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策略(精选8篇)
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策略 篇1
《调整教材与教学策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参与积极性》读后感
《调整教材与教学策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参与积极性》读后感 下冶一中 孙雪 当今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明确的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得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了。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如何真正帮着学生当好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引导和适时调整就变得大为重要了。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样的双边活动组成的,教师的恰当的指导如果可以最大程度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么实现课堂的良性互动就不再是美好的愿望了。本文就将教师如何恰当的引导谈的非常深刻,使我读后受益匪浅。 教育必须紧紧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不然的话,学生就会因为没有机会接触到教材上的问题从而瞬间丧失学习的兴趣或者由于本门课程的成绩不是太好而在课堂上无法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所以教师不能局限在“课本”上,因为课本是全国统一编制的,而且容量十分有限,所以只能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例题,但是不能照顾到所有的学生,针对性相对差一些。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以及自己的理解来改编所谓的“本本”。使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接近,这样学生学习的时候会因为事例的耳熟能详从而异常的活跃,发自内心的原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兴趣怎么会提不起来呢?教师应会利用教材,并且是会灵活利用,既不使教材中的典型事例荒废,也不完全拘泥于教材,活化教材。反之,真正去按“本本”成了所谓的“本本主义”,那教学的趣味性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你要会当好这个引导者。课堂的速率是由教师来掌控的这点没有可怀疑的。但是你的掌控不是完全随心所欲的,你要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学生是生活在现在的,现在的生活节奏本来就是很快,这会影响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学习。所以现在的学生已经不想再听你就某一个问题长篇大论了。他们喜欢稍微的“速度”点。所以我们作为引导者,就必须迎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如果一厢情愿,那么学生的兴趣也会降低。这是因为学生是主人,我们是做服务的,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给他们什么,而不能以我们自己的标准来进行。 最后,教育是“手、脑、心”的完全配合,也是训练“手、脑、心”的主要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或者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来思考后解答的时候,学生的纰漏与时间给的多少并无太直接的关系。而是你是如何引导他们来回答的呢?让学生在脑中思考并且整理好语言不至于说不清楚而怕嘲笑怕批评这样来说过程太长,学生进行到一半就泄气了。所以我们要让学生记录自己的思想,这样可以省掉组织语言但是记忆跟不上从而会焦虑这样的环节,学生的排斥程度就会降低一些,那样你的课堂回答问题的孩子就会多起来,学生怕嘲笑的就会少起来。这样的“正向强化”时间长了,兴趣自己就上来了。 教师应该从教材和课堂这样的两方面入手,真正引导着学习的主人,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才能调动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策略 篇2
一、赏识教育策略
在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失败的阴影, 这种失败情结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他们自身潜力的发挥, 影响了他们内在的自尊与自信。他们不仅对自身专业能力缺乏自信, 而且对就读学校缺乏信心, 缺乏认同感。这些错误的认知将影响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对学校的认识及对未来职业的定位。
赏识教育是无限激发受教育者潜在内动力的教育, 是教育者以坚信受教育者具有良好本质和潜质的心态, 通过表扬、肯定和期待受教育者的积极因素, 而促进和激励其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教育。[1]
赏识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那些符合公共标准的道德行为、学业上的进步等这些明显无异议的闪光点, 及时、长期不懈地予以肯定, 使学生形成稳定的是非善恶感, 而且要善于捕捉那些隐性、容易被忽略的闪光点, 善于挖掘那些潜在、可能的积极因素。善于用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其自身的消极因素, 鼓励学生勇于正视自身的弱点, 克服困难, 挑战自我, 战胜自我。充分运用学生内部的正面因素去战胜自身的负面因素, 降低学生已有的无助感, 全面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促使他们在学习上有所进步。这样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开发, 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调动, 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赏识教育的具体策略如下。
1. 教师或以煽情的话语, 或以巧妙的导入, 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很快融入教师创设的课堂基调, 变被动的学习等待为主动的学习需求。
2. 教师以平等的态度、亲切的话语和愉快的情绪, 创造出和谐的气氛, 学生在温馨的氛围中以讨论者的身份轻松地参与教学过程。
3.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营造让学生更有效学习的特定的学习环境, 在这一环境中学生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和探究欲望。
4. 教师运用赏识理论, 强化学生点滴发现后的激励效应, 促使学生在激励中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进而形成“发现—激励—发现”的良性循环。
5. 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全体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形成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的积极和谐的结构。
6.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模拟课题研究的方式, 通过学生小组共同地观察、体验、讨论、交流, 发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或问题解决的途径, 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互相帮助, 实现不同学生间的“互补”, 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
7. 教师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步骤, 形成梯度, 由低到高, 由浅入深, 让学生在每一个台阶上均能体验到自身的成功, 提高对达到下一梯度学习目标的兴趣和自信心。
8.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主动利用各种学习载体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自主独立的学习, 还学生自主思维和创造性学习的空间。
9. 承认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尽力捕捉不同学生的“智慧点”, 有针对性地加以赏识和训练,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1 0.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 形成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 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2]
二、自主学习策略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抹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能力。要培养学生获取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能力, 就要找到一种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正如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所言:“找出一种教育方法, 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 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 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3]
1. 自主学习的特征。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能动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在这种活动中, 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能力, 完善人格。自主学习重视自主合作的教育氛围, 能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自主性。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独占讲台, 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方式,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自主学习注重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 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在教学方式上, 由单纯的口头讲授转变为引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在教学手段上, 指导学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 , 主动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
(2) 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建构主义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认为知识是由主观建构的。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 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 从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掌握真知的“内因”;而教师作为外因, 其主要作用在于创造条件, 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积极性, 引导学生的学习向合理的方向发展。
(3) 学习的开放性。自主学习不受时间、地点、教材等条件的限制, 重视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 自主选择学习的方法、内容, 自主制订学习计划, 自主进行学习反馈和评价, 学习更加开放。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自主者, 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拓宽自由发展的空间, 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4) 学习的合作性。自主学习虽然具有独立性的特点, 但它并不是个人封闭式的学习, 与自学有本质的区别。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特点选择学习伙伴。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相互交流、帮助, 吸取他人之长, 弥补自身之短。例如, 在班内建立学习小组, 学生将自己在学习时碰到的疑点、难点, 或是教师布置的问题, 通过适当的方式, 与其他学习伙伴及教师进行交流和探讨, 以求得到问题解决的一种协作式的学习活动。它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式。
(5) 学习的创造性。自主学习不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简单复制, 而是学生根据自身学习需要, 完成知识的再创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生成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培养。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 实践过程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践环节, 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并创造性地解决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从而形成新知识。[4]
2.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措施。
根据自主学习的特征,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 加强科学指导。教师首先要全面认识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能力、学习方式等诸方面的因素;其次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 以避免盲目性指导过程出现。在自主学习中, 学生和教师处于准分离状态, 学生和教师分别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学的主体, 不能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的作用。[5]
(2)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内在的、积极的、推动的过程, 教师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我要学”的学习观, 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不能把学生看做是承受知识的“容器”。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学生的积极思维和亲身实践, 那么这些知识只会是一些“死”的知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对教学信息的简单复制过程, 而是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再认知过程。在认知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由此转化为自身的学习成果。
(3) 加强教育实践活动。学生的认识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 其认识才被证实。学生的学习需要在独立思维、动手操作、社会交往、社会生存等诸多方面经受实践检验, 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在这一活动过程中, 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重视学生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自主学习使传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这就要求教师角色也要随之发生根本性的转换, 教师应该从施教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评价的参与者、学习反馈的矫正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 学生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等方面分享了选择权、决策权。
总之, 通过实行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策略, 可以增强高职学生的自信心,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学生观和发展观, 注重教学的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 以及学生的可参与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情感的培养,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人之初家庭教育网 (http://www.rzcjj.cn) .
