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通用12篇)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 篇1
1. 人生最大的错误,是用健康换取身外之物;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用生命换取个人烦恼;人生最大的浪费,是用生命解决自己制造的麻烦!
2.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保健是笑容,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3.平安健康最重要,亲人朋友最重要,生活最重要,开心最重要。
4. 没一个朋友比得上健康,没一个敌人比得上病魔,与其为病痛暗自垂泪,不如运动健身为生命添彩!
5. 事业无须惊天动地,有成就行;金钱无须取不尽,够花就行;朋友无须形影不离,想着就行;儿女无须多与少,孝顺就行;寿命无须过百岁,健康就行!
6. 养心会使身体得到调整,运动能使精神得到休息,养生要有豁达乐观的心态,健身需要坚韧不拔的意志!
7. 财富名利不会均等,时光对人却很公平,有人有金山银山,不一定有寿比南山,有人是粗茶布衣,也往往幸福百年!
8. 锻炼身体像银行储蓄,零存整取,积久即成巨款;养生健身如攀登高山,不断攀沿,持之以恒必益寿延年!
9. 当一个人在医院的时候,才发现一切都是浮云,只有健康最重要。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
10. 腿懒手懒脑懒是衰老的催化剂,腿勤手勤脑勤是长寿的发动机,安逸和平庸的鸿沟只能用药物去填充,健康和多彩的生活必须用运动来打造!
11. 当代青年啊,什么都要有,就是千万不要有病,生命诚可贵,健康最重要!
12. 忙碌了好长一段时间,终于可以休闲几天了,也算是忙里偷闲,所以回家玩几天,健康最重要,可以拼搏但不能拼命,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才有希望。
13. 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缺什么也别缺健康,健康不是一切,但是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
14. 养成好的习惯是储存健康,放纵不良陋习是透支生命,借口腾不出时间去健身的人,迟早会腾出时间去看病!
15. 疾病总是来的好突然,好突然,让人猝不及防,健康最重要,各位,珍惜身体,珍爱生命!
16. 人生最大的哀痛是,子欲孝而亲不在;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家未富人先亡;人生最大的可怜是,弥留之际才明白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
17. 官不在大小,能干就好;钱不在多少,够花就好;朋友不在多少,知己就好;子女不在多少,孝顺就好;年龄不在多老,健康就好!
18. 生命由天赋,寿命靠人为,生身靠父母,健康靠自己,遗传只是健康的起跑线,养生保健才是生命的新起点,强健身体在于自己的精心塑造!
19. 生命无常,没有来日方长。爱一个人或者有一个长远的目标要实现的前提,至少要好好活下去吧。珍惜此刻,当下最好!健康最重要!
20. 女人偶尔该做坏人的就做坏人,了解清楚自家男人的小九九,给他打夺命连环扣,每次都不反感的,而且很配合你的,就拉他一把,早点回家,身体健康最重要。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 篇2
能培养高职学生健全的人格
高职教育以培养专业性的职业人才为目标, 是直接为就业服务的教育。因此, 高职教育提出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本位, 是对普通高等教育中以学科或以知识为本位的反思, 是教育观念的进步。但是,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并非简单的专业技术能力的教育, 而是个宽泛的概念, 包括职业工作者从事职业工作需要的各方面能力。教育的终极任务是让人在自然社会和睦相处的文化背景中领略人生的意义。从社会发展的需求看, 从事任何一项专业工作的高级人才, 其所发挥的作用都通过其整体的人格素质表现出来, 若无良好的人格素质, 则难以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提交给巴拿马万国教育会议的论文《一九零零年以来教育之进步》中明确提出:“教育者, 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 而不贯之以理想, 则是机械之教育, 非所以施于人类也。”因此, 高职教育既要着眼于学生的技能技术认识领域, 又要关注学生的精神领域, 而精神领域形成的隐性素质决定着个人的行为, 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经典文学作品是全人类、全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其中蕴含着基本的道德理念, 是最直观、最具体、最形象地反映人文精神的艺术形式。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在文学经典作品中得以艺术化地再现与升华, 可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处世, 如何自信、自尊、自强、自爱与自立, 能培养学生的文化亲和力和价值判断能力。文学教育是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因此,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职院校开展经典文学阅读推广, 发挥文学名著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可以使人文精神通过文学作品中具体可感的形象与生动真实的情节深入学生内心, 从而达到熏陶学生心灵, 培养学生内在修养的作用。
能提升高职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从我国高校招生录取层次的角度看, 高职院校大都分布在第四与第五批, 而近几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的入学平均成绩在逐年下降。一方面, 由于本科院校的大幅扩招及民办本科院校的崛起, 使得学生与家长在本科学历的光环映照下放弃职业院校, 使职业院校的生源短缺;另一方面,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迟缓, 长期处于“边缘化”的“非正统”高等教育地位, 使得社会、学生与家长对高职教育认识不清晰, 存在一定的误解, 对其发展前景缺乏足够的信心, 不少成绩较好的学生或更适合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放弃了报考职业院校的机会。因此, 在招生过程中存在着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生源的质量分化较严重。与综合类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 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处于弱势地位, 以语文学科为例, 学生的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总体水平较差, 语言文字的基础能力欠缺, 阅读面也很狭窄, 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的文字水平甚至还停留在小学高年级程度上, 词不达意、错字别字连篇的现象屡见不鲜, 许多学生不具备语文自学能力, 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迫在眉睫。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不断交往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语言作为人际交往最重要的工具, 承担着重要的交际作用。如果一个人的语言表现水平较低, 其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也将受限。从社会发展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要求看, 语言表达能力已成为胜任工作的核心能力之一, 也是各行各业选择人才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经典文学作品首先包含了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 通过阅读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味到语言文字的奥妙, 学会正确表达思想, 并可锻炼学生的口才与写作能力。因此, 在高职院校推广文学经典阅读, 能加强高职院校的语言文字工作, 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水平与应用水平, 这是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适应社会与时代需求的。
能开拓高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当今社会急切需要创新型人才, 要培养创新能力, 就应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因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基础。而想象力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是培养与提高想象力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过:“创造性很丰富的科学家, 往往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深的修养, 他在科学上的创造得益于文艺的修养。”通过分析理解经典文学作品提高联想与思考能力, 同时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与逻辑判断能力, 这些正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关键所在。高职学生将来从事的是技能型工作, 除了有一技之长外, 如能具备一定的技术改进与开发能力, 定能在未来的职业领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多元思维与拓展思维的能力, 以便将来充分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
