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法学论文

2024-06-10

电大法学论文(精选8篇)

电大法学论文 篇1

电大 电大法学论文选题要求

一、忌题目过大,如:论依法治国;试论宪法;论刑法基本原则等。

二、由于很多人写论青少年犯罪,家庭暴力问题的论文,抄袭严重,故不要写这方面的论文。

三、法学论文答辩每年两次,为每学期的期末,每年6月和12月中下旬。

四、每学期初集中学员开题,即选题,讲解格式,指导等。

五、省电大要求论文要经过四次以上指导方可定稿。论文周期为四个月。

六、学员要与指导老师密切配合,按时到校接受指导才能保证论文质量,按时毕业。

蒙城电大法学本专科论文格式要求

一、首页:封面在我校首页下载;

二、第一页:提纲一页仿宋四号字体(当页“提纲”两字加粗);

三、第二页:内容摘要一页楷体小四号字体(当页“内容摘要”加粗);

四、第三页及以后:论文题目为黑体三号字体;正文。行距为多倍行距一点二。

五、一级标题为黑体四号字体;二级标题和正文为宋体五号字体。

六、把注释(三个以上,法学专科不要求)和参考文献(五个以上)作为一页放于最后(当页“注释”和“参考文献”加粗)。

七、注释格式: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页码(必须写清)。

举例:①王保树:《经济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63页。

八、参考文献格式: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参考文献不要注明页数。期刊则注明,作者:《文章名》,选自《期刊名》,某年月,某期。

九、网上资料注明: 作者:《文章名》,网址,日期。

十、法学专科毕业论文3000字以上;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全文5000字以上;

蒙城电大法学论文答辩规则

一、持学生证等证件答辩,禁止替答辩,如发现替答辩则该生三年内不准答辩。

二、答辩期间手机调至震动,每五人为一小组,学员记下题目后在答辩教室内准备,其余学员在答辩休息室等候。

三、经开放教育处同意成立答辩小组,由三位具有法学教育背景并具有相应职称的专业教师组成。

四、设答辩秘书一人,负责答辩准备(笔,草稿纸,论文顺序,茶水,会场布置)点名,分组,记录提问问题和回答情况。

五、对每位学员一般提三个问题,回答时老师可以追加问题,问题一般与论文和专业基础知识有关。

六、毕业论文通过经过两个步骤:答辩通过,终审通过。

七、答辩通过由答辩小组负责,依据是学员答辩中回答问题是否合格。

八、终审通过由安徽电大文法学院法学论文指导委员会负责,主要是上网检索论文,检查是否为抄袭,以及对论文做终审性评价。

九、答辩目的是检验论文的真实性,学术性和学员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十、法学专科毕业生为抽样答辩,由我校自行组织;法学本科毕业生为全部答辩,由安徽电大派遣教师来我校主持答辩。

电大法学论文 篇2

关键词:电大系统,法学教育,教学,问题,对策

电大系统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是面向基层、农村、边远和民族地区, 为其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法学作为电大系统的一门重要专业, 其属于社会学科,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具体教学中, 法学教育无论在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理念上都与其他学科具有明显的不同。目前电大法学专业教学方法还较为落后, 实践教学不到位, 这就导致所培养出来的法学专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应用技能较差, 所以需要加快电大系统法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更好的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法学专业型应用人才。

一、电大系统法学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当前电大法学教育教学中, 课程设置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 对于非法律专业课程过多的进行设备, 这就导致学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对非法律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在所设置的课程中, 对法学理论、理论制度、学术问题及专业基础的教育给予过多的重视, 而对法学方法、司法、经验积累及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都较为忽视, 这就导致在具体法学教育教学中, 教师不能有效的将教学的主动性发挥出来, 学生也不能根据自已的兴趣受来来对进行课程的选择, 偏离了对学生职业型方向培养的目标, 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达不到社会的需求。

(二) 部分教材陈旧落后。

近年来, 我国立法机关加大了对各项法律法规的完善步伐, 我国已逐渐发展成为法治国家。在当前电大系统法学专业教学中, 其教材并没有与国家立法机关对法律法规完善的步伐保持一致性, 部分教材陈旧落后, 无法与当前新时代的要求相适应。作为学生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的教科书, 由于内容上的滞后性, 导致学生无法接触到新的观点和原理, 在这种情况下, 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具有必然性和迫切性。

(三) 教学模式呆板守旧。

目前电大系统法学教育中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传承式教学模式, 在具体教学中, 教育作为教学的中心,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法律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度, 教学中过多的重视理论性教学, 缺乏实践性。部分教师对法律的理解存在偏差, 将其认为是独立于社会之外、封闭的规范体系。法学专业的学习毕业后多会从事法律工作, 这就需要具有极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当前落后、陈旧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培养, 学生只对理论知识进行了掌握, 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 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在当前电大系统法学教育教学中, 不仅教育理论较为陈旧, 教学方法落后, 而且教学设施普遍不足, 一些基层电大在法学资源获取上更存在较多的困难, 特别是模拟法庭、多媒体教室及实习基地等各项基本设施普遍缺乏, 学校图书馆中相关的法律资料较少, 内容较为陈旧, 缺乏新版的法律图书, 这就导致学生在法律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片面性、单一性的问题, 学生视野狭窄, 文化底蕴薄弱, 对相关法律信息了解较少。对法律实践能力包括处理实际个案的能力、法律文书的写作、法庭辩论的技巧, 法律关系的分析等也十分陌生, 毕业后很难适应形形色色的各类社会问题。

二、完善电大系统法学教育教学的对策

(一) 完善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写。

课程设置上, 要改变以往以法学部门法学科的理论学习为主的状况, 增加应用型部门法课程的开设, 编写专门的法学实务教材, 以适应社会实际需要, 同时, 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增加涉及市场经济的课程比重, 充实相关教材内容, 增加案例分析教材内容, 并增加与法学相关的人文、社科类课程设置, 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使课程设置真正做到为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服务。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教育教学研究。

电大系统中需要加大投入力度,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法学师资队伍, 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建设。通过各类教研活动, 开展生动活泼的面授辅导课。例如, 在课堂上加入讨论和辩论教学环节, 教师在讲完一定范围的教学内容之后, 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典型案例, 然后结合课堂讲授内容提出若干个问题和同学们共同进行讨论。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场景分角色进行辩论, 教师就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 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的缺点和不足, 并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思考。组织学生在业余时间开展模拟法庭活动, 由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材料, 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按照人民法院开庭的完整程序进行模拟操练。

(三) 加强法学课程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基层电大由于条件所限, 建立相应的模拟基地存在困难, 应加强与当地公安、检察、法院等机关的沟通和联系, 建成校外法律实践基地。尽可能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通过法庭旁听等方式, 让学生全面了解各种诉讼程序, 观察法官庭审的办案技能及驾驭庭审程序的法律综合能力。还可将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请进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律师、法官、检察官、行业管理者来学校举行专题讲座, 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司法实践活动。

结束语

法学教育属于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学科, 在具体教学中在强调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更需要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的在实践中进行应用, 能够对生活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解决, 使学生法律职业能力有所提升, 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利明.关于法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四点建议[J].中国大学教学, 2010-11-15.

[2]冯玉军.我国法学教育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刍议[J].中国大学教学, 2013-12-15.

从司法考试看电大法学人才的培养 篇3

【摘要】本文提出从强化司法理念、学习专业知识、锻炼法律实务等方面入手将电大法学专业学生培养成具有坚实的法治信念、扎实的法学基础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全面人才。

【关键词】司法资格考试 法学专业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12-0001-03

国家司法资格考试制度是各国普遍采取的制度,它对于国家的法治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可以在法官、检察官或者律师缺位的时候,补充进去,成为新的法官、检察官或者律师。而一直以来通过大学法律专业学习进入法官、检察官队伍的人屈指可数,所以单纯强调提高律师素质,忽视法官、检察官素质的提高无异于饮鸠止渴。因为每个人所能接触的最直接的法律莫过于法官、检察官对身边案件的判决、认定了。法学专业的学生要想进入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工作,首先必须通过司法资格考试,那么高等院校结合这种考试对法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强化司法理念

英国法官告诫说:“当你走上这条路时,你必须记住,有两个伟大的目标要达到:一是要看清法律是正义的;另一个是它们被公平地执行。二者都是重要的,但其中法律被公平地执行更为重要。如果因为不道德的法官或道德败坏的律师们而得不到公平地执行,就是拥有正义的法律也是没有用的。”

1.1 灌输法律是公平、正义的

自古至今,人类社会尽管对正义有无数不同的解释,但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崇高的价值、理想和目标,可以说整个司法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社会不断追求公平、实现正义的历史。尽管法律的公平、正义是理想化的,但它是法律的基础和人们追求的目标,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平等、不公平尽管是现实的,但有志于此的人应该尽力消除它。对司法理念的灌输,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当法律运用到个别场合时,根据他对法律的诚挚的理解来解释法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76页),特别注意的是正义应该是法律努力达到的目的性道德价值,通俗点说正义的雇主应该愿意考虑雇员的要求,正义的教师应该愿意把教学的经验和体会与学生们分享,也就是关注不同主体的权利义务,当具备了这一理念时,也才能以此为尺度或准则对各种行为进行评论或评价。

