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高一英语下 课文参考译文

2024-10-07

新世纪高一英语下 课文参考译文(通用3篇)

新世纪高一英语下 课文参考译文 篇1

Unit 1

在中国旅行

在中国旅行可能很累,但也很有趣。然而,选择什么样的旅行方式却常常意味着行程的成功与否。这里有一些关于如何在中国旅游的信息。

乘火车

乘火车可以去中国的大部分地方。一般来说,铁路服务效率高。但有时候火车上过分拥挤,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更是如此。买什么样的火车票取决于行程的远近。短途旅行,硬座、软座都可以;但要长途旅行的话,最好买一张卧铺票。

乘船

有许多海上航线可以把您从中国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带往另一个城市。也有一些内河航线,其中最迷人的一条是重庆至上海的航线。轮船沿途经由著名的三峡风景区,游客们可以驻足于许多的风景名城和历史古迹。

乘飞机

对于那些旅行时间有限的旅客而言,飞机通常是他们的首选。当然,您也要为这一便利付出代价——那就是机票会更贵。中国民航以前曾是中国唯一的一家航空公司,现在则有若干地方航空公司。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飞机的安全记录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通过中国国际旅行社、宾馆的旅游服务台或者航空售票处都可以买到机票。许多大城市和有名的旅游胜地都有飞机场。

乘公共汽车

中国的高速公路发展得很快。现在市内和城市之间都有汽车运营线路。它们的管理很完善,价钱也很便宜。国营公共汽车按时刻表准点发车,票价便宜。另外还有私营公共汽车。它们主要在地方线路上运营,经常要等位子全部坐满之后才出发。

骑自行车

除了以上提到的旅游方式外,骑自行车也是环城游的最好方式之一,只要您不是去重庆(那里的街道很陡,是中国唯一自行车特别少的城市)。如果您打算在中国待上一段时间,不妨学学本地人,自己买一辆自行车。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在中国逗留期间会有所帮助。

Unit 2

悉尼海港大桥

从悉尼海港大桥顶部鸟瞰悉尼市,感觉奇妙无比。

我站在悉尼海港大桥底下,仰望这座世界上最著名的大桥之一。这座高达40层的海港大桥矗立在壮观的悉尼歌剧院附近,鸟瞰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这座大桥看上去自是壮观,但谁会心想去攀爬它呢?

当然是我了!攀爬大桥实际是并不是很疯狂的事。游客于1998年开始攀爬大桥,现在这已经成为悉尼最受欢迎的一个景点了。为了攀爬大桥,我们一行12人必须先上一堂特殊的课。首先我们把所有的个人财物都存放好,再换好专用攀爬服,接着组织者向我们演示如何使用安全带和如何攀爬陡峭的阶梯。

我们甚至还带着小的个人无线电接收设备,以便在攀爬时接收到导游的提示。

我们心中的期望越来越高,整个攀爬小组都激动了起来。一小时以后,我们准备完毕。我们首先经过路桥下面的狭窄通道。值得庆幸的是我不恐高。从通道上往下望,可以看到下面50米(164英尺)处的地面。

接下来,我们沿着一直通往桥拱的阶梯往上爬。汽车在下面的马路上飞驰而过。我们爬得越高,风越大,城市也越来越多地映入我们的眼帘。一会儿,我们渐渐地靠近大桥的顶部。从顶上看,真是别有一番风光!在这里可以清楚地从各个方向鸟瞰悉尼市。向南看,可以看到城市的天际线、著名的悉尼歌剧院和大海。那简直是在欣赏一幅明信片,不同的是我们都在画中。每个人都为来到悉尼这个景点而自豪。

到了下桥的时候,大家谁都不愿离开。桥上的两小时似是瞬间即逝,但曾经见到过如此独特画面的记忆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Unit 3

恰当地使用英语

如果你不想冒犯别人,你最好要知道哪些英文词可以用,哪些不能用。设想你现在在美国的一家饭店里,你想要点水,你就叫“女服务员”。一个女服务员来到你桌旁,但明显地很不高兴。你做错什么了吗?你实际上可能是因为叫她“女服务员”而冒犯了她。现在,很多人愿意使用“服务员”一词,而不是“女服务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随着社会的变化,我们的语言也在变化。现在使用“服务员”一词更合适,因为这个词使人感到受尊重。恰当地使用英语是人们所做出的一种尝试,目的是为了让语言听上去对所有人都表示尊重。

