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省级预算执行管理办法

2024-05-08

省省级预算执行管理办法(精选8篇)

省省级预算执行管理办法 篇1

发文标题: 江苏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省级教科文部门预算执行管理的若干意见

发文文号:

发文部门: 江苏省财政厅

发文时间: 2011-3-3 编辑时间: 2011-3-7 实施时间: 2011-3-3 失效时间:

法规类型: 财政法规

所属行业: 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所属区域: 江苏

发文内容:

省级教科文各部门:

近年来,省财政厅与省级教科文各部门共同采取措施,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专项资金预算执行进度慢、支出效率低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扭转。为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全省教科文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地方财政教科文预算执行工作的通知》(财教[2010]197号)和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省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苏财规[2010]15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省级教科文部门预算执行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教科文部门预算执行管理的重要性。教科文事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源泉,是实施“科教兴省”、“文化强省”战略的主要阵地,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做好省级教科文预算执行工作,关系到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方针的贯彻落实,关系到能否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关系到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省级教科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预算执行管理工作,坚持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并重、资金分配与加强管理并重、资金投入与绩效产出并重的理念,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预算执行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细、抓实、抓好。

(二)落实部门预算执行主体责任。部门预算的执行主体是部门,预算一经人大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应由各部门严格贯彻执行,财政部门负责监督管理。省级教科文各部门应进一步明确和落实预算执行的主体责任,认真执行经人大批准的预算,切实履行预算执行的管理职责;结合实际,在本部门内部各处室之间、所属各单位之间建立预算执行管理责任制,强化责任落实;进一步完善预算执行管理制度,履行预算执行管理职责,监督、指导本部门各单位规范预算执行,提高预算执行的时效性和均衡性。

(三)细化预算编制。预算编制是预算执行的基础,要狠抓预算编制工作。提前准备预算编制,按照动态化预算编制管理的要求,将项目预算编制贯穿于日常工作,切实做好项目规划、评估评审和可行性论证等详实细致的基础工作。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将资金用途细化到支出经济分类末级科目,尽量减少使用“其他”款支出经济科目,提高项目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严格审核预算,避免将不成熟项目列入预算,尽量减少“再分配”项目,需“再分配”项目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总数的20%,提高项目预算的可执行性。

(四)提前组织项目申报。改变当年预算当年组织项目申报的做法,尽可能提前项目申报时间。部门预算控制数“一下”后,部门就应开始准备项目预算实施工作,对“一下”中确定需“再分配”的项目,着手制订项目申报指南,尽快组织项目申报、评审等工作,待部门

预算正式批复后即可会同省财政厅快速下达专项预算指标,为预算执行和项目组织实施及早做好充分准备。

(五)限时下达预算。部门预算经省人大批准后30日内由省财政厅批复给主管部门,中央专款补助和年中追加预算由省财政厅收到批准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下达。各主管部门在收到省财政厅预算批复文件之日起10日工作内,将预算分解下达到所属预算单位。年初预算单位发展项目和无需“再分配”的省直发展项目支出指标随部门预算批复下达,需“再分配”的省直发展项目和市县发展项目支出指标原则上在6月底前下达完毕,如有特殊原因确需延期下达的,事先须会商省财政厅同意。

(六)加强预算执行计划管理。建立对“再分配”等重点项目预算执行计划制度,主管部门收到预算批复后10个工作日内就重点项目的预算执行制订详细的时间安排报省财政厅。完善用款计划制度,提高用款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避免因返工重报影响预算单位用款;加强沟通联系,缩短用款计划审核、批复时间,及时提出财政直接支付申请和办理财政授权支付;对年度预算执行中遇到的应急等特殊项目,根据实际需要开辟“绿色通道”紧急拨付,切实提高财政资金支付效率。

(七)提高预算执行的准确性。准确性是预算执行的基本要求和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的重要保障。部门应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不得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确保专款专用,维护预算的法律效力,硬化预算的约束力;严格按规定要求分配资金,规范项目申报和评审程序,公平合理地确定项目承担和资金使用单位,制订科学合理的资金分配方案,采用因素法等客观公正地分配资金,杜绝资金分配的随意性;严格控制科目调剂,禁止“大类”之间进行科目调剂,不得挪用、混用资金,不得将专项资金用于公用经费支出;严格控制预算追加,除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决策等特殊事项外,原则上不得追加预算。

(八)加大预算执行进度通报力度。对各部门的全部可执行预算指标支出和各项目的预算指标下达进度进行通报,通报每年从5月份起按月进行。通报预算执行进度连续二次低于平均进度的部门,需向省财政厅做出书面说明,连续三次低于平均进度的部门,需由其财务处长或分管领导接受省财政厅约谈或访谈,共同分析问题,研究改进措施。同时,各部门应密切关注下属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进度,及时掌握其预算执行情况。对通报预算执行较差的部门,省财政厅将在审核下年度预算时限制其增加预算,如有必要将核减其预算建议数。

(九)严格控制预算结余结转。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严格控制结余结转,提高预算执行的到位率。省财政厅将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人员支出、公用支出等基本支出结余年底全部收回,专项支出结余除中央专款、已实施政府采购但未及时支出的款项、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需考核结算结转使用的款项之外年底全部收回。尽快清理历年滚存结余并及时将结果报省财政厅,在编制部门预算和预算追加中要统筹安排并优先使用。对结余结转过大的部门,省财政将严格其预算追加,必要时通过调减部门预算等方式将资金收回。

(十)夯实预算执行基础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统一制订的会计制度,行政机关不得套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准确使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特别是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规范会计核算行为;加强部门财会电算化建设,提升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各部门单位的预算、财务工作统一由财务主管部门扎口管理,进一步加强对下属单位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的培训。财务部门应加强与本部门各业务处室的沟通。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掌握本部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动态。通过夯实各项基础工作,促进预算执行管理水平的提升。

(十一)注重节约财政资金。坚持加快预算执行进度与厉行节约相统一,坚决防止借加快预算执行进度之名搞“突击花钱”,避免大手大脚花钱,反对不讲绩效使用财政资金。牢固树立勤俭办事业的理念,大力压缩会议、通信、文件、水电等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切实降低行政成本,避免铺张浪费。规范资金管理,严肃财经纪律,防止任何违法违规使用资金的行为。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建立健全预算执行前绩效目标、执行中绩效跟踪和执行后绩效评价相统一的绩效管理体系,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

省省级预算执行管理办法 篇2

(一)定额管理的涵义

定额管理是省级烟草公司在经营过程之中,,采用预算定额的方法,通过对劳动定额、产量定额、工时消耗定额等的限制来达到节约成本、节约资源,扩大利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省级烟草公司预算管控中引入定额管理的必要性

预算管控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企业全面预算的实施,而定额管理会为企业预算编制提供依据,为预算审核提供标准,从而提高企业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因此,定额管理的引入,对省级烟草公司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其必要性表现在:首先,有利于提高省级烟草公司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通过预算定额管理标准编制的预算,会更符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有利于提升企业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其次,有利于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效益最大化。通过定额管理,结合实际发展需要,对企业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将员工定员、岗位定责、产品消耗定量等进行合理安排,可以最大限度的控制经营成本,降低能源消耗,促使企业效益最大化;再次,有利于行业目标的改进。企业可以把同行企业中的优秀指标作为自己的目标指标,引入定额管理后,把定额指标与目标指标进行对比,找出差距,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最后,劳动定额在定额管理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员工的定额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管理的公平性,对企业的发展十分有利。

