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就业证明

2024-10-10

未就业证明(共11篇)

未就业证明 篇1

2013年4月19日早上5点, 吉安县食品卫生联合执法检查组得到群众举报, 查扣县城荆岭小区肖某猪肉94kg, 该猪肉胴体检疫印章少了“江西”二字, 且没有检疫证明, 检查组于是电话通知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派人到场勘查、处理。

2堪查取证

2.1执法人员按程序出示执法证件后, 要求肖某出示检疫证明, 肖某辩称早上屠宰时间太早未能开到检疫证明, 已经电话通知屠宰个体户补送检疫证明。经询问得知该猪肉是从吉州区曲濑镇一未办证个体杀猪老板处购得。执法人员查验猪肉, 见腰部、腹部多处皮肤出现青紫色斑块, 猪蹄腐坏变黑, 肉体暗红。执法人员立即对这些症状拍照, 并电话告知县动物疫控中心。6∶30肖某的检疫证明送至, 经核查, 检疫证明未写检疫标志号码, 猪肉上的印章没有“江西”二字, 肉体上的检疫标志号码为“DAO1”, 该号码其实是吉安市另一正规生猪屠宰场的检疫标志号码, 我们怀疑肖某猪肉上的印章是伪造的。执法人员先对肖某及猪肉做了堪查笔录。肖某签字后, 执法人员明确告知: (1) 检疫证明未与猪肉同行, 后来送过来的检疫证明无效; (2) 该猪肉为疑似染病猪肉; (3) 检疫印章有疑点; (4) 执法人员要对该猪肉进行扣押。扣押单开出后肖某拒绝签字。执法人员依法强行扣押猪肉并将情况报告上级部门, 同时告知肖某8∶30等候案子处理结果。

2.2吉安县畜牧兽医局负责人接到报告后火速会同动物疫控中心工作人员赶到现场, 经动物疫控中心诊断为疑似某传染病, 再次对肖某做询问笔录, 得知:该猪为吉州区曲濑镇邓某所饲养的, 已经卖给该镇某无证经营屠宰户, 且自行加盖检疫印章。经区畜牧部门工作人员到屠宰处查证, 该印章为几年前旧印章, 当时换发印章时未将旧印章回收。该屠宰户栏舍还有2头生猪, 经查证有疑似某传染病症状。

3处罚

3.1吉安县动物疫控中心对该猪肉下达疑似某传染病诊断报告后, 执法人员立即对该猪肉无害化销毁处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二十五条、第七十六条:“经营未经检疫、染疫的、疑似染疫的…, 处以同类检疫合格产品货值金额一倍以上, 五倍以下罚款。”, 同时对肖某处罚金3 200元。

3.2吉州区动物卫生部门将该旧检疫印章收回, 并对检疫人员的检疫失职行为进行批评教育。

3.3吉州区动物部门和曲濑镇政府监督该个体户将栏中2头染疫猪销毁, 并处罚金5 000元。

4案件分析

4.1这是一起跨县、区经营染疫动物的违法行为, 在这一过程中, 尽管肖某一再狡辩, 执法人员仍然细致耐心地讲解相关法律并坚决依法办案。

未就业证明 篇2

我对丈夫张某不放心,就从街上小贩手里买了两个窃听器,偷偷安在了床垫一头和写字台下边。窃听器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把张某与第三者的打情骂俏都录了下来,连他们在床上的动静都录得清清楚楚。我无法接受,只能跟张某分手!我有此录音作证据,不怕他赖账。但是,又听说录音证据证明力有限,要经过鉴定才有效力。请问:未经过鉴定的录音证据,能证明丈夫出轨吗?

答:

根据民事证据规则,一方当事人提出的“有其他证据佐证并以合法手段取得的、无疑点的视听资料”,对方当事人即便提出异议但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其证明力。

未就业证明格式 篇3

村委会联系人:

联系电话:

村委会签章

年 月 日

未就业证明 篇4

索罗了半天,做个总结哈:要办理未就业证明需要去当地的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简称人劳社保局),开个“就业、失业登记证”=未就业证明。需要的证件:户口本复印件(户主一页、本页一页都要复印)、本人身份证复印件、本人一寸照片一张;

去外服中心开具打印社保明细介绍信,下午2点左右到的外服中心,轮到我时已经是近4:40。人到不多,我前面就一位,可就那一位居然办理了2个多小时,还未办完,人磨机的不能再磨机了!就那点事,我都听得明明白白了,可人家就是听不明白!服务小姐只能是一遍一遍的给解释!我也只能是等啊等啊等!服务小姐,看到无望,就要给我办理我的事情,结果事情不妙,介绍信的抬头居然都用完了,我只能是明儿再来!

么长时间的等待,居然是明儿再来!这看能不能让有关负责的人,给打印几份?不能,我们都是打印好,盖好章的,我这里没有章子。哎!=======你去大差市去取吧,我已经给你联系好了,不过,你要快点,他们下午5:30就下班了。啊!现在都5:00了,这里离大差市还7、8站路呢!哎!没办法,只能是去试一试了!还好,在他们下班之前赶到了!顺利拿到了介绍信建议朋友们,千万不要学我,干等,要瞅准时机,办理自己的事情!不要不好意思,外面办事没那么多的不好意!

到社保中心打印社保明细,等了整整一个上午,没轮到。只能再等,知道下午2点左右才排到。回到公司和人事专员倾诉苦水时,被告知:每个月15号前,人都特别的多,是每个公司报账的时间。额滴神也,原来如此啊!

