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导学案

2025-01-06

古代文化导学案(共5篇)

古代文化导学案 篇1

中国古代文化复习导学案

目标:

1、了解青铜工艺成就、数学成就、医学成就及书画、音乐等艺术成就;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贡献和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有关孔子及百家争鸣的史实;

3、学会从史实中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并借鉴。过程:

一、明确复习范围及目标。

中国古代历史上册第8-9课、16-17课、21-22课

二、按要求自由复习。

1、浏览教材,注重重点插图;

2、快速简单的按照提示将知识归类。

A类别

1、文字演变;

2、天文、历法;

3、医学;

4、楚辞;音乐;

5、诸子百家;

6、科技发明;

7、数学;

8、宗教;

9、史学

10、农业

11、地理著作

12、雕塑

13、书画

14、建筑

15、青铜器 B人物屈原;孔子等;蔡伦;张衡;李冰;祖冲之;司马迁;华佗;张仲景;郦道元;贾思勰; 王羲之;顾恺之。C著作《离骚》《九章算术》《春秋》《论语》《韩非子》《孙子兵法》《史记》《伤寒杂病论》《水经注》《齐民要术》《兰亭序》《洛神赋图》 补充:(1)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三星堆”文化。(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时,就有青瓷、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3)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4)汉代冶铁技术居世界先列。

(5)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三、检查复习情况。<快速口答>

(一)1、甲骨文是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开始。小篆:时,成为全国规范文字;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艺术;东晋时,王羲之第一行书《》

2、判断改错题:东汉时期,司马光用十多年时间编写《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二)“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1、你知道屈原生活在哪一时期?

2、《离骚》是一种新体诗歌,这种体裁叫什么?

3、你能说出上面诗句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情感?

4、屈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我们国家为了纪念他特制定了什么节日?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三)材料一:因为他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其排在第七,列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他又榜上有名。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也展示了他改进的技术。

材料二:它的发明便利了人们的书写,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世界各国的这项技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出的,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它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1)这项发明是在中国古代的什么时候?为了纪念发明者,该发明被命名为什么?

(2)“世界各国的这项技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出的”,你认为将这项技术传出和发扬光大的有可能是谁或者国家?

(3)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探究中国古代能够推动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的原因有哪些?

四、探究研讨:

研讨一: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二儒家学说中还有下列名言警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博施济众”、“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施仁政于民,省刑法,薄税敛。”

材料三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同样,越是能融入世界体系,就越是能突显民族特色。今天的世界,是多元的世界,今天的文化,是多元的文化。„近年来,各国民众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兴趣,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心学习中文和中国典籍,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地涌现,充分显示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造福人类的时代大趋势。

⑴依据材料一分析,儒学为什么会成为显学和取得独尊地位?

⑵依据材料二分析,儒家文化到现代为什么会重新受到重视?

⑶依据材料三分析,我们在今天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研讨二: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封建社会形成,社会经历变革,各学派互相辩论。

1、结合教材,分小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对后世的影响。

2、结合秦汉时期的昌盛文化,想一想秦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哪些?

五、课堂检测

1、中国历来有推己及人、关爱苍生的优良文化传统。能体现这种情怀的语句是()

A、言而有信,见贤思齐B、其身则正,天下归之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D、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中国文化史》记载:张衡浑天仪用青铜制成,星宿名称清晰可见。该项成就涉及()

A、文艺-绘画-医药B、科技-铸炼-天文C、思想-宗教-数学D、社会-科技-雕塑

3、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这一水利工程除鱼嘴部分有轻微损坏外,其余基本完好。该工程建造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

4、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纸卷,在历史上对纸的发明和改进起到一定作用的是()A、蔡伦B、吴道子C、张仲景D、郦道元

5、阅读下列材料: “ 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还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曾著书总结了我国古代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

①上述材料中的内容反映了哪位科学家的成就?

②这位科学家生活在什么朝代?此材料节选自他的什么著作?③这部著作有何重要价值?

