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欣赏范文

2024-08-02

诗歌欣赏范文(精选10篇)

诗歌欣赏范文 篇1

POETRY APPRECIATION 1.NATURE

By Longfellow As a fond mother, when the day is o‘er

Leads by the hand her little child to bed, Half willing, half reluctant to be led, And leave his broken playthings on the floor,Still gazing at them through the open door,Nor wholly reassured and comforted

By promises of others in their stead,Which, though more splendid, may not please him more;

So nature deals with us,and takes away

Our playthings one by one, and by the hand

Leads us to rest so gently,that we go Scarece knowing if we wish to go or stay,Being too full of sleep to understand

How far the unknown transcneds the what we know.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oem?

2)What‘s the rhyming scheme of the poem?

3)Why should the child should be half willing and half relunctant to go to bed(Line 3)?

4)What figure of speech(rehtoric device)is employed in the poem ?

5)What does the ‗broken playthings on the floor‘ ine Line 4 indicate? 2.THE TIDE RISES, THE TIDES FALLS

By Longfellow The tide rises, the tide falls, The twilight darkens, the curlew calls;Along the sea-sands damp and brown The traveller hastens toward the town,And the tide rises, the tide falls.Darkness settles on roofs and walls, But the sea, the sea in the darkness calls;The little waves, with their soft, white hands, Efface the footprints in the sands,And the tide rises, the tide falls.The morning breaks;the steeds in their stalls Stamp and neigh, as the hoster calls;The day returns, but nevermore Returns the traveler to the shore,And the tide rises, the tide falls.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oem?

2)What‘s the rhyming scheme of the poem?

3)What does the poet mean by ― the footprints in the sands ‖(L9)?

4)What figure of speech(rehtoric device)is employed in ―the steeds in their stalls‖(Line 11)and in lines 8-9? And what‘s the most conspicuous figure of speech employed in the whole poem ? 3.449

By Emily Dickinson

I died for Beauty-but was scarce Adjusted in the Tomb When One who died of Truth, was lain In an adjoining Room—

He questioned softly ―Why I failed‖?

―For Beauty,‖I replied—

―And I –-for Truth‖—Themself are One— We Brethjeren, are, ― He said –-

And so, as Kinsmen, met a Night — We talked between the Rooms—

Until the Mosss had reached our lips— And covered up —our names —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oem?

2)Whom does ―I‖ in ―Why I failed‖(Line 5)refer to?

3)How do you account for the misspelling ―Themself‖ in Line 7? 4.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My love and I did meet

She passed the Salley Gardens With little snow-white feet

She bid me take love easy As the leaves grow on the tree But I being young and foolish

With her would not agree

In a field by the river

My love and I did stand

And on my leaning shoulder

She laid her snow-white hand She bid me take life easy

As the grass grows on the weirs But I was young and foolish And now am full of tears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oem?

2)What‘s the rhyming scheme of the poem?

3)Whom does ―I‖actually represent?

Answers for Reference Poem 1 Nature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oem?

The poem makes a vivid comparison between nature and the mother, between we and the child.Like the child we are lured by the present pleasures of life and are unwilling to calm ourselves.Like the mother , Nature tries to lead us to rest and offers new attractions in life.2)What‘s the rhyming scheme of the poem? Abbaabba+ cdecde that is ,Petrarchan style(Italian style): an octaverhyming + a sestet rhyming 3)Why should the child should be half willing and half relunctant to go to bed(Line 3)?

He is sleepy, so he is eager to have a sleep;he has not satisfied himself with the games,so he wants to linger on.4)What figure of speech(rehtoric device)is employed in the poem ?

Analoge.The poet makes an analogy between nature and the mother, between we and the child.5)What does the ‗broken playthings on the floor‘ ine Line 4 indicate? It indicates that the child must be a naughty one, for he has broken his playthings.2.THE TIDE RISES, THE TIDES FALLS 1)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oem?

Time is eternal and nature is the most powerful.No matter what happens to man, time will go on with its endless circle.Man comes and goes, but nature remains and time will efface all human endeavours and achievements.In front of nature and time, manis trivial and a small part of it.No man is grea enough to change nature or to stop time.In the vast sea of history, man is only a small drop of water.2)What‘s the rhyming scheme of the poem? aabba 3)What does the poet mean by ― the footprints in the sands ‖(L9)?

It‘s a methor, referring ot human‘s past and achievements.4)What figure of speech(rehtoric device)is employed in ―the steeds in their stalls‖(Line 11)and in lines 8-9? And what‘s the most conspicuous figure of speech employed in the whole poem ?

Alliteration;personification;repetition..449

By Emily Dickinso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oem?

Beauty and truth are one organic whole which cannot be separated.(The same idea as Keats.)2)Whom does ―I‖ in ―Why I failed‖(Line 5)refer to?

The narrator, who died for Beauty.3)How do you account for the misspelling ―Themself‖ in Line 7?

It‘s a deliberate misspelling.It is both plural(them)and singular(self).It‘s plural because truth and beauty are two things.It is singular because they are ultimately one unity.4.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oem?

