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现场材料码放管理

2024-10-22

作业现场材料码放管理(共7篇)

作业现场材料码放管理 篇1

作业现场管理培训

第一节

作业现场材料码放管理

(一)通道要求

(1)通道要用黄色线明显标识;通道宽度、高度要严格按国家规定办理。

(2)安全通道上不得堆放任何物品。

(3)通道应平整,不得凹凸不平;无积水、无油污。(4)导线、管道不得横穿通道,防止磕碰。

(二)操作场所地面的要求

(1)操作场所地面不应存放不用的物品。

(2)导线、管道不得影响作业员的生产活动,走线按国家或行业标准办理。

(3)各种用品根据定置管理要求存放在指定地点。

(4)严格按照整理整顿要求办理。要特别注意货架上、车间角落、柱子四周、操作台下面、垃圾箱四周等盲区。

(三)材料码放要求达到的目标

(1)合理地分类存放、减少和缩短运输和搬运操作、减少和更有实效地进行起重作业。

(2)存放过多是一种浪费,应限量定置码放。

(3)材料堆放在生产区周围会减少生产作业空间。在生产区尽量不堆放任何材料,只有在需要时最多一个小时前,材料才进生产区。(4)采用多层货架以节省空间。(5)避免在地面摆放材料。

(四)易燃易爆物品的现场存放要求

(1)存放在现场的易燃易爆物品必须实施定置管理,并分类存放。

(2)有机溶剂必须盖上瓶盖,以防止蒸发和泄漏;保管地点要定期点检,配备消火栓,并有“严禁烟火”安全标识;使用场所通风、局部排风系统正常运转。

(3)废旧油棉纱存放在带盖的不燃容器内,油污不得洒落在地面,一旦洒落立即擦掉。

(4)油类周围严禁烟火。不能在周围进行带火作业。第二节

物料,设备,工、器具的现场管理

(一)作业现场定置管理,设定置图

1、定置管理的内涵、目的和原则

定置管理是对生产现场中的人、物、场所三者进行科学分析研究,通过“5S”活动,以完整的信息系统为媒介,使之达到最佳结合状态的科学管理方法。

定置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生产现场的整理整顿,把生产中不需要的物品清除掉,而需要的物品则根据定置管理的要求,放在随手可得的位置;以便消除人的无效劳动,防止和避免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从而达到高效生产和安全生产的目的。定置管理的步骤包含五个方面:(1)分析现状。根据生产工艺,利用工程学原理分析系统中的人、物、场所的状态和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如何做到最省力、最安全、而效率最高。

(2)优化配置。根据现状分析的结果,规划现场中的人、物、场所的最佳组合,使人(管理者、作业人员)、机(设备、设施、检测计量仪器)、料(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能源等)、法(安全操作规程、信息传递、各项规章制度)、环(作业环境)等因素有机协调。

(3)实施运行。根据优化配置规划,运行实施,进一步改善,达到人、物、场所的最佳配置。

(4)规范定置。根据最佳配置划出定置图,根据定置图在现场放置各种信息名牌,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检查规定、考核标准、奖惩制度等内容),使之定置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5)定置管理检查和考核。根据制定的定置管理检查规定,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定置实施情况的检查,对于实施的好的要予以奖励,反之要根据责任制进行惩罚。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定置管理的成果,持之以恒。

2、定置管理现场布置的基本原则

(1)采用单一的流向和看得见的搬运路线。(2)最大程度的利用空间。

(3)最大的操作方便和最小的不愉快。(4)最短的运输距离和最少的装卸次数。(5)切实的安全防护保障。(6)最少的改进费用和统一标准。(7)最大的灵活性及协调性。

3、定置管理的现场要求

(1)各种物料堆放,设备安装,工、器具严格按照工艺和管理要求摆放规范、整齐且符合安全卫生要求。(2)电线电缆架设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3)现场安全通道畅通;消防器材齐全有效,责任到人。(4)现场各种安全标志符合国家标准,悬挂地点位置适当。各种安全标志、标语规范、醒目、协调、准确;重大危险源有明确标识,生产工作场所各种坑、井、沟、池、轮、轴、台等设有防护措施和警示标志。

(5)各种机械、电气设备上的安全防护装置、信号装置、警报装置、保险装置、限位装置等齐全可靠。

(6)现场通风设施完善,运转良好,尘毒浓度合格率达到规定要求,噪声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7)各种设备、管道、阀门应根据国际和行业标准实行色彩管理,清洁完好,无冒、滴、漏现象;厂区内道路应有明显的交通标志,进出车辆事项限速行驶。

(二)工、器具,工件,材料摆放要求

(1)作业场所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废品及工具柜应进行定量、定置管理、整齐、平稳可靠。(2)各类工、器具,专用工、模、夹具存放应牢固可靠、符合安全要求。

(3)产品、坯料等应限量存放,不得妨碍操作。

(4)工件、材料等应堆放整齐、平稳可靠,不得超过2M高度。(5)工作场所的工位器具、工件、材料摆放合格率应为100%。

(三)定置管理实施标准

有图并有物,有物必有区,有区必挂牌,有牌必分类;按图定置,按类存放,账物一致。具体实施包括三个步骤:

(1)清除与生产无关的物品。凡与生产无关的物,都要清除干净。

(2)按定置图实施定置。按定置图要求,将生产现场、器具等物品进行分类、搬调整并与定位。定置的物要与图相符,位置要正确,摆放要整齐,可引起伤害的物要有防护,储存要有器具。可移动物,如手推车、电动车等定置到适当位置。

(3)放置标准信息名牌。牌、物、图相符,不得随意挪动;要以醒目和不妨碍生产为原则。

(四)定置管理的检查与考核

为使定置管理工作能持之以恒,必须建立定置管理的检查、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现定置管理的长期化、制度化和标准化。

厂内运输安全知识

一、厂内物料搬运方式 无轨车辆运输。包括汽车、叉车(铲车)、机动运输平车、手推车等。这类车辆机动灵活,载重量可大可小,对地形要求不高,投资少、使用方便,在厂内运输中占有重要地位。铁路运输。装载量较大,可以和铁路干线连接。

船舶运输。多用于厂外运输,对于沿江(海)大型工厂也可作为对内运输。

连续运输。采用各种类型的连续输送机(如悬挂输送机、带式输送机、版式输送机、振动输送机等)。其特点时运输量大,能在水平、倾斜及垂直方向输送物料;在输送过程中还能进行某些加工工艺过程,在空间输送能起到仓库储存作用。

二、厂内运输事故种类

1、运输工具有缺陷和故障

由于运输的工具、车辆有缺陷和故障,从而在运行过程中导致事故的发生。例如车辆的刹车装置失灵,关键时候刹不住车。

2、违章驾驶

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交通规则而造成事故。例如司机人员酒后驾车活着超速行驶,超重装载。

3、道路方面的因素

道路、道口状况不良或不符合安全规定,也会造成事故。这方面也是有许多教训的。例如某工厂的铁路道口,来往的车流量很大,又不设安全防护装置,结果发生了火车与汽车相撞的事故。

4、工作场地的因素工作现场不良,例如障碍物太多等等。

5、货物装卸的原因

在车辆上放置的货物位置不当或者捆绑不牢等也能造成事故。例如某工厂用汽车运送一台设备,没有绑牢,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倾倒,将一名随车装卸工人砸死。

