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学生

2024-07-25

调动学生(精选12篇)

调动学生 篇1

摘要:作者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落实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根据学生群体的客观实际探究实施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侧重探究教学方法的应用, 强调应注意的几个环节。作者着眼于教学改革的实践, 面向全体学生, 有利于增强历史教学效果, 最终达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学科,学生群体,能级层次,教学探究

一、“物质结构原理”引发的思考

化学课程的“物质结构原理”表明: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的电子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的能量与它所带的核外的电子数量相关, 核外的电子受到原子核的吸引, 按照能量级别有规律地分布在原子核外, 形成稳定的物质结构。

自然与社会在结构规律方面是相通的。社会组织、社会团队、社会集体类似物质的结构原理。学校的教学班级也是一样, 学生好像自由电子一样分布在班级中, 并且同样按照能量级别活跃在不同的层次上, 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方面有不同的表现, 在智商、情商等方面有不同的层次, 在学习能力上有不同的区别, 在学习成绩上就表现出明显的划分。我们要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性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 让学生全面提高和发展, 营造稳定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 我对此做了一些实践和探究。

二、认真了解学生情况, 在心目中建立“班级学生能级结构图”

(一) 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在我接到任课的班级以后, 首先是全面了解全体学生的基本情况, 通过细心的观察和了解, 熟悉学生的姓名、性别、性格、年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社会交往、身体状况等, 通过了解建立基本档案, 在思想上形成基本印象。

(二) 重点了解学习情况。

通过有关班主任和各科老师, 对学生的各科学习成绩进行详细的了解, 广泛听取意见, 掌握大量的学习信息, 加强在教学过程中考查, 做到心中有数。特别了解和掌握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三) 大致划分学生的基本结构方位。

在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 按照具体情况一般划分为优秀、优良、良好、较好、可好、能好六个能级, 形成基本状况图。

(四) 动态进行观察和教育指导。

学生是一个动态的活跃群体, 天天都在进步和提高, 个个都在变化和发展。如果得到正确的教育和指导就会突飞猛进, 快速提高;如果得不到教育和指导, 就很容易产生其他怪异的变化, 随时都可能制造事端, 自暴自弃, 放任自己, 影响健康发展, 影响组织和集体的发展进步, 影响团队的凝聚力, 产生教学的消极因素。

(五) 进行优化组合。

当基本核定学生的能级结构以后, 如何进行优化组合, 是开展工作的难点。既要考虑同一能级学生的情况, 又要考虑不同能级的学生情况, 必须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什么能级, 又不能说明学生在哪个能级, 特别是有性格的学生和有思想问题的学生, 否则会事与愿违。

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

(一) 抓住“两头”进行教育指导。

重点教育“优秀”能级建立起正确的历史学科思想, 他们学习成绩优秀, 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愿意听讲上课, 学习上有主动性、自觉性, 但是他们是否有正确的学科思想, 是否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是否有后发优势, 都无法确定, 必须进行教育指导。这个能级的学生在每个班级大约有10人, 利用课堂内外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教育, 让他们认识建立学科思想的重要性, 掌握学习方法的科学性, 在班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起到积极的榜样作用。“能好”能级的学生在班级人数大约5人, 对他们进行教育指导主要是学习方法和培养学习兴趣, 认识学习历史的必要性和社会生活的实用性, 认识历史学科在高考过程中的综合性。

(二) 在同能级层面展开竞争。

根据青年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年龄特点, 争强好胜, 敢于竞争, 善于竞赛, 争先恐后。通过细心的教育和指导, 设计在课堂纪律、回答问题、作业书写、测验考试、知识竞赛、社会活动、调查研究、论文写作等方面。时时事事都设计竞赛项目和竞赛目标。对每一能级的每个学生的进步和提高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鼓励, 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高昂亢奋状态, 点燃学习历史的热情。在同一能级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细分, 确定不同的竞争目标和竞争指标, 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达到学有目标, 赶有榜样, 营造和谐友谊的学习团队氛围的目的。

(三) 在不同能级之间展开竞争。

在同一能级竞争的基础上, 能级与能级之间就形成了动态变化。每隔一个阶段、一个时期就要进行新的排列组合, 形成新的“能级结构图”。在不同能级之间的竞争的过程中, 只要教育指导得法, 肯定会出现进步大、发展快的学生, 这样就打破了原来的能级结构图, 及时调整能级状态, 让学生产生动力和压力, 树立起新的目标, 提高自己的勇气。

四、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与教训

(一) 得到的经验

1. 正确进行“动态能级”划分与组合有利于详细了解学生, 全面掌握学生情况, 符合“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的自然和社会的客观实际情况, 对于教师掌握教育教学对象是非常重要的。

2. 正确开展和谐友谊的竞赛, 适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增强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成绩和增强学习效果,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 客观评价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对于学生的自我认识有积极的帮助作用, 促进学生增强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能力。

(二) 应该吸取的教训

1. 注意能级划分的准确性、客观性、科学性、及时性。

2. 注意竞赛项目的正确性、可比性、有益性、友谊性。

3. 注意组织者人格力量的权威性和教育指导的及时性。

4. 注意能级管理和班级管理的协调性和目标的一致性。

五、“动态能级优化组合工作法”的实践和探究感言

对于这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探究, 我仅仅是尝试, 还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实践和探究, 有更多的指导者和合作者。为了新课程改革和建设, 为了党的教育事业, 为了祖国的未来, 为了学校的发展, 为了自身的进步, 真诚欢迎领导和同仁给予帮助、批评、指导。

调动学生 篇2

下面就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的实践,谈谈体会。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语文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美国的门肯所说:“儿童最好的老师是本质上富有童心的人。”富有童心,就是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课堂上,一切顺乎自然,老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老师与学生都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快乐之中。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更加渴望学习。学生学习某一科目的积极性,还常常与这一科教师的关系有关,因为喜欢老师,进而喜欢她所教的科目,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进而厌烦她所教科目的现象,在校园里随处可见,这就为每一个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想使你的学生努力学习你这门课吗?使他们对你教的课程保持积极性和兴趣吗?那你首先要成为学生所爱戴的人,因为在学生眼里,教师和所教的学科不可分,教师是学科的人格化,这一点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就更加重要。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而友善的,它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的,而良好师生关系的产生是需要在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努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