The poem carries a flavor of romance, yet it is more a poem about the fundanmental question on life: how to live and enjoy.The speaker‘s lover is like a wise person who knows all the rules of the game in life.Love, life, these two are surely the things every single human being can‘t expect to bypass lightly.They are essential to every human being.Love and lif eare like leaves on the tree and grass on the weirs.Leaves and grass have their own rule of living –determined by nature.So here the poet seems to say love and life can be best enjoyed when we treat them in the natural way,that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ule of nature.In this sense, the poem can be regarded as a manifestation of Yeats‘ belief that there is too much human interference in modern life, which really against the rule of nature.2)What‘s the rhyming scheme of the poem?

Ababcbdb

efefcgdg 3)Whom does ―I‖actually represent?? ―I ‖ in the poem is actually of all individual beings.译文:走进莎莉花园

我和我的爱人相遇

她穿越莎莉花园 踏著雪白的纤足

她请我轻柔的对待这份情 像依偎在树上的群叶 但我是如此年轻而无知 不曾细听她的心声

在河流畔的旷野 我和我的爱人并肩伫立 在我的微倾的肩膀

她柔白的手倚靠 她请我珍重生命 像生长在河堰的韧草 但我是如此年轻而无知 现在只充满无用的泪水

诗歌欣赏范文 篇2

一.结合课内阅读进行范文欣赏

在作文指导中, 人们往往忽视课内阅读的作用。其实, 结合课内阅读进行范文欣赏, 学生不仅能更有效地把握写作的技法, 而且还会产生新的感悟。从而,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 习作《猫》。笔者发现学生对猫捉老鼠的特点把握不准, 描写不力。于是, 结合苏教版五年级 (上册) 第7课《金蝉脱壳》中有关金蝉脱壳过程的欣赏,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描写具体必须注意两点:其一, 观察要有序, 或由先到后, 或由远及近, 或由整体到局部;其二, 描叙要抓住特点, 运用恰当的动词来表达最精要的内容。例, 文中写金蝉脱壳的过程, 用“先”“接着”“最有趣的是”等词语既有条不紊地写出了它的脱壳过程, 又突出了最精要的部分, 那就是蝉尾出壳的情景。这里, 作者没有平均使用笔墨, 而是重点突出, 引人入胜。请看文中描写:

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着, 伸着。蝉儿把它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 又敏捷地向前扑来, 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 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

在引导学生欣赏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找出相关的动词, 并借助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展开丰富的空间想像, 领悟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具体的。如果能借助多媒体演示, 那么效果更佳。

在笔者的指导下, 学生对猫捉老鼠的细节描写心领神会。有位学生这样写道:

会捉老鼠的猫是不大叫的。猫在捉老鼠时, 首先伏下, 盯住老鼠, 像老虎捕猎时一样, 伺机扑击。当老鼠靠近时, 猫就猛扑上去, 一口将老鼠咬住, 然后寻找合适的地方饱餐一顿……最有趣的是洞口捕鼠。它会很耐心地伏在不远处, 密切注视着洞口。当老鼠再次出洞时, 猫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将老鼠活活逮住。

小作者之所以能写得如此形象而生动, 得益于细致的观察与细腻的描写。尤其是动词的妙用, 再现了猫的机智与勇敢的特点。这种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是作文指导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结合课外阅读进行范文欣赏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拓展。在当今文化繁荣的时代, 课外阅读的领域更加宽泛。因此, 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辅导, 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吸收营养, 滋补孱弱的病体。

如今, 电话已延伸到千家万户。然而在打电话的过程中, 往往会留下一些难忘的记忆。于是, 笔者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以《打电话》为题, 让学生记下自己难忘的经历。为了使学生写得富有生活情趣, 笔者选择台湾爱亚的小小说《打电话》与学生一起阅读欣赏。这篇小小说通过打电话这样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 表现了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对自己妈妈的思念之情。这里有一处细节描写非常传神:

这天, 黄子云下定了决心, 他要打电话给妈妈, 他兴奋地挤在队伍里。队伍长长, 后面的人焦急地捏着硬币, 焦急地盯着打电话人的唇, 生怕上课的铃声会早早地响。而, 上课钟终于响起, 前边的人放弃了电话, 黄子云便一步抢先, 踏上木箱, 左顾右盼地发现没人注意他, 然后抖颤着手, 拨通了电话……

这一细节, 形象地描写了排队打电话同学的急不可奈的心情, 也衬托了学生黄子云焦躁的心理。从黄子云的话语中, 我们知道, 他的学习成绩优秀, 而且十分懂事, 可是, 他的内心却充满着痛苦。请看, 文中这样写道:

“妈妈!我要去上课了。妈妈!早上我很乖, 我每天自己穿制服、自己冲牛奶、自己烤面包, 还帮爸爸忙, 中午我去楼下张伯伯的小吃店吃米粉汤, 还切油豆腐……”

不知怎么的, 黄子云清了下鼻子, 再说话时声嗓变了腔:

“妈妈!我, 我想你, 好想好想你, 我不要上学, 我要跟你一起。妈妈!你为什么还不回家?你为什么还不回家?你在哪里?妈妈……”

