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mba学什么

2024-09-09

读mba学什么(共10篇)

读mba学什么 篇1

MBA学什么?

根据相关统计,今年全国各地有324个高考状元报读了工商管理BBA(工商管理学士或本科),在高考状元总人数中占比近20%;在国际著名管理咨询公司工作人员中,在世界500强企业主要领导中,约有50%左右及以上的人员是MBA(工商管理硕士)。MBA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商界精英”;“精英们”对未来的选择导向也如此明显,不得不令人思考。上次比较全面地讨论了“MBA是什么”这个问题。今天继续探讨“MBA学什么”这个问题。

商战归来再读书

战争年代上军校。而在如今的商业时代,商场如战场,“上军校”就是读MBA。市场经济环境下,MBA与企业的产品类似,也有不同的定位。有适合“学霸”们面向未来找工作的学历教育,也有适合在职人员的问题导向的深造学习等。

既然不同的商学院和定位、做法会有所不同。对于“MBA学什么”这个问题也会有不完全相同的解答。作为业内人士,笔者认为每一个商学院都有其充分的理由或者不同的特色与定位,不可妄论。因此只能从自身的角度,简单介绍一下我们浙江省求是经济与管理科学研究院(杭州年代专修学校)的一些基本做法。

从当初浙大为了对下面300多家企业领导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在对境外一些商学院的考察比较引进基础上,由我们开办了“国际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国际认可的MBA)”项目,马上20年了,成绩斐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一般的MBA教学基础上,也创新、创造了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如学科导师制、体验式学习等等。根据在职学习的特点,学院还从简单的逻辑出发,通过概括与演绎,由此及彼,由浅入深,以点到面,不断深化课程的学习与教育。

我们主要开设了《战略管理》《财务投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管理》《高级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战略》《高级商业和创业项目学习与研究》、《求是论坛》及香港的深造学习与考察、毕业典礼等。课程设置简约、直接、明确。

学员的MBA教程拥有两套教材及一些参考书。一套是香港政府投巨资开发的国际认可的中文MBA教材,活页,并即时更新。中文系统意味着,此教程是以大中华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方便学习与理解,也适应中国的环境或者国情、真刀真枪的学与用;另一套由美国教材翻译而来,其中有的甚至被誉为学科“圣经”的MBA教材,充分兼顾国际化。同时,学院还提供曾获得过“斯德哥尔摩国际金奖”的,相当于数以百万册图书计算的网络图书馆供学员使用。

着眼于更新管理“操作系统”

浙江省求是经济与管理科学研究院的MBA课程,还着眼于更新管理“操作系统”,从纵向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

一是观念层次。管理有常识、没有常法。明确观念和管理的本质,才能更深层次和更高角度去把握和理解管理的真谛或课程的本质及内容与方法,把书读活,既有专业化的管理素养,也拥有创新的能力。MBA中不同的课程涵盖了很多不同的观念:如战略管理上的目标、环境、定位、壁垒、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观念等,财务管理上的股东价值或财富最大化观念,成本、收益、风险观念,时间价值,机会成本,财务及杠杆观念等;人力资源的人才的资源性与战略及战略适应性观念等;市场管理的不同市场观念、需求导向观念、价值营销观念等;高级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战略上的场理论、战略适应性观念等等。

二是概念层次。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专业。有国际通用的语言和概念,才能精准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并进行恰当的描述或表达。一个概念,背后可能凝聚了很多的内涵与案例,也是专业化的标志。常常,只需要简单地表述一个概念,业内人士便能马上听懂、看懂,甚至演绎出丰富的案例或故事甚至对未来的系统性预测或综合性判断。面对同样的概念,外行人只能凭想象或去顾名思义、猜测,甚至想当然。有的可能猜到一些,但有的不一定。

譬如,战略管理上的“战略集团”概念,不是专业人士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它不是通常的企业集团的概念,而是产业环境分析的工具,是“策略群组”的意思,即战略上相同或类似企业的集合;方便企业精准地找到自己的参照物,自己的定位,机会、威胁与竞争情况等等。同时,内行人士会联想到更多、更丰富的东西与案例,如五力模型、利益相关者、壁垒、核心竞争力、SWOT、甚至各种公司战略及背后的一系列具体的东西、数据、模型、利益关系等等,有一个比较系统性的认识与判断,甚至相对应的一系列战略选择、科学而迅速的反应与决策等,识高量大,并有利于快人一步、早着先机。

三是方法层次。浙江省求是经济与管理科学研究院特别强调方法问题。MBA的本质上是一个方法体系,不仅仅在于转变观念,学一点新的概念的问题。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快速灵活地应对非常复杂的环境变化。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诊断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最后都是科学的方法问题。从战略、财务投资、人力资源问题、市场、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问题,甚至商业模式等等角度出发,这些课程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这些方法基本涵盖了企业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实践及实践基础上的演绎与发展,包括不限于成功或失败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及模型、模式化。有一些方法甚至是管理学大师、管理咨询公司、优秀企业在实践中创造或者概括、发明出来的。基本上MBA同时涵盖了很多大智慧。

企业是领导者知识与观念的作品

传统上,科技与管理始终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基本上是模式化的,企业经营往往局限于产品经营,常常是一条道走到黑,谁来经营也许差别不会很大。再者,企业的困难往往是行业的困难,也比较习惯于向政府要政策、向外部找原因。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等各种资源不过是管理的产物或众多资源及工具之一,所有资源的管理主体是管理者,管理就显得非常的重要。有什么样的管理者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也是一个动态、灵活跟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动态过程。企业经营的本质是市场主体或管理者按照自己不同的知识、资源、逻辑与经验去认识和理解资源,去经营资源、创造价值的管理活动,是一个不断与环境相融合的过程。思想、科技、创意、产品、权益甚至人脉等等都可以构成财富创造的资源及工具,甚至成为核心竞争力。不同知识的管理者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方法与结果。企业经营进入个性化、差异化、动态化、知识化的时代;有时候即使想模仿或者复制,也不容易,有种种壁垒或者知识产权保护及核心竞争力等等问题,也极有可能会跌入各种陷阱。因此,企业自身、企业家或管理者选择怎么样的战略、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构建一个有核心优势的商业方法,去实现自身的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要恰当地去认识、把握、组合这些资源并能创造价值,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意义。

从客观环境上看,竞争越来越激烈,成败也许只是在毫厘之间。因此,企业管理需要科学,需要别人的经验和知识、信息、管理的专业化和系统化。也许,这也是管理咨询行业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的原因。

浙江省有4万多家规模以上(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其中的一些企业属于靠天吃饭的传统企业,管理粗放、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缺少与时俱进的企业经营理念和战略及系统性的方法,是即将要被淘汰甚至死亡的。但是,他们毕竟积累了很多资源与价值,只要有价值和资源,就可以进行重新认识与组合资源,就有发现与创造更大价值的机会。这些企业也为MBA提供了非常大的舞台和实践空间。如果能够把握这个机遇并找到新的切入点,重新定义企业的战略或商业方式,笔者相信能够推动他们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并取得成绩。