二、优化导语,激起学习兴趣。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进步和快乐。

导语是我们进入课文教学的前言。有一个新颖而富有情趣的导语,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起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注意力的作用,如在教学《我们多快乐》一课时,我先问学生:“你们下了课之后都做些什么?”有的孩子说玩贴人,有的说玩跳绳,有的说几个人凑在一起看书……由于问题贴近他们的生活,所以孩子们发言很踊跃,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这时,我对他们说:“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就是描写同学们课间活动的,想不想读一读?”很自然就把学生带进了课文。设计精巧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端正他们的态度,触发他们的好奇心,赢得他们对课文的好感,这无疑能对教读该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在他们付出努力之后,都希望得到社会或他人的肯定与赞扬,这是十分自然和正常的,学生的学习也不例外,一个学生如果在努力学习之后,能够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赞扬,就会使他看到自己的进步,并获得愉快的情感,从而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和攀登知识高峰的愿望,最终还会形成努力、进步、赞扬、再努力、再进步的良性循环,而这一些都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爱护学生内心深处渴望进步的火花,不要吝惜表扬和好的分数,赞扬要及时、适度、得法才能够实现。教学要以鼓励为主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经过教育实践检验和心理科学证实的正确的教育行为原则,而也有的教师从“棒打出孝子”,“老师要有好心,设好脸”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难难的出题,严严的扣分,学生才能老实、听话,知道厉害,才能认真学习。甚至有的老师创造出“有及格数学法”,使

80%以上的学生获得及格线以下的分数,从而达到所谓“下马威”的作用。孰不知,学生在老老实实的背后,丢掉了继续学习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积极性和上进心。

第三、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善于引导。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要激发,又要引导。激发是指积极性的调动和产生,而引导是指将调动起来的积极性指向学习中最重要的方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也是很盲目的,想学、爱学和会学,学好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只有既想学爱学,又能把劲使在点子上,会学才能达到学好的目的。这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必不可少。

如何引导要根据学生的问题和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学生有学习热情,抓不住学习重点;也有的学生愿意学习,掌握不住有效的学习方法;还有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忽高忽低,不够稳定。教师要能够针对不同问题,给予正确的指导,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以保持下来,并切实改善学习效果。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认识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认识兴趣,是经常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人们的求知欲望和认识兴趣,除产生于认识需要外。还产生于人的好奇心、好胜心。因此,教学过程,教师必须创造条件,如设疑、质疑,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想知而未知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动脑、动口、动手,在学有所得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形成认识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求新知识的热情。就会成为学生较稳定的,持久的学习动力。

四、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

低年级儿童对形象的,有趣味的活动很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地设计一些活动或情境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册一年级新教材中,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比较多,课堂上,我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如《我们的学校》这课,通过读书学习,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我问他们:“课文中的校园美吗?”“我们的校园什么样子?”“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走出教室,去校园里看看?”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愿意!”下课后,我便和学生们手拉手一起走出了教室。到了户外,孩子们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会儿把我拉到校门口指着一盆盆鲜花说:“老师,您看有串红、菊花、美人蕉好多颜色的花,多美!”一会儿有把我拉到操场,指着旁边的亭子说:“看,这有一座亭子!”就这样,我们一起边找边说把校园走了一遍。回到班里后还没等我提问,许多同学就迫不及待地举起了小手要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美丽的校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兴趣盎然,发言欲极强。再如《小彩笔》教学时,我感觉教材设计很科学合理,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通过读课文学生由语言文字体会到了小彩笔颜色多,把校园画的很美丽,就在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老师,课文说的那么好,怎么我觉得书上的图一点儿也不好看呀?”话音刚落,就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共鸣,突然一个学生又站起来说:“老师我们能给它涂上颜色吗?”多好的提议,我马上让孩子们拿出自己的小彩笔开始涂颜色。此时,我感觉现在学生真是从心里想做这件事,一会儿工夫一张张美丽的图画就呈现在我的面前。再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可以说识字是很枯燥的过程,孩子整天记忆这些方块字没有什么兴趣,天天听写效果也不好。但在教学中运用顺口溜识字法后,学生进步很快。因为它是根据汉字的结构,先分析部件或笔画的特点,然后编成顺口溜以帮助学生记忆字形的一种识字方法。这种方法以其幽默风趣、琅琅上口的特殊魅力深受小学生喜爱。实践证明,顺口溜识字法确实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学习和识记汉字的浓厚兴趣。所以说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部教学内容必须丰富有趣,教学方法新颖灵活多变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不仅跟人们的需要、兴趣、活动的目的直接联系,而且与人们从事活动时大脑皮层神经元兴奋程度密切相关。当大脑皮层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时,注意力就易集中,积极性就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丰富有趣.教学方法新颖灵活多变,能提高学生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兴奋程度,扩大兴奋面积,促进学生注意力稳定集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推动力,浓厚的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

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工具。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感知,从而加强直观教学的作用。鲜明的图象、悦耳的音乐都可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过,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掌握好使用的最佳时机,并力争取得使用的最佳效果。

六、开展适当的竞赛,提高学生的热情。、适当开展竞赛活动 竞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又一有效措施。竞赛是一种强大的外部动力,当他和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相结合时,可以很快转化为个人的内部动力。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比没有竞赛好。集体之间的竞赛比个人之间的竞赛好,优秀生和差生在竞赛的条件下心理状态有明显的差异。适当开展竞赛活动,必须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个别差异以及学校的特点出发,注意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形式,竞赛后要注意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必要的帮助,同时要注意不要过多搞竞赛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竞赛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比比谁记得快”“指字比赛”等。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

