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行

2024-08-06

敦煌行(精选6篇)

敦煌行 篇1

生活摄影课是摄影学院的一门专业课,不同于一般课堂学习的是它要求我们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因此我们应该走出学院,走出北京,到我们不太熟悉的生活中,去发现,去了解,去感受。

从摄影学院的“生活摄影课”开设以来,结合国家开发西北的宏观战略,自己也制定了一个系统完整的五年教学计划。关注西北,关注他们的开发,记录他们的发展足迹,培养学生自觉地找到理想和现实社会的着眼点,与国家的发展建设结合起来,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争当时代的目击者和见证人。我们作为学摄影的人在这场大发展中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用摄影的方式记录一个时代的发展。我们只有走入西北以后,才能真正了解那里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

今年是我院西北行的第3年。开学前夕,我们踏上了去往河西走廊的火车,生活摄影课由此开始了。进入甘肃以后,在火车上看到的尽是茫茫戈壁。这些城市与我们熟悉的北京等地有什么不同?这是我们想观察和拍摄的。这是我们这次生活摄影课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第一站是甘肃敦煌。敦煌凝聚着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文化.,这座昔日的丝绸重镇,今朝已成为一座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城市。从建设规模来说,敦煌城区很小,但是非常规范化。周围有着大量的农村,那里的道路不像城区那样笔直,它更具生活化。那里的居民是汉族和维族杂居。汉族人把墙刷成土黄色,而维族人则把墙刷成白色,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也是敦煌给我们留下最直观的感受。在随后几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敦煌。在这里,种植水果和棉花是最普遍的谋生手段。所以我们以这为主题,走入敦煌人的家里,和他们交流谈心,让他们清楚地了解到我们是学生,是来记录敦煌的发展和建设的。建立了这份友情之后,我们再拍摄他们日常生活的时候就更自如了。经过了解的拍摄往往能抓住平常不注意的细节。

在对城市有一定的认识后,我们又记录了一些西北特有的景物。民族的瑰宝——莫高窟。只有走入这里,才能有平时体会不到的感觉。莫高窟之所以可以傲视异邦古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文明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接着我们去阳关和玉门关,塞外古迹真是让人惊叹。“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当我们仰望古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份苍凉的感觉。敦煌的最后一站是雅丹。这里没有公路,交通不便,深藏于大漠腹地,不被世人所知。在拍摄雅丹地貌的过程中有一个意外收获。在老师的积极争取下,当地人带领我们进入以前被称为“死亡地域”的罗布泊。让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这里居然有一批金矿工人在劳动、生活。我们抱着好奇的心情去了解他们。在这里,吃的、喝得都要从几百公里以外运过来,条件相当艰苦。同样,正是由于我们的进入,才让他们了解到,还有我们这批学摄影的人能够来这里。拍摄过程里,在与他们不断的交流中,我们得知他们每天开采金矿的劳动量相当大,但收获却很小。而他们对于工作环境的艰苦毫不在意,因此我们在拍摄时更关注的是他们工作时的动作、神情等。正是有了这种感觉,我们才逐渐认识到什么是纪实摄影。纪实摄影的过程是一个思考问题的过程。去金矿之前,老师根据以往国外摄影大师们拍金矿的状态与方法布置作业。因此,我们必须带着作业选题有目的的去拍摄,只有这样才不会一味地乱拍,才能够充分表现出主题。

离开敦煌,经过嘉峪关,来到了酒泉市。这是一座重工业城市,因为西北的大型钢铁工业基地酒钢在此,所以整个城市的建设基本都是为酒钢服务的。本来钢铁厂让我感觉是很落后的,可是参观过酒钢展览馆之后,却不能不让我们惊叹。由此可以知道酒钢现在科技和工业的发达。但是在发展的背后,也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可以这么说,酒钢的发展就是酒泉这座城市的发展。50年代,在国家的号召下,大批工人和技术人员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胸怀着建设祖国的理想来到这里,他们以大无畏的精神战胜了自己,战胜了戈壁。经过4代酒钢人,40多年的辛苦建设,使一片戈壁滩,变成一座现代的钢铁工业城市,并形成一套完善的工业体系,维持着酒钢稳定而高速的发展。当我们看见酒钢发展史的时候,我们理解了“与时俱进”的深刻涵义。酒钢人创建了“酒钢厂”,酒钢厂也成就了酒钢人。我们走进酒钢的时候,都被那宽广的厂房和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惊呆了。细心观察酒钢工人,你就会感觉到他们才是酒钢真正的评价,他们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他们可以用滚烫的钢板给饭盒加热。如果不亲身经历,是不可能了解到酒钢的另一面的。西北虽然落后,但酒钢发达的科技,能够带动西北的发展。

我们最后一站是内蒙古的.额济纳旗。中途路过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足足用了五个小时才开过这片辽阔的土地。这里到处建立卫星发射架,显示出忙碌的景象。基地肩负着国家的安全的重任,是国家稳定发展的保证,更是国家强大的象征。

来到我们要拍摄的胡杨林,这里风景相当美。但最有趣的是我们来到西夏的黑山古城。司机告诉我们这片戈壁滩上有许多玛瑙,让我们去捡。开始我们都不相信,可是随着我们的寻找,果然发现了许多亮晶晶的玛瑙,真是难以置信,但这是我们亲身体验的。虽然西北的大多数地区还很贫穷,但是只要看看有这么多金矿,这么多随手可捡的玛瑙,就可以知道开发和建设西北的重要性和正确性。西北的前景将是非常美好的。

这次活动结束了,就我个人而言,收获还是非常大的。生活摄影课走出了一般的小课堂,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20天里,我们白天拍摄,晚上在宋靖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交流,把当天拍摄中遇到的问题马上解决。再把第二天要思考的问题与作业要求提出来,然后再到生活中去寻找,去选择。这样快速而有效的积累,使我们的进步非常明显。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让我无论在学习方面,还是在体能方面和对社会的认识方面都得到锻炼和提高。使我更加坚定地认清作为一名学摄影的学生,应该怎样去面对社会,面对生活,面对劳动,面对祖国的壮美山河。这是在平时课堂学不到的。就我们全班而言,这20天的吃,住,行都是由同学自己联系的,而且都完成得非常好。在此期间师生同甘共苦齐努力,交流比平时多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更融洽更信任了,班级的凝聚力也进一步增强,虽然我们班以后还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我相信经过这次活动,我们将能够齐心协力地渡过。

12月17日,我班正式举办了“西北行”之河西走廓摄影展。用我们摄影的语言去叙述那些我们难以表达的感受。

敦煌行 篇2

[关键词]郑振铎;甘肃行记;敦煌考察报告

[中图分类号]K8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050-03

郑振铎(1898~1958),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字西谛,有郭源新、宾芬等多个笔名,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文献学家、考古学家、翻译家,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五四运动期间,与瞿秋白创办《新社会》杂志,倡导新文化运动。1920年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文学周刊》与《小说月报》。早年游学英、法等国,回国后,先后担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教授与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在上海成为孤岛时期,致力于抢救古籍善本书,为我国的古籍文献事业和图书馆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1949年以后,他历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考古所副所长、文化部副部长、文物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职务,多次率团代表国家出国访问,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外国文学的发展做了很多实际有益的工作。1958年10月18日,在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殉难。

