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美文阅读(共12篇)
经典美文阅读 篇1
经典美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同时,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都是凝聚精华、脍炙人口、世代流传的,有着不可磨灭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的经典诗词篇章,它们是文化精神极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聚光点,它们蕴藏着人们的价值观、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情趣。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经典美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起:
一、激发兴趣,培养诵读习惯,领略经典美文之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在指导经典美文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使学生从诵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一种生命的快乐,引领学生走进诗词歌赋的殿堂。在起步阶段可以循序渐进,抓住教育契机融入活动,以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可以因势利导开展活动。如让学生看一组图片去联想所学过的古诗文;利用课余游戏进行小竞赛——背诵学过的古诗;在课前准备时间进行小组背诵古诗文挑战赛;利用早午读时间进行古诗文唱和。为宣传普通话的,也可以在校内组织一次古诗文朗诵比赛;为纪念节日,让学生朗读一些相关的古诗文等。在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文诵读活动中,当水到渠成时,鼓励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写大体整齐押韵的诗,并且要有合理大胆的想象,让人能从自己的描写中想象出一幅图画,引导其运用联想和想象,借助比喻、拟人和象征等手法,将一些枯燥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形象。
二、对经典美文分类集中,加深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对经典美文分类集中就是将具有相关性的材料组合在一起,进行比较,以加深认识和提炼规律。在经典诵读教育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依照不同的标准,把经典诗文丰富博杂的内容加以分类集中,使师生便于操作,从容有序、循序渐进地接受和消化所学知识。对一些经典的古诗文进行专题分类汇集,便于学生记忆和积累。如“诗中夕阳”、“诗中哲理”、“诗中山河”、“诗中风(云、雨、雪)”、“诗中树(花、草、鸟);散文名篇如《论语》、《孟子》中的至理名言等。这种做法具体明确,详细清晰,连类而及,妙语联珠,识记、理解和运用方便快捷,得心应手。用“分类集中”的方法强化经典诗文方方面面知识的学习,能增加积累,进而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对经典诗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结合时事和季节选择相关的经典美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时事和季节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主题进行研究和诵读,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具有很深远的影响,而且这样的诵读学生也很有兴趣。例如以季节为主题,春夏秋冬皆可研究,尤其是唐诗。春季可以安排诵读《春晓》、《江畔独步寻花》、《元日》、《咏柳》和《绝句》(迟日江山丽、两个黄鹂鸣翠柳)等,夏季可以安排的经典美文有《小池》和《晓出净慈寺》等。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对可诵读的经典美文进行分类,如从内容上来分,抒发爱国情怀的、山水田园类的、边塞诗词、乡情类的和友情类的,也可以进行人物主题的研究。主题研究有利于知识的整合,对事物和人物有较全面的了解。高年级的同学还可拓展眼界,去诵读跟主题有关的词和散文。
结合现阶段社会上的重要事件。如结合母亲节,可以诵读母爱的诗篇和美文;结合奥运专题,可以吟唱奥运主题歌词;结合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可以诵读爱国诗篇。这种将时事与经典相结合的阅读方式,可以使学生的诵读不至于“空中楼阁”,不至于“两耳不闻窗外事”。
四、经典美文诵读可以陶冶情操,端正品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让学生吟咏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和《论语》等,趁学生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以潜移默化其气质。而长期的诵读,可以提高其阅读古文的能力,为高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必可陶冶他的性灵,开阔他的心胸,端正他的品行。有这么一句名言警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觉得如果将其作为一个班级的班训或者是一所学校的校训,希望孩子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注重细节的严谨学习作风,应该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经典美文,启迪心智;经典美文,感悟人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责无旁贷地要引领学生走进经典美文,让他们沐浴在古诗文的阳光雨露中,努力去吸取经典美文的琼浆玉液,让一切美妙的修养和哲学毫无痕迹地从他们的口中渗入血液,渗入生命感受的深处,成为孩子们生命的一部分。
经典美文阅读 篇2
精选考研阅读资料:经典美文
If by suburb is meant an urban margin that grows more rapidly than its already developed interior, the process of suburbanization began during the emergence of the industrial city in the second quarter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Before that period the city was a small highly compact cluster in which people moved about on foot and goods were conveyed by horse and cart. But the early factories built in the 1840s were located along waterways and near railheads at the edges of cities, and housing was needed for the thousands of people drawn by the prospect of employment. In time, the factories were surrounded by proliferating mill towns of apartments and row houses that abutted the older, main cities. As a defense against this encroachment and to enlarge their tax bases, the cities appropriated their industrial neighbors. In 1854, for example, the city of Philadelphia annexed most of Philadelphia County. Similar municipal maneuvers took place in Chicago and in New York. Indeed, most great cit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chieved such status only by incorporating the communities along their borders.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industrial growth came acute urban crowding and accompanying social stress-conditions that began to approach disastrous proportions when, in 1888, the first commercially successful electric traction line was developed. Within a few years the horse-drawn trolleys were retired and electric streetcar networks crisscrossed and connected every major urban area, fostering a wave of suburbanization that transformed the compact industrial city into a dispersed metropolis. This first phase of mass-scale suburbanization was reinforced by the simultaneous emergence of the urban Middle Class, whose desires for homeownership in neighborhoods far from the aging inner city were satisfied by the developers of single-family housing tracts.
经典美文阅读 篇3
【关键词】经典美文;美文阅读;人文教育;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中,经典美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映射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文学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情趣、胸怀、风骨。这些千古美文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如何通过这些传承经典文化的名篇,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谈点个人的体会。
一、以经典美文导读,提高人文素养
这里所说的导读,是指老师精选经典美文,引领学生经历喜悦品读美文的愉快旅程,获取不一样的悦读体验和感受,它区别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读、累读、厌读、惧读。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语文教材,入选语文教材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佳作。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以文传道”这项工作,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们跳出课堂从生活中学语文,我们自己也可以不着痕迹地让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以思想的形式更为广泛地渗透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绽放光彩。
为追求活力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实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目标“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落实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我读书,我快乐”,打造书香童年。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和实施经典美文悦读策略,发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大幅度提升,效果喜人,效应悦人,较好地完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2012年,我校正式将《古文经典导读》确立为学校校本必修课,在学校一年级的新生中招收了经典美文导读实验班!实验班每周增设六课时的导读课,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在学校一至六年级的学习期间,分别安排了《三字经》《增广贤文》《唐诗》《宋词》《论语》《大学》《弟子规》等内容中精选篇目的学习!“腹有诗书气自华”,在经典风雅的浸润熏陶下,孩子们举手投足之间,透着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和大家闺秀的修养,书香墨味熏陶的书卷气息体现在一颦一蹙之中,养成了“诚实”“守信”“知礼”“文雅”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走进我们的校园,看到的是一片整洁清新的环境,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受到了孩子们充满爱心的呵护;孩子们见到师长,来宾,会自觉鞠躬致意!