二、省级烟草公司预算管控中引入定额管理的实施

(一)提高认识、培养人才,有利于引入定额管理工作的开展

1、做好宣传,提高认识

要做好预算定额管理工作,首先要做好宣传,提高领导层、全体员工在思想上的认识,做到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并配合此项工作的开展。

2、抓好业务培训,注重人才培养

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技能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企业要加大培训力度,使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够熟悉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准确掌握体系建设的政策、规定、要领,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二)坚持原则,构建科学的预算定额管理体系

省级烟草公司在预算管控中要引入定额管理,就要制定科学的、指导性、可行性高的定额管理体系,需要坚持以下原则:坚持公平合理的原则,保障体系建设的的普遍适用性;坚持定额标准动态性原则。企业内、外部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制定标准时也要充分考虑环境的影响,定期地修订定额标准来适应环境变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坚持约束性原则。企业内部建立了预算定额管理体系,就要坚持定额标准的约束性,要严格执行定额标准,做到奖罚分明;坚持循序渐进性原则。预算定额管理体系的推广,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内部调整和周期因素的影响,只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长期推广定额标准的广泛应用。

(三)制定科学的预算定额管理体系,促进省级烟草公司快速发展

1、做好预算定额管理体系的部门设置和职责分工

建立预算定额管理体系,就要精心组织,首先要成立定额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其次要做好部门的设置和职责的分工,做到分工明确。先把责任分到各个部门,再由各部门落实到人,做到各尽其职,确保定额管理体系工作的顺利完成。

2、建立内容完整、结构缜密的项目结构

省级烟草公司要建立内容完整,结构缜密的预算定额管理标准体系结构,主要包括项目设置、层级划分、表现形式等问题。它是整个体系的框架,要做到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逻辑缜密,因此,省级烟草公司要把确定体系结构作为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建设的首要工作。要做到以业务类型为主线进行框架确定;以全面预算管理需求来强化定额标准层级延伸;兼顾业务与财务的衔接规范定额标准名称。

3、制定科学的、合理的预算定额标准

定额标准的制定是定额管理体系成败的关键。因此,数据的采集一定要依据本单位、本阶段的实际发展情况,从实际情况入手,制定合理的标准,有利于定额工作能够落在实处,有利于达到开源节流、降低成本的目的。尤其在人力资源方面,更要利用企业自身情况来建立用工标准及工时定额。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企业定额管理标准的精准度,使预算定额管理成为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不断降低企业成本、降低能源消耗,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预算定额标准的制定流程包括:计划准备、编制标准、验证标准、公布标准、应用标准、定期修订标准,这是一个分步实施、不断优化的过程。

不断进行与同行企业定额标准的对比,找出自身的不足和差距,进一步改进预算定额管理体系建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省级烟草公司预算管控中引入定额管理,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节约能源,还可以提升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促进企业顺利实现经营目标,这对企业的长期、稳健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杜学文.谈预算定额管理在烟草商业企业精益物流中的应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4(21)

[2]葛金平.浅论烟草商业企业定额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国总会计师.2015(02)

省省级预算执行管理办法 篇3

[主题词] 预算执行 管理 机制

预算执行管理是财政管理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着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近几年来,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公共财政改革的深入推进,财政资金运行管理新机制基本建立,预算执行管理不断加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但在财政预算管理中重分配、轻管理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在财政支出管理方面,年初预算到位率低、支出执行进度慢、项目支出管理不严等问题仍然存在,已经成为当前财政预算执行中的突出问题,而且越来越“显性化”。因此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建立预算执行管理有效机制、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已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切实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夯实预算执行基础

预算是财政资金运行的始点,也是预算执行的基础,深化预算编制改革是强化预算执行管理的关键结点。

(一)深化预算编制改革,提高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准确性,提高预算到位率。一是必须严格执行《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以及国务院关于预算编制的有关要求,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细化部门预算,完善部门预算编制方法的操作规程,提高年初预算安排到位率,严格控制年度中间预算追加,强化预算的约束性和严肃性,建立严格的考核和督查制度,为预算的顺利执行奠定基础。二是要科学合理编制收入预算,改进超收收入使用办法,要根据收入进度情况,提前做好超收收入安排预案,及早下达预算,避免年末突击追加预算、突击花钱。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应严格执行有关年初预算预留比例的规定,切实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实现按预算编制时间和要求同步编制投资计划或项目实施计划。

(二)完善项目库管理,保证项目支出的协调性。项目支出是影响整个预算执行进度的重要因素,要结合项目进度,加强项目支出资金分析预测,提高项目支出用款计划与项目进度管理的协调性,研究制定项目支出管理的有效办法,提升项目支出精细化管理水平,是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的关键。

(三)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预算执行效率。信息化技术是对提高预算执行效率至关重要,加快实现财政部门内部电子化管理,逐步实现与预算单位网络化管理,推进预算执行业务电子化操作,方便预算单位办理业务,是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提高预算执行效率的有效手段。

二、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预算执行管理工作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预算执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预算执行管理是预算实施的关键环节。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关系党和国家各项重大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财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认识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分配与管理并重、投入与绩效并重”的理念,加强制度和规范建设,把预算执行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实抓好。

(二)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建立财政支出管理协调机制。

预算执行管理既涉及财政内部协调,又涉及与预算单位和人大的协调,因此建立以预算编制管理为龙头、以预算执行管理为核心、以法制和监督为保障的财政支出管理协调机制,明晰职责,强化责任,保证预算执行在各部门的顺畅运行,是做好预算执行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1.建立财政内部协调机制。财政预算执行涉及预算管理部门、国库管理部门、政府采购管理部门等各职能部门,涉及面广,业务流程复杂。一是各部门必须加强沟通和协调,明晰职责,强化责任,密切配合,优化业务流程,认真履行职责,确保财政预算执行在财政部门内部运行顺畅;二是要实现信息共享,科学合理利用部门决算结果,充分发挥部门决算的反馈作用,为下年度编制部门预算提供可靠依据,确保部门预算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2.建立与预算单位的协调机制。预算单位是财政预算执行的载体和最终落脚点,是预算执行结果的最终体现。一方面要加强对预算单位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工作,另一方面要及时解决预算单位反映的预算执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与预算单位形成互动,以促进财政部门公共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增强法制意识,强化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观念,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执行预算管理法律法规制度,规范业务操作,杜绝预算管理中的随意性,强化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加快推进预算执行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进程。

三、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和决算管理,及时反馈预算执行中的问题

(一)加强和规范预算执行分析,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强化预算执行分析是发现和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必要手段,也是人大等监督部门实施预算执行监督的重要载体,要作为财政国库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

