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敦煌敦煌莫高窟导游词

2024-08-19

甘肃敦煌敦煌莫高窟导游词(共11篇)

甘肃敦煌敦煌莫高窟导游词 篇1

各位朋友:你们好。现在我带大家去参观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呀离敦煌市区东南25公里处,我用这段时间,就莫高窟先做一点简单的介绍。项高窟俗称千佛洞,“千”这个数字在这里不指具体的数目,而是喻指很多,因为这里有许多佛教塑像、壁画的洞窟,所以俗称为“千佛洞”。莫高窟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隋代洞窟第423号洞窟题记中,其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种说法:其一,是说菲高窟开凿于沙漠的高处而得名,在古汉语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说从藏经洞出土的文书和许多唐代文献都记载,唐代沙州敦煌县境内有“漠高山”、“漠高里”之称,据此考证,鸣沙山在隋唐也称漠高山,因此将石窟以附近的乡、里名称命名;其三是说在梵文里“莫高”之音是解脱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译。由于敦煌自汉魏以来,是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聚集杂居之地,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敦煌又是西出西域,东入中原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人们笃信佛教,地方的官使吏、豪门贵族、善男信女以及贫苦的老百姓都拿出银两来开窟、造像、绘画作为自己的家庙来供养佛和菩萨;来往于丝绸古道的商人、使者、僧侣等为了祈佑自己能平安突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或取福佑,死后进入天国的投资。于是在鸣沙山的崖壁上,大大小小的窟龛不断涌现。现在我进入洞窟参观,首先我们去参观有名有“藏经洞”。这个洞窟位于系统工程号洞窟甬道的北侧,编号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时期河西都僧统洪的“影窟”,有碑文载这一事实。1900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圆录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打开了秘百多年的“藏经洞”,这些珍贵无比的文物终于重见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败加之王圆录的愚昧,使这些珍贵的文物遭到了帝国主义分子的肆无忌惮的掠夺和盗劫。1905年沙皇俄国的奥勃鲁切夫来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为诱饵,骗取了一批文物。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仅用数十块马蹄银,劫取了约一万多卷,同时还有佛教绣品和佛画五百多幅,现藏于大英博物馆;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盗走文物六千多卷,现在藏于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和吉美博物馆。1911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的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盗走约九百余卷。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将被劫余的文物运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图书馆。在运输途中及运到北京后不少文物被偷、损坏、遗失,是中国考古史上一次难以估量的损失。“藏经洞”发现的这些文书内容包括宗教经典和多种文字写的世欲文书,它涉及到许多学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资料,经过国内外学者几十年的研究、开拓出一门全新热门的学科--敦煌学。那么藏经洞是什么时候、为何密封的呢?一说是:十一世纪初,西夏侵入敦敦煌时为了保护经典而藏;一说是:不用但又不能丢弃的神圣经典存放;再一说是:为了防止伊斯兰教徒破坏而藏。后来收藏了这些经典的僧侣,逃的逃了,还俗的还俗了,死的死了。直到本世纪初发现这个洞窟为止,再没有人知道这件事。

共2页,当前第1页12

范文网【】

甘肃敦煌敦煌莫高窟导游词 篇2

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 共有552个石窟, 各个朝代的壁画加起来达到五万多平方米, 是我国也是世界拥有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其中, 莫高窟最为著名。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始建于366年的先秦时期, 历经十六国、北朝、隋朝、唐朝、唐朝、五代、西夏、元朝等各个朝代的兴建, 规模巨大, 拥有735个洞窟, 4.5万平方米的壁画。

敦煌莫高窟现存500多个洞窟中保存中古人遗留下来绘画、彩塑492个, 按照功能和石窟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中心柱窟、殿堂窟、覆斗顶型窟、涅磐窟、僧房窟等等。早期石窟保留下来的中心柱窟反映了当时的古代艺术家在本民族文化中吸收和融合了外来艺术。

莫高窟的壁画丰富多彩, 绘画了各种各样的经变故事, 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见证。而在不同朝代创作出来的绘画风格又能够反映我国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情况的变化。莫高窟是一座伟大的艺术殿堂, 是一部生动形象的百科全书。

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199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证书。敦煌壁画不仅仅是我国古代美术史的不朽诗篇, 更是我国古代历史学家解开历史谜题的珍贵形象史料。

二、竞技体育形成与发展

在史前时代, 已经出现了以争取胜利为目标的较为原始的体育比赛。随着漫长悠久的历史向前发展, 竞技体育的内容不断被扩充, 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许多体育项目已经具备基本的雏形并逐渐完善。直到近代, 体育竞赛越来越独立, 并被定名为“竞技运动”。时至今日, 不论是理论原理还是实践经验, 竞技体育已经日趋成熟, 且在不断的影响一辈又一辈人、一个又一个阶层, 将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起来。

竞技体育是一种能够超越语言与国家性质的艺术, 不同语言、不同阶级、不同信仰的人对于竞技体育这门艺术的审美观点与角度是完全相同的。激烈与和谐的结合让竞技体育能够为人们平淡的生活带来一抹异样的光彩。

三、敦煌壁画中体现的竞技体育

在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到许多魏晋、隋唐、宋元等时期的体育文化的缩影, 这些直观的、栩栩如生的形象依靠敦煌古艺人高超的技巧流传于世, 让后人看到了敦煌的古代竞技体育文化。

如果说敦煌古代竞技体育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 那么它也是多层次、立体化的信息结构。敦煌壁画展示了其特有的开放精神和文化风采, 记录了古老的竞技体育的源头。下文笔者将简单介绍几类敦煌古代竞技体育。

1. 骑射运动 (马术与射箭) 。

(1) 马术。马术在古代称为马伎, 是人与马结合的竞技体育项目, 由人在马上完成各种各样惊险的跨越障碍动作和具有审美意识的有难度的动作。马术在1900年的奥运会上首次亮相, 包括障碍赛、花样骑术和综合全能马术赛三项赛事。敦煌壁画中表现的古代马术内容生动丰富, 许多石窟的壁画中都存在以驯马、赛马或马术为主题的壁画。如北周第428窟东壁门南刻画了萨埵太子本生赛马的情景;第431窟绘有马夫与马的图案;第288窟还有马夫驯马;第61窟有三幅表示马术表演的场景等等。在古代, 马是人们的代步工具, 是人们务农的帮手, 是人们身份的象征, 马术是来源于生活的体育艺术, 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敦煌壁画中的内容表示在当时, 已经有马术这一竞技体育的雏形供人们娱乐。 (2) 射箭。弓箭是人类进入石器时代的重要产物之一, 是古人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发明的先进的狩猎弓具。随着社会的发展, 弓箭运用在部族间的战争, 演变成为一种兵器。早在我国西周时期, 射箭就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同时, 古代的敦煌是匈奴、羌族、吐蕃、突厥等众民族聚居地, 骁勇善战的西部少数民族在纷乱的战争中不断加强骑射的联系。莫高窟壁画中的射箭运动主要表现在狩猎场面、军事训练及战争场面。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 绘有许多古人利用弓箭作为武器进行战争的生动画面。如第12窟南壁、第296窟南壁和窟顶、第130窟东壁等等都记载了古人使用弓箭的景象, 记录了敦煌古代的射箭活动。

