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里的中国:孔子先人的故事

2024-11-07

典故里的中国:孔子先人的故事(共11篇)

典故里的中国:孔子先人的故事 篇1

典故里的中国:孔子先人的故事

孔子讲学图

(文/邢哲夫)

如果有人问“孔子是哪里人?”我们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孔子是山东曲阜人。当然,如果按现在的标准,以祖父辈以来定居的地方作为籍贯,这样的回答并不算错。但假如把眼光放得更远看,孔子是曲阜人的回答其实并不全面。

据《礼记•檀弓》篇记载,孔子临终前曾说“丘也,殷人也”,并交待弟子要按照商朝人的丧葬方式埋葬自己。殷人就是商朝人。商朝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朝代。傅斯年先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重要论文《夷夏东西说》中认为,商朝与夏朝、周朝等中原华夏民族政权不同,商朝先人是发源于东北和山东,生活在山东、苏北等地区的游牧民族。与属于“西系”的中原华夏民族不同,商朝先人与东夷族属于“东系”的“野蛮”民族(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殷商人本身便是东夷族)。傅斯年先生的观点,后来也被一些考古发现证实了一部分。总之,商朝是一个东部“野蛮”民族建立的政权,商朝人文明程度相对于中原华夏族来说是较低的。和中原华夏民族的农耕文明不同,商朝建国后仍然一度处于游牧时代,比如多次迁都就是一个证明。而商朝人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也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残余。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迹还表现在商朝占卜书籍《归藏》中先“坤”后“乾”的顺序,和《周易》先“乾”后“坤”的男权话语相反。而商朝人注重祭祀鬼神的生活方式,更是被司马迁评价为“小人以鬼”。而孔子就是商(或东夷)这一支“野蛮”民族的后代。孔子先祖的历程至少给孔子两点启示,第一、野蛮的民族只要愿意向先进民族学习,也可以成为先进民族。商朝在入主中原以后,也开始了文明化的进程,比如定都于殷之后完成了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的转化,而精湛的铜器制造和成熟的文字体系更是蔚为壮观。这便是《春秋公羊传》所说的“夷狄可进而为华夏”、“入中国则中国之”:没有永远的落后,也没有永远的先进,关键在于自身是否发奋图强;第二、“野蛮”常常具有文明所不具备的品质。孔子虽然生活在灿烂文明的周代,却并没有为自己祖先的“野蛮”而感到自卑,恰恰相反,孔子从祖先的“野蛮”中寻找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美德,那就是质朴。孔子认为,正是由于周朝过分精致繁琐的礼乐文明,使得周朝的精神风貌出现了文弱和疲软的毛病,而解救的方法,就是商朝人的质朴。所谓质朴,就是崇尚自然的力量,敬畏天地,并弘扬人的力量,砥砺身心。可以说,质朴就是适度的“野蛮”。野蛮当然是需要克服的,但适度的“野蛮”却可以让人和社会保持旺盛的活力和斗志。当文明走向衰朽和没落之际,文明恰恰需要野蛮来匡救和补充。所以,孔子一直都在“以殷之质(朴)以救周之文(弱)”,目的正是实现自己心中理想的人格和国家性格,那就是“文质彬彬”。“文质彬彬”一词,现代人误以为是形容一个人文雅,其实是错的,“文质彬彬”一词中“文”指文明,“质”指质朴,“文质彬彬”恰恰指一个人既要有文明的心灵,又要有“野蛮”的力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甚至孔子认为质朴和文明相抵触的时候,质朴比文明更重要(参董仲舒《春秋繁露》)。正是因为孔子祖先的性格(其实也是自己的性格),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孔子思想的性格。

