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公开课语文(共12篇)
三年级公开课语文 篇1
小学三年级语文公开课
二、教学设计
22.金子
泥河小学 许小三
教学分析:
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不得不离去另谋生路时,发现雨后土地上长出了小草,从中得到启发,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靠意外的收获上不现实的,要想获得成功或财富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本课后,能从中悟出要想获得财富或渴望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真金”的含义。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课件
设计思路:
由梦想导入,引出故事,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品读,在读中感悟,体会。引导体验彼得获得成功的过程,从而理解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潜心会文”,通过读文,加强学生对词句的感受能力。同时,通过学习故事,从故事主人公的身上获得自己的收获,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巧妙导入
1.每个人都有梦想,老师的梦想是当一位教师,现在我实现了我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师生共同畅谈梦想。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梦想有关的课文,揭题。师生共写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标出小节号,画出生字词。
2.检查生字词,教师相机指导。
3.指名分段读文,注意正音。
三、读议课文,促进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第1~3小节)
(1)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无意中发现的金子却吸引了很多淘金者,这些人有什么表现呢?(理解:蜂拥而至)他们都带有一个什么样的梦想?
(2)满怀梦想而来,却失望而归,他们心情怎样?你能读出来吗?
(3)彼得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他也有与淘金者一样的梦想,那就是(挖到金子),可他却与其它淘金者有着不同的表现,读2~3小节,用笔划出不同表现的词语。
(4)默读,讨论彼得与其他淘金者的不同表现的词和句(不甘心落空、默默地)。
(5)读这些词,你觉得这是一个()的彼得。(板书:坚持)
(6)学法指导:你们已经学会了抓“关键字”理解文章的意思,这是我们每个学生都要学会的一种读书方法。
四、课后总结
五、布置作业
三、公开课图片
三年级公开课语文 篇2
什么叫公开课?那就是公开出来的课。上个世纪80年代初, 特级教师于漪执教公开课《海燕》, 电视台进行直播, 人们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一睹她的风采。有人评价说:“上于老师的课, 不是在学习课文, 而是在跟高尚的人物谈话, 是在文字的灿烂世界中翱翔。”据不完全统计, 她执教了近2000堂公开课, 有近50堂公开课被录像、传播, 影响深远。
公开课不只是公开给专家评点, 还供普通老师们商讨;它不只是给同科目老师看, 其他科目老师也有看头;它不只是公开给同行看, 各个行业的人都可以从中有所受益。公开课不是要“好看”“好听”, 而是以富有意义、值得学习、能够引发思考为评价标准。
既然听课是一种学习, 具备可学性就应该是公开课的第一要义。但我们发现公开课往往好看, 却难学, 更别说运用于自己的课堂了。这样的公开课上, 执教老师是以好看”为第一追求的。这堂课, 他从钻研教材到收集资料, 从设计教案到制作课件, 甚至每一个预设与生成, 都是花了苦功, 费尽心思的;这堂课甚至要凝聚许多老师的智慧, 反复修改教案, 在多个不同的班级进行“预演”;有时甚至讲究到老师的着装, 上课时的举手投足、语言神态;有时要精选学生, 从别的班借来优秀学生, 而回避自己班的差生;有时连谁回答什么问题, 回答些什么都特意安排好了。这也难怪, 往往公开课之所以变味, 在于它有太多不能承受之重:一堂课上好了, 各种溢美之词、荣誉称号、比赛机会接踵而至;相反, 上砸了则可能从此一蹶不振。
二
公开课的功能是什么?它在于突破教学难题, 启迪教学思路, 提升教学理念;在于探索与试验。语文教学颇受诟病, 存在的问题也很多, 语文老师应该有针对性地选取, 立足课堂, 大胆尝试。
公开课必须在常态下进行, 是真实的课。既然真实, 那就不必去追求完美, 不刻意去精雕细琢、千锤百炼。它应当是原汁原味的课, 可以素面朝天, 返璞归真;无须花里胡哨, 矫揉造作;多一点本色, 少一些粉墨。语文教学, 就是母语学习。语文课, 就是带领学生涵泳咀嚼, 感受语言文字之妙。语文课堂, 老师范读入情入境, 学生齐读书声琅琅;老师板书工整规范, 学生写字一丝不苟;老师讲解妙语连珠, 学生发言争先恐后……
公开课允许失败。失败的公开课于执教者和听课者而言都有进步。我们见多了“白璧无瑕”的课, 叫好声一片;但只能让人望而止步, 望课兴叹。唯有失败的课, 让我们更多去进行反思, 改进教学;让我们碰撞思维, 受益匪浅。公开课可以是留有遗憾的课, 是直面缺点的课。这样的课更能让大家去反思分析, 让大家去吸取借鉴。目前, 课堂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能发现问题, 不能正视问题, 这样也就不可能回归到教学的本真。
三
公开课要体现教师个性。公开课一方面可以锻炼人, 另一方面却可能因为投听课者之所好而消磨执教者的个性特色和个人风格。上公开课是个扬长避短的过程, 而不是千篇一律追求统一的办法。公开课鼓励执教者根据自身的特点, 结合教学实际, 立足学情, 上出自我风格特色。有的老师擅长朗读, 声情并茂;有的老师写得一手好字, 龙飞凤舞;有的老师文笔出众, 妙笔生花;有的老师口才超群, 激情澎湃;有的老师见多识广, 厚积薄发……这些特长充分发挥于课堂之上, 就必然逐渐成为自己或睿智、或温婉, 或激昂、或沉稳, 或幽默、或含蓄的课堂教学风格。
体育公开课要做到三要 篇3
关键词:体育 公开课 理念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245-01
公开课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其作用是积极的,可是有的地区或者有的学校在搞公开课的时候,却忽视了公开课的基本作用,只是关注了其表面上的作秀,只注重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研究。在公开课上,我们能看到很多优秀的体育课,但也有为数不少的课不尽人意,更有甚者让公开课走入了一个误区。那么,如何才能使公开课显示出他的应有价值呢,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公开课要宣传成熟的教育理念与思想
我们所说的教育理念一般是成熟的被大多数人们所认可的,它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与特定的时间内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能影响到教育活动,特别是每进行一次教育改革,它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我们的公开课不要宣传那些连自己都没有领会的理念。有的学校为了显示自己在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或者作一下宣传,常常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让自己的学校的高手上一些公开课,或者邀请其他学校的高手上公开课,甚至为了取得好的声誉,在思想不够的情况下来邀请一些专家或者同级学校上一些有关新理论的公开课。他们的初衷是好的,用这种形式来共同探讨新的教育理念,这种做法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在没有充分领会新的教育理念就盲目地邀请他们来听课就值得我们思考了。一两节体育公开课是不会充分说明本校的上课教师已经充分领会了教育理念的精髓的,其实,随堂的常态如果能上好,也能做到体现教育理念。