[2]周菊芳, 周亮.浅论课堂赏识教育策略[J].中国教师, 2005, (10) :37-38.
[3]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4]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浅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篇3
一、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情绪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愉快、喜悦的心情,会对学习有促进作用;痛苦、忧虑的心情,会对学习起阻碍作用。所以,细心的教师,非常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总是以表扬、鼓励为主,尽量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上课时情绪高涨。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今教童子,必使之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要使学生“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学习不停地前进,则必须多鼓励学生。鼓励、表扬,能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出来,主动配合教师上课,使课堂呈现出活跃的气氛。
鼓励学生,激发他们高昂的学习情绪,常用的方法是提问,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恰当的评价。
当全班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一时答不上来的时候,教师不能讽刺讥笑他们,要满腔热情地引导,循循善诱,由浅入深地逐一提示,让学生通过思考来理解问题。教《愚公移山》一文时,教师肯定了愚公不笨后,可以提出新问题:“那为什么智叟说他笨呢?”这一提问较有深度,学生不能立刻回答。当学生回答对了,或答得比较好,教师就要用热情洋溢的语言给予肯定、赞扬,使学生得到巨大的鼓励。像“对”、“很好”、“讲得好”、“你比老师高明”、“同学脑子里有很多老师没有想到的东西”等一类赞扬语,几乎在每一堂课上都有。当学生答错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用“坐下来再想想”、“等一会儿你再作补充”、“你会答得好的”一类委婉的语言,勉励他们再思考、再发言。特别是差生,更要注意多鼓励,学生发言时有一个微小的优点也要大加表扬。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些语文水平低有自卑感的学生也乐意听语文课,使他们在课堂上消除思想顾虑,愿意发言。学生有了正常的情绪,学习自然主动积极,教师上起课来一呼百应,轻松自如,教学气氛活跃。
二、教师要吃透教材,注重知识迁移
一个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不能只局限于一篇课文,而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把课文上得生动活泼。
现行修订的新教材,篇目增加,内容丰富。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尽量发挥教材内容丰富的优势,前后联系,新旧对照,使丰富的内容条理化。讲授新课时,应该引导学生把已经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课中去,如教《故乡》时,学生对《故乡》中的“我”为什么不是鲁迅自己这一问题感到困惑,教师可作如下启发:
师:你们知道鲁迅写的《孔乙己》吗?
生:(齐)知道。
师:那里面的“我”是酒店的小伙计。鲁迅卖过酒吗?
生:(齐)没有!
师:所以这个“我”是作者在小说中塑造的。小说的情节是可以虚构的。所以看作品中的“我”是不是作者自己,只要看这作品的体裁是不是小说就行了。
根据学生学过的《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有关知识,一步步巧妙地引导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自己,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故乡》中的“我”不是鲁迅自己。由于知识迁移得自然巧妙,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方法是多样的。如词语、句式方面的联系,文章体裁的联系,写作技法的联系,人物形象的联系,景物风情的联系,典型事例的联系,理論观点的联系,相关学科的联系,历史和现实的联系,时代背景的联系等等。这些相关的联系,可以促使知识迁移,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发挥出来。这样,课堂必然是生机勃勃的。
三、教师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要重视方法的选择
当前中学语文课的基本课型是:讲读课、自读课、讨论课、练习课。如果不看课的类型,用一种教学方法来教,教学效果必然差,学生必然感到单调、乏味。
现行语文教材,每一单元有几篇课文。讲读课文后面的课文分为学生课内自读课文和课外自读课文。按教材前面的说明,我们对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
讲读课,重讲授,但我们不要一提起讲授两字,就认为是注入式的,不屑一顾。从实际情况看,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达到统一规定的教学目标,讲授法还是必要的,运用得好,课也能上得好。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几篇课文,按照一个统一的教学要求摆在一起。讲读课文在内容上、写作技法上都与后面的自读课文有联系。自读课文怎样让学生自己读懂、领会?那就要看教师对讲读课文讲析得如何。讲读课文是一个范例,教师按照教学要求把讲读课文讲好了,就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学生学习自读课文就得心应手了。所以,对讲读课文,教师不要怕讲,而要大胆讲,放开讲。要讲得精要、动听、富有感染力,富有启发性,课才能上得活。从表面看,教师导而有方,学生发言踊跃,争论热烈;从实质上看,学生的思维处于极其活跃、充分展开的状态。
自读课,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的,主要采用自读法。学生可能随时提出阅读中的问题,教师给予解释、点拨、引导,也可兼用讨论法,对共同性的问题展开讨论。
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策略 篇4
宁远县天堂完全小学
蒋明利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一切教学科研的直接承担者,教育的功能要通过他们的劳动来实现,离开广大教师的辛勤劳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必将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效益、社会声誉、社会信誉度的提高。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主客观因素有:校长综合素质、制度执行力、教育体制、工作和生活环境、教师个体素质和职业倦怠因素等。
关键词:教师 积极性 调动 策略与方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大计。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有的教师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教育工作。极少数教师政策法规意识不强,师德水平不高,工作缺乏活力。因此,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是当前需要学校管理者认真思考和解答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激发,关系到学校管理目标和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关系到合力同心、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工作环境的创设,关系到学校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社会信誉度的提高,也关系到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与巩固。
调动和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长期处于活跃、能动的状态,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动力之源,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学校领导者所要急需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潜在能量呢?