1957年4、5月,作为主管文物和博物馆工作的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先生曾率队赴甘肃考察,就甘肃的文物考古工作、古建筑保护,敦煌石窟的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等,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与建议。但由于次年郑振铎即因飞机失事而遇难,未能将其意见付诸实施,而后来的研究者,也对此关注不多。因此,有关郑振铎1957年的甘肃之行及学术活动,或未予涉及,或语焉不详,一笔带过。我们主要利用近年刊布的郑振铎日记及有关信件、档案,将其钩沉。

1957年4月中旬,郑振铎先生等11人赴西安考察,完毕后,考察团部分成员郑振铎、何遂、资耀华、蔡方荫、张丰胄一路西行于4月27日夜抵达兰州,当时的甘肃省长邓宝珊等人在车站迎接。在兰州参观考察图书馆、博物馆后,考察团于5月1日出发到敦煌去。伴随着一路考察,他们于5月5日傍晚到达敦煌,常书鸿所长等人在研究所门前迎接。在接下来的几天中,考察团在常书鸿、段文杰和研究所同志的引导下系统地参观了莫高窟,查看了榆林窟描摹图片。在参观的空隙,考察团召集研究所的同志开了几次小型座谈会。继5月9日的会议后,考察团于5月10日晨离开莫高窟,一路飞驰于5月12日中午到达兰州,5月13日在兰州稍事休息并做了在甘肃的考察汇报后,5月14日离开兰州。

郑振铎先生等在敦煌只有五天,在甘肃也只有十多天。就是在这短短的十几天时间中,郑振铎先生深入基层,认真考察研究,并及时地将自己的想法利用开会之机讲出来,其中在敦煌的几次座谈会的情况,郑振铎日记中有大致的记载。如:

1957年5月6日(节录):

晚七时半,向研究所的同志们讲话,最以三事:保护洞窟,不让再剥落、破坏下去;发扬、光大民族的艺术传统,创作新壁画,培养后进;研究并编著有关敦煌及其附近的佛教艺术与考古工作。拟印行《敦煌》二百四十多本,其中“图录”占一百二十多本。其余为汉文古籍、佛教经典、民间文学、杂文书及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图籍等。“变文”一册,既可付印。在研究工作上所需资料,我答应尽量的供给他们。他们颇为满意而感动。

1957年5月8日(节录):

夜,开座谈会,代表、委员们都讲了话,到深夜十一时半才散。

1957年5月9日(节录):

下午五时,约敦煌研究所的编委会(扩大)谈话,说明编辑《敦煌》及《中国胜迹图谱》的计划。下午七时半,开座谈会,听取研究会职工们的意见。到十一时许才散会。

在敦煌,他惊诧于敦煌宝库艺术的精湛和博大,深深地为这些艺术作品所折服,流连忘返之余他将这种欣喜赞叹的心情诉诸笔端,告诉了他在远方的亲人和朋友,同时也从美术史、艺术史的角度,控诉了王道士的罪行:

昨到敦煌来,在夕阳的微光中,即作了一次巡礼。今天又看了一天,赞叹无已。②

五日傍晚到了敦煌千佛洞,即到邻近各洞参观。壁画和塑像均精采(彩)之极!“百闻不如一见”,见到了才知道其弘伟,美丽。住三天,只是匆匆一览,走马观花而已。要细看,得住三年!在千佛洞住了四天,看了不到两百个洞窟,但已叹观止矣!搞美术史的人,如果不到敦煌来,那末,一定不会搞得好的……虽然来回走了八天,却只看了四天,却是十分值得的!世界上那(哪)有那末丰富的北魏到元代的壁画和塑像呢!壁画几乎洞洞有之,共凡四百八十窟,如展开这个画卷,这画卷就有二十五公里长。塑像保存得完好的,只有几十个洞,但实在了不起!现在如得一宋塑,已经是千万之喜。这里却有北魏塑像一百多尊,唐塑像一百多尊呢!那不是一个大宝窟么……③

我在四月中到了西安,在五月初到了敦煌千佛,所见至多。千佛洞是久想一去的地方,今乃得如愿。在途中走了五天才到,几乎览尽“河西走廊”的风光。千佛洞实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大宝库。“见面胜如闻名”,见了之后,才知道“展览的模本”还不能表达其胜处的万一也。壁画固然弘伟,塑像犹为精绝。集二百多尊北魏、隋、唐、五代、宋的塑像于一处,其重要是无可比拟的。在那里住了四天,足不停步,目不暇给,欢喜赞叹,欣赏无已!只恨时间短促耳。④

在路上走了二十多天,西安、兰州停留了十多天,到敦煌走了五天。但看了千佛洞的光芒四射的壁画之后,觉得那五天长途跋涉不是没有很大的报酬的。在夕阳的金光里,到了千佛洞。来不及休息,掸了掸尘土,就到邻近的几个洞里走走。“见面胜如闻名”,果然是弘伟之至!面对着北魏、隋、唐、五代、宋的名笔,不知要怎样赞叹才好!从来没有见到过那末丰富,那末美妙,那末生动的人物画过,这里可以说是民族绘画的优良的集中地。学艺术的人如不到这里来巡礼,那就等于没有见到过民族绘画里的最精彩的创作。我们的绘画传统,实在是伟大之至!那些佛、菩萨像,那些供养人像,乃至那些马匹、骆驼,那些亭台楼阁,无一不是杰作。仔细的研究人物的脸部表情,乃是其手的姿势,都是十二分的可喜动人的。到北京展览的摹本,只不过是依稀仿佛,存十一于千百而已,绝对不足以“尽”千佛洞壁画的胜迹也。其塑像也是十分美好的,和王道士所装修的恶俗不堪的新塑对照起来,便知道唐、宋雕塑家们的手法是如何的高妙了。王道士毁了无数唐宋塑像而代之以恶像,实在万死不足艺术罪也。⑤

在敦煌,郑振铎有感于常书鸿、李承仙以及敦煌研究所的其他同志驻守敦煌、以敦煌为家、献身敦煌的精神,欣然提笔写下了:

常书鸿、李承仙二同志,同心协力,在大戈壁沙漠的一块小绿洲上,为继承、发扬祖国的艺术的优良传统,而艰苦地奋斗了十五年之久,其苦心孤谊(诣)与热爱祖国的艺术的精神,至可钦佩,敦煌千佛洞能有今天的辉煌,和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于一九五七年五月五日到九日,在千佛洞参观,于欢喜赞叹之余谨志数语,以颂他们的功德。⑥

