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发展历程

2024-10-10

地摊经济发展历程(精选9篇)

地摊经济发展历程 篇1

暑假,整天在家无所事事,怪无聊的。一天,姐姐神秘兮兮的来到我的面前,说:“要不咱们去集市摆摊买东西吧。”我兴奋的拍了拍手:“好啊好啊!”于是我们把家里值钱的小玩意带到了集市。

到了集市,找了个摊位,把东西摆好,我们班坐在那儿眼巴巴地等着我们的第一位顾客大驾光临。半晌过去了,没有招来一个顾客,连一个问价的也没有。火辣辣的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路旁的小树有气无力地耷拉着脑袋,汗水湿透了我的衣裳,真有些受不了。

在我们的对面也有一个买东西的摊子,生意也十分清淡,摊主在哪儿无聊的踱来踱去,可一会儿,他离开摊位,不知从哪儿弄来个扩音器,往摊位上一站,大声喊起来:“十元三样,十元三样,任你挑选!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经他这么一吆喝,冷清的摊位立刻就变得热闹起来,忙的他乐弯了腰。其实,他那儿的十元三样,我们这只要九元就可以了,可就是没人来买,看着大批大批的顾客往他那儿奔,我着急得很。突然我想:既然他会吆喝,我就不会吗?于是,我便大声吆喝起来:“三元一样,三元一样!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话音刚落,我就觉得脸发烧,也不知刚才那段是怎么喊出口的,不过还好,有一位大嫂在我们的摊位前停了下来。“这个多少钱?”“三元。”“恩,我买两个。”“好,谢谢。”当我接过大嫂给过我的六元钱时,不知是激动还是高兴,手直打哆嗦呢。那边的顾客见我们的东西更便宜,一蜂窝拥过来,忙的我们不亦乐乎。“叔叔,阿姨。伯伯,婶婶,再见,走好,欢迎下次光临。”一大堆礼貌用语全派上了用场,说的喉咙都嘶哑了。尽管这时天气更热,太阳更猛烈了,但我们却没有一丝倦意。

时间过得真快,下午我们收拾好摊子,一盘算,我挣了二十一元,看着这些钱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小妹妹,买根雪糕吧,这么热的天,买根雪糕润润嗓子,解解渴。”一个阿姨推着冰柜和蔼的说。要是平时,我肯定会毫不犹豫的买一根,可这一次,我犹豫了,这来之不易的钱,我舍不得花。

通过这次挣钱,我知道了挣钱的艰辛,体会了“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的含义,也学会了许多书本上难以学到的东西,它将使我受益终身。

地摊经济发展历程 篇2

(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地摊经济是通过在街道或某些特定的人流区摆设地摊廉价销售一些人们的生活用品以获得收入的经济形式。地摊经济因其灵活性和其商品价格的低廉性为城市的许多居民带了便利性同时也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但是由于地摊经济作为城市的边缘经济和其给城市的市容和交通等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 不少城市管理者对地摊经济围追堆截, 严格取缔致使城管和摊贩的矛盾不断升级。近年来, 虽然城市管理者给地摊经济进行了松绑, 其矛盾有所缓解。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完全退去的背景下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下, 地摊经济在吸收就业和增加收入以及增加经济活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地摊经济在城市的发展旨在阐明其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潜力并根据地摊经济的利弊给出政策建议使地摊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地摊经济因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在实现就业、增加收入、丰富城市文化, 建设多元化和人性化城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研究地摊经济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有关地摊经济的研究, 国内有不少学者著述。

从地摊经济存在的必然性角度看, 李嘉毅 (2009) 在其学位论文中以流通经济的视角, 探讨了地摊存在的必然性, 包括外部环境对摊贩生存的支持及其本身参与市场竞争获得盈利的能力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就业压力对地摊的需要。赵英军、黄华侨在《地摊背后的博弈》 (2000) 中从经济分析的角度认为, 地摊市场的存在是公共领域产权界定不完全的产物, 是摊贩和政府博弈后的一种纳什均衡, 它的存在符合帕累托改进的要求。

针对地摊经济的利弊, 朱斌在《助民生促和谐不能忽视地摊经济》 (2012) 一文中提到了地摊经济有四点好处: (1) 地摊经济孕育了企业家; (2) 地摊经济对解决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有积极作用; (3) 地摊经济给城市带来了生活气息; (4) 地摊经济对城市的消费层次是一个有利的补充。庹旋在《城市地摊经济浅析》 (2010) 一文中提出, 由于摆地摊的地点的随机性和集中性, 导致了一定地点的交通阻塞;由于摆地摊的人的素质问题, 乱丢、乱扔垃圾造成环境污染。并且, 由于一些摆地摊的人素质低下, 可能会卖一些假冒伪劣、质量低下的商品给消费者,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市场运行的正常秩序。

而面对地摊经济的出路, 汪地彻 (2010) 从立法层面进行研究, 提出要更新立法理念, 变“禁和堵”为“疏堵结合”, 允许流动摊贩在一定范围内合法存在。黄庆华 (2011) 则在执法层面进行分析, 认为应开辟专门的区域供流动摊贩经营。

总之, 有关地摊经济的研究应是卓有成效的, 但是以往研究只是把视角仅仅放在了城市内部, 对地摊经济普遍存在的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涉及甚少, 本文试图站在地摊经济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 研究其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发展, 为地摊经济的发展开辟更广的出路。

1 地摊经济的概念、功能与现状

1.1 地摊经济的概念

地摊经济即为通过摆地摊销售商品和劳务以获得收入的一种个体经济形式, 它是在社会分工中随着商业的产生而逐渐产生的, 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摊经济就类型而言, 包括流动地摊和固定地摊以及夜市和在农村盛行的集市等, 其形式非常丰富。

本文所要研究的地摊经济就类型而言包涵上述所讲的形式, 但其范围限于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笔者认为, 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由于正规的商铺较少, 仅靠零星的几家店铺是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的消费需求的, 因此, 在该地区, 地摊经济能够较好地填充商铺少的空白, 在大量的商城和店铺出现之前, 起到一个过渡作用。

1.2 地摊经济的功能

1.2.1 增加就业, 提高居民收入。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地摊经济给那些家境贫困、资金来源少的就业者提供了自主就业的一种选择, 从缓解就业压力吸收了大量就业人口。同时, 地摊经济也为收入微薄者提供了一种增加收入的途径。

1.2.2 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消费群体不同, 其消费的需求层次也就不同。正规的商城和店铺中的商品和劳务往往价格昂贵, 适合收入较高的消费群体进行消费, 而那些低收入群体则更愿意选择在地摊上购买自身所需的生活用品。