1.2 培养高尚的品格

“学法律、运作法律的要有一种善恶观念,要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要有一种拯救人们于苦难之中的情怀。”从小到大,人们所接受的不论是系统教育还是非系统的言传身教中都包含了是非曲直、美丑善恶的区分,法律的学习者及今后的实践者都需要这种潜质,用自己的形象来维护法律的尊严。这就要求法学专业的学生学法律就要先学会做人,要有高尚的人格,有许多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还保存着心中“理想”的清纯,但他们很快在不知不觉中被现实同化,心中坚守的神圣信念逐渐蜕变成:“打官司就是打关系”、“关系是最重要的”,逐渐地,从当初的法律专业工作者蜕变成法律的“门外汉”和“关系高手”,就可能成为法律最危险的破坏者。

1.3 要有强烈的使命感

仅仅培养一种公正待人和关心他人的精神态度其本质并不足以实现正义,因为法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可能得到了一柄双刃剑:一是凭所掌握的法律中的一些精神及自己所知道的法律知识和经验来获得优势;二是在法律本身的不完善中寻求法律的夹缝和空隙,从而把法律看作是一个可以揉捏的东西,为自己所用。培养学生不懈追求法律公平正义、良心之信念,在尽到法律服务的时候,要给人更多的法律知识,对现实问题多一些敏锐、少一些麻木,多一些大声疾呼,少一些随波逐流,这就是一种使命,是我们对历史、对社会的使命。

2 专业知识学习

刚进入专业学习时未必能用专业知识来判断是非曲直,那么就用我们的理性、我们的良知来判断,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牢固树立了司法理念之后就开始进入第二阶段——专业知识的学习。

2.1 专业知识的积累

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包括对法学理论的探索、法规条文的解释。就目前来看,学生在这一方面花的功夫普遍较大,所做的努力也较多,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学习。即不论是法学教育还是法学学习都要和我国的法学研究现状和国家形势密切联系,立足于记忆和理解现行法规的基础上,关注法学的热点问题,阅读有关的法学专著和论文。

2.2 拓宽知识面

法律涉及到经济、科学技术、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它和其它学科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习中不能放弃对其它知识的了解,否则学习很难深入进去,也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商法中很多内容多半涉及到经济领域的知识,如《证券法》的规定无论如何也脱离不了证券的发行、买卖等技术规范。

2.3 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

对于一个案例的分析,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最后的结论,而应该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可以看到世间事千奇百怪,教师不可能穷尽一切讲授给学生,所以要学会用一定的方法处理问题,特别是针对那些超前于法律、法规、引起争议的现实问题要学会作出理性选择,并引发思考,从而对我们的法治进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3 法律实务锻炼

3.1 布置随堂案例

目前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结合理论分析案例的工作已做得较充分,在教学环节中再把学生从案例引回到理论,透彻地理解条文、掌握理论,不要把法律这种活生生的东西变成了书本上死的文字。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多使用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案例,让学生更快融入实际生活中以获得实际经验。

3.2 加强实践性

法律教学当法律规则的抽象形式与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时,常常显得捉摸不定甚至似是而非。尤其是在司法考试中出现的特之又特的案例,让考生包括法律专业的学生们在考试时无从下手,但一看答案仿佛恍然大悟,原来它的原理竟是自己滚瓜烂熟的东西,却不知该用在何处。如果一味停留在对法规的机械记忆,则可能陷入“盲人摸象”的无措状态。因此,在法律教学中开设法律实务课,加强法律实践的培训,为他们走入社会提供前期准备平台。可以把教师在接触实践时代理的一些案子拿来让学生讨论,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3.3 探讨有争议的现实问题

现实生活并非一成不变,每当出现新的社会问题、经济现象时,对社会科学的冲击、影响是比较大的,比如电子商务带来了交易的全新革命,从而导致交易方式、交易结果都有了迥异于以前的变化,法律也应随之变化、发展。再比如试管婴儿、克隆人的法律身份等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

3.4 增设“回归教学环节”

即当学生从法院、检察院等单位实习归来后再进行一次理论的升华,实践的总结,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学生过去在课堂中所学到的是割裂了的部门法,实习中尽管有些东西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他们不知如何使用。实习回来由教师组织学生对实习中碰到的问题进行归纳,并予以辅导,使他们能深刻地理解过去所学到的原理,活用法规。

3.5 训练实战技巧

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律师技巧、职业道德、实际操作能力、思维的机敏以及雄辩的口才即所谓“术”的训练。但在学习过程中力戒仅追求“术”而忽视对“学”的研究,如果单纯把法律当成一种职业技巧来学习,那未免有点太功利、太实用了吧?其最终结果必然是走向另一个误区。实际上“学”和“术”是两个不同学习阶段的重点,我们所培养的法学专业人才应该是综合了这两种素质的学生。

这样通过专业训练和经验的积累使角色担当者(即法官、检察官、律师等)的行为更合理化、规范化。在法学专业的学生中间今后不乏进入法官、检察官、律师队伍的人员,尽管也有一部分人从事着与法律专业无关的工作,可以肯定的是不论什么人最终都要进入社会,要与法律发生实际接触,要通过实际生活获取经验,那么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最起码可以使学生们更快地进入“准生活”、 “准操作” 阶段。从而使法律专业的学生成为具有坚实的法治信念、扎实的法学基础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全面人才,以适应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LordDenning.TheToadtoJustice[M].London,1955.

2 江平.江平文集.做人与做律师[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3 贺卫方.司法理念与制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4 王晨光,陈建民.实践性法律教学与法学教育改革[J].法学,2001,(7).

电大法学本科学习计划---- 篇4

今秋,我报名参加了临海市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本科的学习,计划用二年半的时间修完全部课程,力争取得电大开放式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证书,现将我的学习计划列出如下:

一、参加并争取通过电大法学专业的所有必修课,学习课程如下:开放将于学习指南,英语II(1)(2),中国法制史,刑法学,民法学,国际公法,计算机应用基础,国际私法,劳动法学,合同法,商法,国际经济法,综合实践环节《法学本》,知识产权法,法律文书。

二.面授自古以来就有之,但电大面授不同于传统的面授,它的功能是“点拨”与“解惑”。在面授课中,教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上课时集中思想,把不懂、不理解的地方弄清,把有限的上课时间充分地利于提高听课质量…………………………….三.学习仅靠面授是不够的,由于课时安排紧张,面授课主要功能是“指点”,必须利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理解知识,充分利用时间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力求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能,做到“温故而知新”………………………………

四、成立学习小组,解决学习困难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所以班主任就帮我们班制也了班级所有同学的通讯录,全班分成四个组,选出了小组长,以便于有组织的学习和讨论,有什么事情大家还可以互相通知、转告,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因为我们有些同学平时所学的知识与现在所读专科的专业不一致,既要学习现在的知识,又要补充平时工作中积累的知识,这样有了班级通讯录,成立了学习小组,大家就可以一起讨论,共同提高……………………………………………………

五、积极参与多媒体教学,掌握学习内容

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教育模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尤其适应我们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为我们“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大方便。我们要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努力提高工作效力………………………………………………………..六、极完成课后作业,及时消化和巩固知识

做作业和练习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活动,它的目的是检查学过的的知识能否及时消化,检查是否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核和独立操作,做到“做作业和考试一样,考试和平时做作业一样”。对于 作业做错的原因,应认真分析,对症下药,直到弄明白为止;对于难题,应认真钻研,加深对难题的理解,直至问题决……………………………………….七、做好课后复习,让知识提高和升华

复习的目的,一方面是解决预习和上课时没有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则可以使知识系统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相信制定了这个学习计划,对我今年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可以有计划、有条理的去学习,争取在今年将所学的学科全部通过…………………………

电大法学毕业论文 篇5

一、从规范现有体制着手,促进民事行政诉讼检察监督体制独立化发展

我国宪法将民事行政诉讼的检察监督工作交予检察机关,是其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职责与职能。通过调解、审判,保证司法对诉讼双方公平,保证侦查过程无违法偏私行为发生。

就实践方面来讲,我国的检察机关在处理民事行政诉讼检察监督时,并未将民事与行政这两类实际区分开来。然而,无论是在监督的对象、方式和功能方面,二者均存在很大的区别,不可归为一类。从我国司法部门所受理的行政诉讼案件数据来看,在至一年的时间内,发生数百起民事行政案件,而真正得到检察监督的,所占比例不到40%。这也就说明了我国现阶段检察监督部门在民事行政类诉讼案件上的过大负荷,加重检察监督机关工作量的同时,也导致一些民事行政诉讼案件无法真正受到检察和监督。再有,我国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案件的受理比重上要远大于行政诉讼案件,行政诉讼案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也属于检察机关工作职能的缺失。而且,就本质上来讲,在处理民事诉讼案件时,检察院与法院之间存在固有矛盾,此种矛盾不利于民事诉讼案件监督机制的有效开展。因此,针对我国民事行政类案件的检察监督体制,必须将民事诉讼案件与行政诉讼案件区分开来,以促进其独立化的发展方向。

二、比较行政与民事案件的法定检察监督机制,促进独立化发展

在我国相关法律中有明文规定,人民检察院无论是对行政诉讼案件还是民事诉讼案件,都拥有同等的监督权力。且两种检察监督体制在细节上存有一定的差别。通过对不同监督体制的分析,将二者分开处理,是促进检察监督机制独立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从监督对象上看,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的监督主要是以行政单位为监督对象,不对当事人进行监督活动,控诉双方在地位上存在一定差距;而民事诉讼的监督对象,是对包括当事人在内的检察监督,且对当事人和整个诉讼活动都要进行监督检察。由此可以看出,相对于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在监督对象上,具有权力更大、涉及更广、难度更高的特点。