此外,我常常借助拓展延伸课文的思想内涵来让学生学会思考、感悟人生,并将我读到的一些文章乃至是报纸上的新闻或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使他们从中学习生活与做人的道理。
二、以经典美文阅读,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为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在听、说、读、写四项语文能力中,说、居于基础地位,对其他三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特别是当代社会,对人们的说话交际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语言往往不规范、不精练,说话含糊不清,结结巴巴,不能很好地表达情意,甚至出现污言秽语。经典美文诵读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一些千锤百炼、脍炙人口的名篇经典的诵读,头脑中积累了一定量典范的语言信息,这些信息在脑中形成定势以后,就有了衡量其他语言信息的规范尺度,同时也具有了衡量其他语言信息的基本能力。久而久之,富有表现力的正确优美语言就会脱口而出,错误的、不美的语言便会得到改造,诵读要求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声音,朗朗上口,表情达意,学生就会养成说话响亮的习惯,课堂上讨论发言就会大大方方,声音洪亮,诵读对语感的强化,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三、以经典美文积累,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都是伟大人物心灵活动的结果,是智慧的结晶,更是语言运用得极好的范例。通过阅读和积累,学生可以与古今人物对话,与伟大心灵交流,积累丰富优秀的语言材料。但凡有一点文学成就的人都是从小就都阅读了甚至是诵读了中外古今大量的名著经典。他们从中吸收的营养是极为丰富而全面的:既有语言运用的艺术,又有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通过长时间的阅读,他们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成为名作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中汲取营养,最佳的途径就是经常不断地阅读和积累经典名著、诵读优秀诗文。
学生积累大量的经典诗文,从阅读中感受文字的美,可以夯实他们的语文基础。积累阅读一定量的中外现代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中外现代美文,如散文、小说、杂文等的阅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积累一定量的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如谚语、歇后语,传统名言,对联等,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为此,我认为要引导学生做如下积累。
1.感悟中积累。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可在品析感悟中积累。我们强调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在对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
2.朗读中积累。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做到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感,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3.运用中积累。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经典美文,是强化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的语言积累,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
5.摘抄中积累。摘抄也是丰富学生积累的有效途径,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喜欢摘抄。可以先从课本入手,指导摘抄,然后扩展阅读局面,从课外阅读中汲取丰富的养分。
语文,绝对不能仅仅被看作是字词、句、段、篇的一个简单罗列或堆砌.它更是一种思想、一种感悟、一种心与心的交流。语文在传授给我们知识的同时,更是在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所谓“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在此不妨借来诠释经典美文对提高语文素养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经典美文阅读 篇4
一、研究生党员素养缺失的现状
当代研究生素养状况参差不齐, 总体上看各种素养呈失衡状态, 目前研究生党员的素养缺失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不成正比。有的研究生学习成绩不错, 文化知识素养较高, 但思想道德素养较差, 如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社会发展、国家前途和人民的疾苦漠然视之, 心中有小我而无大我, 关心小家而不关心“大家”, 重索取轻奉献;在价值取向上注重物质利益、急功近利, 而集体观念、协作精神、奉献精神淡化, 自私自利, 损人利己, 法纪观念淡薄,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知识素养品位较高, 文化素养品位较低。研究生党员在学习专业知识时, 接受的都是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知识信息, 品位较高, 但是很多研究生在专业知识方面较擅长, 对于经典美文却基本没有涉猎。
3.模仿素养较高, 创新素养较差。研究生党员在平时学习中重知识积累, 轻创造发明;重遵循师道, 轻推陈出新。书云亦云, 师云亦云, 亦步亦趋, 不敢越雷池一步。作业、考试、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因袭、模仿、毫无锋锐, 不求创新。
4.身体素质较高, 心理素养较差。现在的研究生党员多是独生子女, 是在蜂蜜中泡大的一代, 很多人长期一帆风顺, 家庭给他们的是牛奶和面包, 学校给他们的是奖状和鲜花, 社会给他们的是掌声和赞美声, 因此心理素养较差, 有了成绩就骄傲自满、自视甚高, 一遇困难就灰心丧气、萎靡退缩, 缺乏承受挫折和失败的心理素质。
二、经典美文阅读的意义
叶圣陶先生指出:“所谓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正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 设身处地, 激昂处出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 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经典美文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人类瑰宝, 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人生经验等内容。经典美文中包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对贫富、爱恨等情感的深刻理解, 积淀着深厚的人生和生活智慧。
1.经典美文可以启发研究生党员以真。美的前提是真。通过经典美文的阅读, 可以提高研究生党员的审美观, 启迪他们的智慧, 增进他们的智力, 提高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因为美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研究生党员从经典美文的阅读中可以体会人生百态。阅读《背影》、《爸爸的花儿落了》等描写亲情的文章时, 看到其中描写亲情的段落, 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 让研究生党员自觉进入到文学阅读的再创造境界, 体会父子、父女的情深。阅读苏东坡的诗词, 研究生党员看到一个才华横溢、乐观豁达的苏东坡, 他面对政治上的风险、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磨难, 丝毫没有消极和颓废的情绪, 也没有回身躲避, 而是以一种旷达乐观的态度来迎接风雨。现在的研究生党员都是在蜜罐里长大的, 并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 在经典美文中体会作者的经历的挫折, 可为研究生党员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时, 提供一个正确的方向。
2.经典美文可以启发研究生党员以善。美以为善的基础。鲁迅说:“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 就是于他有用———于为了生存而和自然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有着意义的东西。”研究生党员通过经典美文的阅读, 更加深刻理解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 什么是先进, 什么是倒退, 从而能够从辨别美丑的角度把握评价善恶的标准。
3.经典美文可以怡情。研究生党员平时多注重专业知识的把握, 而没有时间丰富自己对美的认识。对于大自然的千姿百态、花开花落等, 毫不关心。经典美文阅读可以让研究生党员放慢脚步, 看到冬日的梅花时, 感受到“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看到《安妮日记》中美丽鲜活的女孩儿被无情杀害时, 自然产生对和平的向往, 并能够珍惜和深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三、从经典美文阅读中提高研究生党员的素养
那么, 研究生党员究竟应该如何阅读经典美文, 提高素养呢?
1.利用课余时间, 多去图书馆看经典美文。研究生党员要利用课余时间, 利用大学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源, 进行美文阅读。可给自己制订小计划, 如每天阅读多少字, 每周阅读多少本书, 循序渐进。
2.研究生党员应利用自身优势 , 号召班级展开经典美文阅读活动, 营造班级阅读氛围, 培养研究生的人文情怀。研究生党员可以号召班级同学多进行经典美文的阅读, 并且经常举办读书沙龙等, 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研究生党员还可带领班级同学在附近的幼儿园、小学等学校中进行知识讲堂, 将经典美文与他人分享。
3.研究生党员可以撰写论文 , 对经典美文阅读成果进行发表, 听取多方指导意见。不仅代表了自己的学术的成果, 而且有利于听取多方意见, 提高对经典美文的认识和感受能力。
通过经典美文的阅读, 研究生党员的素养得到提高, 穿越时空, 与巴金、冰心等大家对话, 提高自身素养, 体现党的先进性。研究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研究生党员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中的优秀分子和骨干。因此, 通过阅读经典美文提高研究生党员的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摘要:当代研究生党员素养缺失现象严重, 而经典美文阅读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党员的素养, 研究生党员要学会在经典美文的阅读过程中提高素养。
经典美文阅读 篇5
To a large degree,the measure of our peace of mind is determined by how much we are able to live in the present moment.Irrespective of what happened yesterday or last year,and what may or may not happen tomorrow,the present moment is where you are --always.
我们内心是否平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是否能生活在现实之中所决定的。不管昨天或去年发生了什么,不管明天可能发生或不发生什么,现实才是你时时刻刻所在之处。
Without question,many of us have mastered the neurotic art of spending much of our lives worrying about a variety of things --all at once.We allow past problems and future concerns to dominate our present moments,so much so that we end up anxious,frustrated,depressed,and hopeless.