2. 步打球 (曲棍球) 。

步打球就是古代的曲棍球, 比赛分为两队进行, 双方手持弯头球杖, 运动员在徒步或跑步过程中通过运、传、射等技艺持杖打球, 并加以战术支持取得胜利。在我国, 自唐朝开始就成型与曲棍球相似的游戏, 随着历史的发展最终演变成一项独立的竞技运动项目。在敦煌第15窟南壁就有记录步打球的壁画, 一名童子左手持球, 右手持弯头球杖站立在莲花座上。这一珍贵的形象资料也为当前的曲棍球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珍贵资料。

3. 投掷运动。

在我国古代, 投掷也是一项源于生产劳作的能力。古代的投掷应从上古时代的石球算起, 石球是原始社会中人类用于追逐野兽的狩猎工具之一, 因此, 狩猎者应该具备机智果敢、弹跳力强等素质。在敦煌莫高窟第249窟窟顶北壁, 有一位狩猎骑士手持标枪追逐猎物, 他做好了完全的准备, 蓄势待发。再如, 第61窟西壁绘有一位勇士右手举象掷出城外。这些都是投掷的雏形。

4. 游泳运动。

我国的游泳项目历史悠久, 在《诗经》中就有关于游泳的记载。古代人是模仿鱼类和蛙类动物甚至是狗而学会游泳。可以说, 游泳, 是最早的仿生学之一。我国的游泳比赛出现于汉魏时期, 源于端午节比赛游泳的习俗。到了唐宋时期, 包括端午节在内的大小游泳比赛都吸引了大量的人群参与或观看, 规模盛大。在第420窟的观音变的经变故事壁画中, 记载了两个人在水中游泳的场景;第148和第200窟都有化生童子水中嬉戏的场景。虽然这些游泳的壁画大多是经变故事, 但是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古代游泳项目的活跃, 是古代社会娱乐生活的真实写照。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不仅记录了以上竞技类体育项目, 还包括相扑、体操、月舞、竞走等等。古老的艺术家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与经变故事结合在一起通过绘画等形式表现出来, 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财富。

四、敦煌壁画与古代体育文化的关系

1. 敦煌古代体育文化产生原因。

敦煌壁画中反映的大多是佛教故事, 由此也可以看出佛教的包容性, 它接受了美术、舞蹈、音乐、体育、政治、教育、天文地理、科学等各方面内容。佛教特殊的文化特质给予古代体育文化产生的基础。 (1) 体育的产生, 是人类认识能动性达到一定高度的集中体现。 (2) 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 人们迫切地希望精神世界更加丰富, 体育因此而生。 (3) 佛教、道教等不同宗教的诞生, 为养生思想及理论的发展提供可能。敦煌古代体育文化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长期积淀而成的文化产物。

2. 古代敦煌竞技类项目中的养生之道。

竞技类体育也是体育项目, 归根结底, 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健康。千百年来, 许许多多的人都在追求长寿康健,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敦煌人在不断的实践中参悟了许多养生之道, 为后人及医学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敦煌拥有丰富的古老的养生方法。儒家、道家、佛家各有各的理念, 虽然三家皆有自己的理念, 却也有相近之处。三家皆认可“身心兼修”这一观点, 身体健康、四肢发达固然重要, 内在素质与涵养也是要修炼的。品行端正、学富五车、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戒嗔戒怒都是敦煌古人主张的养生之道。除此之外, 敦煌人还主张通过降低消耗人体能量的速度来减缓新陈代谢的速度, , 并极力提倡卫生保健意识, 将养生与医学、保健融合在一起, 共同发展。

3. 敦煌古代竞技体育的价值。

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身体健康是一切的前提。敦煌人通过竞技体育保证参与者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使其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军事战争中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并服务于大众。在遥远的古代, 这些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竞技体育不仅结合了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养生调节的作用, 更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

正是这些古老的体育项目, 为今天完善的体育价值体系及理论理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竞技体育经过长期的实践演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稳定、独立而且完善的体系, 为我国西部地区人民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 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珍贵宝藏。

摘要:敦煌莫高窟以其令人惊叹的壁画闻名于世, 成为鬼斧神工的代名词。在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文物资料中包含了大量现代体育项目的源头和影子。这些资料引导着学者一步一步走进历史, 解开敦煌古代竞技体育之谜。

关键词:敦煌壁画,敦煌体育,古代竞技体育

参考文献

[1]安占彭.敦煌历史文化的兴衰[J].科教文汇, 2009 (1) .

[2]陈灵绢.从敦煌文化看我国古代体育文化[J].黑龙江史志, 2008 (22) .

[3]石金亮.地方因素与敦煌壁画文书中古代体育文化源流考[J].兰台世界, 2009 (23) .

甘肃敦煌敦煌莫高窟导游词 篇3

首先由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致辞。王院长回顾了敦煌学学术研究的发展历程,对《敦煌研究》提出“尊重学术,敬畏学术,与学术泡沫划清界限”的要求和期望。与会专家和学者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介绍当今敦煌学研究动态和热点,为《敦煌研究》期刊的发展献计献策。总的来说,《敦煌研究》要继续保持自己的办刊特色,立足于敦煌石窟、敦煌文献、简牍三条生命线,在加强对石窟资料重视的同时,《敦煌研究》要扩大论文研究范畴,论文研究要贯穿于西域、河西、中原、朝鲜半岛等地。

采稿、用稿、编校方面,与会专家主为,征集相关课题,优先发表,重视定向约稿,主要是向新近博士毕业的年轻人和学术界大专家约稿,加强学术会议与学术期刊的良性互动;保持《敦煌研究》的学术性,把握好内外稿的比例、时隔问题,严格把握稿源质量;完善编辑制度,选优汰劣;扶用新人,不拘一格选文章;等等。加强期刊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实现研究成果双语的转化和发布,择优进行外语翻译,推荐论文全文网上发布;加强新媒体的宣传,如利用微信、微博加大对期刊的宣传等;继续保持《敦煌研究》的彩色印刷特色等。最后,《敦煌研究》编辑部领导和职工进行了工作汇报。

总之,此次会议是《敦煌研究》期刊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盛会。《敦煌研究》经历了30余年的风雨历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对《敦煌研究》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宝贵而中肯的建设性意见建议,必将助力于《敦煌研究》今后的發展。

敦煌莫高窟导游词 篇4

莫高窟就在我们眼前了。

莫高窟,有名千佛洞,相传于前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开始造窟造佛,历经隋唐至元代,现尚存壁画4500多平方米,彩塑2100余座。

现在我就带你们去观赏一下莫高窟第一大佛。第一眼看见大佛,我们肯定会惊叹不已。它是唐朝造刻的,体态丰满,面容雕刻十分精巧。

我们看一下它的手,尤其是这只自然放置在腿上的左手,被称为,“天下第一美手“,而它的右手,是由宋代人修补的,显的呆板不协调,再看大佛的脚下,有两个供人进的洞,通过这两个洞可以钻过大佛的两只脚,据说古人是用着种钻佛教的方法祈求平安的。

敦煌莫高窟的导游词3篇 篇5

敦煌莫高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是壁画,而在壁画中蕴藏着无与伦比的古代服饰文化资料。敦煌莫高窟地处暖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年温差和日温差都很大。本文是敦煌莫高窟的导游词,仅供参考。

敦煌莫高窟的导游词一: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这次敦煌莫高窟一日游的导游,我叫殷佳怡。希望能在我的介绍下,让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敦煌莫高窟给你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大石窟还有: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但是这些石窟都不能和敦煌莫高窟比美,因为敦煌莫高窟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呢!它位于敦煌市东南部,距城约25公里,洞若观火窟开在鸣沙山东的断崖上。是中国最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也是佛教艺术中心。它的历史也很悠久,它修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北朝、隋朝、唐朝、五代、西夏和元朝这几个朝代都修建过。

现在,大家就跟我到敦煌莫高窟中去看看吧!

