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教师的座谈会发言(精选8篇)
与新教师的座谈会发言 篇1
用心经营事业,用爱拥抱生活
--与新教师的座谈会发言摘要
今天,作为大家的同事和老大姐,与在座的老师们交流一下一些想法。看到大家年轻的、富有朝气的面庞,我的心中有几许喜悦、几许感慨和几许期待。
几许喜悦
几许喜悦,“喜”自何来?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们学校已经有六七年没有进老师了,六七年之前的年轻教师现在也已经有30岁出头了。目前我们学校正处于教学改革和生源扩大的关键时期,政史地生四个学科急需要优秀的新教师力量补充进来。你们的到来,给我们学校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也注入了一股强有力的正能量。所以,在这里我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几许感慨
几许感慨指的是:在我听课以及每当看到大家的时候,我都禁不住回想起自己刚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不同的是,你们进的是城市,我进的是农村;你们进的是市直高中,我进的是区级高中,而且在一个偏僻的小乡镇。说实在的,报到那一天,当看到简陋的校舍,想到百里之外的男朋友,同时想到90%以上的大学同学都留在城市的时候,禁不住偷偷留下了眼泪。而一个月之后,我不但已经适应了那里,而且还喜欢上了那里。那么,是谁拯救了我?是我的学生们!我报到的时候已经是9月7、8号了,整个高一年级六个班没有历史老师,所有的孩子都在期盼着他们未来的历史老师,我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希望,于是他们用质朴的爱表达了他们的这份心情。在你沮丧时展现在你眼前的一张张笑脸,在你嗓子沙哑时放在你桌上的鸭梨,清晨为你采来的带有露珠的野花,下雨时撑在你头上的漂亮的花伞······这些都成为我记忆中美丽的花絮。现在想想,那时的自己教学水平一般,但是我能够与他们融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玩闹,一起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种浓厚的师生情谊不但带来学生成绩的突飞猛进和健康快乐的成长,更使我体会到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一年之后,为了解决两地分居问题,我不得已调到了另一所农村中学,我第一届的学生们恋恋不舍,还有一个学生跟着我到了新的单位上学。后来她也当了老师,现在已经是教学骨干了,被评为“泰山教坛新星”。我在另一所农村高中工作了七年,2003年调到了现在的学校。经历是一笔财富,我任教的学校和所教的学生们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也使我在教学的路上越走越顺畅。
跟大家谈以上这些,是想告诉大家:在你们的教学生命中,与你们息息相关的是学生、是课堂!要眼里看到学生、心里装着学生,关注学生的需求,营造生命化的课堂。
著名的教育专家所谈无一例外不跟学生有关:李镇西老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种爱是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爱;魏书生老师崇尚“民主与科学”;美国雷夫·艾斯奎斯用爱和智慧创造了56号教室的奇迹,被《纽约时报》尊称为“天才与圣徒”(推荐阅读)······
爱学生、尊重学生、用心经营教育事业,这是作为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师者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有资格为人师表,才能更好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学校不同于其他单位,既然选择了学校、选择了教育就要有淡泊名利的意识,就要有敢于奉献的精神。我在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时候,我的领导对我们说:“作为新教师,如果三年内不能成手,五年内不能独当一面,那就很难再有什么建树。”而尽快成手、独当一面的前提是必须要真正付出。对于你们来说,这几年的“诱惑”应该很多,而这几年也是个人成长最关键的几年。如果心没有扑在本职工作上,你所得到的只有残缺、只有失落。试想在松软的沙滩上建一座房子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辛勤的劳动和付出将会使你迎来桃李满园、迎来自己教育事业的春天。
几许期待
作为学校的一员,也作为大家的同事,我对老师们怀有许多的期待。对于新教师来说,除了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之外,还需要你们做好还有以下几件事:
一、经营好你的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谁用心去经营课堂、用心去拥有学生,谁就在教学中占据了优势。
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必须精心备课。备课的基本要求是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只有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立足于学情、灵活运用教法、科学突破重难点,才会在课堂中游刃有余,使课堂目标顺利实施。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这是衡量我们教学有效与否的准绳。要根据课标要求确立教学目标、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逐一解决问题。
(政史地生四科的课程标准目标略)
对于一节课要认真准备、反复揣摩。要虚心请教别人,经常听周围优秀教师的课。我在第一轮的教学中,只要有时间就跟着老教师听课。记得第一次带高三的时候,几乎是听一节、上一节。我的课一般比别人慢一节,听之前首先备课,听后思考一下人家的课与自己的设想有何差别,应该如何取长补短,然后再去上课,课后再反思、再改进。这样的课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成绩,还使自己成长很快。第一年送高三就教出了全区第一的好成绩。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有意义。一节有意义的课能够让学生学习新知、锻炼能力,继而产生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是有效率。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每个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三是生成性。叶澜介绍,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四是常态性。叶澜教授反对课堂上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没有新的东西呈现,认为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她告诫教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
五是有待完善。她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公开课、观摩课要上得没有一点点问题,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开阔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对于新教师而言,一节好课的基本标准还有如下内容:
第一,讲课有热情、激情,感染力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对问题的阐述深入浅出、简练准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启发性强。
第三,备课充分,授课娴熟,运用自如。
第四,讲课内容充实,信息量大,关注学科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
第五,鼓励学生创新和独立思考,多提问题,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训练其思维技巧、思维方法。
第六,能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情绪,课堂气氛活跃。
其实前几天在你们试讲的时候,我已经领略了大家的风采。可以说,你们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素质。但是,还要把大学生、研究生的素质转化为优秀教师的素质。
我自己感觉,在这次试讲中,有几位新教师在驾驭课堂、解读教材方面非常娴熟和专业。具体表现在:学科素养深厚,能用学科语言和方法处理教材内容,对三维目标的解读很准确;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多样,有的教师自制教具进行讲授,这说明学科意识和学科水平达到了较高层次;具有了单元整合的思想,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和比较;联系现实和热点问题讲授,授课深入浅出、生动自然。
但是,有的教师还停留在“背”教材或简单复述教材的层次上。由于没有用心研究课标和教材,导致重点不突出、讲授不熟练、语言不流畅、方法不灵活,有的还出现了小小的知识性的错误。
不过,这些现象的出现对于新教师来说是非常正常的,相信经过历练和成长,你们的课堂会越来越精彩。
除了备好课、经营好课堂之外,大家还需要做好其余的教学环节,如听课、批改作业、自习辅导、与学生谈心等等。
