, 而正是由于这种问题的存在使得其无法发挥应有的功效, 无法帮助单位的负责者合理的选用人才, 最终影响到员工的升迁工作。另一方面, 不能快速合理的对档案进行转接, 而且步骤缺乏系统规范性。比如, 一些员工已经离职, 但是他们的档案并未随着递交到现有的公司中。还有一些单位不按照规定进行, 将档案看成是一般的材料进行寄送处理, 此时就会导致其丢失现象的发生。甚至还有一些时候。在对其进行转递的时候, 不按照要求认真地填写资料, 而且不做好密封处理, 然后随便的交给当事人处理, 此时就会发生一些更改或者是丢失的情况。最后一点, 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档案管理的一些失误, 开展违法活动。比如, 把学历提升或者是将当事人的年龄改动等活动。正是因为上述现象的发生, 使得其失去了原有的真实和法律性特征。

第四, 从业者的素养问题。该项管理工作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比如对规范性有非常高的要求, 因而对从业者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不仅规定他们应该具备非常优秀的政治思想, 而且还要有很高的专业水平。但是实际上, 目前的从业者中的绝大多数都不具备这些特点, 不仅素养不高, 而且其本身的专业水准以及知识体系等都和当前的时代背景有极大的出入问题。很多人没有工作的责任感, 使得材料失去了其应有的精准性和全面性特点等。因为一些单位不能有效地对档案进行填写, 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问题, 导致相关机构在开展一些离退等工作的时候面临很大的局限性特点。比如, 实际年龄和材料中的不相符, 或者工作的时间出现较大的浮动等。

2 针对问题开展的应对方式

首先, 明确企业职工档案的管理机构。当地政府应制定本地《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办法》, 明确规定档案管理者, 一是经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认定后, 具备保管条件的的用人单位, 二是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人才交流中心。严禁职工个人或他人保管档案, 民营中介服务机构也不得保存职工档案。三是要明确改制、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的流向和归属。企业合并、重组、破产后, 对有单位接收的人员应及时将其档案办理交接;对临时未落实单位人员, 归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人才交流中心管理, 待落实单位后, 办理转递;对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 其档案归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人才交流中心管理;对下岗人员的档案, 应及时转递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人才交流中心保存, 以便再就业时使用。

其次, 强化档案意识, 提高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地位。一是加强宣传, 提高企业领导的档案意识。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 加大档案法规及有关劳动保障法规的宣传。采取正反两方面宣传手法, 通过法院对有关丢失职工档案处置的案例宣传, 转变企业领导不重视职工档案的现状。另外通过依法管档用档事例的正面宣传, 使他们把档案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并使之在企业发展规划中占据一定的位置。

第三, 规范企业职工档案的业务标准体系。在人事档案管理中, 对于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的规章制度, 必须及时进行改革, 建立新的、更为科学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使得人事档案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在档案的收集上要及时、完整;档案的整理归档要严谨、科学;档案的借阅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其他部门应有所区别, 注意档案安全;档案的更新应及时、准确、完整, 尤其应注意对档案的新内容进行及时、主动的补充收集。

浅析企业职工档案工作管理 篇3

摘要:企业职工档案是企业劳动、组织、人事等部门在招用、调配、培训、考核、奖惩、选拔和任用等工作中形成的有关职工个人经历、政治思想、业务技术水平、工作表现以及工作变动等情况的重要文字材料,是职工完整的历史记录。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人才市场的相继建立和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中管理混乱、档案损毁丢失等现象时有发生。由此造成的职工身份无法核定、离退休职工福利政策难以落实、个人养老金不能按时发放等问题屡见不鲜。加强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配置,已成为当前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职工 档案管理

1 当前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现行企业职工档案管理体制落后 职工档案是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基础,是职工个人维护合法权益、政府有关部门落实政策的法律凭证,是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享受各项劳动待遇、记录参加社会保障情况的重要凭证。在新的形势下职工档案的内容已不单是侧重职工政治历史情况、工资晋级等形成的材料,而是侧重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公积金、住房补贴的缴费和发放,签定、解除劳动合同等形成的材料。现有企业职工档案多为分散管理、多头管理,有的在企业主管部门管理,有的在企业管理,没有实行集中统一管理,资源整合。地方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及企业专业主管部门对所辖企业的在职人员、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员没有一份清晰、准确的统计或人员名单。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档案管理没有统一的要求和模式,这种管理方式给企业的职工基础管理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也不利于维护职工个人利益和建设科学、规范的劳动力市场。

1.2 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制度不完善。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普遍存在档案意识淡薄的情况。企业领导把精力和资金主要投向生产经营和产品销售上,认为档案工作不重要,甚至片面地认为企业与员工是雇佣关系,没必要把太多的精力用在人事档案管理上,导致对档案基础工作投入不够,造成了档案工作处于被动应付局面,难以高质量地完成。加之现在还有很多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仍停留在经验管理和手工管理阶段,这种方式严重制约了人事档案功能的发挥,越来越不能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

1.3 企业职工档案管理不规范,利用率低。一是企业职工档案内容简单雷同,个人材料分散。企业职工档案材料只记录员工的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这种简单的企业人事档案内容不仅不能为选人、用人提供参考,进而影响到人员的正常晋升与轮换,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参考价值。二是档案转递不及时,操作程序不规范。例如,有的人早已跳槽,但其人事档案还未按规定转递到新单位;有的企业违反规定,把人事档案当作普通邮件寄送,不作机要转递,这就容易造成档案丢失;还有的企业在人事档案转递过程中,不填写转递单,不经密封,就随意将档案交给本人自带,致使篡改、丢失档案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有人利用档案管理的漏洞,制造虚假材料。例如,将工作时间提前、把学历变高、把年龄变小等等。这些情况的出现,使档案材料丧失了真实性、严肃性、权威性。