我们在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在每节课中要有所体现,它作为一种理念,是与学生的综合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可持续发展总的概括。它不仅体现在每节课中,还应该体现在学生的每一个体育学习活动之中。通过多种方法,从多方面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重点体现和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与素质。但是,直到现在,有的体育教师还是很片面地认为,既然是要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得在无论什么课都要执行这一理念,导致走向了误区,比如,有这样一节体育课《投掷》(初中一年级),在教学时,这位教师进行了大量的爱国主义的教育,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来讲述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鼓励大家制作飞机保卫祖国,但他不知道,这已经属于本末倒置了。虽然课堂上很热闹,学生为了制作习机,又是剪,又是叠,学生的各个方面的素质得到了发展,但这样的体育课已经不再是体育课了,已经失去了体育味。体育课的本质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课。如果以这种方法,体育课就与思品课、劳技课有重复的味道了。诸如这样的体育课还有很多,不再列举。如此体育公开课,其危害是明显的,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执教者有急功近利的表现,他们急于表现自己已经领会了新的教育理念,造成了片面的理解,在不成熟的情况了就开设了这方面的体育公开课。
2 公开课要运用成熟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学的方法要多样化,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所谓公开课就是课以在大家面前公开,让别人去鉴赏、去学习,是用来交流的,交流思想与方法,这种思想与方法都要在公开课中得成熟的表现。公开课是成熟的、具有指导价值意义,体现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课堂组织等都是一堂优秀公开课最起码要求。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了,很多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可以推广的。我们在听公开课可以借鉴地应用在自己的教学中。在这些方法中,存在一个区别对待的问题与合理借鉴的问题。在不同的体育课上,不同的时期,教学方法和指导学习方法的运用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这是体育教学的發展规律。我们学习到的这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教学中不断的进行革新,做到科学的运用。教法与学法具有一定的传承性与共享性。不仅一个人可以用,其他人也可以用,一种好地方法会被继承下去,被广大体育教师所应用,它已经是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好方法才是优秀的方法。
大家注意到,在每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都会经过一阵残酷的洗礼,甚至引起激烈的辩论。有的学校可能在教学改革方面很积极,往往以大造声势的形式表示学校对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改革的支持。这样一些学校,往往会利用公开课把这些方法拿来实践与检验,自然,这样一来,公开课就成了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尝试课。
虽然,一个好的教学方法是经过很多次的实践与试验来确定它的可操作性与科学性,但是,作为公开课上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则不能再用不成熟的方法,而是成熟的、可以展示的,可以推广的,具有一定的借鉴性,否则,他可能给别人以误导。另外,体育公开课也不是为了提倡某种理念与一种方法而上课。比如一节公开课“跨越式跳高”,执教者为了突出了合作探究,在一节课中,多次应用“探究”并且为了突出探究,教师还特意多次说“让我们来合作探究”这样词语,结果,在一节课中用于合作的时间过多,不但探究跨越式跳高动作,也探究助跑、探究起跳点,探究起跳腿等等一系列的动作。但是当到了学生练习的时候,这些探究来的知识点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效果很差,学生在一次次的尝试失败,不得已,最后还是老师出马示范解决了问题。很显然,这样的体育课是不能体现合作探究这一理念的,试想一下,本来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是一种危险的课,如果在学生探究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安全问题,那么都是合作探究的引起的,如果少一点合作探究就可能会避免。其次,跨越式跳高,仅凭学生去合作探究是不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的,甚至有的学生走了很多弯路最后一事无成。这样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探究而探究的体育课已经违背了合作探究的初衷了。
3 公开课要注重它的“韵”
体育教学本来有一定的艺术性,这就要求在教学时要有神韵。在体育公开课中,它常常带着一定的任务,执教者也是在上课前进行了细的推敲研究,借鉴了别人的成果,也运用了许多现行的许多新理论、新思想。但是,有的老师在运用时却与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相脱节,只管主观的拿来用,最后整合起来的体育课看似很好,但当慢慢品味时就会发现缺乏教师的个人风格,这就失去了值得回味的神韵。
综合上所述,公开课固然有一定的做秀成份,但不能过火。要根据公开课面对的不同对象,不同用途,科学的设计,让其用途发挥最大的作用。只要老师们在教学中合理的使用教学方法与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上出正确宣传教育理念,又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的体育课,才是可以借鉴与推广的课。
参考文献
[1]王立东.体育公开课要符合实际[J].中国学校体育,1999(4).
三年级公开课语文 篇4
1.知识和能力:学习本课12个二类生字和12个一类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内容。
2.过程和方法:鼓励学生自学一类生字,并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感悟文章思想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真正感悟“巴罗先生让我读书,实在是付给了我的报酬”的真正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假、式”等一类生字的识记。
2.感悟文章深刻的思想。
三、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感悟课文大意,熟读一类字及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一类生字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指读、齐读。
2.学生领读习题一、二中的词语。
二、教师范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师领读重点词语:
面值 草坪 甚至 提议 遗憾 钦佩
沉吟 通宵 激动 整修
三、思考:在预习过程中,遇到哪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做好记录,并可通过学生的问题展开对文章的学习。
四、读文,感悟文章内容。
(一)解题:“报酬”是什么意思?文中巴罗先生给我劳动的报酬是什么?
(二)出示“学习的问题”。
1.巴罗先生给我报酬的方式是怎样的特别?