毫无疑问,我们很多人掌握了一种神经兮兮的艺术,即把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为种种事情担心忧虑上---而且常常是同时忧虑许多事情。我们听凭过去的麻烦和未来的担心控制我们此时此刻的生活,以致我们整日焦虑不安,萎靡不振,甚至沮丧绝望。
On the flip side,we also postpone our gratification,our stated priorities,and our happiness,often convincing ourselves that ‘someday’ will be better than today.Unfortunately,the same mental dynamics that tell us to look toward the future will only repeat themselves so that “someday ” never actually arrives.
而另一方面我们又推迟我们的满足感,推迟我们应优先考虑的事情,推迟我们的幸福感,常常说服自己“有朝一日”会比今天更好。不幸的是,如此告诫我们朝前看的大脑动力只能重复来重复去,以致“有朝一日”永远不会真正来临。
John Lennon once said,‘Life is what’s happening while we’re busy making other plans.’When we’re busy making ‘other plans’,our children are busy growing up,the people we love are moving away and dying,our bodies are getting out of shape,and our dreams are slipping away.In short,we miss out on life.
约翰·列农曾经说过:“生活就是当我们忙于制定别的计划时发生的事。”当我们忙于制定种种“别的计划”时,我们的孩子在忙于长大,我们挚爱的人离去了甚至快去世了,我们的体型变样了,而我们的梦想也在悄然溜走了。一句话,我们错过了生活。
Many people live as if life were a dress rehearsal5 for some later date.It isn’t.In fact,no one has a guarantee that he or she will be here tomorrow.Now is the only time we have,and the only time that we have any control over.When our attention is in the present moment,we push fear from our minds.Fear is the concern over events that might happen in the future--we won’ t have enough money,our children will get into trouble,we will get old and die,whatever.
许多人的生活好像是某个未来日子的彩排。并非如此。事实上,没人能保证他或她明天肯定还活着。现在是我们所拥有的.惟一时间,现在也是我们能控制的惟一时间。当我们将注意力放在此时此刻时,我们就将恐惧置于脑后。恐惧就是我们担忧某些事情会在未来发生---我们不会有足够的钱,我们的孩子会惹上麻烦,我们会变老,会死去,诸如此类。
To combat fear,the best strategy6) is to learn to bring your attention back to the present.Mark Twain said,‘I have been through some terrible things in my life,some of which actually happened.I don’t think I can say it any better.Practice keeping your attention on the here and now.Your efforts will pay great dividends7).
经典美文阅读 篇6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知人论世读经典”。《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这个单元诵读欣赏部分的一首词。这首词是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苏轼的最后一篇作品,初中阶段还学过《浣溪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记承天寺夜游》这三个作品。如何从这几篇作品联系到他的生平,从而对苏轼的创作之路有一个总体把握,再从他的人生重新回归作品,使学生对苏轼有一个立体认识。这是一个从点到线再到面的蓄积过程,融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最后形成学生文学思维体系中的一个分支。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词的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从单一的一篇作品辐射作者的整个创作轨迹,从而带动学生自发的学习该作者其他的作品,这种能力的形成促使学生形成独立研究文学作品的能力。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以粗犷豪迈、刚劲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立功报国的强烈愿望。这首词中苏轼不仅对自己的形象“左牵黄,右擎苍”,“鬓微霜”进行了描写,还通过用典的方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对自己的经历作了暗示,并直抒期许“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来表达自己立功报国的强烈愿望。把这首词作为鉴赏苏词的突破口并串联以往学过的作品,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深化和升华。
笔者设想本课着眼于提升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抓住词中用典的修辞,感知词的内容,感染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知人论世”中,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温故知新的方式了解作者的生平。
2.运用点拨法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能力。
3.通过赏析诗句体会作者的爱国豪情。
三、教学环节
(一)导入:对于苏轼,我们并不陌生。但是有谁知道苏轼为什么单名一个“轼”字呢?其实这个字我们很熟悉,刚学过《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轼是车前的横木,也就是扶手。人在车行颠簸的时候要把住扶手才能站稳,苏轼的名字正是取意在国家危难之时扶危就困。苏轼真的人如其名吗?我们通过学习这首词来寻找答案。
(二)作者简介:“知人”。以填空题的形式来复习苏轼的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教师过渡: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词就是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其中“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三)探究作品。
1.读新词,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强调字音、停顿和语气。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学生单独比赛读,比字音准确度和语气。
(4)学生齐读,读准字音、停顿和语气。
2.小组展示预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1)1组讲解上阕的重点字词和内容。
(2)2组讲解下阕的重点字词和内容。
教师小结:我们对整首词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再来读一下这首词,你觉得哪些字词须要重读,勇敢地读出来(二读其词,齐读)。
(3)教师点拨赏析全词。
问题:如何更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对诗词中一字一词一句进行赏析就是一条捷径,下面同学们小组讨论全词中哪些字词句用得好,为什么?(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拨。)
上阕:
①“狂”字贯穿全篇,展示一个雄赳赳的武士形象。哪里表现“狂”?出猎报知全城人观看,此一狂也;打猎比作亲自射虎,此二狂也;自比孙权,此三狂也。
②“锦帽貂裘”点明冬季。
③“千骑”运用夸张的修辞表现打猎武士之多,打猎气势壮观恢弘。
④“卷”将打猎队伍比喻成龙卷风席卷山冈,将武士的英姿和打猎浩大的声势表现了出来。
⑤“亲射虎,看孙郎”用典。
教师点拨:苏轼不在官府谨守职责,只知打猎享受,还折腾全城的人去看,苏轼也不是一个好官啊!你同意吗?
明确:不同意。“锦帽貂裘”点明冬季,冬闲打猎是进行军事演习,使全城人提高防范意识,是苏轼的防务思想的体现,未打仗前先备战。所以说苏轼不仅是一个好官,还是一个未雨绸缪之人,最终目的还是保卫国家。
下阕:
⑥“酣”表现酒喝得畅快,借酒抒发自己的壮志。
⑦“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典,讲解故事。联系背景,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他自比魏尚,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⑧“如满月”运用比喻修辞,拉满月弓什么样?找一位男生示范动作(学生示范动作)。可见拉弓力气之大,原因是为请战,当时辽和西夏正侵犯北宋。
⑨“西北望,射天狼”用典,“天狼”指辽和西夏。
教师点拨过渡:全文三次用典,分别是“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和“射天狼”。我们对用典很熟悉,以前学过的诗词有很多用典之处。让下组学生将学过诗词中用典的地方和大家分享。
(4)3组展示学过诗词用典的诗句。(能力提升。)
①辛弃疾《破阵子》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的“八百里”用典,讲述故事,“八百里”指牛。
②杜牧《泊秦淮》中“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用典,讲述故事,“后庭花”指亡国之音。
教师点拨:用典并不是诗人的专利,其实我们总在不知不觉中用典,老师刚才用了一处“重金之下必有勇夫”是出自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提问学生讲故事)。用典有什么好处呢?(学生总结。)
