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与边城论文

2024-07-21

沈从文与边城论文(精选11篇)

沈从文与边城论文 篇1

摘 要:《边城》是沈从文最著名的作品,它最集中地反映了沈从文“湘西水手”的创作风格。这个独特的湘西世界,不仅反映了沈从文本人的文化特质,也蕴含着他独特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

“边城”对沈从文而言是熟悉的,在《从文自传》里面说是行军于湘水流域之际路过的一片夹岸的竹林给了他创作的灵感。相对于现实,边城无疑是美好的桃源世界。里面翠翠的经历,很可能就是沈从文道听途说或亲眼目睹的身边故事,即一个小女孩到少女的成长历程。这里的女孩,是完全由大自然教养出来的,是风里日里长养的。从某种意义而言,翠翠是劳动创造的少女,和原始古朴的茶峒城一起,代表了整个人类的童年时期。

翠翠与二老傩送的爱情悲剧,表面上看来,是由于阴差阳错的一系列误会,或者是某种冥冥之中不可把握的命运。但在我看来,这是沈从文有意给湘西世界出的一道难题。爷爷了解二老的想法,却仍然给走“车路”的大老留有机会,是由于没有碾坊陪嫁的自卑;顺顺以为祖父能替翠翠做决定,却不知祖父想要尊重翠翠的想法;翠翠见到二老转身跑掉……确实是一系列的误会,但误会具有必然性。在生命的成长历程中,没有人教给翠翠如何去表达,甚至翠翠自己都不知道她的一系列奇妙的梦境幻境意味着什么。她看到新媳妇,觉得隐隐的快乐,却不知道这种快乐究竟来自何方,更不会了解她眼中的“新媳妇”和祖父、顺顺、二老理解的是何等不同。看到落水的二老,她低头走开,却斥责黄狗:“你又不翻船,谁叫你落水呢?”她自己也不会知道,这里究竟包含了多少对二老的感情,所以祖父问她的时候,她只好说“没有什么”了。

翠翠无法表达,也不会表达;在这里,生命的自然状态就是沉浸的梦想。翠翠驾着这只生命之舟,无可避免地告别童年,告别爷爷。翠翠和祖父的亲情缠绕,给祖父带来的是暮年的苦涩;而少女的爱情,又令祖父重新想起翠翠母亲的悲剧。作者在结尾中写白塔塌了、船跑了、祖父死了,是为了表达生命规律必然的悲剧色彩:自然的变迁,岁月的流逝,人生的忧伤。

翠翠和二老的恋爱悲剧,不是不能避免的;这种原始、本真的生存方式,在被沈从文推崇的同时,也在解构着自身。因此,湘西世界在先进文明和自身悖论的双重矛盾之下,有力地消解着“牧歌”情调,沈从文虽然对湘西世界心存留恋,但到底孰优孰劣,却很难判断。推而广之,翠翠的悲剧揭示了一个哲学命题――人与人之间是无法沟通的,一切尚未展开便已消失,就像生活中无数相错的.美好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而言,《边城》获得了更加普遍的思考意义。

沈从文对湘西世界前后的态度变化,是他身上苗族、汉族、西方三者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沈从文生长的苗疆,是长期未开化的巫风盛行之地,他耳闻目染了许多边地文化和习俗,湘西的山水风物作为一种自然文化,有力地支撑了沈从文的美学建构。正如他自己所说,“水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于工作永远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个人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洋溢。我一切作品的背景, 都少不了水。”而在辗转湘水之间,又得以看到《四库全书》和几十卷字画,中原文化向其打开了一扇窗口,正因为此,沈从文才会离开湘西。西学则为沈从文注入了理性精神,若没有理性的注入,或许湘西世界不会成为最经典的文学“原乡”之一。

同时,深受进化论影响,沈从文在营造湘西世界时有意将“生命”分为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第一层是原始的生命形态,物我合一,表现为人性的朴素、情感的健康和个性的单纯,但这更多的是原始的蒙昧色彩,《阿黑小史》《龙朱》当为此类。第二层是自在的生命形态,单纯朴素的个体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主体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代表是《柏子》《萧萧》。第三层是自为的生命形态,人从蒙昧状态中觉醒,即使不能改变命运,也能坚守个体的本性,出淤泥而不染。《边城》属于第三层次,面对碾坊的物质诱惑,傩送仍然选择了要渡船。由此,沈从文把“美在生命”和民族解放的目标联系起来,正所谓“生命者,只前进,不后退;能迈进,难静止。”(《潜渊》)

在近代中国转型的大背景之下,知识分子普遍怀有“离乡怀乡”的情绪,近代文明冲击着古老的中国,而平静温和的传统农业社会仍然有重要影响。因此,即使开放如新感觉派,也有挥之不去的挽歌色调。沈从文也不例外,说到底,“湘西世界”和“边城”是转型时期古老中国的缩影。在文化的激烈冲突中,沈从文看到了都市对自然人性的扭曲,在湘西世界中发现了勇敢、朴实、热情等特点,以“乡下人”自居,却不因此回避湘西世界的弱点。由此可见,沈从文是为了供奉“人性”的理想,重新构建中国人与人之间的性格,在现代化物欲横流的进程中重建自然健康的人性,实现边城颠覆都城、边缘颠覆中心的宏伟目标。要求摆脱单纯的物质欲望对人的异化,自是一味慰藉人心的药方。

参考文献:

[1]凌宇.从苗汉文化和中西文化的撞击看沈从文.文艺研究,1986(02).

沈从文与边城论文 篇2

小说讲述了在湘西边境的一个小镇, 老船夫的孙女翠翠被船总顺顺的两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 而翠翠心属傩送。天保求亲不成, 失意之下驾船外出而意外地溺水而亡;老船夫为撮合翠翠与傩送婚事却遭碰壁, 于暴风雨之夜郁郁猝死;傩送也负疚远走他乡, 最后只留下翠翠勇敢却痛苦的等待。

作品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来看, 都达到很高的水平。作者所描述的湘西小镇, 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每个人身上都焕发着纯真的人性美、人情美, 加之仁厚、纯朴的民俗风情, 美丽的自然环境, 俨然诗画中的世外桃源, 是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一、纯真的人性美

无论是翠翠还是老船夫, 亦或是船总及其儿子天保、傩送, 都体现了真实的人性美。

(一) 美的人性

这种美集中在主人公翠翠身上。首先是她的出身具有传奇色彩。其母亲与一军人相恋, 但军人不愿毁坏做军人的名誉服毒身亡, 她在生下孩子后追随情人而去, 这便是翠翠的到来, 一个爱的天使。

其次是大自然的孕育使她养成天真、活泼的性格。边城的风日、山水, 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 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 是美的精灵与化身。她在风日里长养着, 把皮肤变得黑黑的, 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 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 如山头黄麂一样, 从不想到残忍事情, 从不发愁, 从不动气。流露出翠翠天真、可爱、温顺的性格。