古代文化导学案 篇2

自主学习篇--自主,新课标理念的精髓

卡片摘录

【作者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 “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背景剖析】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得不到重视。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秩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反对暴政,强调“仁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所以他一方面教授各国弟子学习礼仪,一方面积极入世,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真是踌躇满志。他最初做中都宰,一年之后,升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先是用外交手段,收回了被齐国占领的鲁国的城池,后又诛杀了乱臣少正卯。治理国家仅仅三个月,路不拾遗,四方之客都宾至如归。齐国害怕孔子执政,会使鲁国强大,威胁自己,所以送了一些美女给鲁君,鲁君于是耽于享乐,不理朝政。孔子见自己抱负难以施展,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开始了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常遭困厄,但都不受重用。最后只得返回鲁国,专心修订《诗》《书》《礼》《乐》,教授弟子。鲁哀公16年(前479年),孔子卒。

孔子的一生,总的来说,是郁郁不得志的。这是因为那个动荡的时代,诸侯崇尚武力,大国君主希望通过武力建立霸业,而一些弱小的国家要想自存,也不得不重视武力,这样诸侯之间的战争就在所难免了。而孔子提倡的“礼治”、“文教”,则未免太过温和了,他提倡大家遵守周礼,自己“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只能使人感觉很滑稽,不符合时代潮流。理想与现实这样格格不入,他的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了。

基础积累

【识字记音】

①木铎(   )    ②桀溺(   )   ③长沮(    )

④执舆(   )    ⑤荷(   )    ⑥黍  (    )

⑦怃然(    )   ⑧殆  (   )     ⑨八佾(   )

⑩见其二子(    )  耦而耕(    )

i而不辍(    )

答案:  ①duó  ②nì  ③jù  ④yú  ⑤hè  diào  ⑥shǔ   ⑦wǔ  ⑧dài  ⑨yì  ⑩xiàn  ǒu  yōu  chuò

【解释实词】

①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②使子路问津焉:

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④往者不可谏:

⑤今之从政者殆而:

⑥不仕无义:

答案: ①担忧  ②渡口  ③参与  ④匡正,挽回  ⑤危险  ⑥出来做官

【通假举要】

①长沮、桀溺耦而耕:

②是鲁孔丘与:

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答案:  ①“桀”通“杰”,形容高大  ②“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③“而”通“尔”,你;“辟”通“避”,躲避

【一词多义】

(一)实词

悠然见南山

项伯即入见沛公

吾未尝不得见也

于是见公输盘

汝真女子之见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其二子焉

才美不外见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答案:看见,望见/会见/谒见,拜见/召见,接见/见识,见解/表被动,被/介绍,引见/显露/出现

(二)虚词

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植其杖而芸

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吾恂恂而起

⑦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⑨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⑩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答案:①表并列  ②表递进  ③表承接  ④表转折  ⑤表假设  ⑥表修饰  ⑦表因果  ⑧表目的  ⑨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⑩句末词气词,相当于“罢了”

【词类活用】

①i而不辍:

②子路从而后:

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④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答案:①名词活用为动词,用i耕地  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落在后面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留下  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洁,使……乱

【古今异义】

①遇丈人

古义:

今义:

②子见夫子乎

古义:

今义:

答案:①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岳父。 ②古义:旧时对老师的称呼。今义:是指因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文言句式】

①子路曰:“为孔丘。”

②而谁以易之?

③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④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答案:①判断句  ②宾语前置句  ③介宾短语后置句  ④省略句

【名言名句】

①                  ,来者犹可追。

②士志于道,                  ,未足与议也。

③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④不以言举人,                  。

答案:①往者不可谏  sp;③敏于事而慎于言  ④不以人废言

合作探究篇--合作,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

重点剖析

【中心主旨】

本课5则选文均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通过孔子的言行及别人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极力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为己任,具有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更具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与坚韧的品质。

【问题讨论】

1.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赏析: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正因为社会**,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辞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2.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赏析:儒家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人与他的儿子的关系尚且仍然保持着,却抛弃了君臣之伦;想要使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样做完全是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这种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是缺乏社会责任心的表现,历来为儒家所反对。