教师总结用典的概念和特点: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故事或词句。使用典故,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诗词恰当运用典故,可以丰满诗歌形象,丰富诗歌内涵,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可收到辞约意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
例谈经典美文的作用 篇7
一、文学鉴赏作用
经典美文最主要的艺术特点就是艺术形象的生动性与文笔的优美性。 故此,阅读教学经典美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用视觉去触摸与感知充满童趣的艺术形象“我”、善于编造美女蛇故事的艺术形象长妈妈、教给“我”雪地捕鸟技巧的艺术形象闰土的父亲、略带迂腐却严厉且是“本城极方正,质朴, 博学”的艺术形象寿镜吾先生。其次,引导学生用诵读的方式品味“不必说 …… 也不必说 …… 单是 …… 就 ……”等句式的整齐美、节奏美、音乐美等。再次,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品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等语言的生动美、形象美等。然后,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 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 , 将绳子一 拉 , 便罩住了 ” 中 “ 扫 ”、 “ 露 ”、 “ 支 ”、 “ 撒 ”、 “系”、“牵”、“罩”的用词准确等。 最后,引导学生启动丰富的联想思维与审美思维等诱发其特定的审美情感,以此达到激发学生愉悦的审美体验之目的。
二、素材积累作用
素材是构建文章的基石。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诸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等经典美文,不仅是作者对美的事物、美的情感的追求与作者聪明才智的结晶,还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极为丰富且非常适合初中学生写作的素材,如此,正好弥补了初中学生在写作训练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素材不足的缺陷。 笔者认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至少为学生开展写作训练提供了下列诸多写作素材: 1.课文第二段中提供的描写夏天景物的素材:“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2.描写充满儿童生活趣味的素材:在百草园翻断砖捉蜈蚣与斑蝥、用手指按住斑蝥的脊梁迫使其放屁与喷出烟雾、因为想拔到像人样的何首乌根而弄坏泥墙、摘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的覆盆子”、夏夜里听长妈妈讲赤练蛇的故事并由此感到“做人之险”、冬天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等。 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在其后面的园子里“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画画儿等。对于上述素材,同学们只要在阅读时加以内化,写作以 “夏景”或者“童趣”为话题的作文时,便可以直接移植到作文中。
三、写作示范作用
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下水作文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难免会出现粗制滥造等不尽如人意之处。而入选语文教材中的诸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等经典美文则可以为学生直接提供文质兼美的示范资源。故此,我们如果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与课堂写作示范有机结合起来, 则会起到极好的作文训练效果。比如,我们可以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为写作范本,从下列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1.景物描写类的仿写:主要仿写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对百草园夏季景物的描写。可以将仿写的话题换为“春景”或者“秋景”或者“冬景”等。
2.句式仿写:引导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造一个句子,体味这种句式所蕴含的丰富内容。
3.人物动作仿写:主要仿写冬天雪地捕鸟一段,学习动词的准确运用。
4.人物肖像描写:学习文中对寿镜吾先生外貌、语言、神态等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主要描写班级中某个老师或者同学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文中不准提及被描写者的姓名,写好后依次在班上大声朗读。被同学们猜中所写之人者即为佳作。
5.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技巧:将文章内容按时间顺序分为二个部分,中间用过渡段承上启下。
借鉴经典美文指导学生写作 篇8
一、着眼经典美文文本, 养成读记结合的良好习惯
经典美文虽然具有上述诸多审美功能, 尤其具备极好的写作示范功能, 但是如果我们不引导学生明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和“厚积而薄发”的道理, 不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那么, 无论具备多么高的写作示范价值的经典美文也会在学生的泛泛而读之后被学生忘之于脑后, 更遑论借鉴、模仿其写作技巧了。故此,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应在激发学生愿读、想读、乐读经典美文浓厚兴趣的前提下, 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 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地做读书笔记。因为, 学生只有掌握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并养成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才能积累写作素材, 才能在写作过程中走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读书笔记的类型大致有以下两种:首先是摘抄积累型。就是圈点摘抄课文或者课外经典美文中的精彩语句、名人名言、成语、警句等, 以此启迪学生思维, 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学生语感, 丰富学生写作语言。比如教学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 应该引导学生将其中流传千古的“人有悲欢离合, ……千里共婵娟”等名句摘抄下来, 以便随时记诵和写作时运用。其次是提纲挈领型。即引导学生在阅读、鉴赏经典美文之后, 用自己的语言高度概括文章的主题、内容、行文思路、结构特点、语体风格等, 学习经典美文突出主题、谋篇布局、表达情感等诸多方面的技巧。
二、依托经典美文文本, 开展读写结合训练活动
1. 依托教材中的经典美文文本, 开展读写结合训练活动
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美文很多, 教学时, 我们应该寻找合适的读写结合链接点, 引导学生开展仿写、缩写、扩写、续写、补白、改写等形式的随堂写作训练活动。比如, 教学完周密的《观潮》之后, 我曾引导学生回忆每年观看当地端午节划龙舟竞赛的场面, 引导学生模仿《观潮》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描写场面的方法, 以《龙舟竞赛》为题, 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学生因为有范文可供参考, 又有亲身感受, 所以, 写出的作文大都条理清晰, 情景交融, 精练而生动形象。值得一提的是, 学生通过上述仿写实践, 不仅加深了对《观潮》的理解, 还感受到了写作的快乐。
2. 鼓励学生自找课外经典美文, 开展仿写训练活动
很多学生在课外阅读中, 常常对某些文章的主题或内容或修辞或布局谋篇等饶有兴趣, 不仅自己阅读鉴赏, 还常常推荐给同学一同欣赏。据此, 我一方面向学生推荐适合于学生阅读、模仿写作的经典美文, 比如《意林·作文素材版》《读者》等, 一方面鼓励学生精选其中的某些片段或者某篇经典美文进行大胆的、持之以恒的仿写, 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比如, 《读者》汇聚了经典的华章, 为学生的仿写提供了题材新颖、情调别致、风格多样的经典美文, 为学生学习经典美文的写作技巧搭建了不可多得的平台。比如, 有位学生在《读者》2013年24期读到一篇《当我们羡慕别人时》的文章, 从中得到灵感, 便仿照这篇文章的叙事模式和布局谋篇, 写了一篇题为《我最思念的一个人》的练笔。其语言流畅质朴, 情感真挚动人, 结构也非常完整。
三、掌握批、改、评价学生作文的技巧
1.个人改、集体改相结合。学生作文完成后, 教师布置学生自改自批, 然后再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互批互改。其法:在每个学习小组中选择一篇作文让学生互相讨论, 共同修改。集体批改时, 学生可以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 比如修改习作的格式、错别字和病句等。某些作文水平比较高的学生, 可以从习作的主题是否突出、结构是否完整等角度切入。集体批改作文期间, 允许学生提问, 鼓励学生使用工具书、互相探讨、相互补充。之后, 由学习小组长将批改意见写成书面文字。如此持之以恒, 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得很快。
2. 当面批改。当面批改, 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法, 也是最容易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批改方法。因为当面批改具有下列几个方面的优点:教师可以快速帮助学生找出辨析作文中的错误; 可以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性化问题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 通过亲切交谈,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作文内容的真实性; 教师可以对作文困难学生给予恰当的个别指导, 引导作文困难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但是, 限于时间, 当面批改学生作文只能有针对性地偶尔为之。
