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公共卫生监督随机抽查制度

2024-09-22

安徽省公共卫生监督随机抽查制度(共3篇)

安徽省公共卫生监督随机抽查制度 篇1

安徽省公共卫生监督随机抽查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草稿)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的部署和要求,实行综合监管,推广随机抽查,合理配置监督执法力量,提高公共卫生执法与服务水平,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国办发„2015‟58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皖政办„2015‟63号)、《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开展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卫办监督发„2015‟52号)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原则

(一)分级实施、稳步推进

先在省、市两级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行政执法机构(以下简称综合执法机构)负责的公共卫生监督检查工作中采用随机抽查机制,推动事中事后监管依法有序进行。同时,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制度,逐步向县级综合执法机构负责的公共卫生监督执法领域推广。

(二)公开公正、高效透明

严格落实随机抽查事项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实行“阳光执法”,保障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切实做到执法公正文明,行政权力运行规范,监管效能全面提升。

(三)优化资源、提高效能

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省、市两级综合执法机构要根据监管需求,加快执法资源整合,全面推进公共卫生综合执法,进一步完善执法制度,改进执法方式,合理确定随机抽查比例,公共卫生监督随机抽查制度建立后,原公共卫生管理相对人日常监督频次的相关要求不再执行。

二、工作内容

(一)抽查主体 省、市两级综合执法机构负责组织本级公共卫生监督随机抽查工作,并将随机抽查作为选取日常监督检查对象的主要方式。开展专项检查、违法案件查处等非日常监督检查工作,不适用于本方案。

(二)抽查基础

充分利用卫生计生综合监督网络报告系统,并将其作为随机抽查基础。为保证基础信息完整、准确,各级综合执法机构要指定专人负责网络报告系统的运行维护、信息录入和信息更新工作,确保报告的信息真实、完整。

(三)抽查对象

省、市两级综合执法机构要将本级及辖区内所有公共卫生管理相对人作为随机抽查对象,重点对被抽查单位卫生许可、生产加工工艺、产品卫生质量及卫生管理制度、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抽查。

(四)抽查方式

省、市两级综合执法机构应根据执法人员数量、行政区域面积、公共卫生管理相对人守法状态和群众投诉情况,合理确定抽查比例(不应低于本方案规定的最低数量),采用摇号等方式确定被抽查单位名单,对其遵守卫生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现场检查。

(五)抽查比例

省级综合执法机构应按照最低1:3的比例(在编在岗执法人员数量:被抽查单位数量)确定被抽查单位数量,市级综合执法机构应按照最低1:5的比例确定被抽查单位数量。同时,属本层级管理的重点公共卫生管理相对人年抽查率不应低于30%。

重点公共卫生管理相对人名单由省、市综合执法机构按法律法规要求,依据对公众健康影响风险度高、投诉举报多等确定,并于每年1月底前,报主管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

三、工作措施

(一)抽查“双随机”

省、市两级综合执法机构应合理调配现有执法资源,随机选派检查人员,对列入随机检查名单中的公共卫生管理相对人进行现场抽查。随机检查人员、抽查名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省级综合执法机构随机选派的检查人员应从本单位在编在岗执法人员及省、市级公共卫生专业首席监督员库中随机抽取,各市级综合执法机构随机选派的检查人员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二)抽查保密

实施抽查的综合执法机构和随机选派的检查人员要提高责任意识、保密意识,在现场检查工作实施前,应对被抽查单位保密,坚决防止跑风漏气、失密泄密现象发生。违反保密要求的,视情节轻重,追究有关单位和当事人的责任。

(三)抽查留痕

检查人员开展现场检查工作中,应现场制作检查记录,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责令改正,提出整改要求,按程序报告并作出处理。现场检查工作结束后,实施抽查的综合执法机构要及时将抽查结果录入卫生计生综合监督网络报告系统。

