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理想

2024-09-16

社会理想(通用12篇)

社会理想 篇1

个人理想是指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的未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设想。社会理想是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是全体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这二者辩证统一,相互制约,存在密切的关系。

个人理想是社会理想的基础,个人理想体现社会理想。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活生生的实践中。

社会理想指导个人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实现的条件,违背社会理想的个人理想很难实现。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

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关系。我们必须重视个人理想的树立和实现。但是,当社会理想同个人理想有矛盾冲突的时候,有志气、有抱负的人可以做出最大的自我牺牲,使个人理想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指导性,又极具包容性。一方面,它凝聚着党、国家、民族、个人利益和愿望,是全体社会的共识,是号召全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另一方面,在这个大的理想信念的框架中,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形成自己在生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理想,个人理想的多样性也使社会理想更具活力。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到一起,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真正做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社会理想 篇2

谈论社会理想的建构, 首先应该对其内涵有一个概括的理解, 这也是探讨社会理想问题的出发点。关于社会理想中“社会”与“理想”两个词的关系, 学者们有过多种解释, 一般认为是指以社会为对象的理想, 是对社会未来发展的一种观念形态, 强调的是人对于社会的理想。而“理想”这一概念, 在价值范畴里, 是价值意识的一种观念形式, 具有的特征是:“第一, 它是以一定信念和信仰为基础的价值目标体系;第二, 这种目标体系以关于未来的实际形象为标志;第三, 它为人的思想和活动及其结果提供着自觉的典范或‘样板’。”也就是说, 理想是基于一定的信念和信仰的, 但又比信念和信仰更具体更现实, 具有丰富的、相对完整的实际内容, 是指向未来的, 同时对人的现实活动有引导和规范的作用, 有鼓舞和激励的力量。因此, 社会理想的主体是人, 对象是社会, 是指人类对于社会未来美好的状态的一种设计和构想, 属于人类的一种观念形态。社会理想具有上面所说的作为“理想”的一般特点, 同时也有其独特的特征:第一, 社会理想具有超前性, 社会理想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又超越了当下社会现实的实际发展;第二, 社会理想具有批判性, 社会理想的建构是基于对现实的不足的批判, 具有批判和舍弃现实的精神;第三, 社会理想具有价值取向性, 社会理想的建构涉及建构者的价值认识、评价和选择, 体现了一定群体的价值选择和利益追求。社会理想是人类一种特有的观念形态, 反过来, 社会理想对人类的积极意义在于解释、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活动, 为人们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道德方面的社会生活的现实展开提供根据。

明晰了社会理想的概念内涵, 分析为什么会产生社会理想这个根源性的问题对其它相关问题的探讨同样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社会理想的主体是人, 对象是社会, 所以应该从人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但是人是社会中的人, 社会是人的社会, 归根到底还是从人这方面来解释。在社会学层面上看, 大多数人类学家认为人们展望和构建理想社会是因为人们需要建造一个意义的世界来对社会秩序的合理性作出终极的证明, 但是这种说法被认为目的只是维系社会秩序, 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消极的解释。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类特性的思想, 可以对这个问题作合理的说明。从人的类特性来看, 人具有未完成性和创造性, 这就为人们生成社会理想提供了可能性。人本质上是未确定的, 因而人又是开放性的, 它总是在走向未来, 走向它潜在具有的各种可能的本质。人需要为生存制造一个理想的世界, 用以解释、引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人类构建一种社会理想也就是一个意义的世界用以解释和指导自己的社会生活, 实际上就是人们为了自己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道德方面的社会生活的现实展开寻求根据。人之所以要这样做, 可以从两个相互联系的层次上加以说明。一是人对普遍性、客观确定性的追求。人根据自己的目的、需要、本性, 参照外部环境、条件、事物运动变化的趋向来确认自己目的实现的可能性, 然后才能确定自己活动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但是, 这又常常使人处于一种矛盾的境况之中, 因为可能性是多样的, 现实却是唯一的。这种矛盾使人意识到自身具有不完善性, 任何一种方式的活动都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 所以, 人们有了对普遍性和客观确定性的追求。人们需要在观念生活中去寻求自己行为合理性和必然性的依据, 在观念中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 以此作为现实生活的由来和展开的终极证明和依据。二是人为了发展和完善自己的需要。人类的产生和活动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但是人在本性上是自由的有意识的存在物, 人不是在单纯地适应世界, 而是通过自己的认识和活动来掌握和改变世界, 使之不断沿着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向运动变化, 成为属人的世界。这种属人的世界在内容上是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在范围上也是不断扩大和展开的, 这种丰富和完善、扩大和展开是通过人对现存的世界的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 对理想世界的观念构建和实际构建实现的。从社会方面看来, 社会是人的社会, 社会也具有未完成性。社会总是在不断地进化和发展着, 社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美好生存环境的一种观念构想, 并指导人们沿着理想的方向进行实践活动, 引导着社会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着。

虽然社会理想的产生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 但是社会理想是多种多样的, 社会理想的选择和建构是与建构者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密切相关的。选择什么样的社会理想对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起重要的影响, 那么, 什么样的社会理想才是合理的, 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涉及到我们用什么标准去判断社会理想的合理性。从横向看, 不同的人群、民族、阶级有不同的社会理想;从纵向看, 不同历史时代人们的社会理想也不一样。社会理想是否合理和科学的评价似乎是困难的, 但是也有其比较普遍的评价标准, 一般而言, 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判断:一是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二是是否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一方面, 判断一种社会理想是否合理, 应该看它是否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规律性, 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合理性的社会理想的构想应该是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 违背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者逆潮流而行的社会理想都不能说是合理的。人类的活动必须在合理的观念的引导和规范下才能创造出未来美好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 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 人们之所以要建构社会理想, 就是因为现实不能满足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社会理想的构建体现了人对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因此,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判断社会理想是否合理的另一个标准。是否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是否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判断社会理想是否合理的两个主要方面。合理的社会理想应该两者兼顾, 不能偏废其一, 只有处理好两个标准之间的关系, 才能有利于社会理想的构建和实现。