七、培养学生的志向、进行理想教育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培养学生的志向,进行理想教育。志向是关于将来做什么事,当什么人的有进步意义的意图和决心。志向是理想的初级状态,是个性发展的一种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志向,进行理想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当前的学习同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同集体利益联系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长远的、间接的、高尚的社会性动机,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高度的学习热情和自觉性,从而按社会的要求进行学习。不过,进行这种教育,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注意具体生动,切合实际.切忌成人化,空泛化。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

八,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信心和成就动机。因为,每个人都有受人尊重的需要。学生在学刁中获得成功,学习成绩好,师生评价高,受人尊重的需要就会得到满足,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更高。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尽最大的努力引导学生当堂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作业的布置、命题考试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一些经学生努力能解答的问题,让绝大多数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如何调动学生写作真情 篇3

一、重视周记训练,打磨学生的情感积淀

心理研究表明: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能使学生产生亲和力和积极的情感。周记,顾名思义是一周记事,是学生个体情感和体验的表达,是学生与教师勾通的渠道,一般来说写作心灵处于自由的状态,这一种状态如果受到一点干涉,就会敏感地关闭。通过周记谈心,就不一样,因为谈心时大家的心灵都处于同一种放松状态,它能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的表达真实。

只要心灵之窗打开了,你就可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诱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较为稳定的情感素质,形成体验——积累——打磨——升华——再体验——再积累——再打磨——再升华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并有意识地用丰富的感情去唤起、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双赢”的: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心理,接近学生,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学生个体方式的成长的愉快和满足,会在积沉下来,在作文不时表露。

二、每天一个小故事,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悠久的文明,灿烂的文化,丰满的伟人形象,无不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情感体验。

文化的沉淀,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历史长河里流淌至今依旧熠熠发光的金子,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长廊:如明月、霜露、白发、杜鹃等融合的乡愁,如阳光、春天、莺啼、燕语等组成的希望,如梅、兰、菊、竹等体现的气节……这些传统的氤氲、美妙的意境对于积累学生情感作用很大。

让历史文化来影响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多教师觉得这样会让作文教学失去“主心骨”,会让学生在历史的淹没、文化的阴影中失去自己的声音,实践证明:不会。在对待这些内容的时候,他们不是简单的抄袭、搬用、套用,而是在引用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是在历史雄浑的历史文化支撑下找自己的路,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如有的学生为了更好地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的情感,翻找史料,如学生将比兴的写作手法与现代的表达手法进行区别……历史折射出的光辉经过学生敏感的心灵过滤,散发出的文学底蕴深沉而有内涵。

三、精心创设条件,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情感教育,就能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其情感的积淀,从而达到积多于内而后能发于外,直至流之于笔端的良好效果。

首先,利用教材进行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就包含有丰富的情感个案:如《晏子使楚》中的晏子表现出的超然的人格魅力令人折服;如《春望》中的杜甫“白头搔更短”的爱国情怀让人叹惋;《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的坚忍深沉催人奋进;其次,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

用汶川大地震的图片来引导他们体味生命的美好;“用父母在泥石流中的接力赛”来感受亲情的可贵;用美妙的花草来勾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阳光下傲然的小草,山野间盛开的杜鹃,山谷里飘过的悠悠白云);用社会中黑暗的一面让他们理解正义,激发他们对光明的渴望。

当然这些图片或影片也不仅仅为了看而看,结合诗句和成语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那么学生对生命、对社会、对人类的关注和理解就不会限于生硬的文字。

四、教师“下水”,促进学生思维扩展

這是我一次外出听课得到的收获。当时,那个老师真的有一些“老”:形象、语言(在如今提倡普通话教学的大形势下,方言在课堂上的确有一些不合时宜),连举的事例都是他自己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经历,但是他就是把这个平易的事例与“如何选材”这一个写作方法天衣无缝的连在了一起,并不漏痕迹的伸展开,谈到如何把握文体,如何缩小范围等。

毕竟能“切问而近思”的人并不多,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感受,经过老师浓缩提炼,正值有穿透力和心灵辐射的效果,运用起来就能克服写作中常见的抒情议论空洞疲软,获得自然贴切的效果,而这些感受对于学生却是一种别样的感受。这能促进学生感情的激发,思维的扩展。就像开渠引水一样,学生的写作热情就会汩汩而出,此时,你还担心没有真情吗?只要学生能抓住向他们袭来的,由一个小人物、一桩小事情、一幅画而产生的真情实感,抓住像一根扎到心头的长针,像一阵奔涌而来的怒潮,让学生用最真切、最简练的文学,指出心尖上的那一霎惊惶。

调动学生感官 活跃地理课堂 篇4

关键词:感觉器官,活跃,地理课堂

地理课堂上,学生往往不够活跃,尤其是在回答问题上,经常只有个别学生回答的声音!为什么呢?原因主要在于老师,因为老师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仍是采用一种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于是课堂教学显得机械、沉闷、学生表现出是冷漠。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热情?那就要调动学生的感官———眼、耳、口、手、脚、脑,刺激他们的兴奋细胞,活跃地理课堂。

一、调动学生的“眼睛”,饱览地理之美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窗户关闭,心灵也就封锁了。地理课堂教学时首先要吸引学生的眼球,常见的方法有:

1.用图画特别是漫画吸引学生眼球

教材中的经典漫画较多,有《小鸟的悲哀》、《苦难的母亲》、《地球出汗了》等,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漫画特有的优势,充分借图发挥,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如分析“小鸟的悲哀”:先是漫画迅速吸引学生浓厚的兴趣,然后有图生疑:小鸟为什么悲哀?———为什么人们要砍伐森林?———人类是否还需要其他重要资源,如:清新的空气、碧绿的流水、优美的环境等,谁能满足这些需要?———森林,这样以图像演绎为主线的教学,顺理成章,一气呵成。