你们看,这就是敦煌莫高窟西南方向的一个洞窟:西千佛洞,你们猜这个洞有多长吗?一定不知道吧,其实这个洞有2.5公里长呢!这些泥巴彩塑在这个洞里有34个呢,但是整个莫高窟的彩塑就有2415个呢!

各种各样的石窟大小不一,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才高不到一英尺。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非常的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的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和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生活方面的画作。好了,说了那么多,我们就去参观下一个景观吧!

大家看到了吗?这个建筑是一个九层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立于崖窟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其间有弥勒佛坐像,高36米,由石胎泥塑而成,是除了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之外的第三大佛哦!

好了,下面请大家自由活动。在活动之前,我还是那句老话:请大家保护环境,珍惜莫高窟的每一寸土地。她不仅是游览名胜地,还是我们中国的骄傲,让我们共同祝愿:拥有无限魅力、栩栩如生的莫高窟,永远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灿烂辉煌的一页......欢迎有机会再到这里来玩。

敦煌莫高窟的导游词二: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甘肃,我是你们本次甘肃之行的导游员李欢,现在就由我带大家去参观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

相信大家也都听说过许多外国旅游者对莫高窟的评价:“看到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它是世界上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

敦煌莫高窟与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时刻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莫高窟以它创建年代之久、建筑规模之大、壁画数量之多、塑像造型之美,保存之完整、其艺术价值之博大精深而闻名天下,享誉国内外。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显现,被称为“东方卢浮宫”。“千”这个数字在这里不指具体的数目而是喻指很多。因为这里有很多的佛教塑像和壁画洞窟,所以俗称“千佛洞”。莫高窟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隋代洞窟第423号洞窟的题记中,其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种说法:其一是说,莫高窟开凿于沙漠的高处而得名,在古汉语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说从藏经洞出土的文书和许多唐代文献都有记载,唐代沙洲敦煌县境内有“漠高山”“漠高里”之名,据此考证,鸣沙山在隋唐也称漠高山。因此将石窟以附近的乡、里名称命名;其三是说在梵文里“莫高”之音是解脱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译。

敦煌莫高窟背靠鸣沙山,面对三危峰,窟区南北全长1600多米,现存洞窟492个。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密布崖面。每个洞窟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飞天,精美绝伦的壁画,构图精巧的莲花砖,构成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世界。有“人类文化珍藏”“形象历史博物馆”“世界画廊”之称。1961年我过国务院确定气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莫高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举世无双的人类瑰宝。

首先我们去参观有名的藏经洞。这个洞窟位于弟16号洞窟通道的北侧,编号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时期河南都僧统共訌的“影窟”,有碑文记载这一事实。说到藏经洞大家就会想到王道士。是他发现了藏经洞,但也是由于他的无知导致了藏经洞大部分文物损坏、丢失。1900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打开了藏九百多年的藏经洞。这些珍贵无比的文物终于重见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败加之王圆箓的愚昧,使这些珍贵文物遭到了帝国主义分子肆无忌惮的掠夺和盗窃。1905年沙皇俄国的奥勃鲁切夫来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为诱饵骗取了一些文物;1907英国人斯坦因仅用树十块马蹄银劫取了约一万多卷,同时还有佛教绣品和佛画五百多幅,现藏于大英博物馆;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盗走文物六千多卷,现藏于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和吉美博物馆;1911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盗走约九百多卷。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将被劫余的文物运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图书馆。在运输途中以及运到北京后不少文物被偷、损坏、遗失,是中国考古史上一次难以估量的损失。藏经洞发现的这些文书,涉及到许多学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资料,经过国内外学者几十年的研究,开拓出一门全新热门的学科----敦煌学。

当时王道士把经卷卖给斯坦因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视,而且是逐级上报,但是无人过问,致使他灰了心;二是为了完成他的宏愿,清扫洞窟,修建三层楼,架设木桥;三是唐玄奘沟通了他们的思想。斯坦因这个探索家追求事业的精神感动了他。因此他虽则思想极为冒矛盾,既不愿意外国人将这些文物带走,但是在无奈的情况下也只好让步。

当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传于全世界是,当朝命官这才懂得了其重要价值。但是他们不是考虑如何的保护它,而是千方百计的窃为己有。因此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卷子流失严重。这是敦煌卷子自发现以后最大的劫难。真所谓是“敦煌千古事,苦乐谁人知!”

那么,藏经洞是什么时候为何被密封的呢?

一说是11世纪初,西夏侵入敦煌是为了保护经典而藏;一说是不用但又不能丢切的神经圣典收集存放;再一说是为了防止伊斯兰教徒破话而藏。后来收藏了这些经典的僧侣逃的逃了,还俗的还俗了,死的死了,直到20世纪初发现这个洞窟为止,再没有人知道这件事。

参观了藏经洞,了解了它的掠夺史,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敦煌莫高窟艺术的精髓---壁画艺术。通过壁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了我过各民族各阶层的劳动生活、社会活动、风俗习惯、衣冠服饰、音乐舞蹈等。它不仅是一部生动的敦煌画史,也是一部丰富的文化史。在莫高窟壁画的佛经故事中,也有许多动人的画面,如“九色鹿”的故事,就是歌颂正义谴责邪恶的。壁画以连环画的方式生动的表达了这一故事。

谈到壁画艺术大家想到最多的就是飞天。飞天是佛教中称为香音之神,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香而美丽的菩萨。唐代飞天更为丰富多彩,气韵生动。她既不像希腊插翅的天使,也不像古代印度腾云驾雾的天女。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轻捷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飞天是民族艺术的一个绚丽形象。提起敦煌人们就会想到神奇的飞天。莫高窟的壁画艺术是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所没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所无法比拟的。其规模之宏大、题材之广泛、艺术之精湛,被艺术学者称之为“一大画廊”,法国学者称之为“墙壁上的图书馆”。

那么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谁绘成了堪称世界艺术瑰宝的敦煌壁画?

研究人员认为敦煌画师的来源主要有四种。首先是来自西域的民间画师。这是因为敦煌壁画的早期作品风格和新疆同期的很多佛教石窟壁画风格非常接近;第二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吏获罪流放敦煌时携带的私人画师;第三是高薪聘请的中原绘画高手;第四是来自五代时期官办敦煌画院的画师。

欣赏了美丽而神奇的壁画艺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莫高窟的彩塑。彩塑是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善业泥菩萨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17窟唐代河西都僧统的肖像塑好玩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莫高窟的建筑艺术主要指洞窟的形制。洞窟本身就是具有立体空间的建筑。前期的洞窟以中心塔柱式为主。所谓中心塔柱式即开凿是在洞窟中央留下一个方柱,在柱子的四面开龛,龛内塑像;中期开凿的洞窟相对较大,中心塔柱式被庙堂式即浮斗顶窟式代替,多数是在洞窟正面墙壁上开较大的龛,塑造多身塑像。窟顶为覆斗式,天井彩绘精美的图案;后期开凿的洞窟都比较大,纵深二三十米,称殿堂窟。洞窟中央设有佛坛,佛坛上面塑造多身较大的塑像。此外还有禅窟、大佛窟和涅槃窟。从洞窟建筑形式的转变和多样化,反映了古代艺术家们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融化、吸收使它成为了本民族的东西。另外,莫高窟还保存着宋代窟檐五座,以及散步其周围造型独特的舍利塔十几座,加上壁画,中彩绘的亭、台、楼、阁、殿、寺院、城池、居民、茅巷、野店等等,构成了莫高窟无比丰富的建筑艺术的宝库,也是一部敦煌建筑史。

那么,敦煌莫高窟历经千余年来为何能完整的保存下来呢?

