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学习动力

2024-08-11

调动学习动力(共11篇)

调动学习动力 篇1

摘要:禅学博大精深、浩瀚深邃。修行者们往往通过事例或故事阐释“为人之道、处世哲学”, 为芸芸众生指点迷津、排忧解难。究其本质, 缘由事例、故事的外在形式与道德内涵间存在着联系, 释者们巧妙勾连运用, 摒弃空洞说教, 化育浸润, 深入人心。如此做法在地理教学中也大有用武之地。

关键词:禅心慧语,主观能动性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禅宗六祖慧能的这首偈语, 文字平淡如菊, 但意境超尘脱俗, 禅意隽永深长。常常惊羡禅门高僧的智慧, 往往能在不经意间信手拈来一些红尘琐事或故事, 从中悟出禅机、道出慧语, 教化世人“人伦之道、处世哲学”, 如春风化雨, 润泽苍生。高僧们的大智慧、珠玑语, 也绝非天性使然, 是经过多年晨钟暮鼓的苦修、青灯黄卷的深思及佛学经理的道德浸润, 方能得以厚积薄发、惊鸿一瞥。笔者因艳羡, 故而有所涉猎, 希望借“他山之石”服务于地理教学, 以便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主观能动性。朝花夕拾, 笔者心澄虚明: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中的一些现象或事物, 其本身与世人为人处世的方式态度有相似之处, 施教者可以勾连想象、寻求共性, 悟出禅机、教化学生。笔者在地理教学中稍加尝试, 获益匪浅。

一、剖析文本案例, 巧设禅机, 萌学心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 地理教学中也不缺乏育人的禅机, 只是隐藏在文字的外衣之下, 只有洞悉文字内涵, 方能敏锐捕捉, 深层化育。

笔者在执教“淡水湖和咸水湖”知识时, 曾让学生比较这两类湖泊的本质区别。由于对湖泊缺乏现实感知, 学生学习兴趣索然寡味, 回答也是照本宣科:淡水湖, 有进有出;咸水湖, 有进无出 (指河流) 。如是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片刻思索, 笔者作如下处理:

1. 先行呈现材料———造势

巴勒斯坦有两个海, 一个是淡水, 名为伽里里海。从山巅流淌下来的约旦河带着飞溅的浪花, 成就了这个海, 它在阳光下歌唱, 人们在周围盖房子, 鸟类在茂密的枝叶间筑巢, 每种生物都因它而幸福。

约旦河向南流入另一个海, 名为死海, 这里没有鱼的欢跃, 没有树叶, 没有鸟类的歌唱, 也没有儿童的欢笑。除非事情紧急, 旅行者总是选择别的路径。

材料铺陈, 似行云流水;文字清丽, 隐含禅意之美。学生在静心赏析美文的同时, 心灵深处的情感隐有触动, 禅机蓄势待发、呼之欲出。

2. 紧接提出问题———诱道

这两个海彼此相邻, 却又为何如此不同?结合所学知识, 析文查图, 在明晰淡水湖和咸水湖本质区别后, 部分学生“小荷露角”, 若有所悟:河流的“进出”之状恰似人与人之间的“索取和付出”。

3. 适时展示慧语———化育

不是因为约旦河, 它将同样的淡水注入;不是因为土壤;也不是因为周边的国家。区别在于:伽里里海接受约旦河, 但绝不把持不放, 每流入一滴水, 就有另一滴水流出, 接受与给予同在。而死海则精明厉害, 它吝啬地收藏每一笔收入, 决不向慷慨的冲动让步, 每一滴水它都只进不出。伽里里海乐善好施, 生气勃勃, 死海则从不付出, 死气沉沉。

禅心慧语的及时出示, 学生如雨后春笋般, 节节开悟:淡水湖和咸水湖, 原来分别暗喻影射了我们现实生活中两种不同为人处世的方式态度。

4. 趁势感化心灵———共鸣

反思我们平时的所作所为, 扪心自问, 你觉得自己是属于“淡水湖”?抑或“咸水湖”?时间分秒流逝, 课堂静似幽谷, 学生内心深处, 水波荡漾:受人滴水、报之涌泉, 羊跪乳、鸦反哺、犬湿草、马垂僵……羞愧或感恩之情盈满心间, 涤荡胸怀。同时, 学生还会惊喜地发现, 原来大自然也是如此奥妙神奇, 竟然跟人类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相似之处, 不知不觉中, 学习主观能动性在内心深处悄悄地播种、生根、发芽、拔节、分蘖。

二、构建生活案例, 生发禅意, 复学心

禅悟, 求一个“静”字, 在静卧花影、枕石漱流中漫天思绪,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从花草树木、虫鸟兽禽、人生百态中读出禅意。

2014春, 由于受到高校单招的影响, 班级学生人数骤减, 剩余学生整日人心浮动、焦灼不安, 学习地理的热情和主动性大打折扣, 作业也是敷衍了事。时值复习农业专题, 其中涉及农作物 (茶) 生长习性的介绍, 笔者思量再三, 决定从“茶”上精做文章。茶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 茶中蕴含禅机, 茶禅一味, 品茶如参禅。

课堂伊始, 笔者宣布:今天老师要为大家冲泡雨前龙井茶, 以解同学们多日学习之苦。但在泡茶的过程中, 人人都需要“静”心观察, 且要把所见所悟告知大家。

透过透明的杯子, 只见片片茶叶在沸水中翻滚、旋转、开花, 旋即如碧玉落入深涧, 渐渐归于平静……学生纵横想象、静思禅悟, 其中不乏睿见哲思生成, 整个课堂禅意绵绵。须臾, 笔者趁势再续禅意:茶叶不会因为沸水的翻腾而浮浮沉沉, 而是选择在开花之后归于沉寂;人生若茶, 浮亦淡然, 沉也坦然, 需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为外界的喧扰、诱惑、浮华所累, 而失去内心的天然本真;要心如止水, 做到“寒潭过雁影, 雁过影不留”……文质兼美的言语陈述, 意味深长的心灵对话, 诗情画意的禅意栖居, 激荡撼动着学生心灵, 课堂再次落入沉寂, 笔者心知禅意化育的效果已然达成。尔后, 生生手把一杯清茶, 在氤氲的水雾中浅酌慢饮, 茶香清幽, 禅韵悠长, 人生所有的烦恼与负累, 皆付一江春水向东流。此时, 学生内心深处的主观能动性再次复燃, 且有愈燃愈炽之势。