1.4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档案管理是一项政策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而目前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大多素质较低,文化程度和专业素质还不适应新时期开展档案工作的需要。有些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企业职工档案材料的客观性、准确性、完整性差。由于部分企业没有严肃、负责地填写好每一份档案材料,致使有的档案错漏百出,给劳动保障部门办理职工失业、退休等手续增加了困难。如档案年龄与身份证不一致,前后出现多个参加工作时间,个人经历前后记录不完整等。

2 加强企业职工档案管理的建议及措施

2.1 明确企业职工档案的管理机构。当地政府应制定本地《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档案管理者,一是经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认定后,具备保管条件的的用人单位,二是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人才交流中心。严禁职工个人或他人保管档案,民营中介服务机构也不得保存职工档案。三是要明确改制、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的流向和归属。企业合并、重组、破产后,对有单位接收的人员应及时将其档案办理交接;对临时未落实单位人员,归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人才交流中心管理,待落实单位后,办理转递;对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其档案归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人才交流中心管理;对下岗人员的档案,应及时转递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人才交流中心保存,以便再就业时使用。

2.2 强化档案意识,提高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地位。一是加强宣传,提高企业领导的档案意识。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加大档案法规及有关劳动保障法规的宣传。采取正反两方面宣传手法,通过法院对有关丢失职工档案处置的案例宣传,转变企业领导不重视职工档案的现状。另外通过依法管档用档事例的正面宣传,使他们把档案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使之在企业发展规划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二要通过各种有效的舆论形式及培训形式,使企业职工档案工作的性质、任务和作用,最大限度地被企业领导了解和认识,工作实践中自觉地形成利用档案、关心重视和支持档案工作,加大职工档案工作经费投入,使职工档案工作与企业的管理、生存、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2.3 规范企业职工档案的业务标准体系。在人事档案管理中,对于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的规章制度,必须及时进行改革,建立新的、更为科学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使得人事档案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在档案的收集上要及时、完整;档案的整理归档要严谨、科学;档案的借阅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其他部门应有所区别,注意档案安全;档案的更新应及时、准确、完整,尤其应注意对档案的新内容进行及时、主动的补充收集。只有维护了企业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严肃性、有效性,才能更好地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合理配置和合理使用,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

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 篇4

1992年6月9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企业职工档案是企业劳动、组织、人事等部门在招用、调配、培训、考核、奖惩、选拔和任用等工作中形成的有关职工个人经历、政治思想、业务技术水平、工作表现以及工作变动等情况的文件材料。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职工的依据,是国家档案的组成部分。

第三条 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宏观管理、组织协调下,由劳动主管部门领导与指导,实行分级管理,同时接受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

第四条 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档案、保密的法规和制度。

第二章 机构和职责

第五条 职工档案由所在企业的劳动(组织人事)职能机构管理。实行档案综合管理的企业单位,档案综合管理部门应设专人管理职工档案。

第六条 职工失踪、逃亡、合理流动或出国不归者,其档案由原所在单位保管,也可由当地劳动行政部门代为保管。

第七条 职工死亡后,其档案由原管理部门保存五年后,移交企业综合档案部门保存。对国家和企业有特殊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死亡以后,其档案由企业综合档案部门按规定向有关档案馆移交。

第八条 企业职工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责:

(一)保管职工档案;

(二)收集、鉴别和整理职工档案材料;

(三)办理职工档案的查阅、借阅和转递手续;

(四)登记职工工作变动情况;

(五)为有关部门提供职工情况;

(六)做好职工档案的安全、保密、保护工作;

(七)定期向企业档案室(馆)移交档案。

(八)办理其它有关事项。

第三章 档案的内容

第九条 企业职工档案的内容和分类:

(一)履历材料;

(二)自传材料;

(三)鉴定、考核、考察材料;

(四)评定岗位技能和学历材料(包括学历、学位、学绩、培训结业成绩表和评定技能的考绩、审批等材料);

(五)政审材料;

(六)参加中国共产党、共青团及民主党派的材料;

(七)奖励材料;

(八)处分材料;

(九)招用、劳动合同,调动、聘用、复员退伍、转业、工资、保险福利待遇、出国、退休、退职等材料;

(十)其他可供组织参考的材料。

第四章 档案的收集、保管和销毁

第十条 职工所在企业的劳动(组织人事)职能机构对职工进行考察、考核、培训、奖惩等所形成的材料要及时收集,整理立卷,保持档案的完整。

第十一条 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认真鉴别,保证材料的真实、文字清楚、手续齐备。材料须经组织审查盖章或本人签字的,应在盖章、签字后归档。

第十二条 企业职工档案材料统一使用十六开规格办公用纸,不得使用圆珠笔、铅笔、红色墨水及复写纸书写。

第十三条 按规定需要销毁档案材料时,必须经单位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批准。第十四条 档案卷皮、目录和档案袋的样式、规格实行统一的制作标准(见附件

一)。

第十五条 严禁任何人私自保存他人档案或利用档案材料营私舞弊。对违反规定者,应视情节轻重,严肃处理。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秘密法》的,要依法处理。

第十六条 职工档案管理单位应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做好防火、防蛀、防潮、防光、防盗等工作。