【艺术特色】

1.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的方法来表现人物形象。

选文1、选文4和选文5,通过对仪封人、荷丈人和晨门等人的语言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品质;而选文2、选文3和选文4将长沮、桀溺、接舆、荷丈人等人的消极避世与孔子的积极入世进行对比,从而更加突出和丰满了孔子的形象。

2.相关人物的动作或行为富有个性。

选文2中用“i而不辍”四个字来描写桀溺的情态,使人物格外生色。接舆劝孔子一段,在他唱完之后,写了这样一个场面:“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之后戛然而止。孔子想说什么,接舆又为何躲避,都不得而知,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点拨迁移

课文内容 ※点拨※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比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虚假尊重,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发散迁移 ※思考※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nn乎?莫己知也,斯则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1、孔子与荷蒉者以及本课中长沮、桀溺、荷丈人有什么不同?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 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2、阅读本段,结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参考答案:

1.荷蒉者、长沮、桀溺、荷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2.孔子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圣人之所以为圣,皆出于此。

训练落实篇--听来终觉浅,绝知要躬行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仪封人请见(jiàn)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

B.长沮、桀溺耦而耕(ǒu)  i而不辍(yōu)

C.夫子怃然(wǔ)          趋而辟之(pì)

D.以杖荷(hè)         杀鸡 为黍而食之(sí)

答案:B

解析:A项“见”读xiàn;C项“辟”通“避”,读bì;D项“食”读s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仪封人请见       见:引见

B.而谁以易之       易:改变

C.往者不可谏       谏:匡正

D.趋而辟之         趋:快步跑

答案:D

解析:D项“趋”,快步走。

3.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B.何以战

C.作《师说》以贻之

D.遇丈人,以杖荷

答案:C

解析:C项“以”为连词,其余各项皆为介词。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而谁以易之?

B.晨门曰:“奚自?”

C.孔子曰:“何陋之有?”

D.子路宿于石门。

答案:D

解析:D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其余各项均为宾语前置。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5-8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杖荷             荷:背负

B.植其杖而芸           芸:除草

C.明日,子路行以告     明日:第二天

D.行其义也             义:正义

答案:D

解析:D项,义:道术或主张

6.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路拱而立

②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③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④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答案:B

解析:B项,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转折;③助词,的;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下列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语录体,记述的大都三言两语,少数几章也只记了谈话时的场景。上述文段不仅有时间的推移、有子路等人活动场所的变换,而且具备了一定的情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情节、通过有关人物的言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

B.丈人带讽刺的话语,说罢便“植其杖而芸”的行动,表现出他的态度倨傲,自认为比孔子高明,德行比孔子高尚。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

C.子路认为自己对隐者恭敬有礼,隐者便款待自己,并让儿子出来相见,这说明隐者没有废弃“长幼之节”;但他不出仕,放弃了臣子对君主应尽的责任,即君臣之义,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D.孔子的话(包括子路根据孔子的意思说的话)和他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表现出他对丈人过隐居生活的某种赞赏的感情,而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不仕无义”的处世态度,却给予严历的批评。

答案:B

解析:B项,“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不正确。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答案  他便留子路住下来,杀鸡、做黍米饭给子路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叫来拜见子路。

(2)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答案  孔子说:“他是个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看望他。子路到了他家,他却走开了。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回答9-12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②。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l③,爵之大夫,起累绁④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⑤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释:①帐目清楚,收支平衡。②⑤:官名。③l:公羊。④累绁:用绳索捆绑。⑥粥:卖。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诫其嗣懿子曰               诫:告诫

B.已而去鲁,斥乎齐           去:到达

C.昔秦穆公国小处辟           辟:偏僻

D.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乡:向往

答案:B

解析:去:离开。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斥乎齐,逐乎宋、卫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B.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孔子遂行              遂拔以击荆轲

D.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答案:A

解析:介词“在”/介词“对”;B都是介词“把”;C副词“于是,就”;D都是副词“将要”。

11.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说明孔子“执政才能”“好礼有才”的一组是(    )