二、做课改的弄潮儿
课堂改革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的主流,是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也是我们学校目前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
经过近两年的尝试,我校已经摸索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改新模式,即“一案三学四步”课堂改进模式。在前几天的课堂改进模式培训会上,王德海副校长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
下面我就结合王副校长的讲话内容与大家一起学习一下这种模式:
1“一案”,即学案,是教和学的依托。通过预学、导学、固学,最终把学案上的死的知识变成学生活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编制学案要大胆整合教材,突出学科特点及课型特点,精心研究课标要求,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引导学生探究,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深度和挑战性。
学案内容要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使用说明、预学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深化、当堂检测、学习反思等。
学案编制体例要规范,一般的学案分页眉和主页,页眉包括编制人、审核人、日期、编号、学生姓名、组别、评价等级等内容。主页除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使用说明外,主要内容应包括课前预学、课中导学、课后固学三部分。
学案要提前一天发给学生,有指导、有要求、有收有批,有评有纠。
学生学案要妥善保存,不得遗失。这既是期末复习的材料,也是学生作业检查和展评的依据。
2.“三学”,即预学、导学、固学三个学习阶段。
预学即预习。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好自主自习时间的学习,认真研究教材,查阅相关材料,深入思考课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完成学案的课前预学内容,教师要检查学生学案,了解学生预学情况。
导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关键环节,是课堂上学生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依据学案,或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集思广益,然后展示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并通过相互之间的点评纠错达到提升的目的,教师则要适当点拨,释疑解惑,突破难点,归纳规律。
固学阶段要求学生要认真反刍当堂学习内容,独立完成当堂作业并及时上交。同时课代表和小组长要对学习小组成员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记分。
3.“四步”,即预学检查与自学导航、自主学习与展示点评、精讲点拨与拓展升华、当堂巩固与学习反思。
王副校长最后要求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堂改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热情鼓励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大胆质疑;要在学案编制上下大功夫,要汇集教师集体智慧,共同编制统一使用的学案;要下大力气加强学生学习小组的建设。
新教师在接受新事物、推行新方法方面有极大的优越性,期待大家身体力行、勇于创新和实践,在我校课改中崭露头角。
三、做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反思的教师
孔子曰:“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说明了学习和反思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和反思。
1.要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勤于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一旦养成,人生的品位和追求自然高尚。“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在工作之余挤出一些时间学习,多让大脑汲取知识的琼浆,追求“秉烛夜读书,品茗独炼句”的精神境界,能够把浮躁、失落拒于心门之外。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古希腊先哲的人文主义思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泰勒斯探索、思辨自然规律,对广袤的星空充满向往。以普罗塔格拉为代表的智者学派把研究重点转向人类,并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衍生了朴素人文主义。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崇尚知识,提出“知识即美德”。亚里士多德在学习柏拉图的同时进行了理性思考,提出:“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在此方面,温家宝总理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温总理饱读经典,笔耕不辍。正是在学习先人的基础上,创作出“仰望星空”的精美诗作。这首诗满含深情,表达了对真理、自由、正义、博爱的热情讴歌和强烈追求。密切关注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与前途,散发着一股幽兰之香与豪迈大气。激励着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满怀希望、志存高远。
当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会由信念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从而成就我们美好的未来。
人生如蓄电池,需要不断充电,不断释放能量。一本好书,一句名言,一个哲理,一种品质,都如点点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说到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学校老师们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思想着的苇草”教师博客群组,她安家于全国最大的教育网站--新思考网。博群建立于2010年,现已发展到300多位博友,博文已达到10000多篇,已产生20位教育名博。老师们在教学之余,及时记录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阐发自己对课改的了解,也描绘生活的美好,她就是我们教师思想的家园、诗意的栖居地。也希望新教师也能珍惜这块绿地,以促使自己更快地成长、更快乐地向前。(注册方法)
2.学习要注重深入思考。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性思维。”理性思考凝聚着思想的精萃,是基于学习的反思和总结。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会使自身的素质和精神升华,达到较高境界。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过去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回味、思索、评价的过程。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对与改进教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意义重大。
教学反思的内容有:
1、反思所得、所失。如目标是否明确,环节是否完整,重点是否突出,问题设计是否科学,师生互动是否到位,评价方法是否完善等等。课后及时反思并记录,必要时可以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形成论文,可以指导今后教学。
2、反思特色。特色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独特的风格与智慧,这是需要认识并保留的部分。
3、反思效果。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反应是否积极、课堂训练是否到位、知识的巩固和落实是否有效等等。通过反思,查找不足,并制定补救措施,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教学反思需注意的问题:
1、以解决问题、提高师生水平为基本出发点。在反思中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反思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知识能力都得到提高。
2、立足于新课程理念,切合学生实际。
3、注意反思的实践性、发展性。反思需要从长远出发,结合实际不断更新。
老师们,从现在开始,人生在你们面前打开了新的一页,愿你们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岗位,用满腔执着、激情和几分诗意开拓出人生和事业的新天地!