3.以评导改。以评导改的过程, 既是引导和鼓励写作水平高的学生既要写出真情实感又要大胆创新的过程, 又是尽量挖掘作文困难学生作文中的优点以此鼓励其作文自信心的过程。其法:教师将选定的某篇学生文章印发给每个学生, 然后进行现场点评和修改示范。当然, 这种以评导改的方法, 比较适用于下列2种情况: (1) 结构比较完整、语言比较流畅、主题比较鲜明的优等习作; (2) 作文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或具有明显缺点的习作。
经典美文阅读 篇9
一、激趣诵读经典美文,培养学生的写作因子
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没有阅读课外书的习惯了。所以,语文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喜爱读书的习惯,使其乐在其中,才会取得良好效果。正如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营造诵读的氛围
加大宣传的力度,端正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可开展“名人读书故事”系列讲座活动;搜索历年高考满分作文中读书“痕迹”明显、构思巧妙、语言精美的篇目展示给学生看;开展“图书捐赠”活动,组建班级图书角;动员学生踊跃参与“我与经典之作对话”等读书活动。掀起学生购书读书的热潮,点燃学生的阅读经典美文的热情。
(二)保障诵读的时间
诵读时间的保障十分重要。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减少课业负担,充分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同时,可利用早读课、上课前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诵读,高一高二年级甚至可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课,保证学生有时间诵读、消化、吸收。
(三)搭建交流的平台
阅读心理学认为,当阅读者读完某一文本时,总会有一种与人交流和对话的欲望,而这一欲望的达成,能促进阅读理解,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可开展“读书交流会”、“写读后感”,举办“朗诵比赛”,评选班级“阅读大王”等,为学生提供交流讨论的机会,创设展示自我的舞台,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形成浓郁的阅读氛围。
二、品味经典美文语言,生动学生的语言表达
当前,很多学生的写作语言的表达浅显单一,总是抓不住要表达的东西,常常词不达意,能写出跌宕多姿文采飞扬的文章的更是凤毛麟角。学生语言表达欠缺的原因是:一是读书积累少,词汇贫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即使积累了一些词汇,但不懂得运用,缺乏推敲锤炼的意识。
(一)品精妙字词
通过鉴赏品味,让学生明白经典之作炼字的贴切和用语的精妙。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泻”字化静为动,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如用“照”字则不能与“流水”照应,显得呆板、不灵动;后半句写雾,用“浮”不用“升”更为巧妙,因为“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了雾的轻飘柔美的状态。又如,在鲁彦的《听潮》中,“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一个“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在赏析经典美文的语言精妙时,鼓励学生要从名家的文笔之长中吸取语言滋养,在写作中尝试推敲、炼字,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赏灵动语句
经典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散文小说还是唐诗宋词,通常都会成功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得语句生动、感人。而容易让中学生借鉴的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通感、叠字等。如:“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运用了比喻将听觉转化为视觉、触觉和味觉,即我们常说的通感。写出了落潮时大海的静柔、清丽。细腻传神,充满柔情,读来令人陶醉。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叠字的运用比比皆是,如“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余音还袅袅的在我们的耳际”等(《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些叠字句无不生动传神,读起来和谐、流畅、清隽、悦耳。让学生多诵读这些名篇、名段,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借鉴。鼓励学生在写作中适当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既可增加文章的文采,又可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三、巧学经典美文谋篇,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
学生写作文时,怕的因素很多,其中打不开思路,不知如何谋篇布局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经典美文,通常都是构思巧妙的作品。指导学生梳理经典美文的行文思路,掌握一定的谋篇方法与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
(一)记叙类文章
学生写记叙类文章很容易犯“记流水账”的毛病。一味的平铺直叙,毫无波澜起伏,那是很难赢得读者喜欢的,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但有不少经典作品,其构思情节曲平起伏、山重水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其“尺水”也能“兴波”。比如《老人与海》的故事就很曲折:桑地亚哥84天没有捕到鱼了,第85天又出海了——他终于遇到了一条大鱼——搏斗了三天三夜才捕到——突然却来了一群鲨鱼——拼死搏斗赶走了鲨鱼——船帮上却只剩下一副鱼骨架。在曲曲折折中,读者完全被故事吸引,也被桑地亚哥的“硬汉”精神所感动。经典作品为何能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呢?这涉及构思时成功使用了一些记叙方法和技巧。如《变色龙》使用了设置悬念法,情节构思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刘心武的《等待散场》则运用了误会法,以“我”对小伙子的误会为主线,一波连一波, 不断推进情节的发展, 最后误会解除。此外,还有巧合法、抑扬法、倒叙法等。这些方法和技巧如果学生运用得体就能使事件或故事收到慑人心魄、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二)议论类文章
中学生所写的议论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开头、结尾和主体。主体部分最常见的结构模式是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这是非常典范的议论文结构模式,许多名篇都是采用这几种基本模式的,如陈群的《理想的阶梯》,开头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主体部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充分论证中心论点: (1) 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 (2) 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 (3) 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结尾部分紧扣中心,联系实际,总结全文。文章在总体上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采用并列式。此外,还有林家箴《说“勤”》、吴晗的《谈骨气》等名作都是采用这种模式。这种模式最适合高考考场快速成文,也是最容易学习借鉴的,因此,可以把它当做重中之重来训练。
四、广泛诵读经典美文,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都曾广泛地诵读过大量的经典作品,矛盾能把《红楼梦》倒背如流;巴金诵读《古文观止》200篇,才有了《家》、《春》、《秋》等文学巨著。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写起文章来才能信手拈来、笔酣墨饱、笔头生花,成为一代大家。其实,早在西汉时,著名的词赋学家扬雄,就从写作的角度,最先提出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他所说的“善为之”,即指善作文。通过广泛地诵读经典美文,学生的头脑里记住了大量的词语、精彩句段或美文,融会贯通后就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观点,丰富了自己的作文素材,写起文章来,自然有内容可写,并写得比较精彩。
五、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为什么要读书,要读以前的经典作品,就是可以从中得到一种有形无形的借鉴。”[2]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因为读是吸收,写是倾吐。加强学生对经典美文诵读与积累,让学生走进一个更宽广的语文世界,享受语文、享受经典阅读,并对学生加以写作指导,做到读写训练有效结合,能让学生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摘要:经典美文, 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被历史证明是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 思想宏远, 构思巧妙, 语言精美。加强经典美文诵读与积累, 并对学生加以写作指导, 做到读写训练有效结合, 能让学生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经典美文,诵读积累,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殷小平.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有效性研究[J].中学语文·下旬, 2010, (4) :93
[2]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8:163.
[3]陈立新.课本经典与中学作文教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2) .