1.全面提升预算执行分析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敏感性。一是要确保预算执行分析报表和报告及时准确上报,向领导提供最新的财政收支信息,在对财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基础上,加大对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的分析力度。二是要加强对政策调整影响的分析,增加对财政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或苗头性问题的敏感性,结合地方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为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要加强执行分析的前瞻性和预测性。一是要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准确把握财政运行 内在规律,综合运用好定性分析和定量预测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财政经济预测水平。二是要注重拓宽信息渠道,加强与国地税、发改委、统计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经济变化情况和各项新政策出台情况,修正预测结果。三是要深入调研,重点研究财经领域和预算执行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并结合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本地区实际,从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二)强化决算管理,为预算编制提供可靠依据。决算是下一年度预算的依据和参考,做好决算工作是下一年度预算执行的保证。因此进一步加强决算编制管理,加大决算审核力度,不断提高决算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着力提高决算分析水平,注重预、决算的对比分析,通过决算全面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强化决算结果的应用,将决算结果作为编制下年度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和参考。通过加强决算管理全面反映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反映预算收支年度执行结果,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验和反馈,不断促进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管理

四、深化和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健全预算执行管理运行机制

(一)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取消各单位往来账户,彻底实行财政集中收付管理。银行账户是资金运行和活动的载体。加强财政资金银行账户管理有利于完善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机制,提高财政资金活动透明度。因此,取消各单位自行核算的专用存款账户,由财政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在市商业银行统一开设一个单位专户,专门核算纳入中心核算的所有预算单位的自有资金及有关往来款项,实行分户分账核算,各单位、部门不得另设账户自行核算,是完善国库单一账户管理体系的前提,也从根本清除了预算单位不合理资金的运行平台和载体。

(二)强化零余额账户支付监管,建立预算单位备用金制度和推行公务卡消费制度。按照《现金管理规定》,明确现金提取范围;建立预算单位备用金制度;推行单位公务卡结算管理,对于单位人员外出或超限额支出,实行公务卡结算;强化单位非现金支出的审批管理。让预算单位的每一笔资金都有“迹”可寻。

(三)强化单位财务管理监督职责,完善预算单位会计报表体系。按照预算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管理权不变的原则,单位负责人是会计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对会计工作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不合规、超范围、超标准支出票据及不合理收入要严把审核关口;完善各预算单位按月财务报表制度,预算单位要确保数字真实准确、内容完整、账表相符,报送及时。

(四)强化单位政府采购管理,严格固定资产管理。规范单位自行采购、自筹资金行为和采购审批手续,扩大直接支付范围。对纳入政府采购集中采购目录以内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必须实行政府采购;对有条件进行直接支付的,如集中结算的水电费、印刷费、办公费、维修费、招待费等,经审批后由集中收付中心直接支付到供应商。

(五)强化单位遵纪守法意识,提高财会人员理财水平。建立健全各项资金管理制度,明确相关人员职责权限;建立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内部监督机制和违纪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实行自查和对直属单位监督检查,促进相关责任主体认真履行职责,依法依规理财。加强预算单位报账对账管理,确保及时、准确反映预算单位每月收支情况;严格执行定期对账制度,各单位要按国库集中支付要求,设立收支辅助账,定期与市财政相关科室、集中收付中心对账。提高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理财水平。各单位要设置专职财会人员专门负责财务管理工作,并强化对财务管理人员培训及任职资格审查管理。

五、全面推进依法理财,着力推进“阳光财政”

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审计报告 篇4

(一)预算编报不完整。有1个市的4个市属非建制区的预算草案未报市人大审议,涉及预算收入104.94亿元、预算支出101.4亿元;有2个市未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2个市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完整。

(二)预算收支反映不实。有2个市少列预算收入21.57亿元;4个市多列预算支出111.41亿元,影响了当年财政决算收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财政收支控制不严。有3个市未按规定标准严格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有3个市超范围支出土地出让金、排污费、预备费等财政资金11.75亿元;有1个市无预算支出3104万元,用于投资项目建设等支出。

(四)有2个市部分国资收益未上缴国库纳入预算管理,涉及金额17.8亿元;有2个市违规减征、应征未征非税收入3.05亿元;4个市未及时上缴省级分成非税收入5744.9万元。

省省级预算执行管理办法 篇5

四川省审计厅厅长 高仁全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2011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请予审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四川省财政收支审计条例》的规定,审计厅对2011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进行了审计。今年的审计,认真落实省人大要求,着力深化审计监督职能。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公共财政、民生资金的审计,将24个省政府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18个市州本级财政决算纳入审计范围,把灾后重建、职业教育、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专项资金作为重点监督对象,扩大了审计监督覆盖面;二是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资源整合和各级审计机关的上下联动,先后组织170名内审人员、3500名社会中介机构人员参与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全省统一组织实施的审计项目达到22个,增强了审计工作效能;三是进一步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审计队伍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专项调研,摸清了审计工作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发挥审计促进完善国家治理的职能作用奠定基础。同时,继续抓好审计与纪检监察、司法机关的工作协作和审计法制建设,审计监督制度进一步健全并取得新成效。自去年7月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工作以来,全省审计机关共审计(调查)单位13508个,审计后促进增收节支74.34亿元,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58.50亿元,审计核减政府投资(结算)额63.12亿元;向司法、纪检监察机关移送经济案件线索60件、63人,截至目前,已查办23件,25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提出审计整改建议并被采纳16642条。

审计情况表明,2011年,在省委的领导和省人大监督下,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总体较好,促进了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财政收支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加强。2011年,全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公共财政总收入和公共财政支出分别完成2044.79亿元、3188.11亿元和4674.92亿元,提前一年完成了财政收支“三大总量指标”在2007年基础上翻一番的奋斗目标,为各项重点支出、民生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加大保障与监管力度,确保重建任务胜利完成。努力筹措重建资金、全力加快重建资金执行进度,截至2011年底,中央重建基金包干资金执行进度达到98%,省级财政累计筹措到位重建资金270亿元;在落实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安排40亿元融资创新资金和30亿元产业园区建设资金,大力支持灾区产业发展振兴;累计下达地震灾区过渡期财力补助资金80.50亿元,保障了灾后重建规划任务胜利完成。

——保障重点工作,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年下达中央和省级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227亿元,并围绕省委提出的“五件大事”进一步加大政府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认真落实省委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加大财政投入,支持了新兴产业和产业园区发展,以及节能减排、污染治理、淘汰落后产能等环保建设;加大“三农”投入,省级农林水事务支出较上年增长19.50%,着力推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产业化经营。

——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民生政策落到实处。省级财政“十项民生工程”支出达161.77亿元,为资金计划的124%,比上年增长40.80%;省级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支出292.90亿元,比上年增长29.32%,有力地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彝家新寨建设等民生工程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深化改革和推进预决算公开,促进公共财政制度进一步完善。加快现代国库管理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省级部门所有收入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管理;创新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新思路,资金分配程序更加公开;深入推进支出绩效评价,扩展评价范围,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全面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全面清理融资平台公司金融衍生业务,积极防范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组织38个省级部门首次向社会公开了2011年部门预算,省级专项资金公开规模达412亿元,预算信息公开体系初步建立。

