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微笑的解读

2024-06-23

我对微笑的解读(共4篇)

我对微笑的解读 篇1

我对失败报以微笑作文

人家看到这个题目是有几分怪异,应该就会问道我:“你怎么遇到失败还给予他们一个微笑啊?”可是,我却会回答“没关系啊!人还是要报有一个乐观的心理才对啊,要不然你这个心理一旦失去了的话,那么你这个人便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就没有什么乐趣了。”

有一次,我英语考得十分的不理想,因为一个大大的“75”分深深地印在了试卷上,我从而感到十分难过,总觉得这是一个让人无法去迎接它的事实。但在我的内心那世界里,两个属于我的小天使和小恶魔又在做激烈的斗争小天使安慰我说道:“没关系!没关系!在人成长的.道路上,有着许多的失败在迎接着你,你总不能一次又一次这么沮丧吧!打起精神,振作起来,虽然有着许多困难,但是还有一缕阳光照亮你人生的道路,你可不要做一个碌碌无为的小姑娘啊。”可小恶魔却在一旁说道“赵可瑜,你可千万不要听信小天使的谗言啊!在人生的道路上,纵使阳光再多那么有困难多吗?你可千万不要信啊!”但我却听了小天使的话,而小恶魔却在一旁一脸不高兴的说:“不听恶魔言,吃亏在眼前啊!别告诉我我没有警告过你。”可我却信了小天使的话,一点都不在意小恶魔的话。便说了一句:“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咱两互不干扰。”于是我回到家,发现妈妈还是一如既往的用笑眯眯的神情对我说:“你考得差不要紧,但是你却要有一颗勇于接受的心去接受它,你要对失败报以微笑!”

果不其然,在下次的考试中我取得了一门不错的成绩。这让我相信了一句话:阳光总在风雨后,你总要相信这世上有一座十分美丽的彩虹桥在不远处迎接着你!

我对微笑的解读 篇2

一、西班牙为何不参战

1936年, 佛朗哥挑起西班牙内战, 他建立的叛乱政权同年便首先得到了德、意的承认。在接下来长达三年的内战中, 佛朗哥在德、意的武力帮助下最终建立起对西班牙的法西斯统治。高中教材中这一段很明晰的史实昭示西班牙和德、意两个法西斯国家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当二战爆发直至结束, 西班牙却始终没有加入轴心国集团参加战争, 哪些原因导致了这一反常的现象呢?

1. 西班牙对国家利益的考虑是主要原因

西班牙是否参战应该是取决于它的国家利益。英国前首相哈默斯顿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即“敌友定律”: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 也没有永恒的敌人, 只有永恒的利益。正是这一根本问题使西班牙在参战问题上的态度呈现明显的变化。

二战爆发前夕和初期, 西班牙是有明显参战倾向的。1939年3月, 西班牙与德、意、日三国共同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1940年6月, 西班牙取消“中立”, 更向轴心国靠拢;同月, 西班牙不顾西欧国家的抗议出兵占领丹吉尔国际共管区;还是当月, 法国投降前夕, 佛朗哥通知德国政府, 他已做好战争准备。德国的拒绝使西班牙的利益要求落空, 没多久它的参战态度便发生了很大变化。1940年10月, 佛朗哥和希特勒在法国昂代会晤, 他暗示说西班牙将不参战, 作为这种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同年9月德国“不列颠空战”的失利。佛朗哥曾私下对其心腹将领表示:“只要英国还没有被征服, 除非绝对必要, 我不愿意让刚夺得的政权遭遇危险。”或许350多年前发生在英、西之间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之战令他对英国强大的海军力量惊恐不安。法国投降后佛朗哥曾认为德国征服英国为期不远, 因而一度参战的态度比较积极, 试图为西班牙谋取重大利益。

昂代会晤期间西班牙的表态清楚地表明其是否参战以其国家利益为转移。在之后的战争岁月中, 尽管德国曾多次鼓动西班牙参战, 西班牙只是在一份与德国的议定书中表示, 准备加入轴心国, 并且最终将参战, 问题是这里的“准备”和“最终”没有明确时间。我认为这是佛朗哥自保于德国的“拖”字诀, 观望形势决定参战与否, 同时保持和德国的“亲密关系”, 避免激怒德国。

以后随着德国在北非的失利, 随着军事力量对比越来越不利于轴心国, 西班牙也随之调整与盟国和轴心国的政策。不言而喻, 西班牙此时参战失败的可能性更高, 付出的代价更重, 我们也能理解其为何不参战。从另一角度看, 随着战局对德国逐渐不利, 西班牙不参战而遭受德国的压力甚至报复的可能性也日趋降低, 从国家利益看, 佛朗哥的这种自保策略相当成功。