第五章 档案的提供利用

第十七条 因工作需要查阅和借用档案,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查阅档案应凭盖有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公章的介绍信。

(二)查阅、使用企业职工档案的单位,应派可靠人员到保管单位查阅室查阅。

(三)档案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借出查阅。如必须借出查阅时,应事先提交报告,说明理由,经企业或企业受权的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批准,严格履行登记手续,并按期归还。

(四)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亲属(包括父母、配偶、子女及兄弟姐妹等)的档案。

(五)各单位应制定查阅档案的制度。查阅档案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和阅档规定,严禁涂改、圈划、抽取、撤换档案。查阅者不得泄露或擅自向外公布档案内容。对违反者,应视情节轻重予以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或追究法律责任。

(六)因工作需要从档案中取证的,须请示单位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批准后才能复制办理。

第六章 档案的转递

第十八条 企业职工调动、辞职、解除劳动合同或被开除、辞退等,应由职工所在单位在一个月内将其档案转交其新的工作单位或其户口所在地的街道劳动(组织人事)部门。职工被劳教、劳改,原所在单位今后还准备录用的,其档案由原所在单位保管。

第十九条 转递档案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通过机要交通或派专人送取,不准邮寄或交本人自带。

(二)对转出的档案,必须按统一规定的“企业职工档案转递通知单”(见附件

二)的项目登记,并密封包装。

(三)对转出的材料,不得扣留或分批转出。

(四)接收单位收到档案经核对无误后,应在回执上签名盖章,并将回执立即退回。逾期一个月转出单位未收到回执应及时催问,以防丢失。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规定由劳动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下达之日起执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各部门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或细则。

附件一:企业职工档案卷皮、档案袋样式和规格

一、档案卷皮(卷面、卷底各一页)

1、卷皮规格:长27.4厘米,宽20.5厘米;左边设三个装订线眼,眼距(从眼中心算起)8.3厘米;线眼中心距左侧边沿1.5厘米,上下线眼中心距上、下边沿均为5.4厘米。

2、卷面标签:由装订线处向左设“标签”两个,供填写编号、姓名、籍贯用。规格为:上下高6.5厘米,左右长9厘米。两个“标签”距卷面上、下边沿各为6厘米,并与卷面装订线相连接。

3、卷皮材料:一般可采用三百克的单面白板纸加包布面,或只用布包边角,也可以用纸裱糊,但不宜过厚,以减轻档案重量。

4、卷皮颜色:应采用浅色,如浅黄、乳黄色等,不要用大红、大绿,或黑、兰、紫等深色。卷面上的字,一律用正红色。

5、卷面项目:“企业职工档案”、“姓名”。

6、字体与距离:“企业职工档案”用楷体(72磅),字与卷面上边沿距离为7厘米;“姓名”用大一号宋体,与卷面下边沿相距5.5厘米。

7、卷面里页印“注意事项”:

(1)注意保密,不得遗失,不得让无关人员翻阅。

(2)爱护档案,不要涂抹、勾画及乱加批注。

(3)卷面与材料不得拆散,不得随意增加或抽出材料。

二、档案袋

1、规格:长30厘米,宽23厘米,厚(折叠部分)2.5厘米。

2、材料质量:可根据条件选用较好的牛皮纸。

3、袋面项目:“企业职工档案袋”、“姓名”、“制作单位”。

4、字体和字的颜色与档案卷面同。“单位”在“姓名”下边。

附件二: 转递企业职工档案材料通知单存根

字第------号

-------兹将等同志的档案材料转去,请按档案目录 |清点查收,并将回执及时退回。

年 月 日

----档案材料

姓 名转递原因(份)

你处于年 月 日转来字 号等同志的档案共 卷,材料共 份,已全部收到,现将回执退回。

收件人签名收件机关盖章

年 月 日

--------

大连市职工档案管理办法 篇5

一、为规范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保障劳动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辽宁省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二、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劳动保障代理机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管理机构等单位。

上述单位保管职工档案的部门,统称为职工档案管理机构。

三、职工档案管理机构接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领导与指导,同时接受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并经上述管理部门备案,方可从事职工档案的管理工作。

四、按照《辽宁省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机构资格检查标准》(附件一)和《辽宁省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机构资格检查表》(附件二)计分,检查标准总分100分,分数达85分以上的机构,具备职工档案管理资格。发生职工档案丢失的机构,不予备案。

五、备案工作的机构与权限

(一)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成立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机构备案组。备案组由档案局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共同组成(成员为3—5人),负责本级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机构资格备案工作。备案组办公室设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

(二)备案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省档案局、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负责省(中)直企业及年销售额亿元以上民营企业等单位的备案工作;各市档案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市级各类企业、市级职工档案代理机构及退休人员档案管理机构等单位的备案工作;县(市)区档案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所属的各类企业、县(市)区职工档案代理机构及退休人员档案管理机构等单位的备案工作。

六、备案工作的程序

(一)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机构应在开展自检的基础上,形成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自检报告,填写《辽宁省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机构资格备案登记表》,向备案组办公室递交备案申请。

(二)备案组办公室受理申请后,应对职工档案管理机构的工作进行指导。

(三)备案组对申请单位资格进行检查。根据检查情况做出结论。对符合条件的机构颁发职工档案管理资格证书(有效期3 年);对不符合保管条件的机构提出改进意见,限期整改。

(四)《辽宁省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机构资格备案登记表》一式二份,由备案组办公室和被备案单位各存一份。

(五)各市档案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应有计划地开展备案工作,每年要形成工作总结,并填写《辽宁省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机构资格备案情况年报表》,报至省档案局、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备案。

