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沈从文有感:山水之间

2024-06-29

读沈从文有感:山水之间(通用6篇)

读沈从文有感:山水之间 篇1

读沈从文有感:山水之间

冷冰烛(笔名)

文章如人一样,一旦写成即具有了生命性。文章是有面孔、气息的,当我选择书籍的时候,冥冥中总有一双手,它指示着我,引领着我,一挨到了某一本书面前,这双手就消失了。眼睛在恍惚中变得清晰起来,我要找的书就在那个聚焦的点上,精准、神秘。

喜读沈从文的文章,无数次鬼使神差般,无论是在狂喜中还是在焦虑中,唯有他的书可以让我沉静下来,一读就放不下了。山野的气息扑面而来,文字似乎会跳跃,它们自发的组合成一幅一幅浓墨山水画,画中人物走近远去、喧哗吵闹,竟那么具体。文章本无力量,它的力量来源于阅读者,正如参禅打坐的大和尚,只有在点拨芸芸众生时才会高妙伟岸起来,即使无字禅师,亦会拈花微笑以代语言。

山是幽秘的,水是幽深的,山水中的人是渺小的,我们可以把这山、水、人幻化成一得道高僧,就那么静静的坐着,等着众生来参问。然而参透禅宗机锋是需要灵性、悟性的,有人参了一辈子,只是参了个自己都不甚了解的“空”字。还好有沈从文,他在生于斯长于斯的湘西边,为我们参问这山、这水、这人,以及这大背景中的深邃高空。作为读者的我,通过“沈居士”的文字间接的沟通这“无字禅师”,真是一大幸运。

翻看沈从文年轻时的照片,一双锐眼登时让人精神起来,清澈、晶亮,在每一个人迹罕至的山坳深处你都会看到的眼神。人体是绝妙的存在,浑身装置着“感应器”,每时每刻在扫描观察,干净的水、翠绿的山、湛蓝的天、清脆的鸟鸣、微凉的雨、温软的香、爽脆的人,一切未有尘埃的遮蔽,看在眼里,听入耳朵,飘进鼻腔,抚摸皮肤,最后进入心中,一股亮会照射出来,将这原始的生命力清清楚楚的展现出来。

若只是从这个角度理解沈从文,我觉只是浮光掠影,当然这也很好看,的确好看。这样的景太多,沈从文的景却只有一个,正是这唯一性让我们欲罢不能。他的文章充满了人味,一切的背景皆围着人来转,万物大美而“无情”,人可以让山活起来、水流起来、云彩飘动起来,也就是说只有人可以给予万物意义,在这意义中给人以安慰。

沈从文有两双眼,一双眼凌空而看,看这大山水,大山水中人那么小;另一双眼贴地飞行,将这大山水中的人物看的真真切切,悲悯感顿生。这正是他高明所在,人物的欣喜、哀叹、气息、深情都看清了,各种人性被唤醒了,同时带来了对人性的思考。瞬间的人性知觉微妙而细腻,局外人很难有切肤之感,游走在另一个灵魂体内是需要能力的,将内在的心绪诉诸笔端无疑让写作者再爱一次、痛一次,当然作为读者我亦爱了无数次、痛了无数次。一切人类的情感皆与我相通,时空突然消失了,我变成了他笔下的人物。

孤寂的环境、险恶的滩涂,作为观赏者它是美的,对于谋生的众生来说它可以随时“翻脸”,瞬间吞噬掉一个个生命。人的存在欲望被激发出来,情感亦炽烈起来,野话也说了出来,因大自然给予生命的时间那么短暂又那么诡谲,无法臆测,若不昂扬热烈,怎能证明我活过?悲壮、辽阔,那是人性的光芒,大自然才真正清晰起来。

文学是人学,一个个瞬间的美好被作者捕捉到了,吊脚楼里,一个打扮娇艳的女子,在水手离去时会说“你要是有心别忘了”,水手亦会傻傻的笑。她见过太多的水手,也再也没有见过一些离去的水手,临走时的话或许即是最真心的祈祷,祈祷这个鲜活的脸在山水中多一些时间。要过险滩了,水手与水手之间会互相谩骂,各种粗话、野话会吼将出来,哪怕父子之间。

我不知道怎么去形容这类情感,有时女儿消失在我的视线里,一种本能的恐惧会攫住我,当再次找到女儿,我有时真想劈手打她一巴掌,怒骂两句,然而眼泪会夺眶而出,我那么爱她。这时粗话、野话会让我内心爆发起最大的爱怜。这样的生命沈从文写的太多太多,每一个都不是多余的。正是这样的描写给每一个需要安慰的灵魂带来了一丝温润的光芒。