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死自然条件,莫高窟地处内陆沙漠,气候非常干燥,干燥的气候给保存莫高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其次,古代人开凿洞窟是为了供奉神、佛和作为祭祀祖先的家庙。祖先开凿,子孙继承,加之又有僧侣维持香火不断,后代又予以维修、重绘;再次莫高窟远离城市,交通不便,历史上也没有发生过灾难性的战争等重大破坏。所以能较好的保存下来。

短暂的莫高窟之旅就要结束了,很高兴能和大家相聚在这里,谢谢大家的观赏。

敦煌莫高窟的导游词三:

大家好,这里是敦煌莫高窟景区。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龚,大这可以叫我龚导。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也就是我们这个地方。大家向下望,四周丰满沙丘,再抬头望一望,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大家可以想象,修筑这宏伟的敦煌莫高窟的人民多么不容易。为了保护这些遗产,请大家在内不扔垃圾,不拍照。

现在我闪已经到了彩塑展厅。这里的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精妙绝伦。我左边这尊是慈眉善目的菩萨,右边这尊是威风凛凛的大王;右上方这尊是强壮勇猛的力士。最宏伟的是我身后这尊卧佛了。它一共有16米长,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祥。相信大家看了以后,会禁不住啧啧赞叹。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壁画展厅。这里的壁画有很多,内容丰富多彩。我左边是记录佛教故事的描绘神佛形像的,右边的是反映民间生活的和描摹自然风光。大家知道我身后的壁画是什么吗?对了,那就是引人注目的飞天。这一个飞天臂挎花篮,采摘鲜花;这一个飞天怀抱琵琶,银拨银弦;这一个飞天倒悬身子,自天而降;这一个飞天彩带飘拂,漫天遨游;而这一个飞天舒展双壁,翩翩起舞。你们看了这些壁画是否觉得进入了艺术殿堂?是的,我告诉你们,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导游词

甘肃敦煌英文导游词 篇6

Dunhuang is the national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It is beyond the ancient silk road, tathagata (qinghai road), west south, north crossed the border fortress. From the northeast line too anxi, dunhuang for hexi avenue to the central plains; West out of the sunlight, western region south road, connected with the ru county of xinjiang along the silk road; Northwest line yumenguan, along the west, north to hami and lop nur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 Ed Dunhuang south through thoroughly kazak autonomous county, more than the altun, direct the golmud in qinghai province.

Dunhuang grottoes, also known as the mogao grottoes, thousand-buddha grottoes, located 25 kilometers southeast of dunhuang the singing of the cliffs, is one of the world famous four grottoes, also represents Chinas largest and most abundant content, artistic value of the highest, grotto art is regarded as “the pearl of the silk road”.

In 1900, more than fifty thousand volumes of religious and secular documents found that make the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and enjoy “the world art treasure house”, “the greatest existing buddhist art treasure of the world”, the double crown. In December 1987, UNESCO listed the mogao grottoes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甘肃敦煌敦煌莫高窟导游词 篇7

关于莫高窟外部微气候环境,李红寿等、秦全胜等直接或间接证明莫高窟的地形地貌、水系统、植被等环境因子对窟区温湿度有重要影响[1,2,3,4,5]。马淑静对窟区绿化的温湿度做了简单分析[6]。但是有关窟外微气候环境与室外下垫面之间联系的研究,不够具体且测点较少。基于此本文选取典型下垫面(窟前广场、乔木林带、戈壁、沙地、乔木+草坪)对其温湿度测试分析,为后期莫高窟景观微气候研究提供基础依据,对窟区微环境的建设提出合理建议,促使形成更为稳定的微气候环境,进而达到保护窟内文物的目的。

2.测试方案

本次测试时间选为2015年9月21日15:45-30日13:00(因极端气候时为旅游高峰期,为避开故选择此时间段),各指标采取24h连续整点监测,1h记录2次数据。观测地段选在莫高窟窟区及周边小部分沙地范围,测试对象为窟前广场(大理石铺地)、林带(窟前滴灌乔木)、戈壁(沙砾石)、沙地、乔木+草坪(96窟窟前广场绿化)等五种不同下垫面,本次测试共六轮,每轮测试两组下垫面,0m水平面使用热电偶测试温度,垂直面使用梯度法布置温度块测试温湿度。

3.测试结果分析

3.1不同测点温度分析

本次测试在任一测点的垂直方向均布置了七个温度测点,各个测点在不同时间段的温度随高度变化如图3.1。从图中分析发现,温度分布存在拐点,下垫面对0.1m-0.15m以下的空气有影响作用。窟前广场(大理石铺地)下垫面在8:00-12:00之间对广场0.13m以下空气有降温作用,12:00之后为增温作用;戈壁、沙地等三种下垫面对0.2m以下空气8:00-18:00为增温作用,夜间为降温。林带在10:00-14:00之间对0.2m以下的空气具有升温作用,到18:00有降温作用,夜间升温;草坪+乔木在12:00之前对0.15m以下的空气具有升温作用,之后到18:00都是升温作用。

同一测点同一时间不同高度的温度有所差异,但是都随太阳辐射强度的增大减小而变化。下垫面的温度极大值出现时间分别为沙地38.27℃(6:00),戈壁30.19℃(15:00),广场29.85℃(16:00),林带26.65℃(17:00),草坪+乔木22.07℃(17:30),同理极小值为戈壁11.31℃(5:00),林带11.01℃、窟前广场11.05℃(5:30),沙地15.57℃(14:30),草坪+乔木10.26℃(7:30),窟顶气象站测得温度最大值为44.91℃(00:30),最小值为32.52℃(11:30),由此可得绿化类下垫面出现极值的时间相戈壁和沙地较晚,对于大气温度延后性更强。平均温度排序为:草坪+乔木15.09℃<林带17.26℃<广场18.89℃<戈壁19.24℃<沙地27.53℃。由以上可知绿化类测点同一时刻同一地点平均温度会比其他测点要低。平均温度振幅排序:草坪+乔木11.82℃(22.08℃-10.26℃)<林带15.64℃(26.66℃-11.02℃)<广场18.8℃(29.85℃-11.05℃)<戈壁18.89℃(30.1℃-11.31℃)<沙地22.69℃(44.91℃-32.52℃)。则绿化类及窟前广场测点处温度随时间变化趋势比戈壁及沙地平缓,这主要是由于树叶阻挡了一部分太阳辐射进入树木下层,减少了直接照射在地表的太阳辐射[7]。戈壁及沙地温度振幅较大是由于它们受太阳辐射直接照射,且不具备蒸发降温功能,使得地表温度迅速升高,最终通过对流、辐射等方式与近地面发生热传递,造成该处温度振幅偏高。通过上述论述,可发现窟区温度环境波动较小,极值出现时间相对较晚,具有一定的过渡缓冲作用,可以给予窟内文物更稳定的室外赋存环境。

