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肩同行是伙伴作文

2024-05-17

并肩同行是伙伴作文(共4篇)

并肩同行是伙伴作文 篇1

与自然并肩同行初一作文

贴近自然,领悟心灵的那片净土。

——题记

从小,就与大自然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怀。总喜欢融入大自然的那种感觉。因为,那片令我向往已久的、远离人世杂乱的净土,就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小时候,每逢回姥姥家,就会路过那一望无际的麦田。无知的我,总会轻轻点着脚尖扶着车窗贪婪的望着拿被春风掠过的麦浪。燕子点水般的.偷走了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就连伫立在绿波中的稻草人,也会引发我的无限遐想。自然,对那时的我来说真的很生动。

渐渐地,长大了。心灵似乎不再那么单纯了。开始变得恐惧生活了。但每当再次回到乡下,感受到海蓝蓝的天,绿油油的田的时候,灵魂就又好像被接受了洗礼。清晨,当朝阳涂抹上第一缕东方红时,我会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跑到遥不可及的田野里去看日出。轻轻地,掉下一颗露珠,另一颗在叶子上摇曳着。清香的泥土味扑鼻而来,不由得一声感叹——好清香的空气。自然,对那时的我是那么的触手可及。

乡下的夜,来的很早。似乎刚听完公鸡打鸣,天空就变得朦胧了。还没等最后一缕夕阳映射出农民在地耕种的场景,夜就已经到了。满天散发繁星的光芒,当我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时,繁星在呼唤着我。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一起都是未知。

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走进了大自然中去。体会到了忙碌而充实的生活,乡下生活的韵味,用言语是无法表达的。

恬静、惬意的大自然是永远不同于都市繁华的。把灵魂交到大自然中,同行。

并肩同行是伙伴作文 篇2

班级日志, 对于班主任来说是“班宝”, 学生第一天写, 第二天在全班念, 既可以实行舆论引导, 更可以自我扬新。然而, 对于语文老师来说, 何尝不是作文训练的资源宝库, 既是学生素材的积累, 更是阶段训练的基础。如何结合班级日志扎实有效地进行作文训练呢?

一.教会学生留意观察身边人和事, 捕捉生活中的细节

可能有人说:学生生活几乎就是两点一线, 成天就是上课, 作业, 上学放学, 哪有那么多的新鲜事情来写。其实不然, 看似简单平凡的生活其实都时时处处都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生活中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光。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时时留意处处观察的方法和习惯。如楼下默默无闻地补鞋的残疾老人, 街上行色匆匆的行人和叫嚣的商贩, 教室里专心致志奋笔疾书的同学, 老师一次与众不同的批评, 同学新奇的游戏……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 这些闪烁着情趣、意趣、理趣光芒的宝贵素材, 就不会从我们眼皮下悄悄溜走, 沉入时间的长河, 学生的作文就不愁“无米之炊”。班级日志, 任务就是捕捉, 打捞这些素材, 让之留之笔端, 成为永恒, 同时, 也让学生的成长足迹清晰可见。

当然, 要有效地完成这个任务, 教师必须交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思维的习惯。首先是善于捕捉有意思的人和事物, 然后仔细观察。如仔细观察人物的衣着外貌神, 语言动作, 神态心理变化等等细节。只有观察仔细了, 描写才能生动形象, 人物的性格和品质才能充分展现。其次是教会学生思考。对于人物的表现, 找到浅层和深层次的缘由, 揣摩人物的心理想法, 联想人物的前因后果, 就不难有所新发现, 有新体会。学生只要勤观察, 细思考, 不仅能感觉到生活的无穷的趣味, 而且对人生有更广阔更深邃的认识和体会。不仅积累作文了素材, 更提升了人生的思想素养。

二.教会学生加工素材

如果仅仅是生活中的记录, 那就不是作文, 而是记流水账。对于班级日志中捕捉的素材, 要想写成作文, 还必须进行艺术的加工提炼。如何进行精心提炼素材, 我们不妨教会学生三种方法:

第一、修剪法。针对学生最想抒发的情感, 确定好详略, 就是对素材的加工。与主旨密切相关的就不厌其烦地浓墨重彩, 对于相关的情节大体交代, 对于可有可无的情节就干脆不写。因为, 只有经过修剪的花朵枝叶才是最美的。材料, 只有经过加工提炼, 才能写出漂亮的文章。

第二、嫁接法。“所写的事迹, 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 但决不全用这一事实, 只是采取一端, 加以改造, 或生发开去, 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 没有专用过一个人, 往往嘴在浙江, 脸在北京, 衣服在山西, 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文学巨匠鲁迅这样来说材料的加工。“杂取种种人, 合成一个人”。对于生活中某一类人, 或者某一些现象, 我们也可以创造性地塑造属于我们心中的人物形象, 这样就会跳出生活, 高于生活, 但是又不失生活中的真实。例如对学校一些同学的陋习的批判, 或者对一些好人好事的歌颂, 我们都可以提炼同学们的种种表现, 塑造一个典型, 来达成我们的写作意图。

第三、移植法。“换一个时空, 换一种背景, 或者换一种人物。”让我们的作文更具可读性, 更让人回味无穷。例如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 电视剧《王保长歪传》等等, 无不是采用了这种方法, 达到讽喻现实的作用。如果我们把班级日志积累的素材, 置换成一个特殊的背景, 那将会又什么样的效果呢?例如课间的打闹换成在课中的捣乱, 把刻苦专研的学习的同学置身于喧闹的课间等等, 虽然情节与生活真实不同, 然而, 本质却还是生活的真实。

三.教会学生表达

让班级日志与作文训练并肩同行 篇3

班级日志,对于班主任来说是“班宝”,学生第一天写,第二天在全班念,既可以实行舆论引导,更可以自我扬新。然而,对于语文老师来说,何尝不是作文训练的资源宝库,既是学生素材的积累,更是阶段训练的基础。如何结合班级日志扎实有效地进行作文训练呢?

一.教会学生留意观察身边人和事,捕捉生活中的细节

可能有人说:学生生活几乎就是两点一线,成天就是上课,作业,上学放学,哪有那么多的新鲜事情来写。其实不然,看似简单平凡的生活其实都时时处处都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光。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时时留意处处观察的方法和习惯。如楼下默默无闻地补鞋的残疾老人,街上行色匆匆的行人和叫嚣的商贩,教室里专心致志奋笔疾书的同学,老师一次与众不同的批评,同学新奇的游戏……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些闪烁着情趣、意趣、理趣光芒的宝贵素材,就不会从我们眼皮下悄悄溜走,沉入时间的长河,学生的作文就不愁“无米之炊”。班级日志,任务就是捕捉,打捞这些素材,让之留之笔端,成为永恒,同时,也让学生的成长足迹清晰可见。

当然,要有效地完成这个任务,教师必须交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思维的习惯。首先是善于捕捉有意思的人和事物,然后仔细观察。如仔细观察人物的衣着外貌神,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变化等等细节。只有观察仔细了,描写才能生动形象,人物的性格和品质才能充分展现。其次是教会学生思考。对于人物的表现,找到浅层和深层次的缘由,揣摩人物的心理想法,联想人物的前因后果,就不难有所新发现,有新体会。学生只要勤观察,细思考,不仅能感觉到生活的无穷的趣味,而且对人生有更广阔更深邃的认识和体会。不仅积累作文了素材,更提升了人生的思想素养。

二.教会学生加工素材

如果仅仅是生活中的记录,那就不是作文,而是记流水账。对于班级日志中捕捉的素材,要想写成作文,还必须进行艺术的加工提炼。如何进行精心提炼素材,我们不妨教会学生三种方法:

第一、修剪法。针对学生最想抒发的情感,确定好详略,就是对素材的加工。与主旨密切相关的就不厌其烦地浓墨重彩,对于相关的情节大体交代,对于可有可无的情节就干脆不写。因为,只有经过修剪的花朵枝叶才是最美的。材料,只有经过加工提炼,才能写出漂亮的文章。