未就业证明 篇5

近日, 由重庆市人社局主办, 市人才中心和市就业局共同承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计划专场招聘会沙坪坝区分会场专场招聘会在华威人才市场举行, 200多家企业在现场提供了5000个岗位, 吸引了不少求职者。本次招聘会拉开了“重庆市2015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计划”的序幕。系列活动从8月10日起, 4个月内将针对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开展网络招聘大会、专场招聘会、就业见习、定向就业培训等系列活动。

活动期间, 在重庆市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门户网、人力资源协会会员单位网站等60家大型招聘网站举办网络招聘大会。针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 收集和发布6000余家用人单位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2.5万个。同时, 在重庆各区县还将举办60场区域性专场招聘会, 约4000家用人单位, 提供就业岗位2万个, 便于毕业生就近就地就业。

此外, 重庆市还将组织5000名有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 特别是贫困毕业生, 参加1243家企业的为期1到6个月的就业见习活动, 帮助他们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技能, 并按照规定, 发放不低于每人每月1500元的就业见习生活补助。

未就业证明 篇6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是指按规定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证书并顺利毕业,但离校时却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其未就业原因可能是无就业愿望或就业困难。

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49万,但是毕业时签三方协议者占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不足80%,也就是说,离校时尚未找到就业单位的应届毕业生达150余万,再加上往年未就业毕业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特殊群体。该类学生不仅是高校就业的困难之点,也是政府基层就业服务站的重点就业援助对象,帮助他们就业是稳定社会的必要条件。政府基层就业服务站要与高校加强协同配合,共同分享就业信息,一起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一、帮助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必要性

1.高校是帮助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首道推手

高校不仅可以给大学生进行就业培训,帮助大学生做出就业创业决策,还可以给大学毕业生提供创业机会。对于这些毕业即失业的学生来说,学校的学习生活让他们跟学校和老师很有感情,并且习惯于寻找学校的支持和帮助。相比传统的失业,失业的毕业生没有就业经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很长一段时间不能进入工作状态,会造成就业市场一定程度的混乱,会对他们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高校帮助学校失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是第一道保障。

2.政府就业服务部门是促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重要保障

李克强在2014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落实和完善创业扶助政策,帮助更多毕业生自主创业,适时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对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同时办理实名登记、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人员,给予两年内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加大帮扶力度,将现行仅限于城乡低保家庭毕业生的求职补贴扩大至残疾毕业生。政府就业服务部门应当提前统计辖区内的应届毕业生,对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给予关切和指导,就业援助是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重要保障。

3.创业是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自己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给他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措施。例如,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整合政府、社会的相关服务项目,集成各项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关于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的通知》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了职业指导和劳动技能就业专项活动。创业是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二、促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现状与问题

1.高校毕业生基础信息缺乏更新,不能持续提供就业服务

毕业后学生的流动性强,仅靠离校前的登记是不能够准确地掌握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的,毕业生更换联系方式、工作和家庭地址等也是十分正常的,建立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联系档案只仅仅收集毕业生个人手机号,有很大的局限性。

2.高校就业创业配套机制不健全,促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创业力度小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有专职的教师管理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但是在下属的各学院没有直接管理就业的工作人员。就业工作落在了每个班的辅导员身上,就造成了学生离校后,辅导员又接了新的班级,无暇顾及已毕业的学生,更没有时间一对一进行职业辅导。

3.政策宣传流于形式,政府就业服务部门能动性差

理论上讲,毕业生应该对关系自己工作前途的政策很关注,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愿意积极收集、了解相关就业政策,政府的政策宣传仍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将落实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从现在实行的政策看,各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属人才服务中心是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的主要载体,但由于各种原因,毕业生并不满足于享受服务。因宣传力度不够,有些毕业生甚至不知道就业服务部门的工作职能。政府就业服务部门也不能主动向应届毕业生推送合适的就业信息,无法完全掌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意愿。

三、促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对策

1.高校开设就业创业培训课程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教育培训课程的建立和完善,能够帮助他们认识并了解创业的过程、提高创业能力,掌握创业知识,为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他们的创业意识和风险意识,提高他们预防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免费对他们进行创业培训,毕业即失业的毕业生可享受学校就业服务中心免费的创业培训。通过邀请企业名人等进行创业启蒙和经验传授,指导他们进行创业。

2.高校开放校内创业资源

创业实践平台有助于帮助他们进行创业前的预热和练习。对毕业两年内未就业的毕业生开展专项创业指导,举行毕业生创业ERP大赛,让他们从比赛中学习辨别机会、识别风险和评估市场,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善创业理论,在以后真正的创业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与经验。重视创业孵化器的运用,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在校内的孵化器中心为支持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开辟专门的场地和项目,与有意与学校学生创业合作的企业形成制度性、经常性的联系,组织创业教育联盟,培育毕业生创业实创基地。

3.成立青年校友创业联盟学会,交流就业创业经验

成立青年校友创业联盟学会,联系近些年已经创业成功的毕业生,以及有意愿创业或正在创业过程中的毕业生,供校友间取经交流、扩展人脉。同时借助青年毕业生校友的人脉,取得一些经验技术资金等支持,为未就业毕业生寻求创业的机会。

4.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政府就业服务部门的服务水平

高校的就业政策宣传,是距离毕业生最近的,也是最基础的一个环节,所以高校应当承担起就业政策宣传的主要任务。在开展政策宣传活动时应当在充分理解就业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们的理解能力、接收能力和时代特点,选择一些受大学生欢迎的宣传载体,如话剧、相声、小品等,这样既可以提高毕业生对政策的理解,又可以为人才中心的后期服务打下良好基础。