与新教师的座谈会发言 篇2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视野提出了要求
教师视野就是教师所涉猎的生活、知识、文化领域,就是由丰富的积累和敏锐的感觉所形成的透视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在视野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首先,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特点的确定,改变了此前语文教学大纲中单一的工具性的局限,扩大了语文课程的内涵,学习语文不仅要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而且要塑造和培养使用工具的人的人文素养。适应新课程语文教学的要求,教师必须拓展自己的领域,强化个人素养,尤其是强化自己的文化素养,使自己具备完成语文教育“立人”目标的视野。
其次,语文课程内容范围的扩大,使语文课程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目标不再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而是要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样,以传统教学视野以及储备,是无法完成这些任务的。语文课程内容的扩展和变化,都要求语文教师应该有多学科、多方面广博的知识储备,具有前瞻的观念和宏观的视野。
再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倡导以及专题研究课程的确立,同样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拓展视野的要求。自主、合作学习涉及更多的学生感兴趣的领域,阅读教学中的拓展教学和相关链接环节的增加,则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对相关领域和相关内容有确实的把握和积累,这些同样要求语文教师有广泛的知识和充分的积累,而探究性学习的确立,则要求语文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知识和内容的记忆上,更应该具备对知识、内容及观点进行联系、重组、提升,从而产生新的理解和观点的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课程标准是对语文课程本质的一次真正的回归,对其正确把握和真正落实,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开拓自己的视野。
二、语文教师视野状况
由于受传统语文教育观念的影响,多数语文教师并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与新课标相适应的视野。
其一,单纯语文工具性和应试教育,极大地限制了教师的眼界。沉于无休无止的知识背诵和考试技能的机械训练,使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更没有兴趣去关注考试之外的内容。考试竟争的压力使他们远离生活,剥夺了他们个人兴趣爱好生长的基础。极端的例子,一个比较优秀的语文教师,竟然看不懂国际新闻,原因是他们无暇关注也无需关注,因为语文考试不需要了解国际新闻。另一个例子是一个语文教师甚至搞不清文学作品与一般文章的区别。这样的语文教师怎能够应对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挑战,怎能承担起跨学科教学的使命?
其二,客观环境制约了他们拓展眼界的可能。在许多学校,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学校,网络不通,信息闭塞,与外界处于相对隔绝状态,这些学校图书资料及报刊也极为有限,而有限的图书资料又往往是过时的,观点和理念已经不适应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教师每天都匆匆忙忙地往返于办公室与班级之间,对于许多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内容,或完全不知,或一知半解。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语文教师知识的更新、眼界的拓展非常困难。
其三,许多教师因工资水平低而不安心工作,因此也就不去以适应新课标的语文教学要求自己,对于应该关注的不去关注,应该了解的不去了解。对待学校组织的开拓教师视野的活动也消极怠慢,所以视野始终停留在大学毕业时的水平上。在现实的消磨中,视野不但没有拓展,反而更加狭隘。
上述情况表明,语文教师的视野普遍不能满足新课标的理念,因此要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就必须从拓展语文教师的眼界开始。
三、拓展语文教师视野的途径
拓展教师视野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其一,减轻教师过重的应试压力。过重的应试压力是造成语文教师视野狭隘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拓展教师的视野,就应首先将教师从考试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参与生活的时间和精力,有感受生活的兴致和热情,有余暇关注周围的事物,有意愿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宽。因此,减轻应试压力不仅是对语文教师身心的解放,而且还有因此带来的教师视野的拓展。
其二,强化对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传统的教师评价,往往单一以学生考试的分数做为依据和标准评价教师,考评教师和考评学生往往用的是同一个考试结果,其中的不合理性显而易见,而以学生考试结果来评价教师,其不合理性尤甚。应试的分数除了能显示教师的押题水平之外,还能体现教师是否“严厉”,仅此而已。许多案例都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有些教师不仅语文能力缺乏,语文知识也严重不足,但是由于对学生“严厉”,学生因怕受到惩罚而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其所教的学科内容的学习上,结果成绩反而非常突出,“严厉”的教师也就成为优秀教师。
鉴于这种情况,在以人为本的新课标教学中,要彻底改变考评制度,通过教学过程考察教师的综合素养,使综合素养成为一种要求:一种尺度,成为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使教师努力地、自觉的、通过拓展自己的视野来加强自己的综合素养。
其三,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新课标是具有广阔视野、深刻内涵的创造,把新课标落到实处要求语文教师也必须有与之相应的视野和内涵。因此,落实新课标不仅是对教师视野的一种要求,更是一种督促和鞭策。在当今教师队伍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这种要求、督促和鞭策,必然会激发起语文教师拓展视野的巨大动力。
当然,以上3个方面都是促成教师努力拓展视野的措施,但是单纯有措施是不够的,还要有具体做法,其中包括必须首先通读语文课程标准提供的阅读书目,那些文学、艺术、文化方面的书目都是各自领域的经典,掌握理解其中的内容,奠定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视野,同时还要关注各种生活现象和文化信息,培养对于思想政治、自然社会的敏锐,不断地使自己的视野获得拓展,使语文新课程得到真正的实施。
教师的拓宽视野与语文新课标的落实之间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教师缺乏丰富的积累、宏观的视野、透视能力,新课标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落实新课标必须对语文教师的视野进行拓展。
参考文献
[1]张伟,杨斌,李笑非.论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内涵及养成[J].中国教育学刊,2014(01):99-103.
[2]乐毅,王霞.简论生命教育的迫切性及实施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52-56.
[3]李杰,陈凤英.课程实施取向选择的影响因素探析[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4(02):1-3.
与新教师谈专业成长的误区 篇3
1 盲目自信:对学科教学缺乏敬畏之心
新教师对于学科教育教学的认识大多是肤浅的甚至是偏颇的,而只有准确认识学科教学,端正态度,才能明确发展目标,清晰个人定位,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才能纲举目张、有的放矢,才能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稳步前进.
章建跃先生认为,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石,是数学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广大数学教师在教改大潮中“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1].而目前有些新教师对学科教学存在错误认识,主要就体现在“三个理解”方面的估计不足、盲目自信.