2.巴罗先生给我的补偿是什么?“遗憾之余”“我”遗憾的是什么?
3.巴罗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小组讨论学习,然后全班交流。
4.文章最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5.你想对巴罗先生或“我”说些什么?
(对于五个问题的学习,首先应建立在多读、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多种方式读课文。)
五、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书写生字,完成课后习题写一写,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指导书写一类生字。
1.指读一类生字卡片。
2.指导书写。
假: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个性化识记生字。尤其注意右边上部分不能写成几。
式:与“或”比较学习。
佩:第五笔是横,不能写成撇。
二、完成习题二写一写。
1.读词。注意挑选中挑的读音。
2.书写。提示学生注意“假、竟、式”的写法。
三、讨论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小组讨论:我们怎样理解词语的含义,你有哪些方法?
全班交流:教师注重指导:如:“换词法”、“查词典”、“先查出生字的意思,再理解词语”等。
四、书写生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完成课后习题“填一填”。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读生字卡片。
二、交流:与书有关的话题。
你读过哪些书?最喜欢哪些书?
板书设计:
报 酬
巴罗先生 热情 沉吟 特别
“我” 钦佩 吸引 的报酬
(改变命运) 遗憾
三年级公开课语文 篇5
教学目标:
1、明确新课标对三年级写字的要求,会写13个生字。
2、了解左右结构字形特点,举一反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新课标中,对于小学三四年级的写字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把我们的汉字写对还不够,还要争取写好。
师生共同回忆字形结构分类。
二、新授:左右结构字形特点
口诀:看看宽窄
比比天地
注意穿插
小心避让
四大类:
• 左小右大
如:塌
• 左窄右宽
如:隆 • 左右等宽
如:缺 • 左大右小
如:叔
三、活学活用,火眼金睛 本课的左右结构生字分别是哪一类呢? 反馈:
左小右大:塌、喷、治
左窄右宽:隆、燃、熄、炼、挣、纯 左右等宽:缺 左大右小:本课无
四、写字
三年级英语公开课教案 篇6
一、开始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Good morning, Miss CHEN 1.“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头部的几个部位的英语名称”
2.用“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And you?” “I’m fine, too.Thanks.”互相打招呼。
二、课程展示 1.新单词学习
首先,给学生一一指出身体部位,学生用中文抢答。如“鼻子”,老师回答其英文名称“nose, nose, nose”,然后让学生们跟着念“nose鼻子”,“nose鼻子”,“nose, nose, nose鼻子”,“n-o-s-e, nose鼻子”,“n-o-s-e, nose鼻子”。接着再重复一遍。“nose, nose鼻子”。
(nose鼻子;脸 face;嘴巴 mouth;眼睛 eyes;耳朵 ears依次学习)
老师给学生指出人体部位,让他们说英文名称。“nose鼻子”(nose鼻子;嘴巴 mouth;眼睛 eyes;耳朵 ears,手 hand,脚 foot;依次学习)
。这个过程中,老师及时纠正学生们发音不标准的单词。更多对学生们鼓励“Good.”“Very good.”“Clever.”“Ok.”
紧跟着老师随意点学生起来根据所指部位说英文单词。2.小游戏巩固练习
学生考老师。全班同学可以抢着站起来说中文名称,如“脸”,老师说英文名称“face”,大家一起念“face, face脸”。老师考学生。“eyes.”学生们齐声抢答“眼睛”。
(nose鼻子;脸 face;嘴巴 mouth;眼睛 eyes;耳朵 ears依次学习)
3.跟老师一起在“四线格”里拼写新单词。(nose鼻子;脸 face;嘴巴 mouth;眼睛 eyes;耳朵 ears)老师在黑板上写,学生们一边念出声一边用手在空中划写。
4.做书本
板书:open 打开
close闭上
touch触摸
your你的
老师领读,学生重复读。熟悉游戏中会出现的陌生单词。让学生在书上做笔记,标出中文意思。全班一起听老师发出指令“Open your mouth, please.”“请张你的嘴。”“Close your eyes, please.”“请闭你的眼。”“Touch your ears, please.”“请摸你的耳朵。”
5.抢答练习“Look at me!”
老师随意指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学生抢答其英文名称。请出志愿者在黑板前随意指自己身体某个部位,分组抢答其英文名称。小组间做比赛。
三、对话练习
板书: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And you?
I’m fine, too.Thanks.1.老师读一遍,学生跟读一遍。反复三遍以上。
2.分析how are you中文意思和出现的语言环境。好久未见的,询问他人身体状况的等。
3.同桌间互相询问对方读熟练后,请学生们以对话的形式分组在黑板前表演出来。
五、回顾课堂内容。
全班学生一起回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英文名称。如“ear, ears-耳朵”,“eye, eyes-眼睛”,“nose,nose-鼻子”,“face, face-脸”,“mouth, mouth-嘴”。
语文公开课的几点担忧 篇7
一、过于追求课堂预设的完整性, 割断学生探究的流程
精心备课无可厚非, 但课堂是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 而不是事先预设课件的翻版。新课程教学提倡的是教师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根据自身的特点、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的价值, 科学地设计课程目标, 艺术地准备教学预案。预设的教学目标应该能够充分地体现“能力与知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 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奠基石。教学内容要能够为教学的生成提供足够的空间。从预案出发, 又不死守预案, 依据预案, 又能灵活地运用预案。鼓励学生质疑教学内容, 打破教学过程中的预案, 从而使教学行为随着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而灵活变化, 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这种新的生长点就是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知识的源泉。我们应该随着学生的学习现实予以充分的点拨和指导, 让他们理解感悟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
我们在听课学习中也发现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并非如上所述, 上课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 完全依据自己准备好的预案进行教学, 对学生提出的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置之不理, 或随意敷衍一番, 对学生的个人见解和有创意的人是随意否定, 使学生完全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 不能有任何逾越, 唯恐打破预设的教学流程, 但是过于追求课堂预设的完整性, 就会割裂学生探究的流程。学生学习的客观情况, 仅从全篇文章的角度来布置几个思考题, 让学生去讨论探究。其实这种做法, 一方面浪费了教学的宝贵时间, 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都已明白清楚, 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做;另一方面让学生的探究层次不深, 视野角度不广, 这对于他们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无疑又起了极大的阻碍。
二、过于逞才使学, 以炫技为能事, 压缩学生探究的空间
有位特级教师上《归园田居》, 将诗句转化成散文化的诗句, 这可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但教师从头到尾自己把整首诗散文化了一番, 展示了教师扎实的文学功底, 但学生听得是朦朦胧胧, 对于这位教师的教学提问也就自然显得力不从心。学生所应该学习到的语文知识没有被充分地予以呈现和探究, 给他们理解诗文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 采取适当的方法, 进行语言表述?教师对诗句逐字逐句一一讲解, 这样的过度诠释压缩了课堂生成的空间。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效果当然不会理想。驾驭课堂的艺术性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上, 体现在对课堂民主氛围的营建上。