一、省级预算管理审计情况

2011年,财政厅和省地税局等部门认真履行组织实施省级预算的职能,全面落实保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等系列政策措施,健全政府预算管理体系,规范预算执行,财政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规范的问题:

(一)个别专项资金未及时缴入金库。截至2011年末,省级财政住房专项资金43208万元仍在专户核算,未纳入预算管理。

(二)预算执行时效性有待提高。受省级主管部门计划分配方案迟缓等因素影响,主管部门与财政厅共管的省级待批复项目资金中,有273548万元至年底仍未下达到具体执行单位,占抽查金额的6.73%;在已下达的部门预算中,仍有2010年结转的预算指标54473万元在2011年完全未使用。预算执行进度需要加快。

(三)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制度有待完善。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处于试编阶段,目前在省属试点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中,尚未制定对企业利润审核、认定的规范程序和办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核定企业上交收益的准确性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

(四)未按规定提前告知转移支付预计数。

未将省级基金预算对下转移支付预计数提前告知市县财政,不利于提高下级财政基金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五)未严格监督执行企业所得税按期预缴制度。省地税局直属分局2011年纳入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企业中,有339户未按规定在中预缴,11户重点税源户预缴率也未达到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70%以上的要求。

(六)未按要求制定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审批管理办法。省地税局尚未按国家税务总局2007年的要求制定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审批管理办法,导致享受城镇土地使用税困难减免的范围和条件不够明确。

二、省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今年共对省发展改革委等22个省政府组成部门、省国资委等2个直属机构2011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并对各机关服务中心进行了延伸审计,一级预算单位审计监督面有了较大扩展。审计结果表明,这些部门着力加强预算管理,积极推进预算公开,财务管理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严重违反财经法纪行为明显减少,但仍存在一些不规范问题:

(一)预算编制仍不够完整、细化。9个部门未将结余资金49214万元编入2011年部门预算,7个部门列入往来科目的各项收入1590万元未纳入部门预算管理,个别部门未按规定编制采购预算,以致部门预算仍未能做到全面覆盖、准确细化。

(二)预算执行不够严格、到位。一是执行进度较慢。5个部门未按要求及时分配与财政共管的资金80219万元,影响了资金使用时效;13个部门的53个项目实现支出不足预算的50%;10个部门在年末虚列支出、以拨作支1618万元,使预算资金沉淀在下属或项目承担单位。二是收入解缴不及时。9个部门滞留应上缴的预算收入、财政资金5983万元。三是资金安排使用不合规。9个部门超范围安排预算资金或违规支出1038万元。

(三)决算编报不够准确、规范。9个部门对往来款项中应结转的收支、应收回的借款、应冲销的挂账金额,以及历史遗留的账户余额等5324万元长期未作清理和处理,有的编报科目不符合制度要求,甚至人为调整支出类别,影响到决算数据的客观、准确。

(四)相关制度建设和执行尚有缺陷。一方面,预算管理制度和规定不够健全完善,如,一些部门尚未对二次分配资金制定具体管理办法,报批、审核程序不规范;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制度有待改进,部分定额标准尚不明确和统一;项目支出和基本支出界限不够清晰,有的基本支出列入项目支出预算,存在基本支出“项目化”倾向。

另一方面,此次审计的部门虽然在推进公务卡支付等制度落实和加强“三公经费”、节能降耗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执行上仍未完全到位。

公务卡支付制度方面。24个部门的公务卡使用面还较小,大量使用现金支付的情况仍较普遍,使用公务卡支付共计2759万元,仅占同期现金支付的26.73%。

节能管理方面。由于行政机关能耗标准和口径尚缺乏科学、明晰规定,部分单位存在人为调整考核数据情况,未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

“三公经费”管理方面。一些部门对公务用车未实行单车核算,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制度没有严格落实,个别单位的公务接待尚未实行归口管理。“三公经费”公开的口径也有待进一步规范。

(五)财务基础工作和管理有待改进。8个部门的资产核算和管理未严格执行财务制度,由于已报废未下账等原因导致多登记计算机1968台,未及时入账又少登记计算机47台。4个部门的经费报销审核控制不严或现金收支管理较差。

对审计发现的以上问题,各部门、各相关单位正在加紧整改,及时完善预算和财务管理制度,纠正违规支出、滞缴预算收入等问题。个别典型问题已移送纪检部门进一步查处。

三、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审计情况

为促进中央、省相关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进一步加强了对民生资金的审计和调查。

(一)沱江流域部分城市生活污染防治审计调查情况。本次调查了资阳、内江、自贡、泸州等4个市和资中等7个县的50余个相关主管部门以及8个污水处理厂、8个垃圾填埋场,涉及资金20.34亿元。结果表明,各地不断加大城市污染防治力度,积极制定专项规划,完善配套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污染治理效果明显,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污染防治政策和规划执行不到位。2个市本级、2个县未完成“十一五”城市生活污染防治规划任务,3个市未制定城市管网建设规划实施方案,部分地方的城市管网建设未实施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和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未达标,自贡、内江和简阳城区截污管网覆盖范围内的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沱江。

二是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不规范。部分建设项目未按规定进行招投标,6个垃圾处理及医疗废物处置项目未进行环保验收,部分环境在线监测设备不符合相关技术规定,一些城市垃圾填埋场或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的日常运营管理存在环境安全隐患。

三是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不合规。排污费、管网建设资金、垃圾处理费等专项资金4165万元和专项贷款3410万元被挪用,其中4个地方将排污费653万元用于平衡财政预算;部分水务公司代收的污水处理费5259万元未上缴财政专户,直接拨付给污水处理厂用于企业运营;泸州市滞后两年才将省财政下拨的管网建设“以奖代补”专项资金1760万元安排到项目单位;部分项目未按要求到位配套资金538万元。

对上述问题,相关地方政府和项目主管部门已积极整改,截至今年5月底,被挪用资金已归还原渠道4216万元、调账188万元,应落实的地方配套资金已全部到位,违反招投标规定的单位已受到相应处理和经济处罚。

(二)三峡工程移民资金决算审计情况。对省本级和绵阳等12个市本级及50个县的三峡工程移民资金决算进行了审计,共审计各类单位179个,抽审乡镇138个、村组253个、移民安置工程项目181个,审计资金总额82095万元。审计情况表明,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精心组织实施三峡移民接收安置工作,超额完成外迁移民安置任务,多数三峡移民收入稳步增长,情绪基本稳定,“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基本得以实现。但审计也发现一些问题:部分地方将43.61万元移民资金挪用于非移民项目支出或基础设施建设,超标准使用管理费127万元;部分移民资金未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9个县以白条和不合格票据列支移民安置项目工程款或其他费用523万元;部分工程未落实招投标等项目管理制度。

针对上述问题,各有关地方政府及项目主管部门积极制定措施逐项整改,被挪用资金已归还原渠道或作调账处理。部分地方还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着力改善三峡外迁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三)大型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审计调查情况。