孔子不仅仅是商朝人的后裔,更是商朝贵族的后裔。给孔子列族谱当然不是本文的目的,但也不妨在此讲几个孔子先人的故事。孔子是商朝遗民微子的后人。微子是纣王的臣子,一次见到纣王用象牙筷子吃饭,便察觉到商朝要灭亡了,因为君王用象牙吃饭是一种奢侈,而历史一再证明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都逃不了“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命运。后来微子的担心果然应验。商纣被周朝灭亡后,微子等人也成了亡国奴,但周王朝为了体现“存亡续绝”的宽大,不仅没有杀死这些殷商遗民,而且还将微子封为宋国的国君。宋国位于如今河南商丘一带,正是殷商王朝的故地。我想微子的内心一定是五味杂陈:山川依旧,物是人非,自己虽然做了一国之首长,可毕竟已成了亡国奴。这个方圆不过百里的区区宋国,和当年商朝建立的中原王朝相比,实在是一个天一个地。而孔子对于商朝亡国也同样是终究意难平,一次孔子读到“殷士肤敏,祼将于京”的诗句时,不禁废卷叹息道“善不可不传于子孙”(可参考《典故里的中国》之《善不可不传于子孙》一篇)。微子的后代中有著名的宋襄公子兹甫。他也是孔子的祖先。宋襄公在与楚国的泓之战中躬行仁义,在楚国还没布好阵的情况下,决不趁机进攻,等楚国布好阵后才应战,结果被楚国杀得大败,自己也受伤身亡。《左传》中借宋臣子鱼之口嘲笑了宋襄公的迂腐,毛泽东早年读书时用文言写的《宋襄公论》也批判过宋襄公,并在《论持久战》中直斥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道德”。但注释孔子《春秋》最接近本义的《春秋公羊传》,里却对宋襄公“不鼓不成列”、不乘人之危的行为大加褒奖,以至于傅斯年先生也认为宋襄公乃是“《公羊》之偶像”。其实,无论是作为孔子自己的祖先,还是作为尊重规则、恪守道义的典范,孔子对宋襄公都不可能不肯定。宋襄公身上诚然有迂腐甚至愚蠢的一面,但同样也有高贵的一面。宋襄公尊重规则,维护秩序的行为,恰恰为春秋乱世所必须,作为“圣之时者”的孔子,不会不努力发掘宋襄公身上可供救时的价值。

宋襄公的儿子弗父何,本是宋襄公君位的继承人,但弗父何却把王位让给了弟弟。所以,孔子先祖便由宋国君主变成了宋国公族。弗父何生宋父周,宋父周生世子胜,世子胜生正考父。据汉代《诗经》三家博士的说法,这个正考父乃是《诗经•商颂》的作者。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嘉并不姓孔,孔父是孔父嘉的字。而孔子后来则是以先祖字中“孔父”的孔为姓。孔父嘉是孔子的六世祖,他也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大忠臣。孔父嘉的事迹,《左传》和《春秋公羊传》的记录并不一样:《左传》记载孔父嘉的妻子貌美,当时另一个权臣华父督看上了她,想要据为己有,于是杀死孔父嘉,后来又弑宋殇公。而《公羊传》没有关于孔父嘉妻子的任何记录,只是说华督父早有弑君的野心,但孔父嘉又是个大忠臣,只要孔父嘉存在一天,华督父的弑君计划就不可能实现。于是华督父先杀孔父嘉,再弑宋殇公。《公羊传》对孔父嘉用了一个充满赞美的词语“义形于色”。正是因为孔父嘉的“义形于色”,才使得奸臣不敢胡作非为并且必欲除之而后快。前面说过,《公羊传》是最接近孔子《春秋》本义的传记,所以《左传》里的桃色事件,我们不妨可以忽略,只按《公羊传》的说法,把孔父嘉当做一个杀身成仁的忠臣就可以了。

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防叔出生没多久,曾祖父孔父嘉就被华督父杀死,为逃避华督父的斩草除根,防叔家里的仆人便带着幼小的防叔逃亡鲁国。这便是孔子先祖中定居鲁国的开端。

