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依法从严治企(共8篇)
如何依法从严治企 篇1
如何深化依法从严治企工作(言论)
依法治企,就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来治理企业,使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2011年,在集团公司和分公司的领导下,丘北公司按照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要求,反复宣传法制建设与企业发展的重要关系,组织开展以法律风险防范为重点的普法活动,逐步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预警机制,为公司实施依法治企、实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有力的促进作用。
一、公司依法治企的工作实践
(一)超前预警,增强企业防范法律风险能力
丘北公司充分认识到强化依法治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法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把法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建设作为重点,并主要通过“三个坚持”来加以体现:
一是坚持有计划地开展法律风险防范。年初,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密切关注与企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颁布实施情况,深入剖析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法律风险,科学梳理,统筹计划,制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要点,引导公司全面开展法律风险防范活动。
二是坚持有重点地开展法律风险预警。结合企业中心工作,超前分析各阶段影响公司生产经营的重大问题或潜在风险,及时发布法律风险预警报告,防患于未然,维护公司安全稳定大局。《劳动合同法》颁布后,针对劳动用工管理存在的问题,组织开展了清查劳动合同、规范劳动关系工作,制定完善劳动用工、外聘工管理办法,重新修订了劳动合同文本,并根据专业和岗位划分,重新签订了中、长、短期劳动合同,规范劳动用工管理。
三是坚持开展案件风险月度预测。研究剖析存在的问题,预测风险,吸取教训,制定整改方案,明确防范措施,落实责任,堵塞管理漏洞,把问题整改的过程作为全面提升经营管
理水平的过程。同时举一反三,开展警示教育,纠正工作中不规范行为,有效防范各种风险,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创新形式,强化全员法律意识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六五”普法规划,认真抓好法制宣传教育,以板报、知识竞赛、知识讲座、电视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普法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干部员工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强化了全员法律意识,促进了公司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是开展“法律下基层”活动,重点加强员工知法、学法、懂法,坚持和完善公司全员集体学法制度、员工法制讲座制度、法律培训制度、考试考核制度,使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常态化。然后再通过各部门领导进一步引导员工学法、懂法、用法,强化全员的法律意识、风险意识,提高了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对促进公司各项工作依法有序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创新普法形式,增强全员法律意识。我公司结合边基建、边发展的实际,分类普法,注重实效,认真研究不同对象对法制宣传教育的不同需求,调查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区分对象,重点培训,从而提高普法针对性。
(三)严格管理,提高企业法制化管理水平
坚持在思想上、行动上与集团公司和分公司保持高度一致,苦练内功,在强化严格管理上狠下功夫,扎实推进依法从严治企工作,把依法治企的各项要求和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抓好有效制度的学习贯彻,增强干部员工按章办事的自觉性,避免制度束之高阁、形同虚设,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提高制度执行力。对新制定、修订的制度,明确工作计划和要求,督促加快进度,尽快完善制度体系。
二、对依法治企的几点想法
以上部分,是我个人对所在公司依法治企基本情况的归纳总结,不一定全面。对丘北公司依法治企的现状和趋势,我是持肯定和乐观态度的,并由此产生以下几点想法。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走依法治企之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牢牢把握好以下几个切入点:
首先,要明确依法治企的科学涵义,依法治企中的“依”,就是依据和依照,即指应当把法律作为管理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最高权威之意。企业管理千头万绪,但始终应当确立法律的最高权威,坚持以法律作为企业行为的基本依据。否则,长官意志、我行我素,违法乱纪,企业迟早都会陷入沼泽,难以自拔。
其次,应不断提高对依法治企重要性的认识,让依法治企真正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理念,用思想支配行动。企业能否始终坚持走依法治企之路,企业领导的思想认识是否到位至关重要。企业领导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对依法治企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推行企业法律文化建设,努力培养自己和员工对法律的忠诚与信仰,这是确保企业始终沿着法制轨道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
第三,应积极主动推行法律顾问制度,让法制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为规避法律风险,西方发达国家的不少企业家已经深深认识到实行法律顾问制度的重要性,并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行动,如聘请法律人做经理人,对外文书坚持法律顾问预审制度,商务谈判和商务考察必让律师参与等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法制化、规范化和伦理化运行。
第四,应建立健全依法治企的管理制度,把依法治企真正落到实处。由于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多而零散,要将其系统地归纳起来指导企业工作,规范企业行为,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各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法律制度的汇编,由其统领企业管理。采用这种机制,可
以强化企业的科学管理,有利于贯彻落实依法治企。此外,企业还应严格实行岗位责任制,确保责任到位,各司其职。
依法治企并不是企业领导等几个人的事情,需要全体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因此,各职能部门及所属员工都应严格依照法律和《公司章程》及其配套制度的规定履行各自的职责,依法监控和管理企业的一切物质财产,防止国家和单位资产的流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开展依法治企,才能更好的“做大做强”,才能让我们的“大唐”更稳步的实现一个个跨越。
谈谈对“依法从严治企”的认识 篇2
关键词:企业管理从严治企管理模式
在对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全面贯彻落实“依法从严治企”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抓好制度建设。在建设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关注企业的内部,另一方面需要以开放的思路准确把握企业的外部环境,即宏观把握,其意义在于解决具体的制度问题,以及制度建设层面的问题。可操作性作为制度的生命,在建设制度的过程中,需要立足于企业的实际,同时突出问题的针对性。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哲学需要通过制定的制度得以充分的体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另外,制度要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明晰界定是非,避免出现大而化之,含糊其辞的情况。
1刚柔相济,思圆行方
在对企业进行从严治理的过程中,需要突出一个“严”字。对于规章制度来说,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因此,在制度实施过程中,需要坚持制度的严肃性、原则性,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制度的“刚性”。但是,从规章制度实施的目的和效果来看,在实施方法方面,制度具有一定的柔性色彩。制定实施规章制度,如果缺乏刚性,就容易导致规章制度成为“橡皮框子”,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其规范、约束功能丧失。对于员工来说,规章制度一方面是一种规范和约束,另一方面更是一种引导,制定实施规章制度其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因此,在制定实施规章制度的过程中,需要体现适度的柔性。例如:在员工中需要进行深入有效地宣传引导从严治企的理念及各项制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让员工看到为企业发展带来的好处,进一步赢得企业的认同与支持。对于违章者来说,一方面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处罚,另一方面利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员工进行耐心地疏导。通过上述举措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内部的矛盾,同时可以防止刚性反弹、激化矛盾等。因此,在建设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坚持“思圆行方”原则,即谋划制度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考虑,同时注意实施的方法,进一步体现“圆”的柔性。