阅读推广途径
在高职院校开展经典文学阅读推广工作, 应在吸取本科院校已有经验的同时, 结合自身实际, 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推广方式。具体的推广途径有以下几种。
建设合理的相关课程体系在高职院校开展经典文学阅读推广活动, 不仅要迎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体现人文性, 还应该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 在文学经典阅读推广的过程中贯穿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职业审美素质教育、职业知识与能力素质教育。条件允许的学校在设立文学基础类核心课程《大学语文》或《文学欣赏》课程之外, 可再配备多门文学课程作为辅助, 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与职业素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和专长以及学生的需求, 对文学修养课进行细分, 如《外国文学欣赏》、《诗歌鉴赏》、《文学阅读与写作》等。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可有相应的侧重点。如有的高职院校有旅游专业, 可增加《旅游文学》、《山水诗词》课程, 这些课程融入了职业元素, 在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同时, 还能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又如, 针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 可以增加贴近该专业的《励志文学》课程, 讲述如《人性的优点》、《谁动了我的奶酪》等作品;也可以开设《传记文学》课, 讲述如格林斯潘、松下新智等商界巨人的传记故事。针对医护专业的学生, 可以开设《疾病与死亡文学》课程,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疾病观与死亡观, 更加人性化地对待病人。在课时不足, 无法开设这些辅助文学课程的情况下, 可将这些融入职业元素的文学作品编入核心文学教育课程的教材中, 在课堂上讲授。在开课方式上, 可采用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方式, 并建立学分制。核心文学教育课程可以必修课形式开设, 辅助类配套课程可根据专业定向作为该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也可将多门辅助课程作为全校学生的公选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据多所高职院校的经验, 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60课时 (即一学年) 的高职《大学语文》课。但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与实训课程的课时安排紧张, 因此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量往往被专业课程挤占。学校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可作些许调整, 在不影响专业课程与实训课程设置与课时量的基础上, 将文学基础课程安排在专业课与实训课学习空闲的时段进行, 也可在晚上开设大班教学, 这样既可解决课程安排上的难题, 又能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
开展针对性的阅读指导由于影视节目的普及及学生阅读品位的局限性, 不少高职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积极性不高, 阅读心理不成熟,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缺乏针对性和计划性, 阅读水平也有待提高。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 能积极干预并影响学生的阅读行为, 提高他们的阅读意识、阅读能力和阅读效果。首先, 讲授文学课程的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列值得阅读的经典文学作品书目, 并在课堂上讲授相关作品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讲究授课语言的艺术性与技巧性, 还要讲究授课内容的生动性与趣味性, 使自己的课程变得富有感染力, 赢得学生的喜爱, 这样才能让学生热爱所学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阅读兴趣。其次, 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讲授相关的文学理论知识, 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比如, 可让学生学习比较阅读法、提要阅读法、悬疑阅读法等阅读方式, 唤醒学生的阅读意识,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再次, 在阅读较生涩难懂或艺术性较强的文学作品时, 教师可以教给学生相关的文学理论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水平。最后,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突出, 可以针对高职学生的专业推介职业导向性较强的经典文学阅读书目。如可向医护专业的学生推荐经典文学作品《鼠疫》、《癌症楼》、《第六病室》等, 通过阅读这些彰显职业元素的文学作品, 既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又可使其明确职业规划, 从而促进其职业发展。
采取多样化的文学教育方式文学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 应该推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如可根据实际情况走向社会, 使课堂与社会相结合。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外出考察参观, 通过旅游胜地的游览、文人故居的参观、历史古迹的游历学习, 我国悠久的文化遗产, 了解文人墨客的思想经历, 从形象可感的社会活动中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经典文学作品。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邀请名家来校开设文学讲座, 借此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学知识, 热爱阅读, 并从中汲取古今中外语言文学的精髓。学生社团可以组建文学社, 组织有文学兴趣的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社团活动,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文学给学习生活带来的收益和乐趣。另外, 还可以进行校际阅读经验交流, 通过文学课程共享、图书资料共享、讲座共享及文学社团交流等形式, 让各校学生在阅读交流与学术交往中共享阅读资源与教学资源, 让更多的高职学生热爱文学阅读, 让经典文学作品陪伴他们成长。
营造书香气息浓郁的校园文化营造优雅、愉快的校园阅读文化能体现学校的人文精神, 形成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让文学以其独特的人性化、感性化与情理化特色内化学生的心理, 达到宁静其心志、净化其心理的目的, 这对阅读推广活动也至关重要。学校图书馆要发挥重要的宣传优势, 利用图书馆宣传栏、海报及网站向广大学子推介好书和新书, 开设文学展评及新书推荐园地, 建立书友会和读者沙龙, 让图书馆这个校园文化宣传阵地发挥最佳作用。此外, 学校还应组织相应的活动鼓励文学阅读, 比如, 不少学校在每年4月份响应“世界读书日”号召, 在校园内开展“读书节”活动, 学生在“读书节”期间纷纷阅读书籍、撰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可以将此项活动纳入经典文学阅读推广工程中, 让更多学生在“读书节”活动中接触到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
摘要:针对高职教育领域“重专业, 轻人文”的现象, 本文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水平以及开拓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三个方面, 论述了在高职院校开展经典文学阅读推广的必要性, 并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及专业特色, 提出了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推广途径, 旨在使人文精神与专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从而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而非单一专业能力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典文学阅读,必要性,推广途径
参考文献
[1]别敦荣, 黄爱华.从边缘走向中心: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理念[J].煤炭高等教育, 2002 (5) .