“白鹭立雪, 愚人见鹭, 聪者见雪, 智者见白”。世间万物间存在着联系, 教者只有心中菩提常青、禅意芬芳, 做智慧的哲思者、践行者, 方能在一些现象或事物中理清丝缕, 发掘禅机, 以禅意为先导, 慧语作铺垫, 牵引出学生内心深处的主观能动性, 进而促进地理高效课堂的生成。

调动学习动力 篇2

教师是学生情感的主导者,热爱学生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只有老师的情感倾于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时,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好恶,在很大程度上与他是否喜欢授课的那位老师有关,当学生喜欢一位老师,就很自然的会喜欢他所教的课,就会感到他讲授的内容生动有趣,从而自觉主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调控学生的情绪,使其自信地、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只有教师的教妙趣横生,学生的学才可能生动活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

二、巧设导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一些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创设一种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情境,使学生的大脑处在最活跃的思维状态,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敏锐地探索,从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及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例如,在讲授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我这样设计了问题情境:现有一颗不可攀登的旗杆,怎样才能测出它的高呢?这样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可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在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也可以选择不同教学模式来学习,这种交互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处理工具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效果良好。例如,在讲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将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对应的三边的长度进行动画演示,学生很清楚的得出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的结论,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演示了其对应角,学生又很轻松的得出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的结论,从而深刻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两个性质。

四、采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性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

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有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准备了一根木棒,用铝线自制了一个圆,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便很快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好奇与求知欲,并使情感、态度、兴趣和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密切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践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所以,对于数学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解释中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过程中去体验数学的“诞生”。比如“中心对称”引入设计:教师取出若干张扑克牌,然后请一位学生上台任意抽出一张扑克,背对老师给同学们看,过后再插入,再洗几下,展开扑克牌,教师马上确定这位学生曾抽出过的扑克。(诀窍在于事先准备的是若干张非中心对称和一张是中心对称的扑克牌,并将他们按牌面的多数指向整理好,抽出后再度插入时注意调整使其旋转180度后倒插,即可排查发现。)扑克牌魔术表演平时在电视上见得多了,但回归生活的课堂激发了学生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点燃了学生发现思维的火花。在生动活泼的问题情景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图形的共性,建立感性认识,再一起利用所学知识,把这些问题数学化,为学生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特点,发展空间观念打下了好基础。

六、合力创设余尾情境,或巩固新知、或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动力 篇3

【关键词】激励;管理;动力

管理学上有句名言,叫做:人的知识不如人的智力;人的智力不如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不如人的觉悟。那么,作为一园之长,如何有效地激励教师,使他们安心从教,敬业乐业,达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境地。

一、主体与客体的激励

传统的管理思想认为,园长是管理的主体,客体则是学校的教职员工,这种方式是一种上对下,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园长采取奖或惩的手段,对教职员工的行为加以规范,强调园长通过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来引导教职工,或通过情感交流来影响下属等等。这种方式使教职工处于从属的一面,难以充分体现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现代学科管理则认为幼儿园的教职工和幼儿,既是管理的对象——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一方面教职工需要得到领导,另一方面,又认识到自己的主体作用,他们是幼儿园教育质量、成果、效益的直接创造者,他们的主体意识越强,其事业心、责任感就越强。由于教育改革的深入,他们更担心幼儿园的兴衰,工资待遇的高低。因此,园长要善于领导,使教师经常换位思考,激发工作热情,变一人操心为人人操心。这种全员管理的思想,是全面的、多向的,它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激励,园长与教师之间的激励,领导与领导之间的激励,这种多向的网络的激励,使全体师生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园长不能简单地把教师和学生看作被动的被管理者,要看到他们是在一定条件下转换成创造性劳动的主体。要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要把他们身上潜蕴着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掘出来,要知道,任何成功的管理,都是主体和客体互动的结果。

二、阶段与全程的激励

阶段激励一般是在每个学年(或学期)开始时,召开教师动员大会,总结上学年工作成绩,布置本学年教学任务,宣布相应的激励政策,再过半年或一年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考评,据此进行表彰惩罚,而对平时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及时了解、及时反馈。须知,激励所带来的心理效果与激励的及时性有密切关系,事过境迁的激励往往很难收到预期效果。比如:先进的评选不要滞后,奖金或津贴的发放不能拖延。全程激励则不仅仅注重每个工作阶段的起点和终点,而且更强调工作过程中的激励。一般来说,工作过程中的激励有两个重点:一是当教职工在工作表现突出时要及时表彰,进一步增强教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信心;二是当教职工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时,要积极为其出谋划策,切实解决困难,并鼓励其努力排除实现目标的障碍,园长一定要遵循激励作用的规律,关注“期初、期中、期末”的全过程,使教师在整个工作中处于“期初有决心,期中有信心,期末很舒心”的最佳激励状态。

三、常规与创新的激励

常规的激励手段很多,一般说来,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这种激励为师生员工行为确定了标尺,进行奖勤罚懒,奖优惩劣,强化规范意识,弘扬积极的正能量,使师生员工经常思考新形势下幼儿园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新的时代要有新的激励措施,,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园长应该站在新的高度,运筹帷幄,进行战略分析。首先,要激发师生员工的忧患意识,谋求幼儿园的生存和发展是战略管理的重要动力。因此进行战略管理必须通过激发师生员工的忧患意识来从深层上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对幼儿园所处的环境(机遇与挑战),拥有的资源(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幼儿园的最优战略。让师生员工参与了解幼儿园的战略分析有利于激励师生员工的忧患意识,比如,面临来自外部的挑战(可能是与其他幼儿园办学条件的比较,教育教学质量的比较,园风的好坏)时,幼儿园往往能使师生员工积极应战;或者在遭到来自外界的破坏时,尤其是使职工遭受到物质上与精神上的损失时,幼儿园通常也能激发师生员工积极性,同甘共苦,共度难关。可以说,以忧患意识激励师生员工,正是当今园长的独到之处。其次,园长要不断新的激励手段,研究管理的要素,从人、财、事、物、时间、空间、信息等进行综合分析,满足教师的多种需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运动会、舞会、卡拉OK、棋赛等,使有特长的教师有表现自己之时,这种由特定活动培植的不甘落后的心态如果与理性的思考联姻,就可成为持久的激励人们工作的力量。正常的交往活动,可以满足情感方面的需要。再如,信息也是一种资源,教师能否及时获得考试信息,教育教学研究信息,图书资料信息,以及教师的工作环境如何,这些都能使教职工产生原动力,关键是园长要有效利用。当然,新的激励手段不止如此,园长要进一步开发新的激励手册,使激励变得更加行之有效。