A.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

孔子适齐,为高为高昭子家臣

B.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

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

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D.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

吾即没,若必师之

答案:B

解析:A项中“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说明的孔子的经历,并未说明“好学有才”;C项中“于是反鲁,鲁复善待”说明的是鲁国对孔子的态度,并未说明“好学有才”;D项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说明的是孔子对职位变动的态度,并为说明“执政才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厘子的赞誉,厘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的小官等等,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受到了善待。

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然而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情不自禁和痴迷以及齐国人对此的赞赏,却让齐景公感到了宝座的倾危而没能重用他。

答案:D

解析:齐景公不重用孔子的原因是齐大夫欲害的影响使齐景公感到自己年事已高,不能保证他所喜爱的孔子在自己退位后仍能被赏识而受到迫害。

【参考译文】

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孔子十七时,鲁国的大夫厘子病重,快要死了,厘子告诫自己的后代懿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能当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能显达的人出现。现在孔子年少而好礼仪,他不就是要显达的人吗?我就要死了,你们一 定要拜他为师。”

孔子家境贫寒,社会地位低贱。成年后,曾经在季氏的门下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出纳钱粮计量公平准确;又曾担任管理牧场的小官,畜牧繁殖增长。由此,担任司空。不久,他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到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围困,于是又返回鲁国,鲁国又很好地对待他。

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已经三十岁了,齐景公和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予:“从前秦穆公国家小,又处在偏僻的地方,他能称霸是靠什么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然小,但是他的志向很大,虽然处于偏僻的地方,但施政却很得当他亲自推举用五张羊皮赎回的百里溪,授予他大夫的爵位,把他从拘禁中解救出来,和他谈了三天的话,然后让他执掌国政,用这种精神治理国家,就是称王于天下也能做到,他只称霸还小了一点。”景公听后很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发生**。孔子到了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高昭子的关系接触景公。孔子和齐国的乐官谈音乐,听到韶乐,就学起来,三个月竟然尝不出肉味来,齐国人称赞他这种专心致志的精神。齐国的大夫想害孔子,孔子知道了。景公说:“我老了,不能任用你了。”孔子于是辞行,返回了鲁国。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了,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脸上露出喜色。他的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惧怕,大喜来到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个话,但不是还说‘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吗?”于是杀了扰乱政治的少正卯。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别人丢失的东西;四方的游客来到鲁国的城池,不必向当官的求情送礼,都给予借贷和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归。

孔子七十三岁时,鲁岁时,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

写作审美提升篇--世事皆学问,人情即文章

角度一

如何认识孔子

角度分析: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世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才乎!

【写作示例】

至圣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个人感其教化。孔子身体力行的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能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否则哪有“关关睢鸠”的千古绝唱?孔子是个文化人。他回望是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

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世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才乎!

角度二

话题:变。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角度分析:“变”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话题,其基本意思是“和原来不同,变化,改变”。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写作时可就人、事、物、理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写深写透,只要与“变”相关就“符合题意”。要学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世界(包括人、事、物、理各方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变”的结果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它比起思想僵化,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总是一种进步。“文章合为时而著”,写“变”这话题,要在思想上、意识上、精神上、风貌上表现出新的时代气息,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求进步,求发展,求创新。

【写作示例】

永远的葱郁,永远的中国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阔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自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受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教师。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我想,孔子不会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中国是稳健中发展的仁者。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这,才是最大的智慧。寿哉,仁者!

文化与经济、政治导学案 篇3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3.分析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产力;文化对政治文明的推动作用及对公民政治素质和权力意识的作用;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自主梳理】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经济、政治和________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_______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__________,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_____________。一 定的________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__________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__________.2.掀开历史的画卷,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_________的影响不同,对_________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________的、__________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_______的、_______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_______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文化有其自身的____________和相对的___________。

4.一定的________决定一定社会文化的形成,而文化又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_________。社会生产方式,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方面。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_________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_________、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_________越来越重要。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__________产业迅速崛起,_________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_________。

2.文化与________相互交融。随着_______和_______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__________。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___________的国家,借助________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__________。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___________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___________。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___________竞争日趋激烈。_______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________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__________。

2.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__________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__________作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________,牢牢把握__________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__________,优先发展

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为________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________________。

【知识网络构建】

【课堂探究】

1探究一:观看图片说说为什么举办世博会,对中国而言,可谓“百年梦圆”?