其实,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学习探究过程, 这是一种动态生动过程, 应该是“读书琅琅、议论纷纷、创新不断”的这种局面。学生才是课堂上语文学习的主体, 而教者仅是引导者, 教者应该扮演是“授之以渔”的角色, 应该让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他们用慧眼去洞察一切, 聪颖的头脑思考一切。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要比我们一味的说教更值得重视。学生的这种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 一方面能够自我激活语文学习的潜能, 增强自身的学习内驱动力;另一方面也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三、过于追求程式化, 以模仿取代创新
语文教学时“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文本拓展”三段模式。僵化的范式如同几个圈套让学生往里钻, 所谓“请君入瓮”是也。许多教师在看到名家名师做课之后, 便极力仿效, 偏离了自己的初始起点, 偏离了学生需求的差异性, 偏离教学内容的出发点, 一味模仿, 缺少个性风格, 甚至出现了“千课一面”的现象。程式化的教学使师生的思维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 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 程式化必然导致知识的无活力化。知识的无活力化,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难以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现在的教学, 很多丧失针对性, 很少或不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一个地区出了一个全国出名的语文特级教师, 看这个地区教师做课与教学设计, 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其雷同程度着实令人惊讶之余不能不深感悲哀。有些人称之为教学流派, 笔者不敢苟同。教师的工作应该具备的创造性与艺术性不见踪影。这种程式化、模式化的教学可能对教师很受用, 给评课者的观感很不错, 但这种程式化的东西是和我们的学生吗?适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吗?缺乏创新性的教师又怎么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呢?这是我们应该值得思索的问题。
四、过于追求热闹, 以群体行为淹没个性思考
课堂也应该有静寂的时刻, 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不管又无必要, 学生合作流于形式, 为了课堂有所谓“行云流水”的感觉, 设计的问题是非常低能的。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 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 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解决问题。而许多老师的教学实践却违背了这一精神:老师提出问题, 马上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 于是人声鼎沸了一阵子后, 各组记录员开始分别表达意见, 最后是教师以权威的姿态统一大家的认识。这样做严重削弱了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 许多时候都是小组讨论代替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共识性的知识是有的, 但充满个性的创见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是非常珍贵的。
课堂教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服务, 教师要在真实的教学历程中培养学生。要设法变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 需要能生成目的, 目的能推动行动, 行动能优化心态。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需要、教学内容的需要为支点去启动课堂教学。一味作秀, 刻意过度, 则并非课堂教学的真实诉求, 公开课教学中的变异现象不可避免, 如果移植到常态教学更是贻害无穷。消除公开课教学中的变异现象, 才能还原课堂教学绿色的、充满生命智慧的、健康的初始生态, 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精神。
总之,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秉承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应该遵循学生发展认知规律, 鼓励他们从教材文本中大胆的思考探究, 探寻出更适合他们学习发展的语文知识。
摘要:从语文公开课教学中的几种变异现象分析入手, 认为语文教学应从教材文本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 围绕“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而不断地创新互动。语文公开课所出现的“过而无度”则令人担忧, 这种形象导致费时费力, 更是误人子弟。语文公开课应该还语文教学的真实面貌, 品味欣赏人物, 散发多彩的人文性。
怎样上高中语文公开课 篇8
公开课是基础教育单位或教学研究部门组织的,教师践行教研活动的常规形式。其出发点,对于教师而言,是考察其教育教学水平、课堂掌控能力、知识探索精神;对于教学基本单位而言,是实现教学经验的共享、促进全体教师专业发展、创造独特的校园课堂文化。公开课作为诠释个人教育理念的一种有效形式广泛的为教学研讨或教学技能展示方面所应用。可以说,每一个身在其中的老师都需要参加公开课,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公开课已经变味,变成了给前来听课的专家、领导和同行的表演课,但是,身在一线教学岗位,公开课是避免不了的,与其抱怨,不如仔细分析如何能上好一节公开课。笔者刚刚参加了一次公开的说课和一次公开的课堂教学,说课和上课之间相隔了一周,因此笔者在说课思路的基础上对最终公开课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通过这一过程和修改的几个点,可以反应出公开课教学侧重的是什么。以下是说课稿和上课稿。
二、《项脊轩志》说课稿
(一)说教材
《项脊轩志》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专题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感受古文中的生活气息与情趣。大纲对于选修课程——古代散文的要求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初步把握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本文注释完备,意脉流畅,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代表作,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其中,也体现了古代士子理想失落的悲情。
(二)说学情
学生经过高中一年半的学习,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结合注释,学生可以完成疏通文意的任务,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已具备对世态人情的理解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了解“志”这一文体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特征。
(2)理解本文“事细而情深”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3)探究归有光怀志而不得的精神世界。
2.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事细而情深”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3.教学难点
探究归有光怀志而不得的精神世界。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因此,本课所使用的教法和学法有:1、情景教学法;2、诵读法;3、导读法;4、学生自主学习法;5、讨论法;6、多媒体教学法。
(五)说教具
多媒体设备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寒花葬志》
2.感知全文,理清思路
(1)被称为明代散文第一人的归有光,自然是一位读书人,请找出体现作者读书人身份的句子。
(2)这位喜爱读书的古代士子读书的环境如何呢?