经典美文阅读 篇10
一、仿写经典美文, 进行丰富的想象
有一些人片面地认为, 模仿会扼杀小学生的习作想象力, 不利于学生个性习作特点的发展。模仿以学生掌握的知识为基础, 利用想象、联想、迁移、记忆等规律, 实现对新知识的理解, 并拓展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我们提倡让小学生仿写经典美文, 是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受到经典美文中想象方法的熏陶, 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想象力。实践证明, 模仿是读写结合最基础、最实用的形式, 是提高习作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何在仿写中提高学生的习作想象能力呢? 首先, 要提高小学生的仿写兴趣。因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 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他们对各类经典美文、优美片段进行模仿, 使学生在仿写中体验想象的乐趣, 感受习作成功的愉悦。其次, 要让学生掌握一些仿写技巧。仿写可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语句方面, 可以仿写句子修辞手法;语段方面, 可以仿写表达方式的运用;篇章方面, 可以仿写经典美文的表现手法……不管哪个角度、哪个层次, 都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想象技巧。
如学习美文《翠鸟》时, 我先引导学生领悟美文的内涵, 再指导学生写片段。通过阅读美文, 学生深深喜欢上翠鸟。喜欢它清脆的鸣声, 喜欢它鲜艳的色彩, 更喜欢它锐利的眼睛、敏捷的捉鱼动作。在此学习过程中, 学生感悟到作者发挥想象, 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修辞手法, 把翠鸟的外形美和色彩美写活了, 从而学生悟出, 要把习作写生动, 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善于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学以后, 我要求学生模仿经典美文的想象方法, 观察一种小动物, 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写一个片段。此时, 学生情绪高涨, 兴趣浓厚, 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一个学生描写小兔子的优秀片段:我家的小白兔可漂亮了。一双大眼睛像两块闪闪的红宝石。一张三瓣嘴, 嘴边有几根好看的胡须。两只耳朵又大又长, 只要听到一点声音, 就竖起来。尾巴短短的, 像被剪了一截似的。它的前腿短、后腿长, 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 像个雪球往前滚。它全身几乎都是白的, 好像是用洁白无瑕的汉白玉雕成的。小白兔真惹人喜爱!学生抓住了小白兔的特点, 想象丰富, 栩栩如生, 仿写效果非常好。
二、改写经典美文, 进行大胆的想象
改写是将赏析的经典美文进行外化的好方法。从美学角度看, 改写其实就是阅读过程中意象的再创造。它要求学生将自我感悟、自身共鸣乃至自我创见融入经典美文, 得其神韵, 再造神奇。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抓住经典美文的“亮点”进行改写, 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想象力。
改写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可以把诗歌改成记叙文, 可以把记叙文改成诗歌, 可以把描述改为对话……不论是什么形式的改写, 都要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双翼, 大胆想象一些场景、人物心情、语言等。这里强调的是“大胆”, 要求学生不拘泥于原文, 发散思维, 展开想象。
以诗歌为例, 诗歌是含蓄凝练的艺术, 它用高度概括的语言, 把繁杂的生活现象、浓烈的思想感情蕴含在最典型又最简约的形象中。可引导学生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 并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如学习《山行》这首古诗时, 先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再应用多媒体播放优美的音乐, 同时让学生闭上双眼, 边听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边大胆想象:你的眼前是一幅怎样的奇妙画面啊?学生耳听着优美的音乐和充满感情的朗读, 想象力被有效激发了。有的说, 我似乎看到了一座烟雾缭绕的山, 山间有几栋漂亮的房子, 真像是人间仙境;有的说, 我好像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 诗人也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 停下车来, 欣赏眼前的优美景色;有的说, 我仿佛听到了小鸟在枝头欢歌, 给幽静的山林增添了许多生气;有的说, 我的眼前犹如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 枫叶在晚霞的照耀下, 好美好美啊!此时, 教师因势引导:你们大胆的想象, 让老师也陶醉了。同学们, 拿起你们的笔, 把这些优美的画面描绘下来吧! 沉醉在想象中的学生文思如泉涌, 一会儿, 一段段鲜活的文字就在他们的笔端流泻出来。这样的想象, 这样的情感体验, 这样的读后改写, 多么难得。同学们的情感在大胆的想象中得到释放, 在改写过程中得到满足, 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三、续写经典美文, 进行合理的想象
许多经典美文在文中或结尾往往让人有言尽而意未穷之感, 若能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续写, 既巩固了所学知识, 又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习作想象力。
那么, 如何利用经典美文资源进行续写呢? 简言之, 就是结合经典美文情节、环境等, 展开合理想象, 进行片段、篇章等的续写。第一, 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 依据原文及要求在脑海中再现事情的全过程;第二, 抓住重点进行合理想象。合理想象人物的对话内容、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 使人物语言符合人物年龄、身份, 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符合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 符合人物的思想意识, 较有效地突出文章主旨。
四、续写的方式可以是补充式, 也可以是续尾式
1.补充式。即教师利用一些经典美文的“空白”,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根据要求, 补充适当的内容。补充的内容要与原文相结合, 要揣摩人物心理, 想象具体场景, 进行具体人物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及场面描写等。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教学中, 熊熊烈火中的邱少云心里想什么呢? 此时, 引领学生抓住这个“空白点”, 展开合理的想象。有的从战斗的胜利想, 有的从家庭的温馨想, 有的从祖国人民的期待想……学生的想象异彩纷呈。
2.续尾式。即根据经典美文的结尾, 展开想象, 进行续写练习。一些经典美文戛然而止, 意味深长。教学时, 可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 或续写一段话, 或续编故事。续写前, 要交代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 抓住原文的线索; (2) 抓住原文的中心人物; (3) 符合原文的主题; (4) 形象性要强。如学生读完了《凡卡》一文后, 教师巧妙投下一“石”:①凡卡写给爷爷的信, 爷爷能收到吗? ②当凡卡美梦醒来后, 又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一石击破水中天, 同学们的想象被激活了, 一个个都摩拳擦掌。接着, 教师让学生先小组内讨论, 再全班交流, 最后请同学们展开合理想象, 续编一个故事。结果, 许多学生续编的故事合情合理, 想象令人欣喜。
摘要:教学中, 充分利用经典美文资源, 挖掘经典美文中的想象因素, 运用仿写、改写、续写等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经典美文中的想象技巧, 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想象力。
向经典美文学习写作 篇11
一、向经典美文学细节描写
我们的课本里有很多优秀的细节描写值得我们去学习,在课内学习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写作的范本,并布置相应的作文训练题,可以使学生的作文得到极大的提高。尊敬的叶圣陶老先生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也就是说,教科书里的文章就是选来给我们学会阅读和写作的,所以我们千万别浪费教材提供给我们的学习写作的好机会和训练写作的好材料呀!
如学习了《济南的冬天》之后,在课堂上孩子学到了老舍先生写冬天的济南时是如何细致地写济南的小雪和清澈透明、充满灵气的水的,以此表现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见《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56页。)
老舍先生先点出济南冬天的特点,再从山上写到山尖,再从山坡写到山腰,把一个雪后小山的“妙”字描绘的淋漓尽致,从水藻的绿衬托出水的暖和、富有灵气,从而写出了济南冬天山水的美景,这深深地吸引感动了我所教的学生。有学生回家就在每天的读写本上模仿着写下了自己的《湘西的冬天》(魏朗峰):对于一个在湖南待惯了的孩子,像我,如果那里冬天不下雪、只刮风,一定是个百年奇迹。没错,湖南的严冬是寂静的,只有雪花静静地飘下,偶尔刮一两声风。冬天,如果能感到温暖,就更奇怪了。湖南的冬天是恶劣的,一天到晚无情的雨雪下个不停,让人在外面有点害怕。可是,古老的凤凰,栈道多么窄,城多么大,坡上卧着山庄,每家屋顶上积满了雪。雪花像一位年轻的小姑娘,悄悄地落在你的身上,多么文静;又如大地是一位慈母,她非得下来不可。空中、半空中,白茫茫的一片。天有时如一块蓝宝石,多么温晴;有时又大发脾气,黑漆漆一片。那里的山不同其他的山,坚强、有骨气。它们一个个独立半空中,顶风立雪,毫不动摇,一点儿也不娇气。这使我天天不断地沉思:“明天是春天了吗?”因为只有春回大地,才有那生机勃勃的一面。这,便是家乡的冬。语言虽还有可圈可点之处,但饱含感情的景物描写透露出的是小作者对于美丽的故乡凤凰的由衷赞美之情。
二、向经典美文学习人物的动作描写
朱自清先生著名的《背影》中有一段描写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艰难翻越铁道的情景,让学生也用系列的动词写自己父亲或母亲的背影,有的同学写得非常棒(陈穗斌):我望着父亲的背影,看到他在人群中慢跑着,这时我才发现父亲比我上一次看他时消瘦了很多,我居然都不知道,我真恨我自己,平时为什么不去多关心他一下。紧接着,便看见他有点吃力地爬过栏杆,可能是因为他有吸烟的习惯,平时又比较晚睡觉,所以他爬得很吃力。那刻,我有点紧张,看见他消失在人群中时,我的心跳得更快了。突然,我又在石台前看见了父亲,只见他双手撑着石台,吃力地爬上去,然后他便跳下去消失了,不久,他又迅速地拿着一袋东西吃力地往回撑着石台翻回来。
虽然,比起朱自清先生的原文这篇作品明显稚嫩,但是,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中的父子情深完全不输于名家大师,对于一个初二的学生来说,已经难能可贵,表明他从名家名篇里学到了一些写作的方法,能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了。我们语文书里的教材就是个例子,让学生习得大家的写法,这难道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吗?