从车辆上卸下的货物,摆放不整齐,不牢靠或者太高,发生倾倒后也能造成事故。例如某工厂用铁路车辆运圆木,卸在货场时,由于堆放过高,又未采用安全措施,中午下班时,突然发生滚动,正好将一名路过的工人砸死。

6、组织方面原因

现场工作组织不善,指挥不当,安全考虑不周等也会发生事故。例如某工厂的运输科有2台汽车,在车间卸完货后,在大门口倒车。这时由于组织不善,又未设了望人员,车向后倒,突然车间有1名女工路过此处,被车挤压而死亡。

三、厂内运输基本安全要求

1、汽车、铲车运输安全要求 严禁无证驾驶汽车、铲车。

车辆及各种机构,必须符合技术规范和安全要求,严禁带故障运行。

汽车装载货物,如果拉卸车人员同行,则应坐在指定的安全地点,严禁坐在车厢侧板上或驾驶室顶上,也不得站在车门踏板上。同时严禁在行车时跳上跳下。

铲车在行驶中,无论是空载还是重载。其车铲距地面不得少于300MM,但也不得高于500MM。

铲车在铲货物时,应先将其垫起,然后起铲。货物放置要平稳,不得偏重和偏高,起铲完,还应将货物向后倾斜10~15°,增加稳定性。

铲车应根据其倾斜角度确定载重量,不得超负荷使用。铲车在铲货物时,无关人员不得靠近,特别是当货物升起时,其下方严禁有人站立和通过,以防货物下落砸人。

严禁任何人站在车铲上或车铲的货物上随车行驶。也不得站在铲车车门踏板上随车行驶。

2、电瓶车运输安全要求

电瓶车司机必须经过专门安全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的人员方可独立操纵。其他人员严禁驾驶。

电瓶车在厂区内的行驶速度,必须遵守相关规定。

电瓶车不得超负荷装载。装载货物的高度和宽度不得超过相关规定,且不得拖在地面上运送。

电瓶车运送的货物必须放置平稳,必要时应用绳索绑牢,以防倾倒或滚动。

电瓶车在进入厂房内部、装卸易燃易爆和有毒等危险的物品、满载的重车等情况下,严禁乘人。

乘坐电瓶车人员,一定要坐稳,不得将腿、脚和身躯伸出车厢外部。

四、厂内运输货物装载和速度的安全规定

1、装载货物的有关规定

装载货物必须均衡平稳、捆扎牢固,车厢侧板、后栏板要关好栓牢,货物长度超过后栏板时,不得遮挡号牌、转向灯、尾灯和制动灯。装载散状、粉状或液态货物时,不得散落、飞扬或滴漏车外。

2、随车装卸人员应遵守的规定 不得超过厂有关部门核准的人数。

载运大、重货物未靠车厢栏板时,货前不得乘人。载物高度超出车厢栏板时,货上不得乘人。

机动车车厢以外的任何部位或货运汽车挂车等不得载人。但必须载运装卸人员的,必须设有按摩全防护装置,并不得超过厂有关部门核准的人数。

3、厂内机车行驶速度规定

机动车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在无限速标志的厂内主干道行驶时,不得超过30km/h,其他道路不得超过20km/h。机动车行驶至下列地点、地段或遇到特殊情况的限速规定;

有人看守道口、交叉路口、装卸作业区、人行稠密地段、下坡道、设有警示标志或转弯、掉头时,货运汽车载运易燃、易爆等危险货物时,最高行驶速度为15km/h。

结冰、积雪、积水的道路,无人看守道口,恶劣天气能见度在30m以内时,最高行驶速度为10km/h。在转弯处或视线不良处,应减速行驶。

4、装卸场地的人员、车辆及物料堆放应遵守的规定

机动车驾驶员应负责监督装卸作业。用吊车装卸货物时,机动车驾驶员和随车人员应离开车辆。

装卸成件货物时,应靠紧稳固。对能移动的货物,应使用支杆、垫板或挡板固定。高出车厢栏板的货物,应使用绳索捆绑牢固。多辆机动车同时进行装卸时,沿纵向前后车的兼具不应小于2m,沿横向两车栏板的间距不小于1.5m.车身后栏板与建筑物的间距应不小于0.5m.与货垛的间距不小于1m,与滚动货物的间距应不小于2m。装卸时,不准在5%以上的坡道上横向起吊作业,如必须作业时,须将车身垫平。

装卸场地和堆场应保证装卸人员、装卸机械和车辆有足够的活动范围和必要的安全距离,其主要通道的宽度不得小于3.5m,物料堆垛的间距不得小于1m,并设置安全标志。

物料应按其品种、特性和安全要求分类堆放。成箱、成捆等规则形状的物料,应码成稳固的堆垛,其高度,机械装卸时不得大于5m,人工装卸时不得大于2m。散装物料应根据其性质确定堆放高度。

5、装载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货物的规定

必须经过厂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和保卫部门批准,按制定的路线和时间行驶。

必须应具有50000km和3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的驾驶员驾驶,并选派熟悉危险品性质和有安全防护知识的人担任押运员。必须用货运汽车运输,禁止汽车挂车和其他机动车辆运输。车上应根据危险货物的性质配带相应的防护装置、消防器材,车辆两端上方须有危险标志。

应在货车排气管消音器外装设火星罩,易燃、易爆货物专用车的排气管应在车厢前一侧,向前排气。车厢周围严禁烟火。

装载液态易燃、易爆物品的罐车,必须挂接地经典导链;装载液化气体的车辆应有防晒措施。

装载氯化钠、氯化钾和用铁桶装一级易燃液体时,不得使用铁底板车辆。

装载剧毒品的车辆,用后应进行清洗、消毒。

不得与其他货物混装;易燃、易爆物品的装载量不得超过货车载重量的三分之一,堆放高度不得高于车厢栏板。

两台以上车辆跟踪运输时,两车最小间距为50m,行驶中不得紧急制动,严禁超车。

中途停车应选择安全地点,停车或未卸完货物时,驾驶员和押运员不得离车。

作业现场材料码放管理 篇2

海洋石油生产现场作业环境恶劣、风险高,很容易发生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事故。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健康安全环保部于2006年创造性的提出了“五想五不干”安全作业准则,以提高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经过五年时间的推广和实践,浓缩出“五想五不干”提示卡,形成了一种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安全管理工具,使得中海油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素养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都有了明显改善,提高了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1 背景与依据

1.1 实际经验与教训

海上现场高风险作业多、作业人员流动性大,如果作业人员对现场作业存在的风险认识不足,安全预防措施不到位,就很可能因个别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作业环境不良而引发人身伤害事故,甚至火灾、爆炸等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例如,1988年7月在英国北海发生的震惊世界的派珀阿尔法钻井平台爆炸事故,其原因是工人将一个已拆下安全阀的泵当作备用泵起动,液化石油气从堵板处泄漏,从而引起爆炸。此外,通过分析石油石化企业发生的事故数据,发现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时有发生,并对企业安全生产造成重大影响[1]。

