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复习题五及答案

2024-07-26

管理学复习题五及答案(精选6篇)

管理学复习题五及答案 篇1

5-2.已知RLC串联谐振电路,L=1H,C=1μF,R=10Ω,求谐振频率f0,品质因数Q各为多少?

解:f0=1=2pLC2创3.14LC=R11创110-6 159.2Hz

P Q==R1/1´10-6=10010

5-3.已知RLC串联谐振电路,L=400mH,C=0.1μF,R=20Ω,电源电压US=0.1V,求谐振频率f0、特性阻抗ρ,品质因数Q、谐振时的UL0、UC0 各为多少?

解:f0=1=2pLC2创3.141400创10-30.1 10-6 796.2HzL400创10-3P21033 P===2碬10 Q===100-6C0.1´10R20 UL0=UC0=QUS=100´0.1=10V

5-4.已知RLC串联谐振电路,特性阻抗ρ=1000Ω,谐振时的角频率ω0=106 rad/s,求元件L和C的参数值。

解:r=W0L=1W0Cr100011-3-93 L===10H C===10F=10pF66W010rW01000´10

5-5.某收音机的输入回路是一个RLC串联电路,已知电路的Q=50,L= 500μH电路调谐于700kHZ ,信号在线圈中的感应电压为1mV,同时有一频率为630kHZ的电台信号在线圈中的感应电压也是1mV,试求二者在回路中产生的电流各是多少?

骣W0L2pf0L2创10÷W0L3.14700创103500 10-6ç解:Q=, R====439.6W çç÷01RQQ50桫÷f0=700KHz时,I=f0`=630KHz时,I=

5-6.已知RLC串联电路,L=4 μH,C=0.01μF,R=0.2Ω,求通频带B为多少?若电阻R变为R=2Ω,其他条件不变,则通频带威多少?

URLR2+(2pf0L)2URLR2+(2pf0`L)2淮4.4610-7A淮4.9310-7AL4´10-6r20解:r===20W Q===100-6C0.01´10R0.211 f0==淮7.96105KHz2pLC2创3.144创10-60.01 10-6 若R`=2W,其他条件不变,则Q`=rR`=10B`=f07.96´105 Q`=10=79.6KHz

5-7.已知R、L和C组成的并联谐振电路,ω0=106 rad/s,Q=100,L、C的参数值。

解:z0=Q2R R=z0Q2=0.4W Q=W0LR L=QRW=100´0.46=10uH 010 Q=1 C=1W=2.5 10-2WuF0CR0RQ

Z0|=4kΩ,求元件R、|

管理学复习题五及答案 篇2

1B 2B 3A 4A 5C 6D 7C 8A 9B 10C 11B 12C 13C 14B 15C 16C17B 18A 19A 20C 21B 22C 23C 24D 25D 26D 27E 28A 29C 30A 31A32A 33D 34C 35B 36D 37D 38A 39A 40A 41D 42B 43a 44B 45B

二、多选题

1ACD 2BD 3AD 4BCD 5AD 6AC 7ABD 8BCD 9AC 10AB 11AC12CD 13BC 14ABC 15AC 16ACD 17BD 18BCD 19AB 20AD 21BC22BCD 23BD 24AC 25ABD 26BD 27AC 28AC 29AC 30ABCD

三、判断题

正确的是:2 3 21 25

四、简答题

1. 答案:

(1) 进项税额:4 120+30 000×17%+ (800+50) ×7%+300=9 579.5 (元)

(2) 销项税额:700×70×17%+1 053×17%÷ (1+17%) +200×60×17%+1 404×17%÷ (1+17%) +30×70×17%+54 000×17%=20 411 (元)

应纳税额=20 411-9 579.5=10 831.5 (元)

2. 答案:

(1) A方以货币出资没有办理必要的手续不合法。股东以货币出资的, 应当将货币足额存入准备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在银行开设的临时帐户。

(2) C以专利权出资作价金额合法。股东以工业产权, 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70%。如果该公司以50万元注册, 专利权出资额未超过法定标准。

(3) 每一股东享有同等表决权也可以, 但必须事先约定。公司法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但也可以另行约定。

(4) 董事会由5人组成合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的人员由3-13人组成。

(5) 监事会由ABC各派一人组成是错误的。监事会应当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职工代表组成。

(6) 在经营期内抽回出资是错误的。公司法规定, 股东在公司登记后, 不得抽回出资。

3. 答案:

(1) 第一个问题不符合规定。公司名称预先核准后, 保留期限6个月, 一年后再设公司, 核准的名称已作废。出资也不符合规定。劳务出资无效, 以专利技术出资作价金额不能超过注册资本的70%, 现该公司作价110万与150万注册资本比已超过70%, 所以不合法。

(2) 第二个问题不符合公司法规定, 公司与其他公司合并, 应由股东大会作出决议, 董事会决议无效, 不能贯彻执行。此外合并协议达成后, 应在10日内通知债权人, 30日内公告。

(3) 第3个问题符合规定。依公司法规定, 股票上市、股本总额3 000万以上即合法。

(4) 第4个问题也不符合公司法规定.依照规定, 对已发行的债券有迟延支付本息的事实, 且仍处于继续状态的, 不得再发行新债券, 所以该公司用新债券偿还上年债券利息不合法。

(5) 第5个问题不合法。依规定, 应是公司税后利润减亏损后提取10%作为盈余公积金。

4. 答案:

(1) 根据规定, 一方在对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时, 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要求。所以甲方发现乙方的供货不符合合同约定, 可以不支付货款。

(2) 合同法规定, 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 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本合同约定的违约金为100万元, 如果实际损失5万元, 应属于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 乙方可以请求减少。

(3) 合同法规定,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 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 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 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本合同标的为500万元, 违约损失8 000万元, 二者相差悬殊, 有可能超过违约方订立合同时应预见的违约损失, 所以乙方可以提出减少赔偿的请求, 由法院或仲裁机关裁决确定。

5. 答案:

(1) 机床厂应向叉车厂支付违约金12.5万元×5%=6 259 (元) 。并且, 叉车厂如要求继续履行。还应继续履行收货付款的义务。

(2) 不正确。叉车厂可以以机床厂为被告, 但不可以以建筑公司为被告。因为根据《担保法》规定:在一般保证的情况下, 如果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仲裁, 在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 保证人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该案建筑公司承担的责任为一般保证。叉车厂以建筑公司为被告不正确。

(3) 建筑公司应当承担保证责任。但只有在叉车厂起诉机床厂经人民法院审判或仲裁机构仲裁结束后, 对机床厂的财产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付款义务时, 建筑公司才承担保证责任。

五、综合题

1. 答案

(1) (1) 净资产符合公司债券的发行条件。根据规定, 发行公司债券, 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6 000万元。在本题中, 甲公司2005年12月31日的净资产为18 000万元 (26 000-8 000) , 符合规定。 (2) 可分配利润符合公司债券发行的条件。根据规定, 发行公司债券, 最近3年的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1年的利息。在本题中, 甲公司最近3年的平均可分配利润为1 600万元, 8 000万元公司债券1年需支付的利息为320万元, 因此, 可分配利润符合公司债券发行的条件。

(2) (1) 公司债券数额不符合规定。根据规定, 累计债券余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的40%。在本题中, 公司债券数额 (8 000万元) 超过了甲公司净资产 (18 000万元) 的40%。 (2) 募集资金用途不符合规定。根据规定, 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筹集的资金, 必须用于核准的用途, 不得用于弥补亏损和非生产性支出。本题甲公司将募集资金中的1 000万元用于修建职工文体活动中心, 属于非生产性支出。 (3) 公司债券的期限符合规定。根据规定, 公司债券上市交易的, 公司债券的期限为1年以上。在本题中, 甲公司的公司债券期限为3年。

(3) (1) 公司债券由丁承销商包销不符合规定。根据规定, 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发行的证券票面总值超过人民币5 000万元的, 应当由承销团承销。 (2) 承销期限不符合规定。根据规定, 证券的代销、包销期限最长不得超过90日。 (3) 包销方式不符合规定。根据规定, 证券公司在代销、包销期内, 对所代销、包销的证券应当保证先行出售给认购人, 证券公司不得为本公司预留所代销的证券和预先购入并留存所包销的证券。

2. 答案:

(1) 甲以A企业的名义与B公司签订的买卖合同有效。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 合伙企业对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以及对外代表合伙企业权利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的第三人。在本题中, B公司属于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 因此, 买卖合同有效。

(2) 实行合伙人一人一票并经全体合伙人过半数通过的表决方式。

(3) (1) 乙的质押行为无效。根据规定, 普通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的, 须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未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 其行为无效, 由此给善意第三人造成损失的, 由行为人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在本题中, 普通合伙人乙的质押行为未经其他合伙人的同意, 因此, 质押行为无效。 (2) 丙的质押行为有效。根据规定, 有限合伙人可以将其在有限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但是, 合伙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在本题中, 由于合伙协议未对合伙人以财产份额出质事项进行约定, 因此, 有限合伙人丙的质押行为有效。

(4) (1) 普通合伙人甲、乙、庚应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2) 有限合伙人丙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 (3) 退伙的有限合伙人丁以其退伙时从A企业分回的12万元财产为限承担有限责任。

(5) 甲、乙、庚决定A企业以现有企业组织形式继续经营不合法。根据规定, 有限合伙企业仅剩普通合伙人的, 应当转为普通合伙企业。在本题中, 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丙在A企业中的全部财产份额后, 有限合伙人丙当然退伙, A企业中仅剩下普通合伙人, A企业应当转为普通合伙企业。

3. 答案:

(1) 张某与李某均是自然人, 他们之间的借款合同于4月1日成立, 因为此时双方已就合同达成合意, 意思表示一致, 故借款合同已成立;依照合同法规定,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提供借款时生效, 则该借款合同应于李某向张某提供5万元借款的那日, 即4月10日生效。

(2) 赵某不拥有对张某那处平房的所有权。依照担保法的规定, 抵押物所有人在抵押期间出卖抵押物的, 应征得抵押权人同意, 否则, 转让行为无效。本案中, 张某把平房转让给赵某, 没有事先通知李某, 故其转让行为无效。

(3) 本案中, 李某要求张某偿还利息的请求, 应不予支持。因为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 如果对利息没有约定, 又无法确定的, 应视为无偿合同。本案即属此类。

(4) 应拍卖张某那处平房, 将所得价款向李某受偿;王某应在2万元的价额内向李某承担连带责任担保;张某应向赵某返还购房价款2.5万元。

4. 答案

(1) 计算本月甲企业向专卖店销售白酒应缴纳消费税= (200+50+20) ÷1.17×20%+20×2 000×0.5÷10 000=48.15 (万元)

(2) 计算乙企业已代收代缴消费税= (10+1) ÷ (1-10%) ×10%=1.22 (万元)

(3) 计算本月甲企业销售瓶装药酒应缴纳消费税=1 800×100÷10 000×10%=1.8 (万元)

(4) 甲企业分给职工散装药酒不缴纳消费税。

5. 答案

(1) 应纳消费税销售额=4 325 000 (元) 。

应纳消费税=4 325 000×10%=432 500 (元)

应纳增值税销售额=4 325 000+7 624 000=11 949 000 (元)

应纳增值税销项税额=11 949 000×17%=2 031 330 (元)

(2) 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1 285 965 (元)

应纳增值税=2 031 330-1 285 965=745 365 (元)

(3) 可以扣除的成本费用和损失

a.已销产品生产成本:8 154 900 (元)

b.管理费用:可以列支的业务招待费限额为:

102 400×60%=61 440< (15 263 000-64 000) ×0.5%=75 995

所以按61 440扣

业务招待费超支=102 400-61 440=40 960 (元) 超支部分不能扣除

c.财务费用:国库券利息收入88 400元, 免交所得税

d.各种赞助支出42 500元, 不能扣除

公益性捐赠支出的限额:全年应纳税所得额12%以内的部分, 准予扣除, 本题即是如此.对外投资损失按实扣除

故按税法规定可以扣除的成本, 费用和损失为:

11 953 870-40 960+88 400-42 500=11 958 810 (元)

(4) 应纳税所得额=15 263 000-11 958 810=3 304 190 (元)

管理学复习题五及答案 篇3

一、复习题的解题思路及其答案展示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本第113页上“题6”是这样的:甲、乙两个足球队之间近期的5场比赛成绩如右表。如果两个队现在进行一场比赛,请预测一下哪个队获胜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与此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65页上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并给出了两个不同的答案。为了叙述方便,本文中把两种解题思路分别称为“解题思路1”和“解题思路2”。

解题思路1:“从两队的历史战绩来看,各是两胜一平两负,不相上下;从这一点来判断,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

由此得到的答案是“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二分之一。”

解题思路2:“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离比赛日最近的两场比赛中均是乙队获胜,说明最近乙队的状态好于甲队,由此可以预测:乙队获胜的可能性稍大一点。这种判断也有一定道理。”

由此得到的答案是“乙队获胜的可能性稍大一点。”

马老师根据部分教师的教学实践,又补充了两种解题思路及答案,我们不妨把它们称为“解题思路3”和“解题思路4”。

解题思路3:“从已经结束的五场比赛的结果来看,两队各有二胜二负一平,因此,两队获胜的场次均占总场次的,两队平局的场次占总场次的”,由此得到答案是“甲、乙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

解题思路4:“由于两队比赛,可能出现的结果共有三种:即甲胜乙负,甲负乙胜,甲乙平局,所以,每一种情况均占所有可能出现结果总数的,也就是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平局的可能性也是。”

马老师认为:“前面的四种不同的观点中,观点之四是正确的,即甲、乙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其余的三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遗憾的是,马老师并没有详细说明前三种答案为什么是错误的,而且他认为正确的第四种答案其实也是错误的。

