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友谊的话题作文

2024-07-11

以友谊的话题作文(通用12篇)

以友谊的话题作文 篇1

“真挚的友情不需要承诺,注定的缘分不需要相约。”

友谊就像一杯清水,当你用心品尝时,你会觉得这一杯清水很甜。如果你纯粹是为了口渴才喝这一杯清水,你会觉的这一杯清水很淡。就像与一个人相处,当你用真心去和她交往、用爱去感动时你会得到更多。就像朋友之间要互相了解、相互包容、用真诚、真心去呵护才能让这份友谊更长久。

有句名言所说:“是成材的基础,情商是成材的关键。”如果你没有了友情那么你就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之一。我记的以前有一个人问我:她说:“在没有朋友的路该怎样走,”是啊!“在没有朋友的路该怎样走?”不曾感受过友谊的人如何了解友谊是什么?谁又真正能对友谊了解透彻?

以友谊的话题作文 篇2

阅读下面这首诗, 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 (三四) 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滚滚的波浪, 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 读懂材料, 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 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 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往往托物言志, 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 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 主要的事物 (作者依托的对象) 的特征, 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 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 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 然后结合平时积累, 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 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 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 代表着一般、典型, 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 (三四) 》, 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 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 “滚滚”和“细小”, 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 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 或者说, 创造伟大事业的, 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 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 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 全面理解, 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 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造成审题失误, 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 全面理解诗歌材料, 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 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 指明了写作的方向, 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 自己确定话题, 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 其一, 波浪滚滚惊天动地, 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 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 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 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 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 波浪借风乘势奔涌, 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 波浪滚涌激情阵阵, 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 波浪是外在的现象, 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 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 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 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 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 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 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 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 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 善于缝合, 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 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 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 抛弃试题材料, 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 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 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 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 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 写几个排比的句子, 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 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 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 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 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 准确为文, 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 激励创新思维, 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 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 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 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 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 使文章生动活泼, 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 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 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 欲扬先抑, 注意安排情节, 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 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 则要角度换位, 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 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 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 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 染白, 一条小路。沿着小路, 我, 走回去, 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 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 “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 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 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的时候, 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 “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 “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 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摘要: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以友谊的话题作文 篇3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以友谊为话题的作文 篇4

打开门,温暖的阳光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微风亲吻着我的脸庞。“今天又是一个好天气!学车去!”我把车推到了山坡上。“嘿嘿,今天有的玩了!”我一脸坏笑。我冲了下去,只听见风在耳边的呼呼声,以及——……“啊!”前面有个刚学走路的小朋友走了出来!我的心乱成一锅粥。我咬咬牙,眼睛一闭,“只能这样了。”这一刻仿佛空气都凝固了,时间都忘了流动。

一阵急刹,我连车带人滚了几米远。“伟云,你没事吧?”我的朋友陈蝶吓得惊叫起来。“怎么会有事呢?!”我试着站起来。“哎呦!”一声惨叫。“真是的,多久的朋友了!还逞强!”我皱起眉头,看了看伤口,我用手轻轻一碰,好痛!听了陈蝶有点抱怨却带着关心的话。我却笑了起来。“还笑?把手拿来。”“干……干嘛?”她突然对我好,我有点受宠若惊。“拿来。”“噢”“呀!你轻点!”“真是的,贴个创可贴还抱怨。”

以友谊为话题的作文 篇5

其实,我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视友情如珍宝。同时,在我全心全意地付出时,我不希望被人背叛抛弃,否则我会伤心痛苦。在曾经一段时间中,我把精力全放在友情上,可到头来还是一无所获。孤身一人的我该怎么办呢?每次看到她们三人一队,两人一伙手拉手有说有笑的进进出出,我内心中那份酸楚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友谊是风,我是沙。我寻找这属于我自己的友情…….

曾记得,在没有换座位的时候,我与她是一对无话不说的闺蜜。每节课下课,我们俩立马手拉手,走在一起说着自己的心里话,诉说着自己的开心与不开心。自从换了座位之后,你与另一个人的感情越来越好,把我冷淡了。我跟你说话时,你却面带微笑与另一个人说话,根本把我当空气一样无视我的存在。在平常音乐课下课之后,我都会等你,然后再一起走回教室。但在那一次,我一如既往地等你,而你走出来之后却拉着另一个人的手有说有笑地走回教室。那时。我内心中的那份酸楚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爸爸告诉我:”友情不是刻意得来的,要将心比心,要微笑着面对一切。”

以友谊为话题的作文 篇6

--题记

世上的一切事物、情感都有着各自的滋味,细细去品,会发现他们如食物一样有着酸甜苦辣不同的味道。友谊不也正是如此吗?