并不是每一起不安全行为或状态都会引起后果严重的事故,但是,根据海因里希法则,当不安全因素累积到一定量而得不到有效控制、消除,就有可能引发重伤事故、死亡事故。由图1可知,降低不安全行为的次数到某一个程度,如A至B,就可有效降低重伤、死亡事故发生的概率[2]。

中海油在长期的安全管理实践中发现,预防重大事故,必须从小事做起,从基层一线做起。最根本的是必须把安全生产的理念落实到一线员工身上,只有员工自身的安全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得到提高,每一个现场作业人员都重视安全,整个安全生产工作才能取得实效[3]。

1.2 法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4]:“从业人员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虽然安全生产法中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生产活动中,一方面有些员工没有经过相关的安全生产培训,缺乏危险辨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即使有些员工发现直接危及自身安全的状况时,因缺少一种有效的途径去客观地评估这种危害,很多人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合法权利,从而冒险作业而引发事故。

基于实际安全管理需要和贯彻落实法规之要求,为保障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除执行健康安全环保(HSE)体系要求外,中海油以安全法规为依据,结合行为安全(Behavior-based Safety)管理理论,提出了“五想五不干”安全作业准则,并制作出相应的“五想五不干”安全提示卡,以便现场作业安全监督与管理。

2 “五想五不干”提示卡

所谓“五想五不干”,就是作业者在作业前要先考虑五个方面的因素:一想安全风险,不清楚不干;二想安全措施,不完善不干;三想安全工具,未配备不干;四想安全环境,不合格不干;五想安全技能,不具备不干。例如,中海油某分公司“五想五不干”提示卡(正、反面)如图2所示。

在现场作业前,员工可以根据提示卡上的内容对作业风险、安全预防措施、作业工具、作业环境和自身技能等因素统筹考虑。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认真思考后,员工可以在提示卡上如实填写。如果确实存在风险,想好之后则可以有凭有据的“不干”。“五想五不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五不干”,这就意味着给作业人员授权,当施工现场有潜在风险时,作业人员们可以提出“不干”,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的初衷是一致的。

3 提示卡使用方法与原则

3.1 危险辨识

危险辨识是使用“五想五不干”提示卡的关键。现场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参差不齐,人员流动性较大,有些人可能缺乏相应的安全知识,不具备作业危险辨识的能力。这就需要安全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和引导,使其了解危险辨识的基本方法,掌握相应的安全作业技能。

为便于作业人员辨识作业中存在的危险,“五想五不干”提示卡(如图2(a))列出了安全风险、安全措施、安全工具、安全环境、安全技能五方面常规的影响因素。作业人员可以根据提示卡上面的条款对应思考自身作业时可能面临的风险和作业环境状况,自身是否具备相应的安全技能,作业工具是否安全、齐全,是否采取了有效的安全预防措施。“五想五不干”思考的内容如图3所示。

通过“五想”的提示,作业人员可以全面地、系统地思考作业中存在的风险,从而引起思想上的重视和警惕。当作业人员充分认识到作业时可能面临的危险后,他们就可以根据实际的作业状况来判断作业条件是否安全,如果作业条件没有达到安全规定,就可以“不干”。

3.2 使用方法

现场作业前,作业负责人应急召集所有参与作业的人员参加作业前安全会议,对当次作业过程中潜在的风险逐步进行分析,对关键风险控制点进行强调,务必使每位作业人员知晓其作业时可能出现的风险及相应对安全防范措施。安全风险分析后,作业负责人将“五想五不干”提示卡发放给所有参与作业的人员。

作业人员在拿到“提示卡”后,应认真阅读“提示卡”的内容并以认真思考,思考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自己当天工作的内容;

(2)安全交底的内容是否已了解清楚;

(3)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是否已清楚;

(4)作业过程中采取的安全措施是否已完善;

(5)作业过程中使用的安全工具是否已配备;

(6)作业过程中周围的环境是否已合格;

(7)作业过程中需要的安全技能是否已具备。

作业人员根据计划作业情况填写提示卡,填写完成后交给作业负责人,由作业负责人统一交给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检查提示卡的填写情况,并根据填写情况抽查作业人员是否真正认清了作业环节中的潜在危险及控制措施,抽查合格后方批准相应的作业许可申请。

在作业过程中,安全管理人员可以随机进行监督和检查,查看作业人员是否真正将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是否还存在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安全管理人员在监督和检查过程中发现不符合项应当及时纠正并记录。“五想五不干”提示卡的一般使用流程如图4所示。

3.3 使用原则

在使用“五想五不干”提示卡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提示卡真正落到实处,宜遵行以下主要原则[5]。

3.3.1 全员参与原则

“提示卡”制度宜遵循全员参与原则,每一位作业人员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思考自己的作业,发现风险和隐患,采取措施有效控制。

3.3.2 自我督促原则

要让“提示卡”制度真正成为员工的安全作业“护身符”,主动权在员工自己;只有每位员工真正的利用好几分钟的时间去认真思考、发现问题,才能使这个制度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3.3.3 无过失责任原则

员工在“提示卡”上的签字,不作为一旦发生事故后追究责任的依据。这样可以让员工把精力全部放在思考问题上,防止产生不必要的顾虑,分散注意力,甚至产生消极对立的情绪。

3.3.4 领导重视原则

作为各级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提示卡”制度的有效执行。通过有效手段调动作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让每一位员工感受到公司执行该制度的真实意义和目的。

4 实际应用经验与体会

众所周知,安全管理是一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活动。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是安全管理的基础,良好的执行是安全管理的关键。“五想五不干”提示卡是在执行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对现场作业安全监督与控制的一种安全管理工具。

自2006年推行至今,中海油HSE管理人员经过五年的摸索与实践,通过不断的宣传和推广,使得“五想五不干”提示卡在中海油范围内的海上平台、处理厂、化工厂等作业现场,以及相关工程建设服务公司内得到了广泛使用。“五想五不干”提示卡的使用,避免了很多不安全行为的发生,降低了事故发生的概率,使“安全意识”这种无形的理念通过“五想五不干”提示卡这种有形的途径得以传播,时时刻刻提醒员工“五思而后行”,有效提高了广大员工的安全意识和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5 结论

“五想五不干”提示卡,是对安全管理“全员参与”的积极落实,是安全行为路径管理的探索与实践[6],是行为安全管理的有效工具。 “五想五不干”提示卡简洁易记、操作方便,具有浓厚的基层文化特色,经过的简单的宣传与培训,就很容易被广大现场作业的员工所理解和接受,能够有效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希望“五想五不干”提示卡能对其它行业的现场作业安全管理有所启发和帮助。

摘要:简要分析了现场作业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一是不安全行为难以控制,二是安全法规难以落实。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五想五不干”提示卡提出的背景和依据,介绍了“五想五不干”的具体内容,说明了提示卡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使用原则,强调了危险辨识对于使用提示卡的重要性,并总结了提示卡在中海油现场作业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体会,归纳了提示卡对于现场作业安全管理的意义和对其它行业现场作业安全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作业安全,不安全行为,五想五不干,危险辨识,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牟善军,施红勋等.安全认知观念的研究与决策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2):156-159MU Shan-jun,SHI Hong-xun.Study and decision-makinganalysis on safety cognitive concept[J].Journal of Safety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Vol.7,No.2:156-159