敦煌千佛洞,心向往之者久矣。一九五七年五月一日,始得从兰州到此视察。途经武威、张掖、酒泉、安西、玉门,五日始达。行装甫卸,即在夕阳的黄金光里,到古洞里巡礼。心意沉酣,喜欢赞叹。古今中外,得未曾有。洞凡四百八十,均有北魏、隋、唐、宋、元的壁画及塑像。走马看花地看了四天,尚未能及其半。千年之美,毕集于斯,诚可谓为民族艺术的大宝库也。研究民族艺术的人,如不到这里来细心学习,至少是一年半载罢,则决不能说是已经明白了中国艺术的优良传统。每一个洞窟的壁画,每一尊丰满圆润的塑像,乃至佛的背光,金刚座的饰图,供养人的大小画像,无不足令人欣赏无已,站在那里,久久地走不开去。若移任一洞窟的壁画到任何一地去,将无不会大为哄动,成为一城一省之绝大骄傲。某一个地方如果存在着像这里所有的任何一堂(尊?)唐宋塑像则也将立即成艺术家巡礼的一个中心了。⑦

5月13日回到兰州后,考察团专门停留一天,在兰州和有关同志交换意见,并把在甘肃的考察情况进行了汇报,这一情况,在郑振铎的日记里也有记载:

五月十三日(一)阴,偶见太阳。下午,雨。

六时半起,写信给潘景郑、吴文良、孙实君,即发出。整理行装。九时,到五泉山公园,循游廊上山,看东龙口的水,从石罅里涓涓流出,淙淙有声,如在深山听溪水声。至卧佛殿,又上至千佛阁。有天顺、嘉靖、万历三碑,又有康熙时碑。民国二十五年又重修过。天顺碑已称“重修”,则其来源久矣。所谓千佛乃是壁画,作风颇古,然方之敦煌千佛洞,则邀乎小哉。其风格却是一脉传授下来的。至西龙口,泉水较小。在嘛呢寺喝茶,水甚甘。新壁画颇多佳者,黄胄作的藏族青年们骑马相逐的一幅,尤好。……座谈到深夜十一时。我提出甘肃省应该注意的事:(1)古城遗址多,要保护;(2)石窟有七十多处,要保护;(3)注意古墓葬的发掘;(4)普查工作的进行;(5)废铜、废纸的如何选拣;(6)修复工作,以保固为主以不改动原来形式为原则;(7)出版问题,《中国陶磁图录》和《中国胜迹图谱》二书,请协助编辑;(8)敦煌研究所及嘉峪关、炳灵寺应行处理的事项。邓、张也谈了一下。归旅邸后,即睡。一夜睡得很好。写信给孙家晋及舒。(昨夜有大风)

关于5月13日在甘肃的考察汇报的具体情况,在在甘肃省档案局243-2:21号卷也有记载,为便于读者了解,现将其转引如下:

郑振铎代表何遂委员等视察甘肃的汇报纪要

郑振铎代表:

(一)关于文物考古工作

甘肃的文物特别丰富,文物考古工作的任务特别重要。甘肃的文物考古工作由于领导的特别重视和工作人员的努力,做得很有成绩,不过有的方面也还有些漏洞和问题。

大建设和保护文物之间的矛盾,在甘肃特别突出,如很多新建工地往往正是古城遗址,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和更好地做好文物考古工作,我有几点意见:

1.为了既不耽搁建设,又能保护住文物,基建选地址时,可否采取由省文化局与基建单位签订协议书的办法,双方协商好了再办。中央就是采用这个办法的。

2.注意废铜废纸,如这方面经费不够,可由文化部拨一部分款(甘肃的废铜废纸发现了很重要文物,如明抄本的“北堂书钞”等等)。

3.古城遗址的保护非常重要,目前限于力量,短期内还不能发掘,需要靠地方和群众加以保护(古城遗址在甘肃已发现了很多,如张掖黑水古城,安西销阻城,桥湾,布隆吉,酒泉附近等处都是很重要的古城遗址,将来发掘中很可能找到如汉简等极珍贵稀见的文物),如果注意不够,就会因兴水利,扩大耕(地)面等,受到破坏,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在这些地方进行建设或扩大耕(地)面时要先研究一下再动手。

4.甘肃的汉唐墓最多,彩陶也丰富完整,考古发掘的希望很大,现在的古墓葬的清理工作,还有些粗糙,今后要做得更科学一些,这需要省上帮助再训练培养一些考古人员。

5.石窟的保护要尽力做到不塌、不漏、不裂,采油、采煤、搞水利都会造成破坏,希望注意到这些问题。刘家峡的水库工程与炳灵寺的保护有矛盾,因削减了水利工程经费,水利部取消了筑扩土坝的计划,炳灵寺是否需要“搬家”请省上考虑向中央提出意见。

6.甘肃的古寺院碑碣很多,对重要的古寺要特别注意保护起来,“已经死了”的庙宇,最好不要再招僧道进去住了。

(二)关于古建筑的补修看管工作

1.修缮是根据勤俭办事精神,目前以做到能保护住,使它不塌不漏为主,整修中要以不改变原来的形式为原则。嘉峪关和敦煌石窟目前非加修补不可,希望省上多给帮助,现在希望给敦煌供应一部(分)钢筋。

2.现有的几个文物馆保管所,人少不好看管,建议由主管部门与当地农业社联系,订立协议,由农业社负责,委托社的五保户看管,由文化部补助一些钱。花钱不多,既看管了文物,又对群众有少许补助,请考虑这个办法(有的省实行了这个办法,效果很好)。

3.普查工作很辛苦,现在已由省公布了第一批名单,希望不久公布第二批名单,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一些困难。

4.招待问题是敦煌、麦积山的很大困难,今后参观人员日增,住房不够,没有人招待,敦煌的艺术工作人员用了很大一部(分)精力做了招待工作,希望帮助抓紧解决房子的问题,敦煌需建房二三十间,约需款十五万元左右,请省上研究解决。

又嘉峪关的经费已拨下了,请注意专款专用。

5.我们需编印《中国胜迹图谱》其总需要甘肃负责编辑的有五册,又计划编印《陶瓷图录》了,2册其中的彩陶图录一册,也由甘肃负责编,并希抓紧这项工作。

何遂委员:

为了依靠群众保护文物希望注意多做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群众深刻了解保护文物的重要意义。为了使古城遗址尽量保护住,希望一发现“苗头”即刻告诉文化部。

张主任:

敦煌壁画中有很重要的器物工具,如骆驼拉车,画上就有的,希望在这方面注意,更加丰富敦煌文物研究工作的内容,对敦煌文物研究所长期辛勤工作的同志要给与更多的鼓励,使他们更加安心的工作,有机会的时候要注意调他们到外边去走走,生活上给予调剂,敦煌文物研究所没有医生,孩子上学也成问题。

美中不足的是,这份记录没有记载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结合郑振铎日记中关于会议发言内容的记载,我们认为该记录可能是郑先生日记中5月13日在省长邓宝珊宅晚饭后座谈时所记。纪要中提及的何遂委员,一生待人耿直、热诚,不近烟酒,惟酷爱书画、文物,他惟一的财产就是大量的古文物和图书,曾先后全部分赠给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馆和天津图书馆。仅1950年捐赠给上海历史博物馆的古文物就达6895件。为此,陈毅市长,潘汉年、盛丕华副市长专函致谢,国家文化部发给了褒奖状。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司法部部长、政法委员会副主任,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法案委员会委员。纪要中提到的张主任,应为张丰胄,他解放前曾任江苏东海县县长,陕西省政府秘书,潼关县、富平县、陇县县长,重庆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少将研究员,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医学校总校政治部少将主任,复旦大学教授。1949年参加“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工作,同年作为邵力子先生秘书兼“国民党南京政府和平商谈代表团”联络员参加国共和谈。建国后历任政务院秘书厅秘书,政务院参事室秘书、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参事室办公室副主任兼国务院法制局办公室副主任。在纪要中称为“张主任”正好是这一段时间。1973年7月他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