人才服务机构应重视宣传工作,主动联系到毕业生,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供有益于毕业生的服务,才能得到毕业生的认可。人才服务机构应更新观念,树立热情服务、主动服务、有针对性的服务的意识,完善服务体系流程,贴心耐心做好毕业生服务工作,不能坐等毕业生上门求助,才能有效保证服务满意度。

5.毕业生援助分类管理、个性化援助,政府重点帮扶就业困难的毕业生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援助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分类管理。目前,各级政府完善了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服务,如发放就业创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创业政策咨询、免费档案保管和转递等。把以下几类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如零就业家庭、农村贫困家庭、享受城乡低保家庭和残疾家庭等。求职补贴标准也可适当调高。

6.政府就业服务部门与高校联合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和创业服务

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在校学生的实习工作,要帮助学生树立实习的观念意识,学校应当主动联系相关企业。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给学生提供相对应的实习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在实习单位表现突出的,可以留在企业工作。实习对于学生体验社会来说十分重要,是学生认识社会、步入社会的必经之路。

未退税证明(定稿) 篇7

此单已核销,此化工产品不享受退税。而且10吨已结汇。

退货手续中要求出具“未退税证明”,而此单购买深圳某公司的核销单,现到深圳国税局办理“未退税证明”,深圳国税局在核查该公司的情况后,说该公司几个月未完税,所以不给出具“未退税证明”,请问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万分感谢!

退运出口是非常麻烦的,不止要出具未退税证明,还需要提供退运情况调查表,官方的退运协议,情况说明等等,你这里无法出具未退税证明,那就无法安装退运货来处理

建议你进口报其他贸易方式,你可以报一般贸易,或者其他进口免费

我之前有一票货也是无法做退运,不过是因为对方没有进口权,最后我是按一般贸易进口的企业报关单核销联丢失一年以内的需要向原签发海关补发,如超过一年以外三年之内的,需提交情况说明和进出口货物报关单证明到外汇局签署意见后,持证明到签发地海关补发。企业退税联丢失六个月之内的,需要国税局出具关于申请出具补办报关单证明,企业需要递交资料:

1、出口收汇核销单正本和复印件;

2、国税局领取申请出具补办出口货物报关单证明;

3、出口发票;

4、代理出口协议或合同(非代理的免提交);

5、电子口岸打印的出口报关单信息,您说的未退税证明应该是国税的证明,不需要增值税发票和关单,您可以向国税申请证明

您好!办理未退税证明,需要递交:

1、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原件及复印件;

2、出口收汇核销单(其他未丢失的联次原件和复印件);

3、出口发票复印件;

4、如出口企业无法提供要求提供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和“出口收汇核销单”其他未丢失的联次,应提供通过电子口岸打印出的丢失的出口报关单和核销单信息;

5、载有《关于申请出具<补办出口收汇核销单证明>的报告》有关信息的电子数据。如有其它疑问,欢迎继续在浙江电子口岸政务咨询平台上提问,谢谢!

未就业证明 篇8

《通知》要求,大力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各地各高校要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动员各方力量,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分区域、分行业、分专业的网上和网下招聘活动。要及时通知未就业毕业生积极参加教育部、各地教育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举办的各类招聘活动,努力帮助他们尽快落实就业岗位。

积极推进未就业毕业生自主创业。要求各地各高校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落实鼓励大学生创业的财政、金融、工商、基地等政策措施,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帮助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加大创业典型宣传力度,扩大优秀创业毕业生事迹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切实做好教育部举办的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相关宣传与组织工作。

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征兵工作。要求各地各高校加强组织领导,设立大学生征兵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牵头职能部门,保障大学生征兵工作人员、经费、场地投入,形成武装、就业、学生等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各高校要与兵役机关密切配合抓紧落实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大学生应征入伍人数和质量。

持续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各高校要把促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创业作为下一阶段工作重要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征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等方式持续向毕业生推送用人信息和相关政策。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重点帮扶工作,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岗位信息和指导服务。

认真做好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各地各高校要及时将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信息提供给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使就业服务能够无缝接续。配合人社部门组织实施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培训、就业援助等服务,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

90后“慢就业族”悄然壮大

新华网消息 大学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中国越来越多的“90后”年轻人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

有社会舆论认为,这类年轻人是在回避就业压力。也有评论认为,他们是突破旧观念束缚,倡导全新的就业观。

25岁的合肥女孩小蔓去年大学毕业。一年间,她几乎都在旅行。

“毕业那年我可以去一家公司做文秘,但我放弃了。”小蔓说,“我对一成不变的工作不感兴趣。说白了,其实我还没想好到底该干什么。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在校园学习,毕业了,我认为不如停下来,彻底放下一切,用一段时间到处去走走,也想想未来的道路,何必匆忙给人生定位。”

刚刚经历完6月毕业季,不少年轻人和小蔓一样加入了“慢就业族”。一些人选择到国外游学,或为国际组织担任志愿者;一些人选择到国内的偏远山区支教;一些人为今后的创业在各地考察;还有一些人干脆选择先闲下来,在家陪伴父母一段时间。

安徽农业大学的小宇毕业前没有投入应聘大军。他说:“我早想好了要自己创业,但是不急着一毕业就开始。”

小宇打算先到师兄们在各地承包的农业园里实习兼考察。他说,要用一段时间多走几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搞清楚成本、收益,增加农田实战经验,为将来自己流转土地经营农场打下基础。

“毕业后不着急找工作的同学有很多种情况,其中大多数人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更好的机会。”小宇说,“‘慢就业状态里,只要所做的事情对将来发展有利,长远看来,应该会比马上就业发展前景更好。”