选择合理的社会理想对人们的活动有正确的引导作用, 而建构社会理想要求人们正确地把握社会理想建构的方法和原则, 正确的方法论原则对于指导人们建构合理的社会理想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 社会理想的构建要坚持客观性的原则。社会理想的构建是人发挥主体创造性, 从人的内在本性、目的和需要出发, 对现实的不满足加以批判和否定, 从而构建出超越现实的观念, 这体现了人的主体创造性, 也体现了社会理想的超前性。需要注意的是, 社会理想虽然具有超前性, 但并不是说社会理想的产生能随人们的意愿任意构造, 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具有客观性, 也就是要立足于社会现实, 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合理的社会理想的构建必须立足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等多方面, 充分考虑各种因素, 不能只凭空想。脱离客观的社会现实, 再美好的愿望也不会得到实现。所以, 合理的社会理想的构建, 要在坚持客观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的创造性, 坚持两者的统一。其次, 社会理想的构建要符合目的性的原则。社会理想虽然是指向未来的, 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人其规范性主要是作用于现实, 原因就是现实不能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 人们需要对现实进行批判, 进而按照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来改造现实, 使现实朝着向往和期待的方向发展。所以说, 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才是构建社会理想的最高的价值追求, 不能脱离这一根本性的目的性的原则来谈合理构建社会理想。再次, 社会理想的构建要坚持历史性的原则。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在进行着批判现实, 构建社会理想的活动, 每一个时代的人们追求的具体的社会理想也各有不同。坚持历史性的原则就是要求我们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理想的发展, 任何社会理想都有其历史性。同时, 对现实的超越总是在不断的发展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推进和深化。超越现实、高于现实是社会理想的特征, 但是我们不能认为有那么一个绝对理想在前方等着我们, 社会理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和向前推进的过程, 而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也是逐渐实现的, 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人们只能在不断地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最后, 社会理想的构建要注重人文关怀。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的日益深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尖端化, 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的发展固然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成果, 也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态度在某些时候也导致了人们对人文关怀的忽视。人的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 这一基本性的原则告知我们不能过度地崇拜科学的发展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存在。合理的社会理想是能够符合人的丰富和全面的发展的需要的。尤其在当代, 在构建社会理想的过程中, 我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科技进步和人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 使之能协调发展。

社会理想的构建是每一代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对社会理想这一历史性问题的关注和探讨不仅是重要的, 也是必要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 当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不断深化时, 当各种正面的、负面的问题不断涌现时, 当多元的价值观不断充斥在人们的视野中时, 如何选择构建合理的社会理想就成为了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人们在反思、在追求, 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合理的社会理想来规范、引导人们的现实生活, 使之朝着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方向发展。因此, 对社会理想问题的探讨是具有深刻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240.

[2]叶泽雄.社会理想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

[3]汪信砚.社会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J].社会科学, 2003, (2) .

[4]李勇.关于社会理想问题的讨论综述[J].武汉大学学报, 1997, (3) .

社会理想与美丽中国 篇3

十八大提出一个重要的词,从我的专业来讲,我想从历史和传统的文化角度来解读一下“中国梦”。

首先是认识中国梦的说法。只要一说梦想,一定是远大高层次的东西,比希望、愿望要高远,这是用这个词的用意所在。另外,我们说中国梦不是一个人的梦,是民族、国家整体的美好理想。还有一条,这个梦不是别人的梦,是中国梦,不是美国梦,更不是日本梦。中国的梦就要有中国的特点,要有中国的民族性、文化性,所以我们中国梦一定要讲到中国人自己的理想,有我们中国自己的特点。

怎么样理解中国梦,只有去认识民族性,要回到历史传统里面去。中国梦应该很丰富的,因为一个大的民族、大的国家,其社会理想包括的方向非常多。下面我主要谈以下两点,一个是中国文明的社会理想是整体性的,还有一个美丽中国。

中国文明的社会理想是整体性的

一个社会理想,一个美丽中国,这两个伟大理想是在两个特殊的历史时代提出来的: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两个时代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分裂时期。我们国家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特点,理想、梦想往往是在分裂的时候甚至动荡的时候提出来,然后到太平盛世、治世的时候实现。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梦想,通过汉代实现,魏晋南北朝提出美丽中国的梦想,在唐宋两个朝代出现美丽的光环。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是20世纪中国最穷困的时代,在中国心目中产生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代表一部分进步的力量追求这个梦想。现在新中国建立,正在一步步实现我们在困难时期提出的梦想。

首先,在社会理想中,是以人最高的道德作为核心价值。中华文明的社会理想要追溯到西周时代,当时人们抛弃了上帝和神而转向道德,提出了新的社会理想,这些都表达在《尚书》中,也体现在出土的铜器铭文中。

西周衰落之后历史进入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许多重要的文明理想都是诞生在那时。这一时期社会混乱,思想文化上也是礼崩乐坏。历史非常奇怪,文化衰落、政治衰落,但却因铁器的出现带来了商业的繁荣,这种情况下最容易产生腐败。于是许多思想家纷纷提出自己的理想,梦想开始在这个时代产生,即百家争鸣。比如儒家引用了很多西周时候的书籍和言论,强调用礼来整顿社会,用仁义道德整顿思想。

我们今天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复兴”这个词是告诉我们不能忘掉传统。春秋战国时期是一次复兴,不过是为未来提出理想。儒家是这样,但道家主张不同,道家提出理想境界是天然最理想的境界,反对复杂的人际关系。

我们以人最高的道德作为核心价值的理想具体是什么?有一个非常具体的表述就是在《礼记》里面,用孔子的口气讲出了中国人的这个梦想,一个没有神的恩赐的理想的人间社会的蓝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个社会理想可以说非常成熟,非常有特色。

其次,在社会理想中一个重要的核心是“大同”。这个概念自从诞生之后,就成为中国人思想和精神当中非常核心的价值观。从孔子到康有为,大同的概念一直在核心,孙中山领导革命喊出的口号也是天下为公。所以说“大同”成为我们炎黄子孙孜孜以求的美好境界,在中国上空徘徊两千多年,像思想的灯塔一样,不仅给失望中的人带来希望,每次中华民族面临危机的时候都会举起这面理想大旗,号召中国人去做不懈的努力。

再次,社会理想中,疆域的完整性也非常重要。神圣领土不可颠覆是我们的梦想,是我们的原则,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尚书》里面有一篇叫“禹贡”,讲的最终理想就是九州悠同、四海会同,也就是大同和谐,国家疆域的完整。

在近代面临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产生捍卫疆域完整的呼喊。中国的疆域不容瓜分,这在中国价值观、社会观当中是这么牢固,这和一个圣人有关系。我们为什么把大禹看作古代的圣贤,因为他奠定了九州,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完整性。