踏上鲁国土地的殷商后裔们,或许并不知道,正是这片土地,曾经是他们未开化的先祖生活过的地方,而世事沧桑,星移物换,原来的东夷荒蛮之地,变成了“周礼尽在鲁”的礼乐之乡,实在是让人感慨。防父是孔子的曾祖父,防父生伯夏,伯夏生叔良纥。这一支宋国贵族后裔到了鲁国后,显然没有在其祖国的地位和荣耀。虽然在精神品质上仍然传承高贵,但在社会地位上已经被边缘化了。叔良纥在鲁国只是一个普通武士,但是在晋鲁联军攻打偪阳的战役中,叔良纥大展神威。偪阳守军为了将攻入城的晋鲁联军一网打尽,便将城堡闸门降下来,试图来个“关门打狗”,但叔良纥挺身而出,双手举起了数以吨计的城门,让攻进城里的晋鲁联军跑出来后才松手放门。这是中国战争史上极其罕见的壮观一幕。《水浒传》里的刘唐试图做同样的事,可惜力气不够,被压下来的城门砸成肉泥。后来一些文献传说孔子“力能举鼎”,想必是对叔良纥的故事的一个移植。

叔良纥举城门的故事十二年后,叔良纥与一个叫颜徵在的女子生下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未来的圣人——孔子。不过可惜的是孔子三岁时,父亲叔良纥就去世了。孔子的母亲曾经在曲阜的尼丘这座山前祈祷,希望神灵能赐给自己一个孩子,后来果然生下了一个健壮的大胖小子。为了表达对尼丘这座灵山的感激,孔子的母亲便给这个孩子取名丘,字仲尼。仲就是排行第二的意思,孔子有一个跛足的哥哥,丧失了劳动能力,所以撑起家庭的重任,便都压在孔子身上了。这是后话。

孔子是殷人的后代。对于祖先缔造的殷商王朝,他是充满敬爱的,对于自己的祖国宋国,他也难免恋恋之情,而对于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孔子也不得不在理智上和情感上心向往之。但生活在鲁国的他,也不可能脱离脚下的大地而沉溺于思古幽情。所以,立足当下而沟通历史,让历史启示当下,让当下激活历史,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孔子的历史哲学。作为历史担荷者的孔子,他自己也在书写着历史,创造着历史。“故宋,新周,王鲁”,在孔子伟岸的“通三统”思想中,我们看到了孔子难以抑制的返本之情,我们也看到了孔子勇于担当的开新之志。心中的祖国、脚下的大地、眼前的未来,三者之间的张力,反而使得孔子得以构建了一个超越民族也超越时代的文化中国,让文化去弥合断裂的历史,让文化去重构统一的中国。以著名学者陈明先生的一句话结束本篇:“孔子生在曲阜,但属于中国,属于东亚,属于全人类。”

《中国话》里的孔子去哪里了 篇2

电影《孔子》首映礼上,几个老外唱了《中国话》。在孔子学院庆典上,也有外国留学生唱《中国话》,这首歌几乎成了全球300多所孔子学院的校歌。《中国话》词有趣、曲上口、味时尚,难怪流传甚广。但以前,我从没注意唱得什么词。赶上那天《孔子》电影首映,歌词里又有“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我就留心,从头到尾听清了词。

词是汉语的绕口令加说大话。高潮部分是这样的:“嘴说腿腿说嘴/嘴说腿爱跑腿/腿说嘴爱卖嘴/光动嘴不动腿/光动腿不动嘴/不如不长腿和嘴/到底是那嘴说腿还是腿说嘴/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

连我这被汉语浸润50多年的中国人听到这词都以为孔子的话是“嘴说腿腿说嘴”“扁担宽板凳长”、“坡上卧着一只鹅,坡下流着一条河,鹅要过河河要渡鹅”、“上街打醋又买布”,更别说对中国论一无所知的老外了。因为这首歌至少重复了三次“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可里面没一句孔子的话,在孔子说话的位置上却是四段绕口令。老外们会很奇怪,孔夫子说的那些话(绕口令)怎么就能越来越国际化呢?并且这些“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这里取“听话”执行、照着做的语义)这不是说大话吗?