时间会流逝,这丝光芒不会,因人在任何时候都需要真诚的慰藉。看过了山水,然后看人,最后再回到自然界,你会发现答案早就在其中。河岸两旁那由于风雨所催着的枯树,枝叶半垂在水中,那是一个经历了人世沧桑的老者,满身伤痕,依然在挣扎,试图昂起头来;早晨晶莹的露珠,那么灵透,太阳一出,极短的时间即会消失,那是早夭的生命;山脚旁,一株含苞待放的嫩红色花朵,飘着预露未露的微香,那是往后的姣好女子;山坡上,巨石边,一棵扭扭歪歪、不管不顾生长的山松,迎着太阳,因环境的严酷,倔强遒劲的寻找一切可能的养料,那是有故事的人,且还要继续他的故事;山花大放,飘香四溢,那是预待出门的邻家美妇;飘荡河中,枝叶零落,树干剥落腐烂,那是或意外或自死的灵魂,没人知道他的过往,只留下最后的“尸骸”;鸟儿啁啾,蹦跳,那是生命力最自在的表达,或情歌或接到了“远方来信”或捉住了一只虫子货或刚生了一只蛋;天空或雨或情,那是无法把控的天命,然而又是万物的滋养;激流中稳稳站立的山石,角已磨平,每天在水涨水落中沉浮,一点点的耗损,那是刚烈的汉子,对抗这时间之水。这一切,构成了整个山水,生命无处不在,意识无处不在,我亦无处不在。

沈从文教会了我“看见”,这“看见”即是自我,一种关照,一种成长。写到这里该结束了,再来翻看中年沈从文的照片,你会惊讶,他眼神柔软了,依然有光,锐利少了几分,安静了许多,然而邃远豁达,简单、纯粹。他就是一幅行走的山水画!年轻时的金刚之气在思考中慢慢修炼为菩萨的低眉之态。那是真勇力!金刚是生命力,低眉是思考力,人因思考而高贵。

读沈从文有感:山水之间 篇2

《边城(修订纪念典藏版)》一书可以称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也正是这本书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书中许多关于“爱”与“美”的描述,向人们展示了人性美好的一面。以小镇生活为背景的写作方式,使这本书有着浓厚古朴的气息,透过朴素的语言,一种自然、纯美、健康的人性美与生活状态跃然纸上,这也为此书增色不少。沈从文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其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有许多,在《边城(修订纪念典藏版)》一书中有经历磨难的蹉跎妇人、青春美丽的稚嫩少女、饱受欺凌的街边妓女……在这些女性的身上,作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特别的女性之美。

一直以来,沈从文的创作风格都趋向于浪漫主义,他语言朴素、单纯却不失美感,朴素中透出灵气,《边城(修订纪念典藏版)》一书便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与浪漫主义特征,在这本书中,沈从文塑造出翠翠这样一个湘西少女的形象,在她的身上,人性的单纯与善良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如前文所述,沈从文喜爱描写不同的女性,在这些女性身上,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关于人性,沈从文曾经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为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从这句话当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对于人性独特的认知。《边城(修订纪念典藏版)》是一个爱情故事,但留给读者深刻印象的却不仅仅是爱情。这本书的主人公翠翠是一个生活在山城的美丽女孩,她和祖父以为别人渡船为生,他们帮助别人却很少求回报,日子过得单纯快乐。而随着剧情的发展,男主人公的出现改变了故事的方向,翠翠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守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故事曲折发展的过程中,也让读者体会到了沈从文对人性的独特看法。许多读者喜爱《边城(修订纪念典藏版)》,不仅仅是因为它动人的情节,更多的是为书中人物淳朴善良的品质所感动,无论是以摆渡为责任不求回报的翠翠爷爷,还是古朴的老船工等,这些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善良美丽的翠翠的形象更是俘获了许多读者的心,向人们展示了一种自然、不做作、不遮掩的真实女性之美。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有着独特的人性美,而《边城(修订纪念典藏版)》中的翠翠便是典型代表。在她的身上,读者可以感受到纯净自然、淳朴顽强、真挚热烈的三种人性之美。沈从文喜爱用自然景物来比拟少女,“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是《边城(修订纪念典藏版)》中他对翠翠的描写,翠翠从小失去父母,与爷爷相依为命,即便是这样的生活环境也没有影响她的天真活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父母双亡使翠翠挣脱了家庭的束缚,与爷爷摆渡为生的生存环境让她的性格也更为纯净自然。谈到淳朴顽强的人性之美,很容易让人想起沈从文塑造的妇女形象,无论是《王嫂》中的王嫂,还是《三三》中的三三母亲,这些妇女都有着顽强的人性美,在这些妇女身上,寄托着沈从文对顽强生命力的一种赞美。即便是残酷的生活,也不能打压她们顽强的生命力与奋斗能力,而是让这些女性以更为乐观的状态去迎接人生的挑战。作品当中,沈从文没有过度描述生活的艰苦,而是侧重于描述艰苦生活中这些女性的顽强淳朴之美,即便生活对她们充满恶意,她们依旧采用自己的方式从容应对。可以说,沈从文作品的字里行间,读者都可窥到作者的良苦用心。真挚热烈的人性美则体现在许多妓女形象的塑造之上,妓女是畸形社会的产物,她们因为生活所迫而沦为妓女,可是与普通女性相比,她们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热爱与诠释的方式,沈从文不从伦理的角度去衡量她们的生存方式。而是立足人性,剖析她们的行为和情感,在作者的眼中,她们用自己最真挚热烈的方式谋求生存,体现了一种真实的女性之美。