探究二: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自治区党委根据本地特点,提出了“小省要办大文化”的思路,宁夏根据其“岩画文化、丝路文化、大漠文化、边塞文化、黄河文化”等优势和特点,发展相关旅游文化产业。思考“小省要办大文化”能行吗?

探究三:随着“做人要做喜羊羊,嫁人要嫁灰太狼”的口号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流传开来,《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开始在更广的领域里大赚特赚。动漫业内人士估测,这只“羊”的市场价值已超过10个亿。这

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探究四: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坦言,要“千方百计吸引其他国家的人民采取西方有关民主和人权的概念”。这种文化霸权主义就是要通过文化的“感召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利用文化手段实现其利用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难以达到的战略目的。你怎样理解这一观点?

探究五:《功夫熊猫》是由美国导演马克的一部动画片,以中国的国宝大熊猫为原型,利用中国的传统武术

文化作为主题,一举拿下了36届安妮奖的最佳动画长片、最佳导演、最佳故事版等15项大奖。该影片在中国内地上映三周时间就获得了超过1.35亿的票房。同样的还有美国人根据我国历史传说《花木兰》制作的大片也让我们国人五味杂陈。上述材料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如何应对?

【随堂检测】

例1(2007年高考文科基础能力测试题,广东卷)下列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表述正确的是()

A.任何文化都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B.一定的经济、政治是由一定的文化决定的C.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 D.政治是文化的基础,经济是文化的集中表现

例2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强调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

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

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这是因为()

①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能够保证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②国家要积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③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可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④国家应将文化建设作为当前的中

心工作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③④

例3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主要揭示了()

A.经济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B.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C.科技在增强经济实力中的地位D.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拓展训练】

1.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是()

A.经济、政治、文化 B.物质、精神、文化C.经济、政治、哲学D。生活、学习、工作

2.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这说明()

A.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决定B.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C.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D.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

3.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

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文化的影响表现在()

①先进的、健康的社会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②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先进地区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④落后地区的文化会阻碍社会发展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____________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A.人们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 B.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

C.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D.人们的关心、帮助、理解

5.例2有人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其错误是()

A.否认了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B.否认了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

C.否认了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D.否认了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当代人类正在掀起的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革命,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革命,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材料革命,以及以它们的有机结合为代表、以人类科学创新为标志的“科技综合体革命”,可以定位为

历史上“第三次产业革命”。其显著标志是生产重心的转移,即人类社会生产从以物质生产为主导转向以精

神生产为主导,也即是文化经济时代。据此回答6~7题。

6.人类社会生产从以物质生产为主导转向以精神生产为主导表明()

A.文化现象无处不在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人们的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密不可分D.社会文化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7.人类社会进人文化经济时代,要求适应和服务于它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行变革,也要求深化文化体

制和机制的改革,以适应解放和发展精神生产力的客观现实。这主要体现了()

A.文化有古今和地域之别B.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

C.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D.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8.信息革命、生物革命、材料革命以及“科技综合革命”,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这充分地表明()

A.文化由经济所决定B.文化对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C.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D.文化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惟一力量

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将进一步扩大,势必引发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碰撞和磨合。据此回答9~10题。

9.面对21世纪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应把我国文化的发展纳人到世界大文化发展的格局中,采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科学态度,参照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制定我们的发展计划,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A.文化关系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B.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C.文化斗争是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形式D.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是当前的中心工作

10.经济流通的世界化和当代传媒的高度发展,以及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世界各国文化出现了交流、碰撞和磨合相互交织的局面,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意味着()

A.在经济、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B.经济、文化发展始终处在弱势地位

C.经济、文化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D.经济、文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11.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社会文化就发展了,社会文明程度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12.云南,是一个文化富矿。亚洲大陆与东南亚半岛的交界处,横断山脉蜿蜒屹立,6条大河奔流不息,造就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全球瞩目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26个民族世居于此,“会说话的就会唱歌,会走路的就会跳舞”,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高度浓缩在这一区域,产生了风