七、不具备职工档案管理资格的企业,其职工档案应交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设立的具有职工档案管理资格的劳动保障代理机构托管。

八、已经通过辽宁省企业科技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等级评估的单位,同时发放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机构资格证书。

九、备案组每三年要对备案合格的单位进行复查,如发现问题限期整改,整改后仍未符合条件的单位,将被取消其管理职工档案的资格。

十、企业资产重组、撤销、兼并、破产时,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妥善处置职工档案,并向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报告职工档案的归属与流向,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将及时撤销其管理职工档案的资格。凡经过资产重组、撤销、兼并、破产等改制企业,未向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报告职工档案的归属与流向情况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将不予审核重组、撤销、兼并、破产等改制企业的职工安置方案。

十一、职工档案管理机构要严格执行《辽宁省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如违反规定,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将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其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并予以处罚。

十二、本办法由省档案局、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

大连市职工档案管理办法 篇6

为加强企业职工档案管理,严格规范企业职工档案立卷、归档、查阅、转递、保管和使用行为,保证职工档案完整真实和精练使用,根据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冀劳社办字[2002]24号文件通知要求,在我县实行《职工档案保管许可证》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企业职工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是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部门,企业保管职工档案必须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由取得《职工档案保管许可证》资格并具有劳动人事管理权的劳资(组织、人事)职能机构保管,没有取得职工档案保管资格的机构不得保管职工档案。

二、企业职工档案立卷、归档、统一使用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印制的专用职工档案袋(盒)、档案卷皮(夹)、档案目录、分类彩页。档案抄写、填写及手续要完备,统一使用钢笔、毛笔、碳素笔书写。

三、企业职工档案保管单位和代管机构,必须完善保管职工档案软、硬件设施,建立专用档案库房,使用专用铁质档案柜,建立健全职工档案立卷、归档、查阅、转递、保管使用、登记、统计和保密制度。

四、加强对职工档案的管理。各单位要选配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办事认真的专业人员负责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要依法管理档案,严格完善管理手续,查阅档案必须经主管领导批准,对不经领导批准擅自查阅档案的,档案管理人员有权拒绝。对需归档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的材料要认真加以鉴别,保证材料的真实有效、文字清楚工整。档案内容不得涂改,对私自涂改档案的,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或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浅析高校职工住房档案信息化管理 篇7

高校职工住房档案是高等学校的房管部门对教职工住房和公寓以及与之相关一系列事务进行管理的工作过程中, 在房产权属登记、调查、测绘、产权转移、房屋变更等房产权属管理工作和住房补贴发放管理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 是高校职工住房管理工作的真实记载和重要依据, 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高校职工住房档案的主要内容

高校职工住房档案除少部分是在其形成过程和前期运动阶段中就采用了数字化记录形式以外, 绝大部分档案是纸质档案。包括有房屋土地证、不同时期与教职工签订的各种类型的承租住房合同、住房调配凭证单、公寓延长租住协议、教职工填写的住房补贴申请表、领导批示、职工与配偶个人信息、个人住房凭证, 相关单位开具的住房证明材料、住房补贴发放的审核确认表、签订的借款协议等数以万计的文字材料。另外还有关于公寓和住宅的信息包括房屋坐落、平面图、建筑面积、使用面积、物业、包烧费、房租、住户基本信息等各类档案材料。

2 住房档案信息化建设

2.1 住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在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 高等学校职工的住房形式呈现出复杂多样性。如全面推行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原有的公有住房按照房改政策出售给教职工;由实物型住房分配转变为货币化分配。伴随而来的是产生了大量的纸质文档。如何进行有效、方便快捷的查询管理, 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为决策提供有力的事实依据, 是摆在高校房产部门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2 住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涵义

住房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提高高校住房档案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重新思考职工住房档案管理的新情况、新原则与新理论, 确立网络环境中职工住房档案管理与应用的基本框架与基本方法, 实现高校职工住房档案管理更好地适应住房制度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教育事业。

2.3 住房档案信息化的技术

2.3.1 办公自动化OA技术

办公自动化技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事务型办公自动化系统, 只限于单机或简单的小型局域网上。第二个层次是信息管理型, 是把事务型办公系统和数据库紧密结合的一种一体化的办公信息处理系统。第三个层次是决策支持型。它建立在信息管理级的基础上。它使用由综合数据库系统所提供的信息, 针对所需要做出决策的课题, 构造或选用决策数字模型, 结合有关内部和外部的条件, 由计算机执行决策程序, 作出相应的决策。住房档案电子文件信息的生成、传输、加工处理都离不开办公自动化技术。

2.3.2 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也是档案信息化的基础技术。住房档案信息数字化即将纸质文件等传统介质的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形式的档案, 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加工处理, 将其转变为数字形式的电子媒体并制成住房档案信息数据库, 拓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为实现网络环境下的住房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2.4 数字化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关系

2.4.1 纸质档案是数字档案形成的基础

除了部分档案信息资源是由其形成者直接以数字形式形成外, 相当部分的档案还必须依靠管理人员去进行收集、加工整理, 然后转换成数字形式才能上网提供利用。数字档案信息的原生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必须以纸质档案作为保障。

2.4.2 数字化档案为纸质档案提供了新的管理和服务机制

纸质档案管理, 其核心是拥有纸质档案文件实体, 并进行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及利用等业务工作。而数字化档案则打破了纸质档案的物理界限, 引入逻辑的、动态的档案信息资源和信息管理系统, 能够灵活方便地搜寻、选择、联结档案信息资源。正是这种动态搜寻联结机制, 极大地延伸纸质档案的信息服务能力, 从而提高档案管理利用水平。

