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下11课第二节教案

2024-06-11

7下11课第二节教案(精选3篇)

7下11课第二节教案 篇1

教案(课时备课)

课程名称:经济与政治常识 第7、8次课

学时:3

备课日期:2016年01月 19 日

一、教学内容(按章、节):第二课走近经济圈 第二节做现代企业人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企业、企业法人的含义;

2、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和途径;

3、了解市场竞争中,出现企业兼并和破产的必然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解决方法:先讲清两类公司的含义,然后对比两类公司的异同点,最后说明公司的组织机构);

2、企业的兼并和破产(解决方法:先解释企业兼并和破产的概念,然后讲述兼并和破产的作用和意义,重点要突出其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并举出具体事例)。

四、教具、学具:教材,多媒体工具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通过大量新闻报道、案例故事、统计数据,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德育课产生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程安排:(含板书设计)

1、课程引入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10月12日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并于11月1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上市十多年来,公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公司良好的业绩也渐为广大投资者所认同的事例,提出问题: 海尔品牌代表着一个企业,什么是企业呢?海尔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海尔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作为海尔集团员工应具备什么素质?

2、新课讲解

一、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1、企业。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是现代经济活动的基本生产经营单位,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公司。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企业法人。公司是企业的重要形式,是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性活动的经济组织,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大中型企业通常都采取公司形式。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二、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1、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主要讲述如何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如何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并说明它们的意义。

2、企业在市场上依法平等竞争。

3、总结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和市场最主要的主体,千千万万个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状况,决定着市场的发展状况。特别是现在和未来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在大企业之间、公司之间进行。任何一个国家在宏观经济方面的成就,大都是该国各企业所获成就的综合体现。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和企业有关。了解、学习和掌握有关企业、公司的基本知识,就能对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有轮廓性的认识,对我们从事经济建设有指导作用。

4、作业布置

《德育习题册》第二课第二节

八、教学后记:

关于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先讲清两类公司的含义,突出公司是一种经济组织,是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以营利为目的。然后对比两类公司的异同点,以具体的事例进行说明,最后补充公司的组织机构。

在讲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时,先解释企业兼并和破产的概念,说明兼并和破产只是一种经济现象,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的有效形式。然后讲述兼并和破产的作用和意义,重点要突出其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最后举出具体事例。

学生普遍能掌握企业的基本知识,并能联想到现实事例和新闻案例,对于相关概念有进一步了解。

第三课第二节默写 篇2

1、国务院是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对外(代表国家开展活动),对内(统一领导地方各级行政机关)。

国务院是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执行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的(法律,通过的各项决议和决定),享有一定的(立法权和裁决权)。

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颁布的各项决定和命令,地方各级政府都要(执行),国务院对地方各级行政机关享有(监督权),有权(撤销或者改变)地方各级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2、我国政府的性质是(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3、建设(依法行政)、(公正严明)的法治政府

建设(务实高效)、(廉洁勤政)的责任政府。一要(责任与权力)相统一;二要政府运作既要(规范)又要(搞笑)。

7下11课第二节教案 篇3

新时期,涌现出方永刚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但也存在少数党员干部忽视理论素养的提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偏差,影响了党的先进性。据此回答1~2题。1.这启示我们()A.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自觉改造主观世界 C.改造主客观世界离不开社会实践

D.主观因素不同,人们对事物的反映不同

解析:选B。题干强调的是启示,A、C、D不符合题意。2.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是()A.主观能动性

B.意识能动作用 C.实践

D.客观规律

解析:选C。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个人在社会中进行的活动。3.(2011·高考大纲全国卷)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该地农牧民种植沙柳资源林,发展沙柳产业,改变落后面貌的事例表明()①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体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该地农牧民的行动提高了物质生产力,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主力军作用,因此②④入选。③说法错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不能说是人民群众,因此①说法本身错误。

4.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

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解析:选A。材料体现了农民在农村改革中的作用,故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5.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经受检验,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付诸实践、取得实效。这体现了()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②认识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践主体的认识。认识的主体是人民群众,②明显错误,应排除,故选C。

6.某市开展干部集中大接访活动,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直面群众,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一些热点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通过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拉近了干部、群众的距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干部主动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是因为()①一切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 ②人民群众具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③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 ④一切矛盾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解决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本题是一道因果关系选择题。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不等于坚持走群众路线,③错误;④和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

二、非选择题 7.(2012·吉林舒兰十八中质检)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督,这被称为“广东现象”。2005年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口号,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积极参与绿色广东、生态广东的建设,“十一五”期间,共淘汰落后钢铁产能1275万吨、水泥产能5782万吨,关停小火电1221万千瓦。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城乡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739万吨,是2005年的2.8倍。结合材料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解析:本题结合环保这一热门话题考查学生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的掌握,考查考生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哲学原理判断、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答时应注意理论与材料的对应;对哲学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把握。

答案:(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全民动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和生态保护,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依法对排污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促进了政府对生态环境的重视。(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广东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民动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为绿色广东建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