读沈从文先生作品有感 篇3

我的老师说在文学理论这一研究领域最难做的要数文学批评了。在我看来也是这样。一位作家要写一部作品是不容易的, 要用上他从出生到现世生活中所有的阅历以及对生活的体悟还要搜集大量的材料,更不用说那些扎实的文学功底了。要成为一个文学评论家更是不易了,不仅仅要搜集材料通读作家的作品,有丰富的阅历还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最重要的是要读懂作家要从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间了解他的所思所想及其要表达的东西并用文字精确地表达出来。

李健吾先生便是这样一位读懂了作家并能用文字精确表达出作家所思所想的文学评论家。读了李健吾先生《咀华集》中的关于沈从文先生《边城》的分析。我才较深地了解沈从文先生及其作品。

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笔下的湘西未被近代文明所沾染,是一个肝胆相见的真情实意的世界,里面的人物也都各自有着一个厚道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篇首这样写“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就将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有种淡淡的味道。篇中人物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有着丰富的情感,总为别人着想。老船夫为孙女,大佬为他的弟兄。老船夫为了孙女日后有幸福的生活而日夜操心,天保、傩送弟兄两都喜欢翠翠,天保却为了弟弟的幸福去了青浪滩……

沈从文先生从来不分析而只用大量的描写。《边城》中描写湘西

第1页 赛龙舟、人物风情、溪流。“小溪宽约廿丈,常年水皆静静的,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故水即或深到一蒿不能落底,却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描写简明、细腻、准确。在《八骏图》中写海,在《三三》中写碾房、写少爷,都透露着真淳,细致而不琐碎,美丽而不做作。少爷出场时这样写“白白的脸好像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就估计莫非这人是唱戏的小生,忘了擦去脸上的粉,所以那么白……”作品中用很多描写从四面八方来烘染,用外在烘染内在,他不破口道出却无微不至地写出,让读者自己去感觉。

作者写的人物虽说全都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成分。《边城》中老船夫、天保先后离世,傩送的离去,最后只剩下翠翠孤身一人。结尾中写道“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读着让人徒生感伤。《三三》中那白面少爷的去世,使三三和她母亲原来的“心思”全部落空。这些都为作品本身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悲哀。

要是让我在先生的作品里选一篇最喜欢的,我会脱口而出是“《边城》!因为它比其他作品更丰满、完美。它不仅能透视作者怎样用他艺术的心灵来体味一个真淳的生活,还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读《桂林山水》有感 篇4

桂林的水虽然比不上波澜壮阔的大海,比不上水平如镜的西湖,但我却被桂林的水吸引了。桂林的水有三个特点,你知道吗?告诉你吧!是静,清,绿。桂林的水真静!静得像一面大镜子;桂林的水真清!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桂林的水真绿!绿得犹如一块碧玉。

桂林的山虽然比不上峰峦雄伟的泰山,比不上红叶似火的香山,但桂林的山吸引了我。桂林的山既高斗又险峻。形态万千,奇形怪状。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的山,危峰兀立,怪石磷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小学语文读《桂林山水》有感 篇5

读了《桂林山水》以后,我被迷人的桂林风光深深地吸引住了,产生了一个迫切的愿望———我想去桂林,亲眼看一看那里的山,那里的水,亲身体会一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受

从文中我知道了桂林的水静、清、绿”三个特点。这种“静”赛过水平如镜的西湖,“清”得直接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粒,绿得像一块无暇的翡翠。这样的水真是太神奇了。哪里的水能同时有这样三个特点呢?读到这儿,我对作者为什么用“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这三个词语来赞美桂林山的水有了一些体会和理解。