一、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因素
1、校长的综合素质是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首要因素。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此话虽有失偏颇,但一个校长的思想境界、专业素养、心胸气魄、管理艺术等因素与教师工作积极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校长是一校之长,是学生的老师,是教师的教师。校长的道德情操、人格品行、教育观念、文化底蕴、管理才能是影响教师至关重要的因素。从我任校长的8 年间的经历和教师的访谈有50%以上的教师对校长管理工作不满意,其主要原因就是部分校长文化涵养业务素质不够高,难以引领教师专业发展;部分校长为人处事不厚道,校园公共环境缺乏公平正义;少数校长在加强学校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上观念不新、思考不够、办法不多。主要表现为,学校管理一成不变,没有创新,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只是空洞说教,而不是春风化雨;只注重纪律要求,而漠视人文关怀;只强调教师职责,而忽略领导示范。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怎么能够发挥出来?
2、学校制度执行力是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本质因素。规章制度是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根本保证,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规章制度,它是各自学校正常运行的一个“法”,具有指令性和约束性。所以我们在执行制度时要公平、公正,“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只有公平、公正,教师的付出才会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同,教师才愿意付出,教师工作的热情才会大大的提高。我县部分学校始终处于“人治”非“法治”状态,学校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没有奖惩制度和科学规范的分配制度,缺乏激励制度,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好与干坏一个样,久而久之,积极的教师变得不积极,不积极的教师变得更加懒惰,整个学校是一盘散沙。规章制度一经教代会讨论通过后,就应该成为包括校长在内的所有教职工的行为准则,做到令行禁止、赏罚分明,决不允许有不受规章制度约束的“特殊教职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过去的人情管理变成制度管理。当然,作为校长,在执行制度时要态度坚决,要保证政令畅通,要做到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绝不能因有个别教职工违反规章制度而说“下不为例”,因为“下不为例”会变成“以前为例”,规章制度就会变成一堆废纸,无法落实,绝不能因个别教职工违反规章制度不处理而挫伤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只有执行好了制度管理,学校才能由制度管理逐步向文化管理转变。
3、现行教育体制是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国家实行一费制收费政策。收费是高压线,学校没有造血功能。所以学校的费用很紧,拿不出钱来奖勤罚懒。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作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只要有学生在校,就要有教师上班,包括上早晚自习、一日三餐、夜间查寝等。其实非工作时间上班也不只是学校,比如医院等有很多单位。但教师在非工作时间上班没有加班费,没有补助或补助很少。以一个辅导教师(另外有教学任务)为例:每月补50元,晚上从8:30到12:00,早上从6:30到7:30,每天工作4个半小时(不算夜间安全责任),一月22天99 小时,工价仅0.5元/小时。自然教师就不愿在非工作时间上班,所以只能排班,作为工作,教师不能不接受,但要提高积极性,那就难了。更多的时候,连每小时0.5元也没有,比如早晚自习、值日、中午跟班、课外辅导等。奖勤不行,罚懒也难。为了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现在的工资都是打在教师个人帐户上,教师违了纪,工作不努力,成绩不好,如果学校拿不出钱奖勤激优,自然也罚不了懒惩不了劣。或者学校能拿的钱很少,每月仅四五十元,那就会出现“我宁可不要,落个逍遥自在”的情况。
加之教师为事业单位人员,全额财政工资,工作质量、数量不与工资挂钩,只有学校有限的奖金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但是差距不大,可以说,现行的教育分配激励机制不够科学合理,难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另外,校长、教师的交流力度小,轮岗幅度不大,特别是广大的教师,大部分是一辈子奉献给一个学校(这种情况在城区学校比较多)。常言道,树挪死,人挪活。长时间在一个地方工作,部分教师都是靠人脉、凭经验、用习惯来工作,难于激发工作的创造性。
职称的评聘合一和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发挥。教师一旦进了高级职称,则万事无忧。他因为进了高级职称,所以再也不想评先,工作不愿多做,教研教改不愿参加,不愿帮助他人,不想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但每月高级职称的工资将会到帐,他还需要追求吗?甚至很多高级教师已经离开了教学一线。国家优厚的待遇没有得到优质的工作回报。繁重的工作都落在低收入教师身上,这些教师心理当然不平衡。每次调资都会与职称挂钩,职称越高,涨幅越大,使教师群体中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事实上就是,在一个学校里,事情做得越少,工资就越高。这种分配制度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4、工作和生活环境是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学校在建设和发展中忽视了教师工作环境的改善,教师工作环境相对较差。一是部分学校校园活动单一,校园文化匮乏,部分学校班子不团结,教师关系紧张,师生关系不融洽,学校缺乏积极向上精神,缺乏凝聚力,整个学校没有教书育人的氛围。反之,学校校园文化丰富,干群关系和谐,教师关系和睦,教师敬业爱生的校园环境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很大的关系。二是有些学校办学行为不规范,造成了教师的地位差异,心态失调。三是办公条件简陋,教育资源匮乏。许多学校还是十几个教师挤在一间办公室里办公,教学手段基本上还是“白”加“黑”。四是传统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的激烈碰撞,让一部分教师找不到教学实践的突破口,工作感到茫然。五是学校与社会、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成长和教育质量的评价难以达成共识。另外,学校的生活设施不够配套,教师住房难、就餐难的问题尚未得到较好解决,教师的实际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相比社会其它行业差距较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
5、教师个体素质是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主观因素。教师个人是积极性调动的内在因素,因为无论各种客观因素如何,教师个人如果不积极配合,工作积极性也得不到调动。所以教师个人素质如何,是否有不可抗拒的困难等,决定着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教师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素质等,其中政治思想素质的高低对积极性的调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少数教师个体素质不高,不能很好地适应教育发展要求。从知识水平上看,基础薄弱起点低,知识陈旧更新慢,学习培训机会少,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从专业能力上看,教育思想落后,教育观念守旧,想做好事,却事与愿违,工作缺乏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从工作态度上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敷衍了事,不思进取。从思想作风上看,热衷攀比待遇,奢望股市彩票喜从天降,心不在焉,飘飘然、惶惶然不知所措。这些不良状况给教师群体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6、职业倦怠是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客观因素。一般来说,一名教师教授的是相对固定的科目,面对的是相同年龄段的学生,教学要求、评价标准也大体相近,几年、十几年甚至一辈子不断重复相关的工作,烦琐而单调的教学工作很容易挫灭一个人的激情。加之,教师流动不畅,长期在同一个学校、同一种环境工作,没有新鲜感,缺乏挑战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惰性,工作积极性每况愈下。目前在教师队伍中还存在以下几种心态:失落的心态——没有成就感。由于新课程改革,很多教师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感觉教了一辈子书到最后竟不知道该如何进入课堂了。产生一种挫败感,刺痛了教师的自尊心,因而出现心理偏差,出现对学生的伤害行为,出现对课堂上放松、放纵行为,导致无序的乱堂现象,严重的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浮躁的心态——没有成长感。迅速发展的社会本来就给人一种浮躁不安的感觉,再加上学校资源的不断地整合,让老师们整日生活在各种揣摩猜疑之中,更多的是关注自己单位的变迁与个人的命运,则很少有人再针对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而真正的进行有价值的研究,老师们丧失了成长感。在工作中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对学校工作总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对自己、对学生都是一种不 负责任的表现。压抑的心态——没有幸福感。教师们的生活其实也很辛苦,每天早出晚归,为了教育教学成绩而抛家舍业。很多老师用自己在健康上的极大付出换来了那些可怜的分数。疲于奔命,生活质量下降,没有幸福感可言,一部分教师出现了“歇一歇”的想法。再者,社会对教师的一些以偏概全报道,导致教师社会地位的动摇,尤其在主体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教育行业成为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以后,我们教师便成了一种特殊的服务人员。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教师只是“服务员”,家长、学生是教师的“上帝”。服务稍有不周,就会遭到投诉,轻者扣发工资,重者卷铺盖走人。教师在学校和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主导地位降低,必然心存压抑,没有幸福感可言。