2. 德国对西班牙参战影响力的变化

德国要求西班牙尽早参战, 不仅可以壮大轴心国集团实力, 更重要的是西班牙可以控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直布罗陀海峡, 切断英法和其海外殖民地尤其北非殖民地的联系。如果西班牙保持中立, 英国海军可以自由通航直布罗陀海峡进出地中海, 这对德国和意大利的侵略扩张是个严重威胁, 所以从战略角度看德国积极要求西班牙早日参战, 但它对西班牙参战与否的影响力也是有变化的。

战争初期, 德国要求西班牙参战, 但并不急迫。希特勒为德国于二战初期在欧洲和北非的巨大胜利所陶醉, 甚至认为英国指日可下, 在这种情形下西班牙参战反而会阻碍德国利益的最大化, 也因此拒绝了西班牙的参战条件。侵略英国失利后, 尤其随着北非战事逐渐陷入困局, 德国要求西班牙参战变得急迫起来。但随着德国在战场上失利的出现和增加, 德国对西班牙参战与否的影响力也在不断降低, 再加上佛朗哥颇为高明的自保策略, 使得西班牙没有明确答应参战。随着非洲战局的日益败坏, 控制直布罗陀海峡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德国高层有人提议干脆用军事力量逼迫西班牙参战。德国海军元帅雷德尔提出德军进驻西班牙, 由德国直接控制住直布罗陀海峡。希特勒此时忙于苏德战争, 拒绝了这一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意见, 只同意派优秀将领隆美尔赴北非收拾残局。隆美尔最初倒是不负所托, 在北非一度扭转战局, 几陷英军于绝境, 但最终因为德、意海军没能控制地中海海权而失败, 德、意的军事力量也于1943年秋被最终逐出北非, 后面将会分析这一结果对整个二战战局的重大影响。

由上述可以看出, 德国影响西班牙参战的能力是随着战局的失利呈衰减趋势的。起初是德国动员西班牙答应参战但拒绝了西班牙参战条件;然后迫切希望西班牙参战, 但一方面, 战局的不利增加了西班牙对参战前景的疑虑, 另一方面, 随着德国侵苏战争的开展, 德国也确实不具备满足西班牙的条件和占领西班牙的实力, 苏军对德的牵制实在太强了;以后随着侵苏战争的节节失利, 西班牙更不可能参战了。

3. 英国成功力阻西班牙参战

前文已提到直布罗陀海峡的重要性, 因此西班牙参战与否对英国可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在法国被占领的情况下, 英国即使不能在西欧登陆, 也可以通过击败对地中海和北非的军事力量威胁较弱的意大利, 由南欧对德国展开反攻, 这恰恰是英国在二战中的整体战争策略, 而这一战略的前提就是英国要能自由进出地中海。

时任英国驻西班牙大使的塞缪尔·霍尔担负起了力阻西班牙不参战的主要任务, 为实现这一目标, 几乎是无所不用其极。首先是经济上援助西班牙。战时西班牙一度曾出现过严重饥荒, 物资短缺, 西班牙向德国开出的参战条件便包括大量的物资和粮食。其次是尽力向佛朗哥和西班牙高层宣传英国抗德的决心和战绩。英国获得“不列颠之战”的胜利, 并且在以后的反德战争中尤其北非再次击败德国, 展示了坚强的抵抗决心和相当强大的军事实力。霍尔配合英军的胜利, 利用一切机会和场合向西班牙高层大力宣扬倒向德国的黑暗前景, 这类活动对西班牙参战态度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英国甚至还玩起了“金钱外交”。1997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历史学教授斯培福德在研究丘吉尔二战时期最新解密的信件时揭开了这一秘密。丘吉尔拨出1000万美元专项资金用于收买对佛朗哥有影响力的高级军官, 比如被认为是佛朗哥继承人之一的阿兰达将军 (当时担任西班牙军事学院院长) 一个人就得到了200万美元。受贿的军官们则如同英国人般, 向佛朗哥多次进言不可参战的种种理由和参战的可怕前景。我们虽不清楚“金钱外交”是否起了关键作用, 但可以肯定确实起了作用。

