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的基本原则

2024-10-22

时间管理的基本原则(共9篇)

时间管理的基本原则 篇1

1、“我们的兵力虽然比敌人的少,但在战场上的没一次具体进攻中,却要比敌人强大,因为我总是在局部地点坚决集中优势的兵力,采用闪电般的速度,去攻击分散的敌人,并力图把他们消灭。”将自己的优势集中起来,往往能想钉子一样挤进任何地方。我们曾用这种方法,将一弱小组织逐渐变得强大起来,但仍有人认为只有全面发展才是正确的,也许他们没有见到弱小的现状。

2、一次良好的撤退,应和一次伟大的胜利一样受到奖赏。撤退时要有全局的计划,有长远的目标,然后有步骤进行,只有如此,才不至于军心涣散,军备乱弃,兵败如山倒,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我们并非撤退,我们只是从另一个方向进攻。”

3、要立即行动。如果你不能在未来七十二小时开始,你就永远不会开始。胜利者都是实事求是的理想实践家,他们奉为圣旨的一句格言是:“现在就行动。”“不要考虑过多。”“立即下决定,不思前顾后。”“每天检讨进度,快速行动。”“要快速得令人刮目相看。”没有彻底的行动就不会有杰出的成就。会动脑筋、有很好的想法,但没有实际行动,这种人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管理人才的。

4、不要退而求其次。安于平庸是最大的敌人,唯一的办法是追求卓越。卓越是一种毫厘之间的竞争,没有一件事是具有决定性的,但一千件事,一万件事,每一件事只要做得稍为好一点,积累起来就是让人忘不了的感动和荣誉——还有忠诚度。“我们不要求每一件事都做得百分之一百好,而是要求一千件事情里能有百分之一的改善。”

时间管理的基本原则 篇2

1. 1财务管理不能简单地强调节支

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只重视企业的财务成本核算,企业的财务人员注重节约成本,减少不必要支出与浪费,以为这样就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现代企业在市场机制的调控下,追求的已经不是利润最大化,市场因素的不确定、企业产品价格的波动、产品周转期及周转速度的比率造成企业的发展战略已经从节支降耗转变成加强成本效益的管理。

1. 2财务管理不单是财务部门的管理

大部分企业的管理者认为财务管理只是企业财务部门的管理,忽视了财务管理是企业各部门协调联动,企业应该建立以财务部门为核心,企业的生产、销售、质保、审计等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的管理体系,以企业财务发展战略和财务管理目标为基础,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及防范机制,结合电子信息系统,通过企业管理者及各部门负责人对企业投资、筹资、经营等各方面加强风险管理,权衡平衡收益,以最小的财务风险取得最大的收益。

1. 3财务管理不要忽视其他管理工作

不可否认,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但是企业的管理不能忽视其他管理工作的作用。企业要生存发展,实现企业的价值与目标,财务管理体现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结果,但是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企业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也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生产管理,企业完不成新产品的生产任务; 如果没有质量管理,企业生产出来不合格的产品; 如果没有营销管理,企业生产的产品滞销,这些都会给财务管理带来不利影响,造成企业财务指标无法完成,财务数据不佳。所以企业应该在日常管理当中,以财务管理为核心,配合其他管理工作。

2财务管理的本质特征

一般来说,企业财务活动就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资金 ( 价值) 运动,所以,企业财务管理的本质就是对企业财务活动的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分配进行的管理,即筹资、投资、分配的决策,其核心任务就是企业的资本运作。

3财务管理的目标

3. 1 利润最大化目标

利润最大化观点认为: 企业的利润代表了企业所有者创造的财富的多少,利润越大,则企业的财富越多,越接近企业的目标。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企业要想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除了收支平衡外还必须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提高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西方经济学家以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来确定企业的产销量,这就意味着增加产量可以增加企业的总利润,以实现最大的利润目标。该目标的优点: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必须讲求经济核算,加强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该目标的缺点: 首先,经济最大化没有考虑利润实现的时间,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其次,利润最大化没能有效地考虑风险问题。这可能会使财务人员不顾风险的大小去追求最多的利润。最后,利润最大化往往会是企业财务决策带有短期行为的倾向,即只顾眼前的最大利益而不顾企业的长远发展。

3. 2 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

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是指通过企业的合理经营以便为股东获取更多的财富。企业的所有者也就是股东,他们创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自身的财富,通过企业的经营来给自己带来投资报酬。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最终是通过股票价值来体现的,股价的高低代表了投资大众对公司价值的客观评价。反映着每股资本成本与获利水平的关系,它受每股盈余的影响,反映每股盈余大小和取得的时间,所以股东财富又可以表现为股票价格最大化。这种目标的优点: 首先,体现了资本获利与投入之间的关系,股票价格是公司价值的体现,估价高地靠公司盈利来支撑,公司每股盈余上升 ( 即股东权益提高的体现) 会推动股价上涨。其次,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从投资者角度,股票价格就是未来获利等于股票相关的现金流量的贴现,在贴现的过程中,充分纳入了时间价值和风险的考虑,并且股东财富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追求短期经营的行为。这种目标的缺点: 首先,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适用性有限,上市公司可以通过估价来反映,但是未挂牌公司股东的权利无法用股票价格来反映,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容易激化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公司有众多利益相关者,股东只是其中一个,过于强调股东利益会不可避免地损害国家、债权人、管理层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影响公司长期发展。最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缺乏科学性,就上市公司而言,股票价格是内外原因的综合体现,除了受到公司管理影响,还受到政策、市场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将不可控因素纳入财务管理目标显然是不合理的。

3. 3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取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保证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应满足各方利益关系,不断增加企业财富,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化。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财务管理目标应与企业多个利益集团有关,可以说,财务管理目标是这些利益集团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下,某一利益集团可能会起主导作用。但从长期发展来看,不能只强调某一集团的利益,而置其他集团的利益于不顾,不能将财务管理的目标集中于某一集团的利益。

4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4. 1系统原则

企业财务管理要建立整体优化系统,只有整体优化的系统才是最优的系统。企业的战略应该从整体出发,而不应该只为财务而服务,必须按照整体财务管理目标而服务,不能各自为政实行分权管理。

4. 2弹性原则

企业处于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要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加强财务管理,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要建立灵活多变的财务管理原则与方法,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以不变应万变,达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效果。

4. 3货币时间价值原则

在货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商品的价值体现,现在的货币用于支配现在的商品,将来的货币用于支配将来的商品,所以现在货币的价值自然高于未来货币的价值。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投入产出,现在投入生产经营,不一定持续多长时间才会创造效益或者增值,在货币资金的周转和循环过程当中,不同时点的货币收支价值不一样,不能将它们直接相加或者加以比较,所以此原则要求我们必须将不同时点的货币换算到相同时点上,才能进行有关财务核算。

4. 4 资金合理配置原则

企业要进行财务活动,必将涉及筹资、投资、经营活动,而这些活动必不可少的就是资金的筹集、利用与分配。合理制定与调度资金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资金的保证企业的经营举步维艰,既不能购买生产经营所需的材料商品,也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所以该原则要求企业必须对资金进行风险控制与防范,通过对资金的合理配置以达到资金最大化使用效果。

4. 5 收支平衡原则

收支平衡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初期预测时最低要达到收支平衡,通过财务指标和数据测算企业收支平衡点,由于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面对的环境比较复杂,会发生这种这样偏离预期目标的情况,所以企业要建立收支平衡关系及系统,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建立指标偏离修正方案,对短期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对长期发展战略进行控制,以达到完成企业财务目标的目的。