三、向经典美文学修辞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选入了著名诗人流沙河的一首哲理诗《理想》,在这首诗里,有集中运用了比喻、顶真、排比等修辞的句子,使诗作结构严谨,读起来又朗朗上口。学生学习诗歌之后,就有了跃跃欲试的写作欲望,可以让他们模仿第一段来写一写。
《理想》(流沙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学生仿写一:学习是砖,敲开知识之门;学习是门,通往文明的堂;学习是堂,装载朗朗书声;学习是书声,读出智慧的灿烂。
学生仿写二:春天是风,吹燃新生之火;春天是火,送来温暖真情;春天是情,播洒人间友爱;春天是爱,让世界更加美好。
学生仿写三:希望是雨,滋润辽阔大地;希望是地,孕育灿烂之花;希望是花,铺满幸福之路;希望是路,引你走向光明。
学生的作品显而易见是可圈可点的,还有待改进,但作为当堂学习后立刻即兴的作品,这对于从小学六年级刚升入初一学习的孩子已是不易,令人欣慰的是,教材达到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让学生学到了修辞的综合运用,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能写出完整的高质量的一首诗来,以后能在自己的作文时用上这样的排比、比喻、顶真句就可以为文章增色不少。
教材里的经典美文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也很多,又比如学习了七上的《第一次真好》,这篇文章篇幅短小,选材视角清新,开头和结尾都以排比句增强气势,十分容易模仿,学生可以模仿着写一写自己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学游泳、第一次做饭等等的经历和感受,学习以排比段抒情结尾的写法。
课外美文阅读与语感培养 篇12
古人云:“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所谓“文”就是指语言的文采。语言是文章内涵的载体, 读者只有借助“文”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蕴和机制。而在文章的选取上, 课外美文阅读有着更加广阔的天地, 有着更加自由的领空, 同时阅读教学也能够在生活积累、思想提炼以及语言修养方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滋养, 故从课外美文阅读入手, 也不失为语感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语感培养的前提
古人常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由此可知, 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制约着语感的形成。很难想象, 一位知识贫乏、孤陋寡闻的人会对人对事对物有多少多少的感悟。因此, 教师要通过行之有效的美文阅读指导, 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 让学生能够多渠道地吸收各种信息。同时, 教师还必须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全面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最终让学习从“他律”走向“自律”, 从而达到叶老所说的“自能读书”的终极目标。没有“量”的积聚, 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 在阅读的“量”的方面, 是没有捷径和秘诀可言的。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的世界, 文化信息的传播媒体更是日新月异。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是广泛的和自由的。因此, 我们对于美文阅读概念的界定也不应该是单一的和狭隘的。所谓“阅读本体”不能只局限狭义上书面的形式, 而应是广义上的一种概念。我认为只要阅读本体, “有益于身, 有用于世, 有功于古人, 有裨于后人”, 就无法不可循, 无法不可用。
我们提倡扩展阅读量, 并不是“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 这就毫无疑问地又要提到阅读中“度”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 由于学生个体的气质个性、知识修养、生活经历等不同, 故对其共性和个性的把握往往很难提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性的指导, 我们需要“大江东去”的回肠荡气, 同样也需要“小桥流水”的精神小憩;我们需要犀利深刻的成熟, 同样也需要温婉清丽的质朴;我们需要大作家的大手笔的强烈的心灵震撼, 同样也需要普通凡人的清风拂面。
当然, 不可否认一些所谓的典范之作自有其历史的价值, 是应该让学生读的, 但作为语言学习的需要和“语感培养”的需要, 有时却又是很不适应的。因为社会生活是不断变革的, 人们的情趣是不断变化的, 语言习惯的发展是具有时代感的。如果把大量的具有时代生活气息的文章拒之于学生阅读学习之外, 那只会使学生产生“隔世”之感, 产生倦怠心理, 从而无法激活学生思想。学生感觉是在读一些远水不解近渴之书, 而不是学了管用, 学了会用。时间一长, 学生怎能不倒胃口, 又从何谈起培养语感呢?法国都尔大学的卡欧尼埃教授主张, 教师应该把不见经传的文章, 但又非常适合学生阅读的美文引进课堂, 这是不无道理的。
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进行优化选取和恰当引导, 并坚决摈弃那种仅从“素有定论典范的文章”中选取来作为选取课外美文阅读篇目的狭隘做法, 文史经哲、诗词歌赋、报刊杂志等都应划入阅读的范围。俗话说, 只有既容大河也不拒绝小流, 才能成为大江。同样, 语感的培养也是如此。
二.语感培养的突破口
白居易认为:“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 莫切乎声, 莫深乎义。诗者:根情, 苗言, 华声, 实义。”白居易把“情”看作作品之根, 这是不无道理的。但如何行之有效地从“情”入手, 而又不仅仅局限于“情”去培养起学生的语感呢?
语感实践关键在感, 培养语感就是培养学生对言语形式的体悟。语文知识也不可能超越语感直接转化为语言能力, 语文知识只有通过大量的言语表象反复作用于学生的感觉才能成为学生的语言能力。基于此说, 笔者认为“授人鱼, 莫如授人以渔”,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这些各择地势夺路而出的万斛清泉引入主渠, 引导学生去悟其内蕴, 循其规律。语感形成的过程更多地表现为直觉思维, 它具有随机性、直觉性、形象性、跳跃性的特点。而在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一旦被某种事物所触动, 他们立刻就能纵横联系, 使自己的体验感悟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在美读中, 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 从而入情、动情、移情;在体验中, 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 从而悟情、抒情。慢慢地, 学生就会将这些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背景, 进入潜意识之中。以后一旦有相似的情境诱发, 就会自然地渗透其间, 成为天成的直觉, 直觉的天成。此种状态貌似雪泥鸿爪, 无迹可寻, 实乃日积月累所达成的语感境界。如咏诵启发式、表演体会式、情感催化式都是行之有效的语感培养模式。
当然, 情应是真情感, 而决非是矫情虚情。“情应发于所当发, 止乎所当止。”从情入手, 并不是意味着追寻于漪先生的老路, 而是在营造情感氛围的前提下, 追求“知、情、意、趣、美”的和谐统一, 从而使学生能够“悟其语气, 悟其规律, 悟其意蕴, 悟其分寸, 悟其肌理”。
三.语感培养的关键
虽然说“教无定法, 学无定法”, 但不成规矩也难成方圆。就课外美文阅读而言, 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起学生的语感呢?