(四)严格执法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综合执法机构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对随机抽查发现的违法行为,发现一起,公开查处一起,形成有效震慑。对尚未达到或没有行政处罚标准的,可采用约谈、警戒等非强制性执法手段,增强被检查对象守法的自觉性。

(五)信息公开

实施抽查的综合执法机构要按照信息公开要求,将抽查对象、检查人员、检查时间、检查内容、检查结果和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同时,有条件的地区,可按照本级政府要求,将随机抽查结果纳入市场主体的社会信息记录。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推广随机抽查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重要举措。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综合执法机构要加强对随机抽查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建立健全相应工作机制,充实并合理调配一线执法检查力量,不断提高检查水平,切实把公共卫生监督随机抽查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保障配合

随机抽查按照谁组织谁保障的原则,选派检查人员的工作、差旅补助费用由组织单位承担。同时,各被抽查单位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综合执法机构应积极配合随机检查人员做好随机抽查工作。对查出的违法违规问题的后续跟进处置,原则上由对该被检查单位负有直接卫生管理责任的地区与单位处理,不得推诿扯皮。

(三)严格落实责任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综合执法机构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大力推广随机抽查制度,公平、有效、透明地进行事中事后监管,切实履行法定监管职责。要结合卫生计生监督稽查工作,定期对公共卫生监督随机抽查工作的开展与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查找存在的问题,并协调有关部门妥善解决。

(四)强化宣传培训

公共卫生监督随机抽查工作是事中事后监管方式的探索和创新,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综合执法机构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报纸、专刊、网站等载体进行广泛宣传,并积极探索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提升宣传成效。同时,加强执法人员培训,转变执法理念,优化细化执法工作流程,不断提高执法能力。

安徽省公共卫生监督随机抽查制度 篇2

2012.7.27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后处理工作,提高监督抽查有效性,明确工作职责,从生产源头确保产品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若干规定》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国家监督抽查、省内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监督抽查和外省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移送的监督抽查不合格结果的后处理工作。

第三条 监督抽查后处理措施主要包括公告、通报、整改复查、行政处罚、移送等。

第四条 全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后处理工作按照“统一要求,分级实施,各负其责”的原则。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建立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后处理档案。

第五条 监督抽查后处理实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章 后处理工作内容

第六条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做好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的统计、汇总、上报和分析工作,把握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依法向社会发布监督抽查结果公告,向地方人民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有关部门通报监督抽查情况。对监督抽查发现的重大质量问题,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应当向同级人民政府进行专题报告,同时报上级主管部门。

第七条 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除因停产、转产等原因不再继续生产的,必须进行整改;因迁址、自然灾害等情况不能正常生产且能够提供有效证明的,待迁址完成或自然灾害消除后,必须进行整改。

第八条 对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的生产企业,负责后处理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予以公告;公告后经复查仍不合格的,责令停业,限期整顿;整顿期满后经复查产品质量仍不合格的,移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第九条 监督抽查的产品有下列严重质量问题时,依照《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至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实施行政处罚。

(一)产品质量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

(二)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

(三)属于国家明令淘汰产品的;

(四)失效、变质的;

(五)伪造产品产地的,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的;伪造或者冒用生产日期、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的;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

第十条 对抽查中反映出有倾向性的质量问题,或者产品质量问题严重、抽样合格率较低的产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检验机构召开产品质量分析会,举办不合格厂长(经理)学习(培训)班。

第三章 后处理工作程序及要求

第十二条 监督抽查不合格的产品生产企业应当自收到责令整改通知书之日起,按以下要求,在30日内完成整改工作,并向负责后处理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交整改报告,提出复查申请。

(一)立即停止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

(二)企业法定代表人向全体职工通报监督抽查情况,制订整改方案,落实整改工作责任制;

(三)查明不合格产品产生的原因,查清质量责任,对有关责任者进行处理;