当然,小宇也不否认,推迟就业的同学中也有部分人因无法找到工作,而选择逃往家庭,回避压力。

201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比去年增加22万人,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

“慢就业族”已经引起中国社会的广泛关注。有网友表示支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世界那么大,出去看看也是一种学习。

批评的声音则指出,他们是逃避现实的啃老族,在浪费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还有中立的舆论认为,这不是新流行,对大部分毕业生来说是一个无奈之举。

我国未就业大学生的低保排斥问题 篇9

一、相关理论背景

所谓“社会排斥” (Social Exclusion) , 意指主导群体在社会意识和政策法规等不同层面上对边缘化的贫弱群体的社会排斥。主导群体已经握有社会权力, 不愿意别人分享之。各种社会排斥过程无不导致社会环境动荡, 最终危及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特别严重的是在影响到他们命运的决策之处, 根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社会排斥最初是欧洲学者在研究贫困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近年来, 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引起广泛关注, 国内学者将“社会排斥”这一社会学的概念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 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就业领域, 社会排斥问题主要表现在失业和失业者与社会保护政策不足的关联上;还表现在社会排斥对积极就业政策的威胁上。

国内学者提出“弱势化”的概念, 即一个群体变为困难群体的过程。不同的困难群体弱势化的过程不同, 改革过程中社会产生困难群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排斥。从未就业大学生作为一个规模很大的困难群体, 其弱势化过程是与一系列政策具有排斥性有关系的。就我国情况看, 针对困难群体的反社会排斥最重要的是正确有效的社会政策选择, 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补偿性社会政策和发展性社会政策使困难群体真正摆脱社会排斥的困境。

二、未就业大学生排斥于低保制度之外的原因分析

一个社会福利来自家庭、市场和国家三个方面。就未就业大学生而言, 是市场把他们推向社会边缘, 当然没有救助可言, 责任留给了国家和家庭。然而, 国家作为低保制度的制定者, 保护大量弱势者的同时又引发了对未就业大学生等困难群体的社会排斥, 引发社会危机。

1. 从国家责任到家庭责任转移

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社会保障条例》 (以下简称《低保条例》) , 其中第2条规定: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 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资帮助的权利。低保申请户在家庭收入上必须符合“共同生活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申请城市低保待遇有三个条件:有



户籍所在地常住城市户口;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城市低保标准;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申请“低保”应以符合低保政策相关规定为前提, 以“户主”为申请人, 以家庭为单位, 而非“个人”。这表明政府假设了家庭成员之间具有相互扶养义务, 或者说, 也是政府对家庭提出的一种要求。低保制度并没有将未就业大学生视为一个独立的拥有社会权利的群体, 而是将他们视为隐藏于家庭中的一员, 并且是应该和可以依赖父母的处于从属地位的子女。未就业大学生可以通过父母或家庭来获取低保救济。简言之, 低保制度排斥了家庭人均收入超过低保标准、但实际处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之下的未就业大学生。

2. 个人义务的强化

《低保条例》规定:符合条件的未就业大学生, 可以到户籍所在的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 民政部门给短期内无法就业和就业后生活困难的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对于滞留高校尚未办理户籍迁遣手续的, 民政部门将不予以处理。就是说, 普通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 可持本人户口本、毕业证、档案, 到户口所在地劳动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办理失业登记, 然后才能向当地民政局申请低保。而失业毕业生要拿到失业登记, 也必须符合相关条件。在办理失业登记时, 劳动部门会给其介绍工作。如果对劳动部门安排的两次就业都觉得不合适, 劳动部门才会出具相关的失业证明。拿到失业证明而又符合低保条件的毕业生可以向街道提出申请, 随后由居委会上门进行调查。最后, 经街道审核和民政局公示后, 才能申请成功。

根据《低保条例》,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或从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资帮助是城市居民的一项权利, 除规定收入审查标准和“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尚未就业的城市居民, 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 应当参加其所在居委会组织的公益性社区服务劳动”之外, 并未对这项权利再附加其他条件。但各地方在实践中规定“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者必须接受劳动保障等部门提供的技能培训或职业介绍, 无正当理由两次拒绝或中断培训者, 不予救助或停止救助”等条件, 以上海为例, 除了收入审查之外, 有关文件还增加了所谓的“工作审查”条件, 申请者只有通过履行这些义务来证明自己是值得救济的才能够获得低保权利。

根据各地的文件, 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实施低保的顺序安排: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 第一, 从未工作过的应该先工作;第二, 工作后失业的应该先领取失业保险金;第三, 没有失业保险金或者已经领取完的应该接受政府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第三条成为享受低保权利相对应的“义务”, 并且拒绝履行此义务成为不予救助的条件之一。低保的权利建立在与特定“义务”相对应的基础上, 使得更多未就业大学生面临被低保制度排斥的风险。

此外, 即使未就业大学生工作过, 但没有认可的记录, 仍然无法申请低保。这样, 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弱势的未就业大学生可能会遭受用人单位非法用工侵害和低保制度排斥的双重风险。另外, 如果未就业大学生拒绝接受政府培训或介绍的工作, 而只是想通过其他途径寻找一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或培训, 在这种情况下他或许并不是懒惰的人, 但仍然被排斥于低保制度之外。

3. 传统观念的影响

“面子”也是阻碍大学生领取低保的一项重要原因。领取低保常常被视为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大学生们虽然失业了, 但在社会分层中仍然处于中高层级群体,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从骄子到困难群体是很多学生和家庭不肯接受的。