1.2.3 方便居民的消费。

很多商城和店铺往往离居民的居住区和工作区较远, 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消费的便捷性, 而地摊经济因其灵活性在工作区和居住区的人流处均会存在, 从而方便了人们的生活。1.2.4丰富了城市的经济文化形式。地摊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不仅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补充, 而且还是丰富城市文化的重要形式。在城市的街道小巷或在旅游点出现的地摊经济一方面热闹了城市的气氛,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城市的一种文化底蕴和时代痕迹, 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业文化的发展。

1.3 地摊经济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后,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 地摊经济作为一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在各地区纷纷出现, 并获得了迅速而繁荣的发展, 其对于增加人民收入和解决我国就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金融危机的席卷下, 很多工厂和企业濒临破产和倒闭, 致使大量的就业人口无法实现就业, 为了生活很多人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摆起了地摊使其在城市中再现繁荣。

在走访和调查中发现, 地摊经济呈现如下四个特征:第一, 地摊经济的从业人员多为下岗职工或低收入者, 还有少量的出于锻炼和创业的大学生群体;第二, 地摊经营的范围多为日常生活用品, 如:服饰、小吃、小饰品、当地文化纪念品、特产、简单的厨房用具等, 其价格较低, 品质不高;第三, 从业人员多为省内人员 (其中市内人员居多) ;第四, 在地摊经济消费的群体多为中低收入者, 其对商品的价格弹性较为敏感。

在地摊经济繁荣发展之时, 不少地方政府却为城市的整洁干净的市容而对地摊经济进行封杀, 使得政府和摊贩的市井闹剧一幕幕上演, 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 (尤其是对那些低收入者的影响更甚) 。

不可否认, 地摊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确给城市的环境、交通以及治安带来了负面影响, 但能否就此就否认地摊经济给城市带来的正面作用而不允许其存在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以下一节, 便从理论视角分析其原因和地摊经济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发展的潜力。

2 理论视角分析

2.1 成本—收益分析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 参与经济活动的任何人都会在最小成本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换言之, 至少只有收益大于成本时, 人们才会参与该项经济活动。地摊经济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 其必然是有利可图的即收益大于成本, 否则, 参与者便会退出该市场。由于, 地摊经济经营者不需要店面, 不需要营业执照, 甚至不需要固定的设备, 因此其固定成本很小, 而几乎不承担售后服务使其主要的可变成本主要集中在进货上 (或是原材料的购置成本) 以及税收上 (由于地摊分布的特征, 这部分成本几乎为零) 。由此, 收益与成本的差产生大于零的利润 (且利润非常可观) 。既然是具有很好经济效益的经济形式, 就不应该盲目地杜绝它, 而是应该针对出现的问题合理地解决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正式化的商品流和服务流还未大量涌入, 而且即使进入也会因当地人民的低消费水平而退出该地区。而地摊经济形式却不会有此类顾虑 (它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都在当地人民可承受的范围内) , 它不仅满足了当地人民的消费需要, 同时也增加了人们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进而为城镇化进程中正式化的商品流和服务流的入驻奠定经济基础。因此, 地摊经济不但不能消灭, 而且应该让它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大力发展。

2.2 供给—需求分析

供给是一定时期内, 生产者在某一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和劳务。需求是一定时期内, 消费者在某一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一定数量的商品和劳务。一般而言, 需求决定供给, 供给影响需求, 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市场的均衡。对于一个市场而言, 需求是其长久存在的基础, 没有需求, 生产的环节就会断裂, 再生产就无法继续, 最终该市场便消失。地摊经济的存在是应市场需求而生, 一方面, 由于人们的家庭环境、职业性质、个人能力、行业特点等方面的不同, 导致了个人收入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而收入水平又决定了不同的消费层次。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相对比较低, 对商品价格的需求弹性较小, 因此对于同一种商品,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较低廉的价格。另一方面, 消费者因其便捷性和时间成本而产生市场需求。二者需求的结合便是地摊经济供给市场出现的重要原因。地摊经济的存在既满足了中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同时又满足了那些便捷性消费群体从而达到一个相对的局部均衡。上述分析地摊经济在城市出现的市场需求同样存在于城乡结合部和农村, 因此, 地摊经济的发展潜力更应该在这些地区得到开发。

2.3 博弈分析

张维迎谈到过一种观点:一种制度安排, 要发生效力, 必须是一种纳什均缴。否则, 这种制度安排便不能成立。政府要禁止摆摊, 显然不是一种纳什均衡。具体分析如下:

分析中, 假定摊贩摆摊的收益为R1, 受政府打击后的损失为C1;而政府打击后的收益为R2, 打击成本为C2。如表1所示的博弈支付矩阵, 参与双方 (摊贩和政府) 各有两种不同的策略即摊贩:摆摊、不摆摊, 政府:打击、不打击。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情形:

此时纳什均衡解: (摆摊, 打击)

此时纳什均衡解: (摆摊, 不打击)

此时纳什均衡解: (摆摊, 不打击)

此时政府打击取决于其在多大程度上相信摊贩摆摊, 而摊贩摆摊则取决于其在多大程度上相信政府打击。

分析中可以看出, (1) (2) (3) 种情形中, 摊贩的策略均为摆摊, 而政府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形下选择打击。事实上, 对于政府进行打击的情形, 由于它带给政府的收益相对成本来说低得多, 所以政府也只是偶然为之。一般多发生于城市卫生大检查时。在这种情况下, 摊贩的最优决策是摆摊。而在政府方面, 这时没有太大的积极性去打击地摊。这可能有三种原因:一是政府觉得它的存在无关大局, 而要办理的其他重要事情又非常多, 限于精力, 没有必要花太大力气去管它;二是政府效率太低, 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政府本身没有实现其行为最大化的目标, 或者说它的目标不符合民众利益。因此最终的最优解为 (摆摊, 不打击) 。

2.4 城市规划与管理分析

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是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 科技水平以及文化环境等方面而对城市的各区域做出的布局, 其中人性化的需要和文化理念是城市规划和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原则。然而, 我国城市管理的理念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 这体现在单纯的追求城市管理的洁净整齐, 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式, 这种形式主义的管理方式, 没有考虑到老百姓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 也没有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

事实上对城市不同功能区的规划和管理不能追求千篇一律的华美、可爱和流光溢彩。一个良好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应该以人为本, 考虑人的需求。在人们需要的部分地区适当地允许地摊经济的存在, 不仅满足了人性的需求, 同时, 地摊经济与那些现代化的经济形式交相辉映展现了城市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必然会向城镇化不断发展, 而从长远规划和管理的角度, 这些地区更要把握好地摊经济在当地的发展以免出现现存城市中的城市管理者与摊贩之间的矛盾冲突。

