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要读什么

2024-09-16

读大学要读什么(精选6篇)

读大学要读什么 篇1

读《读大学 究竟读什么》有感

作者:刘圆伊会展经济与管理1班

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感触很深。还记得当初高考完后,哟之很纠结要选什么专业,问亲戚问朋友什么的,看看读什么专业比较好找工作,比较有前景,在网站上搜索历年的热门专业,只为“十年寒窗苦读”不想在填报志愿误入冷门专业,可是殊不知“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的确,所谓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每一门专业设置出来都有其社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都是迎合社会的需要的。当然有些人会认为有些专业“含金量”较低些,在物质横流的社会里,“含金量”较高的专业迎合了众人的口味,但这也无可非议的,试想想谁不想以后的可以在工作中挣大钱,和家人过个安稳的生活呢?但是,那些所谓被人称为“冷门”专业的,其实这门专业只是在现实社会中所需要着方面的人才较少罢了,并不是没有前景,也不是不含金,又试想想要是所有的人都报了像“金融”这种热门专业,那些毕业生还“吃香”吗?

在大学,我们究竟又要怎么读呢?“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读好我们本专业的知识,也要修好基础学科。但是我觉得大学里能学到的只是很多毕业后也用不上,就感觉完全纸上谈兵,可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呢?其实,我想,在大学里学的最重要的学习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吧。

大学里,有很多可以锻炼的机会,比如参加社团活动,参加一些比赛什么的。但是,我们在大学里真正可以锻炼到自己,自己的技能能力的提高只是很小的,最重要的是,在大学里学会怎样做人。我还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上的学前教育课,当时老师给我们看了一段关于俞敏洪的视频。这段视频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当年的俞敏洪的学习成绩算是很一般的,可以后来的他又如何成为了新东方的创始人呢?他很有才华吗?他的英语很强吗?他管理能力很强吗?......都不是,是他大学里积累了人脉。他靠他待人真诚。在他创业的初期,邀请了他的一个正在国外的舍友回来帮他一同创业,在国外发展都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机会,他舍友为何为了俞敏洪而放弃自己发展的大号机会呢?他的舍友回来帮他的只为一个理由,就是俞敏洪为他打了四年的水!

可见,做事比做人更加重要,积累的人脉就是一种很好的投资。我们正处于步入社会的阶段,在大学读书,不仅要读好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也要学会做好。因为在以后的工作中,如果我们的人脉圈越大,那么帮助我们事业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成功不是看这个人的智商有多高,更要看一个人的情商有多高。如果一个人虽然可以拥有惊人的记忆,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却对人冷漠无情、不守实信,只会受排斥,这样的人士不会在事业上风生水起的,只会半路夭折罢了。

上大学我们究竟要读什么?也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吧!

读大学要读什么 篇2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作为教育工作者, 在人到中年时, 为了了解学生, 还得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了二十五岁成功人士覃彪喜的大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读罢我恍然大悟, 豁然开朗。作者结合自己在大学、求职及工作生涯的经历, 向我们介绍了自己独特的想法与经验。我们的学生不爱学习, 是因为他们没有搞清楚上大学的目的, 不知道读大学读什么, 究竟怎么读。本书作者覃彪喜在中国体制下, 和我们所有的大学生一样, 努力学习书本知识, 并按自己的规划获得巨大成功, 这是一本全面描述当今中国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状态以及高等教育现实与对策的好书。

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心得, 愿和各位同学一起分享。

一、关于专业

“学校无高低, 专业无冷热。没有哪个用人单位会认为, 你代表了你的学校或者你的专业。千万不要因为你是名牌大学或者热门专业而沾沾自喜, 也大可不必因为你的学校不好或者专业冷门而妄自菲薄。”希望同学们以一种新的姿态重新面对我们的学校和专业, 爱我们所选择的路, 并朝着它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回过头来看时, 你们会欣慰, 会感激那及时的领悟。

二、关于学习

首先, 在课堂上要尽量抓住机会跟老师交流。

其次, 听讲座也是一种与大师进行思想对话的重要方式。聆听讲座并不可能学到系统的知识, 但是一场好的讲座或许可以让我们获得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 对于某一些具体的问题可能获得某些平常我们很难获得的真知灼见。

再次, 读大学, 除了读大师, 最重要的便是图书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真正意义上的读过大学, 是在图书馆里认认真真、安安心心地读过几本受益终身的书。要多读好书, 读大师的书, 看书的过程或许本身就是一种思想的享受。