二、对各种解题思路及答案的探讨

1.在解题思路1中,以两队的战绩不相上下为依据,断定两队下一场比赛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其错误是显然的。错误主要在于解题者没有考虑到比赛可能会有平局的结果。为了能够更简便地说明问题,我们用字母表示两队第六次比赛的三种结果:A表示事件“甲胜乙负”,B表示事件“甲负乙胜”,C表示事件“甲乙平局”,显然,A、B、C构成了一个完备事件组,因此有P(A)+ P(B)+ P(C)=1,而答案中认定P(A)=,P(B)=,由此导致P(C)=0,即第六场比赛一定不会出现“平局”的结果,这与事实不相符。从前五场比赛结果看,下一场比赛平局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因此,即使下一场比赛中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同,也不可能都是二分之一。其次,从前三场比赛结果分析,甲队明显强于乙队,虽然从五场比赛的结果分析,似乎甲、乙两队战绩“不相上下”,但这个所谓“不相上下”仅仅是从这五场比赛中分析出来的,并不能表示两队实力完全一样,两个足球队的水平很难达到“完全相同”,从这个观点出发,也难以得出“下一场比赛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的结论。事实是:仅仅根据这样的五场比赛的结果就想把下一场比赛甲队(或乙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小用一个确定的数(就是甲队或乙队获胜的概率)表示出来,可以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2.在解题思路2中,认为乙队在最近的两场比赛中获胜,状态好于甲队,因此下一场比赛乙队获胜的可能性会大一点。这种判断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进行分析:“因为甲、乙两队在五场比赛后的总分相同(足球比赛的积分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局各得1分,输球不得分。若积分相等,则比较净胜球数),然而甲队比乙队净胜球多了一个,因此采用调整战略、战术等方法后,下一场甲队获胜的可能性会大一点”。或者认为“甲、乙两队实力‘不相上下,平局的可能性会大一点。”这样的预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总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前五场比赛结果,可以得到不同的预测结论。并非只有“乙队获胜可能性会大一点”一种结论。

3.在解题思路3中,根据在五场比赛中两队各有二胜二负一平而得到两队获胜的场次均占总场次的,从而得到甲、乙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这个答案的错误是明显的,只要我们重温一下概率的统计定义即知其错误所在。概率的统计定义是这样的:“在不变的条件下,重复进行n次试验,事件A发生的频率稳定地在某一常数P附近摆动。且一般说来,n越大,摆动幅度越小,则称常数P为事件A的概率,记作P(A)。”

由此可知,只进行五场比赛,是不能将甲队(乙队)获胜的频率当作甲队(乙队)获胜的概率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球赛来说,各场比赛并不是在“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连概率统计定义中的条件都不满足,因此不能用所谓的“事件发生的频率”来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举个例来说,如果连续5次抛掷一个均匀的硬币,发现有3次正面向上,2次正面向下,显然我们不能认为正面向上的可能性是,向下的可能性是,从而预测第六次抛掷后出现正面的可能性会大一点。事实上,有好几位数学家曾进行过抛掷硬币这种“试验”,他们在抛掷成千上万次硬币后发现正面向上的频率接近,而且随着抛掷次数增加,频率越来越接近,从而得到“抛掷一个均匀的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是”的结论。当然,这个结论也很容易从概率的古典定义得到。这就是说,不管你是第几次抛掷一个均匀的硬币,正面向上的可能性都是。

4.在解题思路4中,考虑到比赛结果有A、B、C三种,每种情况均占所有可能出现结果总数的,从而认为A、B、C三个事件中每一个发生的可能性都是,这是缺乏根据的。因为要得到这个结论必须要满足“事件A、B、C发生的可能性相等”这一条件。马老师在文章的结尾处指出:“在求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时……只能用指定事件所有结果的数量除以事件所有可能出现的数量。”但是用这种方法来确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必须满足“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总数是有限的,而且各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这样的条件(古典概型应满足的条件),而对于足球赛而言,事件A、B、C的发生并不是等可能性的,因此不能应用马老师所说的方法计算出A、B、C发生的概率。这里得到“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的结论是错误的。

三、两点思考

1.像“题6”这样的习题出现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是不合适的。

“题6”以足球比赛为题材,要学生预测比赛的结果。然而由于影响足球比赛胜负的因素很多,例如球队的实力、球队战略、战术的变化,参赛球员的变化等,甚至比赛地点是主场还是客场也会影响比赛结果。由此可见,即使是相同球队在同一地点的前后两场比赛,也不能认为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比赛,在“题6”给出的这种条件下,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可能会得出不同的判断:甲队获胜的可能性大;乙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平局的可能性大。这些判断看起来都“有一定道理”,但又觉得理由也不太充分。总之,比赛结果A、B、C都有可能发生,但是究竟哪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是难以断定的。凡是在预测中用一个确定的数(如本文中所说的、、等)来表示甲队(或乙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小都是不准确的,也可以说是错误的。对小学生而言,要他们根据题中所提供的五场比赛的结果去预测第六场比赛哪个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并说出理由,真有点勉为其难。这种习题出现在小学数学课本中弊多利少。

2.教师可以对“统计与概率”的相关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统计与概率”是在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后新增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可能还有少数教师不是很熟悉,并没有觉察《教师教学用书》中存在的问题。当然,《教师教学用书》的作者应该在该书修订或再版前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及时修改有关错误或不妥之处,不断提高该书质量。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可以对“统计与概率”的相关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完成“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任务。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311121)endprint

《中小学数学》2014年第三期刊登了马永红老师的题为《怎能从“确定性”推知“可能性”》一文。该文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本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中一道复习题(练习二十二的第6题,下简称“题6”)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意见。然而马老师给出的答案仍然是错的,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探讨。

一、复习题的解题思路及其答案展示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本第113页上“题6”是这样的:甲、乙两个足球队之间近期的5场比赛成绩如右表。如果两个队现在进行一场比赛,请预测一下哪个队获胜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与此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65页上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并给出了两个不同的答案。为了叙述方便,本文中把两种解题思路分别称为“解题思路1”和“解题思路2”。

解题思路1:“从两队的历史战绩来看,各是两胜一平两负,不相上下;从这一点来判断,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

由此得到的答案是“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二分之一。”

解题思路2:“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离比赛日最近的两场比赛中均是乙队获胜,说明最近乙队的状态好于甲队,由此可以预测:乙队获胜的可能性稍大一点。这种判断也有一定道理。”

由此得到的答案是“乙队获胜的可能性稍大一点。”

马老师根据部分教师的教学实践,又补充了两种解题思路及答案,我们不妨把它们称为“解题思路3”和“解题思路4”。

解题思路3:“从已经结束的五场比赛的结果来看,两队各有二胜二负一平,因此,两队获胜的场次均占总场次的,两队平局的场次占总场次的”,由此得到答案是“甲、乙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

解题思路4:“由于两队比赛,可能出现的结果共有三种:即甲胜乙负,甲负乙胜,甲乙平局,所以,每一种情况均占所有可能出现结果总数的,也就是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平局的可能性也是。”

马老师认为:“前面的四种不同的观点中,观点之四是正确的,即甲、乙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其余的三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遗憾的是,马老师并没有详细说明前三种答案为什么是错误的,而且他认为正确的第四种答案其实也是错误的。

二、对各种解题思路及答案的探讨

1.在解题思路1中,以两队的战绩不相上下为依据,断定两队下一场比赛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其错误是显然的。错误主要在于解题者没有考虑到比赛可能会有平局的结果。为了能够更简便地说明问题,我们用字母表示两队第六次比赛的三种结果:A表示事件“甲胜乙负”,B表示事件“甲负乙胜”,C表示事件“甲乙平局”,显然,A、B、C构成了一个完备事件组,因此有P(A)+ P(B)+ P(C)=1,而答案中认定P(A)=,P(B)=,由此导致P(C)=0,即第六场比赛一定不会出现“平局”的结果,这与事实不相符。从前五场比赛结果看,下一场比赛平局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因此,即使下一场比赛中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同,也不可能都是二分之一。其次,从前三场比赛结果分析,甲队明显强于乙队,虽然从五场比赛的结果分析,似乎甲、乙两队战绩“不相上下”,但这个所谓“不相上下”仅仅是从这五场比赛中分析出来的,并不能表示两队实力完全一样,两个足球队的水平很难达到“完全相同”,从这个观点出发,也难以得出“下一场比赛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的结论。事实是:仅仅根据这样的五场比赛的结果就想把下一场比赛甲队(或乙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小用一个确定的数(就是甲队或乙队获胜的概率)表示出来,可以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2.在解题思路2中,认为乙队在最近的两场比赛中获胜,状态好于甲队,因此下一场比赛乙队获胜的可能性会大一点。这种判断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进行分析:“因为甲、乙两队在五场比赛后的总分相同(足球比赛的积分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局各得1分,输球不得分。若积分相等,则比较净胜球数),然而甲队比乙队净胜球多了一个,因此采用调整战略、战术等方法后,下一场甲队获胜的可能性会大一点”。或者认为“甲、乙两队实力‘不相上下,平局的可能性会大一点。”这样的预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总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前五场比赛结果,可以得到不同的预测结论。并非只有“乙队获胜可能性会大一点”一种结论。

3.在解题思路3中,根据在五场比赛中两队各有二胜二负一平而得到两队获胜的场次均占总场次的,从而得到甲、乙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这个答案的错误是明显的,只要我们重温一下概率的统计定义即知其错误所在。概率的统计定义是这样的:“在不变的条件下,重复进行n次试验,事件A发生的频率稳定地在某一常数P附近摆动。且一般说来,n越大,摆动幅度越小,则称常数P为事件A的概率,记作P(A)。”

由此可知,只进行五场比赛,是不能将甲队(乙队)获胜的频率当作甲队(乙队)获胜的概率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球赛来说,各场比赛并不是在“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连概率统计定义中的条件都不满足,因此不能用所谓的“事件发生的频率”来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举个例来说,如果连续5次抛掷一个均匀的硬币,发现有3次正面向上,2次正面向下,显然我们不能认为正面向上的可能性是,向下的可能性是,从而预测第六次抛掷后出现正面的可能性会大一点。事实上,有好几位数学家曾进行过抛掷硬币这种“试验”,他们在抛掷成千上万次硬币后发现正面向上的频率接近,而且随着抛掷次数增加,频率越来越接近,从而得到“抛掷一个均匀的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是”的结论。当然,这个结论也很容易从概率的古典定义得到。这就是说,不管你是第几次抛掷一个均匀的硬币,正面向上的可能性都是。

4.在解题思路4中,考虑到比赛结果有A、B、C三种,每种情况均占所有可能出现结果总数的,从而认为A、B、C三个事件中每一个发生的可能性都是,这是缺乏根据的。因为要得到这个结论必须要满足“事件A、B、C发生的可能性相等”这一条件。马老师在文章的结尾处指出:“在求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时……只能用指定事件所有结果的数量除以事件所有可能出现的数量。”但是用这种方法来确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必须满足“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总数是有限的,而且各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这样的条件(古典概型应满足的条件),而对于足球赛而言,事件A、B、C的发生并不是等可能性的,因此不能应用马老师所说的方法计算出A、B、C发生的概率。这里得到“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的结论是错误的。

三、两点思考

1.像“题6”这样的习题出现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是不合适的。

“题6”以足球比赛为题材,要学生预测比赛的结果。然而由于影响足球比赛胜负的因素很多,例如球队的实力、球队战略、战术的变化,参赛球员的变化等,甚至比赛地点是主场还是客场也会影响比赛结果。由此可见,即使是相同球队在同一地点的前后两场比赛,也不能认为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比赛,在“题6”给出的这种条件下,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可能会得出不同的判断:甲队获胜的可能性大;乙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平局的可能性大。这些判断看起来都“有一定道理”,但又觉得理由也不太充分。总之,比赛结果A、B、C都有可能发生,但是究竟哪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是难以断定的。凡是在预测中用一个确定的数(如本文中所说的、、等)来表示甲队(或乙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小都是不准确的,也可以说是错误的。对小学生而言,要他们根据题中所提供的五场比赛的结果去预测第六场比赛哪个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并说出理由,真有点勉为其难。这种习题出现在小学数学课本中弊多利少。

2.教师可以对“统计与概率”的相关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统计与概率”是在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后新增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可能还有少数教师不是很熟悉,并没有觉察《教师教学用书》中存在的问题。当然,《教师教学用书》的作者应该在该书修订或再版前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及时修改有关错误或不妥之处,不断提高该书质量。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可以对“统计与概率”的相关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完成“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任务。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311121)endprint

《中小学数学》2014年第三期刊登了马永红老师的题为《怎能从“确定性”推知“可能性”》一文。该文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本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中一道复习题(练习二十二的第6题,下简称“题6”)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意见。然而马老师给出的答案仍然是错的,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探讨。

一、复习题的解题思路及其答案展示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本第113页上“题6”是这样的:甲、乙两个足球队之间近期的5场比赛成绩如右表。如果两个队现在进行一场比赛,请预测一下哪个队获胜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与此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65页上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并给出了两个不同的答案。为了叙述方便,本文中把两种解题思路分别称为“解题思路1”和“解题思路2”。

解题思路1:“从两队的历史战绩来看,各是两胜一平两负,不相上下;从这一点来判断,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

由此得到的答案是“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二分之一。”

解题思路2:“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离比赛日最近的两场比赛中均是乙队获胜,说明最近乙队的状态好于甲队,由此可以预测:乙队获胜的可能性稍大一点。这种判断也有一定道理。”

由此得到的答案是“乙队获胜的可能性稍大一点。”

马老师根据部分教师的教学实践,又补充了两种解题思路及答案,我们不妨把它们称为“解题思路3”和“解题思路4”。

解题思路3:“从已经结束的五场比赛的结果来看,两队各有二胜二负一平,因此,两队获胜的场次均占总场次的,两队平局的场次占总场次的”,由此得到答案是“甲、乙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

解题思路4:“由于两队比赛,可能出现的结果共有三种:即甲胜乙负,甲负乙胜,甲乙平局,所以,每一种情况均占所有可能出现结果总数的,也就是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平局的可能性也是。”

马老师认为:“前面的四种不同的观点中,观点之四是正确的,即甲、乙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其余的三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遗憾的是,马老师并没有详细说明前三种答案为什么是错误的,而且他认为正确的第四种答案其实也是错误的。