2.用教具特别是自制的教具吸引学生的眼球

教学中常用的教具有:橡皮泥、手电筒、乒乓球、手和其他的实验、演示器材。如在“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学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手作为微型教具,先握拳,在手上画出等高线,然后打开手掌,判读五种常见的山地地形,教学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3.用特殊的活动吸引学生的眼球,如实验“水土流失”、自制的地球仪展览、模拟光照和影子、天气预报等新颖的游戏等。

4.用板书、板画吸引学生的眼球,如老师一手漂亮的板书或板画,自然让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

5.用多功能的课件吸引眼球,如:用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可以把抽象的、立体的知识直观化、简单化。

二、调动学生的“口”,畅言地理之美

中学生天性好动、爱说,“说”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集体式的:如小组合作讨论、课堂辩论,也可以是个体式的演讲、发言、表演等。常见的方法有:

1.辩论赛

新课程倡导互动式教学方式,如围绕“开放二胎”这一主题进行辩论,分小组合作探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2.角色表演

如小品“富人的汽车吃掉穷人的面包”,同学们自选角色,分别扮演能源专家、经济专家、发达国家代表、发展中国家代表,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角色,经济发展和能源利用两个话题进行小品体验。这种体验是深刻的,感受是丰富的。通过角色参与,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是重要的,但保证粮食的安全性也是刻不容缓的,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全球观和资源观,这也是新课程所提倡和追求的精髓。

3.交流、汇报

如调查“往车窗外随丢垃圾,你有吗”汇报,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各小组通过合作问卷、调查、访问等集思广益,调查这种现象的现状,人们的态度,危害,以及今后的期望。然后进行交流汇报,汇报方式可以多样化,如课件演示、校园宣传展览自我反省、以该主题的摄影、绘画、作文比赛等形式进行,这样既能提升个人的安全意识,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个人涵养。

4.情境设置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细节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不同的机会表现自己的口才,或回答、或提问、或唱歌、或朗诵、或演讲等,然后教师要及时地、毫不吝啬地予以表杨,委婉地、中肯地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

三、调动学生的“手脚”,焕发地理之美

开放课堂,解放学生的手脚,对于好动的中学生而言,只要敢让他们“动”,他们就决定“活”了,常见的方法有:竞赛、实验、小品表演、作画等。通过设计一些易于操作活动、让学生参与动手或动脚,让地理教学活起来。如用不同色彩的橡皮泥代表不同高度捏山地,然后压平变立体图为平面等高线图,这样可以轻松点破难点。如果可以的话,带动学生走出课堂研究大自然,或是在校园内进行探究活动如光照和影子的关系,那地理课堂就远离枯燥之忧!

四、调动学生的“耳”,倾听地理之美

为避免学生在上课时“充耳不闻”,而是“洗耳恭听”,教师除了用自身抑扬顿挫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吸引学生外,还可以用贴近生活的故事或新闻、编顺口溜、音乐等方式吸引学生竖耳倾听,感受地理的魅力!

五、调动学生的“脑”,品味地理之美

1.老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动脑思考

如引导学生读图———“苦难的母亲”时,先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人和物,她们年龄、关系、衣着、表情、动作、位置等,要求对比现在的自己与妈妈,然后思考图意,反应出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通过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热烈的学习氛围。

2.学生自己动脑后,轻松解决问题

如提问:如果需要,随时都可以进行人工降雨吗?接着让学生观察用烧杯往海绵上倒水,海绵什么时候开始滴水,马上还是过一段时间,为什么?观察、思考并回答,学生经过亲手实验,亲眼观察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何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 篇5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创设享受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使学生想学、乐学和善学的教学效果。

一、情境创设

情感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是不同的,光靠讲授并不能奏效,而充分运用情境陶冶的手段,教师的真情流露,真心投入,能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产生“移情”作用,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教学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想的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的提问回答,应该扬长避短。小学生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每次都能把问题答得那样圆满、正确。教师对他们回答的总是草率地加以否定或指责,就会大大挫伤他们课堂发言的积极性,造成他们在课堂上安分守己,不敢“轻举妄动”的局面。因此,在课堂提问时,教师能和蔼的微笑着使用“请你来回答这个问题”,“你想出第二种解答方法了吗?”“你的回答很好,请坐下”等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有助于搞“活”课堂气氛,给学生回答问题营造—种民主和谐的环境。课堂上学生动脑动口,踊跃发言,其实是教师通过言行倾注于学生身上的爱激起了学生对教育情感的回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解决问题后,再提问:还可以怎么想?还有其他方法吗?为什么?鼓励他们向更高目标迈进;对学习较吃力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进步,发现他们“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提高他们的信心,燃起他们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灵火花,激起前进的热情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引进游戏

引进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是实施享受教学的重要途径。引进游戏,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消除疲劳,使学生在兴奋、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增添学习兴趣。

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学习心态和高昂的学习情绪,由苦学变为乐学,死学变为巧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正如教育家斯卡特金说过:“教师要用自己全部力量来把教学工作 中学生沉重的负担变成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课堂教学引进游戏的教学正是以教师的“苦”换来学生的乐。

调动学生 篇6

一、优化作业设计,让学生感受数学作业趣味

可以以教材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为内容,设计以下几种新型数学作业: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开放性作业、合作性作业、探究性作业。设计新型的作业,使学生感到形式新颖,挑战性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对这样的作业非常感兴趣,在练习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基础性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是指为实现基本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体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作业形式。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它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设计的。如在复习“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时,我们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当一次小设计师,把这一单元的知识绘制成一张数学小报,要求设计的简洁、美观,便于比较,并对作品并进行评选。当学生们把作品呈现出来时,那美观的插图,精巧的布局,知识点呈现的清晰程度都让我感到惊喜万分。

2.拓展性作业设计。

拓展性作业是指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延伸和发展而设计的作业形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观察、比较、综合、推理等数学思维能力。它是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计的。如学习圆的认识后,我要求学生以圆为基本图形,为学校设计一个校徽,并配上设计解说。

