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 饮食器具中西差异(共9篇)
中国饮食文化 饮食器具中西差异 篇1
浅谈中西古典饮食器具纹饰寓意与表现形式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依靠大脑和双手,发明制造工具,获取自然界的食物,并对其进行加工。通过这些有意识的劳动,建立起与之相应的饮食方式、制度规范,形成一定的意识形态、饮食风俗。因此,饮食已经成为根植于人类历史、复合民族心理礼仪教化等方面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然而饮食器具传达了饮食文化的不断演变、融合、更迭的过程。
古语云,“美食不如美器”。工艺考究、制作精美的食器可以与美食交相呼应,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饮食器具中的装饰纹样是体现审美趋向的重要体现,是超越器具实用功能之上精神审美需求的表现。装饰纹样之美是构成食器艺术之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的人们对装饰之道的认知和喜恶也不同,所以食器的装饰纹样形成不同时间阶段的审美追求,反映了饮食器具装饰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饮食器具纹饰在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基础上,也体现出了不少差异性。
一、中式纹样
中国人在饮食器具装饰纹样象征语言的表现上,可以看出是较为委婉含蓄的,往往是借自然万物抒发意境之美及个人情怀,故其象征语言的旨趣意味深长。许多装饰纹样具有寓意的特点主要可以分为王权之道和吉盛之盼。(1)王权之道
饮食器具装饰纹样象征语言表现王权之道的内容,是在原始朴素的图腾绘画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化、复杂化的结果,是权力意志的集中性象征。最常见的纹饰有兽面纹,象征一种传说中凶猛的恶兽,表达着特定的宗法性的内容,目的是对异族恐吓震慑,对本族人民保护庇佑。比较经典的还有夔龙纹和蝉纹,前者象征的是雄性的刚毅威猛,后者有“蝉联”之意,象征了一脉相承、连续不断,象征了王侯贵族期盼地位权势世代相袭,富贵永昌的心态。(2)吉盛之盼
在饮食器具装饰纹样中反映吉盛之盼象征思想的数量还是较多的,吉盛之盼是对趋吉避凶、福喜平安、兴旺富贵等祈盼的综合概括,寄托着人们对吉祥丰盛追求与向
往的理想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愿望。我们知道,无论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只要被附以了对如意顺遂、和谐美好等象征意义,就会成为具有隐含意蕴的象征物。常见的有鲤鱼、莲花、牡丹、八仙人物等纹样。鱼与莲的结合运用是莲与连谐音取连年有余之象征概念,运用在饮食器具中也是对丰衣足食的一种祝颂。牡丹是花中之王,多与凤、孔雀、双狮等组合成为装饰纹样,象征富贵与美好,光明与幸福。八仙人物纹样在饮食器具中的运用,是将人们喜闻乐见的典故、吉祥语、传说人物等作为象征题材以隐喻的手法加以表现,使之成为福寿、正气、安康的化身。
二、西式纹样
传统的饮食器具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其纹饰图案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不同的纹饰受到其形成时代文化的影响,其寓意也各不相同。古典西式餐具纹饰主要分为两类:宗教神话纹样、动植物纹样。下面是几个经典纹饰的寓意说明:(1)莨苕
生长在欧洲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它有美丽的锯齿形叶子与优雅的姿态,因而被古希腊的艺术家和工匠们广泛应用于装饰艺术之中。莨苕纹样在西方的设计装饰中大量存在,是西方不同文化形态中最具代表性的植物装饰纹样,对装饰艺术史有着极大的意义。它经常以莨苕植物藤蔓为纽带,互相交错,以叶片为点缀,穿插少量花蕾,具有连续性和很强的“适合纹样”的特点,用生动的线条构成生命化的有机纹样,富于韵律、节奏鲜明,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植物纹样风格化和生成过程中所承载的人类情感,其产生的艺术效果能使人产生鲜花、绿叶、阳光、波浪等积极、愉悦的联想;有古典的、贵族的气息,并有吉祥如意、祈求平安的寓意。(2)贝壳
贝壳在古希腊时代象征着幸运,因此贝壳纹样也在饮食器具中大量运用。(3)狮子
狮子拥有仪表堂堂的体魄、威严的仪态和贵族的气质,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
三、中西方纹饰表现手法的比较
中式装饰纹样体现出了含蓄、内向的深刻文化意蕴。饮食器具中装饰纹样往往是一些富有吉祥寓意的动物、植物或几何纹样,令食器具有天然、含蓄之美,这些复杂的纹饰多数是通过象征表达某个主题,这些纹饰能够激起人类强烈情感,表达对生命
中的各种期盼和希冀的追求。从这个方面来看,饮食器具被倾注了人们极大的感情,它的背后深藏着中国人的某些思维定势和象征文化,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生存观的信仰表现。而西方古典家具装饰纹样的内容多半是体现西方人争强好胜的性格和对自然界勇于征服的探索精神,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世界认知的渴望和强调个体独立的欲望,同时由于宗教在古代西方社会中所占的统治地位和主流地位,导致了宗教装饰题材的大量表现。
通过对中西方饮食器具纹饰的列举比较,不难看出其内在的差别。中国装饰纹样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含蓄性,书法式的抽象性,追求形神统一和完美意境的艺术效果。东方的宗教信仰是多神伦理型的,类似于图腾崇拜,主张的是出世的思想和皇权统治。西方纹样强调的是西方艺术的直接表现,人体美学的粗犷性,宗教的神秘性;西方的宗教信仰是智慧型的,它与科学精神有着内在联系的一面,主张的是入世的积极、平等的思想,这就决定了人们看重的是现世的幸福和个人人格的独立。中西古典饮食器具具中装饰题材反映了东西方对自然界、宗教信仰、人生态度等问题的不同看法,可以说正是因为这种传统文化的反差,才会产生艺术形式上截然不同的表现。
中国饮食文化 饮食器具中西差异 篇2
一、中西饮食文化观念差异
(一) 中国饮食的艺术倾向性。
自古以来, 中国的饮食比较注重形、色、香、味的结合, 注重菜肴的外部表现, 强调视觉、味觉等感官感受, 注重菜的口味、形态, 享受饮食的美性。中国人将烹调称为一种艺术, 古今流行的“美食”则进一步将烹调纳入美学范畴, 在中国的习俗中, 不论婚丧嫁娶、走亲访友, 总是以吃作为重要内容和活动高潮。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 人们对美味的追求远远大于对营养的追求, 对营养方面的考虑相对较少。饮食的美味追求压倒了理性, 因此营养问题也就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不过, 随着社会的进步, 中国人也开始注意饮食的营养结构问题。
(二) 西方饮食的科学倾向性。
相对于强调“色”、“香”、“味”俱全的中国饮食, 西方的饮食更加注重科学性, 他们烹饪美食的出发点是营养, 而将美味作为目的。西方人全力研究食物在不同情况下的营养差异, 特别注重食物本身的营养价值, 同时会考虑饮食的脂肪、维生素、蛋白质等含量是否搭配适宜, 食物供给的热量是否恰到好处以及食物所包含的这些营养成分是否都能被吃的人充分吸收, 是否有副作用等方面。
二、中西餐具与用餐形式差异
(一) 餐具差异。
1. 中国人以筷子作为主要餐具。
筷子是中国人用餐的主要餐具。因为筷子没有戳、插的行为, 因而中国人对待食物的态度也显得温文尔雅。这也反映出中国人在世界观方面与西方人的差异。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著名法国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在谈到筷子的使用时曾经说:筷子不像是刀叉被用来切、刺或戳食物, 因此食物不再是人类暴力下的牺牲品, 而变成了人们通过筷子和谐传递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说, 筷子已经成为人与食物之间文雅的媒介, 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
2. 西方人以刀和叉作为主要餐具。
刀和叉是西方人用餐的主要餐具。在西方人的世界观里面, 个人价值至上。西方人推崇个人主义, 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 崇拜个人奋斗。他们普遍信奉“人可以征服自然”, 他们相信自然是可以被人类征服并加以利用的。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 在古代, 西方人大多是靠打猎为生, 肉类食物就成了西方人食物的主要来源, 并逐渐成为西方人的主食。在当时的生活环境中, 西方人不得不与凶残的动物进行搏斗, 从而善于使用刀、剑、枪等器械。刀叉的使用, 也有利于切割肉类等食物。从某种意义上说, 西方人以刀叉作为主要餐具也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
(二) 用餐形式差异。
1. 中方倾向聚餐式。
中西的用餐形式存在较大差异, 归根结底是因为中西方世界观与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人推崇社团和集体价值, 强调社会群体的统一和认同。中国人在用餐时, 习惯围坐在一起, 其乐融融。一般宴会场合也通常选择圆桌, 圆桌代表着团结友好, 礼貌温馨。人们将菜肴放在圆桌的中心供大家欣赏与品尝, 同时也有利于用餐人的沟通与交流。在餐桌上人们会相互敬酒、劝酒、夹菜, 在中国, 这是一种传统礼仪, 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与礼貌。虽然从卫生角度来看, 这种聚餐方式存在不足之处, 但这种方式也正体现了中国人强调社会群体的统一和认同的世界观。