中国人的“美丽中国”梦

美丽中国也是中国人的梦想,是中国人和自然环境特有的关系。所以认识中国梦的时候,也要考虑生态问题。历史上中国人建立了一种什么样的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可以说,我们一直在建构美丽的中国。

从最早神灵时代到商代,然后到西周的道德时期,对江山赋予了道德的品质,再进一步发展自然界,变成了美学的世界。这在中国文化当中极具特色。美学的世界就是今天讲美丽中国所着重讨论的,美学世界的理念诞生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

魏晋南北朝又是一个乱世,人们厌倦腐败的社会而走向清明的大自然,这种心情、理想、境界在魏晋南北朝大量出现。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就有这种色彩。《晋书》里面讲,人们都在追求隐,“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这种品质除了对社会腐败的厌倦外,也有道家思想的推动。道家认为自然是最高境界,鼓励人们走向自然,就是外面的山川。山水文学特别是山水诗在这时开始大量出现,从此中国的大好河山被文学化、艺术化,成为高度审美的对象。

道家思想为中国贡献最大的就是把中国江山想象成美丽的世界,描绘成美丽的世界。魏晋南北朝时期提出梦想,到唐代实现了很多,于是唐代有许多对风景的描写。宋代以后出现了风景选美。我们看中国古代地理书,宋代以后一直到今天都要写一个东西——八大名景。走遍中国各个县志打开之后一定有这个,一定要在自己的周围找出美丽的景色,加以歌颂和保护,这是我们中国人建设美丽环境做的特殊事情,用我们的精神美化自然。所以说大量的诗歌、散文、绘画向山水倾注,成为中国人山水审美不可分割的部分。

诗文体现的自然审美的意境、趣味、高度、成果,是中国式自然审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看到树上的大雪可以说“千树万树梨花开”,走在长江上可以念“不见长江滚滚来”,到沙漠也可以想到“大漠孤烟直”等,这样的资源我们是要多少有多少,它和中国的山川一起形成了山水名画,形成了美丽中国。把这些词拿掉,美丽中国就少了一半东西。所以我们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时候,实际上也要发展自然环境的山水文化,这是美丽中国非常重要的特点。

我们再看一下传统山水画,这是我们打造美丽中国的方式。中国人怎么用艺术手段打造美丽中国?就是画山水画,里面有什么特色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特色?现在只强调一点,就是山水画里面总是或多或少有人的痕迹。你看一片山特别高的地方,还有房子,山有多少,人就有多高,一定要把人的东西融合到大自然当中。所以这种山水之美实际上包含了人和自然的融合,这是中国方式的美丽。

社会理想 篇4

继承、弘扬传统美德,以生存价值、生活价值、生命价值(或者原价值、外价值、内价值)为基本内容构建社会理想价值观体系.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是人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的生存价值,是社会理想价值观体系中人的.价值的最高层次和归宿;人的生活价值指向于社会、指向于群体.为社会为人民为集体而生活,通过人的社会性创造活动,促进社会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就成为生活的价值所在;生命价值是对个体生命的价值认识.

作 者:白昕 张耀斌 作者单位:白昕(雁北师范学院,山西,大同,037000)

张耀斌(山西电大,山西,太原,030027)

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篇5

中国是一个拥有无限潜力的发展中国家,我对祖国的发展、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现如今社会中有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发生,这些现象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因此在我心中有一个理想社会„

我心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政府官员廉政为民、官民和谐的社会。伴随着中国不断的向前发展贪污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很多地方“贪”“受贿”已经成了一个潜规则,你不接受这个潜规则你就无法生存。我国公务员人数每年递增20%,而且用于公务员吃喝的公款竟是教育经费的好几倍。更有甚者有些官员滥用职权欺负弱民。在理想社会中以上现象都不会发生。当官是为了给民做主,官员各司其职、严于律己、爱民如子、公平执法与子民共享繁荣。

我心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重视教育、科学教育的社会。当代教育给人的直观印象,多是光鲜的教学大楼、现代化的电气化教室、规范的通用教科书、数目繁多的考试、五花八门的证书以及想象中的功名富贵、读书和教育只是生存的必要技能和手段。在理想社会中教育不是这样的,教育是追求卓越使人变得优秀;教育是为了造就卓越的人,是对智慧、思想、创造精神、想象力和崇高价值的追求。学生不再是为了成绩而学习,而是为了成长而学习。这样的教育才能教育出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

我心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互助互爱的社会。在路上遇到有老人摔倒人们避而远之、有人搭讪问路一句“不知道”躲开、公交车上对老人孕妇视而不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这样的社会让人感到寒冷。在我心中理想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是温暖和善良的,每个人之间都是真诚的互信、互助,人与人之间没有欺骗讹诈,每个人都是热情善良的。尊老爱幼、互助互爱的社会才能让人感到温暖。

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作文 篇6

多年之后,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在世界的瞩目下,变得富强了起来。人们的生活有了保障,没有穷富之说,在法律、教育、权力的`面前,人人平等。

在这个社会里,工业强盛,人口适中,所以人们的工资都很高。因为工业的便利,中国的物价也适中,所以人们只要稍微通过努力,就能轻松地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社会的保障制度非常之高,能使老弱病残得到很好的保护,所以人们的幸福指数都很高,随之而来的就是优秀的社会风气。

因为生活质量提高了,人们的素质也提高了很多。在外国朋友的眼中,中国是一个很好的国家:居住环境好,生活好,人也非常的热情好客,十分的文明礼貌……中国成了一个谁都羡慕的国家。

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中国成了一个世界上环境最好的国家。科学家的发明使得中国的工业与生活零污染,人们的环保意识非常的强。因为中国收回了清朝时所被占领的所有领土,再加上人口减少了许多,使得中国成了一个人口较为稀少的国家,而人们基本上又聚集在沿海城市生活,所以中国内部的广大面积都被森林与草原覆盖。动物在这里快乐地生活,大江大河在此川流不息。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大国。

在这个社会里,人与人和睦共处,没有犯罪,没有混乱,只有安宁、幸福的生活。而在整个世界中,中国人民扮演着一个和平卫士的身份,中国在推动整个社会的和睦发展!