二、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对策
1、努力做专家型校长。一名好校长才能建设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必定要有一名好校长。校长是学校工作的决策者、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工作积极性发挥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因此,校长必须成为校园文化的营造者、教育教学的实践者、体制机制的创新者、师生人心的凝聚者、勤政廉政的示范者。
校长要讲学习,提高政治业务素质。针对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的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学习懈怠等问题,校长要带头并组织教师学习政策法规,切实提高政治思想境界;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学习教育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学习。每位教师尤其是校长要把学习作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不断地学习充电,才能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校长要会教书,做到内行领导内行。大多数校长都是从教学一线成长起来的,是教学的行家里手。但是,走上校长岗位以后,很多人忙于学校管理和社会事务,拿课本少了,进教室少了,参加教学活动少了,离课堂教学越来越远,过去积累的经验也渐渐淡忘了。江苏梅岭中学的王力耕校长、洋思中学的秦培元校长不仅亲自带班上课,还定期听课评课,亲身带出了一支会教书的教师队伍。我们提倡做专家型校长,就是要让内行领导内行,内行造就内行,让老师们心悦诚服,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校长,不能断了“根”、忘了“本”,会教书才是我们的看家本领。
校长要善管理,构建科学管理体系。除教学工作外,校长还要把握学校工作的全局和中心。因此,校长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用先进的理念来引领,用科学的决策来规划,用规范的管理来督导,用丰富 的实践来推行,用显著的成效来验证。树立全员质量观、全面质量观和全程质量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校长还要善于学习借鉴,勇于改革创新,这样,才能创新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校长要作表率,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我们提倡做专家型校长,就是要求校长要以身作则,在各方面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特别是要在提高业务素质、执行规章制度、加强廉洁自律等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外塑形象,内强素质,做给老师看,带着老师干,教师才会树立起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荣辱观。
总之,专家型的校长集人格魅力、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于一体,既具有学术性和权威性,又具有感召力和亲和力,能把学校办得让学生满意,让教师满意,让社会满意。
2、切实培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魏书生说,学习、工作、助人、尽责是享受,选择了当教师,就当一名好教师。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转变教育思想、改进管理方法,为教师的工作创造更多的幸福点,就会让教师的工作变得快乐有趣,让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感受到幸福,从而释放出更大的热情和能量。
一是让教师在学生进步过程中感受幸福。教师面对的是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少年儿童。教师看到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是一种幸福,与学生一起学习和活动是一种幸福,帮助学生排除困难和忧愁也是一种幸福,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一种幸福。为了引导教师感受这种幸福感,学校要组织师生,开展心灵对话,畅谈成长经历,教学收获,畅想人生未来,体验与学生一同成长、成熟而带来的惊喜和快乐。教学活动过程既是一个辛苦付出艰难探索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跨越的过程,教学相长,乐在其中。
二是让教师在和谐团队建设中分享幸福。学校是一个团队,学校管理要树立团队意识,培植团队精神。通过建立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等教学合作机构,将教师个人工作与团体活动融合在一起。这样,教师的工作就不再是单枪匹马,孤军作战,而是志同道合,群策群力。每位教师都要视自己为团队的一分子,真诚地与大家和谐相处,主动地与同事合作。教师全心身地融入这个团队之中,和谐工作、健康娱乐、严于律己,与人为善,就能感受到团队的温暖,分享团队的幸福。
三是让教师在自身发展历程中回味幸福。教师要保持快乐工作的持久性,必须及时更新观念,充实知识,学习技能,增进修养,处处自律,时时自勉,自强自新,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才能化难为易,变苦为乐。因此,学校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教师的学习成长助力、加油。如为教师订送教育杂志、理论书籍,组织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开展师徒结对帮扶活动,引导青年教师成长,举行教学比赛、基本功竞赛,带领教师外出学习、参观,选送教师进修培训等,鼓励教师上进,指导青年教师成长,让每一位教师在发展和进步中回味幸福和快乐。
3、建立科学的奖惩激励机制。
调动教师积极性,要不断帮助教师树立自信心;而树立自信心的有效方法,莫过于工作业绩被领导认可,并获得鼓励和褒奖。
一是校长要及时发现教师的优点、业绩,并加以记录。如何发现?一是巡视,巡视中留心观察教师的工作;二是听课,经常听一听各位教师的课,可以考察各教师的工作态度、业务水平、教学能力等;三是座谈,在座谈中了解教师的先进事迹,掌握教师的心理状况和工作态势。
二是多种方式对教师的优点、业绩加以认可、鼓励和褒奖。会上表扬,向上级汇报,评定优秀教师,建立教师业绩档案等等,都可以增强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三是建立奖励机制。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要牢牢把握目标责任管理这根主线,把岗位责任目标分化到教学、教研、学习等各个方面,细化到师生工作生活的每个环节,量化到考核评价的各项指标。做到条条有章可依、事事有据可查,领导凭制度说话,教师凭准则做事,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努力形成用规章制度管人管事的管理体制。保证规章制度贯彻执行。再好的制度,如果不执行就是一纸空文,必须做到有令则行、令行禁止。学校管理中,要加大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力度,形成说了就办,定了就干的雷厉风行的工作局面。同时,学校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以身示范,真正体现制度面前,一律平等。“民不畏吾能,而畏吾公。”只有这样,教师们才能快乐生活,积极工作。进一步落实奖惩激励措施。对工作成绩优秀的教师,既要给予精神鼓励,也要给予物质奖励。精神鼓励可以是授予荣誉称号,也可以是宣传栏、校园公示等形式宣传事迹;物质奖励可以在绩效工资发放上予以倾斜,也可以优先安排学习培训等。校长应尽可能的从预算中拨出经费,来奖励取得成绩的教师。奖项可根据学校实际来设臵,如设立岗位奖,优质课奖,优秀教案奖,教研教改奖,优秀班主任奖,立功奖,先进教育工作者奖……经济上的奖励,甚至校长的一句表扬、肯定、鼓励的话,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 效果,教师积极性会大为提高,学校工作也就会顺畅而有成效了。同时,对工作热情不高、工作成绩不明显的教师也要按规章制度给予相应处罚。只有做到奖惩分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
4、满腔热忱地关心教师。把话说得教师心暖,把事做得教师暖心,满腔热忱地关心教师,尽可能地满足教师合理需求,一定会换来教师满腔的工作热情。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时时处处心里装着教师,为他们排忧解难,关心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要经常深入教师,谈工作,谈生活,拉家常,议时事;逢年过节或教师家有病灾,婚娶大事时,要亲自登门探望,帮助解决燃眉之急;定期不定期地召开教师座谈会,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在深入群众时,通过群众的反映掌握个别教师的实际困难等等。同时管理者要减轻教师负担,给教师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众所周知,教师的工作是繁忙的,辛苦的。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他们在学校里是各项工作的骨干,“挑大梁”的;在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沉重的家庭生活的担子,许多人过着“战斗的早晨、紧张的中午,忙碌的夜晚”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的身体健康和业务进修提高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因此,这便成为学校领导者关心教师工作、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校长要正确认识教师工作的特点,体谅教师的苦衷,相信教师们是愿意努力搞好工作的。另一方面,要尽量解除教师的课外负担,不要超负荷要求,不要把本应自己做的事情转嫁到教师身上。这样既能使他们知道管理者没有忘记他们,管理者本身的威信也在不言中树立起来了,其积极性也可在不言之中调动起来。