[2]宋立崧.中海油HSE管理理念与实践[Z].中海油2011年安全监督培训资料

[3]“安全文化”理念的架构与延伸[EB/OL],2006-9-30.http://www.cnooc.com.cn/news.php?id=215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S]

[5]中海油天津分公司“五想五不干提示卡”管理规定[G].2008

输气作业许可现场管理的探讨 篇3

关键词:输气作业许可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104-01

1 引言

作业许可管理是目前石油单位HSE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重要部分,目的在于通过识别、分析与控制非常规作业过程中的危险;联系相关安全规范,通过协调、计划,现场审核与落实,最终使人员形成按照标准进行作业的良好习惯。

石油企业输气作业现场管理问题主要在于工作专业性过强,安全管理人员主要靠内部挖掘和培养,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不能跟上技术发展程度等。作业许可管理作为目前风险控制的主要手段,能够有效消除隐患,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2 作业许可现场管理范围和方式

输气作业许可现场管理范围包括非计划性维修工作,承包商在厂区内工作,偏离安全标准、规则、程序要求的工作,交叉作业,在其它承包商区域进行的工作,没有安全程序可遵循的工作,以及屏蔽、报警、中断连锁和安全应急设备。基本涵盖了可能产生风险的工作内容。

作业许可主要通过申请、方案审查、现场审核、作业实施,作业关闭等步骤完成。通过各个步骤将作业人员、属地化管理人员、技术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和单位负责人有效结合,以达到全程监控,消除风险的目的。

3 现有作业许可管理形式难点

3.1 作业许可现场管理人员力量薄弱,管理层面狭窄

作业许可管理内容多,侧重点各不相同,作业风险随着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变化而复杂多变,石油单位安全专职人员作为作业许可管理人员,多是在工作中学习摸索经验,并未有成系统的学习机会,而且作业许可涉及内容较多,安全管理人员不能面面俱到。基层员工并不能有效的理解和参与到作业许可管理中来,造成专职管理人员疲于奔命。其余员工无所适从的局面。

3.2 作业许可管理流于形式化

由于管理层面的狭窄化,管理人员缺乏互相沟通和互相监督,长期的单项工作导致工作惰性增加,久而久之作业许可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很多事故的产生并不是当事者或管理人员对风险的不了解,而仅仅是疏忽造成的。缺乏沟通和监督正是工作惰性增加的根本原因。

3.3 交叉作业管理困难

输气作业基层单位包括站场、阀室和管线部分,管理区域大,情况复杂。一般大型工程和内部施工期间、监控力量强,技术准备周期长、整改前准备部分充足。不容易出现问题,而日常维护、交叉作业存在监控力量薄弱,作业突然性强、作业现场条件多变,是事故发生的薄弱点。

4 作业许可现场管理应对措施

4.1 强化人员安全意识,积极开展培训工作

工作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的因素,必须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和执行能力,充分培训员工控制风险,正确作业的能力。在基层单位单位中培训必须以多重形式开展,培训工作应至少做到三项:一是职业培训,如电工、焊工、管工,压力容器操作工等,职业性培训国家已形成一套富有成效和体系化的管理手段,作业人员都必须接受培训并取的相应资质才能允许上岗操作;二是专业培训,基层单位结合岗位需求开展的专项培训,方便员工将自身能力与单位实际需要相结合;三是安全培训,包括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学习,安全防护技能,安全设备操作和运用等。培训工作应结合员工需求和实际工作需要,制定长期培训计划,扎实重复地开展培训工作。

基层单位作业人员职能分管不同,应相互了解各自工作内容,及如何配合特种作业的开展。外来人员作业则基层单位必须开展专门培训工作,培训必须确保所有人员都参与,每名参与人员都做到了解施工风险,避免遗漏;

4.2 作业许可分级分类管理,方便确定管理力度和措施

4.2.1 不同作业分类管理

特种作业种类较多,分动火作业、动土作业、临时用电作业等,不同作业的安全管理要求差别很大,主管部门对不同作业许可进行审核时需进行针对安排,临时用电、动火等要害部位作业必须由专业资质人员监督,有些作业对人员资质要求不高,可由属地管理人员代管,但实际操作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4.2.2 同種作业分级管理

同种特种作业因施工内容的不同管理级别也不同,如动火作业按照动火位置分为三级,三级动火为基层单位审核管理,二级及二级以上就必须由上级主管部门审核管理,充分依靠上级部门技术管理能力。内容相同的特种作业,在不同时期也需要进行分级管理,在重大节假日和国家大型活动期间,单位人员不足,监督力量薄弱,要求对所有作业许可进行升级管理。方便上级部门统筹安排。

4.3 严格执行JSA(工作前安全分析)

JSA(工作前安全分析)是一项风险评估的安全管理工具,它是通过有组织的过程来对工作场所的工作中所存在的危害进行识别、评估,并按照优先顺序来采取行动,降低风险,从而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简而言之,JSA是将风险识别制度化、规范化。

旧有的安全技术交底概念性强,覆盖面不广,参照的管理程序可操作性不强,相当依赖管理人员经验。风险分析侧重点不均匀,风险控制多是针对前期和关键环节,其余时间管理强度低。多数安全隐患在作业后期浮现。

现场复杂情况产生的隐患风险需要技术人员和安监人员的分析,风险确认即是对现场工作任务进行审查,确定工作风险后再进行施工。风险控制包括以下内容:以前此项工作任务中出现的健康、安全、环境问题和事故;工作中是否使用新设备;工作环境、空间等;实施工作任务的关键环节;人员是否有足够的知识技能;是否需要作业许可及作业许可的类型;是否有严重影响本工作安全的交叉作业等。如果现场环境发生变化而造成作业风险的增加变化,则立即停止作业过程,重新开展风险识别工作。

JSA必须做到简洁实用,操作性强,能够在事故发生后有效的引导人员处理或者规避。JSA小组必须包含作业中涉及到的所有关键环节人员。并通过追踪调查了解到作业人员是否掌握。

开展模拟JSA工作,通过全员讨论的形式对风险和处置程序进行修订,使其更能满足现场作业的需要,并形成报告公布,既可以供作业人员参考,又可完善JSA条例。

5 结语

作业现场材料码放管理 篇4

(1) 石油钻井是劳动力很大的工程, 在装卸以及搬迁的过程中, 比较容易出现高空井架落物或者是绳锁脱落的情况, 这样会比较容易导致工作人员出现外伤。所以工人一定要按照规定穿戴劳保用品, 保护自身的安全。

(2) 石油钻井现场作业一定要重视检查和监督, 有些工程会出现井架安装质量检查和钻前土方工程施工检查马马虎虎, 开钻前检查问题整改不彻底, 有的甚至没有钻井工程设计就擅自开钻;作业过程中忽视对井场布置、井口与有关设备和设施间距、井场周围环境等的检查。

(3) 钻前准备不彻底, 作为钻井施工的第一道工序, 钻前准备工作一定要落实好。

(4) 由于钻井施工的工程比较特殊, 一些人员的配用也比较复杂。包括钻具供井人员、测井人员、固井人员以及侧有作业人员还有运输单位人员等, 对这些人员的管理一定要到位, 不能疏于管理, 否则会影响到交叉作业的进行。