(3)小组讨论,归纳总结项脊轩的特征。
(4)找出项脊轩发生变迁的句子。
教师小结:一轩之变的背后是作者境遇的变化,但不变的是项脊轩对于作者的意义:心灵的港湾
板书:闭
3.深入研读,咀嚼真情
(1)破落的小木板房常人难以忍受,而身在其中的士子归有光感受如何呢?
(2)小组讨论,明确喜与悲的原因
板书
喜:珊珊可爱
悲:异爨、先妣、先大母、吾妻死
作者是如何表现书斋外的人事变迁引起他的内心复杂情感变化的
教师举例分析作者对母亲回忆的部分,学生寻例赏析。
讨论本段人称的变化:先大母—大母;先妣—而母—娘
教师小结:志的文体特征
板书:喜、悲
探讨发掘,精读文本
在项脊轩外,关怀过他的亲人相继离世,他对离世的亲人有着深深的思念,除此之外,还能不能发现其他情感。
板书:思
研读第二段,朗读归有光回忆祖母的部分
研读祖母三次不同语气的语言,教师对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给予指导
A.一读:感知读
结合古代科举考试的历史事实,分析归有光“长号不自禁”的原因
B.二读:理解读
学生展示归有光生平,结合生平,说一说你理解的归有光怀的“志”是什么。
C.三读:体会读
教师补充展示作者相关资料。
活动设计:以作者的口吻设计三句话,对文中祖母的话给予回应。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
板书:闱、恧
作业布置:延伸阅读《寒花葬志》全文,赏析本文最后两段。
说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项脊轩志》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专题单元的第四篇文章。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感受古文中的生活气息与情趣。大纲对于选修课程中古代散文的要求是,积累文言知识,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初步把握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本文注释完备,意脉流畅,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代表作,文章紧扣项脊轩内外的人与事来写,悲喜情感清晰地贯穿全文,善于拮取琐事来表现丰富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高中一年半的学习,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结合注释,学生可以完成疏通文意的任务,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已具备对世态人情的理解能力。笔者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并请同学写下令自己疑惑不解的问题,教学主要围绕学生比较集中的几个问题展开。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汉语常见的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代词及其用法。
2.理解本文“事细而情深”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3.体会结尾“以景作结”的妙处。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事细而情深”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体会结尾“以景作结”的妙处。
四、教法与学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简笔画
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导入
“你画我猜”——绘制课文内四样体现本文主要情感的事物,请学生来猜,从而点明课文主要人、事、物。
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项脊轩共有几兴几废,点明修葺前后的特点。
使用本人独创的“拨云见日”读法,朗读相关章节,教师做指导,明确作者对项脊轩的感情。
板书:怡然自得
作者对项脊轩如此钟爱,宁愿修葺也不愿废弃,可为什么在倒数第二段中出现了“室坏不修”这样的字眼。(承上启下,引出“喜”“悲”之情的分析)
2.琐事深情,深入分析
.喜:读书赏景之乐、琴瑟和鸣之乐
悲:异爨、母亡、祖母亡、妻亡
板书:喜悲
赏析“家有老妪……余泣,妪亦泣。”
(1)回忆一件琐事,抒发对亡母的思念之情
(2)“先妣”—“而母”—“娘”称谓的变化背后,反映的是情感细微差异
(3)“而母”的“而”之外,本文中还有那些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余—余稍为修葺
吾—吾妻归宁
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第二人称:而—而母立于兹
汝—汝姊在我怀
若—久不见若影
乃—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补充)
注意:
人称词
句子成分主语宾语定语
我√√√
余√√√
吾√×√
而、乃不能做宾语(含否定句),一般也不做主语,常见于做定语。文中“而母”做主语的是“母”,“而”做定语。
除了“悲”情还有什么情,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1)对亡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2)对祖母殷切希望落空的愧疚之情
(3)对自身功业无成的愤懑之情
板书:恧
3.以景作结,探究讨论
文章写到倒数第二段,轩中人、轩中事已写尽,为何还要赘述最后一段,可否删去。
教师总结,从泣到号到无言,有年龄增长后的沉稳深沉,更有历经生活磨砺后的沉默内敛,感慨遂深,下笔遂简。
庭有枇杷树——孤独
吾妻死之年——丧妻
手植 —— 物是人非
今已 —— 时光流逝
板书:物是人非
展示苏轼《江城子》,体会“以景作结”的妙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4.教师小结
天地间最可动情的不是山崩地裂英雄挺身而出,而是浸润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项脊轩志》借一轩而寄三世,凭一斋而怀三人,流芳世间的正是它用琐事而表达深情的写法,所谓平淡朴实的语言最显力量,本文字里行间无雕无饰的生活小事,正显出作者对家人的一腔深情。而结尾处,令人过目不忘“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更是文章深沉所在。全文形散神聚,写尽书斋往事,怀尽书斋中人,也将作者胸中情感渗透其中。
5.作业布置
课后阅读归有光《寒花葬志》,进一步体会作者“事细而情深”的写作特点,并运用这种写法,写写自己的生活往事。
6.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评价标准
想要上好一节公开课,首先我们要看现行的是标准是什么。目前比较流行的几大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如下。
辽宁师范大学罗明基教授在《教学论教程》中,对一堂好的公开课提出是以下六个要求:一、明确的教学目的;二、内容正确;三、方法得当,四、是组织得当;五、师生积极性高;六、教师要有全面扎实的基本功。
以北京师范大学安文铸教授为代表的整体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这个标准认为一节好的公开课,应该是受学生欢迎的,也就是说能充分运用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状态。