在“理解数学”层面上,低估了中学数学学科的本体性知识.尤其是现在很多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进入中学数学教师行业,其中就有些新教师误以为自己数学素养好,高等数学知识都学了很多,根本不把中学数学的这点东西放在眼里.然后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新教师在大学毕业后,对于中学数学内容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是什么”未必知道“为什么”“还有什么”,知道显性数学知识而未必清楚隐性数学知识.如果说显性的数学知识是写在教材上的一条明线,那么隐性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潜藏其中的一条暗线,明线直接用文字形式写在教材里,反映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暗线反映着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常常隐藏在基础知识的背后,需要经过分析、提炼才能显露出来[2].
在“理解学生”层面上,大部分新教师都不太清楚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教学中教师的思维难以与学生的思维同频共振,对学生学习的认识大多靠推己及人的想象,常常难以将自己清楚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理解的知识.
在“理解教学”层面上,新教师常常重复学生时代自己老师的教法,对“题海”战术情有独钟,靠紧盯学生“大运动量”地做题目等方法获得不错的教学成绩而自以为得计,甚至以为数学教学不过如此,曲解了学科教学的真谛.
很多教师从入职开始就未曾跨过“盲目自信”的误区,终其一生都在做低水平重复的低效工作,甚至有些教师因为无法胜任教学工作而离开教师岗位.
对学科教学的盲目认识和偏见往往源于无知和浅薄.笔者参加教育工作十几年来,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才逐渐意识到:原来数学教学远非我过去想象的那么简单,我还有太多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今后的专业化成长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
作为教师,对学科教学缺乏敬畏之心是可怕的.只有敬畏才能正视,只有正视才能全身心投入,才能在自己教学工作的一亩三分地里种出点像样的瓜果来.
2 好高骛远: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脚踏实地
武侠剧中少林寺武僧入门的功夫其实就是打杂——挑水、劈柴、练马步等等;达·芬奇的老师让他画了很多遍鸡蛋,练到画笔能圆熟地听从大脑的指挥才算功夫到家.新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勤练教学业务基本功,上海市浦东新区的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中,就将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和说课、如何命题、如何练习板书板画等作为培训的基本内容.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入门时应该从解题开始熟悉教学内容:概念、方法、题型等,然后关注教材、关注教法,熟悉上课的基本套路,研究教学设计……只有通过锻炼学科教学基本功才能对数学教育教学问题产生感性的认识、积累一定的经验,内功扎实才能应对日常教学工作、站稳讲台,教学基本功是教师生存和发展的立身之本.
有些新教师有追求、爱学习、怀着远大的教育抱负,从入职开始就着手研究教育教学问题,这种积极进取的态度是值得鼓励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偏离专业成长轨道、违背专业成长规律的现象,主要表现是:做超出自己能力和工作内容的课题研究,研究的内容大而无当,比如高中学生的心理研究,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研究等等.
这种脱离教学实践、好高骛远的“研究”现象,除了教师对学科教学认识的偏差外,其实也受当今教育界一些急功近利的学风的影响.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程红兵先生曾撰文指出有不少教育课题“……都是无研究内容的课题,堂而皇之地申报,无所事事地研究,像模像样地结题,冠冕堂皇地发表,其结果是骗人骗己,浪费了有限的教育经费,浪费了许多人力、物力,浪费了当事人的时间,说了一堆正确的废话,制造了许多一本正经的垃圾,……”.笔者也听到有些数学教育工作者大谈自己搞课题,写了多少多少万字,很是自豪的样子,心中不免苦笑:教育课题的价值难道是由其字数多少决定的么?
跟研究大而无当的课题相对应的是拼凑“观点新颖”的教学论文.新教师因为教学经验少,在有关教育教学问题的认识上所受的约束较少,容易学习接受新事物,比如最近比较流行的“微课”“慕课”等,爱好学习钻研者常常能产生新观点新认识,拼凑出来的教学论文由于其观点新颖,偶尔能受到期刊编辑的鼓励而获得发表.新教师由此自以为找到专业成长的法门,在“拼凑观点新颖的论文”这条错误的发展道路上越陷越深而难以自拔.
笔者其实就是陷入“好高骛远”误区的典型例子.在刚参加教育工作时,笔者就广泛阅读数学教育期刊和专著,而对日常教学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思考,所以专业学习都处于高中空转的状态,对学习的内容体会不深,只能学其形未能悟其神.当时,新课程改革刚刚开始不久,对概率方面的教学研究还不多,笔者就脱离教学实践(上海教材中概率内容很少)根据自己大学所学概率论的知识炮制出了数篇有关概率教学的文章,绝大部分都发表出来了,但是这些文章的发表并没有增加我对数学教学的认识水平,教学基本功也没有得到提高,这种不接地气的教学研究自然不能支撑自身专业的持续发展.工作数年之后,笔者才幡然醒悟,自觉回到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的钻研和思考的正道上来.
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爱好学习和钻研是良好的习惯,但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必须立足于实实在在的教学实践.比如以具体数学问题为例,调查学生解题错误的根源并寻求解决的方案,这样的研究反馈于教学实践才有价值和生命力.对于新教师而言,正好可以利用对高等数学知识比较熟悉的优势,好好琢磨日常教学中对本体性知识要求较高的内容,这是在岗研究、实现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比如,数学教学中常会遇到“确定”一词,这是数学里的重要词语,数学家十分看重“某个问题是确定还是不确定的”.如果是确定的,则设法求解出来;如果是不确定的,则要研究它的变化与什么有关.确定的条件,常与基本量思想、独立和自由度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与“确定性”类似的数学思考还有很多,比如“不变性”“有向性”等等,这些都是数学教学中值得中学数学教师关注的个性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钻研,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会得到很好的巩固和提高.
总之,笔者认为新教师动辄对宏观教育教学问题作理论探索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舶来很多新鲜的名词术语,模仿学院派的研究风格,不是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反而可能会误入歧途,越走越偏,经年之后就会变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仰望天空自然必不可少,脚踏实地才更重要.
