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教学反思 范宇萍

2024-05-14

《莫高窟》教学反思 范宇萍(共2篇)

《莫高窟》教学反思 范宇萍 篇1

《莫高窟》教学反思 范宇萍

《莫高窟》教学反思

范宇萍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本课的教学就是通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与作者一起走进文本,了解莫高窟,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环节的设计精当、巧妙,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授课的开始,语言渲染了莫高窟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并让学生观看课文录象,整节课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会到了莫高窟的宏伟、神奇,调动了学生的.情感积累,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二、激发想象,感悟品味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学中教者采用变序手法,直接切入重点段的学习,分别介绍洞穴里的“彩塑”、“壁画”、“藏经洞”,借助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过程也体现了由“扶”到“放”的层次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莫高窟》一文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教者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同时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

不足之处是: 任务设计繁琐,应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整节课由于时间关系感觉朗读的少。

《莫高窟》教学反思 范宇萍 篇2

师: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 作者主要是抓住什么来描写彩塑精妙绝伦的?

生: (默读后) 作者主要抓住神态来描写彩塑精妙绝伦的。

师: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神态的?画出相关句子。

生: (个别朗读2~4句) 这些彩塑个性鲜明, 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 有威风凛凛的天王, 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 他侧身卧着, 眼睛微闭, 神态安详。

师:具体写了哪几种神态?

生: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神态安详。

师:这些彩塑神态各异, 谁能试着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以上3句话)

师:这三句话虽然都是描写彩塑的神态, 但每句的表达方法却不同。想一想, 这3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第1句话是总的概括彩塑的神态特点, 第2、3句话具体描写彩塑的神态。

生:第1句话是总写, 第2、3句是分写。这样写条理清楚, 让我们感受到莫高窟彩塑确实精妙绝伦、惟妙惟肖。

师:第2、3句话虽然都是具体描写彩塑的神态, 但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生:第2句话写了许多彩塑的神态, 而第3句话重点介绍了卧佛的神态。

师:这三句话都是描写彩塑的神态, 但不同的是第1句话概括描写了彩塑神态的特点, 这叫总写;第2、3句话具体描写了彩塑的不同神态, 这叫分写。第2句话介绍了三类彩塑的不同神态, 这叫面的描写;第3句话具体描写了一尊彩塑的神态, 这叫点的描写。这样有总有分, 有面有点, 点面结合, 使读者既对彩塑有了整体印象, 又对某一尊彩塑留下深刻印象。

片段二:比较

师: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壁画上的飞天的?

生: (个别朗读) 壁画上的飞天, 有的臂挎花篮, 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 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 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 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 翩翩起舞…… (只体现分写、面写。)

师:再读一读这句话, 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出飞天优美的姿态的?

生:运用了排比。

生:每一种姿态都用了两个四字词语来描写。

生:每个四字词语里都含有动作。

师:这句话用排比这种整齐的句式, 和对仗工整的含有动作的四字词语写出了飞天的优美姿态。如果说第2自然段写彩塑是抓住神态描写, 展示的是一种静态的美, 那么这段写飞天是抓住什么描写?展示的是一种动态的美。谁能读出这种美? (指名朗读)

师:飞天是莫高窟壁画的典型代表, 作者对飞天的描写, 是面的描写, 还是点的描写?作者抓住飞天进行具体描写,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壁画的宏伟瑰丽。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 第3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生:这两段都是总分总结构。

生:这两段都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

师:这两段都采用了总分总的写法, 先用一句话概括特点, 再围绕这句话进行具体描写, 最后总写感受。分写时, 先从面上作一般介绍, 再选择一个点进行具体描写, 有面有点, 点面结合。既获得了整体印象, 又对某个点留有深刻印象。

教学反思

《莫高窟》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中一篇介绍景物的说明文, 课文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 说明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课文结构清晰, 叙述具体, 在表达方式上与《小镇的早晨》有某些相似之处。从全篇看, 作者先从总的方面简介莫高窟, 接着选取莫高窟保存的彩塑、壁画以及收藏珍贵文物的藏经洞, 分述敦煌艺术, 最后总结全文。课文第2、3两个自然段结构相似, 每段都以第一句话简要说明要描述的内容, 接着围绕这个句子作具体描述:先以一种整齐的句式作一般介绍, 最后选择一个典型作较为详细的描写。“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因此, 教学这篇课文, 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不仅要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感受敦煌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吸收中华优秀文化智慧, 丰富文化积淀, 还要引导发现, 迁移运用, 让学生习得一些语言规律和表达方法。

上一篇:书籍和知识的关系下一篇:感恩与工作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