对于性别色彩太强的词要慎重,避免使用。这包括以-ess和-man结尾的一些词。例如:飞机上的服务员现在被称作“航空服务员”而不是“女服务员”。在过去,只有女性才能做航空服务员,现在许多男性也进入了这一服务业。“航空服务员”一词更合适是因为它既可指男性,也可指女性。很多女性现在也进入了以前只有男性从事的职业,因此,像“policeman(警察)”和“chairman(主席)”等词现在已经被替代了。现在人们更愿使用“police officer(警察)”和“chairperson(主席)”。

遗憾的是英语中没有(中性)单数代词可以用来代替“he(他)”或“she(她)”。这就产生了一些问题。没有这样一个代词,我们如何才能公正地称呼男女两性呢?一种办法就是使用复数形式。因此,人们不说“如果一个人想学习英语,他必须每天学”,取而代之的是,很多人或说“如果人们想学习英语,他们必须每天学。”

恰当地使用英语的范围不仅仅限于性别方面,还包括种族和残疾方面。例如,有人喜欢使用“某方面能力缺陷的人”,而不是说“残疾人”。“残疾”一词可能被认为是对人不尊重,因为它暗指一个人是不能自立的。

但是,有些人在用词方面不喜欢听别人的。他们坚持不改变自己说法用词的方式,认为自己没有义务在用词方面使别人感觉更好。但大部分人都认为使用尊重所有人的语言是公平的。因此,人们确实是在与时俱进。

Unit 4

目光交流

午餐结束后,我主动提出送詹姆斯回宾馆。他说他是步行来我这里的,但还是很礼貌地接受了我的提议。我们驶过几个街区,来到他的宾馆,把车停在车道上。我下车赶快来到他的那一侧,打开车门,身体前倾,伸出一只手。这时,我的目光和他的目光相触。虽然他没说话,但我得到的信息却很明确,“你难道还敢想扶我下车吗?”

我向后推开,詹姆斯走下车,对我笑了笑,以这种方式表示,“没问题,一切正常。” 如果我们注意观察我们的观众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常常和我们进行非言语的交流。读懂这些人们眼中无声的信号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引入一个话题,它能使观众们活跃起来,你知道你已经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他们在位子上移动或与相邻观众进行目光交流。你下一步的行动应该以他们的反应为指导。当你继续进行你的演讲时,你根据自己对观众目光的理解,就知道应该放弃什么、修正什么和补充什么了。如果你讲的笑话或故事效果不佳,观众可能会告诉你他们想听什么,不想听什么。这些信息应该能够使你对将要说的内容、使用的幽默和演讲的风格做一些调整。

观众最明显的非言语反应就是对你所讲的内容不加以注意。打哈欠、看节目单、小声聊天,或是最糟糕的反应——打盹等,都是对你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的警告。通过目光交流,你会第一个知道你是否仍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如果不是,你就要及时调整你的态度。不能及时改变态度并控制住局面的演讲者是不会受到尊重的。

但有些无声的信息也能传递好消息,例如观众们微笑、向前倾斜身体和聚精会神地观看等,都在告诉你道路畅通无阻,一路绿灯,所以你接着往下讲就可以了。

Unit 5

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

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被誉为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指挥家。他指挥了许多世界著名歌剧(如《奥赛罗》和《波西米亚人》)的首次公开演出。

1867年3月25日托斯卡尼尼出生在意大利。他9岁时进入一家音乐学校学习,1885年毕业,并在大提琴和作曲两门课中获得了优异成绩。

19岁时,托斯卡尼尼加入一个意大利乐队去巴西做巡回演出。在那次巡回演出期间,乐队指挥突然辞职。于是托斯卡尼尼被临时召来担任指挥。因此,当托斯卡尼尼跳上指挥台时,观众们嘲笑他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他对《阿依达》充满激情的指挥,激起了观众潮水般的欢呼声。

托斯卡尼尼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指挥时不看乐谱。他读过一篇乐谱后,即使过了许多年,仍还能回忆起其中的每一个音符。但仅仅有出色的记忆力还不足以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指挥家。使他成为杰出指挥家的,是他所表现出的活力、对演出的严格态度以及他对作曲家本意的忠实。

在排练中,为了让乐队达到他所要的效果,托斯卡尼尼有时会跺脚,折断指挥棒,或把乐谱撕得粉碎。他试图用各种方式来阐释音乐。有一次,在试图给一个美国乐队描述乐章中的一种轻柔的效果时,他感到自己手足无措,因为他的英语很差。苦苦思索一会儿后,他从口袋里拿出一条丝质手帕抛向空中,和乐队一起看着它飘落到地板上,然后他说,“瞧,就那样演奏!”