3 浅尝辄止:站稳讲台后立即“安于现状”
与立志成为研究型教师、从入职初期就开始做课题研究的教师完全不同,另有一些教师在站稳讲台后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很快就进入一个专业发展的“高原期”.教师进入安于现状的状态,虽然有客观上的原因:处于专业发展“高原期”的教师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生活压力大的关键时期,同时作为学校里的业务骨干,琐事繁多似乎“无暇”学习和钻研;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主观上没有专业追求,著名杂文家、语文特级教师吴非先生在其博文中说到,“教师有学习愿望和思考习惯,善于从实践中取得经验,他才有可能获得发展;而所谓‘培养,不过是造就宽松的环境,为其提供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与机会,至于能否‘发展,要看个人追求.一名有职业理想的教师,一定会有自己的专业追求,也必然会有自己的探索之路.真正的教师,靠自我追求自我修炼,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自己的发现和创造,观察名师的经历,无一例外.”
教师只要有专业追求,立足于教学实践,通过阅读、反思与写作,钻研自己感兴趣并且有能力解决的具体教学问题,把专业发展的兴趣与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就一定能突破“高原期”实现专业成长的飞跃.数学教育期刊中相关论述已有不少,本文不再赘述,只对专业成长中的“专家引领”和“关键事件”再着些笔墨.
顾泠沅先生指出教师专业成长的三条基本途径是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笔者以为对于新教师而言,尤其重要的是专家引领和自我反思,前者说的是学习方式、是外部推力,后者说的是思考方式、是内部动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在外力推动下内因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实现自我提升.很多新教师都有专家引领的迫切需要,但感觉囿于客观条件难得专家指导,这其实是没有认识到专家引领具有多样性,名师的带教是专家引领,听专题报告是专家引领,阅读数学教育专著和期刊上名师的文章也是专家引领……
关键事件是教师专业成长中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发生质变的标志性事件,包括作为报告(或汇报)主讲、参加重要考试命题、公开课(教学比赛)、论文评比等,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关键事件的激发.
笔者对函数解析式与函数图象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就是在专家引领下不断深化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开始认为应该是通过图象研究性质(懵懂阶段),后来在第六届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教学评比活动中听到评委老师的点评,认识到对于函数性态的研究应该先研究解析性质再画出函数图象(严格化阶段),最近因为一篇稿子与某期刊的主编进行交流,体会是解析式、图象是函数的“数”“形”两种表达方式,函数研究的核心是数形结合(领悟阶段).对于解析式与图象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正是笔者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事件,而其中专家引领的作用不言自明,专家引领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
4 愤世嫉俗:对专业发展的特色“不屑一顾”
陶兴模老师依据中学数学教师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素质特征,将数学教师粗略地划分为四个类型,即表演型、应试型、学者型和竞赛型[3],这也是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四大特色方向.在教学工作中无论以何种特色凸显自我,都必然会伴随着一些短处和不足,如果一位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不去发现和学习别人的优势和长处,而一味地以己之长比人之短,那么肯定会失去正确判断的能力,陷入愤世嫉俗的误区.面对竞赛型、应试型教师的出色教学业绩,强调别人的生源优秀;面对表演型教师教学比赛频频获奖,强调别人作秀成分大、在日常教学中不实用;面对学者型教师著书立说经常发表论文,强调别人的论文假大空对教学实践没有指导意义……其中,教学比赛(公开课)近些年来尤其广受诟病,所以笔者只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笔者并不认为现在的教学比赛完美无瑕,但如果能够想想积极的一面,大概可以发现教学比赛的初衷和正能量,不至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想数学教学比赛的价值大约有:
促进参赛教师的自我提升.毋庸讳言,很多中学数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只不过是在重复自己中学教师教给自己的那些纸面上的内容而已,对于中学数学内容和教法都没有太多的钻研.而教学比赛就是想通过比赛这种形式,促使参赛教师重新研读教材、体会数学、琢磨教法,通过对比赛课题的钻研,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大大提升对日常教学中的其他课题乃至整个中学数学教学的认识.由于参赛教师是从各中学层层选拔的,因此所有参赛者的数量在青年教师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比赛是对青年教师整体队伍的一种在职培训.
锻炼教研组的团队合作.与其说一次教学比赛是参赛教师之间的评比,不如说是他们背后的教研组团队的评比.每次试讲,教研组的其他老师(尤其是业务精湛的特级、高级教师)往往会去听课、评课,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参考建议,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集体磨课后的教学设计体现的就不是一个人的水平,而是整个团队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参赛教师是各种教学设计脚本的选择者和润色者,是最终脚本的执行者;他(她)的创造力体现在对各种意见的整合能力和比赛课堂上的应变能力.
研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比赛组委会选定的课题,往往都是教学中比较难上的课题,或者是比较新颖、没有现成教学模式可借鉴的课题,比如第六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展示活动中有两节新颖的数学分支起始课.既然参赛课题都是通过较长时间集体磨课的优秀课例,那么一般就具有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供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借鉴.比赛的名称,其实也验证了比赛的初衷:优秀课观摩和展示.
当然,教学比赛还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平时不大联络的各地同行,可以借这个机会切磋教学心得;在比赛过程中,一些教育界大师级的人物相对集中的点评和讲座,更是一线教师难得的盛宴.因此教学比赛的价值绝不仅仅是笔者总结的上述几点.
倘若长期陷在“愤世嫉俗”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则极易沦为平庸甚至庸俗的教师,因此尤当引以为戒.
本文总结的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四个误区大体上参照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时间长短,工作越久越易陷入后面的误区.倘若按照发表时间顺序阅读名师不同时期的教学论文将不难发现,很多名师也经历了专业成长的曲折,他们冷静下来不断学习继续前行最终成为专家学者.虽然挫折也是人生的财富,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走些弯路也是一种获得直接经验的方式,但有些经验是可以通过间接方式学习获得的,倘若能少走些弯路,集中精力于专业成长的康庄大道,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许会更好一些吧,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初衷.