再次是翠翠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她的“爱”单纯、自然、真挚, 她的爱情经过了萌生、觉悟和追求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爱情的萌生阶段。她在小镇看龙船初遇傩送, 爱情的种子就这样在少女心里朦朦胧胧地萌芽、生发了。第二阶段是翠翠对爱情的觉悟阶段。她听说傩送在六百里外的“青浪滩”, 她恍惚如梦地问:“爷爷, 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可见, 她的爱情意识已觉醒, 并在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后来, 傩送邀翠翠和爷爷进城看划船, 傩送和她说话时, 她脸发烧不便做声;傩送走后, 她小小的心腔中充满了一种说不分明的东西, 赶也赶不去。在摆渡送傩送时, 文中用了“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等词语, 把她见到恋人时内心的羞涩而又自矜、激动而又自尊、温柔而又娇气, 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第三阶段是翠翠对爱情执着追求的阶段。对傩送哥哥天保的追求她婉言拒绝;傩送出走、爷爷去世, 翠翠虽痛苦万分但没有倒下, 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 守住摆渡的岗位, 苦恋着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谢绝船总的好意, 是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 也是对传统婚姻观念进行斗争, 准备接受种种磨难而等待傩送归来, 是勇敢接受不幸命令的挑战, 是对爱情的忠贞, 展现出也坚强、勇敢的性格。

(二) 善的人性

作者所颂扬的“善”的人性在老船夫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老船夫从二十岁起就守在小溪边, 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 年纪虽那么老了, 但他依然坚持摆渡, 任劳任怨, 毫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本性善良, 质朴宽容, 女儿死后, 他含辛茹苦地将孙女拉扯大, 并寄与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

其次是对乡邻、过渡人的慷慨大方。渡船属公家所有过渡人不必出钱, 有人心中不安, 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 他必一一拾起, 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如遇硬要给钱的, 却情不过, 便买了上等草烟和茶叶, 慷慨奉赠给过渡的人;还常准备些发痧肚痛治疱疮的草根木皮, 为过渡人救急, 这些都透出他的善良、大方和侠义心肠。

(三) 爱的人性

在这部作品中, 人性的“爱”也随处可见:老船夫、船总、天保傩送两兄弟, 甚至乡邻间的相互关爱, 无一不使这湘西的小镇更加绚丽多彩。

老船夫是位慈祥、仁爱, 甘愿为孙女付出一切的老人, 他对翠翠的呵护、关爱细心周道:耐心细微的料理她的生活, 教她如何做人, 相依相伴给她无限乐趣。文中写到:风日清和的天气, 祖父俩在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短段木头从高处抛入水中让黄狗衔回来;或把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讲给翠翠听;或祖父俩各把小竹做成的竖笛放在嘴边吹出迎亲送女的曲子;或在渡船时一吹一唱, 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飘荡在寂静的空气里……好一幅天伦之乐的画面!老人最大的心愿是让孙女得到自由幸福的爱情。他看到天保喜欢翠翠, 就鼓励他去追求, 但心中却又愁又喜, 这人是不是适宜照料他的孙女呢?翠翠是不是愿意?他糊里糊涂地促成了天保托媒来求婚, 觉得孩子长大了, 自己也老了, 得把她交给一个可靠的人才算完结。不料翠翠心系傩送, 天保求婚不成, 失望之余驾船外出而溺水死去。待老人知道孙女心思后, 又抱病心急火热地到船总家打听, 碰壁之后猝死于暴风雨之夜。他对孙女的爱贯穿全文。

船总顺顺对儿子的爱也可谓用心良苦。儿子十八岁时, 凡从小乡城里出身的年轻人所能够做的事他们无一不做, 做去无一不精;他通过生活去磨练他们, 行船时与人同甘共苦, 拿重桨, 拉头纤, 吃干鱼, 臭酸菜, 睡硬帮帮的舱板;还让他们学贸易, 学应酬, 学习到一个新地方去生活, 且学习用刀保护身体、名誉, 教育两个孩子学得做人的勇气与义气。为此, 两兄弟不但身体健康, 也获得了良好教育。

此外, 天保和傩送对翠翠的爱也不同寻常。两兄弟虽同时爱上一个人, 但却不动干戈, 而是分别通过托媒搭桥和唱歌传情向翠翠求婚, 展开自由平等的竞争, 未伤兄弟同胞手足之情, 而且他们对翠翠的爱发自内心, 是诚挚的, 是纯真的。王团总的漂亮女儿有一座新碾坊作陪嫁, 每天可收“七升米, 三斗糠”, 可傩送宁舍碾房要渡船。还说:“兴许我命里只能撑个渡船!”这是傩送发自内心的表白, 透露出他对翠翠爱的纯真。

二、浓浓的人情美

莫说老船夫, 翠翠, 还是船总及其两儿子, 就算是乡邻熟人间也能品出那种浓浓的人情、亲情和爱情, 这情就像联系所有人间的一张网, 正是有了这张网, 才使得这边城更迷人。

(一) 质朴、豁达、互帮互助

这里虽有贫贱之分, 富人却乐善好施。掌水码头船总顺顺不因家境富实而盛气凌人, 而能够常常体恤穷苦人, 还送鸭、粽子给老船夫。在老人死后, 他派了两个年轻的伙计帮忙, 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 后来又商量翠翠让她以自己儿媳的身份住到自己家去。这都是他发自内心真情的流露。

杨马兵在小说中不算得一个重要人物, 但从他身上也可见仁厚的本性, 可知人间的真情。他在年轻时追求过翠翠母亲, 未果, 但并不怀恨在心, 在老船夫死后, 主动照顾翠翠, 成为这孤雏的唯一靠山。他劝哭泣的翠翠:“我会把事情安排得好好的, 我要一个爷爷欢喜, 你也欢喜的人来接收这只渡船。不能如我们意的, 我老虽老, 还能拿镰刀同他们拼命。你放心, 一切有我!”这是一个心胸宽广, 充满真情的老人的真实写照。

在这“天国”里, 每个人身上都透着淳朴的人情美, 这里人人勤劳, 都甘心为他人作奉献。这湘西的小城镇, 未经商业文化的渲染, 商人都好义远利。老船夫一到河街上, 定有许多铺子上的商人送他粽子或其它东西, 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的一点敬意;卖肉的称肉时, 也总选取最好的一处, 并且把分量故意加重。这些都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浓浓真情。

(二) 亲情至真, 甚感人心

天保、傩送两兄弟同时爱上一个人, 却不争不吵, 但天保说话结巴, 不善唱歌, 傩送却擅长这方面, 他并未趁火打劫, 而是想了个主意, 两兄弟月夜里同到碧溪咀去唱歌, 两人轮流唱下去, 谁得到回答, 谁便继续用那张唱歌胜利的嘴唇, 服侍那划渡船的外孙女。大老不善于唱歌, 轮到大老时也仍然由二老代替, 两人凭命运来决定自己的幸福, 这么办可说是极公平了。在这求婚过程中不仅透出兄弟间的情深意浓和高尚品质, 也体现出兄弟同胞的手足之情, 再次让人感到这小城里由热情, 爱情, 友情, 亲情和手足之情所汇成的美。