从推广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话》这首歌越好听上口,流传得越广,世界越看轻中国文化。“孔子,圣人?有什么呀?不就卖弄点绕口令吗?全世界任何语种里都有绕口令。”我说世界看轻中国文化也包括中国人自己。比如,上海有些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不考语文。比如,张家界景区管委会主任宋志光近日宣布,张家界景点“乾坤柱”(又名“南天一柱”)更名为“哈利路亚山”改名的人哪知道“乾坤”一对汉字至少积淀承载了8000年以上的中国文化基因,懂点乾坤精神的韩国人都用乾坤的符号当国旗。

有人说我,“别小题大作了,不就一首歌吗?人家爱听爱唱,在娱乐中会说中国的绕口令,有什么不好?别上纲上线。”

如果歌名是《绕口令》,词里没有“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等,这绝对是首好歌。

其实用歌传达语言学习有好歌,比如美国电影《音乐之声》里的《多来咪》,将唱名和动物等东西有机联系,既体现了拼音文字的特点,又有趣上口,有些异族英语文化大家,都被这歌词蒙过。

中国古代典故故事 篇3

然而,凯旋的秦军得到的命令,却不是再接再厉,攻占漠北,而是转攻为守。30万大军以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就地修筑长城,从西北的临洮一带一直延伸到辽东,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秦始皇停止北伐,反而耗尽全国的财力、人力去修筑长城呢?因为秦始皇不仅是我国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经济学家,他肯定算过一笔经济账。

让我们站在秦始皇的角度,来思考对付匈奴的难题。首先,秦始皇统治的民众基本上都是农民,而如果要深人大漠与匈奴作战,就需要相当数量的骑兵。把平时基本不骑马的农夫。转变为强大的骑兵,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进行训练,同时由于这些农民当了兵,不能再从事农耕了,还要蒙受劳动力损失。

况且。即使有了强大的骑兵,要送他们到北方草原深处作战,粮草的运输和损耗也是一笔很可怕的开销。古代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也没有大货车,粮食运输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十分艰难。《史记》中曾经记载,从中原地区运送一石粮食抵达北方的前线,路上运输队消耗的粮食竞达到192石。

而匈奴骑兵的作战成本却很低。游牧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既是放牧者,也是战士,角色转换很容易,甚至可以一边放牧,一边作战,后勤保障比农耕民族好多了。

农耕民族作战的成本比游牧民族要高,而作战的收益却很可怜。即使占领广袤的草原,也无法耕种。中原王朝的税收是从农民的头上获取的,没有了农民,要那么大片的草原有什么用处?即使打赢了对游牧民族的战争,也要被高昂的战争成本压垮。

汉武帝雄才大略。曾经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劳民伤财,大大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导致了汉朝的衰落。明成祖朱棣的大军五出漠北,苦战多年,把蒙古各部赶得四处奔逃,但仗打到最后,先吃不消的却是明朝。

反观骑马的游牧民族,他们来去如风。掠夺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轻而易举,收益惊人。成本低,收益高,游牧民族怎么会不热衷于劫掠战呢?

得想个招儿,改变成本和收益上的巨大反差,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的策略,想到了修筑长城;有了长城这种坚固工事,流动的战场将会变为固定的战线。游牧民族无法重演来了就抢、抢了就跑的闹剧。必须先在长城一线与守军打一仗。

如此一来,成本和收益就改变了。以逸待劳的农耕民族可以从附近的农田中获得粮食,进攻的游牧民族却远离了放牧的草场。而且长城一线多群山,重要的道路上又修建了牢固的关隘,农耕民族的步兵只要固守防线,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毫无用武之地,往往还没有抢到东西,就先挨了一顿打。

依托长城进退自如,农耕民族不用训练骑兵部队。熟悉农活的士兵们在闲时完全可以就地屯垦,后勤的负担也小多了。

农耕民族的杰出代表秦始皇虽然没有读过现代的《经济学原理》之类的著作,但他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举动,的确与经济学最基本的成本、收益规律是相符合的。修筑长城固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短期内经济压力很大,但从长远来看,秦始皇的这笔账算得很精明。

中国民间故事阅读题里的故事 篇4

吴小一回答说:“他去年春天借了小人绫绢钱二万,欠条上写明三个月内归还,至今已满一年,分文未还,恳请相公做主追还。”

苏轼命差役马上把张二传来审问。不多时,张二带到。苏轼一看,原来是一个面容瘦削、衣衫褴褛的老头,不觉动了怜悯之心。他和颜悦色地问道:“吴小一状告你欠他绫绢钱二万,可有此事?”

张二恭谨地回答说:“欠他二万是真。”

苏轼又问道:“既然是真,为何过期很久,仍未还钱?”