(四)对库存的不合格产品及检验机构退回的不合格样品进行全面清理,登记数量,不合格产品不准继续出厂;对危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格产品,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监督销毁或者作必要的技术处理;对因标签、标志或者说明书不符合产品安全标准的产品,生产企业在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产品安全的情况下,方可继续销售。

(五)查阅销售记录,立即收回已出厂、销售的不合格产品;产品已经销售无法收回的,要做好情况记录并加强售后服务保障,并向负责后处理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书面报告有关情况。

(六)根据不合格产品产生的原因,在管理、人员、技术、工艺设备、原材料、产品检验等方面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

(七)参加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不合格企业厂长(经理)学习(培训)班和产品质量分析会;

(八)产品经企业自检或委托检验合格后,按期提交整改报告和复查申请;

(九)接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整改复查和产品质量的复查检验。

第十三条 国家监督抽查的整改复查工作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市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配合实施。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向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下达整改通知,并告知被抽查企业所在地的市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督促企业限期整改。

第十四条

省级(含外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移送)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的整改复查工作,原则上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委托生产企业所在地的市级质量技术监督监督部门负责,市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下达整改通知,并督促企业限期整改;特殊情况下,产品质量问题严重的省级监督抽查不合格生产企业,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直接负责整改复查工作,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配合实施。

第十五条

市级(含外市质监部门移送)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的生产企业,由市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下达整改通知,并负责企业的整改复查工作。对监督抽查中发现具有区域性、普遍性质量问题以及涉及到人身、财产安全的严重不合格产品情况,必须及时上报当地政府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第十六条 县级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的整改复查、上报、处理等工作,参照市级监督抽查执行。

第十七条

企业不能按期完成整改的,可以申请延期一次,并应在整改期满5日前申请延期,延期不得超过30日;确因不能正常办公而造成暂时不能进行整改的企业,应当办理停业证明,停止同类产品的生产,并在办公条件正常后,按要求进行整改、复查。企业在整改复查合格前,不得继续生产销售同一规格型号的产品。

第十八条 负责后处理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接到企业复查申请后,应当在15日内组织对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的整改复查。整改复查包括对企业整改工作有效性的现场核查和委托符合法定资质的检验机构按照原监督抽查方案进行抽样复查检验。负责后处理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成立现场核查组,现场核查组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检验机构的技术人员组成,必要时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参加现场核查工作。第十九条 对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整改到期无正当理由不申请复查的,由负责后处理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进行强制复查。

第二十条 负责组织整改复查工作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复查工作结束后,应及时下发整改复查结果书面通知。企业整改工作现场核查和复查检验全部合格的,为整改复查合格。

第二十一条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及时向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上报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的后处理结果。

第二十二条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加强对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的跟踪检查。

第二十三条 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的复查检验费用,由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支付。

第四章 移送

第二十四条 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及其企业的质量问题属于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处理的,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应当转交相关部门处理。

第二十五条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监督抽查的不合格产(商)品,凡涉及外省生产企业的,要及时填写、发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移送处理单》(外省)至生产企业所在地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凡涉及省内其他市、县生产企业的,同样要及时填写、发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移送处理单》至生产企业所在地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第二十六条 省局收到外省质量技术监督或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移送的监督抽查不合格结果后,及时下发《外省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等部门移送的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处理通知书》至生产企业所在地的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由该市局负责实施后处理工作。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结果及相关材料报省局。由省局负责将处理结果反馈外省的移送部门。

第二十七条 市、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收到外省质量技术监督或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移送的监督抽查不合格结果后,应参照第二十五条规定认真组织实施后处理工作,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至外省移送部门并报告省局。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 企业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依法进行的监督抽查的,由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处理。

第二十九条 被抽查企业擅自更换、隐匿、处理已抽查封存的样品的,由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处理。

第三十条 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收到检验报告后未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不合格产品的,由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第六十条规定处理。

第三十一条 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经复查其产品仍然不合格的,由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企业在30日内进行停业整顿;整顿期满后经再次复查仍不合格的,通报有关部门吊销相关证照。