可以肯定,如果没有在观念、知识、管理及方法上的转变与升级,不大可能有新的价值及组合发现、新的眼光、思路和方法,也许还是低层次的重复,或者穿新鞋走老路甚至无路可走,无论再怎么折腾,基本的格局还在那里,转型还有可能,升级却是不易的了。

读mba学什么 篇2

没有战略的企业, 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 只会在原地打转。因为战略就是企业的罗盘, 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方向。1998年11月, 马化腾等5个年轻人一起创办的腾讯公司, 之所以成长为今天的巨人, 与其战略进步不无关系, 从而实现了从跟在用户后面到引领用户、从模仿改良到创新超越的升华。现在, 腾讯的定位是只做两件事情:一是借助QQ、微信这类全民性的服务平台, 把自己打造成互联网连接器;二是打造精品内容, 做好基于明星产品的内容产业。背后, 得益于腾讯专设的战略发展部, 负责制定总体的宏观战略, 如聚焦战略、泛娱乐战略、双打战略, 策划、发动和实施新战略, 推动腾讯的创新和新业务的布局, 更重要的是源源不断地为企业的重点业务和部门输出战略人才。

创新总体上可分为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 维持性创新主要是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显著特征是巨大的累积性效果;破坏性创新又叫颠覆式创新, 或者叫原创性创新, 显著特征是巨大的机遇和巨大的风险并存。尽管腾讯直到如今都难以摆脱“什么都模仿”的标签, 但也有“腾讯式创新”的名词。我们大多数人属于“外行看热闹”, 腾讯在模仿的基础上, 不断改良, “走别人的路, 让别人无路可走”;但像书的作者这样的“内部人”, 则是看“门道”, 不仅细数了腾讯在战略、机制、组织架构、平台、生态和连接层面不为人知的创新, 还在对比中详细解读了表面类似、好像抄袭背后的大创新, 开发理念上的本质不同。而且, 正是因为大创新与每时每刻微创新的修正随机进化相结合, 在非原创领域做出创新产品, 才使得QQ与ICQ、QQ群与聊天室、微信与米聊等类似产品在体验上的本质区别, 并不断赋予产品新生命, 从而得以傲立于“互联网丛林”食物链顶端。

一家成功的企业, 离不开优秀的管理。但优秀的管理又不能一概而言, 因为只有真正适合自己的企业管理才是优秀的管理。在书的第三部分“管理篇”中, 作者从三个层面详述了腾讯管理的特色:第一个层面是“产品之上的组织导向”, “产品化一切”强调把着眼点集中在产品而非环节上, 做产品的指导思想是以用户为中心, 对产品体验和产品数据极度关注;第二个层面是“充分自治的宏观管理”, 采取“大三层”金字塔形管理组织架构, “总办—事业群—业务部门”, 从而让最了解用户的人做决策, 又让各业务部门充分竞争激发最大活力;第三个层面是由最初偏重职能的传统的“小三层”金字塔模型进化为今天的新型强矩阵模式, 实施“教练辅导的微观管理”, 从而不再是人管人, 团队成员一起战斗, 不仅使管理效率和有效性极大提高, 还让经验得到有效传承, 使得内部产品可以快速决策和调整。

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腾讯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 其企业文化建设也带有鲜明的互联网思维。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是人力资源部门, 而且是像互联网产品经理那样工作, 把“用户”识别到人, 以用户思维发现需求, 用产品思维制定政策, 用运营思维推行政策, 进而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和产品。在第四部分“文化篇”中, 作者详细列举了各种“有品位的福利”, 如“腾讯一家亲”不仅邀请员工家属还邀请员工家里的宠物, 中西方节日凡节必过, 但都被用心设计的有情、有趣, 让员工精神、物质双丰收。当然, 我印象最深的, 还是腾讯对待离职员工, 会送上“金企鹅”和他自己的工卡作为礼物, 会为他制作在腾讯工作所有日子点点滴滴的纪念动画, 每年企业生日邀请他们回公司聚会, 建立专属社交圈“南极圈”, “双百计划”扶持离职员工创业, 设立“伯乐奖”奖励他们向腾讯推荐人才……比大学的校友工作做得都更好。

对于企业来说, 员工就是第一生产力, 没有员工、没有优秀的员工, 什么都是白搭。腾讯这家拥有两万多名员工的巨型企业, 究竟是如何对待员工的呢?总体上和很多互联网企业一样, 像爱用户一样爱员工, 在想尽办法解决员工大的后顾之忧的基础上, 从细节改善员工体验, 不把目标放在时间点上, 而是关注一个时间段的变化, 给员工提供足够大的发挥空间, 尊重员工个性, 呵护创新种子, 鼓励员工用跨界、整合的思维去激发创新, 允许和接受员工试错, 推崇PK的竞争文化, 但不允许“不作为”。当然, 腾讯最富有特色的, 还是“游戏化”的员工成长体系, 充分细化员工的“职业”和“主线任务”, 设置80多个专业通道, 让大家都有发展进步的机会;同时, 会在员工职业通道的不同层级上, 设置不同的能力模型, 量身定制员工发展计划, 并辅以腾讯学院的培训以及内部的分享会, 帮助员工进步。

关于用户, 微信和QQ抓住了几乎90%的国内互联网网民, 我们最熟悉的关于腾讯的价值观, 就是“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尽管不同的用户, 在不同的境遇下对“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有不同的说辞, 但目前绝大多数用户并没有真正离开腾讯, 这至少说明腾讯以社交起家、最懂用户基本上是靠谱的。在书的第六部分“用户篇”中, 作者从基于精准的用户大数据来读懂用户、从内部分歧时选择以用户价值为决策依据、从伴随用户成长不断丰富和完善产品功能三个角度解读了腾讯“相知、相伴、相随”的用户方法论, 分享了腾讯把自己打造成“游戏之王”的最重要经验, 就是充分发挥核心粉丝组成的自组织团队的作用, 最后则从技术的层面披露了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中心发明的“互联网时代的读心术”, 如用户调研的“最佳基数”、全球IM软件的“4年周期定律”等。

企业处于产品的供给侧, 只有产品被用户接受、消费, 企业才能获得利润。腾讯是一家完全以产品为导向的公司, 多个平台级产品, 都有十多年的历史, 都有大几亿的用户, 其中的秘诀是什么呢?在书的第七部分“产品篇”中, 作者特别强调了腾讯产品开发十分注重的两个规律, 一是“十倍挽回”, 即用户第一次使用某产品时, 如果没有得到满足而选择离开, 产品团队就需要花费10倍以上的代价才有可能挽回该流失用户;二是“小白定律”, 如果互联网产品不能满足初级用户轻易使用该产品的诉求, 就很难取得成功。所以, 腾讯对产品开发, 一直强调“比用户更懂用户”, 具体措施就是成为用户, 懂得用户, 超越用户。为此, 腾讯有自己的“千百十”法则, 每个产品经理每周至少要去看1000个帖子、100篇博客、做10个用户调查。当然, 产品试错是不可避免的, 腾讯采取的则是灰度测试以降低成本。