三、秀美的风光、淳朴的民俗

沈从文所描绘的小城, 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之所以称为“天国”, 不光因为美丽、善良的人;纯真、仁厚的情;秀美的边城风光、淳朴的民风民俗也为之增添一色。

(一) 秀美而迷人的边城风光

作者在文中细致描绘了湘西边境一个叫“茶峒”的小山城里美丽风光:凭水依山筑城, 近山的一面, 城墙如一条长蛇, 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 湾淌小小篷船。贯穿各码头有一条河街, 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 一半在水, 因为余地有限, 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涨水时在城上还可望着骤然展宽的河面, 流水浩浩荡荡, 随同山水从上流浮沉而来的有房子、牛、羊、大树。既让人觉出吊脚楼的别有一番风味, 也让人感到涨水时的凶猛。

(二) 淳朴、仁厚的土性乡风

作品除了有美丽、静谧的边域风光, 还有独特的民族风俗的描写, 赛龙舟、对歌、提亲、陪嫁、丧葬等苗族风俗在小说中构成了一道亮丽风景。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 是端午、中秋和过节。如今, 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文中对各节日喜庆的描写, 精致而周到, 往往能引起读者向往。从小说中我们了解到男方向女方求爱, 分车路和马路。路是托媒人直截了当的传达, 马路则是穿着白家机汗褂, 到那些月光照及的高崖上, 很诚实、坦白地为一女孩唱歌。露水降了歌声涩了, 就趁着残月赶回家去。

另外, 对苗族的丧葬描写也反映了作者严谨的深入生活的写作态度。作者将纯朴的民风民俗, 配上优美迷人的大自然风光, 构成了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在这里, 既无阶级对立, 也无经济利益的冲突, 更无人际关系的矛盾, 有的是慈爱孝顺, 恬静祥和, 相濡以沫, 同舟共济, 是一个自然和谐, 归真反璞的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沈从文几乎未受过正规教育, 他自称“乡下人”, 这也许正是所写出的东西与众不同的原因, 连他自已也说:“我是个乡下人, 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 也不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 也自有它独特的式样, 与城中人截然不同……!” (出自沈从文《自序》) 在他成为作家前, 既未系统学习古代传统文化, 也未系统接受西方美学, 文艺学的教育。因此他的创作完全是凭个人直觉进行的, 不受任何理论束缚, 自由自在地发挥, 自由自在地创作。

沈从文的《边城》与爱情 篇3

带着对湘西故土的浓重感情,沈从文在《边城》中对故土的石头、水草、船夫、少女,一一描摹。虽然笔法清淡,近乎白描,但细读就能感受到他对湘西生活发自内心的爱。《边城》讲述的不仅仅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少男少女的生活,更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也是沈从文毕生创作所要负载的内容。

【素材品读】

沈从文的《边城》能打动一代代读者,正是内里闪烁着诚挚感情的光泽。沈从文对乡土的热爱,对淳朴、自然生活的热爱,促使他创作了《边城》。而里面善良清丽的翠翠,又带着妻子张兆和的影子。爱情不仅滋润了沈从文,还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用一支笔,写出了湘江的景色、风土人情,以及底层的艰辛生活;写出了爱情的古典、悠长、真挚,并让爱在文字中永生。

【适用话题】

热爱生活;心中充满爱;纯洁的爱情……

边城沈从文赏析 篇4

《边城》让我领略到了美丽湘西茶峒的湖光山色,沈从文笔下梦一般的景色,不禁让人心驰神往,柔美似水的翠翠,英俊豪爽的傩送以及那一群有着美好人性的人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小说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傩送与翠翠的爱情和美丽的湘西景色融为了一体,仿佛如一首富有诗意的田园牧歌。

《边城》中景物的描写带有古代文学诗词描绘的色彩,沈从文利用视觉、听觉以及嗅觉把湘西的景色描绘的栩栩如生,仿佛浮现在你的面前。这种宁静、现实、安详的生活环境,必定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人间乐土。沈从文在《边城》中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复杂的情节设置上,也没有着重的进行人物刻画,完全的把小说的重心放在了“环境”的构造上,在读小说时让人感到极像散文,文字与景色极具美感。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贯穿于整部小说之中,但作者并没有写过多的他们的爱情过程,而是利用人物的语言,行动的描写,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他们的内心世界,最终达到推动爱情故事发展的效果。在如诗如画的`景色中,翠翠的爱情悲剧似乎被冲淡,读者读后只沉浸散文化笔调的文字中,往往会忽视本身故事的悲剧性。

翠翠在小说中是爱与美的象征,,她的美丽不仅表现在外貌上,更体现在他的性格上,翠翠单纯、自然、活泼善良,在不经意中你就会被她的纯真、真挚所打动。他对爱情的追求虽显于内敛,但他对爱情却极具坚贞和矜持,顺顺本以同意翠翠的婚事,让她搬到他家作为傩送的媳妇,但她恬淡、自守,一定要等傩送归来,弄淸傩送是否喜欢她,她才会答应。翠翠独自承担了爷爷的工作,不求人、不靠人我们可以看到翠翠身上的勇敢与坚强。

傩送和天保在小说中是力的表现,他们富有男子汉的气概,他们对翠翠的爱情执着、顽强决不轻易的认输,就算是亲兄弟也一样,他们在谁娶翠翠的问题上并没有相互的谦让,也不记恨对方,而是采取了公平竞争的方式。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身上美好的人性。

老船夫在小说中显然就是善的化身,他慷慨大方,质朴憨厚,任劳任怨,他具有一般农民的所有优秀的品格,他不贪卖肉人的便宜,为了翠翠的婚事,不辞辛苦的奔走,他把所有的爱都倾注给了翠翠。最终因为翠翠婚事无望,郁闷忧愁而猝死离世。在老船夫与翠翠的相处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仁爱与此慈祥。