组织成都等6个市审计机关对泸天化(集团)公司等12户国有大型企业2008年至2010的科技创新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情况表明,我省国有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划,突破了一批重大和关键技术,提升了全省的科技支撑力。调查的企业均建立技术中心,其中四川长虹、五粮液集团等7家企业技术中心为国家级;共有科研机构64个,科研人员21527人;包括子公司在内共有25个企业通过高新企业技术认证;3个的科技创新投入共计80.14亿元,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成果转化步伐加快。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府扶持力度还需加大。有关市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普遍在2%左右,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526个科技创新项目到位资金中,政府扶持资金、银行贷款和其他资金合计仅占12.13%,其余均为企业自筹,资金来源的结构性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进展。

二是企业享受的科技创新优惠政策仍较单一。目前大多以税收和财政优惠政策为主,风险投资、贴息贷款等融资方式尚未完全开展。

三是引导和促进机制还需完善。相关市的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在考评企业经营业绩中大多未设立科技创新考核指标,或其所占权重过低,不利于推动企业积极主动创新;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宣传还不够,审计调查反映,40%的企业中层以上领导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政策不了解,政策引导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四、市级财政决算审计情况

本次共审计了18个市州(除上年已审的宜宾、凉山和当年审计署审计的成都市外)本级2010的财政决算。总体看,各地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支出管理日趋规范,财政改革不断推进,重点支出和公共服务基本支出的保障明显提升。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一)财政收支不够真实、完整。17个市州2010年及以前国有股权转让收入、土地出让金等预算收入73.62亿元未按规定缴库纳入预算管理,并从中坐支20.09亿元,脱离了预算约束和人大监督;15个市州为达到支出进度考核要求,虚列支出19.80亿元;16个市州将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以借出方式用于专项外的公共支出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支出挂账41.51亿元。

(二)财政管理不够规范。部分财政改革措施落实不到位,如11个市州尚未实行公务卡支付;12个市州财政部门尚有违规开设和应予注销而未注销的银行账户111个;7个市州未按规定上缴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水资源费等省级收入4053万元;18个市州未及时征收本级非税收入、税收收入42.31亿元;13个市州因工程竣工决(结)算不及时或项目推进缓慢,导致42.21亿元上级专项资金沉淀在财政和有关部门、单位,至审计时仍未使用。

(三)预算编报不够完整和规范。16个市州政府报人大审批的2010年政府预算中,少编上级补助收入325.53亿元、少编上年各项结余41.13亿元;4个市州基金预算年初全部未细化到项目;15个市州尚未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四)财政收入质量和法定支出水平有待提高。14个市州本级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市州的农业、教育或科技等支出增长低于法定增长要求。

(五)财政的稳健运行存在较大压力。11个市州本级一般预算对上级返还性收入和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的依赖度达到25%以上,最高的达67.20%,自我平衡和保障能力不足;由于大量无预算支出挂账因素的影响,16个市州本级共有63.28亿元财政额度结余和结转结余缺乏资金保障。

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18个市州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采取纠正和规范措施。截至今年5月底,部分应上缴的省级预算收入已补缴,应撤销的银行账户已按规定处理,滞留的资金已经或正在安排拨付,其他问题目前正在整改中。

五、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情况

自2008年9月开始,全省审计机关特别是39个国定重灾县、12个省定重灾县以及相关13个市州审计局,对我省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和资金进行了持续跟踪审计;2010年以来,重点对已完工项目开展竣工决算审计。截至今年6月,我省已完工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拆包后共计38349个,各级审计机关已对20175个项目进行了竣工决算审计,占已完工项目的52.61%。其中:已审结项目15296个,送审投资额730.44亿元,累计核减工程造价62.87亿元;正在审计4879个项目,送审投资额253.56亿元。

通过强化竣工决算审计,高估冒算等违规问题明显减少。针对审计发现的投资超概算、工程计量计价不准确等问题,相关地方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了整改,建设管理制度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

大量灾后恢复重建项目集中竣工进入决算审计程序以来,审计任务十分艰巨。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审计厅和灾区审计机关全力实施竣工决算审计,同时统一组织15个市州审计局选派精干力量,组成对口支援审计组,帮助各重灾市县加快竣工决算审计进度。下一步,审计机关还将加大力度整合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资源,加强与各级财政部门投资评审机构的协作配合,共同推进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工作,并密切关注项目资金结算和结余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推动各地积极探索项目建成后的良性与持续运转等问题,认真督促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提升审计效果,促进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圆满结果。

六、职业教育院校审计情况

组织14个市州审计机关对94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7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至2010年财务收支进行了审计。结果表明,近年全省职业教育发展较快,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适用技术人才,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教育布局与结构、教育管理与质量等方面还存在问题:

(一)布局结构不够合理,教育资源未能有效利用。全省现有职业教育院校1500多所,但很多地方低层次重复建设,加之部分学校基础设施较差,没有实训基地或校舍和设备不足,县级中职学校招生情况普遍不理想,此次审计的29个县2010年招生率不足70%,而且学生流失率较高。如万源市共有60万人,有6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设计规模7600人,2010年计划招生1700人,实际招生仅621人,当年在校生1455人,仅占设计规模的19.14%;仪陇县育才职中2009年春秋两季共招生871人,年末流失学生达672人,流失率高达77%。有的学校为此长期负债,部分学校依靠基础教育弥补职业教育,有的公办中职学校因招生难已面临关闭。

(二)机制制度不够健全,职业教育管理亟待改善。一是教育资质不合规。本次审计的学校中有28.84%的教师不具备职业教育专业技术资格。二是专业设置不合理。部分学校专业设置雷同,与当地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三是招生无序竞争。一些学校不计成本地大量投入宣传费用和支付包干性或奖励性支出,有的学校招生成本占当年总支出的比例高达20%。四是相关政策执行不到位。55所学校少提取助学金2800万元;5所学校未按规定退还享受免学费政策学生已缴纳的学费89万元;乐山、宜宾等4个市的部分学校超标准收费、无依据和扩大范围收费、未及时结算学生代管费用2027万元;7个市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到位1983万元。

(三)财务基础工作较差,不规范问题仍较突出。一是预算编制不完整或不准确,大量上年结余和政府采购未编入年初预算。二是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不合规,四川化工学院及南充等地的6所学校虚列支出843万元,广安职业学院和资阳等地的15所学校隐匿收入3079万元。三是财务核算和资产管理不规范,账表、账账、账实不符和固定资产未入账等问题涉及金额27098万元。

七、地方金融机构审计情况

审计机关继续把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审计监督作为维护地方金融安全的重要工作,2011年,组织实施了对17个县农村信用联社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延伸审计贷款户299户,涉及贷款金额27.48亿元。情况表明,信用社信贷规模逐步扩大、资产质量逐步提高,区域竞争力、盈利及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违规多头贷款、向不具备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发放贷款等共计10.75亿元;贷后检查不力导致贷款被挪用2910万元;以资抵债、抵债资产长期未处置等4.77亿元;损益不实4.09亿元;贷款五级分类不准确2.22亿元。个别信用社工作人员还存在内外串通弄虚作假,骗取贷款69万元等问题。

审计后,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已移送四川银监局处理;涉嫌违法犯罪案件已移送司法机关立案查处;其他问题已经或正在纠正。