在由钟启泉、崔允淳、张华等教授编写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解读)一书中,由教育部组织的课程改革专家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做了详细的描述,现在主流的对于公开课教学评价大多依据此书。第一,一从教学目标上来说,要求教师把全班学生都培养成推理缜密、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都有助于学习的学习者;第二,教师要为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第三,教师要为学生管理学习环境营造,学习学科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第四,要促进教学,教师要从教学当中将学习活动化难为易。
而随着近来对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效率的越来越重视,一节课上所表现的教师本身的教学素养和学生学到了什么这两点,就成为评价一节公开课的重要标准。
操作方法
明确了评价标准,我们就可以有一些具体的做法了。比较两篇教案的思路,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具体化。
一节课四十或四十五分钟,有且只能达到1到2个教学目标,其中一个作为教学的重点,另一个作为教学的难点,超过三个以上,这节课的主要精力就会分散。如以上两篇设计,说课设置了三个目标——(1)了解“志”这一文体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特征。(2)理解本文“事细而情深”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3)探究归有光怀志而不得的精神世界。而在最终的教学设计上,保留了原先的第二条——理解本文“事细而情深”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改原来的两个目标为了解古汉语常见的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代词及其用法和体会结尾“以景作结”的妙处。
教学目标进行这样的修改,有两个原因。一来文言文教学,如果它单独作为一节公开课的话,必须要和其他的文体区分开,那么关于文言的知识是不可回避的,所以最后的定稿当中将文言的“言”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提出。二来,一篇一个好的公开课应该有亮点,这个亮点应该是很多人关注同时又能体现授课教师风格的一个点。而《项脊轩志》,作为一篇写情很出色的文章,所表现情的手法无非是两个也就是教学目标二和三中表现出来的用细节写情,和情到深处不写情而用景来作结,这两个作为教学的重难点之后,目标非常突出清晰。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让整个一节课环节非常紧凑。如果按说课稿中的教学目标来实施教学,一节课其实不足以涵盖说课的目标,目标达成不了绝对是公开课的大忌。
2.对导入的重视。
听课人也好,学生也好,见到的第一面其实都是导入部分,导入不需要夸张,但是要注意两点,第一,要切合文章的中心,最好能够通过导入串联起全文;第二,要有新意,让评委和学生会心一笑,对整个公开课产生期待。以本文为例,第一次导入设计的是用《寒花葬志》进行导入,设计意图是为了突出“事细而情深”的写作特点,突出教学重点。但实际操作中发现没法实施。因为《寒花葬志》虽然也是归有光的作品,但是同学们没有学过不熟悉,那要么要提前预习,要么要在课堂上当堂讲解,反而占用了整体学习时间,所以在最后上课过程中被抛弃。最后的教学设计中采用的是“你画我猜”这个方法,也就是让学生画课文中的事物学生猜,主题其实是梳理课文,突出细节描写,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紧密相关,而且通过黑板上所展示的事物,在教学过程当中就可以串联文章内容,也不显得突兀,也不需要额外再花时间。
3.教学方法的选用。
教法千变万化,在文章内容整体性有保障的前提下,可以突出一两个新颖的教学方法。如本文的教学设计,实际授课过程当中,笔者就采用了独创的朗读法,这个朗读法相比较说课稿中较为泛泛的诵读,内容更集中,形式更新颖,且更结合教学的实际,令学生和听课人都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觉。
4.现场的师生互动。
无论哪种评价标准,都很关注良好的师生互动。那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教师一定要仔细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1)内容不要太深奥,要切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互动显得很虚假,且很难精彩。笔者在最终的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学生自己都有亲情友情的经历,也都有过对情感的体会,立足于其共存的点,有利于激发共情。
(2)讨论设定要适时。讨论环节设计在课上到接近三十分钟的时候,此时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谈感悟的时候不会偏离课文。然后再展示一篇学生所熟悉的课文,有利于他们对这种写法的进行理性的总结,从而达到升华的目的。
(3)教师要对所讨论互动的内容,有较为深刻的把握。这是为了在公开课当中体现出师生互动的质量。因为教师需要对学生发言作出总结,这个时候听课人就会关注总结教师本身的教学素养,从而做出评价。所以在最终的教学设计中,笔者设计了关于“以景作结”的讨论,这个讨论经过实践证明开展得不错。
其他需要注意的还有,肢体动作的恰当运用,教学语言干脆利落,板书设计的精巧等等,篇幅所限,也就不一一赘述了。作为一线教师,公开课是必须面对的,因此,注意总结反思,会让每一节公开课真正成为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实践场。
一堂公开课三年级作文 篇9
星期五,我们302班上了一次公开课,上的是数学公开课。
“丁零零”,上课的铃声响了,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到教室里,端端正正的坐了下来。朱老师先将一个黑白的棋子握在手中,然后,放在背后,在手中换来换去,接着,双手握头,重新举到胸前,对大家说:“同学们,你觉得,我拿着的这个棋子在哪只手上?”我一眼就识破了老师的“计谋”,说:“在右手上!”朱老师摊开右手,棋子果然在朱老师的右手上。朱老师还说今天要学习可能性,在学习的`时候,我们会用到可能、不可能、一定等等一些可能类的词。接下来,朱老师在电脑上打出了四幅图,要求你打手势做判断。(一定√、不可能×、可能○)第一幅图说:“地球每天都在转动。”大家都打√。第二幅图说:“我是个小女孩,我从出来到现在,没有吃过任何东西。”我们打×。第三幅图说:“地球上每天都在出生孩子。”我们打√,第四幅图……朱老师看完大家打的四组手势后,说:“同学们,你们打的手势都很正确,接下来我们来用一定、可能、不可能造句吧。”于是,“我们不可能与太阳合体”。“地球一不定期会转动”等等,同学们造出来的句子在耳边响起。最后,朱老师要我们把抽屉里的一张表格填完。再把一张自己在同学中抽取的表格给大家看,我突然发现了一个错误,就对老师说:“朱老师,这张表格有点错误,应该是抽中红色为一等奖,抽中蓝色为二等奖,抽中黄色为三等奖,抽中绿色为纪念奖。”朱老师见我表现这么好,就说:“俞正辉真聪明,一下子就把错误给指出来了。”忽然,下课的铃声响了,这节漫长的数学公开课终于结束了。
三年级公开课语文 篇10
三年级上册《花钟》公开课心得体会
杨xx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做梦也没有想到杨老师会到我们xx外来听课,而且是听我的课,接到这个任务我有些激动,因为我想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能够上这次的学校公开课我觉得非常荣幸,我一定要努力上好这堂课。
我上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花钟》,我认真地对这篇文章进行了解读,然后备课,做课件。在这个过程中,最让我感动地是杨老师和我进行了面对面地教案交流,杨老师耐心地看过我的教案之后,对我设计的教案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受到很多启发。在我修改教案之后,终于,我信心十足地走上了讲台,整堂课孩子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出色地完成了教学的重难点。当然在杨老师肯定我的优点的同时也给我指出了我的不足,比如:我在教学“醒”字字形时让学生很牵强地编了一句字谜叫酒醒看星星,杨老师觉得应该和中国汉字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我觉得应该在汉字构成的方面多做一些了解。在教学九种花的开放的不同的样子时,没有把握一个整体性,比较松散,确实我自己也感受到了这些。