3.开放性作业设计。

开放性作业是指条件开放、问题开放、解题策略开放的作业形式。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等。它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设计的,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条件、问题和策略,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老师可布置了这样一道题:用一根长24米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长和宽为整厘米数),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会发现要求长方形的面积缺少条件:长方形的长和宽,经过计算和比较,又会发现,当周长一定的时候,长方形的长和宽数据越接近,面积就越大,这样可促进学生思维广阔性的发展。

4.合作性作业设计。

合作性是相对独立性作业而言,合作性作业是指需要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完成的作业形式,它强调学生在一起学习,对自己和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都要负责,具有更多的责任感,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增强集体主义精神。由于强调合作,以及需要互相帮助,组内成员有机会进行深入接触,这样使他们彼此的关系显得更融洽,也更加密切。如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后,教师要求学生小组为单位拼搭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要求所搭出的立体图形力求美观,并在拼搭过程中体会各种立体图形拼搭得难易程度。

5.探究性作业设计。

探究性作业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数学原型的启发下,归纳、推理、探究出事物的规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掌握初步的探究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它是面向有探究兴趣的学生而设计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只见分数不见人”及“非对即错”式的评价,使数学作业评价能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

二、优化作业评价,为学生舞动数学作业灵感

1.对于巩固性作业评价。

用好“等级+评语”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是对学生一次作业水平与学习行为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式。试题是错是对,成绩是高是低,无法改变,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无情的。因此,批改完试卷、评定好成绩后,我在每张试卷等第上面的空白处,针对该学生的特点以及近期表现,写上几句充满爱心的鼓励话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相信品尝到甜美果实的你会继续努力的!”“今天的你不是最优秀,因为你有一点小迷糊。明天的你肯定会清醒头脑,演绎你的精彩。”“强者敢于面对失败,我相信你不是懦夫,只要脚踏实地,成功一定会属于你!”……每每试卷下发,它的重要性远胜于分数,这一句句话语,不仅让学生摆脱分数的奴役,更使师生间的情感距离愈来愈近。学生读出了祝福,读出了期待,读出了鼓励,读出了老师对自己的丝丝关爱,缕缕深情。同时也沟通了和家长的联系,让他们也从评语中读到了孩子的优点与不足,把教师、学生、家长的心拉得很近、很近。

2.对于拓展性作业、开放性作业、合作性作业、探究性作业的评价。

用好“评奖激励”的方法。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对数学日记和数学小报采取了多种类型的评价活动,如:根据学生完成质量设“最佳创意奖”、 “最佳合作奖”、“ 神童奖”、“优秀奖”等。为了能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能施展才能,开发潜能的环境,我以教室内的墙壁、墙角、黑板等为资源,开辟了以及时发布了一系列结合学生作业内容的数学作业展出评比,使展示区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真情流露的地方。对学生精心完成的独具特色的作业进行展览,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对还需努力的学生也有启发、示范的作用。

数学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作业的改革上,也应立足于这一点,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设计与实施适合学生天性的作业,是给学生有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大大激发了学生数学作业的灵感,调动了积极做数学作业的兴趣,还有更重要的是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孩子都体验到了数学作业的乐趣!

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篇7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文训练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

1.尝试将写作训练与听、说训练相结合

课前5—10分钟的听、说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这项训练的规则是:由老师根据写作需要设计写作题目, 学生课下写, 课前读, 听的同学评说, 最后老师点拨。要求人人参与, 采取轮流发言、自主发言、指定发言、或无规则地抽查发言等多种形式, 意在调动每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课堂上, 读的学生绘声绘色, 尽情展现自己的朗读才能;听的学生细致认真, 锻炼了概括信息的能力;评议的学生尽可能用简明的语言给予公正的评价, 无形中增强了表情达意的能力与品评欣赏能力。有时各抒己见, 争执不下, 此时老师再进行点评, 学生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变学生写为学生既写又读, 变老师评为师生共评的写作训练形式,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2.尝试佳作鉴赏与再创

作文训练的目的, 在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针对初中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视野不阔的特点, 可以用抛砖引玉的方式, 开启思维, 诱发创作。吕叔湘老先生在谈作文教学问题时, 说过:“学生作文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毛病———内容空洞。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在命题之后读写‘题中应有义’, 给学生一点启发, 或者让学生们大家谈谈。有些题目还可以告诉学生怎样去自己搜集材料。”这就告诉我们启发诱导在作文训练中是十分必要的。在作文训练课上, 我们注重了导语的设计、写作意境的渲染与写作的指导。针对一些不好写的训练题目, 尝试了“佳作引路————学生评价————老师点拨————学生再创”的作文训练形式。学生在例文的引导下, 拓宽视野, 活跃思维, 在品评鉴赏中, 学到了有利于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 学生进行了迁移思维, 写出了自己的作品。这样, 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的难题, 在训练中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如此训练, 学生易产生写作灵感, 增强写作兴趣。

二.以课文为依托, 架构作文与生活的桥梁, 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 品尝到写作的乐趣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 课文内容也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些文章不仅能给人以美的熏陶, 而且能起到典范作用。因此, 作文教学以课文为范例, 可谓就地取材, 两全其美。例如,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第一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反映家庭生活的, 家庭生活是学生最熟悉、感受最深的, 这一单元的学习容易触发联想, 诱发写作欲望, 所以学习中教师要注意情感的渲染、写作技巧的总结归纳, 巧妙地运用迁移思维, 将学生引领到现实生活中来, 进行写作。如:第一单元之中的《金黄的大斗笠》、《金盒子》、《羚羊木雕》都是以物为题目, 并以具有意义的物品为线索来叙事, 进而揭示中心表达情感。因此, 在学过《金盒子》一课后, 可以以“金盒子”为创新支点, 设计写作话题:“在你的生活中也有类似金盒子的玩具吗?其中一定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凝聚着手足之情、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等, 你能将其写出来吗?”学生都感到有话可说, 都能真实地再现生活, 并掌握了以“物”为叙事线索揭示中心的写法。再如, 学过《社戏》一文后, 设计以“童年”为话题进行作文, 很多学生无形中就模仿了《社戏》的写作风格, 以质朴的语言表现童年时的天真烂漫、纯真无私。以课文为范文, 迁移思维,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去写作, 为学生更好地展现自我架构了桥梁, 学生在学以致用中, 品尝到了写作的乐趣, 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三.激励学生写出与众不同的个性作文, 从而使作文常写常新, 构建写作乐园