(5) 会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 钻井工人一年四季都是在露天作业。因此, 工人经常受到当地不良气象条件的影响。所以管理人员要及时观察做工人员的身体状况, 以免造成工人、工程双损失的状况发生。

(6) 石油钻井不仅是陆地作业, 也是海上作业。对于在海上作业时, 要注意高温以及热辐射的影响。由于海上的气温要低于陆地的气温, 因此要注意些多发的疾病, 或者是一些皮肤外伤病等。

2 石油钻井现场作业的安全管理措施

2.1 防火安全措施

火灾对于开采石油是最大的安全隐患, 对于防火, 管理人员必须有一个安全措施的规定。

首先是禁止一切可燃易燃的垃圾物品进入作业范围之内, 更要防止在附近进行吸烟, 在作业现场以外的安全区域内设立一个吸烟区;其次是对于一些火源甚至失明火要放在指定的安全区域内, 对于一些采油用过的废料要存放在金属容器里, 必须盖严。另外对于驱动气动工具, 不可以采取液化石油气或者是可燃气进行驱动;最后对于消防设备要进行定期检查, 必须保证其具有可用性。而且要培训井队人员的消防意识, 使井队人员熟悉掌握消防设备。

2.2 现场作业事故的安全措施

石油钻井的工伤事故以及污染环境的事故经常循环不断的重复发生。这样就给已有的管理方法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很多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的管理不善和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以及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

由于当前钻并行业设备设施配套水平不高, 更新改造速度缓慢, 部分设备没有达到本质安全的要求, 惟有加强管理, 提高作业人员的素质才能消除各类事故的发生。而通过强化直接作业环节的管理, 提高作业人员和监护人员的水平, 系统地识别危害因素, 并进行科学的评价, 有针对性的采取治理隐患、加强监督、制订应急预案等措施, 将增强企业和人员预防事故的能力, 并且在险情发生时, 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控制和处理, 可以把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2.3 现场监护

现场监护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现场监护人员的工作疏忽。首先是监护人员没有能力胜任监护的工作。其次是监护人员缺乏监护的责任心。鉴于这两点, 施工单位应该做好以下措施。

首先, 有些监护人员的资历是有, 但是文化程度有些偏低, 这样就导致技术水平差, 没有责任心。所以, 对于监护人员的要求一定要非常严格, 无论是在文化程度以及知识、技能、经验和身体状况方面, 都可以达到要求, 这样才可以胜任监护人员的工作。另外, 监护人员要对新的技术以及管理方法都有所了解, 面对突发事件时, 可以履行监护人的职责。对于监护人员在上岗之前, 必须做好系统的培训, 保证监护人员对风险评价以及危害辨识的掌握。

其次, 监护人员没有责任心主要是因为监护人员对于自身工作的职责范围不清楚, 在作业期间, 监护人不得擅自离开作业现场。对于监护人要树立明显的监护标志, 作业人员可以对于监护人的身份一目了然。另外, 尽量避免监护人同时监护多个作业现场的情况发生, 以免由于监护不当造成作业的损失。

3 运用健康、安全的管理体系提升石油现场作业的安全

健康、安全、环境的管理体系就是HSE管理, 这种管理体系可以建立出一个安全标准, 可以为石油作业的风险进行一个系统化的识别。

3.1 HSE的管理体系

HSE的管理体系主要是遵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以及整体推进的管理理念。实施这种管理体系, 可以有效的保证施工作业的安全。HSE的管理体系要求实施动态管理, 并且针对各个地区的危害建立了风险档案, 始终以风险管理为核心。

3.2 HSE的发展

HSE管理是国际石油行业的一种通行办法, 是进入国际石油市场的准人证。以壳牌公司为首的国际大石油公司, 根据各自企业的特点, 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HSE管理体系, 引领各石油企业在HSE管理方面的发展, 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国内各大石油公司都建立了结合各自特点的HSE管理体系, 收到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按照HSE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指导思想, 各石油企业都在探索如何提高HSE管理水平的方法。因此, 国际石油行业把建立协调统一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HSE规范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逐渐形成了一种国际惯例, 为所有国际石油公司所接受。

3.3 H S E管理体系与传统管理的区别

(1) 传统体系是安全管理要比HSE管理体系狭隘很多, HSE的主要目的是围绕健康、安全以及环境的管理。把传统管理的制度上升到一个系统的管理。所以, HSE的管理系统更加的具有管理效应。 (2) HSE的管理系统是一个有计划、有执行力的管理系统。上文提到HSE管理系统运用的是一种开放式的动态管理, 采用这种工作模式可以弥补传统管理上的被动性以及不规律性。使整个管理系统趋于完善。 (3) 在事故的处理上, 传统安全管理往往就事论事, 注重了对直接责任人的处理。而HSE管理系统不采用就事论事的解决态度, 不主张处罚, 而以员工教育为主, 重点关注事故发生的根源, 并从体系本身是否有缺陷、程序和职责是否明确、岗位培训是否到位等角度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层次分析, 从源头上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4 结语

综上所诉, 石油钻井的安全管理和监护是一项非常严格不容忽视的工作, 监管人愿意要有具备责任心和胜任各项工作的能力, 履行好现场作业的安全管理, 使做也可以顺利进行, 作业人员可以健康作业。

摘要:本文结合了作业现场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安全监护措施以及在施工作业时运用健康的管理体系三个小论点对石油钻井现场作业的安全管理与监护进行一番浅谈。

关键词:石油钻井,钻井监护,石油安全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智惠, 李江丽.石油钻井公司作业成本法应用探析[J].财会通讯, 2009 (8) .

[2]吕有为.石油钻井工程野外技术作业队伍营地防火工作[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09 (5) .

作业现场材料码放管理 篇5

【关键词】固定资产;救助作业;船舶精细化管理;5S

一、救助作业船舶管理概述

救助作业船舶,是交通运输部属救捞事业单位根据其履行职能的需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规定的程序,通过购置或者调剂等方式为本单位配备的专用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所属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所属单位在使用救助作业船舶时,应当首先保证单位履行职能需要和事业发展需要,并遵循权属清晰、安全完整、风险控制、注重绩效和跟踪管理等原则,通过运用有效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进一步保障船舶的安全完整,保证船舶良好的运行状态,减少其在使用过程中的非正常损耗和浪费,做到高效节约、物尽其用,充分发挥救助作业船舶的使用效益。

二、5S法应用于船舶管理的可行性

1.政策可行性

2014年,交通运输部出台《关于加强专业救助打捞工作的意见》,围绕国家海洋强国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布局,提出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化专业救助打捞体系。在国家的战略布局下,救助作业船舶管理重点向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转变。而随着管理重点的转变,对于管理的方式方法也有了新的要求。5S法,是现代优秀企业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打磨后总结出来的一套精细化管理的方法,已经在现代化企业里运行多年,运作技术也越来越成熟,符合目前船舶管理模式改革的需求。