二、对各种解题思路及答案的探讨

1.在解题思路1中,以两队的战绩不相上下为依据,断定两队下一场比赛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其错误是显然的。错误主要在于解题者没有考虑到比赛可能会有平局的结果。为了能够更简便地说明问题,我们用字母表示两队第六次比赛的三种结果:A表示事件“甲胜乙负”,B表示事件“甲负乙胜”,C表示事件“甲乙平局”,显然,A、B、C构成了一个完备事件组,因此有P(A)+ P(B)+ P(C)=1,而答案中认定P(A)=,P(B)=,由此导致P(C)=0,即第六场比赛一定不会出现“平局”的结果,这与事实不相符。从前五场比赛结果看,下一场比赛平局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因此,即使下一场比赛中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同,也不可能都是二分之一。其次,从前三场比赛结果分析,甲队明显强于乙队,虽然从五场比赛的结果分析,似乎甲、乙两队战绩“不相上下”,但这个所谓“不相上下”仅仅是从这五场比赛中分析出来的,并不能表示两队实力完全一样,两个足球队的水平很难达到“完全相同”,从这个观点出发,也难以得出“下一场比赛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的结论。事实是:仅仅根据这样的五场比赛的结果就想把下一场比赛甲队(或乙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小用一个确定的数(就是甲队或乙队获胜的概率)表示出来,可以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2.在解题思路2中,认为乙队在最近的两场比赛中获胜,状态好于甲队,因此下一场比赛乙队获胜的可能性会大一点。这种判断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进行分析:“因为甲、乙两队在五场比赛后的总分相同(足球比赛的积分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局各得1分,输球不得分。若积分相等,则比较净胜球数),然而甲队比乙队净胜球多了一个,因此采用调整战略、战术等方法后,下一场甲队获胜的可能性会大一点”。或者认为“甲、乙两队实力‘不相上下,平局的可能性会大一点。”这样的预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总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前五场比赛结果,可以得到不同的预测结论。并非只有“乙队获胜可能性会大一点”一种结论。

3.在解题思路3中,根据在五场比赛中两队各有二胜二负一平而得到两队获胜的场次均占总场次的,从而得到甲、乙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这个答案的错误是明显的,只要我们重温一下概率的统计定义即知其错误所在。概率的统计定义是这样的:“在不变的条件下,重复进行n次试验,事件A发生的频率稳定地在某一常数P附近摆动。且一般说来,n越大,摆动幅度越小,则称常数P为事件A的概率,记作P(A)。”

由此可知,只进行五场比赛,是不能将甲队(乙队)获胜的频率当作甲队(乙队)获胜的概率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球赛来说,各场比赛并不是在“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连概率统计定义中的条件都不满足,因此不能用所谓的“事件发生的频率”来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举个例来说,如果连续5次抛掷一个均匀的硬币,发现有3次正面向上,2次正面向下,显然我们不能认为正面向上的可能性是,向下的可能性是,从而预测第六次抛掷后出现正面的可能性会大一点。事实上,有好几位数学家曾进行过抛掷硬币这种“试验”,他们在抛掷成千上万次硬币后发现正面向上的频率接近,而且随着抛掷次数增加,频率越来越接近,从而得到“抛掷一个均匀的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是”的结论。当然,这个结论也很容易从概率的古典定义得到。这就是说,不管你是第几次抛掷一个均匀的硬币,正面向上的可能性都是。

4.在解题思路4中,考虑到比赛结果有A、B、C三种,每种情况均占所有可能出现结果总数的,从而认为A、B、C三个事件中每一个发生的可能性都是,这是缺乏根据的。因为要得到这个结论必须要满足“事件A、B、C发生的可能性相等”这一条件。马老师在文章的结尾处指出:“在求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时……只能用指定事件所有结果的数量除以事件所有可能出现的数量。”但是用这种方法来确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必须满足“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总数是有限的,而且各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这样的条件(古典概型应满足的条件),而对于足球赛而言,事件A、B、C的发生并不是等可能性的,因此不能应用马老师所说的方法计算出A、B、C发生的概率。这里得到“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的结论是错误的。

三、两点思考

1.像“题6”这样的习题出现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是不合适的。

“题6”以足球比赛为题材,要学生预测比赛的结果。然而由于影响足球比赛胜负的因素很多,例如球队的实力、球队战略、战术的变化,参赛球员的变化等,甚至比赛地点是主场还是客场也会影响比赛结果。由此可见,即使是相同球队在同一地点的前后两场比赛,也不能认为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比赛,在“题6”给出的这种条件下,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可能会得出不同的判断:甲队获胜的可能性大;乙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平局的可能性大。这些判断看起来都“有一定道理”,但又觉得理由也不太充分。总之,比赛结果A、B、C都有可能发生,但是究竟哪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是难以断定的。凡是在预测中用一个确定的数(如本文中所说的、、等)来表示甲队(或乙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小都是不准确的,也可以说是错误的。对小学生而言,要他们根据题中所提供的五场比赛的结果去预测第六场比赛哪个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并说出理由,真有点勉为其难。这种习题出现在小学数学课本中弊多利少。

2.教师可以对“统计与概率”的相关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统计与概率”是在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后新增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可能还有少数教师不是很熟悉,并没有觉察《教师教学用书》中存在的问题。当然,《教师教学用书》的作者应该在该书修订或再版前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及时修改有关错误或不妥之处,不断提高该书质量。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可以对“统计与概率”的相关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完成“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任务。

《管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篇4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位管理学者提出“管理就是决策”的主张(A)

A、赫伯特·A西蒙

B、彼得·F·德鲁克

C、弗雷德·E·费德勒

D、弗里蒙特·E·卡斯特

2、管理的核心是(C)

A、处理组织内部资源的稀缺问题

B、处理与组织外部的关系

C、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D、处理组织内部与组织外部的一致性关系

3、管理具有与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相联系的一面,这里是指(B)

A、管理的自然属性

B、管理的社会属性

C、管理的科学性

D、管理的艺术性

4、管理者必须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这里强调的是(B)

A、管理的科学性

B、管理的艺术性

C、管理学的历史性

D、管理学的实用性

5、“X—Y”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A、麦格雷戈

B、赫兹伯格

C、梅奥

D、马斯洛

6、管理学形成的标志是(A)。

A.泰罗科学管理理论

B.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

C.韦伯理想行政组织理论

D.梅奥的霍桑实验结论

7、社会合作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C)

A、法约尔

B、西蒙

C、巴纳德

D、卢桑斯

8、系统与权变理论把人看作是(D)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9.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的观点来源于(B)。

A.现代管理理论

B.管理过程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霍桑实验结论

10、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B)

A.巴纳德

B.西蒙

C.卡斯特

D.卢桑斯

11、根据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的观点,有效决策的判断标准是(D)

A、最优标准

B、次优标准

C、满意标准

D、合理性标准

12、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B)。

A.作业标准化

B.计件工资制

C.职能工长制

D.提高劳动生产率

13、在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居于领先地位的工作是(A)

A.计划工作

B.控制工作

C.组织工作

D.指导与领导工作

14、计划工作的核心是(B)

A.预测

B.决策

C.确定前提

D.制定预算

15、按计划内容分类的计划是(C)

A.长期计划

B.计划

C.专项计划

D.上层管理计划

16、(B)正逐渐取代工业经济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

A.知识经济

B.学习型组织

C.学习和创新

D.网络经济

17、控制是管理工作的最重要职能之一,是保证企业计划与(D)相适应的管理职能。A.现实市场动态

B.企业目标

C.实际作业动态

D.以上各项都正确

18、对每一个项目方案的费用支出情况都以零为基础进行编制预算的方法属于(A)A.弹性预算

B.滚动预算

C.零基预算

D.专门预算

19、德鲁克指出企业是由它的(D)来定义的。

A.名字

B.章程

C.公司条例

D.任务

20、远景和使命陈述应该是(ABCD)的。

A.生动活泼

B.言简意赅

C.富有意义和鼓舞性

D.易于记诵

21、核心价值观(ABD)

A.是企业持久的本质的原则

B.是一般性的指导原则

C.可以为了经济利益和短期好处暂时放弃 D.不需要理性的或外在的理由

22、核心目标(ACD)

A.是企业存在的理由和目的B.是具体的目标和公司战略 C.有效的核心目标反映了为公司工作的内在动力

D.表达了公司的灵魂

23、菲德勒所确定的对领导环境起影响的三个维度是(ABC)。

A.职位权力

B.任务结构

C.上下级关系

D.领导者性格

E.管理跨度

24、实行前馈控制的优势在于(ABC)

A 主管人员及时得到信息以便采取措施

B.知道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出现问题 C.克服了反馈控制中因时间滞后带来的问题

D.使下履更加明确工作的奋斗方向 E.有利于考核下属与上级的关系

25、战略制定的原则是(ABC)

A.扬长避短

B.趋利避害

C.满足顾客

D.及时制定

26、某公司改善了职员A的工作条件,职员A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没有提高,不久职员A接到了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他工作特别卖力,这可运用哪一种激励理论来解释?(B)

A.期望理论

B.双因素理论

C.公平理论

D.强化理论

27、从组织外部招聘管理人员可以带来“外部竞争优势”是指被聘干部(A)

A.具有“外来和尚会念经”的外来优势 B.能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

C.可以迅速开展工作 D.具有广告效应

28、行业内现有竞争对手分析,包括(ABCD)

A.竞争对手基本情况研究 B.主要竞争对手研究 C.主要竞争对手的发展动向研究 D.次要竞争对手研究

29、竞争对手基本情况研究包括(ABCD)等方面

A.竞争对手的数量B.竞争对手的分布 C.竞争对手的领域 D.它们各自的规模、资金、技术力量等 30、影响买方讨价还价能力的因素包括(ABCD)

A.买方集中购买 B.买方的购买转移成本 C.产品有价格合理的替代品 D.买方行业获利状况

31、职权分为三种形式(ADE)

A.直线职权 B.法定职权

C.个人职权

D.参谋职权

E.职能职权

32.根据价值链分析法,企业的价值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其中基本活动由(ABCD)构成。A.内部和外部后勤

B.生产作业

C.服务

D.市场营销和销售

E.采购活动。

33、所谓授权,是指(C)A.在组织设计时,规定下属管理岗位必要的职责与权限 B.在组织调整时,规定下属管理岗位必要的职责与权限 C.领导者将部分处理问题的权委派给某些下属

D.委托代理关系

34、霍桑试验表明(D)A.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的达成是有害的B.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的达成是有益的 C.企业应采取一切措施来取缔非正式组织 D.企业应该正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35、(B)是指决策问题可能呈现多种状态,决策者虽无法事先确定究竟呈现何种状态,但可判断各种状态出现的概率。

A.确定型决策

B.风险型决策

C.非确定型决策

D.追踪决策

36、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CDE)

A.目标创新

B.制度创新

C.要素创新 D.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

E.产品创新

37、克服沟通中障碍的准则是

(ABCDE)

A创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

B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

C明了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

D培养听的艺术

E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

38、一个行业内战略群的形成与变化有各种原因,如(ABCD)

A.企业成立时所依赖的技术条件不同

B.企业的目标不同

C.强调“压制式的管理”

D.企业成立时所依赖的资源条件不同

39、企业的基本活动包括(ABCD)A.内部和外部后勤B.生产作业C.市场营销和销售D.服务 40、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点是(A)

A、联系简捷

B、部门间协调较好

C、专业分工较细

D、不会发生较多失误

41、矩阵制组织结构的优点是(D)

A、组织关系简单明了

B、稳定性强

C、整体协调性强

D、有利于各种人才的培养

42、管理的二重性是指(AB)

A、管理的自然属性

B、管理的社会属性

C、管理的科学性

D、管理的艺术性

43、下列关于管理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有(ACE)

A、管理过程和管理职能是统一的 B、管理过程和管理职能是分离的C、管理过程是动态中的管理

D、管理过程中静态中的管理

E、管理过程也是信息变换的过程

44、基层管理者比高层管理者更多地依靠(B)A.沟通技能

B.技术技能

C.概念技能

D.沟通技能与技术技能

45、战略环境分析的内容是“天、地、彼、己”和“顾客”,其中“天”是指(C)。A.行业环境

B.竞争对手

C.外部一般环境

D.企业自身条件

46、赫茨伯格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B)

A.不满意

B.没有满意

C.没有不满意

D.极不满意

47、激励的过程理论包括公平理论、强化理论和(D)A.需要层次理论

B.双因素理论

C.X理论

D.期望理论

48、管理学具有以下特征:(ABCD)

A、一般性

B、综合性

C、历史性

D、实用性

E、艺术性

49、从科学的定义上讲,存在管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AE)

A、必须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

B、必须是具有盈利动机的集体活动

C、必须是正式组织

D、必须是非正式组织

E、必须具有一致认可的、自觉的目标

50、赫兹伯格理论中的“双因素”是指(AB)

A.保健

B.激励

C.X理论

D.Y理论

51、以下哪些内容是法约尔提出的管理原则(ABD)

A.统一指挥

B.统一领导

C.职能管理

D.人员的团结

52、“行为科学”的代表人物是(BC)

A.德鲁克

B.马斯洛

C.麦格雷戈

D.西蒙

53、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B)

A.泰罗

B.法约尔

C.梅奥

D.李嘉图

54、在决策的方案抉择阶段,有直接的判断标准,这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ACD)

A、泰罗提出的“最优”标准

B、西蒙提出的“有限度的合理性”标准

C、西蒙提出的“满意”标准

D、孔茨提出的合理性标准

55、计划的基本特征有(ABCE)

A.目的性

B.经济性

C.普遍性

D.随意性

E.主导性

56、计划工作包括以下哪些要素(ABCDE)

A.做什么

B.为什么做

C.何时做

D.何地做

E.怎么做

57、按企业职能分类,计划种类包括(ABDE)

A.生产计划

B.财务计划

C.计划生育计划

D.安全计划

E.供应计划

58、按计划所涉及的范围划分的计划有(ABE)

A.上层管理计划

B.中层管理计划

C.长期计划

D.综合计划

E.基层管理计划

59、按计划所涉及的时间划分的计划有(ADE)

A.长期计划

B.生产计划

C.专项计划

D.中期计划

E.短期计划 60、计划的工作步骤有(ABCD)

A.确定目标

B.确定方案

C.评价方案

D.选择方案

E.检查落实 61、定性决策方法包括(ABD)

A.头脑风暴法

B.德尔菲技术 C.小中取大法

D.政策指导矩阵

E.量本利分析法 6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 人的行为是由需要决定的,而需要则是由动机引起的

B 从需要到目标,人的行为过程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进行,不断升华的循环 C 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不同的需要在不同的条件下会诱发出不同的行为 D 激励的对象主要是人,或者准确的说,是组织范围中的员工或领导现象 63、“忠言逆耳”指的是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中的(A)