4. 6 成本—效益—风险权衡原则

任何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展都想着支出最低的成本,承担最小的风险,取得最大的效益,但是现实生活中,企业的成本—效益—风险这三者是成比例关系的,想达到最低成本支出、承担最小风险、获得最大效益是不可能的,企业只能相对的在三者之间进行平衡,财务管理的目标是: 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使收益达到较高的水平,或者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使成本支出最低,或者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将风险维持在最低,通过组合搭配,寻求最优方案。

摘要: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应该遵循什么原则,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问题。企业应该重新对企业进行定位,找出适应现代经济体制、适合本企业财务管理的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财务管理基本原则。只有运用有效的财务管理原则,才能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论企业选拔管理干部的基本原则 篇3

【关键词】企业;选拔管理干部;基本原则

前言

管理干部是企业发展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拔合适的管理干部,不仅能够带领员工实现技术创新、业绩的突破,也能够明确传达上级的指示,提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优秀建议。在我国的铁路部门以及铁路与地方合资的公司,更需要加强管理干部的选拔机制,只有选择优秀的管理干部,才能够带动地方企业的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融合性与进步性。

一、选拔管理干部需重视德育

德育教育是考察干部的重要标准与原则,在我国的德育教育中,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社会意识教育等众多形式,这些教育形式,不仅是树立为人的准则,更是培养优秀性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在铁路或铁路及地方合资的相关公司在选拔干部时,更需要重视德育。

在工作过程中,要想体现一个人是否符合德的标准,便需要考察此人是否工作积极热情、认真负责,是否具有上进心,是否具有诚实的品质,是否踏实上进等。

具有诚实品质,工作具有忠诚性的人才适合于当选管理干部,首先这类人做事会以工作为主,并且将敬业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能够带领团队认真努力完成目标,重视团队中每个人,不搞特殊化,能够将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因此在选择管理干部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人才的德育,并将其作为选拔的重要原则之一。

二、选拔管理干部需重视言行举止

一个人的好坏主要体现在其言行举止上,作为管理干部也同样如此。因此在选拔管理干部的同时,不仅需要看其言论意识,也应观察其言论是否与其行动力相一致。

选拔管理干部要看其是否具有行动力,能否将提出的方案、所阐述的言论在实际工作中执行与落实,只说不做的干部仅仅是空架子,不能够带领公司进步与发展,只有具有超强的决断行以及判断能力的,具有指挥、组织能力的干部才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团队的协作能力。

工作效率也是企业选拔管理干部的关键,具备高效的工作效率者,能够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并且懂得如何合理安排自身的时间,轻松化解工作中的难题。

管理干部应该在上司不在时拥有自主意识,能够主动带领下层员工工作,努力将任务完成。

因此在选拔管理干部时,应该看选拔的人才是否具有高效的工作效率、自主意识以及明确的行动能力。

三、选拔干部需要重视知识与业绩的并行性

21世纪是知识盛行的时代,因此在选拔管理干部时,不仅应该观察人才的德行,也应该重视其知识与能力。

真正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在任务重时也会努力想办法将任务完成,而不是进行抱怨或者是推迟完成的进度。觀察候选人的习惯,从其习惯中了解其对待工作的态度,以及是否具有认真工作的良好习惯等。从现象看本质,通过提出一些普通化的问题看候选人员的应对方法,看其在公共场合是否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面临困难时是否有沉着稳定的态度,是否有完善的方案,是否在第一时间内便采取行动等。

在重视知识、能力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工作的业绩,考察候选人提升业绩的能力是否与其学历相符合,保证选拔的干部具有良好的心态,沉稳的应对态度等。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选拔管理干部的合理性与优化性。

四、干部选拔过程中的运行机制及原则

铁路相关部门选拔管理干部,应该遵守其行业的相关运行机制以及原则,一般情况下,其由三项原则、四种机制所组成。

(一)三相原则、四种机制

企业选拔管理干部要遵从三项原则,即重视态度、重视锻炼、重视绩效。

重视态度:管理干部的心态问题与其对待工作的状态成正相关,因此在选拔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候选人员的态度问题,看其对铁路运行机制以及状况是否了解,并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对该行业的认识等。考察选拔的人员是否具有创新性意识,是否具有主动积极的思维模式等。

重视锻炼:从事铁路工作的管理干部,要以身作则,因此采取实际行动是一种有效的考核原则。

重视绩效:绩效是评定候选人员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当候选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工作,并能够与员工相处融洽,那么其便可以作为管理干部的优秀人才进行进一步的考核。

企业选拔干部要遵从四种机制,即岗位应与职位调配相吻合、干部管理的幅区问题、激励机制、交流机制。

企业选拔管理干部应该优能优任,根据干部的能力对其职务进行适当调整。在干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激发干部管理的能力等,并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好候选干部的心态,谋求适当的交流。

满足了干部选拔过程中的原则以及运行机制,才能够选出符合企业发展、推动企业进步的优秀性人才。

(二)对企业选拔管理干部的基本原则进行思考

企业在进行管理干部的选拔过程中,必须保证选拔的公平公正性,为候选人员提供一个平等的舆论环境。

由于铁路或铁路与地方合资公司属于特殊行业,因此应该采取竞争上位的管理机制,保证管理干部具有竞争意识与国际意识等。

结语

本文通过对选拔管理干部的基本原则(即考核候选人员的德育问题、考察候选人员言行是否一致、考察候选人员知识能力创造业绩的水平)进行论述,并主要探讨了管理干部选拔过程中的三项原则与四种机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思索,从而为铁路及其相关部门干部管理提供借鉴性。

企业选拔管理干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铁路或铁路与地方合资企业选拔管理干部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将其选拔原则建立在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保证选拔的干部具有公正心、上进心,上任后能够以工作为主,最大限度的保障员工与企业的利益,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常铁宏.浅谈企业选拔中层管理干部的基本原则[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4):145.

[2]吴欣.相马变赛马绩效为根本——关于国有控股企业选拔任用中层管理干部的做法和思考[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0,(12):110-111.

[3]丰铁梅,郑丽,金永乐等.民营企业管理干部CPI测试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3):261-262.

[4]张彩玲.对国有企业选拔任用管理干部的思考[J].山西科技,2008,(1):20-21.