华绝代的孔雀舞、代表中国当代美术水准的“云南画派”、被视为“中国古典音乐活化石”的洞经音乐„„

权威资料记载,云南已收集到各民族民间歌曲2万多首,舞蹈6 718套,戏剧2 OOO多个,器乐200多种,叙事长诗50多部;记录着工匠们的心血和灵性的木雕、黑陶、斑铜、扎染,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无不表现出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不少专家认为,文化产业是一个带动性很强的“健康产业”,相对于矿产等资源的不可再生,文化产业是越开发越丰富,且附加值高、无污染的产业。目前,仅丽江市文化产业的经营商家就已达到l 000多个,从业人员1万多人,总收人从几年前3 000多万元上升到近2亿元,提供的税收占当年财政收人的10%。

(1)云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实践说明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2)请你为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文化与经济、政治》参考答案

1.A 2.A 3.B 4.C 5.C6.D 7.C 8.B 9.B 10.D11、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又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二者的发展既有同步性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情况。

(1)一方面,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2)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12.(1)①文化具有地域之别。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聚居的悠久历史造就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云南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用经济眼光审视和开发云南的文化资源、走文化产业强省之路,在进一步繁荣了民族文化的同时,逐步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

(2)①政府应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财政、税收、工商、投融资、土地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社会管理和服务。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同时,也应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管理,确保其正确的发展方向。②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投资文化产业,用市场化手段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开发、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训和使用。③社会广泛参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④立足本地资源实际,以旅游文化产业、体育文化产业或民俗文化产业为载体,打造知名的文化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13、解析:本题通过对当前国际竞争实质的探究,让学生感悟发展高科技的重大意义,引导学生增强科技意识。解答“为什么”类题目,一般应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两方面入手。本题中,理论依据就是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现实意义就是发展高科技对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作用。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导学案 篇4

昌吉州二中

钱小琳

【导课案例一】

第五届中国新疆国际旅游节2009年6月26日开幕,以“魅力新疆、神奇昌吉”为主题,还举办昌吉花儿艺术节、2009第三届中国(昌吉)美食文化节、吉木萨尔县北庭旅游文化节等。新疆国际旅游节已成为对外展示新疆形象、【探究一】

1、你能说说州政府组织了哪项活动,并通过这项活动向外传递了哪些信息吗?

2、通过图片资料你能概括彰显新疆优势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品牌。

【展示图片】

【案例二】

看视频《张骞和丝绸之路》

【案例三】

这届旅游节还邀请200家国际旅行商和旅游批 发商、100家国内百强旅行商参加,共签约26亿元。也为农民工提供了11万个就业岗位,一些民工纷纷来

我州打工。

【案例四】

图片展示:《大山学艺》

出“文化传播”的定义吗?(扩展: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传播、传播什么?)

【思考】

看视频,回答中原与西域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商品贸易的?通过这种方式还传递了哪些信息? 【探究二】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通过商品传递文化信息的吗?请举例说明。

【思考】

返乡的农民工对自己家乡的文化传播会起到哪些作用?

(提示:农民工往返城乡、昌吉城市特点、城乡有何差别)

【思考】

这张图片反映了文化传播的哪一途径?

【案例五】

展示《昌吉首届花儿艺术节》相关图片设计 右边两个问题。

【案例六】

展示《央视咨讯》——有关春节期间选择拜年 方式调查柱状图。

【案例七】

为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发展 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为全世界汉语学习者提供方 便、优良的学习条件,教育部决定设立海外孔子学院,2004年11月,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 举行挂牌仪式。随后,美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的 孔子学院也挂牌成立。现在中国已在80多个国家设 立了孔子学院。

【探究三】

1、如果你是花儿艺术节的负责人,你怎样通知参加 演出的演员呢?

2、你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通知参加者 ?你能说说选 择这些方式的理由吗?