2.5 社会保障体系分析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口众多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再加之社会保障制度起步晚, 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并不全, 很多人并不能享受他带来的福利, 尤其是对那些外来务工人员而言, 更是如此。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不同群体之间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公布, 2013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7。根据基尼系数的经济含义:基尼系数越小, 收入差距越小, 收入分配公平, 反之, 则收入差距越大, 收入分配越不公平, 国际上, 通常以0.4作为其警戒线。可见, 我国居民基尼系数远超过了国际警戒水平, 收入不公平现象较为严重。第二, 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保障机制不完善。2013年, 我国总劳动人口数超过10亿, 达到历史顶峰, 面对如此庞大的就业人口数, 却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和完善的就业保障机制, 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的稳定。第三, 医疗保障制度残缺。在很多城市中, 能够享受医疗保障的人数总是少数, 很多人因无法享受医疗保障而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对医院望而却步。

面对社会保障对部分社会群体保障的缺失, 地摊经济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些民生问题。很多低收入群体通过摆地摊不仅增加了自己收入, 还解决了自身就业问题, 进而为自己的生活增加了保障。而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不完善, 所以, 地摊经济的存在和推动其发展就更有现实的必要性了。

3 地摊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

不可否认, 地摊经济在给社会带来福利的同时, 也出现一些负面的问题。

3.1 城市环境遭受污染。

由于摆地摊的人的素质问题, 乱丢、乱扔垃圾, 其可能会污染环境。而且, 摆地摊比较集中地地方, 还容易造成脏、乱、差, 有损城市干净整洁的形象, 阻碍城市文明的脚步。

3.2 加大了城市交通压力。

摆地摊地点的随机性和集中性, 可能会导致一定地点的交通阻塞, 增加了城市道路运营的压力, 存在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隐患。

3.3 助长了市场竞争的不公平。

与那些正规的商铺相比, 地摊经营不需要营业执照, 缴税也很少甚至不用缴, 对其经营的范围也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 因而市场进入和退出的壁垒非常低, 因而两者间便存在着不公平的竞争, 不利于市场秩序的维护。

3.4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一些摆地摊的人素质低下, 可能会卖一些假冒伪劣质量低下的商品给消费者, 影响了消费者对产品的正常使用, 损害了其财产安全,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市场运行的正常秩序, 使消费者无法享受商品和劳务的售后服务。

3.5 地摊经营给城市社会治安增加了难度。

地摊经营往往交易标的较小、交易地点和交易时间不固定、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难以进行细致的规定, 这些都增加了对地摊经营行为的管理难度。有的地摊经营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越过政府管理敲门划定的经营地界摆摊设点;有的小商贩为了占据有力位置相互竞争甚至大打出手, 自己受伤的同时还伤及无辜的市民;有些法律意识淡薄的经营者甚至以武力对抗城管工作人员管理, 给社会治安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地摊经营地域多是开阔的空间场所, 客流量大, 人员庞杂, 多有闲散人员聚集, 难以进行有效管理, 时有失窃行为发生, 这也使市民与摊主的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4 政策建议

4.1 以立法的形式将地摊经济合法化。

将其地摊经济合法化是对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的认可, 也是对从事地摊经营人员身份的认可。给地摊经济正名避免了城市管理者和摊贩的矛盾的升级恶化, 也确保了那些低收入者的收入来源。

4.2 根据城市规划管理和市民的需要, 划定地摊经济存在的区域。

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例如:法国的“跳蚤市场”要求小摊贩们定时、定地设摊, 轮流举办, 这样可以减少摆地摊对交通造成严重的堵塞和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在韩国, 地摊被称为“道路文化”, 很多韩国摊主将小卡车改造成“包装马车”, 出售各种寿司、日用品、服装等, 成为韩国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在城市的居民生活区附近可以允许地摊经济的存在, 在交通压力不大的区域也可适当划定地摊区。对于时间性很强的地区, 不仅要严格限定区域还要严格限定摆地摊的时间, 以免造成城市交通的拥堵。而在一些重要的商务区则可作为禁摊区。以此, 做到疏堵结合。

4.3 规范地摊经济的经营。

每个地摊经营者需去工商管理局申请地摊经济的资格证, 并签订不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承诺书 (此过程的手续必须简洁且成本低) 。且工商部门要不定期检查地摊经营产品, 对出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经营者根据相关法律给予严厉打击。同时税收部门应根据经营的占地和经营产品 (需做严格界定) 收取少量的税费。

4.4 加强地摊区的环境治理。

城市环卫处可以向地摊经营者收取少量的环保费 (收取标准可视各区域的情况而定) , 同时环卫处要告知经营者要将产生的必要垃圾自行处理倒入附近指定区域, 以便其处理。对于产生大量的垃圾而不处理的经营者超过3次, 环卫处可对其进行处于罚款制裁, 并通知工商部门吊销其经营资格证, 半年内不得从事地摊经营活动。

4.5 在地摊区域附近设置治安点, 加强治安巡逻力度。

针对地摊区人多混杂的情况, 增设治安巡逻点, 时常对地摊区进行巡逻, 并对可疑人员进行身份检查。而且, 在地摊经营结束时间有序疏散人群和经营者。S

参考文献

[1]庹旋.城市地摊经济浅析[J].湖南农机, 2010 (3) .

[2]王征.都市里地摊何去何从[J].走向世界, 2007 (10) .

[3]许浩..大城市容得下“地摊经济”吗[J].中国经济周刊, 2007 (12) .

[4]赵颖军, 黄华侨.地摊背后的博弈[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0 (10) .

[5]李霞, 上管鸣.地摊的经济学分析[J].企业导报, 2010.

[6]宫业竹.青岛地摊经济发展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 2011.

[7]郭小晴, 李淳一, 关明蔚, 姜碧霏.大学集聚区地摊经济的成因及其出路的思考[J].

[8]林宙.金融危机下地摊经济发展现状刍议[J].广角.