银行账户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篇4

(1)一个基本账户原则,即存款人只能在银行开立一个基本存款账户,不能多头开立基本存款账户,

存款人在银行开立基本存款账户,实行由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核发开户许可制度。

(2)自愿起择原则。即存款人可以自主选挥银行开立账户,银行也可以自愿选择存款人开立账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干预存款人和银行开立或使用账户。

员工管理的基本目标 篇5

 应使员工明白企业制定的目标,以确保其实现;

 应使企业中的每一位成员都了解其职责、职权范围以及与他人的工作关系;  定期检查员工的工作绩效及个人潜力,使员工个人得到成长和发展;  协助并指导员工提高自身素质,以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  应有恰当及时的鼓励和奖赏,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使员工从工作中得到满足。

员工需求

 在工作中我知道公司对我有什么期望;  我有把工作做好所必须的器具和设备;

 在工作中我有机会做我最擅长做的事;

 在过去的7天里,我出色的工作表现得到了承认和表扬;  在工作中我的上司把我当一个有用的人来关心;  在工作中有人常常鼓励我向前发展;  在工作中我的意见一定有人听取;  公司的使命或目标使我感到工作的重要性;  我的同事们也在致力于做好本职工作;  我在工作中经常会有一个最好的朋友;  在过去的6个月里,有人跟我谈过我的进步;  去年,我在工作中有机会学习和成长。

员工需求的现实

 明确岗位职责和岗位目标  做好设备和办公用品的管理  加强管理沟通  建立意见反馈机制  进行书面工作评价 完善职务升迁体系

价值体系的管理

 完善工作流程  完善企业文化

提高效率的管理方法

 选择合适的人进行工作决策  充分发挥办公设备的作用  工作成果共享  让员工了解工作的全部  鼓励工作成果而不是工作过程  给员工思考的时间

员工保护

 身体安全保护  心理健康保护  生活条件保护  工作目标保护

中层经理的管理

 不同类型的管理者对待上司有不同的态度:

A类型:不爱跟上司碰面,只是依循公司的规定提出报告;

B类型:避免与上司起摩擦,一切都点头说好,即使有问题,也不会提出来;

C类型:将业绩用数据表现出来,藉此获得上司的认可,有时也会反驳上司;

D类型:不发表意见也没有反驳之意,经常性的做法是见风驶舵;

E类型:不仅向上级提出报告,也会提出必要的信息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同类型的管理者对待下属也有不同的态度:

A类型:把一切事情都交由下属处理,不关心与下属的人际关系,也不关心公司的业绩; B类型:一味地注重与下属的人际关系,为了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下属往往没有严格的要求和管制措施,任何决定都会征得下属的同意;

C类型:一切以到达目标位导向,严格管制下属的一举一动,所有的事情都要亲自过问,惟恐犯下任何错误;

D类型:对人际和生产力同样重视,但为了取得二者的平衡,往往采取妥协折中的办法;

E类型:通过管理技巧及领导能力的充分发挥,他能兼顾人际和绩效,使二者相辅相成,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 不同类型的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也有不同的态度:

A类型:遇到问题不敢面对现实,往往以“让我再考虑考虑”为由,逃避回答;

B类型:婉转回避,避免摩擦;会伤害别人的话,绝对不说,草草了事;

C类型:排除异己,跟自己不同的意见,一概反对;

D类型:向对方妥协,总是以别人的意见作最后的结论;

E类型:面对问题去妥善地解决,能真诚、客观地说出自己的意见,这样的结论能让人心服口服

管理能力培训

 放任型管理者

A.管理沟通:人力资源部经理与其进行单独沟通,讨论如何加强管理者的责任心问题;

B.促使他每周主持召开部门例会,由下属向他汇报工作,并由他给下属安排工作; C.上级适当向其下放权力,增强他的职权,促使其增强责任心;

D.上级增加他汇报工作的频率,并重点让让他汇报下属的工作表现和思想动态。 温情型管理者的训练

A.由人力资源部经理与其进行单独的管理沟通,讨论如何提高部门业绩问题; B.发现员工中存在的问题,责成他对下属进行批评教育,以改变他在下属面前的“老好人”的形象; C.上级在对其布置工作时,要着重强调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并让其做出详细的工作计划;

D.上级要经常抽查该部门的工作进度。 专制型管理者的训练

A.管理沟通:人力资源部经理与其进行单独管理沟通,讨论如何与下属交往问题; B.上级以目标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较少干预他的工作过程; C.上级在让他汇报工作时,重点汇报他下属的思想动态; D.当下属生病时,提醒他向下属表示慰问。 中庸型管理者的训练

A.管理沟通:人力资源部经理与其进行单独管理沟通,讨论如何向上级提出工作改进建议;

B.上级以目标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较少干预他的工作过程;

C.上级应经常平等地与其讨论工作中的问题,鼓励他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D.上级对他的合理建议要积极采纳,并及时进行表扬。

中层经理的撤换

 设置工作考察期

 在工作考察期中,管理者原先对部门经理的评价有误,工作考察期可以结束。 如果部门经理的岗位能比较顺利地完成这些工作,则说明部门经理具备本岗位的工作能力,管理者原先对部门经理评价有误,工作考察期可以结束。 如果决定撤换,管理者就需要开始选择继任者,并安排继任者以“部门助理”或其他身份协助部门经理工作一段时间,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 撤换面谈。

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知识型员工的基本素质

 职业道德素质  人际交流素质  专业技术素质  基本管理素质  身体素质  思维素质

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 管理者不摆架子  与员工讨论公司发展  讨论和命令并重  敢与批评

 制度的工正比合理更重要  上级对下级要忠心耿耿

绩效考评的目的

绩效考评是一种正式的员工评估制度,它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检查和评定企业员工对职务所规定的职责的履行程度,以确定其工作成绩的管理方法。绩效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员工全面综合的评价,判断他们是否称职,并以次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依据,切实保证员工的报酬、晋升、调动、职业技能开发、激励、辞退等工作的科学性。

 为员工的晋升、降职、调职和离职提供依据;  组织对员工的绩效考评的反馈;  对员工和团队对组织的贡献进行评估;  为员工的薪酬决策提供依据;

 对招聘选择和工作分配的决策进行评估;  了解员工和团队的培训和教育的需要;  对培训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效果的评估;  为工作计划、预算评估、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信息。

绩效考评类型

根据绩效考评的考评内容,可以分为效果主导型、品质主导型和行为主导型三中类型:

1.效果主导型

考评的内容以考试工作效果为住,效果主导型着眼于“干出了什么?”,重点在结果,而不是行为。由于它考评的是工作业绩,而不是工作过程,所以考评的标准容易确定,并且考评也容易操作。目标管理考评方法就是对效果主导型内容的考评。效果主导型考评具有短期性和表现性的缺点。它对具体生产操作的员工较适合,但对事务性工作人员的考评不太适合。2.品质主导型

考评的内容以考评员工的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品质为主,品质主导型着眼于“他这个人怎么样?”由于品质主导型的考评需要使用如忠诚、可靠、主动、有创造性、有自信、有协助精神等定性的形容词,所以很难具体掌握,并且操作性与效度较差。但是它适合对员工工作潜力、工作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的考评。3.行为主导型

考评内容以考评员工的工作行为为,行为主导型着眼于“干什么?”、“如何去干的?”,重在工作过程,而非工作结果。考评的标准容易确定,操作性较强。行为主导型适合于对管理性、事务性工作进行考评。

绩效考评的用途

1.为员工的薪酬调整、奖金发放提供依据 2.为员工的职务调整提供依据

3.为上级和员工之间提供一个正式沟通的机会 4.让员工清楚企业对自己的真实评价 5.让员工清楚企业对他的期望

6.企业及时准确地获得员工的工作信息,为改进企业政策提供依据 绩效考评的方法

一、业绩评定表

业绩评定表是被广泛采用的业绩评价方法。这种方法要求评价者在一个等级表上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判断。

业绩评定表的优点在于简便、快捷、易于量化。其缺点是容易出现主观偏差和趋中误差。由于划分等级较宽泛,难以把握尺度,这时可能会出现偏紧、偏松,甚至一会儿紧、一会儿松的现象。此外,多数业绩评价表不针对某一特定岗位,而是适用于组织中所有职位,因而不具有针对性,评价时容易出现趋中误差,即大多数人高度集中于某一等级的现象。