浅谈沈从文《边城》 篇5

上学期通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习,有幸接触到沈从文的作品,我尤其是对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边城》深深着迷。这是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小说的内容曲折跌宕,引人入胜。民国初年,位于湘西山区的偏远小镇-茶峒,有位船总顺顺,颇有名望。他的两个儿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傩送,同时爱上渡口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老船夫怕翠翠重蹈其母因婚姻不幸而殉情身亡的复辙,对她的婚姻大事十分关注。端午节的夜晚,情窦初开的翠翠邂逅二佬傩送,心中萌发爱慕之情,但在二佬面前却羞于表露。以后在顺顺家又与大佬天保相识。一天,顺顺托杨马兵来向老船夫说媒。老船夫得知大佬喜欢翠翠,不胜欣喜,试图说服翠翠,却不料翠翠十分恼怒。当天,王团总也派人到顺顺家为女儿提亲,他愿以一座新碾房作陪嫁,但二佬傩送表示宁要渡船,不要碾房。大佬得知弟弟也爱慕翠翠,郁闷不乐,遂乘船外出经商,不幸落水身亡。消息传来,二佬傩送十分悲痛,不愿再提亲事,离家出走。老船夫见翠翠婚事无望,怅然伤怀,加之劳累过度,心力交瘁,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与世诀别。翠翠依旧守候在渡船上,长年为人摆渡,同时,仍旧有所等待,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部作品给我印象很深的地方有很多,尤其是作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边城明净的底色中,塑造的爱与美化身的翠翠形象。她是一个在青山绿水中长大的孩子,无父无母,和爷爷相依为命。自幼缺少母爱,心中有一种朦朦胧胧的向往,而外公忙于渡船,心事又无处诉说,四周生机勃勃的景物使她感到凄凉和寂寞,于是胡思乱想起来,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忧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的天真善良、温柔清纯不带一点儿世俗的不好东西。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更使她倍感落寞与孤独,悲伤流泪。她情窦初开,对爱情有一份朦胧的向往和一种讲不明白的感受,听外公讲故事,神往倾心;梦中听到二佬的歌声觉得自己在飞,是做了一个顶美顶甜的梦;在外公和她“讲笑话”的时候,内心充满羞涩;期盼着再听到二佬的歌声,久候不至,心中充满落寞和惆怅;而当外公唱了十个歌后,她又自语的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沈从文细腻的描绘出了这个自然之子的那种朦胧、又带有一丝凄凉的心态,这是一个完全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清纯少女的形象,在平凡的生活中有她自然似的哀与乐。关于作者沈从文,从老师的讲解和书上的介绍,我了解到很多。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15岁随军外出,曾做过上士,后来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我认为,了解作者沈从文的生平与理解这部作品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青年时代的沈从文,经常目睹发生在家乡的饥荒、**与杀人越货的情景,因此他从小就产生了非暴力抗恶的人道主义思想。创作《边城》时,他虽然宣称创作的是“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但实际上却正是针对湘西的“现在”,与为满目疮痍的现实所感发,呼唤着自由的、美好的、“牧歌”式社会的回归,并以此对湘西封建宗法制社会进行批判。《边城》是沈从文长期受压抑的感情的流露,是他自己唱给自己听,为了让自己的心感动起来的“情歌”。

《边城》的创作背景有着深刻的时代渊源。茶峒地区原是“汉代五溪夷”,偏僻、蛮荒,为历史上犯人流放之地;苗族、土家族在这里过着原始的、自由自在的牧歌生活。至18世纪才开始推行封建宗法制度,尤其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封建军阀、国民党反动派在这里实行黑暗、罪恶的统治,残酷镇压苗民起义,大肆屠杀无辜的人民。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

沈从文边城读书笔记 篇6

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沈先生所描绘的人性美首先体现在老船夫和孙女翠翠身上。老船夫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他有重重的心事,他牵挂翠翠的将来。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和翠翠相依为命,对翠翠的挚爱展示了淳朴、善良的人性。而翠翠呢,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是全书的灵魂人物,她从小和青山绿水为伴,“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撑渡船的简单生活赋予了她一颗毫不世俗的心。她和老船夫不贪财、不嫌贫、不偷懒,乐于助人,在这两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勤劳、善良、淡泊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谈沈从文《边城》中的风俗美 篇7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风俗美

鲁迅先生说:“有地方特色的, 到容易成为世界的, 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开《边城》, 湘西的风俗人情便纷至沓来。黄永玉在《太阳下的风景》中说:“沈从文是充满爱去对待人民和土地的。”基于这种爱, 他总是把风俗写得很美, 从容叙来, 韵味绵长而动人。他的作品表达出的深深的同情, 就是通过对风俗的情感认同而获得的。

一、激情澎湃端午日

《边城》中对风俗的描写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对端午节这种娱乐民俗的描写。譬如, 作品的第三节这样写到: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 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 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 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 手上拿两支小令旗, 左右挥动, 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 多坐在船只的中部, 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 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 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 鼓声如雷鸣, 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 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

这样的喜庆风俗是何等的壮观, 何等的美啊!作者把赛龙舟的整个过程细致地叙述出来, 内蕴着作者对它的虔诚和赞美之情。作品中描写的那如雷般的鼓声、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庆祝胜利的鞭炮声,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向世人传达着湘西这一古老民族的强悍与旺盛的生命力。这声势浩大、激动人心的湘西古老民俗活动, 蕴含着坚定、自信、奋勇、拼搏的民族活力。作者关注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塑, 在对故乡这一民俗的描写中, 包孕着他独特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情。作者肯定它张扬人性, 张扬进取精神的特点, 借此传达一种希望, 一种催人奋进的希望, 表现了作者对湘西人民美好的愿望和信心。

二、别具特色婚恋俗

《边城》里还写了不少婚俗, 提亲、陪嫁等。如作品中写到婚恋有“车路”和“马路”两种, 这两种婚俗在本质上是有差别的, 小说的爱情悲剧与这两种婚俗观念的矛盾有莫大的关系。前者与汉族婚姻一致, 较名正言顺, 婚姻的缔结较尊重长辈的意见, 在这种婚姻观念的支配下, 夫妻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胜过感情, 婚姻和爱情不能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后者与苗族婚俗一致, 爱情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青年男女靠自己的歌声找到爱人, 它可以飞越贫富不均筑成的高墙。天保走的是“车路”, 他只知只有山歌才能打动翠翠, 而不知道翠翠不爱他, 却一味地埋怨老船夫。二老走的是“马路”, 他和翠翠的性情和气质较相近, 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在自然而然中产生的。随着天保的死去, 最终造成了爱情悲剧。作者所展现的这一爱情悲剧, 否定了汉族只要婚姻不要爱情的传统婚姻观, 肯定了自由平等的婚姻观念, 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三、真情流露吊角楼

吊角楼既是湘西水乡的一种特有的建筑, 又是作为一种居住民俗被作者写入小说文本的。作者借吊角楼表现了水手同妓女率性而为的情感。作品里的水手与妓女的爱情真挚、热烈、活泼, 跃动着原始的生命活力, 洋溢着自然之趣。他在作品中写到:“这些人既重义轻利, 又能守信自约, 即便是娼妓, 也常常较之知廉耻的都市人还更可信任。”作者把吊角楼作为展现男女真情真爱的舞台, 表现他们那种“优美, 健康, 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对此学者赵园这样评价:“对于辰河上的水手与吊角楼女人, 他压根不打算作伦理的度量, 而只去写生命力的恣肆迸溅处。”吊角楼女人和她们的水手情人, 其实代表着沈从文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态度, 即不以道德、伦理去衡量他们的对错, 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去展示他们作为人应有的生活, 表现男女自由的爱恋关系。