2. 西方倾向自助餐式。
西方人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 具有较强的空间对抗感, 特别注重个人空间。因而西方人用餐往往以自助餐式为主。他们会将食物酒水整齐地排列在桌子上, 参加宴会的人各取所需, 互不干扰。用餐时, 人们通常没有固定的座位, 可以端着盘子四处走动, 选择自己的食物, 也可以跟自己希望交谈的人边吃边谈, 增进彼此情感。交谊活动是西方宴会的核心活动。这也体现了西方人对个性与自我价值追求的性格。虽然自助餐在中国也开始占有一席之地, 但终究因缺少聚餐的共乐与和谐氛围, 并没有被中国家庭广泛采用。
三、中西饮食文化用餐礼仪差异
(一) 座次方位差异。
在中国古代, 举行礼节活动时都是南向为尊。历史上皇帝与群臣议政时, 他的座位也是坐北向南的。受此影响, 中方宴会上的座位也一般是“南尊北微”, 在聚会上南面的座位都是留给位高权重者。受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 一般情况下, 首席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对门厅处, 又称上席。主人与首席相对而坐。其余宾客按其长幼、权位依“左为上, 右为次, 上座之左为三座, 次座之右为四座, 以下依此递推”。与中国不同, 西方餐桌常用长桌。通常男女主人坐在长桌的两端, 宾客坐于两旁, 主人右边的位子通常更尊贵些。因此, 以最近女主人之右手为上, 左手次之, 同样以男主人之右手为上, 左手次之。
(二) 性别优先差异。
中西方用餐时, 男女座位的安排也存在差异。在中国古代, 由于受男尊女卑传统思想的影响, 宴会上几乎很少看到女性的身影。到了现代社会, 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明显提升, 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 在用餐座次上, 与男性已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在一些正式的宴会上, 女士还是安排跟女士一起坐。
在西方社会, 女士优先的观念是西方人社交活动中的重要的礼仪规范, 这是因为西方国家普遍信奉基督教, 基督教尊崇玛利亚为圣母, 并将尊敬扩展延伸, 从而产生了尊敬世间妇女的行为准则。在西方家庭宴会中, 特别是一对夫妇参加家庭宴请时, 一般是男主人陪女主宾, 女主人陪男主宾, 这反映出男女之间的平等。
(三) 时间观差异。
在时间取向上中国人以过去为主, 往往考虑过去做什么, 认为万事万物周而复始, 是一种环式时间观。而西方人认为时间一去不复返, 他们往往着眼于未来, 有强烈的时间紧迫感, 不是追求如何做人而是追求如何做事, 是一种线式时间观。正是由于时间观念的不同, 导致了中西方在赴宴用餐时间观念上表现了极大差异。
1.“迟到”观念。
中国人在参加宴会或者约会时, 通常都会选择比宴会安排的时间晚到, 位高权重者迟到时间往往会长一些。究其原因, 一方面因为中国人比较含蓄, 担心主人没有准备好;另一方面, 也是中国传统思想在作怪。但是中国人的这种“迟到”艺术,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 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受西方国家时间观念的影响开始遵循和强调准时的原则。
2. 准时观念。
西方人的时间观是一种线式时间观, 他们认为时间一去不复返, 因而很珍惜时间。一旦宴会或者聚会的时间确定下来, 就会准时赴约。通常情况下, 如果有特殊情况晚到, 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如果迟到时间长的话, 客人会认为你不重视这个宴会, 这也是对他们的不尊重, 是对主人以及其他客人的冒犯, 迟到者也通常要向主人以及其他客人表达歉意。
四、结语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 万里不同食。”世界各国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以及独特的历史发展经历造就了迥异的世界各国饮食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不断互补, 各取所长。尊重文化差异, 要在继承中发展文化, 在发展中继承文化, 汲取各方饮食的先进之处, 使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地互补与融合。通过学习了解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在交流中做到游刃有余、有礼有节。
参考文献
[1].林美泳.浅谈中西方文化饮食差异[J].青年文学家, 2009
[2].林丽瑞.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消费导刊 (文学研究) , 2009
[3].管一博.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浅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
[4].张彩霞.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饮食礼仪差异[N].安徽文学, 2009
[5].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6].孙波.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及分析[J].海外英语, 2011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篇3
【关键词】中西 饮食文化 差异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225-01
谈起饮食文化,人们往往就会想到"吃"。不错,饮食文化中就包含着"吃",可"吃"并不能代表饮食文化,也不能包括饮食文化的整体。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类饮食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内。因此,一个小小的"吃"字,绝包含不了上述博大精深的内容。
随着中国与世界接轨,许多新鲜事物涌入国门,其中当然也包括饮食文化。现今社会,许多人都抱着好奇的心态,去尝尝不同国家的食物,但真正了解饮食文化不同之处的人却不多。况且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浓缩,为了增强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的取长补短,我们更有必要去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点,因此,我广泛地收集资料,总结出一些中西饮食文化的特点,并努力给大家提出中肯的建议。
(1)世界上有许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一个民族的特质,往往能够形成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我们中国人一向热情好客,大家围在一起吃一顿"大锅饭"似乎更能增进彼此的感情,在席间,好客的主人则会一再地给客人挟菜,热情之状溢于言表。而西方人和我们大有不同,他们总是把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放在一个小盘里,并不习惯于给对方挟菜。周到的服务才是他们显示好客的方式。
(2)从食物的营养方面来看,中国的饮食显得比较健康合理,他们是高纤维素,低脂低糖的食品。而西方的饮食往往是高脂肪、高热量,但这并不说明他们不注意饮食健康。在保持食物天然营养方面,西方的一切烹调手法的确胜人一筹。比如说:西方人喜欢吃生菜,如蔬菜、水果、色拉,牛排也是西方人所衷爱的食物之一。在我们看来要把牛肉煮得熟透才可吃,而在西方人看来,不完全熟透的牛排,才能尽显其美味和丰富的营养,他们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在这一点,的确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一种文化的形成都应具有一定的历史积累,一般历史往往就能造就一种饮食文化。中国有着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技术的高超、菜式的多样、造型的精致,的确令人惊叹。而西方的一些国家曾为一些国家的殖民地,并且汇集着各国的移民,因此这些国家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从而使西方的饮食文化成为一种综合性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万式。但在不同阶层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尽相同。因此古代有称在位者为"肉食者"。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腺,草食即檀。"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燥除檀"。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有书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叹。
各国特色
法国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墟上逐渐建立起来的国家。在此以前它是古罗马省,称为外高卢。当时就有一些典雅和罗马的有名厨师来到这里,奠定了法国菜的基础。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盛行的煎嫩牛排及各种少司的制作方法等传到了法国,使法国菜更加丰富起来。由于历代法国国王崇尚美食,使得当时的法国名厨辈出,奠定了法式菜在西餐中的重要地位。但目前法餐却趋于保守,发展较为缓慢。