托斯卡尼尼要求自己就像要求乐队一样严格。若是乐队符合了他的要求,他会高兴得流泪。否则,乐队就免不了要受他惩罚。若是他自己很难得犯了一个错误,他会在乐队面前扇自己耳光。他甚至连自己也不宽恕。

在演出过程中,如果有人敢讲话,或迟到——这更糟糕,托斯卡尼尼会对他们大声斥责。

托斯卡尼尼一生都是反法西斯主义的。由于他拒绝指挥演奏法西斯颂歌和反对希特勒对犹太音乐家的禁令,他于1931年受到了身体上的伤害。

托斯卡尼尼1954年结束了指挥生涯,1957年去世,享年90岁。

Unit 6

电影特技

在银幕上,美国演员汤姆·克鲁斯穿过一块窗玻璃扑出去,一辆汽车在他身后爆炸;当飓风把房子和牛群席地卷走时,女演员海伦·亨特在飞奔着以躲开飓风。

当然,还有史泰龙正在做各种动作„„

近来在动作片里男女演员自己表演特技好像是很时髦的了,而大牌明星们的确是在亲自表演更多的特技。据一位导演说,有些男演员表演90%的特技,而最难以胜任的10%的惊险动作,一般都留给专业特技演员了。这些男女特技演员冒着生命危险来为动作片里的大牌明星们做替身,以此来谋生。

不过,也有一位例外。这位唯一不愿他人来完成其特技动作的男演员就是香港巨星成龙。他以自己完成动作电影里全部的特技而自豪。成龙表演他个人品牌的惊人武术已长达15年之久。就体力上的承受能力而言,他无疑是个活生生的奇迹。当然,这种英雄行为同时也造成他身上的许多骨折,而且脑袋上还有硬币大的一个洞。

美国动作片制片商并不想让明星们受到伤害,所以特技专家常常被召来完成一些需要特殊的才能方可完成的危险特技部分。与此同时,他们又尽力让观众相信每一个特技动作都是由那些著名演员在完成。

男女演员也想让观众相信并非特技演员在替他们演特技,所以他们中有许多人坚持要亲自表演自己戏里的特技。于是事故不可避免。例如海伦·亨特在表演一个场景时被撞昏了——她打开一扇车门,在车子驰过一块玉米田时跳车。后来海伦承认说,“我有特技表演者的勇气,可是我并不具备他们的全部才能。”

对观众来说,当那些自己所喜爱的演员在电视谈话节目里吹嘘特技表演时,完全没有必要为他们担心。完全有可能是由他人代为受罪。正如海伦所说,特技演员要做的特技表演仍然还很多。

Unit 7

头版新闻

全世界每天有数以百万计的报纸售出。那么报摊上报纸的哪一部分最吸引你的眼球呢?

毫无疑问,那就是头版,其内容通常是关于当天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另外,头版通常还包括索引,帮助读者快速找到某一特定的部分。头版还简要刊登当天的天气预报。

人们更多考虑是人头版的标题,它就像是文章的题目。人们认为标题应该信息量大而且能吸引人,应该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头版头条新闻的标题当然应该是最重要的。毕竟,它决定着人们能否被吸引而去买某一份报纸。

尽管头版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头版内容的侧重面还是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头版是报纸的“橱窗”,因此强调“橱窗布置”的重要性。这种看法的问题在于它过分强调“橱窗”的重要性,从而降低室内陈列商品的价值。另一种看法认为报纸就像有很多橱窗的商店,每个橱窗都应该按同样高的标准来布置。报纸应该有一种整体感。

一旦一份报纸确定了其头版的标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风格,编排内容就相当容易了。主要内容通常被称作头条新闻,它占据主要位置,即头版的左上角。一幅能真正体现头条内容的大照片占据中间正上方的位置。接下来就是按重要性排列的一些次要新闻,它们标题字体的大小以其重要性而定。

每当有重大新闻时,报纸标题通常使用黑体字,从左至右占据整版的宽度。但是,报纸必须要注意引人注目和耸人听闻的区别。过分使用耸人听闻的手段来吸引人的报纸可能会失去自己的声誉。

Unit 8

一份额外酬宾礼物?