从功能定位上看,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的监督功能主要体现在,针对行使司法过程和权力的法院审判进行监督;而在行政监督功能方面,则除了履行监督职能外,还具有在审判过程中,保障原告与被告皆具备的独立行使诉讼权益。而由于行政诉讼案件的复杂特点,就法律方面来讲,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案件的监督更需肩负监督和保障职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不仅在于对人民法院审判活动和当事人诉讼活动的监督,还在于通过这样一种监督机制,将检察权能和审判权能统一起来,即以司法权之权威形成对行政权的有效制约,进而实现对审判权和诉讼权的有力保障。

从监督方式上看,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皆具有监督职责。在此过程中,检察机关可以以“抗诉”的形式来实行监督责任。就目前我国检察机关的抗诉而言,由于在行政诉讼案件方面,对检察机关行使抗诉权力上,对理由以及理由和理由之间的关系和适用范围都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给检察机关就行政诉讼案件提起抗诉增添了难度,以致于检察机关常常运用民事诉讼案件的抗诉模式。从而造成在运用“抗诉”方式监督时,出现了形式混乱的局面。基于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行政案件“抗诉”模式,对促进检察机关工作效率和检察监督独立化发展而言,十分必要。同时,检察监督部门还应当注重于对新的监督方式的开发和创建,紧跟时代潮流,行使检察监督职能。

从诉讼原理上看,行政诉讼案件与民事诉案件存有本质上的差别。

二者在性质、特点以及运行原理上皆有不同。其中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处于平等地位,而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地位则不具有平等属性,由此导致民事诉讼检察监督与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具有不同的运行原理。其中,民事诉讼案件检察监督本质为,双方当事人在平等的诉讼身份下,行使民事诉讼活动;而行政诉讼案件首先在控诉双方的诉讼地位上就无法保障其平等地位。且行政诉讼案件的检察监督主要是对行政机关这个整体进行检察和监督,行政机关并不具有反诉讼的权益。

三、结论

我国检察机关在民事行政诉讼案件的检察和监督上,首先在法律上就有明显差异。然而检察机关却将二者放在了同一职能部门进行检察和监督活动。二者在监督对象、监督功能定位、监督方式和诉讼原理上皆存在不小的差异,从而易导致检察监督工作混乱的情形发生。

参考文献:

[1]潘威伟.行政诉讼检察监督与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比较研究[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13,(12):115-116,118.

[2]白建云.民事行政诉讼违法行为调查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检察官,2012,(5):74-74.DOI:10.3969/j.issn.1008-6676.2012.05.027.

[3]巩富文,田鹤城.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关系论[J].人民检察,2011,(6):26-30.

电大婚姻家庭法学试题 篇6

婚姻家庭法学试题

2015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将正确答案填在答题纸上,每题2分。共20分)

1.下面哪种行为是破坏婚姻自由的行为?(D)

A,订立婚约

B.介绍对象

C.收取聘礼

D.包办婚姻

2.我国婚姻法规定的“一夫一妻’的要求是(D)。

A。禁止再婚

B.禁止同时和多人谈恋爱

C。禁止与他人同居

D.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3.下面哪种情况属于家庭暴力?(C)

A.夫妻吵架

B.夫妻对打

C.限制人身自由,造成配偶精神伤害

D.父母用打骂方式管教子女

4.下面哪种关系不属于姻亲关系?(B)

A.夫妻

B。妯娌

C.岳父母和女婿

D.姐姐和妹夫

5.按照罗马法的亲等计算法堂兄弟之间是几亲等的亲属关系?(B)

A.三亲等

8.四亲等

C.五亲等

D,六亲等

6.继子女与继父母形成抚养关系后(A)。

A.继子女与生父母的权利义务关系即告消除

B.继子女与生父母的权利义务关系并未消除

C.继子女在成年后,与生父母的权利义务即可消除

D.继子女与生父母的权利义务可因继父母的请求而消除

7.按照中国的世代计算法,自己和表姐的子女之间是几代以内的旁系血亲?(C)

A.三代

B.四代

C.五代

D.六代

8.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在下列哪些情形下限制男方的离婚请求权?(C)

A.女方没有生育能力

B.女方中止妊娠后一年内

C。女方在分娩后一年内

D.双方结婚不满两年的

9.在下列哪种情况下,送养人有权要求解除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收养关系?(D)

A.养父母有了亲生子女

8.收养人配偶一方死亡的 C.被收养的子女已成年的D.收养人虐待未成年养子女的

10.甲男与乙女原系出自同一祖父母的堂兄妹,后来乙女为他人收养,依照我国婚姻法的规定,他们(C)。

A.可以结婚

B.如果双方不生育子女,可以结婚

C.不能结婚

D.如果乙女为他人收养后改姓,和甲男不同姓,可以结婚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10分)

1.我国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ABCDE)

A.婚姻自由原则

B.一夫一妻原则

C.禁止重婚

D.计划生育原则

E.男女平等原则

2.亲属在婚姻家庭法上的效力主要有(ABCE)

A.抚养效力

B。继承效力

C.共同财产效力D.精神抚慰效力

E.禁婚效力

3.婚姻法规定的婚姻无效的原因有(ABCDE)

A.重婚的

B.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 C。未到法定婚龄的

D.婚后虽达到法定婚龄,但婚姻登记时未达到法定婚龄的 E.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 4.我国《婚姻法》规定的夫妻人身关系包括(ABCD)

A.夫妻姓名权

8.夫妻人身自由权

C.夫妻婚姻住所决定权

D.夫妻计划生育义务

E.夫妻生活自由权

5.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附其共同所有(ABDE)

A.工资、奖金

8.生产、经营的收益

c.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

D.知识产权的收益

E.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简述结婚的禁止条件。

答:结婚的禁止条件:(1)禁止重婚。(2)禁止结婚的血亲关系。(3)禁止结婚的疾病。

2.简述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种类。

答:(1)未经治愈的麻风病和严重的红斑狼疮患者禁止结婚。(2)无法矫正的先天性生殖器官畸形,不能正常进行性生活的人不宜结婚。(3)严重的遗传性疾病(如肌紧张、克汀病等)患者不宜结婚。(4)患遗传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癫痫等未经治愈者、不能结婚。(5)梅毒、淋病等性病患者,苦未彻底治愈者,不宜结婚。(6)严重的智力落后患者,如严重呆傻等不宜结婚。

3.简述夫妻共同财产制的主要内容。

答:婚后所得共同财产制,是指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问夫妻一方或双方所得,均 归夫妻双方共同所有的夫妻财产制度。根据我国《婚姻法》第17条的规定,夫 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工资、奖金;生产、经营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益;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遗嘱或赠与合同中 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除外;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夫妻对共同所 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1)劳动报酬。

(2)从事生产、经营所得的收益。(3)知识产权的收益。

(4)因继承得到的财产,但遗嘱确定归一方所有的除外。(5)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4.简述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的条件。答:《收养法》第6条规定:“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无子女;(二)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三)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四)年满三十周岁。”

四、论述题(每题l2分,共24分)1.试论父母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 答:(1)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2)父母对子女有保护和教育的义务

(3)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4)父母子女之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5)子女应当尊重父母的婚姻权利,不得干涉父母的再婚自由 2.试论离婚与婚姻无效的区别

答:离婚与婚姻无效有严格区别其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二者性质不同。离婚所要解除的是合法有效的婚姻。而婚姻无效是因欠缺婚姻成立的法定条件而不具有婚姻的法律效力,即婚姻具有非法性。

第二,二者原因不同。离婚的原因多发生于婚姻成立之后,如婚后感情不好、性格不合等。而婚姻无效的原因存在于婚姻成立之时,如未达到婚龄的早婚、存在禁止结婚疾病的婚姻、重婚等,这些违反婚姻家庭法的事实在婚前就已经存在。

第三,二者的请求权人不同。离婚只能由婚姻当事人提出,即由配偶双方或一方提出,他人无权代为提出。而请求婚姻无效,既可由婚姻当事人提出,也可由其他利害关系人提出。

第四,二者的效力不同。离婚自婚姻关系解除之El起生效,也就是说,离婚只对未来生效,不溯及既往。婚姻无效宣告则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该项婚姻自始无效。

第五,二者提出的时间不同。离婚只能发生在配偶双方生存期间,当事人一方死亡以后,不得再进行离婚。婚姻无效既可发生于配偶双方生存期间,也可发生在配偶一方死亡以后,即在当事人死亡后仍可宣告其生前婚姻关系无效。

五、案例分析(共14分)

今年一岁的瓜瓜通过其法定代理人把生身父亲告上法庭。瓜瓜的母亲与瓜瓜生父于2002年10月未婚同居,双方在瓜瓜出生前因性格不和分手,当时签有分手协议,约定男方出资一万元补偿给女方,作为堕胎及手术期间的所有费用,从此双方不再有任何关系。瓜瓜的母亲没有打胎而是将孩子生下来,但现在没有经济来源,要求其父亲承担孩子的抚养费。可是瓜瓜父亲不但不给钱还把瓜瓜母亲毒打了一顿,瓜瓜因此起诉要求父亲一次性给付抚养费324000元。

电大法学的毕业论文 篇7

摘 要:传统的以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注入式法学专业教学方式,已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需要.电大法学专业的教学,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新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法律思辩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此,本文根据法学教育自身规律和电大法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对电大法学专业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旨在针对电大法学专业的教学内容,选择适用的多种教学方式,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