[2] (美)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3]吕鑫祥.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同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上海市教科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职教教改论坛文集 (2002年度) [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语文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篇3
【关键词】经典;阅读;写作;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经久不衰的、流芳百世的作品,后人尊敬它称之为经典。经典书籍就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传承文学经典,语文的经典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诵读经典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诵读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通过阅读经典、鉴赏经典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语言背后的思想和精神内涵,获得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的共同提升。所以说,经典阅读是语文学科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的模块,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教师除了答题技巧上的点拨外,不能够忽视的就是学生课外经典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除了语文选修教材中所规定的一些篇目外,语文教师也要自主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或者是更贴近于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自主地选择经典作品或文章,双向度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众所周知,读书是一种习惯,更是长时间的工夫,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作为语文教师自身要不断阅读,给学生树立好榜样。朱熹在这方面的见解就很独到。他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其义皆若发于我之心。熟读精思,融会贯通,就成了后来读书的正确标准。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学会摘选有益于自我提升的经典文章,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阅读经典应有所区别,像《千字文》《百家姓》《增广贤文》这样的蒙学读物适合低学段的学生阅读,通过阅读认识世界、增强语感。唐诗宋词可以增强学生对古代文言句式的语感,《读者》《青年文摘》《意林》之类的杂志教会学生平和地、乐观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像《基督山伯爵》《简·爱》《傲慢与偏见》这类的外国名著可以增长见识。
二、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
作文一直是在中、高考中分数比重占的很大的部分,但是在语文这门学科中,无论是语文老师还是学生,对习作方面通常感到很棘手。很多教师认为作文部分的提升是一个慢功夫,所以也忽视了日常的习作与批改。而且好的文章更需要作者有足够的人生体验与经历,一个缺乏经历,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意义的人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现如今学生被局限在学校、家、补课班这样的三点一线的小生活圈子内,很难有过多的体验与经历,写出的作文存在“假大空”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在平时可以经常积累、阅读经典,头脑里记住了大量的词汇、精彩的段落或者美文,长期收到浸润和感染,融会贯通将这些变成自己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东西,那么,在写作上,自然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或内容空洞了。所以说阅读文学经典与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是一个为写作积累、沉淀,只有大量在头脑中储备学识,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思路喷涌而出。正如杜甫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我国中学生相比于国外学生,课业负担还是比较大的,留给学生自己安排的课外时间相对来说较少,即使是有了自己的时间,能够真正合理的利用、安排的学生也是少之又少。所以,课外经典阅读就成了教师对于安排学生的课余时间的有效手段,既可以丰富学生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能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阅读经典并不是一个强制性的作业,而应是一个习惯的养成。教师应该充分鼓励学生热爱读书,养成随手翻书的习惯,而不是规定性地要求去看某本书、某篇文章,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指引和推荐,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体会其中的乐趣,学会选择阅读的篇目,如读《爱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爱、感恩。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让学生在奇妙的旅程中,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读名家人物传记对于塑造人格很有帮助。
总之,学生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感悟到生命的意义、人性的美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也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同时也能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共鸣。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可见阅读的重要性,阅读量不够,缺乏对世界的认识和体验,又怎么能产生写作的灵感。阅读经典作品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点燃学生对生命的感知、对世界的认识、插上想象的翅膀、照亮学生的心灵。
浅谈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重要性 篇4
关键词 :重要性 兴趣 氛围
摘要: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已经越来越普及,被更多的教育者所认同。它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人格、塑造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等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所谓国学经典诵读,主要是指在小学生中开展《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等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那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呢?如何培养他们的兴趣呢?当然,得让孩子们意识到经典诵读的重要性,这样,他们的潜意识里就会重视起来。
一、经典诵读,塑造高尚人格。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不少教师讲,诵读前校园中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自私、任性等不良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而自从孩子们接受经典诵读之后,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诵国学经典,与圣贤同行”,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塑造了学生高尚的人格。