二、工作标准法

把员工的工作与企业制定的工作标准即劳动定额相照,以确定员工绩效的方法叫工作标准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参照标准较为明确,评价结果易于做出。其缺点在于标准制定,特别是针对管理层的工作标准制定难度较大,缺乏可量化衡量的指标。此外,工作标准法只考虑工作结果,对那些影响工作结果的因素不加反映,如由于上级决策失误而造成的业绩下滑,由于生产流水线上其他环节出现问题而导致的减产等,因而其结果较为片面。目前,在绩效评价中工作标准法常常与其他方法一起使用。

三、强迫选择法

和业绩评价表不同,强迫选择法用来描述员工的语句中并不直接包含明显的积极或消极内容。评价者并不知道评价结果到底是高、是低或是中等,这就避免了趋中倾向、过于严格或宽松等评价误差。强迫选择法的缺点在于,评价者会试图猜想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供选项的倾向性,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评定。此外,由于难以把握每一选项的积极或消极成分,因而所得到的数据很难在其他管理活动中得到应用。

四、排序法

排序法是把限定范围内的员工按照某一标准由高到低进行排列的一种绩效评价方法。如把企业销售部门的所有业务人员按销售额进行排序,最高的排在第一位,最差的排在最后。排序法的优点在于简便易行、速度快,可以完全避免趋中或严格或宽松的误差。其缺点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标准单一,绩效评价结果偏差较大。此外,不同部门或岗位难以进行比较,如销售部门的第一名和生产部门的第一名之间不具备可比性。因而利用这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不适合应用在跨部门的人事调整和变动上。

五、硬性分布法

硬性分布法是将限定范围内的员工按照某一概率分布划分到有限数量的几种类型上的一种绩效考评方法。例如,假定员工工作表现大致服从正态分布,评价者按预先确定的概率把员工划分到不同的类型中。这种方法同样有效的减少了趋中误差和过于严格或宽松的错误,但问题在于既定的假设往往不符合实际情况,可以想象,如果一个部门中全部是优秀工人,则评价者可能难以决定应该把谁放在最差的那一组。

六、关键事件法

所谓关键事件是指那些对部门效益产生重大积极或消极影响的行为。在关键事件法中,管理者要把员工在考察期间内所有的关键事件都真实的记录下来,并把这些资料提供给评价者用于对员工业绩进行评价。关键事件法的优点在于其针对性很强,其结论不易受评价者主观因素左右。其缺点在于如果考察期较长,则基层主管的工作量较大。此外,由于每一关键事件可能都会对于业绩评价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因而要求管理者在记录过程中不能带有主观意愿,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客观、全面、精确的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很难作到。

七、叙述法

在叙述法中,评价者以一篇简洁的记叙文的形式来描述员工的业绩。这种方法集中描述员工在工作中的出色行为,而且不是员工每天的业绩。不少管理者认为,叙述法不仅是最简单,而且也是最好的一种评价方法。然而,叙述法的缺点在于评价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者的主观意愿和文字水平,一个有高超文字技巧的评价者可以把一个勉强合格的工人描述成工作模范。此外,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员工之间的评价标准是很难比较的。

八、目标管理法

时间管理的基本原则 篇6

一、合同的基本原则

1. 平等原则

《合同法》第3条规定:“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 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平等原则是指地位平等的合同当事人, 在权利义务对等的基础上, 经充分协商达成一致, 以实现互利互惠的经济利益目的的原则。这一原则包括三方面内容:

(1) 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在法律上, 合同当事人是平等主体, 没有高低、从属之分, 不存在命令者与被命令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这意味着不论所有制性质, 也不问单位大小和经济实力的强弱, 其地位都是平等的。

(2) 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对等。所谓“对等”, 是指享有权利, 同时就应承担义务, 而且, 彼此的权利、义务是相应的。这要求当事人所取得财产、劳务或工作成果与其履行的义务大体相当;要求一方不得无偿占有另一方的财产, 侵犯他人权益;要求禁止平调和无偿调拨。

(3) 合同当事人必须就合同条款充分协商, 取得一致, 合同才能成立。合同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 是在互利互惠基础上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 并就合同条款取得一致后达成的协议。

2. 自愿原则

自愿原则是合同法的重要基本原则, 合同当事人通过协商, 自愿决定和高速相互权利义务关系。

3. 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作为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其意义和作用是:公平原则是社会公德的体现, 符合商业道德的要求。将公平原则作为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准则, 可以防止当事人滥用权力, 有得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和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

4. 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作用原则要求当事人在订立、履行合同, 以及合同终止后的全过程中, 都要诚实, 讲信用, 相互协作。

5. 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原则

遵守法律, 尊重公德, 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是合同法的重要基本原则。

二、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 质量、进度、成本、安全、信息等管理都是与合同管理密不可分的, 合同管理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其他项目管理内容的管理质量。而有效的合同管理是离不开合同法的理论支持的, 只有掌握合同法的知识, 才能进行有效的合同管理。

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五大方面, 即“4M1E”, 指:人 (Man) 、材料 (Material) 、机械 (Machine) 、方法 (Method) 和环境 (Environment) , 事前对这五方面的因素严加控制, 是保证施工项目质量的关键。

1. 人的管理

在使用人的问题上, 应从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 全面控制。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人的质量意识, 形成人人重视质量的项目环境。

2. 材料的管理

材料管理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的控制, 主要是严格检查验收, 正确合理地使用, 建立管理台帐, 进行收、发、储、运等各环节的技术管理, 避免混料和将不合格的原材料使用到工程上。

3. 机械的管理

机械管理包括施工机械设备、工具等控制。要根据不同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 选用合适的机械设备, 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好机械设备。为此要健全人机固定制度、设备运转记录制度、上岗证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技术保养制度、安全使用制度、机械设备检查制度等, 确保机械设备处于最佳使用状态。

4. 方法的管理

这里所指的方法的管理, 包含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施工方案、施工工艺等的控制, 主要应结合工程实际、能解决施工难题、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有利于保证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5. 环境的管理

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 有工程技术环境, 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 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等;劳动环境, 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 如气象条件就变化万千, 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又如前一工序往往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 前一分项、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

总之, 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 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 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 应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 保持材料工具堆放有序, 道路畅通, 工作场所清洁整齐, 施工程序井井有条, 为确保工程质量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摘要:《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反映合同普遍规律、反映立法者基本理念、体现合同法的总的指导思想、贯穿整个合同法的原则。这些原则是立法机关制定合同法、裁判机关处理合同争议、以及合同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的基本准则。对适用合同法具有指导、补充、解释的作用。合同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 质量、进度、成本、安全、信息等管理都是与合同管理密不可分的, 合同管理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其他项目管理内容的管理质量。而有效的合同管理是离不开合同法的理论支持的, 只有掌握合同法的知识, 才能进行有效的合同管理。

时间管理的基本原则 篇7

一、两法基本原则概况分析

1、《治安管理处罚法》基本原则

治安管理处罚法作为与公民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法律,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对治安处罚法的基本原则的研究有利于立法机关制定和完善治安处罚法,提高民众对治安处罚法的法律价值的认识和对法律条文的理解水平,也便于指导公安机关及广大民警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2006年3月1日颁布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条规定: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办理治安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这些法律原则对指导该法的制定、修改和实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为此,研究治安管理处罚基本原则,抽象、提炼并概括治安管理处罚的基本原则,对于治安管理处罚法立法和执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刑法》基本原则