在舒适的起居室,安妮和乔·金坐靠在安乐椅中看着电视。安妮按动遥控器搜索他们感兴趣的节目。

“我们为什么不看《家庭纠纷》?”安妮问道。“我讨厌看肥皂剧,”乔说,“尤其是这部夫妻俩为了钱而争吵的肥皂剧。” “好吧,”安妮说着,将节目调到12频道。电视屏幕上出现的一个长相不错的播音员说道:“现在,全球性杂志《环球》自豪地公告它数量有限的礼品。你只要付比报摊价低一半的价钱,即低廉的10美元,就可以订阅全年12期的《环球》。请想象一下,你可以阅读让你惊奇的配着彩色插图的奇特故事。而且,如果你在6月1日午夜前订阅的话,我们会提供我们的《世界地图册》作为额外礼品,不增加任何费用。记住,这是限额礼品。这份地图册店里是买不到的。它里面除了有各国大城市和首都外,还有世界各大旅游景点。大千世界一手掌握,这是多么奇妙啊!要获得这份精美的礼品,请写信到‘内华达州雷诺市666信箱,《环球杂志》礼品处,邮编87870’。务必在信中附上10美元的支票或汇票。如果不尽满意,你仍可留下地图册,取消订阅。我们会很乐意退款。”

安妮说:“听起来挺有趣,实际上有本地图册很方便,尤其是当我想要去某个地方,或在报上看到某个地方,想要找一找它的具体位置时,尤其方便。”

于是他们寄出一封订阅信,两周后邮件便到,有一个小包裹。那是地图册。乔简直不能相信地问道:“这是送给我们的地图册吗?它看上去像是一张大邮票。” “在电视上看它似乎特别大。”安妮说道。乔说:“这地图册什么也不能查找——得有个显微镜才行。”

新世纪高一英语下 课文参考译文 篇2

关于翻译的标准, 早在1898年, 严复先生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时, 就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 参照古代翻译佛经的经验, 集汉唐以来译论之大成, 提出了“三字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 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 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信、达、雅”即忠实于原著, 译笔流畅, 文字典雅。这一标准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翻译的主要特点与规律, 一经提出即为翻译界所承认和推崇, 为我国的翻译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后一百多年时间里, 对“信、达、雅”的阐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如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思果的“信、达、贴”、刘重德的“信、达、切”、张培基的“忠实、通顺”等, 都与其“信、达”相似, 只是提法有所改变。在《解构“信、达、雅”:翻译理论后起的生命——评叶维廉“破信、达、雅、:翻译后起的生命”》中, 罗选民提出“信、达”是翻译的基本要求, 而“雅”则表现出一种对翻译的完美追求。翻译决不是奴性的活动, 它只有在表现出原作的风貌和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时, 才具有生命。1935年, 鲁迅在《“题未定”草》中提出“忠实、通顺”作为翻译的标准。1964年,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 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 那就算是达到了‘化’境。……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致读起来不像译本, 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翻译的东西。”

在《翻译概论》中, 姜倩, 何刚强认为对于初学者来说, 还是现时通用的一般标准“忠实、通顺”四个字为好, 即译文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 而且读起来通顺易懂, 符合译入语规范。正如茅盾1954年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对于一般翻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 至少应该是用明白畅达的译文, 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简言之, 就是广为接受的“忠实”和“通顺”。

2 翻译标准之“达”

如上所述, 笔者以为判断译文的好坏, “信、达、雅”三者之中“达”乃关键。译文的通顺流畅与否不单单能检测出译者对译文的理解程度, 也体现出译者的表达水平。同时, 通过检测译文是否流畅又可判断译者对于“忠实”的理解。在翻译过程中, 如果片面追求忠实, 势必失去通顺, 实则“伪忠实”而已。关于译文的“通顺”, 笔者非常认可林语堂先生的有关论述。他认为“通顺”是指对译文读者负责。对于通顺的标准, 林语堂认为必须以句为本位, 而且必须完全根据译文读者的语言心理才能够使译文通顺。所谓“以句为本”就是以句为单位, 并非是字对字的翻译。而且他还从心理学角度指出:“寻常作文之心理程序, 必是分析的而非组合的, 先有总意义而后分裂为一句之各部, 非先有零碎之辞字, 由此辞字而后组成一句之总意义;译文若求通顺之目的, 亦必以句义为先, 字义为后。”另外, 林语堂先生也强调每种语言特有的“语性”, 语法和句法的使用一定要针对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 所谓的“通”与“不通”, 就是看语法和句法是否和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相同, 相同就是“通”, 不同就是“不通”。同时, 林语堂认为译者如果能根据译文读者的语言心理来进行翻译, 就能达到通顺的标准。因为文化以及环境的不同, 让各种文化和环境下的读者的认知方法有差异, 同样的事物, 在不同文化和不同环境下的人的看法会有不同。因此, 译者必须要根据译文读者的语言心理进行翻译。