未就业大学生主要通过依赖家庭来吸纳失业带来的经济风险。在低保制度方面, 规定的政策条件使得低保成为“有条件的权利”。低保制度假设未就业大学生是一个被动的依赖者, 既应该而且可以依赖父母或家庭, 确实,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家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保障功能, 但是不能排除所有未就业大学生的父母都是负责任的。在经历市场和家庭失灵后, 未就业大学生还要经历作为福利支柱之一的国家失灵, 陷于三重失灵。

三、低保排斥对未就业大学生造成的影响

城市低保制度是政府对城市居民做出的经济上“保底”承诺, 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基础性制



度, 是城市居民生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为稳定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城市低保制度使得中国城市中的贫困群体能够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协调各个阶层之间的关系, 促成社会和谐。但最低生活保障则是应对风险的策略, 总体上相对消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逐步完善实际上也是贫困救助价值取向由“互助互济”向“国家济贫”再到“国民权利”理念的转变过程。公民对国家拥有福利的要求权, 国家对其公民有保障其福利的义务和责任。社会福利救济方面的政府职能, 也由“道义性救助”转变为“义务性救助”。但是,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这一体现所有社会成员在政治上和道德上的平等地位的现代救济的价值理念并未深入贯彻, 从而导致社会救助不能摆脱“救济型”模式, 城市最低社会保障工作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低保排斥不仅会使未就业大学生群体权益受损和限制, 同时也会损害社会公正, 最终会危及到整个社会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造成未就业大学生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对立, 甚至加剧了各种社会排斥, 极有可能造成社会动乱。处于低保制度之外的未就业大学生群体承受更多风险, 其主要表现在:

第一, 健康风险。比如, 未就业大学生会表现出焦虑等心理疾病症状, 产生负面或消极的情绪和情感体现, 有的出现睡眠障碍以及其他躯体化的表现。

第二, 经济风险。未就业大学生失去工作收入, 又被排斥在低保制度之外, 在缺乏其他经济支持的情况下会陷入收入贫穷。

第三, 产生大量社会风险。未就业大学生家庭关系紧张;因为经济限制和面子等问题逐渐脱离社区活动和原有因工作关系, 处于孤立状态, 能获得的社会支持减少;缺乏热情参与政治, 或者相反在政治态度上更为激进;长期失业者可能逐步陷入社会底层, 丧失工作伦理, 依赖福利, 产生不同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从未工作的失业者和长期失业者没有或者失去失业保险的保护, 并且被排斥于医疗和养老保险等其他国家正式福利制度之外。

四、主要对策建议

1. 制定针对失业大学毕业生的社会保障政策

未就业大学生低保政策无论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是未就业大学生的保障而言都是必要的, 但它却不是目前阶段应对大学生失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将来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未就业大学生低保政策的失灵, 并不意味着这一政策是不必要的, 而是应该将政策重点倾向于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 加大未就业大学生培训力度。这个群体具有相对较高的学历, 体力的或者非技术性的工作对他们的吸引力有限, 而且从事这样的工作也不是他们的特长所在, 他们看重的应是工作经验的积累, 当然这样的工作经验应该是对于从事体面工作有益的工作经验。事实证明, 我们政策的制定就应该以满足这种需求为导向, 否则就会失灵。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 减少就业障碍;加强就业信息流通;加大未就业大学生培训力度, 用培训代替福利等都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2. 建立健全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制度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 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 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建立我国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应充分了解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国情, 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大学生失业保险方面的经验, 在覆盖范围、基金来源、基金运作、保障标准、享受及终止条件等诸多方面多方调查研究, 做到全面周到, 保障每一个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需要明确的细节远不止上述提到的这些, 真正确立一个完善的大学生失业保障体系要繁杂得多, 相应法律规范的制定也必须考虑在内。社会保障部门对大学生失业保险的研究与推出将是中国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的助推剂, 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积极的影响。

3. 完善就业保障体系, 促进就业

促进大学生就业不仅是全社会的救助行为, 也是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治理之策。大学生长期失业就意味着全社会每一个投资方的损失, 因此, 无论是作为需方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 还是作为供方的学校、家庭、人才服务中介, 都有义务主动承担起救助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责任。

大学毕业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 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将择业定位与社会需求、自身实际相匹配。学校层面应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毕业生的质量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根本。同时高校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队伍建设, 让职业指导进课堂、进教材, 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加强对大学生工作技能的培训,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适应社会能力, 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社会层面上服务要向专业化和一体化提升, 切实做好毕业生择业信息平台建设, 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政府层面上, 优化就业结构, 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营造好的创业环境, 鼓励创业, 保护创业者权益。

4. 借鉴外国相关经验

在高等教育十分普及的欧洲, 大学毕业生想找到一个合适的就业岗位并非易事。可以说, 在失业大学毕业生的保障方面, 各国政府都费尽了心机。西方国家反社会排斥措施主要从市场经济角度出发, 重点放在经济方面, 以达到社会融合的目的。西方国家在反社会排斥方面的主要政策有:劳动力市场介入 (labour market intervention) 、提升能力 (raising capabilities) 、收入支持 (income support) 等。就比利时而言, 20岁至24岁的年轻人中, 82.6%的人拥有大学文凭, 而在2007年, 比利时的失业率达7.5%,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大学毕业生。在比利时, 凡是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都可纳入社保范围:在找到正式工作或可以领取失业救济前, 比利时的大学毕业生可以从社会保障部门领取类似于“待业补贴”的补助金。例如, 21岁以上的单身毕业生, 每月可领取的补助额超过700欧元, 基本能够维持个人一个月的开销。1998年4月, 英国布莱尔政府推出了“改救济为就业”计划, 亦称劳动福利计划。该计划向每个失业6个月以上的青年人提供4种选择:以每周60英镑补助维持一份工作, 连续6个月, 用创造岗位的办法代替领取失业救济金;在福利机构或新成立的环保部门就业, 以便得到救济金和额外补贴;到志愿组织工作, 接受长达1年的全日培训和进修。如果拒绝该计划, 那么其救济额将被削减40%。布莱尔政府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通过培训, 或者可以使他们掌握劳动力市场所真正需要的知识、技能, 甚至变更专业, 以弥补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与市场脱钩的不足;或者可以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 以弥补其工作经验的欠缺。