对产品的运营, 往往直接决定着企业在激烈竞争市场中的地位。所有的产品, 都是运营出来的;即使是再令人怦然心动的产品, 如果没有运营让它动起来, 顶多也就只能算一个半成品。相比于传统产品“一锤子”买卖后的售后服务, 互联网产品的挑战显然更大一些, 不能不断创造出大量的专业内容, 就难以维持用户的活跃度。对腾讯的产品运营来说, 一是主做平台级产品, 二是产品线非常长, 几乎覆盖了互联网的各种形态产品, 要靠公司自己生产专业内容, 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因此, 腾讯深刻认识到互联网的本质就是“直连”, 产品运营的“魔法”就是以让用户成瘾的“心流”为科学依据, 建立“游戏化”的规则, 让产品自转成为生态。另外, 腾讯还充分发挥产品线长的优势, 跨产品拉通、线上线下拉通, 在给用户完整使用体验的同时, 也增加了用户黏性。

创新研发是企业发展和效益的“发动机”, 全书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研发”的。和所有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一样, 腾讯有共性的地方, 比如强调极速研发和快速迭代, 但更有价值的则是一些细节, 如采取团队化运作, 在一个团队架构产品策划、产品研发、产品运营三驾马车, 将产品分成若干个子模块, 大团队里面组建小团队, “高内聚、低耦合”, 从而使得200人的团队和10人的团队一样高效;对团队间的协作, 采取“透明胜于沟通”的原则, 通过实时刷新的进度墙、全透明的需求池、即时的实时数据、无边界的内部交流软件等工具, 让各团队信息都能得到及时共享。当然, 团队每天也开晨会, 但仅仅只有10多分钟, 讲述一下工作进度和当日任务, 没有问题的就离开了, 遇到问题的相关人员则继续深入探讨解决方案。至于腾讯动辄面对数十亿、数百亿级的响应服务, 其方法除了有损服务, 2015年已经进化到了2.0, 采用了全新移动云时代的技术体系。

读mba学什么 篇3

从国外引入的MBA教育能适应中国的经济环境吗?中国MBA与欧美MBA差距有多远?中国的MBA含金量到底有多少?中国MBA教育存在哪些问题?读中国MBA值不值?你对这些问题持何看法?114网站了的网友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讨论:

争论一:读中国的MBA根本不值

A、与美国相比,中国MBA教育的发展可谓是速度惊人,问题是我们的MBA教学质量是否也在同步提升呢?我对此表示怀疑!不客气的说,如果美国的MBA含金量是90%,那么中国的MBA含金量顶多只有40%!

B、中国的MBA水分太多,国内许多高样办MBA班纯粹是为了赚钱,只要交了钱谁都可以读,我觉得读中国的MBA根本不值!

C、我现在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读MBA,我大学本科学的是理工科,毕业后在一家国营钢铁厂当技术员,因为以前我没有学过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对我来说读MBA真是受益匪浅。人大设置的MBA课程很紧张,涉及的知识面也非常广,读MBA对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是很有帮助的。尽管我读的是中国的MBA,我觉得花2万多元来读MBA还是很值得的!

D、如果入学前你已经学过有关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如果你已经拥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如果你早就掌握那些财务统计方法,那么,国内MBA的课程设置还会让你满意吗?那时你还会觉得花2万元读中国MBA很值得吗?

E、我对国内的MBA普遍没有什么好印象,国内办MBA的大学中,清华大学稍好一些,因为它是和MIT联合办学的,至于其他学校或者是和美国一些排名极后的小学校合作,或者就是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有些学校干脆就用普通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课程来代替MBA,他们办MBA,其动机不是为了赚钱又是为了什么?以纯粹赚钱为目的来开办MBA,那么他们培养出来的MBA,其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F、读MBA应该是而且也只能是两类人,一是有一定工作经验但急需拓展视野,丰富实战经验的人;二是有丰富实战经验想回头补足理论知识的人。我认为MBA不适合那种白手起家,寻求基本常识的人。我觉得我读耶鲁大学MBA收获极大,更主要的是学到了许多实战经验。我在耶鲁读MBA时不仅仅是学那些课本知识,更主要的是在和同学的聊天接触中间,在学校组织的商业酒会上,在纽约股票交易市场观摩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国内MBA班所学不到的东西。

争论二:目前国内的环境并不适合MBA的生存

A、我认为目前国内的环境并不适合MBA的生存,其一,中国的经济大环境不适合MBA发挥固有优势,因为其中存在太多非经济的因素;其二,国内的MBA教学质量还比较低,国内的MBA们所学的东西没有太大意义。

B、我完全赞同钱先生的观点!MBA只有置身于跨国大公司和那些大企业中才能显示其价值所在,而在小企业中可以说没有用武之地;与国外的企业相比,中国又有多少人企业大公司呢?目前中国培养的MBA根本不具备高水平的管理才能,这主要和中国的MBA教育水准有关。如果在未来的数年内中国MBA教育还没有实质性飞跃的话,那么明天中国MBA的境遇,很可能就会沦落到今天电大、夜大、函大等五大生一样的境遇。

我奉劝中国的青年们近几年不要对国内的MBA抱太大的希望,因为目前国内的环境确实不适合MBA的生存,如果有机会应该到美国读MBA,因为那里是MBA的发源地,而且美国的整个大环境也非常能锻炼人。通往上流社会的敲门砖对美国的MBA来说并不是一纸空头支票,我在美国的同学目前的年薪都非常高,而国内的MBA目前的境遇又怎样呢?

争论三:老外的MBA在中国不很实用

A、中国自有自己的管理模式,这是老外的MBA在中国不很实用的地方。在中国,管理是以公关为主,关系网为上的一种不规范运作;同时,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教学经验积累和总结,中国MBA教育是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实例可供分析和学习的。

B、凡事不可一概而论。中国的MBA目前主要分脱产班和非脱产班两种类型;脱产班的学员统一参加联考学制大约为两年半。由于在学校学习,有教师指导,又能保证相应的学时;而非脱产班的学员入学方式。有的是各省市的在职人员,由于路途遥远,工作繁忙,每学期抽出固定的十天半月集中到学校进行全日制满堂灌,有的是中央各部委和高校联合办学,每年限定名额,进行象征性考试,招满为止,以这样的生源和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的MBA,其素质自然可想而知。所以,我认为脱产班的中国MBA素质要好于非脱产班的中国MBA。

C、我不太同意老的观点。国外也有类似的MBA非脱产班,而且据专家指出,正是这些非脱产班的学员构成了MBA的精英,因为他们本身就已具备了相当的管理经验,并且深谙市场经济规律,一般来说这些人只需在理论上稍加点拔便可成大器;不过这一通例似乎并不适用于中国。

D、我觉得读MBA值不值这完全是自己的感受,你觉得值就值,你觉得不值就不值。

F、目前中国不少大学的MBA教程老拿国外的理论来硬套中国的企业管理,难免会有东施效颦之嫌。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的目标,对象以及数据来源等,极少是针对或来自中国企业界的,而今,我们的企业管理人即便通过中国MBA教育形成了较丰厚的理论素养,也往往因为缺乏创造的激情,而使许多有价值的外国企业管理经验、成果,知识等流于虚浮的说教,而没有形成系统的权威性的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理论体系。目前,中国MBA的许多教材和资料,其内容中有多少来自于我们中国企业管理界?又有多少内容能够反映出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底蕴?这真是历史的悲哀,也是我们中国MBA教育的悲哀,中国的MBA只有学子,没有导师,更没有所谓的大师,我们企盼和呼唤中国经济的腾飞,更企盼有中国的松下幸之助,科特勒……

争论四:中国MBA缺什么?