意大利地处南欧的亚平宁半岛,优越的地理条件使意大利的受精和食品加工业都很发达,其以面条,奶酪,色拉米肉肠著称于世。公元前2世纪后期,古罗马宫廷的膳房已形成庞大的队伍,并有很细的分工。厨师总管的身份与贵族大臣相同,烹调方法日臻完善,并发明了数十种制作方法。时至今日,意大利菜仍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英國的农业有发达,粮食每年主要靠进口,英国人也不像法国人那样崇尚美食,因此英式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英国人也常自嘲自己不善烹调。但英式菜的早餐却很丰盛,受到西方各国的普遍欢迎。另外,在国人喜欢喝茶,习惯在下午3点左右吃茶点,一般是一杯红茶或咖啡再加一份点心。如遇朋友有伤心事,递上一杯好茶,是对朋友最好的安慰。
由于在美国的英国移民较多,所以美式菜基本上是在英式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由于美国的历史短,传统、保守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美国人拥有丰富的农牧产品,结合欧洲其他移民和当地印第安人的生活习惯,形成了独特的美国饮食文化。美国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
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点用快餐(快餐是典型的美国饮食文化,十分普及),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热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较丰盛,有一二道菜,如牛排、猪排、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心等。也有不少人上餐馆用晚餐。美国餐馆很多,一般供应自助餐、快餐、特餐(固定份饭)、全餐等各种形式的餐饮,价格一般比较低廉,也可点菜,点菜价格最高。早餐一般在8时左右,午餐一般在12时-14时,晚餐一般在18时左右。他们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果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
德国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由日尔曼诸部落逐渐建立起来的国家,中世纪时期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直到1870年才真正统一。在生活上德国人喜爱运动,所以食量较大,他们保留了以肉食为主的日尔曼遗风,德式菜看以丰盛实惠、朴实无华而著称。
通过以上的论述,大家应该对中西方饮食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因此,在面对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饮食文化的时候,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取舍,不可一味追求味觉上的享受,从而摄入过多高热量的食品,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不可对这些新鲜事物盲目排斥,西方的饮食的确值得一尝,绝对会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参考文献: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开题报告 篇4
课题组成员:羊子良 刁浩 郑任豪 赵之健 黄唯 陈嫩晴 组长:羊子良
指导老师:曾梦潞
一,课题背景及提出
中国悠久历史5000年,西方世界五六百年的社会历程。中国有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则有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融化为全人类文明起到了填补和着彩的作用。
然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之间究竟存在着怎么样的差异?其差异是否又与中西方的生活习惯及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呢?中西饮食未来前景又如何?为此一系列的问题,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组就此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课题研究目的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其产生原因和产物。为此,我们试图通过亲自的调查、分析、总结,进一步了解两者的差异,弄清楚产生差异的原因及其西餐在中国的现状和前景。通过调查实践,开阔眼界,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1. 研究方法:调查法、研讨法等。
2. 研究途径:通过上网查找资料。
四,调查研究的过程
1. 准备:
课题选定后,我们由6人组成一个小组,大家对研究调查工作进行了分工,并共同分析了活动的进程及可能遇到的问题
2.查阅资料:
为了获得充足的资料,我们分头到书店查找,但结果甚微。在不知所措时,我们想到了当今发达的网络信息,于是我们着手从网上摘查资料,这样,资料总算有着落了。
3.小组讨论,资料分析整理及成文:
面对收集到的零碎资料和调查了解到的结果,我们开始时觉得毫无头绪,无从下手。我们召开了小组会议,进行了仔细探讨,齐心协力将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并对成文进行初步讨论。在我们7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初步完成了调查报告。我们又对其进行修改,并在插图,词句,结构方面,反复推敲。最终完成此文。六.体会和心得
从菜名翻译中看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篇5
【摘 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备受瞩目,饮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了解中式菜肴的英文名称能够为外国友人提供方便、同时也可以介绍宣传中国文化。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式菜名的翻译过程中存在着不少误译的问题。本文结合中餐菜谱的翻译,明确提出对中餐菜谱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策略,进而阐明文化因素在语际翻译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一、中餐菜名的翻译
(一)误译的原因
要把中餐菜名翻译成英文,首先要了解其命名方法。能够体现菜肴内容和特色的命名方法叫做写实性命名法,此外还有反映菜肴深刻文化内涵的写意性命名法,文化菜名就属于此类。由于不了解其深层含义就进行了表面直译,以往的翻译过程中有一些典型误译。
比如,贵州有道名小吃叫“丝娃娃”。实际上是一层类似春卷皮的薄皮在里面包着各类素菜,看起来很像被包裹着的婴儿,于是此而得名。但有些译者将它译为“Silk Baby”。许多外国朋友一听到这个名字便感觉害怕而不敢食用。
再如,夫妻肺片的翻译如大导演的电影那样阴森恐怖――丈夫和妻子的肺切“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早在清朝末年,成都街头巷尾便有许多挑担、提篮叫卖凉拌肺片的小贩。20世纪30年代四川成都有一对摆小摊的夫妇,因制作的凉拌肺片精细讲究,风味独特,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时顾客云集,供不应求。一些常来品尝他们夫妻制作的肺片的顽皮学生,用纸条写上“夫妻肺片”字样,悄悄贴在他夫妻俩的背上或小担上,也有人大声吆喝,“夫妻肺片,夫妻肺片……”。一天,有位客商品尝过他们夫妻俩制作的肺片,赞叹不已,送上一个金字牌匾,上书“夫妻肺片”四个大字。从此就有了“夫妻肺片”这一小吃。
(二)饮食文化的翻译原则
东西方文化以及食物原料、制作方法存在着诸多差异,菜单的翻译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影响菜名翻译的重要因素是烹饪方法和菜式命名,翻译时要把握好二者的特点,既要符合西餐菜肴命名习惯,又要体现中餐特色,切忌望文生义或按字面意思直译。翻译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六个原则:
第一,注重菜名的信息功能,保证菜名能够提供准确、足够的信息,而不能简单地按照中式菜肴的名称直译。如:把“麻婆豆腐”译成Pockmarked woman’s bean curd、把“八仙过海 ”译为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把“鱼香肉丝”译为Fish-flavor shredded pork,这样会使外宾茫然或误解。
第二,充分利用菜单的促销作用。应借鉴中餐菜肴命名的艺术手法,尽量反映中餐烹饪的特色,对一些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菜肴在翻译之后还可以附加说明。这样既保留菜名信息,又可以引人兴趣,以达到吸引食客的目的。
第三,关注中餐烹调方法的类别。为反映中餐对火候的讲究及其艺术性,可进行适当的修饰。中餐烹调方法分类如下:
烧、烧、烩、焖Braise
炖、煨Stew
煎、炸、酥Deep-fry
爆、炒、熘、滑Stir-fry、Quick-fry
干炒、干煸、焙Saut
煮、汆、涮、白灼Boil
烧、烤、烘、Roast、Barbecue、Broil、Bake
第四,尽量译出原料加工后的形状。原料的形状在西餐中并不重要,但在中餐中却能反映出烹调的水平,译文应予以保留,确实累赘的,则可以省略。