社会理想 篇7

西塞罗说过“任何一种生活, 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 事业的还是家庭的, 所作所为只关系到个人的还是牵涉他人的, 都不可能没有其道德责任;因为生活中一切有德之事均由履行这种责任而出, 而一切无行之事皆因忽视这种责任所致。”[1]影响了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孔子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立己达己”首先要“立人达人”, 他强调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利他行为, 将有利于自我发展。作为伦理经济学家的斯密也始终怀有“对市民社会兴起和交换性正义规则普遍运用所带来的严重‘道德伦理’问题的理论焦虑”[2]。

从本源上说,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某一个特定时期社会对企业所寄托的期望[3],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意味着把企业行为提高到与主流社会规范、价值和对企业表现的期望相一致的水平。2000年7月联合国总部正式发起实施的“全球契约”成为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里程碑。“全球契约”要求各企业在各自的影响范围内遵守、支持以及实施一套在人权、劳工标准、环境及反贪污方面的十项基本原则, 包括:人权方面, 要求企业尊重和维护国际公认的各项人权、绝不参与任何漠视与践踏人权的行为;劳工标准方面, 要求企业维护结社自由, 承认劳资集体谈判的权利、彻底消除各种形式的强制性劳动、消除童工、杜绝任何在用工与行业方面的歧视行为;环境方面, 要求企业应对环境挑战未雨绸缪、主动增加对环保所承担的责任、鼓励无害环境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反贪污, 要求企业反对各种形式的贪污。

二、企业社会回应:“实用”公众战略与行为

(一) 企业社会回应

目前, 中国企业捐赠已经是民间慈善的主体, 欧美国家的民间慈善主体是个人, 特别是美国, 而企业捐赠则不到5%。但是在中国, 企业捐赠已经占到民间捐赠的2/3以上。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曾经推出“中国慈善榜单”, 按照入榜条件———年度捐赠100万元以上, 2007年榜单中入榜慈善企业222家, 共计捐赠20.7亿元, 平均捐赠934万元[4];2008年入榜慈善企业325家, 共计捐赠54.9亿元, 平均捐赠1 689万元。可见, 入榜企业是在不断增加, 而捐赠金额也是在逐年递增。那么, 中国企业何以开始如此热衷于慈善捐赠事业呢?也许正如“2008年中国慈善榜”发布典礼上《公益时报》社长刘京所说“中国的慈善排行榜走过了五年的时间, 中国的企业家告别了简单的捐赠, 公益事业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组成部分,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企业家的捐赠向专业化, 组织化的方向转变, 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由道德义务向战略转变。”

众所周知, 颇为理性的企业家们总是能敏锐地发现机会, 他们中的许多人就已经从“公益责任”中找到了与他们的实用主义极其契合的东西———从事公益活动树立品牌形象, 获取更多的长短期利润。“企业给社会的表象是在做公益事业, 其实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注意力, 提升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在企业内部, 他们已经计算好了应该投入多少, 预期可得到多少回报”[5], 一语道破玄机。事实上, 许多企业的“积极承担公益责任”可以用另一个更准确的词替代———“公益营销”。2006年7月《市场圈》杂志的封面专题的一句话:“用10万元投入公益, 用100万元投入后期公关和宣传, 最终获得1 000万元的经济效益, 这才是公益营销的精髓”, 这句话则彰显了经济人的自利本性———对“利润最大化”的崇拜。

(二) 案例透视:三鹿集团们的公众战略与行动

在三鹿网站“三鹿公益史”上这样写道:“作为一个拥有50年历史的企业, 三鹿集团遵循‘科技兴企、产业报国、服务大众、奉献社会’的宗旨, 一贯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 几十年如一日, 始终把自己的发展同国家的富强、同社会的安康稳定紧密相连”, 确实他们捐资助教, 关心儿童成长;向用于帮助中国贫困家庭和残疾儿童康复等公益事业项目捐赠;向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捐赠30万元, 支持中国环保公益事业的发展……。在大灾、大难面前也总是能看到三鹿集团, 他们在抗洪救灾、抗击非典、汶川地震中慷慨解囊。就在“奶粉事件”之前不久,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后, 向灾区捐赠了500多万元人民币和捐赠价值880万元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在三聚氰氨事件曝光前, 这个企业的领军人物还是“乳业界最受尊敬的企业家”。那么为何一个貌似充满爱心的企业, 却连最基本的产品安全都不愿意去保证?在提前知道产品质量出现严重事故之后, 却千方百计地遮掩?在企业社会责任这个命题上, 事实上无数中国企业都有意、无意误读了它的含义, 包括三鹿、伊利与蒙牛, 他们有意或无意地将企业社会责任片面等同于公益捐赠, 因此许多企业选择了积极响应公益责任———回报社会的“公众战略与行动”。

事实上, 颇为流行的企业“行善赚钱”的意图与公众社会责任的理想是背道而驰的。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常常只是在承担他的“经济责任”以及“法律责任”, 而非社会公众所期待的“社会责任”。如果说中国企业积极响应了公益责任, 那么对于环境、劳工标准、人权的保护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却是相对消极的。“血汗工厂”、“矿难”、“童工事件”以及“环境污染”等等问题的存在, 则彰显了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漠视。以环境污染为例,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7年曾经公布的中国环境政策报告书披露:中国有1/3的河段, 75%的主要湖泊, 25%的沿海水域, 目前正遭受“严重污染”;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 并仍然是全球制造和使用最多破坏臭氧产品的国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三、企业社会责任理想的困境与出路

(一) 企业社会责任理想推行的困境

当人们发现伦理和道德的力量无法足以保障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的时候, 用法律来管治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人们的最优选择, 试图通过社会责任法律化来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理想的实现。2002年1月中国证监会指定并颁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在保持公司持续发展、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应关注所在社区的福利、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问题, 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经过再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把“承担社会责任”规定为公司的一项义务。除此之外, 还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约束企业行为, 保护社会利益。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法律法规常常只能规定一条不能触碰的底线, 因此其所提出的都是最基本、最低的要求。以职工权益保护为例, 法律只能强制企业遵守劳动法、为员工支付社会保险等, 而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则还需要考虑如何帮助员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可持续的职业发展等, 后者显然是不能写在法律条文里面的。

(二) 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的基础

1. 利益相关者权利保障。

企业社会责任理想的困境源于企业的角色定位, 源于对企业性质的规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理性经济人”。企业的性质取决于并体现为一定的制度或思想对企业的目的或作用所做的界定。主流经济理论始终将企业定位于单纯的经济组织———“经济人”, 企业存在的目的则是实现股东利润最大化。长期以来, 世界各国的商法和公司法也都根据物权的法理认定股东是公司的终极所有者, 在法律上拥有全部权益, 是唯一的公司治理主体, 经营者作为企业经营的受托人, 必须为股东利益最大化服务。“利润最大化”称为企业的基本目标, 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常常是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小化。