第二、嫁接法。“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一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 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文学巨匠鲁迅这样来说材料的加工。“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对于生活中某一类人,或者某一些现象,我们也可以创造性地塑造属于我们心中的人物形象,这样就会跳出生活,高于生活,但是又不失生活中的真实。例如对学校一些同学的陋习的批判,或者对一些好人好事的歌颂,我们都可以提炼同学们的种种表现,塑造一个典型,来达成我们的写作意图。

第三、移植法。“换一个时空,换一种背景,或者换一种人物。”让我们的作文更具可读性,更让人回味无穷。例如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电视剧《王保长歪传》等等,无不是采用了这种方法,达到讽喻现实的作用。如果我们把班级日志积累的素材,置换成一个特殊的背景,那将会又什么样的效果呢?例如课间的打闹换成在课中的捣乱,把刻苦专研的学习的同学置身于喧闹的课间等等,虽然情节与生活真实不同,然而,本质却还是生活的真实。

三.教会学生表达

班级日志,是每个同学必须做的功课,而且也是展现自己表达能力的机会,一般同学都有及其强烈的表现欲望。然而,“茶壶倒汤圆”有话说不出来,这也是一部分同学写作的瓶颈。教会学生表达,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一项任重道远的责任。如何入手呢?笔者有以下思考:首先,养成勤阅读,勤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词汇量的积累直接影响到学生造句写段的质量,准确,连贯,顺畅地表情达意是我们作文的第一基本功;其次,教会学生熟练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将人物,场景写活;很多学生作文作文骨干有余,丰富不足,就是缺乏这方面的训练。例如比喻拟人可以让表达形象生动,排比对偶可以使语言文采飞扬,对比夸张可以让对象鲜明突出,等等。第三,掌握一些简单的写作技巧,比如先抑后扬,情景渲染,对比烘托等等。当然,结合平常阅读教学训练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并肩同行——读《盗墓笔记》有感 篇4

——题记

《盗墓笔记》。这是一本略带玄幻的小说,出于对考完试的放松,我翻开了这本书的扉页。

书有点厚,但我居然耐心地看完了。

文中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土夫子的孙子——吴邪,和一批经验丰富的盗墓高手前去寻宝,一个个谜团在吴邪等人面前展现,他们所面临的,永远是未知。

老实说,我不是很爱看这种解密式的文章,读起来很是费力,但渐渐地,文中吴邪与朋友们的生死交情,让我无比感动。

尤其是吴邪和那个叫张起灵的男人。

吴邪和张起灵可以说是全书的核心人物,他们两个可以说是出生入死。

吴邪是个天真的古董店老板,一场意外让他渐渐陷入这趟浑水,而张起灵被吴邪称为“闷油瓶”,身手高超,处处保护着吴邪,平日什么话也不说,深邃的眸子里看不出他心里的秘密,反而像一个无底洞,让人越陷越深。

但这样的张起灵,在蛇沼鬼城中落寞地说出“我消失了,也没人会发现。”时,却被看上去弱弱的吴邪一口驳回:“你消失了,至少我会发现!”也会在阴山古楼里说出:“还好我没害死你。”更愿意代替吴邪走入青铜门,守候那漫长的十年,只为换取他的天真。

这样的生死之交,谁能做得出来?

又有谁愿意用自己一生换他人十年无忧?

很多人为《盗墓笔记》哭过,都是为了“还好我没害死你”或是“带我回家”,可是我却把眼泪倾洒在张起灵的一句话上——“和我有关系的人,我想,也只有你了。”

这个男人,太孤单,背负地太多。

我想,《盗墓笔记》不仅仅是一部玄幻的作品,它让我彻底地了解到,什么才是友谊,什么才是真情。

后记:我意识到自己还不能停,我必须走下去,再走一个十年。

上一篇:春梦依然年轻诗歌下一篇:划线工量具知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