郑振铎一行人在甘肃提出的建议,开启了甘肃文物保护和宣传新的一页,其中计划编辑出版一套多卷的《敦煌莫高窟全集》,已于1957年邀请国内考古、历史、艺术史、建筑史等方面20多位专家组织了编辑委员会,由郑振铎、夏衍副部长等相继召开过多次会议,商讨和制定规划,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后来,具体的工作因十年动乱中途停顿。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从1994年以来就着手进行的大型《敦煌石窟全集》,在段文杰和樊锦诗以及一大批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也在今年(按:2004年)全部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这是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郑振铎、王冶秋两位文物局长和常老的愿望。”⑧

这次考察中其他的建议因为某些原因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后来由于郑振铎先生1958年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而被长久地搁浅了。

此后,文化部十分关心敦煌莫高窟的工作。经过反复酝酿,在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1962年决定组成文化部敦煌莫高窟考察工作组(简称考察组),前往当地进行实地考察。由继任郑振铎分管文物博物馆工作的徐平羽副部长担任考察组组长,参加这个考察组的有著名雕塑家、中央美术学院刘开渠教授,美术理论家王朝闻教授,考古学家、北京大学宿白教授,古建筑学家陈明达教授,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技术人员胡继高,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治沙专家李鸣岗、赵松乔、马载涛,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王书庄和甘肃文化局副局长韩生本、处长吴怡如。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徐平羽考虑到抢救工作的迫切需要,于9月5日又邀请铁道部第一设计院地质工程师张征海、隧道组长谢英参加,文化部文物局干部嵇春生担任考察组秘书,随组工作。在敦煌,徐平羽和考察组成员们提出的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和加固的具体实施意见和方案,就是在郑振铎1957年提出的“以保固为主、以不改动原来形式为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考察组回京后提出《关于加强敦煌保护工作、出版工作和充实敦煌文物研究所的意见》,也和郑振铎1957年的考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注释]

①本文有关郑振铎日记部分均引自郑振铎:《最后十年》,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②郑振铎著,刘哲民、陈政文编:《抢救祖国文献的珍贵记录——郑振铎先生书信集》,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第340页(5月7日至夏鼐明信片)。

③刘哲民编著:《郑振铎书简》,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108页。

④林申清整理:《郑振铎致潘景郑论书尺牍》,载《历史文献》第四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87页。

⑤郑尔康:《郑振铎家书》,《新文学史料》,1998年第4期。

⑥郑振铎题词,据常书鸿:《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图版录入。

⑦前半部分据郑振铎:《郑振铎日记全编》,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图版录入。后半部分引自崔石岗:《郑振铎的敦煌情节》,《图书馆建设》,2004年第4期。

敦煌旅游小结 篇3

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辖的一个县级市,中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没有相对较强大的工业。这在全国县市中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因为敦煌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1991年授于“世界文化遗产”证书。敦煌、平遥、凤凰古城、九寨沟与乌镇、丽江古城、水墨婺源和新疆布尔津白哈巴村共同评为蜜月必去中国最美的八个小镇。

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罗布泊荒原,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属暖温带气候。年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400毫米。日照充分,无霜期长。在这个群山拥抱的天然小盆地中,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树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文化遗存举世闻名,人才辈出。陈运和的《敦煌》诗写道:“一壁历代保存的名画 一部世界注目的评价 在敦煌用诗的接待形式 欢迎前秦跋涉来的世界文化„„”美丽的敦煌,是块富饶、神奇、诱人的土地。

【莫高窟】

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因地处莫高镇而得名。它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一千六百米。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佛像等造型2100多身。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伟浑厚,小的精巧玲珑,其造诣之精深,想象之丰富,是十分惊人的。

【鸣沙山】

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处。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全山系沙堆积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数十米,山峰陡峭,势如刀刃。沙丘下面有一潮湿的沙土层,风吹沙粒振动,声响可引起沙土层共鸣,故名。据史书记载,在天气晴朗时,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犹如奏乐,故“沙岭晴鸣”为敦煌一景。这是大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月牙泉】

月牙泉在鸣沙山下,古称沙井,俗名药泉,景区内的罗布麻、枸杞等药材很多,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去鸣沙山、月牙泉游玩以傍晚、黄昏时分最佳。月牙泉三宝也叫敦煌三宝:分别是铁背鱼、五色沙、七星草,传说铁背鱼和七星草吃了都可以延年益寿、百病不侵!月牙泉南岸的小红花罗布麻是月牙泉边独特而唯一的保健中草药,也有延缓衰老的功效,每年6,7,8月小花盛开,犹如夜幕中的点点繁星,根据老辈人的说法:敦煌特有的狗鱼也许就是铁背鱼,月牙泉南岸的罗布麻就是传说的七星草!敦煌罗布麻综合开发中心长年在月牙泉镇致力于敦煌罗布麻的开发,出品的敦煌罗布麻茶、敦煌系列养生茶和敦煌罗布麻家纺享誉四方,深受欢迎。

【雅丹地貌】

敦煌雅丹地貌(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地处敦煌西200公里处,分布区长宽各10公里,土丘高大,多在10~20米,长200~300米。又名三陇沙的地名始见于汉代,位置在古玉门关外,丝绸之路北线由此通过。三陇沙雅丹地貌,其走向与盛行的西北风向垂直,而与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和玉门关形成敦煌第二大景区,因其怪异特点,故有魔鬼城。

【敦煌古城】

位于敦煌市至阳关公路的南侧大漠戈壁,距市中心25公里。是1987年为中日合拍大型历史故事片《敦煌》,而以宋代《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仿造沙洲古城设计建造而成,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敦煌古城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城开东、西、南三门,城楼高耸;城内由高昌、敦煌、甘州、兴庆和汴梁五条主要街道组成,街道两边配以佛庙、当铺、货栈、酒肆、住宅等,敦煌古城再现了唐宋时期西北重镇敦煌的雄姿,被称为中国西部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具备拍摄古代西部国边塞军事片的独特优势,现已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在这里已先后拍摄了《封神演义》、《新龙门客栈》等二十多部影视剧。

【玉门关】

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建于公元前111年左右。为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位于敦煌城西北90千米处戈壁滩中。关城为正方形,黄土垒就高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的城墙保存完好,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面积633平方米,西北各开一门。城北100米左右为哈拉湖,湖水为淡盐水生有大片芦苇。小城堡挺立在荒凉的戈壁滩中,脚下的哈塔湖2000年前连接疏勒河故道,水面拥挤着运送粮食兵士的船舶,从大漠戈壁辛苦而来的商旅僧人在这里接受入关检查,然后就算进入中原大地了。