摘要:2006年未就业大学生被纳入低保范围, 但4年来很少大学生享受到这项救助, 显然低保制度已经把未就业大学生排斥在制度之外。文章利用社会排斥理论分析了未就业大学生被排斥过程, 并提出反低保排斥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未就业大学生,社会排斥,低保

参考文献

[1]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2]赖德胜, 孟大虎.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

[3]杨成钢.失业属性与中国失业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2.

[4]侯文若, 孔泾源.社会保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5]唐钧.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J].江苏社会科学, 2002, (3) .

[6]景晓芬.“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甘肃理论学刊, 2004, (2) .

[7]徐道稳.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价值转变[J].学术论坛, 2001, (4) .

[8]张荣.大专生就业问题的社会排斥分析[D].吉林大学, 2007.

[9]李迎生.弱势群体的社会保护:社会政策的视角[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

[10]曾群.青年失业与社会排斥风险:一项关于社会融合的社会政策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6.

未熏蒸证明 篇10

熏蒸证明书是用于证明出口粮谷、油籽、豆类、皮张等商品,以及包装用木材与植物性填充物等,已经过熏蒸灭虫的证书。对于做出口贸易的卖家而言,当出口的商品将一些需要熏蒸证明的相关物品销往国外时,外贸企业需要提供熏蒸证明书,这是对商品的保障。特别是在全球最大的交易网站eBay上做对外贸易卖家而言,更需要提供熏蒸证明。

实木包装的货物出口,有的国家会要求包装物必须经过熏蒸消毒,为的是除虫害熏蒸证明就是已做过熏蒸的一个证明,现在一般不给出熏蒸证了,除了有特殊要求,一般只卡熏蒸标识。

木质包装熏蒸的目的和作用在国际贸易中,各国为保护本国的资源,对有的进口商品实行强制的检疫制度。因此所提供的熏蒸证明熏蒸就是为了防止有害病虫危害进口国森林资源所采取的一种强制措施。

需要熏蒸证明国家有哪些

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及澳大利亚,必须出具官方熏蒸(消毒)证明。

出口熏蒸一般都与木质有关,主要是为了防止有害昆虫的跨国蔓延。出口北美、欧盟、澳洲、日本的,原木制品、原木质包装、盘景花卉都需要熏蒸和出证。

由于木类制品或者包装有很多分类,有的必须熏蒸,有的只需做热处理。详细情况,在出货前咨询一下目的地客户即可。

需要熏蒸证明(消毒)的木质包装种类

一般指用于包装、铺垫、支撑、加固货物的材料。如木箱、木板条箱、木托盘、垫仓木料、木桶、木垫方、枕木、木衬板、木轴、木稧等。

熏蒸(消毒)方式

A、可委托工厂或船运货代公司进行办理;

B、须向代办方提供装箱单、形式发票、合同、提单复印件其中任意一种货物资料;

C、熏蒸包含使用药物和热处理两种方式。使用药物为:溴甲烷、环氧乙烷;

D、商检局出具熏蒸(消毒)证明书,熏蒸(消毒)证书的有效期为21天;

E、木质包装物不得带有树皮。

对熏蒸证明的要求

1.木质包装物不得带有树皮。

2.熏蒸处理过的木质包装物要尽快出运,同时要注意单独存放,并与其它未处理的木制品、木料隔离。

3.熏蒸证书的有效期为21天。

熏蒸证明注意事项

1.有关熏蒸的信息需定期更新,相关的信息可以在网站上查找。

2.在知道货物的包装后,每次必须向船代询问是否需要熏蒸,确认后方可定舱。

结束语

未就业证明 篇11

现有文献关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促进的研究往往和毕业生创业研究合为一体, 真正提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概念的始于2013年人社部颁布《关于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的通知》。关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探讨如何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实名登记和信息跟踪反馈, 如刘国红、黄春林、李强 (2013) , 李听荣、阮海涛 (2005) 等。二是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需求, 如庄一民、李淑娥 (2013) 曾对2012届泉州市生源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了就业需求的调研。三是从各级政府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的角度提出优化创业环境, 完善落实政策, 落实为毕业生创业提供求职补贴、税费减免、落户政策等建议, 如汪怿、李旭旦、宋旭璞 (2010) 等。较少文献从高校的视角出发探讨高校在离校毕业生创业中的作用和对策。本文拟从高校视角出发, 分析高校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促进中的作用, 探讨其援助路径, 以期为高校开拓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空间, 促进他们尽快就业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一、高校促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的必要性