我国1997年刑法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这使宪法确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结合刑法的特殊内容,化为适用刑法人人平等这样一项刑法基本原则。原则的含义就是,对任何人犯罪,不论犯罪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职业性质、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如何。都应追究责任,一律平等地适用刑法,依法定罪和量刑,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法律原则作为一种基本的法律准则,是法律领域中最高层次的、比较抽象的行为准则,一般存在或体现于一定的法律规范之中,是法律基本价值的一种反映,能够指导法律规范的制定和适用,甚至直接作为一种规则加以适用。

治安管理处罚法,是在违法行为扰乱公共秩序,妨碍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对其实施的制裁惩处;而刑法则是针对刑事处罚,是对犯罪行为的惩戒处理,要由法院依法进行审判。所以说,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行為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尚未达到犯罪的严重程度,违法行为人尚无须接受刑事处罚,而由公安机关依据有关治安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处罚即可。但无论是治安处罚还是刑事处罚,都要遵循处罚法定原则,也就是说该主体是否有权实施处罚,处罚的程序、种类、范围等均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处罚。二者间不同也由此而来,犯罪程度是很明显的一个区分之处。

二、两法的相同之处

作为具有一定程度褫夺公民自由和财产的两部法律,《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的原则相同之处在于其内涵,而不在于其表象。第一,二者的目标是相同的。无论是刑法,还是治安管理处罚法都是以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为终极目标。在履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的使命中,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都应该既注重法益保护,又注重人权保障。第二,二者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2006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不仅废除了类推制度,而且强调在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时候,尊重和保障人权(第5条)。因此,作为人权保障的罪刑法定主义和罪责刑相一致的刑法基本原则,也应该成为治安管理处罚法所应该遵循的“铁律”。第三,以构成要件理论为基础是二者基本的归罪原则。现代责任主义的兴起,在事关认定违法与犯罪行为的时候,都强调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不论是认定行为成立犯罪,还是认定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根据刑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明文规定,都要求具备客观的违法性与主观的有责性。

三、两法的不同之处

尽管刑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法在适用基本原则以及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二者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而且更为重要。首先,二者的性质不同。刑法是关于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而治安管理处罚法实质上是一种行政处罚法。尽管治安管理处罚法在体系的编排、规范的内容、文字的表述以及法律后果上与刑法的规定极为相似,但二者的处罚结果具有本质的差异。其次,二者对被告人的命运和社会影响完全不同。适用刑法的后果,是给行为人以刑罚,使行为人戴上罪犯的“帽子”。而治安管理处罚法适用的后果,仅仅是一般的行政处罚,不会使行为人戴上罪犯的“帽子”。不同的处理结果,对社会、对被告人所产生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营销管理四大基本原则 篇8

原则一:控制过程比控制结果更重要

经常听到某些营销经理对业务员说:“不管你是怎么卖的,只要你能卖出去就行,公司要的是销售额。”

这是典型“结果导向”的营销管理,在目前的市场营销环境中,上述观念不仅没道理,而且已失去了市场。如果哪个营销经理对业务员是如此要求的话,他最终肯定得不到市场,也得不到他所希望的销售额。这是一种典型的只管结果不管过程的营销管理观念。

现代营销观念认为:营销管理重在过程,控制了过程就控制了结果。结果只能由过程产生,什么样的过程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现代营销管理中最可怕的现象是“黑箱操作”和“过程管理不透明”,并因此而导致过程管理失控,过程管理失控最终必然表现为结果失控。

企业采取“结果导向”还是“过程导向”的营销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营销管理最终的成败。我们并不完全反对依靠结果进行营销管理,通过对营销结果的分析,同样能够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但实际上,“结果导向”的控制只能起到“亡羊补牢”的效果,因为结果具有滞后性,企业今年的销售情况好,可能是去年营销努力的结果,而今年的营销努力可能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在现代企业营销决策中,必须根据最新的市场信息进行决策。如果单纯根据具有时间滞后效应的“营销结果”进行营销决策,进行营销管理,显然是不行的。

对营销人员的过程管理,最基本的要求是控制到“每个营销人员每天的每件事”。将营销人员的过程管理发挥到极致的企业是海尔集团,他们对营销人员控制称为“三E管理”,即管理到每个营销人员(Everyone)每一天(Everyday)的每一件事(Everything)。海尔集团下属的某公司,虽然仅有四十多名驻外营销人员,但其总部的营销管理人员却多达四名,这四名营销管理人员的任务就是对营销人员的全部营销过程进行控制。每天早晨八点钟,总部的管理人员都要打电话对大多数营销人员进行检查,看他们是否准时到达指定客户(或工作地点)开展营销工作;每天傍晚五点至六点,营销人员都要准时与总部管理人员联系,汇报当日工作,包括到什么地方,拜访什么客户,商谈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公司提供何种帮助,客户的姓名、地址、电话等,以及明天的工作计划。总部管理人员将汇报的所有信息记录在公司的“日清单”上。公司总部将根据汇报的信息,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查,调查汇报信息的真实性。营销人员每天也要填写“日清单”(相当于行销日记)。营销人员回公司报销、述职时,管理人员要对照“日清单”核定票据的真实性,然后才予以报销。

海尔公司对营销人员进行全过程管理的“三E管理”,起到了下列五大作用:第一,它使所有营销人员的工作都处于受控状态,使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常常感叹的营销人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状态彻底改观;第二,人都是有惰性的,有些营销人员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后,业绩难以再提高,往往是惰性使然,由于采取“三E管理”,营销人员时时感受到工作的压力,这种压力可以变为动力,可以克服惰性,当然也有助于营销人员提高销售业绩;第三,“三E管理”通过营销人员记“日清单”,不断反省自己,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使营销人员的工作能力大大提高,每天都有进步;第四,通过“三E管理”,总部掌握了营销人员的销售进展情况,使公司能够在营销人员最需要的时候向他们提供最及时的销售支持;第五,公司通过分析“日清单”,能够掌握市场总体状况,能够及时调整营销政策和营销思路。

对经销商的过程管理,其基本要求是管理到“每件产品以什么价格流向哪个市场”。对经销商的过程管理,难度要比对营销人员的过程管理大得多。因为营销人员属于“内部人”,是“可控因素”,而经销商属于“外部人”,是“不可控因素”。正是因为对经销商的管理不好管,很多经销商不服管,对很多有实力有谈判地位的经销商不敢管,才导致众多企业对经销商管理失控,并最终表现为市场失控。对经销商的过程管理,急需解决的有两个问题:一是敢不敢管的问题;二是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问题。

对经销商不敢管是营销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特别是那些实力强大的经销商,更是不敢管不敢问,害怕关系弄僵影响销售。实际上,对经销商越是不敢管,经销商的经营能力就越差,对企业的危害就越大。格力公司对经销商管理的一个原则是:只要违反原则,天王老子也给我下马。一次,一个年销售额达1.5亿元的经销商,来到公司要求特殊待遇,不服从公司的管理,公司营销经理不仅没有理他,而且毫不犹豫地把他开除公司的经销网。正是由于格力公司对经销商敢管,因此,格力的经销商都是最优秀的经销商。

原则二:该说的要说到,说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见到。

“该说的要说到,说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见到”,这是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的精髓,这三句话同样可以有效用于营销管理,而且应该成为营销管理的精髓。