我与你相识恐怕是以世上最普遍的方式了。初一刚到学校,我便第一个遇见了你,我们打招呼、问好,并发现在同一个班,边便结为好友。开始时的友谊并不坚固,我经常和别人在一起玩,你也一样。我们的友谊因此愈发平淡,不再像刚开始时那么的要好。这不正是友谊中的酸吗?开始时都懵懵懂懂的,友谊之果才刚刚长出,青绿、酸涩。

后来,友谊之跟逐渐牢固,新的困难又出现了。我承认,我刚上初中时是不懂事,是霸道。但你完全可以直接跟我说,问什么要背着我与别人说?为什么要在我背后说你呢?因为这件事,我们俩闹过一次,到最后谁都不愉快。友谊之树好不容易坚固的树根如同虫蛀,愈发脆弱。这就是友谊之辣吧。

如今,已经是初二了。我们如同两个半圆,有开始各自的圆磨合成了能 够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的两个半圆。但我心里还是有一点小想法。每天我们一起从教室回寝室,从寝室到教室,我很享受这一点。但很多时候,我们的速度不一样,所以你要等我,或者我要等你。长久下来,这消耗的是双方的时间啊!所以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在任何时候都一起走。这一点我还未与你说,暂时还闷在心里。友谊树上的一颗果实被虫蛀了,难受只有自己知道。这估计就是友谊之苦了吧!

虽然我们的友谊遇到过挫折,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你帮我、我帮你的那些快乐的日子!记得我那次英语没考好,心情非常非常糟糕。回到寝室后,我趴在床上哭,你见安慰我无效,便到洗漱池边,帮我接好刷牙水、洗脸水,还帮我挤好牙膏,令我后来又激动又感动。那次你发烧了,我打电话给你父母,可你父母都在安阳回来不了,我就打电话给我妈妈来照顾你,也令你十分感动。这不就是友谊中的甜吗?

以友谊的话题作文 篇7

【训练方法】读写结合,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资料准备】学案

【教程预设】

一、新闻图片导入, 设置情境

(一) 三个情境

1.2013年11月25日早上, 浙江金华一道口的非机动车道上, 一位八旬老人突然踉跄摔倒, 脸部朝下, 爬不起来。正是早高峰, 来往的行人和车辆很多, 路过的人们不敢轻易地搬动扶起老人, 在拨打了120后, 路人陆续地停下来挡在了老人前面, 很有默契地围出一个“安全岛”, 将老人围在中央, 默默守护着, 等待救护车到来……

2.2013 年 9 月, 全班学生自发去长沙市雨花区敬老院慰问老人。 (走近老人, 倾听那遥远的故事)

3.《羊城晚报》上的一则图片新闻“鸭子过马路, 警察护送”。 (以新闻和学生随笔导入, 两张来自于新闻, 一张来自于学生, 既紧扣时代气息, 又贴近学生心理。简单;轻松;亲切;利于导入) 。

问:你从三则图片材料中体悟到怎样的一种情感? (关爱善良同情弱者, 归于心中的悲悯情怀)

二、引出本次训练的主题———悲悯的情怀

什么是悲悯?悲是慈悲, 悯是体恤, 悲悯是源于同情、高于同情的一种博大的情怀。什么是同情, 北大教授曹文轩这样告诉我们, 同情就是一个人处在一种悲剧性的境况中, 另一个人面对着, 心灵忽然受到触动, 然后生出扶持与援助的欲望。当他在进行这种扶持、援助之时或在完成这种扶持、援助之后, 心里感到有一种温热的暖流流过, 并且因为实施了他的高尚行为, 从而使他的人格提升了一步, 灵魂受到了一次净化, 更加愿意在以后的日子里, 继续去实施这种高尚的行为。

以慈悲体恤之心去关注人世间的苦难, 感同身受地去抚慰苦难中的人们。

悲悯之心自古传承, 洗涤俗世的铅华, 这种情感令人充满爱心, 从而影响着你去关爱他人, 进而使你的精神世界更丰盈。

三、阅读探究, 激活情感

悲悯情怀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古老的命题, 是人类情感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

(一) 渗透悲悯情怀的作品

我们学过的哪些作品中渗透作者这种悲悯的情怀?或者作品中的哪些人物深深地触动你的悲悯之心, 令人产生同情、怜悯、悲伤等等繁杂的情感?

1.屈原:《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白居易时任县尉, 他目睹了农民割麦、贫苦者拾麦的情景写下了《观刈麦》:“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 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敝筐。”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农民的同情和怜悯, 之后他发出愧叹:“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 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 尽日不能忘。”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5.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6.莫泊桑笔下的于勒叔叔。

……

(二) 美文阅读

【课预设见后面】

在我们周围, 有一些像老王这样生活艰难的人, 他们不被人重视, 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你体悟到这些人的善良了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回忆这篇课文吧, 也许你会有不少感触。

阅读两篇文章:

《老王》 (杨绛) (义务教育人教版8年级上册)

《山羊兹拉特》 (〔美〕艾萨克·什维斯·辛格) (人教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三) 合作探究

1.现实生活中,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说说看。

【预设】如果学生说不出多少东西, 就联系文本追问:

你关注过身边孤苦伶仃的老人吗?

你与你家楼前做卫生的阿姨或者前来收捡废品的大爷攀谈过吗?

你是否某一天突然对体态蹒跚的爷爷奶奶, 白发渐多的父母的态度温柔了许多呢?

你在是否喂养过或者收养过小动物?对他们是否怀念或者歉疚过吗?

你是否曾经给予了在困境中艰难的人们一份帮助, 现在想起来内心是否有一份甜蜜的回味?

悲悯是指对人间苦难中的人并不轻视蔑视甚至可怜, 而是以感同身受的情感来看待。

2.如果让你把这丰盈的内心情感用文字表达出来, 你将如何来构思?