【共同感悟】

1、当今手机已成为重要的传媒手段。

2、旧的传媒手段仍未消失。

3、在使用传媒时,只选对的,不选流行的。

【共同感悟】

1、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2、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践行文化传播】

假如有远方朋友来我们昌吉州旅游、定居或投资,你该怎样当好宣传小使者呢?

(让学生明白既要做文化的传播者,更要做文明的传播者)

【补充资料】神奇昌吉——我知道

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除有著名的天山天池外,境内还有始于汉代的西域历史名城——北庭都护府遗址、距今3000年的康家石门子原始生殖崇拜岩画、全国最响的鸣沙山及最古老的原始胡杨林,以及亚洲最大的恐龙沟和堪称世界之最的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此外,昌吉还有新疆“休闲之都”和“美食之乡”的美誉。

扩大宣传的有效模式。有利于推进新疆旅游资源的整合。2009年,新疆打造“四季宜居的旅游目的地”是新疆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新疆国际胡杨节”、“新疆冬季冰雪节”等节庆活动都将打造新疆四季旅游。

昌吉市是第五届新疆国际旅游节的承办城市,自年初以来,昌吉市先后实施了亚心广场东扩工程、滨湖河生态景观工程、清代粮仓等历史遗存布展工程和城市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城建等部门给主要街道换装了节能环保路灯,摆放了两万盆鲜花,还新建了城市雕塑、无障碍设施和路边休闲座椅,并对户外广告牌进行了全面规范整治;客运、工商、旅游等部门也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在行业内广泛开展了“青年文明号”服务活动;卫生防疫、质量监督部门还经常对冷饮、食品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的卫生、质量进行大检查,凡不符合卫生条件的一律停业整改;宾馆、饭店、商场等部门也加紧培训员工,积极做好接待客人的准备工作。“魅力新疆、神奇乌昌”为主题的第五届新疆国际旅游节6月26日上午盛大开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近千名旅游从业人员。当日中外旅行商签约金额高达26亿元。

有“花儿之乡”之称的昌吉拿出了当家绝活“盖碗茶”大型歌舞进行表演,引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

当日,来自亚洲、欧美及大洋洲的22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家旅行商、近200家国内外新闻媒体的记者齐聚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共同领略新疆“三千里大漠风、五千年西域情”和乌昌地区独特的自然美景、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古代文化导学案 篇5

实验 班 学科 政治

主备人 何明良

审核人 郭俊

第二课 第一框 感受文化影响导学案

【课前延伸学案】 【学习目标】

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内容和特点

【知识梳理】

第一框 感受文化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1)(2)

2、文化对人影响内容:(1)

(2)

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1)潜移默化:(2)深远持久: ①表现: ②原因:

【典型例题】

例1.2008年,山东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此,各地学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的学校开放了阅览室,有的学校举办了各种文艺活动,有的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大多数学校都开全了国家规定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也得到了保障,等等。这一系列措施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年轻人所特有的朝气、阳光又得以重现。

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相关知识,说明材料中推进素质教育做法的理论依据。

例2.背景: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辩题: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因此只要接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就能使自身得到完善和发展。

【课内探究学案】

【合作探究】人们从事文化活动,如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许多都是发生于

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据此,有人认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无法选择的。请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有效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强调要加强公益性文化场馆青少年活动场所的建设,开展生动的青少年红色旅游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情景教育中健康成长。材料主要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B.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 C.文化对人的影响有相对稳定性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2、不同国家、民族的人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往往不同,藏族同胞为尊贵的客人献哈达,泰国人会见客人行“合十礼”,拥抱是欧美常见的见面礼节,这说明了()A、交往方式不同,价值观不同 B、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 C、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 D、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3、美国人能够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并不刻意追求高学历、好职业的功利性目标;而中国人一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有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中美两国教育方式的差异表明()

A.文化差异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优劣 B.文化差异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

C.一定的文化环境只产生一种思维方式 D.文化环境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4、“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主要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积极的 B.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文化是由人创造的