四、显性与理性的激励

显性激励是指正式的可感精神激励,如公开表彰表扬,个别抚慰,谈心互访,时时处处表现出对人的关心、爱心、热心和诚心。隐性激励是指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因素,如团结向上的园风,良好的教学科研设备,丰富齐全的图书资料等,尤其是蕴涵于工作本身的激励因素,如工作的挑战意味和兴趣,专业上有奔头,可以使个人能力得到最大发挥,肩负重要工作的责任,工作成绩能及时得到社会认可,如职务职称及时晋升等。总之,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物质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精神激励遂成激励的主导因素之一。园长只有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充分利用各种激励因素辩证地运用激励策略,才能达到“士为知己者死”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叶子.师幼互动与幼儿的主体性发展[J].幼儿教育.2009(09)

[2]徐玉芳.在歌唱活动中促进幼儿全身心发展[J].考试周刊.2013(90)

[3]王柏平.让幼儿歌唱活动“热”起来[J].学周刊.2012(36)

[4]侯云.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J].学周刊.2011(35)

调动学习动力 篇4

关键词:科研,教师发展,素质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 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在一所学校的发展过程中, 教师的科研能力举足轻重, 因为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研能力, 所以说教师拥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将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大的内动力。

一、教科研是教师生存发展的土壤

( 一) 科研工作有利于提高教师们的思想境界

教师从事教学教育科研工作需要有不怕艰辛、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 和持之以恒、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大凡搞教育科研的教师, 在教育科研的实践中, 都会逐步形成对工作尽职尽责, 对学生满腔热忱的奉献精神和进取精神, 会逐步增强改革意识, 树立远大志向。这种思想境界一旦形成, 教师将要更加积极向上, 对工作、对科研将更加锲而不舍。

( 二) 科研工作有利于增强研究者的信息意识

教师在教育科研特有的工作要求中, 经常积极主动地搜集有关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前沿信息, 并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 扬长避短, 从中借鉴。研究者在不断接受新事物, 搜集新信息, 创造新方法的过程中, 就增强了信息意识。

( 三) 科研工作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在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中, 通过学习教育科研理论, 研究新问题, 选用新方法, 探索新知识, 教学过程就会得到优化。在研究中, 研究者注意调查研究, 从实际出发, 可便自己学习掌握教育规律, 了解教学发展趋势, 进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并且这一过程有利于教师形成和创造新的教学模式, 新的模式应用到实践中, 能加快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步伐。

( 四) 科研工作有利于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迈进

教师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 不仅达到自我学习, 自我提高, 自我教育的目的, 还能提高职业道德, 找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看到与时代要求、与优秀同行的差距, 促进自己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问题, 增强参与教育科研的紧迫感, 危机感, 压力感。通过教育科研, 提高运用教育理论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 转变教育观念, 科学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由经验型逐步转化成科研型, 实现自己教育历程的根本改变。

二、摆脱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障碍

( 一) 教师没有认识到科研工作的迫切性

教育科研工作是教师自身长远发展的不二法门, 也是促进学生教育的不竭之源, 我校科研工作一直成果显著, 但深究其量, 我却发现了繁荣背后的危机。

老中青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比例失衡, 青年教师积极性高涨, 部分老教师起到帮忙的作用, 中年教师参与率低。通过正侧面了解到的这种局面造成的原因更令人担忧: 绝大部分青年教师进行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晋级评职, 中年教师家庭负担较重无暇搞科研。这也就是说, 三年之后, 当眼前的这些青年教师都工作满十年了, 完成了晋级评职的“人生任务”之后, 学校的科研工作也就将面临着尴尬的荒凉处境了。

我国的教育督导原则强调, 只有当科研工作成为一种自身工作的需要和继续前进的动力时, 我国的教育事业才算是真的进入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轨道。而我们的教师中更多的人习惯于总结长期的经验性教学, 并不十分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传道, 授业, 解惑”早已不是现代优秀教师的唯一标准, 科研才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科研才能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顺利转轨。而令人痛心的是有些教师已习惯或者说是沉溺于平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愿意以工具性主体行为来掩饰其真正主体成长的单薄, 这话听上去也许尖刻了些, 但毋庸置疑, 这就是许多学校面临的现实问题。

( 二) 教师的学习经历限制了科研的能力和水平

目前, 在我国师范类校院开设的课程中, 基础课程较多, 教育专业课程 ( 如教育学, 教育心理, 教法等) 内容初浅, 并且作为公共学科, 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 另外, 师范生实习时间短, 而科研需要实质性的操作, 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进而反思内化以成结论, 但就算是短时间的实习, 他们也只能尽快的熟悉上课的基本知识和要求, 根本不可能涉足实习学校的教育科研。

( 三) 学校针对科研方面的激励制度不健全

从事教科研工作是辛苦的, 它不似周而复始的课堂教学那般轻松, 但就学校的分配制度来看, 收益却不成正比。教师上课有绩效, 课程越多, 补贴越多, 奖励越多, 但做科研呢, 一般只有在获得奖项的时候, 才能获得一些奖励, 这对积极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来说, 存在着一个价值低估的问题, 也就是说, 这种待遇分配是不公平的, 科研和教学一样都该被计入办学成本之中。

( 四) 课程研究急功近利

目前, 在基层学校中课题的研究是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他需要经过确立课题, 制定方案, 论证, 立题, 实施, 鉴证结论等诸多环节。结果是特定的、短暂的、过程却是长远的, 充满学习和探索的, 老师的科研过程, 是教师知识更新的过程, 是使教师知识、知识结构不断改善并趋于合理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