2合法合理,突出合法
依据法律,对企业进行从严治理。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从狭义上讲“法”是指企业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从广义上讲,法是指企业依法制定规章制度。企业在管理实践过程中,对于法的理解以广义居多,其实质在于认真执行“法治”的管理理念。在从严治企的过程中,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通常情况下会涉及合法与合理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本质上合法与合理是统一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合理与合法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合法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的现象。
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合理与合法之间的矛盾,本文认为:
2.1合法的绝对性
企业的“法”,需要在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以确保大多数员工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依据法定程序制定而形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并保护企业与员工的整体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上的“合法”性要求,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
2.2合理的相对性
在实践活动中,相对于“法”来说,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范围内,“理”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局部性、个别性和和特殊性。一个企业制定规章制度,在整体“合理”的基础上实现效益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对企业所有成员的公平性。所以,整体“合理”的要求要高于个别“合理”的要求。对于企业来说,建立和完善良好的秩序,需要坚决贯彻“依法管理”的思想,进一步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地进行。
3严格管理,严中求“公”
在从严治企的过程中,需要真正体现“严”与“公”。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做到严字当头、敢于承担责任。
在严字当头与敢于负责的关系上,“敢”字是重点,如果没有“敢”,“严”就无从谈起。对国企领导干部来说,“敢”代表一种精神,这是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员工来说,认识和接受“从严治理”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制度的合理程度、“执法”公正程度等会对员工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前,随着员工的法治观念、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进一步激发了员工追求公平、公正的愿望。因此,在从严治企的过程中,企业领导者需要以身作则,一方面坚持原则求“严”,另一方面要客观公正求“公”。否则,将会难以实施严管,最终导致企业管理的失败。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电力公司纪委书记柏磊.依法从严治企有效推进企业制度建设[N].国家电网报,2009-05-1.
[2]盛洁.提高依法治企意识促进企业和谐健康发展[J].理论建设,2012(08).
县市公司如何依法治企科学管理 篇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提出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国家的法制环境建设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国家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供电企业所面对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供电企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经营模式和经营思维处于不断的调整过程中,一些习惯的做法受到了来自政府和用户的审视。尤其是近年来电力用户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法律纠纷不断增多。在这种形势下,供电企业必须改进和完善经营行为,调整思维模式,实施依法治企,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一、超前预警,增强企业防范法律风险能力
供电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强化依法治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法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把法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建设作为重点,突出强调,大力推动。立足于事前预警和防范,在法律风险管理方面做到坚持有计划地开展法律风险防范。密切关注与企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颁布实施情况,深入剖析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法律风险,科学梳理,统筹计划,在电费回收、停电、触电、劳动用工等六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涉及劳动用工、电费回收、农村安全用电、电力设施保护等方面要依法开展各项工作。
二、创新普法形式,强化全员法律意识 要深入贯彻落实普法规划,认真抓好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普法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干部员工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强化了全员法律意识,促进公司健康稳定发展。重点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开展对《物权法》、《劳动合同法》、《反垄断法》等与公司发展密切相关的新法律法规视频讲座。
三、严格管理,提高企业法制化管理水平
依法治企报告 篇4
公司纪委:
公司召开依法治企会议后,经营办根据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志嘉同志和公司副书记杨勇同志的讲话精神和要求,对我单位有关经营监督检查单项奖进行了自查,现汇报如下:
自2000年以来,为加强经营管理,加强经营监督检查,经公司领导批准,设立了“经营监督检查单项奖”,每年21万元,按季度发放。全公司参与单位25个,按季度审批每季度4-5万元,由经营办负责按考绩兑现奖励。但在发放过程中为了保持工作的连续性,考虑到季度、月份工作难度的不同,年末一般支出较大些,而且适当向重点单位顷斜一部分,所以每次奖励适当保留些余额,现有2.8万元。在奖励管理中,我们设专人管理、有台帐,设置收支登记薄,详细登记收支余额数字,余额存放在经营管理科,开支时每次支付由处长批准,经营科负责发放,有签字、有手续。
我们将认真按照会议精神和领导要求办,从下月份开始,我们将对经营监督检查单项奖按规定记入我单位财务帐中,并建立相应发放程序,保证奖励发放公平、公正、公开,严格按公司规定办理。
依法治企的见解 篇5
法为治企之本,强企之基。今年以来,宁夏电力公司加大了依法从严治企的工作力度,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对依法治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将依法治企工作切实落到实处,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内外部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将依法治企工作推向前进。
依法治企要做到思路清晰、认识到位。
依法治企要从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职工的认识水平入手,通过学制度、学政策、学规定、学文件、学业务,准确领会上级政策、把握工作方向,在学习中要做到理解透彻、领会到位,要充分认识到依法治企对企业发展的优越性,对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紧迫性,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企业制度规范,从思想上把依法治企推上一个新高度。
当前,国有企业因其垄断地位和较高的收入水平,正处于社会舆论的风头浪尖,社会各界用“放大镜”、“变色镜”、“透视镜”从各个方面审视电力企业。随着优质服务的深入开展,行风评议的持续,电力监管机构监督力度的加大,社会及用户对我们的要求更高、期望更高;新技术、新服务的推出与实施还将有一个适应与接受的过程,加之媒体的参与、信息发布手段的多元化,都为我们服务工作的开展带来压力。今年以来,多家电力企业又因各类问题频频被媒体曝
光,对电力行业负面影响较大。这无疑成为了社会最关注、群众最热议、企业最头痛的事件。企业成长与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作为支撑,一个企业如果每天都忙于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应付检查、对付舆论,那么何谈稳定、何谈发展,所以实施依法从严治企是企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的基础。