“该说的要说到”,它的基本涵义是指营销管理必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对营销管理的对象、管理内容、管理程序都必须以文件和制度的形式予以规范,避免营销管理过程的随意性,实行“法治”而不是“人治”。在营销管理中必须树立“法”的权威性而不是人的权威性,营销管理的“法”就是营销管理制度。因此,成功的营销管理首要任务是建立营销管理制度,依法管理,依制度管理。

想到哪就管到哪,想怎么管就怎么管,这是营销管理之大忌,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营销管理现象,根治这一管理弊端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坚定不移地贯彻“该说的要说到”这一营销管理的基本理念。

“说到的要做到”这句话的涵义要容易理解得多,但执行的难度也大得多。“说到的要做到”指的是,凡是制度化的内容,都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企业管理最可怕的不是没有制度,而是制度没有权威性。有制度而不能有效执行或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对企业管理的危害更大。

“做到的要见到”是营销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盲区,它的涵义是指:凡是已经发生的营销

行为都必须留下记录,没有记录就等于没有发生。营销人员每天的工作要通过《行销日记》留下记录,理货员的理货工作要通过《理货记录》留下记载,与客户的交易要通过《客户交易卡》留下记录,营销人员发生的营销费用要通过《费用控制卡》留下记录,对客户的考察要通过《客户信用评估卡》留下记录,对市场的考察要通过《市场考察报告》留下记录,营销人员每月(季、年)的工作要通过月(季、年)度业绩报告留下记录,客户(营销人员)的来电要通过《电话记录卡》留下记录,现场促销要通过《促销报告》留下记录。

“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是营销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对营销管理有三大作用,一是建立了责任(业绩)追踪制度,当每件事都留下记录时,就很容易对事件的责任进行追诉;二是使营销过程透明化,能够有效避免营销过程中的“黑箱操作”现象和营销人员工作中不负责任的现象;三是营销人员可以通过营销记录进行总结提高。

原则三:预防性的事前管理重于问题性的事后管理。

营销管理人员通常有两种典型的管理方式,一种人习惯于“问题管理”,另一种人习惯于“预防管理”。

习惯于“问题管理”的管理者,他们管理特点是哪里发生问题,就到哪里解决问题,“问题管理”属于事后纠错式的管理,这种管理只能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而不能预防问题的发生。

习惯于“预防性管理”的管理者,他们的管理特点是在问题发生之前就已经预料到问题可能会发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问题的发生。

一个企业的营销管理,不可能没有事后的“问题管理”,但问题管理太多,只能说明管理的失败。一个习惯于问题管理的管理人员,不管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多强,不管他曾经解决的问题难度有多大,不管他曾经做出过多么轰轰烈烈的事,这样的管理者总是很难成为最优秀的营销管理人员。最优秀的管理者总是由于他们的远见和洞察力,由于他们的调研能力,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前。习惯于预防性管理的营销管理者,可能并没有习惯于问题性管理者那样津津乐道的故事,他们的管理经历由于预防了问题的发生而显得平平淡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凡是没有做好预防性营销管理的企业,必然会由于问题成堆而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去解决问题,这又使得他们缺乏时间和精力去预防问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要做营销管理的预防性工作,就必须加强调研,通过调研发现问题的苗头,发现问题的规律,发现可能发生的问题。一个成天坐在办公室里的营销管理人员是很难做好预防管理工作的,每个营销管理人员必须明白:他的工作场所在销售一线,只有深入一线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才能提前发现问题。在生产领域,最优秀的生产管理人员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是“走动管理”。在营销管理领域,最优秀的营销管理人员最有效的管理方式还是“走动管理”,即要经常到市场上去走一走,去发现问题,现场解决问题。

普遍的管理者,解决问题后就完了。而优秀的管理者还得思考问题的性质,是例外问题还是例常问题。例外问题是偶然发生的问题,而例常问题是重复发生的问题。优秀的管理者

解决例常问题后,需要建立一种规则、一种政策、一种原则,以后发生类似的问题,根据原则处理就行了。

原则四:营销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标准化

长期发来,我们更多地把营销当作一种艺术,经验、悟性、灵感和个人的随机应变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此,大多数企业的销售可以称为“精英销售”或“英雄主义的销售”。那些企业拥有了几个优秀的营销人员,靠这些优秀营销人员个人的杰出能力,就能为企业在市场上打出一片天下。营销经理们总是千方百计从各种渠道挖掘优秀的营销人才。遗憾的是,“营销精英”们的跳槽频率极高(他们总是竞争对手挖墙角的对象),管理起来难度也极大。他们既能为企业开发市场,也最容易毁掉企业的市场,甚至将客户带往竞争对手。“精英销售”体制还给企业带来一个问题:当企业没有找到或没有培养出销售精英时,企业只有通过那些普通的营销人员反复“花钱买教训”和“交学费”来获得提高。这是代价和风险极高的营销体制。

观察世界优秀企业的营销管理,发现他们有一个重要的管理理念: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优秀企业更重视企业的整体营销能力而不是个人的推销能力。如何才能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最好的方法就是标准化。国外优秀企业不仅能够把生产过程标准化(如麦当劳仅标准化操作手册就有几百本),而且尽可能地将营销过程标准化,如可口可乐公司不仅将产品在超市的陈列方式标准化,而且对营销人员巡视市场时是顺时针方向走还是逆时针方向走都有明确规定。优秀企业都有自己的标准化营销手册,营销人员人手一册。有些企业更深入一层,甚至将经销商的销售过程规范化,如松下公司仅客户销售手册就有几十本,营销人员经常性地对经销商进行标准化操作与管理培训,从而保证每个经销商都能规范运作。

标准化的营销程序与标准化的营销管理,通常在对营销各方面深入细致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优秀企业和优秀营销人员的“经验”与“教训”而制定的,它的最大优点就是避免营销人员反复“交学费”,避免由于营销人员个人经验、能力、悟性等不足而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一个平凡的营销人员,只要按照标准化的营销程序从事营销工作,就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失误,并取得超乎个人能力的业绩。

生态红线管理的基本要求 篇9

保护优先,预防为主

建立健全生态红线区域内生态功能评价和管理成效评估制度,加强生态预测与预警体系建设力度,提高生态红线区的抗干扰能力,以生态保护红线区为重点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运用互联网技术,与国家环境保护生态背景数据网络平台联网,实施数据信息共享,构建全国生态红线区域内生态监测网络。同时,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展生态系统健康诊断与预测评估,对全国生态红线区域实施动态监测与中长期预警,定期发布生态安全预警信息,为国家环境管理、资源开发及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在全面分析和研究不同类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成因、机制、机理及演变规律的基础上,确立适宜的生态保育对策。通过技术集成、技术创新以及新成果、新工艺的应用,提高生态修复效果,保障脆弱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科学监测、合理评估和预警服务为手段,强化“环境准入”,规范各类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活动,防止造成新的人为生态破坏和生物安全问题的发生。同时,要加强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使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建设工程能够长期发挥作用,促进生态红线区域内的生态恢复。

除了重大道路交通设施、必要的公益性服务设施、旅游设施、公园、必要的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服务设施、与环境保护相适宜的农业、教育、科研等设施和其他经生态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论证,与生态保护不相抵触,资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建设的项目外,严格禁止其他项目在生态红线区域内进行建设。