三、要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

( 一) 在实践中引导教师关注科研的意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我们的教师生活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 每天接触学生, 钻研教材, 感受教育现象, 品味教育成果, 在日常教学、学生德育和班级管理各方面自觉不自觉地体会困惑和喜悦, 这些经历都是科研工作难能可贵的触发点。在此基础上学校分层次, 按步骤引导教师培养并形成科研意识。

1. 培养学科带头人。优秀的教师善于面对复杂的教育现象, 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体会创造的乐趣, 成为一名学者型的教师。学校就是要首先培养这样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让他们走出去, 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大赛、学术研讨会, 在多听多看的基础上, 促进其多思多创新; 让他们带回来, 将自己的收获以学术论文等方式不断探索, 养成科研的好习惯, 提升科研能力。

2. 以个别带全体。学校每学期都有优秀教师引路课、普通教师观摩课, 通过说课评课等环节调动教师探索教研的积极性; 并且安排学科带头人定期作汇报讲座, 引领学校的科研发展; 把握住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等契机, 向区市推荐优秀成果。

( 二) 制度保障, 为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推波助力

学校每学期伊始都有详细的、执行性强的教科研工作计划, 每学期末都有集评价、反思于一体的教科研工作总结; 学校的常规性制度还有《大连市金州高级中学教师学习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师培训实施方案》《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方法》《校本研训制度》《教师学历提升培训计划》《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研活动制度》等。

完备的制度为教师从事科研活动引领了方向增添了动力, 解除了后顾之忧。

( 三) 专家引领, 夯实基础, 掌握方法, 做实课题

课题研究是关涉教师、学生乃至学校生命力的重要项目。但之前说到, 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重结果, 轻过程。这就使课题的研究失掉了科研的价值, 针对这一问题, 学校在与东北师大合作的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有效整合的问题研究》中, 聘请东北师大课题组专家常驻学校, 随时指导研究过程, 在理论、方法、原始资料收集等多方面使教师收货颇丰, 这一课题于2013年5月顺利结题, 并被评为优秀课题。

( 四) 培养教师在总结的基础上撰写研究论文的能力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篇5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应用,越来越需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学生,课堂上死气沉沉,不够“配合”,那么学习效率也就不言而喻了,我认为。学生不主动参与学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有的是老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吸引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是评价方式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是学生对教师本人有抵触情绪。那么,我们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构建和谐课堂呢?我想强调以下三点: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愿学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把学生只看成不懂事的孩子,凡事“唯我独尊”,整天“有好心,没好脸”,不愿与学生交流,学生怎能愿意接近你或接受你?上你的课也是迫不得已,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根本就无从谈起。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应从改善师生关系开始,要有一颗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心。

二、强化自身素质,准备充分,使学生乐学

教师和蔼的教态,整洁的板书,渊博的知识,激情的语言,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基本条件。这些需要大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多学多练,功在平时,功到自然成。

关于准备充分,我想主要是两方面的准备:

一是学生的准备,也就是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提前预习,学生准备充分,在课堂上才有充足的底气,发言的资本。

二是教师的准备。上课之前老师要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特点,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要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做到深入浅出,还要利用好现代多媒体教学,力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

教师胸有成竹,思路清晰,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处理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才不会出现老师不知所措,学生不知所学的现象。

三、多种评价方式,激励为主,使学生想学

任何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评价,尤其是肯定的评价,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我们每位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课堂语言,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努力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氛围。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对于课上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回答准确的学生,要及时赞赏,这是“锦上添花”。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在对他说一句“下次还请你回答,老师相信你能成功”。这是“雪中送炭”。当学生举棋不定,不敢发言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凡事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这是“培养自信”。

另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课下及时谈心,主要找课上参与有进步和参与性不强的两类学生谈心,让学生明白老师心中对他们的鼓励和期待,要养成“课上不拖堂,下课也交流”的教学习惯。

2、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及时总结

利用下课前的一分钟,引导学生做自我评价:“这节课觉得自己在参与交流,主动探索方面做的还可以的请举手(或站起来)”。这不仅引导学生对一节课的参与状态进行总结,还是对学生自信心的考验,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参与课堂的那份成功的自豪感。

3、利用每周的班会时间,引导学生在班内评选“星级学生”,也就是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但第一条就是“积极回答问题”,否则一票否决。另外,对于回答问题进步的同学,可以设“班主任特别奖-----进步之星”。这样。长期以往,就能在班内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使学生“专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如何克服浮躁情绪,坐得住,钻得进;如何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高昂的精神,一种向上的激情,一种释放不竭的生机和活力;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上顽强拼搏,干劲冲天,活力无限;如何变学生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地、发自肺腑地“我要学”,这是我们必须探索解决的问题。

1、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关键是教师,主阵地是课堂。学生大多时间是学习,首先每位教师必须切实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学艺术,改革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智慧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适应时代要求,必须更新课堂教学观念。作为重中之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师必须改变“满堂灌”的教学陋习,课上必须要有有价值的提问,有启发,有诱导,有学生的思维参与。

3、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业务上,必须认真钻研,做到知识渊博,功底扎实。要谦虚,要创新,争做一名有理想,有追求,与时俱进,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教师。

4、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充满朝气、生动活泼的青少年。他们有主观能动性,他们是成长中的人,发展中的人,作为教师必须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对所有学生充满爱心,要给学生以尊严,才能做好教育工作。要带着感情去做学生思想工作,树立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尊重意识。尊重是双向的,播种尊重才能收获尊重,多一些民主对话,多一些换位思考。要坚定每位学生都是可以塑造的,每位学生都是可以进步的教育理念。

5、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做学生思想工作应以表扬为主。大声表扬,悄悄批评(也因人而易)。勤开导,多鼓励。用“表扬”“肯定”来激活学生的上进心,一定不去做伤害学生自尊心的事情。教师工作不仅是教书,而且要育人,要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情操的陶冶者。

6、要叫的上学生的名字拉进与学生的距离,要经常找学生谈心,对学生了如指掌。

教师要善于把握每一个教育良机,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肯定自我,塑造自我,超越自我。

7、不能一上课就批评学生,否则学生这一节课也听不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问题尽量要化解在课下,要尽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把激情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把思考带进课堂。

8、要多关注学困生、退步生,找原因,找办法,多鼓励,多引导。学生是有差异的,学习过程不是齐步走,学生即使退步了,我们的责任是让他有信心再进步。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点进步也要及时肯定,抓住机会进行指导。要用积极态度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暂时的挫折,帮助他们以良好的平稳心态对待学习。

9、用多重标准来衡量学生,有的学生“本一”是目标,也有的学生“本二”、“本三”是目标。对于一些学生进入“本三”也是成功。要求老师们要摸清每位学生的底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帮助每位学生成功是教师最大的成功!