A、我觉得我们中国教授MBA的老师的确不怎么样,我曾旁听过一些MBA课程,一听就知道是学院派,至少在我的专业领域,我一定可以比他讲得更生动。丰富我会讲一些案例。

B、我认为中国的MBA根本就不能与欧美的MBA相比。目前,国内各高校除少数名牌大学和国外联合办学拥有部分外教教授MBA课程外,其余各高校教授MBA的老师大多出自经济或管理学各专业,他们既无商海实战经验,更不能组织所谓的案例分析,这样的MBA教育离欧美MBA的教学标准简直相差千万里之遥!

C、尽管中国MBA与外国MBA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改变中国MBA教育现状的希望还是在我们中国MBA,现在读或已毕业的中国MBA,如果再在企业里滚打几十年以后,其中的一些娇娇者会回到学校去,只有这些人才可能成为中国真正的MBA导师。

D、中国MBA,多的是激情,少的是底蕴,中国MBA,还需要至少十五年的积淀。

E、就MBA教育来说,目前的中国还是学生。至于学生能否超过老师,那就要看整个中国的MBA教育发展了。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但时下有很多中国人往往容易犯激进盲动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毛病!所以,中国MBA真正缺少的绝不是激情,而是包容东西文化的创新精神和脚踏实地,放眼世界的现实主义!

F、中国MBA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有特于中国国力的强大和经济腾飞。也许十几年,二十几年后再回头看,现在的中国MBA可能都是中国教育和现代管理的开拓者,那时中国的MBA和企业管理声誉可能才会在国际上占据应有的地位。

G、我认为MBA最大的资源不在课堂,而在课外所建立的人际关系网。MBA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一次改革,它不再是那种经验主义的教学方式,而是把管理作为一种可操作的、具重复性的程序来做。学校只是搭一个平台,让身居其中的人相互学习,教师教的不是管理学,而是管理,目前中国最早的一批MBA毕业也不过5到10年,所以,我认为对中国MBA盲目的热或者不太冷静的批语都为时过早,评价中国MBA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翻翻现在中国MBA教材的案例集,多数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对国内自己企业的案例分析极少,这样的教育能适合中国国情?清华的MBA教材干脆就不翻译,直接用英文版教材,教师完全用英语讲学,而且完全用英语进行案例分析……看来清华的MBA们完全是为外国培养的。

H、老外的文化习惯,老外的管理经验,老外的企业案例,老外的游戏规则……而且上课又用英语,清华的MBA们真的能够吃得消?我真的担心他们会不会得消化不良症……

I、哎,用不着担心,很多的人去读清华的MBA,不是冲着MBA去的,而是冲着清华大学的牌子去的,那怕花它个几万元钱,只要能落得个清华大学毕业的那可就风光了。话又说回来,即便是取不到真经,那至少也可以练习英语嘛!

J、名校培养的MBA是否要比普通高校培养的MBA含金量更高一些呢?

K、对MBA的评价不能单纯根据学校的名气来评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名校毕业的不一定就是名医,你得救了多少人之后,人家才会送你一面锦旗!

读mba学什么 篇4

博文思MBA是博文思学历教育专门针对30~45岁考试基础差、工作繁忙无时间学习的在职人士开设的,通过博文思教育的考前培训,短时间就能通过MBA录取考试,顺利进入名校。

MBA申请人在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和人生愿望,读MBA或者不读MBA,随大流或者超小路,总要找出办法来。平时,大家通常会遇到以下一些问题:

全职MBA还是在职MBA

全职课程更适合年龄没过30、或者30才出头,工作经历在3-6年的人。这有利于转型,并为管理岗位提升创造可能。国内外都有较短的全日制MBA课程,1年或1年半。全日制学习是对校园生活的充分体验,作为工作后再回校园的一种经历,是人生不可多得的难忘的回忆。

在职读书机会成本小,工作和学习两不误。但若要照顾家庭,带大孩子,压力和强度可想而知,就是5+2,白加黑了。不过,一个充实的学习经历足以弥补所有的付出,也能充分调动个人潜能,时间管理、压力承受、耐力等都会有长足的提高。如果目前的工作特别适合你,公司内部未来前景也不错,还是要选择在职MBA,边学边用,活学活用。

系统内还是系统外 80后的考生对系统内MBA的需求比10年前的70后要高很多。这可能源于家长们对孩子的影响,认为只有系统内,需要联考进入的MBA才是正宗的。这是一个误区,需要特别提醒。联考只是为了规范中国的MBA课程,不是选拔和培养商业人才的途径,这也是这两年来中国的顶尖院校纷纷推出提前面试降分录取办法的出发点。你要进机关、要去国企、要拿户口,考系统内无可厚非,你冲着两张证去,自有你的道理。

但是商业人才不是考出来的。市面上有一批中外合作办学MBA,不需要联考,直接用海外标准入学,参加院校组织的考试和面试即可。这样拿到的学位也是国家承认的MBA学位(请参考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网站)。考生如果对自己的英语有信心,而且未来职业发展也偏向外企、民企、国有企业海外业务,中外合作办学所谓系统外的MBA是值得投资的,绕开纷繁的考试、躲开颇有局限的报名制度、直接用英语上课、师其所师。但是一定要分清良莠。

出国还是国内

如果您的实力相当,能考上国际一流MBA,赶紧出国,到时再看是留在海外还是回国发展。世界顶尖投行和管理咨询公司的招聘还是看好国际一流MBA毕业生的。要出国的话,尽量趁年纪小一些的时候。

如果你很明确,毕业后想在中国发展,可以优先考虑国内MBA。国内目前高品质MBA项目越来越多,有参考国际标准考试入学的中欧、长江和北大BiMBA,也有一批需要联考的体制内院校如:清华经管、北大光华、交大、复旦等,选择不少。也有一批不必参加联考,需要参加院校考试,更注重工作经验和面试的中外合作项目。他们都会给学生带来更清楚的管理思路和更稳健的职业规划。

MBA 还是 EMBA

平常咨询中,我们经常听到咨询人评论EMBA高高在上,他们目前的水平实在不敢高攀;也有说EMBA不正宗、MBA更踏实、可靠的。这EMBA的名声掺杂着误解、顺带着绯闻,像迷一样存在在咨询人脑子里。

MBA与EMBA学生平均年龄对比图

EMBA在海外,大部分是直接拿MBA学位的课程,只不过,它的学生位高权重,专门组织了Executive的班级,有别于普通的MBA班级。EMBA的课程设置确实和MBA有所区别:EMBA更加注重宏观、战略、对大局的理解;MBA讲的东西更加细致些;凡是给EMBA上课的师资也普遍强于MBA,这是肯定的。如果你是一位相当资深的职业经理人或者是企业家,那没有舍弃EMBA而求MBA的道理。