3 高校住房档案信息化的实现

3.1 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

当前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住房档案信息数字化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住房档案目录信息的数字化。规范住房档案信息的著录标引, 按照楼号和工号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系统将档案划分为住房档案、人员档案、补贴档案三大类, 即互相独立, 又密切关联, 档案管理人员可以进行灵活的查询和联结分析;二是职工住房档案全文信息的数字化。采用扫描录入方式将档案全文按原貌逐页存储为图片格式。并为其编制目录索引, 或是经OCR识别后采用文本格式存储档案内容, 辅之以全文检索数据库两种不同方式。利用数据库软件, 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 实现数据的查询、维护、统计、计算分析、预警提示等功能。住房档案的信息化, 实践着一种新型管理模式, 迅速、多方位地检索到档案资料, 提升了高校职工住房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3.2 档案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

住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焦点与核心问题集中表现在实现档案信息系统标准化问题上。针对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管理标准化, 国家档案局、建设部、国家科委、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先后发布了4个有关CAD电子文件的管理标准及《电子文件归档及管理规范》, 对电子文件的形成、积累、鉴定、归档等作了指导性规定。与此相关, 还制定了《档案著录规则》等近十个国家级行业标准, 但还存在标准和政策配套建设上的缺陷, 仍需加强制定档案信息管理制度标准。

3.3 住房档案电子文件的管理原则

(1) 全程管理原则。职工住房档案的电子文件从产生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整个生命周期要进行全程管理。电子文件的形成是前端, 处理、鉴定、整理、编目等具体管理活动是中端, 永久保存或销毁是末端。 (2) 原生态保存原则。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和背景信息要与形成时的原始状况一致。只有将原始文件格式的电子文件保存在其原始生成信息系统中, 才能100%地确保其“原始性”, 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这就是电子文件原生态保存策略。 (3) 完整性原则。要求生成电子文件的职能活动、电子档案文件的内容、结构、作用、办理过程、结果、上下文关系、对其产生影响的历史环境等信息以及数据属性无缺损。例如:教工周转公寓分配档案就要包括会议纪要、“教职工公寓管理办法”文件、教职工公寓申请表、人事部门审核凭证、职工与配偶个人信息、打分排队表、个人选房凭证、保证金交款协议书、与教职工签订的公寓租住合同、领导批示、公寓延长租住协议、退房记录、房屋平面图、使用面积、物业、包烧费、房租、住户租住情况等完整信息内容。 (4) 多种载体、多套保存原则。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住房档案电子文件, 按照多种载体保存原则, 应同时保存文件的电子版本和纸质版本, 并且一式三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供查阅使用;一套异地保存。 (5) 安全保管原则。是指保存电子文件的载体和电子文件的信息要安全。要依靠电子文档保护技术来维护电子文件的载体安全, 以确保存储系统的可靠性、载体的完好性和兼容性;要依靠信息安全技术来维护电子文件信息安全, 以确保电子文件信息内容完整、不被篡改、不泄密。

高校职工住房档案信息化工作是一件涉及面广、复杂性高、长期的、系统性工程, 需要必要的组织协调与科学合理分工。

摘要:高校职工的住房呈现出多样化形式, 住房档案也日益增多。在网络信息化时代, 信息化是保存、管理和利用好职工住房档案, 提高高校房产管理水平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高校职工,住房档案,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GB/T 18894—2002,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S].

[2]冯惠玲.电子文件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

大连市职工档案管理办法 篇8

关键词:档案管理服务;下岗职工;作用

档案是个人职业生涯总体情况的总结与记录。档案管理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其中下岗职工的档案管理成为了重要的一个工作环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开始出现下岗职工到现在,下岗职工虽然有所减少,但是面临的问题依然非常严峻。在下岗职工的管理当中,档案成为管理的重要依据,面对下岗职工档案管理的现状,各级政府与部门必须加强对下岗职工档案的管理,发挥其对下岗职工再就业所产生的作用。

一、新时期下岗职工档案管理的现状

下岗职工档案管理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下岗职工的档案管理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各级部门的重视。一些单位对下岗职工的档案管理,指定专门的机构与管理人员,明确职责,从为下岗职工的生活利益着想的角度出发,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下岗职工档案。同时,为了增强管理的实效性,还扩大了下岗职工档案内容范围,除了个人的基本资料之外,还包括个人建立、与原单位签订的合同材料、参加政府举办的下岗职工再就业活动材料等。一些单位还积极开展的档案管理服务活动,利用掌握的下岗职工档案材料,采取推荐、举办招聘会等形式,促进下岗职工的再就业。

但是,受到体制、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在的档案管理服务工作当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比如说相关部门对下岗职工的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没有应有的管理人力资金的投入,将其作为企业的负担。同时,一些企业没有按照规定建立完善的职工档案制度,档案材料不健全,影响到下岗职工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例如破产兼并的企业管理调动频繁,调动下岗员工档案流失、档案残缺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有一些企业让下岗职工自存档案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无法为下岗职工管理机构提供完善的档案材料,也就无法针对下岗职工的现状,采取针对性的促进其就业的措施。

二、档案管理服务对下岗职工再就业作用发挥

针对新时期下岗职工档案管理的现状,为了发挥档案管理服务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作用,提出如下建议:

1.强化宣传、加强领导

当前,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应该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对于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工作当中加强档案管理宣传,让用人单位能够认识到档案管理的作用,从思想上重视起档案管理工作,为档案管理配备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由企业领导专门负责,强化档案管理的领导,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从各级政府及劳动部门的角度来讲,应把档案工作当做透视社会现象、掌握社会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展开具体深入的领导宣传活动。例如,在相关就业市场开设宣传专栏,张贴宣传标语,并积极利用各界媒体的力量,让社会认识与接收档案工作管理与服务,提高人们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从而促进下岗职工档案管理作用的发挥。而劳动者在工作当中,要主动配合用人单位,完善自己的档案管理资源,下岗以后要积极的向劳动部门提供档案,并按照劳动主管部门的要求对档案材料进行完善,在提高下岗职工档案管理水平的基础上,为档案管理服务的发挥创造条件。

2.推动下岗职工档案管理的社会化

下岗职工再就业不只是劳动部门的职责,而是全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社会问题,这就要求在下岗职工档案管理工作当中,不要局限在劳动就业部门,而是要实现下岗职工档案管理的社会化。同时,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职能呈现社会化的特征,在职工档案管理当中,开始有社会机构的参与,这说明档案的社会功能不断的凸显。这就要求在下岗职工档案管理当中,要推动其实现社会化。劳动就业部分应该针对当前下岗职工档案管理社会化的现状,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社会化管理水平,使档案能够更好的发挥其服务作用。比如对无力交纳管理费用的下岗职工可以采取减交或者免交。对于一些滞留原单位的“死档案”,应积极派相关人员收缴。另外,政府部门应当适当投入资金解决一些“死档案”所存在的问题,避免档案的流失,同时解除档案对下岗职工的束缚,让档案服务于社会,从而对促进再就业产生积极的推动。

3.强化用人单位与劳动就业部分的档案管理配合

工会是“职工娘家”,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与各级工会的配合显得非常重要。档案管理部门应当与工会与就业机构合作交流,挖掘档案深层次的就业信息,为下岗职工服务,并努力进行对档案的加工。协同工会部门为下岗职工协调工作接收单位,积极配合就业部门宣传以及对档案与人才的发掘,及时向其提供下岗职工的档案及相关资料。完善整个再就业的系统。同时,在再就业档案管理当中,用人单位与劳动就业部门要保持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原单位必须根据劳动就业部门的要求,完善自身的档案管理制度,并对下岗职工会的档案进行完善,及时提交给劳动就业部门,同时根据要求提供其他与下岗职工档案有关的档案材料,以完善的下岗职工档案。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接纳单位,也要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做好再就业职工的档案接收及管理工作,以更好的对再就业的职工进行管理。

总之,下岗职工档案管理对于新时期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劳动就业部门及用人单位要重视职工档案的完善,认真做好下岗职工档案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从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积极科学的管理,通过分析职工档案,查找下岗职工劳动就业上的不足,开展针对性的再就业培训,提高下岗职工的劳动就业能力,使档案管理在下岗职工再就业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 王桂珠.下岗职工档案管理问题[J].档案管理,2013,23(04):103-104.

[2] 董军.对企业档案管理“共建共享”的探讨[J].山西档案,2013,11(06):756-757.

[3]孙春兰.下岗职工档案的管理[J].黑龙江档案,2012,13(02):669-670.

[4]温行琴.下岗职工档案管理的社会化[J].兰台世界,2014,15(10):373-374.

[5]徐瑞鸿.强化社区档案管理服务社会就业工作[J].档案时空,2012,09(08):517-518.

大连市职工档案管理办法 篇9

大劳发[2007]96号

市直各委、办、局,各区、市、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单位:根据辽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06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辽劳社发[2007]41号)的规定及大连市统计局、大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2006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标准,现将2006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2007社会保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利率通知如下:

一、2006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4200元,月平均工资为2017元。

二、2006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3503元,月平均工资为1959元;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8509元,月平均工资为2376元。

三、2007社会保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年记账利率为2.52%。即2001年6月30日前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期间按2.52%计算年息。

大连市职工档案管理办法 篇10

为进一步加强教职工考勤及请假制度管理,强化教职工“岗位”意识,保证学校正常的工作秩序,维护学校和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辽宁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教职工的探亲假、事假、病假等有关问题作如下规定。

第一章 探亲假

第一条

凡参加工作满一年的教职工,与配偶或父母不住在同一城市,且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按规定可以享受探亲假。

属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享受或不能重复享受探亲假:

(一)学徒、见习人员、试用期未满的人员。

(二)夫妻双方在当年已有一方享受了探亲假,另一方不再享受对配偶的探亲假。

(三)教职工的父母与教职工的配偶同住一地,在探望配偶的同时也可探望父母的,不再享受对父母的探亲假。

(四)教职工与父亲或与母亲一方能够在公休假日团聚的,不再享受对父母的探亲假。

(五)女教职工到配偶工作地点生育并休产假,当年不再享受对配偶的探亲假。

(六)其他不符合享受国家规定探亲假的人员。第二条

探亲假的期限

(一)教职工在国内探望配偶的,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1次,假期为30天。

(二)未婚教职工在国内探望父母,原则上每年给假1次,假期20天。如因工作需要或职工自愿2年探亲1次的,可给假期

45天。

(三)已婚教职工在国内探望父母的,每4年给假1次,假期为20天。如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如父母或岳父母、公婆均居住在异地,可在每4年1次探父母的假期里选择探父母或探岳父母、公婆。