10、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高一年级,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如何记笔记?如何复习?如何做作业?如何改错等等。习惯是一个人健康人生的基础,成功是一种习惯!

11、教师备课,不仅要备知识,还要备学生,更要善于反思和研究教学。不高明的老师累学生,高明的老师累自己。提倡写教后感,要坚决克服课堂上的浪费现象。同时要帮助学生查找学习中的浪费现象,不做无用功。向课堂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要质量,要效益!

12、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要多想办法,越是差科,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学习上有了进步,兴趣也就会越来越大。

13、亲其师,信其道。往往是喜欢某科任老师,就会喜欢这一学科。所以要求老师们要增强自身修养和个人魅力,做专家型、研究型的教师。上课要讲究艺术。多用幽默的话语来启迪学生的智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悟性。

14、每节课学生集中精力的时间就是30分钟,时间长了就有可能“走神”,往往“身在曹营心在汉”。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老师必须吃透教材,大胆取舍,有讲有练才行。老师讲必须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创设合乎情境又有启发性的问题,将主干知识在学习精力旺盛的20-30分钟内完成。千万不可面面俱到,在课堂设置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手、眼、耳、嘴并用。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教师不要做,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教师就不要多讲。要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精力集中,不烦躁,不疲劳。兴趣浓厚,坐得住,学得进,才会有大的进步。

15、目标的分段实施法。每半学期、每月、每周或每次大型考试,都要制订小目标,只要实现了阶段性小目标,就是把握住了现在,就是为实现将来的大目标铺平了路。要求教师,每实现一个小目标,都要组织同学们进行全面细致的总结,为实现下一个目标做好准备。

16、课堂“三提倡”:提倡学生上讲台,提倡七嘴八舌,提倡标新立异。敢于质疑和提问。三不准:每节课老师讲授一般不超过30分钟,不准照本宣科,不准熄灭学生思维的火花。要倡导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

17、除了关注优秀生和差生以外,也要特别关注“中等生”,实际上不大引人关注的中等生是班级的大群体,对他们的忽视,极易让他们感到老师们已忘了他们,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处理不好就会变成差生,事实上,中等生也最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理解。要多提问,多鼓励,多指导,多谈心。平静的湖水只有有风,才会出现美丽的涟漪。只要关注他们一下,他很可能会成为优等生。他们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所以老师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想着中等生,要有意识地让中等生发挥出主体作用。

18、老师上课时脑中不能只有教案,只有知识系统,只是按着自己的思路去说,而眼中更应该有学生。当发现注意力不集中时,就要有意地停顿,用不同的方式去提醒。讲课必须讲究艺术,有重点,有波澜,有高潮,一定不能“一言堂”,要让学生动起来,不能让他们坐享其成,要让他们去“想”,去“悟”,去“探索”。课堂上一个“勤奋”的老师,从头讲到尾,面面俱到,就会带出一批“懈怠”学生。因为老师的包办代替了好多学生应该做的事情,实属费力不讨好!

19、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变变方式和手段能够激发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会使学生记忆深刻,学习主动性增强。

20、老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提问面向大多数,不能只提几名熟悉的学习好的同学。而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是被老师遗忘的角落。提问或讲课时眼睛要与学生对视,这样会给学生很大的动力,大部分学生会认为这样的目光充满了关爱和鼓励,同时还会让他们觉得下一个问题可能会问到自己,从而能够紧跟教学节拍,积极思考。要叫的上学生的名字,不要顺着一趟提问,这样其他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会减弱。只有叫的上学生名字,学生才会有亲近感,不要用手指“你”来答。所以我们要提出:备课时想学生,上课时看学生,考试后研究学生。

21、不允许“拖堂”和“提前上课”。经统计,百分之百的学生反映,拖堂时听课的效果极差,对拖堂的老师没有好印象。上完一节课,学生普遍感觉已经很累了,想出去放松一下或闭目养神,没有这短暂的放松,不会上好下一节。学校要求教师一定要把课间还给学生,坚决制止“早上”和“拖堂”现象。

22、作业必须要精选,分层次。只有分层次才是真正不放弃每一位学生,要给学生留做作业的时间,思考的时间、查漏补缺的时间和归纳总结的时间。坚决反对抄袭作业,老师们要扪心自问,学生抄袭作业全是学生的责任吗?我们做为教师要负什么责任?为什么你留的作业学生完不成,去抄袭?

23、用评语方式批改作业,多用肯定鼓励性的语言,发现闪光点要及时肯定。这样有利于指导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在被尊重,被表扬,被认可方面有强烈的需求。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出,如出现审题、计算、观察、分析、判断等方面的错误时,老师可用评语方式进行方法指导,提出要求,指明注意事项,让学生明白正确的方法。在学生的行为习惯上也可用类似的办法。往往老师的一句话学生会记一辈子,会受益终生。所以老师们要注重各种方式,如写便条、送喜报、连心卡等,只要有机会就不放弃教育,不放弃引导,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

24、改错本、备忘录、周志本、归纳本教师要经常提醒,经常检查。

25、每次考试后,老师都要帮助每一位学生搞好总结和反思,正确认识自我,找准位置,明确努力方向。

26、出尖子生,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要多给尖子生自主时间,老师要多诱导,多启迪,多给他们搭建自主学习,自我腾飞的平台。

27、提倡问题式教学。一节课要解决哪些问题,怎么解决,学生可能会在那些地方出现问题,出现思维障碍后教师怎样引导,引导学生会分析,学会思维,掌握方法,得出正确结论,这就是教学艺术。埋怨学生不动脑,不思考,不勇于回答问题,其实很大责任在教师,因为他习惯了你得的满堂灌,你没有给他创设思考和勇于回答问题的空间气氛。要做到学生不是带着等待的头脑进教室,而是带着思考的头脑进课堂,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教师自己。