(一) 创业是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 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 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 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的特殊历史时期, 产业结构与高校毕业生需求产生阶段性的不适应, 高校毕业生增加的速度快于新产业提供的岗位数量的增长。对于已毕业的离校大学生而言, 专业知识已是既定, 单纯等靠单位的招聘解决就业问题有一定难度, 自主创业不仅能够解决就业问题, 而且还能够创造新的岗位。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引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 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2013年人社部颁发了《关于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的通知》, 提出要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创业服务, 并从当年开始实施计划。2014年人社部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活动, 给有就业创业和培训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习近平主席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帮助学生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李克强总理2013年在兰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调研时, 指出大学生在校学习要致力于创新, 到社会上工作也要敢于创业。【2】支持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创业中展现才华、服务社会是目前高校积极探索的工作。

高校毕业生经过了四年系统的专业学习, 掌握了较全面的专业知识, 学习能力强, 有较高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同时, 他们积极主动, 思维活跃, 敢想敢为, 充满激情和梦想, 是最具创新意识、具有创业潜质和潜力的高素质群体。2013年有31万大学生参与创业, 占毕业生总数的4.4%, 同比增加8万人。相对于单个高校的毕业生群体而言, 在毕业年度内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比重不低, 毕业半年后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人数不多, 这部分学生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难点之一。

(二) 高校是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的主要求援对象

支持和鼓励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增长点, 有助于拓展就业渠道, 缓解就业压力, 创造潜质创业岗位需求, 为他们走向社会开辟新的空间。大多数当代大学生有创业的冲动和想法, 有数据显示, 74.9%的大学生想过自己要创业, 77.9%的对创业很感兴趣或感兴趣;大学生中有强烈的创业意愿的占到25.93%, 有过创业意愿的占到53.02%。【3】

高校在影响大学生创业决策、推动毕业生创业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对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而言, 四年的学习生活使他们对学校和老师有深厚的感情, 习惯了从学校、老师中寻找支持和帮助。同时由于刚离开学校尚未有其他新的社会资源和群体可以依靠和求助, 母校是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和支持的对象, 仍然是他们坚实的后盾。在对泉州市2012届未就业毕业生的调查中显示, 在就业援助渠道的调查中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援对象依次为毕业院校47.7%, 个人努力18.6%, 亲朋好友18.5%, 同学15.2%。【4】可见高校仍然是未就业毕业生首选的求援对象。与传统的失业群体相比,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由于没有系统的就业经历和缺乏社会生活阅历, 心理耐挫能力较弱, 如果长时期未进入就业状态, 不能充分、顺利就业, 就有可能在心理和能力上与就业市场产生一定程度的脱节, 影响其整个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 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 高校有必要关注、支持和帮扶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创业。

二、高校促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的现状与问题

(一) 工作机制不足, 促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力度不够

从高校角度而言, 应该关注和重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创业, 但往往“心有余, 力不足”, 没有相关配套的措施来促进, 也没有相应机制约束院系开展离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前高校虽然设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但在下属的学院没有直接对接的工作人员, 也就是说, 各院系没有专门的人员做就业工作, 主要由带毕业班的辅导员负责就业工作。高校的各项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面向在校大学生, 各院系辅导员肩负的就业指导工作自然也主要面向在校大学生。当学生离校后, 辅导员必须接着带其他年级, 由于不同年级同一阶段事务不同, 同时辅导员还要兼做其他工作如团委书记、学生会指导老师及学院的其他与学生有关的事务等, 他们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在校生和现有的工作上, 无暇过多顾及离校学生, 更谈不上静下心来帮扶他们创业。

(二) 关注在校生创业, 忽视扶持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教育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源于20世纪末, 在高校起步不久, 普及程度低。尽管大部分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 制定了许多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和支持在校大学生创业, 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 举办了创业大赛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创业。但是所有的创业课程、比赛和措施都是面向在校大学生, 没有面向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创业活动。现在不少学校设立了创业基金或创业奖励, 但这些基金和奖励仅向在校生开放。同时, 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上, 高校负责毕业生离校前的时间, 学生毕业离校后转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这种部门之间的分割往往导致高校在学生毕业后在继续跟踪管理和服务他们的时间、精力投入较少。人社部门在毕业生刚离校的一段时间内不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 无法联系和服务他们, 创业教育不能有效衔接。

(三) 基础信息缺乏更新, 未能跟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

学生毕业离校后, 大部分人都更换了联系方式, 高校未能及时更新学生的信息, 没有继续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 鲜有参与离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援助和服务, 主要由各级人才服务机构负责。人社机构虽然做了许多准备, 但是如果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未到人才机构登记, 人社部门无法得知他们的相关信息包括特长、求职意愿、就业服务需求、培训意愿等, 更无从了解他们是否有创业项目或者意愿。如辽宁省人才中心毕业生处在普查未就业毕业生时, 发现25%左右的毕业生的手机号码都是空号、错号。【5】学生毕业离校后, 由于信息的不完整、不准确和联系的松散, 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各种创业计划大赛等形成的创业项目往往流失, 没能继续跟进。

(四) 创业支持未能惠及到离校生, 未有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配套服务

高校在专业指导、资金筹措渠道指引、创业咨询服务等方面缺乏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投入, 创业支持平台缺乏。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受限于刚毕业的知识、经验和人脉资源的匮乏, 往往对创业法规、政策了解不够, 未能形成整体的把握和了解, 亟需专业实际的指导, 而高校目前能提供的专业指导比较少。对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 资金筹措往往是最需要、最迫切得到的资源, 但是高校无法提供路径和渠道帮助他们融资。在咨询服务上, 由于高校没有专门机构长期开设此项业务, 导致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有疑惑有困难不能够及时到自己最为熟悉的学校需求到帮助。