分区推进,分类管理

依据本区域实际,合理划定生态红线。实行分级保护的措施,明确环境准入的条件,使得各类生态红线区域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在国家制定总体保护方案指导下,各省、市、区县相应的制定具体的规划加以实行。

统筹兼顾,合理开发

生态红线的管理要与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发展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规划相协调,统筹考虑短期、长期,城乡间的生态保护需要,突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假设、管理、评估等重要工作。遵循自然环境分异规律,综合考虑流域上、中、下游之间的关系,区域间生态功能的互补作用,明确不同区域的生态主导功能,科学合理确定保护区域。坚持合理适度开发,以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保证生态过程连续性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中心,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全面限制有损于红线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产业扩张,发展与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特色产业和环境友好产业,从源头控制生态退化,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区域内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规划,确立适宜的资源开发模式与强度、可持续利用途径、资源开发监管办法以及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保护措施;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现有建成或者在建项目应当控制规模,不得增加污染负荷。对影响主体生态功能的建设项目应当有计划地清理或者迁出生态保护红线区。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建设项目,应当限期治理1。

依法治理,公众参与

进一步完善与生态保护红线相关的政策及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生态保护行政执法体制,建设高素质执法队伍、严格管理制度、强化行政执法能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生态红线区域内建设项目应作为环境影响重大项目依法进行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及规划选址论证,在规划选址批准之前,要先在政府网站上公布。已批建设项目,要优先考虑环境保护,加强各项配套环保及绿化工程建设,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依法建立生态保护红线补偿制度,将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制定配套的补偿办法,确保生态补偿资金用于受补偿地区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生态红线内已建合法建筑物、构筑物,不得擅自改建和扩建。对违反规定在生态红线内进行违法建设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构成违法占用生态红线范围内土地进行营利的,需清理违法建设或占用的土地,恢复原区域的基本生态功能,并按照相关土地建设法律法规予以处罚。建立健全政策与机制,推进科学民主决策,拓宽民众监督渠道,鼓励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以政府为主导,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现代媒体,深入宣传保护脆弱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增强全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强化监管,各司其职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依照各自职权,加强生态红线巡查工作。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如实提供有关资料,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对不认真履行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职责的以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政府官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充分发挥环保部门在生态保护统一监管的职能,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推动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

政府有关部门在生态保护红线区管理工作中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具体而2言,(一)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编制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调整方案,对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综合评估、评价,对生态保护红线区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和预警工作,依法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二)发展改革行政部门负责将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纳入主体功能区规划,负责红线区内项目管理;

(三)土地规划行政部门负责将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监管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土地利用,依法对红线内违法用地行为进行查处;

(四)财政部门负责将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监督资金使用情况;

(五)林业行政部门负责依法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林地、湿地、自然保护区等进行管理,查处相关违法行为;

(六)水行政部门负责依法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内河道、水库、滩地、灌渠等进行管理,查处相关违法行为;

(七)农业、城建等行政部门负责依法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内有关农业、城建等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查处相关违法行为;

(八)行政执法部门负责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内违法建 12沈阳市生态管理红线管理规定 沈阳市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 设等行为进行查处。

《全国生态环境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

(二)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建立健全脆弱区生态监测与预警体系,以科学监测、合理评估和预警服务为手段,强化“环境准入”,科学指导脆弱区生态保育与产业发展活动,促进脆弱区的生态恢复。

——分区推进,分类指导。按照区域生态特点,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力空间布局,以科技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维护生态脆弱区自然生态平衡。

——强化监管,适度开发。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力度,坚持适度开发,积极引导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发展,保护和恢复脆弱区生态系统,是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明确区域分布、地理环境特点、重点生态问题和成因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应对战略,分期分批开展,逐步推进,积极探索生态脆弱区保护的多样化模式,形成生态脆弱区保护格局。

(一)总体任务

以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保证生态过程连续性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中心,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全面限制有损于脆弱区生态环境的产业扩张,发展与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特色产业和环境友好产业,从源头控制生态退化;加强生态保育,增强脆弱区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建立健全脆弱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及预警体系;强化资源开发监管和执法力度,促进脆弱区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具体任务

1.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脆弱区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根据生态脆弱区资源禀赋、自然环境特点及容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发展与脆弱区资源环境相适宜的特色产业和环境友好产业。同时,按流域或区域编制生态脆弱区环境友好产业发展规划,严格限制有损于脆弱区生态环境的产业扩张,研究并探索有利于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育耦合模式,全面推行生态脆弱区产业发展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加强生态保育,促进生态脆弱区修复进程

在全面分析和研究不同类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成因、机制、机理及演变规律的基础上,确立适宜的生态保育对策。通过技术集成、技术创新以及新成果、新工艺的应用,提高生态修复效果,保障脆弱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同时,高度重视环境极度脆弱、生态退化严重、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地区如重要江河源头区、重大工程水土保持区、国家生态屏障区和重度水土流失区的生态应急工程建设与技术创新;密切关注具有明显退化趋势的潜在生态脆弱区环境演变动态的监测与评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采取不同保育措施,快速恢复脆弱区植被,增强脆弱区自身防护效果,全面遏制生态退化。

3.加强生态监测与评估能力建设,构建脆弱区生态安全预警体系

在全国生态脆弱典型区建立长期定位生态监测站,全面构建全国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预警网络体系;同时,研究制定适宜不同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科学监测和合理评估脆弱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动态演变规律,建立脆弱区生态背景数据库资源共享平台,并利用网络视频和模型预测技术,实现脆弱区生态系统健康网络诊断与安全预警服务,为国家环境决策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4.强化资源开发监管执法力度,防止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

加强资源开发监管与执法力度,全面开展脆弱区生态环境监查工作,严格禁止超采、过牧、乱垦、滥挖以及非法采矿、无序修路等资源破坏行为发生;以生态脆弱区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基线为基础,通过科学规划,确立适宜的资源开发模式与强度、可持续利用途径、资源开发监管办法以及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保护措施;研究制定生态脆弱区资源开发监管条例,编制适宜不同生态脆弱区资源开发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标准及技术规范,积极推进脆弱区生态保育、系统恢复与重建进程

(一)完善生态脆弱区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

由于我国脆弱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导致环境监察与行政执法能力薄弱,资源过度开发、人为破坏生态等仍是引发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快制定国家《生态保护法》、《生态补偿条例》等法律法规,健全生态保护行政执法体制,建设高素质执法队伍、严格管理制度、强化行政执法能力,是杜绝生态脆弱区资源不合理利用、防止滥砍乱伐、滥搂乱采、无节制开垦、非法采矿等人为破坏现象的有效措施,也是保证规划目标如期实现的关键。

(二)强化生态督查,促进生态脆弱区保护与建设

加强生态督查力度,研究制定生态脆弱区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生态督查专员管理办法和有利于生态脆弱区保护与建设的环境督查、生态监理技术规范以及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地方政府应建立由主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生态保护协调机制和政府决策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统一生态保护行政执法权限,严厉查处生态脆弱区内各种破坏生态环境和有损生态功能的不法行为,如非法采矿、盗砍森林资源、草原挖药等现象,切实保障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三)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建立多元化社区共管机制

以政府为主导,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现代媒体,深入宣传保护脆弱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增强全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各级政府要借助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逐级建立生态保护目标责任制,并与农牧民签订生态管护合同,逐步建成完善的多元化社区共管机制,使生态保护与全民利益融为一体,从根本上实现生态保护社会化。