调动学生情感,让习作充满个性 篇8

可是从儿童的作文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新鲜的散发着无限热力的生命,而往往是平面的、具有统一模式的、仿佛在同一把剪刀下裁出的纸人。不敢倾诉心底生命的律动,不敢正视个人的隐私,不敢喊出爱与恨。学生作文的情感是单一的,甚至是虚假的,缺乏生命的灵动和鲜活色彩。那么,如何拨动学生情感的弦,使他们透过情感积淀自然地流露,愉快地倾诉,从而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促使主体性人格的形成,体验成功的喜悦呢?笔者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感受生活,丰富情感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那从古人口中娓娓道出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所有的一切都是诗人深刻体验之后的杰作。诗人可以,我们的学生也可以!学生只要能认真地观察、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也会使自己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写出一篇好文章。

曾经有过深刻的感受:在《写一处景物》的习作教学时,我建议让学生写我们学校的小花园。因为平时我经常看到同学们或围坐在草坪上嬉戏,或躺在石板凳上仰望蓝天,或捕捉那花丛中飞来飞去的蝴蝶。我想,六年来,他们对小花园一定有着美好的感情。可是事实与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几乎所有同学写的文章都是纯属介绍,诸如什么地方种有什么花草之类,毫无感情可言。于是,我把他们重新带到那个熟悉的地方,让他们再一次亲近花园,去感受、去构思。记得那天正好是雨后,清晨,空气格外清新,空气中弥漫着雾气,特别美。我让孩子们一起闻一闻空气的清新,看一看小草闻到这样的空气会是怎样呢。孩子们一个个都俯下身去。我还让他们摇一摇雪松的枝条,那滚落的露珠让他们惊叹不已……一次又一次的体验激起了学生心中对花园的喜爱,丰富了学生心中原有的单薄情愫。在这一次的习作中涌现出了很多优美的句子:“花园的早晨是如此的静谧,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清晨,空气中弥漫着雾气,不,这不是雾气,这是小花园那件飘逸的外衣。”……欣然真情,跃然纸上。由此看来,感受生活,丰富情感的内涵比简单地关注生活本身更为重要,只有丰富的情感,才有表达的欲望,才有创作的灵感。

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与生活对话,感悟生活,体会生活之美;努力在观察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等,使学生的生活情趣更加高尚,生活的感受更加深刻,这才符合作文“积理必富而为文始佳”的道理。

二、创设情境,激发潜在的情感

很多时候,作文课上我们总会使用很简单的开场白: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完成一篇作文,题目是……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把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搞砸了,换来的是同学们的一片唉声叹气。因为他们认为这个任务很艰巨,写什么呢?带着这样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继续听着老师的分析,审题,立意,选材,写法,有条不紊。可是他们能听进去吗?他们又怎么能听进去呢?因为他们的头脑早已被“写不出”三个字填满了,老师的讲解只会让他们感觉“烦、烦、烦!”

其实那是因为我们忽视了一种东西。在习作教学中,情感是一种奇怪的东西,一旦被触动,就会让人文思泉涌,一吐为快。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欲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

笔者曾经在《献给朋友》(根据浙教版教材十一册《我的好……》改编)的习作指导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我是这样开场的:就在昨天,老师收到了一封信,一封充满后悔与无奈的信,一封渴求得到帮助的信。这封信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可是我发现自己一时也找不到答案,所以我也想求助于同学们,听听大家的意见,我们大家一起来帮他,行吗?信是这样的——(在极其伤感的音乐声中,教师深情朗读这封信)。同学们,你们能理解他心中的后悔与无奈吗?要解决问题关键是要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你认为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一点一点的意见中生成主要原因:没有真正认识“朋友”的含义,只把朋友当作诉苦的对象,快乐时就把他给忘了,太自私了)?那你是怎样理解“朋友”这两个字的含义的?话音刚落,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要发言。你一言,我一语,全是肺腑之言,课堂气氛渐入佳境。于是,我就让他们将刚才的精彩发言写下来,他们愤笔疾书,生怕给漏了似的,就连以前老咬着笔杆的学生也愉快地写着。我想这样的真知灼见将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开头或结尾。在这样一个简短的过程中,他们没有觉得这一切是为了完成一篇作文,而是为了表达心中对“朋友”的理解与感受,所以他们写得不亦乐乎!

因此,作文课上,教师应以“情”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采取多种方式“以境激情”。用表演再现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描述;借助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创设情境,再现情境,让学生思考、体验;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班级活动,如比赛游戏、参观访问,实验游览,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身体验,仔细观察,在欢乐的气氛中亲自动手、动口、动脑、动笔,写出感情丰富的文章。

三、以情唤情,拨动学生的“情”弦

作文教学已不能属于古人“传道,授业,解惑”的范畴了,它要求师生真情投入,倾情演绎。换言之,一篇成功的作文不是文字的无效堆积,而应是饱含了作文者情感的真诚倾诉。因此,作文教学的艺术已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自然地写作,从而达到“陶冶学生心灵的要义”。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情感能否迅速而准确地切入就显得尤其重要。设想一下:如果老师阴沉着脸站在讲台上,却要让学生来写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将是多么别扭的情境!老师是学生与生活之间联系的桥梁,是学生与情感之间联系的纽带。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灵从中受到震憾,把要表达的情感链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倾注到文章的词句中去?在以“感动”为主题的习作指导中,我向学生倾诉了埋藏在我内心深处的一份感动,学生们被深深地震撼了!于是,他们也用心回忆身边的人和事,回忆起生命中点滴的感动。在遭受挫折时,长辈或同伴给予帮助,是感动;在非常时期,有人不顾自己的劳累呵护着你,也是感动。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篇9