首先, 我们一定要把课外美文阅读重新定位, 不要把课外美文阅读当作口头要求, 一定要把它落在实处, 同时也不要把“课外美文阅读”与所谓的“阅读理解”等同起来。理解的能力是必备的, 也是必需的。一名高中生读懂一篇文章或一本名著, 应该说是不成问题的, 理解能力要通过课外美文阅读潜移默化地培养, 而不是为培养理解能力去进行课外阅读。
其次, 要注意无意注意, 适当加以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一类书籍感兴趣, 也就是说明对某一类书籍特别喜爱, 而喜爱的里面往往包含着学生的气质。就好比你平时喜欢吃甜食, 这既可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 从另一个侧面, 也可以说明你身体里面需要糖这种物质。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吸收, 将会补充到你身体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种自动化的心理需求恰恰是以自动化为活动方式的语感的内在的动因。学生心理主体的渴求急需来自客体信息的补充。而客体信息一旦补充进来, 主体就会把客体的信息迅速同化成主体的认识结构, 并使之丰富起来。同化的过程即是语感形成的过程, 因此学生爱看什么就让他看什么。中学生兴趣广泛, 读得多一点、广一点, 绝不是坏事, 至于读什么, 教师不必为此大惊小怪。我们对待学生, 要像大禹治水一样, 要疏浚河道, 使水流畅通,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 而不是像禹的父亲那样采取“堵”的方法;否则, 只会适得其反, 是学生造成逆反心理, 从而不利于学生健康地成长。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阅览室, 把学生带进高雅的知识殿堂, 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阅读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潜移默化的净化, 从而使学生无暇顾及, 同时也不屑顾及那些不良的图书。
每星期可以从课外选取一节课时间, 教师组织学生到阅览室自由阅读, 并要求学生做摘抄笔记或者写一篇读后感。一开始, 学生肯定只局限于摘抄, 不想动手去写, 而且摘抄又以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为主, 这时教师不应操之过急, 要求学生应该怎样或不应该怎样。学生摘抄得多了积累得多了, 或许有那么一天, 他会怦然心动的。人家能写出来, 我不能也写一篇试试吗?于是学生就会主动求知。“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学生自然而然就走上了正路。
也许, 有的学生喜爱看长篇小说,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假期中完成。因为这样既不耽搁时间, 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但一定要在读完这些小说后设置一个“读书报告书会”, 来检测一下学生阅读的效果。“读书报告会”应学生自己主持, 由多名学生备稿发言, 教师作最后总结。这也就是说要变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 明确了学习目标, 才不至于多走弯路。读《三国演义》, 我们不妨让学生谈谈“关羽的失败对领导艺术有何启示, 西蜀的失败是否归罪于扶不起的阿斗呢”;读《红楼梦》, 我们可以让学生谈谈“林、薛二人, 你更喜欢哪一位, 或王熙凤是怎样的一个人”等。有的学生爱看金庸的武侠小说, 我们也不能一见武侠就大惊失色, 不妨选几部让其品读。如读《射雕英雄传》, 我们可以让学生谈谈如下话题:你最喜爱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的哪一位, 你心目中的“侠之大者”———郭靖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想, 作为一名高中生, 他所喜爱的人物, 绝不是只因为喜爱他们的盖世武功吧!再者, 在假期学习之余, 捧起一本武侠小说, 马上就可以置身于刀光剑影、侠骨柔情之中, 可以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 完全不必为学习的紧张和工作的压力而烦恼。此时此刻, 身心可以得到完全的放松。放下书本, 又可以充满自信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一句话, 开卷有益, 这大体上没错的。当然, 这也是一种最基本有效的读书法, 因为许多文学方面的大作家都是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
再者, 强化有意注意, 合理安排教学。中学生功课多, 课程紧, 能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相对来说就很少了, 再加上世间的好书很多, 就是竭尽平生之力, 也是读不完的。因此, 教师必须在明确目的的前提下, 合理安排阅读活动, 每周还应从课内抽出一课时的时间用于“指定阅读”。指定阅读, 它需要学生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完成, 这是一种“格”的训练, 这正如习字时的临帖, 先要求入帖, 一点一画都要严格按照书法的规范去做, 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同时, 这也是一种思维的训练, 它既包括直觉思维, 也包括分析思维。这对于语感的形成是非常有益的, 也正如包建新先生所说的那样, 把“思维纳入学生的言语心理机制将形成更深层次的语感”, 同时“思维对语感具有检验、修正的功能, 它能促进语感素质的提高”。
(一) 指定阅读要分门别类地进行。按美文的内容上分, 可分为:有关理想、人生价值的;有关勤奋、成才之路的;有关改革创新的;有关友情、人际关系的;有关语言、学习、习文之道的;有关哲理、逻辑、思维方法等。同时指定阅读要让学生做好“两记”, 即摘抄笔记和读后笔记。摘抄笔记最好要选择句子以上的语言板块来记, 对于一些精彩的段落、精彩的文章, 不仅要抄下来, 而且还要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丰富的知识积累, 就会使说写有了更充实的内容。“读后笔记”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体会文章中表达方法和语言技巧。二是复述整理或总结自己的感悟心得。这样, 通过做好“两记”, 学生不仅使散漫的知识变得有条理, 而且还能使自己加深印象, 并使自己的认识得到深入, 得到升华。
(二) 指定阅读要有步骤地进行。教师可根据上面所提到的美文阅读范围进行循环阅读, 或季度循环, 或半年循环, 或一年循环。这样, 学生经过一个由表及里, 又由里及表, 表里多次反复的训练以后, 学生的理解就会逐步深化, 语感素质也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 无论是“自由阅读”还是“指定阅读”, 学生一定要处于主体位置, 教师只能起激励、唤醒和服务的作用。教师激励、唤醒和服务作用的好坏, 也只能取决于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
(一) 教师要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 在美文阅读教学中, 尤其是语言的示范作用, 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黄中建先生曾说:“教师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它像一股清泉流入沙漠, 于是沙漠有了绿洲;它像一线晨光穿过云层, 给林中飞鸟带来了黎明的信息;它像普罗米修斯的圣火, 给人类带来了文明之光, 照彻上下五千年。”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或剖析或小结, 但语言一定要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剖析语要切中肯綮, 一语中的, 要让学生有拨开云雾见青天之感, 要让学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悦。总结语要发人深思, 耐人寻味, 要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 要让学生带着“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心理走出课堂。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主动接受, 乐于接受, 从而达到自力求知。
(二) 教师不要用单一的、孤立的眼光去看待课外美文阅读。因为“真正要培养起学生的语感, 其实又不仅仅是读书本身的事, 这需要生活的历练”和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叶圣陶先生说过, 只有劳动的人, 才能感受到健康的疲倦。换言之, 只有不断提高学生“品味”和“解读”的能力, 才能更好地促进语感的形成。“品味”要注重意、趣、美的和谐统一。“品味”要品其语言, 品其意蕴, 或采用解析法, 或采用类比法, 或采用替换法, 或采用仿句法。“解读”要注重过程的优化和手段的强化。或泛读, 或精读, 或速读, 或跳读, 或参读, 或猜读;或情境渲染, 或音乐启发, 或表演体会, 或视听刺激, 或微机辅助。同时教师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避免低效益的阅读。总之, “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当然, 这些方法不可能也不应该仅仅通过课外阅读来实行, 而且更多的还是要依靠教师通过课内教学去训练之, 或通过语文活动去深化之。只有这样, 课外与课内才能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三) 教师要解放思想, 敢于突破教材的局限。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大胆地取舍, 或采取集约型或采取粗放型。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不要越俎代庖。要精讲、少讲、略讲甚至有些时候可不讲。只有这样, 课外美文阅读才会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 也才能真正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四.最后的结语
中学生天性活泼好动, 反应敏捷, 好奇心强, 接触新事物能力快, 因此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可塑性;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都是非常有利的。当然, 值得一说的是, 良好的语感也是一种习惯, 一种境界。它来自于“合抱之木起于毫末, 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的广泛积累;它来自于“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高超的审美;它来自于“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顽强执著;它来自于“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心有灵犀。只要作为教师能具有针对性的目的性去通过课外美文阅读和其他辅助的有效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我想学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形成也就指日可待了, 它也必将有助于语文教学尽快摆脱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 从而走向一片崭新的自由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黄中建.教学语言艺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1.
[2]钱梦龙.导读:逐步摆脱学生的过程[J].语文教学研究, 1999, (2) .
[3]包建新.语感及语感教学研究述评[J].语文学习, 1998, (11) .
[4]孙筱坤.语感训练的基本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 2005, (9) .
[5]贺建平.实施新课标, 倡导语感训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5,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