依法治企要做到制度健全、执行有力
依法治企要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以科学的制度规范企业的各项工作。现如今,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企业面貌日新月异,为了更好的适应企业快速发展,我们的制度、标准不能因循守旧,而是要通过科学的规划,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做到与时俱进,以便更好的指导企业发展与进步。在保证有章可循的同时,要提高各类政策、各项工作的执行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走在前、作表率”,争当遵守制度、执行政策的模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广大职工形成依法做事、按章办事的良好作风。
依法治企要做到层层落实、监督到位
依法治企要保证制度、政策的有效落实,避免重布置、轻落实,重形式、轻实效,重开始,轻收尾的作风。在工作中要深刻领会政策、制度及上级领导交办工作的内涵,在工作的部署及政策的传达中,要通过各种方式确保每位员工认识到位,尤其是兵头将尾的班、所长,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工作落实层层衰减、政策执行扭曲变形,必须重点解决思想上“松”、行动上“散”、管理上“软”的问题。
有效的监督是政策执行和工作落实的保障。在确保执行到位的同时,还要做到监督到位,在工作中要常态化开展自查与互查工作,对照制度、规范检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确保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考核要及时、到位,违章违纪问题查处要准、处理要果断,使执行力更有力。
依法治企要做到直面问题、科学解决
依法治企自觉是前提,制度是基础,管控是手段,监督是保证,执行力是关键,我们要从工作中主动找症结,要正确看待企业发展中遗留的问题和产生的问题,对待问题要做到不回避、不隐藏,敢于面对、主动寻求解决办法,处理问题要不等、不靠,要通过细致分析,以量化的指标和有效的数据为解决问题提供科学的决策。避免处理问题草率行事,解决了问题的表象,而不深挖问题的根源,导致问题反反复复得不到有效解决,反而浪费精力,耽误了主要工作。
依法治企要做到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管理者是企业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将依法治企理念具体化为企业基本管理方式的决定性因素。如何提高党员干部的法律素质和依法治企的能力,是加快企业法制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依法治企既是目标,也是手段。党员
干部必须把握依法治企的基本内涵,有针对性地加强能力建设,通过法律素质的不断提高,自觉地形成依法决策、依法维权的思维模式。在企业改革发展中,我们要求党员干部要带头学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从而为企业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普法依法治企工作要点 篇6
2010年是“五五”普法的最后一年,也是考核验收年,认真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全面完成“五五”普法规划确定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按照xxx的部署要求,结合实际情况,2010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是:深入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全面营造依法治企、诚信规范的企业法治氛围;及时宣传学习《侵权责任法》以及其他新颁发的与xxx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按照“塑造中国石化特色管理模式”的要求,加强企业管理制度的宣传学习,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依法经营水平,努力为xxx持续有效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服务院中心工作,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为企业法治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一)各单位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列为“五五”普法规划的重要内容,认真筹划,作为全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二)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上半年领导干部学法主题,列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认真学习。
(三)举办1期以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对各单位普法骨干人员进行集中培训。
(四)组织广大经营管理人员和一线职工认真学习集团公司编印的《边学边练(新颁企业管理法律法规)》和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
二、继续抓好重点普法对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一)领导干部是法制宣传教育对象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贯彻落实xxx《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提高依法治企能力的意见》,加大对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的指导力度,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侵权责任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等为主要内容,并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通过举办培训班、辅导班、法制讲座,落实领导干部学习的时间和内容。高培党校开办的各级干部培训班每期要有法制课内容。组织好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
(二)抓好经营管理主要岗位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各级经营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熟练掌握与自己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际工作中提高依法经营、依法办事、诚信守法的观念和能力。
(三)提高广大职工法律素质,是企业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各单位要充分利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6·5”世界环境日、“11·9”全国消防日,针对不同层面的职工开展不同主题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对新进员工加强法治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员工法制意识。开展好“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三、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努力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各部门、单位要
从实际出发,继续深入开展“法律三进”活动,丰富内容、创新形式,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求。用好电视、手机、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各种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开展法制文艺汇编、法制报告会、法制讲座、法制展览、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教育征文、演讲比赛等群众最易于接受、最喜闻乐见的活动,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亲和力、渗透力,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宣传格局,营造法制宣传教育的浓厚氛围。
(二)结合各种专项治理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好xxx治安秩序、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妇女儿童权益保护、老年人权益保护、残疾人权益保护、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知识产权保护、禁毒、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道路交通安全灯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为各专项整治活动开展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三)充分利用教育基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各单位要把职工培训中心作为法制教育的基地,有计划的组织广大职工进行法律培训,提高职工的法律知识水平。要充分发挥xx警示教育基地的作用,组织各单位的干部职工到xx监狱和xx看守所接受警示教育,使广大干部职工警钟长鸣,有效的预防各类犯罪。
(四)继续发挥“148”法律服务热线的作用,架起与广大干部职工沟通的桥梁,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活动。进一步加强对讲师团工作的知道。各单位要按照局普法讲师团成员调整的情况,及时联系开展工作。
(五)积极参与xxx组织的法律知识竞赛,此次竞赛以《边学边