1907年,冒险家兼考古者兼偷运者斯坦因在关城北面不远处废墟中挖掘到了许多汉简,从简的内容判定出小方盘城为玉门关所在地。根据史书记载玉门关的位置也应当就在附近,但是小方盘城只有600余平米作为汉朝最西面的海关实在是太小了。所以目前玉门关的具体位置尚不能肯定,目前保存完好的小方盘城遗址暂定为玉门关。

【阳关】

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阳关镇境内,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唐代诗人王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使阳关名扬千古。

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达阳关故址:“古董滩”。1943年向达在这里考察时写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滩,流沙壅塞,而版筑遗迹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时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钱之属,其时代自汉以迄唐宋皆具,古董滩遗迹迤逦而北以迄于南湖北面龙首山俗名红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东西流沙湮没,广阔不甚可考”。1972年酒泉地区文物普查队于古董道西14道沙渠后,发现大量版筑墙基遗址,经试掘、测量,房屋排列整齐清晰,面积上万平方米,附近有继续宽厚的城堡垣基。阳关故址当位于此处。

古代阳关向北至玉门关一线有70公里的长城相连,每隔数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阳关附近亦有十几座烽燧。尤以古董滩北侧墩墩山顶上的称为“阳关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势最高,保存比较完整。

阳关古塞何以建在这片荒漠之中?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阳关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沟是最大的独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这里就 已成绿洲盆地,有发达的火烧沟文化;汉唐时期,阳关军

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沟平时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汇成水溪北流,时有山洪暴发。洪峰过后,沟岸纷纷塌落,河床加宽,大量泥沙顺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积。泥沙在西北风吹扬搬运下,形成条条沙垄,阳关古城送逐渐被水毁沙埋。

游客到丝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阳关。古迹并没有多少好看,关键是去凭吊历史,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延续历史的哀音。阳关附近有南湖渥洼池、阳关博物馆、葡萄长廊和敦煌罗布麻综合开发中心野麻湾基地,风格殊具,可参观当地民俗。

【三危山】

敦煌三危山旅游区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和莫高窟与佛为缘,相互辉映,在丝绸之路上形成了一道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旅游风景线。三危山东西绵延数十里,主峰隔大泉河与鸣沙山相望,其“三峰耸立、如危欲堕,故云三危”。

三危山隔大泉河与莫高窟毗邻,莫高窟则因三危山之佛光而建,据莫高窟佛龛碑记:“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366年),有沙门乐樽、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止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岩,造窟一龛”。由此可见,三危佛光是开凿莫高窟的动因,也可说三危山是莫高窟的摇篮,因此有“敦煌八景”之二“千佛灵岩”,三危山与莫高窟就像情同手足的兄弟密不可分了。如果说莫高窟是一座佛教艺术宝窟,那么三危山就是一座佛教艺术名山了。

三危山为敦煌第一圣境,在地方志中被列为敦煌八景之首,曰:“危峰东屹”。而三危圣境的开发与建设,特别是三危大铜佛的落成开光,使游人参观完千年佛教胜迹莫高窟后,喝观音井水,品敦煌茶,再来大铜佛观音殿前烧香拜佛了却了心愿,可以极大的满足僧俗心中的愿望。

土特产品

李广杏

李广杏可称敦煌水果之王,每年六月底七月初是李广杏 的收获季节。

敦煌鸣山大枣

敦煌八大怪之六,鸣山大枣以个大味甘营养丰富著称。

阳关葡萄

古阳关下盛产葡萄,主要品种有无核白珍珠、白水晶、马奶子,喀什红、玫瑰香等,近年来又引进了红堤、黑堤等名优新品种。

敦煌瓜

到敦煌不吃敦煌瓜,可是一大遗憾。古时敦煌一带盛产美瓜,故有“瓜州”之称.香水梨

敦煌八大怪之一,将它浸人凉水之中,约一刻钟后,果品表面蜕出一层薄薄的冰壳,剥去冰壳,去皮吮食,酸甜适宜,余香沁人心脾。

李广桃

李广桃又名紫胭桃.为甘肃省稀有的独特品种。

敦煌罗布麻

敦煌八大怪之七,敦煌罗布麻纤维加工成的罗布麻纺织品抗菌防臭耐用,天然绿色健康,深受人们喜欢。

敦煌锁阳

敦煌八大怪之五,锁阳是敦煌特有的珍稀药物,又名不老药,素有“沙漠人参”之美称。

敦煌酒

采用传统工艺,以优质纯正的高梁、小麦为原料,用清澈透明的“沙州泉水”酿造而成,为地方名优产品之一。

风味小吃

驴肉黄面

黄面也是一种麦面制品,它细如龙须,长如金线,柔韧耐拉。煮熟后,调汤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别具风味.臊子面

敦煌臊子面是一种传统手工麦面制品,作法是将面粉加水和匀,用面杖把面团擀薄,切成长条煮熟,加汤食之。面条细长而匀称,尤像韭叶,加之汤的味道鲜美,吃上一碗,使人顿消饥饿疲劳。

浆水面

敦煌八大怪之三,三伏盛暑食之,不仅能解除疲劳,恢复体力,且对高血压、肠胃病有一定疗效。

酿皮子

敦煌酿皮子有的晶莹黄亮,有的光洁如玉,拌上特殊的佐料后味酸辣,柔韧爽口,食用方便,是极为普遍的一种民间小吃、本地快餐。将饼状的酿皮切成细长条,放几片面筋,加一点芥茉、蒜汁、辣椒,香油等便可食用。

泡儿油糕

泡儿油糕是敦煌宾馆根据民间传统方法创出的一种风味食品,因其色泽黄亮,表面膨松如轻纱,结有密密麻麻的珍珠小泡,故而得名,表层脆酥似飞絮,内里香甜如糯糖,吃起来酥松香甜,是中外游客首选的风味食品。

羊肉粉汤

羊肉粉汤是敦煌传统小吃。选用敦煌本地饲养的膘肥体壮羯羊,宰好洗净切成大块,然后清水下锅。待快熟时,打净血沫,放人少许精盐,肉熟后捞出,剃骨,后将剃骨回锅,温火熬煮成汤。食用时,先将骨汤兑水,放人适量生姜。胡椒,花椒,桂皮,玉果,辣椒、精盐,萝卜片。大蒜等香料煮沸,再将熟肉切成薄片与切成块的凉粉盛人碗中,舀入沸汤,上面撒上香菜末、韭菜和葱、辣椒末等。观之红黄绿白,香味扑鼻,食之香辣爽口,肥而不腻。有滋补、发热、祛寒之效。

最佳旅游时间

每年的5月至10月是敦煌旅游的最佳时间。敦煌深处内陆,受高山阻隔,远离潮湿的海洋气流,属极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9.3℃,7月平均气温24.7℃,一月9.3℃。全年干燥少雨,昼夜温差极大。每年春夏季这里还有沙尘暴和干热风两大自然灾害,如果此时前往,应早作防备,如备好帽子、头巾、口罩等。