3.2不同下垫面湿度分析

本次下垫面测试中垂直方向可以测试相对湿度的测点有四个,测试高度分别为0.15m、0.2m、0.7m、1.5m,各个测点在不同时间段的温度随高度变化如图3.2。从图中可看出,下垫面同一时间段相对湿度的变化随着测试位置高度的变化出现拐点。拐点的高度均处于0.2m-0.7m之间,林带对此区间内的空气有增湿作用,这是由于植物蒸腾作用产生水汽对空气造成影响。草坪+乔木对0.2m-0.7m之间的空气为降湿作用,但平均湿度较高,这是由于此处乔木树冠较大,植物蒸腾作用产生的水汽多集中在距地面7m左右,致使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较低。窟前广场、戈壁及沙地下垫面均为降湿作用。

绿化类测点相对湿度最大值出现时间分别为戈壁38.89%(5:00),沙地31.35%(15:00),草坪+乔木48.39%(18:00),广场44%(23:00),林带42.55%(00:00),最小值出现时间分别为草坪+乔木29.85%(1:00),广场27.31%(15:30),林带26.42%(16:00),戈壁16.48%(16:30),沙地17.67%(23:30)。窟顶气象站测得相对湿度最大值为49.9%(20:30),最小值为32.3%(12:00)。测点平均相对湿度排序为沙地(23.05%)<戈壁(26.01%)<广场(33.33%)<林带(33.47%)<草坪+乔木(34.31%),草坪+乔木和沙地的差值达到11.26%,绿化类及窟前广场的空气相对湿度高于戈壁及沙地,这是由于树木的蒸腾作用和水的蒸发使空气保持湿润状态,而荒漠地表蒸发量极小,绿化区域地表为大气提供水汽,树木的林冠层也阻挡了地面蒸发水分的及时散出,湿空气在绿化区域长期稳定的存在。下垫面平均振幅变化如下:戈壁12.8%(38.89%-16.48%)<沙地13.68%(31.35%-17.67%)<林带16.13%(42.55%-26.42%)<广场16.69%(44%-27.31%)<草坪+乔木18.54%(48.39%-29.85%),绿化类及广场的相对湿度波动幅度比沙地及戈壁要大,说明窟区湿环境不够稳定,可能会对窟内文物的造成一定的影响。

4.结论

通过对敦煌莫高窟区室外典型下垫面温度及相对湿度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同一时间同一下垫面不同测试高度温度分布存在拐点,下垫面对0.1m-0.15m以下的空气有影响作用。测试时间内平均温度最大值沙地为27.53℃,最小值草坪+广场为15.09℃。

绿化类及窟前广场测点处温度随时间变化趋势比戈壁及沙地平缓,草坪+乔木达到11.82℃为最小值。而沙地则达到22.69℃为最大值,比草坪+乔木高出47%。

(2)同一时间同一下垫面不同测试高度相对湿度出现拐点的高度处于0.2m-0.7m之间,林带对此区间内的空气有增湿作用,而其他下垫面对其上方空气有降湿作用。测试时间内相对湿度最大值草坪+乔木为34.31%,最小值为沙地23.05%,差值达到11.26%。绿化类及广场的相对湿度波动幅度比沙地及戈壁要高,幅度最大为草坪+乔木18.54%(45.23%-26.69%)。最小为戈壁12.8%(32.41%-19.61%)。

综上所述,五种典型下垫面均对其上方空气的温湿度产生影响。以大气温度为基点,绿化类下垫面温湿度出现极值的时间相戈壁和沙地较晚。绿化类及窟前广场下垫面温度振幅小于沙地及戈壁,这说明以窟顶大气温度为基点,窟区对窟内温度环境具有一定的过渡缓冲作用,可以给予窟内文物以保护。绿化类及广场的相对湿度波动幅度比沙地及戈壁要高,相对湿度过高以及波动过大都对窟区保护不利,为使窟区相对湿度更稳定,应把植物替换本土沙地灌木,这样既可以通过降低植物蒸腾作用来减小相对湿度的波动,又不影响降温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红寿,汪万福,张国彬,等.水系统对莫高窟小气候的影响[J].敦煌研究,2009(3):110一113.

[2]王江丽,闫增峰,王旭东,等.敦煌莫高窟洞窟自然通风实验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1:296-299.

[3]王江丽,闫增峰,王旭东,等.莫高窟自然通风测试研究[J].敦煌研究,2015,8:30-35.

[4]尚瑞华,闫增峰,王江丽.敦煌莫高窟区景观微气候调节技术研究[J].云南建筑(增刊),2014,11:296-299.

[5]李哲伟.莫高窟洞窟前室对窟内热湿环境调控机理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6]马淑静.敦煌莫高窟窟区绿化现状及对文物的影响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敦煌莫高窟唐代屏风画研究 篇8

【关键词】敦煌高窟 唐代屏风画 研究

一、敦煌莫高窟唐代屏风画形制及样式发展演变

(一)龛内屏风画

敦煌莫高窟屏风画出现于盛唐时期,具有较为鲜明的早期风格及独特样式。中唐与晚唐屏风画均是在盛唐屏风画基础上进行发展演变的。在敦煌莫高窟中,盛唐屏风画洞窟共有9个。盛唐时期屏风画仅仅表现在壁龛中,表现内容主要为菩萨、弟子单身像。在唐代洞窟中,在壁龛主尊身后进行胁侍像绘制是十分普遍的。在盛唐时期,胁侍像屏风画在本质上是将直接绘制于壁画之中的胁侍像,直接绘制于屏风外框之中的一种形式。除了胁侍像,在一些屏风画中,还出现了树下人物等内容。通过对盛唐屏风画的研究发现,大部分盛唐屏风画开凿时间在盛唐晚期,时间上大致为唐玄宗天宝年间,此时唐出兵吐蕃占领沙洲,战争不断。此后,吐蕃统治敦煌以东地区,并进攻沙洲,造成了晚唐时期大量石窟“图素未就”的现象。在盛唐时期,龛内屏风画的主要内容表现为胁侍像与树下人物图,且多绘制于主尊背后西壁中,没有完全覆盖南北壁。屏风画与盝顶帐形龛存在着较为稳定的配置关系。根据以上内容,可以大致推断出洞窟绘制顺序,先进行的是窟顶及西壁龛绘制,然后是窟内其他壁面绘制。从壁画绘制先后顺序可以看出,当时,西壁壁龛应属于窟室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其龛内屏风画虽然存在于主尊之后,但必然存在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在中唐时期,开窟规模较小,在内容中,多了些情节性故事画,此时的屏风画构图较为简单,内容单一。在晚唐时期,屏风画表现内容较为丰富,其情节性屏风内容主要以药师经变为主要内容,体现了较多的佛传故事。

(二)主室屏风画

在唐代,主室屏风画南北壁经变画铺数较多,在经变下方进行屏风画绘制是一种普遍的方式,这种组合被称为是“经变与屏风”的组合。在晚唐时期,屏风画与经变内容出现了不完全对应的状况,同时出现了贤愚经变屏风画,并发展为一种新的体系。

二、敦煌莫高窟唐代屏风画研究

(一)从屏外到屏内敦煌莫高窟唐代屏风画

敦煌莫高窟屏风画最初是出现于盛唐时期,其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在壁龛中进行弟子像屏风画、菩萨屏风画及树下人物屏风画。覆斗顶窟属于隋唐时期洞窟基本形制,主要分为敞口龛与盝顶帐形龛两种。在龛内壁画中,菩提宝盖、龛顶绘制说法图是最为普遍的配置方式。屏风画的出现,胁侍像不仅没有消失,还成了屏风画的主要内容。屏风画作为一种绘画形式,改变胁侍像表达方式,并与题材相融合,成为莫高窟艺术的重要部分。