一、巧妙构思, 激情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新课这一环尤为重要。因为精彩而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新课, 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好奇心, 还能像磁力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全神贯注于这堂课, 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新课上来, 为学好新课作好了准备。

那么怎样构思设计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这就要在备课中多下工夫, 要吃透教材, 想方设法寻找与课本密切相关的知识。例如在讲《“九·一八”事变》这一课时, 为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我在开始时播放了一段《松花江上》的音乐, 学生听了之后, 被激昂的旋律、悲壮的气势和东北人民的抗争激情感染了, 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接着, 我简单向学生介绍了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内容和目的。这样就顺利成章的引出了课题。然后我向学生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发动这场侵略战争呢?目的是什么呢?”学生阅读教材后, 争先恐后地回答。最后, 我总结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整个一堂课, 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思考、主动求知的气氛当中, 重点和难点也在环环相扣中得到了突破。

二、利用引言, 激发兴趣

历史学科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对于内部知识结构进行有效的掌握, 而不是去死记硬背一些零散的历史知识。要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个系统的、完整的认识, 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利用教材每章节前的引言,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了解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 使学生能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结构和内在联系, 提高总结、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世界》这一章时, 要让学生明白这段历史的时间界限:一战后———二战前夕。

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研究表明, 学生学习态度的好坏, 既取决于自我意识, 同时也受到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的影响。大家都知道, 师生关系良好, 学生便会对该老师持肯定态度, 并对其所教的学科产生的浓厚兴趣, 这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因此教师要多接触学生, 努力去了解、研究学生的心理状况, 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以自身的高尚人格感化学生, 并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做, 既有利于学生积极学习态度的产生, 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八法 篇10

知识缺乏会妨碍人们学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人们会产生摆脱学习困境的心理需要, 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 教师课堂上要布置些难题, 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挫折感,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认清在学识上的不足与欠缺, 又可以激发他们战胜挫折获取知识的动力。当然, 教师在给学生制造挫折时, 在次数、力度上要掌握好, 否则易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 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二、教师巧犯“错误”引学

这里所说的错误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上的“错误”, 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学生在发现教师的“错误”, 与教师辩论的过程中, 会感到自己是课堂的参与者, 学习的积极性会提高。教师的“错误”, 给学生提出了探索的方向, 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 使学生的智力始终处于“战斗准备状态”。在学生纠正其“错误”后, 教师应向学生表示感谢, 感谢学生细心, 帮助纠正了错误。

三、抓好课堂提问导学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课堂教学已转向思维教学, 因而在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动机和思路, 发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特别是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 思考问题的转折处, 承上启下的过渡处, 归纳结论的关键处, 以富有启示性的提问, 引导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同时要避免产生惩罚性提问、仓促性提问、质问性提问、盲目性提问、关照性提问。

四、建立融洽师生关系乐意学

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实现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的转变。教师明确了这一教学目的后, 就要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 不能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样子, 给学生一种难以接近的感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相反, 若师生感情冷漠, 学生对教师反感, 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更谈不上课堂上的积极思维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创造一种师生平等相处、情感交融、教学民主的课堂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

心理学试验证明,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喜悦, 便会激起无休止的意念和动力。学生也是如此。实践也证明, 一个人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 无论是感觉、知觉还是记忆和思维都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原理, 多表扬, 少指责, 特别是对待差生更应如此。有一位教育家曾说:“应该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应该充分地相信孩子, 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帮助他们恢复自信, 重新扬起风帆, 战胜一切困难。

六、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著名学者埃德加·富尔在他的著作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教育界流行的一句话, “教会学生学习”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思维, 为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并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教师教学的重点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 要教给学生解题思路, 使学生知道如何着手解题, 并明白要求什么——必须知道什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课堂上先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做起, 设法让学生发表见解, 使他们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望, 和勇于进取的最佳心理状态, 这样就为学生的善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活跃了课堂气氛。

七、杜绝采用学生反感的教育方式

教师如果采用学生反感的教学方式, 必如逆水行舟, 事倍功半, 甚至事与愿违。学生最反感的教育方式有:讽刺挖苦式、驱逐式、比较式、武断式、告状式等, 这样的教育方式既违背了师德要求, 也与教育科学相悖离, 实质是一种不负责任、缺乏爱心的表现, 教师应时常引以为戒。

八、声光电并用刺激学

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 篇11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主动的摄取知识。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能力尤其重要。

巧用乐器学节奏

节奏是音乐作品的骨架,在以往的音乐课中,节奏练习只是把音乐作品的典型节奏摘出来,让学生聆听教师拍出的音响效果,学生模仿,学会拍节奏,这样学生往往感到枯燥呆板。如:成方圆等演奏的《锅碗瓢盆交响曲》,这是一首打击乐曲,没有使用一件正规的打击乐器,使用的是一些橱具:锅、碗、瓢、盆、菜刀、铲……菜刀切菜的嚓嚓声(3/4x xx|0xxxx ||)铲子炒菜铲锅的声音……这些自然声音,经过重新组合加工、创造,演员们敲击着这些生活用具,配合默契,音响效果铿锵悦耳。教师再及时引导、点拨,讲解有关知识,总结规律,播放教材上的乐曲让学生拍出节奏,集体、分组、个人多种形式反复练习,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教师接着出示画有闪电、雷鸣、大风、大雨的一幅图,启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打击乐器、节奏类型来表现出闪电、雷鸣、风、雨的自然情景,作为课下作业。每四人一小组,商量寻找材料,创作节奏类型到课堂中进行表演。学生们兴奋地在音乐课堂上展示各自成果:闪电、雷鸣学生用手电筒、大镲、鼓来表现,风用气息来模仿,雨用沙锤或用豆子盛在密封的盒子里来表现小雨、中雨、大雨,每小组登台献艺,四种乐器依次演奏、齐奏,组成了一幅大自然的自然风景。

帮助学生“会学”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使这种动力持久,关键还在于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他们“会学”。