EMBA在中国有些特殊,它成为区别于MBA的一个学位。它zui早的出现是为了给一批中国的企业家补文凭用的,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一个圈子。但是由于2002年推出初期需求量巨大,一流院校都有一年400人的招生额度,学费又远远高于MBA,真的成为中国MBA院校收入的主要来源。于是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这几年来,EMBA学历补偿的目标对象人数骤减,所以EMBA课程的优胜劣汰成为趋势。中国顶尖的EMBA课程也将往小而精去发展。EMBA中还有一个英文EMBA的子群体,这批课程一直是以高标准严要求著称的。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他们将会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美国留学读MBA怎样选择院校 篇5

是否获得认证:

美国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SCB)、英国工商管理硕士协会(AMBA)、欧洲质量发展认证体系(EQUIS)同为全球商学院三大权威国际认证体系。是去美国留学读MBA的同学需要考察的一个标准。获得认证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商学院迈向国际一流商科学府的`重要标志。

对TOEFL/GMAT的基本要求:

美国不同的商学院对GMAT/TOEF看重程度不一样,比如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非常喜欢GMAT 高分的学生,哈佛大学对GMAT不设最低标准,但是平均分也不低。选择时应该参照自己的实际分数情况决定。

录取比率:

录取比率最低的学校要数斯坦福大学只有7-8%,比哈佛大学竞争难度还要大。相比较而言,前10名学校录取比率较高的学校是芝加哥大学,杜克大学有18%-20%左右。

费用情况:

公立学校一般比较便宜,像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伯克利学院,印地安那大学商学院等,私立一般会比较昂贵,但是私立学校总体比公立学校在师资力量等方面要占优势。

奖学金的多少:

几乎每个学校都或多或少设立有发放给国际学生的奖学金,但是每个学校标准不太一样,而且有的学校还有一些特殊项目的奖学金,比如,哈佛大学每年有10个全奖是给来自大陆的中国留学生的,哥伦比亚大学去年新设了8个每年0USD的奖学金给来自大陆的中国留学生。沃顿商学院每年也有两个全奖是发放给来自国企或者政府,毕业之后会回到国内的学生。

院校推荐:

攻读MBA的原因是什么 篇6

MBA项目扩宽了战略学、组织表现和领导力的课程。虽然商学院的课程仍有强烈的定量要求,但就像斯坦福大学的院长Garth Saloner所说:“关于金融、供应链管理和会计等专业数量技能的知识,我认为它们在管理学教育中变的更加标准化,已成为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基本常识。”

最好的学校在领导力和人际关机技能培训上有很高的优先权——斯坦福大学现在每年面向400名学生提供12节人际关系课,这个人数密集的课程成为了我们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二级学院仍在努力追赶,但这些领域的高质量项目是很难建立起来的。哈佛大学的Bill George说:“我不认为领导力可教,但我认为领导力可学。”比如,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将学生聚到一起,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长处和缺陷,提供反馈并加强其对自我的认知。这些活动需要与传统理论非常不同的方法指导。

读《训诂学》的体会 篇7

一、章节顺序编排上可作调整, 以使章节间的逻辑相连更加紧密

《训诂学》的篇章内容是相对全面的, 但是我认为, 其章节先后之间的编排在逻辑联系上不是很合理。建议将《训诂学》的第二章和第六章互调, 第十、十一章调至第六章之后, 即调整后的编排目录顺序是:第一章 (训诂与训诂学) 、第六章 (说解词义的方式及训诂学的内容) 、第十章 (训诂学发展简史) 、第十一章 (传统训诂学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章 (形训) 、第四章 (声训) 、第五章 (义训) 、第二章 (训诂体式与训诂资料) 、第七章 (训诂学要籍概述一) 、第八章 (训诂学要籍概述二) 、第九章 (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 。之所以这样调整的原因有三。

(一) 将第六章 (说解词义的方式及训诂学的内容) 调至紧跟第一章 (训诂与训诂学) 之后是缘于我认为, 对一个新知识, 特别是很多人都比较陌生的训诂、训诂学知识点的认识, 不仅是要从定义上初解, 而且应从内容上做全面深入的把握, 然后才能在较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谈其他方面的延伸知识, 包括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方法论等。这就如同我们如果要较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个陌生人, 不仅仅要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还应要对其性别、身份、性格等基本信息有个了解, 这样之后再谈论与这个人相关的人、事、物才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二) 将第十、十一章调至第六章之后的建议有点类似 (一) 的想法。发展史就如一个人的自传, 通过自传去了解一个人是最直接的, 也是最能体现其存在根源的。在我们初步知晓训诂或训诂学的含义和内容后, 紧跟着解读它的发展过程, 从它的产生、发展及成长过程中理清其中的优胜劣汰和背景根源, 对于接下来讨论训诂体式、训诂方法、训诂要籍等相关知识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也是顺理成章的, 而不是在教材的最后章节出现, 权当一个补充而隐没了它本有的知照作用。

(三) 将第二章 (训诂体式与训诂资料) 调至第七章 (训诂学要籍概述一) 的前头, 是因为这两章有先说明再举例的内在联系。训诂的体式与资料是对一些训诂释文著作做个总体上的分类:随文释义的注释书和通释语词意义的专著。对此进行说明和分析后, 紧接着摆出训诂学要籍 (一些训诂专书) , 不仅可起到对前面释文著作知识的及时举例作用, 而且更直接地是对前面知识的印证和对应理解掌握。这样的处理, 在逻辑上和理解学习上都更显得紧凑、合理。

产生以上想法其实也是受到了马克思哲学原理与方法论范畴的一些启发, 其要求先原理后方法, 用先前学到的原理来指导方法论的具体实行。训诂及训诂学的含义、内容、发展史等内容就是原理上的范畴, 而训诂方式方法、体式、注疏释文等则更多的是方法论的部分或者说是方法论施行的结果, 所以在书本《训诂学》章节内容的编排顺序上, 要注意先原理后方法论, 考虑充分利用原理来促进方法论的进行。

二、内容充实上可做添补, 以求详实、易懂

《训诂学》的章节内容是相对全面的, 但我通读后, 感觉全篇多理论, 概括较抽象, 举例较生疏, 学习起来未免有感陌生和难懂。因此, 我遂生以下添补意见。

(一) 对“何故训诂”作一定的阐释和举例。可编排在“学习和研究训诂学的意义”小节之前。虽然, 《训诂学》第4页也稍有涉及“训诂”的原因, 但不是通俗和全面的。这一点可以参考张永言《训诂学简论》 (武昌: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5) 的第一章第二节。为什么需要训诂, 其认为“训诂”的必要源于:语言的原因 (对古语、方俗语、译语、语法、句读等说明和举例) 和语言外的原因 (文字上等其他原因说明举例) 。对“何故训诂”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和举例, 不仅让学者明白“训诂”的缘故, 而且让其更深刻意识到“训诂”, 以及学习训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对紧接着的“学习和研究训诂学的意义”小节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有很好的辅助性作用, 同时, 也对后面正确运用训诂时注意问题的思考上提供参照价值。