练》普法丛书的节能减排、安全生产、新颁企业管理法律法规三个分册所涉及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管理制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及与企业生产经营和员工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竞赛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通过《xxxx报》面向全系统广大职工刊登试题,进行普赛;第二阶段组织各企事业单位代表队以笔试方式进行初赛,选拔进入复赛的代表队;第三阶段以现场问答形式举行复赛及决赛。
四、全面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各项任务,做好总结验收工作 2010年事“五五”普法的考核验收之年,我们要充分认识工作的紧迫性,适应新形式、新任务发展的需要,深入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下发xx《“五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考核验收办法》和““五五”普法规划考核验收评价标准”。各单位要对照办法和标准认真梳理,根据本单位“五五”普法工作的进展情况,对已经完成的目标认真总结经验;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工作,要抓紧时间加以推进;对工作薄弱环节,要查遗补缺,确保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精心组织,切实做好“五五”普法总结验收的安排部署。总结验收是“五五”普法规划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是确保“五五”普法善始善终进行的重要途径。2010上半年,总结验收工作要全面启动,6月份完成前期准备工作,7月份以后组织全院范围的检查验收。xxx普法办将组织成立考核验收小组分赴各单位,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抽查、现场测评,查找不足和薄弱环节并督促整改,促进“五五”普法规划各项目标的全面完成。
(三)各单位要把“五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对照考核验收标准提前开展自查自评,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xxx的考核验收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深入调研,做好“六五”普法规划制定的各项准备工作。随着“五五”普法的结束,下一轮普法将要启动,研究制定“六五”普法规划是与“五五”普法总结验收同时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2010年下半年,xxx普法办将组织成立“六五”普法规划调研小组,借助总结验收阶段的工作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征求各单位、各类普法对象的意见和建议,着眼于推进xxx法治化管理水平,着眼于建立健全法制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着眼于进一步提高法制宣传的社会效果,着眼于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认真规划下一个五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xxxxxxxxx
浅谈对“依法治企”的认识 篇7
大唐集团
国有国法,企有企规。所谓“依法治企”,就是依照规章制度来治理企业,这是一个成熟企业、成功企业的治企之道、强企之基、兴企之本、健企之策,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和长青不败的根本。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靠“熟人”关系式的管理,难以支撑现代化的运行架构,在这种情况下,重视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就是必然的选择。许多中小企业“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脱离不了人情关系羁绊,从而步入近亲繁殖、“富不过三代”的窠臼。
那么,如何落实“依法治企”的要求呢?笔者以为至少要从以下四方面着力:
一是突出着力点:建章立制,有法可依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要推进依法治企,首先须有法可依,即抓好制度建设是前提。在此要注意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须广泛征求民意、突出针对性,充分体现出本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要求,努力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绝不可做表面文章。公之于众的制度条款要切合企业实际,界面清晰、职责明确、奖惩具体,实现“靠制度管理、以规则办事、按流程执行、凭标准奖惩”,便于员工“对号入座”,有益于形成决策科学、管理高效、执行有力、运转协调的工作秩序,不可大而化之,含糊其辞。理想的状况是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标准化、标准流程化、流程信息化”。
没有制度,工作搞不起来;有了制度不执行,工作同样也搞不起来。“法律(制度)的效力在于言出必行”,制度只有在被执行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形成威慑,否则就是废话几句、废纸一张。
二是把握关键点:严格管理,言出必行
在从严治企中,要真正体现“严”与“公”,首先是企业领导者要做到严字当头、敢于负责。古人云“慈不掌兵”,很多人都熟知“孙武杀妃练女兵”、“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为了带出一支过硬的队伍,就必须严格坚持制度。因为企业的“法”,本身应当是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下,从企业的实际和大多数员工的利益出发,并经法定程序而制定形成的,体现的是对企业所有成员公平、公正的原则,保护的是企业与员工的整体利益,是悬在所有员工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个企业要建立良好的秩序,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地运作,必须坚决贯彻“依法管理”的思想。
在严字当头与敢于负责的关系上,首先要突出“敢”。没有“敢”,就无从谈“严”。对国企领导干部而言,“敢”字精神,是党性原则的要求,是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表现,更是求“严”求“公”的前提和保证。教育专家强调“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笔者则认为“没有惩罚就没有管理”。制度其实就是一个公司成员间的“信用”,如果每个人都可以随意破坏制度,那么公司的领导层在员工的心目中就没有了“信用”。面对一些违反制度的人和事,如果领导干部陷于人情的羁绊而心慈手软,或顾及私利,怕得罪人,结果必将导致纪律松弛、人心涣散。
三是找准切入点:刚柔相济,以“公”为先
管理说到底就是理顺人与人的对应关系,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达到和谐统一。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1+1>2”的效果,众人一心,思想一致、目标一致、行动一致,最终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谋事必成,所以说高明的管理是一门艺术和智慧。
制度是靠人制定的,也要靠具体的人来落实。我们需要认识到: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对员工不仅是“管”(规范和约束),也是一种“引”(导向),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生产经营秩序和氛围。因此,我们在制度建设中,要坚持“思圆行方”的原则,即出台制度前,对其合理性、有效性及可能产生的影响要思考周密,在实施中要注意方法、及时反馈效果,体现“圆”的柔性;但一旦思考成熟形成定制,则应坚决实施,说了就要算、定了就要干,体现“方”的刚性,这一点尤为重要。
如何依法从严治企 篇8
今天的讲座分为四个部分:
一、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二、企业经营的法治背景;
三、企业经营的法治理念 ;
四、企业经营的法律实务问题分析。
一、为什么选择法治
“法治”一词自古即有,几千年来人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概括起来说,主要反映了两个不同的层面:其一指一种治国方略,主要是把法看作是一种治理国家的工具和手段,是与人治相对立的概念。其二是指在民主的基础上形成的与专制相对立的一个立国、治国的根本性原则,这是近代才形成的。在现代社会追求民主、公平、正义的大背景下,法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一、人治与法治的对比 1.法治的优点和缺陷
法治指以民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和社会秩序状态。简单来说,不仅人民受到法律的管治,连统治者本身也受到法律的管治,人民与政府同样被法律约束,要依法守法。法律是国家、社会最高的规则,没有任何人或组织机构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法治的优点:其一,法治是理性之治,法律是集体智慧的产物,它没有感情,不会说话,不能像人那样任性而为;其二,法治具有稳定性。纵观西方各法治国家,他们之所以能保持国家政权几百年不动摇、社会持续发展,与法治国家的治国方式是密不可分的。法治可以避免因领导人的变换而发生动荡,不管是谁当领导人都要严格按照现有的法律办事。以美国为例,历史上并非每位美国总统都属贤能之士,人们却可以容忍他的存在,因为国家社会是以法律而治,按法律运转。相反,如果美国总统即使是大贤大能,违反了法律,也要追究其责任,比如上世纪的克林顿总统,就因莱温斯基一案涉嫌伪证罪和妨碍司法罪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三位遭受国会弹劾动议的总统。第三,法治政治是民主政治,更利于实现个人权利的平等和保护。法治的缺陷:法治的规范性可能导致机械性,稳定性可能导致滞后性。新情况的出现往往在以前的法条中找不到对应的解决办法,等到法律制定出来之后又不能弥补所带来的损失。比如孙志刚之死,才促使我国收容制度的废除。
2.人治的优点和缺陷
人治指个人或少数人掌握了社会公共权力,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