解析沈从文《边城》的美学境界 篇8

关键词:沈从文;美学境界;意境美;人性美;悲剧美

《边城》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小说以三十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写了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沈从文用田园牧歌式的散文笔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突出人性的美好与心灵的纯净,从而在人生的梦与现实之间营造出一种诗的意境,《边城》中所描写的那个近乎“世外桃源”般的“净土”,不仅仅是沈从文理想的世界,同时也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艺术美感的美学境界。本文将从意境美、人性美、悲剧美三个角度解析沈从文《边城》的美学境界。

一、意境美

《边城》写于1934年,当时的中国大部分地方因为战乱已经千疮百孔,但沈从文先生却善于在动荡的中国找到能表现内心理想的“桃花源”,这便是沈从文的故乡——湖南湘西,这里古朴的民居与青山绿水浑然天成。沈从文正是将自己所看、所听、所感的一切诉诸于笔端,在我们眼前展现一幅幅宁静淳朴的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人民的风情画,同时又寄托了他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各得其乐的人生理想。《边城》表现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乡土特色,渗透着作者挥之不去的乡恋情结,流露出作者浓浓的乡土意识。作者把自己故乡美丽的山水和城镇风貌用细腻的文笔深情地描绘在小说之中。小说开篇就有“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在清灵、精致且质朴的语言中,就把故事的主人公带到了读者面前,一如古朴的风景,在这里生活的人同样质朴,人与景浑然天成,唯美、隽永的意境在不知不觉里已深深扣住读者的心弦。这里的人民生活在美丽的图画中,在这份美丽的陶铸下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沈从文在描写茶峒的山水时这样写到:“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做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可见河水有多么的清澈透明,小说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这种清新质朴的美足以撼动所有人的心,在这样优美的意境中去讲述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也足以打动所有人的心。沈从文在谈及《边城》创作时曾经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如沈从文的表白,我们可以看到《边城》并不以凸折的情节取胜,而是创造了一种诗化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从美学角度上看,《边城》所营造出的意境近乎完美,也正是这样的描述将越来越多向往纯净古朴生活的现代人带到了沈从文生活过的湘西古城。

除了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沈从文还善于描写湘西边城特有的民俗风情,山光水色,以此构成其理想的人生形态。如《边城》用很多的篇幅来写风土人情,湘西的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讲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古朴的民风。营造出一种古朴恬淡、温馨和谐、醇厚朴素的文化氛围。在《边城》中的开头就这样营造了桃源似的境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是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小说将带有浓郁抒情色彩的淳朴自然风物、人情世态、地方文化。融入意境,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在《边城》中多处描写边城人的生活场景,充满脱俗的美:“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方散发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这些清新自然的景物构成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居所,对人物性格的形成,以及整个小说的意境的营造都有重要的意义。作者极力描写湘西自然景物的明净透彻,也是为了突显湘西人心灵的纯净。作者以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人的内在美,并将人的精神世界融入自然景物中,以达到物我融合的境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美景、这样的风情充当了人物生活的背景,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更使小说洋溢着种种神秘色彩,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意境,并借此向读者展现了湘西质朴的民风和恬静的生活,以抒写湘西人民的人性之美。

二、人性美

沈从文先生笔下描画的是一幅美丽的风俗画卷,为展示了湘西人民的人性美做了极好的铺垫。沈从文在《边城》中善于揭示人的内在心灵,探索人性的本质,通过对人性美的探求成就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边城世界,作品中的人物一个个心地善良,真诚坦率,重义轻利,急人患难,无论是翠翠、傩送、顺顺他们身上都显现的是一个与都市生活完全相对立的人性:自然、淳朴然而又强劲、热烈的生命形态。他们都只知道为对方着想,却没有想过为自己打算,他们为了成全别人而不敢放手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一种伟大的牺牲,也是一种巨大的悲哀。

《边城》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受到中国传统艺术手法的影响,作品中的人物颇具东方式的恬静的美,其中翠翠的形象便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理想。翠翠俨然是爱和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刚刚脱离儿童气的船家少女,与青山绿水作伴,心灵上没沾染一丝尘埃。她乖巧伶俐又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而不娇嫩,一举一动带着稚气,体现了一种童贞美。她对爱情的追求也是顺其自然,爱得纯净;她对爱情的渴望不是表现在强烈的追求,而是少女的朦胧向往,表现出湘西少女的害羞矜持;翠翠在爱情来临时的表现,缘于湘西古风犹存的风土人情,典型地体现了人情人性美。沈从文在《边城》所营构的质朴的意境中。在翠翠这一纯净的形象中。似乎已经忘却了30年代中国现实社会的黑暗与痛苦,尽情讴歌了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和美的人性的生活方式。

小说对其他人物的刻画,同样展现了湘西人民的人性美。文中对质朴的老船夫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尽职尽责、任劳任怨的船夫形象,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盛情难却,就买了烟茶再来招待乡亲,老船夫的质朴淳厚、侠义心肠,同样也表现在对孙女的呵护关爱,愿为孙女奔波劳碌、付出一切,最后却抑郁而死,老船夫的纯朴、诚实、坚忍,也衬托出他的人性美的光彩。船总顺顺乐善好施,体恤穷苦人,正直豪爽,尽管儿子的死与翠翠不无

关系,老船夫死后,他依旧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尽力关心翠翠的生活。傩送含蓄内敛,他与翠翠从见面的第一句话开始就产生误会,再加上爷爷的误解,两人的爱情悲剧是人性的悲剧。天保的英俊健硕,知情晓义,勇敢追求爱情,当知道自己不如弟弟时也勇敢退出,悲剧也由此产生。这些人物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作者以韵味隽永的笔墨,赞颂了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优美的人生方式和生命形态,表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价值取向。在《边城》中除了展现湘西人民质朴生活中的人性美,美好的人性在爱情、亲情、友情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整篇小说中基本上没有提到“爱”这样的字眼,但通篇都让你感觉爱无处不在,如果你真正去触摸它,阅读它,又感觉它是一份非常实在的情感。它的实在在于翠翠在日常生活中的变化,更多的时候,在她面对傩送时表情的变化,那是一份实实在在的情感。“爱”也表现在老船夫和翠翠的祖孙情,表现在天保兄弟的兄弟情,表现在顺顺和老船夫特殊的友情中,《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洁的爱情、祖孙之间的真挚亲情、邻里之间的善良友情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边城》里的人物就是用他们自己的善良去毁灭那种善良本身的美好和淳朴,每个人都不想带给别人伤害,都想牺牲自己去成全自己想保护的人而不让他们受到伤害,最终却适得其反,每个人最后竟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但也恰恰因为这一点。表现出这里的人性仁厚,纯朴的乡风民情成就了边城古镇的真、善、美,这里人人勤劳,甘为他人作奉献。

三、悲剧美

《边城》是一出爱情悲剧。文字看似质朴清新,但在质朴清新的文字背后,却潜藏着巨大的悲哀。从作品的表面来看,沈从文的作品描写的是在当时黑暗的现实中难得一见的美好,但将这层美好的面纱掀起,就可以看到背后隐藏着作者复杂的情感:不满,哀痛,忧患和期待,这些复杂的情感加大了作品巨大的容量,使读者在欣赏优美的意境和美好的人性之后,感受到浓重的悲剧美。