(二) 添补“训诂术语”的举要说明。可编排在训诂定义内容后、训诂方式 (形、声、义训) 前。训诂及训诂学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陌生和难懂的, 然而对于训诂术语 (如曰、谓、谓之、读若、读曰、犹等等) 却是本科学生已经有所接触了解和熟悉的。从初中开始学习的文言文、本科低年级开始学习的古汉语等知识里, 早已涉及训诂及训诂术语的内容, 学习文言文和古汉语知识, 读懂并理解它, 很大作用上也是因为有训诂及训诂术语的辅助注释。添补“训诂术语”的举要说明, 有利于减弱学习者对初学训诂的陌生感, 通过训诂术语加强对训诂的亲切感和辅助认识。同时, 训诂术语在注释上也属方法论层面, 对于后面训诂方式、训诂体式、训诂释文要籍等内容的讲解阐释也有辅助性作用。关于添补“训诂术语”这点, 可以参考周大璞主编的《训诂学初稿》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7) 第四章第三节:常用的术语 (举例相对很全面) , 或者参考黄大荣的《训诂学基础》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7) 第四章:训诂术语 (分类举要, 层次分明) 。

(三) 添换较为普遍熟知的例文解释。训诂本身以解释古语为己任, 在书本内容上、学习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很到辅助说明的举例, 《训诂学》书中也出现了大量的训诂例子, 然而, 我认为, 这些例子中很多并不为初学者普遍熟知, 很多都是出自训诂要籍 (《说文》、《尔雅》、《方言》等) , 虽然选用训诂本身要籍里的例子是最典型、最合理的, 然而这些要籍在初学者日常阅读中并不是常会关顾的, 自然要籍里的一些例子也不是初学者所熟知的, 学习理解起来也很费劲。因此, 我认为, 在举例上可以添换一些从初中到大学阶段已经学习接触过的诗词文言、古汉语的例文。这样, 不仅可以消减学习者对训诂的陌生感, 而且学习训诂的时候更显得易学易懂、易记难忘, 何乐而不为。

当然, 训诂及训诂学知识是广博的, 笼统上理解添加, 何止一二, 只是我认为, 以上几点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实际和必要的。

三、排版编辑上可做小改, 以求美观、更有层次感

《训诂学》内容多, 举例也多, 版面看起来有感密密麻麻的大小文字挤在一块, 加上训诂理论艰深, 学习起来有些枯燥无味, 这样, 恐使人看内容时望而生畏, 如坠云雾。因此, 我以学习者, 更以读者的身份认为, 书本《训诂学》在排版编辑上可作一些小改。

(一) 书中, 除了一些知识点分层中的大点 (如一、二……, 第一、第二、……) 加粗外, 希望一些小分层 (如1.2……, (1) (2) ……) 也给加粗。这样, 书本版面看起来有层次感, 一目了然, 在读者查找内容时更方便、快捷地找到知识点。

(二) 书中的举例虽字体已有小化, 但我以观者的感受认为, 有些地方 (如书中37、38页等) 正文与例文间的差别效果并不明显, 所以, 我建议, 这些地方的正文和例文之间的行距可稍放大一点。如果考虑这样之后纸张成本问题, 则可以将例文本身之间的行距调小。虽然这样调整需要费些工夫, 但文本的生命最终还是要靠读者维续的, 因此, 作为维续载体的书本就要让读者乐于接受, 不仅内容上要充实新颖, 版面视觉上也要美观、层次分明, 让读者看时不会眼花缭乱, 一目清楚正文与例文。

当然, 此书也有很多可取之处, 可以说, 初学者应该掌握的有关训诂及训诂学基础知识已基本囊括, 书中训诂方式 (形、声、义训) 的分析说明和训诂要籍的介绍相当详实, 也提及了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补充了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知识。而这些对于学习和研究训诂及训诂学知识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摘要:文章对《训诂学》一书的章节编排、内容充实、排版编辑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调整、添补、小改等意见和看法, 以求对著书《训诂学》的编者或教师的教学, 或是读者的学习有所启发。

关键词:《训诂学》,章节编排,内容添补,排版编辑

参考文献

[1]苏宝荣, 武建宇.训诂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5.

[2]张永言.训诂学简论[M].武昌: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5.

[3]周大璞.训诂学初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7.

[4]黄大荣.训诂学基础[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7.

读mba学什么 篇8

2018年MBA联考已经结束了,考生们都在等待考试成绩的公布,在考试成绩公布后,考生如果没有被第一志愿录取,还可以参加MBA联考调剂。所以考生们需要对于调剂注意事项有一定的了解。那么,2018年MBA联考调剂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2017年MBA联考调剂有哪些注意事项:

第一,考生在填报调剂志愿时,选择调剂的招生单位、专业门类与自己的考试成绩必须符合国家的调剂政策。MBA联考中并不是所有的院校都接收调剂生,大家在选择调剂院校的时候一定要了解清楚各院校各方面的信息,看看想要报考的院校是否接收调剂。第二,参加调剂的考生每人可以在网上填报三个平行调剂志愿,提交后的志愿在48个小时内不允许修改。因此,申请调剂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慎重,一旦提交信息,在48小时内是不允许修改的,48小时后才可修改调剂志愿。

第三,考生接到招生单位发出的待录取通知后,需在单位规定时间内登录调剂系统确认,否则招生单位可取消待录取通知。

读mba学什么 篇9

读MBA,选择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的N个理由

2016-02-29 20:57 齐鲁晚报0

收藏

原标题:读MBA,选择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的N个理由

别人在吃大餐的时候,你在看书;别人在睡觉的时候,你在复习;别人在旅游的时候,你在备考;别人在上班的时候,嗯,你还是在上班。这,就是MBA人的真实写照,苦吗?

但是,当拿到学位的那一刻;得到新OFFER,获得更高职位、更高年薪的那一刻;与更优秀的人侃侃而谈,融入新圈子的那一刻;甚至发现自己已跻身经济发展前沿,未来无限可期的那一刻,还苦吗?

MBA(工商管理硕士)培养能够胜任高层管理工作的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使学生更具有职业竞争力。如今,MBA文凭已成为你我通往职业发展更高门槛必不可少的一块“敲门砖”。

那么,在如今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同类“敲门砖”中,凭什么要选择我们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读MBA呢?