第五,把握原料这一核心,无论中餐如何命名,翻译时均须翻译出原材料,再加上烹调方法和味型等辅助材料。
第六,避免文化冲突。中式菜肴命名为了吉祥,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翻译时应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人忌食的,这道菜可省略不译。如:翡翠鱼翅、红烧狮子头,真正的翡翠当然不能食用的,其实它就是蔬菜,而狮子西方人更不会食用,我们也是以其威武来形容肉圆罢了,直译会引起血腥的感觉。又如:脆皮乳鸽,将象征着和平的鸽子烹而食之,也是西方人不能接受的,所以最好把它略过。
二、西餐菜名的翻译方法
西方人所追求的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他们在制作食物时,基本上是从营养的角度出发的。强调采用新鲜的原料,在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及味道,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譬如,沙拉的制作方法极其简单,即把蔬菜,水果等混合起来。所以看到沙拉时我们对于其所含的原料,配料就会一目了然。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应当直截了当。如:sunshine salad胡萝卜色拉; home-made vegetable salad家常蔬菜色拉; fruit salad水果色拉。
三、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一)中西饮食内容不同
1.食物种类不同。西餐主要原料是动物类和海洋鱼类,辅以植物类,中餐原料主要是植物类和淡水鱼类,辅以动物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两种饮食体系所使用的材料日益趋同,但差别仍然比较明显。中国人视为美味的猫肉,狗肉是西方人所无法接受的,而西方人习以为常的海洋鱼类、贝壳类在中国内地并不是很受欢迎。
2.烹调方式不同。这是中西餐的重要区别之一,烹饪方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原料的加工。中餐对此十分讲究,加工后的原料有多种形状,如整体(Whole)、块(Cubes)、片(Slices)、卷(Rolls)、条(Strips)、段(Segments)、丝(Shreds)、丁(Dice)、粒(Grains)、末(Mince)、蓉(泥)(Mash)、浆(Thickliquid)、汁(Juice)等,西餐对原料的处理相比之下较为简单,通常有整体、块、片、丁、泥等几种形状;其次是火候,中式烹调对用火特别讲究,有三十多种加工方法,其中的许多方法是西餐中没有的,西餐原料加工时间较短、火温适中;最后是调味,中餐多追求复合味型,要求原料入味,西餐则强调原料的本味及调料的独立使用。
3.菜肴命名的差异。中式菜肴命名较为含蓄,好听,特别是婚宴上的菜名,一般都有吉祥的寓意。且注重使用比喻,双关,象征等修辞手法,很多菜是以创始人、景物、典故和传闻等来命名的,如东坡肉,传说是根据宋代著名的大文豪苏东坡流传下来的食谱做成的;霸王别姬,则源于西楚霸王项羽和他的爱妃虞姬。西餐命名直截了当,突出原材料,一般采用原料加上烹饪方法或地名的命名原则,如:意大利比萨饼、水果沙拉。
(二)中西饮食文化关注点不同
1.理性的西方人关注的主要是营养与生存。
西餐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食物的营养价值,因此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所以他们较少关注食物的色、香、味、形,但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这一点可以通过下列例子说明,科学研究表明胡萝卜养头发、养皮肤,一听说有营养,美国人就掀起吃胡萝卜风。西方人吃牛排时,服务员会问要几分熟,他们还喜欢吃生鱼,蔬菜,这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凡此种种都反映了西方人忽视味觉,关注食物的营养。
2.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
中国的饮食文化受到传统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这说明了在中国,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中国人通常重视味道,这也反映在日常生活之中,如家庭宴客,菜端上餐桌时,主人常会自谦地说:菜烧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就凑合着吃吧。他绝对不会说:菜的营养价值不高,您将就着吃吧。在中国人的眼里,吃不单单是为了饱或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还要继续吃,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但在西方的理性饮食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还会危害人的健康。
(三)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不同
在用餐礼仪方面,中国与西方存在显著差异。在中国,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的宴席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围着桌子坐在一起共享一席。而且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团结,友好的氛围。吃饭时,主人会频频给客人夹菜或劝酒,嘴里还念叨着不要客气,多吃点。在餐桌上,大家可以尽情聊天,男士可以抽烟。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吃东西,尤其是喝汤时不能发出大的声音,不能打嗝,否则会被认为是非常不礼貌的。客人要夸赞主人准备的饭菜。只要有一个女士在场,男士就不能抽烟。一定要抽的话,要得到女士的同意。另外,西方奉行分餐制和AA制。大家各自点自己想吃的菜。饭后结账时,采用AA制,各付各的。而在中国,人们喜欢抢着去付钱。
中西方对待出席迟到的态度也大相径庭。西方人的时间观念较强,严格遵守约会时间,不能失约。如果迟到,特别是在正式场合,会被认为是非常不礼貌的,也是对主人和其他客人的不尊重。如果有事不能按时赴约,要事先打电话通知他人并致歉。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迟到,往往过了规定的时间才会出现。
四、运用文化适应性原则翻译可以更好的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一)文化适应性原则
文化适应性(Cultural Compatibility)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译者对某种文化意义或内涵的把握,读者对译作的接受程度及相应的审美判断效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很多菜名都具有历史来源。对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的中国人来说了解这些菜肴的命名尚且是挑战,对于外国人来说更是如此。尤金?奈(Eugene Nida)认为:“大多数关于翻译理论的讨论可以归结为充分考虑通过各种尝试办法,使读者接近文本或使文本接近读者。”文化菜名独特的文化含义是西方人所难以甚至无法理解的。在翻译时,译者很难找到现成的与之完全对应的表达,这种情况下,通常的做法是避虚就实,即将实质性的菜名进行英译,放弃其中的一些文化含义,以增强其文化适应性。
(二)文化适应性原则指导下的文化菜名新译
文化菜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误译的文化菜名会使他们不敢品尝。文化适应性原则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尽量贴近译语文化,从而使读者在文化心理上产生共鸣。因此在把中餐文化菜名进行英译时,一般采用写实性命名法,将菜肴的材料、烹饪方法、味型等重要信息翻译出来,让外国友人一目了然。例如“百鸟归巢”实际上是由鸡腿、猪肉、鹌鹑蛋和竹笋丝做成的,鸡腿、猪肉、鹌鹑蛋象征“百鸟”,竹笋丝,表示“巢”。要对等翻译的话,很可能会出现误译。最好根据菜名组合进行翻译,可译为“chicken and pork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s”。再比如“麻婆豆腐” 现音译为 “Mapo Tofu”。
五、结语
由于文化差异,误译在文化菜名的翻译中很常见,在文化适应性原则指导下,译者翻译时可采取“避虚就实”的翻译方法,即首先翻译菜肴的主料、配料、味型等重要信息,在语境允许的情况下再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揭示。但笔者认为如果篇幅允许,还是应该在此基础上加注说明为好。这样更有利于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文化。相信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这类写实性加注释的译法会在译介中国饮食文化,尤其是传统饮食文化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中国饮食文化 饮食器具中西差异 篇6