调动学习动力 篇6

一、课前预习打好基础。

做好課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他们要通过默读或朗读来了解课文内容,要自己动脑筋完成预习提示或教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教师在每讲一篇课文之前,让学生首先借助工具书做好字、词、句等方面的预习,并且要求在课本上必须有记载,就写在文字的旁边,把字写小一些,并且一一检查,写得好的让全班传阅,成为班上的“自学小明星”,他的书在学期结束后可以保存在班上的图书角里,供其他学生学习和参观。

二、课堂学习抓住重点。

在经过学生的预习之后,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要把课文整体讲解一遍,学生会针对在课前预习时不懂的内容进行重点学习、重点掌握,遇到不懂的地方再举手提问,也可以针对课文中的内容展开联想,充分发挥想象,教师再适时给予答复和引导。还可以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有想象力,并作为当堂课的“学习明星”进入班上的“明星榜”。这样既让学生抓住了学习重点,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学习效果当然好。

三、课后复习巩固提高。

学生不仅要注重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更要注重课后复习。小学生一般都爱贪玩,倘若只做到了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却没有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复习巩固,那么他们所学习的知识就不牢固,一贪玩就什么都忘记了。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抽查,可以在下一堂课前先提问上一堂课的重点,也可以一个星期进行一次知识小结,以提问或测试的方式进行,还可以在一个单元结束后进行单元知识测试,摸清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师再有重点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达到真正提高学习的目的。

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三个阶段,并周而复始地进行,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掌握这三个阶段的学习规律,并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这对于人的一生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终身享用不尽。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篇7

一、张大嘴巴动天君———愿读会读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读是综合分析,它体现了语文的学习规律和特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训练,主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能力,即了解词句意思的能力。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兴趣点易转移,实际教学中,刚入学的小学生常有盲目读书、不愿开口读书、假读书(就是嘴好像是在读,其实没有读出声、也没思考)的现象,因此,读书的形式要尽量追求多样化,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对读书保持着盎然的兴趣,读出实效。

循着读通、读熟、读懂、读好的教学程序,能有效地提高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质量。让学生带着任务读:初读课文,画出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句,提出质疑;精读课文,品读字词,感悟理解,这个理解包括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内涵;最后,朗读动情,表达真情,感受美好。充满乐趣读:绘声绘色地读,棒;摇头晃脑地读,行;眉飞色舞地读,好。多形式读:个人读、小组读、开火车读、对读、轮读、齐读、比赛读、打雷读、配乐读、表演读等均可。以多彩的形式,释放出学生们内心丰富的情感;以不同的语调、语速、语气,喷涌出学生们富有个性的感受。多样化读的训练能保证全体学生的参加,使人人会读、愿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二、借助直观吸眼球——轻松解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主要是直观具体形象思维,即思维只能凭借具体形象进行。低年级语文课本图文并茂,课文内容和绘图水乳交融。因此,课堂教学要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图文结合,加强直观。

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美丽的小路》一课时,我充分利用精美的画面,使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课件中,鲜花盛开,铺满花花绿绿鹅卵石的小路与垃圾遍地、苍蝇飞舞的小路形成鲜明的对比,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直观形象的文本情境,引发了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直观的画面,学生进入文中描写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当做了课文中的兔姑娘、鸭先生、鹿先生,去感受事物,去体会情感,受到感染、熏陶,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最终学生把“保护环境”的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自觉维护环境卫生,争做“校园美容师”,达到正面的价值观的引导。

三、无痕融入搞活动——情境激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喜欢游戏、表演,他们的学习动机是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不大注意学习内容和结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巧妙地运用“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诵读表现情境”等方法,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头饰、道具、课件等,让学生模仿课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诵读课文内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活动中准确地理解了词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实践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四、授之以渔会学习——培养能力

“学习应该是一个不断取得能力的过程,并导致积极行为,创造一个新期望的未来。”这句话强调了“会学”才是提高素质的关键。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有着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因此,教师要把他们当作活生生的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相信和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低年级学生主要可以通过读读、画画、想想、做做、看看,眼、手、口、脑并用,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鼓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学会质疑、解疑,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辩论,发展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养成合作读书的习惯,优化学习品质。靠思考自得,是一个学生不可缺少的能力素质,是低年级学生首先应培养的素质。

在学习《乌鸦喝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乌鸦是怎样想办法喝到水的?”这个问题,在学生熟读相关语段之后,我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装了一定水的矿泉水瓶、小石子,小组合作,模仿乌鸦动作动手做实验,再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理解“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的“慢慢”一词。接着让学生口述乌鸦喝到水的过程。这样,学生动手动脑理解了“瓶子很高,瓶口很小,里边的水不多”,“乌鸦却能想到办法喝到水”的问题。最后,让学生回归文本,朗读成诵,积累语言。这样的教学,学生眼、手、口、脑多种感官并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会了学习,培养了能力。

五、不吝表扬善赏识——激发自信

赏识教育法的创造者周弘曾说:“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一种观点,一旦经过多次强化,就会在孩子心中生根。因此,当教师一再指明学生粗心大意、动作慢等缺点时,学生会形成一种惯性,真的认为自己粗心或慢,相反,若教师把目光放在学生细心的时侯,动作快的时侯,多次强化之后,学生的心里就有一种“快”的心理暗示,越来越快。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为了获得父母和教师的表扬,为了得到奖励而努力学习。因此,教师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赏识、表扬学生。表扬要注重细节与过程,而不只是表扬结果;表扬的语言要具体,忌空洞。教师应赏识学生,善用表扬增强学生自信,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初中新生课堂学习情感的调动 篇8

在课堂教学中, 教者捕捉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 发挥临场机智, 把握契机, 及时进行教学调节, 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这是调节由小学向初中过渡的那种不稳定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以声感人, 以情动人, “煽动”艺术最直接的手段。

1.必要的感情投资。缩短距离, 克服障碍, 增进了解, 建立感情, 形成融洽友好、和谐信任的气氛, 可以增进师生间教学活动的配合。因为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觉得老师高深莫测, 产生畏惧心理, 所以教师在平时有必要给予一定的感情投资。在生活、学习上用温和亲切、甜美的语言, 以真挚细腻的感情打动学生。将心比心, 设身处地, 用富有人情味、入情入理的亲切交谈去敞开心扉、吐露真情;用夸奖式、鼓励式给学生以希望。这些“煽动艺术”的运用, 要恰到好处, 既不能只及毛皮, 又不能吹捧, 夸大其辞, 更不能培养他们的依赖性, 否则会适得其反。