三、关于社团

踏进大学的校门, 各色社团像万花筒一样呈现在眼前, 新生或呆萌或高冷, 老生或沉着或热情。各社团在招新的时候也是使出浑身解数, 新生们犹豫不决, 徘徊左右, 不知如何取舍。大学区别于校园之外的显著特点就是会有相当数量的社团。因为有才能的人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 所以大学时代至少应加入一个社团。依据自己特长加入一个社团, 承担一定的领导职务, 做一些组织策划工作以便展现、加强、提升自己的独立工作的能力, 另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做普通成员, 以扩充自身视野, 体验一下做普通成员的感觉。

四、关于挣钱

不用急于大学挣钱, 因为世上有挣不完的钱, 在校生的劳动力很廉价;即便毕业以后也有很多机会去积累工作经验, 毕业以后很快也能学会读大学期间通过社会实践好不容易才明白的东西。挣钱、社会实践与学习的关系要看哪种事物不复再来。

五、关于校园爱情

花开堪折方须折, 爱情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期而至的, 我们可以期待爱情, 但不可以制造……越是寂寞, 越要经得住考验, 更要时刻警惕爱情。爱情是需要境界的, 泰戈尔说:“眼睛为她下着雨;心却为她撑着伞。”

六、关于考证

不要成为证书的奴隶, 但毕业证学位证除外。各种证书可以证明自己很牢固地掌握了书本知识, 但各种技能必须在实践中磨炼, 所以说, 证书很重要, 能力更重要。

七、关于创业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我们一定要有创业的勇气和魄力。如果你一直满足于给别人打工, 那么, 即使你工资再高, 也永远只是一个可怜的穷光蛋。日常生活中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之外, 你还可以通过兼职来积攒一些社会经验, 通过与人的交流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状态, 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将来创业创新作计划。

八、关于职业规划

虽然提倡早规划、早打算, 但今后能够在哪方面有所作为, 最后还是听从自身所拥有的最擅长最有能力的意志召唤。鲁讯与孙中山本来都想当个医生, 毛泽东的父亲给儿子职业规划的是帐房先生, 他自己本来是想当个教书先生, 可后来却成了“红太阳”从了政, 而鲁迅也从了文, 可见规划真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九、关于读大学的意义

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 现实虽然残酷, 但读大学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能够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 获得一生中唯一一次集中而大量学习知识、提升思想的机会。若遇暂不能改变社会现实的时候, 只能选择妥协, 千万不要轻言放弃。妥协不等于软弱, 它在某些时候甚至就是勇敢, 所以放弃大学比读大学更难改变命运。我们必须明白社会差距不是读完一个大学就能够弥补得了的, 可能会付出一生的代价。读完大学, 我们必须有独立的思想, 有创新的胆识, 才能够取得个人的成功, 并用自己的成功一点一滴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诚然, 一本书不是灵丹妙药, 也许在一些人眼里, 它只是一本普通的励志书, 或者只是一碗心灵鸡汤而已, 但是当我认真看完了这本书以后, 我觉得对我们高职生还是有不少启发的。所以, 不论我们学的是什么专业, 不论专业冷热与否, 好好地看看吧, 因为它会带给我们很多启发。请热爱课堂, 热爱图书馆吧, 因为那里才是大学的精神地标!

摘要:没读过大学的, 无限向往, 上过大学却又很迷茫。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怎么读?此读后心得就着力回答困扰着大学生们这个绕不开的话题。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篇3

江涌的工作,最终目标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而经济安全对于一个国家整体安全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出于工作需要,他在我国众多经济部门、领域一直不停地进行调研,接触了大量案例,发现了我国经济安全中存在的很多隐患,而不少问题的严重以及危险程度,最初也让他吃惊不小。身上的责任、使命让他不能漠视这些问题、隐患的存在,除了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外(有些已引起了中央高层的关注与重视),一些可以公开的观点和内容就形成了报刊上的文章,以增强大众的经济安全意识。

通过对江涌工作的了解,再读了他所写的一些文章,特别是与他进行了一些聊天沟通后,我从一个杂志编辑的角度觉得江涌身上真是有“油水”可榨!于是在几年前,我请江涌在《世界知识》上开了“中国经济安全吗”专栏,至今已有近30篇文章,其中绝大部分都被收入《猎杀“中国龙”?——中国经济安全透视》这本书中。