2.环境可行性

救助作业船舶,作为一种主要用于海上人命救护的专用船舶,与一般的商业船舶不同。其日常的运作特点是大部分时间是值班待命状态,而一旦接到救助任务就全速赶扑救助现场,立即展开救助作业。而救助作业现场往往都是极端的作业环境,船舶及其机械设备的使用都处于一种临界机动操作状态。5S法所强调的工作现场,简单地说,就是指企业用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如工厂、码头、仓库、超市、写字楼等。5S法,既适用于固定的行政办公区域,大型机械、人员交错的生产车间,变动性大、路况复杂的运输线路。因而,也适用于救助作业船舶。

3.经济可行性

5S法要求船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做到物品分类清晰、标识明确,摆放位置和数量固定、准确,任何人在进行救助作业时,能立即找到所需要的物品,减少寻找时间上的浪费,为救助作业腾出更多的时间。及时对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进行点检、维护和保养,发生异常现象时故障源就容易发现,一方面减少了聘请专门人员检修的费用,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设备运行的故障率。而机械设备和工具的使用寿命延长、维修率降低,也有利于减缓备件更换速度,减少备件库存消耗,有效节约维修成本。专业、安全、整洁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可以保证船员的身体健康,还可以明显地改善船员的精神面貌,使组织焕发出一种强大的活力。

4.技术可行性

根据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要求,所有500总吨以上国际、国内航行船舶均建立并实施了船舶安全管理体系(简称:SMS)。5S法是一种精细化管理的方法,是针对现实中一些企业或多或少存在地浪费现象,使企业改善总不能发挥出最好的效果,为了减少这些浪费,企业需要发现在改善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借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5S法所倡导的细节管理,强调的是管理人员在执行运行过程中完成任务的质量,与SMS强调管理人员通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改进实现安全管理的目标不谋而和,不仅能够满足SMS管理目标的要求,更是SMS运行的延伸和补充。

三、5S法在救助作业船舶管理中的实际运用

5S法,是指在从事救助作业活动的现场对人、机、物等作业要素进行有效管理。它通过对救助作业现场的环境进行全局的、综合的考虑,而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法与措施,从而达到船舶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目标。5S法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U)、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五个项目。

1.整理(SEIRI)

整理,是指将救助作业现场需要的物品与不需要的物品进行区分,去芜存精。

区分救助作业现场需要与不需要的基准,可以依据物品的使用频率来决定。每小时、每天、每周都用到的,为必需品。每小时用到的,应该随身携带或在工作台上定位放置;每天用到的,应当存放在作业现场,并且是离工作台较近的区域;每周用到的,可以存放在作业现场离工作台稍远一些的区域。每月、每季、半年、一年、待定(有用、无用)以及不能用的,为非必需品。可以建立档案资料,存放在仓库,并且定期进行点检。其中,对于无用以及不能用的物品要立即作报废处理。通过清理非必需品,给作业现场腾出更大的空间,减少每天反复整理、整顿、清扫不必要物品而造成的无价值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的浪费,并且能让全体船员树立起正确的价值意识,即船舶的使用价值,而非原购买价值。

2.整顿(SEITON)

整顿,是指将必需品按照规定的位置、规定的方法、规定的容量摆放整齐,标识明确。

通过前一步整理后,对作业现场需要留下的物品,摆放要有固定的地点和区域,摆放的位置、方法、容器和数量等要按照统一的思想进行布置和规范。例如,工具、零部件等,采用嵌入凹模的方法进行定位标识。如果没有可用的现成凹模,也可以自己动手,利用海绵、泡沫或厚质的台垫,刻划出物品形状后,镂空处理即可;灭火器、烟灰缸、垃圾箱、茶杯、扫把等,可依其使用状况,按其投影的形状在地面、墙壁、桌面或者保管器具等地方描绘成图进行定点标识;文件、说明书、图书、办公用具、药品等,按照其不同的特性、使用方法用文字、符号、数字、图案以及其他说明物进行分类标识。通过对放置场所、放置方法、标识方法的整顿,作业现场一目了然,作业环境品类规范、整齐划一,所有物品易于取用和归位,减少寻找时间上的浪费,消除因为混放而造成的差错,提高作业效率。

3.清扫(SEISOU)

清扫,是指清除现场内的脏污、清除作业区域的物料垃圾,防止污染的发生。

对于自己使用的物品,如设备、工具等,要自己清扫,不要依赖他人,不要增加专门的清扫时间和人员;对设备的清扫,着眼于对设备的维护保养。清扫设备要同设备的点检结合起来,清扫即点检;清扫设备要同时做设备的润滑工作,清扫也是保养。当清扫地面发现有飞屑和油水泄漏时,要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4.清洁(SEIKETSU)

清洁,是指维持整理、整顿、清扫实施后的成果,持之以恒。

前面所述的整理、整顿、清扫的3个S是行动,而清洁不是表面的行动,是表示了结果的状态。建立清扫的基本标准和责任区域、制定相关的考评方法与奖惩制度、深入调查、定期进行检查、上级领导经常带头巡查等,都能够很好的达到并保持这种状态。清洁也是根除不良和脏乱的源头,更是一种具有追根究底的科学精神。因此,不仅作业环境要清洁,物品要清洁,职工本身也要做到清洁。如工作服要清洁,仪表要整洁,及时理发、刮须、修指甲、洗澡等;职工不但要做到形体上的清洁,而且要做到精神上的“清洁”,待人要讲礼貌、要尊重别人;要使作业环境不受污染,进一步消除浑浊的空气、粉尘、噪音和污染源,消灭职业病。

5.素养(SHITSUKE)

素养,是指养成标准化、规范化作业的习惯,提升人的品质。

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规范化的作业程序,标准化的作业环境,统一的工作服装、作息时间等,规范船员的外在行为;通过针对不同的岗位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发展计划,让船员定期参加他们不熟悉的专业会议,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委派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组织各类读书学习会、技能竞技比赛等,进一步引导船员意识形态的提升。从而,使他们成为对于任何工作都讲究、认真的人,成为对于完成工作的品质高低有判断、有追求的人。

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存在问题

(1)理念共识不一致。管理者对于实施管理的意图以及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效果,心中有蓝图,非常明确。而基层船员,由于其所处的职位或者本身的知识面的限制,认为5S只是搞卫生,搞形式主义,不了解管理给自身的作业、完成作业的质量等带来的影响。因此,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容易导致船员不愿意配合或者抱着应付的心态,不按照规定摆放或未按标准来做,实施不够彻底,持续性不佳。

(2)管理层越俎代庖。5S管理重在全员参与,有些单位管理层喜欢当权威,越权指挥现场,总是插手与5S不相干的事情,造成5S主管部门的公信力和号召力严重下降,引起基层反感,5S管理推行就会困难重重。

(3)管理标准不明确。管理者在制定执行标准时,没有做到换位思考,下发的标准部分内容生硬牵强,以致基层不便执行,船员很快产生抵触情绪,造成5S管理的作用不能真正体现。

(4)考核评价制度不客观。考核评价指标过于笼统,主观性太强,容易造成评审人员在进行评价过程中依个人喜恶办事,出现做好做坏一个样,多做少做一个样等不公平现象,从而失去竞赛和激励的意义。

(5)报废手续过于繁琐。处理无用以及不能用的物品(包括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等),牵扯到财务、规划、办公室等多个部门,通过层层申请、层层鉴定,层层审批,所需时间过长,导致不能及时处理,使得长期做到坚持、维持、保持很难。