(四)探亲假期是指教职工与配偶、父母团聚的时间,另外根据实际需要给予路程假。上述假期均包括公休假日和法定节日在内。

第三条

探亲假原则上在寒假或暑假期间安排。如寒、暑假休假时间较短,可由各单位适当安排,补足其探亲假的天数。

第四条

教职工的配偶或父母在境外定居的,其探亲假期按国务院办公厅、劳动人事部、财政部(82)侨政会字第011号文的规定办理,即:

(一)已婚教职工出境探望配偶,4年以上1次的给假半年;不够4年的,按每年给假1个月计算。

(二)已婚教职工出境探望父母,每4年给假1次,假期为40天,不予累计。

(三)未婚教职工出境探望父母,4年以上1次的,给假4个月;3年1次的,给假70天;1年或2年1次的,按未婚职工在国内探望父母的规定给假。

(四)教职工如不出境探亲而在国内会见国外回来的配偶或父母,其假期和路费享受国内探亲的同等待遇。

第五条

父母已经去世的归侨教职工,按国务院侨办(83)侨政会字006号文规定,可以出国探望亲兄弟姐妹,每4年给假一次,假期40天,如在国内会见从国外回来的亲兄弟姐妹,每4—

年给假1次,假期20天。

第六条

配偶出国、出境学习工作1年以上(含1年)的教职工,其出境探亲的假期,按教职工探望定居境外配偶的有关规定处理(见第四条规定)。

第七条

配偶出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教职工,其申请自费出国探亲,探亲假一般为3个月,最多不得超过6个月。从第7个月起不保留公职。

第八条

根据国家关于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计算工龄的规定,凡取得博士学位到我校工作的即可享受探亲假待遇。

第九条

教职工申请到境外探望除父母、配偶以外亲属(如:子女、兄弟姐妹等)的,按事假处理。此假期原则上安排在寒假或暑假。

第十条

探亲假的审批及管理

(一)教职工申请在国内探亲的,由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批。单位主要负责人申请探亲的需经校领导审批。

(二)教职工申请到国(境)外探亲的,由所在单位同意后报学校审批。

(三)各单位要以不影响工作为原则,合理安排教职工的探亲假,不得因此而增加人员编制。

第十一条

探亲假期间的待遇

(一)国内探亲,在学校寒、暑假期间内使用的探亲假(含路程期),享受与在岗教职工相同待遇;在学校寒、暑假期间外使用的探亲假,按日扣发本人的岗位津贴;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在学校寒、暑假期间使用探亲假的,在事先经所在单位和学校同意后,—

不扣发岗位津贴。

(二)出境探亲,在学校寒、暑假期间内使用的探亲假(含路程期),享受与在岗教职工相同待遇;在学校寒、暑假期间外使用的探亲假,从出境的下个月起,停发工资及岗位津贴。

(三)探亲路费的报销,由财务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 病假

第十二条

教职工因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需要治疗休息者,在出具一级以上医院有效的病休证明及病历,并经审批后可休病假。出差在外地的教职工,因患急病在当地就诊病休的,返校后应出具就诊医院的病历和病休证明予以补假,无《诊断书》者视为旷工,按旷工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

病假的审批及管理

(一)全年病休在2个月以内的,由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批,报人事处备案。

(二)全年病休在2个月以上的,报人事处审批。

(三)病休连续超过6个月的,由所在单位签署意见,报人事处审批,办理长期病休手续。

(四)患病需休息治疗者,必须先履行请假审批手续。因患急性病未先办理请假审批手续者,应及时履行补假手续。请假手续应由患者本人办理,确因特殊原因本人不能亲自办理者,可委托他人代为办理。

(五)已办理长期病休的人员,若要求恢复工作,需由学校指定的医院出具可恢复工作证明,经批准后办理恢复工作手续;若需继续病休者,每半年到学校指定的医院进行一次复查,由医

院出具继续病休证明,办理继续病休手续。

第十四条

病假期间的待遇

(一)全年病休在2个月以内的,按日扣发本人病休期间的职务补贴、岗位津贴及其他相关补贴。

(二)病休超过2个月的,从第3个月起,按下列标准执行:工作年限不满10年的,发给本人工资的90%;工作年限满10年的,工资照发。以上情况均按月扣发职务补贴、岗位津贴及其他相关补贴。

(三)病休连续超过6个月的,从第7个月起,按下列标准执行:工作年限不满10年的,发给本人工资的70%;工作年限满10年不足20年的,发给本人工资的80%;工作年限满20年及以上的,发给本人工资的90%。以上情况均停发职务补贴、岗位津贴及其他相关补贴。

(四)癌症、精神病患者病休不足6个月的,工资和岗位津贴照发;超过6个月的,从第7个月起工资照发,停发职务补贴、岗位津贴及其他相关补贴。

(五)上述第2、3款项中,获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由人事部与国务院工作部门授予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的人员,仍保持荣誉的,病休期间的工资可提高10%;国家各部委与人事部联合表彰奖励的非劳动模范的人员,省直各部门与人事厅联合给予综合性表彰奖励的人员,曾在部队荣立二等功以上的人员,仍保持荣誉的,病休期间的工资可提高5%。以上人员病休期间的工资,最高不超过本人原工资额。

(六)病休人员在休病假期间不得从事赢利性活动,并必须保持与学校的联系,否则,按旷工处理,其在休病假期间从事盈

利性活动的时间全部计算为旷工时间。

(七)大、中专毕业生在见习期间休病假,其见习期延长,最多延长1年。

(八)病休连续半年及以上者,病休期间不计算连续工龄。第十五条

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合同制职工的医疗期按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事假