从下面的两篇文章分析, 关于这一类主题的文章写作, 在素材选取和写作方法上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素材选取的预设答案】

一是着眼于“小”。在写作时, 不一定要写大人物、大事件, 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 只要我们感受独到, 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正如艺术家罗丹所说:“所谓大师, 就是这样的人, 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 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 能够发现出美来。” (《罗丹艺术论》) 只要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抓住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小”事, 深入挖掘, 是可以写出好文章来的。如《小名》仅就母亲对我的称呼变化就写出了亲情之深厚浓烈。

二是着眼于“真”。如《老王》中送冰、送香油、送鸡蛋等生活中的琐事符合老王的身份, 《山羊兹拉特》中野外没有设置木屋, 而采用躲于草堆中显得非常真实。但总有一些学生写作时逃不出选材虚假、陈旧的“怪圈”。比如, 他们写老师总是固定的选材套路:雨天里的一把伞 (学生忘带雨具, 老师出手相助) 、病痛中的一片药 (学生高烧难耐, 老师授以良方) 、缺席后的一堂课 (学生卧病在床, 老师排忧解难) 、失败后的一番话 (学生失败沮丧, 老师开导解惑) 、暗夜里的一盏灯 (夜半时分, 孤灯一盏, 老师奋笔疾书, 默默奉献) , 这“五个一”近乎笑话, 但我们却随处可以看见它的影子。这些脱离了生活真实的“故事”, 自己读了也要反胃, 更不用说以情动人了。当然, 文章中的真, 并不是客观描绘生活实录, 而是经过提炼、升华的真实, 是一种艺术上的真, 是“一种生活中的可能”。

三是着眼于“深”。要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意义, 并把这种影响施加给读者, 以期引起一种感情上的共鸣。如《老王》中的最后一段, 作者以善良体察善良, 以善良回报善良。要想深入挖掘材料的意义、价值, 除了自己的思考, 还要多读书, 弄明白成功的作品是怎么做的, 模仿、借鉴会对提高自己的水平有很大帮助的, 正如梅兰芳所说“不看别人的戏, 就演不好自己的戏”, 写作也是这样。

【写作方法的预设答案】

1.质朴的语言表达

2.曲折的情节

3.细腻的心理感受

4.外貌呈现

5.议论升华

6.夸张美饰对比凸爱

7.矛盾透露

8.节制胜于放纵

9.场面描写:《老王》中老王临终前送鸡蛋和香油的场面。

从情感来说, 羊始终处于常态之中, 但人暂时处于非常态之中, 在羊的引导下, 人回归了常态。作者用小说情感酝酿发展轨迹来揭示这样一个主题:只有当人成为大写的人的时候, 人和羊 (动物) 的相处, 才能构成美好的境界。

随着社会网络时代的到来, 现代人正面临着“情感的暖死亡”, “嗜新症”使人类毫无保留地抛弃一切———不止是物品, 而且包括亲情、友情与故土。

(康得拉·洛伦茨《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

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良知所在, 就系与他如何对待那些处境不利的人们, 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写道:所有的人其实是一个整体, 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 不要以为丧钟是为谁而鸣, 它就是为你而鸣。一个人的不幸就是所有人的不幸。

(四) 小结

也许你曾有过亲身帮扶弱小者的经历;

也许你曾经留意过陌生流浪者并为他的命运深深的担忧;

也许你曾经因漠视过陷于困顿中的不幸者而留下了愧疚;

也许你正在因某个作家的视角或者某部作品中的人物引起了思考;

……

那么, 怀着悲悯的情怀提笔而书吧。

如果你写下的是喜悦, 那就让读者陪着你欢笑;如果你写下的是忧愁, 那就让读者陪着你叹息;如果你写下深深的伤感、痛苦, 那就让读者为你无声地流泪。

概括地讲, 就是所写的人和事要能触动人心。

四、随堂训练, 迁移运用

人应该常怀悲悯之心, 一个不具有悲悯之心的人, 是断不会懂得珍爱自己, 更谈不上去关爱和扶助别人的。如果一个社会, 一个民族, 一点点丢掉它的悲悯之心, 最终丢掉的将是社会的良知和道德文化的灵魂。我们不能对人类的不幸和苦难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而应该常怀悲悯之心, 用悲天悯人的情怀相互扶持、彼此慰藉。悲悯是善的本质, 是善的源头, 是善的表现。

怀着悲悯之心, 描绘他们的生活

怀着悲悯之心, 感受他们的痛苦;

怀着悲悯之心, 思考他们的命运;

怀着悲悯之心, 抚慰他们的心灵。

注意运用你学到的方法。 (写完之后, 有学生自己诵读, 与大家分享, 时间够的话可以相互点评。)

【附片段预设】

时光转瞬即逝, 奶奶和老猫也一天天地老去。终于在一个清晨, 老猫趴在奶奶身上不再动弹, 只是望着她, 静静地凝望, 乌黑的眼球里渐渐闪闪发光, 眼眶边的白毛也渐渐湿润。奶奶也红着眼圈, 抚着它着力仰起的头说:“走吧, 走吧, 在那头等我。”老猫舔舐奶奶干枯的手渐渐慢下去。那双孤傲的眼睛缓缓合上。奶奶将老猫葬在了爷爷的坟边, 逢年过节, 也不忘摆上“三牲”。

(摘选自长沙市实验中学1207班彭鑫)

从那以后, 姐姐好像变了, 她不敢去爱一样东西, 因为她怕失去。

人类随意的举动就主宰了动物的生死。倘若当时爸妈多一丝悲悯之心, 我和姐姐幼小的心灵也不必承受这一生的愧疚和痛苦啊!