英国以上的种种运作没有白费心血, 从以后的发展来看, 英国确实成功地阻止了西班牙加入德国阵营参战, 这对英国乃至整个二战战局影响深远。

二、西班牙未参战的影响

众所周知, 整个二战进程的宏观战区可分为三大块:远东和太平洋战场、欧洲和大西洋战场、北非和地中海战场。轴心国集团中最先崩溃的是意大利, 它就是处于北非和地中海战场。而意大利的首先投降使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进一步坚信, 法西斯必定灭亡。

由于西班牙始终未能参战, 英国得以在整个战时自由出入直布罗陀海峡, 保住了本土和北非 (特别是控制苏伊士运河的埃及) , 以及中、远东的交通顺畅, 保住了英国对德、意的海上优势。意大利的海军力量和战斗力都偏弱, 英国成功地掌握着地中海的海权, 英、美正是通过这一优势获得北非战役的胜利, 以北非为跳板, 登陆西西里岛, 再以西西里为跳板, 登陆意大利本土, 逼迫其首先投降。

目前, 主流观点认为二战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而英国史学界长期以来则认为是北非战役。我们姑且不论孰是孰非, 但有一点不可否认, 即西班牙是否加入轴心国参战是影响二战全局的一个重要战略因素。

最后提及的一个影响对西班牙也不知是福是祸。西班牙未参战使它和佛朗哥得以保全, 二战后德、意、日法西斯均遭到清算、惩罚, 但西班牙的法西斯统治却又延续了整整30年之久, 直到1975年佛朗哥去世才告结束。二战后的西欧, 民主化浪潮汹涌, 唯独西班牙这边风景独“好”, 好耶?坏耶?

参考文献

[1][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世界知识出版社.

[2][英]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时代文艺出版社.

[3][法]马塞尔.博多等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百科全书.解放军出版社.

[4][美]约翰.托兰.从乞丐到元首:希特勒一生.远方出版社.

我对《分子与细胞》模块的解读 篇3

关键词:课程改革;核心概念;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60-02

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任务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高每个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指的就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之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首次将概念列入课程目标。《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三大课程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达成后两个目标的基础。在知识目标中要求,“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整个生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就是概念。于此同时,课堂教学是所有教育改革的最终落脚点,那么,毫无疑问生物教学的核心就是生物概念的教学。那么生物概念教学就直接关系着知识目标的达成。又因为知识目标是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基础,生物概念教学也即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达成。生物学概念的教学关系着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和日后的持续学习。

二、学习《分子与细胞》模块的目的及意义

本模块选取的都是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和细胞研究的新进展以及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内容也是学习其他模块必备的基础。学习本模块的知识,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特点和结构特点以及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活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这样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中对学生有巨大帮助。学习本模块后,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本模块的学习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所以,在本模块的学习中,极为必要的就是开展核心概念教学,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和知识框架。

三、《分子与细胞》模块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地位及与其他模块的联系

在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共同的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中,“分子与细胞”模块主要是阐述生命的本质,即生命的化学基础和结构基础,实现自我更新的生理基础,实现自我复制的遗传信息传递基础;“遗传与进化”模块主要是阐述生命的延续性,和生物界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和原因;“稳态与环境”模块则主要是阐述生命系统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其保持稳态并适应环境,以及生态系统通过自动调节作用使其结构与功能达到协调统一并持续发展。因此,共同必修部分的3个模块内容之间的知识联系非常密切。而学习其他模块时“分子与细胞”是学习高中生物的基础。此外,学生通过“分子与细胞”内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的技能,对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的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等知识起到保证作用。

四、《分子与细胞》模块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1、生命系统这个概念存在于《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一节,本节是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堂生物课,起着承接初中学习开启高中学习的作用。因而本节内容并不需要学生掌握生命系统的所有外延,只需要学生能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层次,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即可。

2、“细胞的分子组成”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细胞的元素组成、细胞的分子组成、水和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要求是:简述生命元素的类别,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3、“细胞的结构”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细胞的研究方法。细胞的类别、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细胞的整体性等。要求是:简述细胞膜的大体功能;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简述细胞核的基本结构,阐明细胞核贮存遗传信息。举例说出细胞各部分结构相互联系和协调一致,理解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4、“细胞的代谢”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ATP与代谢、酶与代谢、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要求是:说明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转方式,以及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酶作用的特性;简述ATP分子结构,解释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说明ATP的生成途径,阐明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细胞的呼吸的两种方式及过和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在生产实践中运用。