关键词:法学理论论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在我国现今的法制环境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已经深入人心。切实推行这一治国方略的坚定施行离不开我们广大的基层法律工作者,也离不开像电大开放教育这样面向基层、面向农村、以最普遍的广大劳动者为教育对象的法学教育。

电大自实施法学开放教育以来,为我国基层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法律专门人才。具不完全统计,仅笔者所在的贵州省黔西南电大分校截止法学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就有1919人,其中专科毕业生949人,本科毕业生970人。[1]近几年法学专业学生在校生人数还在快速增长。在电大法学开放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为基层提供了急需的专门法律人才,另一方面,随着法学开放教育办学的不断深入,也暴露出了一些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上的一些不足。

一、培养目标和现实情况差距巨大

电大开放教育法学本科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法规,达到全日制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毕业的水平,能在国家机关、企 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2]。我认为这个培养目标的制定不符合电大学生实际,有待商榷。

首先,全日制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我们不妨通过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专业培养目标来了解一下。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高级法学专门人才。学生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基础,系统的掌握法学知识和法律规定,了解国内外法学理论发展及国内立法信息,并能用一门外语阅读专业书刊;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较强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能较熟练的应用有关法律知识和法律规定办理各类法律事务,解决各类法律纠纷,并具有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3]。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电大开放教育本科的培养目标非常笼统,并不向其他高校的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那样的具体。

其次,“达到四年全日制法学本科学生的水平;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法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对于只有2年半学制的电大法学本科学生来说要想达到是很不现实的。来到电大学习的`大部分学生肯定都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没有机会接受全日制的高等教育后才会选择电大,而且在电大学习的学生也主要是以成人学生为主,成人学生既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在工作之余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兼顾学习和生活,这势必会造成他们的学习时间肯定没有全日制本科生的充裕。最重要的是还要在两年半的时间内达到四年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的水平。一个是全日制四年,一个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2年半,可以说,电大的学生到毕业的时候是很难达到全日制4年专业学习的水平的。所以,我认为这个培养目标是急需要进行修改的。

二、教学计划设计不尽合理

我们知道,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法学16门核心必修课分别是: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商法学、经济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中国法制史、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社会保障与劳动法学。[4]这16门核心课程是所有的法学专业学生必须要修满规定学分的专业课程。但是在我们的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5个学期里只看到了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中国法制史和劳动法学这6门的核心课程。其他的10门核心课程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都没有涉及。

另外,我们看到在法学本科教学计划中有法律思想史、证据学、婚姻与家庭法学等一些省级必修课的身影,除此外还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位论文指南等一些和专业搭不上边的必修课程。我不反对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和实际工作联系密切技能训练,但法学专业最重要的几大部门法和程序法都没有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出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能够达到“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法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呢?

三、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过于僵硬

开放教育的优点就在于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自由支配,考虑到电大学生学习的特殊性,学校提供了类型丰富的学习模式工大家选择,目的就是通过这些学习手段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在网络平台上学习;也可以坐在教室里听老师面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教学,观看远程教学信息。但是目前我们很多学生通过这些渠道得到的知识往往还仅限于理论掌握这一阶段,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就像是一门技能一样。理论知识掌握得再透彻,没有实际的操作和运用,那知识也只能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无法发挥出它强大的实用功效。在现实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对学生如何把知识转化成实际技能的训练非常欠缺。很多学校都是把一门课程的考试是否过关作为评定学生对掌握这门课程是否掌握的最终裁决。忽视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胜任“基层专门法律工作者”这样的工作。

另外,电大至今的考核方式任然还停留在闭卷笔试,注重考察学生知识再现的能力上。每个学期的试卷都是由中央电大统一出题,试卷中分值比重较大的是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这些着重考验学生死记硬背能力的题目,真正考核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案例分析等题型分值相对较少。很难通过考核判断学生是都真正具备了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现今的电大开放教育法学本科专业无论是从培养目标上还是从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都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自己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得到的一些经验来谈谈我个人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学生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从实际着手。电大的学生之所以选择电大是因为他没有享受全日制的高等教育的机会,那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和全日制高等学校的学生在知识层面上肯定是有一定差距的。在制定培养目标的时候我们既要考虑到学生基本知识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考虑到学习时间短,学生毕业后流向社会主要从事的工作等实际情况,结合这些主要因素来考虑培养目标的制定。同时,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培养目标这个大前提下适当调整学生的学习目标。比如,这个学生的实际工作是基层法院或者检察院的工作人员,那么他的学习重点就应该是在对审判公正和司法制度改革等方面展开;另外一个学生的实际工作是行政执法人员,那么他的学习重点就会移到行政法方面,特别是如何执法等务实性的问题上来。在电大的学习过程中,不要过多的去要求学生在毕业后应该要达到什么水平,而是要侧重于学生来到电大以后他的水平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提高。我想,只要是学生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那么他到电大来学习,对他来说就是值得的,有帮助的;对老师来说也是完成了培养目标,真正让学生在电大收获了知识。

电大的学生有他自身的特殊性,我们不顾实际,将培养目标定得很高,结果到学生毕业的时候发现他们其实并没有达到我们预设的培养目标,那么长久下去。这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受到社会的质疑,学校的质量肯定也会受到质疑。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的法学专门人才类型。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以电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制定出符合电大发展的,能够培养出适应基层法律工作的专门法律人才才是我们现今改革培养目标的重点。

二、前面已经阐述了本科教学计划中的几个不尽合理之处,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效果。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电大的法学本科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和教育部规定的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差距巨大。我国非常重要的几大部门法,如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和程序法如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都没有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出来。不难想象学习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接受过这些法学的核心课程的培训,这样培养出来的法学人才到底是否真正具有能够专门从事基层法律工作的能力。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都以市场为导向的今天,修改法学本科教学计划,培养出的学生和专业接轨、和市场接轨已经势在必行。所以,我建议教学计划的修改应该要把16门核心专业课程全部纳入教学计划,设置为统设必修课程。另外,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修一些对在以后实际工作有帮助的科目,完成学分任务。

三、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都应该灵活多样。法学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虽然教学计划上也把实践环节作为一门课程单列出来,但实际上真正组织学生去做的学校估计为数不多。所以,我认为电大法学教育中除了开展常规的,符合电大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以外,还要切实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实际庭审现场、组织模拟法庭、在老师的指导下到律师事务所实习等都是不错的教学手段。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到技能的转化。

电大现在实行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以中央电大统一命题的闭卷笔试为主,考核的最终成绩是由平时作业成绩占20%和考试卷面成绩占80%组合而成,题目也大多是由一些死记硬背的填空题、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组成。显然,这种呆板、僵硬的课程考核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在开放教育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也很难考察出学生真正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我认为可以适当提高平时作业占考核成绩的比例,卷面题目应侧重于案例分析和论述等能够考察学生实际掌握知识能力的题型,适当加大分值。

只有从实际出发,切实解决法学专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才能使我们的电大法学专业真正成为为广大基层培养和输送掌握一定法律专业知识的,能在基层中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门法律工作者的摇篮,为我们电大法学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

电大婚姻家庭法学模拟卷 篇8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限制离婚主义:是指离婚必须符合法定的理由始许离2.离婚损害赔偿:是指因夫妻一方的过错行为导致离婚

3.法定别居:是外国婚姻立法中的一项法律制度,它是但保留其婚姻关系的法律行为。

4.群婚:就是团体婚,是指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互为夫

5.亲等:是计算亲属亲疏远近的单位。1债.认定夫妻共同债务,有两个标准:一是夫妻有无的合意,二是夫妻是否分享债务所带来的举 规定,向有管辖权的未婚;二是 丧偶;三是 离婚。

5不保护的原则。

1.我国《婚姻法》关于女方在(ABC)特殊情况下,男方不得提出离婚,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的不在此限。

AC.怀孕期间.中止妊娠六个月内B.分娩后一年内D.法院判决不予离婚后六个月内

2.在亲系中,吴琼和母亲的表妹,用罗马算法计算,为(D)亲等。

A.2个B.3个C.4个D.5个 3.依《婚姻登记条例》的规定,男女要求结婚,须到(A)办理手续。

A.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 B.派出所C.人民法院D.调解委员会 4A.我国夫妻对财产作约定须符合的条件有:.约定必须内容合法

(BCD)。B.缔约双方至少有一方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CD.约定必须双方自愿.缔约双方必须具有合法的夫妻身份

5.甲与乙经人介绍相识,不久便订立婚约,同时甲以1万元钱作为聘礼。经一段时间相处,乙认为甲合不来,提出解除婚约,甲同意解除婚约,但要求乙返还聘金1万元,诉至法院,对甲的要求,人民法院(A)。AC.给予支持.驳回起诉BD.不予支持.可调解,动员乙主动返还

6.不准同外国人结婚的中国公民包括(AC)。AC.现役军人.公安人员BD.检察人员.审判人员

7.旧中国将亲属分为(ABC)。A8.龙建平与其妻的嫂子是(.宗亲B.外亲C.妻亲D.血亲 BC)。A.配偶的血亲B.配偶的血亲的配偶 C9.李翔与继母未形成抚养关系。现李翔的生母、继母相.旁系姻亲D.血亲的配偶

继去世,李翔(B)。AB.只能继承继母的遗产.只能继承生母的遗产

C.不能继承生母、继母的遗产 D10.能继承生母和继母的遗产.彭氏夫妇同意离婚,但对子女抚养问题未达成协议,他们应该(C)。

AC.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到人民法院办理D.到街道办事处办理B.到派出所办理

1.在哪些情形导致离婚时,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赔偿:

(1)重婚的;(4分)

(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4分)(3)实施家庭暴力;(4分)(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3分)

2.扶养是一定范围内的亲属相互供养和扶助的行为,它有以下特征:

(1)扶养发生在法律规定的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3分)

(2)扶养关系的主体双方具有身份关系;(3分)(3)扶养是一种法律行为;(3分)

(4)扶养是以义务人有扶养能力和权利人需要扶养为条件的;(3分)

(5)扶养是一种双方法律行为。(3分)齐欣现年16岁,7岁时齐某被赵东收养,二人共同生活多年。2003年4月,赵东因工伤死亡,齐欣又回到亲生父母身边,与亲生父母恢复了父母子女关系。赵东除了齐欣这一养子外,没有别的任何亲人。

问:赵东所遗留的财产是否应分给齐欣?为什么? 答:1.赵东的财产应由其养子齐欣全部继承。(2分)2.在养父赵东去世之前收养关系是一直保持的,被继承人赵东去世时,也就是继承开始时,齐欣与赵东的收养关系是存在的;(2分)

3.依据婚姻法的规定,养子女的权利义务等同于亲生子女,因而齐欣有继承权;(2分)

4.由于赵东无儿无女,没有其他继承人,其全部财产应由齐欣以儿子的身份继承;(2分)

5.齐欣与亲生父母关系的恢复是在继承发生之后,且因齐欣未成年而与生父母关系必然恢复,所以并不因此而丧失继承权。(2分)

第一章婚姻家庭制度与婚姻法

一、婚姻家庭制度的本质

婚姻家庭制度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的婚姻家庭形态,它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从广义上说,婚姻家庭制度是有关婚姻家庭的规范的总和。在无阶级的原始社会,它由有关婚姻家庭的道德、习惯而构成;在阶级社会,它则表现为一定的法律形式,并由道德、习惯等加以补充。婚姻家庭制度,既决定于当时的经济基础,又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婚姻家庭制度的变革,正是社会经济基础变革的结果。

二、婚姻家庭制度的历史类型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不仅揭示了婚姻家庭的本质,而且指明了婚姻家庭制度发展的历史类型。

总的说来,人类的婚姻家庭制度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即群婚制、对偶婚制、一夫一妻制。

(一)群婚制 群婚就是团体婚,是指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互为夫妻的婚姻形式。群婚制又分为血缘群婚制和亚血缘群婚制两种。

1.血缘群婚制。

血缘群婚制是人类婚姻的第一种形式,也是群婚制的低级阶段。血缘群婚,就是在一个血缘群体内,按照辈分划分婚姻集团,同一辈分的男女之间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也互为夫妻。血缘群婚制是在同辈男女之间的通婚,排斥了不同辈分之间,如父母与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之间的通婚。

2.亚血缘群婚制。

亚血缘群婚制又称普那路亚家庭。普那路亚是夏威夷语,就是“亲密的伙伴”的意思。亚血缘群婚制,是指若干数目的姐妹(同胞的或血缘较远的)与若干数目的兄弟共同结婚。亚血缘群婚,仍然是同辈分男女间的集团婚,但已经排斥了兄弟姐妹间的通婚。亚血缘群婚制是群婚制的高级阶段。

(二)对偶婚制

对偶婚是人类社会继群婚之后出现的第二种婚姻家庭形态。对偶婚制是指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而一个女子在许多丈夫中有一个主夫。

群婚制和对偶婚制是原始社会的婚姻形态,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和规律。

1.它们都是建立在当时原始社会公有制基础之上的; 2.它们的发展、变化,依次更替,反映了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

3.它们本身的变化还受自然选择规律的影响,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婚姻禁例。先是禁止上下辈的亲属通婚,接着禁止同胞的兄弟姐妹的通婚,后又禁止血缘较近的亲属通婚。自然选择规律说明近亲结婚不会生出强健的后代。

(三)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也称个体婚制。它是在原始社会崩溃、阶级社会形成的过程中确立的。它的最后形成乃是阶级社会开始、文明时代的标志。一夫一妻制是指一个人只能有一个配偶,即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

三、婚姻法的概念

婚姻法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我国婚姻法既调整婚姻关系,又调整家庭关系,实际上是婚姻家庭法。

(一)婚姻法是一种实体法律规范

婚姻法的法律规范可分为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又分为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二)婚姻法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 《婚姻法》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所调整的是人们的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婚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基础,家庭关系是婚姻关系的结果。婚姻关系包括婚姻的成立、婚姻的效力和婚姻的解除等等;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父母子女之间以及其他家庭关系。婚姻家庭关系又包括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两个方面的内容。

(三)婚姻法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所谓总和,是指以调整婚姻家庭关系在内的全部法律规范。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婚姻登记条例》、《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办理婚姻登记的几项规定》等等。还有一些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如宪法、刑法、民法等等。

四、婚姻法的特点

婚姻法是一个重要的法律,它有独立的调整对象。因此,和其他法律比较,它有自身的特点。

(一)普遍性

婚姻法是适用范围极为广泛的法律。因为它关系到男女老幼,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生产和生活。所以,婚姻法是适用于一切公民的普通法,而不是只适用于部分公民的特别法。

(二)伦理性

我国法律是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是和社会主义道德相一致的。婚姻法调整的婚姻关系是男女两性关系,家庭关系是血亲关系,这些关系不仅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而且还要受政治、道德、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婚姻法所规定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就是以这个社会中的伦理道德为基础的。例如,父母有扶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

(三)强制性

婚姻法和其他法律一样,都具有强制性。如:当事人为一定行为时(如结婚、离婚、收养等)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这些强制性的规范是由法律预先指明,严格规定的,当事人不得违反或自行改变。

五、婚姻法调整对象的范围

婚姻法调整的对象就是婚姻家庭关系。

(一)婚姻的概念

婚姻就是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这种结合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夫妻关系,又称婚姻关系或配偶关系。

总之,婚姻是以两性结合为特征的社会关系,它的成立必须得到当时社会制度的确认。

(二)家庭的概念

家庭是由一定范围的亲属构成的生活单位。

所谓一定范围内的亲属是指在法律上有权利义务关系的亲属。如:夫妻、父母子女以及祖孙、兄弟姐妹等。

六、婚姻法调整对象的性质和特点 作为《婚姻法》调整对象的婚姻家庭关系是以两性结合为前提,以血缘联系为纽带的社会关系,它具有一般的社会关系的性质,又具有它自身的特点。所以,婚姻家庭关系具有社会性,又具有自然性。前者是它的性质,后者是它的特点。

七、旧中国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特征

(一)包办强迫,毫无婚姻自由

婚姻的缔结或解除,男女当事人是毫无自由的。从婚姻的缔结来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合法的形式。

(二)男尊女卑,野蛮的一夫多妻制

男尊女卑是以一夫多妾来做补充的。

(三)家长专制,漠视子女利益

封建家长制是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核心。家长制,是指家长在家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权力是独占的,不可分割的。

由上可见,包办强迫婚姻、男尊女卑和一夫多妻、漠视子女利益,是构成封建婚姻家庭制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封建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婚姻法的基本原则

一、婚姻自由

婚姻自由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过程中提出来的。资产阶级提出民主、自由、平等的口号,婚姻自由也被宣布为“天赋人权”。实行婚姻自由,已成为多数国家普遍认同的一项法律原则。

(一)婚姻自由的概念 婚姻自由,是指婚姻当事人按照法律的规定,决定自己婚姻大事的自由,任何人不得强制或干涉。婚姻自由有两个特征:

1、婚姻自由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种权利

2、婚姻自由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二)婚姻自由的内容

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两个方面。

1、结婚自由 结婚自由,是指婚姻当事人有依法缔结婚姻关系的自由。当事人是否结婚,和谁结婚,由当事人作主,任何人无权干涉。自愿是实现婚姻自由的前提,但自愿必须不违背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

2、离婚自由 离婚自由,是指夫妻有依法解除婚姻关系的自由。婚姻自由包括两个方面,结婚既可自由,离婚也应是允许的。既然婚姻的成立和维系都是以爱情为基础,那么,当双方感情确已破裂,夫妻关系无法继续维持时,解除这痛苦的婚姻关系,无论对双方或对社会都是幸事。我们既要保障离婚自由,也要反对轻率离婚。

3、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的关系 结婚自由是婚姻自由的主要方面,离婚自由是对婚姻自由的重要补充。保障结婚自由,是为了使当事人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结成共同生活的伴侣;保障离婚自由,则是为了使感情确已完全破裂,无法共同生活的夫妻能够通过法定途径解除婚姻关系。结婚是普遍行为,它是婚姻自由的主要方面,离婚是特殊行为,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发生的,是对婚姻自由的重要补充。

(三)保障婚姻自由原则贯彻实施的禁止性规定

1、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包办婚姻是指第三者(包括父母)违背婚姻自由的原则,包办强迫他人的婚姻。

买卖婚姻,是指第三人者(包括父母)以索取大量财物为目的,包办强迫他人的婚姻。

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是指包办、买卖婚姻以外的违反婚姻自由原则的行为。其中特别是干涉父母再婚的现象比较突出,这是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增加了一条明确规定“子女应该尊重父母婚姻权利”。包括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不得干扰父母再婚后的生活,也不能因父母再婚而不履行赡养义务。

2、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借婚姻索取财物,是指除买卖婚姻以外的其他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行为。这种婚姻基本上是自主自愿的,但女方以索取财物为结婚的先决条件,有时女方的父母也从中索取一部分财物,不满足就不结婚,危害性不可抵估。所以,婚姻法予以禁止。