(二)从树下人物图看敦煌莫高窟唐代屏风画

屏风画在出现早期,其主要题材包括胁侍像与树下人物图。从莫高窟中看出,树下老人图屏风画主要表现在墓室壁画中。在唐代,墓室屏风画发展进入到鼎盛时期,树下人物屏风画更是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且屏风画分布范围较广,样式风格与初唐传统相接。在敦煌莫高窟第79窟中,屏风画图像元素配置及安排上,与中原树下人物图屏风画存在着较大差异,且屏风树图像占有空间较大,而人物则仅仅存在于角落之中,较不显眼,整体来看,整个屏风画主要表现的并不是树下人物,而是树木。这与树在佛教文化中的地位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研究发现,屏风画内容及形式的变化,体现了当时民众对佛教信仰的一种感应思想,与孝感思想存在着区别,属于不同系统。

(三)从经变故事看敦煌莫高窟唐代屏风画

经变故事屏风画,大致出现于中唐时期,在西壁龛内首次出现,其情节较为单一,风格简单。随着时代的发展,到晚唐时期,敦煌莫高窟中经变故事屏风画在构图的布置与情节等方面出现了较多的变化。早期主要为山水画,故事情节部分较少,在后期,情节内容布满整个经变事故屏风画屏面中,对经变内容表达较为完整,且山水部分仅仅作为背景。屏风画情节的绘制,逐渐从简单单一发展为复杂详细,情节成了山水屏风画的重要内容。山水画属于经变画绘制的传统语境,在敦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这一点没有发生改变。由此可见,经变故事屏风画应起源于山水屏风画,随后发展并形成自身独特的特点。

敦煌莫高窟唐代屏风画的发展与演变,与当时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推动着唐代屏风画的不断完善,并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

三、结语

敦煌莫高窟屏风画出现于盛唐时期,此后获得快速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广泛应用的壁画形式。屏风画的应用,整合了窟室壁画配置方式及绘制形式,在题材、形式与流变等方面存在着较多变化。在本文中,通过对敦煌莫高窟唐代屏风画形制及样式发展演变分析,以屏外到屏内、树下人物图与经变故事为角度,对敦煌莫高窟唐代屏风画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社会实践证明,研究唐代屏风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信佳敏. 敦煌莫高窟唐代屏风画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3.

[2]林硕. 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构图研究[D].山东大学,2012.

敦煌莫高窟课件 篇9

《敦煌莫高窟》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精美的塑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

预设目标:

1.感受敦煌莫高窟这个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的魅力,为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而骄傲。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并理解新词,正确认读多音字“佛”,朗读、背诵,积累语言。

3.学会找重点词句,正确理解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仔细研读第4段,了解其写作顺序,及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动态描写,学有余力者可进行仿写。(上限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难点:了解作者精妙的写法(顺序与用词,见闻与联想)

课时安排:2课时

预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配合课件,教师讲述)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除了茫茫的戈壁、黄沙,还有一颗耀眼的明珠,闪烁着迷人的光彩,那便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它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目前保存下来的492个洞窟中,共有彩色塑像3000余尊,各种壁画45000多平方米。

敦煌莫高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接答,允许答案的不同)

(二)揭开面纱,初识宝库。

1.仔细读读课文开头,想想莫高窟因何成为艺术宝库?

2.自由朗读“塑像”或“壁画”其中的`一块,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塑像”与“壁画”给人的总印象。(旨在找出重点词句)

(三)走入宝库,欣赏艺术。

1.反馈句子,阐述理由。

2.感情朗读,欣赏艺术。

(四)驻足壁画,体会魅力。

1.指名用不同的方法读读“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2.当你驻足在一幅壁画前,这种感受会更加强烈,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出示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出画的轮廓。

3.再次与课文对话,自由读第4自然段,把这幅画读活。

4.全班齐读,用朗读来奏响这美的交响曲。

5.通过多媒体欣赏壁画(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真人表演)

6.驻足画前,看着看着,作者有何感受?(师引读第5自然段)

7.你呢,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想做什么?

(五)抒发情感,搜集资料。

1.作业(任选一题)

①写下你的感受,想说的,想做的。

②从教师给出的几幅壁画中选择一幅仿照第4段的写法,介绍壁画。

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 篇10

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

一、课业类别:欣赏

评述课

二、课时:两节课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敦煌艺术是由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艺术共同组成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石窟几个主要时期的作品特点。能力培养:

学会从资料整理中对艺术作品形象塑和艺术效果进行分析。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情感激发:从文物的散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传承美术文化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六、教学方法:引导、欣赏、讨论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清点学生人数,提醒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二)引入新课:出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一个关于敦煌飞天舞蹈表演的图片,启示敦煌在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上的重要地位,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三)新课学习:

初识敦煌:课件展示敦煌莫高窟的世界地位: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东方卢浮宫、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

一、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佛教石窟艺术等。世界赋予敦煌莫高窟那么多的美誉。有外国人说:游览了敦煌,就等于了解了全世界的古代文化。让我们一起走进敦煌莫高窟的世界。

超级链接播放一段关于敦煌莫高窟的视频。并让学生从视频中去寻找老师出示的问题的答案。板书:

问题

1、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环境:

问题

2、敦煌莫高窟是集()()()于一体的佛教石窟艺术。问题

3、敦煌莫高窟的规模: 问题

4、敦煌莫高窟的开凿历史: 问题

5、不同时期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色: 师生一起观赏视频

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问题抄写在图画本上

师生一起讨论问题的答案,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出答案,便于学生分辨和笔记。(生先思考讨论,教师小结答案,并板书和要求学生做好笔记。)

问题1答案:距甘肃省敦煌市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

沙漠 问题2答案:建筑

壁画

雕塑 问题3答案:现存732窟

45000平米

3000余身(对应问题2答案讨论敦煌莫高窟规模)

问题4答案:公元366年到元朝

共经历1000年

始开凿:乐僔和尚

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北朝

隋唐

五代和宋

西夏和元(根据各阶段代表性图例来讨论各时期的艺术特色)得出: 问题5答案:

早期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

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洞窟有300多个。

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满,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高大塑像。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

五代和宋时期的洞窟现存有100多个,多为改建、重绘的前朝窟室.愈到后期,其形式就愈显公式化,美术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

(四)课堂小结:欣赏了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了解了敦煌的莫高窟的艺术魅力,是不是觉得为身为中国人而更加的骄傲。在敦煌还有一个让国人亦喜亦忧的地方,那就是被誉为“人类历史海洋”的藏经洞。我们下节课将走进藏经洞的世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清点学生人数,提醒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二)引入新课:简述上次课内容:公元366年,一名和尚乐僔化缘在距甘肃省敦煌市25公里的鸣沙山下开凿了第一个石窟开始,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信任,敦煌莫高窟迅速发展,由早期的西域风格发展为中原风格,并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全盛时期。宋朝开始逐渐衰退,到元朝淡出人们的视线。为我们留下了两公里长,732个石窟,45000平米绘画,3000余身雕塑。直到1900年的一天,一位道士王圆箓“开启”了现被编号为17窟的藏经洞,敦煌莫高窟再次闪现于世界。

(三)新课学习:

藏经洞的发现,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那藏经洞里面究 竟有些什么宝物,这些宝物的命运又如何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超级链接播放藏经洞视频

(师生一起观看视频,教师从视频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板书)观看完视频后和学生一起根据板书归纳,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 藏经洞:

发现:1900年,王圆箓

藏品数量:60000余件

内容涵盖社会各方面的内容,人类历史的海洋

莫高窟艺术品及藏经洞文物流失:

英国:斯坦因

200两银子从王圆箓手中买走29箱,后来还来过一次。

法国:伯希和

500两银子从王圆箓手中买走6000余件精品 日本:大谷探险队

日本经历了二战以后,很多文物流失民间,无从考察

俄国:奥登堡探险队

俄国莫高窟艺术品及敦煌文物编号达19000多件

美国:华尔纳

用特制胶水粘走敦煌壁画,拿回国家复原,还盗走雕像中的精品

现状:中国8696件。1909年,法国的伯希和在京城炫耀他的在藏经洞中获取的宝贝,被中国有识之士发现,报告京城,下令将藏经洞剩下的40000件左右的文物运往京城保管。可是,在运输的过程中,运输的人员极不负责,草率装运,掉了不会拾起,每过一站还要被当 地官员掠夺,到京城还被负责押运的人的亲戚挑选。数量太少就将完整的文物撕开来凑数。所以最终只剩下8697件了。

讲完以后老师心情很沉重,相信同学们的爱国心也激起了悲愤。曾经辉煌的中国古代人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财富,而腐朽的清王朝竟然一败涂地。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容世界小觑,要让中国更加立于世界东方,希望寄托在在座的各位同学这一代身上,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带着一颗强悍的中国心再次来欣赏敦煌莫高窟艺术的魅力。课件出示一组图片,从敦煌莫高窟壁画和雕塑两方面来欣赏,再次加深对各个阶段不同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两节课对敦煌莫高窟的认识和了解,相信同学们已经对敦煌莫高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敦煌莫高窟现在已经是中国很著名的旅游景点了,每年的七月是敦煌莫高窟旅游的高峰季节。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敦煌旅游一下,亲身领略敦煌莫高窟的艺术魅力。

八、板书(两节课板书内容多

略)

甘肃敦煌敦煌莫高窟导游词 篇11

关键词:莫高窟;窟檐;清代及民国时期;敦煌传统建筑工艺

中图分类号:K87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2011)02—0053—06

A study of the grotto eaves at Mogao Grottoesin the period of the Qin dynasty andthe Republic of China

LI Jiang

Abstract: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to traditional Dunhuang architectures in existing and inquiringlocal craftsmen, adding up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ve records and documents, this article tries tomaking a thematic study on the grotto eaves of Mogao Grottoes which have been built in the period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craft and style of traditional Dunhuang architec-ture are unique and each with a character of its own and had been conformed themselve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Dunhuang local architecture.

Keywords: Mogao Grottoes; Grottoes Eaves;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Traditional Dunhuang Architecture Craft

(Translated by BAO Jingping)

一研究背景

莫高窟崖面在历史上曾为“檐飞雁翅,砌盘龙鳞……前流长河,波映重阁”,这是窟前建筑的真实写照。现存崖面上的洞窟,有很多以往窟檐木构件的遗迹。这些窟檐在开窟早期已经存在着。不过大部分窟檐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倾毁。现在保留下来的不过20座,其中有5座被确定为晚唐和宋代的。前辈学者从形制、构造、彩画等已经对此5座早期窟檐做过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相较而言,出于技术、艺术、历史价值认定和评价的不同,则很少有对其余窟檐的研究,而本文便是对这些窟檐的建造时间、构造特征、工艺做法等所进行的探讨,并重新评估它们的历史价值(图1)。

二时代考证

除上述5座唐宋窟檐外,莫高窟崖面由南至北现存的第138窟、第130窟、第177窟、第96窟(九层楼)、第94窟、第454窟、第16窟②(三层楼)等7座窟檐,木构件保存完整、工艺水平较高,可以作为同期窟檐的代表,除第96窟窟檐(重建于1928—1935年)、第16窟窟檐(重修于光绪三十二年)有明确的建成年代外,其余的均未有明确纪年。清道光年间《敦煌县志》中有对千佛洞(即莫高窟)的记载,但并无记录这些窟檐的建造时间,县志中的千佛灵岩图(图2)也仅是对散布在崖而上的窟檐用图示的方法象征性地表示出来,并无具体的对应关系,至于形制特征和时代做法则无从谈起。随着藏经洞的发现,1907年、1908年斯坦因、伯希和相继来到莫高窟,拍摄了当时莫高窟崖面状况的照片(图3、图4、图5),对石窟进行了测绘并绘制了崖面立面图(图6),使我们获得了当时窟檐状况的形象资料,为推断它们的建成年代提供了线索。

从拍摄的照片和伯希和一行绘制的崖面立面图,我们可以看到第96窟、第94窟、第130窟等三座窟檐与现在的形式相差较大,现今的第94窟、第130窟窟檐屋顶形式南硬山顶变为了歇山顶,檐下棋做法也有相当大的改变。而第96窟窟檐有明确记载,于1928—1935年重建,由五层变为九层,屋顶形式由硬山顶变为八角攒尖顶。考虑到这三座窟檐之间在关键性木构做法方面的一致性,后文将会具体讨论它们在角梁、斗棋等的共同特征,由此确定第94窟窟檐的重建时间可以参考第96窟窟檐,同在民国时期应该不成问题。据孙儒倜先生介绍,第130窟窟檐到1943年还没有最后完成,莫高窟收归国有时就停工了,直到1947年之后,才将没有完工的部分完成。此外,这3座窟檐的木构件上均使用具有当地特色的土红颜料进行粉刷,而有别于其他窟檐。第16窟、第138窟等两座窟檐在伯希和一行所绘制的崖面立面图同为坡顶三开间,与今天的型制相同,檐下做法同为平板枋和檐檩之间使用破间踩为特征,因此第138窟窟檐参照第16窟窟檐的重建时间,应该也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左右。第454窟窟檐在崖面立面上为坡顶三开间,今天的型制为坡顶两开间。莫高窟绝大部分窟檐都为三开间,并且从第454窟窟檐暴露出来构件断面看,柱斗棋卯榫处原本还应连接有额枋、平板枋、横棋等构件,判断第454窟窟檐为1908年之后南侧次间毁坏后形成现今的两开间形式。孙毅华女士见过一张第454窟窟檐三开间的老照片,也印证了我们的推断。第454窟窟檐檐下部分与第96窟窟檐做法相同,应与1935年建成的九层楼为同一时期。我们判断第454窟窟檐主体部分在1908年之前就业已存在,次间在民国时期毁坏,檐下部分在民国时期重修。第177窟窟檐从崖面立面图上看,为坡顶三开间,与今天的型制相同,并且檐下雕刻手法与敦煌三危山上重建于民国时期的老君堂相同,而且两座建筑都在柱头上施用大额作为平板枋,敦煌仅见此两例,似元代建筑遗风,故以老君堂为参照,判断第177窟窟檐的重建时间为民国时期。通过对以上7座窟檐建造时间上的考证,我们得到的结论为:第94窟、第96窟、第130窟等3座窟檐建成于民国时期(30、40年代左右);第16窟、第138窟等两座窟檐建于清末;第454窟窟檐建于清末,民国时期重修檐下部分;第177窟窟檐重建于民国时期。