5、“细胞的生命历程”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 细胞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其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要求为“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同期性”,属于了解水平。 .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涉及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细胞核的内容存在一定的联系,与我们现实的生活也较为接近,另外同细胞的癌变等内容均联系紧密。这部分内容还包括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新课程标准标准》的知识目标要求为“说明细胞的分化”“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属于理解水平。并要求将细胞的凋亡和细胞坏死进行区分,属于理解水品。

五、实施过程中,我的教学策略:

1、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供必要帮助。教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是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的。具体学科任务的解决是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进行的,但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师要把握时机,从旁指导,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迁移。

3、进行及时的评价。为了保证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还要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只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4、每节设置“练习”,每章设置“自我检测”和“本章小结”,及时复习和巩固,强化自我评价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中生物-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程玉平《在新课程标准下加强和改进生物实验教学》

[3] 王彩霞 浅谈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科技教育,2010(07):237

我对微笑的解读 篇4

《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故事便发生在这一妇女解放运动浪潮的前夕, 20世纪50年代经历二战硝烟后的美国重掀回归家庭的风气, 当时的女性纵然已拥有了政治权、教育权但仍然是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蒙》中的卫斯理学院便是这样一座以此为教育理念的女子学院。影片通过来自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凯瑟琳小姐颇具女性主义意识的所见所闻, 逐一向观众展现了当时保守压抑的男权社会, 并由她的几个学生, 展现并探讨了女性在事业、婚姻中的地位, 以及女性在情感、性、家庭、婚外情、事业中革命者与保守者的命运。

影片伊始以女性接受教育来暗示当时表面业已取得胜利的妇女权力和其独立人格。片中主角凯瑟琳来到卫斯理学院任教, 欣喜的看着女学生琼在开学典礼上用小锤敲打学习之门并宣布:“我代表所有女性, 通过努力学习唤醒我的心智, 并奉献毕生于知识。”可是踌躇满志的凯瑟琳渐渐发现这一切不过是表象:学院女教员宿舍的诸多禁令、室友是教授女子闺阁礼仪与演讲的老处女、不可侵犯的冰箱棚架、坐在教室角落的男性学监阴寒而犀利的评价…第一堂课上貌似学生们个个优异非凡、熟读教材, 但实际上, 她们对“什么是艺术”并无见解, 她们所做的只是按教材上既定的观点来作为自己的理解与判断, 这似乎暗示了当时女性“被训化、被规诫、被支配”的地位和人格。凯瑟琳通过启蒙“什么是艺术, 如何来界定艺术”来让学生开始独立思考, 以此开展了这条探寻女性社会角色和价值的革命之路。解放还是回归?影片试图在这一女性社会角色究竟何去何从的命题上作出思考和探索, 却并没有将解放与回归简单的二元对立, 而是对解放和回归两条路上体现出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悲悯。

回归者——带着镣铐的舞蹈

影片中的回归者比比皆是, 不同于以往的是, 她们绝非只知煮饭烧柴缝纫打扫的愚妇, 她们聪明美丽, 在卫斯理这一“准新娘学校”修养了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表面上女性争取到了受教育的权力, 本质却是在培养相夫教子的贵妇。最典型的象征符号就是学校一年一度的滚球比赛, 女学生们争的不是谁的成绩更优异而是谁最早嫁得如意郎君。张爱玲曾在《银宫就学记》里提到女性受教育:“渔家女的恋人说自己不喜欢受过教育的女人, 虽对大自然的女儿充满卢梭式的景仰, 却又忍不住教她读书认字, 所以渔家女所受教育完全是为了她先生的享受。”而卢梭在这一问题上的主张恰是“女人一生的教育都应该依照和男人的相对关系而计划, 女人要取悦男人, 要贡献男人…”由此看来, 那滚球比赛就是在争做“房间里的天使”。然而回归者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曾以“没有男人要他”来否定凯瑟琳的女性价值的贝蒂无疑是传统男权社会的捍卫者, 而她的婚姻也更像是资产阶级贵族间的金钱交换关系, 这已然是对女性作为人的自由的侵犯。在遭受了丈夫的背叛与冷落后贝蒂看清了自己受禁锢的地位而转变成了解放者, 她决定去纽约重新寻找人生。然而, 这种醒悟是对女性自身价值的觉醒还是对现有婚姻不幸的反抗?是对女性独立观念的追求还是出于被逼无奈的选择?去了纽约之后的独立人生会否再陷入婚姻与事业的两难选择?另一位回归者, 琼, 作为凯瑟琳最器重的学生, 为了丈夫和家庭放弃了去耶鲁学法律的机会, 这看似自愿的抉择实质上已是一种不自由的被动与牺牲:为何就不是男性来面对家庭和事业的选择?费孝通在《生育制度》里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夫妻相遇时就像在一条起跑线上, 之后女人为了让男人跑得更快, 把所有包袱拿来自己背着, 好让男人轻装上阵, 渐渐地男人越走越远, 女人在后面喊他, 他听不见。这一对夫妻在精神上已经越走越远。”这个故事几乎就是女性在牺牲独立自我后在婚姻里的附属地位所遭遇的命运, 倘若家庭美满琼或许不会后悔没有继续自己的事业, 而一旦出现纷争, 为家庭作出牺牲又没有经济权的琼该何去何从?影片从琼转身进入房间的镜头中以关上的厚厚大门和房中昏暗的管线暗示了琼前途未知的命运。