5.许多在国外定居几十年的华人,还是喜欢喝乌龙茶,吃饭习惯用筷子,见到家乡人仍讲地道的家乡话。说明()

A.中华文化具有保守和封闭的特点 B.文化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C.文化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D.文化心理是绝对稳定的

二、非选择题:

6.山东省某高校针对“90后”新生的现状,通过听《父亲》和《母亲》两首歌曲、观看父母送子女入学的录像等活动,开展感恩教育,收到积极效果。由此可见,只要参加文化活动,人的精神就会健康向上。

请结合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课后拓展学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A制植根于西方的文化土壤里,属于典型的西方文化产物。在中国,总体上人们对AA制的认同度并不高。这主要说明()

A.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C.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 D.西方交往方式优越于我国的交往方式

2.开展“书香校园”评选活动,旨在倡导读书学习的文明风尚,营造知书达理、好学求进的校园书香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体现了()

A.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C.自然环境影响文化环境

B.文化环境以自然环境为载体 D.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3.胡锦涛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我们要大力弘扬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培育的崇高精神,使之成为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奥运精神的激荡之下,并不是人人都受到相同的影响,这是因为()

A.文化影响人是深远持久的 B.文化影响人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影响人是主动感悟的 D.文化影响人是形式各异的

4、荀子日:“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影响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体现的道理与之一致的是()①“孟母三迁” ②耳濡目染 ③东施效颦 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的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厚重的春节历史和文化。燃放爆竹是春节的一个传统。在一个抽样调查中,61.7%的被访者及其家庭有燃放爆竹的习俗,29.1%的被访者偶尔燃放烟花爆竹。这表明()A.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6.一学生说,学习“八荣八耻”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还要不断深化对正确价值观和是非观的理解,更需要从学习、课外活动等各种实际行动中去感悟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认识符合的道理是()

A.人的观念有不同的层次

B.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C.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文化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持久和深远的

二、非选择题:

7.根据中共第十七届第三次会议的要求,山东省政府采取措施加快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提出如下目标:到2010年全面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2015年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到2010年完成乡镇服务站改造提升,40%的村级接收点达到规范化要求;到2010年全省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或活动室;等等。

运用文化知识说明,山东省上述措施对农村改革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二课 第一框 感受文化影响 参考答案 典型例题

例1答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影响个人成长。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腐蚀人的精神世界,使人堕落。

(2)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3)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4)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例2答案:(1)文化作为精神力量确实影响着每个人,但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其两重性。先进、健康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认为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促进作用的观点是片面的,抹杀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两重性。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但文化对人的影响不都是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3)因此,认为只要接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就能使自身得到完善和发展的观点也是片面的,忽视人的自觉能动性。

【合作探究1】

(1)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认为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是正确的。

(2)人们接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认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无法选择,是错误的。(3)人们应当提高识别先进与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自觉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抵制落后和腐朽文化的侵蚀。因此,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并非不可选择。课堂有效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5:ACDBC

二、非选择题:

6.(1)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总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所以,优秀文化能够丰富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但不能因此说只要参加文化活动,人的精神就会健康向上,因为文化有先进和落后、健康和腐朽之分。只有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才能使人的精神健康向上。而落后腐朽的文化活动会腐蚀人的精神,参加此类活动会使人精神空虚、迷茫甚至堕落。

(3)人们参加优秀文化活动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感悟的过程。如果只是被动地受强制地参加优秀文化活动,也难以产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4)综上所述,上题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课后拓展学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BDCBD 6:B

二、非选择题:

7.(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能够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促进

农村的和谐发展。

(2)文化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3)文化能够塑造人生。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能够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世界,增强农民的精神力量,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4)有利于推动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8.《人民日报》指出,大庆市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培育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核心内容的大庆精神。她是大庆的城市之魂,是推动大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升城市文明的不竭动力。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形成于上个世纪60年代艰苦卓绝的石油会战,贯穿于40多年火热的发展实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庆人的精神支柱和传家宝。分析材料中蕴涵的文化生活道理。

8.(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2)文化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上一篇:核心竞争力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2018年项目申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下一篇:小学家长国旗下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