【摘要】 本文章是对中西方在饮食文化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了双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及个人对中西方饮食文化未来的看法 【关键词】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活动之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文化的先驱。无论是从食物原料、烹饪方式还是从饮食习惯、饮食方式及饮食观念来看,都是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民族风情及哲学理念。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等的影响,中西饮食文化各树一帜,各领风骚,各有各的特点。中国饮食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无数灿烂的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是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其技术之高超,菜式之多样,造型之精致,不得不令人惊叹;而西方的一些国家曾经沦为另一些国家的殖民地,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因此这些国家深受其他国家饮食文化的影响,并结合了自己的饮食习惯,从而使西方的饮食文化成为一种自成体系的综合性饮食文化[1]。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而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2]。中西饮食如同其他文化一样,在传播,交流中不断碰撞、融合,是中西的文明不断创新,更为人类的文明添砖加瓦。
1.饮食原料和饮食结构
从“食”的角度来看[3],中国人的注视一股类及其制品,如面食为主,副食则以蔬菜为主,辅以肉类。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6倍。事实上,在中国传统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品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现如今,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肉食品在日常生活中也变得更加平常,但以蔬菜为主导的意识仍植根于人们的观念中;西方人的主食以肉类、奶类为主,他们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奶类食品也大都是取之于动物。
从“饮”的角度上看也是如此。中国人习惯于饮茶,茶的性味平和,需要通过细品方能领略个中真味,悠远绵长,与植物性格相合[4];而西方人则喜欢酒、咖啡等具有刺激性的饮料,尤其是酒,有着水一样的外形,火一样的性格,具有较强的刺激性,会使人神经兴奋而麻痹,西方有许多以浓烈为特点的著名的酒;咖啡一般以苦、醇、香而著称,饮后会使人兴奋,后力很足;茶类也多是红茶、奶茶等,口味比较重,总的来说西方人是比较热情奔放的[5]。
2.烹饪方式
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烹饪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中国的烹饪强调随意性[6],各大菜系各有所长,都有自己的特点,即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及各种调料的搭配,都会因厨师的个人风格而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个厨师做同一道菜,也会就季节、场合、用餐人身份的不同而加以调整。同时,同一道菜还可能因厨师的即时情绪变化而做出不同于其原烹饪特色的菜肴。据史书记载[7],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叹为观止。烹饪在中国向来被视为一门艺术,具有极大的趣味性,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众多以饮食为人生之乐的国内外人士,几乎可以说是中国饮食的专利,它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体现了严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使之达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8],令西方乃至世界其他民族可望不可及。(2008年第18期(总253期)农家之友工作研究)
然而,西方的烹饪却与中国截然不同,其菜肴制作讲究规范性,要求调料的添加量要精准到克,烹饪时间精准到秒。比如西餐中的牛排,除了可以根据自己口味添加调料外,刚做出来的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如出一撤,其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再拿美国来说[9],其食品广告铺天盖地,但也依旧是万变不离其中,炸薯条、炸鸡、炸鱼块、面包夹肉等;1995年第1期《海外文摘》刊载的《吃在荷兰》一文中还描述了“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国,其调料架上排着整整齐齐、大小不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活像个化学实验室”[10]。烹饪在西方已成为了一份机械性的工作,毫无趣味可言。
3.在饮食方式和食用餐具上的差异
在饮食方式上,吃午餐时,无论是什么样的宴席,人们都是围坐在餐桌旁,厨师做好饭菜以后,将左右的饭菜都放在桌子的中间,人们就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相应的饭菜,即各取所需。这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的媒介。然而,在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会预先根据来客的多少来准备相应的饭菜份数,厨师在将做好的饭菜放到相应的人的前面,然后他们就自顾自的食用,每个人只能吃各自的那份菜。中国人好喜欢劝酒、夹菜,举杯共饮,气氛和睦生趣。而西方人则没有那么热情,且客人与主人之间也没那么客气,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
在食用餐具方面,中西方的差异就更加明显了。中国人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子和叉子来边切边吃,喝汤也有专门的汤匙。筷子和刀叉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代表这两种不同的智慧,不仅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影响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筷子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华人去了美国、欧洲,还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然而老外们在中国学会了用筷子,回到自己国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4.在饮食观念上的差异 饮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上的差异。中国人讲究美学、感性,而西方人推崇理性、科学;中国人注重菜肴的色、香、味、形,追求菜色的千变万化,讲究每道菜的色香味搭配。而西方人不在乎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他们更看重食品营养的搭配,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多少蛋白质、多少维生素等等。
中国人很好客,通常会点一桌子菜,认为是对客人最热情的款待,有时会更注重形式;但西方人在宴会上,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猜的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
5.我的观念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根结于感性与理性的差异,尽管受不同哲学理念和不同的地域特征的影响造成这样的饮食文化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因这些差异为改变,而这种差异似乎也正因随着不断发展科学变得越来越模糊。从当前国际饮食业的发展趋势上看,中西方都在扬长避短,逐步走上互补的道路。研究品种多样、搭配合理、营养平衡、重视健康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通过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才可能在文化碰撞中不断发展、融合,这对中国乃至世界来讲,都是关键的一步,尤其是中国入世后,将迎来有史以来中西方饮食文化最大程度的交融,并将在中国乃至东方引发一场“吃”的革命。入世后,国际金融贸易来往更加频繁,外国食品将大量倾销到中国市场,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从而对中国食品产业造成了严峻的冲击。同时,中国要把握国际食品发展趋势,把中国的美食推向全球,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促进中国食品和世界的共同发展。【参考文献】