解放者———路漫漫其修远兮

作为解放者的代表凯瑟琳和吉赛尔, 影片并没有一味叫好, 而是在展现她们追求自有挑战父权的同时, 表现了她们所遭受的非议与艰辛。早期女性主义批评家发现, 男权社会在中世纪逐渐形成一个完全相斥的两分法:她们不是情人就是女妖, 不是纯洁得神化了的圣处女就是邪恶勾魂的妓女。不羁的吉赛尔挑战当时的贞操观, 自然成为所有人认为的荡妇。然而她却并不像表面那么潇洒, 在和意大利语老师分手后躲在他楼下恳求谈一谈, 追求一场明知没有结果的爱情, 这一情节的设置已多少表达了对女性独立人格权的消解。而那位拒绝妥协于当时女性价值观念的凯瑟琳未婚的事实也让众多师生议论, 在事业上她可以远离男友独自执教, 在恋爱上她拒绝了男友突如其来擅自提出的婚姻, 在爱上意语老师后得知对方违反了相互坦诚男女平等的原则后她也选择离去。在解放的道路上她是坚决的, 而她略显偏激的理念在影片中也并未被完全认可:“You think you came to Wellesley to help the girl findtheir way, I think you came to help the girls to find your way.”这是Bill作为男性对她的女性主义个体探寻的看法, 而实际上, 这也表现了影片对于女性主义斗争折中而温情脉脉的观点:既不是激进的拒绝婚姻和厨房, 也不要做个绵羊般任人摆布的房间天使。

这几乎让电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一般让人陷入两难的迷思:回归者被家庭绊住了自由的灵魂, 探索者又前途未卜。

结语

龙应台曾有言:“真正的解放是女性知道自己的去向和潜能。而社会又允许她发挥她的去向和潜能。如果一个女人的志向在于养小孩, 而且社会允许她专心地做个全职母亲, 那就是解放了。如果一定要她去工作, 那反而不是解放。”这几乎要将女性解放上升到个人民主的意义上来, 每个人在决定自身生存的方式上应该是自由的。女性解放也一样, 不是一味的追求女性地位与权力的平等, 而是女性具有自身不受影响的选择能力和周遭开放的社会环境允许女性对社会角色的自由选择。

鲁迅在《娜拉出走以后》中写道“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娜拉既然醒了, 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 因此只得走, 可是走了以后, 有时也免不掉堕落或者回来, 否则就得问, 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 还带走了什么?她还须更富有, 提包里有准备, 坦白的说, 就是要有钱。”幸好影片中觉醒的女性们个个都是富家女, 试想如果贝蒂没有母亲提供资金让她租下纽约的小公寓, 她要如何开展独立人生?凯瑟琳若不是靠教书能养活自己谈何拒绝婚姻追求自由?自愿回归家庭的琼没有经济权在家中地位将如何?必须当时的社会已经解放到为女性平等的提供工作机会好让女性拥有独立的经济权做前提, 凯瑟琳们才可能追求自由与价值。由此看来女性解放的讨论仍不免要上升到经济权和社会解放的问题上来。影片以“她曾说轻易放弃者是漫无目的的流浪者, 但并非所有流浪者都是漫无目的的流浪。”作为结尾, 这正像主角们探索的道路, 女性解放一直都在摸索中曲折前行着, 如同整个人类文明一样。

摘要:以女性主义作为电影评论理论工具, 在人物分析的基础上分别解读影片中女性解放与社会角色的归属, 探讨女性解放在家庭和事业上的矛盾状况。

参考文献

[1]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徐敏《女性主义的中国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郝云峰李萌萌独立人生——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女性主义[J]电影评介2008.10

上一篇:66kv双泰变电所停电应急预案1要点下一篇:质量管理在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