1.“光阴它就像杆秤,民心它重如山,老百姓的事情大于天”,歌词呼唤着广大干部要坚决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从哲学上看,强调“老百姓的事情大于天”的理论依据是()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引导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④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社会财富创造的源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老百姓的事情大于天,其哲学理论依据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又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②④正确切题,故选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而非引导者,①观点错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③观点错误。2.(2012·河南开封质检)一位成功的雕塑艺术家说:“在创作时,我常想人民在想些什么,想要些什么,时代需要些什么,我该怎样做才能使作品既有时代性,又能震动人心。”艺术家的创作()①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③充分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④坚持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题干的核心信息是:艺术创作要想人民所想,想时代所需。题干中没有事物的矛盾发展不平衡的信息,所以②排除。故选B。3.“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也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也罢,关键词都是“人民满意”。说到底,公务员是公仆,广大人民群众把公共事务的管理权、公共资源的分配权、公共权力的行使权委托给公务员,目的在于能够享受到公仆们提供的优质服务。所以,“人民满意”才是公务员群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公务员群体存在的最大价值,甚至是对公务员最起码的要求。材料给我们的最主要的哲学启示是()A.树立群众观点,为群众利益而奋斗 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认识的根本目的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D.要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

解析:选A。“人民满意”强调人民群众的观点,A项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C项错误;D项没有体现。

4.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果断决策,迅速制定出台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和措施,形成了系统完善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经济减速使得百姓生活压力增加。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老百姓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是我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一原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A.社会发展与个人活动相互影响

B.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解析:选B。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老百姓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坚持群众观点,B项正确且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5.农村改革如何深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有人指出,推动农村改革,最重要的主体还是农民自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依靠广大农民。只有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新农村建设才会真正蓬勃发展。这一观点的哲学依据是()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获得成功 ②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B。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依靠广大农民,只有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新农村建设才会真正蓬勃发展,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发挥内因的作用。故③④正确。①说法太绝对,②与题意无关。

6.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也没有饭吃,只有饿死东篱旁边,哪里还能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是()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C.人民群众的实践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D.劳动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知识分子创造精神财富

解析:选B。A强调的是实践对认识的作用,与题意无关。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C不选。D本身表述错误。应选B。

7.剪纸是一门民间技艺,作品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以淳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形成了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剪纸作品的创作过程说明剪纸艺术()①是对现实生活的直观反映 ②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

③以作者淳朴的感情与直觉为源泉 ④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此题可用排除法,①错误,剪纸艺术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直观反映。③错误,应该是以作者的实践活动为源泉。②④观点本身正确且符合题意。

8.西方一位哲人说,历史是“上帝的作坊”。事实上,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的上帝就是人民。“历史是‘上帝的作坊’”和“我们的上帝就是人民”这两种观点的根本区别是()A.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是否承认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是否承认英雄人物对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

解析:选A。把历史归结为“上帝”或“人民”创造,体现了历史唯心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9.(2012·北京五中调研)胡锦涛近日强调,我们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②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①是政治生活内容。③与题意无关。

10.我国政府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如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障制度,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等。这体现了()A.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D.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正确认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体现我国“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对人民负责的表现。A与题意不符,不选。B是一种工作方法,未直接指明维护人民利益的思想,不符合题意。C虽说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地位,但也无法准确对应题干,故选D。

11.“群策为之则无不成,群力举之则无不胜。”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赢得发展新优势的思路、破解前进中难题的办法存在于丰富多彩的群众创造性实践活动之中。这是因为()①人民群众的认识就是真理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④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点的理解。此题难度不大,可采用排除法。人民群众的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①说法错误。故选C。

(2012·辽宁沈阳同泽女中第一次模拟)读漫画。据此回答12~13题。12.从哲学角度看,漫画中的领导人()①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没有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③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政绩观

④没有树立群众观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注意题目要求从哲学角度回答,而观点②属于政治生活角度。13.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A.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改造客观世界 B.要善于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

C.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D.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的统一

解析:选D。漫画中某领导没能做到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脱离了现实的客观存在,因此,他首先需要改造的是自己的主观世界,真正使主观符合客观。

二、非选择题

14.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由于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水旱灾害频繁,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艰巨的国家。兴修水利、消除水害,是历代统治者兴国安邦的大事。从大禹开始,历代统治者均以治水为重。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些“盛世”局面,无不得力于统治者对水利的重视和水利建设的成效。水利兴而天下定,天下定而人心稳,人心稳即有生产积极性,社会有粮则百业兴,整个社会必然繁荣昌盛。

结合材料,分析我国重视水利建设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解析:重视水利建设是发展生产的具体表现,重视水利建设有利于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故本题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实践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等方面组织答案。

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的水情、国情决定了对水利建设的重视。

(2)生产实践决定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所以水利兴则百业兴。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水利建设是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4)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水利建设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15.近年来,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指引下,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从我国农村的现实发展和农民的迫切愿望出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惠农、强农政策:在减免农业税的基础上加大各种种粮补贴,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的标准,2010年开始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政府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2011年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试点步伐„„随着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材料说明在新农村建设中为什么要求做到“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的统一。

解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重视生产发展,体现了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注重“生活宽裕”,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坚持“生产发展”与“生活宽裕”要统一,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统一。以上三点就是本题的答题思路和答题要点。

答案:(1)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发展要求,通过一系列促进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做到“生产发展”。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目标,通过一系列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政策措施,让农民群众分享发展的成果,做到“生活宽裕”。

上一篇:关于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调查报告下一篇:海,国庆节60周年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