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篇7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饮食文化,文化差异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 不同的饮食文化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面。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在观念、方式、对象、归属与性质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中西方饮食文化方面的研究更具价值。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习和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能够了解西方饮食文化的独到之处, 推动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并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
首先, 中西方饮食文化在观念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异。没有人会否认西方饮食是一种注重营养的理性饮食观念, 不论食物的味道、形状如何, 其营养必须得到保证。西方人首先考虑的是一天中是否摄入了足够的热量、维生素、蛋白质……部分西方人甚至会根据营养成分拿着菜谱去超市购物, 至于饮食中的“色、香、味”则是次要考虑的因素, 所以尽管西方饮食口味简单, 如同嚼蜡, 但是理智告诉他们:为了使身体能够摄取足够的营养也应该吃下去。西方人认为饮食只是一种维持健康, 保证身体机能正常运转的手段, 注重的是科学, 理性的营养搭配, 精神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 因此不会过度的追求口味, 西方饮食更趋向于科学、规范、合理。
中国的饮食是一种重视口味的感性饮食观念, 在烹饪过程中, 人们首先考虑的是食物的“色、香、味”, 其次才会考虑饮食的营养。中国民间有一句谚语“民以食为天, 食以味为先”, 足以证明中国人对吃的重视, 对口味的追求。人们把吃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与此同时对美味展开了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国饮食的独特魅力就在其美味, 而美味的产生, 在于调和, 要使食物的原味, 加热以后的熟味, 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 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 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 使之互相补充, 互助渗透。从餐桌上五花八门的菜肴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的饮食文化强调感性和艺术性, 对“味”的追求往往胜过对“营养”的追求, 对饮食的美性的追求显然超过了对理性的追求。
二、饮食对象的差异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除了北方一部分游牧民族外, 大部分中国人的饮食以素为主, 北方以面食为主食, 南方以米饭为主食, 菜也是以素菜为主, 肉只是用于搭配。在中国, 蔬菜是平常食品, 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人认为蔬菜是主菜, 这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将动物视作是有“灵性”的, 而植物是没有“灵性”的 , 所以他们提倡素食主义。
西方国家大多都是游牧民族, 或者是航海民族, 他们主要靠打猎, 养殖, 捕捞为生。肉类是西方人的主食, 肉食在日常饮食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西方人总是吃大块的肉、整块的鸡等, 且食物的种类单一, 最喜欢的无外乎鸡肉、鱼肉、牛肉。西方人不太吃猪肉, 很少能在菜谱上看到猪肉类的菜肴。西方的食品工业是比较发达的, 如罐头、快餐, 虽然口味简单, 但是节省时间, 并且有很好的营养。因此, 西方人通常比中国人更健康, 更高, 他们有强壮的肩膀和发达的肌肉, 但中国人看起来身材没有西方人健壮, 肩膀较窄, 腿较瘦, 皮肤黄色, 身体瘦弱。
三、餐桌文化的差异
1. 饮食方式
中西方饮食方式有很大的差异, 主要是由不同民族的特点所决定的。在中国, 无论是什么节日, 无论为了何种目的而庆祝, 庆祝方式只有一种, 那就是大家围坐在一起, 共享一个盛宴。宴会用圆桌, 营造了礼貌、友谊, 团结的气氛。美食放在桌子的中间, 是人们欣赏和品尝的对象, 同时也是人们沟通的媒介。人们相互敬酒, 分享菜肴, 这反映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 也体现出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来看, 这种方法有明显的缺陷, 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心态, 也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以及这种哲学对后代的影响, 它有助于促进集体的情感交流, 因而难以改革。
西式宴会, 虽然食品和酒水是非常重要的, 但事实上他们只是陪衬。宴会的核心是友谊, 西方很流行的饮食模式是自助餐。这种方式是将所有的食物、饮料、点心展示出来, 每个人用餐的位置是不固定的, 他们可以自由地走动。这种方法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体现了西方人的个性和自我。这种模式将独立和自我放在首位, 这与中国文化大团圆的心态是截然相反的。
2.餐具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在餐具方面也有所体现。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并辅以汤匙, 以及各种形状的杯、盘、碗、碟。与中国的饮食餐具不同, 西方的餐具主要是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筷子和刀叉是东西方餐具的典型代表.分别影响着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 也代表着东西方人们不同的智慧。
3.用餐惯例
在中国的正式宴会中, 上菜的顺序是十分严格的, 先是冷菜、热菜, 最后是主食和水果。在正式场合使用筷子也很讲究.每个人的一套筷子和汤勺等在宴会开始前就应准备好。除此之外, 不要用筷子敲击器物, 不要把筷子叉在菜或饭里, 更不应挥舞筷子。这些都是不礼貌的行为。汤勺是用来喝汤的, 当不用的时候不能直接放在桌子上, 而应该放在碟子里。用餐的时候, 我们可能会用到牙签。用牙签的时候应该用手或者餐巾遮挡一下。
在西方宴会中, 使用刀叉进餐时, 基本原则是右手持刀或汤匙, 左手拿叉, 若有两把以上, 应由外侧依次向内取用。切东西时左手用叉按住食物, 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 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 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 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身, 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 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如果是谈话, 可以拿着刀叉, 无需放下。不用刀时, 可用右手持叉, 但若需要做手势时, 就应放下刀叉, 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 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 而另一支手拿餐巾擦嘴, 也不可一手拿酒杯, 另一只手拿叉取菜。任何时候, 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 另一端放在桌上。喝汤时也不要吸着喝, 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如汤菜过热, 可待稍凉后再吃, 不要用嘴吹。喝汤时, 用汤勺从里向外舀, 汤盘中的汤快喝完时, 用左手将汤盘的外侧稍稍翘起, 用汤勺舀净即可。吃完汤菜时, 将汤匙留在汤盘 (碗) 中, 匙把指向自己。吃鱼、肉等带刺或骨的菜肴时, 不要直接外吐, 可用餐巾捂嘴轻轻吐在叉上放入盘内。如盘内剩余少量菜肴时, 不要用叉子刮盘底, 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 应以小块面包或叉子相助食用。吃面条时要用叉子先将面条卷起, 然后送入口中。面包一般掰成小块送入口中, 不要拿着整块面包去咬。抹黄油和果酱时也要先将面包掰成小块再抹。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 底蕴深厚, 作为中国人, 我们一直以我们的传统美食为傲。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将使人们增进相互间的了解, 享受不同的美食带来的不同感受, 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互补与融合。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 (英语国家) 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卞浩宇.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2) .
[3]刘承华.文化与人格——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次比较[M].
[4]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2) .