对以上审计发现的省级预算管理、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中的问题,省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各有关地方和部门认真落实整改责任,切实采取措施纠正问题、强化管理、健全制度,加大督促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确保各项整改工作及时到位。全面的整改情况,省政府将在年底前向省人大常委会作专题报告。

八、进一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意见

(一)全面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财政和有预算分配权的主管部门要切实抓好预算执行工作,按照各自职责和要求加强衔接和配合,提前下达项目指南和做好项目评估论证、申报审查等工作,提前启动常态的上级转移支付分配和省级待批复预算编制工作,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实施预算执行定期对账、预算执行中期评估、支出预算执行考核等措施,从过程和结果上督促加强预算执行,确保积极财政政策全面落实,提高宏观调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公共财政制度建设,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执行效果。

积极推动包括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在内的政府预算体系的建立健全;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充分体现财政的公共性特征,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机制;加快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准确界定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范围,避免基本支出“项目化”和部门之间公用经费支出水平差异过大的现象;建立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完善项目储备库,明确分配标准和依据,解决预算还不够细化、执行时效较差的问题。

(三)推进财政规范化建设,提高预算公开质量。

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公务卡结算等各项改革措施,规范财政资金支付,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模式;强化部门预决算审核和国有资产收益监缴工作,加大民生资金等专项检查力度;深入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工作,财政部门要认真研究预决算公开的方式、重点和步骤,加强与各部门的工作衔接和指导,不断增强财政预决算公开工作的主动性、及时性。

省级预算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篇6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规范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省级预算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2〕144号)和省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省级预算专项资金,是由省级预算安排,专门用于支持全省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的补助、贴息、奖励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

第二章

支持范围及原则

第三条

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工业发展“六大行动计划”(包括新材料及现代高载能产业、装备制造产业、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陇药产业、信息化产业发展及数字城市、军民结合产业、中小企业发展、技术创新、节能降耗及淘汰落后产能、循环经济发展及资源综合利用、工业节水、工业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重点项目前期等。第四条

专项资金的安排要坚持符合规划、突出重点、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决策透明的原则,发挥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

第五条

坚持管事与管资金相统一,各专项资金安排的项目,主管领导是落实的第一责任人。

第六条

创新专项资金支持方式,按照方便项目实施单位申报、不增加基层单位负担、强化监督检查等,积极探索专项资金管理新模式。

第三章

申报、审核程序 第七条

省工信委根据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重点,于上年末或当年初公布专项资金组织申报总体方案,明确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方向、企业申报条件、申报材料要求、工作程序等,及时发布项目申报信息,建立公开透明的申报、决策机制。

第八条

各市州、中央在甘企业、省属企业要严格按照专项资金支持方向组织申报项目,并在项目选择中注意发挥本地区的特色和比较优势。

第九条

申报专项资金项目必须是国家工信部、省、市州、县区工信委(局)、有审批权限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集中区)核准、备案的工业和信息化项目。

第十条

专项资金项目申报程序。

专项资金项目一般按照属地化原则,采取逐级申报程序,由项目实施单位向当地工信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报市州工信委,市州工信委在筛选、审核和综合平衡后上报省工信委。中央在甘企业、省属单位可直接向省工信委提出专项资金项目申请。

第十一条

申报项目单位要向省工信委上报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由项目单位自行编制,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项目申报单位基本情况表(附件1);

(二)项目基本情况表(附件2);

(三)附件材料:申请贴息的项目须出具银行贷款合同。

第十二条

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由市州工信委上报省工信委。第十三条

省工信委相关业务处室对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筛选、初审:

(一)项目是否符合当年专项资金支持方向;

(二)是否具备项目实施的能力;

(三)技术工艺的先进性、可行性;

(四)项目建设资金及各项建设条件是否落实。

第十四条

省工信委规划发展处对初审通过的备选项目进行综合平衡。项目综合平衡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同一企业在一个年度内原则上只安排一个项目,不得重复安排;

(二)同一企业的同一项目,原则上只支持一次;

(三)对以前年度专项资金支持过的项目,如项目单位未按计划开工或出现其它影响到项目未按计划进度建设的情况,对该项目单位不再安排专项资金。

(四)申请国家专项资金的项目,原则上不得重复申报省级预算专项项目。

(五)对各市州项目及扶持资金总量进行适度平衡。

第十五条

通过综合平衡的备选项目由省工信委政策法规与产业投资处会同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第十六条

对专家评审通过的项目,省工信委相关业务处室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年度专项资金规模,统筹提出支持项目、支持方式和支持额度初步计划,报委分管副主任初核、主任审核。

第四章

支持方式、额度

第十七条

专项资金支持方式包括:贷款贴息、补助、奖励等。对同一项目原则上只采用其中一种支持方式。第十八条

专项资金项目支持额度。

专项资金主要采取贴息方式,原则上按不高于项目固定资产贷款的5%给予贴息;采取补助方式的,原则上按不高于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的3%给予补贴;对技术创新、信息技术服务项目支持比例可适当放宽;对单个项目的支持额度一般不超过300万元。产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提交委办公会专题研究确定。淘汰落后产能项目一般采用奖励方式。

第五章

审定、下达

第十九条

省工信委规划发展处汇总相关业务处专项资金项目初步计划,在资金平衡的基础上,编制年度专项资金项目计划,统一提交委办公会审定。

第二十条

专项资金项目计划经委办公会通过后,由主任或授权分管副主任审签,报省财政厅衔接,由省工信委、省财政厅共同下达专项资金项目计划。

第二十一条

经委办公会研究通过的专项资金项目计划,省工信委任何处室和个人不得随意改动。如确有必要调整,须经委相关业务处室提出调整意见,规划发展处综合平衡后,提交下一次办公会研究确定。

第六章

管理、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项目实施单位收到专项资金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将资金到位时间、额度以及账务处理等信息以书面形式反馈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第二十三条 各市州、县区工信委(局)负责本区域内使用专项资金项目的管理和监督,按要求向上一级工信委报告项目资金到位、建设实施情况和重大事项。项目实施单位应当接受同级政府工业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的监督,定期上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报表,定期或不定期向同级工信委(局)和省工信委反馈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进展情况。

第二十四条

项目实施单位要加强工程施工、财务、资金使用的管理,不得擅自改变项目内容和目标。项目不能按实施期限完成确定的建设内容的,项目实施单位应及时报告情况,说明原因,提出调整建议。对确需作重大调整或撤销的项目,项目实施单位应按原申报程序报送省工信委,省工信委商省财政厅对已下达或已拨付的专项资金作出收回、调整或保留的处理意见。对收回的项目资金,由省工信委另行安排。

第二十五条

项目建成投产后,项目实施单位应及时向同级工信、财政部门上报项目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省工信委会同省财政厅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

项目实施单位应根据投资项目效能评价有关规定,组织开展项目效能评价工作,并将评价结果报同级工信部门。省工信委组织或委托第三方等中介机构对重点项目进行效能评价,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安排项目的重要参考。

第二十七条

对因企业自身或不可预见的原因,致使项目不宜继续实施的,由省工信委商省财政厅视具体情况采用停止拨付资金、暂停拨付资金、限期整改、收回资金等方式进行处理。

第二十八条

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对截留、挪用、虚报专项资金等违法行为,擅自改变项目内容和目标等违规行为,追回专项资金,项目实施单位三年内不得申请专项资金。同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财政扶持项目监督检查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九条