在引导学生阅读欣赏时, 笔者在“真情实感上”启迪学生:⑴要上课了, 为什么还要给妈妈打电话?⑵“我很乖”表现在哪些方面?⑶为什么在与妈妈对话中强调“我很乖”?⑷“我不要上学”, 为什么?⑸这件事,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⑹为什么语言不多却能打动读者的心?这样, 学生在对一个个问题的议论中, 逐步明确到“写真事、抒真情”的重要性。

有位学生在习作《打电话》中写道:

星期天的上午, 我独自在家做作业。突然, 电话铃声响了。我漫不经心地拿起了话筒, 传来对方的声音:“你是王科长的家吗?请王科长接电话。”“真讨厌, 我不是科长, 而是学生……”说罢, 放下了话筒。

时近十点, 一道数学难题把我挡住了。于是, 我拨了同桌的宅电。电话通了, 传来的是老人的声音:“小姑娘, 大概是你打错了, 我们家没有谁在上小学……”原来, 我将电话号码的第8位的“6”按成“9”了。

我放下了话筒, 斜躺在沙发上。一只小猫出现在我面前:睁大圆圆的眼睛, 直愣愣地注视着我, 还发出了“猫———咪”的声音……

这里, 习作者真实地描叙了打电话的情景, 结尾的细节描写耐人寻味。从而, 突破了写作中的程式化结尾的桎梏。可见, 结合课外阅读进行范文欣赏, 不仅能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 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合优秀习作进行范文欣赏

连篇累牍的学生“优秀习作”, 有的确实文质兼美, 能起到范文引路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精选佳作, 让学生进行欣赏性阅读。这种方法, 既贴近学生生活, 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无论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还是对于促进学生的知、情、意等心理体验, 都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 苏教版五年级 (下册) 习作训练之七: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 你肯定也有过无穷的遐思和美妙的想象, 或是神秘的仙境, 或是动人的故事……将它们写下来, 一定能打动人 (题目自定) 。编者在设计习作训练时还特意安排了一段短文, 以供学生参考。笔者在作文指导中, 又提供了几篇相关的习作例文择其精彩语段, 让学生进行阅读与欣赏。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篇章, 明确到景物描写中的联想与想象能使语言增色添彩的道理。例:

夜, 是一位美丽的少女, 她在我的记忆里投下妩媚的倩影。月亮是她的脸, 一轻云是她的笑靥, 几颗星星是她的眼睛。夜光里传递着她的秋波, 轻风里饱蕴着她的柔情, 夜幕中叠印着她的风姿。我在她怀里陶醉了。

这里, 习作者从大处着眼, 小处落笔, 并展开了美妙的想象和联想, 用上生动贴切的比喻, 使恬静的画面添上了几许温情与灵气。这种结合优秀习作指导学生进行欣赏性阅读的方法, 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对于学生的写作将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画诗歌和一篇范文 篇3

学的时候,背诗歌和写作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沉重的印象,这个时代,能不能有点改变呢?背诗和写作,本都是优雅而且能让心灵自由想象的事,如果能让孩子有如此感受,不信他不喜欢!

背诗歌

现在国内有不少关于到底要不要让孩子死记硬背一些唐诗、古文的争论。这个我也说不好,不过女儿在法国小学学背诗歌的方法,倒是让我耳目一新,也许有可借鉴之处。

在法国的小学,老师每个星期都会让孩子们背一首诗,孩子们自己有一本“诗集”。但这并不是一本我们想象中的已经印好诗歌的书,而是一本空白的练习册。老师会给孩子们打印出来一首首诗,然后由学生自己贴到练习册的左边,右边则完全是空白的。刚看到这本练习册的时候,我很奇怪,还在猜想这会不会是用印刷次品在糊弄孩子呢?

很快,这个猜想不攻自破。有一天背诗前,女儿兴致勃勃地说 :“妈妈,你来看看我画得好不好?”我拿过女儿的“诗集”一看,在那页白纸上,女儿画了一幅代表四季的图案,充满童趣的花草和小动物煞是可爱。在表扬了女儿一番后,我不禁又担心地问:“你这样在练习册上瞎画,老师会不会不高兴啊?”女儿乐呵呵地告诉我:“就是老师要我们画的。”原来,老师在每周学新诗时,会对内容进行讲解,然后要求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在练习册的空白处画出他们自己心中的诗。

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女儿上二年级,每次我都兴致勃勃地欣赏女儿笔下的诗,让我看到童真世界的纯洁和美好。

二年级的诗歌和一年级相比,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深了一步。像拉封丹的《乌鸦与麻雀》《蚂蚁与蝉》也纷纷开始演绎在了孩子们的画笔下。不过老师要求孩子的理解不一定上升到德育教育的高度,只要她能从中寻找到与自己生活贴近的东西,或是能感受到诗句的美好就足够了。

一个看似很简单的方法,却融入了理解、乐趣和想象。经过自己画笔的演绎,孩子对诗歌更多了一份感性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多了对诗歌的热爱,从此播下了一颗颗诗人的种子。

写作文

前几天,女儿带回来新学年学写的第一篇范文,没想到法国人是这样看待写作的。曾经习惯了中国孩子因为写作文而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的状态,习惯了那些千篇一律的套词和大道理,突然读到这篇作文,感觉像是被一缕清风吹拂,关于写作文的一切沉重负担和不美好的回忆似乎也都放下了。这是一篇老师选出来让孩子们学习的作文,说明老师希望孩子们都能这样来理解和看待写作,这才是更可贵的地方。在此简略翻成中文,和大家一起欣赏那份自然、轻松、优美,以及那种本应该属于写作的心灵自由和浪漫。如果写作真的如此美好,孩子还会害怕写作文吗?