中国饮食文化 饮食器具中西差异 篇8
关键词:饮食文化;文化差异;中餐菜名;翻译手法
一脉相承、历久弥新的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载体。随着国家博物馆对外交流活动的不断增加,国博餐厅成为展示中国饮食文化的首要窗口。长期以来,许多到中国畅游的外国游客都以能享受到正宗地道的中国美食为主要目的,中餐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合理准确的菜名翻译不仅可以使国外友人正确理解菜单所要传达的信息,而且还能使中华美食在他们心中留下美好印象,进一步促进中华饮食文化传播。然而,由于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中餐菜单的英译会产生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向西方用餐人士传播中国饮食文化,如何更精准传神地翻译中餐菜单,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便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熟悉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了解中式菜肴的内涵,灵活运用相应的翻译方法,才能使外国客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饮食文化是人类不断开拓食源和制造食品的各生产领域和从饮食实践中展开的各种社会生活,以及反映这二者的多种意识形态的总称。(林乃焱:《中国古代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也是一种广谱文化,反映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现状,是一种日常可见可闻的身边文化。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衍生出不同的饮食文化,使其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探究这些差异所产生的内在渊源,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研究中餐菜单的英译问题,从而使西方友人更便捷直接地理解并接受中餐菜名。首先,本文主要从饮食观念、饮食内容、烹饪方式、进餐方式和菜式命名等几个方面浅释中西两种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观念不同
西方的饮食观念偏重理性与科学,他们在意每餐食物的营养价值,力求通过一日三餐摄取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讲究各种营养搭配科学合宜,能量供给恰到好处。而对于食物的色、香、味、形则退居其次。相比而言,中国人在饮食上追求的是味感美学,是视觉、味觉、触觉三者调和圆融的“意境”,而对食物的营养搭配不太讲究。同时,繁缛的烹调方法也加速了食物营养的流失,使得中餐的营养价值稍打折扣。
(二)饮食内容不同
西方人的饮食以荤食为主,喜爱使用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作为主料,蔬菜则作为辅料出现。这与西方人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特点紧密相连。而中国受农本经济的影响,在饮食内容方面,以五谷为主食,辅之以蔬菜和少量肉食, 植物类菜品在饮食结构中占着主导地位。据植物学家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6倍。
(三)烹饪方式的不同
这是中西餐饮的一大差别,也是饮食文化差异的隐形因素。烹饪方法的差异又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原料的粗加工,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基础就是原料的粗加工。西餐原料的处理则较为简单,一般有整体(whole)、块(cubes)、片(slices)、丁(dices)、泥(mash)等几种形状;中餐对此十分讲究,加工后的原料除有与西餐相同的几种形状外,还有卷(rolls)、条(strips)、段(segments)、丝(shreds)、粒(grains)、末(mince)、漿(thick liquid)、汁(juice)等。中餐的烹饪方法也比西餐形式更复杂,有煮(boiling)、煲/炖(stewing)、烧/焖/烩(braising) 、煎(frying)、炒(stir-frying)、炸(deep-frying)、煨(simmering)、熏(smoking)、蒸(steaming)、白灼(scalding)等。其次是火候,西餐烹调火温适中,中式烹调特别讲究火候,火候到味道好。三是调味,中餐的复合味型多,要求原料入味,西餐则强调原料本味及调料的独立使用。
(四)进餐方式
《礼记·礼运》言:“夫礼之初,始者饮食。”中国人用餐喜欢热闹,人们团团围坐、相互敬酒、夹菜,营造出人与人之间活跃热情。中国人一起用餐,避讳只顾自己埋头苦吃,不能融入集体。而西方人用餐时讲究情调,他们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喝酒或咀嚼食物时都不发出声音,互相之间干杯也点到为止,席间宾客很少大声喧哗。主人很少给客人夹菜,通常由客人自主食用。西方人在用餐时虽也围桌而坐,但是他们习惯分餐制,以自助餐为典型,个人的食物都是单盘独碟盛放。
(五)菜式命名
中式菜肴命名讲究文雅、含蓄和吉利,注重寓意,使用多种修辞手法,除少量大众化菜肴以原料直接命名外,相当一部分菜是以创始人、典故和传闻来命名的,这种命名方法的缺点是菜名与原料无明显关联,往往不知所云,如“佛跳墙”等。西式菜肴命名则直截了当,突出原料,极少使用类似中餐命名的修辞手段,虽少了艺术性,但多了实用性。当然,西式菜肴命名也讲究高雅,但表现方法则是以法文命名。“When we talk of meat on our table we use French words, when we speak of the animals from which the meat comes we use Anglo-Saxon words. It is a pig in its sty, it is pork (pore) on the table. There are cattle in the fields, but we sit down to beef (boeuf). Chickens become poulty(poulet), and a calf becomes veal (veau). Even if our menus were not written in French out of snobbery, the English we used in them would still be Norman English.”《大学英语:高级英语,P28》这是由于罗曼人曾经征服英国,英国农民在牧养牲畜时,讲的是盎格鲁-撒克逊英语,而这些牲畜被端到餐桌上给法国统治者享用时,就有了法语名称,相沿成习,它变成了一种髙雅。
nlc202309021743
二、中餐菜单英译原则
由于中西方饮食文化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和中国菜肴本身的文化韵味,要把中餐菜单中的菜名从中文翻译成英文,并非只是语言层次上的浅显转化,也是文化层次上的进一步转化。中餐菜单的服务对象是外国客人,所以翻译时,应认真考虑他们对英译菜单的要求和喜好,设法克服因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外国客人的就餐提供尽可能多的方便。从而使中华美食在外国客人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因此,在英译中餐菜单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种原则。
(一)通俗易懂,确保准确达意
要解决中餐菜单的英译问题,首先应明确中餐菜单的语篇类型及功能。中餐菜单作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语篇,是“信息类语篇”。因为,通常情况下,菜单只是一系列可供选择的菜名方面的信息。从语篇功能方面看,英译的中餐菜单是“传递信息”的,其预期译文功能是让外国客人用餐时,能够看懂菜单上的菜名,了解这些美味佳肴是用什么原料做的,方便他们的用餐。这也是英译中餐菜单的目的之一。
(二)典雅规范,弘扬中华文化
英译中餐菜单时,还要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译者在对汉语原文及其文化理解透彻的同时,还要对英语运用自如,并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因此,翻译中餐菜单时,应遵循英语语言习惯,参照西餐菜单的特点,让外国客人了解菜单中所包含的文化层次的表层现象,如:原料、烹饪方法、特点等内容。
(三)兼顾文化,避免文化沖突
中餐菜名为了吉祥,借用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华人来到新西兰,雄心勃勃地开了一家中餐馆。谁料想开业还没到三天,餐馆就被抗议者围了个水泄不通。究其原因,竟然是老板将其中的一道菜“红烧狮子头”直接翻译成了“red burnt lion head”。当地的动物保护组织无法容忍中国人竟然公开叫卖狮子头。最后老板只有公开道歉并予以澄清,并把菜名改为了“braised pork ball with brown sauce”。这个故事听起来令人啼笑皆非。它反映出中国餐饮业要走向世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菜名的准确翻译。因此,菜名的英译要避免文化冲突,跨越中西方语言和文化上的双重障碍。
三、中餐菜单的英译方法
通过对英译中餐菜单应该遵循的原则的分析,我们理解了翻译时,既要保留中式菜肴中原有的文化韵味,准确得传递和反映菜肴内容和特色,还要考虑的菜单的特点,顺从外国客人的文化习惯与接受能力。鉴于中餐菜单英译的特点,我们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由于参与了国博餐厅中餐厅和自助餐厅的菜单翻译工作,结合实践经验,我认为中餐菜单的英译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四种: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及几种方法并用的翻译法。
(一)直译法
直译法,顾名思义就是按照中文菜名译出其意。对于能够从中国菜的菜名中可以直接了解到菜肴的原料、刀法、烹制方法、口感、配料、配汁等内容的,可以采用直译法。例如:
a.烹调法+原料
清蒸桂鱼:steamed mandarin fish
b.烹调法+主料+with+配料(in+配料)
红烧肉:braised pork in brown sauce
c.口味+主料(+配料)
糖醋排骨:sweet and sour spareribs
d.主料+配料+器皿
铁板蒜子黄鳝:spiced eels with garlic on iron board
e.人名/地名+烹饪方法+原料
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
(二)意译法
中式菜肴中,有些菜名讲究文雅,往往不直接以菜的原料命名,也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菜肴的具体风格。有些菜名中,用一些代表吉祥如意的词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在翻译这些菜名时,要避虚就实,用意译将主配料和烹饪方式等译出。如:
翡翠虾仁:fried shelled shrimp with green vegetable,“翡翠”是指青菜。
鱼香肉丝:shredded pork with garlic sauce, “鱼香”在餐桌上并非指“鱼”,而是指辣味的“蒜酱”。
咕咾肉:sweet and sour pork,“咕咾”实际上是指“糖醋”。
(三)音译法
由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有些食物是中国特有的,在西方饮食文化中是空缺的。英译中餐菜单时,很多学者认为,应该遵循物从主人、名从主人,以我为主的翻译策略,凡具有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食物大多宜采用汉语拼音或地方语言拼写。国际上已经取得共识,在国际上通用的汉语词汇也可以采用音译法。比如,外国人以“tofu”来代替“bean curd”,用“jiaozi”代替“dumpling”,分别作为“豆腐”和“饺子”的英文名称。此外,在英译中餐菜单时的翻译实践中,对于具有中国特色且被外国人接受的传统食品,本着推广汉语及中国饮食文化的原则,可以采取音译的方法,这样既能为英语读者所理解,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民族语言风格,彰显鲜明的中餐文化特色。再如:
馄饨:Wonton 包子:Baozi
宫保鸡丁:Kung Pao Chicken
(四)多种译法相结合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许多菜名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另外,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性也加大了菜单英译的难度。对于一些富有寓意、典故等地菜名只采用直译、意译或者音译的方法往往不能准确表达出菜肴的真正内涵。所以,要灵活运用,把这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必要时也要在菜名旁加注释。比如:
东坡肉:Dongpo pork(braised pork)A name after a famous Ancient Chinese poet Su Dongpo,who invented his special way of braising pork. 在此处用的是直译菜名,然后加注释的方式。
四喜丸子:Four-joy Meatballs(braised meatballs with brown sauce)。
四、结语
中式菜肴林林总总,令人看了目不暇接。中国悠久的历史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特征更使中式菜肴的名称打上了中华灿烂文化的烙印,而通过菜名翻译这一环节使外国客人了解到中文菜名中所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弘扬与传播中华饮食文化,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都非常重要。然而,我们还要尊重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的客观差异,并照顾到外国客人的饮食习惯,为他们点菜用餐提供尽可能多的方便。因此,在英译中餐菜单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到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和语言特点,也要尽可能得体现出中国饮食文化所特有的文化底蕴,更好得展现国博餐厅高端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林乃焱.中国古代饮食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黄芳.中餐菜单译法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07(1):40-42.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任静生.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 [J] 中国翻译,2001(6).