A 个人因素

B 人际因素

C 结构因素

D 技术因素

64、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为指导思想进行激励,所诱发不良后果一哪种最为严重

(B)A工资成本迅速上升,经营效益受损

B员工的物质欲望恶性增长,需求层次低级化,激励成效不持久

C员工的奉献精神急剧下降

D员工间的合作与团结受到干扰 65、企业制度的作用有(ABCD)。A、规范着参与者类群间的权力关系。

B、影响着这些参与者在企业决策制定与执行中的行为表现。C、规范了参与者类群间的利益关系。

D、影响着不同参与者在企业成果中的行为特点。

66、分工劳动在工业社会的发展中的作用有(ABD)。A、加剧了普通劳动知识的专门化与狭窄化。

B、加剧了普通劳动技能的专门化与狭窄化。

C、决定了协调分工劳动所需的专门知识的供应的增加。

D、决定了协调分工劳动所需的专门知识的供应的相对稀缺性。

67、美国学者波特认为,除了现有厂商和潜在竞争者外,还有一些因素影响到竞争结构,比如(ACD)A.替代品生产者 B.零售网络

C.用户 D.供应商

E.政府政策 68、网络图的构成要素包括(ACE)A.工序

B.工程

C.事项

D.时间

E.路线、69.关于层级结构说法正确的是(ABCD)。

A、直线指挥,分层授权保证了企业行动的迅速。B、分工细致,权责明确促进了效率的提高。

C、标准统一,正式的角色关系则保证了企业活动的有序性。

D、层级结构发挥作用并得以成功是以一定的环境条件和假设作为前提条件的。70、网络组织中的核心机构(BCD)。

A、与组织的各工作单元一起完成组织的各项工作。B、创造促成企业向心力的企业文化。C、只选择与调整企业的战略方向。D、设计各部分共享的组织基础。

71、网络化的层级组织应该是(ABD)。

A、集权和分权的统一

B、稳定与变化的统一 C、政策与实践的统一

D、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72、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 的功能与特点包括(AC)。A、企业文化是作为企业经营的一种副产品而出现的 B、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主要手段而发挥作用 C、企业文化基本上反映了企业组织的记忆 D、企业文化是多元的

73、下列不属于管理的“维持职能”的是(B)A 组织

B创新

C控制

D领导 74、领导定义包括的三个要素是

(CDE)

A.所有的管理者都是领导者

B.领导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的权利基础上 C.领导必须有部下和追随者

D.领导者有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 E 领导的目的是通过影响部下来达到组织的目标 75、创新与维持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CD)

A 维持是创新基础上的发展

B 创新是维持的逻辑延续

C 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

D 创新则是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 76、产品创新(ABCD)

A 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

B 受制于技术创新的其他方面

C 影响其他技术创新效果的发挥

D 往往要求企业利用新的机器设备和新的工艺方法 77、经营制度确定了(ABCD)

A 谁是经营者,谁来组织企业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的行使 B 谁来确定企业的生产方向、生产内容、生产形式 C 谁来保证企业生产资料的完整性及其增值

D 谁来向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负责以及负何种责任

78、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BCD)

A 一般来说,一定的经营制度决定相应的产权制度B 在产权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具体的经营方式可以不断进行调整C 在经营制度不变时,具体的管理规则和方法也可以不断改进D 管理制度的改进一旦发展到一定程度,则会要求经营制度作相应的调整

79、就系统的外部说,有可能成为创新契机的变化主要有(ABCD)

A 技术的变化

B 人口的变化C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D 文化与价值观念的转变 80、关于机构说法正确的是(BCD)A 它主要涉及管理劳动的横向分工的问题 B 它与不同层次的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有关

C它主要涉及管理劳动的纵向分工问题,即所谓的集权和分权问题

D 组织机构完全相同,但机构之间的关系不一样,也会形成不同的结构形式 81、下列属于环境创新的是(ABD)

A 通过企业的公关活动,影响社区政府政策的制定 B 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影响社会技术进步的方向 C 通过组织创新,提高管理劳动的效率 D 通过市场创新去引导消费,创造需求

82、关于市场创新正确的是(ACD)

A它主要是指通过企业的活动去引导消费,创造需求 B 新产品的开发是企业创造市场需求的惟一途径

C 市场创新包括通过市场的物理转移,揭示产品新的使用价值,来寻找新用户

D 市场创新包括通过广告宣传等促销工作,影响人们对某种消费行为的社会评价来增加产品销量

二、是非判断

1、管理就是由一个或若干个人通过行使各种管理职能,使组织中以人为主体的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活动。(正确。一个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要受到组织内外部诸多要素的影响和制约。)

2、管理作为一项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持一种体系,使这一体系中共同工作的人们有效率地去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正确。管理作为一项工作,就是要使人们尽可能地用最少的支出,去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

3、主管人员由于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他们所履行的管理职能数量也有多有少。(错误。因为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

4、管理职能的数量划分具有灵活性。(正确。不同的管理学者对管理职能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5、管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是通过高层管理者对下级管理者和组织成员的严格控制体现出来的。(错误。管理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是通过各级管理者体现出来的。)

6、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体。(正确。管理是一门科学,指的是期间存在一系列客观规律,管理作为一门艺术,指的是管理的实践性和灵活性。)7.决策树求解的次序是从决策树的末端或者说最右边开始。(正确)

8、法约尔认为,任何企业都存在着六种基本活动,而管理只是其中之一。(正确。法约尔认为企业存在着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和管理六种基本活动,管理活动处于核心地位。)

9、西蒙认为,决策就是从可供选取用的方案中选定一个行动方案的活动。(不正确。西蒙认为,决策包括搜集情报、拟定计划、选定计划和评价计划四个阶段,选定计划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

10、领导者一定是企业管理者。(错,从本质上说,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权力基础上对下属命令的行为。领导可能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权力基础上,但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上。)

11、权变管理理论就是考虑到组织内部条件的变数同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使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能有效地达到目标。(不正确。还应考虑到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

12、职权就是权力(错。职权不是权力,职权是权力的子集,权力五项来源)13.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就是指遵守法律和经济对企业所要求的义务。(错,不一定是法律和经济的要求。)

14、后向一体化战略是指企业获得供应商的所有权或加强对他们的控制。(正确)

15、分权即授权(错。分权不是授权,授权是短期的权责关系,分权是长期的权责关系。)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 篇5

(六)第六章计划

一、名词解释:

1、计划

2、计划工作

3、目标管理

4、滚动式计划法

二、单项选择题:

1、计划工作的第一步骤是()。

A、估量机会B、确定前提条件

C、确定目标D、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E、评估选择方案

2、首先提出目标管理的是()

A、孔茨B、德鲁克

C、巴纳德D、西蒙

3、目标管理适用于()

A、主客观条件变动较大的企业B、主客观条件较稳定的企业

C、只适用于长期计划D、只适用于短期计划

4、在计划工作中,制定“弹性计划”是运用计划工作的()

A、灵活性原理B、许诺原理

C、限定因素原理D、改变航道原理

5、我们把“确保事情按计划进行”的工作称之为()

A、领导工作B、组织工作

C、协调工作D、控制工作

6、计划工作的核心是()

A、确定计划目标B、确定计划的前提条件

C、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D、作决策

7、使计划数字化的工作被称为()

A、规划B、决策

C、预测D、预算

8、在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工作是()

A、计划B、组织

C、人员配备D、指挥

三、多项选择题:

1、按计划的明确性程度计划可以分为()

A、战略计划B、战术计划

C、指导性计划D、生产计划E、指令性计划

2.计划工作的特点是()

A、预见性B、可行性

C、灵活性D、统一性

3、下列哪些属于计划工作的原理()

A、责权一致原理B、职务明确原理

C、许诺原理D、灵活性原理E、管理宽度原理

4、按计划指标的内容性质可以分为()

A、数量指标B、质量指标

C、实物指标D、价值指标

5、计划编制的方法主要有()

A、滚动式计划法B、运筹学方法

C、网络计划技术D、PDCA循环E、量本利分析法

6、目标管理的优点有()

A.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效率B.有利于形成激励C、有利于明确各级成员任务

D.有利于长期目标的实现E.有利于成员的自我管理

四、是非判断:

1、计划是计划部门的事,和其他管理人员无关。

2、当环境不断变化时,计划也要不断调整,因此计划的意义不大。

3、计划是一种约束,会降低组织的灵活性。

4、计划是首要的职能,对其他各项起着统率和基础作用。

5、目标是指在目的和任务指导下,提出组织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五、简答题:

1、简述滚动试计划法及其特点

2、目标管理及其基本原理

六、论述题:

计划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计划:计划是决策所确定的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的行为、目标、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解。

2、计划工作:是指确定管理系统目标,拟定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及资源配置,并组织全体成员实施计划工作的全过程。

二、单项选择:

1、A2、B3、A4、A5、D6、A7、D8、A

三、多项选择题:

1、CE2、ABCD3、CD4、AB5、ABC6、ABCE

四、是非判断:

1、不正确。计划是管理工作的首要职能,任何管理人员从事管理工作都是从计划开始的,它是其他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是各级、各类人员的行动宗旨。

2、不正确。计划是一个全面的分层次的体系,其目的是综合、协调组织的各项活动,以共同实现组织目标,以指导人们的行为。计划一经制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严肃性。环境多变计划需要调整,反映了计划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是计划灵活性特征的反映,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计划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经营决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不正确。计划一经制定并层层分解成为知道员工行为的行动纲领,具有指导作用,实现计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计划目标的设置,可以激发和调动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工作的积极性,所以计划并非约束人们行为,降低组织的灵活性。

4、正确。任何组织的管理活动都必须首先从计划开始,确定组织目标和行动方案,只有制定了计划管理工作才有了基础,组织指挥的才有依据;控制活动才有标准。

5、不正确。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五、简答题:

1、答:是指在编制和制定计划时,根据本期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客观环境的变化情况,将计划期顺序向前推移连续滚动编制计划的方法。特征是以滚动的形式编制出具有弹性的计划,可以避免未来环境变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远粗近细”把计划分为不同阶段,符合人们看待事物的规律;以一年为一个执行期,然后根据计划执行实际情况和客观环境的变化制定下期计划,有利于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的衔接和协调。

2、答:目标管理是指将企业一定时期的工作任务转化为明确的工作目标,并通过“自我控制”,按目标实现情况决定奖惩的一种管理制度。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总目标具体化的展开,使组织目标成为组织内每个单位、部门、层次及成员的努力方向,并以此作为评价个方面工作绩效的标准,从而产生激励作用,保证组织的有效运作。

六、论述题:

计划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要点:

1、计划是企业管理的首要只能,在各项管理中处于领先地位,任何组织的管理活动都首先从计划开始来确定组织的目标和行动方案。渗透在其它各项管理职能之中,是其它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

2、计划为实施决策和实现目标服务,计划是决策的具体化,通过计划决策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组织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组织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只有计划工作才能为实现目标提供保障。

3、计划贯穿与组织系统的各个方面,贯穿于组织活动的全过程。一个组织要合理的配置和充分的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协调平衡组织活动中各方面,各环节之间的关系,都必须通过计划管理来组织和实现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

(七)第七章 组织

一、名词解释:

1、组织

2、组织文化

3、组织结构

4、集权

5、分权

二、单项选择题:

1、当代管理机构变革的一大趋势是()

A、管理层次复杂化 B、组织结构扁平化

C、管理幅度日益减少 D、锥型结构更受欢迎

2、斯隆模型指的是()

A、直线制B、职能制

C、直线职能制 D、事业部制

3、在企业中,财务主管与财会人员之间的职权关系是()

A、直线职权关系 B、参谋职权关系

C、既是直线职权关系又是参谋职权关系 D、都不是

4、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次越少,其管理幅度就会()

A、越大B、越小

C、不变 D、不一定

5、管理人员涉及组织的层次和管理幅度,确定各个管理部门和岗位,规定他的责任和权利。这些工作称为()

A、职能分析 B、管理规范设计

C、组织结构设计 D、协调方式设计

6、上级把权力或职权委任给中、下层管理人员的组织过程是()

A.、授权B、劳动分工

C、管理幅度 D、分散

7、实行集中控制与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是()

A、直线制 B、矩阵制

C、事业部制D、职能制

8、职能制的优点是()

A、权力集中 B、命令统一

C、解决主管负责人对专业指挥的困难D、决策迅速

9、对于规模小、任务较为单一且人员较少的组织,一般适宜于采用()

A、职能制的组织结构 B、直线制的组织结构

C、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 D、矩阵式的组织结构

10、组织文化的核心是()

A、组织的精神 B、组织的价值观

C、组织哲学 D、组织行为准则 E、组织道德规范

三、多项选择题:

1、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包括()

A、企业的生命周期B、市场份额

C.技术 D、环境

E、组织的规模

2、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有()

A、实践性 B、独特性

C、可塑性 D、综合性

3、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点有()。

A、结构比较简单B、责任和职权明确

C、作决定较容易和迅速 D、减轻了上层主管人员负担E、分工较细

4、职能部门化的局限性表现在:不利于产品结构的调整、()。

A、难以形成统一的政策 B、不利于高级管理人员的培养

C、会出现多头领导D、部门之间活动不协调

5、矩阵组织的弱点有()。

A.稳定性较差 B.多头领导

C.适应性不强 D.灵活性不够E.部门之间难以协调

6、过分集权的弊端,除了会降低决策的质量外,还会造成()

A、不利于政策的统一 B、阻碍信息的交流

C、降低成员的工作热情 D、助长官僚主义

四、是非判断:

1、授权与分权都是将权力下放,二者没有区别。

2、在组织运行中分权较集权有效。

3、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按统一的标准模式设计。

4、矩阵结构是现代企业的最佳组织结构。

5、战略决定结构。

6、现代组织更倾向于“扁平化”,科层组织已经过时了。

五、简答题:

1、组织结构设计应考虑哪些因素?

2、授权应遵循哪些原则?