二、经典诵读,增加识字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一个人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让小学生多读、多背国学经典,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阅读、表达、写作能力,有效提高小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又会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如学生认的字多起来了,就能提高初读课文的效率;背诵能力增强了,就能很快的把课文读熟,背诵课文;与教师、同学交流互动时,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谈感受的时候常常会灵光闪现,语出惊人;写作文时,常常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诵读经典,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我校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三字经》《弟子规》等大人都读不通的内容,小孩子不用多长时间就能够熟读成诵。随着记忆力的提高,还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孩子会对背诵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在我们学校,每天课前一分钟整个学校书声朗朗,生机勃勃。
四、经典诵读,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养。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我校通过探索和实践证明,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识素养。以我班为例,我觉得经典诵读给学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就是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飞速提高。本学期,通过经典诵读,大部分同学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读课外书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一些儿童版的文学名著更是成了同学们的至爱,口头表达能力也渐渐得到了提高。我感到自己通过经典诵读活动来激活低效的语文教学的愿望实现了。读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了其语言表达能力。
意识到了重要性,在同学们的潜意识里,已经是在培养一种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了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从娃娃抓起,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要求,要求不要过高,以免产生厌烦心里。每天在班级安排固定的时间,以不同的形式,如领读,小组读,集体诵读等,让班级书声琅琅,形成一种诵读的氛围,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并定期采取比赛,汇报等小范围的班级活动,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更深层次地激发他们的经典诵读兴趣。当然,我校每年都会开展一次经典
诵读汇报演出,这既是对同学们的一种肯定,更是对大家一种鼓励。久而久之,会对同学们的兴趣培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现在,我校经典诵读的氛围还是比较浓的。
阅读经典的方法的散文 篇5
一
今年年初刚刚看完英国作家狄更斯的成名作《匹克威克外传》,忽然觉得这是一部自己早就应该阅读的经典。所谓经典,企鹅图书公司给它下的定义是:搁在书架上以备人们一千次、一万次取下来阅读的作品。我个人认为经典是介于“伟大”和“畅销”之间的一类图书,它兼有两者的共同特征,但又不是短时间的流行读物。为什么我会觉得这本书对我而言是相见恨晚呢?因为狄更斯的很多小说,包括我之前看过的《雾都孤儿》、《远大前程》等等,它其实是圈内人接触文学的“启蒙老师”。从某种意义来说,这类小说是雅俗共赏的,无论是后来十分流行的通俗小说,还是纯粹文学,基本上就是从那种类型的小说发展壮大的。
我不知道狄更斯在创作前师承了哪位老前辈,薄伽丘、塞万提斯抑或那个小地方出生的司各特,但是我能肯定的是后来在文坛上赫赫有名的文学大家,譬如马克?吐温、哈代、高尔斯华馁、索尔?贝娄等受到过他的影响,在他们的小说里你能发现像《匹克威克外传》这样的典型流浪汉小说的写作风格。然而,我们在阅读经典作品时,往往忽略了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即文学作品诞生的年代和作品的复杂性。这也就是我在开篇提到的像狄更斯这样的作品应该读,而且必须趁早读,尽快消化。因为后世有很多作家是师承他这样的写作模式的,如果不把狄更斯的作品读懂消化——即便只是阅读其中的几部,那会对阅读其他作家甚至是二十世纪出现的现代派作家的作品产生很大的阻力。
金瑞锋在他的散文里提到,写作是一条狭窄的道路,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扇窄门。他说,当某人选择了福克纳、博尔赫斯、霍桑时,就意味着他失去了结识莫泊桑、海明威和左拉的机缘。当然,这样的定义并不是绝对的。马尔克斯就曾经对采访他的记者透露,他一生钟爱两位北美洲小说家,只要市面上有他们的书面世他一定会买下来。据说,这两位作家就是福克纳和海明威。马尔克斯也坦承,这是两位写作风格极端迥异的作家,一位在追求着不可再简化的简约精致;另一位在追求着异常复杂异常晦涩难懂的语言。然而,就是这样两位天壤之别的小说家,他居然都爱不释手。
尽管金的断言有些片面化,但是我在这里不得不承认,文学创作确实是一扇窄门。历史上有多少作家能同时将各种流派的语言风格都成功地运用到他们的作品中,并且能使用得收放自如呢?茨威格为了写出不朽的传记,同时研读了很多十九世纪名家的作品,尽管成为了一代短篇小说大师,然而他的文字却始终没有摆脱巴尔扎克套在他身上的“魔咒”。冰心在年轻时翻译了印度诗圣泰戈尔的诗集,虽然有助于中国的读者更多认识这位东方的圣人,然而她自己的诗歌创作却慢慢地陷进了泰戈尔为她编织的“魔袋”,到后来几乎无法跨越这种简约唯美的语言风格了。
二
阅读经典的目的有很多,像卡尔维诺所言,“每一次重读经典,都像初次阅读一样,是一次发现之旅。”他还断言,经典具有特殊的社会影响力,“它潜藏在大脑的记忆层中,披上了集体或个人的无意识的伪装”。
在我看来,一位普通读者和一位文学爱好者阅读经典,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普通读者专注于小说的情节、故事的连贯性、人物的`结局或内心活动,尽管也有部分高尚的读者会从严肃文学的思想性方面提炼出对他有用的知识,开阔他的视野,丰富他的情操,但是这样的读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而对于写作者,他阅读经典的最大动机莫非是学习文本的优秀语言和结构,并从中发现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最卓越的品质。
有时候,经典作品的优秀品质并不是立马就能浮现在读者眼前的,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可能被编辑和文学评论家所漠视。普鲁斯特作为意识流小说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在活着的时候却没有得到文学界过多的关注,他的声誉是在他死后才慢慢确立的。福克纳,作为世界文坛公认的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作品的命运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像他的人生一样,墙内开花墙外香。十年前,我在北京的王府井书店初次阅读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时,并没有觉得所谓的大师有如何的玄乎。我花了七天时间读了他的两本书,还有一本是《圣殿》。我阅读的过程中几乎感觉到自己被全世界的评论家欺骗了,这样的笔法被冠以大师的名号不是哗众取宠吗?直到四年后我有意识地再次阅读福克纳的作品《八月之光》时,我承认内心的那根弦才真正地被触动到。之后我又读了他的《押沙龙,押沙龙》和《村子》以及其它的短篇小说,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当年的确错失这位大师了。当今世界上有那么多知名或不知名的作家在学习效仿他,拜他为师,确实有他作品的真正魅力所在的。
为什么当初在阅读福克纳时会漠视他的伟大所在呢?据我后来多年的阅读与写作经验所知,我们的阅读往往犯下一个跨越式的过错。就像我当年接触福克纳作品时,我还没有完整地读过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而后者作为一部描写家庭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一直以来是学习严肃小说写作的人们必经的门槛。现代派小说的结构和叙述语言基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就像小说是从近代的故事发展来的一样。从来没有听父母讲过故事的孩子突然就去看一本小说,他会觉得天花乱坠,没有头绪,根本理解不了书里面的内容。同样地,一位没有接触过传统小说的读者,一开始就去阅读荒诞、玄虚、意识流和时空混乱的小说,自然会收不到任何的效果。
三
当然,第一次无法消化的经典作品,也可以通过第二次、第三次的阅读慢慢吸收它的养分。大学最后一年,我去图书馆借了四本余华的小说,在国庆长假里全部将它看完了。不过看完并不等于看懂,更不等同于吸收它的精华。我记得当时有一篇小说叫《现实一种》,好像讲述一个杀人的故事,但是讲的很荒诞很离奇,似乎是脱离了现实的生活。那时不懂文学的我还固执地嘲笑中国怎么还有人这样写小说,更不理解这样的东西居然还能发表。后来在我读了其他先锋作家的小说后,我能理解那批作者在八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开始复兴时期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如果有机会,我可以重新去阅读当年看过的余华和苏童,去深刻领略它们的文化精髓。