3 课文译文“不达”之分析

笔者本着以上翻译理论, 在进行华南农业大学的教改项目“大学英语翻译课的实验与研究”中,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课文为翻译实例, 对其教学参考书的课文译文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课文的翻译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对现行的课文译文做一些分析和研究也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

本文主要以《新视野大学英语II》中的课文为例, 就译文的通顺性发表一家之言。《新视野大学英语》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目前是国内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普遍使用的教材之一。该教材所精选的课文行文地道, 句法规范, 难易适度, 是比较合适的大学英语学习素材。可是笔者在阅读其教参上所刊登的课文译文时, 却发现很多译文佶屈聱牙, 欧化语言比较严重, 相比英语原文, 译文逊色很多。单看译文, 很难相信其能作为课文供学生品读。依照林语堂先生的说法, 其译者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译文读者的语言心理, 很多时候也没有以句为本位对原文进行翻译。笔者分析, 译文的不通顺大都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对于“忠实”的刻板理解;二是对于原文的理解只看到点未看到面。

3.1 过度“忠实”

“忠实”这一标准管制也束缚了很多的译者。很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自觉地倾向于一种百分之一百地尊重译文的客观内容, 即从“字义”到“语序”等完全的忠实。如果这样来误解“忠实”这一标准, 那么翻译就会被认为是一种语言上的机械对应活动了。这样的译文当然无法确切地表达原文的含义和情感, 也无法满足译文读者的心理。如以下几例:

1) John Blandford, a tall young army officer, focused his eyesight on the clock to note the exact time. (unit 4 A Test of True Love)

约翰·布兰福德, 一个年轻的高个子军官, 眼睛盯着大钟, 看确切的时间。

译文读起来很是别扭, 究其原因, 毛病在于译者对原文的亦步亦趋, 唯恐对原文不忠, 不惜以流畅为代价。此句可改译为:

约翰·布兰福德, 一个年轻的高个子军官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时钟上的数字。

2) “...And she said that if you asked me to go out with you, I should tell you that she’s waiting for you in that big restaurant near the highway.” (unit 4 A Test of True Love)

“……她说如果你邀请我和你一起出去, 我就告诉你她在公路附近的那家大餐厅等你。……”

此句是间接引语。“I should...”应是“she said”的宾语从句。译者当然能够理解到这一点, 可是在表达的时候却是生搬硬套, 过度忠实, 导致译文读起来佶屈聱牙, 并不流畅。此句可改译为:

“……她说如果你邀请我和你一起出去, 就让我告诉你她在公路附近的那家大餐厅等你。……”

3) Normally, Americas do not assess their visitors in such relaxed surroundings over extended small talk;much less do they take them out for dinner, or around on the golf course while they develop a sense of trust. (unit1 Time-conscious Americans)

一般说来, 美国人是不会在如此轻松的环境里通过长时间的闲聊来评价他们的客人的, 更不用说会在增进相互间信任的过程中带他们出去吃饭, 或带他们去打高尔夫球。

原文“while...”引导的是一个伴随性的状语从句, 译者理解的非常确切, 但是在表达的过程中却太拘泥于该词的本意, 译为“在……过程”中, 使得译文欧化痕迹明显。此句可改译为:

一般说来, 美国人是不会在如此轻松的环境里通过长时间的闲聊来评价他们的客人的, 更不用说会通过带他们出去吃饭, 或带他们去打高尔夫球来增进相互间的信任。

从以上三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忠实”并不是以要求译者一定要不分场合地死死抱住原文的词、句及表层意思不放。其实在翻译过程中, 当两种文字出现剧烈冲突时, 译者要尽量从译文的读者心理出发, 进行适当的调整, 使译文通顺流畅。译者这样做也是体现出一种忠诚, 而且是一种真正的忠诚, 因为这样的译文更能满足译文读者的心理, 达到翻译的目的。

3.2 见“点”不见“面”

见“点”不见“面”其实也可以说是译者对“忠实”这一标准肤浅理解的后遗症。某些译者在翻译文章的时候, 着眼点仅限于一个单词, 或者一个句子, 而不会着眼于一个段落或一个语篇。其实在翻译过程中, 我们都知道要进行两个步骤。第一步理解, 第二步表达。而译者往往在走第一步的时候就掉以轻心, 没能够吃透原文, 进行点线面的分析。如以下几例:

4) Six minutes to six, said the digital clock over the information desk in Grand Central Station. (unit4 A Test of True Love)

大中央车站问询处桌子上方的数字钟显示:差六分六点。

此例是课文A Test of True Love的第一句。原文把宾语前置, 很明显是起强调作用。尤其是作为整篇文章的开头句, “Six minutes to six”在此句里得到非常好的突出, 并且在全文也起了一个时间线索的作用。可是译文却未能翻译出原文的效果。译文中, “数字钟”前面过长的修饰语“大中央车站问询处桌子上方的”一下子就击碎了原文渲染的较为紧张的气氛。显然, 译者在此处并未拘泥于形式的忠实, 而是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语序做了调整。可惜在调整的同时并没有做一个语篇的宏观调控。笔者以为此处的翻译不宜调整句子语序, 可直译为:

五点五十四——大中央车站问询处桌子上方的数字钟赫然显示。

5) Uncontrollably, he made one step closer to her.Then he saw Hollis Meynell. (unit4 A Test of True Love)

他不由自主地向她靠近了一步。然后, 他看见了霍利斯·梅内尔。

在译文中, “then”被翻译成了“然后”, 似乎也比较通顺, 然而将上下两句联系起来, 我们不难看出, 上文的“her”并非下文的“Hollis Meynell”。事实上, 原文作者正是想通过副词“then”进行前后对比, 创造出一个让人失望和尴尬的故事情景。而译文只是把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翻译出来, 作者所欲渲染的突发效果并未得到忠实地再现。“then”在此句中可理解为“当时, 那时”的意思。所以此句可改译为:

他不由自主向她靠近了一步。然而此刻他看见了霍利斯·梅内尔。

虽然原文没有表达转折的连接词, 但是此译文大胆添加“然而”一词, 把原文上下两句中的内在对比和转折的含义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6) Gail and I had no illusions about what the future held for us as a married, mixed couple in America. (unit3 Marriage Across Nations)

对于成为居住在美国, 异族通婚的夫妻, 我和盖尔对未来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此译文非但句子内部不通顺, 而且原文在整篇课文中具备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流失了。建议改译为:

对于要成为居住在美国的异族通婚夫妻, 我和盖尔对未来从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译文中“要”和“从”的添加把“我和盖尔”的结婚打算解释清楚, 也强化了语气, 更重要的是把此句的上下文也连贯起来, 通篇读起来自然、流畅。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能够获得大部分本专科院校的青睐, 这跟它的课文选编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单拿第二册来说, 十个单元二十篇课文篇篇精彩, 难易适度, 是不可多得的大学英语教材之一。所以在翻译这些课文时也应该本着严谨认真的态度, 对课文不单单要有一个微观的字词句的理解, 也要有一个宏观的语篇及其情感的理解, 如此全面细致的“理解”才会有一个真正“忠实”而“通顺”的表达。

4 结论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忠实”和“通顺”这两大翻译标准对于初学翻译者的重要性;而“通顺”更是检测初学者翻译水平的重要标准。如果片面地追求忠实, 如对字义和语序等的亦步亦趋, 过度忠实;亦或翻译时没有做一个语篇翻译的宏观调控, 译文则很难能够通顺, 获取“达”的效果。而在翻译练习过程中, 练习者在做完初步的翻译工作之后, 可以抛弃原文, 重读译文, 直接从译文出发来找出译文当中不通顺的地方, 然后再次地重读原文, 再次地进行上下文甚至全篇的通读和考量, 来选择更为合适和通顺的译文。在翻译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采纳这种“只读译文”的方法, 让学生找出“别扭, 不对劲”的译文, 再重读原文修改译文。在如此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可以对原文有一个非常透彻的理解, 同时对于中英文之间的差异也会有一个细节性的体会,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有非常大的意义。总之, 翻译工作严肃艰辛, 学习者只要在一定的翻译理论指导下进行大量的实践练习, 精益求精, 译文则定能越改越好, 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姜倩.何刚强.翻译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2]思果.翻译新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3]黄敏.翻译标准与译文质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9, 28 (4) :115-118.

[4]蒋焕新.论林语堂的翻译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1, 8 (3) :113-114.

[5]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高一语文赤壁赋课文译文赏析 篇3

赤壁赋原文

宋代: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赤壁赋赏析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是自己,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第五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这篇赋在艺术手法上有如下特点: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上一篇:青年大学习第十季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特辑观后感下一篇:农村生产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