二、一夫一妻

一夫一妻制,是指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保障一夫一妻制原则的贯彻实施的禁止性规定

(一)禁止重婚 1.重婚的概念。重婚,是指有配偶者又与他人结婚的行为。即已有了一个合法的婚姻关系,后又与他人缔结第二个婚姻关系。前者称前婚,后者称后婚,也称重婚。重婚是对一夫一妻制的严重破坏,应受到法律制裁。

2.重婚的形式。

(1)法律上的重婚。(2)事实上的重婚。3.重婚的法律后果。

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重婚将产生下列法律后果:(1)重婚的民事责任。重婚不具有婚姻的法律效力,在《婚姻法》规定的婚姻无效制度中,重婚是婚姻无效的首要原因(第10条);重婚是认定感情确已破裂,法院准予离婚的情形之一(第32条);在离婚时,重婚是无过错方要求损害赔偿的理由之一(第46条)。

(2)重婚的刑事责任。重婚行为触犯刑律,依照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制裁。《刑法》第258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二)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是婚姻法增加的内容,它是指男女一方或双方有配偶,而又与他人不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

三、男女平等 男女平等,是指男女两性在婚姻家庭关系中,享有同等的权利,负担同等的义务。

四、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是婚姻法的又一原则,它体现了党和国家关怀妇女、爱护儿童、尊重老人的精神,反映了社会主义在这方面的优越性。

保障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贯彻实施的禁止性规定

1、禁止家庭暴力 禁止家庭暴力,它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其范围比虐待要广,包括对配偶、子女、父母等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性方面的暴力。按照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所谓“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制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2、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虐待是指以作为或不作为的形式,多次、经常的对家庭成员歧视、折磨、摧残,使其在精神上、肉体上遭受损害的违法行为。遗弃是指家庭成员中负有赡养、抚养、扶养义务的一方,对需经赡养、抚养或扶养的另一方,不履行义务违法行为。

六、对夫妻关系、家庭关系的新要求

婚姻法第1章重申和强化了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同时针对现实情况增设了第4条。即“夫妻应该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该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这一规定,不仅以法律形式从总体上对人们的婚姻家庭关系提出了要求;而且适应现实需要,为进一步加强婚姻家庭的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三章亲属

一、亲属的概念和特征

亲属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自然意义上的亲属是指一切具有婚姻、血缘或法律拟制血亲关系的人,范围很广,包括受法律调整或不受法律调整的所有的具有婚姻、血缘或法律拟制关系的自然人。法律意义上的亲属是指具有婚姻、血缘或拟制血亲关系的,同时彼此具有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自然人。

亲属具有以下特征:

1.亲属是一种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 2.亲属是有固定的身份和称谓的社会关系

3、亲属体现为权利义务关系

二、我国古代亲属分类

我国最早将亲属分为宗亲和外亲两种。明、清时将妻族从外亲中分离出来,亲属分为宗亲、外亲和妻亲三种。

1、宗亲又称本亲或内亲,指同一祖先的男系血亲及其配偶和在室未嫁的女性亲属。

2、外亲又称女亲、外姻、外族,是指女系血亲相联系的亲属,包括与母亲有关的亲属和与出嫁女儿相联系的亲属。

3、妻亲妻亲指与妻子相联系的亲属,包括妻的父母、妻的兄弟姐妹及其子女等。

三、现代亲属的分类

现代各国大都根据亲属产生的原因,将亲属分为配偶、血亲和姻亲三种。

1.配偶,即夫妻,是男女双方因结婚而产生的亲属关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互为配偶。配偶是血亲的源泉,姻亲的基础。

2.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血亲又有以下分类:

第一,根据血缘的来源不同,分为自然血亲和法律拟制血亲。

(1〕自然血亲,指因出生而形成的、源于同一祖先的有血缘联系的亲属。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2〕法律拟制血亲,指本来没有血缘关系,但由法律确认其具有与自然血亲同等的权利义务的亲属。如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继父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适用婚姻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

第二,根据血亲的辈分不同,分为长辈亲、晚辈亲和同辈亲

长辈亲又称尊亲属,指辈分高于自己的亲属,包括父母以及父母同辈以上的亲属。

晚辈亲又称卑亲属,指辈分低于自己的亲属,包括子女以及子女同辈以下的亲属。

同辈亲又称平辈亲,指辈分与自己相同的亲属。3.姻亲,是指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男女结婚以后,配偶一方与另一方的的亲属之间产生姻亲关系。姻亲分为三种:(1)血亲的配偶,指自己直系、旁系血亲的配偶。(2〕配偶的血亲,指自己配偶的血亲。(3)配偶的血亲的配偶,指自己配偶的血亲的丈夫或妻子。

四、亲系

(一)直系亲和旁系亲 1.直系血亲与旁系血亲

(1)直系血亲,指有直接血缘联系的亲属,包括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一代的亲属。

(2)旁系血亲,指有间接血缘联系的亲属,即除直系血亲以外的,与自己同出一源的亲属。2.直系姻亲与旁系姻亲

姻亲的亲系准用其配偶与配偶的血亲的亲系,分为直系姻亲和旁系姻亲。

(二)父系亲和母系亲

父系亲指通过父方的血缘关系联络的亲属。母系亲指通过母方的血缘关系联络的亲属。

(三)男系亲和女系亲

男系亲指通过男子的血缘关系联络的亲属,女系亲指通过女子的血缘关系联络的亲属。

五、亲等

亲等是计算亲属关系远近的单位,即每经一代为一亲等。亲等数越少,亲属关系越近。世界上有两种亲等计算法:一是为世界多数国家所采用的罗马法亲等计算法:二是为部分国家所采用的寺院法的亲等计算法。我国婚姻法未采用亲等计算法,而是沿用世代计算法。

(一)罗马法亲等计算法

罗马法亲等计算法是古罗马帝国使用的计算亲属关系远近的单位,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亲等计算方法。1.直系血亲计算法

从自己往上数,每经一代为一亲等;从自己往下数,每经一代也是一亲等。

2、系血亲计算法

从自己往上数至双方共同的直系血亲即同源人,每经一代为一亲等;再往下数至要计算的人,也是每经一代为一亲等,所有数字相加即得出亲等数。

(二)寺院法亲等计算法

寺院法亲等计算法是中世纪教会法计算亲属关系远近的的单位,目前为少数国家所采用。

1、直系血亲的亲等计算法与罗马法相同。

2、旁系血亲的亲等计算法 从自己和所要计算的人,分别往上数至血源同源人,两边的亲等数相等时,就采用一边的亲等数;如果亲等数不等,则采用多者一方的亲等数。

(三)我国的亲属关系计算法 1.我国古代的丧服制计算法 丧服,是为哀悼死去的亲属而穿的服装,用本色的粗布或麻布做成。我国古代采用丧服的不同等级差别来区分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根据样式和制作材料质量的精粗,将丧服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思麻。

2.我国现代的亲属计算法

我国婚姻法没有采用亲等计算法,而是采用简便的代数来表示血亲关系。

(1)直系血亲的计算方法

直系血亲是从自己算起为一代,向上数至父母为二代;至祖父母、外祖父母为三代;往下数也是如此,依此类推。

(2)旁系血亲的计算法

首先找到自己与所要计算的旁系血亲的血缘同源人,然后从两边分别往上数至血缘同源人。如果两边代数相同,取同数;如果两边代数不同,则取多者一方的数字。计算时应注意:代数包括自己或所要计算的旁系血亲。

第四章结婚

一、婚姻成立的概念及要件

婚姻成立,又称结婚,是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夫妻关系的一种法律行为。我国婚姻法亦采狭义说,不承认婚约的效力,对婚约不予保护。

合法有效的婚姻大多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结婚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异性男女。第二,结婚行为是一种法律行为,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才能成立。第三,结婚行为的结果是确立夫妻关系。男女双方因结婚而确立了夫妻的身份,并相互承担法定的权利义务。

我国将结婚的实质要件称为结婚条件,包括必备

条件和禁止条件。将结婚的形式要件称为结婚的登记程序。

二、婚姻成立方式的沿革

(一)掠夺婚

掠夺婚又称抢婚,指男子以暴力抢夺女子为妻的婚姻。它是在对偶婚制向个体婚制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

(二)有偿婚

有偿婚指男方支付一定的代价给女方家庭作为与女方结婚的必要条件。根据给付代价的不同形式,有偿婚又可分为买卖婚、交换婚及劳役婚。

买卖婚指一方向另一方支付金钱或其他财物作为身价,并以此作为成婚要件的婚姻。

交换婚又称互易婚或换亲,指双方父母互换其女为子媳,或男子各以其姐妹互换为妻。交换婚的特征是以人易人,以人作为等价物。

劳役婚指以男方为女方家服一定期间的劳役为成婚要件的婚姻。

(三)聘娶婚

聘娶婚是指以男家向女家交付一定数量的聘财、聘礼为成婚要件,并要求严格依照成婚的礼仪程序缔结婚姻的仪式婚。

中国的聘娶婚形成于西周时期所创制的“六礼”,后经法律认可。据《礼记》、《仪礼》记载:“六礼”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征是“六礼”的核心所在,聘财的多寡依双方的身份、地位而定。聘娶婚是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主要的结婚方式。