在《边城》里,人人都是善良的,但是故事里每一个人的结局都是让人心痛的。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由于从未有过母爱,使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的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终于忧郁等待的竟是一场悲剧。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外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不相干。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死,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而老船夫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天保兄弟一个孤独地离开伤心之地,最后死于意外。另一个孤独地出走,不知飘泊到什么地方。小说的结尾的描写意境深远:“到了冬天,那个圮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浓浓的哀伤挥之不去,给人留下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作者把文章中描述的翠翠和傩送的爱情变成了一个无奈的悲剧,但这个悲剧却没有谁对谁错,也许只能将过错推到古朴的民风上。边城的美,也正美在最后带着感伤的悲剧结尾,沈从文依旧采用那不疾不徐的语言,但在这份从容的背后,在翠翠无奈的憧憬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厚重的哀伤。

另一方面,在《边城》里没有血腥的政治、军事冲突,有的是普通山民平凡人生情态及其人生哀乐,所以作者所表现的湘西人民的生活与外部世界迥然不同,却不失人之本性、长达千年的文化承传。但文字本身的平静并不能掩盖沈从文真正情感的倾诉。沈从文少年时代的行伍经历,使他深切感受到湘西人民的苦难,因此,《边城》在对湘西的美景和湘西人民美好的人性描写之外,实际上要再现的是湘西人民的悲剧命运。沈从文曾明确表示:“苗人所受的苦实在太深了,所以我在作品中替他们说话,且为他们长久以来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深深不平。”在《边城》中,这种厚重的民族孤独感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生存状态传递出来。比如小时候的翠翠遇到陌生人时,“作成随时都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就是这种民族心理的象征。小说中,翠翠身后那一片竹林以其宽容接纳了在现实生活中无路可去的翠翠,我们可以不止一次地发现翠翠把竹林当作其避难之所,长大后,每次遇到婚姻问题也是如此:第一次知道顺顺托媒人为儿子大老攀亲时,她便“装作追赶菜园地的鸡”,向屋后的塔跑去了;当傩送经过喊渡河时,翠翠一认出是她喜欢的人,“大吃一惊,同小兽一样回头便向山竹林里跑掉了”。翠翠身后的竹林,不仅仅是翠翠的避难所,也是沈从文在《边城》中所描写的湘西人民的避难所,尽管竹林的怀抱可以为这里的人民提供庇护,但这种庇护必定不会长久,当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的冲击袭来时,不仅仅是翠翠,更多的湘西人会因此而无助,这种无助才是湘西人民的悲剧根源。这种孤独无助直接成为《边城》人物的基调,处处闪耀人性光环的《边城》却是个悲剧的结局,生活在纯自然的状态下的湘西人却要处处受命运的摆布,快乐、自由生活的人们那种难解的凄凉最终落得翠翠在渡口孤独地等候心上人的归来上。也许正是这样,才使这部小说意味深长。

沈从文《边城》教学实录 篇9

教学目标:

1、全面准确的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同时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不断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

3、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作者是如何通过一个爱情故事诠释那“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教学难点:作品的时代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初识《边城》

预习作业:

1、阅读小说《边城》

2、体会小说中的风土人情

3、感受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安排设计上和以往的小说有何不同。

4、将自己的心得在小组内交流并写一篇读后感。

一 导语

古老的湘西,同样古老的沅水悠悠流淌,流过沈从文的童年,流过他心中的桃源。这里的白云清风,覆盖着一个人类远古的沉沉大梦。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边城,那是古风犹存的童谣,那是美善同源的人性之歌。面对文学重镇《边城》我们只能通过它的云蒸霞蔚一睹它的风采,下面就请同学们只言片语,共话《边城》。

二 新课教授

师: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介绍一下“沈从文”,听好要求,突出介绍他经历当中传奇、浪漫、唯美的色彩。哪位同学想好了,请举手。

生:沈从文是生于19,死于1988年,是湖南凤凰县人,苗族,我们知道苗族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有庄子和屈原,这也就增加了沈从文的个人的神秘色彩。

师:非常好。在这里他联系到湘西,湘江。作为湘西来说,是浪漫异族的发祥地。我们说,浪漫的始祖庄子可以说这是它文化的一个滥觞;另一个,我们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也是屈原的故乡。解释的非常好,还有哪位同学补充?

生:沈从文是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和文物研究家,我觉得一个人能把三家集于一身,这本身就代表着传奇经历和浪漫主义色彩。

师:成一家尚难。集三家于一身的确是个传奇。我们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座里程碑应该说是鲁迅先生,他集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于一身。在这一点上,沈从文可以说毫不逊色。还有哪位同学补充么?

生:沈从文14岁就当兵,而且回来之后他从来没上过大学,可他却创作出优秀文学作品。代表作有《边城》、《阿黑小史》、《长河》、《湘行散记》等。

师:沈从文最高学历同学们能准确的回答老师么?(学生一起回答,小学毕业)小学毕业的沈从文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还有西南联大做著名的教授。我们知道北京大学可以说是五四运动的一个发祥地了,它是我国一个顶级的学校了。在我国顶级的学校,他做最有名的教授,比如说,后来的江青,江青可以说目中无人,是非常傲慢的,但在她晚年回忆的时候说,在我所有的老师当中,我最崇拜的是沈从文。由此可见一斑。同学们知识量非常大。还有补充吗?我想提一个问题,沈从文一生都致力于文学创作么?晚年也是在致力于文学创作么?(生齐答:不是)那他晚年做什么呢?

生:1949年以后,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师:那你觉得这浪漫、传奇吗?

论沈从文《边城》里的人物美 篇10

【关键词】《边城》;人物美;老船夫;翠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重义轻利的淳朴美

《边城》中的“茶峒”山城是一个远离世间纷扰,免受世俗侵袭的世外桃源。这里青山绿水,这里环境宜人;然而这里淳朴敦厚、重义轻利的人性美远比那本就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更吸引人。[1]

一个来回摆渡五十年的老人,一直勤勤恳恳地守着那个渡头,守着自己的渡船,默默的摆渡着一个又一个过渡人。他出力气、受公家报酬,凡事求个心安理得,也因此赢得周围人的尊重。过渡人好心把钱给他,他却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一份安稳,把别人无论是塞到自己手中的抑或是掷到船板上的钱一一塞回主人的手中;即使来不及追赶上把钱人,也会将这钱用来买茶叶和烟草,挂在腰带上,待有人需要时无私奉上;唯独摆渡新娘时,因为规矩才不得不收。他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却好像与钱有仇,只是静静的守护着自己的这份职业,从自己的劳作中感受生活的力量。他重义轻利,人性至美。[2]