(摘选自长沙市实验中学1207班贺周易)

五、写作实践, 心手相应

【参考素材】 (教师收集)

六、类文链接, 强化情感

(这一部分的阅读放在课后完成。)

《咬舌自尽的狗》 (林清玄)

《大悲悯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 (莫言)

【阅读提示】

文章首先从反面提出论题, 指出“什么是悲悯”。然后, 阐述“什么是大悲悯”。

最后指出作家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大悲悯。

【思考】

以友谊的话题作文 篇8

针对初中山区学生口语能力薄弱,不愿开口讲英语的现状,学习英语方式单一,记单词、背课文,忽视说、写的能力,不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如何把英语对话教学引入到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我平时教学中也进行了思考,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对对话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充分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比较真实的情境,尽量让学生自由交流,多开口讲英语,从而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情景描述】

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较强。经过一学期的英语课堂的熏陶,他们对课堂上的英语活动已经习惯,对英语的兴趣较浓,课堂表现积极活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一堂七下Unit3 Why do you like koalas?第一课时。

开始让学生观看一段animal world的影像资料,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询问学生Do you like this program?What can you see in it?学生会很兴奋地谈论着各种动物,从而很自然导入了学习新词汇这一环节,而且还通过视觉刺激,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接着,用课件出示一些小学英语中学过的动物的图片,要求学生尽量记住所见到的动物名称,播放完毕以后,请学生用英语说出它们的名称。

另外展示一些学生不会表达的动物名称。(将这些单词投放在大屏幕上,出示图片,让学生猜。呈现单词后,展示一些来自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操练句型:What animal do/don't you like?Why do/don't you like it?师生先对话练习,A:Are you free this Sunday?B:No,I'm afraid I have no time.A:How about tomorrow?B:OK,I have time then.What's up?A:Let's go to the zoo.B:Sounds great.A: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best?B:I like lions.They are strong.A:How about you?B:I like pandas,they are cute.(学生先通过图片的示范演练,再进行分组练习。而且不要局限在图片中的动物,要用其它的动物替换之,既学习了语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还让学生表达了自己对不同动物的观点。同时还可采用自由选同伴的操练方法。)通过添加日常对话,增加对话情境真实性,趣味性。避免学生操练句型单一、固定,太死板,紧紧盯着课本内容,范围太狭窄,视野不开阔,思维不够灵活。

操练完对话后,我设置了一个游戏,让每一个小组描述并让本组另一名学生表演他们最喜欢的动物,但不要说出动物的名称,让其他小组来猜,说得准,猜得多的小组为获胜组。活动结束后,要加以总结鼓励,并进行恰当表扬。这一活动既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又能够培养学生小组团结合作意识和精神。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为了更好地增加口语对话练习,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自己收集来的动物资料和图片,或对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简单的描述。在说的过程中可以引出很多形容词,描述动物的特点,进而学习本单元重点描述性词汇。设计了这活动,是进一步给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来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问题与讨论】

对于初中学生本身缺乏一定的语言知识,口语锻炼机会极其缺乏,生活经历经验不够丰富,这些都限制了口语水平的发挥,抑制了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散失了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如何发挥课堂有效活动,充分利用师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精心搭好“活动之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实现的,课堂活动要以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需要为基础,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的活动中求知,以达到实现学生主体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发展的目的。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教学永远具有生活的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课堂话题结合生活经验,可以使话题更具真实性,更具趣味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讨论话题的热情,从而提升多开口讲英语机会,从而锻炼学生口语能力水平。

【教学反思】

针对课堂中的现象,我认为创设情景,营造英语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从单词教学到对话独立运用,整个过程处处注意创设情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道具和肢体动作,进入角色对话。在操练过程中,充分注意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改变按照固定座位进行操练的传统做法,让学生自由搭配,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让好学生做示范,反复操练,这样就避免了会出现好学生越好,差学生越差的现象。“每节课堂五分钟,英语口语带回家”,短短的五分钟,不但让学生张开了嘴,还让他们争先恐后的去尝试,去演练,去表演,极大地帮助他们树立了学好英语的信心,创设机会让他们去体验成功的快乐。“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

初三以友谊为话题的作文 篇9

一天,小老虎出去找食物,他找啊找,找啊找,在附近的森林里没有找到食物,便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小老虎,左闻一闻,右嗅一嗅,像一只滑稽的小精灵。过了一个多小时,小老虎还是没有找到食物。它不耐烦了,看到边上有一条小溪,便想要过去休息一会儿,它垂丧地、缓缓地、摇摇晃晃的走向了那条清澈的小溪。他舔了舔水,洗了把脸,又去寻找他的食物了。