三、高校促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的对策

(一) 更新观念与职能定位, 重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创业

首先, 高校要更新就业指导观念, 把离校后毕业生就业促进也作为自身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主动向学生毕业离校后延伸就业创业工作, 有意识地做好毕业生离校后的职业发展、跟踪服务、创业培训等, 将其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其次, 要加大对离校毕业生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完善其创业服务体系。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有专门人员跟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进展, 而不单纯是就业率的统计, 要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 要求各院系安排固定人员负责离校毕业生的创业帮扶, 持续地关注, 链条式帮扶, 促进他们创业。

(二) 开设教育培训课程, 重点加强网络创业和公益创业教育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教育培训课程的建立和完善要服务于创业的目标, 涵盖创业的专业知识和创业的主要内容, 帮助他们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 为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依托所设的创业学院或者经济管理学院开设。首先是加强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风险意识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不断提高防范和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其次依托创业学院开展免费创业培训, 即在毕业一年内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免费参加创业培训。再次, 重点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网络创业和公益创业。专门开设相应的讲座或培训, 引导学生从事电子商务经营, 并定期开展网络创业交流。目前网络发展速度日新月异, 网上购物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方式, 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12月底, 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为2.42亿, 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提升至42.9%。2012年我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金额达到12594亿元, 网络零售市场交易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1%, ”【6】可见网络创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而开展网络创业不需要创业者投入过多资金, 一般是“零库存”, 不需要将大笔资金购买货物囤积。这也是离校大学生可以大有作为的空间。

(三) 创设创业实践平台, 向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开放竞赛体系和孵化体系

良好的创业实践平台是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的“试验田”, 有助于帮助他们进行创业前的预热和练习。首先, 在高校现有的各类创业有关的科研活动和比赛活动包括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等增设面向离校2年内毕业生的项目, 举行毕业生创业大赛, 参与体验式实战经营, 帮助他们在创业实践中学会敏锐识别和评估市场机会, 真正将其运用到日后的真实创业中。其次, 完善孵化体系。在本校的孵化中心中开辟专门的场地和项目支持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 与有意愿为创业教育作贡献的企业形成制度性、经常性的联系, 形成创业教育联盟, 开辟和建立毕业生创业实训基地。有创业意愿或有创业项目但尚未具备成立公司能力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个人或团队可申请进入预孵化阶段。在预孵化阶段, 学校孵化基地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与办公设施和体验式的创业实训培训, 推进创业项目的实现。进入创业孵化的企业, 配备创业导师, 指导他们学习和提高企业运作的实务能力, 提高创业成功率。

(四) 完善创业服务咨询平台, 建立创业咨询评估中心和短信微信信息平台

高校应建立毕业生创业咨询评估中心和信息平台。创业咨询评估中心聘请当地经济学者、优秀企业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人员组成大学生创业导师团, 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风险评估, 指导毕业生防范创业风险。对准备创业的未就业毕业生进行评估, 分析其可行性和不足;对有创业潜能的创业失败者进行总结, 帮助他们吸取经验教训;对刚迈入创业的毕业生帮助其发展壮大, 着力解决他们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提高创业成功率。专门开设面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咨询服务, 通过单个辅导、咨询辅导等方式, 给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跟踪扶持、维护权益等, 帮助他们提高创业实践能力。

信息平台包括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手机短信信息和微信服务平台, 这是高校及时、准确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信息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获取各种创业信息和培训资料以及与高校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首先要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离校后的信息跟踪与反馈机制。学生离校后, 更新通讯录保持联系, 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和微信平台定期发送招聘会信息、相关政策、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创业项目、项目辅导信息和创业实训项目等信息。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开展“掌上学习”, 定期推送创业知识。其次, 建立毕业生与高校互动机制。通过短信和微信平台, 建立及时通话系统, 毕业生可通过网络论坛、微信平台等进行创业交流、咨询答疑等。

(五) 建立创业支持平台, 成立青年校友创业联谊会和创业基金

创业由于其较强的实践性, 决定了它不可能依靠单纯课堂教育结出硕果, 必须同时外借一些企业和社会力量的支持。首先, 高校校友会和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通过毕业生跟踪机制联系到已创业成功的优秀毕业生或者正在创业的毕业生, 成立青年校友创业联谊会, 让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们就如何创业取经交流, 也可以扩展人脉, 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提供人际网络帮。同时通过青年校友创业联谊会, 借助其中一些青年校友企业力量的支持, 可以给未就业毕业生相关的感性认识甚至亲自体验创业的机会。

其次, 由校友会和团委牵头联合设立“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资金”, 招募校友企业建立投资未就业毕业生创业企业, 利用民间公益力量, 挖掘风险投资、民间资本、私募基金等多种社会资本投资未就业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拟创业的企业, 以股权形式投入支持离校未就业毕业生, 获利部分为创业者的利润, 若创业失败也无须学生还款。

最后, 定期组织毕业生创业典型和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的典型事迹宣讲会, 鼓励他们运用掌握的科技发明、创意项目创业, 激发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基层创业热情。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EB/OL]. (2013-12-09) http://job.bjfu.edu.cn/zxtg/146862.htm.

[2]郭金超, 廖攀, 李克强:大学生既要创新也要敢于创业[EB/OL]. (2013-8-18) http://news.qq.com/a/20130818/004445.htm.

[3]郭园兰, 试析高校毕业生创业现状、制约因素及政策建议[J].湖南社会科学, 2010 (6) :223-225.

[4]庄一民, 李淑娥,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需求调查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2) :1044-1046.

[5]万玉凤, 未就业实名登记:人走茶不凉[N].中国教育报, 2014-7-9 (5) .

上一篇:迎春晚会致辞与迎春茶话会文艺演出主持词下一篇:懂得了感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