中国饮食文化 饮食器具中西差异 篇9
比
进入2l世纪以来,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们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民 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 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及其渊 源,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不仅能增加对所学语言 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避免 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鳃和交际障碍。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 中西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是关注的重点不同,即“营养”和“美味”两者孰轻孰重的问题。在 西方国家,饮食大多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 和交际方式。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观念,不论食物 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西 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他们拒绝使用昧精,认为其是既不营养又有副作用的化学产品;生吃的 蔬菜,不仅包括西红柿、生菜,甚至是洋白菜、西 兰花。因而他们的“色拉”有如一盘饲料,使我 们难以下咽。虽然现在的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保健,也知道蔬菜爆炒加热后会丢失一部分维生素,生吃 则避免丢失,可还是宁愿选择前者,因为习惯使
然,更是因为味道确实好多了。2.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 在中国,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 味为先”,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在中国人的眼 里,“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也不是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还要吃,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 的诱惑而尽情进行味觉享受。但在西方的理性饮食 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危 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重视以饮食 来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 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因此营养问题也
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3.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 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 的证明。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而这导致 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 想品尝当地美食时,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 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 配料的准确,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 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使其毫无创造 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 精确的规范化,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 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 糊的概念。而且中国烹调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 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 菜,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 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调料肯 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 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都毫无变化。4.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和 合”与“分别”的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鱼就是鱼,牛排就是牛 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这体现了
“西方重分别”的社会文化。这种重分别的社会文 化同样体现在用餐方式上。西方人奉行的是分餐 制,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西方流行的自助餐 形式更是各吃各的,缺少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5.向往和谐的中国人重和合与整体 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 界,音乐上讲究“和乐”、“唱和”,医学上主张 “身和”、“气和”,希望国家政治实现“政通人 和”。称美好的婚姻为“天作之合”,而当一切美 好的事物凑集在一起时,我们将其称誉为“珠联 璧合”。而这种“和合”的思想体现在烹饪上就反 映为“五味调和”。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 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中国人把 做菜称之为“烹调”,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因 此中国人烹调不是“I+1=2”那么简单,而是应
该等于“3”甚至更多。
总之,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 差异,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几千年来的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 融合。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饮食 文化不断的互补与兼容。今天,享受东西方各具特 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 情。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肯德基等西 方的舶来饮食,而中国菜馆也开遍了全世界。
二、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 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 向。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 生理需要,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 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了解了两者的不
同防止失礼于人。1.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西 方人平日好动,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 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 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中国人餐桌上 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
根本差异。2.餐桌举止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 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 中,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有对传统的 继承,也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违背。比如就餐时的 衣着,要远比过去随意多了,可着中山装、夹克或 西服等,这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这 正是中西方文化融汇,相互发生正迁移作用最好例证。
当今许多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 喝酒,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处吸烟喝 酒。而在当今的中国,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有一 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不吸烟不喝酒”就无以社 交。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 如泥的“陋习”,尽管他们知道这有伤风范,但依 旧不能禁绝之。想必这就是文化迁移和发展的不完 全性、不彻底性的表现,我们有必要在正确理解和 认识文化现象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人文文化的发
展,提高民族人文素质。
3.座位的排序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中国 人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 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 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 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在按男女主 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对于餐桌的规矩,西方人进餐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当然刀叉和筷
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规矩。
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 的比较,不仅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还折射出 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 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 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 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而中国人等 级观念较强,家庭结构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多
为四代同堂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 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 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 诞粗俗。因此,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研究正 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对 比研究过程中,各自的优、缺点显而易见。这种研 究有利于文化的正迁移作用,以“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从而促进本民族语言、人文文化的
【中国饮食文化 饮食器具中西差异】推荐阅读:
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09-22
中西饮食礼仪差异作文04-10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与融合02-19
中西方之差异饮食文化11-21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12-19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分析02-09
中国饮食文化11-30
中国饮食礼仪02-10
中国饮食文化翻译07-29
中国民俗饮食文化06-04