“财半壁”不是随便说说的

不谦虚的说,上海财经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学。上财商学教育始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后商科迁址上海,并于1921年成立上海商科大学。

2011年初,国际权威认证机构AACSB也在其《管理教育全球化报告》中指出,有证据表明,在中国第一所按照西方现代商学院建立起来的大学就是1921年成立的上海商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前身)。

上海财经大学素有“会计师、经济师和金融家的摇篮”美誉,可谓中国财经教育领域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作为国内最早开始举办MBA教育的高校之一,上海财经大学更是首个通过“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的五所院校之一。

发展至今,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MBA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师资优势明显、具有鲜明财经特色和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项目,也因此被誉为“高等商业人才的黄埔军校”。

目前,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MBA项目校友规模达近9000人,遍布泛财经领域,尤其集中在金融领域。

课程不断升级,师资更雄厚

办学20多年来,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狠抓MBA课程和师资,它俩是教育质量的坚实保证。在专业知识统筹兼备的前提下,上海财大商学院MBA教育依托上海财经大学的学科优势,以“博中有专”的原则,凸显自身的金融和会计学科资源优势,充分满足MBA学生对财经知识系统深入学习的真实需求。深化MBA培养机制改革、完善培养方案的脚步,它从未停止。

2011年,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提出具有上财特色的MBA培养“SUFE体系”(SUFE,上海财经大学英文缩写),即“个性定制(SUFER)、知行合一(UNITY)、财经特色(FINANCE)及践行使命(ENGAGEMENT)”。

落到实处,这个体系的具体举措是完全为MBA学生考虑的:推行招生预面试改革,推出“圆梦使者”计划,建设MBA招生系统,建设第二课堂,开设财经特色预修课程与职业发展课程,推行“整合实践”项目,“后MBA教育”构造上财MBA的终身质保系统等等。

基于上述方案,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又发布新版MBA课程体系,建立了一套“全流程、全覆盖、全人格”的人才培养方案。凭借20多年的最佳实践,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荣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15年,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MBA正式开启全新金融旗舰项目——MBA金融投资班,打造未来金融领袖培养全新模式,为想要跨界到金融行业的同学量身打造。

至于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MBA的老师们,用俗话说,全是男神女神。官方一点讲,主要具有两大突出优势。

一、阵容强大,非综合类大学等所能企及,上财商科教授规模在700人以上,是综合类的大学或者工科大学商学院教师人数的5-10倍;

二、水平高,上财MBA教师20.4%拥有海外学位,84%拥有博士,其中教授占30%,副教授占46%。

玩转海外学习,更具国际范儿

想要国际范儿,就更应该加入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MBA了,这里有大把很多机会,各类交换生计划、暑期项目数不胜数,北美、西欧、亚非拉,想去哪儿随便挑。

先来说说“MBA X”模式,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在读MBA学生同时可以申请海外院校硕士以上学位,简单来说,就是中外“双学位”。目前,荷兰伊拉斯谟大学鹿特丹管理学院(RSM)、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MIP管理学院和英国利兹大学商学院,已在此计划内。根据FT商学院国际排名,荷兰伊拉斯谟大学鹿特丹管理学院(RSM)的排名为荷兰第一、欧洲前十,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MIP管理学院的排名则为意大利第一、欧洲第六、全球前50强。

在这个基础上,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还与荷兰伊拉斯谟大学鹿特丹管理学院、瑞士西北应用科技大学商学院合作开展短期交换生项目,而今年,日本名古屋商科大学和斯洛文尼亚布尔雅大学也加入进来并启动项目。

另外在去年,其还正式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MBA海外学习选修模块将在斯坦福大学完成,学生可以在世界顶尖级大学体验校园文化、名师风采并领略美国硅谷创新企业的传奇神话。

此外,响应上海财经大学“Global SUFE”战略,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的全球夏令营也办的风生水起。就在去年,近30名来自荷兰伊拉斯谟大学鹿特丹管理学院、捷克布拉格经济大学、美国纽约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澳门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等约20所海外知名高校的国际学生赴我院参加为期两周的夏令营,通过8场讲座、10余家企业及机构参访,以及多次中西文化交流活动,开启了其“全球视角,中国实践”之旅。7名由上财商学院MBA学生组成的“Buddy”团全程陪同国际营员们。

各类俱乐部、第二课堂丰富生活

为了给学生的课外生活增添更多色彩,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MBA分门别类,先后搭建了健康服务产业联盟、启业堂创业联盟,供应链管理俱乐部、亲子俱乐部、篮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寒舍国学俱乐部、摄影俱乐部、书扉读书会、先行者户外俱乐部、精英跑团、投资俱乐部、话剧俱乐部及公益俱乐部等线下平台,充分满足和渗透MBA学生的生活及精神需求。

除了兴趣,更有课程延伸“升级版”。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MBA整合优势资源,倾力打造“第二课堂”,在传播财经管理前沿知识的同时,又致力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如“尚贤堂”,源自上海财经大学前身上海商科大学在1921年的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所成立的“尚贤堂”,置身于这个跨越时空的课堂,不禁令人觉得自己的底蕴和智慧值双双飙升。

创业创新,等你来试

上海财经大学的创业创新教育开展的如火如荼,“创业学院”“上财创客空间”等取得系列可喜成绩,已成沪上高校典范。而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MBA在获取学校创业资源(如进驻学校的创业空间等)的同时,更有诸多院内的创业平台和福利。

想要学习创业知识,这里有“创课堂”,各类创业相关的必修课、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想要与创业精英、创投人士取经、交流,这里有各类创业创新讲座,只要来,就有机会与重量级嘉宾面对面交流;想要自己的创业项目先小试牛刀一把,这里有创业大赛,可以找同学做合伙人,赢得奖项还有丰厚奖金拿。而想要创业资金,这里有“上财创投基金”,靠谱校友投资创立的私募投资基金,既给钱,更能给予实打实的帮助;要是觉得创业很寂寞,就加入“创业俱乐部”吧,跟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沟通交流、资源共享。

职业发展,一对一VIP服务!

当然,大多数同学读MBA的目标还是为了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在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职业发展贯穿学生入学教育至“后MBA”学习的各个环节,职业测评、一对一职业咨询服务、深度体验职业发展课堂、配备职业导师等多种丰富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定位,协助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分享文章到1 10 0分享我的态度到微博

我等233人 顶

了这篇文章

读童谣学修辞体会英语语言美 篇10

而修辞对小学生来说, 似乎言之过早。小学所学英语课文多为简单的句型, 涉及修辞手法较少, 因而在小学阶段没有把修辞手法的学习纳入常规的学习内容。但我发现虽然课文中涉及修辞手法较少, 但英语童谣中却往往蕴涵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如比喻、拟人、反复等。那么, 小学生能不能通过英语童谣的学习也初步了解一下修辞手法呢?我想, 修辞能使人的语言更优美、生动, 对修辞手法的学习和了解能使学生有更好的、更地道的语感, 而且当他们阅读英语课外书籍时, 如英语童话、英语故事、文学作品等都会大大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在小学阶段初步地渗透修辞手法的学习, 对于他们以后的英语学习之路应该是大有脾益的!因此, 我认为我们可以让小学生读童谣、学修辞、体会英语语言美。

一、英语童谣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分析

1.明喻

明喻是用比喻词来引出喻体, 通过现实存在的, 或想象中的相似点认知本体的意象。这是童谣常用的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不仅可使童谣写得更生动、形象, 而且可以帮助儿童了解距离他们生活较远、不易理解的事物。如“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这首童谣用的就是明喻的手法: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Up above the world so high,

Like a diamond in the sky;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这首童谣把满天的星星比做宝石, 与twinkle这个单词结合起来, 使人宛若真的看见了漫天的星光。

2.隐喻

童谣中的比喻可以是明喻, 也可以是隐喻。隐喻直接通过现实存在的或想象中的相似点, 将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 不用比喻词。如“What’s spring?”这首童谣:

Little swallow says:Spring is a warm nest.

Little duck says:Spring is a gentle and soft river.

Little bee says:Spring is a sweet flower.