(四)宗教婚

宗教婚是西方国家结婚的传统形式,早在罗马法时代,罗马市民法就将“共食婚”作为罗马贵族结婚的主要形式。所谓“共食婚”即为宗教婚,结婚时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须有大祭司、神官与十名证人参加,由神官主持婚礼,新郎新娘共食祭神的麦饼后,婚姻成立。

(五)合意婚

合意婚又称共诺婚,是以男女双方合意而成立的婚姻。由于合意婚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以契约理论为基础,故又被称为自由婚或契约婚。

三、结婚条件

结婚条件是指,国家从当事人和子女后代及社会利益和需要出发,对公民结婚所做的必要的限制。依照婚姻法的规定,我国将结婚的条件分为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婚姻法》第5、6、7条明确规定了结婚的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

(一)、结婚的必备条件

1、男女双方完全自愿《婚姻法》第5条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2、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结婚必须到达法定婚龄是世界各国婚姻立法的通例。我国《婚姻法》第6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法定婚龄也称适婚年龄,是指法律规定的最低结婚年龄。

(二)、结婚的禁止条件

禁止条件又称结婚的消极条件,即结婚必须排除的条件。

1、禁止有配偶者结婚

《婚姻法》第3条明确规定,禁止重婚。第10条规定:重婚的,婚姻无效。重婚是有配偶者又与他人结婚的行为,是结婚的禁止条件。

2、禁止一定范围内的血亲结婚

我国《婚姻法》第7条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3、禁止结婚的疾病

《婚姻法》第7条规定:“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禁止结婚。《婚姻登记条例》第6条第5款规定:“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婚姻登记机关不予结婚登记。

不宜结婚或暂缓结婚的疾病主要有三种:第一,重症精神病,主要是指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症。

第二,重症智力低下者,即痴呆症患者,也应禁止结婚。

第三,正处于发病期间的法定传染病,包括未经治愈的梅毒、淋病等性病,艾滋病、甲型肝炎、开放性肺结核、麻风病以及医学上认为影响结婚和生育的其他传染病。

四、结婚程序概念及分类

结婚程序,是指婚姻成立的法定手续,又称结婚的形式要件,是婚姻取得社会承认的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公示、公信性。当代各国婚姻家庭法有关结婚程序的规定主要有仪式制、登记制、登记与仪式结合制三种类型。

仪式制是指以举行结婚仪式为婚姻成立的形式要件,现仍为西欧、北美一些国家的法律所采纳。包括三种仪式:第一,宗教仪式。第二,世俗仪式。第三,法律仪式。

登记制是指依法办理结婚登记是婚姻成立的唯一形式要件。中国等国均为采单一登记制的国家。

登记与仪式结合制显然是结合了上述两者的特点,既要求婚姻当事人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办理结婚登记,又要求当事人举行法定的结婚仪式,两个程序完成后,婚姻始得成立。

五、我国婚姻法规定的无效婚姻

(一)无效婚姻的事由

无效婚姻是欠缺婚姻成立要件的违法婚姻,因而不

具有婚姻的法律效力。是结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姻法》第10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

(一)重婚的;

(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

(三)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

(四)未到法定婚龄的。“

(二)确认婚姻无效的程序 我国的无效婚姻为宣告无效制度,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必须到人民法院提起要求宣告婚姻无效的申请,经法院裁决并宣告无效后,始发生无效的效力。

六、我国婚姻法规定的可撤销婚姻

可撤销婚姻又称婚姻撤销,在我国是指男女双方

或一方缺乏结婚的合意,因受他方或第三者胁迫而结合的违法婚姻。《婚姻法》第11条规定:“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受胁迫的一方撤销婚姻的请求,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一年内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当事人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为了保障婚姻关系的稳定,《婚姻法》第11条对撤销婚姻明确规定了除斥期间,“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撤销婚姻的请求,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1年内提出。” “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当事人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1年内提出。”即除斥期间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开始计算。

七、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的法律后果

我国婚姻法对无效婚姻与撤销婚姻均采有追溯力的法律后果。第12条规定:“无效或被撤销的婚姻,自始无效。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对重婚导致的婚姻无效的财产处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当事人的财产权益。当事人所生的子女,适用本法有关父母子女的规定”。根据这一规定,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法律效力相同,均为自始无效,从婚姻成立之日起即不产生法律效力。

八、婚约婚约,是指男女双方以结婚为目的对婚姻关系的事先约定。订立婚约的行为称为订婚。

婚约在古代是结婚的必经程序,具有法律约束力。现代各国对婚约大多采取不限制也不保护的态度,婚约的效力相当薄弱。我国自1950年婚姻法之后,一直不承认婚约的法律效力。

九、事实婚姻

事实婚姻是法律婚姻的对称。根据国内婚姻法学界的通说,所谓事实婚姻是指:没有配偶的男女,未经结婚登记,便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群众也认为是夫妻关系的两性结合。

2001年1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8条规定:未按婚姻法第八条规定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男女,起诉到人民法院要求离婚的,应当区别对待,有的按事实婚姻对待,有的按重婚处理。

第五章家庭关系

一、家庭关系的概念和范围所谓家庭关系是指以婚姻、血缘、法律拟制为基础的,夫妻、父母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家庭关系包括三个方面:1.夫妻关系。2.父母子女关系3.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二、夫妻人身关系

(一)我国夫妻人身关系

夫妻人身关系是与夫妻的人格和身份有关的,而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我国婚姻法规定了夫妻之间的人身关系有:姓名权、参加工作、生产、社会活动的自由、住所决定权、计划生育义务等。夫妻人身关系是夫妻财产关系的基础。

(二)外国夫妻人身关系

1、夫妻相互尊重及忠实义务

2、夫妻同居义务 3.夫妻家事代理权

家事代理权是指夫妻因家庭事务而与第三人为一定法律行为时的代理权。被代理方须对代理方从事家事行为所产生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三、夫妻财产关系

夫妻财产关系是指夫妻在财产方面享有的权利义务,包括夫妻财产制、夫妻间的扶养关系和继承关系。夫妻财产关系从属于夫妻人身关系,是夫妻生存的经济基础,是家庭经济职能的具体体现。

(一)夫妻财产制 1.概念和种类

夫妻财产制又称婚姻财产制,是有关夫妻婚前财产和婚后所得财产的归属、使用、管理、收益、处分以及债务清偿、离婚时的财产清算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1)夫妻财产制的立法形式

夫妻财产制的立法形式有法定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之分。法定财产制是指夫妻在婚前和婚后未订立夫妻约定财产制或财产约定无效的情况下,根据法律规定当然适用的夫妻财产制。约定财产制是指法律允许夫妻双方以契约形式选择使用的财产制形式的制度。从法律效力上看,约定财产制的效力要高于法定财产制,只有在无约定或约定无效时,才适用法定财产制。

(2)夫妻财产制的主要类型第一,分别财产制。

第二,共同财产制。第三,剩余共同制

2.我国现行夫妻财产制度(1)夫妻共同财产制

夫妻共同财产制是我国的法定财产制。《婚姻法》第17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资、奖金;

(二)生产、经营的收益;

(三)知识产权的收益;

(四)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18条第3项规定的除外;

(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根据这一规定,我国的法定财产制是婚后所得共同制,在夫妻双方对财产未作约定、约定不合法、不明确的情况下,当然适用法定财产制。

(2)夫妻个人财产制

夫妻个人财产包括婚前个人财产和婚后特有财产。根据《婚姻法》第18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一,一方的婚前财产;

第二,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

第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

第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第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指夫妻个人依法享有的属于个人的财产。军人的伤亡保险金、伤残补助金、医药生活补助费也属于个人财产。

(3)夫妻约定财产制 夫妻约定财产制概念。夫妻约定财产制是规范夫妻对其婚前财产、婚后财产的占有、使用、管理、收益、处分协议的法律制度。《婚姻法》第19条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17条、第18条的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二)夫妻相互扶养义务

扶养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亲属间相互供养和扶助的行为。

(三)夫妻相互继承权

《婚姻法》第24条规定:“夫妻有互相继承遗产的权利”。

四、父母子女关系的概念和种类父母子女关系,即亲子关系。在法律上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父母子女关系可分为两大类:

1.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2.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

五、父母与子女的权利和义务

(一)父母对子女有抚养的义务

(二)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保护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三)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四)父母子女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六、监护:监护制度,它是指对一切未成年人和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人身、财产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规范总和。

第一,监护法律关系的内容具有法定性。第二,设立监护制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第三,监护关系的主体具有特定性。

七、其他家庭成员关系

(一)、祖孙关系,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抚养的义务。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或子女无力赡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

(二)、兄弟姐妹关系,兄、姐与弟、妹之间产生了附条件的抚养义务。

第六章收养

一、收养的概念及特征收养是指收养人、被收养人依照收养法的规定成立拟制父母子女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根据收养的定义,收养具有以下特征:1.收养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2.收养是要式法律行为。

3.收养是变更亲属身份和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4.收养只能发生在非直系血亲关系的长辈对晚辈之间。

5.收养形成一种拟制血亲关系,可以依法设立或解除。

三、立嗣的概念及其与收养的区别

立嗣即立后,指男子无子,许立同宗辈分相当的他人之子为嗣子。立嗣又称“过继”或“过房”。它是我国封建宗法社会里的一种主要的和特殊的收养形式。

四、我国现代社会的收养制度特点

我国建国后,现代收养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为其基本目的和职能; 第二,收养的实质要件向有利于孤儿、弃儿、残疾儿、非婚生子女方向发展,使其得到家庭温暖;