张二面现愁苦之色,低声答道:“并非小人有意赖账,实是无力偿债。”

苏轼接着问道:“既知无力偿还,为何要去借债?”

张二说:“小人借他绫绢钱,原是为了做扇子生意。谁知扇子做好,今春偏遇连雨天寒,一时无法卖出,故此拖欠至今。”

苏轼见他说话老实,人又可怜,益发动了怜悯之心。他和蔼地说:“既然有扇子可作抵押,你马上回家取些扇子来,我自有办法帮你还债。”

张二听说官长有办法帮自己还债,又是高兴又是疑惑。高兴的是,通判乃朝廷命官,绝无戏言,还债定然有望;疑惑的是,如今天冷扇难卖出。用扇抵债,吴小一绝不会答应。这桩公案又如何了结呢?一时顾不得细想,他急忙回家去,把最好的扇子取了一筐,扛在肩上,气喘吁吁地赶回公堂。

苏轼叫差役当堂打开,选了四十把白团夹绢扇子放在桌边。然后他举起判笔,一柄一柄地写字作画。他来杭州不久,游西湖时曾写了一首有名的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时,他把这首诗也抄在一些扇子上。有的写草字,有的用行书。另外的扇子,或画几株枯树,或绘一片竹石。每柄扇子都有“眉州苏轼”的落款。他笔不停挥,恰如流水行云。不多时,四十柄白团夹绢扇子全部写完。他把判笔一掷,然后站起身来,吩咐张二道:“快领去发卖,偿还吴小一的绫绢钱。”

张二这时才明白过来苏轼如何帮他还债。他喜之不尽,连忙跪下叩头。他从桌上抱起四十柄扇子,千恩万谢而去。吴小一见有官长做主,自回家去,等候张二来还钱。

张二抱扇回家,恰逢久雨初晴,暖日驱寒,正宜卖扇。他马上开门营业。那苏轼本是当时天下皆知的大文豪、大诗人,又是与蔡襄、黄庭坚、米芾齐名的大书法家,绘画也很有名。因此,张二的绢扇刚刚摆出,那些闻知苏轼通判写扇消息的人们,纷纷登门买扇,顷刻,他就卖了三十九柄,只剩下最后一柄,留在家中,作为传家之宝,以志苏大人救助之德。那些来迟了的人,没有买到有苏轼落款的绢扇,个个懊恼而去。

观故事里的中国焦裕禄有感 篇5

焦裕禄同志在工作上实事求是、身先士卒,顶风冒雨,明察暗访,不顾病痛,用科学发展观描绘出了兰考的新 篇章。为锁住肆虐兰考的风沙,他带领通讯员,推着自行车,亲自调查风沙的起因,在黄河故道的沙丘上,剧烈的病痛让他滑下了沙丘,但他没有退缩,忍痛坚持工作;当得知泡桐树可以在当地恶劣的环境下生长,对改善气候环境有巨大作用时,他亲自到苗圃了解情况,部署植树防沙工程,并亲手在沙丘上种下一株泡桐;()当得知在苗圃工作的唯一的大学生要离开兰考返城时,他抓起一把兰考的泥土,忍着肝癌的折磨,跌跌撞撞跑到火车站为他送行,没有责怪,没有批评,只是交待大学生回城后不要忘记曾经生活过的这片土地,把兰考的泥土做一下化验分析,为改变兰考的自然环境提供科学依据;为解决夏季水患,又是他在洪水季节,带领干部群众,顶风冒雨,查看水情,在看到村干部面对灾情一筹莫展,垂头丧气时,又是他一句“吃别人嚼过的馒头不香”的朴实思想,振聋发聩,激起了大家战天斗地的豪情。

故事里的中国之焦裕禄观后感 篇6

第一,激励我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大兴服务群众之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我们要心系群众,热爱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焦裕禄精神的本质所在。

第二,激励我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勤俭节约、艰苦创业,“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大兴艰苦奋斗之风。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党的立业之本、取胜之道、传家之宝,也是焦裕禄精神的精髓。焦裕禄同志以他的一言一行对艰苦奋斗作了生动的诠释,这也正是他赢得群众拥护和爱戴的重要原因。我们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要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自觉践行艰苦创业、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优良作风,发扬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保持不畏困难、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