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作为新教师,需要一直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和旺盛的求知欲,在主观意识上端正态度明确目标,在客观行动上脚踏实地苦练内功.在学科教学的不断探索中,我们将会深深地感受到内心深处的敬畏和不断生长出来的谦卑,敬畏是想到知止,谦卑则是因为看见了限度.
参考文献
[1] 章建跃.理解数学是教好数学的前提[J].数学通报,2015,(1):61-63.
[2] 李祎.高水平数学教学到底该教什么[J].数学教育学报,2014,23(6):31-35.
[3] 任念兵,罗建宇.谈谈中学数学教研论文的写作[J].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2010(6):1-3.
新教师座谈会上的发言 篇4
(2010、2011年新分配教师座谈会)
一、要在政治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
1、要成为学校的政治骨干。
我们都是经过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国家的公务人员,讲政治是基本的要求。大到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小到学校的规章制度,我们都要带头理解、饯行。不能凭主观臆断,不能凭个人好恶,不能凭自己私利,不讲场合,不讲地点,不讲人群,想说就说,想干什么干什么,严重影响青年教师的形象。比如,有的教师在办公室今天对这不满,明天对那有意见,发牢骚、甚至说脏话,这个问题很严重,你这样做你知道大家对你怎么看吗?有的在办公时间在组内大家都在办公时,接打私人电话,闲聊等等。接电话要在外面,上课不要带手机,衣着符合教师的身份。
2、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3、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有是非观念(易中天)。
4、要做一个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
①在学校在集体要做一个人际关系处理很好的人,做一个对集体的其他同志有利的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把同事做成朋友,是朋友就要相互帮助,真正的朋友要肝胆相照,不能只为利益走到一块,有情绪时要化解,要帮助他前后左右的分析,不要火上浇油,不要不讲原则去交往,不讲是非跟着牢骚。②做人不要太自私,这是一个底线。就是说人不要太计较个人得失,不要太鸡毛蒜皮,不要太小肚鸡肠,凡是要豁达一点,多
为别人考虑一点。我们通常讲要有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来自于人品,人品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豁达、开朗、很阳光。有阳光的地方也是人们向往的地方,在别人心目中才伟岸、高大。凡事积极努力是可取的,得到了无愧,得不到不计较。急功近利的去争取,靠小动作去争取,取得了,也会失去人品。③要学会换位思考。同事之间要换位思考,师生之间要换位思考,教师与领导之间也要换位思考。学生是未成年人,心理上、生理上还不成熟,需要我们富有爱心的去教育他们,放大他们的优点,客观指出他们的不足,不以成绩优劣评价学生。学校管理者一时一地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需要我们提醒和帮助,而不是背后评头论足。
二、要在业务上不断追求进步
1、教好书是第一位的,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学校业务过硬是必须的,只有这样说话、办事和管理才有底气。教好书也是能力的体现。谁都不愿别人说自己能力差,要想教好书,就要不断的思考教学,积极研究课堂,主动大胆尝试课堂教学改革,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
2、要特别注意课后的总结与落实
课堂是主渠道,但课后的落实,往往比课堂更显得重要,课堂教学水平有时是教师的天分决定的,但课后的落实反映了教师的工作态度,事业心和责任心。
3、善于课后反思。反思是教师事业成长的捷径。
4、积极承担公开课,公开课可以煅炼人。
5、一定要当争取当班主任。
6、争取机会展示自己特长。
教师节座谈会上的发言 篇5
大家好!
在这幸福的时刻,市妇联领导和我们一起共迎教师节,使我亲身感受到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正是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我们****才会有今天的蓬勃发展,也正是你们的正确领导,幼儿园才会有蒸蒸日上的局面。
一直以来,我都很庆幸,自己能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工作。因为在这里,有以身作则、勇于创新的领导;有锐意进取、坦诚沟通的同事们;还有一群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孩子。
我深知:是您们的信任与鼓励,才让我们这群年青教师的潜能得到发挥;是您们,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我们健康成长;是您们,给我们构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让我们的才能得到尽情释放。
童年时代,我最敬佩的人就是老师了。凭着这份执著,给了我无穷的力量,使我人生的信念更加坚定。于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毅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此踏进了教育这方热土。今天,我作为年青教师中的一员,还从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走上了管理岗位,更是离不开你们的谆谆教导和悉心栽培。我也知道,以后将接受更严峻的考验和更高层次的挑战,但我不会辜负你们的期待,会更加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不断发现工作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勇于创新,再创佳绩。
与新教师的座谈会发言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新同事
下午好,我很荣幸能够作为教师代表在此发言,看到各位新同事朝气蓬勃的面孔,听到你们热情洋溢的话语,心情非常高兴。为此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
接下来是我在工作上一些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
首先做好角色转变,做爱岗敬业的教师,从来校报到的那天起,我们已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要转换学生时代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学会用教师的眼光看问题,用教师的身份处理问题,树立起教师角色,让学生敬畏你。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们一开始在教学工作中常出现什么问题呢?