人治的优点:第一,法律的制定需要复杂的程序和很长的时间,过去的法律不能应对现实的需要,可人能及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船小好掉头”,个人的决策不需要复杂的程序和时间,社会成本小,也能够紧扣时代的变迁。第二,人治也是一种精英政治,能最大可能地发挥人的潜能。贤人政治的判断往往比常人的判断可能更正确。
人治的缺点:①人治建立在个人专断与独裁基础上。②人治呈现出随意性、多变性的弊端,造成社会的不稳定。③人治体现不平等的原则。我们说人治的成本低、见效快、出人才。但这些都得在很完美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它对人的要求就得是贤人、能人、圣人,什么地方差一点都不行。但是,圣人、贤人毕竟是少数,普通人、庸人是多数,所以,人治之下,古代中国盛世少、乱世多,中华民族历史多灾多难。同时,人治也是我国封建王朝走不出朝代更迭,历史循环的原因之一。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沈万三,简单总结法治与人治的区别,一、“法治”强调“权自法出”,人治强调“法自权出”。
二、“法治”强调“法大于权”,即法律支配权力;“人治”强调“权大于法”,即权力支配法律。
三、“法治”强调法律至上,“人治”强调领袖至上。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建立法治社会,要把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当然,无论法治或是人治,都不是尽善尽美或者是一无是处的,法治和人治“我中有立,你中有我”,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治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法治”本质上也要靠“人”去实施。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应当辩证地看待法治与人治的关系,分清主次。3.文化大革命的反思
新中国成立后,也有人治的过往,例如“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通过发动运动,破坏民主与法制,以领袖意志代替法律,是典型的人治!
文革的过程不用多说,我们看看其造成的危害后果。
政治上,打到了国家主席刘少奇、国防部长彭德怀、中央领导邓小平等等一大批开国元勋、老干部,这些革命一辈子的领导、战友一夜之间变为党内叛徒、修正主义,党章选定了一个亲密战友、接班人林彪,结果却真的叛变。另外,支持砸烂公检法,法制建设明显倒退。
文化上,主张不破不立,破“四旧”、打到孔家店,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结果,要破的破掉了,要立的也没立起来,造成文化断层,教育断层,人才断层,科技断层,民族信仰缺失。
经济上,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错过世界经济发展黄金时期。这一时期,英美主要发达国家迅速发展,就连战败国德国、日本等也把握机会,迅速重新崛起。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差距更大了。
毛主席可以说是千古伟人,雄韬大略,胸有千丘万壑,通过人治,能够掌控住局面吗?没有!据报道毛主席本人晚年也很凄凉,林彪事发后,一下老了一大截,经常偷偷落泪。
一言以蔽之,文化大革命把人治的弊端体现的淋漓尽致。王立军出逃美国大使馆,***东窗事发后,温家宝总理说:“文化大革命的悲剧或再发生”,本届中央领导为什么空前重视依法治国,为什么如此强力推进我国“依法治国”进程,这一事件可能这也是一个契机和触动。只有加速把中国推向依法治国轨道,避免出现类似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人治”局面。
二、传统中国的治理模式:人治与德治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们国家5000多年的历史,都是人治和德治的历史,当然,这其中也有历史的必然性,是基于我国传统社会“简单社会”和“熟人社会”的国情。所谓“熟人社会”,是费孝通先生在其著作《乡土中国》中提出的概念。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百姓族群而居,自给自足,社会关系稳定,经济关系简单,形成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与监督关系,人际关系一般按道德准则和乡规民约就能够调整。费孝通先生认为,只有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变迁,在越来越大的社会空间里,人们成为陌生人,由此法律才有产生的必要。因为只有当一个社会成为一个“陌生人社会”的时候,社会的发展才能依赖于契约和制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通过制度和规则,建立起彼此的关系与信任。随着契约、制度和规则的逐步发育,法律就自然地成长起来。
第二,中国政治传统制度是君主专制和个人集权,“君权天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并且这种治理模式还推而广之,家里实行家长制,家族实行族长制。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孔子提倡“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为政以德”在《论语》里面体现得最为系统和全面。《论语》第二篇《为政》篇,首句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说,只要统治者以德治国,他就会像北极星那样,泰然处在自己的位子上,而老百姓就像众星捧月般环绕着他。也可以理解为统治者若能把“德治”作为治国的基本理念和原则,社会的秩序就会像天上的星体那样有序、和谐。孔子的“为政以德”就是德治,指的是依靠统治者良好的品德的影响力、社会的教化力以及爱民、利民的政策而推行的政治。
以上种种因素就决定了传统中国的治理模式是人治与德治。
三、法治中国道路
首先,我们来看新中国依法治国道路发展: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为理论先导,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共和国,从此踏上了探索社会主义法治的征程。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正式提出,之后,“依法治国”在1999年被写入宪法。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我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中央全会上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也是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标志着法治中国建设进入了新的篇章,这是一场里程碑式的革命。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可以说,中国选择走法治国家道路,一方面是世界普遍规律和世界大势所推动的,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选择。放眼世界现代化发展史,那些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无不把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以来,所取得的法治建设重大成就也说明,法治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治理方式。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基本方略,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
二、依法治国的内容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今后一个阶段依法治国的蓝本,全面解答了如何建设法治国家的问题。
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个目标”、“五个体系”、“两个坚持”、“五个原则”和“四个实现”,确定了依法治国“路线图”,不仅表明依法治国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必将对推进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产生重大影响。
一个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请大家注意,一个总目标突出了“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我们国家的依法治国,是有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道路。法治建设只有符合一个国家的现实基本国情、根本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传统,顺应广大人民意愿,才会深入人心,为社会所广泛接受,才能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果盲目地东施效颦,简单移植,照抄照搬,只能食洋不化、水土不服,甚至误入歧途。例如,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失败教训。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独立,继承了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作为前苏共的反对派,叶利钦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改革全是零打碎敲、修修补补,白白断送了苏联的前程。既然是改革,就应该大刀阔斧,否则不足以振兴国家。1992年初,一场“休克疗法”式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休克疗法”有关键三步:放开物价、紧缩财政和货币政策、大规模私有化。很快,1992年12月,“休克疗法”宣告失败,俄罗斯GDP几乎减少了一半,GDP总量只有美国的1/10。另外,美国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后,将“美国式民主体制”移植到伊拉克,结果混乱从生,民生凋敝,一盘散沙。中国建设法治国家道路,不能被西方国家忽悠,不能简单复制,只能实事求是,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求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五个体系,这五个体系共同构建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体系和法律体系最大的差别,就是法治体系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有机完整的体系,而法律体系是静态的制度体系。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都纳入法治体系,体现了法治的整体要求。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提出,对于加快法治中国建设具有划时代意义。