2.应对策略

(1)组织全员的5S培训。从人员意识着手,充分说明管理的意图、所要达到的目标、效果以及给执行人员带来的影响,让执行人员从思想上接纳这种新的管理方法;从管理内容着手,详细辅导每个项目的内含以及运行特点,结合现场指导和督察考核,从每一扇门、每一个工具箱、每一个抽屉开始指导,逐步由里到外、由上到下、由难到易,从根本上杜绝随手、随心、随意的不良习惯。

(2)适当授权。遵守每一层级的职责,在适当时给予基层管理者一定的工作空间,授予他们适当的自主决策权,帮助他们提高公信力和号召力。

(3)明确管理标准。邀请执行者参与制定执行标准,开放沟通渠道,当下发的标准内容与实际情况发生冲突时,应及时进行修正。

(4)健全考核评价制度。量化考核指标,明确评比和奖惩标准,公开考核结果,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充分调动船员工作的积极性。

(5)成立跨部门的专案小组。对现存的跨部门问题登录和专项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梳理矛盾关系,确定新的流程,防止问题重复发生。

参考文献:

[1]吴宏彪,赵辉.精细化管理持续改善[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2]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强专业救助打捞工作的意见.2014.

作业现场材料码放管理 篇6

关键词:井下,修井,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

井下作业修井车组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的产生是随着国a的重视越来越高而逐渐引起广泛的关注的。此外, 修井生产现场的具有流动性强、施工周期短以及员工素质较低的特点, 因此存在着许多与之伴随的弊端, 同时井下作业系统的高危性也给现场加强标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修井作业现场标准化管理的内涵

近年来油田建设的迅猛发展逐渐的暴露了井下作业系统精细化模式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的矛盾。修井作业不仅是第一线的综合管理单元, 同时也是井下作业系统的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为了解决井下作业系统当下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改变修井作业长期存在的弊端, 有必要创新管理思路以及实施标准化的施工现场管理。a、行为养成的准军事化、现场管理的规范化、操作的程序化以及考核的精细化, 通过这一系列的管理, 将标准化的管理思想深入身心, 融入到现场管理的方法当中。相信这样的井下修井作业管理可以培养出业务素养过硬、工作习惯好的员工、降低甚至避免现场施工的安全隐患, 促使现场施工达到安全、均衡、低耗、优质、高效、文明生产, 充分的体现出修井作业现场标准化管理的内涵。

2 实现标准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2.1 实行标准化现场促进环境清洁与文明生产

在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坚持“六必圈闭”以及“六必铺”, 将井下作业与绿色生产有机的结合起来, 以全面的实施现场及设备的情节性工程, 建立健康安全的标准化形象 (图1-2) 。

2.2 统一标准

统一的标准是实现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的关键, 主要包括井控设施、工具房、现场值班房以及消防器材等硬件设施的位置、配件总类油管桥的桥距、桥高数据等, 即使在不同的环境及施工现场也要保证设备的统一标准。

2.3 严格标准化操作, 使生产处于受控状态, 保证施工质量

为了保证生产处于受控状态, 可以通过以下措施:首先是通过岗位员工对工用具、设备设施、技术、原材等的质量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 制定出质量风险检查卡, 实施质量监督, 并在日后的施工中落实质量风险控制卡;其次对各个岗位的日常操作进行作业前的检查以及施工中的风险识别、作业后的复查, 并建立起标准化的应用考核机制, 促进标准化程序在日常施工中的执行, 杜绝违规操作;最后要严把技术关, 通过专检、自检与互检促使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执行以及现场管理的标准化与科学化的建立。

2.4 现场实行“定置管理”, 使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有序

(1) 将现场标准化管理根植于人, 实现标准化管理的理念。首先从入场教育上入手, 要求员工以标准要求自己, 养成精神饱满、迅速、口号清晰等精神风貌;其次在现场的应急演练中要做到职责分配全面科学, 时间与过程以标准化程序为准;最后是将用到的各种器械, 例如通井机、大罐、井架、井控器材等要实行责任制, 将责任落实到那个人的头上, 保证搬迁前、施工中以及交井后的现场保持原样, 做到人人熟知标准与保持统一的习惯。

(2) 将现场的各种工具准确定位。施工现场的各种各样的工具较多、零碎, 包括活动扳手、管钳、封井器、油管旋塞等, 在施工中很容易发生丢失。为此引入现场管理“6s”, 对现场的各种装置进行分类建账, 做到帐、物、卡的“一口清”管理。

(3) 施工现场的标准化过程控制。现场的标准化控制重在信息的管理, 实施修井作业的施工队伍必须认真的贯彻落实井下作业现场布置标准, 通过开工前的自我验收、施工中的每日班前讲话以及班后的巡检等做到施工现场管理的全过程管控

3 修井作业现场标准化管理的效果

(1) 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由于实施了标准化的管理, 从而有效的杜绝了安全责任事故与环保事故带来的不良影响, 减少事故经济损失, 达到了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2) 筑牢了修井作业现场安全生产防线。标准化作业现场的实施有效的实现了降低作业风险、防范于未然以及减少违规操作等问题, 极大的提升了安全施工的时效性, 促进了良好生产秩序以及生产环境的建立。

(3) 有效提高了现场作业生产时效。标准化作业现场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每一位员工的自身职责, 使得现场作业逐步的跨入标准化、程序化管理。

(4) 现场人员自主化管理得到进一步提升。标准化作业现场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员工的自主化管理, 使得每一位员工标准上岗、业务素质明显提升, 从而形成了一支具有核心竞争力与自主管理能力的高效团队。

(5) 修井作业现场“三标”建设得到有效落实。标准化作业现场的实施有效的解决了生产现场脏乱差的问题, 突破了现场原有的“三标”管理水平, 一步步朝着清洁、绿色、密闭修井方向发展。

4 结束语

油田修井作业为一个多工序、或多设备交差的施工作业, 具有自身明显的特殊性:隐蔽性、连续性以及复杂性, 因此就决定了修井作业实施质量控制的难度, 同时也为修井作业的质量监督工作提出了挑战。而通过实施井下作业修井车组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 可以达到规范员工行为以及加强基础管理、强化现场管理, 从而形成井下作业特色的规范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今井正明, 现场改善低成本管理方法[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作业现场材料码放管理 篇7

1 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质量管理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每一位员工。没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没有质量意识,在实际项目中就不可能按照质量要求进行生产,就会存在单纯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的倾向。因而,新模式下更应特别重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每一个岗位都应有明确的岗位职责,每一道工序都要有严格的、具体的操作流程和监测机制[1]。

质量管理工作需要全员参与,在新模式下中方员工需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外籍员工,营造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不断提高当地雇员的质量意识,完全将当地员工融入到质量管理的大阵营里来。中方管理人员,一方面要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将质量管理理念灌输给作业现场的每一位员工,促使他们准确掌握并严格遵循质量管理流程,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正确理解生产与质量的辩证关系,营造一种“我与质量同在”的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氛围。因此,新模式下从事质量管理的中方员工必须适应质量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由单一的会操作向会沟通、会管理、会培训、会计划、会协调、会监控的综合素质转变。