第三,激励我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实事求是、**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焦裕禄精神的灵魂。在焦裕禄同志看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工作作风,还是一种人生态度。在焦裕禄同志身上,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脚踏实地干事业的求实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

第四,激励我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不怕困难、不惧风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大无畏精神,大兴知难而进之风。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品质,也是焦裕禄精神的重要内容。面对当时兰考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他以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创造性地制定了一套简便、易行、实用而又符合规律的治理“三害”方法,最终在重重困难中闯出了一条生路。这种精神,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典故里的中国:孔子先人的故事 篇7

故事里的中国之焦裕禄观后感

通过观看电影,我们不光是缅怀焦裕禄同志,更应该学习焦裕禄同志精神,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

一是学习他热爱本职工作的思想。焦裕禄同志,无论是在乡镇、厂矿企业工作,还是在党政机关工作,他都能做到“三严三实”严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二是学习他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当组织上安排焦裕禄同志到环境、条件较差的兰考县任县委书记时,他没有任何抱怨,没有任何要求条件,而是积极主动地投入了工作,很快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为了尽快改变兰考的贫困落后面貌,他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吃苦在前,积极带领兰考人民,同内涝、风沙、盐碱三大自然灾害作斗争,一直坚持带病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可以说,焦裕禄同志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是学习他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崇高精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焦裕禄同志对人民群众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在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四是学习他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有一个细节,据焦裕禄同志的儿子回忆,那时县委大院里有剧院,有一次看戏时,当售票的同志得知是县委书记的孩子时,没有让他买票直接,当焦裕禄同志得知情况后,不光对孩子,同时对家人提出严厉批评,要求第二天补上票。从这一件小事,可以看出,焦裕禄同志对自己、对家人非常严格,他不允许自己和家人搞特殊化。

作为党员要做到:

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不渝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时候都决不犹疑、决不含糊、决不动摇。

二是要坚定宗旨意识,始终与群众心相连、情相依,同呼吸、共命运,做群众的贴心人,做群众的主心骨。

三是要坚定发展方向,坚持走群众路线,把干事创业热情与科学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开拓进取与尊重规律结合起来,把抓好当前工作与着眼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故事里的中国之焦裕禄观后感二

焦裕禄,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一个千千万万共产党员熟悉的名字。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一,激励我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大兴服务群众之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我们要心系群众,热爱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焦裕禄精神的本质所在。

第二,激励我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勤俭节约、艰苦创业,“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大兴艰苦奋斗之风。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党的立业之本、取胜之道、传家之宝,也是焦裕禄精神的精髓。焦裕禄同志以他的一言一行对艰苦奋斗作了生动的诠释,这也正是他赢得群众拥护和爱戴的重要原因。我们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要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自觉践行艰苦创业、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优良作风,发扬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保持不畏困难、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

第三,激励我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实事求是、**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焦裕禄精神的灵魂。在焦裕禄同志看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工作作风,还是一种人生态度。在焦裕禄同志身上,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脚踏实地干事业的求实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

第四,激励我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不怕困难、不惧风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大无畏精神,大兴知难而进之风。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品质,也是焦裕禄精神的重要内容。面对当时兰考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他以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创造性地制定了一套简便、易行、实用而又符合规律的治理“三害”方法,最终在重重困难中闯出了一条生路。这种精神,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第五,激励我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大兴敬业奉献之风。清正廉洁、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也是焦裕禄精神的鲜明特点。焦裕禄同志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以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了崇高的形象。

故事里的中国之焦裕禄观后感三

焦爷爷非常关心人民的疾苦。影片一开始就是这样的镜头:焦爷爷风尘仆仆地来到兰考县委上任,路上遇到一群饥饿难忍、沿街乞讨的孩子,他们紧紧地抱着他,伸出一双双瘦小的手,向他讨吃的。焦爷爷的心颤了,他立即拿出身边的馒头,全都给了那些孩子。孩子们都开心地笑了,可焦爷爷却十分难过。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怎么能忍心看到这些孩子沿街讨吃、忍冻挨饿呢?于是他迈开大步,急匆匆走进了县委小院,去迎接一场新的“战斗”。