一是要坚持从严治教与从优待教。一方面,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教师队伍管理,及时指出并纠正教师的言行过失,这也是对教师的一种关心和爱护。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和关注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创造学习机会,改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为他们排忧解难,为他们提神鼓劲。要树立典型,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根据不同的表现和实绩给予奖励或惩戒。此外,还要千方百计落实好教师的各项政策性待遇。
二是要加强教学合作与情感交流。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要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同事同心,共同进步。要重视情感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催化作用,学校领导要视教师如亲人,工作中是同事,生活上是朋友,通过情感的沟通交流,形成一种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中互相关心的生动和谐局面。如每逢教师喜庆之日,学校主动上 门祝贺;教师有困难,学校主动帮助解难。一束鲜花,一条短信,一句问候,都倾注着学校对教师的一片真心和爱意。
三是要注重人文关爱与改善民生。学校要主动关心教师生活,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建立困难教职工档案和帮扶机制,在家属患病就医、子女入学择业等方面解决教师实际困难;提高教师健康水平,创造条件开展教职工参加文娱体育活动,定期组织教职工体检;对青年教师恋爱婚姻给予热情关注,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想方设法改善教职工居住条件,为教师学习工作生活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
5、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增强教师的职业自信心。一是科学研究,形式有:课型研究、小主题研究、集体备课。二是加强“双模推进”(情智共生课堂教学模式和课标解读),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减轻教师工作负担。三是提升师能,提升的方面有:基本功;常态课;媒体技能等。四是引领培训,内容有:专家引领;骨干引领;树立典型;心理调节。五是对青年教师进行梯队式培养,这既是对教师的培养也是对教师的关心。六是领导深入教学常规工作,了解教师教学动态,深入教学常规,在教学细节管理上做到“四个坚持”:坚持每周至少两次的随堂听课;坚持半月一次与教研组长、任课教师的深度交谈,加强沟通;坚持一日三巡查走动式管理,加强课堂、课间的巡视,了解一线的教学常规情况;坚持制度的权威性。开设“教学调研日”,学校领导与一线教师近距离接触,进行“零”距离服务。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了,职业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自然也破解了自身的职业倦怠。
如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要根据时代背景、社会需求和职业特点来探讨。但只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依法治校,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能够凝聚民心,形成合力,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快速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川武著:《学校管理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孙绵涛主编:《教育管理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3】凯洛夫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 【4】王昶责编《校长成长的探索》,广西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5】丁志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0年10月版 【6】张树新《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中小学校长》2002年第6期 【7】李定建《以人为本 强化管理》《浙江教育》1999年第3期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篇5
一、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的运用,吃透课标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尺。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可以说研究透历史课程标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我们可以重点研读课程标准的本体部分(即内容标准部分)的陈述,通过使用不同的行为动词,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的内容作了不同水平的划分,这是确定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从面做到有的放矢。为我们的有效教学打好基础。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认同历史学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的授课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兴趣浓厚,自然产生求知欲,课堂效率就高。“每个年轻的心灵里,都有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关键在于老师怎样去点燃。每当在历史课上讲到有意思的历史典故时,平常不听课的学生也能够认真听课了,眼睛瞪得大大的看着你,甚至还能够认真思索教师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这也让我意识到应依据我校学生的特点首先得让学生听你的课,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到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所以说,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比如:可以创设好的情境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作用。例如在讲到必修一政治史《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先提到热播的电视剧<汉武大帝〉让学生谈一下汉武帝的主要功绩然后进一步引入新课。当然,在讲到枯燥无味历史知识时,也可以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入手,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例如讲到“靖康之难”时,引入学生熟悉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提问“为什么金庸把其中的主人公要取名为郭靖,杨康?”在学生激烈讨论后得出结论“为了提醒后人不忘靖康之耻辱”。如历史必修三《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中讲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时,可用近期电视正播放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各种专题片来进行教学,用今昔变化的对比得出改革开放对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的重要性,进而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可以引发我们对过去及现在的思考,真正能“以史为鉴”。也就是让学生重视历史科目他才会主动去学习。
三、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落实课堂教学有效性
当前,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面对新课程,我们常常苦恼于资源的无处寻找,事实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接触课程资源,但是没有从宏观上加以把握,没有明确地进行分类,使用时目的性不强,缺乏系统化„„难以产生宏观效应”。②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先从教材入手,反复推敲、体会,根据学习目的要求,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整合、裁剪,突出重点、难点;之后以教材为核心,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从内容、形式上向外延伸,充分挖掘、利用现实中的教育资源,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教材。那么我们身边的课程资源都有哪些呢?