现代企业, 作为社会系统的组成———一种社会组织, 其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利益相关者将相应的资源投入到企业中来。债权人与股东投入物资资本, 经营者和职工是人力资本的投入者, 顾客、社区等投入社会资本。这些资源的所有者都对自己投入企业的要素拥有利益请求权, 不存在某一方的利益应该优于其他成员, 所有相关者的利益至少应能被合理地予以考虑[6], 因此, 各利益相关者都应获得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力。

2. 公民社会发展。

大多数学者把公民社会当做是国家或政府系统, 以及市场或企业系统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 它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公民社会的组成要素是各种非政府和非企业的公民组织[7]。公民社会存在的价值在于公民的社会、政治参与及对政府和企业的制约。作为制约权力的一种因素, 公民社会能够真正将对政府权力和企业权力置于约束主体的全方位监督之下。社会监督是现代政治民主以及经济民主所必需的, 而公民社会的各种组织则是社会监督的重要力量。

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历程显示, 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和最重要力量是社会公众。最初推动美国社会责任运动的是美国的消费者联盟、环保主义者, 之后欧洲的人权与消费者运动迫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以负责任的方式行动, 国际组织和各国非政府组织积极倡导企业社会责任, 包括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国际社会责任组织、英国的“道德贸易行动”等著名的组织呼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西塞罗.西塞罗三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2]罗卫东.情感、秩序、美德:亚当·斯密的伦理学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Carroll, A.B.and Buchholtz, A.K.2003, Business and Society:Ethics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M].Ohio:South Western.

[4]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中国公司治理报告 (2007) :利益相关者与公司社会责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5]刘曙光, 郑琛.企业社会责任与公益营销[J].企业活力, 2006, (10) .

[6]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王彦华, 等,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浅析社会主义理想的不同形式 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 桑巴特 圣西门

一、引言

随着20世纪90年代柏林墙的倒塌和苏联的解体,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时间逐渐成为历史的插曲,而在亚洲,被认为始终坚持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朝鲜还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中国和越南等开始尝试搞活市场经济,拉美的古巴最近也在变革之中。这样看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想似乎与历史前进的车轮有某种隔阂。其实,社会主义有很多形式,有的曾经付诸实践,而有的则仅仅被封存在枯黄的纸页中,本人就自己的了解对不同的社会主义思想作简要剖析,从不同的社会学家的角度来谈社会主义的不同形式。

二、理论介绍

1.桑巴特的国家(民族)社会主义

桑巴特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在他看来,资本主义是奢侈消费的产物。对社会发展的问题上,在桑巴特看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也许更准确些叫——经济史论,那个以经济为唯一现实的人类社会;一切其他知识经济作用的理论,对于过去这个时代,但仅仅是对于这个时代,是对的,而我们这个一切以经济决定的时代应该称为——经济时代。

经济时代的特点很多,首先是现代性,全球经济结构转变,经济的西欧中心化,其次,很可悲的就是乡村共同体的解散,“家庭经济”的解散、都市化,这些特点都改变着传统社会和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把上帝的地位放在一个次要的地方(忽略),社会变得实物化且等一化。人类的生活变得无聊,空虚,与超验的指示方向的意旨隔绝,人们彼此独立,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既然社会变得世俗,而且空虚,桑巴特按照他的理想并结合德国现实,总结了: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生活的境地(状态、情状),在这情境中,个人的行为根本要受到具有义务性的范式决定。而这些范式则以那一般地在政治共同中扎根的理性为根源,以法律为其外表。理性扎根于政治共同,所以得普遍适用,这政治共同即国家。这说明,桑巴特的社会主义完全是以国家(社会)为目的,“社会的最高目的,个人則是其目的的服务工具。”

在国家内部结构上,桑巴特对当时德国社会的自然主义分组持批评态度,国家社会主义应该有一种类似柏拉图“理想国”的分层观念,是一种有等级的秩序。按照职业来分组。

在国家内部组织方面,桑巴特主张“本位①划分”。本位之间有等级秩序,本位以内各个个人也有等级秩序,这样,本为划分一方面使个性的要求有了一定的理由。个性会经验到最高度的发展,另外一方面全体也因为其肢体的个别(性)化而获得生力与强健。这种观念才是一切真正社会主义所必有的不平等的泉源。

公正的诚论即要求如此:平等的处在,才是不公正!

在经济发展方面,桑巴特鼓励人们培养“简单的、自然的生活方式”,但不是把这种生活方式当作单调和可怜的生活来讲,只是鼓励人们重视心灵的修养,摒弃经济时代理性计算的相互关系,不要处处“顶礼皮表、蔑视心核”。国家要实行计划经济,在考虑到各种不同的经济情形后,保持各种经济形式间有一个正确的数量关系。经济“自给化”,也就是自我独立,不仰仗进口,这就能保证德意志社会主义的自主和独立。

2.圣西门的实业社会主义

如果说桑巴特在多数情况下使用一种浪漫主义的理念来阐述他的社会主义,那么另外一位社会主义的倡导者圣西门则是通过实证科学的理念来构筑一个较为完美的“经济功能系统”。

圣西门指出,社会分工的结果,就是今天的个人会在更大的程度上共同承担责任,个人孤立无援地被抛弃在社会中,所以更依赖于大众。“人们对作为个体的他者的依赖性越来越小,对大众的依赖越来越大,在相互的关系中也明显如此。”

圣西门为了解放社会结构所依赖的观念体,就必须将各门科学系统化,为此,在圣西门的实业社会主义中,实业单位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因为在实业体系中,人们会按照最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组合,事实上一个健康运转的实业机构(在圣西门看来)并不需要任何人为的主观性的操控和掌握,只要个人履行自己的职责就行,也就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实业家和各民族除了经济利益之外,不该去追寻别的目标,出于这个原因,经济生活应该服从于集体的,有组织的控制,这就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原则。

既然经济是社会生活的实质,他们就必须用社会性的方式组织起来,所以,圣西门渴望借助于科学和实业,在理性和世俗的基础上重建由于旧制度的毁灭而变得混乱不堪的社会体制。

二、精神还是宗教还是道德——不同社会主义的对比

首先我们倒着回顾一下,由于涂尔干受圣西门影响很大(因为其实孔德的主要思想源于圣西门),如果控制人们的需求,实现视野体系的社会控制,那么就要控制人们的精神——这其实在孔德的人道教中表现的透彻凌厉——对于精神宗教的需求,为了一个良好社会而需要控制人们的内心,让人们在思想上知道何为好;涂尔干虽然不需要这要的精神宗教,他认为自己的有机团结的职业道德就可以提供人们的团结,而不至于失范和个体化,但是也许他没有想到其实工团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合作,是团结,还可以是冲突,是互相的压榨——如同人与人之间一样。

桑巴特的社会主义的精神保证则来源于个人对于国家的忠诚。集体先于个人,也就是说,桑巴特的社会主义也是需要有精神保证的,虽然不像人道教那样看似荒谬(所以人道教也无法让所有人而相信它),但是这也意味着这种国家社会主义的可行性更大——所以法西斯主义也就是其中的应有之义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吧!