2.优先效应。在课前准备中, 用新异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能使人的智力活动处于最佳状态。美国著名的演说家洛克伍德·桑佩说:“在整个讲话过程中, 做到轻松巧妙与听者交流思想……关键是讲话的开始用字和表达。”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还不太明确, 课前准备又不充分, 对课文又不太感兴趣, 此时还沉浸在课间十分钟的欢乐之中, 并且继续编织着课间的游戏。因此, 有经验的教师是十分重视并精心设计导语, 采用灵活多样的开讲方法, 从上课的最初几句话起, 就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使学生感到前方“仿佛若有光”, 生发出一种探奇觅胜的求知欲望, 主动地开启思维, 情绪高涨地参与教学过程。

导语必须感情充沛, 以情取胜, 尤其是对于感情色彩浓郁的诗文, 更应该注满感情的潮水, 以情传情, 拨动学生的心弦。切忌感情平淡, 或肤浅做作。

这种“煽动”艺术的运用, 意在让学生进入你所营造的氛围中去, 从而让学生进入某种境界, 忘了自己, 全身心地投入, 最终必会取得良好效果。

3.巧妙的情绪调整。听累了, 一次次高度紧张的思维活动, 必会有松驰的时候, 有些同学, 耐性好, 能坚持一会儿, 有些同学却显得疲惫, 因为进入初中后, 知识明显加深, 逻辑思维更强, 于是就会出现“开小车”现象。思绪如风一样飘向遥远的世界, 把老师、课堂当成梦游的天堂。如何处理这样的“疲软”现象呢?巧妙地运用煽动艺术, 比如说抑扬顿挫的声调, 发自内心参与同学达成心灵沟通的感慨;一个激发同学兴趣的问题, 都能调整此时同学们的神经, 从而把学生从遥远的世界拉回来。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 无声“煽动”可以诱发学生的潜意识。

1.表情煽动。教室里闹得很, 我一步步踏上讲台, 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 刚从小学过来的学生还带着稚嫩的心, 经受不了沉重的心理压抑, 把老师的批评, 当作是灾难, 心理活动复杂多变, 我没有说话。我来回与一双双恐惧、猜测、幸灾乐祸的各种复杂的眼神相交, 我充满自信与信任的一笑, 一点没有责怪他们, 一堂课下来, 当场测试效果很好。如果不是当场一笑, 亦或是大发雷霆, 亦或是满脸怒气, 但不便发火, 让学生提心吊胆, 一堂课同样会过去, 其效果怎样便可想而知。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 不善于表情的人, 就不能够做教师。”教师的表情既要保持亲切、自然的常态, 又要具有善变性, 这样才能更有效地煽动学生兴趣。“人类的无声语言, 有时比有声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往往同一种姿态可以发出几种不同的信号, 这是有声语言所不能比拟的。” (《奥妙人体语言》)

2.动作煽情。《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站起来, 脸色惨白,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 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 拿起一支粉笔, 使出全身的力量, 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 头靠着墙壁, 话也不说, 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这段文字中, 人物话语很少, 但他那眼神、表情、动作和手势所产生的感染力、穿透力远远超过了暴风骤雨、激昂慷慨的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或为教材中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所感动, 或为诠释某一方面的道理、原理等, 情之所至, 理宜昭然, 都会做出一些形象化的直观的动作可姿态, 如表现自信、自豪时, 教师则昂首挺胸;表谦虚、恭敬时, 则身体微向前倾;表现赞赏、钦佩时, 则伸出拇指;表现决心、愤怒时、警告时, 则举起拳头……这些动作或手势, 化抽象为具体, 随着教师完成的过程, 那些抽象思维还没有形成, 但却在揣摩老师的接轨期的学生自能领悟到其中的奥妙。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篇9

一、巧妙构思, 激情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新课这一环尤为重要。因为精彩而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新课, 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好奇心, 还能像磁力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全神贯注于这堂课, 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新课上来, 为学好新课作好了准备。

那么怎样构思设计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这就要在备课中多下工夫, 要吃透教材, 想方设法寻找与课本密切相关的知识。例如在讲《“九·一八”事变》这一课时, 为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我在开始时播放了一段《松花江上》的音乐, 学生听了之后, 被激昂的旋律、悲壮的气势和东北人民的抗争激情感染了, 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接着, 我简单向学生介绍了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内容和目的。这样就顺利成章的引出了课题。然后我向学生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发动这场侵略战争呢?目的是什么呢?”学生阅读教材后, 争先恐后地回答。最后, 我总结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整个一堂课, 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思考、主动求知的气氛当中, 重点和难点也在环环相扣中得到了突破。

二、利用引言, 激发兴趣

历史学科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对于内部知识结构进行有效的掌握, 而不是去死记硬背一些零散的历史知识。要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个系统的、完整的认识, 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利用教材每章节前的引言,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了解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 使学生能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结构和内在联系, 提高总结、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世界》这一章时, 要让学生明白这段历史的时间界限:一战后———二战前夕。

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研究表明, 学生学习态度的好坏, 既取决于自我意识, 同时也受到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的影响。大家都知道, 师生关系良好, 学生便会对该老师持肯定态度, 并对其所教的学科产生的浓厚兴趣, 这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因此教师要多接触学生, 努力去了解、研究学生的心理状况, 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以自身的高尚人格感化学生, 并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做, 既有利于学生积极学习态度的产生, 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八法 篇10

知识缺乏会妨碍人们学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人们会产生摆脱学习困境的心理需要, 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 教师课堂上要布置些难题, 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挫折感,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认清在学识上的不足与欠缺, 又可以激发他们战胜挫折获取知识的动力。当然, 教师在给学生制造挫折时, 在次数、力度上要掌握好, 否则易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 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二、教师巧犯“错误”引学

这里所说的错误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上的“错误”, 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学生在发现教师的“错误”, 与教师辩论的过程中, 会感到自己是课堂的参与者, 学习的积极性会提高。教师的“错误”, 给学生提出了探索的方向, 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 使学生的智力始终处于“战斗准备状态”。在学生纠正其“错误”后, 教师应向学生表示感谢, 感谢学生细心, 帮助纠正了错误。