焦爷爷上任后,呕心沥血,思考兰考前途,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慷慨激昂地对干部说:“我们辛苦不就是为了让兰考人民的生活好起来,让我们下一代人健康地成长吗?一个干部,只要他能看到人民的疾苦,心里想着人民,就一定会有使不完的劲儿。”

焦爷爷还特别重视下一代的品德教育。一天,他答应小儿子买肉给他吃。可是在回家的路上,他却把买肉的钱全给了一位生病的群众。吃饭时,端上桌的菜依然是素菜和窝窝头。小儿子看到后,一个劲儿地吵着要吃红烧肉,还把窝窝头丢在地上。这一下,焦爷爷生气了,便打了小儿子。小儿子伤心地哭了。当时,我也为孩子感到委屈,因为他爸爸已经答应了呀!再说想吃点红烧肉,要求不算过分。焦爷爷也感到委屈了小儿子,便抱起他说:“不要哭了,都怪爸爸把钱花了,是爸爸不好,爸爸不该打你。”接着,他又深情地对儿子说:“粮食是劳动人民种的,是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你知道吗?那些种粮食的伯伯都吃不上窝窝头,我们更要爱惜粮食。来,把窝窝头吃了吧。”看到这儿,我的眼睛湿润了。每当我端起白花花的米饭,耳边总想起焦爷爷亲切的教诲。于得,我暗暗提醒自己:我们这些在蜜糖里泡大的幸运儿,可要永远记住“汗滴禾下土”的劳动人民,还要珍惜“粒粒皆辛苦”的劳动成果啊。

焦爷爷当了多年的县委书记,但他的生活却那么清苦。他两袖清风、一心奉公的高尚品德,为我们下一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焦爷爷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挚爱,对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给我们这一代,乃至世世代代都留下了一笔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故事里的中国之焦裕禄观后感四

通过这次观看《焦裕禄》我不光是缅怀焦裕禄同志,更应该学习焦裕禄同志精神,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词。要学习焦裕禄精神。学习他热爱本职的思想。学习他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当组织上安排焦裕禄同志到环境、条件较差的兰考县任县委书记时,他没有任何抱怨,没有任何要求条件,而是积极主动地投入了工作,很快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为了尽快改变兰考的贫困落后面貌,他以身作则,吃苦在前,积极带领兰考人民,同内涝、风沙、盐碱三大自然灾害作斗争。一直坚持带病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可以说,焦裕禄同志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学习他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崇高精神。他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例如,影片上的一个细节,有一对孤寡老人,无依无靠,生活非常艰难。在冬天天气严寒、将下大雪的时候,他首先想到了这两位老人,一大早就赶到老人家里,嘘寒问暖,给老人送去了御寒的衣物等,并说

“我是你们的儿子,是毛主席派我来看望你们的”。我感觉得这个细节非常感人。

以前在对焦裕禄同志事迹的认识上比较模糊,光知道个大概,具体的情况不是很了解。通过这次观看《焦裕禄》,可以说对焦裕禄同志感人的事迹和崇高的精神。通过观看学习,内心很受感动和鼓舞,感到很受教育。结合观看学习情况,个人也进行了一些思考,为什么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有40多年了,他的事迹至今为人民念念不忘,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精神至今为人民所称颂,现在重温他的事迹后仍然感受到巨大的鼓舞?关键就在于他心里时时刻刻装着百姓,真正想到了老百姓的利益,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典故里的中国:孔子先人的故事 篇8

落实家风,脚踏实地,老实做事老实做人。

幼年时的他,因把生活费用作买零食,当父母询问时便撒了谎,而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父亲的一句“你为什么要撒谎呢”他觉得这样子的行为不是一个好孩子,所以这也是他老老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这种人生信条形成的原因吧。由此可见,一个人的生长环境对人的影响,因为父亲是儿童方面疾病的专家,他更清楚医生这个职责意味着什么,掌握别人的生死、把患者从死神中抢救回来,人家把命都交给你了,更要经得起托付。因此,他对钟南山要求很高,一篇论文让钟南山更正到最好,他对钟南山很少鼓励,可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钟南山院士形成了认认真真做事,敢讲真话,做实事的处事态度。