其次,我们也可以通过划重点词句、写读书笔记的方式来品读经典。我在读《洪堡的礼物》时,就尝试了这种机械的方法。索尔?贝娄是位大学教授,知识面非常宽广;同时也是位语言大师,他的小说里时时闪耀着理智和文明的光芒。我通过波浪线划重点的方法提炼出作品的精华,再将没有精华的文字与原文做一对比。如此而来,这部经典小说的出色之处就一目了然了。
还有,很多经典小说被改编成电影,通过观摩电影去理解小说的内容也是一种绝佳的解读方式。中国当代小说里,像《人生》、《芙蓉镇》、《红高粱》、《红粉》、《妻妾成群》、《活着》、《温故一九四二》等等,都有比较成功的改编电影。而且,在老外的眼里,这些电影似乎比小说原著更引人注目。外国的作品里面,《辛德勒名单》获布克奖,斯皮尔伯格将它搬上银幕后摘得了奥斯卡,可谓是蓬荜生辉。《钢琴教师》小说虽然晦涩难懂,但是电影却将这种唯美的艺术清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获得了比原著更轰动的效果。《情人》更是惟妙惟肖,把小说里看不到的越南西贡都逼真地展现在银幕上,令人大饱眼福。当然,也有个人感觉改编得比较差劲的电影,例如畅销小说《挪威的森林》,整部电影就是围绕着二人世界打转,也许小说的艺术功底也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当然,这样的阅读可以是同步进行,也可以交叉进行,还可以先看小说再欣赏电影,接着回头再去重读小说,以便更真切地领悟作者的意图。
关于圆月的经典诗句阅读 篇6
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___诗句出自:王维的《鸟鸣涧》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___诗句出自: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___诗句出自:卢纶的《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5.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___诗句出自:王维的《竹里馆》
6.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___诗句出自:德容的《七夕二首·其一》
7.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___诗句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8.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___诗句出自:李商隐的《霜月》
9.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___诗句出自:赵嘏的《江楼旧感》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 篇7
国内英语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英文修养欠缺且汉语水平低下, 这从平时翻译的文章中就可见一斑。很多学生翻译出来的根本不是地道的汉语, 句意不通, 晦涩难懂, 成了欧化式汉语, 虽然是用汉语表达的, 但套用的却是欧洲语言的句式和表达方法。欧化式汉语除了缺乏传统中文的特色外, 还可能因为用词繁琐生硬, 导致阅读及理解上的障碍, 这一现象在翻译自英文的作品中尤其常见。译者若采取逐字直译的策略, 而忽略中文固有的语法或用词习惯, 便容易写出欧化式汉语。举何其芳《雨前》中的一段作例:“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 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的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地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 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后, 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食物, 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1]这段译文用了16个“的”读起来很拗口。其中, “白色的鸭”、“徐徐地划行”、“深深的水”本可以译成“白鸭”、“徐徐划行”、“深水”。除了“西而不化”的原因外, 英汉字典的编译者把形容词都用“的”表示, 也造成了这种现象。例如“beautiful”的辞典解释总是“美丽的美观的、美好的”。通过这些例子, 不得不感叹道:汉语修养欠缺确实是英语学习者的悲哀。因此, 如何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习得汉语经典对提升英文素养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认识到:如果一个人的汉语不好, 一般来说, 他的英语也很难到达一个较高的境界。也就是说, 一个人的汉语水平是他英语水平的上限。
很多学生在做英翻汉练习的时候, 往往抓耳挠腮, 词穷至极, 常常为一个贴切的表达思考半天。例如有的学生把“complete strangers”直接翻译成“完全的陌生人” (应翻译为“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 把“dream full of color and beauty”翻译为“充满色彩的美丽的梦” (应翻译为“梦境色彩缤纷、绚丽无比”) “something felt wonderfully different, yet familiar”翻译为 “感觉特别不同, 但又很熟悉” (应翻译为“那感觉奇特无比、妙不可言, 而又似曾相识”) 。以上译文都不符合汉语习惯表达, 中国读者读起来不是很通顺。如果译者汉语造诣不高, 就有可能在做英汉翻译时为一个地道的汉语表达而考虑良久, 这就间接地造成译文质量不高, 翻译速度缓慢。
一些学生在做汉翻英的作业时, 由于没有充分理解原文的意思, 出现了误译的情况。譬如“打铁还需自身硬”被翻译为“To be turned into iron, the metal itself must be strong.”, 译文中 , 原句想要传达的意思被曲解了。“打铁还需自身硬”来源于“绣花先得手绵巧, 打铁还须自身硬”, 意思是说绣花要绣得好, 先要练就一双灵巧的手, 打铁要打得好, 得要练就强壮的身体, 没有强壮的身板扛大锤都费力, 拿什么去打铁呢? 这里, 英语译文中把“自身”理解为“metal”金属本身纯属误译。有学生将“三十六计, 走为上策”译为“of the thirty-six stratagems, the best is to quit”。如果了解“三十六计 , 走为上策”的历史文化背景 , 就知道这里的“走为上策”其实是计策的名字, 为三十六计的最后一计, 意为在不 占优势的 时候 , “走”是上策 , 并不是指“走 ”是三十六计里最高明的一计。因此 , 上面的英译曲解了汉语原文的意思, 实属误译。另外, 不少译者在翻译“九代之文, 富矣盛矣;其辞令华采, 可略而详也。虞夏文章, 则有皋陶六德 , 夔序八音 , 益则有赞 , 五子作歌 , 辞义温雅 , 万代之仪表也”。 [2]或“欧阳文忠尝爱林逋“草泥行郭索, 云木叫钩辀”, 钩辀 , 鹧鸪声也 , 李群玉诗 云 :“方穿诘曲 崎岖路 , 又听钩辀格磔声。”郭索, 蟹行貌也, 扬雄《太玄》曰:“蟹之郭索, 用心躁也。”[3]等文言文时望而却步。究其原因, 都归结于译者汉语修养不高, 特别是汉语经典著作理解能力欠缺。所以, 如果想要学好英语、做好汉英互译, 首先应该精通母语。在历史悠久、绚烂璀璨的中华文化中, 中国古代经典的诗词是最值得学习的。因为母语经典不仅能给人们带来美感和享受, 更能带来思想和精神上的升华。先秦的诗经楚辞, 两汉的乐府双壁, 唐宋的诗词雅韵, 明清的散文小说, 让我们的精神更加充实。“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概;“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的壮志;“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的禅意;“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 都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灵魂的深处。
“有匪君子, 如切如磋 , 如琢如磨……”, 从《诗经》中 , 我们知道了众口传承的君子形象是温润如玉、坚硬如玉的, 那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和雍容的气度。“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从李清照的深情歌颂中, 我们明白了中国人欣赏的是怎样豪爽大气的英雄:人生在世, 就应该慷慨激昂, 轰轰烈烈,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特别是风华正茂的青年, 更要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不辱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从陆游的《游山西村》中, 我们学到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 面对艰难险阻, 不退缩, 不畏惧, 勇于开拓, 发奋前进, 就一定能取得成功;遇到困难, 前途渺茫时, 不丧气, 只要坚持不懈, 就一定会生出许多希望。“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直示腐朽没落的旧事物, 旧制度终究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 新生事物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 充满生机和活力;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赞美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从卢梅坡的《雪梅》中, 我们了解到人和事物一样都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因此, 要虚心学习, 取长补短。“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指出: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 缩短距离。“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苏轼的《水调歌头》让我们认识到自古及今, 人间天上都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生中有无法克服的遗憾, 希望各自珍重。