[9]引导灰色经济发展的正规化探索实践创新小组.试析地摊经济的正负效应及对策[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城市应当容得下“地摊经济” 篇3

自上海宣布2007年5月1日起对小摊贩解禁的消息传出后,全社会又一次掀起了对个体商户城市设摊问题的争论。赞成者大都从方便市民购物、促进就业的作用出发给予了肯定;担忧者则从影响市容卫生、城管难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看法。但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大城市容得下地摊经济吗?”这其实是个意义深远的时代话题。

这绝对不单单是关乎城市生活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如何认识个体商户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问题。为更好地解释个体商户存在的意义,本文以具有经商禀赋的浙江(温州)人和河南长垣县所创造的经济腾飞奇迹为例进行探讨。

个体商户是构成和引发市场与产业互动、带动产业集群的成长第一要素

“越人善贾”,又以温州、宁波人为甚,如今浙江有160多万人的营销队伍分布在全国各地,另外至少还有100万人在海外经商办企业;而河南长垣县历史上就有提篮小卖、补锅铸铁、经营木梳篦子之类小商品的传统,如今全县平均每10人就有1人是销售员。个体商户作为成品制造商的代理商或经销商活跃在市场中,其销售形式五花八门,可以是上门推销订货,也可以是小商铺、小摊位,甚至可以以街头小贩(货郎担等)等形式走街串巷,足迹遍布全国。具体到产业集群成长过程,个体商户担当起了如下引发市场与产业互动的作用:

1.某个或某些个体商户发现了某种产品市场信息,并将之带回原籍,诱发一两家成品制造企业,使之成为如潘多(Pounder R.;John C.H.)等所描述的“能长出一片森林的第一粒树种”。如中国十大创业新锐——邱淦清,原本是一个提着电扇罩和枕套满城跑的推销员,他偶尔在北京街上看到了一条连衣裙,凭着浙江商人的敏感,回湖州老家创办了企业,逐步发展成为珍贝羊毛衫连续5年全国销量第一、羊绒衫销量第二的龙头企业。长垣县飘安卫材的王纪勇、驼人医械的王国胜、河南起重的李秀林等都是出身农民,从先跑市场后办工厂成为优秀企业家的。

2.成千上万个体商户将产品打入到大小城市,获得更多的订单,进而吸引更多的当地居民(或农民)加入生产或销售队伍,促使更多的成品制造商就地聚集,甚至“村村冒烟”。如今温州143个建制镇中“一镇一品”产值超过10亿元的有30多个,经济总量占全市60%以上。长垣人则用一把刷子、一把锤子、一把铲子、一把瓦刀打造出了中国“防腐之乡”、“起重之乡”、“厨师之乡”和“建筑之乡”。

3.产业集群迅速成长,知名度不断提高,各地商企、各类中间品供应商、中介服务机构也纷纷向产业集群地聚集,导致当地专业市场、商品贸易城(中心)纷纷兴起。长垣丁栾卫材市场拥有商户400多家,绵延近5公里浙江涌现出绍兴纺织、义乌小商品、温州皮鞋、大唐袜业、宁波服装、永康五金、台州模具等100多个年成交额超过10亿元的市场,实现了如迈克尔·波特所述的以“罕见的当地需求”,赢得全国乃至“全球扩张”,产业集群经历了由产生→成长→成熟的跨越。

可见,浩浩荡荡的销售大军才是造就浙江(温州)和河南长垣产业集群成长最重要的市场动因。他们构造了市场与产业互动的演进机制,担当起了发现市场、开拓市场、促进竞争和各类企业在一定地域集聚的重要作用。

个体商户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从浙江、河南长垣经济发展的轨迹看,它们具有这样的共性:

1.在资源极度缺乏的条件下起步。改革开放前,浙江是国家投资少、国有资产比重低、经济总量小、经济增长缓慢的省份。从1952年到1978年20年间,中央政府投资总额仅77亿元,人均410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那时浙江几乎没有居全国前列的大企业。温州的情况更差,地处偏僻沿海,周边缺少大城市辐射,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工业落后,国家很少投资(改革开放前总投资仅7亿元)。直至上世纪80年代其基础设施仍相当差,交通极其不便,是一个最终产品本地市场需求十分有限的地区。长垣县则地处黄河“豆腐腰”地段,是历史上十年九淹的黄泛区,全县资源缺乏,交通不便,区位条件极差。

2.在市场力的驱动下自发形成。改革开放使一些有经商意识和创业意识的广大农民从狭小的土地经营中走出来,他们走街串巷,从农业走向第三产业,从农村走向城镇,从本地走向国内大市场。

3.浙江(温州)和长垣的一些大工业企业老板,与其说是企业家,不如说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们从办商业开始,很快转入办企业,以杰出的经商禀赋成为改革开放市场的“弄潮儿”,创造出了经济迅速发展的奇迹。如今,长垣卫材覆盖了全国80%的市场,起重机械几乎垄断了全国50吨以下的市场,全县生产总值由1992年的不到7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59.92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全省排名前移了53位次。浙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329元跃升到2006年的31950元(接近4100美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6年)达7335元,仅次于上海、北京,位居全国前列。

可以说,正是在大量个体商户的拉动下,当今的浙江经济版图上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而浙江财富的绝大多数就是在这些块状区域内创造出来的。

个体商户是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生力军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八大任务之一。浙江(温州)模式和长垣道路给出了十分有价值的示范:

首先,绝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在农村与小城镇兴起,长垣形成了“北卫材、南起重、东防腐建筑”的经济格局而“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块状经济”已遍布浙江全省,如名扬海内外的苍南标牌集群坐落在苍南县的金乡镇,“东方电气之都”位于温州市的柳市镇。

其次,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不仅是企业、产业空间集聚的过程,还是市场、人口和生产要素向经济中心或城镇空间集聚的过程,是以个体商户为推动力,导致市场与产业互动,促使机会成本低的广大农民沿着市场力的指向,摆脱千百年来土地束缚走向二、三产业,走向城镇,走向市场的过程。1978年浙江仅有建制镇167个,2005年增加到752个(增加了3.5倍),小城镇镇区人口超过1200多万人,占浙江总人口1/4,而个体商户是推动小城镇发育、成长的关键因素。

大城市应该容得下地摊经济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城管员为

维护市容,撵得个体商户东躲西藏。2005年7月中旬,《人民日报》登载了一张“卖瓜砸瓜”照片:某市城管队员把一对未经许可设摊的农民夫妇的西瓜砸得稀烂,满脸沧桑的农妇捧着被砸碎的西瓜,无助地望着镜头。而与此同时,我们又常常会遇到完全相悖的情况:瓜熟蒂落、白菜丰收季节,政府号召城市居民认购“爱农瓜”、“爱农菜”。

链接·政策与声音

·温总理为何关心果农?