突然,他的眼前蹿出一只兔子,他看见了兔子,眼前放射出了一道金光,直直的闪烁着,他马上就追,兔子的速度当然比不过老虎的速度。兔子被老虎不费一丝力气就抓住了。可是,没想到老虎掉进了猎人的陷阱,那只兔子只不过是一只遥控兔子,小老虎点进了坑里,接着又被网给罩着了。眼看猎人就要来了,小老虎禁不住小声啜泣起来,碰巧,小猴子采完香蕉蹦蹦跳跳回家,但是,他听到了一阵阵啜泣声,于是,他躲在了灌木丛里看看是谁。没想到居然是小老虎,虽然小老虎经常对小猴子做恶作剧但是小猴子还是毫不犹豫的趁猎人没有来之时向森林发出了求救信号,小动物们统统以箭的速度奔来了。猎人来了,动物们也感赶到了。

以友谊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篇10

取来茶杯,轻轻地装上一小勺绿茶叶,倒上开水,绿叶儿便慢慢在水中舒展开了。透过阳光,绿叶片上的水珠晶莹而透亮,闻到了那份淡淡的清香。刹那间,我仿佛回到了上个学期,那个充满稚气笑语的季节。

那时,我和小沫感情很好,用同桌燕儿的话来说,就是融不下第三者。小沫她不漂亮,也不高挑,但她非常善解人意,非常关心人。每次考试前,她总会亲自写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鼓励成功我的话,塞到我的笔袋里。每当我考试时打开我的笔袋,看到这张纸条,总会感觉很踏实,像吃了定心丸一样。每次轮到我上台演讲,在讲台上紧张得声音发颤,她有用鼓励我的目光让我重新充满信心和力量。小沫知道我爱喝绿茶,于是每天泡茶带给我,我跟她说我会泡,不用你来。可她笑笑说,你泡不好,味都会被你泡淡了。不知道那时的绿茶是否是她买的,在记忆中渐渐淡去了。

手中的茶已渐渐上了色,水里轻轻漾着叶片,隔着清澈的水纹,一层一层翻弄着绿叶儿,仿佛又依稀回到一个月前,我忧伤、茫然的日子。

那时候,我和小沫已从好朋友,变成了比普通同学关系还普通的人。不知道何时变成这样,是她先逃避我的?还是我先逃避她的?我已不想弄清楚了。于是,常常安慰自己不要过于忧伤。或许吧,没有同样的背景、同样的遭遇的人,又有人会有同样的感受呢?又何求有永久的友谊呢?或许吧,没有一个人可以一直在自己的身边,做自己永远的朋友,何来的长久、永恒?没有人懂那份忧伤,又何苦去寻觅忧伤的去处。于是,每天都品那甘苦的绿茶,给予我一份心的平静。茶已经有点微凉了,我依旧一口一口地品着,我的品味已不仅仅是那绿茶的甘苦,还是在品我逝去的友谊,是那样清晰却有那样真切动人。

茶水颜色加深了,枯黄枯黄的,水中的绿叶儿褪去原先的墨绿,渐而变成淡绿了。而曾经小沫对我的爱,却被茶记下,那份美丽,那份温馨和那份愉悦都成了永恒,成了永远不褪色的记忆。

如茶的友谊,被永远刻在我心灵深处,也总喜欢在每个午后沐浴的阳光,翻洗这份真挚的友谊,那样清澈,幽香。

岁月如流水一般漂流即逝,如诗般宁静,如画般致远,如歌般动人,岁月造就了一个不变的历史——友情。多彩多姿,七彩梦幻般的世界,友情,一个美丽的梦。

珍藏金色的友谊

第一次遇见你,你是这样聪明大方。走到你身边的时候,你拉住我的手,热情的自我介绍,我只是笑笑,并没有意识到这是我们友情的开端。你是班长,我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从来没有下意识地接近你,靠近你,在我心目中,你像仙子一样高不可攀。可你似乎对所有人都这么热情似的,总是有意无意来帮助我。你喜欢笑,看见我都会露出一排雪白的牙齿,我也渐渐学会用笑作为回报,使我们从遥不可及的钝角,走向了小小的锐角。笑容阳光灿烂,使友谊迷人夺目,朋友的情感,用阳光汇聚而成,一片金黄,至真至善。

珍藏蓝色的友谊

几年的情谊一步步加深,下课时总能看见我们一起唱歌的身影,任课老师也总是说我们黏黏乎乎的。同一个爱好,我们都酷爱艺术,你学会新歌的时候,第一个为我唱,我也不知疲倦地教你唱好听的中文歌、外文歌。才艺展示的舞台上,我们多少次出现;绘画课上,多少次一齐交了作业本。我们乐此不疲地游戏、玩乐,互相竞赛着功课上的高低,在失败中学习,在学习中欢笑,不嫉妒,不骄傲,不停地成长着。友谊,如蓝色一样纯洁,没有瑕疵,如水一样清澈澄明。

珍藏绿色的友谊

圣诞节那天,你将你辛苦了三个晚上的作品送给了我。你说画上的金发小女生是我,绿头发的小姑娘是你,我们在同一个屋檐下,永久,永久……那画的背面,写着几行清秀的字,字里行间,有我的名字,也有你的名字,你用红笔标了出来,那么醒目,那么耀眼,署名是“好朋友丝”,用蓝黑墨水一笔一划写成,刻在我的心里。也许,我们真的可以像画中一样,虽然互相遥望,但是会永远记住对方,绿色的梦想,绿色的友谊,山一般坚定不移,不怕风吹雨打,勾勒出清新美妙的境地。

话题作文的审题分析 篇11

作文题:

森林里,参天大树不屑一顾地瞥了柔弱的藤蔓一眼,轻蔑地说:“嗤!没出息的家伙!居然要攀附着别人生存!”