省纪委监察厅驻省工信委纪检组监察室对专项资金项目安排进行全程监督。对项目资金的到位、使用和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抽查。对有投诉举报的项目,会同相关业务处进行核实、处理,并提出是否给予专项资金支持的意见,提交委主任办公会研究确定。

第七章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省级预算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甘工信发〔2011〕651号)同时废止。

附件:

1、项目申报单位基本情况表

运用绩效评价 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篇7

1 绩效评价

1.1 绩效评价的概念

绩效是组织或个人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的效果。绩效评价是指利用一定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对政府部门为发挥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 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计划预算的执行效果进行的整体性评价。绩效评价也是组织按照之前确定的标准和评价方式, 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按照评价的标准对所要评价对象的工作能力、工作成就做出考核和评价[1]。

1.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特点

与企业绩效评价只评价经济效益不同的是,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对政府功能的实现程度和为实现政府功能耗费的资源与成本。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是对财政活动的经济效益、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评价。所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经济效益只是其一, 更多是要对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评价。

2 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

2.1 绩效评价方法

首先, 发达国家在长期的财政管理中, 摸索出一套针对不同效益形式的支出项目的绩效分析与提高办法。第一, 对于产生经济效益的支出项目采用“成本-效益”分析办法;第二, 对于产生社会效益并且产品无法流入市场的支出项目采用“最低费用选择法”;第三, 对于同时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经济效益不能准确计量而产品可以流入市场的支出项目采用“公共劳务收费法”。在这三种常用的评价方法中, “成本-效益”是被运用最多的评价方法。因为经济效益不仅能体现预算执行水平的进展情况, 还能为其他支出项目提供一定的参考[2]。其次, 绩效评价体系一般可划分为四个层次:项目评价、单位评价、部门评价与综合评价。对于项目评价应该将定量评价与问卷调查、专家判断等方式结合起来进行绩效评价;项目评价在分析与项目运行相关的效益比值时, 还需注重对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一定标准获得社会意见。单位评价是通过与其他单位经济效益的横向比较, 用某一地区或全国的经济效益作为对比标准, 然后和资金支出单位的实际经济、技术数据进行对比, 分析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运行效果。部门评价是将部门的评价标准统一化, 主要是对宏观指标的评价, 特别是部门行政效率和部门计划的完成情况。综合评价是对财政支出的整体进行全面评价, 综合了整个部门效益, 通过比率分析和比较分析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监督提供基数据支持。这四个层次层层递进, 兼顾了宏观判断与微观分析, 整体构成了绩效评价层次体系。

2.2 绩效评价指标

根据对财政支持效益的考核范围可以将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其中宏观指标是考核财政支出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引导和增加作用, 宏观效益一般用边际指标和弹性指标, 边际指标是用财政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份额里占据的比重, 弹性指标是财政支出增长率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值。微观指标是指用具体的完成情况与财政支出的比率来衡量财政支出的效果, 微观效益指标是专业化的支出项目与该项目支出的资金额的比率。在进行比较时, 利用支出项目效益作为指标一定要做到全面, 既要对不同领域的特点进行反映, 还要数据的收集与核算较为方便, 不能为了提高数字指标而忽视项目整体发展。表1为预算执行绩效评价指标表。

3 加强绩效评价在预算执行管理的办法

3.1 加快预算改革的步伐

绩效评价水平取决于预算管理水平, 预算管理水平低, 绩效评价水平高也无法真正提高预算执行管理的水平, 只有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绩效评价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和价值。而且我国传统的预算管理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 急需建立一个以部门预算为核心, 总预算、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为框架的新预算体系, 新预算体系必须要具有科学性、集中性和透明性等优点。同时, 绩效评价也为部门预算的改革提供着依据, 可以将绩效评价与部门预算平衡联系到一起, 根据之前的绩效评价结果可以确定现在的预算管理水平。为了保证预算的科学、公平, 可以在预算中加入“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3]。

3.2 通过立法的方式为绩效评价体系提供保障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 他们的绩效考评制度能够在财政管理中发挥出极大的作用, 都离不开通过立法的形式对绩效考评形成了制度和规范, 将绩效考评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可以使得绩效考评在财政管理中成为固定的程序和方法, 而对绩效考评做出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可以使得各单位、各部门和各地区都相互可比, 更利于绩效考评的发挥。1989年新西兰就通过了《公共财政法》, 内容有一条是明确规定了要对支出绩效进行说明, 而美国也在1993年通过了类似的法案, 这也是导致新西兰和美国直到现在依然很发达的原因之一。反观我国虽然对绩效评价越来越重视, 但是始终没有通过立法的形式将绩效考核制度确立下来, 绩效评价缺乏法律上的依据。

3.3 落实支出绩效责任制

传统的分析考核预算执行情况基本上都是对预算执行的完成情况和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分析考核;而绩效评价更多的是关注预算执行的质量和效益与支出的比率是否科学合理。而注重质量就必须落实绩效责任制, 对评价结果的约束力和权威性进行强化, 并加强对有关人员的监督, 例如在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中使用绩效评价, 增强相关责任人认真负责的对预算执行开展工作。真正发挥出绩效评价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预算管理的积极作用[4]。虽然目前我国的财政收入在不断的增加, 但是财政支出也在不断的增加, 财政压力越来越大, 所以为了提高财政支出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效果, 需要在预算管理中将绩效评价作为预算决策的依据。最后, 应该加强政府公共部门对效益的重视, 为了提高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 不断的做好预算执行的工作, 让财政支出的每一分钱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更好的为纳税人和人们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更好的公共服务, 真正做到“人民的公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为了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和预算执行的情况, 必须要引入绩效评价制度们, 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规定绩效评价方法、绩效评价指标和绩效评价标准, 建立一个完善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不断深化预算的改革和提高财政支出的资金利用率。

摘要: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提高我国公共财政管理水平, 需要在财政支出中应用绩效评价以提高预算管理水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通过对政府公共支出产生的作用进行评价的方式, 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已经成为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提高财政资金运用效率和增强公共支出效果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绩效评价,预算执行,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海涛.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

[2]魏婷.省国税系统预算绩效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 2013.