编后

巴黎小学的做法,也许是我们孩子的幼儿园、学校里暂时还难以做到,但父母可以在家里做到!比如在读诗或一些经典故事时请他随手涂鸦,他会对文字更有兴趣;随时把身边看到的景物、事件尽情想象,再鼓励他用语言表达出来,他可以说得不准确,但要有想法。你也可以和他一起随性地说,这也能让自己永葆童心。

舒婷诗歌范文 篇4

舒婷诗歌在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宝贵的足印。她的诗歌传达了“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的女性觉醒,宣告了“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独立的爱情宣言,引起了阵阵的喧哗与骚动,成为了新时期诗坛的重要景观。她的诗歌至今仍感动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很多,因此我把舒婷的诗歌作为我授课时的一个重点。本节课是王泽龙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另配有朱栋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在备课过程中参考了洪子诚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舒婷思想历程,及中学语文教材的部分内容,把舒婷诗歌的情感世界作为分析重点。

本节课的授课时间为50分钟,是以语文教育专业的岗位需求为中心,以增加学生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和培养学生文学审美素养为依据进行设计的。授课对象是语文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只是还不够深厚,不够系统,而且学生存在惰性,缺乏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实践的意识,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的督促和对实践活动的有效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更多采用目的驱动、启发、提问等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根据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课件展示),并制定了教学重点与难点(课件展示)。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情景导入:我在大屏幕上展示三个词语:人生、命运、爱情。曾经有人用这三个词语做了这样一个比喻“人生是一场倾盆大雨,命运就是把漏洞百出的伞,而爱情是伞的补丁”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在吟咏着爱情,从对“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的苦苦追寻,到“执手先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缠绵;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到“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一代一代人在演绎着爱情的悲欢离合。什么是爱情的真谛,什么样的爱情才是值得我们追求与拥有的呢?让我们来一起走近舒婷,去聆听与感受舒婷对爱情的诠释吧。

用尽量优美的语言,引发学生对美的渴望,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此前提下,进行教学任务的操练。主要是结合舒婷诗歌《致橡树》《神女峰》《双桅船》这三首诗歌的分析,提高学生品评作品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引导。在这一环节中,结合作品选与诗歌朗诵的音频先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在初步感知诗歌的基础上,介绍给学生品评诗歌的常用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意象,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丰富的情感世界,最后提

问并归纳。(课件展示)

《致橡树》一诗中诗人用木棉与橡树作为意象,为我们构建了理想的爱情:不仅要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还要“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云霞虹霓”,不仅“要有红硕的花朵””与你众生相依”还要“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神女峰》是对要求女性从一而终的封建节烈观的彻底背叛,在诗人的眼里,神女的生存意义不仅仅在于供人们瞻仰,也不应该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的春江月明”,因此诗人在结尾以强大真挚的情感宣告于世人“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双桅船》一诗中以岸和船的相依相离,书写了离愁别绪,但更多是航进,是为了理想穿越黑暗走向黎明的坚定,留下了“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的经典名句。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分析体会舒婷诗歌的情感世界,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地爱情观与价值观,因此在学生实践的环节中,我设置了两个题目:

1、品评《惠安女子》。(此时大屏幕给出舒婷的《惠安女子》,要求学生结合前三首诗歌分析的方法,分组讨论)

2、思考题:你是如何看待校园爱情的?(在活动中鼓励学生敞开心扉,结合实际,谈出个人看法,并注意在学生发言获遇到困惑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最后小组展示与个人发言、学生教师点评。

学习舒婷诗歌,分析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舒婷温柔中透着坚强,徘徊中含着执着。学习舒婷诗歌,不仅能使学生懂得爱情的真谛,也能让学生认识到,爱情固然美好,但在人生中除了爱情,还有更多值得追求的,父母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就让我们鼓起爱的风帆,去追求,去奋斗,去克服困难完善自我。送给大家一句话:“埋怨环境,天昏地暗;改造自我,天高地阔”

作业布置:

我欣赏李白范文 篇5

当思绪静静回放,情节慢慢梳理时。偶然发现了你惘惘情思。你曾因满身才华但无处施展而悲愤;你愤恨世道炎凉,感到仕途艰难;你曾因朝廷的重用而对未来充满希望,你也因此对自己满身才华的施展而满怀信心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身为游子的你心中满怀惆怅;你对着高堂明镜,心中延绵不断的伤感竟让青丝变为白发;你厌恶官场险恶,愤恨之中的你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你高呼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一句句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现在,我欣赏你不畏权贵的清高。

原以为你的一生都是顺风顺水,但现在看来却遍布坎坷。也许是因为当时的懵懂没有参悟透你如此复杂的内心吧!原来,你的一生也会被风中翻飞的秋叶遮挡你向前望去的眼眸;原来,这才是你坎坷遍布而又诗意盎然的人生!