1、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法治体系的基础
【现状】截至2014年3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为242部,但是现有法律体系中不协调、不一致、体系性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例如,在审理某人因网购的热水器漏电而受伤的案件时,法官可以适用合同法、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往往难以作出选择。以至出现因法律规定不一而导致的“同案不同判”现象,严重影响了法律在民众心目中的权威性。
【解读】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为解决因体系性不强导致的法律规定在逻辑上、价值取向上相互“打架”的问题,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时,变过去的“政策引领”为“立法引领”,从形成法律体系到形成法制体系。
2、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关键
【现状】当前,法律实施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时有发生;执法机构权责不清、执法人员的素质不高,造成不文明执法、选择性执法、牟利型执法、不公正司法和不作为等问题。【解读】总书记多次引用古人“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和“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的名言,并强调指出:“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束之高阁,或者实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无济于事。”在“良法”的基础上,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法治的核心问题。由于国家行政机关直接和群众打交道,大部分的法律、法规都是由行政机关来执行,因此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政府、依法行政成为法治实施体系的关键。法律实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3、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现状】目前,在我国,地方政府干预司法、执法部门违法执法、司法腐败、司法不公的现象依然存在,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等情况时有发生,损害了法治威信。缺乏法律实施的监督或者监督疲软是重要原因之一。
【解读】法治监督体系主要包括人大监督、纪委监察监督、审计监督、行政机关督查监督、法律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以及人民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加强法治监督要分两个方面:
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推进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权力运行要见阳光,执法司法公开透明。
二、监督必须是全方位、立体的,监督主体之间必须衔接到位,明确监督分工和相互关系,不能出现法治监督方面的空白。
4、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现状】我国法治保障体系虽不断完善,但执法司法保障的低职业化现象较为明显,法律人才队伍的建设滞后,司法权与司法行政事务权、司法权与监督权的关系亟待理顺,老百姓仍存在“打官司难、打官司贵”等实际困难。
【解读】构建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加快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推进司法职业化,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快推进人权司法保障法治化,完善法律援助、法律服务、法律宣传等工作,让老百姓打得起官司,让群众合理诉求及时就地解决,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5、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党内法规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独立于国家法律体系之外的规则体系,更不能超越于宪法法律之上,不能与宪法法律相抵触。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应当把党内法规体系建设作为国家法律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体推进,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为目标,强化权力的制度制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两个坚持
两个坚持主要是从法治的两个角度来讲,一是从法治的主要内容来讲,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二是从法治的主体来讲,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四)五个原则
刚才讲了我国的法治道路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何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体就体现在五个原则之中。
1、坚持党的领导
《决定》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有些人会不以为然,有些人甚至反感,认为在中国,党管政府、党管军队、党管干部、党管一切,“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
但是,中国需要一个领导核心。一是中国两千多年的集权制政治体制和传统文化影响,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中国也许会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比如“台独”“疆独”“藏独”等等。从古代和近现代历史来看,我国有很多诸侯割据、战乱纷飞的历史,打来打去,各种军事权谋、历史小说好看了,但是人民受苦。从世界范围来看,有前苏联土崩瓦解、经济社会严重倒退的例子,也有伊拉克等前车之鉴;二是共产党执政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优越性,如集中力量办大事,执政效率高等特点。三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也反证了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深谋远虑,精心构思布局,科学执政,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十三亿多中国人民才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安定生活。当然,不可否认,一党执政会产生腐败现象和其他问题,但是西方国家的两党执政、多党执政就没腐败、就没问题了吗?也有。我们党是个自我进化功能很强的党,比如对文革的拨乱反正、比如改革开放的坚定实施、比如目前的反腐风暴和推进法治国家进程。一个执政党主张自己没有利益,而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且力推法治国家建设,主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值得敬佩和拥护的。
人民主体地位,我们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依法治国当然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人人平等,反对特权。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为主,“以德治国”为辅,“德治”是“法治”前提下的“德治”,两者相互结合,并行不悖。
从中国实际出发,马列主义精髓之一就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五)四个实现
通过依法治国,达到四个目标的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也自然就实现法治国家。
二、企业经营的法治背景
本部分主要通过分析随着法治国家建设进程加快,企业所面临的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变革的法治背景。
1、政府理念的变革
(1)《决定》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事例分析:车辆违章不罚款】
外地车辆在长治境内违章,只纠错不罚款--这是近日出现在长治市各交通要道的醒目提示。如何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吸引更多的客商来长治投资,是长治市实现跨越式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外地车辆违章难逃重罚,直接影响了长治市的形象。新任市委书记田喜荣感慨地说,外地来长治的人,不是来投资的,就是来花钱的,没有一个人是为了违章交罚款专门来长治的,可我们的交警为什么要和他们过不去呢?在全市干部大会上,他提出,对来长治投资者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2011年《人民日报》)
(2011年《人民日报》
①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市委书记讲话就可有法不依?