学习中国古代诗词不但能够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 而且能够提高我们的语言鉴赏能力及综合素质, 这对我们以后的语言学习及翻译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哲学中说存在必有其合理性。我们的诗词经典能够传承至今, 历经五千年而不衰亡, 必然有它的优秀之所在。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巴比伦文化早已在风沙的肆虐下成了废墟; 灿烂的玛雅文化也已被历史所尘封; 古埃及文化在尼罗河河水的泛滥和英国的殖民统治中失去了颜色。而唯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越发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因此, 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先祖留给我们的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 认真习得母语经典的博大精深之处, 通过学习汉语诗词提高英语的水平, 在比较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中文和英文。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 语言不过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从这一点来说, 无论是汉语还是外语, 都只是表达思想的方式, 只不过是不同的符号系统罢了。当一个人的外语水平到达一定程度之后, 最重要的不是他如何表达, 而是他要表达什么, 如果汉语水平低下, 将直接导致英语中“无话可说”, 这充分表明了汉语的修养对于外语学习的重要性。
三、结语
纵观国内 英语界的 前辈 , 从翻译名 家杨宪益 、钱钟书到活跃于教学前沿的学界泰斗季羡林、许渊冲, 哪一个不是中西合璧、学贯古今。他们成功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如何处理好中英文的关系。早在八十年代, 语言大师许国璋就曾多次强调学习母语的重要性。他说:“大学外文系和中文系要打通, 学外语的人一定要学好汉语。”“中国人治语言之学, 终究要回到自己的语言文化中来。”汉语经典的学习和英语水平就像是人的两条腿一样, 只有一条腿迈出去了, 另外一条腿才能迈得更远。因此, 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始终贯彻一个原则, 那就是“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
参考文献
[1]何其芳.画梦录[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
[2]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 2012.
从阅读经典到经典阅读的理性向学 篇8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经典 经典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35
所谓阅读经典,是指阅读文本的精彩程度堪称经典,其阅读行为是常规性的;而经典阅读,则是指阅读者用阅读经典的态度对文本展开精细化的研读,由此建构起来的阅读认知是经典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升阅读意识,精选阅读文本、研读文本、演绎经典,实现从阅读经典向经典阅读的顺利过渡,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一、选择经典,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需要先选择经典的阅读素材。教材文本大多选自名家之手,属于经典范畴,但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文本未必就不是经典。所谓经典,应该是文本具有内质美、形式美、语言美等特质,并非一定要出自名家之手。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文本材料进行精心筛选,找到文本的经典所在,引导学生展开经典阅读。选择阅读经典文本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教师要注意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借助多种媒介寻找经典文本,为经典阅读提供物质保障。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不仅体现单元同类特征,还具有多元性、丰富性,每一篇课文都有阅读的亮点。如,《九寨沟》一文,虽然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但其描写部分堪称经典。它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情节安排自然有序,体现散文游记的特点,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教师在引导时,要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梳理文意;然后让学生挑选精彩文段进行重点研读,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体验作者情感,形成阅读认知。教师精选几段,进行典型赏析。教学“每当天气晴朗时……‘五彩池’呢”一段,教师播放相关图片,讲解描写手法,为学生顺利阅读做好铺垫。教师将课文精彩部分筛选出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经典文本素材,这样学生学习的效率自然提高。
二、研读经典,构建学生阅读认知
经典阅读内涵丰富。教师要对经典阅读行为和阅读目标进行规范,提出个性化阅读要求,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渐走进文本核心,厘清文本内质特征,对文本形成个性认知。小学生阅读基础较差,教师需要对阅读方式进行规范要求,对阅读行为进行针对性引导,对阅读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对阅读得失进行反思,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阅读经典走向经典阅读。经典阅读不仅是一种阅读方法,更是一种阅读意识。培养学生经典阅读习惯,已经成为提升学生阅读品质的重要途径。
在学习《开天辟地》时,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内容,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将这个神话故事讲得更清晰,要求每一个成员都在小组内试讲故事,同时选出优秀者参加班级故事大赛活动。小组展示时,各个小组都能够圆满地完成任务。班级展示更是精彩纷呈,学生发挥出自身优势,将文本情节演绎得非常到位。接着,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文本,小组讨论讲故事的技巧,这为学生探索文本精髓创造条件。学生能够成功讲述文本故事,对文本内涵进行深入探讨,这样才能形成对文本的二度创作,提升文本的品质。
三、演绎经典,训练学生阅读品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设计丰富的训练内容,让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入细致的解析,形成独立性、个性化的阅读认知。阅读训练是经典阅读成果的展示与巩固,需要教师对学生阅读实际进行科学评估,为阅读训练设计提供依据。阅读训练不仅要以经典文本为基点,还要对学生经典阅读行为进行梳理,这样才能完善经典阅读的认知体系。
在学习《珍珠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入研读,最后进行这样的延伸阅读训练:“课文给我们留下许多感兴趣的情境,给你几个备选角度,写一写:一是舒适、安全的巢;二是可爱雏鸟儿;三是小鸟喝茶;四是幸福的‘三口之家’;五是雏鸟儿的梦。”这样的训练学生接触很少,因而都积极进行思考,想用自己的方式为文本添上精彩一笔。一个学生写道:“可爱的雏鸟儿,像是一团毛茸茸的绣球,滚过来滚过去,真是好玩。我轻轻捧起它,双手顿时感觉到一阵温暖。啊!小鸟,原来你的童年充满温馨。”很明显,学生对文本展开了深入阅读,并获得丰富的感知体验。
小学阅读教学的技巧运用呈现多元性。教师需要根据阅读教学实际和学生阅读基础精选阅读方法,提升阅读引导的针对性。阅读教学要实现经典阅读,还需要教师采取多种引导策略,帮助学生建立经典阅读意识,对文本展开深入细致的研读,实现文本、生本思维的接轨,引发学生认知共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 篇9
大家好!