三、社会主义及其代价

可以看到这两位的都需要精神和统一思想的控制基础,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也需要人们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认同——确定的真理,确定的未来。我们是否为了消除社会失范与经济的无序而要以自由和思想的被专制为代价呢?有人会说这是值得的,这种代价换来的是幸福美好的社会。如果说涂尔干的社会主义——他的工团有机团结结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话,那么现代消费社会的逻辑可以让这些都让这些想法失去了意义,因为现代消费社会以另一种方式推翻了这个问题本身,浪费的消费才是经济的面貌,想让经济满足人的需求,本来就是不合宜的想法。

但是当我们接受了消费经济的新自由主义同时又要放弃社会主义中的乌托邦精神吗?困难的是如何保留乌托邦的想法同时又不想去以这种想法控制他人。都是没有理想相对主义还是统一思想的社会主义本质上都是恶,不同类型的恶。在恶中选择,还是在其中保留人类的可能性?

注释:

①本位是一个“部分全体”(局部而自成为以全体),与其余部分全体共同组成“社会有机体”。

参考文献:

[1]桑巴特.德意志社会主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

[2](法) 爱弥尔.涂尔干.孟德斯鸠与卢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我理想中的社会》八年级作文 篇9

这则名言出自于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题目中的“大道”的意思是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时,便会想起上古时代儒家的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而这篇文章,则讲到信和孝。文中既说道,选贤举能,讲信修睦。也说道,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除了这两点文中还讲到了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他们分别是,满足人民的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够从社会中得到关爱。满足人民的物质的需要,人人都能够安居乐业。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在我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也包含了这三点,除此之外,我希望人人都能够真心对待他人,少一点自私,少一点心机。因为只有人与人之间都能够无话不说,敞开心扉的时候,才可能会达到大同的境界。我还希望世界没有战争,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能够重新找回家园。让那些正在饥饿的孩子们能够重新吃到美食。让那些失去亲人的人能够重新找回希望。希望老人能够得到赡养,希望孤儿能够得到供养,希望能者能够得到伯乐的赏识,希望世界没有邪恶,只有善意,没有战争,只有和平,没有黑暗,只有光明,才可称为大同社会。

社会理想 篇10

在学这课之前,我们都不了解不知道什么叫两个“百年梦”和理想社会。通过查阅资料以及激烈讨论,我们不仅知道了这两个概念是什么并深入学习“‘两个百年梦’与理想社会的关系。“两个一百年”是党的十八大会议中提出的一项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相辅相成,是我们国家我们党未来的发展、奋斗目标。党十八大以“两个一百年”作为奋斗目标铸就“中国梦”。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新领导集体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要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追逐“中国梦”,关键要在理论层面厘清和辨识“中国梦”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系。

“中国梦”的“两个一百年”分别是:第一个一百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而理想社会则是这样的:在这样的社会里,有完善的法制,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人安居乐业,都充分享有自由,平等的权益,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一切重要的活动都遵循公平、公开、公正、民主的原则,人人都充分享有民主的权益。

那么两个“百年梦”与理想社会是何关系?

1.“两个百年梦”深深扎根于理想社会的土壤中。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两个百年梦,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而且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就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所以“两个百年梦想”的提出是深深扎根在理想社会中,与理想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2.两个百年梦和理想社会在现实条件上构筑了前提与基础的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绘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既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百年期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意味着中国的发展水平将登上两个新台阶,是实现理想社会必不可少的道路。可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理想社会的基石。

3.两个百年梦和理想社会在实践目标上明晰了现实与理想的关系。理想社会为13亿中国人描绘的是美好的明天,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离我们很近,从某种意义上则可说是现实。

4.两个百年梦与理想社会在时空跨度上贯通了远景与近景的关系。理想社会是远景,“两个一百年”则是近景。远景“中国梦”是我们党90多年奋斗历程的现实接续,承载了我们美好的希冀和追求;而近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则为13亿中国人民勾勒出远景“中国梦”的美好蓝图,两者交相辉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5.两个百年梦与理想社会在实践范畴上达成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理想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最高表现形式,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汇聚每一个人的梦想铸就伟大的理想社会。可见,两个一百年是理想社会的具体内容。

6.两个百年梦与理想社会有着因果和相辅相成的关系。正是因为对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我们才会提出了两个百年梦,同时两个百年梦也是理想社会在中国近年来的具体体现。它有利于实现我们伟大而美好的理想社会。

社会理想 篇11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理想社会

一、“小国寡民”思想的文学内涵

“小国寡民”一语出于《老子》第八十章。此章以小国寡民之说,勾画了一个“理想国”的模式,“小国寡民”中的“小”和“寡”应视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小”、“使……寡”。对于“小国寡民”,也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以大国为小国,以众民为寡民,如河上公注曰:“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俭约不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这样的理解虽与“治大国若烹小鲜”相合,但显然与下文“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的小国叙述相矛盾,恐非确解。另一种使其国小,使其民寡。如此理解,则可与下文的叙述相合。 但这并非像人们字面所理解的那样要恢复到远古去,是消极落后的表现。老子小国寡民之理想的提出,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当时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老子描述为“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30章)。身为周王室史官,老子深观社会的动荡变迁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他看来,“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57章)可见,多欲有为易毁坏人性。他希冀一个“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的和平环境,并最终绘制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蓝图。可以看出,老子是针对时世弊端提出自己的观点,是对当时政治的反思。