“教学资源分为有形资源,包括人力、物力、信息、组织等,和无形资源,包括社区文化、社区认同感及归属感等。”③
(一)、挖掘物质资源,体现历史多样性
与其它学科相比,历史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和现实性的特点。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实物、报刊、文学作品等不同类型的物质资源,充分体现历史的多样性。
(二)、开发人力资源,展现历史鲜活性
在课堂上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的教,一个是学生的学。首先,教师是资源的利用者,更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亚夫说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准。” ④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的教学艺术是让学生喜欢历史课的首要因素。看看易中天和纪连海吧!他们的讲解多么生动,多么睿智,善于设疑,调足了听众的胃口!教师的情绪感染着我们的学生。学生风华正茂,他们富有理想、富有激情。如果我们的课堂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学生怎么能不跟着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呢?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注意个人的积累和修养,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让学生爱上你的课,爱听你的课。
其次,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不是按照成人的意图和对成人生活方式的复制来成长的,他们与课程接触时,时时刻刻都在用儿童的眼光去理解、去体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经验,这些鲜活的经验又会给课程带来新鲜血液,成为课程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⑤那么怎样开发学生资源呢?还是那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导入部分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兴趣培养,仅有兴趣培养而没有能力落实还不是学生资源的开发,要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积极地寻找有意义的东西,促进学习的进步和自身提高。
四、在授课过程中实现角色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去我们一直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强调接受学习。他们从不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是被动地接受,使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学生思维受到扼制。其实,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引导者,即老师不再局限向学生问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提问题;从传统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休,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动研究,从“舞台剧的主角转变为导演”。最终在教师转换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
我的想法是:“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如我们可以通过演讲等形式来点评历史。可以通过教师播放的影视图片来感受历史,通过学生编演的历史情景剧再现历史,加深认识。有条件的话,我们也可以通过参观名胜古迹等实地参观走进历史。通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进行演讲、表演,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教师也可在学生的活动中毫不吝啬的运用赞美之词来肯定学生,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教师发现课堂中稍瞬即逝的创新闪光点;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能在表演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提高了学生对事件的认知深度、水平,思维得到全面释放提升,虽然缺少了教师滔滔不绝的精彩讲述,但教学效果却出乎意料之外。
五、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是检验一堂课有效性的重要内容,它可以让教师及时的掌握学生的本堂课的学习情况。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当然课后测验也是重要的手段。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利用多媒体检测基础知识。针对学生较容易出错的地方,及幻灯片以选择或填空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课后的测试,当然及时的批改也是一项重要的环节。以让学生形成反复记忆加强认知。
六、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反思将会使更多人获得成功。教学反思对于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它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重新审视,对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判断,它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寻找解决方法,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趋于优化,从而达到最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有必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反思。
总之,提高教学有效性关键在于学生主体的调动,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形成新的理念,踏踏实实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追求每一节课的高效,才能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历史。
当然,如何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每个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会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这里我只是谈了自己一点很浅显的认识。希望我们所有的历史教师能群策群力,提供好的教学方法,共同提高我们的育人事业。
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策略 篇6
行动研究方案
西郊小学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组
问题发现:
在经历了一年级孩子的那种积极地抢答式的课堂氛围之后,在现在的四年级课堂上,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压抑,一种语言上的压抑,一种情感上的压抑,一种思维上的压抑。
在课上,学生不提问,几乎没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但是老师一提问,举手回答的同学又是寥寥无几。当你检查那不举手的同学时,他却毫无怯意地说:“老师,我没想好呢?”
教材虽然比以前加深了理解的难度,但这几经修改的教材应该更贴近现在孩子的心理发展。关于课文内容,大多孩子理解不了,是不正常的。那么,为什么孩子们总对老师说“对不起”呢?我认为是孩子在课堂上学习地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思维没有被激发。
问题调查:
周会课上,就几个问题对全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 1.课上老师大多提问是不是太难,你都不会回答呢?
A 会。(30人)
B 不会。(3人)
C 没有把握。(15人)
2.为什么不举手回答呢? A 举手也不一定叫我。(15人)
B 万一错了太丢人了。(12人)
C 语文上的问题,就算会,也没把握。(8人)D 心里明白,不知道怎么说。(13人)问题分析:
通过对学生调查情况的分析,认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备课,备课文内容,这很容易完成,但在备课中的很重要的一条——备学生,被忽视了。备学生,要考虑大多数孩子的理解程度,课文理解的梯度,应该让最少九成的孩子有信心。在以往的课堂上,总是想当然的认为“这个问题应该会”,没有照顾到大多数孩子的情绪,使得好学生没竞争,中等生不敢试,差点的孩子更是事不关己了。
2.课堂组织形式单一。语文课堂大多是个有问有答,最多再加个小组讨论(还怕是无效安排)。孩子毕竟是孩子,学会没学会对他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课文理解课上,孩子觉得无聊,老师无奈。
3.激励评价方式溃乏。数学课上,就一句“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就能让孩子们十分积极地进入到课堂活动中。而语文教学中,也应该有一套适合语文教学的激励与评价方式。总一句“答得真好”“你真聪明”又能哄几个孩子呢?
4.孩子们长大了,自尊心比原来增强了,更加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课上,只要是较灵活的问题,都怕自己说得不好,影响到自己在同学,教师心里的印象。为了不说错他们宁可选择沉默。
措施初探:
1.必须马上改进的就是备课。备课时,要加深对教材的研究,选好切入点,抓住要点,以学生实际为基础设计教学环节,让多数孩子都有信心举手发言。
2.改进课堂组织方式,加强激励、评价措施。根据不同课文内容,灵活组织课堂,利用多种评价方法激励每一个孩子投入到思维训练中。我校的班级内小组评价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也促使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3.增加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表达的机会,或复述,或一话题自由表达,以增强孩子在课堂上发言的自信。较为复杂的问题,给一分钟的时间让孩子们自己先给自己说一说,自由练习一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微笑着去面对每一个学生。微笑是一种胸怀,是一种艺术。一个微笑可以拉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做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始终以微笑面对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会帮我们赢得学生的心,激起孩子学习的欲望。
5.教师要有等待意识。等待是我们作为教师必备的品德。学生的个别差异决定了我们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孩子都不可能同步完成,这就需要我们有充分的耐心等待,等待那些还没有完全领会的孩子。经过这样的等待,大多数的孩子想好了,知道怎么说了,也就有了自信。久而久之,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
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策略 篇7
关键词:学困生,课堂教学,学习积极性,策略