我喜欢书,也爱读书。
书中那一个个情节、一个个悬念吸引我走进了丰富多的故事世界;书中一个个问题,带我走进了知识的海洋,使我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积累。
儿时,妈妈就给我买了许多《看图说话》、《识字》书,书桌上、沙发旁、枕头下、阳台边、只要是我经常爱玩到的地方,都能随手拿到。那时我一个字都不认识,还装做似懂非懂的样子看得津津有味。有时连书都拿倒了,还叽哩呱啦地读着,逗得他们哈哈大笑。
当我上幼儿园时,我又迷上了《智力迷宫》,一有空的时候,就拿起一本厚厚的趣味无穷的迷宫书读,拿起笔画路线,弯弯曲曲的线纵横交错着,我还自认为做对了。《我学画画》更是每日的必修课,《快乐的一家》,《鸡妈妈》,就是我最早的绘画作品了。
现在,我已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认识的字很多了,我可以不让妈妈给我读书,自己就能看得懂。书里的知识可真多:读书让我认识了许多古今中外的著名人物:知天文、识人心、懂地理的诸葛亮,为人民除害的“打虎英雄”武松,七十二变的孙悟空,“诗仙”李白,发现了地球引力的牛顿,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
《十万个为什么》告诉我,地球为什么不往下掉?花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闪电是怎样形成的?使我了解了许多世界的奥妙!
《爱的教育》让我了解到如何为人处事,如何成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
《成语故事》《歇后语》《神话故事》《童话故事》更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多姿多彩!
爱的教育经典名著阅读感受 篇10
爱是什么爱是什么爱是无形的,在我们的世界里,到处都充满了爱,只是我们没有感受到它的存在。这本书里的爱有很多很多,同学之间真挚的友情、教师与同学之间有好的亲情、父母对儿女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只见了一面的人们的微笑。爱为什么如此伟大,因为爱在我们之间是坚不可摧的。但往往有些人却犯下了人生的重大错误-----自私自利,他们只想着自我,把别人完全抛在了脑后,最终反而自取灭亡。相反一个人心里有别人,总能为他人着想,并有真情的奉献,那么得到的将是内心的充实和高尚的人格,自我有困难时,将有爱心的帮忙和真情的安慰。
一开始我看到了一个名叫洛佩谛的小男孩,他为了一个1年级的小孩子不被马车扎到,挺身而出救了那个小孩。我觉得洛佩谛很勇敢,也许他从人群中跳出去时,就想到了自我可能会受到伤害;也许他大胆的跳出去挽救了一个生命时,他根本没有想到自我。但我明白,他必须有一个信念――要救那个小孩。在洛佩谛的身上,我看到了爱。
我感觉爱其实无处不在,不管是父爱、母爱、师爱还是友爱,都时刻伴随着我们,就像太阳照射出的光,温暖地照着我们,就像一杯清水,时时刻刻能滋润我们的心田。我们要学会感恩,要珍惜别人对我们的爱,更要学会奉献,让世界更完美!
爱的教育经典名著阅读感受5
《爱的教育》是依据意大利小学生日记改编成的一本书。资料包含着父爱、母爱、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孩子对家长的尊重、对祖国的爱……
这本书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什么是大爱无疆,每一个故事都能打动人心。爸爸、妈妈的每一封信,都有着一个道理,寄托着对孩子的期望。这本书以一个名叫安利柯的男孩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阅读了这本书,其中有一个故事最让我感动:罗贝蒂是二年级的学生,他的父亲是一名炮兵大尉,这孩子从小倍受宠爱。就在早上上学的途中,罗贝蒂碰到一个低年级的学生,他眼看着那个低年级学生就要被一辆疾速行驶的车撞倒,罗贝蒂赶忙冲上去,一把推开了那个学生,而他自我却不幸被车碾轧了过去。
王蒙趣谈经典的阅读 篇11
王蒙日前在南京做题为《永远的阅读,永远的经典》讲座。他说,阅读无可替代,经典无可替代。王蒙说,读书有好处,这似乎是一个没有什么争议的问题。原因就在于人类的文化、智慧集中保存在书里面。真正能够提高素质、推动思维、改善人的精神品质的方法,只有读书。读书不但能帮助我们了解信息,扩展知识,培养精神集中、动脑筋的习惯,还教给我们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概括不同的知识、不同的规律的共同道理。要读书,读什么书?就是读经过时间的考验,经过传播的考验,能够肯定它的意义和价值的书。读经典,经典是什么意思?追求经典,就是为了提高品质、思想能力,提高精神境界和素质。王蒙说,阅读经典,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的孔子、孟子、庄子、屈原、苏轼、曹雪芹……国外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康德、笛卡尔、托尔斯泰、巴尔扎克……他们曾经在精神上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上达到什么样的深度?了解他们的道德心理,对民众关切和爱,他们对国家对同胞对亲人的忧患,如果不阅读这些经典,你就不了解这种高度。“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消费,更是为了生产、积累、攀登。”王蒙说,现在有一个说法,把阅读改为“悦读”,喜悦的读书。阅读是喜悦是快乐的,但是阅读也是艰苦的,阅读是硬碰硬,阅读甚至带着冒险性。王蒙说,他比较喜欢一个词——攻读,阅读像攻城一样,读一些还不熟悉的书。
小学经典阅读的思考与实践 篇12
当下, 经典阅读到底该怎样行走, 才能既传承五千年的民族灿烂的文化, 又体现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照, 更有对儿童本身的尊重呢?今日课外阅读对经典阅读的回归, 又该怎样避免走向盲目与自闭的旧途呢?