生与死的跑道上义无反顾,直至终点。

接到武汉国家卫建委的电话,他当天就前往武汉,没有票,就坐在餐车旁,整个车厢中,只有他这么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我们的偶像钟南山也已经84岁了,我们所看到的钟南山院士在休息的图片,其实是他在思考面对新冠的措施,记得在车站时,他的助理苏越明问道“您觉得武汉会好吗”钟南山院士只说了“不是武汉而是我们”到武汉后,积极落实习总书记的话语“应收尽收,应治救治”在生与死的跑道上他不惧危难险阻,他积极应对疫情,他给足了人民安全感,他仔细研究临床数据,争取找出最优方案,他可以连着两天不睡觉,连轴转,只为多去病房里查看病情,并给与及时的治疗措施。他的徒弟出战武汉时,钟院士讲“要带好队伍,保证安全,要完成任务。”话语寥寥,确实最真挚的嘱托。他奔跑在生与死的跑道上,义无反顾,且勇敢无畏。

敢医敢言,报国家。

医生是个救命的行当,把人救活。他把自己的大半生献给了医疗事业,国家有难,他真正做到了召必战,且主动请战。为什么钟南山院士会在人民心中有这么大的影响力,那是因为在造谣时只有他告诉人民应该怎么办,即使会给同行带来一些质疑,但是他就是那样做了,为的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

典故里的中国:孔子先人的故事 篇9

应当说,这次抗疫斗争,检验了我们党的组织力 领导力,检视了党员干部的向心力 战斗力,证明了全国人民的团结力 凝聚力,抗疫斗争让中国精神 中国力量中国担当更加熠熠生辉 炫彩夺目。

中国精神,彰显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是兴国之魂 强国之魄。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我们当今时代的中国精神。中国的抗疫斗争所展现的中国精神,充分蕴含了民族团结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包含了攻坚克难 砥砺前进的时代精神。应当说,中国精神是在这次突发重大疫情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显示了重要的中国文化软实力。

中国力量,体现中国速度 中国效率,是胜利之源活力之泉。“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体现的是党领导的力量人民团结的力量,是上下同欲 团结一心的力量,是白衣执甲 各业驰援的力量,集体中展示的中国人民的力量。拥有上千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仅用十几天就建成,三个星期内建成16家方舱医院,大量医务人员 医疗设备防疫物资源源不断地集中到武汉和湖北,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日夜值守……疫情防控彰显我国的制度优势行动能力,真正体现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如此,形成全社会的团结一致 协同高效,才有了抗击疫情的中国速度 中国规模 中国效率。应当说,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党员干部的英勇奋战 中国各族人民的英雄气概,共同汇成了气势磅礴的中国力量,是我们取得胜利 战胜困难的胜利之源 活力之泉。

中国担当,折射大国风范 大国情怀,是应有之义 无疆之爱。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命运与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大道不孤,大爱无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毫不犹豫投入抗疫国际合作,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充分展示了“讲信义重情义 扬正义 守道义”的大国形象 大国担当。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本着公开 透明 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履行国际义务,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主动通报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发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第一时间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最大能力将医疗物资运往全球各地,有力支持援助了全球疫情防控。人类是相互依存普遍联系 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以大国风范 大国情怀,彰显大国担当,为世界抗疫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力量,生动诠释了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经典的历史典故故事 篇10

典出清·赵执信《谈龙录》: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

清代有一个诗人,名叫王士祯,他作诗要求有神韵。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谈论作诗之法,讲到神韵时说:“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意思是:神韵这个东西,就如神龙相似,它在云雾之中,东现一个头,西现一个尾,有时则这里现一只脚爪,那里现几片鳞甲,时隐时现,不可捉摸。)

后人把“一爪一鳞”说成“一鳞半爪”,用来比喻事物零星片断,不够完整。

唯美文学典故背后的故事作文 篇11

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上一篇:「优秀作文」家乡的环境下一篇:公司领导九九重阳节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