1.了解学生不够。对学生的学习现状不是太清楚,课堂上不知道对学生应该讲到什么程度。讲浅了,怕别人认为自己没本事;讲深了,学生又容易不知所云。这就是学习目标的确定问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2.教学准备不足。课堂安排容量过大或过小,每一个教学环节容易像走过场一样。其实,课堂上多一点师生互动,多一点自主学习是个好办法,既避免了满堂讲,又利于灵活把握时间。有的老师上课语速过快,学生听不过来,对所讲的内容就无法理解掌握这样一个问题。
3.管理学生或过于宽松,或过于严厉。发脾气是教师的大忌,还会做出让你后悔的事,比如把学生赶出教室等一些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而宽松了,学生很兴奋,听课不认真了,不能静下心来,那么你以后再想严起来就会比较困难。
上述问题,家长、学生意见会很大,直接的反应就是课堂纪律不会太好,学习成绩提高不大,教师的威信也会大大降低。
为此,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给各位新教师一些建议:
1.永远爱教育爱校爱学生。最弱的人,集中精力于单一目标,也能有所成就,最强的人,分心太多事务,可能一事无成。俯下身子,安心教书吧,要有一种“不干出个样子誓不罢休”的决心,让我们的人生有一点点价值和快乐。2.如果你心高气傲,请不忘虚心求教。用严谨的态度开展教学,用宽容的胸怀对待同事。大家都是大学毕业,有的还是研究生,到了工作岗位,恨不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立即全部施展出来。但是,理论是需要和实践相结合的,它的结合点就是实际操作方法,各位新教师一定自觉地多听老教师们的课,多看老教师们教育学生的办法,从中产生顿悟,最终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
3.力争一年入门,三年成为好教师。在羡慕别人成绩的同时,更要欣赏他们走过的足迹。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不仅仅学校领导看着你,更多的压力来自于家长盯着你,看你能否胜任教师工作,看你是否误人子弟。因此,大家要变压力为动力,迅速干出一点点名堂让大家服气。此时此刻,我们可能什么都没有,那就应该拥有激情,有了激情,教育的智慧就会随之而来。
4.仰望天空,脚踏实地。与雄心壮志相伴而来的,应是老老实实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教师讲得再好,分析得再透彻,学生不练习,学习习惯不好,等于没讲。这就要狠抓落实,如学生是否养成专注的行为习惯,是否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等等。
具体来说,我们要从“五认真”入手,我还想加一个“认真”:
1.认真备课。确定好学习目标,选择好教学方法,写好详案。目前,与有经验的教师相比,我们拥有的优势就是时间、热情。年轻教师一定要多在备课上琢磨。第一节课务必要让孩子喜欢,要让孩子觉得你有方法,有智慧,佩服你。我新接手一个班,有一个孩子天天记我的缺点,目的就是要赶我走,后来不赶我的原因就是我上课很有趣,很用心,她“舍不得”了。
2.认真上课。根据学校下发的“一日课堂常规要求”,提出学习要求,反复进行训练,认真组织好教学活动,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关注学生注意力这一问题。同时,教师的“讲”要限定在25-30分钟,留有10-1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练习。
3.认真布置与批改作业。作业有布置,有批改,有反馈。批改规范,不要出现批改错误,对于模棱两可的答案,要事先多请教。
4.认真辅导。多提优补困,这也是赢得家长之心的好方法。辅导有计划、有过程、有实效,辅导过程中注重关键学生的关键素养,特别是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上想法子。新教师容易跟学生靠的近,但适当的距离也会产生美;也容易离得远,下课时多到学生中间走一走,常回家看看,这个“家”就是班级。
5.认真考核。考评过程的本身就是教育过程,要逐步在课堂中实现“教学考评一体化”,这是校内考试的最高境界。
6.认真积累。我们要经常思考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积累好的方法、经验。如如何解决德育工作中学生道德认知与行为的脱节(培养责任心、同情心),如何找到教育与教学之间的结合点(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如何将先进的理念落实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有可操作性),多写教育实录、心得等。三五年下来,这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我们将永远享受着它的利息。
教师语言艺术与新课程改革 篇7
一、教师的语言对于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受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 从教师的“教”出发的教学观的影响, 教师往往充当着主宰课堂的角色。在现代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不可替代的学习主体, 教师应将每个学生都看成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主体, 理解和尊重学生, 创造平等的民主氛围, 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主动的发展。
想要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我认为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 又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新型师生关系应充分体现在师生之间的尊重与民主上。而要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要的就是注重教师的语言。教师应该多运用“让我们一起来好吗?”“请你再花点时间想想。”“你说应该怎样呢?”这些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代替那些居高临下的语言;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代替生硬冰冷的语言。其实教师在课堂上所说的平等而富有感情的话语, 是孩子的阳光, 是课堂的生命。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从低头不语、愁眉苦脸转向满脸轻松、兴高采烈, 才能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二、教师的语言对保持学生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话”其实是一门很大的艺术。明明是同样的内容, 可是却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 给予对方的感受也就有所不同。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师生情感交流, 师生情感交流最多的便是语言。教师的话可以像一股清泉流入孩子心田, 也可能像一把利剑刺入孩子心田。因此, 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带给学生的将是什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语言表达方式, 反映着教师的水平甚至是师德。
一句鼓励的呼吁是爱的传递和情感的动员, 能给学生自信, 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愿望。有一次, 我上《两只小狮子》时提了个问题:“你愿意和哪只小狮子交朋友, 为什么?”这时候, 我看到班上一个非常胆小内向的女生几次尝试举起小手。当我望着她时, 她赶紧又把小手缩回去了。我高兴地点了她的名字。她站起来, 不敢说一句话。“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 今天你能勇敢地站起来了, 要是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快乐, 那就更好了。”没想到, 她滔滔不绝地说“老师, 我愿意跟懒狮子交朋友。”这时, 全班同学都用诧异的眼光望着她。“老师, 我要跟懒狮子一起玩, 我要让自己的勤快改变懒狮子, 使他成为真正的狮子。”此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仅仅是一个课堂的小插曲, 但是它却奏响了学生的兴趣、信心和勇气。以后, 课堂上总能见到她那高举着的小手。教师的一句鼓励的话,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学习更主动, 更爱动脑筋, 更爱提问, 更善表现。因而, 教师应该多鼓励、少指责, 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 让学生在学习上有兴趣, 有奔头。
三、教师的语言对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 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 社会期待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 把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作为参照框架 (所谓“师徒如父子”) 。要求教师对学生严加管束, 而学生必须对教师绝对服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主要关心教师的教, 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递, 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等等。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师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严重地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新课程就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程改革指出真正的教学不再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 也不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 而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与新教师的座谈会发言 篇8
一、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是近年来教师教育实践的主流话语。英国教育社会学家莱西(C.Lacey)说:教师专业化“是指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1]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提出:“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2]刘捷博士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的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3]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成为专业人员或者实现和提升教师专业性的过程。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提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这种专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且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维持专业和专门技能,从而提供公共服务”。1986年,美国卡内基工作小组、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明天的教师》两个报告,强调以确立教师专业性为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英国建立了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校本培训模式。我国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和实践也在不断深化。自1986年国家教委颁发《关于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试行办法》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这些法规和政策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有关法律已经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