3、试述组织设计的权变理论.4、简述组织文化的功能。

5、简述事业部制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六、论述题:

1、何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 如[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组织:通过组织要素确定相互关系,从而使之有序化的过程,是动态的组织活动过程和相对静态的社会实体单位的统一。

2、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及其成员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共同信仰、行为方式与规范、思维模式以及物质表现的总和。

3、组织结构:是按分工、协作、隶属关系所构成的有序的结构总体。

4、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中较高层次上一定程度的集中。

5、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中较底层次上一定程度的分散。

二、单项选择题:

1、B

2、D

3、A

4、A

5、C

6、A7、C

8、C9、B10、B

三、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CD

3、ABC4、ABCD5、AB6、BCD

四、是非判断:

1、不正确。授权不等于分权,授权并不是将权力放弃或者让渡,授权者可以将权力收回和重新授出,而分权是决策权在较底层次上的分散。分权是授权的基础,授权以分权为前提。

2、不正确。集权和分权的有效性是相对而言的,在有的环境中集权更有效,而在另一些环境中分权更有效,并无绝对的标准。

3、不正确。组织结构设计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统一的标准模式,它受组织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组织的规模、战略、环境、技术和权利控制等因素影响,不同组织其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组织结构设计不能以标准模式设计。

4、不正确。权变观点认为:没有最佳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设计应该考虑当时的环境。任何结构形式各有其适用条件,矩阵制适用于需要对环境变化作出迅速反映的企业。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企业也不是最佳结构。

5、正确。企业组织结构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保证,不同的战略要求不同的组织结构。

6、不正确。由于信息化和网络经济的发展,现代组织倾向于由金字塔式传统层级结构向扁平式的结构转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提高效率,实际上未必能够完美的解决这些问题;而科层式的制度对于例行公事和单纯的业务能够发挥极高的效率;扁平化也是建立在科层结构之上。所以扁平化和科层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五、简答题:

1、答:每一组织内外的各种变化因素,都会对其内部的组织结构设计产生重大的作用。

(1)、组织的规模(2)、组织的战略(3)、组织的环境(4)、组织的技术

2、答:(1)、重要原则:要使下属认为被授予的权限是该层次比较重要的;(2)、明确原则:要向被授予者明确其责任、目标及权力范围;(3)、适度原则:授权既要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又要保证不失去控制;(4)、不可越级授权原则:以免扼杀中层管理者的积极性,导致机构混乱。

3、答:组织权变的观点认为:世界上没有最好的组织结构,一个好的组织结构能够实现任务、组织以及人员等三者的最佳配合,能够满足成员的需要,有效适应环境的变化,不能用单一的模型解决组织设计问题。有效的组织设计依赖于组织所处的环境、结构、技术等。

(1)、环境于结构:有两种结构——机械的和有机的,稳定的环境中的结构是机械的,急剧变动中的组织结构应是有机的。

(2)、战略于结构:组织的结构要符合组织的战略,新的战略将导致内部结构的变化,否则战略将归无效。

(3)、技术与结构:一定生产过程要由一定自制结构来保证,组织结构必须适应技术,大批量生产成功的公司倾向于采用机械性的管理系统,不属于大批量生产而成功的公司倾向于采用有机的系统。

4、答:组织文化作为一种自觉和理性的文化,具有特定的功能:

(1)、自我内聚的功能:组织文化通过沟通职工的思想,使之形成对组织目标、准则、观念的认同感,产生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和对组织的归属感,从而使职工的集体意识大大加强,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同组织整体联系起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2)、自我改造功能: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组织本身及其成员产生强大的作用力,改变其原有的价值观念,建立新的价值体系,建立适应组织运转所需的观念和模式。

(3)、自我调控功能:组织文化作为一种软性文化,对组织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内化过程,形成一套自我调控机制,调控、规范和操纵着组织的管理活动和事物活动。

(4)、自我完善功能:组织文化的积淀、形成的过程既是其本身的不断辐射、反馈、强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优化的过程,也是在其深化和完善过程中持续推动组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5)、自我延续功能:组织文化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一旦固化成型,不会轻易的改变和消失,相反会在对自我的不断认可、强化和修缮中延续和保持下去。

5、答: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其管理原则是“集中政策,分散经营”,即在集中领导下进行分权管理。企业按产品、地区或经营部门分别成立若干个事业部。该项产品或地区的全部业务,从产品设计直到产品销售,全部由事业部负责。各事业部实行独立经营、单独核算。高层管理者只保留人事决策、财务控制、规定价格幅度以及监督等大权,并利用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事业部的经理根据企业最高领导的指示进行工作,统一领导其所管的事业部和研制、技术等辅助部门。

其优点是:有利于公司的最高层摆脱日常行政事物,致力于公司的战略和长远规划;有利于增强各事业不领导人的责任感,增强公司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利于专业化生产和事业部的协作;有利于锻炼和培养管理人员。

不足:一是容易产生本为主义,各自为政。二是由于各事业部均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势必造成管理管理层次和管理人员增多,管理机构重叠,管理成本上升。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适合经营规模大,产品种类较多,生产工艺差别大,市场分布较广且变化较快的大型企业。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组织结构设计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1)、确定组织目标:在综合分析组织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组织的总目标。

(2)、确定业务内容:根据组织目标的要求,确定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须进行的业务管理工作项目,并按其性质适当分类。

(3)、确定组织结构:设计各个管理层次、部门的责任和权力。

(4)、配备职务人员:根据业务工作的性质和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挑选和配备称职的人员及其行政负责人,并明确其职务和职称。

(5)、规定职责权限:明确各单位和部门及其负责人对管理业务工作应负的责任以及评价工作成绩的标准。

(6)、联成一体:明确各单位、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相互协调方面的原则和方法,把整个组织连接起来,协调运作。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及答案

(八)第八章控制

一、名词解释:

1.控制

2.前馈控制

3.间接控制

4.预算

5.计划评审方法(PERT)

二、单项选择:

1、计划为控制提供依据,控制是计划实现的()

A、前提B、基础C、保证D、措施

2.控制过程的最后一步是:()

A、制定标准B、纠正偏差

C、用标准衡量业绩D、质量控制

3.现场控制还可以被称为()

A、反馈控制B、前馈控制

C、同步控制D、预防控制

4.控制过程中合理的顺序是()

A、制定标准、纠正偏差、衡量业绩

B、衡量业绩、制定标准、纠正偏差

C、衡量业绩、纠正偏差、制定标准

D、制定标准、衡量业绩、纠正偏差

5.控制最基本的目的在于()

A、寻找错误B、衡量业绩

C、确保行为依循计划发展D、使人们失去自由

6.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大量的管理控制工作,尤其是基层的管理控制工作属于()

A.前馈控制B.反馈控制C.现场控制D.计划控制

7.以分析工作的执行结果为控制重点的控制工作是()

A.前馈控制B.反馈控制C.现场控制D.计划控制

8.控制论是由美国的()创立的。

A.维纳B.波特C.劳勒D.泰罗

三、多项选择:

1.按照控制作用的环节来分,控制类型有()

A、前馈控制B、现场控制

C、更正控制D、反馈控制

2.按照采用的手段来分,控制类型有()

A、前馈控制B、直接控制

C、间接控制D、预先控制

3.下列控制方法中,属于现代控制方法的有()

A、预算控制B、程序控制

C、计划评审技术D、动态控制

4.控制的基本过程是()

A、确定标准B、改变标准

C、衡量业绩D、纠正偏差

5.为了实施有效控制,必须要注意()

A、控制的目的性B、控制的及时性

C、控制的经济性D、控制的客观性等

6.预算分为()

A.经营预算B.项目预算

C.财务预算D.投资预算

7.经营比率包括()

A.市场占有率B.投入一产出比率

C.存货周转率D.相对市场占有率

8、管理者控制的主要内容有()

A、人员B、信息C、财务D、作业E、绩效

四、是非判断:

1.大部分组织仅仅只需要一种控制系统。

2.衡量业绩是控制活动的唯一目的。

3.对企业的一切业绩都要制定出以实物或以货币来衡量的标准。

4.反馈控制的工作重点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结果上,并将它作为未来行为基础。

五、简答题:

1.控制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2.谈谈你对控制的认识。

3.零基预算的程序是什么?

4.简述计划评审技术的特点。

六、论述题:

试论如何实现有效控制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控制:是根据既定目标与各种标准,监督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偏差,找出原因,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以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

2.前馈控制:就是观察哪些作用于系统的各种可以测量的输入量和主要扰动量,分析他们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关系,在不利因素产生以前,采取纠正措施,消除不利影响。

3.预算:是以数字表述计划,并把这些计划分解成与组织一致的各部分,使预算与计划相联系,授权各部门保证计划在预算范围内得以实现。

4、零基预算:是指在每个预算开始时,把所有还在继续的活动都看做是从零开始,预算也以零为基础,在预算人员指导下,从新安排各项活动及各部门的资源分配和收支。

5.计划评审方法(PERT):是把工程项目当作一个系统,由网络图或者是表格或矩阵来表示各项具体工作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以时间为中心,找出从开工到完工时间最长的关键路线,并围绕关键路线对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以及对各项工作的完成进度进行严格控制,以达到用最少的时间和资源消耗来完成系统预定目标的一种计划和控制方法。

二、单项选择:

1、C2、B3、C4、D5、C6、C7、B8、A

三、多项选择:

1、ABD2、BC3、BC4、ACD5、ABCD6、ACD7、ABD8、ABCDE

四、是非判断:

1、不正确。控制对象涉及人、财、物、信息等各要素,产、供、销各环节,十分复杂,仅仅依靠一套控制系统难以实现有效控制。

2、不正确。控制的目的是确保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计划得以实现。衡量业绩是将实际工作成绩与控制标准相比较,为进一步采取措施提供信息,是控制基本过程之一,不是控制的目的。

3、不正确。对企业的一切业绩都要尽量制定出定性或者定量的衡量标准,减少无形标准。制定业绩衡量标准也是很复杂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仅以实物和货币作为标准,难以衡量不同类型工作的业绩。

4、正确。反馈控制的作用是发生在行动之后,主要是分析工作结果,并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分析其原因以及对未来的影响,及时拟定纠正措施,防止今后再度发生。

五、简答题:

1.答:控制的基本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步骤:

(1)、确定控制标准:所谓标准也就是评定成效的尺度和准绳,标准的制定依赖于计划,应根据计划内容和组织实施的具体情况,确立专门的控制标准。标准应该是客观、可核实的。

(2)、衡量工作绩效;是将实际工作成绩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对工作作出客观评价,从中发现二者的偏差,为进一步采取措施及时提供全部准确的信息。

(3)、采取行动、纠正偏差:是控制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改进工作绩效,标准反映了实际情况应立即纠正偏差;

2.答:控制是监督各项活动以保证他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其目的只保证组织活动按计划进行。控制的内容包括对人员、财务、作业、信息与组织的总体绩效进行控制.对人员控制的重要性体现在人员是完成工作的主体,所以对人员有效控制也就是对工作有效控制。对财务控制的重要性在于资金是企业运作与发展状大的重要资产,对现金流量进行管理,合理进行投资决策与筹资决策对实现组织的营利目标有重要。对作业的控制是从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转换为产品或服务的过程进行控制。对信息控制目的是保证组织的信息流通,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对总体绩效的控制可以反映组织的目标达成与否。因此,控制工作的每项内容对组织经营均有重要作用。

4.答:是指在每个预算开始时,把所有还在继续的活动都看做是从零开始,预算也以零为基础,在预算人员指导下,从新安排各项活动及各部门的资源分配和收支。一般而言包括三个过程:(1)、审查预算前。主管人员应首先明确组织目标,分清主次,建立一个可考核的目标体系。(2)、审查预算时。将所有过去的活动都当作重新开始。说明各项目的开支和要达到的目标效益。(3)、对确定的项目,根据已定出的目标体系重新排出各活动的优先次序。(4)、编制预算。资金按优先次序分配,尽可能满足前面的项目。

5.答:(1)、体现了系统工程的整体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原理。(2)、能够帮助主管人员进行计划时,掌握全局,找出主要矛盾,抓住关键环节。(3)、能够有效的对工作进度进行控制。(4)、能够通过网络分析,得出完成计划的多个可行方案,从而为选取最优方案创造条件。(5)、工程项目越复杂,其优点越显著。

六、论述题:

答:要是控制发挥作用。取得预期的成效,在设计控制系统时要注意:

(1)、控制系统应切合主管人员的实际情况。控制系统和信息是为了协助每个主观人员行使其控制职能,控制系统必须符合主管人员的情况,使他们能够理解、信任并自觉的运用。

(2)、控制工作应确立客观标准。管理工作难免有许多主观因素在内,对下属工作的评价不能仅凭主观来决定,要客观的评价就需要有客观、准确和适当的标准。

(3)、控制工作应具有灵活性。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一个复杂的管理计划可能失常,控制系统应该反映这种失常的情况,有足够的灵活性。

(4)、控制工作应讲究经济效益。控制所支出的费用必须是合算的,要是所花费的控制费用最少,而又能实现控制的目的。

(5)、控制工作应有纠偏措施。一个正确的有效控制系统,除了应能揭示出哪个环节出了差错,谁应当负责外,还应该确保采取适当的纠偏措施,否则控制系统就会失效。

(6)、控制工作要具有全局观点。对一个主管人员来说,进行控制工作的时候,不能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应从整体利益出发来实施控制,将各局部的目标协调一致。

(7)、控制工作应面向未来。有效的控制系统应该能预测未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偏差,预先采取措施,调整计划,而不是等到出了问题在去解决。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

(九)第九章 激励

一、名词解释:

1、激励

2、动机

3、正强化

4、负强化

二、单项选择题:

1、需要层次理论,是由()最先提出的A.赫茨伯格 B.马斯洛

C.弗鲁母 D.亚当斯

2.在激励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发现职工的()

A.安全需求 B.现实需求

C.主导需求 D.自我实现的需求

3.在赫茨伯格的领导理论中,下列哪一个因素与工作环境和条件有关?()

A.激励因素 B.保健因素

C.环境因素 D.人际因素

4、不仅提出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而且提出“挫折-倒退”趋势的理论是()

A、需要层次理论 B、成就需要理论

C、ERG理论 D、双因素理论

5、有一种强化方法是撤除消极的行为后果,以鼓励良好的行为。这种方法是()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三、多项选择题:

1.在双因素理论中,更多的属于激励因素的有

A.责任感

B.与同事的关系

C.薪水

D.成就

2.激励理论可以分为()

A.过程型激励理论B.内容型激励理论

C.行为改造激励理论 D.强化激励理论

3.赫茨伯格提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

A.满意因素

B.不满意因素

C.保健因素

D.激励因素

4.根据双因素理论,()往往与职工的不满意关系密切。

A.企业政策

B.工作的成就感

C.工资水平

D.责任感

5、强化的方法按强化的手段来划分有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E.学习

6、美国心理学家麦克莱兰(D.C.Maclelland)提出的激励需求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

A.权力的需要 B.生理的需要

C.对成就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E.对社交的需要

四、是非判断:

1、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他认为“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2、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一定是优秀的管理者,特别是在大组织当中。

3.强化理论认为,正强化应保持渐进性和连续性。

4.麦克莱认为人们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是成就需要

5、能够促进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一类因素叫做激励因素。

五、简答题:

1、简述激励理论的基本种类。

2、麦克莱兰的三种需要理论。

3、简述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六、论述题:

1、试论双因素理论的现实意义。

2.根据期望理论,企业如何对员工进行激励?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激励:是指影响人们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