这里“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中的“什佰“可理解为”十百人之器”,即先进的能提高生产效率的生产工具,但却是老子所鄙弃的奇物(智巧之物),所以弃在一旁,不予使用。在老子的理想社会中,“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奇技淫巧”就是这个道理,故提出了“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9 章) 的思想。“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人民爱惜生命,安守家园。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并非是想人们回到以前的蒙昧之世,而是要人们思太古之道,化欲返朴,追求的是一种素朴的生活方式。“甘其食”四句,说人之居于世,以本然状态为至上境界。在这种理想的国度中,人际关系也简单到了最低限度,邻国四望、民情淳朴而无所欲求, 各地和平相处,不相互冲突,乐享社会的安宁。“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一句意在追寻淳朴善良的民风,而不拘泥于那种繁琐、浅薄的礼节。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小国寡民”是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同时也是他对现实社会的改造方案。“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表面看起来是主张弃先进的文明成果而不用的返古行为,实则浅含着对现实的超越和变革,它强烈地表达了老子“见素抱朴”的美好愿望,回到没有压迫和剥削,淳朴自然、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二、重新探析老子的理想社会

老子的理想社会并非全然倒退回原始社会的无政府状态,而是仍有“小国”和“邻国”。《庄子·逍遥游》:“国是五等之邦。”“一个邦往往就是以一个大邑为中心,包有一定范围的田土。”“一个邑应该是一个居民的聚落。” 这里的国应该代指一定的行政区域。理想国的君主是“圣人”,他让百姓人人保持着无欲无求的童蒙之心,政府和人民安其所、乐其居,忘记了君主和政府的存在,虽有国却好似无国,虽有君却好似无君。这种理想的政治,老子称其为“至治之极”。

“小国寡民”并不代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而是对人类文明弊端的深刻思索,是要在达到自然和谐的状态下来实现人类的文明。远古蒙昧时期是一个先民们食不果腹、茹毛饮血的时代。“什佰之器”和“舟舆”即工具先进、交通便利,“甘”、“美”、“安”、“乐”四字在今天看来仍然标志着极高的生活水准,“俗”主要指文化生活,既包括婚俗、丧俗、节日习俗,又包括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节和行为规范,由此可以推断“小国”的“寡民”只有在物质文明满足的状态下才有条件去乐享这些文化娱乐活动。可见,老子心目中理想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极其丰富的。他之所以主张“有什佰之器而不用”,是因為在他看来,先进的工具虽然可以事半功倍地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但欲速则不达。所以,这并非是对原始社会的复归,而是知其文明,守其朴素。这个理想国蕴含着他对文明异化的深度批判,体现了他对自然质朴的人性和恬淡无欲的人生境界的追求。老子的政治理想是以无为治天下,他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对淳朴民风的追求。正如冯振甫所云:“老氏称上古之治,莫非要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莫动干戈而已。这样,才能遂其所求,至语‘大顺’。若谓在求返于‘小国寡民’之世,又岂其然?” 这种理想为后世提供了无数的遐想与渴望的范式,那是一种对生命自然舒展状态的追求和超越了物欲、自在淡然的心境。

三、结语

小国寡民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怡然有余乐的理想国世界。人类一般有两种乌托邦,一种是向前看的憧憬未来的乌托邦,希冀未来是物质和精神世界极端发达的人间天堂;一种是向后看的怀念过往的乌托邦,幻想回归唐尧虞舜周公时期,重返简单真诚的田园生活中去。老子所倾心的“桃源社会”在物质领域是第一种,精神领域是第二种。可见,他既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我们可以以此理想的社会模型来衡量、评判当今的复杂社会在高速发展状态下的利弊得失,在单纯少欲的精神诉求和高效率的复杂物质领域中求得平衡,构想一个人人甘食、美服、安居、乐俗,不分高低贵贱,没有恃强凌弱和一切不平等的乌托邦王国。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物欲中抽身出来,复归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世界,小国寡民,寡而忘忧,乐在自我,神自高乎,意自得乎,永不失去心中的“一方自然”。

参考文献:

[1]《老子评传》,陈鼓应、白奚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白奚《“小国寡民”与老子的社会改造方案——《老子》八十章阐微》,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第8期.

社会理想 篇12

一、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及问题

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 “理想信念”不等同于“理想”与“信念”的简单相加, 而是一个有机整体。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是通过教育途径使在校大学生了解关于理想信念的相关知识, 从而形成个体理想信念, 最终使更多受教育者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在我国,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存在并发展了相当长的时期。长期以来, 我国理想信念教育形成了三个基本特点:第一, 理想信念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基本前提, 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党的“三个代表”思想及科学发展观, 等等。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与内容是随着历史进步而不断丰富与发展的;第二, 理想信念教育目标的层次区分,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中, 理想信念教育被明确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中国特色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 二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 两者紧密联系。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的阶段性表现, 又是引导高校学生追求更高目标的起点;第三, 强调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正确引导, 理想信念作为一种中国式的表达形式, 是指个体在思维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情感表达, 是对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反映与评价。因此, 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正确引导构成了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

目前, 高校学生思想主流保持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 这表明了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成果。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社会结构日趋多元化, 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也日趋多元, 全球化的趋势加快, 信息传播速度加快, 国内外思想的传递与碰撞也在不断加剧, 因此, 在相当数量的高校在校学生群体中出现了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

从国际上看,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 尤其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益加剧, 我国国内的家庭结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形势下,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实际, 与当代学生的个性发展及需求不相符合, 缺乏实效。同时,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重理论灌输, 不注重具体内容与教育形势, 从而导致其缺乏有效的教育载体高效地传递信息。尤其在社会资讯发达的当下, 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加强, 对灌输式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排斥心理, 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

除此之外, 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在某些方面甚至彼此冲突、矛盾, 从而导致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相互抵消、削弱。高校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而经济条件比较富裕的家庭往往不予重视;高校致力于学生的道德培养, 而一些社会大众传媒、出版单位及文化娱乐场所为追求经济效益, 对色情、暴力、迷信等思想不同程度的传播。这些都对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从外部环境来看,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互相冲击;国内社会转型期时, 市场主体利益多元化、市场竞争中的交换原则泛化带来的一些丑恶现象, 使目前社会上存在较多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及功利主义的思想, 对于青少年而言, 他们极易受此影响, 将理想信念追求转化为功利的个人价值实现。从学生自身特点看, 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不完善, 青年学生一方面有极强的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冲动与逆反的心理, 从而自我封闭。内外两个现实都给当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高校在校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理想信念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生活, 也离不开自身学习与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部分, 是教育者对高校学生开展的以树立崇高理想信念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与否必须依赖于受教育者自主选择与自我理解这一基础。树立某个理想信念, 受教育者必须经过个体的独立思考, 培养甄别各种思想的能力, 在教育者的引导下, 达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同时, 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适应现实生活, 既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 又必须满足适应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理想信念教育还必须具有超越性, 不能进行现实限制和约束人的主体意识, 而要召唤个体超越自我与现实生活, 形成关怀人类整体命运的精神诉求。