杨xx老师对我的执教的课总体评价较高,对我们的孩子也作出了很高的评价,让我再次感受到做老师的幸福感。在杨老师的引领下,我们与杨老师一起评论我们的课,在教案设计、课堂教学、识字写字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对教师语言、教态等细节问题也观察入微、分析入理,对各位教师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要求,让我们xx外的每一位语文老师受益匪浅。
语文教师需要怎样的公开课 篇11
一、语文公开课在实施过程中的弊端和不足
(一)曲高和寡
语文公开课,由于它承担的任务是推广某一教学新理念或新的思想,更主要的是这一节课要具有标杆和示范作用,所以,对于授课老师来说,在思想深处努力求新、求高、求奇。授课者本人可能是这一领域的教学专家、教学权威,亦或是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因此,授课过程对于听课老师来讲非常精彩,可听过以后应用于教学实践难度却很大。于是形成了“叫座不叫好的”尴尬局面。
(二)按部就班
一堂公开课,在授课之前,可能已经进行了多遍的演练,一些备课较细致的教师更是把开头、过渡语、教师的语言,甚至是学生的回答、提问都预设在了备课上。由于预设较多,老师只要按部就班把备课内容讲完就算完成任务,课堂上缺少了最为宝贵的随机生成的问题,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限制,学生只是教师用来表演、完成教学任务的道具,一切都在老师的指挥棒下活动,不敢越雷池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更是无从谈起。即使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一些讨论、质疑的环节,也是为老师的预先设置服务,因此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发言此起彼伏,但“都是戴着镣铐跳舞”,缺少了真正的自由。
(三)弄虚作假
不可否认,大多数公开课都是真实可信的。但由于部分公开课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质,如“评优课”、“竞赛课”,有的公开课是教师为了评职称的需要,勉强操刀上阵,但又怕出丑,因此出现了假课的现象:假的表演,假的学生质疑,教师预先给学生答案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既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又使听课老师听后毫无收获。
(四)手段繁杂
公开课,在授课教师、听课教师、甚至是专家学者潜意识里,如果不用多媒体,如果缺少声光电,那就代表着这位教师教学理念落后,跟不上时代;如果没有表演,缺少学生的讨论、合作,那就代表着这堂课学生没有充分活动等等。由于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课堂效果乍看起来美轮美奂,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老师的双边活动也很充分,但是不是每遇公开课都要如此,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语文公开课的角度来讲,大家公认的一个标准就是“语文课要姓语”,不能离开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对句子的品析,对作者感情的体会与思考。一堂好的语文公开课,教师要注意教学技巧、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运用,可归根结底,教师要关注的是如何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在这一根本思想的指导下,语文课才能回归正途,否则就成了信息课、表演课、演讲课。
二、语文教师真正需要的公开课应该具有的特点
(一)示范性
语文公开课必须具有示范性。具体来说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具备示范性:
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应该具有示范性。授课教师应该具有最前沿的理念,对于新的教学思想烂熟于胸,并在自己的授课过程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如新的教学思想所提倡的“对话”思想: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通过具体的环节来体现这一教学思想。又如新课程提出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如果教师授课时仍然是师道尊严,“满堂灌”,无论教师本人讲得如何精彩,应该说都不是一节成功的课
其次,老师的教学方法应该具有示范性。老师的教归根结底应该落实在学生的学上,因此公开课上老师的教学方法应该具有示范性。一些语文大家给我们做了良好的示范,如苏州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教学”,紧扣文本,教风朴实,实实在在;上海于漪老师,教法细腻,语言富有感染力;湖北特级教师余映潮板块式教学,语言富有诗意。这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风格各异,但都给我们做了良好的示范。
最后,教师的素质应该具有示范性。作为一位公开课的教师,自身扎实的基本功应该是听课教师的楷模和榜样。自然大方的教态、标准富有感染力的普通话、美观大方的粉笔字、灵活巧妙驾驭课堂的能力等等,这些都应该是听课老师的示范。
(二)研讨性
人们普遍认为:公开课一定要上得精彩,公开课一定要成功。其实,公开课还应该承担着另一种功能:公开课的研讨性。通过这一课,提供给听课者研讨。比如,曾在一次国家级公开课上,一位苏州的教师执教《珍珠鸟》,对于珍珠鸟文章的主旨公认是赞扬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能创造一个值得信赖的世界。而本课执教者却认为文中的做法是对动物自由的限制,是对动物的另一种戕害。这引起了极大的争论。姑且不论谁对谁错,本次公开课能给大家提供一个研讨的范例,就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另外,公开课也不一定是完美的,允许出现缺陷,这样,反而能给听课者另一方面的启示。
(三)实用性
公开课之所以“叫座不叫好”,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公开课花架子太多,实用性不强。所以公开课要着眼于教师的需要。如作文教学长期缺少教材,作文难教,是语文老师的共识。所以,公开课就应该多开一些和作文有关的内容。但事实上,有关这一方面的公开课非常少。
另外公开课更应该少一些形式,多一些实实在在的效果。因为,公开课上过以后,所用的班级,任课教师一般都要重新上一遍就很说明问题。
公开课作为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确实必要,但在实施过程中,如果授课教师能够扬长避短,就一定能够充分发挥公开课的作用,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三年级公开课语文 篇12
师:“我”把木雕送给了“我”的好朋友万芳,可爸爸妈妈要“我”把木雕要回来,于是双方发生了矛盾。在查问木雕部分,矛盾激化了。请速读第1~15和24自然段,准备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出示flash动画。动画展示了文中4个人物形象,并且伴有对学生的鼓励。)
师:好,这部分涉及4个人物的对话。请同学们4人一组自由组合,练习对话。(出示flash形式,展示朗读要求与朗读形式,画面中的文字都是动画的,并且配有音乐。)
师:大家推荐两个小组来进行比赛好吗?