从作者叙述中我还知道桂林的山形态上与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同,颜色上与红叶似火的北京香山也不同。那里的山有“奇、秀、险”三个特点。它“奇”在一座座跋地而起、各不相连,”但又“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上。我们这里的山都是连绵起伏的,但是,从平地上拔地而起又有着千姿m百态的山,我哪里见过!桂林的山“秀”在色彩明丽上。桂林的山“险”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上。我觉得那里的山不一定很高但都很险峻,看了一定会别有趣味。读到文章最后“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时,我想到,这真是一幅十分美丽的图画,来到这里,一定会有置身于仙境的感受。我为祖国有这样美丽的风光感到十分骄傲。

读沈从文有感:山水之间 篇6

轻轻合上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便是要换个角度看世界和世上的事。这本书信息量巨大,观点新锐全面,语言幽默风趣,虽有许多我听不懂的词汇,但还是坚持读完了。

作者是一个对世界经济,时事都有敏锐见解的人,书中既有作者十年记者生涯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刻洞悉,又有其与欧克文、基辛格、奥巴马等政要的零距离接触的幕后故事,让读者想要一探究竟。

这本书总共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针砭今日的中国。作为国际主持人,作者首先将真实的中国展现给世界看,将《把中国故事讲好》放在第一篇,说明中国在日益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形象的愈来愈重要,所以我们只有将中国自己的故事讲好,才能更好的树立形象。就像二胡和小提琴难以产生琴瑟共鸣,我们的文化与西方文化也有极大区别,自从中西方从李鸿章的外交开始就没有真正和谐过,但这更加说明在东西方文化上,和谐需要我们的相互的尊重和理解,当然有的矛盾是利益问题,就不能让步了。

在第一部分谈到的《没有克拉就没有幸福》中,对于钻石奢侈品的看法,作者的视角独到。作者认为钻石跟黄金不一样,钻石的本质是碳,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也是碳。在某种意义上,钻石的稀有度远远赶不上黄金,但由于它被伦敦的中心销售机构统一控制着,人为的控制造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钻石如今的价值只是认为垄断的结果,它的意义也只是人为赋予的。

言而广之,谈到手表、箱包,中国人往往用奢侈品来衬托自己的地位、财富、权利使我们变得“人傻,钱多”,人们牺牲环境,牺牲能源,牺牲劳动力成就了“先富起来”。但以国家来说,这就意味着大量环境成本、人力成本甚至健康成本置换的财富,将金钱流向国外,去随波逐流购买国外所谓的没有一样是根据中国人的比例、肤色、面孔而设计的奢侈品,实在可笑。

今天,路易·威登的皮包哪里都能买到,而在许多城市中,无论你有多少钱,也买不到纯净的空气和湛蓝的天空。在我看来,新鲜的空气才是最大的奢侈品,其他都是虚假的。

作者站在自己的立场阐述了中国目前的国际形势,让我们不禁担忧起自己的国家来,书中一句“大多数中国人承受着种种‘不能承受之重’,生一场大病更是倾家荡产”引人深思。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经济日益上涨,但中国所面临的大大小小的问题仍旧存在。就像总理所说的那样“不管多么小的问题乘以十三亿都会变得不得了。”由此观之,与其存了万亿外汇储备,国家不如多拿些钱来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的保障,否则人民的安全感从哪里来,国家存在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又怎能迎刃而解呢?中国梦又如何实现呢?

作者所分享的耶鲁的时光告诉我们,内心平静就是一种幸福,就如他所描述的那位乞丐,他每天流连忘返于校园中,沐浴在阳光下,他住在风景如画的校园中,不需要担心住所,生病了有医生照顾,由于他内心平静,并不缺乏安全感。这让我们对幸福又有了不同的定义。

作者花了不少笔墨描述自己与澳大利亚前总理欧克文的友情,确实让人动容。书本的最后,作者更是以亲情、自由与健康为话题,以此说明这些东西是真实的,一旦失去,生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一切美德源于家庭,亲情是世界上最真实的东西,它带给我们无尽的温暖和无条件的信任,有这样的爱萦绕在身边才是真正的幸福。

俗话说家是心灵的港湾,当你在外面闯荡累了的时候,记得还有一个无比幸福、温暖的港湾在你身后,这里是一个可以容下你的兴奋,你的无奈,你的欢笑,你的泪水的地方。唯有情感是世界上最真实的东西。

无论是事物的虚假,还是情感的真实,都引人深思。

生命的节奏仿佛钟摆,在真假之间,虚实之间,摇摆往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假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虚实之间往往一念之差。

上一篇:客户沟通力培训下一篇:观广东医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