比如舞蹈的教学,传统的方法是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教,我则按类型施教,同类舞蹈选取典型,让学生学习动作把握要领,找出规律,再举一反三,从而掌握同类舞蹈的跳法。如蒙古舞蹈的教学,舞蹈特点粗犷、豪放,舒展大方,基本动作都是如硬腕、硬肩、骑马、扬鞭、挤奶等非常生活化的动作。讲硬腕时,应该四指并拢,大拇指与手掌垂直成90度角,手心向下胳膊伸直,手臂带动手腕一上一下,就像雄鹰在天上飞翔。教学生练习时,师讲清楚,示范准确、到位,有利于学生模仿。教师还可播放所学作品的有关舞蹈动作,让学生了解舞蹈演员是怎样表现音乐作品,然后教师再面对面地给学生表演,学生随着老师一起边歌边舞,也可以自由地创编动作、讨论、进行表演比赛,基本规律掌握以后,学生就能随心所欲地跳出蒙古舞蹈。

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要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有的学生表现具有明显的“兴奋型”气质特征,反映速度快,愿意表现自己,教师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同时又要采取“以动制动”的教法,巧妙指出他们的毛病,鼓励他们演唱、舞蹈规范到位。对“抑郁型”学生则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克服害羞的心理,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我曾遇到一位学生,音乐课上唱歌不张口、跳舞不动手,多次谈心无济于事。在一次母亲节班级组织的“献给母亲的歌”演唱会上,她被真挚的情感热烈的氛围所感动,竟缓缓走上讲台,唱起《世上只有妈妈好》。我带领同学拍起了节奏,在她泣不成声的时候,我示意同学们齐唱,大家一起为她热烈鼓掌,从此她在课堂上也活跃起来。

调动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篇12

情感是写作的内驱力, 也是文章中心思想所在。古语说“情动而辞发”就是这个道理。缺失情感因素的作文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活动。点燃了情感, 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引导学生展开思维, 创造性地写作。情感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写作过程。所以, 我们要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着手, 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一、善抓机遇,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创作思维

情感总是要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同一种情境, 不同的人会产生不一样的情感;同样, 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中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当学生亲身体会了各种各样的情景, 就能够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生活中的一切有利于写作的情景, 还要努力创设合理的写作情景,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指导他们习作, 写出一篇篇美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下称《新课标》) 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其情感活动规律, 结合学期写作计划, 积极开展系列活动, 创设专题情景, 把学生带进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情景, 让他们参与、观察、体验、感受, 并及时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就是一篇好文章。比如, 在一次郊游活动之后, 学生肯定会有各自不同的收获与感受, 我就要求他们自由作文, 个性写作, 写出当时的情景与感受, 效果甚佳。还有一次是在期中考试后, 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想急于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 试卷批阅下发后, 我就引导他们命题作文《激动一刻》, 让他们把这期间的心里活动及其感受写出来, 学生当然有话可说, 写起来也是得心应手, 有情有理有据。

二、观察参与, 有效积累, 引导学生学会选材

《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方式, 广泛充分地搜集资料, 对所占有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程度加以核实, 根据表达主旨的需要进行合理的筛选、剪裁…”。

纵观近年高考语文试卷, 写作类题往往不明确文体, 学生拿到作文题目后, 可以自由畅想, 择体写作。当然, 记叙文和议论文是他们常用的两种文体。而且, 议论文或是夹叙夹议类的文章, 因为其结构整饬, 便于写作往往是考试们的首选。但是, 议论文写作常有弊端, 在立意、选材或组织方面出现矛盾, 或张冠李戴, 或流于肤浅, 或千篇一律, 总是不尽人意。怎样才能写出让自己满意、读者共鸣的好文章?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表现生活, 立意新颖, 合理选材, 有效组织, 写出最符合的文章。

作文源于生活, 生活处处皆素材。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留心生活中的点滴, 秋千上那只美丽的蝴蝶, 池塘里一条游来游去的金鱼, 花坛中央含苞欲放的玫瑰, 语文老师脸上的皱纹, 课间两同学的冲突等, 只要细心观察, 注意思考, 稍做挖掘, 都是记录生活的真实文字。

三、巧用方法, 科学组织, 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有素材不一定写出好文章。我们要讲求方法, 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指导他们正确立意, 有效选材, 合理构思, 科学组织, 让文章有深度、有内涵, 使之内容真实具体, 有理有据, 合情合理, 让读者愿意读下去并产生共鸣。

写作议论文, 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不是目的, 关键是如何调控好三要素, 使之论点明确, 立意新颖;论据典型切中, 真实有效;论证有力, 方法多样。对于记叙文写作, 人物、地点、时间、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更是缺一不可, 还要有所侧重, 合理安排, 并注意时空顺序的变换。使之真实清晰, 新颖独特, 细实结合, 详略得当。读起来朗朗爽口, 让一份份自然之情、自得之见、自在之趣跃然纸上, 达到写作的一个大境界。

要达到如此境界。首先, 我们可以运用谈话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写作激情, 根据每次写作训练的要求以及学生情感活动的特点, 有意识、有针对地与部分学生交流, 借以激发他们意欲倾诉的火花, 调动他们的积极情感, 让他们写起来真实具体, 情理相依。其次, 我们还可以用讨论的形式, 谈一谈他们参与一次活动后的所见所闻所感, 通过讨论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 让他们回忆、思考、认识、感悟, 理清头绪, 构思框架, 组织安排材料, 及时写作。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真实的, 关键是我们能否抓住时机, 创设必要情景, 调动他们的情感因素, 让他们观察、积累、思考、品味、表现, 用情写作, 用心作文, 收到“情动而辞发”之效。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 促进他们可持续发展。

摘要:写作能力也是一个人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要在选材、立意、构思等方面认真研究。我们要善于抓机遇, 创情景, 努力调动学生情感因素, 培养其写作能力。

关键词:情感因素,创作思维,参与积累,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公司所有权下一篇:电力营销反窃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