②有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投资就可以免于处罚?行政执法不是行政资源,拿来做人情。
③对于人治思维的反思,换个角度想,客商对于没有良好法治氛围的投资环境能否信赖?前几年,多地出现招商引资种种优惠承诺不兑现现象,有的企业甚至发出“招商引资、关门打狗”的哀叹。
(2)严格执法【事例观察:人性化执法还是失职】
从“眼神执法”、“举牌执法”再到“鲜花执法”,时基层城管执法手段从刚性管理走向“柔性创新”的举措屡见不鲜。12月3日中午,一辆城管执法宣传车停在了“锦娘功夫软面馆”门口。宣传车两侧,20余名城管执法人员整齐地站成两队,每当有顾客出入,便齐喊“饭店没交垃圾处理费”,同时发放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征收垃圾处理费的宣传单。其后在警方干预下,部分城管人员才离开现场。
--《人民日报》2012年12月7日第11版。
商家为何拒交垃圾费?背后原因其实是相关政府部门没有向商户公开垃圾收费标准和项目,商户没有享受到法律赋予公民的知情权。城管部门,身为执法者,却无法向商户提供相关收费依据,这就给民众留下了知法犯法,乱执法或盲目执法之嫌疑,被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城管此次“人性化”执法行为,恰恰说明了当地执法部门严重的失职,没有做到执法的有理有节、按章执法,致使饭店的抵触。其背后暴露出来的却是当地政务信息的不公开、普法工作的缺失,公众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致使政府整个形象和权威性在这种“人性化”执法过程中逐渐下滑。
(3)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3.1 今年7月1日,交通运输部制定的《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修订稿与公众见面,相较于现行的《收费公路管理条例》,此次修订稿将收费公路分为高速公路与“高速公路以外的其他收费公路”两种,区别对待。后者仍执行目前的收费年限,经营性高速公路的最长经营期限仅延长了5年,最长30年,唯独对政府收费高速公路大开绿灯——统借统还,还完为止。
第一,令人不解的是,经营性的高速公路都可以接受30年的最长期限,为何政策性的政府收费高速公路却还贷艰难?是真的还不上贷款,还是舍不得早日还清?在汽车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还贷艰难真的很难想象。在市场经济时代,即使是亏损,也应遵守起码的契约精神,并且政府与民营资本都应一视同仁。
第二,如果收费期满后又无限期继续收费,甚至连公开账目和专项审计的基本程序都懒得走,而只是更改《管理条例》以避免违约,裁判员与运动员一肩挑,如何能取信于民?端的成了“你亏损就要我埋单”,至于是否亏损?什么原因造成亏损?似乎都不重要,车主只剩下了埋单的义务。
第三,政府需要做的,就是监管到位,并以燃油税来承担收费期满后的养护费用。
解决之道无他,在明确政府职责的基础上,必须打破垄断局面,引入更多的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鼓励那些报价更低、收费更短的企业前来投资,并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来执行。
3.2政府干预司法?
《决定》: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对干预司法机关办案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造成冤假错案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是减少党政机关及领导干部对司法职权活动的影响力。当前我国的法院、检察院系统依行政区划而设,人事编制、人员任免和经费设施等事务均掌握在同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手中,面对来自地方领导的压力,缺乏抵制干预的“底气”。为此,四中全会提出在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办理跨地区案件;完善行政诉讼体制机制,合理调整行政诉讼案件管辖制度等举措。这些重大改革举措有助于司法机关摆脱来自地方的行政钳制,做到有勇气、有能力独立办案。
二是强化党政机关及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的后果。四中全会除提出要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外,记录、通报、追究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促使领导干部在心中树立司法活动不可干预的“红线”,增加其插手具体案件办理的顾虑。
(4)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决定》: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
2、社会成员的观念变革 劳动者权利意识加强:
《劳动合同法》强化了对劳动者保护力度,细化了对劳动者保护的具体内容,强调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基本要求,加大了用人单位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扩大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适用情形,从而实现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以及在劳动者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档案或者其他物品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劳动合同法》对试用期的期限及试用期工资进行了具体规定,防止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劳动合同法》对违约金问题也作出了明确的的规定,限制了用人单位利用巨额违约金做要挟限制劳动者重新选择工作的权利。第一种情况是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违反约定服务期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但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也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综上,企业要规范用工,杜绝各种不规范用工带来的法律风险。
消费者权利意识加强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第1款: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最高法院第23号指导案例
裁判要点:消费者购买到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要求销售者或者生产者依照食品安全法规定支付价款十倍赔偿金或者依照法律规定的其他赔偿标准赔偿的,不论其购买时是否明知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人民法院都应予支持。
公益人士与组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监督作用
竞争对手的法律意识增强。企业需要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防范合同陷阱,规避经营风险,健全风险控制流程,及时依法处理法律纠纷,最大程度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企业经营的法治理念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提升到全新高度,市场经济首先是法治经济,依法治企是企业走向市场的时代选择与必由之路。企业是国家一分子,必须依照国家的法律治理企业,这也是企业基业长青、事业长虹的需要。尤其在经济新常态的今天,企业不仅要遵守国家法律,更要严格遵循自身制定的企业制度。落实到具体层面,则是将公司制度上升到企业治理的高度上来,对企业而言,制度即法,制度大于一切。尤其是作为企业领导人,也需转变认识,及时从‘人治’转入‘法治’的轨道。
依法治企在企业管理中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企业依法决策的需要,而决策上的改变常常涉及到与法律相关的问题,因此,在企业决策时就需要按照法律的要求进行。其二,企业进行依法经营管理的需要,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上需要参考相关法律知识,作为依据。比如:在经营过程中要依法制定相关工作制度,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企业财产管理等。第二方面:企业在各种业务活动的执行过程中,必须按照法律的要求。比如:企业执行经济核算时,执行经营流程时都要坚持依法治企。
依法治企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依法治企能够推动企业和谐稳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依法治企能够保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是企业长远发展、和谐稳定发展的前提;第二方面依法治企能够保证企业生产发展的合法性,能够很好的保证企业的领导、员工各个阶层按照规章制度依法办事,这样企业在生产上才能不断的完善提高,这样社会对于企业的认可度也将不断的提升,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能够依法管理就能够实现和谐稳定的发展目标。
(二)依法治企能够规避法律风险,维护企业权益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各种经济活动以及各个经济利益主体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有关企业管理的法律文件也在不断的出台,这些法律文件对企业的管理有着深刻的影响,企业面临的各种法律风险越来越多。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切实提高企业依法管理的水平,才能确保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正常维护。
(三)依法治企能够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促使企业形成依法治企的经营模式,转变企业经济利润增长模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案例:人才市场广告案】
• • • • 【案例:人才市场广告案】
无锡A人才公司18日(星期天)人才招聘大会 无锡B人才公司17日、18日人才招聘大会
无锡B公司15日发布紧急通知,取消18日大会,17日正常