藤蔓微微一笑:“是的,我需要依靠别人,但那不是没出息的表现啊!你不也是要依靠土地、阳光、空气和水吗?”

参天大树满脸羞愧,在风中抖落了几片叶子。叶落归根,回报大地。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着,相互依靠着的。山没有水,便缺乏了灵性;将军没有了士兵,又如何称其为将军……

请以“依靠”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得抄袭。

话题作文“依靠”是属于考场经常出现的带材料的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的审题要兼顾材料和话题,不可偏废。

阅读完材料之后,我们可以找出这么几个关键词:轻蔑、攀附、生存、依靠、别人、出息、羞愧、回报、联系。从材料内容上,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借参天大树和柔弱的藤蔓的对话,来阐述一定的人生道理。从关键词的感情色彩上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大树和藤蔓最初在作者眼里形象的高低,这和我们中华民族固有的自立、自强的精神息息相关。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材料中的我们脑海中固有的“正面形象”——参天大树的态度变化,由最初的理直气壮的“瞥”、“轻蔑”。到最后的“满脸羞愧”,说明了大树对于“需要依靠”这一观点的认同。两方面一结合,审题得出的结论就是:依靠有理。

而话题“依靠”,则给了我们一个更为明确的思考对象。像这一类以单个词语为话题的话题作文,在审题上就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来作发散性的思考,只要是和“依靠”能扯得上关联的人、事、物、理,都可以作为文章的主题来写。

但是,对于这类既有材料,又有话题的作文题,在审题上如何把握呢?我觉得应该坚持一个原则——求同存异。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向来就有“自强、自立”一说。在我们日常的交往中,我们对于那些白手起家的富豪向来是赞誉有加,而对于那些依靠祖辈的庇佑而平步青云者,则总是鄙夷不堪。其实,从骨子里来说,中国人向来钦佩有真才实学的孤胆英雄,而对于那些靠裙带关系,靠世袭得来荣华富贵的纨绔子弟则从来都是不屑一顾。这是源于我们对真英雄、真君子的崇拜,对伪君子、假丈夫的蔑视。所以,单是从民族情感上来说,一提到“依靠”,我们首先想到还是“不要依靠”这个主题。而这个主题,显然是和材料精神“依靠有理”相违背。材料精神“依靠有理”是以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为哲学基础,在哲学上是不容置疑的,因此也就成了真理。而同样从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基础出发,说“不要依靠”就说不通了。显然,材料和话题的精神在某种意义上就存在了差异。那么,单从话题“依靠”中能不能审出“依靠有理”的主题呢?还是能的,因为在民间留传的谚语、俗语中同样有“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红花还要绿叶配”的说法。显然,单从话题也是可以审出“依靠有理”的主题的。这时,我们就应该求同,以材料为主,从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哲学基础出发来考虑“要不要依靠”的问题。由此,我们得出的第一个主题,也是最表层的主题——要依靠,依靠有理,依靠无罪。显然,这时再鼓吹什么“不靠天、不靠地,就是靠自己”的孤胆英雄那就只能是自绝于天地,为天地所不容了。

遵照材料和话题的共同精神,“依靠”就只能是积极利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为自我的生存服务的意义。这样,别人、别物便成了自我生存、发展的工具和条件,而人不是万能的,因此利用一些工具、条件去达成某种目的,也就无可非议了。

那么,单从话题审题得出的“不要依靠,要自立自强”的主题,是否还有价值呢?有!从表面上来看,这个主题是和材料、话题的共同主题是相违背的,但是却从另外一个方面挖掘出了一个更深、更有价值的主题。这就是存异的价值。

我们平常所说的“不靠天、不靠地、要靠自己”,其中的“靠天、靠地”虽然可以理解成依靠,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则是一种依赖。我们所鄙夷的“靠天、靠地、不靠自己”是指的一味依赖“天、地、父母、外物”这些不可预期的因素,不积极主动发挥自我的能动性去创造、去开拓。从本质上来看,依靠外物时,主体是人,外物是客体,是人利用外物;而依赖外物时,人是客体,外物是主体,是外物支配人的命运,决定命运。因此,当依靠变成了依赖的时候,“依靠”便成了一个具有贬义色彩的词语,应当摒弃。而这种主题,是一种隐含的,很有价值的主题,应当保留。

而事实上,保留这种主题和材料精神,也是一致的。在材料的第一段,参天大树在说“柔弱的藤蔓”时曾说藤蔓只知道一味“攀附”。而这一味“攀附”则是说藤蔓对外物是一种失去自我尊严,以外物为主的依赖的表现,而不是将外物作为生存的条件,因此大树对藤蔓的鄙视也就应该被理解了。而后来在藤蔓的回答中,避开了“攀附”,改用了“依靠”,并且说这种依靠是如同利用光和水一样,只是为了我的成长,不是没有出息的表现。则很好的说明了材料中隐含的“依靠不是依赖,依赖不可取,依赖应该被鄙视”的主题。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我们应该依靠外物,但却不能将这种依靠变成一味的依赖”的主题。