一、经典阅读的原则立场
学校是儿童学习的场所, 我们提倡的经典阅读是必须面向儿童的阅读。因此, 从儿童出发, 小学经典阅读才可能沿着健康的路径前行。所以, 小学经典阅读的原则与立场, 且以“儿童立场, 中华情结, 世界眼光”来概括。
怎么理解?只有儿童的, 才是教育的。经典阅读虽然面向更多的是过去的文化传承, 但是放弃了儿童立场, 就背离了教育的规律。儿童立场是指在经典阅读的过程中从儿童的兴趣出发, 阅读的内容考虑儿童的可接受的程度, 阅读的方法是儿童能够掌握与应用的。中华情结是指诵读经典不仅仅是为了背诵一篇篇典章诗文, 进行语言的积累, 更要在诵读的过程中, 种植民族的基因, 即传递中华文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世界眼光是指在经典阅读的过程中, 不排斥外来优秀文化, 对多元文化采取接纳的态度。经典既包含中华文化的经典, 也包含异域文化的经典。
先看如何实现儿童立场?举个例子吧!在阅读课《有趣的汉字》上, 教者从网上找来了一些汉字画, 从中国的汉字入手来介绍中国的文化。“鱼、鹿、羊、牛、舟”中国象形文字赋予艺术的美以及会意字所包含的智慧的创造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接着, 老师给孩子介绍仓颉造字的传说, 介绍古老的汉字是活的汉字, 让孩子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 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然后给孩子们猜字谜, 介绍汉语中独特的语言现象, 比如说歇后语, 比如说找来有趣的汉字注解等来激发他们创作的灵感———“兵对丘说:兄弟, 踩上地雷了吧, 两腿咋都没了?”并且让孩子尝试创作这样的汉字趣解。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 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 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而且这些历史不只是写在书上的文字, 还是可以感受到的活生生、生动有趣的存在, 以此产生对于传统的文化的亲近感。
自然, 更多的是带领孩子读童谣, 读神话传说, 读寓言故事。因为课堂的引导, 孩子们会注意到每天教师会带着不同的书籍走进课堂。还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孩子们的心里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当教师无法一一满足时, 内心的渴望促使他们自己阅读。于是不知不觉中, 孩子们走向一本又一本打着中华民族烙印的书籍。在自我阅读中, 孩子们也在不断吸收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精神特质。在不知不觉中, 他们的血液中就会种植下民族的基因!
“尊重多样文化, 吸取人类优秀的文化营养”是我们的追求。在教育中应该播种中华民族的文化种子, 宣传五千年灿烂的文化, 但是又不能走进文化自恋或者种族主义的怪圈。在经典阅读的过程中, 应该通过内容的安排, 让学生接触到外国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欣赏, 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一个概念——尊重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如果在儿童时代就让他们接触到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 并且接纳它, 那么长大的儿童才能对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都会尊重, 并怀着敬畏的心情欣赏。世界眼光就是说要有不仅看到中国, 而且能看到世界的眼光, 并且以世界的眼光看待中华的文化。小学阶段也许儿童认识得不会那么深刻, 但是小学阶段播下的种子必须是有良好基因的种子。
小学经典阅读要承载这种使命。因此, 在课外阅读课上也要介绍异域的文化, 古希腊神话, 普罗米修斯盗火, 潘多拉的匣子, 诺亚方舟等等也都进入孩子们的视线。在亲身的体验中, 孩子们美好的感觉伴随着产生, 愉悦的感觉, 会使他们体验到古希腊的文明也同古老的中国文明一样美好。伊索寓言, 格林童话, 外国的绘本, 这些带着鲜明的文化烙印的作品开拓了孩子的视野, 也使他们获得心灵的滋养, 让他们感到世界文化的绚丽多彩。
国学经典、古代诗文、外国名著应该都是经典阅读的范畴, 都应该让孩子有机会阅读。
二、经典阅读的环境支撑
儿童阅读是需要环境支持的。这里的环境指的是有利于儿童阅读经典的软环境。
阅读从教师开始。教师的阅读深刻影响着学生的阅读。很难想象一位不读书的教师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传授经典, 必须阅读经典。教师阅读首先要解决国学经典给养不足的问题。只有教师比学生先学一步, 多读一点、多背一点, 懂鉴赏方法, 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 左右逢源, 也才能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假期教师的作业就有经典背诵的内容。其次是儿童文学作品。每位教师的成长经历不同, 幼年的阅读经历也不同。但是作为儿童阅读的倡导者与指导者, 对儿童文学必须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儿童的阅读。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是教师必须阅读的内容。
阅读有课程保证。经典诵读课程应该是校本课程的一部分, 对上文所说的三个部分的内容学校在课程计划中每周拿出一节语文课, 教师定时间、定内容的指导, 期末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评估, 在学校校本课程报告书中又呈现。有目标, 有实施, 有评价, 引导学生对经典阅读由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转变, 让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得到保证。
阅读由活动推动。儿童在活动中成长。阅读兴趣的激发, 阅读习惯的养成, 阅读方法的领悟, 语言素养的提高, 精神底色的着力需要丰富的活动来支撑。从学校层面活动主要是精心策划读书月的活动, 评比读书之星, 作家进校园, 课本剧展演, 自制绘本评比等活动开展, 让更多的孩子爱上书籍, 感受读书的快乐与幸福。更多的是班级开展的活动, 每日午间阅读, 经典诵读比赛, 讲故事比赛,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演讲, 每周一诗, 流动书屋, 班级图书大家读等都是班级自创的活动的载体。这些活动把儿童推向前台, 让儿童的阅读成果在同伴中分享, 促进阅读活动向纵深推进, 并且持续不断地激发阅读的动力。
阅读向家庭延伸。除了学校的引导与推动, 家庭氛围的营造也很重要。教育改变世界, 我们的改变就从家庭开始。我校的学生每天都有一项作业, 就是每天阅读半小时, 并请家长记录书名与时间。这项作业坚持贵在让儿童阅读有兴趣, 阅读逐步走向意志阅读。与此同时, 积极推动书香家庭的建设。父母的言传身教也让孩子把阅读当成必然的事情, 真正实现“让阅读成为习惯”。每年评比的优秀家长, 感动汉江人物, 晶莹水滴, 毕业时送给毕业生的礼物, 都是赠送书籍。书, 成了学校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无声的行动都向家长传递一个信息:书籍, 是孩子最好的精神食粮!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推荐阅读:
阅读经典品味人生的征文08-03
开启经典阅读的金钥匙01-18
阅读经典的高一作文800字09-26
经典阅读10-10
中学生阅读的经典励志故事推荐07-26
经典美文阅读07-30
幼儿经典阅读09-09
经典阅读课程12-26
《让经典成为引领青年成长的灯塔》阅读答案12-21
走近经典亲近阅读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