Little goat says:Spring is green grass.

Children say:Spring is our happiness!

在这首童谣中不同的动物眼中的春天是不同的物体, 没有喻词, 属于隐喻的一种, 充分地表达了春天带给大地万物的欣喜。

3.拟人

拟人是用本来只描述人的代词、动词和形容词等直接用来描述人以外的事物, 赋予它们人的特性。拟人手法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审美情趣, 因此在童谣创作中被广泛运用。如这首童谣:

See the big pig,

Wearing a wig,

Eating a fig,

Dancing a jig,

Funny big pig!

它描写一只可爱的大猪, 戴着假发, 吃着无花果, 跳着轻快的舞步, wearing和dancing这几个词一用就赋予了这只猪一些人的行为特征, 使这只滑稽的猪形象生动起来。孩子本来就富有想象力, 这样的文字当然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4.排比

排比其基本用法是将结构相同或类似、意义相关或并重、语气一致的语言成分排列在一起, 造成排山倒海之势。排比在英语童谣中经常被用到, 它能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使其更朗朗上口。如这首数字童谣: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Once I caught a fish al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Then I let it go again.

通过两个排比句, 让学生掌握了1-10的数字英文说法, 由于结构相似, 学生也容易记忆。

5.夸张

夸张是一种言过其实、故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其特点是对表达对象作突破常规的扩大或缩小描写, 以此来取得强烈的修辞效果。童谣中的夸张和想象密切关联, 而且还常常带点幻想的色彩, 也是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如童谣:

Once I jumped into sky,

I jumped so high that I saw clouds beside,

I met a bird singing in the sky,

I was happy and I say“Hey!”!

这首童谣夸张地描述了“我”跳得多高, 一直到天空的云彩里, 可以和鸟儿打招呼, 富有童趣, 读来幽默。

6.反复

反复的基本用法是连续或间隔的反复使用同一单词、短语或句子, 以增强语气和语势。反复的范围很广博, 包括音、词、短语、韵律、内容的反复, 也可以是首语反复或尾语反复。反复在英语童谣中被广泛地利用, 有时是单词的反复, 有时是韵律的反复, 有时是整段内容的反复。如童谣:

Two little fat birds sitting on a wall,

One named Peter, one named Paul;

Fly away Peter, fly away Paul,

Come back Peter, come back Paul.

Two little fat birds sitting on a wall,

One named Peter, one named Paul;

通过反复, 形成了童谣的独特韵律感。

7.拟声

拟声是通过模仿、描绘和渲染人类万物的声音的修辞格。拟声词刺激人们的听觉, 产生语音象征意义的联想, 从而增强语言表达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给人耳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拟声在童谣中被广泛地运用。学生通过学习童谣, 模仿动物声音, 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如童谣:

The hen has a chick,

What does it say?

Cheep, cheep, cheep,

All the day.

The duck has a duckling,

What does it say?

Quack, quack, quack,

All the day.

The cat has a kitten,

What does it say?

Meow, meow, meow,

All the day.

The snail has a baby,

What does it say?

It doesn't say anything,

All the day.

8.递升

递升修辞格是阐述事理时把一系列相关的事物由轻到重、由弱到强的顺序排列。有时英语童谣中也有这样的修辞手法, 以增强语言的效果, 使其更加幽默诙谐。如童谣“Little boys have two legs”:

Little boys have two legs,

Little dogs have four,

Little spiders have eight,

But little caterpillars,

Have more and more and more.

在这首童谣中说了男孩子有两条腿, 小狗有四条腿, 蜘蛛有八条腿, 而毛毛虫就有很多很多条腿。学生读来有趣, 富有幽默感。

二、引导学生读童谣、学修辞、体会语言美

我们已经知道了在简单的英语童谣中也有许多修辞手法, 同时也希望能让小学生在读童谣时不仅仅只是一读而过, 说说唱唱, 博个简单的趣味性而已。那么, 对于小学生我们要怎么样引导他们学习这些修辞手法呢?并能让他们体会到有丰富修辞手法的语言是多么美好、生动呢?如果我们一本正经地讲有哪些修辞手法, 阐述它的定义, 给出例子, 以小学生现在的心智发展水平来说, 可能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 也学不好。我们要采用更为巧妙的方法, 让学生乐于学习修辞, 真正爱上语言。

1.在诵读中感受

不同的修辞手法却都有一个相同的作用, 都能使语言更加生动丰富, 或更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即使是不懂修辞的小学生, 也能在诵读中感受到这种语言的优美性, 他们乐读爱读, 作为教师要进一步引导他们诵读童谣, 使他们在读中能体会到修辞的作用。

首先, 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诵读, 让学生体会修辞的作用。不同的诵读方式, 可以凸显不同的修辞特点, 直观性对于小学生特别重要, 可以帮助小学生理解修辞这种抽象的概念。在学习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时, 我让学生分成一排排, 每排朗诵其中一个排比句。学生很快就了解并直观感受了这种修辞格。学习拟声时, 让个别学生单独站起来模仿动物的叫声, 学生觉得有趣, 也易于了解这种修辞格。

其次, 要经常性朗诵英语童谣, 培养语感。语言的学习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语感的形成, 学习修辞也有助于形成地道、正确的语感。经常性朗诵有丰富修辞手法的语言, 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语感。反之, 良好的语感又能使修辞的学习变得更简单轻松。反复的诵读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修辞手法, 当他读熟了就会记住句型, 日常交流中有些句子就会脱口而出。因此, 经常性大量地诵读童谣, 能起到潜移默化, 渗透修辞意识的作用, 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有效而又常规的方法。

2.在情景中理解

英语童谣中大多数修辞手法都是小学生不难理解的, 如比喻、拟声等, 只要稍加讲解, 学生就能明白。但有些修辞手法, 学生不太容易理解, 如递升, 隐喻等。老师可以借助图片, 情景表演等帮助学生理解。如在教“Little boys have two legs”这首童谣时, 我在黑板上画图, 画一个男孩两条腿, 一只小狗四条腿, 一只蜘蛛八条腿, 最后画到毛毛虫, 我假装不停地画腿, 画也画不完。学生都笑了。通过这几幅图的对比, 他们也初步明白了递升这种修辞手法的含义。

3.在仿写中创造

学生学习了修辞手法, 又建立了一定的语感后, 教师可以尝试着让学生造出有修辞手法的句子, 写出有修辞手法的小诗, 真正变语言的输入为输出, 让学生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优美起来。对于小学生来说, 自由创作是他们这个知识水平难以达到的, 但是可以鼓励学生仿写。例如, 学了“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后, 学生仿照其中的比喻句造出了大量的富有童趣的句子。“Jump, jump, I jump high, like a bird in the sky.”“The sun likes an egg.”等。学习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后, 学生写出了这样的小诗:Spring is coming;Birds are singing;Butterflies are dancing;Flowers are smiling.句子虽简单, 却也掌握了拟人的基本用法。有的学生仿照反复的修辞手法写道:I study hard, he studies hard, she studies hard, we study hard every day, but we have no time to play.他还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了。

上一篇:初三描写味道的作文700字下一篇:清除违规海报 美化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