诗歌[范文模版] 篇6

十个春天,一夜的兰花在梦中详尽的开放,如云如月涉秋水而来。

似曾捋起今夜的清辉,我已负月而去。我负着一个冬天的雪与泪光。

沉寂的夜色,寒凝大地。漂泊的人呵,谁昭示你长长的旅程?

小楼昨夜,东风掀起三千丈白发,可你注定无法回头。

这是你

梦中的家园。

今夜,我驻足守卫的一缕晨光中,是谁展开我一生的微笑?

挽起你昨夜的行歌吧,旅人。

当思念的水滴在暗夜里惊醒,可再有往事如花露渗入你草叶的茎脉。

如云的行畔,有一片白桦林在昨夜的梦中重复你的足音。

那是你的家园,春风不改,暮波依旧。

回首的千年暮雪,已遁入二月柔淡的阳光中,浮云游子,犹剪不断

青春如柳的心事,一首远行的歌,千万个旅人妙齿传唱。

持剑的背影后,家园却永远如此苍凉,那是血做的巢,水做的巢。

策马而去的烟尘中,你的声音夜夜如昨。

红尘梦爱情诗歌范文 篇7

执笔挥毫

在风尘梦华里,为你添上一笔浓香

笔尖下所触动的,是缠绵、是依恋、是思念

只感觉一笔一笔挥写起来的是眷恋后的浓浓爱意

一纸年华抵不过亘古匆匆

携手之誓抵不过时光荏苒.蓦然回首韶华

红缕薄纱遮去、倾世容

一舞倾城楼宇台

红绸轻舞、琴音相伴,痴醉佳人

回望如今旧时人,已是新模样

一手折扇、一手酒壶

闲时千杯来饮,醉里笑尽天下红尘

多少痴情苦等

多少缘起缘灭

生活不在别处诗歌(范文) 篇8

你说,生活如一潭死水,你已厌倦;

你更怕了接踵而至的责任。

你想逃离这一切,去获得须臾的轻松,给自己一次惊险刺激的体验。

可亲爱的,你告诉我,只要生命还在持续,又怎可逃离烦忧?

只要心还在跳动,又怎可滤过疼痛?

还有那只有你才可肩负的使命,又该谁人担起?

幸福和痛苦交替,许是生活的真谛。

亲爱的,生活概不在别处。

生活就在这里,在你脚下坚实的土地,此刻,你就有改变的能力。

束缚你的,是惯性思维,挣脱它,你的视野将变得开阔。

拘泥你的,是执念,放下它,你的步履将变得轻盈。

倦怠的,是心,换一种生活态度,你将获得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不再习惯逃避,你才能遇见全新的自己,拥抱明天充满未知的惊喜。

能开拓你视野的,不是周围既定的风景,而是很多阅历积淀经由巧合碰撞产生的顿悟,那时你的双眼,便可以发现之前你不曾看到的风景。

那时你的心,便可以感知之前你不曾知晓的美妙。

痴爱爱情诗歌[范文模版] 篇9

看似简单的一回事,却也那般的困难

一滴露跑掉了,还能还原成模样吗?

心被捏碎的瞬间,一滴泪如血般的洒

梦在吃掉我的时候,胃在嘟嘟囔囔的叫嚷

胃可以把牢骚和抱怨消化,而消化不了我的脾气

因为我早已习惯了嘴馋,一闻到你的声音和气味

就神魂错乱,非要把你吞并掉

连骨头都不剩,何况你的肉体和皮肤

你是我的,即使是魂魄

我也把你吃掉

不论你变成啥子模样,你的美是天下第一

不论你用衣服怎么的伪装,而那香气的骨骼

始终在渗透出香气的血

我曾提着一盏灯的愿望寻找你,你却在天体之外

我那坚强的火烬,在梦里为你舞蹈

镜子里的火舌,跳闪在你的肌体上

如在你露珠身上舞

教案古代诗歌形象鉴赏(范文) 篇10

一、考纲要求: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其中“鉴赏评价”部分有两条:(1)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级

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指人物形象,还包括诗歌中的意象。鉴赏这些艺术形象的内涵,就是要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具体包括以下三种:

(1)人物形象。①诗中的诗人形象,即诗人自己。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非作者本人);(2)景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景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3)物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花鸟虫鱼)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三、链接高考

2017年全国卷卷一: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吧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注释】

礼部: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贡举的政令。贡院:科举时代考试贡士之所。紫殿:指京都贡院。暖吹:暖风,指春风。席:犹言列坐。

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此处比喻人人肃静。乡里:犹言郡县。献贤:献举人才。

先德行:以德行为先。列爵:分颁爵位。此处代指官职。

公卿:指执政大臣。衰病:衰弱抱病。耗:无,尽。赖:幸亏。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梅尧臣等人。鉴裁:能赏识人才、辨别是非。【作品题解】 此诗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此次考试,苏轼、苏辙兄弟同时中进士,曾巩亦在榜中,可谓一时胜举。欧阳修见人才济济,而作此诗。