2006年7月,温总理在洛阳市农村考察期间,询问农民有什么意见和要求。一位农村妇女直言相告:桃子成熟了不能进城卖是最大的苦恼。总理听后站了起来说:“今天这个问题,我帮你就地解决。”

温总理说,城市管理要搞,也要让小商小贩进城卖东西。

很快,洛阳市改变了原来的规定,在城区原有农贸市场的基础上,增设62个瓜果直销点,免费发放果农进城直销特别许可证,让果农进城搞直销。原来,洛阳市为了搞“城建”,对卖桃的农民设了“禁令”:没有固定摊位和证件的果农不准进城,“偷着进来的,城管逮住就罚款200元。”

·马路摊点有规划地解禁

2007年2月26日《东方早报》报道,上海市将在今年“五一”前出台《城市设摊导则》,允许多年来一直受到城管取缔的部分街头游动摊点,在办理完简约的手续后合法经营。随后,青岛、重庆、成都、乌鲁木齐、广州、海口、武汉、郑州等城市先后提出将对马路摊点施行“禁改限”。

4月18日央视晚间新闻报道:石家庄市公布了《便民摊点开设细则》,将城市道路划分为禁设区、限制区和规范区。禁设区内严禁各类占道摊点;在限制区和规范区内,以不影响环境、交通和方便居民生活为前提,设置早点摊、修理摊等占道摊点,并优先照顾特困群众解决生计问题。目前石家庄市已批准设置了近千个马路摊点。

·经济学家茅于轼: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只有一条路,就是减少农民,帮助农民进城。一边是“猫鼠大战”,一边是政府关怀,人们不禁陷入困惑:矛盾是如何产生的?矛盾的结又如何解开?

其实小商贩不是中国独有,在世界各国,乃至发达国家的著名城市都能看到小商贩的身影,有的甚至成为城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欧洲许多国家已经把各种摊贩融入了城镇商业的一部分,有些城市还把有明显地区和文化特点的摊贩,作为一大景点长期保护。如巴黎塞纳河畔的旧书摊市场、埃菲尔铁塔下的水果市场闻名世界。据文献记载,奥地利维也纳的纳什马克市场建于1780年,由很多个体摊贩组成,被认为是最具维也纳文化特点的地方;在美国的华盛顿、纽约等许多城市的一些重要景点和大道周围,市政当局都会规划出一些露天的摊贩点,仅白宫和国会周围,就有三四十家这样的摊贩,而纽约皇后区的小贩努尔因经营小吃摊,成为2006年纽约街边小吃大赛最高奖得主。

2006年9月,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引用国际著名设计师沙里宁的话说,“城市如同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读出市民们的文化气质和抱负”,并明确表示,小商小贩也是城市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城市对他们的态度应该更加宽容。

“地摊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篇4

“地摊经济”是城市的“活化分子”,激发内生动力,释放无限价值。2020年将合理设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为“地摊经济点赞”,在山东烟台考察期间,李克强总理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地处黔北门户,是贵州省深度贫困县之一,在脱贫攻坚决胜关键时期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为了解**城区“地摊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和参考。**调查队开展“地摊经济”快速调查,通过向流动商贩、社区居民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共发放问卷*份,走访居民、流动摊贩、临街商户*余家,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地摊经济现状

(一)地摊经营主以低收入、就业难群体为主。一是进城务工农民。随着市民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农村转移劳动力集聚城市,地摊无需较大投入,经营成本十分低廉,从而吸引农民工流动摆摊设点。二是城镇人口中的无固定职业人群和下岗工人。城镇人口中学历低、无技能而限制就业的人群,因资金短缺、时间限制需要灵活就业的人群,地摊无疑是不错的选择。三是大学生和有创业打算的新型摊贩。为了积累创业第一桶金,增加市场实践,累计创业经验,降低创业风险,部分大学生和创业初始者选择“练摊”。

(二)地摊商品品种丰富,利润区间大,获小利易,获大利难。地摊经营种类主要有早晚餐、服装配饰、果蔬售卖、手机贴膜、烧烤小吃和儿童玩具、小商品等,其中烧烤小吃、果蔬售卖和服装配饰分布最广,数量最多。据调查数据显示,地摊日营业额在 80—**元,利润在**%-**%。**一般普工工资 80—**元/天,技术工工资**元/天,流动摊贩日均收入 120 左右,属于中等水平,流动摊位收入基本能维持一家人在**生活。

(三)地摊经济就业门槛低,逐步发挥做大就业“蓄水池”作用。地摊就业无年龄、学历、时间限制,就业门槛低、成本低、形式灵活,有“小快灵”等特点,成为了灵活就业的首选,有效增加了就业岗位,扩大了就业范围。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简单的小摊位解决 1 人就业占**.*%;解决 2 人就业占**%;解决 3 人就业占**.*%。

(四)居民有地摊消费情怀,对地摊经济包容度提升。一是居民中大部分有地摊消费经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调查居民中**%表示有过地摊消费经历,对地摊消费有特殊情怀,能够接纳地摊经济。近期**%的居民经常在地摊消费;**%的居民偶尔会在地摊上消费;有**%的居民表示没有在地摊上消费过。二是绝大部分居民认可地摊经济,对地摊经济支持度大。虽然地摊经济看似不起眼,与工业经济相比,难以起到明显的经济拉动作用,但居民对地摊经济持高度认可态度。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对于发展地摊经济,**.*%的居民表示非常支持;**.*%的居民表示比较支持;**.*%的居民表示一般支持;仅**.*%的居民表示不支持。

二、地摊经济的意义和存在问题

(一)地摊经济增加就业、活跃市场,是不可或缺的经济形式。

1.增加就业岗位。无论是“六稳”,还是“六保”,就业都被放在了首要位置。解决就业问题,需要政府主动发力,更需要社会发力、市场发力。地摊经济由于具有“小快灵”等特点,成为了灵活就业的首选。特别是处于脱贫攻坚决胜期和疫情防控常态化特殊情况下,积压的就业弹性需要得到释放,发展“地摊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就业渠道、满足了就业的需求、缓解了就业压力、解决

了部分人口生计问题。

2.方便市民购物。地摊因其受空间影响小,不仅成为了大商场、大超市、大卖场的有益补充。流动的地摊也方便了居民的日常购物,在逛街或者下班的时候就可以购买各种日常生活的瓜果蔬菜或者小商品,方便快捷。同时,由于地摊经营成本低,大部分商品价格要低于商铺或超市,既节省了部分开支,又满足了居民低消费需求。