2、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个体行为,并使个体行为朝着一定方向,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3、正强化:是指运用刺激因素,让人的某种行为得到巩固和加强,使之在发生的可能性增大的一种行为改造方式。

4、负强化;预先告知哪些不符合要求的行为,以使人们减少这些行为,按所要求方式的行为。

二、单项选择题:

1、B

2、B

3、B

4、C

5、B

三、多项选择题:

1、AD

2、ABC

3、CD

4、AC

5、ABCD

6、ACE

四、是非判断:

1、正确。弗鲁姆认为: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的动力大小,取决于该活动所产生的成果的吸引力的大小(效价)和获得预期成果的可能性的大小(期望值),这两个因素。

2、不正确。高成就需要的基本特征是:事业心强、责任心强、敢于冒险、比较实际,的多是进取的现实主义者。具有高成就需要并不一定是优秀的管理者。

3、不正确。强化理论认为,正强化应保持渐进性和时效性原则,时效性是强化应该及时,否则会自然消退,渐进性是采用小步子、多阶段进行,逐步增加强化物的刺激量,对行为产生促进作用。

4.不正确。麦克莱认为人们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是社交的需要。

5、正确。赫茨伯格认为:能够促进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因素,如:工作本身、成就、赞赏、责任和发展等,这些因素具备后,才能激发人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给员工带来极大满足。

五、简答题:

1、答:关于激励的理论有很多,但从激励理论研究的侧重点看:可以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1)、内容型的激励理论,着重探讨决定激励效果的各种基本要素,研究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和结构包括: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等;(2)、过程型的激励理论,侧重于研究激励实现的基本过程和机制,包括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3)、结果反馈型理论,主要研究对一个人行为评价所产生的激励作用,有强化理论等。

2、答:麦克莱兰通过实验研究,归纳出三大类的社会性需要:成就、权力和社交需要。具有成就需要的人有强烈的成功愿望、事业心强、责任心强、敢于冒险、比较实际,的多是进取的现实主义者;具有社交需要的人喜欢与人沟通,并希望与人建立友善关系,获得他人的友谊,维持融洽的社会关系,并从中得到乐趣,也乐于帮助别人;追求权力需要的人渴望能够影响别人,控制别人的行为,也希望受到别人的赞许。

3、答: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当一个人作出了成绩并取得报酬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横向公平:个体会把自己的投入与收益之比和他人的投入和收益之比进行比较;二是纵向公平:个体会把自己的投入与收益之比和自己过去的投入和收益之比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判断报酬的分配是否公平,从而决定下一步的行为。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

1、答:双因素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于:第一;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因素可按其激励功能的不同,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大类。认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应着眼于激励因素,即从内部和工作本身入手,调动员工的内在动机,改善保健因素不能直接产生激励作用,只能起到预防不满和消除情绪的作用。

第二;按照双因素理论,管理者要持而高效的激励员工,必须改进员工的工作内容,从而使员工在工作中感到有成就、担负着责任、自己在成长。同时经常表扬员工,使他们感到自己受重视、受尊重。管理者不能忽视保健因素。

第三;在具体应用中,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在一定的条件下并非一成变,有效的管理者应把保健因素化为激励因素。

2.根据期望理论领导者必须处理好三方面关系:

答:(1)、努力与工作成绩的关系。如果人们通过较大的成绩可以获得好的成绩

即期望值较高时,才能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这要求管理者把提高员工工作能力、增强工作信心放在首位。

(2)、工作成绩与奖酬的关系。二者应该有机结合统一起来,才能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这要求管理者必须严格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3)、奖酬与满足需要的关系。即人们总希望通过努力的得到的奖酬能满足人的需要,这要求管理者因人而异,奖人所需。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

(十)第十章 领 导

一、名词解释:

1、领导

2、领导艺术

3、领导风格

二、单项选择题:

1、领导活动的全过程,主要有五个构成要素,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领导者 B、被领导者

C、职权 D、客观环境

2.下面关于领导授权意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使组织成员,相信自己有能力

B.为自己的工作意义,提高工作效率

C.减少领导者的工作量和责任

D.使成员在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做出贡献,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3.下面关于领导特质说法正确的是:()

A.领导特质是天生的,领导者也是天生的

B.我们现在仍然要进行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以便于区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

C.没有所谓的领导者特质,特质理论没有什么意义

D.没有一个一般的,普遍适用和有效的领导者特质清单

4.下面哪个理论认为领导者的风格是不可改变的?()

A.情境理论 B.菲德勒的权变理论

C.途径—目标理论 D.领导风格连续流一体理论

5.途径—目标理论指出的领导方式是()

A.独裁型、支持型、推销型和成就型 B.指导型、授权型、参与型和推销型

C.独裁型、授权型、参与型和推销型 D.指导型、支持型、参与型和成就型

6.下面哪个理论关注下属的成熟度?()

A.领导生命周期理论B.途径—目标理论

C.情景理论 D.领导者参与模型

7.在勒温的领导风格理论中,他认为效率最高的领导者作风是()

A.专制式 B.民主式

C.放任式 D.压榨式

8、在管理方格理论中,(1.9)型管理方式又称为()

A.贫乏型管理 B.俱乐部型管理

C.任务型管理 D.中间道路型管理

利克特的管理模式认为,极有成就的领导者采用的管理方法是()

A 利用——命令式 B 温和——命令式

C 商议式 D 集体参与

9、布莱克和穆顿把管理中领导者的行为概括为()

A、对利润的关心 B、对产值的关心 C、对人的关心

D、对制度的关心 E、对生产的关心

10、领导工作的作用是()

A、有效、协调的实现组织目标 B、调动人的积极性

C、处理好人际关系 D、促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三、多项选择题:

1. 早期研究领导行为的学者,主要是从领导者如何运用其职权的角度来划分领导方式,风格或形成的。最基本的分类有()

A.专制式 B.民主式 C.放任式 D.仁慈专制式 E.支持式

2.领导者要正确运用组织赋予的权力。进行有效的领导,因此,需把握的原则有:()

A.合法性原则。B.民主性原则。C.时代性原则。D.综合性原则。E.例外性原则。

3、具体讲职权主要涉及()

A、合法权 B、专长权 C、奖赏权 D、感情权 E、惩罚权

4、管理方格理论认为:领导风格取决于两个维度

A、对利润的关心 B、对产值的关心 C、对人的关心

D、对制度的关心 E、对生产的关心

5、.菲德勒所确定的对领导的有效性起影响因素的三个准度是:()

A.职位权力、B、任务结构、C、领导与下属的关系

D、领导者性格、E、领导者素质

四、是非判断:

1.领导者只要有权力,下属自然会跟从。()

2.高关系高工作是最有效的领导方式。()

8.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最崇敬的是个人的品德魅力、知识能力和成功经历。

10.高层领导者拥有概念技能的比重应大于基层领导者。()

11.9.1型即消息俱乐部型管理,上属关心下属,努力营造和协的氛围。()

20.对领导问题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形成了权变理论。()

五、简答题:

1、如何认识领导特质理论?

2、简述管理方法图中的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3、利克特的“四种领导体制”是什么?

4、简述路径—目标理论。

六、论述题:

如何提高领导工作的有效性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领导: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者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在行使领导职能时,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在领导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技能和技巧。

3、领导风格:是指在影响他人的过程中,领导者对权力的运用方式。

二、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D

5、D

6、A

7、B

8、B

9、D

10、B

三、多项选择题:

1、ABC

2、ACE

3、ACE

4、CE

5、ABC

四、是非判断:

1.不正确。领导者要有权威既与其地位、才智、能力相称,领导者个人的德、能、智、资、绩与领导的职权有效的结合起来,这种影响力才能激发下属极大的热忱和忠诚,从而下属才会愿意跟从。

2.不正确。领导权变理论认为: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最佳领导方式,有效的领导方式应与特定的环境相适应。

3.正确。作为一个高层领导者工作涉及制定组织战略、塑造组织文化,创新、率领成员实现目标等职能,所以必须拥有概念技能。即认识、控制和决策等能力。基层领导者主要是决策、计划的执行者,概念技能要求底一些。

4.不正确。1.9型是俱乐部型管理,上属关心下属,努力营造和协的氛围。

5.正确.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受”权变理论”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领导权变理论。认为领导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有效的领导行为应该随被领导者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提高领导有效性。

五、简答题:

1、答:领导特质理论主要研究与领导过程有效性相联系的领导者的品质特征。关于特质理论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领导者的品质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造就的;如:斯托格迪尔的六类特征、吉伯的七种品质等理论。另一种观点认为:有效领导的某些品质特征是后天造就的,只有身体特征是遗传的。如:德鲁克的五种有效领导者特征、心理学家吉赛利的八种个性特征和五种激励特征等。特质理论的发展有助于领导者个人较好的认识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而提高领导水平,同时也存在较大的问题:无法指出哪些素质是领导者必须的,也无法对各种品质的相对重要程度作出评价;领导特质忽略了领导的环境因素。

2、答:是由美国学者布莱克和莫顿提出的:认为分析领导行为有两个维度:一是对人的关心;二是对生产的关心,再将横坐标和纵坐标氛围1-9个标度,在方格中形成五种典型的组合,表示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1.1型:贫乏型领导方。既不关心生产又不关心人,只做最底限度努力,以求完成工作;9.1型:任务式领导。非常关心生产但不关心人,能够集中精神去完成任务,却很少关心下级;9.9型:团队式:对人对生产都表现出最大可能的献身精神,士气旺盛,生产任务完成出色;1.9型:俱乐部式领导。注重对职工的关心、支持和体谅,搞好人际关系,但忽视工作的效果和进度。5.5型:中间型。对生产对人都适度的关心两者兼顾,但强调适可而止,缺乏进取心。

3、答:利克特的“四种领导体制”是:(1)、“利用-命令式”。主管人员分布命令,决策中没有下属参与,决策权局限于最高层。(2)、“温和-命令式”。用奖赏兼恐吓及处罚的方法去鼓励下属,允许自下而上传递信息,某些决策权授予下属,但严格政策控制。(3)、“商议式”。主管人员作出决策是征求、接受和采用下属的建议,运用奖赏偶尔兼用处罚的办法和让员工参与管理的办法来激励下属。使下情上达,又使上情下达。(4)、“集体参与”。主管人员向下属提出挑战性目标,并对他们能够达到目标表示出信心,上下之间信息畅通,鼓励各级组织作出决定。利克特发现方法之四是极有成就的领导者。

4、答:路径—目标理论认为:领导的效率是以激励下属达成组织目标并满足下属需要来衡量的。提出了四种领导行为类型:指令型、支持型、成就导向型和参与型。认为运用什么样的行为应考虑具体的权变因素,其权变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权变因素、二是员工的特点。才能实现领导绩效。

六、论述题:

答:由于领导者的工作内容是处理好与人的关系 与事的关系以及与时间的关系,所以要想成为

成功的领导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培养对人的观察力。领导者可以通过对一些因素有意识的注意,逐渐内化成习惯,养成一

种正确有效的态度:神人,自知和客观。所谓神人是指能从别人的观点出发考虑问题。自知主要

是领导者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及影响力。客观地对待事物,这是有效的领导者必需的态

度。

2.坚持合理的工作次序。有效的领导者应该做到:尽量摆脱过去,而着眼于未来。按例外原

则办事,充分授权。不应以压力作为工作次序的标准。

2. 高效合理地利用时间。这是有效的领导者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有效地利用时间可以考虑:第一步,记录时间。第二步,分析时间。第三步,合理安排时间。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

(七)第七章 组织

一、名词解释:

1、组织

2、组织文化

3、组织结构

4、集权

5、分权

二、单项选择题:

1、当代管理机构变革的一大趋势是()

A、管理层次复杂化 B、组织结构扁平化

C、管理幅度日益减少 D、锥型结构更受欢迎

2、斯隆模型指的是()

A、直线制B、职能制

C、直线职能制 D、事业部制

3、在企业中,财务主管与财会人员之间的职权关系是()

A、直线职权关系 B、参谋职权关系

C、既是直线职权关系又是参谋职权关系 D、都不是

4、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次越少,其管理幅度就会()

A、越大B、越小

C、不变 D、不一定

5、管理人员涉及组织的层次和管理幅度,确定各个管理部门和岗位,规定他的责任和权利。这些工作称为()

A、职能分析 B、管理规范设计

C、组织结构设计 D、协调方式设计

6、上级把权力或职权委任给中、下层管理人员的组织过程是()

A.、授权B、劳动分工

C、管理幅度 D、分散

7、实行集中控制与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是()

A、直线制 B、矩阵制

C、事业部制D、职能制

8、职能制的优点是()

A、权力集中 B、命令统一

C、解决主管负责人对专业指挥的困难D、决策迅速

9、对于规模小、任务较为单一且人员较少的组织,一般适宜于采用()

A、职能制的组织结构 B、直线制的组织结构

C、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 D、矩阵式的组织结构

10、组织文化的核心是()

A、组织的精神 B、组织的价值观

C、组织哲学 D、组织行为准则 E、组织道德规范

三、多项选择题:

1、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包括()

A、企业的生命周期B、市场份额

C.技术 D、环境

E、组织的规模

2、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有()

A、实践性 B、独特性

C、可塑性 D、综合性

3、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点有()。

A、结构比较简单B、责任和职权明确

C、作决定较容易和迅速 D、减轻了上层主管人员负担E、分工较细

4、职能部门化的局限性表现在:不利于产品结构的调整、()。

A、难以形成统一的政策 B、不利于高级管理人员的培养

C、会出现多头领导D、部门之间活动不协调

5、矩阵组织的弱点有()。

A.稳定性较差 B.多头领导

C.适应性不强 D.灵活性不够E.部门之间难以协调

6、过分集权的弊端,除了会降低决策的质量外,还会造成()

A、不利于政策的统一 B、阻碍信息的交流

C、降低成员的工作热情 D、助长官僚主义

四、是非判断:

1、授权与分权都是将权力下放,二者没有区别。

2、在组织运行中分权较集权有效。

3、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按统一的标准模式设计。

4、矩阵结构是现代企业的最佳组织结构。

5、战略决定结构。

6、现代组织更倾向于“扁平化”,科层组织已经过时了。

五、简答题:

1、组织结构设计应考虑哪些因素?

2、授权应遵循哪些原则?