说老实话,“中国经济安全吗”专栏文章所引起的反应是江涌和我都没有充分预料到的。尽管文章尽量不直接去点某部门的名,但有些终究无法绕过,再加上毕竟有“敏感”之人,文章发表后所引发的震动(有时甚至是较剧烈的震荡)就是必然的了。某大部的一名部长助理就曾组织力量“吲击”江涌。事后这个部的一名研究人员对我说:“尽管我不是百分之百地同意江涌的观点,但说句良心话,江涌他们是从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工作的,如果连他们都是软骨头,不敢站出来说真话的话,那中国的经济安全就真的难保了!”

的确,江涌是出于责任、使命来写这些文章的,即使个别之处有些不妥,也不能影响他光明磊落的动机!江涌有激情,文字也很好(他与《求是》杂志、《瞭望》周刊以及新华网等媒体都有着比较紧密的合作)。以上因素综合在一起,就有了我们编辑通常所说的文章要有“可读性”,要“好看”。

读大学要读什么 篇4

读史之初,必须明白三点:

第一,为什么要读史?第二,如何读史?第三,读史的价值是什么?

如果这三点不明了,读史的效果就会打折扣,甚至还会适得其反;读史很可能成为读死。

读史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天的现实服务。阅读时代距离越近的历史,对现实的参考作用越大。所以读民国史要比读清史,更具有现实意义。

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而历史的记载却千差万别,然而也是一种常态,因此,需要在读史时务必警惕。

由于各种原因,诸如政治利益的需要、意识形态的偏好、时代观念的局限、社会背景纷繁复杂、撰史者的学养与品德等,所以历史的记载就会变形,与历史真相不全然相符。

读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将弥漫在历史天空里的迷雾驱散,让历史恢复它应有的面貌。

“偏信则暗,兼听则明。”是魏徵的名言,恐怕也是今人读史的准则。

要想获得历史的真相,尽可地能广泛涉猎各种版本的史藉与史料,按科学常理推导,并相互参照佐证。

不迷信权威,不迷信神话,坚持质疑与独立思考,是读史的第二条准则。因为权威和大人物也是人,他们的话并不一定可靠。

归根结底,读信史让人明智,读伪史却令人误入岐途。

管理要读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5

我首先看的是《管理心理学》,书中前四部分由一位专家完成,对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和概括还是非常不错的,提到了很多管理中常用的理论与工具,比如双因素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自我效能等,又如MBTI个性、霍兰德职业个性、卡特尔16BF等评测工具,其中很多是要求HR、管理者应该熟悉了解的基本知识,宁向东老师说过:“管理学的基础是心理学+经济学”,可见心理学与管理学的联系之紧密,而身在职场的个人,是需要具备相关知识的。

本书后三章由一干人等一起完成,再次说明了“多个和尚没水喝”的“社会懈怠”的心理学原理,真不知道是从哪本几十年前的管理学书中抄下来的,干涩无味、官话套话充斥,像写领导发言稿一般——满篇无大错但也无价值的废话,完全是滥竽充数,为了把这本书页码充到与其他六本差不多的厚度,放在货架上比较好看吧?

个人觉得这本书很有价值的是两个部分:

1、 各种常用评测工具的介绍,书中还比较严谨的报告了各种评测工具通过实验得出的信度、效度与相关度,甚至指出了这几种评测工具的相关性和优劣;

2、 对于职场中人的心理分析,如何建立起更好的绩效机制与激励手段,包括针对个人兴趣特长、性格特点、成就感、期望度、自我效能感等因素的掌握,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一位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其中,班杜拉(A.Bandura)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程度”。简而言之,就是自己对工作自信心的程度,而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办法有:

(1)增加个体对成功的体验。就像我们鼓励孩子一样,在他完成一个小目标,家长给予鼓励和赞扬,有利于提高他的自信心与乐观精神,从而推动他面对下一次挑战的动机与兴趣。

(2)增加替代性经验。简而言之就是,“你看 X和你一样、甚至比你还差,但是他都成功了,你为什么不行呢?”