3.拉动经济发展。地摊是最活跃的交易方式之一,快速流通的商品一方面增加了个体经营收入,改善了家庭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延长了生产企业销售链,加快了企业资金回收,激活了市场需求。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4.增添人文气息。城市化发展不能一味追求光鲜亮丽、整齐划一,要充分考虑社会各阶层结构的客观存在,地摊的发展让一座城市有了活的灵魂,无论是路边小摊的“酒拳”、公园里众人对破解残棋人的“指点”、还是广场边上吉他“神曲”,都是本真的生活方式,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的人文情怀。

(二)地摊经济发展迅速,面临五大问题不容小觑

1.污染环境卫生。流动地摊经常出现摊位零乱,噪音较大,油烟飞扬、污水处理不及时、果皮和垃圾乱扔等影响环境卫生情况,加上摊主和消费者都容易有各种不符合城市文明的举止,影响城市市容秩序。

2.影响交通秩序。流动摊贩多在热闹路段、学校门口、小区门口、景点门口等人群多的地方占道经营,且多为车流、人流高峰期,严重影响道路交通秩序。

3.增加管理成本。流动商贩大都是小本经营,无固定场所,无固定时间,管理部门很难掌控,在实际管理中无法实现集中统一有效的管理;加之其流动性强,很多影响市容环境秩序、交通秩序等行为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成了群众投诉的热点、社会反映的焦点和城市管理工作的难点。

4.权益保障困难。“地摊经济”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产品,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相对于正规店铺,有着价格低廉的优势,吸引不少顾客。但流动摊贩不少存在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等不诚信行为,加上不缴税款,自由定价,侵害了消费者以及合法经营单位的利益,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5.国家税源流失。从国家总体层面来讲,“乘车缴费,经营纳税。”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税收收入的保障,对“地摊经济”的松绑,确实对民生经济的扶持,但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店铺无利可图,趋利而行,关门摆摊,那么会流失国家税源,损害国家利益。

三、解决地摊问题的建议

(一)建规立制,注重规划。“地摊经济”是最大的民生,关系到众多底层人民的实际问题,如何抓住“地摊经济”的“牛鼻子”,既保障民生经济问题,又保障城市发展秩序,制度和规划是重要的两个抓手。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相关制度,规定地摊经营的市场准入条件、摊主信息登记制度、诚信经营考核管理制度等,“放”“管”结合,有序经营;二是规划区域经营。在城区重点规划部分区域设立流动摊位贩卖点,规定经营地点和时间,不影响市民正常生活,不扰乱交通秩序。

(二)加强宣传,积极引导。一是积极引导特殊困难群体、精准扶贫户、有创业意向的群体加入;二是做好政策支持,人社局、综合执法局、银行等有关部门出台可行政策,刺激行业发展;三是根据地方特色文化和特色产业,引导开展地方特色产品的销售;四是积极引导城市居民,解放思想,以包容、开放、接纳的态度看待“地摊经济”及经营群体,消除误会。(三)创新方法,加强监管。地摊经济考

地摊经济发展历程 篇5

关于出台扶持“地摊经济”若干措施的通知

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助力复工复产复市,充分发挥临时占道摊点在搞活经济、繁荣市场、方便群众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根据省住建厅《关于优化城市管理助力经济发展的通知》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经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在城管领域出台扶持“地摊经济”十二条措施,现通知如下。

一、制定发布“摊区地图”。

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根据我市城区区域布局、街路分类、交通状况,按照市场类摊区、临时占道经营类摊区和主干街路临时占道店外经营三个类别,划定坐商、游商经营禁止区、限时经营区和允许经营区。作为扶持“地摊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分阶段确定从事占道经营的街道、路段、时段,制作了摊区地图。第一批确定了近江早市等16个市场类摊区,周边等26个临时占道经营类摊区,以及长安路、中山街等城市主干街路临时占道店外经营区域,并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进行调整,便于游商寻找经营地点。

二、拓展市场摊区范围。

即日起,全市已登记的市场摊区,全部恢复经营,各区可

结合实际,扩大现有市场摊区经营范围。对具备经营条件的临近区域,可根据实际情况纳入市场摊区经营范围,增加经营摊位,吸收流动经营者进入市场摊区规范经营。符合条件的早市、日市,可延长经营时间。

三、开辟临时摊点摊区。

各区统筹组织利用辖区内符合条件的体育场馆、公园周边,休闲广场、闲置厂区空地等场地开办临时摊点摊区。划定具体经营区域范围,明确经营项目,确定经营时间,采取“一街一策”、“一点一策”的方式,引导游商进入摊点摊区有序经营。

四、开办居民小区周边临时市场。

针对居民小区周边缺少相应配套便民摊区的情况,可以利用街路、闲置场地等区域建设临时市场,在满足不污染环境,不扰乱居民生活秩序的前提下,可在小区周边适当区域,划出经营摊位,规定经营时间,开办小区临时市场,为小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

五、适度允许店外经营。

有店外经营需求的临街门店,可在本通知确定的负面清单以外,由城管部门在店外门前划定区域,开展店外经营。商家开展店外经营前,须与所在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签订门前三包协议并按协议内容履行。

六、开办商品促销活动。

允许大型商场在商场门前自有区域内设置展棚展位开展促

销活动。由各区政府组织辖区内商超、企业利用双休日、小长假、黄金周假期等消费集中时段,在具备条件的开放性公共空间,有序开办节假日步行街、周末大集、二手商品交易市场、休闲文化专区、地方品牌、特色产品等促销消费活动。

七、减免业户相关费用。

对临时设置的摊点摊区和店外经营,免除占道费用。

八、实行包容监管机制。

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应本着方便经济、搞活流通的原则,文明规范开展执法管理活动,坚持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对轻微违法以教育疏导为主,慎用处罚和强制措施,对拒不遵守禁止性要求的企业、商户,依法取缔其经营和促销活动。

九、加强政策宣传引导。

进一步加强组织保障和宣传引导,通过网络、报刊、电视等多种媒体,发布助力“地摊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信息,及时总结好经验、做法并广泛推送推广,积极取得市民支持、商贩认同。

十、实行负面清单管理。

除下列禁止经营区域、项目、行为外,均可在城管部门规范管理下开展经营活动。

经营区域方面:禁止占用城市快速路、主干街路、车行道、盲道和无障碍通道等影响通行的区域;禁止影响行人通行和妨碍有序停车的占道行为;禁止占用消防通道、地下人行通道、公交站台等影响安全的区域;禁止占用国家机关、医院、学校和幼儿园等环境要求敏感区域;禁止占用城市公园、风景区等区域;禁止占用城市绿化隔离带。