接受老人摆渡的过渡人因为了解长者的脾气,敬重长者的为人,总会强行的要塞给长者钱;老人退还时两者总是相持不下,都不肯退让;更有甚者,扔了钱人直接跑了,只期盼着能把这钱给老人留下。就算留不下,也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加以偿还。比如那卖猪肉的一面要给老人钱,老人不乐意;另一面要把猪肉最好的部分卖给老人。似乎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点跟钱过不去。殊不知,他们只是遵从自己的良心,守护那份重义轻利的美德。

二、祖孙互守的人性美

祖父疼爱孙女,孙女爱戴祖父,这样一对相互坚守、相互扶持的祖孙,展现了人间最温馨、最动情的亲情画卷。

祖父夸赞自己的孙女,无论是美貌还是内心,然而似乎却不许别人关心翠翠的婚事,一提此事便闭口不谈。其实殊不知,这是祖父心中对翠翠的一种不舍与守护,他不愿意翠翠到任何一个可能委屈她的人手上。可是时间不饶人,祖父毕竟老了,他需要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所以当大老托人说明对翠翠的心意后,祖父告诉大老“车有车路,马有马路”,其实就是希望翠翠能够被疼爱自己的人名正言顺的娶回家去。可是当大老没了,二老又不出对翠翠的炙热时,老人急了,他抹开脸面主动去探寻顺顺和二老的口风。所做的一切无一不是为了翠翠的好归宿。

翠翠是祖父一手拉扯大的,她喜欢听祖父唱歌,与祖父相依为命。“爷爷不去,我也不去”“我陪爷爷”。一两句简单的对白就足以说明爷爷在翠翠心中的地位,她要一直陪伴在爷爷身边。在渐渐地到了女孩对爱情懵懂的年纪,她却总是在关键时刻似乎有所踌躇。其实她的踌躇除了与女孩子天生所带的羞涩有关,更与自己的祖父有关。她不止一次地问自己,也问祖父,如果自己走了祖父怎么办?祖孙之间的相互守望,相互扶持,简单的日子中彰显出的是他们对于亲情最本质的把握。

三、坚守爱情的痴情美

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词汇,在《边城》里也是贯穿始终的灵魂。“茶峒”里的男男女女无一不在坚守着自己的爱情。

翠翠到了对爱情懵懵懂懂的年纪,虽然不懂爱情为何物,虽然不懂自己为什么脸红,又为什么欣喜,可是却在与二老的第一次对话后就相中了他,并坚守着对二老的那一份从来没有对人明说的感情。只有祖父能从自己的言行中推测一二。大老托人说媒,家里良好的条件,也有俊俏的外貌,结实的身体,可是翠翠就是不愿。二老午夜歌声却能让翠翠在梦中摘得了“虎耳草”,那种象征爱情的草。大老死了,二老对翠翠的热情似乎降了下来,翠翠也不管,只是默默地等待。即使最后二老离家出走了,爷爷也走了,翠翠也只是在原地等待那个可能永远也不回来,也可能明天就回来的二老。其实她等待的哪里只是一个人,她只是在守护自己年轻的心中所燃起的那束爱情的火,她对自己的爱情忠贞,她坚守自己的爱情。[3]

坚守爱情的另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物描述便是这个边城中的妓女。这样的人物形象在人们的心中多是对金钱极度向往,因为他们甚至愿意为金钱出卖自己的身体,哪里有什么爱情可言呢?又谈何坚守呢?但是这里的妓女不一样,她们一样对自己的爱情忠贞。也许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许是受周围人文的影响,谁知道到底是为什么呢,然而谁又需要理会究竟是为什么呢?不相熟的先交钱再谈生意,相熟的钱或不钱已经无所谓了,一旦相中了自己的意中人,有了誓言便永不相弃。她们也全身心的为爱恨所浸透,她们痴到无可形容。在约定的时间里意中人不来,即使是在梦中也会与那意中人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爱情在她们身上同样得到了坚守。

另外的配角,翠翠的妈妈,后来收留翠翠的杨马兵也同样是坚守爱情的角色。翠翠妈妈坚守自己对翠翠父亲的誓言,翠翠出生后便到地下去找他了;而杨马兵呢?年轻的时候给翠翠妈妈唱歌,虽然不得其欢心,可是在翠翠的成长过程中却一直守护,在祖父去世之后,更是承担起了对翠翠的照顾责任,成为翠翠最为信任的人。谁又能说这不是他的一份对爱情的坚守呢?即使那个意中人对自己并无意,也许这种坚守更值得人尊重和怜惜。[4]

四、结语

《边城》中的人物一个个都是鲜活的,有力量的。之所以鲜活、有力量就是因为这一个个人物的身上都有一种美德。无论是淳朴、敦厚,还是不离不弃,祖孙互守,抑或是坚守爱情、终生守望,这些都是他们身上展现的美,展现的力量。他们没有一个不在用自己身上的美来真诚对待日子。

参考文献

[1]冯晶津.试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2]杨婉玲.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8).

[3]王倩.论小说《边城》中的人性美[J].芒种,2014(11).

[4]白玛玉珍.谈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J].青年文学家,2015(21).

沈从文与边城论文 篇11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边城,人性美

沈从文对人性的礼赞和人生理想形式的塑造莫过于他的长篇小说《边城》。通过对湘西山川风物、民情风俗的生动描绘, 作者寄托了对“优美, 健康, 自然, 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追求, 从而发掘隐藏于人物心灵深处的人性美、人情美、自然美:几十年如一日重义轻利、助人为乐的老船夫;天真、善良、淳朴的翠翠;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的船总顺顺;以及那些毫无亲情关系的人们之间的互助互爱。

一、无私奉献的老船夫

首先, 老船夫对自己的独生女和外孙女无私的爱。老船夫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茶峒屯防军人发生暧昧关系, 而结婚又不成。军人违背了自己的责任首先服了毒, 女的怀了羞愧, 生下小孩后, 便吞下许多生水死去了。这里老船夫对于自己独生女的不幸婚姻没有过度的指责与怨恨, 而是“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 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 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苦难的命运没有打倒他, 反而让他对生命更加的热爱珍惜。表现出他对命运的极大地理解和包容, 坦然地接受了苦难命运给他带来的一切不幸, 默默地承担起对孤雏的抚养, 直至撒手人世。

其次, 老船夫重义忘利、助人为乐的本性。山清水碧, 原始而又古朴的湘西世界形成了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恪尽本分的天性。虽然生活十分清贫, 每顿只吃“闷瓜菜”, 端午节连粽子都买不起, 但他重义轻利、助人为善。夏天在溪口备置一口大缸, 把茶叶“用开水泡好, 给过路人随意解渴。”若过渡人“心中不安, 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 老船夫必一一拾起, 依然塞进那人手心里去, 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 三斗米, 七百钱, 够了!谁要你这个!”。乐善好施, 却从不索取, 要“凡事求个心安理得”。上岸买肉时, 屠户不要他的钱, 他则乘人不注意时将钱丢进竹筒, 别人故意多给他斤两, 他要求别人“公平对待”, 最后到另一家屠户那去买肉。生活虽然清贫, 但却从不贪心。他贫穷, 却不因此失去善良的本性。老船夫终生为乡邻服务却不图报答, 以及对待钱财的态度体现了沈从文对普通人性的理想:淳朴、善良的品格正是优美、自然人生形式的显现。一个人是否能够得到他人的敬重, 重要的不是物质占有的多少, 而是他是否拥有一份健康、优美的人格。这里沈从文着力把老船夫塑造成中国古代农民的杰出代表, 使老船夫赢得了边城人民的敬意和感激。从老船夫身上所闪烁的那些纯真、善良而又自然的美德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淳朴的人性之美。而这种人性之美在边城却是处处可见。