新课程改革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素质教育, 其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情感,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教学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的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 因此他们出现知识断层, 在正常教育环境中学习效果差, 不能达到学校教育教学及《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而且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作为“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往往被某些教师忽视, 遭到冷遇、讽刺、训斥、体罚或变相体罚, 甚至为了追求升学率把“学困生”推出校外, 这显然与新课改的精神相违背。“学困生”在学业上出现的暂时性困难, 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其中学习行为和心理状态为重要影响因素。因此, 基于心理学层面, 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困生及其心理归因
(一) 学困生概念界定。
“学困生”, 即“学习困难生”, 指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困难的学生, 它的确切定义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在我国, 学困生又被称作学业不良生、学习困难生、学困生等。国内在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始于本世纪80年代末。目前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学习障碍, 即指中枢神经系统等生理功能缺陷造成的学习困难, 属于我国的特殊教育范畴。二是学业不良, 即学生拥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但在群体中, 某门功课或多门功课实际成绩长期位于中下水平。本文所指学困生持第二种观点。
(二) 学困生的心理归因。
观察发现, 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各种不良心态,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厌学心理
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 对学习具有明显强烈的抵触情绪, 表现出明显的厌恶。不积极参与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 常做小动作。通过观察、提问, 其反馈情况表明学困生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的时间非常短, 在课堂教学中参与学习的时间很少, 对教学内容不熟悉, 不会运用, 很难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 学困生元认知知识相对缺乏, 使学困生缺乏清晰的自我认识, 也不能明确学习任务的难度或无推测难度的意识。学困生往往缺乏对各种学习策略的了解, 不了解各种策略的适用条件, 不能明确哪种策略使学习变得容易, 更不会由此订立出周全的学习计划。[1]由于其基础较差, 知识掌握不牢固, 教学的难度在不断加大, 学生在学习中明显感受到了学习吃力, 学不懂, 自身能力不足, 因此精神上的疲劳感加剧。部分学困生受到社会中不良风气、低俗文化, 如读书无用等错误思想的影响较为严重, 缺少和教师的沟通, 思想方面长期得不到正确的纠正疏导, 致使学困生不仅学业成绩处于非常不理想的状态, 而且对学习有较强的抵触情绪。长此以往学困生对学习丧失兴趣, 产生厌学的情绪。
2. 自卑心理
这类学困生通常性格较为内向。不主动和教师进行交流沟通, 和同学的交往中也略显安静、缺少热情。在课堂中不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 在教师要求大家思考问题时, 不积极思考, 在小组讨论时常常沉默不语, 不参与其中, 附和别人的意见没有自己的观点。教师要求回答问题的时候这类学生多数选择不回答。
学困生对自己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情感缺乏清晰的、正确的体验。由于在学习活动中承受过多的失败, 因此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不足, 由于在学业中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 不能体验愉悦的情感。[2]长此以往, 习得性无力感的产生, 学困生对失败进行错误的归因, 认为自己能力不足, 较笨, 学不会等。在和同学交往中, 将其他同学的表现同自己的表现进行对比, 深感自己的无能, 其自卑心理油然而生。一方面, 教师缺乏对学困生的关心和爱护, 教学中不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忽视对学困生情感的了解和满足。教师的行为明显让学困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不重视。另一方面, 中等生和学优生往往不愿意同学困生有过多接触, 对他们是一种歧视的态度。同学们的这种歧视心理, 让学困生的自卑心理加剧。习得性无力感让学困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老师和同学的态度表现更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
3. 惰性心理
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影响, 在课堂中表现出消极的态度, 需要在教师和同学的提醒的情况下记笔记做课堂练习等, 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抱着应付的态度, 抄袭甚至不做。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常采取回避的态度, 对于不懂的问题采取不管不问的方式处理。
不良的学习习惯, 让学业不良的学生养成了自由散漫的性格。对学习丧失了原有的热情, 学业上不思进取, 得过且过的学习态度更加拉大了学困生和中等生及学优生在学习方面的差距。教师的放任自流的管理方式促成了学困生自由散漫的学习方式的加剧。另外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教学上高压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没有质疑的机会。对于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没有在教学中及时纠正, 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大多回避, 学生如此消极地对待学习, 导致学业不良, 成为学困生。
二、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基于上述关于学困生的心理归因, 我认为, 要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其次, 构建和谐课堂, 让学困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最后,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一)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信心。
心理学家威廉姆斯曾说:“人类最深的寻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赞美。”对于学困生而言, 不断进行赏识教育, 更是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3]教师对学困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言语上的鼓励支持, 减轻学困生内心的压力。对学困生上课发言、积极参与的行为给予支持、鼓励、必要的肯定和赞许。学困生以此形成了“我可以做到、我能行”的自我心理暗示, 有机会在课堂中实现自我价值, 使其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困生在教师的肯定中获得成就感, 产生自豪感、满足感, 逐步摆脱习得性无力感和自卑感, 为取得好成绩而努力。
对于部分学困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有想要好好学习的欲望, 但是不恰当的学习方法, 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让学困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重重, 付出努力, 但学业成绩仍不理想, 学习积极性大受打击。由于学困生的元认知知识缺乏, 策略使用不当。课堂练习辅导时教师可帮助学困生制订较为翔实的学习计划, 帮助学困生完成分析学习情境任务之后, 选择合适具体的学习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将一些学习策略介绍给学困生。教授的方法要符合学困生的年龄阶段, 对于年龄较小的学困生需要明确地指导使用那些策略, 明确讲述每种策略使用的内容特点, 让学困生做相应的练习;在学过几种策略之后, 随机找出有关材料, 让其选择方法, 教师适时提醒、及时反馈。反复做这种练习, 直到学困生能熟练正确地选择适当的策略为止。在此过程中, 对其正确的选择要予以及时鼓励, 提高他的自我效能水平, 增强他对正确使用策略的信心, 增强其对策略有效性的认识。[4]使其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重建对学习的热情, 积极投入课堂学习。
此外, 教师在课堂教学加强对学困生的心理辅导, 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适时适宜地将“要学习, 应学习”的观念传递给学生, 旨在矫正学生受不良风气影响下扭曲的学习价值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目的, 将学习有用、学以致用的观点植入学困生的意识中, 使其在课堂中对学习的态度得以转变, 使学困生存在的学习无用等错误思想观念能够及时纠正, 逐步消除其对课堂、对学习产生的较强烈的排斥心理、抵制消极的不良情绪, 端正学习态度, 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对于学困生的不参与课堂教学的行为进行经常性的干预。必要的友善的劝诫帮助学困生逐渐改正不好的学习习惯, 有效地抑制其惰性心理。
(二) 构建和谐课堂, 让学困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教育心理学的实验证明:只有在融洽、民主、平等的氛围下, 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学生才能主动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5]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助于缓解学困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教师给予学困生应有的关爱, 更多的关注,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学困生而言, 具有特殊性, 区别于学优生和中等生, 对于其复杂的心理, 教师不能采用单一片面的方式处理。对于学困生的负面心理, 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困生减轻、释放其心理压力;懂得换位思考, 站在学困生的角度重新了解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过对学困生动作、表情的观察, 深入学困生内心, 体验学困生的情感, 感受其细微的变化。通过眼神传递, 语言表达, 行为动作等方式, 与学困生进行有声或无声的情感交流, 缩短因教师的权威、地位、角色而产生的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 以便让学生能够“亲其师, 信其道”。[6]增加与学困生的师生互动, 让学困生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 使其感受到教师对待班级同学都是一视同仁的, 学困生拥有了教师的关爱后, 改变对教师的看法, 对教师持不排斥的态度, 增加对教师的信任感, 克服内心对教师的恐惧感。
对于学困生的转化仅仅靠教师的努力是远不够的, 在学校学习期间班级同学之间的相处交流时间较多, 同学之间的了解程度大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因此和谐课堂的构建需要师生、生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同时可充分调动班级同学参与其中, 首先做好班级同学的思想工作, 对他们观念上进行教育, 使班上同学明白, 学困生的学业不良只是处于暂时阶段, 学困生也有其自身的优点, 应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以此改变班上同学 (学优生、中等生) 对学困生的看法。在课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 有学困生的小组中, 组内的其他成员 (学优生、中等生) 对学困生不持歧视、排斥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 班上同学对于学困生上课回答问题, 答案错误的情况时, 对于其敢于回答的表现给予鼓励, 而非对其错误进行嘲笑、讽刺, 使得学困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 回答正确的情况时给予肯定表示赞同。