第十六条

教职工因私事必须亲自处理,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经本人书面申请可酌情给予事假。

第十七条

事假审批

(一)事假在3天以内的,由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批。

(二)事假在3天以上10天以内的,由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批,报人事处审核备案。

(三)事假在10天以上的,由所在单位签署意见,报人事处审批。

(四)单位主要负责人请事假,需经校领导审批。

(五)教职工申请事假出国(境)的,由所在单位提出意见后,报学校审批。

第十八条

事假期间的待遇

(一)教职工年内累计事假不超过10天的,发给原工资和各项福利待遇。

(二)教职工年内累计事假10天以上30天以内的,按日扣发本人工资和1个月的岗位津贴。

(三)教职工年内累计事假30天以上6个月以内的,按日扣

发本人工资和半年的岗位津贴;年终考核不得评为优秀。

(四)教职工年内累计事假超过6个月的,按日扣发本人工资和当年的岗位津贴;不参加当年的年度考核、不计算考核年限,不能计算连续工龄。

第四章 婚、丧假

第十九条

享受婚、丧假的范围及期限

(一)教职工结婚给予3天婚假;女性年满23周岁、男性年满25周岁的初婚者,另增加晚婚假7天。再婚者不享受晚婚假。

教职工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婚假期间可根据路程远近给予路程假。

(二)教职工的直系亲属(配偶、子女、父母、公婆、岳父母)死亡,给予3天丧假。若在外地的直系亲属死亡,需要教职工本人去料理丧事的,可根据路程远近给予路程假。

第二十条

婚、丧假的审批及待遇

(一)教职工的婚、丧假由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批。

(二)教职工在婚、丧假和路程假期间,享受在岗教职工的同等待遇。逾期不再享受上述待遇,按事假处理。

(三)教职工婚、丧假的往返路费自理。

第五章 生育假

第二十一条

生育假的范围及期限

(一)产前检查及孕期工间休息假:怀孕女职工在工作时间内做产前检查,检查时间视作工作时间;怀孕7个月以上的,每天给予1小时工间休息。

(二)产假:正常生育者给予产假90天,其中产前休假1

5—

天,难产者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在产假期间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女职工,增加产假60天。

女职工怀孕流产的,根据医院的证明,给予产假。怀孕不满4个月流产的,给假15至30天;怀孕满4个月以上流产的,给假42天。

(三)晚育假:年满24周岁以上的女教职工,生育第1胎的,产假增加15天;对晚育的女职工配偶,给予15天护理假。

(四)哺乳假:女职工生育后,婴儿1周岁以前,每日给予2次哺乳时间,每次30分钟。生育多胞胎者,每多哺乳1个婴儿,每次哺乳时间增加30分钟。2次哺乳时间可以合并使用。

(五)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职工,享受下列休假待遇: 1.放置宫内节育器的,休假3日,7日内不安排重体力劳动,产假期间放置的,产假顺延;

2.放置皮下埋植避孕剂的,休假5日,产假期间放置的,产假顺延;

3.取出宫内节育器的,休假2日,取出皮下埋植避孕剂的休假5日;

4.施行输卵管结扎术的,休假21日,产假期间结扎的产假顺延;

5.施行输精管结扎的,休假10日;

6.施行人工流产术的,休假14日,施行中期妊娠引产术的,休假30日。

7.经批准施行输卵管复通术的,休假21日,施行输精管复通术的,休假15日。

第二十二条

生育假的审批及待遇

(一)享受生育假的教职工,须到单位履行请假手续。

(二)享受生育假的教职工在规定的休假内,享受与在岗教职工的相同待遇。

(三)生育1胎后,2次及以上流产的,其休息时间按病假处理。

第六章 工伤假

第二十三条

教职工因工负伤,其工伤假按国家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第七章 其他

第二十四条

各部门要建立严格的请假、续假、审批、登记、销假制度;各部门负责人要高度重视教职工考勤工作,进一步严格考勤管理;各部门办公室主任(负责人)为考勤工作第一责任人,每月的25日前须将本部门离岗人员名单(含公派、自费出国人员,各类请假人员、私自离岗人员等)以书面形式报人事处工资保险科,如本部门没有离岗人员,也要将考勤情况以电子邮件形式上报。如对本部门离岗人员隐瞒不报,学校将追究第一责任人的相关责任。

第二十五条

教职工请假须事先提交书面申请,按审批权限经批准的假期方为有效。请假者不得随意超假,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上班的,须提前办理续假手续。凡未经请假、续假或请假、续假未获批准而离岗者按旷工处理。

第二十六条

请假、续假期满后,请假者应及时到单位报到销假。不报到销假者,本人对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负责。

第二十七条

因违反国家法律及规定或学校的校纪、校规而离岗者,扣发离岗期间的工资和校内岗位津贴。

第二十八条

校内岗位津贴的计算以本人实发校内岗位津贴的数额为标准。

第二十九条

每月的法定工作日按21.5天计算。

第三十条

病假、生育假、路程假、探亲假、婚假、工伤假均包括寒假、暑假、公休日和法定节假日;事假、丧假不包括公休日和法定节假日。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未涉及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本规定若与国家有关规定不一致时,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校内经济独立核算单位,可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参照本《规定》另行制定管理办法。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由人事处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原《大连理工大学教职工考勤和请假制度的暂行规定》(大工人内字[1998]第19号)同时废止。—

上一篇:发生在中秋节的乐趣作文下一篇:文明市民学校 诚实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