全诗写出了作者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参考译文】

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作品赏析】

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

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4.B E 15.(1)用春蚕食叶比喻(描摹)考场内考生笔落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比喻)(2)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以响衬静)(3)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卷二: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14.BD 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 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 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 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 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学科#网此代使臣;“凌风 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 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说要让辽 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 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 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卷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

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

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首联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推重“风情”“正声”,充满自负态度,并以此态度贯穿全诗。(2)颔联由自负开始转向友人戏谑自夸,“每被老元偷格律”一句“偷”字写自己的作品暗自拿去模仿,有戏谑的成分;“苦教短李李服歌行”,拿朋友的短处、外号呼之,有开玩笑的意思。(3)颈联由自负、自考而预言身后定有诗名。(4)尾联说民自己新编成十五卷诗集,却说“莫怪气粗言语大”,既不要怪里面内容“言辞夸张”,意为点题之笔。

答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应当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因此可以逐句考虑诗歌 的大意,进而考虑作者的情感,另外还要结合标题中的“戏赠”二字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考虑。一二句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三四句“老元”“短李”“偷”“伏”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辞;五六句说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无份,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两句诗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抓住这些作答即可。

人物形象

一、诗歌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诗人自身的形象;二是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非作者本人)

诗人的形象:①如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孤独凄凉、思念亲人、忧思国事的诗人形象。②辛弃疾《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无人会,登临意” 中报国无门的词人形象。

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①如柳宗元《江雪》中孤独、清高、孤傲的“蓑笠翁”形象

②韩偓《闻雨》 “香侵蔽膝夜寒轻,闻雨伤春梦不成。罗帐四重红烛背,玉钗敲着枕函声。”

伤春思妇的形象。

二、设题方式:

①诗(词)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或者诗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②分析诗中描写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三、形象的概括方法 1.鉴赏的依据和角度

①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②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2.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形象的类别定位(2)形象的特点描述

3.答题用语:诗歌写出了(塑造了)一个怎么样(特点)的什么(类别)形象。

如:诗歌塑造了一个孤独无依、望月思归的游子形象。4.答题步骤:(1)概括形象(2)结合相应诗句简要分析

如: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 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5.诗歌鉴赏表达的要求:简洁明了、全面到位、条理清晰、表达流畅

1、分析下列诗句中的人物形象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寄情山水、恬淡闲适的隐者形象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矢志报国、建功立业的将士形象

3、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亲友送别、依恋伤感的送别者形象

2、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问题:

1、词中描绘了几个人物形象?

2、分析诗中诗人和周瑜的形象? 答案:历史人物:周瑜(主要)小乔

正面描写 婚姻经历:年少英俊,奋发有为

外貌:意气风发

服饰:风度闲雅、从容不迫 神态:胸有成竹 事迹:韬略和战功

侧面描写 环境:豪迈

作者评论:英雄

周瑜:年轻有为、风度闲雅的少年英雄形象

词人刻画周瑜的“雄姿英发”,与自己的“早生华发”对比,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能够建功立业。

练习

1.(10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访隐者(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问题: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案:通过描写山翁独饮成醉,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隐者形象。(意思对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问题:诗人纯用白描手法,在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的同时成功地摄取了一个农村儿童的形象,试对该形象加以具体分析。

答案: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成功地勾勒了一个热情好客、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

3.(2012安徽)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问题: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答案:诗人只顾追求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里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4.(2012湖北)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明府: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4分)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5.(2012年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问题:(1)词中“恨极在天涯”中的“恨“是指什么?(2 分)(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附录:

人物形象:

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斗志昂扬、不拘礼节、天真顽皮、勇猛剽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寂寞惆怅、饱经磨难、顾影自怜、身孤影单、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情趣高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悠闲自得、怡然自得、安闲宁静、心如止水、夜不能寐、幽独苦闷、辗转漂泊、羁旅天涯等

常见人物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 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事物形象

一、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就是物象,被诗人拟人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和思想感情。诗人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因此,在此类诗歌中诗人常常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鉴赏方法

1、抓住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理解物象的内在品质及精神。包括: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

2、掌握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3、知人论世,一般物象要结合诗人的处境,因此,了解诗人的身世特别重要。

4、抓住物象与诗人志的相似点,弄清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设题方式

1、简要分析诗中某某这一艺术形象。

2、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3、诗人笔下的某某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4、赏析诗中的某某形象。

四、解题思路

1、找出诗歌中的形象。

2、结合诗句分析概括形象的特点。

3、揭示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品质。

鉴赏流程:物的外形特征——物的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

五、答题格式

1、本诗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抒发了诗人 情感。

2、本诗塑造了某某形象 特征,表现了诗人 情感。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图鹭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诗中描绘的白鹭是怎样的形象? 分析:

诗歌形象:白鹭

形象特点:“独”“立”写出了白鹭的孤独寂寞,“清意”写出了清高、高洁志向,“无人识”“叹白头”写出了无人理解。揭示了诗人的思想:虽有高洁的志向却不被人理解的愁苦之情。

答:这首诗描绘了白鹭洁白美好、心存高洁但又孤独寂寞、无人理解的形象,抒发了虽有高洁的志向却不被人理解的愁苦之情。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 花 陈焕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注:[留侯]汉代名将张良,功高位重,但却摒弃人间富贵。传说他有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

问:本诗塑造了怎样的梅花形象?又是如何抒发诗人情感的?