经营项目方面:禁止活禽销售及活禽宰杀;禁止室外经营油污及油烟过大的餐饮项目;禁止在无配套卫生间等环卫设施情况下,从事室外经营的餐饮项目。

经营行为方面:禁止室外明火作业等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禁止露天烧烤、噪声扰民等污染环境的行为;禁止占道加工作业等影响市容和交通的行为;禁止损毁绿地、树木,破坏城市绿化环境的行为。

十一、搞好服务保障。

1.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负责政策制定,信息发布,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2.各区政府要充分发挥属地管理主体作用,对搞活流通促进消费活动进行全方位服务和监管,优先引进解决生计的小商小贩、农民自产自销、便民鲜活产品,在规划确定临时摊区摊点过程中与辖区交警大队有效沟通,避免影响道路微循环。3.各区城管部门、街道办事处等部门要加强对环境卫生的监管,引导游商、个体商户强化环境卫生责任意识,履行保持环境卫生义务,并及时跟进环卫保洁和垃圾收运。4.公安交警、市场监管、安全应急、卫生防疫等主管部门应按照管理职责主动开展相应服务工作,各部门要协同开展规范管理,指导占道经营者安全用气、用电

等,对经营中存在的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隐患进行排查和处置。

十二、统筹兼顾疫情防控。

亦庄经济开发区发展历程 篇6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筹建于1991年,1992年开始建设并对外招商。

 1994年8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北京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 199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内的七平方公里被确定为中关

村科技园区亦庄科技园。

 2002年8月,国务院批准扩区24平方公里,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

 2005年1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开发区规划为北京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规划面积

约200平方公里。

 2007年1月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复《亦庄新城规划(2005-2020年)》,明确指出以北

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功能区的亦庄新城是北京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和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

 2010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同大兴区行政资源整合,形成的新区总面积达到1052

平方公里。两区的融合发展后的南部新区,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1+1>2的良好效果。新区在发展规划上,对全区范围进行合理化布局,形成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产业发展主体平台,带动大兴生物医药基地、新媒体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军民结合产业园、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园、新空港产业园等六个专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形成了“一区六园”的产业发展格局。

 2011年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740亿元。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面向国际市场的高端产业园区的目标,坚持产业集群化、资源

基因概念的发展历程 篇7

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 用豌豆作研究对象, 经过八年的杂交试验, 于1866年发表《植物杂交试验》。指出,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来控制的, 在上下代传递中遗传因子符合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遗传因子作为基因的雏形名词就诞生了。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在《精密遗传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基因”这一名词, 以此来替代孟德尔假定的“遗传因子”。从此, “基因”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2 基因概念的发展

2.1“三位一体”的经典概念

1903年, 萨顿和鲍维里认为遗传因子的行为与减数分裂和受精中染色体的行为非常吻合, 因此认为基因可能位于染色体上, 这只是一个推测, 后来被摩尔根证实。1910年, 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 发现白眼性状总是和雄性相联系, 证明控制果蝇眼睛颜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这是人们第一次把某一基因与某一特定染色体联系起来, 从而把基因落到了实处。他也发现了伴性遗传, 提出了遗传学中第三大定律即连锁互换定律。1926年, 摩尔根发表《基因论》, 指出基因确实位于染色体上, 并呈直线排列。基因是决定性状的功能单位, 能产生一定的表型效应;基因是结构单位, 交换只能发生在基因之间, 而不能发生在基因之中;基因是突变单位, 可从一个等位形式变为另一等位形式, 但基因内部没有可改变的最小单位。这就是“三位一体”的基因概念。

2.2 一个基因一个酶

1908年, 英国生理生化学家盖若德证明黑尿病这一家族遗传病的产生是由于家族病人基因改变导致体内缺乏一种氧化尿黑酸的酶的缘故。即一个基因突变导致一个代谢障碍。这种观点可以说是一个基因一个酶观点的先驱。1941年, 比得尔和塔特姆对红色链孢霉做了大量研究, 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观点, 认为基因控制酶的合成, 一个基因产生一个相应的酶, 基因与酶之间一一对应, 基因通过酶控制一定的代谢过程, 继而控制生物的性状。这是人们对基因功能的初步认识。

2.3 基因的化学本质是DN A, 有时是R N A

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决定生物性状的基因是DNA还是蛋白质这一关键问题在1944年得到解决。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Avery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这是首次实验证明了基因的本质。1956年, 康兰特分别提取出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和DNA, 分别涂抹在健康的烟草叶子上, 结果只有涂抹RNA的叶片得病, 而涂抹蛋白质的叶片不得病, 证明在不具有DNA的病毒中, RNA是遗传物质。这些RNA病毒能以自身为模板在RNA复制酶的作用下进行复制。因此在少数生物中RNA是遗传物质, 多数生物中DNA是遗传物质。

2.4 顺反子学说

1957年,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本泽尔 (Be nze r) 用大肠杆菌T4噬菌体为材料, 提出顺反子学说。认为顺反子是遗传物质的一个功能单位, 是基因的同义语, 也是DNA上的一个特定的区段。一个顺反子决定一条多肽链。基因并不是一个突变单位和交换单位。把性状突变时产生突变的最小单位叫做突变子, 一个突变子可以小到只是一个核苷酸;把发生性状的重组时可交换的最小的单位叫做重组子, 一个重组子可只包含一对核苷酸。因此基因在结构上是可分的, 一个基因内部可包括许多突变子和许多重组子。

2.5 基因功能的划分

1961年, 雅各布和莫诺通过对大肠杆菌研究提出乳糖操纵子模型。人们认识到基因在功能上也是可分的。有的基因不仅可转录m R-NA, 而且还可以翻译成多肽链, 这类基因就是结构基因。有的基因只转录生成RNA而不翻译, 这类基因就是RNA基因。有的基因并不进行转录, 但是参与调控其他结构基因表达, 如启动子和操纵基因, 这类基因就是调控基因。基因能单独起作用, 也可由多个基因形成一个相互制约, 反馈调节的网络。

3 基因现代概念的发展

3.1 断裂基因

原核生物中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序列是连续而不中断的, 这与真核生物不同。断裂基因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把鸡的卵清蛋白基因m RNA反转录生成c DNA, 然后与该基因杂交, 发现该基因的单链DNA比c DNA长, 在互补的区段外单链DNA生成多个环状图像。成环的DNA区段就是基因中的非编码序列, 叫做内含子, 而把出现在成熟RNA中的有效区段称为外显子。这种能表达的外显子被不能表达的内含子隔开的基因就称为断裂基因。这在真核生物中是一种普遍现象。断裂基因的发现使人们对基因结构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