《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
【案例:化妆品保质期案】 【案例:化妆品保质期案】
消费者刘某购买化妆品,标明安全使用日期至年底,因不知其确切含义,故诉至法院要求告知。一审判不侵权,二审判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故要求告知。
保质期开瓶前还是开瓶后。
《产品质量法》第二十七条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
(二)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
(三)根据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产品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份的名称和含量的,用中文相应予以标明;需要事先让消费者知晓的,应当在外包装上标明,或者预先向消费者提供有关资料;
(四)限期使用的产品,应当在显著位置清晰地标明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
【案例:外观侵权案】 【案例:佛陶集团商业秘密案】
企业的规范化治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机构与决策 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建立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和重塑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关键所在。
上市公司组织机构的特别规定”,明确了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严格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定了上市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制度。公司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上市公司在一年内购买、出售重大资产或者担保金额超过公司资产总额百分之三十的,应当由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并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中国证监会也发布有《关于规范上市公司重大购买或出售资产行为的通知》,明确规定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购买或出售的行为,以及上市公司实施重大购买或出售资产应当履行的程序。至于公司重大资产的担保问题,应当把本条与公司法第十六条的规定结合起来理解。
2、规定了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制度。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一大制度创新。一般认为,独立董事是指与其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一切关系的特定董事。2002年1月7日,中国证监会和原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才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建立独立董事制度。
3、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设董事会秘书。公司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上市公司设立董事会秘书,负责公司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会议的筹备、文件保管以及公司股权管理,办理信息披露事务等事宜”。级管理人员的限制性规定应当适用于董事会秘书。
4、规定了“关联董事”的回避制度。公司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继总则第二十五条之后再次就关联交易问题做出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与董事会会议决议事项所涉及的企业有关联关系的,不得对该项决议行使表决权,也不得代理其他董事行使表决权。该董事会会议由过半数的无关联关系董事出席即可举行,董事会会议所作决议须经无关联关系董事过半数通过。出席董事会的无关联关系董事人数不足三人的,应将该事项提交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审议”。
四、公司实务--公司厂内发生人员伤亡事故,法律责任分析
安全生产是企业长远发展永恒的主题,没有了安全,根本谈不上生产,更谈不上经济效益。大家也十分关心和重视这一问题,下面就选择一个点----企业人员人身安全问题进行法律探讨。
(一)企业生产过程中人身损害赔偿责任
1、根据企业实际,选择适当合同关系,实现产品的生产 企业产品的生产,从原材料到成品,中间需要劳务的输入。从法律角度,劳务的输入可以有三种形式:①劳动合同关系的用工②劳务外包,是指企业将其部分业务或职能工作发包给相关机构,由该机构自行安排人员按照发包企业的要求完成相应的业务或工作。主要形式为承揽合同或委托合同③劳务派遣。
① 劳动合同关系的用工,生产过程发生人身损害,需照《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和《安全生产法》进行处理。②承揽合同中,一是劳动力归属上,承揽人的劳动力属于承揽人一方所有,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二是承揽合同双方是独立的民事主体,除承揽合同另有约定之外,承揽人在完成工作成果中所遭受的损失应自行承担,即承揽人需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身损害承担责任。③劳务派遣形式的用工,《劳动合同法》第92条,“用工单位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第二款,“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下列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单位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二)劳务派遣单位派遣的职工在用工单位工作期间因工伤亡的,派遣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
2、审核合作对象资格,避免法律风险;
审查合作对象资格,包括民事主体资格和特定行业的从业资格。我国法律对某些行业的从业资格做了限制性规定,没有从业资格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特定的业务,如果我方与没有资格的主体签订此类合同,则合同无效,将给我方带来经济损失。例如,木材加工企业需要有《木材加工许可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下列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单位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四)用工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将承包业务转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自然人,该组织或者自然人聘用的职工从事承包业务时因工伤亡的,用工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五)个人挂靠其他单位对外经营,其聘用的人员因工伤亡的,被挂靠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前款第(四)、(五)项明确的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承担赔偿责任或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后,有权向相关组织、单位和个人追偿。”
3、理清合同法律关系,规范合同履行。
①如订立承揽合同,不宜涉及到对承揽人内部经营和劳动人事管理的具体要求,此种约定将导致主合同法律关系不清,不能排除公司事实上对承揽人一方人员进行劳动管理的风险,在实践中不能排除公司需对承揽人一方工作人员承担用人单位职责的法律风险。
② 《安全生产法》第46条“生产经营项目、场所发包或者出租给其他单位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问题的,应当及时督促整改。“
(二)因侵权造成的人身损害赔偿责任 侵权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实施侵权行为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过错、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四个构成要件。
比如,甲在厂区被乙打破了头,他的伤情和谁的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应该找谁赔?找乙!能不能说我受伤是在厂区,能就找公司?不能,你的伤和公司没有因果关系,不能因为受伤地在厂区就找公司。那你的钱包在公交车被偷了,能不能找公交公司赔?和地点没有关系。
另外,甲在厂区被乙打破了头,甲说,都怪公司管理不严,没有监督我带安全帽,不然,我就不会被打破头,又找公司索赔?不行,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甲上班遇到熟人乙,乙拉着他聊一会,结果甲担心迟到,急急忙忙赶路出了交通事故,能不能找乙索赔?不行,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1、人的侵权
《侵权责任法》第6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26条“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
第27条“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为人不承担责任。”
2、产品的侵权
《侵权责任法》第41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如何依法从严治企】推荐阅读:
依法从严治企06-26
加强纪律建设 依法从严治企09-28
依法治企课件08-23
国有企业依法治企06-25
依法治企典型案例08-27
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企工作意见08-26
区司法局依法治企经验材料09-04
机关人员如何依法行政09-21
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