省省级预算执行管理办法 篇8

摘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龙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预算管理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预算编制、执行、控制、考核中不科学不合理的因素以及环境的技术因素影响到了预算管理的有效执行。企业应该在宏观战略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运用正确的技术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强预算的调控力、执行力和科学化、精益化水平,提高预算管理支持企业战略、保障公司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预算管理执行措施效果

一、预算管理定义及特点

企业预算管理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引下,通过预算编制、执行、控制、考评与激励等一系列活动,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方法。财政部在《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企业财务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取得和投放、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动所作的具体安排。”在实际企业经营管理中,预算管理往往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实现价值链管理的重要手段。

预算管理是企业分析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在进行系统预测的基础上对经济活动的统筹安排。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竞争激烈,外部环境时刻发生着变化,企业内部各项因素也相应地不断调整。预算基于预测的基础,对一定时期内进行判断,具有不确定性。同时,预算管理必须能够指导企业一定时期的工作,并贯彻企业战略目标和短期经营计划,必然需要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预算管理是对一定时期内企业取得和投放、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动所作的具体安排,是对企业一个阶段内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因此必须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

二、影响企业预算管理执行力的原因分析

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但管理目标的实现却不能只依赖预算管理制度本身,关键是对预算的贯彻和执行。多年来的预算管理实践状况表明,很多企业预算管理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存在预算编制、执行控制、执行考核、执行方面以及保障手段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预算管理的执行效果。

(一)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造成执行困难

1.预算编制周期安排不合理,指导性差

部分企业基于战略目标编制1至3年甚至更长期间预算,时间跨度长,容易与实际情况脱节;或者只服务于当期年度或短期经营目标,编制短期预算,重视眼前利益,与企业长期发展目标不一致,使企业长期利益受损;同时编制长短期预算的企业预算编制銜接性差,不能协调一致,使得各期编制的预算准确率降低,造成预算调整跨度大执行难。

2.预算编制业务基础薄弱,合理性差

企业经常以封闭的心态编制预算,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忽视对市场的调研与预测,使很多预算指标与企业的外部环境不适应;企业编制的预算缺乏必要的客观性,很多企业没有认真地对企业的未来活动作评估,制定详细的业务计划进行分析,仅以历史指标值和过去的活动为基础,确定未来的预算指标值;对于关键的业务预算如销售量、价格和成本等预

算没有制定合理预测调整空间,预算与实际情况脱节。

3.预算编制过程缺乏有力领导力量,主导性差

企业预算编制过程中,一般组织各部门开展编制,但缺乏有力的领导力量,管理思想对预算的主导性差。不少企业缺乏较为完整的预算指标体系,不能将组织经营的各个阶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对企业整体情况进行预算控制;有的企业则只机械对各部门预测内容进行汇总,缺乏对整体目标的控制;预算指标只能通过一一谈判获得,缺乏确定预算和控制预算整体情况的有力工具。这种缺乏整合思想的预算管理经常导致各部门之间的冲突,导致预算控制的空白地带,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整体效果。

(二)预算执行过程缺乏全寿命周期管理,造成预算执行偏差

1.在预算执行前缺乏恰当指导

预算指标确定以后,指标落实单位压力很大,千方百计为完成各项预算指标做工作。但财务部门和主要部门不能对预算制定后提供有力的配合措施和适时的指导,造成预算管理的效果打了折扣,很多预算在实施的过程中因无法具体落实,令执行单位的管理人员无所适从。

2.在预算执行中缺乏过程控制

很多企业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有力手段对关键指标或所有预算指标进行有效的监控、预警、控制,只有预算指标与编制时产生明显偏差时,才进行预算调整、考核或追究责任。同时业务预算指标与财务预算指标之间缺乏有效的传导机制,导致执行情况传导滞后,财务部门无法及时有效进行控制。

3.在预算执行后缺乏针对性的总结

企业一般以年度作为一个周期,前一年度的预算完成之后对照考核,下达预算完成考核结论,奖罚兑现到单位和个人,然后匆忙投入到新一轮的预算编制,对全面预算管理缺乏事后的认真分析,对上一年度的预算和实施过程缺乏总结提炼,使得过去的问题依旧得不到纠正,预算管理成了一轮又一轮的重复,很多管理行为成为机械的操作,达不到全面预算管理的期望结果。

(三)预算考核流于形式,造成预算权威性下降

不少企业仍然存在预算考核不及时、不到位等问题,无法形成立竿见影的考核效果,体现预算的刚性约束力。部分企业未将预算内容纳入绩效考核考核,造成预算考核的缺失。考核结果往往不能及时发布,造成考核效果不佳,无法实现立竿见影的考核效果。更有甚者,考核结果根据需要任意修改,考核走过场,预算权威性受损。

(四)组织和技术因素影响财务预算的执行力

1.预算组织实施责任落实不到位,缺乏组织基础

部分企业缺乏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企业决策高层在企业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较低,预算的编制和调整工作都落在财务部门或预算小组,业务部门缺乏预算支持人员,致使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缺乏权威性、前瞻性,难以发挥企业财务预算的控制作用。

2.预算管理技术手段落后,缺乏保障能力

部分企业仍然以电子表格甚至纸质方式进行预算编制控制考核工作,尚未采取专业软件或以企业级信息系统来支撑预算管理,技术保障能力差,造成预算编制、执行、控制、考评与激励的手段匮乏,无法实现高效的管控。

三、加强企业财务预算执行力的举措

(一)健全和完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组织机构

健全和完善相应的预算管理组织和基础实施机构,负责企业预算管理的组织、实施和落实。企业必须成立预算管理组织最高机构,负责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具体事宜,提高企业决策层的预算管理意识,并确定各级预算责任人,将预算活动融合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深入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逐步形成全员预算的氛围。

(二)建立覆盖全面的预算编制体系

建立中长期预算、年度预算、月度预算、旬现金流量预算等预算编报体系,动态跟踪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情况,科学设定预算期经营目标,把握资源配置的方向和重点,组织业务部门研究预算期业务发展需求,制定详细的业务计划,实现业务与预算的有效融合;长短期预算实现有效衔接,实现“长控短”的刚性约束,保障预算体系的合理性。

(三)确定合理的编报流程

合理调整预算编制流程,由预算决策机构首先发起,根据公司总体发展目标,先行制定预算框架,确定预算编制规则,依据标准成本体系、内外部环境确定预控目标;各部门或单位以此为指导具体编报预算,保证公司上下经营目标协同一致;将传统“两上两下”转变为“两下两上”,实现在预算决策机构主导下编制预算。

(四)夯实业务计划基础,做实项目预算

预算责任单位根据预算期总体目标,编制详细业务计划,依据业务计划明确各项收入成本情况,实现业务与预算的有效融合;将预算内容全部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实现预算总额和明细项目相吻合,解决预算编制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对于跨年度项目预算,编制项目概预算作为辅助,对于不确定的项目,建立项目储备库作为辅助。

(五)建立标准成本体系

企业根据业务实际情况,建立标准成本体系,可充分发挥对接财务与业务的功能,使资源分配与生产经营的实际需求相适应,有效解决成本预算的编制依据和标准问题,增强预算安排的标准化水平;同时依据标准成本体系,可以提供企业预算管控标准,完善成本归集方式,实现成本收入的有效配比。

(六)完善管理信息系统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为各项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企业应积极上线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或企业级信息系统,整合软件技术、硬件技术和数据技术,建立信息管理、运行服务等制度体系,实现通过信息系统实现预算编制、执行、控制、考评与激励。特别是在线控制方面,实现系统提前预警和实时控制,可以有力提升预算的刚性约束力和权威性。

四、结束语

预算管理工作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是一种全员、全过程的控制,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都围绕财务预算有序地展开。只有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才能使其成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与提高经营绩效的工具,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余绪缨.管理会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化成,佟岩,李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财务通则.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

上一篇: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评课稿下一篇:仓管员的学习工作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