第三,从其成立方法上看,国家采取了监督和干预的政策,以保证收养目的的实现。

五、收养成立的实质要件

(一)收养成立的一般实质要件收养是涉及收养人、送养人和被收养人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在一般情况下,这三类民事活动主体各自应依法具备一定的条件。

1.被收养人应具备的条件。

依照《收养法》第4、11条的规定,被收养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第一,应是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

第二,应是丧失父母的孤儿,或者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或是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第三,收养年满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被收养人的同意;

2.送养人应具备的条件。

依照《收养法》第5、10、11、12、13、18、19条的规定,送养人须符合以下条件:第一,送养人的范围可以是孤儿的监护人、社会福利机构或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第二,有配偶者送养子女,须双方共同送养。生父母一方不明或者查找不到的,可以单方送养。第三,送养人须自愿送养子女。第四,送养人不得以送养子女为理由违反计划生育的规定再生育子女;第五,未成年人的父母均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该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不得将其送养,但父母对该未成年人有严重危害可能的除外。3.收养人应具备的条件。

根据《收养法》第6、8、10、11条的规定,收养人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第一,年满30周岁且无子女。第二,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第三,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第四,有配偶者收养子女,须夫妻共同收养;第五,收养人只能收养1名子女;第六,收养人须自愿收养。

(二)收养成立的特殊实质要件1.无配偶男性收养女性《收养法》第9条作了限定性规定,“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40周岁以上。”但是,无配偶的男性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女儿或收养继女的,不适用这一年龄差的规定。2.公民或华侨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子女《收养法》第7条为:“被收养人为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送养人为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被收养人应当不满14周岁”和“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40周岁以上”。而华侨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在上述放宽条款基础上,还可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的限制。”但是,除了法定放宽条件外,当事人还必须遵守收养法规定的其他各项条件。3.继父(或继母)收养继子女

为了防止继父(母)对继子女推诿责任的纠纷的发生,《收养法》第14条允许继父(或继母)经继子女的生父母同意,将继子女收养为养子女,并在条件上作出了放宽性规定:可以不受收养条件中的五项条款的限制。4.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者弃婴和儿童

《收养法》第8条规定:“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可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和‘只能收养1名子女’的限制。”

六、收养成立的效力

收养成立的效力,是指因收养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而导致的相应法律后果。

(一)养父母与养子女间产生拟制直系血亲关系

(二)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间形成拟制直系或旁系血亲关系

(三)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消除

七、收养关系的无效

《收养法》第25条在肯定合法有效收养行为的同时,设立了确认收养无效的制度,以便对违反收养法实质要件或形式要件的收养行为,或不具备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必备要件的收养行为,予以否定。

第七章离婚

一、离婚的概念及特征

离婚是配偶在生存期间依法解除婚姻关系的行为。它具有以下特征:

1、离婚双方的法律地位平等。

2、离婚的主体必须是夫妻双方。

3、离婚是解除婚姻关系的行为。

4、离婚必须经过法定的程序。

二、离婚的种类

离婚根据划分的角度和标准不同,可以分为以下

三类:

(1)单意离婚与合意离婚(2)行政离婚与诉讼离婚(3)协议离婚与裁判离婚

三、离婚与法定别居的区别

法定别居是外国婚姻立法中的一项法律制度,它是由当事人申请,经法院裁决,从而解除夫妻同居的义务,但保留其婚姻关系的法律行为。离婚与法定别居的区别主要如下:

(1)法定别居只解除夫妻同居义务,婚姻关系依然存在。别居期间双方均不能再婚,否则视为重婚。而离婚则为完全解除婚姻关系的行为,离婚后,双方均获得再婚的权利,享有结婚自由。

(2)法定别居后夫妻互负贞操义务。一方与他人的性行为,构成通奸。离婚后,双方不再互负贞操义务。(3)法定别居后夫妻间仍有财产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夫妻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且必须尽相互扶养的义务。离婚后,夫妻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完全解除。

四、离婚与无效婚姻的区别 离婚与无效婚姻的主要区别为:

(1)离婚解除的是合法婚姻,婚姻无效则是违反婚姻成立要件的法律后果。

(2)离婚的原因一般发生在婚姻成立之后,无效婚姻的原因则是发生在结婚之前或结婚之时。

(3)离婚自登记离婚或调解、判决离婚生效之日起解除婚姻关系,无溯及既往的效力。无效婚姻为自始无效,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自双方结合之日起即不产生法律效力。

(4)离婚的请求权仅限于当事人本人,其他人无权代理,无效婚姻之诉则除当事人之外,利害关系人也可提出请求。

五、行政离婚

行政离婚是通过行政程序解除婚姻关系,也称之为登记离婚或非讼离婚。《婚姻法》第31规定:“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双方必须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并对子女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时,发给离婚证。”

六、诉讼离婚

诉讼离婚是指经过人民法院审理判决的离婚制度。凡一方要求的离婚,或双方对子女抚养、财产分割及离婚救济有争议的离婚,均须经过人民法院审判裁决。婚姻法第32规定:“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据此,离婚的诉讼程序分为两部分,第一,诉讼前有关部门的调解;第二,离婚诉讼的具体程序。

七、诉讼离婚的两项特别规定

(一)关于现役军人离婚的特别规定

《婚姻法》第33条规定:“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

(二)关于女方在特殊情况下离婚的特别规定《婚姻法》第27条规定:“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1年内或中止妊娠6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女方提出离婚的,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

八、判决离婚的法定条件

夫妻感情破裂是诉讼离婚的法定条件 《婚姻法》第32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本条款属于弹性条款,除上述4种情况外,其他原因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均可适用本条。如一方患有严重的精神病,经治不愈的;一方被判处长期徒刑,或其违法犯罪行为严重伤害夫妻感情的;或夫妻双方性格不合,难以共同生活的;或双方性生活不协调的等等。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

一方下落不明,另一方只要求离婚而不申请宣告死亡的,不适用宣告失踪人死亡的特别程序。

第八章离婚效力

一、离婚后父母子女关系 《婚姻法》第36条规定:“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同样适用于养父母离婚后与养子女关系。

《民法通则意见》158规定:“夫妻离婚后,未成年子女侵害他人权益的,同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确有困难的,可以责令未与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共同承担民事责任。”

二、离婚后子女直接抚养方的确定

1、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根据最高法院《子女抚养的若干意见》哺乳期应当理解为两周岁以下。

2、对于年满两周岁的子女离婚后直接抚养方,父母可以协商确定。3. 父方与母方抚养子女的条件基本相同,双方均要求子女与其共同生活,但子女单独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多年,且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要求并且有能力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或外孙子女的,可作为子女随父或母生活的优先条件予以考虑。

4.十周岁以上子女直接抚养方的确定:父母双方对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应考虑该子女的意见。

三、离婚后子女抚养费的负担与变更 《婚姻法》第37条规定:“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婚姻法》第37条明确规定“关于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的协议或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四、离婚后父母对子女的探望权

《婚姻法》明确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五、共同财产分割的原则与方法 我国《婚姻法》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如当事人不能协商解决共同财产分割问题,为使得共同财产能够合情合理的分配,我国所确定的分割原则是:坚持男女平等,保护女方、子女权益,照顾无过错方,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情合理地解决分割问题。

分割的方法:实物分割、价金分割、价格补偿等方法分割。

六、离婚时债务的清偿 《婚姻法》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七、离婚时对生活困难方的经济帮助 《婚姻法》规定:“离婚时,如一方生活困难,另一方应从其住房等个人财产中给予适当帮助。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此为离婚时对生活困难方的经济帮助。

离婚时给予生活帮助应符合的条件是:1.生活困难在离婚时已经存在2.提供帮助的一方必须有负担能力3.以个人财产实施经济帮助

八、家务补偿

“家务补偿”是“对实行分别财产制从事家务劳动的一方配偶离婚时的补偿”。《婚姻法》第40条规定:“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

第九章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

一、救助措施的含义与特征

救助措施是指权利主体实现自身权益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受到非法侵害时,法律允许权利人或有关机关依法采取的旨在保护或恢复权利实现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二、离婚损害赔偿

所谓离婚损害赔偿,是指因夫妻一方的过错行为导致离婚的,无过错他方可在离婚时请求损害赔偿。

《婚姻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三)实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请求权人没有过错:这里的请求人没有过错,是说没有婚姻法第46条规定的法定过错。

赔偿范围: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

三、离婚时侵占共同财产的责任

《婚姻法》规定: 离婚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予以制裁。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隐藏、转移、变卖、毁损的夫妻共同财产,或一方伪造债务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侵占共同财产的法律责任的规定,可以有效避免、补救离婚时侵占财产的违法行为对他方当事人所造成的财产损失。

第十章婚姻法的适用

一、民族婚姻的含义与特点

婚姻法中所说的民族婚姻,是指少数民族在本民族内、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婚姻,包括结婚、离婚与复婚。

二、涉外婚姻的概念与法律适用

狭义的涉外婚姻,仅是指中国公民与外国公民,或者外国人与外国人按照我国法律办理结婚、复婚或离婚。这里我们所说涉外婚姻的狭义解释。

涉外结婚,是指我国公民与外国人或者外国人与外国人在我国境内结婚和复婚的法律行为。

国际通行的“结婚适用结婚缔结地法律法律”的原则。民政部1983年《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办理婚姻登记的几项规定》第2条指出:“申请结婚登记的男女双方,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本规定的有关条款。”《民法通则》第1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适用婚姻缔结地法律。”

上一篇:巧取珠子幼儿大班科学教案下一篇:2015电视问政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