和谐的氛围让学困生得到身心上的放松, 为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结合学困生的复杂心理, 转化学困生不仅需要和谐的氛围, 在浓郁的学习气息下营造的高效的课堂学习对学困生的熏陶是很重要的。所谓近朱者赤, 在充满朝气, 勤学好问的集体中, 学困生接受着潜移默化的改变,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成员中优等生的优异表现为学困生树立了榜样, 好学生带动学困生共同进步。学困生感受到班集体中学习热情的高涨情绪后, 被教师和同学们的友善行为打动, 被学习的高昂情绪感染, 主动参与教学中。
(三)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欲望。”特别是对于学困生而言, 培养兴趣十分重要。兴趣可以加强学习动机, 增强记忆, 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教学模式, 使教学内容仅局限于知识传授的层面, 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学困生基础较差, 知识掌握不牢固, 较难跟得上正常的教学进度, 在难以学懂的情况下, 学困生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层面上,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变得富有吸引力,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 抓住学生普遍的具有强烈好奇心的这一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 针对学困生这一群体时, 可通过对他们提问并得到他们的反馈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适时牵引, 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利用语言描述、谈话交流、图片展示、播放视频、表演展示、绘画说明等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讲授法为主, 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融入其更多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 喜闻乐见的, 富有新意的方式方法。如在教学中, 将讲授法同练习法等有效的结合, 根据课文的需求将唱歌, 绘画, 朗诵等的个人才艺的展示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 主动参与其中, 将其强烈的好奇心迁移课堂教学中, 使其注意力集中于文本中, 激发学困生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要设法满足学困生的这种欲望, 使其能够较长时间的维持较强的学习动机, 从而使他们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 让学困生不断地从学习需要的满足中获得新的动力。[7]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是成功转化学困生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扮演好教学组织者的角色, 使学困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重新燃起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2]孟兰洲, 苏春青.学困生的元认知特征分析及教育干预[J].赤峰学院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3) .
[3]欧阳瑞孚.转化“学困生”的六种激励法[J].科技资讯, 2007, (03) .
[4]路海东主编.学校教育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0, 第2版.
[5]徐军, 张昆玲.试论现代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教育探索, 2007, (9) .
[6]徐小兵.课堂心理气氛与激发学生积极性[J].中国教育学刊, 2008, 09.
调动学生数学积极性的几点策略 篇8
关键词:调动学生;数学积极;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65-01
一、努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多一份真情实爱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 “亲其师而信其道”。接纳和呵护每一位学生,做每位学生的良师益友。我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潜能特征等诸方面出发,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努力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要主动地,有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才能铺垫好师生合作教学的情感基础,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负担,从而激发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持久的动力,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教师的情感注入才更加有效。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做到重基础、勤表扬,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经常讲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激励他们,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给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让他们树立学无止境、戒骄戒躁的意识,使成绩不断提高。
二、努力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礎之上,创设恰当的情境,才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在讲乘方运算时用“拉面”引入新课,或要求学生用一张报纸对折再对折直到无法对折为止。让学生猜猜看这时报纸有几层?再把结果表示出来引出乘方概念。又如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我设计情景问题:“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任意告诉给一个多边形的边数,老师就能猜出剩余多边形的内角和。再如:在教学“求代数式的值”时,设置这样的情境:将你的年龄乘以2后加上10,再把结果乘以5减去90,将最后的结果告诉我,我会马上说出你的年龄。学生因此会感到惊讶,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又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有趣味的数学典型故事,如古代数学家丢番图的“墓志铭” 等,都可用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使他们的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三、努力开展数学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
数学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应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很好的方法。有句话也是这样说的:“听来的记不住,看来的学不牢,只有自己动手做的才能学得全”。杜郎口中学和洋思中学的成功确实验证了这一点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比如在讲授《一定能摸到红球吗?》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各种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和学习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又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时,让每一个学生先准备好一个硬纸做的三角形,用剪刀把用纸折成三角形的三个角都剪下来,让学生探究:怎样处理剪下来的三个角?如果把它们拼在一起,你会观察得出什么结论?用什么方法能够解释“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样,就能很快地找到定理的证明思路。在教学“七巧板”时,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互相制作,同学们积极的认真画、剪、叠,又互相验证。体会到了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新知所带来的乐趣,达到培养学生用的能力的目的。
四、努力关注生活中的数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走进数学。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际问题,学生会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学生就会更要学,并将其恰当地引进课堂,比如,在“一次函数及图象”时,可以列举这样一个题目:一学校主任带领优秀生出去旅游,甲旅行社说:“如果主任买全票,其余人可享受半票优惠”,乙旅行社说:“主任和优秀生算集体票,按原票价的70%的优惠”,讨论两家旅行社哪家更优惠?又如:结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测量一根旗杆的高度问题。我带他们到操场上利用他们天天看到的本校的旗杆和自己本身在同一时刻下的地面成像情况解决求旗杆的高度或不能直接到达的树的高度问题。把鲜活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用生活问题激活课堂,数学课堂有了生活之水的滋润,更加富有情趣和魅力。又如,在墙壁上钉一根木条至少要几个钉子?电影院的座位号为什么要用两个数字?已知一条河流的同侧有A、B两村庄,如果要在河边建一供水站,应如何选址才最节省通水管?或如何选址才能到A、B两村庄的距离相同等等。学生会从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无比快乐,从而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的视野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努力探索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制作分别有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车轮的汽车,配上动画使之展现出形象的运动效果的课件,为揭示圆的定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如:对“图案的设计”的教学,运用多媒体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让数学课堂成为美丽的风景线,让学生学习数学不再枯燥,让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策略】推荐阅读:
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10-14
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08-28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10-06
积极性的调动08-19
如何调动班级的积极性05-28
企业员工积极性的调动11-16
调动学生的求知欲06-29
英语学习积极性的调动11-14
如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10-29
如何调动美容师的工作积极性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