(四)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多渠道筹措脆弱区保护资金

生态脆弱区为国家生态安全做出的公益性贡献大。因此,继续实施生态建设项目向脆弱区倾斜政策,建立有利于脆弱区生态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资金横向转移补偿模式,通过横向转移改变地区间既得利益格局,实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衡,增加脆弱区资金投入。

(五)加强科技创新,促进脆弱区生态保育

围绕区域重点生态问题进行协同攻关,深入开展与脆弱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积极筛选并推广适宜不同生态脆弱区的保护和治理技术。同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开发强度,促进脆弱区生态保育。

(六)探索产业准入管理,从源头遏制脆弱区生态退化

脆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根源一方面是受脆弱区本身地形地貌、自然气候、土壤质地及自然植被等结构因素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受到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强烈干扰所致。其中,人类的经济开发活动是加剧脆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根本因素。因此,积极探索生态脆弱区合理的经济开发强度与方式,建立适宜的产业准入制度,限制或降低人类的干扰程度,缓减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是有效克服脆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根本所在。

相对稳定:生态红线区域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红线区域未经相关政府机关批准不得擅自调整。因国家、省、市重大建设项目和法定规划调整,需要对生态红线进行局部调整的,应当以“总量不减、占补平衡、生态功能相当”的原则,编制调整方案,送至相关职能部门的审核,并召开听证会、论证会的形式征求意见。自批准之日起,在调整的内容应当在主要新闻媒体和政府网站上加以公布。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区推进,分类指导。强化监管,适度开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内容蛮丰富的

第五条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制度。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保护优先,限制开发。

《全国生态保护“十二五”规划》

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统一监管,各司其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

(保护的基本要求)

保护性质不改变,生态功能不降低,空间面积不减少。(划定生态红线的基本原则)

重要性●系统性●等级性●协调性●可操作性●动态性

3、监测与监管能力低下

我国生态监管机制由于部门分割、协调不力,导致监管效率低 下。同时,由于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不完善,经济发展与生态 保护矛盾突出,特别是生态监测、评估与预警技术落后,生态脆弱 区基线不清、资源环境信息不畅,难以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良好 的技术支撑。

(一)总体任务;加强生态保

育,增强脆弱区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建立健全脆弱区生态环境 监测、评估及预警体系;强化资源开发监管和执法力度,促进脆弱 区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具体任务

1、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脆弱区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根据生态脆弱区资源禀赋、自然环境特点及容量,调整产业结 构,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发展与脆弱区资源环境相适宜的特色产业 和环境友好产业。同时,按流域或区域编制生态脆弱区环境友好产 业发展规划,严格限制有损于脆弱区生态环境的产业扩张,研究并 探索有利于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育耦合模式,全面推行生 态脆弱区产业发展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加强生态保育,促进生态脆弱区修复进程 — 13 —

在全面分析和研究不同类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成因、机制、机理及演变规律的基础上,确立适宜的生态保育对策。通过 技术集成、技术创新以及新成果、新工艺的应用,提高生态修复效 果,保障脆弱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同时,高度重视环境极度脆弱、生态退化严重、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地区 如重要江河源头区、重大工程水土保持区、国家生态屏障区和重度 水土流失区的生态应急工程建设与技术创新;密切关注具有明显退 化趋势的潜在生态脆弱区环境演变动态的监测与评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采取不同保育措施,快速恢复脆弱区植被,增强脆弱区 自身防护效果,全面遏制生态退化。

4、强化资源开发监管执法力度,防止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 加强资源开发监管与执法力度,全面开展脆弱区生态环境监查 工作,严格禁止超采、过牧、乱垦、滥挖以及非法采矿、无序修路 等资源破坏行为发生;以生态脆弱区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基 — 14 —

线为基础,通过科学规划,确立适宜的资源开发模式与强度、可持 续利用途径、资源开发监管办法以及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保护措施; 研究制定生态脆弱区资源开发监管条例,编制适宜不同生态脆弱区 资源开发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标准及技术规范,积极推进脆弱区生 态保育、系统恢复与重建进程。

(四)近期建设重点

2、生态脆弱区监测网络与预警体系建设

在全国八大类典型生态脆弱区,建立长期定位生态监测站,运 用互联网技术,与国家环境保护生态背景数据网络平台联网,实施 数据信息共享,构建全国生态脆弱区生态监测网络。同时,利用遥 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展生态系统健康诊断与预测评估,对全 国生态脆弱区实施动态监测与中长期预警,定期发布生态安全预警 信息,为国家环境管理、资源开发及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3、开展生态脆弱区保护、修复与产业示范

针对不同类型生态脆弱区资源与环境特点,编制适合不同生态 脆弱区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示范产业规划,并选择典型区域 进行试点示范。同时,研究制定不同生态脆弱区限制类、优化类和 鼓励类产业准入分类指导目录,指导脆弱区产业发展;此外,开展 生态脆弱区资源开发、生态恢复及重建技术规范及标准研究,以及 — 19 —

自然资源生态价值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研究,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 经济发展耦合模式,促进示范产业的开展实施。

五、对策措施

(一)完善生态脆弱区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

由于我国脆弱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政策措 施不完善,导致环境监察与行政执法能力薄弱,资源过度开发、人 为破坏生态等仍是引发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的主要因 素。因此,加快制定国家《生态保护法》、《生态补偿条例》等法律 法规,健全生态保护行政执法体制,建设高素质执法队伍、严格管 理制度、强化行政执法能力,是杜绝生态脆弱区资源不合理利用、防止滥砍乱伐、滥搂乱采、无节制开垦、非法采矿等人为破坏现象 的有效措施,也是保证规划目标如期实现的关键。

(二)强化生态督查,促进生态脆弱区保护与建设

加强生态督查力度,研究制定生态脆弱区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生 态督查专员管理办法和有利于生态脆弱区保护与建设的环境督查、生态监理技术规范以及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地方政府应建立由主管 — 20 —

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生态保护协调机制和政府决策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统一生态保护行政执法权限,严 厉查处生态脆弱区内各种破坏生态环境和有损生态功能的不法行 为,如非法采矿、盗砍森林资源、草原挖药等现象,切实保障生态 脆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三)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建立多元化社区共管机制

以政府为主导,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 刊等现代媒体,深入宣传保护脆弱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增强全社 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各级政府要借助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有 利时机,逐级建立生态保护目标责任制,并与农牧民签订生态管护 合同,逐步建成完善的多元化社区共管机制,使生态保护与全民利 益融为一体,从根本上实现生态保护社会化。

(四)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多渠道筹措脆弱区保护资金

生态脆弱区为国家生态安全做出的公益性贡献大。因此,继续 实施生态建设项目向脆弱区倾斜政策,建立有利于脆弱区生态保护 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资金横向转移补偿模式,通过横向转移改变 地区间既得利益格局,实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衡,增加脆弱区资金 投入。

(五)加强科技创新,促进脆弱区生态保育

围绕区域重点生态问题进行协同攻关,深入开展与脆弱区生态 保护和建设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积极筛选并推广适宜不同 — 21 —

生态脆弱区的保护和治理技术。同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开发强度,促进脆弱区生 态保育。

(六)探索产业准入管理,从源头遏制脆弱区生态退化 脆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根源一方面是受脆弱区本身地形地

上一篇:爱华仕箱包环境分析下一篇:剖宫产知情同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