生:好!
师:不参加朗读的同学,你们就是评委了,看大屏幕,这里有3条要求,做到一条给一颗星。(每个要求后面跟着一颗星,每次出现都配有悦耳的音乐。)
师:有请第一组。请自我介绍一下,你读的是哪个角色?(第一组表演。学生表演很精彩。)
师:请评委点评。你觉得该给他们几颗星?他们做到了哪几条?
生:我觉得该给他们4颗星。他们不光做到了要求的3条,而且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那么咱们给第一小组4颗星。第二组压力很大哦!有请第二组!(鼓掌。)
……
师:有很多同学因为刚才没能朗读很失望,没关系,还有很多机会等着你。
这个教学片段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是flash动画使用不当。课堂上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在学生速读课文的时候出现4个动画人物;第二次是在学生小组练习对话过程中出示动画的朗读要求和形式。第一次动画出现的时机与采用的形式均不妥。在速读的时候出现动画人物,必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势必影响阅读的效果。第二次动画是在学生小组练习对话时出现的,这也同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里的动画纯属是为了追求课堂的形式,不但没有发挥它的特有功能,反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是老师的点评缺乏针对性。针对两组学生的朗读,教师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指导和评价,并没有切实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学生朗读之后,除了学生点评外,觉得不到位的,教师要亲自点评,应明确指出,这样学生再进行朗读时才能有章可循。
三是大屏幕使用不当。本节课大屏幕展示的内容是朗读要求和形式。这样的内容往往会限制学生的个性朗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老师最好不用屏幕出示这样的要求来限制学生,口头指导就可以了。
我们不否认多媒体在课堂上的作用,但为了展示高水平的课件而忽视讲课内容的语文公开课,我们实在不敢恭维。我们看到,这堂课音乐声不断,掌声不断,但学生学会了什么呢?另外,课堂上教师只注重表演,带着学生“快走”,却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
以上种种现象,都违背了上语文公开课的初衷,不但没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某种程度上反而助长了浮华之风。依个人之见,语文公开课内容与形式应水乳交融。请看某教师执教《安塞腰鼓》的课堂片段:
师:安塞腰鼓的表演是多么壮阔、豪放、火烈!那么作者运用怎样的语言才能描述出这样的特点?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师:(课件显示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狂舞的画面)看屏幕上的画面,你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来描述它吗?
生:百十个后生狂舞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
师:请具体说说。
生:“百十个”突出舞蹈场面的壮阔;“狂舞”突出舞蹈豪放、火烈的特点。
生:用“石头”做喻体更能表现舞蹈刚劲有力的特点。
师:(课件显示如旋风一样的飞扬的流苏的表演画面)我们再看屏幕上的画面,你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来描述这个舞蹈动作吗?
生: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师:为什么用“飞扬”而不是“飘扬”?
生:“飘扬”更多形容轻飘飘的东西,所以它不适合用来形容强劲有力的安塞腰鼓。
师:(课件显示后生蹦跳如蛙的表演画面)你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来描述这个舞蹈动作吗?
生: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通过这个片段,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上教师能从语言运用这个关键点去引导学生去进行深入探究,感受腰鼓表演者的动作、神态,让学生明白语言的锤炼对表现人物的重要作用,从而让学生有所收获,知道今后要学会用准确、形象、生动的词语或语言去刻画人物。这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而腰鼓的表演动作、场面学生很难通过文字感受到,因此,教师用课件出示各种画面,画面上那种很强的动感,给学生非常直观的感受,加上让学生用文字描绘,他们很好地感受到了安塞腰鼓表演的无穷魅力。这样,课件就成为一种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好形式。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所追求的,那么,在公开课上如何才能做到呢?
一、明确上公开课的意义
公开课是日常课高度的集中和概括,是日常课堂的去粗取精后的再现。所以上公开课既是展示,又是让同行学习与研讨的过程,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它不意味着其中每个环节的设计与课堂流程都是完美无缺的,它更应该展现出教师和学生之间思想火花的不断碰撞,从而获得超出预设的精彩生成。还不要忘记一点就是语文公开课要有浓浓的语文味!
二、重内容,轻形式
看一堂课上得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师讲得多么精彩,而是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静下心来,认真备课,悉心钻研,潜心思考,深入挖掘,努力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这样的课上起来才有新意,才有研讨价值。否则,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只是一味追求形式的新颖、课件制作的精美,毫无意义。
如齐齐哈尔市教研院开展的语文学科“同备、同上一堂课”活动,让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深入挖掘、理解教材,鼓励创新,就是一种较好的形式。
三、立足主体,做好主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大胆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表现、展示自己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可有可无。恰恰相反,教师的主导地位至关重要,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课堂才有效率,否则,任凭学生天马行空地去说、去做,教师听之任之,最终只能是课堂热闹有余而实效不足。课堂上,学生好比风筝,教师就是放风筝的人。教师只有控制好手中的线,把握好时机,做到该放的时候放,该收的时候收,才能让学生这个有思想的风筝飞得更高更远,从而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四、明确课件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以它强大的视听功能确实给课堂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大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让课堂变得不再枯燥。但过多地使用或不恰当地使用,或为了做课而做课地使用,反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往往会喧宾夺主,影响讲课效果。所以,我们要明确课件的作用,它再重要也只能是起辅助作用,也要为这节语文课的内容服务。它就像做菜时放的佐料一样,要少而精,要适时、适量、适当。
五、课型要简单、易操作
【三年级公开课语文】推荐阅读:
三年级语文掌声公开课08-28
三年级语文公开课评课稿08-29
小学三年级语文《灰雀》公开课优秀教案11-12
一堂公开课三年级作文05-25
三年级公开课教学设计10-08
小学三年级英语复习课 公开课教案07-04
小学六年级语文公开课07-25
小学一年级语文公开课08-28
六年级语文复习公开课09-05
公开课 - 开课通知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