淡季游敦煌

淡季游敦煌最大的好处便是省钱。此时敦煌所有的景点(阳关博物馆除外)门票价格减半,景点内的娱乐项目还可以砍价,这在旺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不过淡季在敦煌购物是比较困难的,不仅地摊几乎绝迹,就连一些较大的门店也都闭门谢客。此外,部分景点专用线路(如去莫高窟的绿皮公交)会停运,只能选择包车。

敦煌八大怪 敦煌八大怪,好吃又奇怪

第一怪:香水梨要放黑卖(香水梨)

第二怪:驴肉黄面拽门外(驴肉黄面)

第三怪:浆水面条解暑快(浆水面)

第四怪:风干馍馍掰开晒(风干馍)

第五怪:三九锁阳人参赛(锁阳)

第六怪:酒枣新鲜放不坏(酒枣)

第七怪:罗布麻茶人人爱(罗布麻茶)第八怪:榆钱也是一道菜(榆钱)

特色活动

四月八庙会

敦煌“四月八庙会”是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当地居民,特别是佛教信徒为纪念释伽牟尼涅槃日,携老扶幼,成群结队,聚集在莫高窟、三危山、雷音寺烧香拜佛,朝圣祭祖。这一天,人们怀着虔诚的心理向佛祖诉说内心的痛苦和烦恼,寻求佛祖保佑,或祈福求财、或求消灾灭祸、或求子、或求官。当做完这一切,走出洞窟、寺庙时,人们如释重负,信心倍增。这一天整个窟区、寺庙人山人海,盛况不绝。

滑沙节

“沙鸣晴岭”是古代敦煌八大景之一。每年六月一日,敦煌市旅游局、文化局、体委等单位联合举办一次大型滑沙节,当上百名滑沙爱好者一齐从山顶顺坡滑下,整个山体发出雷鸣般的轰鸣声,五公里外的城内都能清晰的听到这一声音。中央电视台曾播放这一盛况,令世人叹为观止。

敦煌石窟

中国甘肃敦煌一带的石窟总称。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东千佛洞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五个庙石窟等。有时也专指莫高窟。莫高窟在今甘肃省敦煌市中心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历经北凉、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相继凿建,到唐时已有1000余窟龛,经历代坍塌毁损,现存洞窟492个。保存着历代彩塑2400多尊,壁画4.5万余平方米,唐宋木构窟檐5座。洞窟最大者高40余米、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过几十厘米。窟外原有殿宇,有木构走廊与栈道相连。壁画有佛像和佛经故事、佛教史迹、神话等题材,构图精美,栩栩如生。造像均为泥制彩塑,分为单身像和群像。造型生动、神态各异,最大者高33米,最小者仅0.1米。壁画除佛教题材外还绘有出资建造石窟的供养人像和耕作、狩猎、捕鱼、婚丧、歌舞、杂技、旅行等生产、生活情景。1900年发现藏经洞,出土了大批古代写本和其他文物(见敦煌文书)。西千佛洞位于今敦煌市西35千米南湖店附近党河北岸断崖上。始建年代晚于莫高窟,现存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时代的洞窟20个,窟形、壁画同于莫高窟,塑像多为后世重修。榆林窟位于安西县城西南70千米的踏实河两岸。现存唐、五代、宋、西夏、元、清代的洞窟41个。东千佛洞位于今安西县城东南约70千米桥子乡的山谷中,约始建于西夏之前,今存有西夏、元、清等朝代的洞窟23个,塑像有说法像、思惟像、高僧像等,壁画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与榆林窟同时代壁画相同。五个庙石窟位于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城南20千米党河上游的峡谷中,始建于北朝晚期,今存五代、宋、西夏、元等时代洞窟4个,无塑像遗存,壁画多经变和密宗佛像。毁坏严重。敦煌石窟始自十六国,至清代1000余年中不断修建,其塑像、壁画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历代佛教艺术的发展,形成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敦煌石窟艺术体系。其中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泛指存在于敦煌石窟中的壁画。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 的特征。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著名的敦煌壁画有九色鹿救人、释迦牟尼传记、萨锤那舍身饲虎等著名的壁画故事。

敦煌彩塑

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的主体。因敦煌石窟是开凿在砾岩上,因此多为木架结构。在人工制作成的木架上束以苇草,草外敷粗泥,再敷细泥,压紧抹光,再施白粉,最后彩绘。始自十六国,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直到清代,目前尚存彩塑3000多身,其中圆雕2000多身,浮塑1000余身。其保存古代彩塑之多,历时之长,技艺之精,为世界所罕见。敦煌彩塑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可分三个时期。

(一)发展期,包括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四个时代,历时180年。早期洞窟形制有三:1.禅窟,塑像在正龛;2.方形或长方形殿堂窟,塑像置于正龛或南北壁列龛内;3中心柱窟,塑像置于长方形柱四面之龛内。

(二)极盛期,包括隋唐两个时代,历时300多年。洞窟多为方形殿堂式,一般都在正面大龛里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像。

(三)衰落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回鹘、元几个时代,历时460余年。继承晚唐时代殿堂中心佛坛窟形制,塑像置于中心佛坛上。

敦煌影评 篇4

这几年电视里经常会冒出一些大制作的东西,所谓大,自然是投入大,但未必水平高,有些实在是生造出些大场面的热闹,胡扯地糟蹋钱;还有一些投入大也确实有诚意,因制作者水平问题,出来的东西大而空洞、华而不实,用力过猛却难打动人,再加上如今是个炒作的社会,万事不离一个炒字,“震撼、终极”之类的宣传词铺天盖地(如果件件如是,人只怕早都被震到地球外面去了!)所以看电视的期望值真不敢太高了,不过记录片《敦煌》的诚意、水平和境界还确实打动了我。据说为了这部片子,5年里摄制组先后9次深入敦煌,行程数十万公里,拍摄素材近400盘磁带,制作者为了充分了解敦煌的底蕴,多次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及多位敦煌学者、研究人员进行文稿讨论,再将这些徐徐反应出来,采用了一集演一个主要人物的表现手法,拍摄水平也不错,高清摄像,很多画面极美!关键的一点——境界如何呢?以前看敦煌的片子和文章,里面常常会为流失的、损毁的文物痛心疾首,人一激动就难免不客观,纪录片的一大忌讳就是不客观,不过《敦煌》制作者的历史观是以前很少看到的,这部纪录片很平静、如涓涓细流缓缓地去讲一些故事,带给人的不再是恨,而是感动。片子的定位很恰当,没有想把自己宣传成大制作的东西,而且很少有特别正式的记录片会用许巍的歌声来做主题曲,虽然《悠远的天空》是个老歌,但放在这个片子的片头很合适,悠远、空灵、虔诚的歌声正是这部片子想向人传达的感觉。片头中制作者的名字在显现片刻后即化作了沙被风吹走了,一下子让我心里涌上了淡淡的悲伤,敦煌以及我们和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化作沙被风吹走„„好像这是首次对那些原来称为掠夺者的人采用了西方一致认可的称呼“探险者”(探险者本身是个中性词),“探险者们”的所作所为曾经成了中国文化人心里沉沉而尖锐的痛,但是说实话,看了整部片子之后,我不再象以前一样为那些文物被掠夺而愤恨了。敦煌经历了辉煌、沉寂后在中国国力最弱的时候被发现就是最大的悲哀,也就注定了后面悲惨的命运。当年道士王圆箓发现敦煌藏经洞后也曾经上书慈禧请求保护,一些经卷被运到北京,部分就被当官的私吞了,私吞到也罢了,怕事情败露,将那么多年大漠环境中很不容易保存下来的唐时经卷一撕两半,取好的自己留下,剩下的再交上去!英国的斯坦因也好、法国的伯希和也好,包括美国臭名昭著的华尔纳,或骗或买或偷或抢,但是他们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没有糟蹋(华尔纳破坏了壁画),或交或卖都给了各自国家的博物馆,而中国剩下的呢?被撕得不忍目睹,所以想想那些珍宝只要还在,还被好好保护着,就比被自己的败家子毁了还是强太多!再说点题外话,在我看来,美不因政治、国家而存在而产生,美是属于全人类的,我很憎恶一种行为:把艺术品毁掉以抬升剩余艺术品的价钱!敦煌的建造持续了千年,一千年间,无数的画师、工匠、雕塑者用毕生心血浇灌出了这一旷世之作,那么多人!能想象吗?那么多人的精神、心血倾注进去形成的东西气场该多强大? 那些人的作品很多都可以超过如今所谓的大师,现今的“大师”们为了名与利都太浮躁了,没人会象当年的画师毕生