因此, 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 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通过对在校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引导, 学生能够走向社会、深入实际、认识国情, 并进行一系列的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以及做出相应贡献的物质与精神活动。这不仅有利于使在校学生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还有利于在校学生时刻认清国家与社会前途命运, 更有利于学生深刻了解自身社会责任与历史责任。因此, 有目的有组织的大学生实践活动, 对于理想信念教育及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建设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广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使在校学生从理论实践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理论联系实际, 本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相结合, 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通过广泛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 可以有效地避免思想政治教育滞留于书本与教室, 可以从现实世界锻炼大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能力, 加强大学生对政治理论的把握, 培养其基本的政治素养, 辩证地看待我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成果和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些弊端与不良现象。

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社会实践活动质量, 可以增强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目前, 社会上一些消极、落后思想意识对大学生的冲击比较严重。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价值取向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淡薄、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同时, 相当数量的学生认识较为片面, 将社会发展过程中尚不完善、健全的地方理解为社会制度的弊端。这些现象的存在, 归根结底在于理想信念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单纯重视理论教学, 忽视社会实践, 使学生对于自身认识不够, 基本道德素养、政治素养及价值素养相对欠缺。因此, 通过社会实践, 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接触社会不同层面及不同现象, 拓宽学生认识事物了解社会的路径, 多角度全面地接触与认识外在世界, 从而提高认知能力, 正确判断事物发展。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将思想政治教育原有的灌输教育模式转变为群体性的自我教育模式。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 体验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学习先进人物事迹, 熟悉社会不同角色, 加强自身的现实感与稳重感。通过社会实践, 完成教学任务, 并且将知识传授转化为自我发现、自我教育, 有利于增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成就感;同时, 也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理想、社会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 有助于大学生从自身做起, 更充分地认识自我、提高自我与完善自我。

三、加强社会实践促进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创新

当前, 在校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环境中, 认识和思维上与社会存在一定差距, 并且, 相对平稳的校园生活使在校学生难以体验逆境或相对复杂的环境, 导致在校学生面对困难易产生消极情绪, 缺乏正确处理的社会经验。通过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在校学生正确认识形势, 树立理想, 坚定信念。然而, 必须注意的是:开展社会实践的内核在于缩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增加其对社会的直接体验, 因此既要使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实际、学生思想实际相联系, 同时又要符合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及学生所学专业的特殊要求, 明确社会实践的目的性, 增强社会实践的有效性, 使理想信念教育由原有的偏灌输式教学向渗透式教学转变。

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 首先应当加强专业教学实践。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在于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 尤其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 市场经济发展、生产模式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需要加强在校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 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是在校所学知识能否在工作中得到应用。目前, 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 而传统的书本到书本的教学模式割裂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因此需要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及巩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 为学生提供相关实践机会。将专业实践分为近期、中期与远期的总体规划, 建立系统的组织运行机制, 形成认知性实践到体验性实践再到提升性实践的递进式实践教育模式。各高校应当充分创建实践特色, 使实践教育品牌化与专业化, 同时建立保障激励机制, 纳入社会实践指导平台建设与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以及校际合作的新模式, 实现社会实践的育人模式长期化, 从而建立理想信念教育的长效机制。

其次大学生社会实践应当纳入军政训练。在2005年的中青联[2005]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认真组织军政训练。要把军政训练作为必修课, 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 认真组织实施, 使大学生在军政训练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加强组织纪律观念, 发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作风。要积极争取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支持, 选派优秀指战员组织指导大学生军政训练。”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 只有持续深入地抓好核心价值观培养, 才能确保其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因此, 高校应当同相关部门一起, 通过思想动员、集中学习、讨论交流及亲身实践等各种形式, 发挥部队优秀指战员的示范引领作用, 引导当代学生对照典型寻找差距, 同时增强国防观念与国家安全意识, 增强与党中央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保持一致的自觉性。并且, 大学生通过军政训练, 可以从中历练自己的意志, 认识到自由与纪律的辩证关系, 培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再次, 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 包括社会调研、支农支教、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创建激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载体。理想信念教育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通过社会公益实践活动, 引导大学生能够面向社会, 在校内、校外、社区等进行公益活动。一方面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增强其社会使命感。另一方面通过理想信念的理论学习成果的辐射, 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过程中加深对理论学习成果的理解与巩固, 培养公共服务的意识, 进而树立高层次的理想信念。通过服务社会的公益实践活动, 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现状, 了解社会贫富差距及国家发展重任, 在潜移默化中摈弃贪图享受、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思想, 逐渐消除社会上功利主义倾向、拜金主义倾向与个人主义倾向对在校学生的影响。同时, 在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中, 可以使在校学生用自身所学服务公众与社会, 体验自身社会价值。

最后, 加强创业理念实践教育, 让学生在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中寻找树立理想信念的切入点。在创业实践活动中, 创业意识是对个体其动力作用的意识倾向, 包括创业需求、动机、兴趣、世界观等心理要素。创业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而在创业教育中, 创业实践影响创业理想与创业信念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创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 在进行创业实践过程的同时, 开发并提高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 强化学生创业意识, 激发创业情感, 同时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 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信息化时代下, 建设大学生创业网站, 拓宽学生接受创业教育及理想信念教育的渠道, 使理想信念教育融入互联网发展, 占领网络舆论阵地, 构建理想信念教育新格局。

摘要:高校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十分重要, 对于我国未来社会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有了一定成绩,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出现了一些问题与脱节现象。因此, 为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需要, 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 对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 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社会实践,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教育载体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

[2]《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2005]3号.

[3]周广均.浅析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J].教育与职业, 2009 (8) .

[4]孔一霖.大学生理想信念与思想政治教育[J].改革与开放, 2011 (2) .

[5]陈锡敏;张云莲.加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指导和研究——“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专题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 (03) .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安全标志》及教学反思下一篇:中二班幼儿个案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