那上面的主题,是否就是材料和话题精神的全部呢?不!在材料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注意。“参天大树满脸羞愧,在风中抖落了几片叶子。叶落归根,回报大地。”这句话是叙事的写法,没有表达观点。但是参天大树用自己的表情和实际行动诠释了“要不要依靠、如何依靠的话题”。

说到这里,还得回到“依靠”的哲学基础。万事万物都是彼此联系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应当大胆的去依靠外物,那么反过来,我们就成了外物的外物。因此,我们也就应该被外物所依靠。这就是材料中所提到的“回报”。只有在依靠别人之后,回报他人,也能成为他人的依靠,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依靠。因为依靠是相互的!而这层意思,在材料中是有体现,属于“异”的范畴。

所以,这个既有材料又有话题的话题作文,它的完整的主题应该是“我们应当大胆的去依靠外物,但却不能将这种依靠变成一味的依赖,而且我们的依靠是相互的,所以我们在适当的时候还应该懂得回报,不能一味的索取”。

以友谊的话题作文 篇12

关键词:众媒时代,网络新闻评论,话语解读模式,差异化

一直以来, 新闻评论就被称作是媒介的声音, 其中, 社论和一些重型评论文体被称为媒介的旗帜和灵魂, 可以说新闻评论在组织舆论、反映舆论、引导舆论和进行舆论监督等方面起着其他传播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普及, 可以说当今已进入众媒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 网络新闻评论不断发展壮大, 逐步实现了由媒体意见发布到媒体与公众声音的整合。

1 研究背景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 截止2015 年6 月底, 中国网民的数量达到6.68 亿, 同时, 截至2015 年12 月,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 亿, 较2014 年底增加6 303 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4 年85.8% 提升至90.1%, 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移动上网设备的普及率提高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使越来越多人选择用手机分享和评论事件, 并借助其发声。中国网站排名的数据显示, 2015 年下半年, 腾讯网访问量位居第二位, 同时, 从2010年4 月份中国新闻网站市场份额来看, 腾讯的新闻网站位居第一。可以看出, 腾讯网作为商业网站的代表, 具有影响力和广泛受众, 为此笔者选取了腾讯网的评论栏目《今日话题》作为研究对象。

腾讯网“今日话题”是“评论”频道下的子栏目, 创办于2005 年12 月, 受众打开腾讯新闻首页可以看到, 其于网站首页中间靠上位置, 从其位置的显著性可以看出两点:一是网站对今日话题栏目的重视程度, 二是网络评论专题在当今网站差异化竞争中的地位。

此外, 在今日话题的特点方面, 网络和报纸成为其重要的新闻来源, 话语风格以阐释类和揭批类居多, 选题类型着重民生, 因此, 网民的参与度比较高。

2 概念界定

2.1 众媒时代

2015 年的腾讯年会, 提出众媒时代一词, 简单来说众媒时代, 一切皆媒体, 从学界角度讲, 众媒时代的典型特征可以分为五个“众”, 表现形态的“众”即用户多元新需求, 推动媒体表现形态分化;生产主体的“众”即信息生产的进入门槛进一步消解;传播结构的“众”即用户为核心的社交化传播成为常态;传播平台的“众”即内容平台、关系平台、服务平台皆成媒体;多屏跨界的“众”即智能手机之外, 媒体终端多样化。可以说, 众媒时代万物皆媒, 这对新闻评论来讲, 意味着只有适应众媒时代下用户和叙事模式的变迁, 才能够求得生存。

2.2 网络新闻评论

关于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 根据笔者对文献的梳理, 目前存在三种定义模式, 张名章在《网络新闻编辑》中将网络新闻评论定义为:就某个人们关心的重要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发表评价性意见。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秦州在《网络新闻编辑学》将网络新闻评论定义为:以互联网为载体, 就新近发生的事件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一种文体。符建湘在《新闻评论》中指出, 网络新闻评论具有开放性、即时性、集纳性、交互性、个性化、以及民意性的特点。因此, 本质上定义的网络评论应是网友依据所发生的新闻事实或突出的社会现象、重大事件而发表的意见。依据新闻评论主体的不同, 网络新闻评论可以划分为网站评论、专家评论、网民评论这三类。同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产生了一种新的评论形式——整合式网络新闻评论专页, 是体现一个新闻网站水平、彰显其特色的重要指标。由一组新闻报道或评论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有机组合而成, 在网站页面上占据“一页”, 外观呈现为“一篇”评论的样貌。既体现了传统新闻评论的特点 (强烈的新闻性、鲜明的思想性、论说的公共性) , 又具有鲜明的网络特征 (超链接、容量大、多媒体、互动性强) 和整合式新闻“创意、策划、特色”的优势。

3 众媒时代下新闻评论栏目《今日话题》的写作变迁分析

3.1 传播者理念:《今日话题》栏目的话语变迁

3.1.1 标题变迁:“陈述式”向“疑问式”的转变

笔者观察了1 453 期到3 992 期的新闻评论标题变化, 总体呈现一个典型特征, 标题由最开始的“陈述式”居多转化为“疑问式”居多, 经过查阅相关文献, 笔者发现使用疑问式的标题好处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首先, 标题采用疑问句能够吸引受众注意力和好奇心;其次, 受众求知欲也可以通过采用疑问句形式激发;最后, 标题疑问句能启发受众思考社会问题。总之, 疑问式转变, 不仅增强了与受众互动, 同时也体现了商业网站引发反思的社会责任感。