在敦煌临摹,只为在偶尔一个机会里能在一个哪怕很小的洞窟里留下哪怕一面壁画。在敦煌,我们看到很多类似吴道子画风的作品,吴带当风,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曹衣出水„„敦煌的美是直指人心的,当一个人去塑造自己所爱的,所追求的,所向往的东西和只是为了名与利做出来的东西就不可能一样!那些制作者们与其说在画画在塑造泥胎不如说是在创造理想的世界!莫高窟一定是有灵魂的,它的灵魂是所有这些创造者以及后来保护者灵魂的汇集,所以它能够那么动人,这种动人一定可以超越宗教和国界,一直被称为强盗的华尔纳在日记中写到“我不是佛教徒,但是这里塑的满天神佛是那么美,美得让我忍不住跪下去”该片中还是有为尊者讳的地方,只提了张大千对敦煌的保护而没有提他对敦煌的破坏!华尔纳破坏的壁画又怎么能和张大千相比??国人接受的教育总是非此则彼的,其实人是最复杂的动物,绝不该是单一方向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承认呢?这片子中已经用和原来完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和体谅王圆箓了,那为什么不能再客观点介绍张大千呢?辩证法存在那么多年了,还非要在宣传上走极端,被表扬的人就不能做坏事?被批判的人就不能做好事?何必呢?有一点让我略感惊讶的是,保护敦煌的人大多是长寿的,72岁的樊锦诗简直就算壮年,90多岁的学者还有那么多健在,由此我看到了,原来艰苦的物质环境并不会让我们的寿命损失多少,心灵的纯净可以这么有力量!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一个一个学者用他们几乎毕生的精力倾注进去保护敦煌,这些皓首穷经、长年修炼的中国学者真值得人去深深致敬!片子最后一集里的一个镜头很美也很

敦煌效能风暴 篇5

为扎实推进效能风暴行动,确保取得实效,市场管理局将效能风暴行动与市场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改变干部队伍和市场商户的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效率,营造了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

一是将效能风暴行动与学习结合起来。在进一步推进效能风暴行动中,为深入领会效能风暴的实际意义,市场管理局组织全体人员,通过认真交流讨论会议精神,并结合市场建设与发展、服务与管理等方面谈心得体会、撰写学习笔记等形式,提高认识,增强提升效能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是将效能风暴行动与管理人员的责任心结合起来。通过细化分解效能风暴行动的各项工作任务,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并下发相关人员,把效能风暴行动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使有心、用心、尽心的“三心”精神贯穿于市场管理与服务中,营造“工作在状态,个个有激情”的干事创业氛围,改变工作慵懒散漫的不良习惯,真正做到高效、优质服务于市场和商户。

三是将效能风暴行动与市场商户的发展意识结合起来。良好的经营环境是创业致富的前提条件,而效能风暴的有效落实则是市场发展的前提,让商户彻底转变观念,融入到效能风暴的大行动中,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讲质量、求效益、看发展,树立全新的市场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

敦煌行 篇6

[关键词]敦煌壁画;乐舞艺术;敦煌舞

[中图分类号]J7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02-0065-02

敦煌莫高窟艺术从造窟之时算起到今天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纵观这1000多年的时代变迁,敦煌艺术的文化精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敦煌艺术凭借其坚定的文化自信心与印度、古希腊艺术实现了相互之间的融合与渗透;另一方面,敦煌艺术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在上世纪得到了最有力的印证。敦煌艺术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莫高窟洞窟中的雕塑、壁画艺术,它还成功地完成了向其他艺术门类的延伸,从曾经被历史遗忘过的洞窟走向了世界舞台。1976年,在甘肃歌舞团的编导和表演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下,大型敦煌舞剧《丝路花雨》问世。这部舞剧一经问世就在舞蹈界和观众中引起了强烈轰动,先后在国际国内巡演达到1500多场次,创下中国舞剧演出之最。1995年,《丝路花雨》被评选为20世纪中国舞蹈经典作品。此外,在敦煌壁画乐舞艺术的启发下获得巨大成功的敦煌舞台艺术还有大型舞剧《大梦敦煌》,舞蹈《千手观音》、乐舞《敦煌韵》,京剧《丝路花雨》,杂技乐舞《敦煌神女》等。正如季羡林所评价的,他们用舞蹈实践“复活了敦煌壁画”,①王建疆先生也曾将敦煌舞这一崭新的古典舞流派的诞生称作为艺术的再生。②

一、文化内涵方面

将敦煌艺术与西方艺术、中国本土艺术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莫高窟壁画艺术所遵循的美学精神是有别于西方艺术与中国本土艺术之美学精神的,超脱飘逸、自由灵动的艺术境界、宗教氛围中的理性精神是为敦煌艺术所遵循和珍视的主旋律,这里还隐匿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即儒、释、道三种文化对敦煌石窟艺术的影响和渗透,可以说敦煌艺术具有多元文化并存的特点。

时至今日,敦煌石窟艺术从静止的壁画艺术而再生为鲜活的舞蹈艺术已经成为一种事实,并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古典舞流派——敦煌舞。可以说敦煌舞是对莫高窟近500个洞窟的艺术奇观千百年后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奇迹。“它使尘封的敦煌壁画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从墙壁走向了舞台,获得了新生,充分彰显了民族艺术的文化张力,同时还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艺术价值增值。”③但当尘封的敦煌壁画艺术从墙壁走向舞台,从而获得新生时,我们不禁思索,敦煌原生艺术,即敦煌壁画中所体现出的美学精神是否为脱胎于敦煌壁画的敦煌舞所继承和延续?儒、释、道文化在敦煌舞中的体现是否依然?