2 充分发挥领导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领导作用是质量管理八项基本原则之一,讲的就是领导重视最为关键。因此,企业高层领导必须身体力行,牢固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承诺为质量管理提供必要的资源,满足质量管理的要求,建立并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有效的体系管理,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为了保证为客户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满意的服务,企业领导应带头营造和维护企业的质量文化。在项目运作中,坚持“质量效益型”和“技术经济一体化”的经营理念,倡导在新的作业模式下质量管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措施,注重培育质量文化,追求质量至上,大力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领导作用。除此之外,企业领导人应带头探索、学习和宣传新模式下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将体系运作落到实处[2]。

采用作业现场完全属地化管理时,会组成一个由多名核心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组成的支持小组,支持小组的每一名成员既是质量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又是质量管理的基层领导。因此,在新模式下,支持小组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总结经验。一方面要加强支持小组成员之间、支持小组与作业现场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要加强与总部专家支持队伍的沟通,探索并建立一种支持、联络、协调机制,确保项目安全优质高效运行。

3 全面推进质量的有形化管理

采取现场完全属地化模式作业时,需要所有从事质量活动的外籍员工正确理解项目合同对技术质量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项目支持小组的技术人员应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将技术质量要求细化为具体的工作目标和质量目标,并将之传递给每一位当地员工,力求达到好理解、易操作、可考核、模块化的效果。首个伊拉克项目,当地雇员连检波器都没有见过,为了保证野外质量,仅检波器埋置的工序就被细化为12个步骤,以便当地人掌握和遵循。

针对项目存在的质量隐患和项目运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质量问题,支持小组的中方人员应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降低或消除质量风险。质量管理体系应与作业所在国的宗教、文化、语言、习俗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用当地人容易理解的质量语言、质量符号,制订符合当地员工风俗习惯的工作程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工序管理,设置工序质量控制节点,实现操作流程模块化、有形化。

4 强化项目质量控制的过程管理

项目实施是通过按步骤完成一道道工序(过程)来实现的,因此,项目质量控制实际上是工序过程的系统管理。项目质量管理划分为事前控制、事中管理和事后监控3个阶段。

4.1 事前质量控制

事前质量控制的重点是识别与作业活动有关的各个过程,将质量管理措施融入到过程控制中,按照各工序的特点,设置质量控制点,结合人、物、法、环境等因素优化资源配置、做好施工准备。首先,建设科学全面的考核体系,严格员工的从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考核,把合格的员工放到合适的岗位上是发挥人力作用的关键。其次,在项目准备期间结合项目特点和质量需要,优化配备设施是实现项目质量目标的基本保证,也是新模式初期阶段提高生产效能的关键措施。另外,在项目准备期间,根据地质任务和技术要求,组织项目人员对工区的人文、地理、地质、气候等环境因素做全面调查,借助卫星图片、人文地图分析等技术手段,制定合理的作业计划和质量计划,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4.2 事中质量管理

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是项目质量管理的重点阶段,现场作业完全属地化的运作模式应突出的是:(1)制订与质量控制有关的工作流程,加大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的培训力度和考核力度;(2)以工序细分为手段,设置质量节点,采取质量风险评价矩阵分析方法;(3)日常质量管理模式化,比如每天开炮前必须要做的检测、满足的最低标准等;(4)基础管理有形化,所作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可追踪、可追溯;(5)工序验证和内部交叉检查全面化、常规化,借鉴HSE的RWP方式,加强问题跟踪和整改落实;(6)现场质管人员与支持小组保持沟通畅通,每日固定提交静校正、SPS、检测数据、地震叠后数据等,支持小组对这些数据的复查和分析后,通过每日简短视频会议及时反馈给作业现场;(7)项目支持小组与驻队监督、甲方人员等通过电话沟通、邮件汇报、定期会议等方式保持沟通渠道畅通,实时掌握质量动态;(8)支持小组坚持对项目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审核、检查、指导工作,必要时引入外方审核;(9)引入激励机制,提高本地员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能动性,将月奖按一定比例分配给质量、HSE和生产效率三方面,并按月及时兑现奖金的发放工作。月奖兑现细化到每个作业单元(小组),依据每个作业小组的工作目标和质量目标进行考核。表现突出的班组还要给予精神和额外物质奖励,激励每名员工不但要重视质量,还要重视HSE表现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4.3 事后质量控制

事后质量控制的主要方式是在施工结束后,现场质量管理人员同支持小组一道及时对资料进行评估,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回顾、总结;积极与甲方沟通、探讨,听取甲方对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评价、意见和建议。

5 深化质量管理的培训改革

项目之所以能够成功进行完全属地化作业靠的是一支由一批长期跟随东方公司作业的高中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人员组成的队伍。因而,注重培训,加强人才培育是推广新作业模式的根本。根据东方公司在伊拉克、巴基斯坦、尼日利亚采用新作业模式的经验,该模式对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出了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中方人员除具备扎实的技术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协调、计划、预测、前瞻、技术、应急、公关等综合能力及素养。同时,必须对交际心理学、当地民族特性、文化宗教等方面进行必要的了解和研究。因而,中方员工需要全方位综合能力培训,每位支持小组的中方员工必须成为一个能做、会说、懂教、善管的综合人才。

组织开发针对性强、实用性好、层次丰富的培训教材体系,发挥公司全球培训网点的优势,全面培训从事质量管理工作的外籍员工,形成全员化、制度化、实用化的培训体系。

培训方式灵活多样,突出针对性,强调实用性。在项目中或施工间隙对中高级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着重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邀请专门的技术服务公司专家讲课,如当地测量、物探、仪器方面的技术服务公司培训,SERCEL仪器服务公司培训等;邀请公司总部的总师、专家到现场讲课或者派送项目的骨干技术人员去东方公司总部参观学习。同时,通过项目质量管理交流会、日常质量管理群聊、案例分析会、技术论坛等交流平台促使中外方员工交流沟通、体验分享、中外方员工轮流讲授,在交流中提高协作意识、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

6 全力推进质量管理支撑体系建设

采用作业现场完全属地化的运作模式需要一个完善有力的远程指导支持小组作为核心单元,提供24h的实时计划、指导、协调、监测和业绩评价服务。支持小组应由仪器、测量、震源、设备、采集、信息等技术人员组成。同时,还需要一个多方位、涵盖面广的支撑体系来支持和改善远程指导支持小组的效率和力度。通常支撑体系应该包括综合培训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部门、技术综合支持部门,后勤设备综合部门,信息及公关部门。并且,总部机关应建设24h值班制度的协调小组,以保证提供最迅速的技术支持和突发事件解决方案。

大力推进以远程指导支持小组为核心的多部门参与的层级支撑体系的建设,是确保在现场作业完全属地化模式下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新模式作业进一步提高能效的保障;进一步理顺支撑体系与支持小组的运行机制将促使新模式发挥最大的优势。

7 结论

在作业现场完全属地化运作模式下的管理思路引导下,结合海外基层管理经验和多个新模式项目运作的成功经验,对如何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该模式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而,该课题的探索与实践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领导大力推进、全员积极参与、层层强化执行必将不断完善新模式下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质量管理水平,逐渐累积市场竞争优势,促进公司“质量效益型”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宇.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上一篇:水变雨的幼儿教案下一篇:航空航天超高效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