二、美而脱俗的翠翠

与老船夫相依为命的外孙女——翠翠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 在她的身上集中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 如天真、单纯、善良、淳朴等。

首先, 她是自然之美与人性之美的完美结合。翠翠原是无忧无虑的乖巧少女, 天真、单纯、善良、淳朴, 继承了湘西人的诸多优秀品质。“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 把皮肤变得黑黑的, 触目为青山绿水, 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为人天真活泼, 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 如山头黄鹿一样, 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 从不发愁, 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 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 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 但明白了人无心机之后, 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她沐浴着自然的雨露, 和着自然的节奏生长, 恬静的自然环境陶冶了她纯真善良的品行, 在与外祖父相依为命的日子里, 她学会了体贴和关心老人, 学会了如何与人为善。打懂事起, 翠翠就一直为祖父分担着渡船的任务, 甚至抢在前头“不让祖父起身, 就跳下船去, 很敏捷地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这里沈从文浓墨塑造, 把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交织融合在一起, 使翠翠这一美的形象更加完美。她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无忧无虑地生长着, 发育着, 赖湘西这方水土滋润生命, 启迪灵性, 放大人格。自然给她生命, 也以她的存在而生动充满灵气。她与自然契合, 融为一体,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湘西的整个大自然都被人格化了, 边城的一草一木都融入了人性的气息、美的气息。

其次, 她有着坚贞而脱俗的爱情观。随着岁月流逝, 翠翠渐渐懂事了, 端阳节与傩送的邂逅, 拨动了她爱情萌动的心弦, 孕育着她对人生美丽如水晶般纯洁的爱。两年后进城看龙舟, 恍惚如梦地思念远在六百里外的傩送, 尔后对情郎更执著地追求。翠翠与傩送这对恋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 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 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 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 有的只是东方含蓄的传统美德。翠翠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与追求也丝毫没有世俗的影子, 完全是发自人类最纯洁的情意, 没有门当户对, 没有利益交换, 有的只是情深意长的爱的流露, 也不管这份感情是否最终缥缈不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 也许‘明天’回来。”作者正是通过翠翠对坚贞爱情的执著追求, 反映了中华民族古老而又美好的爱情观。两个年轻人按照他们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 一切显得那么自然, 而在这自然之中却显示了青年男女对爱情追求的自然之美、心灵之美, 是人性美的自然流露。

三、和气敦厚的大老、二老

湘西世界不仅是滋养翠翠善的乐土, 也是养成大老、二老“和气亲人, 不骄惰, 不浮华, 不倚势凌人”的性情的乐园。这里作者通过超越阶级、金钱关系, 以“爱”为纽带的兄弟情来揭示人物所蕴涵人性美。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 而翠翠与二老两人倾心相爱。二老傩送英俊如“岳云”, 善歌似朱雀, 温柔而又热情。二人对于爱情的追求并不作兴情人奉送也不大打出手, 而是决定用公平竞争的办法——“就是两兄弟月夜里同过碧溪岨去唱歌, 莫让人知道是兄弟两人, 两人轮流唱下去, 谁得到回答, 谁便继续用那张唱歌胜利的嘴唇, 服侍那划渡船的外孙女”。二老为了纯真的爱情, 则宁愿放弃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选择渡船;大老则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而极力去成全弟弟的爱情。湘西这片古朴的人文环境滋养了他们人性中的单纯和率真、热情与奔放。处处闪烁着善良无私、仁厚淳朴、乐于助人的至善至美的人性光辉。沈从文对于这种纯真自然人性的礼赞在其他作品中也大放异彩, 如《龙珠》“美丽强壮像狮子, 温和谦逊如小羊”。再如《长河》中的夭夭, 虽然是家中最小、最受宠爱的娇女, 既不仗势骄横, 也不恃宠耍蛮, 对人温和善良, 对那个无家无室、无儿无女的老水手满满, 像亲人一样, 处处照顾, 呵护有加;即使从不相识的路人, 走过她家城市的橘园, 夭夭也会选最大最好的橘子给人吃, 分文不取。他们总是用天真无瑕的眼睛看待万汇百物, 用无私的胸怀和满腔的热情的对待他人。

四、互助互爱的乡邻们

人性之美还体现在乡邻的互助互爱中, 船总顺顺大方洒脱、豪爽慷慨, 为人明事理, 他“喜欢交朋结友, 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 他“明白出门人的甘苦, 理解失意人的心情……凡到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 莫不尽力帮助”。老船夫死后, 他尽弃前嫌, 为无依无靠的翠翠忙前忙后, 盛情邀请那分明与他的两个儿子不幸遭遇有密切干系的孤女翠翠到家里安住。就连昔日向翠翠的母亲求爱遭拒后的杨马兵, 听说翠翠的外祖父死后也不请自到, 主动承担照顾翠翠的责任。那些得到过老船夫过往帮助的乡邻, 也都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谢意。卖肉的不肯收他的肉钱, 水手们送红枣给他, 小商贩们送粽子给他。这里没邪恶、贪欲、倾轧、争执, 丝毫没有功利、没有企图;人人都那么和善、诚挚、豪侠重义、肝胆相照;人和人的关系就是一个“爱”字。正是这种超越了阶级关系, 金钱关系的无私的爱, 使未受到现代文明侵染的原始湘西世界如此令人神往。

综上所述, 《边城》是沈从文深切关注并着力体现人性美的代表作品。通过对湘西世界的风俗人情的描写, 领略其中的亲情、爱情和人情之美, 看到的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人性之美, 而这种美又通过那无私的“爱”向我们展示出来:祖孙之爱、两性之爱、兄弟之爱、乡邻之爱, 这是多么淳朴而优美的人生形式, 多么令人神往的理想的人性之美。相比物欲横流、环境破坏、人情淡薄, 对享乐、私欲的盲目追求的今天, 无疑是一种警示。虽然作者描写的是三十年代古朴美好的边城生活, 所抒发的是一种“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永远倾心、康健诚实的赞美, 以及对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映照现实中的一些丑恶现象, 可以使人们懂得如何以美好的人性净化人的心灵, 这正是我们时代的呼唤, 也使我们从中得到了促使人性回归自然、善良、健康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沈从文, 《沈从文选集》 (第5卷) ,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2]沈从文, 《边城》,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年版

上一篇:万维网简介下一篇:给艾滋病患者一封信的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