首先,敦煌飞天可谓凝聚了敦煌数百年来无数艺术家无比深厚的艺术热情和智慧,直到今天艺术家们依然在这一特殊的艺术形象身上倾注着自己的艺术才华和精力。原因就在于,在敦煌艺术中,其艺术表现的要素不在于机械地写实,而在于创造意象与意境,在于中国传统道家文化以意象为主,注重写意的文化积淀。敦煌舞不刻意追求形似,而追求以形写神,从而彰显意境的特点,恰恰也是一种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的体现。敦煌舞创作者们根据敦煌壁画创作了区别于其他舞蹈流派的舞蹈语汇,编排了一系列具有独特风格的舞剧和舞蹈小品。这些舞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舞姿、每一个服装、每一个布景都凝聚着佛教艺术与敦煌乐舞迷人的风采。但这些形象与场景并不是对生活的刻板描绘,而是对超脱飘逸的境界与道家文化传统的精神意蕴的诉求,追求其内在的舞蹈律动。

其次,敦煌舞舞姿最突出的美学特征是被称作“三道弯”的“S”形舞姿。这种舞姿来自于敦煌壁画上具有较多西域舞蹈风格的舞蹈形象,所不同的是,壁画中的“S”形舞姿多为直线的,带有棱角的几何形态,而敦煌舞则主要以西凉乐为基础,吸收借鉴壁画中各民族舞蹈舞姿,把壁画中棱角分明的“S”形舞姿改造为曲中求圆、柔中带刚的“S”形舞姿。这种曲中求圆、柔中带刚的审美特征与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与敦煌壁画中所体现出的宗教氛围中的理性精神相一致,敦煌舞中曲中求圆、柔中带刚的“S”形舞姿也深受儒家思想的濡染。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中庸观念,强调中和、和谐,反对尖锐的冲突与决然的对立,认为“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④所以“礼之用,和为贵”。⑤于是,壁画中那多棱多角的“S”形风貌被删去了棱角而形成了敦煌舞具有平和之气的曲中带圆、柔中带刚的“S”形舞姿。它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又吸收借鉴了西域各民族舞蹈的舞姿,体现了其他民族的审美习惯。因此敦煌舞独特的“三道弯”,它既不同于“顺势”、“协调”的古典舞,又不同于地域风情浓厚的西域舞风,敦煌舞注重的是在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所塑造的具有中国特色古典韵味的审美意境。

二、艺术形式方面

仔细观察敦煌壁画这悠悠千年的乐舞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它始终没有脱离一个轨迹,即外来乐舞随着佛教文化、商贸交流沿丝绸之路进入敦煌转而进入中原时,中原汉民族在自己审美观念的指导下,对外来乐舞进行了同化和改造,它既不照搬外来乐舞,又不摒弃外来乐舞,而是将外来乐舞与中国传统乐舞文化相融合,形成一种西域式的中国传统乐舞。这一融合过程,我们从敦煌丰富多彩的乐舞形象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壁画中早期的乐舞形象身材短壮,上身裸露,高鼻深目,体态多呈直角曲线,富有浓郁的西域风情。中期的乐舞形象面目清秀、褒衣博带、体态柔美、情感含蓄,带有明显的中原传统舞蹈的艺术风格。而时至盛唐,中原传统乐舞的特点日趋明朗,尤其是壁画中出现了画艺精美、场面宏大、富丽堂皇的经变画,表现出了唐代宫廷乐舞的艺术风格。从这个流变过程,我们看到了敦煌壁画乐舞艺术在不断地吸收兼容外来乐舞,创造具有中国传统的乐舞形象。不管是从笔触的刚健粗犷到温婉流畅,还是从体态的简约豪放、上身半裸(还有全裸的)到体态娴雅、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就连在舞蹈中最具显著地位与核心作用的“动作”,也从早期的棱角分明的几何图形转向曲与圆的婉转。由此,我们从壁画乐舞的体态、衣着、动作背后,也鲜明地感知到了中国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痕迹。

敦煌舞是挖掘、复活敦煌壁画乐舞舞姿而创建的古典舞蹈流派,它主要选择了具有延伸性的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形象作为其艺术支撑与基础,打破时代界线,异中求同,形成了具有西域风格的中国传统舞蹈,确立了“S”形的舞蹈体态,曲中求圆,并从壁画乐舞形象中选取“顺风旗”、“提襟”、“端腿”、“托掌”、“按掌”等具有中国传统至今仍常常出现在古典戏曲舞之中的舞蹈动作,融入敦煌舞的舞蹈语汇之中,使敦煌舞具有了浓郁的中国传统舞的审美意蕴。如《丝路花雨》第一场英娘卖艺的独舞,舞蹈一开始就选用了敦煌莫高窟第12窟中的一个舞姿,展示敦煌舞的“S”形曲线特点,在舞段全部展开部分,把中国古典舞的圆场、翻身等身段技巧糅合其中,使人感到既新颖别致,又亲切熟悉。

可以这样认为,敦煌舞的产生也是中外乐舞交流的结果,惟其如此,它才这样的光彩夺目。陈维亚在谈到其艺术创作经验时说: “我觉得如果说当年的 《丝路花雨》轰动了全国,如今的《大梦敦煌》也产生了一定的轰动效应的话,应该归功于敦煌本身这个东方艺术的瑰宝给予了这两部舞剧的创作者以无限的创作想象力!当我走进敦煌,在壁画洞窟中拿着手电筒照着窟中壁画的时刻,完全被那种艺术震撼住了!所以说,《丝路花雨》和《大梦敦煌》这两部舞剧不管怎样轰动,都来自于敦煌给予我们的灵感。”⑥高金荣女士的《敦煌舞基本训练教材》就紧紧抓住这一中心环节,对敦煌舞的姿态、风格进行定位:“(敦煌舞)兼有西域舞蹈、中原舞蹈、民间舞蹈(指敦煌当地民间舞)三种成分为主要风格。”她认为只有抓住这关键一环,才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敦煌舞乐和它的历史地位。因此,敦煌舞无论手姿、手位、脚位,还是呼吸、步法、跳转等以及舞姿之间的起承转合,连接变化,无不从这个原则出发。

总之,敦煌壁画中多种艺术样式、多元文化并存且渐近汉化的现象以及敦煌舞系列品种所体现出的浓郁的中国传统舞蹈的审美内蕴,都生动地说明在敦煌艺术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随着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的日益深入,汉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对外来文化与外来艺术的融合与兼容。从敦煌艺术发展与流变的历史进程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敦煌艺术是中古时代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大文明相互交融的一个缩影,这同时也深刻地彰显出敦煌艺术在其发展历程中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注 释]

①季羡林:《敦煌舞发展前途无量》,见董锡玖《敦煌舞蹈》,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页。

②③王建疆:《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艺术再生问题研究》,《西北师大学报》,2007年第2期,第17页。

④王梦鸥:《礼记今注今译(下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年版,第659页。

⑤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页。

上一篇:四下练习7教学反思下一篇:责任的作文700字议论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