三工艺做法

根据对敦煌地区建筑实物的比较和对建筑工艺做法的饲查,初步可以得出:莫高窟及其敦煌地区的清代及民国建筑以其不同于官式做法和中原地区做法的工艺特色而自成一体。敦煌所属的河西地区,迟至晚清逐渐发展出具有地方建筑工艺特色的河西建筑工艺体系,与甘青地区的其他

工艺做法也有着显著区别。这种传统建筑工艺体系以抬梁式大木作技术为核心,斗拱做法、结角做法、角梁构件组合等关键工艺上,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

1、阐扣踩

斗拱在中国建筑木构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建筑物的檐下安装斗棋,也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在中国传统建筑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斗栱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敦煌传统建筑斗拱做法经过工匠的传承与创造,至今已发展出了多种斗拱形式,形成了众多的檐下做法。

闸扣踩是莫高窟第94窟、第96窟、第130窟等3座窟檐具有地方特色的檐下做法(图7)。是伴随着甘青地区木赡工艺的发展和注重檐下装饰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斗拱的位置由实施雕刻的花板所代簪,既丰富了建筑的立面装饰效果,又成为了区别于它种建筑形式的典型特征。

闸扣踩是用板材将檐下分隔成若干段,板材形如水闸,所以称为闸扣踩(图8)。闸扣踩的主要构件是闸板和破间闸扣板。闸板的位置相当于斗拱中的横棋,所不同之处在于闸板连接其两端的破间闸扣板,贯通相邻的闸扣踩,使檐下的闸扣踩成为彼此正交拉接的板材网格。破问是用于分隔开间的构件,位于翘的位置,一个开问一般使用三到五个破间,视开间大小而定。破间所用的板材称为破间闸扣板,在柱头处的破间称为柱头破间。破间闸扣板随着出踩由下到上地层层向外伸出,闸扣板端头经常进行雕刻。雕刻的内容主要有鸽子头、象头、云头、桃形等。里拽闸扣板一般不出踩,只是把几层闸扣板做成上大下小的曲线形外轮廓。闸板下还有名为燕切子的小构件,从破间闸扣板上延面阔向伸出,作用类似雀替,其上支撑闸板,既可以减少闸板的简支长度,又起到了装饰效果。在闸板和破间闸扣板上进行雕刻,为该地区的木雕工艺提供了一处绝好的施展舞台。与建筑的其他部分的朴素无华相比。檐下的精雕细刻突出了建筑的装饰重点,不失为一种经济的做法(图9)。

闸扣踩与一般的斗棋相互组合。可以创造出更为灵活的做法,基本方式为正斗踩(一般形式的斗棋)上加闸扣踩(图10),更加丰富了檐下的装饰效果。以丰富檐下装饰为出发点而产生的各种闸扣踩和斗棋之间的灵活组合,使传统建筑产生了充满变化,极富个性的檐下做法,这是工匠在长期的营建过程中,对传统建筑技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檐下装饰手法的不断发展(图11)。

2、结角

结角做法是古代工匠在长期建筑实践中为解决坡屋顶转角问题而设计的特殊构造形式。敦煌传统建筑在结角做法中多使用隐角梁法(图12)和老角梁压金做法(图13)。隐角梁法即老角梁近乎水平地置于金檩之下,其上除前端置有仔角梁外,后部还置有隐角梁。隐角梁用于找坡及固定翼角椽后尾,两端分别搭在金檩与采步金相交处和老角梁中段;仔角梁用于出檐和起翘,紧贴在老角梁上。敦煌传统建筑南于接近檐口处的屋面平缓,隐角梁与老角梁的距离十分接近,在翼角构造上作为屋面找坡和固定翼角椽后尾的隐角梁,它在结角做法中的重要程度明显降低。老角梁压金做法中,老角梁两端分别搁置在搭交金檩和檐檩上,老角梁也是近乎水平,略成一定的角度,产生了十分平缓的屋面檐口,取消隐角梁。在结角做法方面,敦煌工艺做法中隐角梁的重要性下降,与甘青地区并存的工艺做法中大量使用隐角梁不同。这主要是敦煌地区的降雨量非常稀少,年降雨量只有几十毫米。屋面在接近檐口处做得非常平缓,以至于檐椽通过老角梁的高度就可以达到檐口屋面的坡度。老角梁以上的那一段屋面接近水平,可以用老角梁直接承担屋面的重量而没有使用隐角梁的必要了。

3、角梁构件组合

敦煌传统建筑的角梁构件组合,与官式做法中仔角梁和老角梁通长、仔角梁贴附在老角梁上的做法不同,与甘青地区其他工艺中的角梁构件组做法也有所区别。敦煌传统建筑中角梁构件组从下至上南握角梁、结刻和假飞头组合而成,合称为挑脚(图14),与甘青地区工艺中三件角梁构件做法相同,但在结刻之上的假飞头弧腹向上,似长颈鹿的脖子向天翘起,而成为敦煌传统建筑的典型标志(图15)。另外握角梁伸出搭交正心檩或搭交挑檐檩不多,常雕刻成龙头形状,握角梁上的结刻伸出较大,其上再做假飞头,假飞头和结刻之间由销子连接,销子在结刻下皮雕刻成吊花收尾,此时吊花刚好垂挂在雕刻成龙头的握角梁头前,被形象地赋予了一个优美的称谓——“吊花引龙”。“吊花引龙”和假飞头弧腹向上共同成为了敦煌传统建筑中角梁构件组合的典型特征。

弧腹向上的假飞头作为河西建筑的典型标志,这种做法还影响到邻近地区。新疆天山地区、宁夏平原地区也是弧腹向上的假飞头集中分布的地区。这与新疆天山沿线、宁夏平原地区在地理、历史上,特别是移民屯垦方面与河西走廊具有密切的联系和相似性有关,再加上工匠在本地区内的流动,使这些邻近的地区都以弧腹向上的假飞头为其传统建筑的标志性特征。

四大木作工艺特征比较

敦煌传统建筑工艺作为一种工艺体系,现在就工艺术语与甘青地区的秦州(天水为中心)、河州(临夏为中心)工艺体系和官式做法之间作一相互比较,以期对莫高窟窟檐及敦煌传统建筑有一个总体认识。敦煌传统建筑工艺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常用术语,现对照清官式做法术语,并与秦州、河州工艺术语相互比较,列表如下:

五结语

通过对莫高窟清代及民国时期窟檐的研究,我们得以重新评估它们的技术、艺术和历史价值,并由此初步揭示出敦煌地区建筑工艺的地方性特色。这一建筑工艺体系不同于官式做法,是甘青文化圈独立存在从建筑领域提供的依据,由此形成的甘青文化圈具有特色的建筑文化,又随着人员的流动、文化的交往而影响到更为广泛的地区。

参考文献:

[1]沙武田,关于莫高窟窟前殿堂与窟檐建筑的时代问题[J],考古与文物,2003(1):56。

[2]吴荣鉴,敦煌壁画色彩应用与变色原因[J],敦煌研究,2003(5):45。

[3]李江,明清甘青建筑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119—121。

[4]梅林469窟与莫高窟石室经藏的方位特征[J],敦煌研究,1994(4):187。

[5]吴晓冬,张掖大佛寺及山西会馆建筑研究——兼论河西清代建筑特征[D],天津:天津大学,2006:48—49。

[6]唐栩,甘青地区传统建筑工艺特色初探[D],天津:天津大学,2004。

上一篇:四年级写给老师的一封信下一篇:培训总结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