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终身的、持续不断的教育
教师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教师职业生涯的时期相当长,有些可能长达30~40年,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会经历几个阶段,并呈现出各阶段变化发展的不同特点。美国费斯勒教授和克里斯坦森教授在合著的《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一书中建构起著名的“教师专业生涯发展周期模型”。他们提出教师专业生涯大致分为八个阶段,即职前期、职初期、能力建构期、热情成长期、职业挫折期、职业稳定期、职业消退期和离职期。作者阐明了每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和需求,归纳了教师个体差异、生活环境和学校组织环境对教师的影响,提供了按教师个体生涯发展阶段和需求进行教师在职培训的框架。
费斯勒的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的个人变化、成长是持续不断进行的过程,是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过程。作为动态发展过程,教师的理想信念、情感态度、价值观、需求、知识和技能、教育教学行为都需要不断调整修订、重新审议评估和接受挑战考验。现实情况是,一些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生活之后,因对学校环境和教材教法都逐渐熟悉,会觉得教育教学工作不具挑战性,只是依例行事就可以了,感到当教师平淡无趣,缺乏激活自己的内在动力。还有一些教师工作几年之后,因教学环境的种种因素,如校长的领导能力不行,工作压力过大,学生表现差等开始厌倦教学。大量的教师因为社会变迁以及教学内容的改变,很多新知识、新能力不是自己所掌握的,因之产生不胜负荷的倦怠感,尤其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总量急剧增加,更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更新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技术,即“终身教育”必须贯穿教师生涯的整个过程,这也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广大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告诉我们,师范院校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将全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即使师范学生在校期间学到了很多知识,毕业后也不可能依靠学校学到的知识工作一辈子,仍然面临一个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补充的问题。教师只有通过不断进修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建构不可替代的专业品质、深厚的知识根底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
三、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本质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001年9月起,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课程改革提出许多新的理念,它涉及课程开发、教育教学、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等很多方面。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行为,教师面对的主要困难是如何将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去。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使教师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和有效运行,积极参与到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中。
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以“师德、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要内容,这是教育工作者提高专业素质,促进专业生长的需要。我国教师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赢得了较高的职业声望,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群体。受市场经济和社会不正之风的冲击,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潜伏着危机,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事业心、进取意识、敬业奉献精神不足,对待学生缺乏爱心,存在体罚学生、歧视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差的学生,把学生当做创收的对象等现象。所以,教师职业培训的第一要务是加强师德教育,使中小学教师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成为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纲领,也是一次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教育正在超越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它正逐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展开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教师的素质事关学生素质,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总体上还不能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需要,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开展新理念学习,对于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
1972年,英国的《詹姆斯报告》建议“教师的在职培训进修应从中小学开始”,校本教师培训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在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基于并为了学校发展是校本培训的关键词。校本培训是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重点从学历教育转向非学历教育,主要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着力研究和解决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为淡化把中小学教师集中到本校之外的某所高校或某个培训中心培训、让他们脱离自己的教学岗位、重新成为学生进行学习的理念提供了可能。教师在工作单位,边教学、边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培训中处于主动地位,有利于促进其专业能力的发展。
加强与大学或教师培训机构的合作是校本培训取得成功的关键。校本培训模式建构的理论假设是,中小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是在教学实践岗位中逐步形成并发展的,教师任职的学校是其专业发展的主要环境。教师在职培训的重心下移,并不意味着教师全员培训的任务简单地下放到学校层面由校本培训完成,而教育行政部门、大学或教师培训机构对培训可以不闻不问或撒手不管。英、美是最先开展校本教师培训的国家,其缘由是高等院校培训模式使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受训教师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培训的效果很不理想,转而重视中小学校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并形成校本培训模式。英、美等国的校本教师培训也取得了成功,除中小学校享有高度自主权,足额的经费,更重要的原因是整个校本培训活动是由中小学、地方教育局、大学或教师培训机构共同参与规划与实施过程,大学或教师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建立伙伴关系。在我国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中,大学或教师培训对校本培训进行业务指导,与中小学共同培训教师,能充分发挥高等院校或教师培训机构在教育理论研究、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先进、信息网络灵通等方面的优势,消弭教师职前培养与教师在职培训之间存在的隔阂。
教师的积极参与是校本培训提高实效的内在动力。实行校本培训为主的教师培训模式,大大突破了高等院校集中培训中讲授、练习、示范等方法的局限,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追求“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紧贴中小学教育教学情境。教师带着问题学习,能觉察到自己以前没有觉察到的习惯行为及其消极后果,会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解决面临的问题。校本培训重视教师自我进修、自查自省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结合教育教学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这是教师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一名教师,如果每次上完课后,都能认真地记录课堂教育教学情境,审视和分析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提问的有效性、教法的合适性、语言的恰当性和板书的合理性,详细地总结出自己这堂课的成败得失,并且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那么,他与一名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的距离就越来越近了。
注释:
[1]邓金.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
[2]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与新教师的座谈会发言】推荐阅读:
在教师节慰问座谈会上的发言08-17
在县初中全体教师课改座谈会上的发言08-25
教师节座谈会普通教师发言稿06-15
教师节座谈会发言稿05-16
家长座谈会英语教师发言稿09-13
新的时代新的使命-大学生演讲与新老团干经验交流座谈会发言稿06-19
教师节座谈会校长发言稿08-25
初三毕业班教师座谈会发言稿07-19
在退休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05-28
在慰问高三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