3.1.2 文本风格:“文本分析”转为“深入挖掘”

信息冗杂是众媒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 因此, 如果想要在冗杂的信息中心引起受众关注, 就意味着每则评论要针对一个客观事实或者客观现象。今日话题结合自身网络资料整合能力和空间庞大的优势, 能够将事件的完整经过、背景和发展过程等全面揭示出来, 同时将客观事实本身和自身网站的评论融合起来, 可以说是信息量丰富的深度新闻。

如2015 年12 月18 期的《婚礼礼金为何困扰中国人》这篇评论中, 首先通过新闻由头:重庆一对新人办婚礼, 新郎四位大学同学没空参加, 也漏送了份子钱, 结果新人又专门请客, 只请这四人, 意在让他们补交礼金, 场面极其尴尬。借此引发了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被这样的人情往来困扰?紧接着结合中国现状通过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这样的话题不仅体现出其评论的深度, 同时也可以看出其结构完整与逻辑明确。

3.1.3 理念特色:“娱乐时代”的“理性化”倡导

“今日话题”作为一个深度的网络评论专题, 在专题内容搭建和保持的理念方面拥有自己特有的风格和定位, 它着重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一直遵守客观、理性、积极、向上的立场, 因此, 做更多强调建设性的而不是直接批评的内容就成了其栏目主张, 对民众起到启蒙和引导作用。

以2012 年的《钓鱼岛事件》为例, 今日话题创作了24 期钓鱼岛特别节目。这24 期节目, 充分体现了今日话题的理性倡导, 大多文章驳斥激进暴戾的情绪, 高扬理性大旗, 足见其栏目的观点倾向。

3.2 受众认知:《今日话题》解读模式变迁

3.2.1 认识网络新闻评论思维: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并存”

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一书中, 书中关于“二元对立”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三个, 如:“意义产生于对立”“模棱两可既形成于对立逻辑, 又对它构成一种挑战”“二元对立在结构上相互关联, 二元对立的功能各种意义条理化”。从《今日话题》中可以看出, 疑问式的标题允许发出多种声音, 页面下的评论也允许受众发声……这表明网络新闻评论已接受了“多元价值”共存的思想生态。

3.2.2 认识网络新闻评论功能:从“引导舆论”到“言论表达”

这一切的变化体现在《今日话题》的定位上, 2005 年成立的定位思想是“关注大家的关注”,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今日话题》栏目的主导思想变为“做专业的评论、用常识解读新闻”, 这体现出新闻评论教化引导功能的弱化, 相反, 多元化思想的存在使新闻评论宽容成为可能, 用常识解读, 体现在当今的众媒时代, “言论表达”性新闻评论其起点较低, 言论的发表不设置文化程度门槛, 但法律是其最低限度, 这就意味着道德限度完全依靠自律。这一言论发表主张能够将个性化评论发扬光大, 使新闻评论多样化趋势延续。但这种现象造成的信息冗杂、分散注意力的问题也值得关注。

3.3 媒介环境:《今日话题》的差异化营销

3.3.1 版面设计:碎片化时代的“去繁就简”

腾讯网总编辑陈菊红曾表示, “碎片化时代”的典型特征是信息过载, 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信息不够结构化、不够智能化、不够个性化。因此, 在今日话题的版面设计上, 可以发现腾讯的新闻评论版页面只简洁地分为时事版、历史版和读者来信三个版块。具体打开《今日话题》一页, 会发现只有四个板块:最新专题、相关推荐、往期专题和联系我们, 这就大大集中了受众的注意力。

3.3.2 内容为王:原创精品评论占主导

当下新闻网站中新闻评论来源主要有四种:一是引用权威纸媒的文章和观点;二是专栏作者或特约撰稿人;三是编辑评论, 由网络媒体的编辑独立完成评论的整理和写作;最后是网友评论。

通过对《今日话题》编辑团队的了解, 笔者发现, 每日话题中的评论文章与其他新闻网站不同之处在于它用以专题的形式呈现话题, 并且由腾讯网络编辑在原创性、时效性原则下独立完成。例如, 2013 年湖南卫视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火遍中国大江南北, 11 月18 日编辑王杨针对其发表的题为《< 爸爸去哪儿>:中国父亲多失败?》的评论文章, 直指《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红火的背后, 反映出的社会普遍现象, 即父亲教育的缺位, 令人深思。

3.3.3 关注受众:受众主体地位的回升

在腾讯网PC端的网页上, 有“联系我们”一栏, 这一做法受众地位上升是表象, 其深层次的意义主要有三点:首先对网站来讲, 读者看到自己撰写的内容被网站刊登出来, 自然会对今日话题加以关注, 并通过人际传播鼓励身边人转载, 类似于“滚雪球”和“病毒式传播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对网站积累人气非常有帮助;其次, 把个人意见放到“公开的自由市场”这一做法不仅让其他读者听到不同声音同时也引发读者对话题的讨论, 从而进一步挖掘社会真相;最后鼓励网民理性发声这一做法对构建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4 问题反思:众媒时代《今日话题》网络新闻评论新认识

上一篇:如何处理信访件下一篇:【精华】友谊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