(3)语言说服。家人、朋友、老师的鼓励和积极关注,甚至于心理辅导专业人士的引导,都有可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但书中也提到如果说服者的言语劝导与个体的实际能力不一致时,一开始可能会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但经过验证后,反而会加剧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也就是说,鼓励也要立足于现实)

(4)培养和调节情绪和生理状态。对生理反应的知觉会影响人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认知。高度的生理唤起水平比平静的反应使人更不镇定、更不自信,如紧张、焦虑的情绪使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降低自我效能感。

中国孩子要读国学 篇6

【关键词】中国孩子国学弟子规【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52-01弟子规之名称由来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之本源出处《论语·学而篇》第六条。

弟子规经文特色以三字为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全篇360句,共1080字。全文共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等。

弟子规,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弟子规在居家,外出、待人接物,学习等方面给孩子做出良好的典范。

如居家时:首孝悌。提倡教育孩子,要心中有爱,孝敬父母。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百行孝为”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把孝当成一项大事,用心经营,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间。父慈子孝,不一定让我们富裕有钱,不一定有花园别墅可以住,孝行却可以建立天然和谐的秩序,让我们活在安和乐逸的环境中。家,如果是一个人的堡垒,孝,就是堡垒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有孝则家固若金汤堡垒。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有人认为孩子还小,和长辈相处在一起,不要太过要求他们,把好吃好用的先给小孩享用,以致小孩认为这样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要礼让长辈,因而误导孩子养成坏的习惯。忽略应从小培养礼让的美德,不管是吃东西或喝饮料,要请长辈先用;如果和长辈坐在一起,要请长辈先坐;如果和长辈走在一起,应让长辈先走。

说起饮食起居,弟子规写得更为具体:我们一直提倡的早起, “朝起早,惜此时 ”。讲到衣服的穿戴,“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置冠服,有定位;衣贵洁,不贵华。对于饮食,弟子规中有名言“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说起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时,弟子规中写到: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谈吐说话要稳重而且舒畅 ,不要说得太快太急,或者说得字句模糊不清,让人听得不清楚或会错意。遇到别人谈论别人的是非好坏时,与已无关就不要多管闲事。

对贫富的观点,弟子规中写到: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对富有的人态度不谄媚求荣;对贫穷的人不表现出骄傲自大的样子,不厌恶,不嫌弃亲戚老友,也不一味喜爱新人新朋友。

至圣先师孔子教导我们,贫穷的人除了不谄媚迎合外,能够在道德上自得其乐更好;富有的人不但不以骄傲的心态妨碍他人 ,更要爱好礼节,恭敬大众。贫和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要学习礼节充实各项才能,发挥仁我一体的仁心,才能营造一个“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幸福社会。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别人有事,忙得没有空暇,就不要找事搅乱他;对方身心很不安定,我们就不再用闲言碎语干扰他。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能够亲近仁者,向他学习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自己的品德自然进步,过错也跟着减少。

在读书做学问方面更有子弟规给我们明确的指引:“读书方法有三到,心眼口”读书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 求确义。”读书时要有规范 ,读一本书或一门功课,要有比较宽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为时间有多余,就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读,一急之下反而耽误事情,所以一规划好就要赶紧用功。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书房要整理得简单清洁,四周墙壁保持干净,书桌清洁干净,所用的笔和砚台要摆放端正 ,在砚台上磨墨,如果墨条磨扁了,就是存心不端正,写字若随便不公正,就是心里先有了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排列经典图书,要安放在固定的地方,读完以后立刻归还原处,即使发生紧急的事也要先收拾整齐以后才能离开。遇到书本有残缺损坏时,应立刻补好保持完整。你爱书,书爱你,自有一份恭敬在其中,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获,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获。

今日普遍流行诋毁圣贤的风气,怀疑古人,藐视伦常大道,尤其是基本的孝道。孔子曾指出 :“立志、自立、立仁的君子要广博的研究各种学问,然后用礼节来约束言行,这样一个具有知识和礼节的君子,他的言行就不至于太离谱了。”

《弟子规》把礼的内容具体化,兼具各种经典和生活知识,拥有高远的智慧和实践的勇气,智勇双全的人,必然不会偏离正道,正道就是直路,很快便能到达目标。

处在蒙昧年幼之时,若采用正正当当的教材,配合优良的环境,来培养学习,能造就圣贤。《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 训诲,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日常生活中的伦常做起,经家庭扩及到学校、社会,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这本书应该认真的反复读诵 ,深入内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至行为的指针。

上一篇:创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城实施方案下一篇:无私的爱初中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