3.2 重叠基因

在传统的基因概念中, 人们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排列时是一个接一个线性排列的。但1973年维纳首先发现了基因有重叠现象。基因重叠有两种形式, 其一是一个基因的密码子被完全包含在另一个基因中, 形成大基因套小基因, 其二是两个基因共用一部分核苷酸。目前已在细菌、噬菌体、病毒等低等生物和人类等少数高等生物中发现重叠基因。

3.3 跳跃基因

基因绝大多数是固定在染色体的一个位置上, 但有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可以移动的, 这类基因称为跳跃基因。1950年麦克林托克在玉米染色体组中发现1个激体———解离系统, 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固定, 可以从一个位点跳到另一个位点, 甚至从一条染色体跳到另一条染色体上。后来人们在果蝇、酵母、大肠杆菌中都发现了跳跃基因的存在。

3.4 管家基因和奢侈基因

基因组中的基因可分为两类:管家基因和奢侈基因。管家基因是在所有的细胞中都处于活动状态, 在任何时间都能进行表达, 用以维持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奢侈基因只在特定细胞中进行表达, 合成组织特异性蛋白, 影响细胞的特异性状, 决定细胞的分化。奢侈基因在特定组织中保持非甲基化或低甲基化状态, 而在其他组织中呈甲基化状态。细胞分化主要是奢侈基因中某些特定基因有选择地表达的结果。

3.5 假基因

1977年发现假基因。假基因是没有功能的基因。其基因序列和正常有功能基因相似, 但由于基因突变而失去了生物学功能。在动物, 植物和微生物中都发现了假基因。一般认为假基因是由m RNA反转录成c DNA, 然后整合在基因组中形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对基因的认识会逐渐丰富, 基因的概念也必定赋有新的内容, 人们也将更准确更全面地揭示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规律。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基因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认识每发展一步都意味着遗传学乃至整个生物学的一次革命和突破, 从科学角度追溯基因概念渊源及其历史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基因,三位一体,顺反子,断裂基因,重叠基因

参考文献

[1]杨纪坷, 汪安琦译.遗传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4.

[2]张玉静.分子遗传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恒大集团发展历程 篇8

(1)艰苦创业 高速发展【1998-2000年】

公司成立之初,正值亚洲金融[0.91%]风暴,恒大地产集团逆市出击,抢占先机,采取“短、平、快”的策略,首个项目金碧花园以“环境配套先行”的开发理念,创造了广州昼夜排队购房,日进亿元的销售奇迹。其后,恒大经过三年艰苦奋斗,于1999年从当时广州的1600多家房地产企业中,首度跻身为广州地产10强企业;2000年,排名跃升至广州第6位。

(2)苦练内功 夯实基础【2001-2003年】

经过三年多的高速发展,从2000年开始,恒大地产集团着力于有效整合资源,规范开发流程,狠抓管理促效益,支持未来发展。在广东地区同时开发及储备多个项目,陆续开发销售金碧华府、金碧新城、金碧世纪花园等多个金碧系列楼盘。2003年,恒大被评为广东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第1名。

(3)二次创业 拓展全国【2004-2006年】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恒大地产集团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发展潜力日益凸显,从2004年开始,恒大提出“二次创业”的号召,着力实施立足广州、布局全国、全方位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经营战略。2004年,恒大首度跻身中国房地产10强企业,并在广州同步开发销售金碧翡翠华庭、金碧湾等10多个楼盘,在开发经验、品牌美誉度以及规模实力等方面,初步具备了全国拓展的条件。2006年11月,美林、德意志银行、淡马锡联合投资入股恒大4亿美元。

(4)迈向国际 跨越发展【2007-2009年】

恒大已战略性的进入上海、天津、重庆、沈阳、武汉、成都、南京等20多个主要城市,拥有近50个项目,规模与品牌已取得实质性的跨跃。恒大一流的管理团队和成功的发展模式,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超常规发展,吸引了国际资本巨头青睐。恒大累计在国际资本市场募集资金18亿美元,已成为中国房地产企业迈向国际化的典范。

品牌建设发展历程 篇9

告意识开觉醒,广告活动开始介入部分品牌的塑造,并取得相应的成功。

但是,随着广东及沿海诸省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国外商品的大量进入,这些品牌到了90年代开始

没落,到目前为止,许多品牌已经从市场经济的视线中消失了。

2.媒介催生阶段(1993年——1997年)在第二个品牌发展阶段中,CIS战略成为塑造品牌的核心手段被广大传媒长达几年的深入宣传,一些来自于台湾、成长于大陆的CIS“大师”也应运而生,他们把CIS说成是解决企业问题的唯一“救命稻草”。与此同时,媒介的造星运动在品牌塑造上大打出手,“标王”成为这个时代的品牌代名词。利用新闻效应、利用媒体的影响力、不择手段制造新闻事件、大规模的广告活动,成为这个时期品牌宣传的主要方式。有的企业则自办小报,利用人们无法辨别信息和消费者对信息缺少免疫力的现状,实施印刷品信息轰炸,比如三株是也。另一方面,外国品牌则从品牌战略的高度进入中国市场,开始了他们的消灭中国本土竞争品牌的行动,通过“合资”等合法方式购并本土品牌,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取愉悦于外资企业老总,担心“引资”不成,把地方本土品牌免费合资。外资企业一旦合资成功后,就把本土品牌放入“冰柜”冷冻起来,让时间的车轮来撵碎中国消费者对本土传统品牌的记忆,最终是外资品牌全面获胜。比如,在中国的洗涤用品市场,还有多少原来传统的品牌?在这个阶段,企业品牌问题,已经逐步超越了“商标”的理念,企业形象成为品牌的代名词。企业在“商标”企业形象的宣传上投入越来越多的人力、财力、物力。但是,从客观上讲当时人们对品牌的普遍认知,还处于茫然与被动的状态。理论界的倡

导力度和研究也未深入。“牌子”是当时人们对企业产品“品牌”的主要认识。

3.市场营销理念与实践的阶段(1998年——2002年)这个阶段的主要竞争方式与上一个阶段相比,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营销”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口头语,“营销”也成为大众生活中使用最为普遍的词汇。在这个阶段,市场竞争的焦点集中到商品流通渠道领域。拥有渠道,拥有足够的终端网点,成为一个企业品牌是否有用竞争优势的标志之一。整个市场,企业品牌之间的竞争日益白热化,促使土企业真正重视“品牌”,并试图从营销书籍中去寻找答案。出版社也把经济书籍的重点之一放到营销书籍的出版上。在众多的营销类系列书籍中,“派力”丛书对营销知识在中国的普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人才的培养上,高校有

上一篇:学生检讨书范文3000字下一篇:有关非主流超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