3、试述组织设计的权变理论.4、简述组织文化的功能。

5、简述事业部制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六、论述题:

1、何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 如[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组织:通过组织要素确定相互关系,从而使之有序化的过程,是动态的组织活动过程和相对静态的社会实体单位的统一。

2、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及其成员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共同信仰、行为方式与规范、思维模式以及物质表现的总和。

3、组织结构:是按分工、协作、隶属关系所构成的有序的结构总体。

4、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中较高层次上一定程度的集中。

5、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中较底层次上一定程度的分散。

二、单项选择题:

1、B

2、D

3、A

4、A

5、C

6、A7、C

8、C9、B10、B

三、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CD

3、ABC4、ABCD5、AB6、BCD

四、是非判断:

1、不正确。授权不等于分权,授权并不是将权力放弃或者让渡,授权者可以将权力收回和重新授出,而分权是决策权在较底层次上的分散。分权是授权的基础,授权以分权为前提。

2、不正确。集权和分权的有效性是相对而言的,在有的环境中集权更有效,而在另一些环境中分权更有效,并无绝对的标准。

3、不正确。组织结构设计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统一的标准模式,它受组织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组织的规模、战略、环境、技术和权利控制等因素影响,不同组织其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组织结构设计不能以标准模式设计。

4、不正确。权变观点认为:没有最佳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设计应该考虑当时的环境。任何结构形式各有其适用条件,矩阵制适用于需要对环境变化作出迅速反映的企业。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企业也不是最佳结构。

5、正确。企业组织结构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保证,不同的战略要求不同的组织结构。

6、不正确。由于信息化和网络经济的发展,现代组织倾向于由金字塔式传统层级结构向扁平式的结构转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提高效率,实际上未必能够完美的解决这些问题;而科层式的制度对于例行公事和单纯的业务能够发挥极高的效率;扁平化也是建立在科层结构之上。所以扁平化和科层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五、简答题:

1、答:每一组织内外的各种变化因素,都会对其内部的组织结构设计产生重大的作用。

(1)、组织的规模(2)、组织的战略(3)、组织的环境(4)、组织的技术

2、答:(1)、重要原则:要使下属认为被授予的权限是该层次比较重要的;(2)、明确原则:要向被授予者明确其责任、目标及权力范围;(3)、适度原则:授权既要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又要保证不失去控制;(4)、不可越级授权原则:以免扼杀中层管理者的积极性,导致机构混乱。

3、答:组织权变的观点认为:世界上没有最好的组织结构,一个好的组织结构能够实现任务、组织以及人员等三者的最佳配合,能够满足成员的需要,有效适应环境的变化,不能用单一的模型解决组织设计问题。有效的组织设计依赖于组织所处的环境、结构、技术等。

(1)、环境于结构:有两种结构——机械的和有机的,稳定的环境中的结构是机械的,急剧变动中的组织结构应是有机的。

(2)、战略于结构:组织的结构要符合组织的战略,新的战略将导致内部结构的变化,否则战略将归无效。

(3)、技术与结构:一定生产过程要由一定自制结构来保证,组织结构必须适应技术,大批量生产成功的公司倾向于采用机械性的管理系统,不属于大批量生产而成功的公司倾向于采用有机的系统。

4、答:组织文化作为一种自觉和理性的文化,具有特定的功能:

(1)、自我内聚的功能:组织文化通过沟通职工的思想,使之形成对组织目标、准则、观念的认同感,产生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和对组织的归属感,从而使职工的集体意识大大加强,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同组织整体联系起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2)、自我改造功能: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组织本身及其成员产生强大的作用力,改变其原有的价值观念,建立新的价值体系,建立适应组织运转所需的观念和模式。

(3)、自我调控功能:组织文化作为一种软性文化,对组织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内化过程,形成一套自我调控机制,调控、规范和操纵着组织的管理活动和事物活动。

(4)、自我完善功能:组织文化的积淀、形成的过程既是其本身的不断辐射、反馈、强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优化的过程,也是在其深化和完善过程中持续推动组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5)、自我延续功能:组织文化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一旦固化成型,不会轻易的改变和消失,相反会在对自我的不断认可、强化和修缮中延续和保持下去。

5、答: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其管理原则是“集中政策,分散经营”,即在集中领导下进行分权管理。企业按产品、地区或经营部门分别成立若干个事业部。该项产品或地区的全部业务,从产品设计直到产品销售,全部由事业部负责。各事业部实行独立经营、单独核算。高层管理者只保留人事决策、财务控制、规定价格幅度以及监督等大权,并利用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事业部的经理根据企业最高领导的指示进行工作,统一领导其所管的事业部和研制、技术等辅助部门。

其优点是:有利于公司的最高层摆脱日常行政事物,致力于公司的战略和长远规划;有利于增强各事业不领导人的责任感,增强公司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利于专业化生产和事业部的协作;有利于锻炼和培养管理人员。

不足:一是容易产生本为主义,各自为政。二是由于各事业部均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势必造成管理管理层次和管理人员增多,管理机构重叠,管理成本上升。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适合经营规模大,产品种类较多,生产工艺差别大,市场分布较广且变化较快的大型企业。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组织结构设计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1)、确定组织目标:在综合分析组织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组织的总目标。

(2)、确定业务内容:根据组织目标的要求,确定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须进行的业务管理工作项目,并按其性质适当分类。

(3)、确定组织结构:设计各个管理层次、部门的责任和权力。

(4)、配备职务人员:根据业务工作的性质和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挑选和配备称职的人员及其行政负责人,并明确其职务和职称。

(5)、规定职责权限:明确各单位和部门及其负责人对管理业务工作应负的责任以及评价工作成绩的标准。

(6)、联成一体:明确各单位、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相互协调方面的原则和方法,把整个组织连接起来,协调运作。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及答案

(八)第八章控制

一、名词解释:

1.控制

2.前馈控制

3.间接控制

4.预算

5.计划评审方法(PERT)

二、单项选择:

1、计划为控制提供依据,控制是计划实现的()

A、前提B、基础C、保证D、措施

2.控制过程的最后一步是:()

A、制定标准B、纠正偏差

C、用标准衡量业绩D、质量控制

3.现场控制还可以被称为()

A、反馈控制B、前馈控制

C、同步控制D、预防控制

4.控制过程中合理的顺序是()

A、制定标准、纠正偏差、衡量业绩

B、衡量业绩、制定标准、纠正偏差

C、衡量业绩、纠正偏差、制定标准

D、制定标准、衡量业绩、纠正偏差

5.控制最基本的目的在于()

A、寻找错误B、衡量业绩

C、确保行为依循计划发展D、使人们失去自由

6.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大量的管理控制工作,尤其是基层的管理控制工作属于()

A.前馈控制B.反馈控制C.现场控制D.计划控制

7.以分析工作的执行结果为控制重点的控制工作是()

A.前馈控制B.反馈控制C.现场控制D.计划控制

8.控制论是由美国的()创立的。

A.维纳B.波特C.劳勒D.泰罗

三、多项选择:

1.按照控制作用的环节来分,控制类型有()

A、前馈控制B、现场控制

C、更正控制D、反馈控制

2.按照采用的手段来分,控制类型有()

A、前馈控制B、直接控制

C、间接控制D、预先控制

3.下列控制方法中,属于现代控制方法的有()

A、预算控制B、程序控制

C、计划评审技术D、动态控制

4.控制的基本过程是()

A、确定标准B、改变标准

C、衡量业绩D、纠正偏差

5.为了实施有效控制,必须要注意()

A、控制的目的性B、控制的及时性

C、控制的经济性D、控制的客观性等

6.预算分为()

A.经营预算B.项目预算

C.财务预算D.投资预算

7.经营比率包括()

A.市场占有率B.投入一产出比率

C.存货周转率D.相对市场占有率

8、管理者控制的主要内容有()

A、人员B、信息C、财务D、作业E、绩效

四、是非判断:

1.大部分组织仅仅只需要一种控制系统。

2.衡量业绩是控制活动的唯一目的。

3.对企业的一切业绩都要制定出以实物或以货币来衡量的标准。

4.反馈控制的工作重点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结果上,并将它作为未来行为基础。

五、简答题:

1.控制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2.谈谈你对控制的认识。

3.零基预算的程序是什么?

4.简述计划评审技术的特点。

六、论述题:

试论如何实现有效控制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控制:是根据既定目标与各种标准,监督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偏差,找出原因,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以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

2.前馈控制:就是观察哪些作用于系统的各种可以测量的输入量和主要扰动量,分析他们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关系,在不利因素产生以前,采取纠正措施,消除不利影响。

3.预算:是以数字表述计划,并把这些计划分解成与组织一致的各部分,使预算与计划相联系,授权各部门保证计划在预算范围内得以实现。

4、零基预算:是指在每个预算开始时,把所有还在继续的活动都看做是从零开始,预算也以零为基础,在预算人员指导下,从新安排各项活动及各部门的资源分配和收支。

5.计划评审方法(PERT):是把工程项目当作一个系统,由网络图或者是表格或矩阵来表示各项具体工作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以时间为中心,找出从开工到完工时间最长的关键路线,并围绕关键路线对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以及对各项工作的完成进度进行严格控制,以达到用最少的时间和资源消耗来完成系统预定目标的一种计划和控制方法。

二、单项选择:

1、C2、B3、C4、D5、C6、C7、B8、A

三、多项选择:

1、ABD2、BC3、BC4、ACD5、ABCD6、ACD7、ABD8、ABCDE

四、是非判断:

1、不正确。控制对象涉及人、财、物、信息等各要素,产、供、销各环节,十分复杂,仅仅依靠一套控制系统难以实现有效控制。

2、不正确。控制的目的是确保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计划得以实现。衡量业绩是将实际工作成绩与控制标准相比较,为进一步采取措施提供信息,是控制基本过程之一,不是控制的目的。

3、不正确。对企业的一切业绩都要尽量制定出定性或者定量的衡量标准,减少无形标准。制定业绩衡量标准也是很复杂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仅以实物和货币作为标准,难以衡量不同类型工作的业绩。

4、正确。反馈控制的作用是发生在行动之后,主要是分析工作结果,并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分析其原因以及对未来的影响,及时拟定纠正措施,防止今后再度发生。

五、简答题:

1.答:控制的基本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步骤:

(1)、确定控制标准:所谓标准也就是评定成效的尺度和准绳,标准的制定依赖于计划,应根据计划内容和组织实施的具体情况,确立专门的控制标准。标准应该是客观、可核实的。

(2)、衡量工作绩效;是将实际工作成绩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对工作作出客观评价,从中发现二者的偏差,为进一步采取措施及时提供全部准确的信息。

(3)、采取行动、纠正偏差:是控制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改进工作绩效,标准反映了实际情况应立即纠正偏差;

2.答:控制是监督各项活动以保证他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其目的只保证组织活动按计划进行。控制的内容包括对人员、财务、作业、信息与组织的总体绩效进行控制.对人员控制的重要性体现在人员是完成工作的主体,所以对人员有效控制也就是对工作有效控制。对财务控制的重要性在于资金是企业运作与发展状大的重要资产,对现金流量进行管理,合理进行投资决策与筹资决策对实现组织的营利目标有重要。对作业的控制是从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转换为产品或服务的过程进行控制。对信息控制目的是保证组织的信息流通,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对总体绩效的控制可以反映组织的目标达成与否。因此,控制工作的每项内容对组织经营均有重要作用。

4.答:是指在每个预算开始时,把所有还在继续的活动都看做是从零开始,预算也以零为基础,在预算人员指导下,从新安排各项活动及各部门的资源分配和收支。一般而言包括三个过程:(1)、审查预算前。主管人员应首先明确组织目标,分清主次,建立一个可考核的目标体系。(2)、审查预算时。将所有过去的活动都当作重新开始。说明各项目的开支和要达到的目标效益。(3)、对确定的项目,根据已定出的目标体系重新排出各活动的优先次序。(4)、编制预算。资金按优先次序分配,尽可能满足前面的项目。

5.答:(1)、体现了系统工程的整体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原理。(2)、能够帮助主管人员进行计划时,掌握全局,找出主要矛盾,抓住关键环节。(3)、能够有效的对工作进度进行控制。(4)、能够通过网络分析,得出完成计划的多个可行方案,从而为选取最优方案创造条件。(5)、工程项目越复杂,其优点越显著。

六、论述题:

答:要是控制发挥作用。取得预期的成效,在设计控制系统时要注意:

(1)、控制系统应切合主管人员的实际情况。控制系统和信息是为了协助每个主观人员行使其控制职能,控制系统必须符合主管人员的情况,使他们能够理解、信任并自觉的运用。

(2)、控制工作应确立客观标准。管理工作难免有许多主观因素在内,对下属工作的评价不能仅凭主观来决定,要客观的评价就需要有客观、准确和适当的标准。

(3)、控制工作应具有灵活性。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一个复杂的管理计划可能失常,控制系统应该反映这种失常的情况,有足够的灵活性。

(4)、控制工作应讲究经济效益。控制所支出的费用必须是合算的,要是所花费的控制费用最少,而又能实现控制的目的。

(5)、控制工作应有纠偏措施。一个正确的有效控制系统,除了应能揭示出哪个环节出了差错,谁应当负责外,还应该确保采取适当的纠偏措施,否则控制系统就会失效。

(6)、控制工作要具有全局观点。对一个主管人员来说,进行控制工作的时候,不能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应从整体利益出发来实施控制,将各局部的目标协调一致。

(7)、控制工作应面向未来。有效的控制系统应该能预测未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偏差,预先采取措施,调整计划,而不是等到出了问题在去解决。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

(九)第九章 激励

一、名词解释:

1、激励

2、动机

3、正强化

4、负强化

二、单项选择题:

1、需要层次理论,是由()最先提出的A.赫茨伯格 B.马斯洛

C.弗鲁母 D.亚当斯

2.在激励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发现职工的()

A.安全需求 B.现实需求

C.主导需求 D.自我实现的需求

3.在赫茨伯格的领导理论中,下列哪一个因素与工作环境和条件有关?()

A.激励因素 B.保健因素

C.环境因素 D.人际因素

4、不仅提出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而且提出“挫折-倒退”趋势的理论是()

A、需要层次理论 B、成就需要理论

C、ERG理论 D、双因素理论

5、有一种强化方法是撤除消极的行为后果,以鼓励良好的行为。这种方法是()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三、多项选择题:

1.在双因素理论中,更多的属于激励因素的有

A.责任感

B.与同事的关系

C.薪水

D.成就

2.激励理论可以分为()