三、抓好课堂提问导学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课堂教学已转向思维教学, 因而在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动机和思路, 发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特别是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 思考问题的转折处, 承上启下的过渡处, 归纳结论的关键处, 以富有启示性的提问, 引导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同时要避免产生惩罚性提问、仓促性提问、质问性提问、盲目性提问、关照性提问。

四、建立融洽师生关系乐意学

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实现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的转变。教师明确了这一教学目的后, 就要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 不能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样子, 给学生一种难以接近的感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相反, 若师生感情冷漠, 学生对教师反感, 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更谈不上课堂上的积极思维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创造一种师生平等相处、情感交融、教学民主的课堂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

心理学试验证明,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喜悦, 便会激起无休止的意念和动力。学生也是如此。实践也证明, 一个人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 无论是感觉、知觉还是记忆和思维都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原理, 多表扬, 少指责, 特别是对待差生更应如此。有一位教育家曾说:“应该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应该充分地相信孩子, 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帮助他们恢复自信, 重新扬起风帆, 战胜一切困难。

六、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著名学者埃德加·富尔在他的著作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教育界流行的一句话, “教会学生学习”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思维, 为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并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教师教学的重点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 要教给学生解题思路, 使学生知道如何着手解题, 并明白要求什么——必须知道什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课堂上先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做起, 设法让学生发表见解, 使他们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望, 和勇于进取的最佳心理状态, 这样就为学生的善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活跃了课堂气氛。

七、杜绝采用学生反感的教育方式

教师如果采用学生反感的教学方式, 必如逆水行舟, 事倍功半, 甚至事与愿违。学生最反感的教育方式有:讽刺挖苦式、驱逐式、比较式、武断式、告状式等, 这样的教育方式既违背了师德要求, 也与教育科学相悖离, 实质是一种不负责任、缺乏爱心的表现, 教师应时常引以为戒。

八、声光电并用刺激学

怎样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篇11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平等教学, 用心帮助学生、爱护学生, 用实际行动感化学生,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具体来说, 在课堂教学中, 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后, 教师要经常与学生接触、交谈, 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生活问题等, 指导他们总结知识、改进学习方法。此外, 情感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 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激励学生的自信心, 这种情感还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赖, 使教师提出的要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另外, 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喜欢自己, 喜欢自己所教的课程, 教师就要真心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帮助、引导、感化学生, 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自己。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 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总之,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学, 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预期效果。

二、积极鼓励学生, 大胆质疑及创新

“疑”则诱发探索, 从而发现真理。教师通过设疑, 可引领学生深入研读课文, 大胆发言, 各抒已见, 从而使学生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俗话说:“只有想不到, 没有做不到。”只有把学生的想象力调动起来, 才能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 从而使他们在学习上更积极、更踊跃, 也更容易进步。如在学习杨朔的《铁骑兵》时, 文中一处出现“夜不十分冷, 河水没冻, 可是很急, 而且越走越深, 最后都没到马肚子了。”在教学的时候, 我问学生:“此处的‘没’是读‘méi’吗?”当时很多学生也说是应该读“méi”的, 但是后来有学生提出疑问:“老师, 我觉得不应该是读méi, 而应该读作mò。”“老师, 还有, 我觉得读音是读mò了, 但是这里不是指没有的意思, 而是指河里的水漫过了。”我按着学生的推理说:“是的, 同学们提出的疑问很好, 恰到好处, 就应该是mò, 指的是河里的水漫过了马肚子的意思。希望同学们以后在这方面更多提出自己的疑问, 那么你们就会在探索与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三、以多姿多彩的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

我们知道,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不仅使学生乐在其中, 而且还可以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 锻炼能力。教师在上课的同时, 可以开展多姿多彩的语文活动, 吸引学生的眼球, 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如举行诗歌朗诵竞赛, 可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举办演讲竞赛, 可以提高学生的口才;举办谜语竞赛,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增强求知欲。记得有一次, 在一次古诗文《陋室铭》教学中, 因为先对古诗进行了讲解及分析, 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古诗, 然后, 我开展了一分钟背诵古诗竞赛, 出乎我意料的是, 全班70多人中, 只有几个学生没能流利背诵出来, 其余全部都能在1分钟内背出来, 这样的语文活动形式活泼, 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科学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入课堂, 录音、录象、幻灯以及多媒体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来, 动起来, 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 可以制作课件展现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 展现骗子的阴谋诡计, 将骗子吹嘘自己所织出的衣料的“特性”、骗子在织布机上的“空忙”情景、大臣, 官员和皇帝查看织布情况时的心理动态、皇帝穿“新衣”上街游行和被老百姓识破的过程等通过视频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将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嘴脸形象地刻画出来, 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也提高了学习兴趣。

五、及时肯定与表扬, 增强学生信心

当学生取得了成绩时, 作为教师的我们, 要及时肯定表扬他们, 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 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一次, 在我班学生交来的作业中, 有一份作业中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出入很大, 但是他在书写上却非常漂亮。所以在班上讲评作业时, 我说:“***同学的作业本, 老师很喜欢, 因为他的书写认真工整, 且非常漂亮, 如果要是能在此基础上, 把习题的答案多加以思考, 这两样一起整合漂亮的话, 将是多么的优秀啊!不知其他人是否能做到?”“能。”从那以后, 学生对作业的思考更认真了, 答案也正确了, 书写更漂亮了, 而且他们对语文学习也更加积极了。过后, 我想, 如果那天我说出的不是表扬的话, 而是一味地指责学生答案错误, 也许我的学生就不会进步了。可见, 对于有缺点的学生, 我们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 尽量找他们的优点去肯定他们、表扬他们, 这样学生才会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有了乐趣, 自然而然他们学习就会更加积极了。

总之,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多样, 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提高我们语文教学质量会有很大帮助。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从教学的方方面面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使得我们学生的成绩不断提高。

摘要:我国很早就开始推行新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的改革也在逐步深化, 但我国教育评价标准大多仍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这种以应试为目的, 以填鸭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很难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需求, 造成了学生厌学、学习效率低下的状况。因此, 初中语文教学应以兴趣培养为切入点,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升教学效率。

上一篇:银杏栽培技术下一篇:EI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