第三十二条 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有下列逾期不改正的情形的,由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向社会公告:

(一)监督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无正当理由拒绝整改的;

(二)监督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在整改期满后,未提交复查申请,也未提出延期复查申请的;

(三)企业在规定期限内向负责后处理的部门提交了整改报告和复查申请,但并未落实整改措施且产品经复查仍不合格的。

第三十三条 对在监督抽查后处理工作中,因主观故意或过失不履行职责、玩忽职守导致发现的产品质量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并造成不良影响的,追究过错责任。直接具有过错行为的人员为主要过错责任人,其主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应承担失察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后处理工作文书处理,采用国家质检总局制定的监督抽查统一文书。

第三十五条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定期监督检查后处理工作,可参照本办法实施。

县随机抽查工作细则 篇3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是指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依照法定职责对被抽查对象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工作。

第三条 工作原则。对监管对象实施行政检查,应当遵循依法监管、公开透明、公正合理、廉洁高效的原则,充分体现行政监管合法性、公平性、规范性和简约性,保障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第四条 工作目标。推进行政检查“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被检查的监管对象和行政检查人员随机产生,检查结果及时利用通报或网上公开形式对外公开。随机抽查事项,在实行全覆盖。

第五条 制定南昌县民政局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建立随机抽查监管对象名录库,在“南昌县人民政府”网站公开,并进行动态管理。对抽查事项所涉及的监管对象作为随机抽查对象,通过摇号的方式从监管对象名录库中随机抽取。

第六条 建立南昌县民政局随机抽查人员名录库。在“南昌县人民政府”网站公开,并根据人员变动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上级民政部门开展随机抽查时,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从下级民政部门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中随机抽调执法检查人员。检查人员与抽查对象有利害关系的,应依法回避。

第七条 有监督检查职责的科室要根据年度工作安排抽查时间、制定抽查标准,每年进行一至二次抽查。抽查比例不低于辖区内市场主体的5%,原则上,在同一年度内对同一检查对象的抽查次数不超过2次,对被投诉举报较多、有严重违法违规记录、失信等级高等特殊监管对象,要加大随机抽查力度,适时提高抽查频次。

第八条 有监督检查职责的科室要根据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职权和监管工作实际,在每年11月份将下一年度行政检查计划报局办公室,局办公室将及时报送县政府法制办备案,并在“南昌县人民政府”网站公开。

第九条 依据随机抽查事项清单载明的抽查内容及相关要求,采取现场检查、书面检查等方式进行抽查检查。

第十条 开展检查工作,由持有执法证的执法人员2人以上组成一组一同进行。抽查时,执法人员应当出示有效的执法证件并记录在案。

第十一条 开展检查,应当制作相应的检查文书,对“双随机”抽查做到全程留痕,实现责任可追溯。检查人员开展抽查工作时,现场检查记录和现场照片等证据资料须进行记录备案。检查人员应当在检查工作结束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完成检查报告。检查报告应当包括检查时间、检查内容、实施步骤、检查情况、对被检查人评价,以及处理意见和建议等事项。有监督检查职责的科室要及时做好检查档案归档并妥善保管。

第十二条 检查人员应遵守保密守则,按照《保密法》规定程序依法办事。在抽查工作未进行公开之前,检查人员不得私自或在无保密保障的情况下制作、传递、复制相关资料。不准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涉及抽查信息。被抽查对象名单要严格保密,坚决防止跑风漏气、失密泄密现象发生。

第十三条 检查人员要依照法定程序严格执法。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从严从快处理,该整改的及时责令整改,该移送的要移送有关部门。

第十四条 对于在检查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检查人员,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纪律处分规定处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五条 对于检查发现问题整改不到位或不按规定进行整改的检查对象,应当在网上进行通报处理,并依法追究,接受社会监督。

上一篇:圣诞表演日记下一篇:填表说明-优秀优良大学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