A.过程型激励理论B.内容型激励理论

C.行为改造激励理论 D.强化激励理论

3.赫茨伯格提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

A.满意因素

B.不满意因素

C.保健因素

D.激励因素

4.根据双因素理论,()往往与职工的不满意关系密切。

A.企业政策

B.工作的成就感

C.工资水平

D.责任感

5、强化的方法按强化的手段来划分有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E.学习

6、美国心理学家麦克莱兰(D.C.Maclelland)提出的激励需求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

A.权力的需要 B.生理的需要

C.对成就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E.对社交的需要

四、是非判断:

1、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他认为“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2、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一定是优秀的管理者,特别是在大组织当中。

3.强化理论认为,正强化应保持渐进性和连续性。

4.麦克莱认为人们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是成就需要

5、能够促进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一类因素叫做激励因素。

五、简答题:

1、简述激励理论的基本种类。

2、麦克莱兰的三种需要理论。

3、简述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六、论述题:

1、试论双因素理论的现实意义。

2.根据期望理论,企业如何对员工进行激励?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激励:是指影响人们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

2、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个体行为,并使个体行为朝着一定方向,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3、正强化:是指运用刺激因素,让人的某种行为得到巩固和加强,使之在发生的可能性增大的一种行为改造方式。

4、负强化;预先告知哪些不符合要求的行为,以使人们减少这些行为,按所要求方式的行为。

二、单项选择题:

1、B

2、B

3、B

4、C

5、B

三、多项选择题:

1、AD

2、ABC

3、CD

4、AC

5、ABCD

6、ACE

四、是非判断:

1、正确。弗鲁姆认为: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的动力大小,取决于该活动所产生的成果的吸引力的大小(效价)和获得预期成果的可能性的大小(期望值),这两个因素。

2、不正确。高成就需要的基本特征是:事业心强、责任心强、敢于冒险、比较实际,的多是进取的现实主义者。具有高成就需要并不一定是优秀的管理者。

3、不正确。强化理论认为,正强化应保持渐进性和时效性原则,时效性是强化应该及时,否则会自然消退,渐进性是采用小步子、多阶段进行,逐步增加强化物的刺激量,对行为产生促进作用。

4.不正确。麦克莱认为人们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是社交的需要。

5、正确。赫茨伯格认为:能够促进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因素,如:工作本身、成就、赞赏、责任和发展等,这些因素具备后,才能激发人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给员工带来极大满足。

五、简答题:

1、答:关于激励的理论有很多,但从激励理论研究的侧重点看:可以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1)、内容型的激励理论,着重探讨决定激励效果的各种基本要素,研究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和结构包括: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等;(2)、过程型的激励理论,侧重于研究激励实现的基本过程和机制,包括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3)、结果反馈型理论,主要研究对一个人行为评价所产生的激励作用,有强化理论等。

2、答:麦克莱兰通过实验研究,归纳出三大类的社会性需要:成就、权力和社交需要。具有成就需要的人有强烈的成功愿望、事业心强、责任心强、敢于冒险、比较实际,的多是进取的现实主义者;具有社交需要的人喜欢与人沟通,并希望与人建立友善关系,获得他人的友谊,维持融洽的社会关系,并从中得到乐趣,也乐于帮助别人;追求权力需要的人渴望能够影响别人,控制别人的行为,也希望受到别人的赞许。

3、答: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当一个人作出了成绩并取得报酬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横向公平:个体会把自己的投入与收益之比和他人的投入和收益之比进行比较;二是纵向公平:个体会把自己的投入与收益之比和自己过去的投入和收益之比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判断报酬的分配是否公平,从而决定下一步的行为。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

1、答:双因素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于:第一;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因素可按其激励功能的不同,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大类。认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应着眼于激励因素,即从内部和工作本身入手,调动员工的内在动机,改善保健因素不能直接产生激励作用,只能起到预防不满和消除情绪的作用。

第二;按照双因素理论,管理者要持而高效的激励员工,必须改进员工的工作内容,从而使员工在工作中感到有成就、担负着责任、自己在成长。同时经常表扬员工,使他们感到自己受重视、受尊重。管理者不能忽视保健因素。

第三;在具体应用中,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在一定的条件下并非一成变,有效的管理者应把保健因素化为激励因素。

2.根据期望理论领导者必须处理好三方面关系:

答:(1)、努力与工作成绩的关系。如果人们通过较大的成绩可以获得好的成绩

即期望值较高时,才能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这要求管理者把提高员工工作能力、增强工作信心放在首位。

(2)、工作成绩与奖酬的关系。二者应该有机结合统一起来,才能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这要求管理者必须严格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3)、奖酬与满足需要的关系。即人们总希望通过努力的得到的奖酬能满足人的需要,这要求管理者因人而异,奖人所需。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

(十)第十章 领 导

一、名词解释:

1、领导

2、领导艺术

3、领导风格

二、单项选择题:

1、领导活动的全过程,主要有五个构成要素,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领导者 B、被领导者

C、职权 D、客观环境

2.下面关于领导授权意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使组织成员,相信自己有能力

B.为自己的工作意义,提高工作效率

C.减少领导者的工作量和责任

D.使成员在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做出贡献,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3.下面关于领导特质说法正确的是:()

A.领导特质是天生的,领导者也是天生的

B.我们现在仍然要进行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以便于区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

C.没有所谓的领导者特质,特质理论没有什么意义

D.没有一个一般的,普遍适用和有效的领导者特质清单

4.下面哪个理论认为领导者的风格是不可改变的?()

A.情境理论 B.菲德勒的权变理论

C.途径—目标理论 D.领导风格连续流一体理论

5.途径—目标理论指出的领导方式是()

A.独裁型、支持型、推销型和成就型 B.指导型、授权型、参与型和推销型

C.独裁型、授权型、参与型和推销型 D.指导型、支持型、参与型和成就型

6.下面哪个理论关注下属的成熟度?()

A.领导生命周期理论B.途径—目标理论

C.情景理论 D.领导者参与模型

7.在勒温的领导风格理论中,他认为效率最高的领导者作风是()

A.专制式 B.民主式

C.放任式 D.压榨式

8、在管理方格理论中,(1.9)型管理方式又称为()

A.贫乏型管理 B.俱乐部型管理

C.任务型管理 D.中间道路型管理

利克特的管理模式认为,极有成就的领导者采用的管理方法是()

A 利用——命令式 B 温和——命令式

C 商议式 D 集体参与

9、布莱克和穆顿把管理中领导者的行为概括为()

A、对利润的关心 B、对产值的关心 C、对人的关心

D、对制度的关心 E、对生产的关心

10、领导工作的作用是()

A、有效、协调的实现组织目标 B、调动人的积极性

C、处理好人际关系 D、促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三、多项选择题:

1. 早期研究领导行为的学者,主要是从领导者如何运用其职权的角度来划分领导方式,风格或形成的。最基本的分类有()

A.专制式 B.民主式 C.放任式 D.仁慈专制式 E.支持式

2.领导者要正确运用组织赋予的权力。进行有效的领导,因此,需把握的原则有:()

A.合法性原则。B.民主性原则。C.时代性原则。D.综合性原则。E.例外性原则。

3、具体讲职权主要涉及()

A、合法权 B、专长权 C、奖赏权 D、感情权 E、惩罚权

4、管理方格理论认为:领导风格取决于两个维度

A、对利润的关心 B、对产值的关心 C、对人的关心

D、对制度的关心 E、对生产的关心

5、.菲德勒所确定的对领导的有效性起影响因素的三个准度是:()

A.职位权力、B、任务结构、C、领导与下属的关系

D、领导者性格、E、领导者素质

四、是非判断:

1.领导者只要有权力,下属自然会跟从。()

2.高关系高工作是最有效的领导方式。()

8.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最崇敬的是个人的品德魅力、知识能力和成功经历。

10.高层领导者拥有概念技能的比重应大于基层领导者。()

11.9.1型即消息俱乐部型管理,上属关心下属,努力营造和协的氛围。()

20.对领导问题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形成了权变理论。()

五、简答题:

1、如何认识领导特质理论?

2、简述管理方法图中的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3、利克特的“四种领导体制”是什么?

4、简述路径—目标理论。

六、论述题:

如何提高领导工作的有效性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领导: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者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在行使领导职能时,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在领导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技能和技巧。

3、领导风格:是指在影响他人的过程中,领导者对权力的运用方式。

二、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D

5、D

6、A

7、B

8、B

9、D

10、B

三、多项选择题:

1、ABC

2、ACE

3、ACE

4、CE

5、ABC

四、是非判断:

1.不正确。领导者要有权威既与其地位、才智、能力相称,领导者个人的德、能、智、资、绩与领导的职权有效的结合起来,这种影响力才能激发下属极大的热忱和忠诚,从而下属才会愿意跟从。

2.不正确。领导权变理论认为: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最佳领导方式,有效的领导方式应与特定的环境相适应。

3.正确。作为一个高层领导者工作涉及制定组织战略、塑造组织文化,创新、率领成员实现目标等职能,所以必须拥有概念技能。即认识、控制和决策等能力。基层领导者主要是决策、计划的执行者,概念技能要求底一些。

4.不正确。1.9型是俱乐部型管理,上属关心下属,努力营造和协的氛围。

5.正确.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受”权变理论”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领导权变理论。认为领导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有效的领导行为应该随被领导者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提高领导有效性。

五、简答题:

1、答:领导特质理论主要研究与领导过程有效性相联系的领导者的品质特征。关于特质理论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领导者的品质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造就的;如:斯托格迪尔的六类特征、吉伯的七种品质等理论。另一种观点认为:有效领导的某些品质特征是后天造就的,只有身体特征是遗传的。如:德鲁克的五种有效领导者特征、心理学家吉赛利的八种个性特征和五种激励特征等。特质理论的发展有助于领导者个人较好的认识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而提高领导水平,同时也存在较大的问题:无法指出哪些素质是领导者必须的,也无法对各种品质的相对重要程度作出评价;领导特质忽略了领导的环境因素。

2、答:是由美国学者布莱克和莫顿提出的:认为分析领导行为有两个维度:一是对人的关心;二是对生产的关心,再将横坐标和纵坐标氛围1-9个标度,在方格中形成五种典型的组合,表示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1.1型:贫乏型领导方。既不关心生产又不关心人,只做最底限度努力,以求完成工作;9.1型:任务式领导。非常关心生产但不关心人,能够集中精神去完成任务,却很少关心下级;9.9型:团队式:对人对生产都表现出最大可能的献身精神,士气旺盛,生产任务完成出色;1.9型:俱乐部式领导。注重对职工的关心、支持和体谅,搞好人际关系,但忽视工作的效果和进度。5.5型:中间型。对生产对人都适度的关心两者兼顾,但强调适可而止,缺乏进取心。

3、答:利克特的“四种领导体制”是:(1)、“利用-命令式”。主管人员分布命令,决策中没有下属参与,决策权局限于最高层。(2)、“温和-命令式”。用奖赏兼恐吓及处罚的方法去鼓励下属,允许自下而上传递信息,某些决策权授予下属,但严格政策控制。(3)、“商议式”。主管人员作出决策是征求、接受和采用下属的建议,运用奖赏偶尔兼用处罚的办法和让员工参与管理的办法来激励下属。使下情上达,又使上情下达。(4)、“集体参与”。主管人员向下属提出挑战性目标,并对他们能够达到目标表示出信心,上下之间信息畅通,鼓励各级组织作出决定。利克特发现方法之四是极有成就的领导者。

4、答:路径—目标理论认为:领导的效率是以激励下属达成组织目标并满足下属需要来衡量的。提出了四种领导行为类型:指令型、支持型、成就导向型和参与型。认为运用什么样的行为应考虑具体的权变因素,其权变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权变因素、二是员工的特点。才能实现领导绩效。

六、论述题:

答:由于领导者的工作内容是处理好与人的关系 与事的关系以及与时间的关系,所以要想成为

成功的领导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培养对人的观察力。领导者可以通过对一些因素有意识的注意,逐渐内化成习惯,养成一

种正确有效的态度:神人,自知和客观。所谓神人是指能从别人的观点出发考虑问题。自知主要

是领导者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及影响力。客观地对待事物,这是有效的领导者必需的态

度。

2.坚持合理的工作次序。有效的领导者应该做到:尽量摆脱过去,而着眼于未来。按例外原

则办事,充分授权。不应以压力作为工作次序的标准。

护理管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篇6

一、填空题:

A.专注 B.接受 C.移情 D.对完整性负责 1.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动态原理和 效益原理。

23.冲突双方都必须以放弃部分利益为前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对方部分需要的冲2.双因素理论认为_激励因素是防止员工产生不满情绪的因素,保健因素是使员工

突解决方式是 [ C ] 得到工作满意的因素。

A.合作 B.回避 C.妥协 D.迁就 3.控制过程的三个关键步骤包括确立标准、衡量成效和评价并纠正偏差。

24.时间管理最重要的意义是 [ A ] A.提高工作效率 4.在领导者影响力中起决定作用的是非权力性影响力。

B.激励员工的事业心 C.有效利用时间 D.有利于管理 5.创新内容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

6.自管理科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以来,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25.一个完整的培训程序包括五个步骤,19.正式组织是通过设计而形成的职务或职位结构。一般有组织系统图、组织章程、职位及工作标准说明的文件。正式组织的组织结构,成员的权力和义务均由上一级管理部门规定。正式组织成员的活动要服从所属机构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20.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运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群体意识、工作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四、简答题:

1.简述冲突的基本过程。答:1.冲突的基本过程包括:(1)潜在对立阶段。(2)认知与个人介入阶段。(3)行为阶段。(4)结果阶段。2.简述非正式组织具有哪些特点? 答:非正式组织的特点:(1)由成员间共同的思想和兴趣互相吸引而自发形成,不一定有明确的规章制度。(2)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一致性,成员间自觉进行互相帮助。(3)具有一定行为规范控制成员活动,有不成文的奖惩办法;组织的领袖不一定具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但一定具有较强的实际影响力。

3.组织文化的类型及构成要素。答:组织文化的类型及构成要素:(1)组织文化的类型:硬汉式组织文化、“拼命干,尽情玩”文化、攻坚文化、过程文化。(2)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从现代系统的观点看,组织文化的结构层次有三个构成:表层文化、中介文化、深层文化。4.计划的步骤 答:计划的步骤:计划的步骤可分为以下八个阶段:(1)分析形势。(2)确定目标。(3)评估资源。(4)拟定备选方案。(5)比较方案。(6)选定方案。(7)制定辅助计划。(8)编制预算。

上一篇:临床医师备战技巧下一篇:我为环保尽份力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