答案:本诗塑造了梅花傲然独立,寂寞开放的形象,生长在深山僻野,人迹罕至的地方,风韵嫣然极有情致。抒发了诗人隐逸自守的襟怀。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又硬。

问:诗人所写的小松有何特点?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人所写的小松有坚强不屈、勇敢战斗的特点,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体现了诗人“出身寒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及对世俗之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的讽喻。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虽居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

问:这首诗托物言志,诗人借菊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诗托物言志,作者借菊表达了喜爱菊的高洁、明丽及诗人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添字采桑子·芭蕉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问:请简要概括上片中芭蕉树的形象特点。

答:树干高大,枝叶繁茂;叶心舒卷,脉脉含情。

5、(2012江西)阅读下面一首宋词8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

14分)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1别绪。(22分)

2多之盛之绵延。(2分)

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2分)

6、(2012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 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答案:

(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爽,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等 色彩:“碧”与“黄”映衬

情感:喜爱之情

(3)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附录

诗歌常见意象

1、月

团圆和思念。寄寓着与亲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月引发了诗人的愁思和怅恨。故园。明月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期待,因此,月意象自然又与家乡联系起来,成为故园的象征。永恒。明月,跨越时空,阅尽沧桑兴亡,见证历史。

月意象还有两种常见的用法,其一,月是美的象征。其二,利用月光照耀下的澄沏、宁静的境界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月皎洁无瑕,高悬空中,常为诗人自喻,或喻君子、志向。

2、菊花

菊花是傲霜之花,既有坚强的品格,又有清高的气质。喻隐逸,高洁,脱俗。菊花笑傲风霜,且不愿其它花种同开,所以,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3、梅花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却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也常以冰清玉洁的梅花衬托诗人王冕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4、松树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可以用来象征一个正直的人。

5、莲花

常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此外,莲花也象征高洁、质朴、庄重、刚直不珂、威武不屈。用莲花比喻君子表里如

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借以表达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

6、梧桐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梧桐不耐寒冷,秋至而叶黄,秋深而叶落,且叶大如掌,易形成强烈的观感,令人易生悲秋之意。再者,雨滴梧桐(与雨打芭蕉类似),如泪滴纷坠,令人肠断。

7、折柳

柳者,留也。后人寓柳以惜别怀远之意。

8、杜鹃(子规)

源自望帝神话,每当人们漂泊在外,对故乡、故国魂牵梦绕时,常借其来表达难以抚平的愁思。是悲思、哀苦的载体。

9、寒蝉

秋蝉是活不了多久的,几场秋雨过后,蝉儿便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损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10、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漂泊流浪之感。同时雁是传说中的信使,又有怀念故人之意。雁

古人早把它作为秋季一种有特征性的物象。雁与依恋故乡联系起来,或寄寓对 故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音信的盼望。

11、湘竹

诗词中常用湘妃竹(斑竹、湘竹、泪竹)意象来表达悲伤的情思。

12、碧血

源自苌弘的传说。是诗词中用于表示忠贞,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的意象。

13、哀猿 内涵是哀愁凄厉。这种悲愁常与思乡、怀人或迁谪的痛苦相联系。

14、陇头流水

陇水(陇坂)意象是以思乡为意蕴,写征人的流离之苦,思归之痛。

15、春

叹惜红颜难驻,青春易逝,或惆怅佳偶不见,思虑煎人,或追寻安憩的家园,或憧憬人生的理想,或关心国运时世,或叹惜功名。

16、秋

秋风多厉,草木凋落,万物蛰伏。它的主要内涵是凄凉、愁怨和悲伤。

17、砧杵

每当秋风起时,捣衣之声,或回荡于水边,或飘扬于路旁,不禁令人秋怀倍增。其含义多有闺中“别怨”,因远行人不知何日才能归家;更多的是表达“征客 愁心”,征客听到捣衣声,则会兴怀乡之愁。其情感基调是哀愁。

18、登临

包括登高(山)、登台、登楼,是一个人体动作意象。

人们每逢心中愁思郁结,情绪难平时,每每登高远望,试图消解块垒,但实际上 却反而增加内心的忧思。登临是一个极具张力的意象,叹老、思乡、怀人以及各 种各样的情怀都可以与它建立联结,是一个以忧念为基调的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19、黄金台(燕台)。

相传战国燕昭王为了罗致人才,筑台于易水之旁,上置黄金,延请天下名士。于是四方贤

良纷然归燕。此事传为千古美谈,历代文人歌咏不绝。黄金台意象就成为尊贤、用贤的象

征。

20、山阳笛(邻笛)。

源于晋向秀与嵇康的事迹。嵇康被杀后,向秀因慑于司马氏集团的威压,被迫去洛阳应郡

举,归时路过嵇康山阳旧庐,闻笛生思,悼怀故友。之后,“山阳笛”意象就反复出现于

伤悼旧友的作品中,用于抒写凄怨的悼友怀旧之情。

21、黍离

周室本都镐京,后因乱衰微,镐京渐成废墟。一位东周大夫因事去故都,只见宫室故址,尽成禾黍之地,悲不自胜,遂唱《黍离》之歌。后世于是把对故国的悲叹、忆念称为“黍

离”之悲。

22、梦蝶

庄周杜撰梦蝶的寓言,本是为了表达“物化”之旨,但这个寓言的审美效应则是使人感受

到幻灭、迷惘、苦闷。于是后人就用“梦蝶”意象来抒写失落的心绪。

23、鸥鹭

其内涵不仅是景色的点缀,也是超脱尘俗,摒除机心,淡忘名利,亲近自然,归心林泉的

淡泊情怀的载体。在以淡泊名利、归心林泉的诗作中屡屡出现。

24、春草(芳草)

“春草”意象来寄寓别情思绪。有的是抒写怀人念远的愁思;有的是表达滞留异方,欲 归不得的怅恨;有的则含寓着送别时的惆怅,表示别后的思念绵绵不尽。有时了作美好的

事物的象征,给人以希望、生气和活力。

25、枫

用以表现忧伤、愁虑的情感。不论是送行惜别,还是思归怀人的作品,只要出现枫意象,境界就会飘不一片愁云惨雾。但在以自然美的吟赏为意旨的作品中,其涵义却是另外的情

趣。

26、浮云

浮云意象有两种现成的涵义,一是奸邪势力,一是漂泊不定。浮云的漂泊不定,既可以比

喻人的行踪,也可以用作对时事、世事的写照。不过,有些诗人在艺术创作中向它注入新 的意义,如象征不堪一击的社会势力等。

27、转蓬(飞蓬)

以蓬自喻,抒写其迁徙之苦,成功创造了“转蓬”意象。后世复使用,形成了人人习见的涵义:漂泊不定;漂泊是为恶劣的环境所逼迫;漂泊的孤寂和哀伤。

28、水

水最具约定性的涵义是时间的流逝,寄寓生命、时光流逝的感伤,沧桑无定的感慨。水还

用于比喻情感、情思的强烈和持久。也象征着悠闲、淡泊、自由。

29、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 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

30、鸟:飞鸟可任意飞翔,象征自由。鸟声清脆明亮,又是春天的写照,或是幽静的反衬。

31、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32、露:人生的短促

33、.草木:荒凉,兴衰之感

34、夕阳:暮年,衰老

35、杨柳 长亭 孤帆 驿路 浮云(离别、游子)

大风 长云 寒霜 飞雪 苦雨(凄凉悲愁)梅花 翠竹 松柏 幽兰 菊花(高洁隐逸)美人 神女 灵修(国君)杜鹃 磁针(坚贞)羌笛 竹笛 羌管 寒蛩 蟋蟀(思乡)青鸟 鸿雁 雁足 尺素(音信、书信)白雪 玉壶 冰心(高洁)

景物形象(与意境题相结合)

一、什么是意象?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二、景物形象的分类 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场面、场景)

三、鉴赏诗歌中自然景物形象的方法

1、掌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定含义。

2、根据意象修饰语的情感色色调,确定诗中画面的意境特点,进而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注:色彩、色调是鲜活明丽、恬静和昂扬向上的,画面所蕴含的诗人情感是高昂乐观,恬淡闲适;反之,色彩色调是阴暗、凄冷和低沉的,画面所蕴含的诗人情感则是低沉、伤感、愁苦的。

四、设题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解题思路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意境分析要点

1、绘景: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展现的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描绘静景、串缀静景、挖掘虚景)语言力求优美。

2、析境:准确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3、悟情:分析、体悟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答题格式

答题时景、境、情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一般表达式: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图画),表达了…的感情。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06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艘。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①。

①海幢,即海幢寺。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答:晚:归艘、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2、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附录 意境

安逸、闲适

恬静、优美

孤寂、冷清 萧瑟、凄凉

雄壮、瑰丽

雄浑、壮阔 画面

行旅图、行军图、春色图、离别场面、战争画面、渔家生活画面、农家生活画面、田园生活图

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答案: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

2、(10新课标全国卷)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雨 雪 曲 江 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侍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答案: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3、(2010辽宁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 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 及“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浪淘沙

夜雨 梁寅①

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愁如百草雨中生。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彩霞红日照山庭。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注】①梁寅(1309-1390),字孟敬,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县)人,元宋明初学

者。

(1)词中主人公为何而“愁”?“彩霞”“红日”“啼莺”这组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境?(3分)

答:为“花发恐飘零”而愁(或为“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而愁)。②表达了豁达、愉悦的心境。(3分。“为何而愁”1分,“心境”2分。)

(2)画线词句是怎样写“愁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①通过描写雨骤天寒,渲染出一种“愁”的氛围。②将“愁”喻作春雨后疯长的“百草”,形象而贴切地突现了“愁”之浓烈。

(4分。“雨骤天寒”1分,“渲染氛围”1分;“将‘愁’喻作‘百草’”1分,“‘愁’之浓烈”1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重庆卷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答: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上一篇:期末数学考题下一篇:名校长工作室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